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共10篇)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篇1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八册的第七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本文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也紧扣这条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一、以“游”字整合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眼实际上就是这个“游”字,所以课文的第二段就出现了第一个带有“游” 字的句子,继而在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三、第十四自然段,都出现了带有这个题眼的句子。可以说,这个“游”字是从课文的开头游到了课文的末尾。

对于这一点,我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自然段作面面俱到的讲评,而是选

择了这些有针对性的句子,进行了朗读与感悟,特别是那句“哟,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更是要求学生反复的诵读,要求读出惊奇来。

另外还特别组织了一个句子接龙的活动,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将整篇课文整合了一次。

二、让朗读变得生动起来

为了避免朗读的枯燥乏味,每次朗读之前,都布置明确的任务,尽量多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比如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找出青年人观察鱼的句子,就让学生先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用“——”在文中标出。

二、认真落实语文课标所要求的“听说读写”

以听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说,然后落实最后一个写的目标。

可以说,本节课上下来,还是跟预设的差不多,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面较广,课堂 效果还是不错的。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篇2

1.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叙事的节奏和情感的变化。

2. 留心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行为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鱼”字先写鱼头再写鱼身,鱼尾要端平。“游”中的“子”的这一笔是横折弯钩,“到”的最后一笔是竖钩,“纸”最后一笔是斜钩。一起读———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鱼游到了哪里?再读。

生:鱼游到了纸上。(强调纸上)

师:同学们,鱼应该在哪里游啊?

生:在水里游。

师:课文却说鱼游到了纸上,这是为什么?上节课初读后,同学们读懂了吗?

生:我读懂了。鱼游到了纸上是指聋哑人画鱼画得特别好,好像鱼游到了纸上。

师: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啊?鱼先游到了哪里?

生:先游到了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还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还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得非常好,做事非常专心。

师:这位青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的叙述顺序你们读懂了吗?

生:我认为课文先写了观鱼,再写了画鱼,最后再写纸上交谈。

师:上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帮大家梳理了一下。(课件出示)通过初读,我们认识了一位青年,他———

生:举止特别,画技高超。

师:理清了一条思路———

生:观鱼———画鱼———笔谈。

师:我们还明白了一个关系———

生:鱼是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师板书:心→纸)

(二)品读课文,领悟表达

师:这节课,闫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再认真读课文,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纸上的。

师:先来看“观鱼”部分。请大家认真默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青年心里的语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师: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鱼游到了青年心里?

生:我是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中感受到的。

师:(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他关注的是这些语句,你们还关注了哪些具体描写的词语?( 根据交流,重点指导“忘我”“呆呆地”“静静地”)

师:什么是“忘我”?

生:“忘我”就是忘了自己。

师:联系下文,谁来说说,这位青年还忘了什么?

生:还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联系你自己,想一想,他还可能会忘了什么?

生:他还可能会忘了休息。

生:他还可能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 :他从未忘 记的又是什么?

生:他从未忘记的是这些金鱼。

师:是啊,他的心中只有鱼,鱼游进了他的心里。美丽的西子湖畔,泉白如玉的玉泉边,游人边饮茶边观鱼,悠闲自在,而这位青年呢?

(生齐读第4自然段中的语句)

师: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鱼,仅仅就这一次吗?联系第三部分纸上交谈的内容,谁来说说?

生:他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

师:谁能把青年观鱼的神态读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静静地听。

(一生读)

师:因为呆呆地、静静地观鱼,作者才会感受到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谁再读?

(生再次朗读)

师:就是这样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指板书)

师:鱼又是怎样游到纸上来的呢? 再来看“画鱼”部分,认真默读第5~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圈画出了哪些语句?

师:(根据交流出示第7自然段)哪些词语启发了你呢?

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能联系课文的具体描写,来理解这两种画法吗? 工笔细描是怎么画?

生:工笔细描就是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挥笔速写又是怎么画?

生: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真是个好方法。

师: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师:真细致,真娴熟,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出味道。

师:有多细,有多快呢?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我们得再好好读读。(“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变红色)这次你读黑色部分,老师来读红色部分, 其他同学好好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呢?

(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两部分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认为前半段是作者看到的,后半段是作者想到的。

师:这段话中既有看到的,又有想到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呢?咱们还得仔细品一品。(课件出示工笔细描的句子,生读完整句。)

(课件或去掉或加上“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后指名朗读,反复三次。)

师:好在哪儿?读出来了吗?

生: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写出这位青年的动作。

师:这位青年的动作是怎样的呢?姑娘绣花你们见过吗,是怎么绣啊?

生:是非常专心,一针一针地绣的。

师:青年工笔细描呢?

生:青年工笔细描是一笔一笔画的。

师:它们哪里像啊?

生:它们两个之间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认真细致地去做。

师:说得真好!一个是一笔一画,一个是一针一线,都是那么一丝不苟,认真细致。有看到的,有想到的,青年工笔细描的样子仿佛就在咱们眼前了。一起读。

(生读)

师:再来看挥笔速写。

(课件或去掉或加上“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后指名朗读,反复三次。)

师:这些可爱的金鱼都有哪些动态呢?睁大眼睛仔细看。(播放视频)

生:它们是身子一摆一摆地游。

生:它们是屁颠屁颠地游。(笑声)

师:呵呵,心里特别欢畅就这样游了。

生:它们有的向上游,有的向下游,有的向左游,有的向右游。

师:你表达得真清楚。这些动态你们觉得青年都画了吗?

