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推荐12篇)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自主探究”教学法的程序是:
下面我们就谈谈本教学法在《欧姆定律》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欧姆定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欧姆定律→讲解例题→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理解欧姆定律,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本课利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欧姆定律→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1、巧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调光灯调节,灯时亮时暗。提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得出:“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进而提出:“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2、激励猜想,活化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电流大小的人,猜猜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那些因素所决定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上一章内容,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可能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到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3.质疑聚思,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本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1。保持R不变,研究I与U的关系,2。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调节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并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R的值,可用5欧姆、10欧姆、15欧姆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学生踊跃纷纷要求在黑板上设计实验电路图,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设计。
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自己制定表格 4.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5.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学生讨论分析:从表1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从表2可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教师:学生们总结的很好,现在我们用了几十分钟研究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然而这一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的从事科学研究。
6.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出示例题:
⒈应用上述实验记录表中某一行的数据编制一道习题。
2.对公式R=U/I的理解的题。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压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7.过程回顾,指导学法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这也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为造福人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应进行了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靠教学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心理等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代人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造”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正是实践这一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有效可行的好方法。
在具体实施该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育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 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 当前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 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探究性学习相对应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 而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性学习相比, 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解决问题性,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 通过亲身实践,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 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 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 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 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 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 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 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2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 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 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 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 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 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 “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教学模式;小组讨论
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最为关心的问题。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够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当中,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点方法,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共同提高。“自主探究”教学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在初中阶段,切实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经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感悟。
一、指导预习,目标导课,提示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學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明确学习的目的,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预习是自主探究的开端,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教材体系,从内容上理出知识线索、划出重点难点,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首先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上课伊始,我将自己依据以上标准设计的导学提纲发放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明确本节知识的整体地位,教材重点、难点的要求。
目标明确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一是学生独立阅读,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讲课的真谛不是“全盘授予”,而是“相继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掌握知识。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要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要单独辅导,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的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一定要注重地图、地理图表的阅读,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三是地理课标要求我们用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因此特别强调学生不但要思考学习重点,更要关注教材中的活动题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积累自学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定向,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铺路搭桥。
二、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各小组的学习总体程度相近,便于进行小组间比赛、竞争。在课堂上,各小组的成员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三、启发点拨,归纳升华
在小组讨论,部分小组的代表在班上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后,教师结合前面所掌握的情况,相应地进行启发、点拨、补充订正,将学生讨论所得结论引导到一定的深度,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穿插读、议、讲等过程,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期间,教师应贯彻该教学模式的主旨,以学生为主,充分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彩萍.中学地理“引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0):39-40.
[2]蔡素云.浅谈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J].学苑教育,2013(17):86-87.
(作者单位 山东省广饶县英才学校)
《科学》课堂中隐性课程教学策略初探-以营造学生自主式科学探究策略为例
本文通过对<科学>课堂中隐性课程的探讨,提出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深化隐性课程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为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提供指导策略.
