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计算题公式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计算题公式(共8篇)

高中政治计算题公式 篇1

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原价/(1+X%)=现价

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原价/(1-X%)=现价

2、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原产品数量*(1+X%)=现产品数量

现产品数量*现价值量=现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原产品数量/(1-X%)=现产品数量

现产品数量*现价值量=现价值总量

3、货币升值:原币值/(1+X%)=现币值

货币贬值:原币值/(1-X%)=现币值

4、CPI上涨(纸币贬值):原价/(1-X%)=现价

CPI下降(纸币升值):原价/(1+X%)=现价

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6、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100%

=纸币超发量/实际需要量*100%

=(现物价水平-原物价水平)/原物价水平

7、货币贬值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

=纸币超发量/纸币发行量*100%

=(现物价水平-原物价水平)/现物价水平

8、设原来M国与N国汇率比为:M:N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M(1+X%):N 若M国币值不变,N国通货膨胀率为X%,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M:N(1+X%)若M国通胀率为X%,N国通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M(1+X%):N(1+Y%)

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M:N/(1+X%)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M:N/(1-X%)若M国货币升值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M/(1+X%):N 若M国货币贬值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汇率比为:M/(1-X%):N

9、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家庭总支出金额*100%

10、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若求本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本金

若有利息税:税后所得=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利息税率

11、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12、增值税=商品销售额*增值税率-上一环节的商品销售额*增值税率

=增值额*增值税率

13、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3500元)

个人所得税应税额=个人所得-3500 然后将应税额对照个人所得税率表分段计算,再将分段所得税相加。

高中政治计算题公式 篇2

一、公式与函数概述

在Excel中经常会涉及到数据的简单运算或混合运算。要得到运算结果可以使用公式或函数来进行数据处理。在部分情况下公式与函数可以相互通用或混合使用[1]。而在部分情况下公式与函数处理数据会更加简易。公式是Excel工作表中进行数据计算的等式, 公式输入必须以“=”为开头。公式中包含了加减乘除等简单计算。例如, 计算物品的总价格, 单价2.5元, 乘以件数可以使用单元格的相对引用来实现“=2.5F3”然后通过拖动柄来填充其他物品的总价格。函数即为事前定义好的公式, 其将参数以特定的顺序来进行计算。在Excel中包含着500余个函数, 大致可分为财务函数、日前与时间函数、统计函数、数据库函数等。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只需要进行常用的30余个函数的教学, 根据函数编辑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函数的计算, 根据分析结果来选择相应的函数来处理数据。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是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中的重点之一[2]。

二、计算机课堂教学案例

2.1公式的应用

2.1.1公式输入“=”开头

在Excel中公式的应用十分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反复强调在输入公式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输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案例进行说明, 如果要计算2/10的数值, 那么就首先需要在A1单元格中输入2/10, 如在没有输入等号的情况下将会看到在A1框中是一个日期。而正确的做法是在A2单元格中输入“=2/10”。

2.1.2公式中的单元格引用

在Excel中输入公式时有可能需要运算的量并不为常量, 而是单元格的引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图1作为实例进行讲解。从图1中可以看出, 如果要计算商品A的销售量小计如果不使用函数的话就需要在F3中输入“=C3+D3+E3”, 其中C3、D3、E3都是单元格的相对引用。并且C3、D3、E3可以使用鼠标点击后输入。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同学会在F3中输入施加数据即为输入“=84+63+78”, 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数据均来自表中的单元格, 因此可以直接对单元格进行引用。例如如果E3中的数据进行改动, 如果F3中输入为“=C3+D3+E3”, 那么F3则会随着数据的变动处于更新状态。

2.1.3公式中有常量

在Excel公式和函数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单元格引用, 还有可能会使用常量。总评成绩计算公式“=平时*25%+期中*15%+期末*60%”。因此如果要计算1号学号学生成绩就需要在单元格中输入相应公式。进而进行公式复制就可以计算其他学生的总评分成绩。

2.2函数的应用

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常用的函数主要有四个SUM、AVERAGE、MAX以及MINA.学生首先要掌握函数的语法格式。函数 (num1, num2....) , 1其中num1, num2....是1-30个需要求和的参数, 之间输入到参数表中的数字、逻辑值与数字的文本表达式将会被处理计算。如果参数是数组或引用单元格, 那么只有其中的数据将会被进行处理计算。如果参数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 那么就会出现错误提示。

三、结束语

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Excel公式和函数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公式与函数来进行数据处理。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使用公式与函数的区别, 进而分析表格中所包含的信息。教师要多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演练, 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不足, 进而不断完善。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高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应用Excel知识点是公认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相对于高中生来说较为困难, 学生很难记忆理解。文章主要探索高中计算机教学中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

关键词:Excel教学,高中计算机教学,公式与函数

参考文献

[1]夏芸, 赵诚.Excel中公式和函数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07) :1705-1706+1709.

破解政治计算题有招数 篇3

一、想一想:发现规律

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必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在高三“计算题专题复习”课教学中,笔者曾向学生介绍过很多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解题方法,推导出相关公式让学生套用,可学生还是云里雾里,无法有效解题。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的高三月考政治试卷中有一道计算题,全班45位学生,竟然有35位学生做错,错误率高达78%。

题目: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了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______,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是______。

A. 28% 44元B. 25% 40元

C. 22% 36元D. 25% 37.5元

在解题过程中,对于“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学生都能算出是5万亿×(1+20%)=6万亿;对于“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学生也能得出6万亿=8万亿×(1-x),算出贬值幅度是25%;在货币贬值25%的情况下,“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大都得出30元×(1+25%)=37.5元,错选了D。实际上,正确的应该是30元÷(1-25%)=40元,答案是B。究其错误原因,是学生把“货币贬值率”等同于“货币通货膨胀率”。