生:都画了。

师:可是这些动态作者都写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他只写了———

生:(读)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多么传神啊!这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青年笔下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姑娘绣花,金鱼在纸上游动,都是作者看青年画鱼时想到的。描写人物,不仅要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

(板书:看想)

(三)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师:像这样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语段,在课文画鱼部分还有两处,咱们到文中找一找,看谁能最先找到。

生:我找到的是第8自然段。

师:还有一处,发现了吗?

生:我找到的是第9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第8、9两自然段)先来看上面这段话,谁读看到的?谁读想到的?

(生分别读文)

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他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呢?

生:我认为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唯独没有忘记的是游鱼。

生:我认为旁边那么吵,他还是一直在画,没有任何反应。

师:是啊,那么多观鱼的人,对他来说似乎都已经不存在了。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这样的专注,所以作者才会想到———

生: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再来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谁能联系作者看到的内容说说,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他从早画到晚,没有任何反应,所以我认为他把时间和自己都忘记了。

师:说得有道理。从清晨到太阳下山,作者正是看到了青年专注痴迷的状态,才会想到———

生: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刚刚读过的第26课《全神贯注》中就有这样的语段。(课件出示《全神贯注》片段)

师:自己读读,找一找哪里是想到的。

(课件出示四个语段,生读想到的内容,课件变色。)

师:这四个语段都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好好读读,认真想想: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可以前后同学一起商量商量,研究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要写好想到的必须联系看到的。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生:比如前面写青年工笔细描是一笔一画的,所以想到了姑娘绣花;后面写青年挥笔速写,用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来描述,就写出了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说得有条有理。谁同意他的观点,再来举个例子?

生:我用第8自然段验证他的想法: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这个例子举得好。还有第二点发现吗?

生:我们还发现,要写好想到的,句子中都有一些词语,比如“好像”。

师:不仅仅是“好像”,看看还可以用什么。

生:可以用“像”,可以用“好像”,也可以用“仿佛”,还可以用“似乎”。

师:(小结) 我们一共有两点发现: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要有联系。第二点,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

(四)实践运用,习得方法

师:这是闫老师班里的同学写的一段话,你们读读,看看他写了什么。

跳绳比赛开始了,同学们很快地摇动绳跳了起来。吧嗒,吧嗒,吧嗒,跳绳发出了清脆的声音。他们的脚跟着绳子的节奏不停地跳动,姿态轻快优美。

生:他写了同学们跳绳比赛的情景。

师:你发现了吗,他只写了看到的,能不能帮他写得更好?

生:我们可以把想到的和看到的联系起来写。

师:这真是个好办法!同学们,想象一下自己跳绳的情景,你觉得这段话中可以在哪里加上想到的,加在你的书写纸上,注意要用上添加符号。

师:谁能在第一句后面加上想到的?

生:我在第一句后面加上了“像小燕子一样轻快”。

师:像小燕子,确实有联系了。

生:我在“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后面加上了“好像演奏着动听的乐曲”。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

(师课件输入)

师:谁能在第三句后面加上想到的。

生:我加的是“仿佛是一个小姑娘在跳舞”。

师:老师帮你稍微修改一下,也加进去。

(把“仿佛在翩翩起舞”添加在第三句后面)

(师生合作朗读改后的习作片段)

师:有看到的,再加上想到的,同学们跳绳的情景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师:孩子们,读文章不仅要关注它的故事情节,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观鱼的神态,画鱼的动作,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了纸上。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总结)其实不仅是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描绘景物都应该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不仅要写看 到的 ,还可以写 想到的。(在“看”和“想”中间板书加号)

师:刚刚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40分钟又带给你哪些感受?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愿意写一封信,寄到遥远的天津吗?闫老师会在千里之外等待来自桂林的消息。下课!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导读里提到要“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可是具体到这篇课文,怎样指导学生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们在备课初期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是让学生感受青年人“身残志坚”,体会他做事专注?或是理解鱼“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试教之后,我们发现,这些言表之意是学生读过几遍课文就能自得的东西,无须教师煞费苦心去讲解。我们也发现,对作者是怎样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学生却关注不够。怎么才能让教有价值,学有所获呢?我们的想法就是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深入语段“工笔细描”,力求一课一得。因此,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将作者抓住青年的行为特点细致观察,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则围绕文本观鱼、画鱼两部分展开。

本篇课文,作者在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时候,多次先写观察所见,再写由观察所见想到的。课标中对中年级习作有一项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正好与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相吻合。于是,“以课文为例学习表达方法”成为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深入语段,领会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运用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教学画鱼这一语段,我们从认识到领会,步步深入。

认识语言表达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读好“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句子,通过以文解词、以词明意的方法理解句意,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将描写“看到的”与描写“想到的”句子分开,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引导他们发现这段话既写了作者看到的,又写了想到的,以此给学生辨识语言的起点,让学生触摸语言表达的奥秘。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就是更生动,更形象,可对这份生动、形象他们并没有切身感受。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与感悟,我采取反复多次的比较朗读,通过联系生活理解,通过观看视频表达,让学生真切领会到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这种描写人物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拓展语段,习得方法

通过对画鱼这一语段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我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全文,从文中找出同样写法的句子,并说出哪些语句是作者看到的,哪些语句是写作者想到的。语文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在不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我拓展了阅读的语境,从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中,选取了具有同样描写特点的语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样表达的特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法的技巧,体会言语表达的秘妙呢?我采用了比较的策略。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横向比较这些语段看会有什么发现。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写好想到的和看到的要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运用恰当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上比较的阅读策略很快突破了教学难点: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学生自主发现运用的技巧,使教学不是停留在“教过”的程度,而是达到了“学会”的高度。在举一反三的认识、反三归一的理解中,在结合具体例子验证自己的观点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对“写好想到的”方法由模糊到逐渐清晰,走了一条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路。

