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8篇)
袁薇
上周我展示了一节复习课,复习内容为初中二年级上册《观潮》。我在之前的复习设计中考虑到本文在翻译上有难度,担心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到位,因而复习过程采用的是分段逐一落实,但过后我又担心作为一节复习展示课,这样的模式是否显得有些琐碎,因而课堂上我还是又改变了策略,根据初三学生的实际和中考的要求,采用了板块复习模式,整节课分五步走,第一,明确复习目标;第二,落实重点字词及重要句子翻译;第三归纳文中一词多义;第四理解文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内容概括,细点揣摩和写法总结,第五,精选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但是上课后反思一下,这节课有很多遗憾。首先,教学内容不精,求全心理严重。本节课罗列的知识点稍显细碎,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在复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知识点的重中之重以及罗列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然后重组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筛选之后,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了。
其次,复习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整堂课中都是老师在梳理知识点,学生动起来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是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或指名答,复习的实效性未能得到保证。尤其是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在方法指导上还不够细腻,学生对于一些倒装句式的翻译还未形成概念。再次,时间分配不均,重难点不突出。课堂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了。也就是说用了双倍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情,而且由于检测方法不灵活,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前几部分花费了大量时间,就导致了后面的内容进行的时间比较紧张,不敢充分展开。在探究文章的结构题旨和写法时,由于时间不充足,所以这一部分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本来应该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总结,最后却成了老师牵着学生向前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观这节课,课堂上过多去关注课的本身,没能让全体同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这节课我只进行了知识方面的复习,而学生在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积累上有所欠缺。
经过这节课,我认真地反思: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呢?
1、老师应该精心组织复习资料。根据复习内容和复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从中发现规律、生成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有更深的认识,实际运用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2、要有目的性。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3、树立学生观。复习课上,学生有其自主性、主动性,老师不应该牵着学生走,而是给学生指出路,让学生自己走。关注学生复习中产生的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复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面向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学习,使差生的基础得到巩固,好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就我自身几年的高三复习经验和观摩学习他人的课堂教学,总结了如下几点课堂要注意的细节:
一、注重学生的书写
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和概念是比较简单的,但字却很容易写错,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在平时考试和高考中都要求,专有名词的字是不能写错的,写错了就不得分。在平时的课堂上仅仅靠强调是不管用的,要让学生动手去写,随时要求他们在纸上写一些易错的专有名词,如类囊体(易写成内囊体)、液泡(写成叶泡)、高压蒸汽灭菌(易写成高压蒸气灭菌) 等等,其实这些字都比较简单,只是他们平时不注意,一下手就会出错。另一类情况是一些专有名词中的字比较难写,容易写错,那我们平时同样让学生多写,也是刻意去让学生写,如吡罗红、醛固酮,沾蘸法等名词,这些字平时不是很常见,所以在遇到的时候就让他们动手写,减少考试中名词的写错率,把基本的分数拿到手。这种方法看起来“低级”,却很实用。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区分
在高考的复习中,要从基本概念入手,我认为能把基本概念都搞清楚了,生物就学得差不多了。我们在复习中尤其要对一些看上去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如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和原生质滴;再如载体蛋白和运载体,概念名称差不多,但前者所说的是范围或结构不同,后者只能说都起到运输的功能,两者明显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些概念我们在课堂上有必要放在一起来比较,说清楚。还有是看起来没什么联系、在功能上没什么相同之处只是结构有相似的地方,如核苷酸和ATP,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把这些零散知识串起来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三、深挖概念,注重知识点的串联
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概念中,有的时候往往概念理解不到位,例如质壁分离这个概念,它的现象基本上是所有学生都能知道和理解,但很多学生却不知道质壁分离中这个“质”代表什么,会错误地以为是细胞质,其实它代表原生质层,这个概念指的是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再把这个概念延伸,提到什么是原生质层,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要具备的条件 (即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后分析失水和吸水现象,再到渗透作用等等概念,加大对同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提到基质这个名词,就得让学生说出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知道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要从它们成分上去找、进行区分,分析之后,让学生再去回忆选修一实验中培养基的成分是什么,思考两者中是不是存在着哪些关联等等,这些事例对于整个生物学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得以加深理解。