这时学生就有些困惑了:为什么货币贬值率25%是原来价格除以(1-25%),而货币通货膨胀率25%则是原来价格乘以(1+25%)?为什么货币贬值率25%是(1-25%),而货币通货膨胀率25%却是(1+25%)?要回答这些问题,涉及许多数学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完全可以找出很多方法来加以说明。但笔者事后发现,自己越是细讲方法,学生却越无法掌握,这是因为,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中,学生掌握的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足够了。那么,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吗?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发现,掌握下面两条规律,就能大大提高学生解答政治计算题的效率和水平,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律一:若“求值”与“变量”成正比关系的用乘法;若“求值”与“变量”成反比关系的用除法。

规律二:若“变量”是提高、升值、上升等的用加法;若“变量”是降低、贬值、下跌等的用减法。

二、试一试:验证规律

下面剖析几个实例,以验证上述两条规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 12元B. 12.5元

C. 18元D. 18.75元

解析:解本题需把数学思维能力与《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难度虽然较大,但若能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考生就能进行以下推导:“2008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是用加法,即(1+5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是用除法,即15元÷(1+50%)=10元;“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是用减法,即(1-20%),而货币贬值则意味着购买同样商品需要付比以前更多的货币,也就是说货币贬值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价格的上升,即商品价格变化与货币贬值成反比关系是用除法,所以,最终价格是10元÷(1-20%)=12.5元,答案应选B。

例2:(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26题)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 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 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 损失了美元160元

D. 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民币升值和汇率变动的相关知识。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可以作如下推导: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20%是用减法,即(1-20%);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是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数量在减少,也就是原汇率用数学分子式表示为1/8的数值在变大,由此得出其与汇率变动成反比关系,应该用除法,即1/8÷(1-20%)=1/6.4。据此,从“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出他拥有的人民币为1000×8=8000元,而“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后的汇率是1/6.4,就可以得出他现在的1000美元只能换得人民币1000×6.4=6400元。因此,同两年前相比,小张现在的兑换损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币。故应选A。

例3:储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其收益主要是银行利息。假设某储户有5万元的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为2.2%(利息税20%)。当年居民消费品价格(CPI)指数上涨了15%,则该储户一年后存款收益的实际购买力是

A. 1012元 B. 880元

C. 765元D. 748元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储蓄存款和利息的相关知识以及通货膨胀这一热点话题。依据课本知识,储户的利息收入取决于本金的多少和存款期限的长短,据此,学生很容易得出某储户一年后5万元的利息收入为5万元×1×2.2%=1100元,扣除20%的利息税,储户的实际利息收入为1100元×(1-20%)=880元。但对于CPI指数上涨15%后储户存款收益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学生就会误认为CPI指数上涨15%后,现在货币购买力就相当于一年前的85%,得出结论为880元×(1-15%)=748元,错选了D。但是,如果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CPI指数上涨了15%应该是用加法,即(1+15%);CPI指数上涨则意味着存款收益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两者成反比关系,应该用除法,即880元÷(1+15%)=765元,正确的选项应是C。

三、理一理:回归课本

要正确解答政治计算题,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解题技巧和进行适量的精题训练,以提高解题的水平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增强解题信心。但仅此是不够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才是根本!根据前面的两条规律,笔者现把《经济生活》(人教版)中与计算题相关的知识简单整理如下。

1. 关于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把握该知识需要区分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使用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分清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价值总量无关。

(2)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企业单位产品成本(个别价值)成反比,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2. 关于外汇汇率的变动

首先,要分清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X单位本币)与本币汇率(一定单位的本币=X单位外币);其次要明白汇率变动与币值变动的关系。

(1)外汇汇率下跌,与外币币值成正比(外币贬值),与本币币值成反比(本币升值),反之亦然;同理,外汇汇率上升,与外币币值成正比(外币升值),与本币币值成反比(本币贬值),反之亦然。

(2)本币汇率下跌,与本币币值成正比(本币贬值),与外币币值成反比(外币升值),反之亦然;同理,本币汇率上升,与本币币值成正比(本币升值),与外币币值成反比(外币贬值),反之亦然。

3. 关于货币(纸币)发行量的变动

货币(纸币)发行量的多少,会引起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也会影响货币(纸币)的升值、贬值和购买力,还可以用来解释当前通货膨胀预期这一经济热点话题,因此,对这一知识应予以高度的关注。

(1)货币(纸币)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成正比,与货币(纸币)流通速度(流通次数)成反比。

(2)货币(纸币)购买力与通货膨胀、CPI指数上涨成反比,与通货紧缩、CPI指数下跌成反比。

(3)货币(纸币)购买力与货币(纸币)贬值成正比,与货币(纸币)升值成正比。

4. 关于储蓄存款利息的变动

储蓄存款的利息收益要结合通货膨胀率(CPI指数)的内容,分清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

(1)储蓄存款的名义收益与存款本金、存期、利率都成正比。

(2)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率(CPI指数)相关:年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收益为正;年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收益为负;年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收益为零。

5. 关于商品价格的变动

商品价格的涨跌与商品的价值量、供求关系有关,也与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纸币)的发行量有关。

(1)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商品供应量成反比,与商品需求量成正比。

(2)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价格,一般地说,商品价格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3)商品价格与货币(纸币)贬值成反比,与货币(纸币)升值成反比。

(4)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成正比,与通货紧缩成正比。

高中政治计算题公式 篇4

1.有关期转现的计算(期转现与到期交割的盈亏比较):