三、迁移训练,运用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历程,要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要体现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的时候,还需要再回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实践,把这一“得”落到实处。

我们选取了学生写跳绳情景的一个小片段,让学生们把想到的内容加进去帮作者写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实践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由看到想的写作方法,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迁移中学会“运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把“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

两个多月的磨课,十多次的试讲研讨,《鱼游到了纸上》“教什么”“怎么教”逐步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入:我们的教学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以语言学习为内容展开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学生的语言发展。我也希望这堂课的教学,能带给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教学评析

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一节凸显“语用”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典型课例。教学中,闫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领悟理解词语的方法,领悟“由看到想”的表达方法,并练之于写作实践。整堂课从“发现规律”“印证规律”到“运用规律”,教得自然,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一、发现规律,习得方法

“忘我”“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些词语该怎样理解呢?闫老师让学生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看,找出文中与词语有关联的语句。

比如,在体会“忘我”的意思时,闫老师让学生先读读后文,看看青年都忘记了什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他可能还忘记了什么;最后再回到前文,看看青年没有忘记的是什么,进而反复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教师用这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带领学生反复体会青年的“忘我”境界,理解“忘我”一词的含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习“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两个词语时,很自然地联系到词语所在的语境,“工笔细描就是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闫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现规律,习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的指导思想也体现在对文章“表达方法”的领悟中。

闫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作者看到的”和“作者想到的”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反复“去掉”“加上”进行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进而让学生发现文章表达的特点,发现规律,习得方法。

二、印证规律,举一反三

“像这样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语段,在课文画鱼部分还有两处,咱们到文中找一找。”闫老师在学生有了发现之后这样说。

闫君燕是个有智慧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她并没有马上运用,而是让学生换一个语境再去印证这一发现。学生找到课文的第8、9两个自然段: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这样的专注,所以作者才会想到“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正是因为看到了青年专注痴迷的状态,才会想到“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就这样,“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规律在本篇文章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闫老师又大胆引入前面学习过的课文《全神贯注》中的四个语段,让学生再次印证。

发现是令人兴奋的,印证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认识。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单元教学的内容整合起来,前后勾连,不仅心中有学生,而且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全局。这样的教学彰显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追求课堂实效、不盲目“创新”的精神。闫君燕老师的课与众不同在此,创新在此。

三、运用规律,学习表达

写“看到的”并不难,如何写好“想到的”却需要“研究研究”。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印证规律的基础上,闫老师将这堂课的读写训练定格在了写“想到的”。这就像一个微型的习作指导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方法:“第一点,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要有联系。第二点,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如‘像’‘好像’‘仿佛’‘似乎’等,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之后提供给学生一个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片段,让学生补充想象,将一段话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这样的语言应用,一课一得,或许在学生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只是脚下的几颗小石子,然而只要我们一路撒下几颗小石子,学生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在这铺满落枫的石子路上,仿佛在红地毯上一步步走向幸福的语文殿堂。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3

师:第一次读课文,大家能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真不错。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对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清澈见底 自由自在 赏心悦目)这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不错。在文中,这三个词描写的是什么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这三个词描写的是玉泉中的水和玉泉中的金鱼。

师:用上这三个词来说一说,可以吗?

生:玉泉的水清澈见底,我看了赏心悦目,玉泉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好像一群快乐的神仙。

生:我想这样描写:我坐在茶室里,看着清澈见底的玉泉,玉泉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我看着看着,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

师:“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多么有趣啊!“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可以这样改一改:“我开心极了,坐在这儿喝茶,真是赏心悦目。”我们看一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一段情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生读)

生: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来,一起欣赏一下这赏心悦目的画面吧。(屏显鱼儿在水中游的画面)是不是感觉很美,别有一番情趣呢,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点评】没有语言的习得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用“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启发围绕文本内容,变换句式表述,不仅要说对,而且要说好,最后出示原文,读一读,学生自然会跟自己的表述相比较。这样的言语实践,使三个词语形象生动起来,学生在运用辨析中理解意思,体会情趣,形成积累,积淀语感。如果不忙着观看视频,先让学生说说读课文中句子的感受、感觉,效果或许会更好。

师:文中写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语(出示词语:静静地 呆呆地)来介绍一下这位青年吗?

生:这个青年观鱼时,呆呆地站在水缸边,静静地看着那鱼儿婀娜(“娜”读成了“啊”音,教师帮助纠正)多姿的舞姿。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青年呆呆地看着水池里那婀娜多姿的金鱼,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画着。

师: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句子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书上还有哪里写出了他老是一个人在那看鱼呢?

生:课文第12自然段:“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是呀!这个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难怪,文中说——(生接读)

师:这就是青年特别之处,他爱鱼真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呀。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词(出示:一会儿 一会儿),谁能用上这两个词,也来介绍这位青年?

生:只见这位青年一会儿用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一条条金鱼一会儿就在纸上呈现出来了。

师:表达得非常完整,还有谁来说?

生:这位青年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金鱼就被他给画下来了。

师:不错。后一句这样说——“不一会儿,金鱼就被他给画了下来,栩栩如生”。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生读第7自然段)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中,“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前面都有一个词,让我们看到青年在画画时,动作在不时地变化。是哪一个词啊?

生:有时……有时……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时而……时而……”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一会儿……”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

师:“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请你带进去读读,看是否通顺?