四、讲练结合,提高课堂理解力
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课堂上讲,讲完所有知识点后进行集中练习,课后批改,下节课对于集中的问题再进行集中讲解。我个人认为可以以“讲———练———讲———再练,循环往复”的模式进行,一个知识点下来之后立刻跟着用几个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训练一下,更有利于学生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利于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我们在讲解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只是这种备课方式对老师的要求稍高一点,要求老师课前准备要充分。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课堂积极思维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六、结合新考纲,浅析当年高考动向,做好后期复习
每年的高考考纲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点变化,我们教师要善于从考纲的改变中去揣摩第二年高考的考试动向。后期复习就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首先在《考试说明》的范围内组织复习,《考试说明》中明确不考的内容肯定不会考;在复习过程当中,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梳理知识的同时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关注实验、提升能力,通过典型实验试题的设计或评价等途径发现自己在设计思路上、语言表述上的不足。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面一些习题时间不够用,留做家庭作业了。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复习的很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这样可以将题目在大屏幕上展示。为了让学生节省复习时间,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我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看了近几年的期末考试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我自认为这样,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知识一定会掌握的很全面,以至于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但是,课后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我布置的习题太多,形式死板,学生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涣散。刚开始还很有积极性,可由于题量过大,后半节课,学生懒得动笔,动脑。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教师的主体性过大,从习题的设计,到讲解,似乎都是我一手包办,学生只是负责做题,改题。我想如果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期末复习繁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反思这节课,我决定将一次函数复习课重新再上一节,课前我将这章的知识点,如定义,图象及其性质,实际问题等,分几块交给小组,每组汇编一个知识点的习题,然后整合一起。同学们积极的准备,查看参考书,还有同学上网回家查阅,同学们将自己平时不会的掌握不好容易出错的题整理到一起。课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我只是起到了个引导者的作用。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没有像上节课那样感到疲劳,而是很轻松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收获的也更多了。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具体存在的问题是:
①由于赶进度,没时间督促学生熟背、默写过手,因而考试中默写错别字多、理解失误多。
②重要实词的含义,通假字记忆模糊、不准确、不全面。
③译文言句子时,突不破关键字含义,特殊句式把握不到位,翻译笼统、不准确。
④对文言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肤浅,重、难点没突破,理解性题目,感悟、拓展性题目失分严重。
补救措施是:
①抽时间督促学生“理解性”背诵,尽量默写过手,找出易错字、易混字、易漏句,反复练习过手。
②花时间引导学生逐篇梳理重点词、句含义,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等重难点突破。
③译句,先从方法上加强指导,通过练习达标掌握,不可回避“句序调整问题”(如倒装句)要逐一梳理,反复练习、过手。
④中考文言篇目,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内容,继承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学以致用。
周4听了孟祥海老师的一堂文言文教学展示课,后又一起做了评改,觉得受益不浅。
就课堂教学设计上来看:
1、流程设计条理清楚,充分体现了我校的课改路子,教师在过程推进中都照顾到了点面的平衡。
2、任务项搭配合理,既是整篇文章的展现,又适合小组合作的实际。
3、交流展示有张有弛,学生参与的.多,质疑的多,解决问题多,很好的发挥了交流的功能。
4、教师参与适时有效,在小组交流展示过程中,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总结,这一点,孟老师i做的非常到位,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一个是在回顾已学知识时,最好能够用问题的形式来展开,这样更有利于引出本课的任务;二是课堂上学生读的少了些,就这个问题,大家做了很好的交流,我们认为,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不一定局限于课文或段落,可以使小组中的题项,甚至是同学们的答案。
1.复习课,不应该是老师生硬的给学生不停的灌输整个单元的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学生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要不老师清楚的多。对于普遍觉得有难的问题,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将单元内容用知识网络来构筑。先有学生自己梳理,可以加深印象。然后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点,最后全班进行整理,查漏补缺。最后全班进行整理。这样将知识网络形成之后,可以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3.导入新颖,以语文古诗进行导入,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活动运作。