首先,期转现通过“平仓价”(一般题目会告知双方的“建仓价”)在期货市场对冲平仓。此过程中,买方及卖方(交易可不是在这二者之间进行的哦!)会产生一定的盈亏。

第二步,双方以“交收价”进行现货市场内的现货交易。

则最终,买方的(实际)购入价=交收价-期货市场盈亏---------------在期转现方式下

卖方的(实际)销售价=交收价+期货市场盈亏--------------在期转现方式下

另外,在到期交割中,卖方还存在一个“交割和利息等费用”的计算,即,对于卖方来说,如果“到期交割”,那么他的销售成本为:实际销售成本=建仓价-交割成本------------------在到期交割方式下

而买方则不存在交割成本

2.有关期货买卖盈亏及持仓盈亏的计算:

细心一些,分清当日盈亏与当日开仓或当日持仓盈亏的关系:

当日盈亏=平仓盈亏+持仓盈亏

=平历史仓盈亏+平当日仓盈亏+历史持仓盈亏+当日开仓持仓盈亏

3.有关基差交易的计算:

A弄清楚基差交易的定义;

B买方叫价方式一般与卖期保值配合;卖方叫价方式一般与买期保值配合;

C最终的盈亏计算可用基差方式表示、演算。

4.将来值、现值的计算:(金融期货一章的内容)

将来值=现值x(1+年利率x年数)

A一般题目中会告知票面金额与票面利率,则以这两个条件即可计算出:

将来值=票面金额x(1+票面利率)----假设为1年期

B因短期凭证一般为3个月期,计算中会涉及到1年的利率与3个月(1/4年)的利率的折算

5.中长期国债的现值计算:针对5、10、30年国债,以复利计算

P=(MR/2)X[1-.............................(书上有公式,自己拿手抄写吧,实在是不好打啊,偷个懒)

M为票面金额,R为票面利率(半年支付一次),市场半年利率为r,预留计息期为n次

6.转换因子的计算:针对30年期国债

合约交割价为X,(即标准交割品,可理解为它的转换因子为1),用于合约交割的国债的转换因子为Y,则买方需要支付的金额=X乘以Y(很恶劣的表达式)

个人感觉转换因子的概念有点像实物交割中的升贴水概念。

7.短期国债的报价与成交价的关系:

成交价=面值X【1-(100-报价)/4】

8.关于β系数:

A。一个股票组合的β系数,表明该组合的涨跌是指数涨跌的β倍;即

股票涨跌幅

β =---------------------

股指涨跌幅

B。股票组合的价值与指数合约的价值间的关系:

股指合约总价值 期货总值

β =--------------------=----------------------

股票组合总价值 现货总值

9.远期合约合理价格的计算:针对股票组合与指数完全对应(书上例题)

远期合理价格=现值+净持有成本

=现值+期间内利息收入-期间内收取红利的本利和

如果计算合理价格的对应指数点数,可通过比例来计算:

现值 远期合理价格

----------------=-----------------------------

对应点数 远期对应点数

10.无套利区间的计算:其中包含期货理论价格的计算

首先,无套利区间上界=期货理论价格+总交易成本

无套利区间下界=期货理论价格-总交易成本

其次,期货理论价格=期货现值X【1+(年利息率-年指数股息率)X期间长度(天)/365】

年指数股息率就是分红折算出来的利息

最后,总交易成本=现货(股票)交易手续费+期货(股指)交易手续费+冲击成本+借贷利率差

政治经济学的计算题 篇5

政治经济学的计算题

、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1年周转4次,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

A.25%

B.50%

C.200%

D.400%

答案:D 【答题思路】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 m ’n , 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v代表可变资本,m ’代表剩余价值率,n代表周转次数。在本题中,m ’=100%,n=4;二者的乘积为400%。

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收益率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

A.100 B.120

C.160

D.200

答案:160 【答题思路】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或者叫做资本化的股息收入。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预计股息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00×8%)÷5%==160元。3.某一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所需要的货币投放量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4200

B.2400

C.42000

D.420000

答案:A 【答题思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单价)/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里的流通次数)==42000/10==4200(亿)

4.某一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该年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问货币的流通速度应当是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答案:B 【答题思路】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单价)/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里的流通次数);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单价)/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42000/5250=8。

5.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 A.10%

B.20%

C.30%

D.40%

答案:B 【答题思路】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m/(c +v)=200/(200+800)==2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某企业年产商品10000件,每件产品价值30元;所投入的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所投入的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1次的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问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A.100% B.125% C.150%

D.175%

答案:B 【答题思路】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总产值—预付资本=(C+V+M)—(C+V);年商品总社会价值=30元×10000件=

300000;年预付资本=固定资本年周转额+流动资本年周转额=10万元/10年+5万元×12月/3月=210000;年剩余价值=年总产值—年预付资本=300000—210000=90000; 年可变资本总额=30元×200人×12个月=72000元。剩余价值率=90000/72000=125%。

7.某企业所投入的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所投入的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1次的时间为3个月;该企业的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

A.1次

B.1.4次

C.1.6次

D.1.8次

答案:B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题思路】

预付资本的(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

年周转次数= ————————————————————————————

预付总资本额

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资本数量×周转次数

该企业的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100000×1/10=10000 该企业的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50000×12/3=200000 预付总资本额=100000+50000=150000 预付资本的210000 年周转次数= ————=1.4次 150000

8.某企业年产商品10000件,每件产品价值30元;所投入的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所投入的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1次的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问该企业的年剩余价值率为

A.375% B.400% C.500%

D.600%

答案:C 【答题思路】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 m ’n , 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v代表可变资本,m ’代表剩余价值率,n代表周转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数。

根据第6题的计算,年剩余价值量=90000;年预付可变资本额=30元×200人×3个月=18000元。(每月预付的可变资本为30元×200人;要连续支出3个月;从第4个月开始,可以滚动使用第1个月周转回来的流动资金。)年剩余价值率=90000元/18000元=500%。9.已知社会两大部类原来的情况为; 第一部类: 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 1600c+800v+800m=3200 其中第一部类按照25%积累率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所追加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为 9 :1 ;那么,为了保持社会协调的比例关系,第 II 部类应当追加投资的不变资本的数量应该是