生:他一会儿工夫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分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又一会儿工夫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同学们觉得通顺吗?

生:不通顺。

师:该怎么改呢?

生:改成“一会儿……一会儿……”。

师:对,我们一起再读读。(生齐读)

【点评】抓住“静静地、呆呆地”“一会儿……一会儿……”两组词语,让学生尝试自己评说这个青年,既是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我们看到学生的表达并不是那么准确,甚至有错误,呈现的是真实状态,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正因为这样,老师的点拨、引导才显得那么有价值。比如,当学生说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时,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把词语带到句子中,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在具体语境里,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了问题,进行了修正,这就是进步。再者,有了自己的尝试,体会到艰难,在品读原文时,自然而然会更多地关注文本语言的准确和精当,“关注文本内容”和“关注语言表达”的自然融合。

师:什么叫“工笔细描”?

生:应该是画画专用的笔在纸上细描。

师:你说对一些,还没有完全说清楚,理解“工笔细描”,可以联系一下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就是非常认真地在纸上素描、画画。

师:非常认真的,在课文里有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齐答)一丝不苟。

师:文中的青年一丝不苟地画什么呀?

生:金鱼。

师:金鱼的什么呀?看看课文里的句子。

生:每个部位。

师:工笔细描就是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那什么又叫“挥笔速写”呢?

生:我觉得挥笔速写就是用几笔草草勾勒出了金鱼的动态,让人一看很传神。

师:课文里有一个句子可以解释你刚才说的这句话。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师:对了,同学们可以联系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学习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

生:我见过金鱼在水中摇头摆尾,把它的大尾巴甩来甩去,像个活泼的小朋友。

生:我还见过金鱼在水草中,和它的伙伴们捉迷藏,像一个淘气的小姑娘。

生: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操场上比赛跑步似的。

生:我见过金鱼的脸贴在玻璃上,好像好奇地看着来观看它的人。

师:其实,速写就是指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那样。同学们,在青年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下,鱼游到了纸上。那一条条游到纸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生写句子)

师:让我们看看这些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吧。谁来读一读。

生:我想到的是,有的金鱼摆动着它的尾巴,扭来扭去的,好似一群快乐的小精灵;有的金鱼五颜六色的,游到了彩色珊瑚旁,仿佛在和它们比美似的。

师: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

生:这条小金鱼,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两只凸起的眼睛,小小的嘴巴一张一合,还吐出许多泡泡,身上的鱼鳞一闪一闪的。

师: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

生:她们有时依偎在水草旁,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有时在水面上吐泡泡,比比谁吐得泡泡最大、最亮。

师: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

【点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两个词是绘画的术语,老师很清楚这里不是讲解绘画知识,而是要理解语言,所以不是讲解,而是联系情境,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只有经常性地这样实践,理解语言的能力才能提升。如果能够抓住“细”和“速”两个字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推敲一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悟语言的精妙。读写结合是有效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看读写结合是否高效,就要看写的时机是否恰当,写的要求是否适当,评价引导是否精当。我们看这里的安排:在文本讨论的特定情境里,老师很自然地提出“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激活学生的记忆,使一些鲜活的场景在眼前浮现,接着要求写写游到纸上金鱼的样子,从说到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讨论交流时,老师的这些评价有的放矢,精准而富有情趣,符合文本意境和学习情境,是很好的激励和引导。这样的读写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了语言的表达,适时,适度,适当。

【总评】潘老师的这节课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 以词语为媒介架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文本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而是选取了“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静静地、呆呆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几组词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讨论学习中,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情感、词语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样的课堂非常清晰地形成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有所侧重,同时又互相关联,以文本的情境内容为线将几个板块连接,形成整体。这种围绕词语展开阅读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 从“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成尚荣先生指出,要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究竟如何落实?这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语言表达的一种模式,学习过程中,淡化了情节的分析,始终坚持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内容,评价人物,非常重视词语的运用训练,接着,才引出文本片段,比较辨析中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从而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到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当然,如果操作上放得更开些,细节处考虑得更周到些,这样的“转身”会更加美丽。

(本课教学实录由李林钟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王树华节选)

(潘 飞,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青年教师;王树华,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篇4

本课的教学比较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学设计中,故意把课题错写成“鱼画到纸上”,由此产生疑问

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3、抓重点词句,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5、通过鱼“游到纸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篇5

1.由于在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2.体现了精讲多练,直接表现在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而且读书有目的,有互学,有交流,有合作。

3.由于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学习目标”的确立比较合理,“自学提示”的恰到好处,这就很好地位学生的“先学”奠定了好的基础,也为“后教”铺平了道路,这样课堂上也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这也就顺理成章地在突破“鱼是先游到纸上”还是“先游到心里”这个教学难点的时候比较顺利的。

4.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不足的是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故此,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挖掘得还不够深,在备课的时候许多细节的地方考虑不够,有一种为了读而读的感觉。比如“忘我”这个重点词语,如果在这个地方再追问学生:“那他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你把自己当做这个青年,来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同体会一下这个青年忘我的境界。”这样引导一下,学生会读得更好,也会在课堂中掀起一个情感体验的高潮。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篇6

本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涵,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我以参与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文本深入对话,在简单朴实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质疑,激发兴趣。有一位名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力游戏引入,然后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题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这节课中,我以读代讲的特色就在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读,课题中出现的“游”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就从“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个字,一步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向文章的深处,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篇7

