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案

2025-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舟记教学案(精选5篇)

核舟记教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文言文知识与技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回忆已学知识,解释并积累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背诵二到四段。

2、学习过程及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文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结构特点,把握“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同时要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学重点:实词含义的掌握。

教学难点:说明顺序,描写手法的掌握。学法导引:

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内容简明充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表现了核舟的“奇巧”,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本文,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文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结构特点,把握“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同时要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并且通过研读课文,要学习作者对事物细致观察和进行丰富想像的良好习惯,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成语“鬼斧神工“导入。

【解释】: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南史•谢惠连传》:“此语有神工,非吾语也。”元•吴莱《大食瓶》诗:“晶荧龙宫献,错落鬼斧镌。”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熟悉文章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î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寸之(助词,的)木,为(雕刻)...宫室、器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品)、人物,以至(连词,一直到)鸟....兽、木石,罔(无,没有)不因(顺着,就着)势象(雕刻)形,各具情态。...尝(曾经)贻(赠)余核舟一,盖(原来是)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译文: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

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点评:本段为_总说_部分,概括王叔远在雕刻上的_精湛技艺_,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为“_大苏泛赤壁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高可(大...约)二黍许(上下)。中轩(高起)敞者为(是)舱,箬篷覆之(代词,指船舱)。....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代词,指窗),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涂)之。.译文: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点评:本段说明核舟的_体积_和船舱的_格局_。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_小窗_,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苏轼作品中的诗句,可见雕工的_精细_,又可见雕刻家_构思的巧妙_。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胡须)者(的人)为(是).....东坡,佛印居(在)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执(拿着)卷端(画幅的右端),左手抚(抚着)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画幅的左端),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现(露出).....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略微侧转(身子)),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卧右膝,诎(通“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珠可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数也。....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点评:这一段介绍了_船头_部分。写了船头三个人---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_外貌和_神情_。作者对人物的_姿态_和_神情_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除了细致写出人物的_衣着_、_姿势_外,还着意描写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_心情_。这一段对表现雕刻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了雕刻者“_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的精湛技艺。

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楫左右舟子(撑船的人)各一人。居右者椎髻(椎形发.....髻)仰面,左手倚一衡(通“横”)木,右手攀(扳着)右趾,若(像)啸呼(大.....声呼叫)状(的样子)。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样子)。.译文:舟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点评:这一段介绍了_船尾_部分。两个船工的表情和动作也不一样:一个“若啸呼

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船工的形象,更有利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_轻松_、_愉悦_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_互相呼应_。

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楚明白),其色墨(黑)。又用篆章(篆字图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点评:这一段介绍船的_顶部_。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_高超技艺_。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可见雕刻家的_精细工艺_。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和)篆文,为字共三十有(通“又”)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盖(大概是)简(挑选)桃核修狭(长而窄)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唉”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译文: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点评:这一段总结全文,统计整个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照,材料体积如此之小,雕刻的内容却如此之多,更显雕刻者手艺的精巧。结尾句“嘻,技亦灵怪矣哉”直接赞扬王叔远的_精湛技艺_。4.文言常识梳理。(1)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2)同义词

约——可(大约)

历历——了了(清清楚楚)状——然(„„的样子)(3)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4)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副)手卷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

一(条)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5)虚词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之: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其人视端容寂(那。)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写的?

第一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第二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第三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第四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第五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六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结构顺序:按“总——分——总”结构,空间顺序

2.研读第一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3.阅读第二段,思考: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4.研读第三段,讨论下列问题:(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呼应“各具情态”。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从哪 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5.研读第四段:(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6阅读第五段,想一想: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7、阅读第五段,想一想:

(1)、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2)、总计核舟上雕刻的人、景、物的数量以及核舟的长度有什么作用?

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之多与核舟之短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二.资料:关于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1.本文采用什么顺序?总——分——总 2.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1)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2)先主后次——

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3.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三.全文总结。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四.布置作业:

你一定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小东西,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吧。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五.达标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______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 ________,核舟雕刻的是___________的故事。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2.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______、______和______,引出核舟的______;第二段说明核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3.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5.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6.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核舟记》一课的激趣教学 篇2