A.175

B.185

C.195

D.205

答案:A 【答题思路】第一部类按照25%积累率进行扩大再生产,意味着将原来1000的剩余价值的250用于扩大再生产,转变为投资;所追加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为 9 : 1,意味着在250个单位的投资中,90%即225转变为追加的不变资本;10%即25转变为追加的可变资本;扣除了250 后,资本家新的消费为75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 I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v+Δv+m/x)=II(c+Δc)IIΔc= I(v+Δv+m/x)—IIc=1000+25+750—1600=175。

10.某资本家投资1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A 8万,100%

B 4万,400%

C 4万,100%

D 8万,400%

答案:D 【答题思路】某资本家投资1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由此得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数量分别为8万和2万;由于m’=m/v=100%,所以资本每周转1次的剩余价值量为2万;其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周转次数=2×4=8万。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8/2=400%。

11.如果资本周转一次需要三年时间,那它一年的周转次数是()AC4次

B2/3次

D

3次

1/3次

答案:D 【答题思路】这是把问题换一个角度表达。

12.当年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率时,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为()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答案:A 【答题思路】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式表示:M’= m’n , 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m ’代表剩余价值率,n代表周转次数。所以,只有当n为1时,M’与 m ’相等。13.某公司今年需要购进钢材100吨,每吨100元;电脑100台,每台5000元;其中有50台电脑可以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进行;此外,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为10万,企业的货币流通速度为每年周转10次。该企业今年需要的现金量是

A.45000

B.36000

C.75000

D.65000

答案:B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数字型案例题。有人把这类题目叫做计算题,实际上没有完全反映出该类题目的实质。它考查的实际上并不是计算能力,而是对公式的具体理解,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公式里面的概念。所以,回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在准确记忆公式的基础上,搞清楚公式里的每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把各个数字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计算即可。先看所考查的公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单价)—赊卖商品延期支付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企业所需要的现金量就是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单价=100×100+100× 5000;赊卖商品延期支付价格总额=50×5000;到期支付价格总额=100000;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0;单位货币流通速度=10。把这些量代入公式里,计算出的结果就是36000。14.已知某资本家的资本总量为100万,其中60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40万用于购买劳动力。一年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为20万。该资本家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剩余价值率

A.100%

B.200% C.50% D.150%

答案:C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数字型案例题。回答这类题目的要害是认真记忆公式,正确识别数字。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m’代表剩余价值率;m代表剩余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或工资)。在本题中,剩余价值为20,可变资本为40,二者之比为50%。

15.已知某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时间为10小时,销售商品的时间为5小时,工人补充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为4小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为4小时。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应该是

A.40%

B.50%

C.80%

D.100%

答案:D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加入了干扰项的数字型案例题。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其时间构成相应地为购买时间、生产时间、销售时间。其中的生产时间又分为创造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也就是4小时比4小时,得出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果是100%。

16.某工厂的某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日工资12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加班多工作了两个小时,那么该工人能够多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A.3元

B.4元

C.5元

D.6元

答案:D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数字型的案例题。我们首先要判断它考查的是哪个概念。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是考查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三种形态。依据三者的定义,断定其为绝对剩余价值。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题目所问的是: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加班多工作了两个小时,该工人能够多创造出来多少剩余价值。于是首先要计算出每个小时工人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已知:剩余价值率为100%;而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知道在原来的8小时内,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各4个小时;剩余价值率(100%)=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即工资12元);得出工人在总共4个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量为12元,也就是每小时创造3元。所以,加班2小时能够多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是6元。

17.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日工资为6元,生产产品6件,每件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为1元,剥削率为50%。在工资和材料成本不变的情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下,资本家将劳动强度提高到每天生产10件产品,问资本家可以多得到的剩余价值为: A.8元

B.6元

C.4元

D.12元

答案:B 【答题思路】这道题目也是考查绝对剩余价值的数量。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相当于变相延长劳动时间,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题目问的是资本家可以多得到的剩余价值的数量,这就要求我们分别求出原来剩余价值的数量和增加劳动强度后的剩余价值的数量,二者之差就是答案。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日工资为6元,生产产品6 件,根据这些给定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每件产品的劳动力成本(V)为1元;再根据给定的剥削率,可以得出每件产品的剩余价值为0.5元——因为M’(50%)=M/V(1);6件产品的剩余价值总量为3元;将每件产品的C、V、M相加,得出每件产品的价值为2.5元。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后,生产了10 件产品,其价值总额为:10×2.5=25元;其中扣除工资6元,原材料成本(C)10元,得出提高劳动强度后剩余价值的总量为9元。9减去之前的3元,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后的得数为6元。

18.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剥削率为100%;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被缩短为2小时而工作时间不变,这时的剥削率为: A.100%

B.200%

C.300%

D.400%

答案:C 【答题思路】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这几个字,可以判断它是考查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在总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构成;而剥削率即剩余价值率=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之比。工人原来每天工作8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意味着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都为4小时。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相应地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为6小时;6小时/2小时,新的剥削率为300%。

19.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那么,在企业资本总量和工人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被排挤出工厂的工人人数是

A.500

B.800

C.1000

D.120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案: C 【答题思路】本题是考查对资本有机构成概念的理解和具体运用。先根据

给出的条件求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前该企业的工人数量。已知工厂的资本总额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9:1。也就是说,90%的资本以机器的形式存在;10%的资本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1000×10%=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 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也就是说,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份额下降到1/20,具体为1000万×1/20=50万;由于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保持为500元,所以所有新机器设备后所需要的工人总数是 50万元/500元=1000人。2000—1000=1000人,所以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1000人。