第一次教学:只有人文, 失去语文

第一次拿到四年级教材时, 目光一下子就定格于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文章并不长, 但是聋哑青年的专注和执著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描写青年的句子具体生动, 读起来朗朗上口, 人文内涵丰富。于是, 我准备从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词语入手, 由词及句, 读悟结合, 帮助学生体会青年的特点, 领悟课文主题。

[片段一]学习两组词语

上课伊始, 我就出示两组词语, 与新词的学习结合起来。

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举止特别 呆呆地 静静地 忘我的境界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第一组讲聋哑青年画鱼, 第二组讲他看鱼。接着顺势引导,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找出描写青年画鱼和看鱼的句子, 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片段二]学习画鱼的句子

师:刚才我们从课题中的“游”字里充分体会到青年人笔下的金鱼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这些鱼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出示相关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突出课堂的语文味, 我特意设计了抄写句子的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一抄, 抄完后想一想: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抓住“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重点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 青年人眼中只有鱼, 心中只有鱼, 笔下只有鱼, 人鱼合一, 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怪不得——— (出示女孩的话, 学生多种感情齐读:哟,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这一句话语引出了我们如此多的感受。怪不得——— (学生齐读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 同学们, 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围观者, 你会听到哪些赞叹和议论?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第一次教学, 整个过程显得比较紧凑,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解读课文时只关注描写聋哑青年的词句, 课堂的人文味过强, 语文味被冲淡了。词语教学的形式挺好, 可是只着眼于为寻找句子做铺垫, 没有开发其语文训练的功能;学习画鱼的句子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教师只着眼于体会聋哑青年的忘我专注和技艺高超, 失去了语文的价值;想象说话, 也只着眼于帮助学生想象围观者的反应, 反衬青年的专注忘我。所以, 课堂中教师说的多了, 学生说的少了, 出现了个别优生在撑场面、而大部分学生只当旁听者的现象。一堂课下来, 学生除了记住“专注忘我”等几个词以外, 便很少有其他的收获了。教学只注重人文感悟, 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感悟和讨论上, 显然是不妥的, “眼里只有人文, 课堂便失去语文”了。

第二次教学:突破人文, 走向语文

在学校老师们的帮助下, 我认识到了诸多不足。这一回, 我要细读文本, 把文本读透, 读出自己的发现来。于是, 我再一次走进课文。

我不再把视线只放在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上。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吸引住了我:

就在金鱼缸边, 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说聋哑青年“举止特别”, 不正是他看鱼、画鱼时的独特表现吗?如果从整体入手, 抓住“特别”, 设计教学方案, 语文味应该会强一些。

他有时工笔细描,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当我重新研读这句话时, 有了新的发现:首先, 有一个标点是我原先忽略了的———分号。从语法的角度上来看, 分号往往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句子之间, 而且这些句子既有相同的意思, 又有很大的不同。其次, 句式很有特点, 分号的前后形式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较强的节奏感。第三, 从内容上看, 两个分句都是描写聋哑青年画鱼, 但画法却有很大不同:前半句讲的是青年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 速度慢, 用笔轻, 颜色淡;而后半句讲的是青年人运用速写的方法挥笔画鱼, 速度快, 用笔重, 颜色浓。

就这样, 第二份教案产生了。

[片段一]围绕“特别”, 走近青年

在初读课文、交流对青年的印象之后, 我抓住课文中的“特别”一词, 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在玉泉边, 我认识了一位__的青年。说他“特别”, 是因为他爱鱼到了___。他老是一个人___站在金鱼缸边, ____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而且____。

学生交流之后, 教师出示所填写的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 告诉学生词语是有意思的, 读词语时可以通过想象, 把意思读出来。

[片段二]学习画鱼, 领略风采

在学生朗读课文第5~9自然段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小节中哪个句子把青年画鱼的样子写得最精彩?学生交流后, 教师出示画鱼的句子。

师:同学们, 你们注意到这句话中有一个标点不太常见吗?它是———

生:分号。

师:对, 请拿起笔把它圈出来。分号往往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分句之间, 这些分句既表达相同的意思, 又有很大的差别。请同学们轻轻读一读, 你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吗?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讲聋哑青年在画鱼。

师:是的, 同样是讲聋哑青年画鱼, 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别呢?请大家认真默读, 拿起笔画一画。

生:我发现前半句话是讲聋哑青年工笔细描, 后半句话是讲他挥笔速写的。

师:找得好极了!班里有人学画国画吗? (指一生) 你能介绍一下, 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各是怎么画的吗?

生:工笔细描要很细致地画, 很认真、很小心地画;挥笔速写却是很快地画。

师:说得不错。 (出示金鱼图) 同学们, 你们看, 这是一幅国画金鱼图。 (指着金鱼身上的鳞片) 来, 我们以手代笔先来工笔细描一下。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做动作) 你看, 这细细的鳞片, 需要我们慢慢地画, 细细地画, 一丝不苟地画, 这就是工笔细描。 (指着金鱼的尾巴) 现在, 我们再次以手代笔, 来挥笔速写一下。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快速地挥动手指) 一笔, 两笔, 三笔, 你看, 这鱼尾巴就画好了, 金鱼的动态被画出来了, 活灵活现的金鱼就出现我们的面前了。这就是挥笔速写。现在我们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读一读, 体会它们的不同。 (在教师手势的引导下, 师生配合朗读, 读得有轻有重, 有快有慢)

师:读得真好!你们听出来了吗?用笔有轻有重, 速度有快有慢, 线条有粗有细, 颜色有浓有淡, 这就是它们的不同。 (教师手势引导, 学生分组配合朗读)

师: (总结) 同学们, 这么多的不同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 那就是青年在怎样地画鱼呀?