4.让学生自己畅谈自己的想法,发挥了学生自主性
5.课堂上不断运用鼓励性的话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教育部2003) 明确指出,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法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 是掌握语言的必要工具。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法复习教学应通过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 让学生在语篇中感知所学语言, 通过思考、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巩固对语法规律的认识, 在语篇中合理地运用语法知识, 做到从语境中来, 到语境中去。定语从句作为高考重点考查的语法项目, 对于高考阅读题中长难句的理解, 高考写作中的连贯与准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背景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经过模块一第三、四、五单元的定语从句基本知识的学习, 已能选择正确的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但是口头上, 他们不习惯用定语从句描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写作上, 他们缺乏用定语从句连接多个简单句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对定语从句的认识及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对语法的恐惧, 进而应用定语从句整合信息, 为高考的写作做准备。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三、教学流程
Step 1:Enjoy the English so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上课伊始, 笔者邀请班上一位学生为大家演唱英文歌Red River Valley。与此同时, 其他学生一边听美妙的歌声一边填写部分空缺歌词, 而所填之词恰好就是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
Step 2:Revision
黑板上呈现一个定语从句The man who is standing there is my father。笔者以该句为例句, 帮助学生回忆与定语从句相关的所有基础知识。
Step 3:Explai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1 of Module Two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用定语从句解释模块二第一单元词汇表中的词汇。
Step 4:Introduce your classmat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Guess who they are?
用定语从句描述你的同班同学。事先选择一位学生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家, 在其身后的电脑屏幕展示一些班上同学的搞笑照片, 其他学生用定语从句描述电脑屏幕所出现的同学的特别之处, 以供站在讲台上的学生准确地猜出照片中同学的姓名。
Step 5:Combine the sentenc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and some conjunctions (连词) .
用定语从句和连词去整合一些句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首先呈现一些简单句, 它们分属三种不同主题, 且难度是递增的。全班学生依据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被分为9组。1~3组是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4~6组是英语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6~9组是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1~3组学生完成主题一的句子的合并, 3~5组学生完成主题二的句子的合并, 6~9组学生完成主题三的句子合并。学生先自行完成规定篇, 随后通过小组讨论, 再次的分组、合组, 最终完成对三个主题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如下:
主题一:人物
1.Liu Jie is a student.
2.She is a girl.
3.She is 16.
4.Her dad is a teacher.
5.Her mother is a teacher, too.
6.She is our monitor.
7.She is very beautiful.
8.We all like her.
主题二:广东仲元中学
1.Deng Zhongyuan set up Guangdong Zhongyuan High School in 1934.
2.Deng Zhongyuan is a most important assistant of Dr Sun Yetsan.
3.The school has a beautiful campus, Standard400-meter Sports ground, Computer Internet and so on.
4.Exciting sports meeting is held every year in the Standard 400-meter Sports ground on the west of school.
5.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teachers with rich experience.
6.Students like to be admitted into Zhongyuan High School.
主题三:爸爸去哪儿
1“.Where Are We Going?Dad”, is the most popular reality show (真人秀) in China.
2.In the show, the five daddies without wives will travel together with their kids to a new place.
3.They will stay about three days there.
4.The Village Head will give them different kinds of tasks.
5.They need to finish different kinds of tasks.
6.Clumsy daddies are always making mistakes.
7.Most of them have never done that before.
8.People burst into laughter.
9.People recall that we were kids with our parents.
Step 6:Enjoy the English proverbs.
