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5-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与思考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4篇)

读书与思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自《中国教育报》)

(四川广安中考语文试题)

知识智囊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典型误答】读书与思考

【正确答案】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的指向非常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加思考,忽略结论,一味把论题当成中心论点,正是本题误答的原因。这样的误答显然是不能得分的。

2.先回答: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再选择其中的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4分)

【典型误答】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例如:作者引用论语中的话,证明了读书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正确答案】事例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各1分)例如:作者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青年人盲目追逐国外思想、学说作为事例,来论证思考的重要性。(2分)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辨认论证方法。盲目追逐外国思想、学说的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不加思考的事例,它属于事例论证。误答成道理论证是没有没有正确把握好作者边举例边评论的语体。第二问要求学生阐释出作者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引用论语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无非是要证明思考的重要性,没有思考的读书学习就不能区分好坏,有思考的读书学习才能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误答显然是没有把握作者的意图的。

3.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③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2分)

【典型误答】思考,才能取得成功。

【正确答案】例:思考,才能启迪智慧。(句式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阅卷笔记】这是典型的根据语境,仿写句子,它要求学生在形神兼备地续写一句。误答的内容从形似角度上看是可以的,从神似上看,这个思考的好处与“取得成功”就不搭配了,只能得1分。

4.文章用名言警句论述了读书时思考的作用。请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另写两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2分)

【典型误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正确答案】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博学与慎思共同碰撞出智慧之光。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的补充道理论据,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学习多积累,调用储备的思考对读书的作用的句子。误答的第一句是读书对写作的作用,第二句是强调实践比读书重要。它们都与题目指向无关,究其原因,一是积累过少胡乱填写,二是不加筛选。

5.结合文章,填充下面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分)

读书卡片

类别:文化教育 编号:001

题目: 作者:

出处:《中国教育报》

内容摘要:

【典型误答】内容摘要:思考比较重要。其他两空大都能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题目:读书与思考 作者:钟敬文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读书的艺术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篇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15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⑥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①,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

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12.作者把“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称之为“艺术”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3.怎样理解第⑤段里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4.下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

B.第⑤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第⑥段“以中国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15.林语堂先生认为读书的关键是“风味或嗜好”,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2.这里说的读书艺术是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好的读书心态。(2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①照应文章题目的。②表明作者的观点。③引出对急功近利读书法的批评。(2分,说出两点即可)

13.这里强调的是读者的见识和经验对于阅读的影响。读者的见识和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收获就越大。(3分,言之成理即可)

14. B(3分)

《敬业与乐业》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目,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色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⑤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1.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12.文中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结合全文,请给“乐业”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1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1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敬业的看法。(3分)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引用《礼记》中的话引出中心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了解释,然后利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具体论证敬业和乐业,最后进行总结,向人们发出号召。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的中心论点需要概括,那么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即可。根据文章题目“敬业与乐业”,再结合文章内容,特别是首尾段,即可明确第一段就有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根据第③段划线句“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可知,列举了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高下之别的事例,论述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一观点。

(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例如: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的艰辛和枯燥,但是他们由于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所谓论证思路,其实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或写作顺序。细读本文可知,文章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先论述的是有业,然后论述敬业,最后论述了乐业,同时作者提出了论点后,在阐述理由时,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条陈述,论证思路清晰可辨。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概括即可。例如:在学习上,要用心去学,全神贯注去学,才会学好,学好了,自然会对学习感兴趣。

答案:

(1)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举例论证。列举了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高下之别的事例,论述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者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不抱怨叫苦。

(4)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有业之必要、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进行论证,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老人与牛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4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5、 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6、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4、A(A项,“一生勤俭节约”于文无据,“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的判断也有失武断。)

5、要点:老人是一位固守传统耕作方式,不愿接受时代变化的朴实落寞的农民形象。(2分)他思想比较保守,觉得有牛才像个家,只喜欢用耕牛耕地;他性格偏于固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面对耕机耕地的髙效方便,他发呆,他不解,他不甘;他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也不被他人理解,因此他孤独落寞。(3分)(意思对即可)

6、要点:这篇小说结尾是从儿子的视角审视老人与牛,写老人与牛渐行渐远以至消失不见,以无声地淡出画面表达作者对新时代农村生活的深沉思考,含蓄蕴藉,耐人寻味。(2分)同时,这一结尾有着呼应开头、照应标题,使作品浑然一体的结构上的功效(作品从老人牵牛始,又以老人牵牛终,首尾照应,自然吻合)。(2分)另外,这一结尾还有着某种象征的意味:“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表明他们的确有着不能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新时代的地方;(2分)“他们渐行渐远……变成了一个点……消失不见了”则预示着他们终将远离人们的视野,从现实生活中消逝。(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对3点得满分

上一篇:《孤独之旅》 设计下一篇:实习生京东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