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附随义务(精选4篇)
随着现代交易的迅速发展,合同义务已由过去的单一变为多样、简单变为复杂。其中许多源于合同、但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的义务,要靠推定的方法确定。这些补充性的义务,学者们称之为附随义务。所谓附随义务的概念,源于德国的民法判例学说。在我国,直到合同法颁布之前,也没有引入这个概念。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此条可视为是对附随义务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附随义务应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当事人之间也无明确约定,但为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并依社会的一般交易观念,当事人应当负担的义务。规定附随义务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为对交易安全与效率的追求。附随义务在我国劳动立法中到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这其中主要涉及到劳动者的忠诚义务、保密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
附随义务是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应承担的义务,它具有不确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在适用时必须慎重,避免片面加重劳动者的义务和任意扩大解释。在借鉴国外立法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保密义务的范围
所谓“秘密”,是指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事情。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营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我国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并不是法定的企业员工的义务,必须由企业与员工约定。笔者认为,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而派生出的带有准强制性的义务。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劳动合同签订,劳动者的保密义务即产生。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保守秘密的附随义务比较明确和易于操作,而且作为劳动者,保守本单位的秘密与自己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当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人员流动已成为企业泄密的最大危险。因为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储存于掌握信息人员的头脑中,而且随着人员的流动,储存信息的介质也会很容易地被这些人员带走。因此人员的流动确实给企业秘密泄露带来很大威胁。但实践中的难点在于,企业若以劳动争议启动司法程序,那么从法律角度讲,在劳动合同关系已不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行使权利?这就需要从附随义务中的违反后合同义务来加以解释,后合同义务是形式上脱离了合同,即已履行了劳动合同的义务,但实质上它是以“履行了的合同”为依据而产生的义务。因而,遵守后合同义务的行为,归为广义的附随义务之列。
2.竞业禁止中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竞业禁止侵害劳动者的自由选择职业权,对劳动者的限制不妥。但是竞业禁止的效力一方面涉及到劳动权,另一方面又涉及到竞争政策。不同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竞争政策。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竞争规则是:既鼓励竞争,反对限制竞争;但同时又不允许违背诚信原则进行恶意竞争。劳动合同解除后,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竞业禁止义务仍应起到约束劳动者的作用。
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以避免片面加重劳动者的义务。首先,不能将竞业禁止的范围无限扩大,否则会损害劳动者的利益。竞业禁止的范围应当在雇员于原单位任职时接触或可能接触的商业秘密范围之内,一般应限定在不得开展与原用人单位相同的业务或受雇于竞争单位,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我们知道,有很多劳动者熟悉数个专业,有多方面特长,在离职竞业禁止中限制劳动者以其他专业的其他专长去自营或去他处工作,就有对劳动者不公平之嫌;其次,劳动者以劳动维持生计,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也或多或少依赖于其劳动所得报酬,若竞业禁止的时间过长,不但影响劳动者本人的生活,也有损于其家庭成员的利益。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超过一定期限,商业秘密的竞争优势一般会丧失。因此竞业禁止的时间过长,不能体现我国劳动法首先保护劳动者,向劳动者倾斜的立法宗旨。笔者认为,规定不超过2年的竞业禁止期限较为合理。
3.劳动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关系,具有明显的身份上的从属关系,因此,在工作中劳动者应以最大的忠诚对待用人单位
关键词:合同法,合同附随义务,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的附随义务是指在合同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 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应当承担的通知、协助、保密和保护等义务。[1]从我国《合同法》立法来看, 其第42条从缔约过失责任角度规定后合同义务, 第60条规定合同履行中的通知、协助、保密等附随义务, 第92条规定后合同义务, 其优点是十分明显的, 既方便人们理解, 又有利于审判实践操作。附随义务的出现, 使合同义务本身趋于完善, 形成一个完整的义务群, 构成法定强制性义务、法定任意性义务、约定义务和附随义务“四维”互补的格局。完善了法律和合同配置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结构及机制, 使合同订立阶段、履行阶段以及履行完毕各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了严密的保护与平衡, 使社会对合同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严密、细腻。使交易目的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 使当事人预期的合同利益、财产和人身都能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
一、附随义务与合同其他义务的比较
(一) 附随义务与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