生:专注地、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聚精会神地……

体会到聋哑青年的专注认真之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朗读女孩和围观者反应的句子。接着拿出作业纸, 学生选择一个人物, 进行写话训练。

这次教学的思路有了明显变化。首先是删除了原来的两组词语, 抓住“特别”一词, 设计练习题, 开展朗读训练。教学中, 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读、个体读、齐读等形式实现朗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 此处的朗读还为下面读“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做好了个充分的铺垫。教学的整体性、目的性更强了, 也更有效了。第二, 依据描写聋哑青年画鱼句子的语言特点, 从分号入手, 抓住“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 围绕分句意思的异同之处, 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方法, 从读出意思到读出形象, 最后到读出感受, 层层递进, 效果较好。第三, 围观者的反应, 变说话为写话, 训练更扎实, 语文味更强。

第二次教学改变了前一次人文性过强的缺点, 淡化了感悟讨论的分量, 开始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语言发展, 采用了以读为主的策略, 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性加强了。但团队教师还是指出了不少问题:对第七自然段的整体解读还不够, 只抓住聋哑青年画鱼的句子展开学习, 显得零碎。写话的设计还有待完善, 没有体现从仿到写的过程;学生写话的质量也不高;分号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略显随意, 冲淡了一些语文味。原因是只关注了语文味, 却没有从学生的视角来考虑怎么教, 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强。

第三次教学:超越语文, 走向生本

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呢?沈大安老师在评课中说:“只有读好文本, 才能走向生本。”在团队教师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 我再次研读文本, 同时也查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料。这时, 特级教师王崧舟紧扣“静静地”一词的教学设计给了我新的启示。第七自然段共有两句话, 第一句是概括描写青年在“静静地”画鱼, 第二句具体描写青年是怎样“静静地”画鱼。因此, 应该把第二句话放入整段文字中, 而不是割裂开去。这样, 原本是句子的教学转变成了段落的教学。同时, 在写话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运用分号, 改原来写一句话变为写一段话。

就这样, 第三份教案诞生了。

[片段一]学习画鱼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第七自然段:

我挤过去一看, 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这段话一共有两句话, 其中写得最具体的要算第二句话, 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话。

教师隐去第一句, 带领学生从分号入手, 抓住“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两个重点词展开学习。 (过程同上)

师: (总结) 是的, 轻重、快慢、粗细, 其实, 这众多的不同都是表达共同的意思, 那就是青年在怎样地画鱼呀?

生:专注地、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聚精会神地……

师:是的, 认真、专注、一丝不苟、聚精会神…… (重新出示第一句话) 这都是讲青年在默默地画鱼。 (学生齐读第一句话)

[片段二]想象写话

师:就这样, 一条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金鱼游到了青年人的纸上。怪不得一位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说——— (学生读女孩的话) 同学们, 女孩在说这句话的同时, 还会有哪些反应呢?

生:女孩可能会点头、拍手叫好、伸出手指点、把头凑过来……

师:来, 大家试着做动作读这句话, 相信一定会读得有声有色。女孩看青年在画鱼, 她越看越惊讶, 越看越佩服, 最后她情不自禁地叫起来——— (学生有感情地读女孩的话)

师:女孩的叫声, 把旁边看金鱼的人都吸引过来了。 (学生读围观者反应的句子) 同学们,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果此时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 你可能会听到人群中有哪些赞叹和议论呢?来, 拿出作业纸, 从这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来写一写, 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那就更棒了! (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老爷爷_______;小伙子________;小朋友________。

(想一想, 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 会看到观众怎么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如果能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可得★★★。)

师:你们看, 作业题中有两个分号。刚才我们了解了它的作用, 现在尝试着用一用。 (交流写话时, 请四位同学分别读第一句和老爷爷、小伙子和小朋友的语言) 你们听出来了吗?刚才我们运用了分号, 把这几句话连起读, 就组成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这就是分号的用处。课余请同学们把另外两个人的对话补起来, 也组成一段精彩的话。

第三份教案在加强语文味的同时, 生本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把青年画鱼的句子放回段落中, 有助于学生对段落的理解和把握。在朗读女孩的话时, 通过联系生活, 想象女孩的动作和神态, 组织学生表演读,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为下面的写话训练做好了语言准备。在交流写话时, 教师请四位同学交流, 既组成了一段话, 同时也帮助学生体会到分号的用法。沈大安老师在赛后的点评中说道:“从标点入手, 通过词语理解、形象再现、前后对比、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细读一个语段, 感受青年的画技高超。通过想象写话, 迁移运用课文写人的方法。”对第七、八自然段的教学给予了肯定。

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篇8

《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质疑。教学中,力求不割裂这些目标,让它们融为一体。

一、读得充分

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轻声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遍地读,而是在读中融入了更多的思考,如:在读中理解生词的`意义;在读中提出心中的疑问;在读中,理清课文的思路。总之一句话,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体悟。

二、融入方法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递学习之法。课堂上,引领学生在课文中的悬念处提出问题,具体方法――疑从字中来,疑从词中来,疑从句中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地学生也会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渐渐地也会形成良好的语感,渐渐地提高了质疑能力,养成了质疑习惯。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查字典理解字义,这些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词义、字义的本领,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三、重视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兴趣从何而来?兴趣从字理中来。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理据。了解“徽”和“微”的字理,有助于学生正确识记,正确书写。研究字理的过程,分享的是智慧,分享的是思考,正是“智慧”与“思考”的存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美好情感。

另外,课堂上要给足学生写字的时间,让学生从从容容地写字,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案例 篇9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7课。本组教材是围绕“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专题来安排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二是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三是勤于动笔。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赞扬了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二、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品读中感受文章的中心,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教给学生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阶段,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篇课文我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的方法。来理解课文,解决问题.三、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花港、清澈、鱼缸、一丝不苟”等词语。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导:

同学们,喜欢金鱼吗?(示课件:金鱼。)鱼儿都生活在哪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鱼儿却游到了纸上。示课件,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写:

27、鱼游到了纸上。

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指名说。问得好,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是谁让它游到了纸上呢?学贵有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认读生字:出示课件,这些词语难不倒你吧?