20、已知某企业的资本量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6:4,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周转一轮能够得到的利润率是

A.20%

B.40%

C.60%

D.80%

答案:B 【答题思路】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P’=m/(c +v);由此可以知道,要得出利润率,必须得出m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 +v)。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乘积;剩余价值率题目已经给出,为100%;根据题目给出的:某企业的资本量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6: 4,得出可变资本为400万。最后用400比上1000,得出的结果为40%。

21.已知:某银行的资本总额为1亿,其中自有资本2000万,以3%的年利率吸收存款8000万;以年利率8%投放贷款6000万,银行每月平均的业务费开销为10万。问该银行的年利润率是:

A.6%

B.8%

C.10%

D.12%

答案:A 【答题思路】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它由存、贷款利息差减去银行业务费构成。银行利润率是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根据题目,该银行1年的存款利息为: 8000×3%=240万;1年的贷款利息为:6000×8%==480;银行1年业务费开销为:10×12=120万;银行1年的利润总量为:480— 240—120=120万;银行的年利润率为:120:2000=6%。

22.已知某股票的票面额为100元,每年分得的红利为10元,企业的利润率为18%,同期银行的贷款利息率为8%,存款利息率为5%。该股票的价格为

A.100元

B.200元

C.300元

D.400元

答案:B 【答题思路】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或者叫做资本化的股息收入。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它并不代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投资入股的实际资本额。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或者叫做资本化的股息收入。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它并不代表投资入股的实际资本额。股息为10,银行存款利息率为5%;二者相除,得数为200。

23.已知某块土地去年以180万元完成了交易,出租1年的租金为10万,同期银行的贷款利息率为8%,存款利息率为5%。该土地现在的价格应该为

A.180万元

B.190万元

C.200万元

D.300万元

答案:C 【答题思路】土地价格=地租/银行存款利息率。地租为10万,银行存款利息率为5%;二者相除,得数为200。24.已知某企业的资本构成和各自的周转速度如下: 类型

数量(万元)

年周转次数 机器

/10 厂房

400

1/20 原料

燃料

问该企业的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大致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2.35

B.3.25

C.4.55

D.3.45

答案:A 【答题思路】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资本所经历的循环次数,它是衡量资本周转速度的指标。计算公式: 预付资本的(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

年周转次数=

——————————————————————————— 预付总资本额

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资本数量×周转次数;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预付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固定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100×1 /10+ 400 × 1/20=30;流动资本年周转的价值总额= 100×10 +50×10=1500;预付总资本额=100+400+100+50=650;代进公式,得数为2.35。

25.从商店里面以12000元的价格买回等离子电视一台,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到1年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样产品的价格下降到10000元。该电视精神磨损的价值是

A.1200

B.2000

C.3200

D.4000

答案:B 【答题思路】本题的关键的判断所发生的磨损的类型。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固定资本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实体方面的损耗。无形磨损(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造成的价值贬值。根据题目的给定条件,所发生的磨损是精神磨损。所以12000—10000=2000元。本题还有其他两个类似的变化。

26.从商店里面以12000元的价格买回等离子电视一台,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到1年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样产品的价格下降到10000元。问该电视物质磨损的价值是

A.1200

B.2000

C.3200

D.4000

答案:A 【答题思路】参考上一题。

27.从商店里面以12000元的价格买回等离子电视一台,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到1年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样产品的价格下降到10000元

。问该电视当下的价值应当为

A.8800

B.10000

C.10800

D.11000

答案:A 【答题思路】该电视当下的价值原来的价值是12000减去物质磨损1200元和精神磨损2000元的余额。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8.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已知生产资料部类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为10000亿元,其中不变资本的价值为5000亿,可变资本的价值为3000亿,剩余价值为2000亿。要达到社会总产品实现的目标,实现供求平衡,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应该是

A.3000亿

B.5000亿

C.7000亿

D.8000亿

答案:B 【答题思路】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 +m)=Ⅱc,即第一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要刚好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由上述基本公式可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其一,Ⅰ(c+ v +m)=Ⅰc+Ⅱc,即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刚好等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其二,Ⅱ(c +v +m)=Ⅰ(v +m)+Ⅱ(v +m),即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刚好等于两个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根据题目的给定,生产资料部类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即Ⅰ(c+ v +m)为10000亿元;其中不变资本即的价值Ⅰc为5000亿;按照Ⅰ(c+ v +m)=Ⅰc+Ⅱc的公式,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即Ⅱc为5000亿元。

29.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已知消费资料部类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为10000亿元,其中不变资本的价值为5000亿,可变资本的价值为3000亿,剩余价值为2000亿。同时本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为4000亿。那么为了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应当保持为

A.4000亿

B.5000亿

C.6000亿

D.7000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案:C 【答题思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Ⅰ(v +△v+ m/x)=Ⅱ(c+△c),即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刚好等于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它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其一,Ⅰ(c+ v +m)=Ⅰ(c+△c)+Ⅱ(c+△c),即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其二,Ⅱ(c +v +m)= Ⅰ(v +△v+ m/x)+ Ⅱ(v +△v+ m/x),即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根据题目的给定条件,消费资料部类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即Ⅱ(c +v +m)为10000亿元,消费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即Ⅱ(v +△v+ m/x)为4000亿,按照公式Ⅱ(c +v +m)= Ⅰ(v +△v+ m/x)+ Ⅱ(v +△v+ m/x),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即Ⅰ(v +△v+ m/x)为10000—4000=6000亿元。

30.某人在国有企业里上班,月工资2000,加班费200,防暑降温津贴300,在银行里存款得到利息100,晚上摆摊卖茶叶蛋月获利600,出租住房得到房租1200,经朋友介绍为一家私