作 者:李凤 周勇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18) 分类号:G42 关键词:《科学》课堂 隐性课程 教学策略一、设置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深入到历史人物中,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生学会查资料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教会学生查资料,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知识面较为广泛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完以后,在学生还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料查阅,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才可以达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适当地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合作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参与到教学中。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来让学生在课题上采取表演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表演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历史,并且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四、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树立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要教学生学会查资料,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这样才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付超。初中历史课堂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教学[J]。学周刊,(23)。
一、“五自主”教学模式的运用流程
(一)自主阅读 1.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学习提纲,自主阅读教材,理清逻辑关系。阅读过程中,分清识读、精读、泛读。思想品德教材每一框的框题概括指出了本框的主要观点,识读框题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思想品德教材的正文,是凸显课标要求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的政治观点,这是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时要精读。同时做好勾画和记号,在重点语句下划线,关键词语加着重号,难点划双线,疑点打问号等等。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探究活动、名言警句等,是学习的辅助材料,通过泛读,弄清材料的作用。2.教师要求。拟定学习提纲——采用问题的形式,根据三维目标,拟出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指导学法——指导学生寻疑找惑并作出相应符号标记,指导学生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握学情——置身于学生中适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疑问。3.【课例1】现结合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面课例都以该框为例)时,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出示学习提纲: 1.我国的资源国情是什么? 2.人类与大自然的正确关系是什么?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二)自主讲解 1.学生要求。课文讲解由每个学习小组依序进行。担任课文讲解的学习小组,在全班学生自主阅读后对课文讲解。讲解前要写好讲学稿。讲学稿包括课题、讲学目标、小组成员分工情况、讲学过程、课内疑惑。完成讲学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料查阅。可以到阅览室查询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甚至可以借阅教师教学用书等资料。主要查阅课前导入的故事、歌曲、诗词、小品、视频材料等,课中问题的设置及回答要点,课后小结,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举例阐释等等。第二,设疑答问。将思想品德课的课文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并概括出相应的答案要点。第三,撰写讲学稿。具体包括:课题导人——主要问题及答案要点——事例论证——课堂总结——存在的疑惑。2.教师要求。教师的引导是否得法与讲解小组讲课的成功与否密不可分。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概括——听取学生对各种资料的价值分析,合理取舍,共同归纳出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炼出一个一个的问题,由学习小组概括出问题的答案要点。指导教法——导入的方法、讲解的方法、总结的方法、例证方法。指导教态——站立的姿态、说话的语态、面部的仪态。3.【课例2】学生讲学稿如下:
(三)自主评价 1.学生要求。担任课文讲解的学习小组对课文讲完后,由小组长或者小组长指定一个成员代表本组进行自我评价。要总结出本组的亮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层次是否清楚,仪态是否大方,小组内部是否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他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评价,并对其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评价要有具体的指向,要有新意和深意,重点放在找差距、点毛病上。2.教师要求。教师评价及答疑在当堂展现。一来防止过后遗忘,二来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感悟,激发思维活力。教师评价要精当,要多些建设性的点评。教师的答疑要抓住学生激烈的争议点剖析,抓住学生疑惑的共性的“盲点”点拨,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科学指导,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的阐释。3.【课例3】自主评价略
(四)自主训练 1.学生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快节奏地按时完成。训练结束后互相评阅,然后将结果汇集到教师处,找出存在共性的“小组问题”“班级问题”,存在个性的“个体问题”。2.教师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写设计的检测题要具有科学性和层次性。既有基础性内容,还要有能力性、拓展性内容,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乐。训练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训练结束后,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反馈并给予帮助,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做到堂堂清堂堂结。3.【课例4】自主训练题目略
(五)自主探究 1.学生要求。探究形式可以采用课内探究。利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竞赛、编辑小报等方式,在课堂上当堂完成。探究形式也可以采用课外探究。以学习小组或者全班为单位开展课外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锻炼,懂得课堂上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身边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进而了解社会,思考社会。如访谈、问卷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2.教师要求。与学生一道分析探究题材。所选题材要具有针对性,切忌空和大;真实性,以事实服人;持续性,注重课堂以外的实践教育。让学生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到现实的法制生活、伦理道德生活,从国情国策知识到耳闻目睹的现实社会的变化进行探究,在学生比较熟知和热门的环境中理解、感悟、合作探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认真组织,讲求实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调控好节奏和时间,做到“收”“放”自如。探究完毕,教师及时予以总结评价,多给予鼓励性和建设性评价。3.【课例5】自主探究题目是: 1.以循环经济为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一张手抄报,一周后全班展示、评比。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访谈本镇酒厂有关领导,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专访。(教师提前与酒厂有关领导联系专访事宜)
一、科学地制定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 根据教材的内容, 将学习目标分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推理、计算等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即学生在达成某一个目标时, 要通过哪些环节来学习, 个人或者小组采取什么方法来认识数学知识.
二、有效地落实目标
1. 认识目标.
课堂上教师要把制订的目标充分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感性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同时教师要把课程的重难点暗示或交代给学生,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重视或默想.
2. 达到目标.
课堂上教师始终要围绕已制订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习, 要把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相结合, 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之中.
3. 目标检测.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 完成的效果如何, 就需要检测.检测方法主要采取口头检测和书面检测两个方面.
三、围绕目标自主学习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 预设问题,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每节课开始时, 教师根据目标设计一两个趣味性浓, 与本节所学内容相关, 但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不能解决的, 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寻新知的欲望, 并能在心理上产生对新知的期待.
2. 围绕目标自主探究
(1) 独立获得新知 (预习) .
教师将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问题中, 每个问题都应和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相对应.然后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 尽可能独立地解决目标, 寻求解决目标问题的途径, 并归纳知识点.同时要求学生要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点找出来.
(2) 交流预习结果.
首先, 组内交流.各成员把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点提交给组内, 小范围解决, 同时建立帮助队子, 对于部分学困生, 由组内“小教师”帮助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 全班交流.各小组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进行组间讨论.这时, 就要发挥班上优秀学生的优势, 倾听他们的解释与解答, 缩小不同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理解上的差距, 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再次, 梳理总结.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分解问题的难度、理清目标问题的层次, 以简明扼要的语言, 切中问题的要害, 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
3. 尝试运用发表见解
(1) 出示问题,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 将知识点的运用融入问题之中, 让学生独立尝试运用.