一、 实物展示激趣

因本篇说明文围绕“核舟”展开,因此课前我专门准备了放大了的“核舟”——一艘玩具木船,在学生初读第二段后,我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先讲核舟多长多高,书中原文“约八分有奇”,“二黍许”,我的实物船的尺寸远远超过核舟,如何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核舟的精巧微雕艺术呢?我下课专门作了“米粘画”,用八粒米来粘出船的长度,用两粒米粘出船的高度,再涂上颜色,当“米粘画”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时,他们立刻惊呼起来:“太不可思议了!”趁此机会,我引导学生再读,学生当即就背下来了。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介绍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依次读了描写船舱的语句,并由内而外地观察船舱让学生感受到本文眉目清晰,层次井然的结构。当对这艘核舟产生兴趣后,我分别指着核舟的各部,请学生介绍,从而顺利地疏通了文意,有些学生甚至能背了下来。

二、 课堂表演激趣

教学难点二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我认为这要通过对舟中人物的刻画来品味。我把重点放在第三段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在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后,我请三位学生上台,分别表演“你读他做”,底下的学生开火车轮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句,台上学生在听到后要根据情节做出相应的动作。如“苏黄共阅一手卷”,扮演东陂和鲁直的学生要两人共看一幅画,且要求东坡右手拿着画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这些细节真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观察细致的特点。课堂上你能看到一群学生快乐地指导着台上的同学,一旦台上同学动作没到位,底下同学就变成了导演,尤其是演到佛印时 ,底下的同学读:“袒胸露乳。”台上表演的同学即迅速脱下校服,斜挎在肩上,引发台下同学一阵爆笑。就在全班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我不仅完成了疏通文义的教学任务,而且突破了教学重点。当我要求学生们当堂把这段背诵下来时,学生很快达到要求。看着台上三位同学的表演进行背诵,更是妙趣横生。当背到某个人物时,台上的同学就主动“晃动”所背部位。如背到“东坡右手执卷末”,表演者就抬起右手,拿住画右端;背到左手“扶鲁直背”,表演者就晃动左手。台上台下同学配合默契,一堂课在欢笑声中结束了。当我第二天抽背时,都没有人背错,我称赞学生们太棒了,他们却说:“老师,他们三个同学的表演给人印象太深刻了,怎么能忘?”

三、 观看微雕作品激趣

课后我专门下载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微雕作品让学生欣赏。有头发上的微雕,有蛋壳上的作品;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当精妙的艺术品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都张大了嘴巴……课下他们仍议论纷纷。

紧扣“激趣”,我顺利达到了课标的要求,看似难教的一篇文言文竟成了学生们本学期最难忘的一课。由此我醒悟了,只要教师肯钻教材,研教法,了解学生的需要,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教学法,那么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问一答,不应该只是刻板的划重点句、记分析,应该多一点活动,多一点趣味,让语文教学充满乐趣。

《核舟记》教学随笔 篇3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课,内容重点为理解《核舟记》的主题。

课上正在讲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时,只见一个学生正拿起铅笔盒里的尺在比画,一边还对同桌窃窃私语。看罢,心里就窝火,我盯着那个学生,真想冲过去把那把尺给夺过来。或许是我的沉默,全班一片寂静。先前比画尺的学生手停滞在半空,抬头望着我,一脸的疑惑和无辜代替了原来的兴奋。看着那楚楚可怜的模样,一个个疑问也涌上我的心头:这把尺有什么名堂?为何学生对此如何感兴趣?我到底该怎样处理?……对,别忙着发火,姑且问问动机。于是让那个学生谈谈玩尺的缘由:原来,他在体验“八分有奇”有多少长度。我的心头一紧:多好的一个契机啊!我可以借助这把小小的尺让学生有一次直观的感受,或许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深入理解,掌握新知。

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环节,让学生放下了枯燥的课本,拿出了尺,自己来感受核舟的长短,并让他们想象家里的大米来感受两粒黄米的高低。教室里刚刚似凝固的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有学生边比画边自言自语说

——“原来有这么大呀!”

——“看上去是蛮大的!”

——“但看看上面刻了多少东西,你知道吗?”

——“有三个人呢!你的一个手指头就和桃核差不多,何况刻了三个人?”

——“胡说!是五个人。”

……

听着他们的一场“舌战”,我心头暗暗高兴。我可以借他们的争论让他们体会核舟的精致,进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于是,我让学生比赛:谁在最快的速度里找出核舟上刻的所有内容?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只有翻书和用笔划线的声音。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没多少时间就全都找出来了。有一个学生说:“王叔远的手怎么这么巧啊?”我就趁势问:“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对核舟的赞美和喜爱。”

“对,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我再问。

——“对王叔远技术高超的赞美。”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

我心头一喜,这不正是我认真备课,想方设法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的文章主题吗?一把尺让我变学生苦学文言文串讲、灌输的方法为轻松、有趣的乐学;让课堂气氛变沉闷为活跃;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不正是二期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吗?