营企业打工得到一次性报酬150。问这个人本月按劳分配的收入为

A.2500

B.2600

C.2750

D.3350

答案:A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题思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公有单位——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收入,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储蓄所获得的利息以及出租房子所得的收益,本质上属于资本的收入;自己摆摊得到的报酬属于个体劳动收入;到私营企业打工所获得的,是出卖劳动力的收入,与资本主义工资的性质相同。所以,这道题目可以把题干变化一下,衍生出别的题目。例如分别问劳动力的收入、资本的收入、个体劳动的收入以及非按劳分配的收入等。

31.某资本家啤酒厂原来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当,月产啤酒20万瓶。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为240万元,预期的使用年限为10年;每月消耗的原材料价值为10万元;工厂雇佣工人10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500元;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100%。经过改进技术、完善管理,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相当于社会劳动生产率150%的水平。除原材料价值的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他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请回答:

(1)每瓶啤酒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资本家每月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3)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参考答案】

(1)每瓶啤酒的社会价值是1.1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因为,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2400,000元/(12×10)=20,000元,每月工人的工资总额=500×100=50,000元,每月所消耗的原材料的价值为100,000元,每月的剩余价值为:50,000×100%=50,000 于是,每月总产值=(20,000+100,000)c+50,000v+(50,000×100%)m=220,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每月总产值/产品数量=220,000/200,000=1.1元

(2)资本家本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150,000元

劳动生产率提高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50%,即产量增加到20×150%=30万瓶,原料耗费为100,00元×150%=150,000元,所以,当月个别价值=(20,000+100,000×1.5)c+50,000v+(50,000×100%)m=180,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1元×300,000=330,000元

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330,000-180,000=150,000元(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400%。

本月的m’=(150,000+50,000)/50,000=400%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数字型案例题。回答的关键是把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高中政治大题答题 篇6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高中政治计算题公式 篇7

一、2010年高考政治学科计算题例析

例1 (2010年文综全国卷Ι第24题) :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 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

A.5元6元B.10元12元

C.20元24元D.8元16元

答案:A。

解析:2009年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 每件产品的价值是10元, 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则甲产品的单位价值量为原来的一半, 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即为5元, 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 物价上涨20%, 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5×20%=6元, 故答案为A。

例2 (2010年文综全国卷Ⅱ第24题) :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 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 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 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 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 。

A.4元、4元、60万元B.6元、8元、90万元

C.4元、6元、90万元D.8元、6元、120万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 价值总量的计算。因为2009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提高50%, 所以该企业甲商品的个别价值为6/ (1+50%) =4元;社会价值即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所以不变, 为6元;价值总量=6×10 (1+50%) =90万元。故答案为C。

例3 (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12题) :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 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 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 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 其他条件不变, 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

A.80, 84 B.84, 80 C.84, 64 D.84, 10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值量与汇率计算。实行零关税前, 因为汇率为1∶8, 关税为5%, 所以M商品用N国货币表示价格为 (10×8) × (1+5%) =84。实行零关税后, 因为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25%, 且零关税, 所以价格为 (10/1.25) ×8=64。故答案为C。

例4 (2010年北京文综第34题) :某商品的价格p变化△p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变化△x, 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 (1) △x/△p<0, (2) △x/△p>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 (1)

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 (2)

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 (1)

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波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 △x/△p<0, 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2) △x/△p>0, 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A中汽油与柴油、C中煤炭与原油、D项中煤炭与天然气互为替代品, 一种商品价格与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为同向变动, 即 (2) , 故AC错误, D正确。B项汽油提炼于原油, 所以汽油价格与原油需求量应为反向变动, 即 (1) 。故答案为D。

例5 (2010年安徽文综第3题)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 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 奖金8000元, 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 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 年收入6000元。去年, 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

A.44000元26000元B.36000元19000元

C.49000元21000元D.44000元11000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配方式。李某一家收入中, 国企的工资、资金属于按劳分配, 为36000+8000=44000元。个人专利收入和房租收入属于按街道生产要素分配, 为5000+6000=11000元。而个体杂货店收入为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故答案为D。

例6 (2010年江苏卷第7题)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 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 100美元兑换682.65元。这表明 () 。

A.人民币汇率跌落, 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 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 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外汇与汇率知识。题目较为简单, 只要学生具备汇率变化的基本知识, 适当换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2010年高考政治学科计算题评析

1.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关注时政。

高考政治试卷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10年高考政治试卷中计算题, 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为背景, 涉及人民币升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人们收入来源多样化等, 有意识地将对热点的关注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 通过强调现实生活中政治分析的实用价值来盘活教材知识, 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正确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 突出能力要求。

2010年政治高考中的计算题, 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既考查了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汇率换算、分配方式等) , 又考查了学生的转换计算能力, 以及考生准确和完整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数学思维, 引入分析工具。

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中基础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的换算与正比、反比关系的运用, 要能够灵活掌握。

三、高考政治计算题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

高考政治试题中计算题是目前命题的热点, 也是考生面临的难点。热在与时政紧密联系, 实用性强;难在考点分散, 计算复杂。从近几年高考题中计算题的特点来看, 组合型的计算题应该是一种发展的趋势。2011年高考的计算题会更加灵活, 更加贴近实际。同时, 人民币升值、货币的发行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执行等许多热点问题也可以用计算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针对近几年的高考计算题的命题特点,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消除畏难情绪, 树立信心, 沉着冷静作答,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夯实基础。从近年来的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计算题来看, 尽管其背景千变万化, 设问的角度层面纷繁, 但这些题目大多是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 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显著。因此, 过好教材关, 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关注高考, 明确高考计算题的类型和要求。《经济生活》中涉及计算的知识点有十个左右, 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股票价格、经济效益与利润、国民收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银行利息、恩格尔系数、汇率等。