(2) 点拨指导, 在运用过程中, 对于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进行点拨:
A.将问题细化.B.语言提示.
C.图形点拨.
(3)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并大胆发表自己学习的见解. (4) 合作运用 (组内合作) .
四、效果检测
自主学习效果检测, 是对学生在本节课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检测, 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能力提升的判定,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和查缺补漏.
1. 知识目标的检测.
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口头表达, 检测学生对要掌握的概念、公式、原理知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或可通过教师在巡回过程中对一些同学提出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 达到检测的目的.
2. 能力目标的检测.通过简单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阅读、分析、推理、计算等基本技能.
3.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检测.
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有意识的预设题目, 检测个人或者小组在达成某一个目标时, 采用的方法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完成效果检测.
五、自主学习评价
自主评价可分为学生对自我的评价、组内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后, 通过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检测后的评价.
组内的相互评价是以组长为主的评价模式, 即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入组内的交流中, 相互的认知评价以及组长的总结性评价.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
高中阶段语文阅读的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部分,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好坏。自主探究性阅读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随着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逐渐开始提倡探索性、主动性的学习。教师在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要注重了解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高中阶段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重点位置和中心位置,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程中能够自主探索。开展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渠道,从而激发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参与度,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究创新能力水平的增强提供基础支撑。
二、如何使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在了解了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式以及渠道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1.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形式
丰富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方式方法。当前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教学形式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教师讲解阅读材料,学生听讲。这种阅读教学形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丰富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将现有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即将语文阅读课程分为阅读课、演讲课、辩论课以及阅读成果分享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在现有阅读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分化而来的,目的在于丰富阅读的教学形式,也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
2.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创新探究性,因此,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积极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如:在进行语文阅读试卷分析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阅读的标准答案来审视学生自己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进行语文课本内容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课下阅读,并要求学生带着类似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文章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自我组织进行讨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3.适当对学生进行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自主探究性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部分的应用,除了反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之外,重点的内容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开展语文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方面的小组合作,等等。语文是一门应用性语言学科,其中,阅读部分是语文学科中应用性最广泛、可使用性最强的部分,因此,高中运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在《兰亭集序》这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我结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段落的文言文,让小组内的学生自我学习课本内的注释,并进行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含义的表述等方面的讨论,并在课堂上将讨论成果予以展示。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要向自主探究方向改革和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从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展开创新,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文良.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6(15).
[2]杨海燕.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2):49.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看来整个课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课改虽然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但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实施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表现如下:1.我们的课堂依然是“教”的课堂而非“学”的课堂。教师的权威意识、主讲意识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意识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态度上不放心,行动上不放手,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心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效果的提高。2.我们的课堂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有失科学。课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努力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但多年来转变不明显,取得的成就不突出,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学生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教师传授的,不是主动学得的,这种状况亟待改进,我们要致力于变精细的讲授为科学的引导,变被动的传授为主动的探究,引导与探究应成为教与学的着眼点。3.我们的课堂依然注重于“学会”而非“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实际教学中我们重视的却是学生会没会,教的任务完成与否,至于学生会不会学,用多少时间学,用什么方式方法学都很难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我们的课堂要变教是核心为学是核心,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4.减负增效问题依然是课改的关键问题。
时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再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那种靠时间揉、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教与学的老做法一定要摒弃,代之以科学的导,有效地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出路。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才能成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其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才能成为真正成功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绥中县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是一种引领、指导,学会学不会,学好学不好,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习,有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习这件事,主要是看学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而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精彩。我们希望老师讲的精彩,但更要看重学生学的是否得法、高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它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智慧;学习也是一门艺术,体现的是学生“学”的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由与权利、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艺术必须服务于学生,老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运用智慧,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就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要替代。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再创造教学理论和问题解决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数学活动经验的操作、交流、反省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力,才能学好数学和提高数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再创造教学理论