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正音。

4、词语认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我们在说主要内容时,要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一位――的青年,在玉泉边观鱼、画鱼,别人评价说他的鱼游到了纸上,他说鱼游到了心里。)总结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板书

三、品读课文。

1、同学们很会读书,让我们再来看我们的问题:“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话?又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鱼画得很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在纸上游动)

2、大家的词语积累很丰富。鱼游到了纸上,这种表达方式你们喜欢吗?仿照“鱼游到了纸上”,如果要表达小鸟画得很像,可以怎么说呢?老虎呢?(学生仿句)这么有趣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大家记住它,以后也可以用到它。3、那么是谁让鱼游到纸上的?(一个青年,一个聋哑青年)你从哪儿读出来的?“他高高的个子、、、、、”你善于从文中提取信息,真了不起。“、、、、、原来,他是个聋哑人。”善于联系上下文读书。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秀气的青年。齐读。4、这位青年是怎样画鱼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青年画鱼?指名说后:自读第7-9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用不同的符号标示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5、交流:相机出示句子或段落:

引导:你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吗?哪些词语能帮你理解这两个词语?(引导抓住一丝不苟 绣花 细致 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呢?

(出示课件:工笔细描的图片。)你能否通过朗读来体现?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读着这些句子,那位青年挥毫泼墨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前面作者通过对青年外貌描写使我们看到了青年秀气的外貌,这里作者是抓住了什么描写来展现这位青年画画的?(动作)

恰当的动作描写有助于情景再现。

6、想象一下,青年对金鱼的哪些部位采用了工笔细描?哪些地方是挥笔速写?指名说。

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位青年的画,在场的老人、青年、小孩也都看到了,听听他们是怎么赞叹的、怎么议论的?指名说。(我们从别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画技的高超,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他为什么没有任何反应呢?除了因为他是聋哑人外,还有别的原因吗?(除了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画,眼中所见,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游鱼融洽在一起了。)

7、此时你能说说“融为一体”的意思吗?(真是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了。)直到太阳快落山时,他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8、能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聋哑青年在你心目中的印象?(勤奋 精神专注 专心)

还可以用你知道的哪些成语来形容他画画得像?(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所以,当看到他的画时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

这里的“惊奇”含有哪些意思?(表扬、赞叹、惊讶、叹为观止)让我们一起来赞扬他。齐读。

(这种运用外貌、动作、和直接引用人物语言对主人公直接进行描写,就是正面描写。)

(二)、1、青年将金鱼画得活灵活现,是不他从小就学画了呢?(不是)从哪儿看出?指名读

出示:“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感触特别深的词语有哪些?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理解:“一年多”、“每个星期”、“一整天”、“常常” 从中看出了青年怎样的品质?(生答:坚持不懈、忘我)

2、文中还有一处写了他观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请自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齐读,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生:老是、呆呆地、静静地)

3、“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

(专注、入神)

4、学画的一年多,他都是这样过来的:

阳光明媚时,他会——天下起倾盆大雨时,他犹豫了吗?没有,他会—— 5、为了看鱼,他还会遇到什么情况?他会——

板书:看鱼

创设情境读:如果按一年365天算,那么他观察了五十来天!这五十来天不管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他从不间断,教师引读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生接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这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如果你来到玉泉边,会看到„„

6、我们把青年静静看鱼,忘我看鱼,坚持看鱼的情景记到心里去。(齐读)

写青年忘我观鱼,作者抓住了什么来描写?(神态、动作)写法总结:是啊,作者也像一位画家,他也是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将画鱼青年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7、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看鱼,忘我地画鱼,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也能看到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你还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出示:胸有成竹

这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从心里有鱼到纸上“游”鱼,我们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好品质?(做事一丝不苟 勤奋 专注)

现在,你能弄清这两句话的关系吗?用关联词语来说说。示:“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

三、小结:

1、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细致入微地刻画,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就是这样一位聋哑青年,虽然身患残疾,就是凭着执著、专注、勤奋,使鱼先游到心里,而后又游到了纸上,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了残疾青年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你还知道那些人具有这样的精神?

播放《千手观音》

2、谈谈你从聋哑青年画画的经历中或从作者的表达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和这位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四、作业自助餐:

1、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2、朗诵课外作品《高贵的补鞋匠》,谈谈自己的感受。3、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鱼游到了纸上》教后反思

反思自己这节语文课,做到了: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引导学生从“游”字切入,在“静”中展开,在读中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都是愉悦主动地学习,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章的含义,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

教学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在初学课文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课文的学习中,我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品味重点语句。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词语运用的对比,通过自己与青年看鱼方式的对比,通过画面的想象,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了文本用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朗读训练。

本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 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比如要学生体会“忘我”可贵的时候,我创设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引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把课堂教学也推向了高潮。通过品味“忘我”学生读出了鱼“游”到纸上不仅仅是因为“无声之静”,也不只是“无动之静”,更是“心之宁静”。学生读出了“忘我”就是“专心致志”,“忘我”就是“坚持不懈”,就是“最高境界”。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高青县高城镇中心小学 徐园园