合同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包括合同的签订、成立、生效和履行等多个相互衔接而又独立的阶段。笔者认为, 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在义务功能、违反义务的责任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 不能简单地纳入附随义务体系。主要表现在:
1. 义务的功能不同。
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的功能主要在于保护相对人人身与财产利益, 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除了承担这一功能外, 还具有辅助实现债权人给付利益的功能。
2. 义务违反后的责任类型不同。
违反先合同义务, 通说认为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违反后合同义务所承担的责任性质如何, 理论界尚无结论, 一般认为, 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债务不履行责任。而合同履行中附随义务的违反, 产生不完全给付, 我国学者称为“不完全履行”, 属于违约责任;在违反瑕疵告知等附随义务导致债权人人身及财产利益受损的情况下, 构成加害给付, 属于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如前所述, 《合同法》第42条从缔约过失责任角度规定先合同义务, 第60条规定合同履行中的通知、协助、保密等附随义务, 第92条规定后合同义务, 没有采用广义上的附随义务概念, 这为我们将附随义务定位为合同履行中依诚信原则产生的给付义务以外的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 附随义务与从给付义务
给付义务是合同义务的核心, 分为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前者指合同关系所固有、必备, 并用以规定合同类型的基本义务。后者是指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仅具有辅助给付义务的功能, 以确保债权人利益能够获得最大满足的义务。其实, 从给付义务与附随义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区别有三:
1. 从给付义务是相对于主给付义务而言, 这是以义务的主从关系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附随义务则是相对于给付义务而言, 这是以义务的功能不同所作的分类。
2. 违反从给付义务, 可导致同时履行抗辩权和合同的解除。
违反附随义务, 只能引起损害赔偿, 而不能引起同时履行抗辩权和合同解除。
3. 从给付义务可由当事人约定, 附随义务则依法律规定而产生。
(三) 附随义务与不真正合同义务
不真正合同义务系理论上的概念, 其主要特征是对方通常不得请求履行, 违反它也不发生损害赔偿责任, 仅使负担该义务一方遭受权利减损或失去利益。如《合同法》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 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 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 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附随义务与不真正合同义务的区别在于, 违反附随义务, 义务人应向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是真正的合同义务。
(四) 附随义务与诚信义务
诚信义务是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义务, 是道德、伦理概念的法律化。《合同法》也做了明确规定。当事不仅要承担约定的义务, 还应当承担随合同发展逐渐产生的诚实善意的附随义务。因此, 诚信义务的适用不仅包括主给付义务, 同时还包括附随义务。而附随义务最初是仅与履行中的给付相伴而生, 随着合同关系的不断扩大又丰富了在先合同和后合同中的义务。可以说, 诚信义务是支配合同之债的共同体关系的轴心。
二、附随义务的主要形态
《合同法》第60条第2款列举了三种典型的附随义务形态, 即通知、协助、保密义务, 理论界认为典型的附随义务还应包括保护义务。
(一) 通知义务
通知义务又称告知义务, 指一方当事人负有对有关对方当事人利益的重大事项的通知义务。主要有:使用方法告知义务、瑕疵告知义务、业务人的告知义务、给付可能的告知义务。
(二) 协助义务
指合同当事人应互为对方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提供照顾和方便, 促使合同目的全面实现。如在合同履行期限不明确时, 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 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 但应给予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三) 保密义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无论合同是否成立, 不得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
(四) 保护义务
债务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 对债权人的人身及财产利益应负有照顾、保护的义务。例如在商场、饭店等场所, 对于载客电梯、吊灯、座椅等设施要保证其安全使用。
(五) 不作为义务
指债务人不应为某些有损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例如, 饭馆的出租人不得在附近开设同样的饭馆, 从事营业竞争, 即该出租人应承担竞业禁止义务。德国学者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还要求契约当事人不得实施导致对方契约利益消失或明显减损的行为。据此, 如果一个人因某块地皮的视野极佳而已将其售出, 那么他就不得在与之毗邻的其它地皮上修建有可能破坏该视野的建筑物。如果一个业主将其营业连同商誉一道出卖, 并且以此后十年之内参加利润分配为条件, 那么, 至少在这十年期内, 他不得参与该营业的竞争”。[2]
以上列举的是合同附随义务的主要类型, 但其并非仅凭列举就可以穷尽的, 比如学者认为还有照顾义务、保管义务、检查义务以及忠实义务等。[3]因为社会经济生活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新的合同层出不穷, 合同存在的客观环境也可能不断发生新的复杂的变化, 所以, 合同附随义务并不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适用附随义务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 附随义务并非自始确定, 其是否存在, 内容如何, 其具体情形应按照诚实信用原则而判定。因此, 一旦当事人对是否存在附随义务, 或对应履行何种附随义务发生纠纷时, 就必然需要通过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来判定。然而,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好比一把双刃剑, 法官如能理性地、恰如其分地行使, 就能弥补制定法的局限, 使个案公正得以体现, 法治的权威性、严肃性能得到全面维护。因此, 我们在确立和适用附随义务理论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一) 注意对司法工作者的制约