再创造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基于个人的“数学现实”,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概括、归纳、类比“数学化”的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前人已经创造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创造。当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时,他就能通过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创造能力。依据该理论建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探索数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去发现和“再创造”知识。
4.问题解决理论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通过猜想、探求适当的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依据这一理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特别重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
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
此,独立 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
2.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3.师生互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情境体验是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演染等手段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以诱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获得最佳有意注意,引导学生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锻炼和积极性,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1、创设和丰富学习情境。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如:故事情境、语言情境、场面情境、想象情境、描述情境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深厚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爱好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对各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等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情境,通过一定的音乐渲染,语言的描绘,启发学生怀着探究的心理,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观察情境,体会情境,欣赏情境。
2、灵活地运用形象化的景物与富有故事化的情节。
有情、有景、有人物活动的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所学动作的记忆。如:直观教具,形象化的头饰、服装,以及有意义的课题名称,使情、境、人、物在活动之中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困难和排除心理障碍,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二)自主合作探究,促进身心发展
一、为何要实施“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征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学习策略,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弥补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差距大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有了“自我”的感觉,感觉到“学习上我也能够得心应手,我也能辅导别人完成任务”,逐渐使学生充满自信。比如,老师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只是按老师的知识点或思路去做,但如果让学生自主去探索,他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日积月累起来,那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怎样实施“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
要想实施“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每节课所要学到的知识点分成一个个任务,按照由先到后、由浅及深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无论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共同完成”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建组,使各组处于大致均衡的水平。这样,组内成员既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够互补、互助,有利于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彼此之间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基础好、反应快、悟性好的学生自我实践的价值,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升华;底子差、反应慢的学生,在组长或同伴的帮助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胆怯、不害羞,更会大胆地提问,这样会大大提高优生与差生两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网上信息的下载与管理》教学案例中,因为当时正处在中日钓鱼岛问题激化之时,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所选信息就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钓鱼岛相关知识。本课题内容分五个部分:(1)使用搜索引擎;(2)网页中部分文本内容的保存;(3)图片的下载;(4)网页的保存;(5)收藏网址。其中搜索引擎是最容易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第一个任务就是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钓鱼岛”的相关知识。其次,学生对图片最感兴趣,接着就让其下载图片。学生这样学起来比较有成就感,进而主动去探究第三个任务。因为网页上部分文本的保存比较难,所以放在第三个任务,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任务有点上手了,思路也打开了,所以探究起来相对快一些。
五个任务展开来分别是:
任务一:在D盘自己的文件夹下建立一个名为“钓鱼岛”的文件夹(D:\xxx\钓鱼岛), 在网络上搜索钓鱼岛的图片,以钓鱼岛的相关知识为文件名保存,只保存其中的两三个即可。保存在刚创建的文件夹里。
任务二:下载一首自己喜欢的爱国歌曲,保存在“D:\xxx\钓鱼岛”文件夹里。
任务三:登录新华新闻网站,http://www.xinhuanet.com,找到有关“钓鱼岛”网页,把其中相关文字保存到“D:\xxx\钓鱼岛”文件夹下,文件名为:“钓鱼岛.DOC”。
任务四:保存网页,找到有关“钓鱼岛”网页,把这个网页另存为:钓鱼岛.txt,保存在D盘的“D:\xxx\钓鱼岛”文件夹中。
任务五:收藏网页,把“钓鱼岛”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中。任务明确后,小组内的成员在自主探究完成后,就会拿自己不明白的知识互相商讨,互相合作,提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最多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相应的发生改变,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我们只有把传统授课模式中的精华,与“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湖南省临武一中开展了《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课题研究, 探索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决策、参与解决问题, 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 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2]。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理论阐释
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优势, 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 同时又与所教物理知识相关的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认知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知识、技能, 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
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进度的安排方面有主动性, 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交互环境, 学习越来越成为学生的主动追求, 成为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创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实验、控制模拟、演示演播等手段, 营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情境, 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或学习方法, 并指导学生操作探究、看书学习。
2. 确定问题 (目标) 。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创设情境有很大的关联, 也就是说, 教师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明确自己主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或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问题 (目标) , 可以是一堂课某个环节所要解决的问题 (或达到的目标) , 也可以是整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或达到的目标) , 具体要根据不同课程及不同需要由教师自己来把握。
3. 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查阅资料, 结合实验操作动脑思考, 独立探究新知, 从中发现疑点, 并尝试自我解决, 以充分挖掘个体潜能, 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能力。