上罢此课,我对学生的课上做小动作的态度比较宽容。因为小动作中往往暗含着课堂教学机智的大文章。

提起课上学生做小动作,往往就会与开小差联系在一起,从来都是教师们深恶痛绝的事。其实,有时候学生的小动作也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老师能够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正确地引导,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环节。既可避免师生间矛盾冲突,更能让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教师则可轻松完成教学计划,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看,课堂里发生任何事,教师应该处乱不惊,应该顺应变化,及时改变教学计划。这样做了,课堂教学机智也就产生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正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马卡连科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一堂课,哪怕老师备课备得再周详,考虑再全面,也避免不了课堂上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况。这时,老师就要有在瞬间作出果断的判断和机敏的反应。

2、诱导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课堂教学机智的本质特征。启发诱导,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趋势,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时,教师就要用敏锐的眼睛、敏捷的思维,因势诱导,想学生所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引导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学习的最佳境界。

3、趣味性。南宋诗人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道出了教学强调审美的趣味性和美感效应的乐学思想。此时,教师要关心学生内心需求,正确引导兴趣,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就以上这堂课的一个小环节,我在教学中借一把尺上课,却取得了比精心备课上课还要好的效果。这得归功于课堂教学机智。其实,至今我仍心有余悸:如果当时我看到那学生津津有地玩尺,在课上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或置之不理或大发雷霆,将学生的尊严不放在眼里,仍按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那么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将学生活泼、多思、爱想象的天性全部给扼杀了。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活”的根源就在于教师要创造性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予以处理,因势诱导,有效激发和诱导学生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4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认为古文教学更容易推行洋思的教学模式。更能发挥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且能当堂完成练习,当堂背诵。

在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核舟记》的教学中,对文中三、四段的学习时,我采用了表演翻译法。在清理字词之后,学生分组讨论自行翻译全段并加以表演。如果有不确定或不会的地方可以问老师。经过八分钟准备,表演开始。在整段的翻译表演中,主要表现苏轼等三人的动作、表情。重点注意:卷末、卷端、现、比、绝类、卧、诎、矫、竖等词的表演。其他部分较好翻译。请一组表演,其他各组指出表演中的错误,以及较好的地方,知道表演完全正确。

到此,并没结束。再根据学生的表演,理清顺序后,就学生的表演当场背诵。这样,在短短的半小时内,学生不仅自学了课文,再加上直观的表演,使课堂既轻松又掌握了知识。

课文《核舟记》教学设计 篇5

按一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朗读、翻译、总结段意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可是这种老的教学程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应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把阅读和写作熔为一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能掌握文中的字词,能够读懂原文,这样在第一课时,首先纠正不正确的字音和句读,帮助学生把较难翻译的句子翻过来,掌握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语法特点,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根据文中第二、三、四、五段的说明,以第三段为重点,画出核舟的外表形状。在学生画图时,要巡堂指导。第三、四两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舟中五人的坐姿和情态很难掌握,指导学生要反复阅读课文,揣摸其中的细微之处。

读文作图,对学生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学生的绘图能力也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图形不一定很规范,可谓参差不齐,但画的最不成样子的,也能把舟的形状和人物的位置画出来,教者选几幅比较规范的,给学生传阅,要求指出其中画错的地方,观点不统一的地方,允许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理解原文。之后,指出课文是用了“总分结合,依次说明”(总—分—总)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让学生看着自己画的图,根据这个说明方法回忆课文,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学生积极活动,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画龙点睛,起到了主导作用。

为了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特点之后,要选几幅生活气息浓厚的图画,挂在黑板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画面本身的特点,选其中一幅,仿《核舟记》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写一篇说明文。注意,学生打完草稿后,有一点需要说明,即《核舟记》中写核桃很小,却刻了许多东西,学生往往写画面如何小,却画了许多东西。这样,学生进入了机械模仿的歧途,应立即纠正,把注意力放到画面本身的特点上,这样,就能写出很成功的作文。例如,可选德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路施达波尔的代表作《麦田》,经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明确这幅画的特点是:色彩鲜明,明暗对照,人物、动物各具情态。根据这些特点,再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就能写出一篇很好的《油画〈麦田〉的说明》。

用“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的方法教《核舟记》一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效果很好。这个问题说明,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按照不同课文的各自特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避免僵化呆板,这样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2022年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优秀美术教案《有趣的纸餐盒》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