4.充分利用经典习题, 寻找、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解题缺陷, 严格规范自己解题思维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加强计算题的专项练习,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高中政治计算题公式 篇8

这类计算题主要考查价值量的计算、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计算、汇率的计算、利润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存贷款利息的计算、恩格尔系数的计算、收入分配的计算、投资理财收益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股票价格的计算等。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计算题是他们备考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才能更好地解答这类题型,提高得分率,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现总结如下。

高考计算题看起来好像很难解答,其实从数学的角度看无非是数学中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计算的关键是找准相对应的正反比关系和有关的数据。

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价值量的计算在高考中考查次数较多,考查的方法比较灵活,有单纯考查价值量计算的,也有通过价值量考查价值总量和价格总额的。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弄清楚几个基本概念和几组基本关系。

【基本概念】

(1)商品使用价值量:指商品的数量。

(2)单位商品价值量:指单位商品价值的大小,即单价。

(3)商品价值总量: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的价值总和。

(4)劳动时间:指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指某一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5)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两种表示方法:①数量表示法: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即相同时间内谁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其劳动生产率越高。②时间表示法:用生产同一产品所需的时间来表示,即生产同一产品谁用的时间越短,谁的劳动生产率越高。

【基本关系】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一般不受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假设某商品单位价值量为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x%后,其单位商品价值量变为:

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前的单位商品价值量A÷(1+x%)

(3)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一般不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 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量)

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我们可知,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价值量并不都是始终相符的,所以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价格总额也并不都是一致的。

1.单位价值量的计算

例1. 2013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14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

A.0.9元 B.1.25元 C.1元 D.0.8元

解析: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根据上述公式:A÷(1+x%)可以计算出结论:1÷(1+25%)=0.8(元)。

答案:D

2.商品价格的计算

例2. 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A.5元 6元B.10元 2元

C.20元 24元D.8元 16元

解析: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量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价格。本题需要计算两步,第一步要计算出货币价值不变情况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提高100%)的价格;第二步再根据第一步计算的结果算出通货膨胀情况下的价格。

第一步:根据计算公式A÷(1+x%)可直接计算出结果,即10÷(1+100%)=5(元)。

第二步:通货膨胀率为20%下的价格为:5×(1+20%)=6(元)。

答案:A

例3. 去年M商品的价格为30元,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20%,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今年该商品的价格是( )

A.36元 B.35元 C.24元 D.26

解析:从题中可以看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两者成正比例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商品价值量降低,两者成反比。本题需要计算两步:

第一步:原材料上涨后的价格:30×(1+20%)=36(元)。

第二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价格:36÷(1+50%)=24(元)。

答案:C

3.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格总额的计算

例4. 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

A.1 452万元 B.1 320万元

C.1 210万元D.1 100万元

解析:本题是让求企业的商品价值总量。第一步,由公式: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 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量)可知,我们需要算出商品的数量;第二步需要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第三步把前两个数据相乘可得出结论。

第一步:商品数量为:10×(1+10%)=11(万件)。

第二步:单位商品价值量为:132÷(1+20%)=110(元)。

第三步:商品价值总量为:11×110=1 210(万元)。

答案:C

例5. 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D.132亿元

解析:这道题和上面一道题所用公式一样,都要用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 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量)这一公式,所以我们只要把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这两个数据算出来就把问题解决了。

第一步:我们可以先计算出2007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00÷10=10(元)。由于题目中有“其他条件不变”的表述,这就意味着2008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变化,也应该是10元。

第二步:我们再算出生产的商品数量:10×(1+10%)=11(亿件)。

第三步:算出价值总额:11×10=110(亿元)。

答案:A

例6. 假设某国2011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12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2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是( )

A.100亿元 110亿元B.110亿元 121亿元

C.100亿元 130亿元D.121亿元 132亿元

解析: 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但商品数量也随着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意味着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2012年价值总额 = 商品数量 × 单位商品价值量=\[10×(1+10%)\] ×\[10÷(1+10%)\]元=100亿元;2012年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10×(1+10%)\]×10元=110亿元。

答案:A

例7. 假设某国2011年生产M商品10亿件,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12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2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是( )

A.100亿元 110亿元B.110亿元 121亿元

C.100亿元 130亿元D.121亿元 132亿元

解析: 由材料可知2011年M商品单位价值量是10元,单位商品价格也为10元。2012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10×(1+10%)×(1+10%)\]×\[10÷(1+10%)\]=110亿元,而2012年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10×(1+10%)×(1+10%)\]×10元=121亿元。

答案:B

二、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的计算

在高考中,有的试题会直接考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也有通过计算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来考查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和纸币比值率的。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必须理解下列基本概念、基本关系。

【基本概念】

(1)纸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在市场上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3)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它通常是由于纸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引起的。

(4)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基本关系】

(1)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关系: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2)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期内货币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3)纸币发行量与通货膨胀率: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是纸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之比。有时也把物价上涨率等同于通货膨胀率。故其计算公式有两种。

(4)纸币发行量与纸币贬值率:纸币贬值率是纸币超发部分与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之比。其计算公式有两种。

(5)纸币币值与物价:纸币币值与物价成反比。纸币升值,则物价下降;纸币贬值,则物价上升。

1.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

例8.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 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 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

A.价值量降低B.价值量提高

C.价格下跌D.价格上涨

解析:根据公式可直接计算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然后和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对比,如果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大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10 000÷4=2 500(亿元),小于实际发行的货币量5 000亿元。这种情况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答案:D

例9.M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币值稳定,那么,可以推算出M国当年的货币流通速度为 ( )

A.0.5次/年 B.1次/年 C.2次/年 D.3次/年

解析:根据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30÷15=2(次/年)。

答案:C

2.通货膨胀率和纸币贬值率的计算

例10.假定一个国家在2013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 000亿元,而实际发行了纸币2 000亿元,则通货膨胀率和纸币贬值率分别是( )