4. 协作交流。协作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合作、讨论、探究的过程, 它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 让学生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寻找尽可能多的以及最优的解决问题方法。这实际上是一个求异、求同、求优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 是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最好体现[3]。如上感应电动势一课时, 在猜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共同想办法并选择器材进行探究, 或在教师提供器材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学习小组一起完成探究等。
5. 重点导学。这个环节是教师的讲授。由于学生都经过自学探究, 思考讨论, 因此没有必要讲授教材全部内容, 仅就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材的结构、结论的思考推理过程以及反馈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点拨, 或与学生共同探究[4]。
6. 反馈纠正。通过练习、课堂作业反馈的信息, 及时发现探究导学中的不足, 由学生自我纠正, 或采取补救措施, 实现教学的优化。
7. 意义建构。所谓“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慨括, 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梳理出知识脉络, 形成知识结构[5]。意义建构阶段实际上是一个理论提升阶段, 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将新知识用最优的语言进行表达,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并将它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 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个案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 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 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2]。下面以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来分析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思想。
1. 问题情境的创设。 (1)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 (2) 介绍法拉第十年不懈的努力, 发现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学史以及科学哲学思想, 音频、视频、文档资料; (3) 奥斯特和安培的实验 (动画模拟实验演示) ; (4)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应用 (①动圈式话筒的原理②磁带录音机的原理③汽车车速表④利用涡流加热和熔炼金属) 。这些资料可在课前进入校园网络资料库独立学习, 也可在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
2. 提出问题。学习了背景资料后, 指导学生质疑: (1) 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 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 (2) 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3) 如何通过实验使磁场产生电流?通过网页设计递进式的质疑, 引出课题。
3. 自主探究。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探究式学习网页, 该网页主要包括模块一 (学习目标) 、模块二 (课文导读) 、模块三 (例题练习) 、模块四 (物理学家) 、模块五 (物理学史) 、模块六 (科技应用) 、模块七 (科学哲学) 、模块八 (相关课件) 、模块九 (相关链接) 等。老师先告诉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文导读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其中模块二 (课文导读) 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主要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质疑与实验探索, 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习内容有:①实验一 : 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点击“实验一装置”, 出现实验装置模拟图;点击“开始”, 播放工作原理、过程动画。实验二、三同上) ;②从实验一中你能回忆起初中学过的什么结论?③在实验一中, 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是否只要导体在磁场运动就能产生感应电流?如果让磁体在运动而导体不动, 那么会不会产生电流呢?④实验二 : 磁铁相对于螺线管上下运动时, 螺线管中产生感应电流。⑤那么, 是不是只有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 电路中才会产生感应电流呢?如果磁场与导体没有发生相对运动, 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吗?⑥实验三 : 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的位置、或者开关的通断来改变小线圈的电流, 从而使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⑦能否把这个实验和前面两个实验做个比较, 归纳出它们产生电流的条件的共同点吗?并给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呢?
4. 协作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得到的初步结论 (答案) 不可能是唯一的。将学生得出的初步结论放置于专题讨论区或留言板中, 并在留言板提出下面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充分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导致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有哪几种?上面三个实验中磁通量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 当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闭合电路中是否一定产生感应电流呢?请分析下面的例子:一个矩形线圈垂直于磁场方向放置, 当线圈水平向左或右移动时 (在磁场中) , 线圈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呢?如果没有感应电流, 请说明原因。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有什么启示——产生感应电流最关键的是什么?通过网页上递进式的问题, 由学生讨论得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结论。
5. 重点导学 (网上协作) 。学生对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 也可以进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 老师则只是见缝插针, 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指导。
6. 反馈纠正。通过网上测试, 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引伸。
7. 意义建构。由学生对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形成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网页“小结”。
此外, 学生可进入教学资料库浏览教学资料或相关链接网站等等。
本案例整个设计贯穿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一主线, 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核心。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法拉第及其电磁感应方面的资料, 既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有益的准备, 又为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收集、分析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后作业:自制简易发电机、上网查阅有关电力方面的资料, 搭建了课堂所学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桥梁。
教学有“模”, 但无定“模”, 贵在得“模”。上述环节和功能建构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自学探究和教师的导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动态系统, 又由于教学任务和课类型 (如新课、习题课、实验课、复习课、讨论课……) 的不同, 因而构件模式的环节及结构必须予以调整, 或按照上述环节及顺序进行;或减少、合并某些环节;或调整环节的顺序等, 但不管怎样调整, 都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安排。
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协作精神。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建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新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验过程中, 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障碍, 主要表现在:教学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 教师对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单纯推行网络探究教学是行不通的, 而且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教师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 应选择那些能够发挥网络优势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探究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模式》的基本思路、各环节的具体操作进行探讨,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2]陈光全.关注学生的体验学习[N].教师报, 2002, (3) .
[3]王坦.合作学习论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18) .
[4]任顺元.导学论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一版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推荐阅读:
“导学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10-25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0-07
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浅析01-09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07-09
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11-05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10-25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10-27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10-20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07-1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