在司法中, 法官在判定债的关系中是否存在附随义务及其内容时, 应受到诚实信用原则的制约。由于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伦理道德观念在法律上的体现, 其本身具有抽象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由此就决定了进一步提高法官的素质、加强法官队伍的管理应是当务之急。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则, 使之制度化、科学化, 以程序来规范和保证适用附随义务的正确性、公正性, 同时, 法官在要求当事人承担相应附随义务时, 还须注意“度”的把握。
(二) 注意对判例的收集研究
附随义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均源自英美国家的判例研究, 立法者应意识到将判例作为民法渊源已势在必行。如果立法者能及时收集相关案例, 并加以剖析使之形成判例, 则既能为法官提供具体的判案依据, 使同类性质案件的判决结果不至于差距显著, 而影响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能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使法律的公正得以保障。
总之, 附随义务是合同中十分活跃的因素,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 以合同为核心的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复杂, 正确认识和把握合同的附随义务, 重视并实践合同的附随义务, 对于促进交易, 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房绍坤, 王轶.合同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罗伯特, 霍恩等著.德国民商法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附随义务的发展历程
附随义务的萌芽表现为善意、诚实的补充义务。在公元2世纪也就是罗马共和后期的罗马法中出现了善意、诚实的补充义务。在罗马法中,诚信是诉讼制度变迁的产物,为了保护市民与异邦人的贸易关系,大法官们会在程序进行中对当事人的案情按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精神进行适当酌量的判决。审判员施加的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就为合同法上附随义务的思想萌芽。因此,在古罗马法所规定的诉讼中,违反诚信的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善意、诚实的补充义务。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及第1135条的条文明文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对罗马法实践中产生的善意诚实义务进行了确认。然而,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契约自由被誉为私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曾一度被极力推崇,附随义务虽然被规定于民法典中,在司法实践中却不能得到广泛的适用。但无论如何,法国民法典以成文法的形式将明文规定,无疑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合同法领域理论的发展。
1896年《德国民法典》继承了《法国民法典》的诚实信用原则,将善意和诚实原则明文规定于法典中,再强化了其合同法上重要性。并在司法实践中,对其条文进行解释,逐渐勾勒出了附随义务的框架概念,将其适用于审判案例中。至到20世纪中期,德国法院在其判决书中写道,合同书中所涉债务除约定的主从给付外,还包括因违反通知、协助、保管等应尽义务而给合同方相对人造成侵害的法定之债。2002年,修改的德国债法在其第280条,以成文法的形式将附随义务规定于合同法中,附随义务从德国产生后,被广泛移植至其它的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合同法中附随义务的具体形态
在合同法的司法实践中,在合同法的实践中,附随义务是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的先契约义务,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具体判断,我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二款就通常情形例举有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通知义务
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及合同目的的顺利实现,需要当事人之间互通信息,告知对方相关的信息,这就是附随义务中的通知义务。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主动地通知对方,此时便被认为存在附随义务中的通知义务。
至于合同中债务人方的通知义务,我国《合同法》有很多相关规定。例如分则中的第一百零二条、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二百三十条等,我国合同法中很多条款明确规定了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通知义务,可见附随义务并不仅发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结束后也都有可能产生附随义务。
协助义务
在合同关系中,主合同义务或从合同义务的履行需要当事人尽到一定的协助义务,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合同的履行,这就是附随义务中的协助义务。例如我国《合同法》分则承租合同第二百四十条、承揽合同第二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如果出卖人和定作人不能履行的,承租人和承揽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其中了涉及出卖人和定作人协助义务。
保密义务
保密义务是指不管合同是否缔结成功,缔约各方均负有不得泄露或擅自使用在合同缔结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商业或技术秘密。(如合同法第43条规定)
其他附随义务类型
除了通知、协助、保密这三项附随义务之外,在合同法的实践中还存在其他附随义务,具体如告知义务、说明义务、保护义务、注意义务等等。附随义务的保护义务,不同于给付义务,就性质而言,相当于《侵权责任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违反附随义务产生的民事责任
附随义务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法定义务,故对于违反合同附随义务必定具有可归责性,即使是当事人无过错原因而引起的义务也不能免责,应当视为对合同风险的负担。笔者认为,合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性质也就不同。
第一、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
先合同义务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互相保护、通知、保密、协作及诈欺禁止等义务。需要强调的是,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是在订立合同阶段,但是某些情况下合同成立后并不必然生效,因此合同成立至生效前的这一阶段,违反合同义务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归结为先合同责任,即应承担的先合同责任,不仅指合同成立之前,而且包括合同成立后至生效前阶段违反应尽的附随义务,而给合同他方的依赖利益带来的损失。
第二、违反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引起的民事责任。