A、【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初步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

C、【教学目标设计】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读“罢、致、聋、哑”4个生字,正确书写“港、茶、壶、缸、罢、裳、苟、绣、致、徽、聋、哑”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读“罢、致、聋、哑”4个生字,正确书写“港、茶、壶、缸、罢、裳、苟、绣、致、徽、聋、哑”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4、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D、【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E、【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与教学策略与模式】

教学从质疑课题入手,一个“游”字激起了学生无限的兴趣。依照文本中青年的举止特别为线索,串联整个教学,把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忘我境界和“先游到我的心里”联系起来。学生以理解看鱼和画鱼的忘我为基础,把“他是怎样忘我的?”“为什么会这么忘我的?”这样问题隐含在教学中。再通过重点词句的深入教学,比如说“呆呆”、“静静”、“融为一体”等等,学生能够理解“先游到我的心里”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词句要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感受聋哑青年对看鱼和画鱼的忘我。同时,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感受忘我的同时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文本主要描写了聋哑青年看鱼、画鱼和与我交谈这三个版块的内容,我也是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层层递进,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专注和做事勤奋的精神。

F、【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G、【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鱼有关的课文,不过今天的鱼可不同凡响,齐读课题——读题不光要用嘴巴,而且要用眼睛。再读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看来同学们的疑问真不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我发现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先读词语,看准字形再读。

生齐读:花港鱼缸罢了衣裳绣花 细致厂徽聋哑一壶茶一丝不苟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把这些有生字的词语放回到句子里,看看能不能把句子读正确。请大家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

4、我发现除了这节课的生词,大家还提到了这几个词语所在句子(课件出示)

A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B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5、(1)谁能够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文中指品茶赏鱼这种氛围令人心情舒畅;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苟且,马虎。要注意结合文中描写青年入画鱼的神态和动作的具体语句,展开联想,想象所画金鱼的细致部位,来体会青年人专注认真的品质;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受青年人全身心投入的执著精神。)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6、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几个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吧!

7、词语咱们解决了,再读课文你会读得更棒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那位青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一说?

三、合作研读,感悟形象。

1、用一个最具概括性的词语来形容那位青年是什么?(举止特别)

“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动作和神态)“举止特别”呢?(动作和神态和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

2、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3、“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请大家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空白处注上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预设:“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生:“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生:“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举止特别。生: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画鱼)生:从“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5、小结:正是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四、品读感悟,突破难点。

1、而正是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那些自由自在的鱼儿都游到了纸上来了。那青年到底是怎样让鱼儿游到纸上来的呢?

2、课件出示句子: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指名学生朗读。

谈谈你的体会。(他画鱼很认真)你从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每个部位、一丝不苟、细致。)

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他画鱼的本领很高)从哪儿感受到的?(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能把金鱼游到纸上来,他的技艺真是高超啊。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见识一下青年高超的画技?(生读)(师评价:青年画画一丝不苟,你对待朗读同样一丝不苟,真好!)谁还读?(生读)(师评价:你读出了工笔细描时的细致,挥笔速写时的豪放。)

3、我问一下,如果是你想画金鱼吐泡泡、摇尾巴、抢食等动态的时候,需不需要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吐泡泡的?(需要)那青年画金鱼的时候他为什么不用看,而只是静静地画就可以了呢?(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把金鱼吐泡泡的样子记在心里了。)是的,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装着只有谁?(金鱼)他心里记着的只有谁?(金鱼)他心里游着的只有谁?(金鱼)

4、孩子们,这就叫静,心中有鱼地静,来,让我们把青年静静画画的情景牢牢的记在我们的心里吧。女生读工笔细描,男生读挥笔速写(配乐)(师领)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生看大屏幕齐读。

5、那么鱼是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呢?

除了我们以上交流的这些,你还发现了什么地方?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6、“一年多”、“每个星期”、“一整天”、“常常”……

这一年多来,他为了看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不管是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来到茶室的后院,看到青年:

还是烈日炎炎的星期天,我们来到后院,看到青年,生读句子

还是秋高气爽的星期天,我们来到后院,看到青年,生读句子

还是寒风凛冽的星期天,我们又来到后院,看到青年,生读句子。

一年四季,每一个星期天他都在,他放弃过吗?他动摇过吗?间断过吗?——没有。你感受到了什么?(青年的专注、持之以恒。板书:勤奋 专注)

来,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段话,感受青年的这种精神。

7、孩子们,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境界,生齐读: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8、而正是这样的境界,才让女孩发出惊奇的赞叹,她怎么赞的?(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找两个学生读)

9、我们一起赞赞(生齐读)

五、总结拓展,写字指导。

孩子们,作者抓住了聋哑青年的动作和神态对人物进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青年的勤奋专注,持之以恒。正是这种精神让鱼游到了心里,游到了纸上,从此让他拥有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也一定会取得成功。写一手好字就需要这种勤奋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

来,我们看一看本课的一类字有哪几个比较难写,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提醒一下同学们。

“徽”笔画繁多,我们要注意笔顺和字形。

师板书,生书空。

先把本课的生字在书上描一遍,再在本子上写一遍。

展示有进步同学的字和存在问题的字。

六、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

动作神态

画鱼看鱼

勤奋专注

H、【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有效利用小学生课堂评价制度,主要从学生参与积极性、学习态度、从

上一篇:四年级信息技术工作计划下一篇:药械养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