A.50% 100%B.100% 50%

C.100% 150%D.150% 100%

解析:通货膨胀率=(2 000-1 000)÷1 000×100%=100%。纸币贬值率=(2 000-1 000)÷2 000×100%=50%。

答案:B

例11.假定一个国家2013年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为200元,2014年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300元,那么2014年这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纸币贬值率分别是( )

A.50% 100%B.100% 50%

C.50% 33%D.33% 50%

解析:通货膨胀率=(300-200)÷200×100%=50%。纸币贬值率=(300-200)÷300×100%≈33%。

答案:C

例12.M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若M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国内生产扩大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物价水平的变化大致是( )

A.下降9.1%B.上升9.1%

C.上升30%D.上升50%

解析:由公式:物价上涨率=(实际发行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00%可知,我们需要找到实际发行货币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两个数据。根据题意可知,实际发行的货币量为15万亿,所以我们只需要求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可以了。

第一步:先计算出货币的流通速度:30÷15=2(次/年)。

第二步:计算出条件变化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30×(1+10%)\]÷\[2×(1+20%)\]=13.75(万亿元)。

第三步:根据实际发行货币15万亿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13.75万亿可计算出物价上涨率:(15-13.75)÷13.75×100%≈9.1%。

答案:B

三、 汇率的计算

汇率的计算在所有的计算题中是比较难的。高考中往往结合通货膨胀、货币升值来考查汇率,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既要弄清基本原理,又要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步步为营”,分步计算。

【基本概念】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并不是所有外币都是外汇。

(2)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外币汇率:是以外币为基础兑换人民币的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4)人民币汇率:是以人民币为基础兑换外币的比率。如果用100单位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说明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人民币汇率跌落。

【基本关系】

(1)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化

本国发生通货膨胀,会使本国纸币贬值,物价上升。本国发生通货膨胀会使外币兑换更多本币,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通货紧缩,会使外币的汇率降低。

(2)货币升值、贬值与汇率变化

货币升值、贬值都会带来汇率的变化。本国货币升值会使外币的汇率降低,本国货币贬值会使外币的汇率上升。

1.汇率变化的判断

例13.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人民币。这一变化表明( )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 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解析:2010年与2007年相比,相同数量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减少,说明相对人民币而言,美元汇率跌落;相对美元而言,人民币汇率升高。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答案:D

2.兑换货币的计算

例14.2014年6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汇率为1∶6.16元,则10 0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10 000美元可以兑换多少人民币?

解析:直接代入公式计算:10 000÷6.16≈1 623.38(美元),10 000×6.16=61 600(人民币元)。

答案:1 623.38美元 61 600人民币元

例15.张某有5万美元,2万美元换成人民币,3万美元换成欧元。根据下表四家银行提供的当天外汇报价,张某应选择的银行分别是( )

A.甲和丁B.丙和乙C.丙和丁D.甲和乙

解析:本题有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直接计算法,如可拿2万美元直接乘以各银行的汇率,找出最多的。另一种是比较法,张某要选择的是收益最大化,所以,换人民币时哪个银行的汇率最高,其收益就最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丙的汇率最高。拿美元换欧元时,要想收益最大化,必须选择汇率最低的银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丁的汇率最低,就选丁。

答案:C

例16.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 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 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

A.损失了人民币1 600元 B.获得人民币1 600元的利润

C.损失了美元160元D.获得美元160元的利润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汇率如何变化,美元数量没有变化,始终都是1 000美元,所以答案C、D就不用考虑,可以直接排除,我们只需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就可以了。

第一步:在汇率为1∶8的情况下换成的人民币:1 000×8=8 000(人民币元)。

第二步:在汇率下跌了20% 之后的汇率:1美元能兑换8×(1-20%)=6.4(人民币元)。

第三步:利用新汇率换成人民币:1 000×\[8×(1-20%)\]=6 400(人民币元)。

第四步:由以上可知,换得的人民币越来越少,即损失了人民币:8 000-6 400=1 600(人民币元)。

答案:A

例17.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解析:本题考查了税收、汇率、商品价值量的有关知识,需要分步计算。

第一步:先计算出关税为5%时的价格:10×(1+5%)=10.5(人民币元)。

第二步:通过汇率计算出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10.5×8=84(N国货币单位)。

第三步:计算出劳动生产率提高25%后的价格:10÷(1+25%)=8(人民币元)。

第四步:由于汇率没有变化,通过汇率计算出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8×8=64(N国货币单位)。

答案:C

3.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化的计算

例18.假设2013年M国货币兑换N国货币的汇率为1∶7.2。2014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20%,若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的角度看,两国的汇率应为( )

A.1∶9 B.1∶6 C. 1∶8 D.1∶6.7

解析: 2014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20%,则M国货币币值变为:1×(1+20%)=1.2,两国的汇率为1.2∶7.2=1∶6。

答案:B

4.货币升值与汇率变化的计算

例19.中国水晶工艺品在美国中低价位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假定2011年某款水晶工艺品价值用人民币表示为1 596元,当时1美元可兑换7人民币元。如果2012年生产该款水晶工艺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其他条件不变,该款水晶工艺品以美元标价应为( )

A.199.5美元 B.200美元

C.192美元 D.180.15美元

解析:这一题给的条件较多,既有价值量的计算,又有币值升降影响汇率的计算,还有利用汇率进行货币间的换算。

第一步:计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后的商品价值:1 596÷(1+20%)=1 330(人民币元)。

第二步:计算出人民币升值后的汇率:1美元=7÷(1+5%)(人民币元)。

第三步:通过汇率计算出美元标价:1 330÷\[7÷(1+5%)\]=199.5(美元)。

上一篇:为贫困家庭捐款倡议书下一篇:业务部经理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