违反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构成合同的不适当履行。也就是说,虽然债务人履行了合同义务,但其履行有瑕疵致使合同给付本身价值减少或丧失,或者瑕疵履行导致合同以外的财产及人身利益受到损害,又称为“加害给付”。在此种情况之下,债权人可以义务的不适当履行而向债权人请求损害赔偿。违反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附随义务产生的责任,因债务人的瑕疵履行而产生,是一种过错责任,债权人可向债务人主张赔偿损失,一般情况下,债权人不得解除合同,只能就所受的实际损害向债务人请求损害赔偿,但是如果因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三、违反后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
后合同义务是在债之发展过程中,依其情形,除直接面向给付结果的给付义务外,实现给付结果后为了保持此一结果应认有的合同终了后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违反后合同义务可以参照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即主要包括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损害事实、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至于后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可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关于后合同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实际履行及停止侵害等等,而赔偿损失的范围主要是财产上的损害,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合同法上附随义务的立法完善
我国现行合同法中的附随义务
在《合同法》中,对附随义务的规范总计不过四十余条,且合同法规定的附随义务一般仅仅是指依据合同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而产生的,譬如通知、协助、保密、保护等义务,此类义务从属于合同约定的义务。附随义务归根结底,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其义务的内容并不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是基于法律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量而规定的法定义務。因附随义务的规定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某个具体的合同法律关系中,分辨附随义务的完全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这里就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因此将违反附随义务承担的责任笼统归为违约责任显然不适合的。
对于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合同法并无明文的规定,而是笼统地将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归结为违约责任。
我国合同法上附随义务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相关立法对合同法中附随义务的具体内容、效力责任形式、归责原则等缺乏详尽的规范。在司法实践中对附随义务的认定也各不相同,附随义务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的附随义务制度。
其一、进一步明确附随义务的各种形态。立法应当在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具体详尽的规定。其二、提高附随义务的法律效力。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有必要提高对附随义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附随义务的法律效力。其三、明确违反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责任形式。我国合同法立法未对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责任、归责原则,没有针对附随义务做出专门的明确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责任承担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违反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及责任形式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
笔者认为,在合同法不同的发展阶段,附随义务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方式应有所不同,要区别对待。要划分为合同生效前、合同中、合同终止后这三个阶段,依据各个阶段的合同状态来分析确定违反附随义务的具体归责原则及责任形式,从立法上对哪个阶段适用过错责任、那个阶段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公平责任原则予以明确。
综上所述,附随义务在各国的理论及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合同的附随义务作为合同义务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同法上对附随义务的具体形态、归责方式、归责原则未作出详尽的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贸易的国际化趋势,我国合同法中有关附随义务的立法已经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因而要从立法上进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附随义务在合同法义务群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合同 附随义务 功能
合同附随义务仅指在合同履行阶段产生的,为保护当事人利益或辅助实现给付义务而产生的通知、协助、保密、保护等义务。本文拟就合同附随义务的理论基础、价值及功能做一探讨。
一、合同附随义务的理论基础
(一)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促使了包括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的合同义务群的扩张。合同的世界是不完美的,这里有不完美的缔约当事人,他们无法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合同恶意。在现代社会中,交易关系日益复杂,由于人都具有利己性,难免在交易过程中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使对方利益不能圆满实现。为了平衡当事人的利益,维护法的公平正义精神,必须赋予法官相应的自由裁量权,让法官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实现个案的实质正义,附随义务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产生的。对于当事人的交易活动而言,诚实信用的义务具有补充性,它根据具体情况修正和完善当事人已经缔结的合同。附随义务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为确保合同目的的圆满实现并维护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利益,依据合同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应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附随义务的产生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随着诚实信用原则的发展,附随义务理论不断得到充实。