欣赏一些用定语从句表达的英语谚语。
Step 7:Homework.
Finish a composition—introduce your classmat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完成作文———用定语从句描述同学。
四、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Step 5 Combine the sentences with attributive clause and some conjunctions (连词) .
首先, 笔者依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将他们分为9组。1~3组的组员英语基础薄弱, 4~6组的组员英语基础一般, 7~9组的组员是班级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
其次, 那些简单句分属不同主题且难度是依次递增的。1~3组合并主题一的句子, 4~6组合并主题二的句子, 7~9组合并主题三的句子。因为该主题难度与他们的实际水平相符, 故而他们有能力圆满完成该任务。
然后, 通过再分组合组, 最终使得新组同时包含原来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文章,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本组各个主题最好的文章, 以供教师最后点评。这种分组再合组的方式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交流, 令其互帮互助, 最终实现共赢的设想。
最后, 笔者给出一些评价标准。小组依据评价标准, 给自己组完成的三篇短文打分。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学会了如何评价别人的文章, 了解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从而促使自己懂得如何写出好文章。最后每个小组呈现本组得分最好的短文, 以供全班同学学习。
五、教学反思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各种学科教学和教学科学理论为依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笔者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以了解、学习、研究英语的方法为基础, 掌握知识为中心, 培养能力为方向, 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以此来设计教学。
1.本节课的特色是任务型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是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先自行完成被要求合并的句子, 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探究其他两个主题句子的合并。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体现了静态的自主思考和动态的合作探究的结合。为了使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同伴的认可, 学生会努力挖掘自己的英语潜能, 把握自主学习的机会, 使合作活动进行得更顺畅。小组合作活动也是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小组合作为他们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空间, 他们能从同伴处获得帮助, 缓解学习的焦虑感,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学生也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内化语法知识, 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
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尝试创新思维, 联系社会, 采用讨论、协作、探究、竞争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介绍刘洁及其家人;介绍我校———广东仲元中学;介绍《爸爸去哪儿》。这些主题内容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英语情境,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任务贴近生活且有意义, 易于承载语言和提高能力, 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这种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倍感熟悉与亲切。最后生成组必须展示本组最佳作品, 在此过程中, 学生必然要相互分析讨论, 选出最好的作品, 评价激励法和分析讨论法也就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小组更加顺畅地展示本组最好的作品给全班同学, 然后由教师来点评这些作品, 实现了自下而上教学法。
3.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羞涩的消极情绪。由班上同学来演唱英语歌曲, 其他同学填写歌词;电脑屏幕上展示同学的搞笑照片, 台上同学依据其他同学的英语介绍来猜测是谁, 这些都给学生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 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基于此, 笔者以The man who is standing there is my father这一句子为例, 帮助学生回忆起定语从句的基本知识。笔者创设用定语从句解释第一单元的词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复习与巩固本单元的词汇, 也基于学生熟悉这些词汇的缘故, 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形, 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认知水平出发, 注意知识的连贯与递进。
5.当然这节课也有些不足以及不够理想的地方:例如, 课堂内容基本完成, 但如果各个环节再紧凑些、连贯些, 能预留几分钟更好, 这样笔者就能对学生最后呈现的文章给予充分的评价。另外, 对于三个不同主题的信息整合, 如果能依据定语从句的基本知识, 将其分成针对that/which/who/whom, when/where/why, whose三类不同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来训练, 更有利于学生会对定语从句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摘要:通过对一节高一定语从句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的介绍, 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改进和完善日常教学, 减少只停留在关系词的选择和区别上孤立地讲解关系词的用法的情况,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衔接和连贯的功能。
关键词:定语从句,小组合作,反思,写作
参考文献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文言文复习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12-07
职高学生文言文复习的反思02-22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05-27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12-16
高三文言文教学反思02-12
文言文《赵普》教学反思03-15
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1-28
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教学设计12-01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17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微课应用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