(二)交易习惯
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形成或遵循的交易习惯,也会产生附随义务,交易习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违反附随义务责任的承担。将交易习惯作为理论基础,不仅符合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和愿望,而且符合社会主义的法律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扩展,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涉外合同的数目也必将随之增加,将交易习惯作为理论依据来界定合同附随义务至关重要。
二、合同附随义务的价值
合同关系的内容主要在合同中体现,但合同并不是合同关系的全部。合同内容具有机械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如果固守合同内容而不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其做出适当的调整,就有可能导致合同利益失衡。
合同附随义务是一种非自始存在的、次要的、依具体情势而变化的义务,它的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合同关系的发展中具有对合同内容进行补充的价值。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的义务不限于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那些虽然没有被法律所直接规定或在合同中约定,但为实现合同目的所内在要求的义务,同样是当事人应尽的义务。合同是一种社会关系,附随义务的诚信基础,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圆满实现,保护相关利益人不受损失的作用,成为合同关系的必然要求。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义务,加大了对交易安全的保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以前仅是遵循道德规范才进行的通知、协助行为成为了法律上的义务,合同附随义务的确立,弥补了传统合同法的不足,是在法律上对传统道德及商业习惯的确认,有利于弘扬道德观念,更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规范交易,促进交易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合同附随义务是追求公平、效率的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实现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现代合同法把维护契约的实质正义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诚实信用原则被认为具有公平、正义的内涵,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附随义务理论,当然也以实质正义为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以追求效益为核心,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体现了效益的最大化,附随义务能够促进合同的全面、适当履行,减少不当履行的风险,还能有效填补规范的空白,指导纠纷的解决,从而提高社会流转的效率,在提高效率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合同附随义务的功能
(一)弥补合同漏洞
合同的漏洞,是指合同没有就当事人争议的事项做出明示的规定,因而依合同的明示条款无法确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虽然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结果,由于人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可能会考虑不周遗漏某些事项,这些遗漏的事项固然可以通过进一步协商达成一致,但无法穷尽双方所有的义务,这就形成了合同漏洞。在弥补合同漏洞时,可以考虑长期习惯或一般交易习惯,在当事人没有约定,也没有明确排除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任意性规范弥补合同漏洞。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性质和一般交易习惯所必不可少的合同附随义务也是弥补合同漏洞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辅助实现合同给付义务
附随义务可以促使债务人履行主给付义务,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合同关系中,当事人之间应履行的主给付义务通常是由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如果一方当事人过分追求私利,设法减轻自己的义务,对方利益将难以圆满实现。所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法律有必要确立防范措施,以修正与法律精神不符的结果,并对当事人进行救济。这就要求当事人依诚实信用原则,除履行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义务外,还应履行相应的附随义务,以保证当事人的利益圆满实现。
(三)保障当事人利益的功能
确立附随义务的目的在于实现合同利益和保护债权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合同附随义务可维护相对方当事人人身或财产上的利益,这就要求义务人必须在主观上对他方当事人的人身或财产保持更高程度的谨慎注意义务,切实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保护相对方的合法的利益。合同附随义务确立后,债务人的义务被加重,从以前只履行给付义务到不仅要履行给付义务还要保护债权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范围扩大了。法律确立合同附随义务,加重了对债务人的约束,扩大了对债权人的保护,反映了法律对当事人利益保护的日益细致化的趋势,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
【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附随义务】推荐阅读:
论劳动合同的种类及其立法选择11-28
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07-19
劳动合同法中经济补偿11-21
小心劳动合同签订中的隐性陷阱12-14
党员义务劳动09-09
小学义务劳动总结10-12
单位义务劳动信息11-21
食堂义务劳动活动方案06-08
关于开展义务劳动的通知06-13
单位义务劳动总结汇报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