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世界观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生世界观(通用8篇)

浅谈小学生世界观 篇1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譬如,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所谓“古松三态”就是这个道理:在木匠看来,古松是一根梁;在画家看来,古松是美的,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古松可以遮阳,是一方荫凉地。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同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人们所具有的价值观也就不尽相同。

现阶段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如下特点:

第一,直观性:即小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直观的,往往就事论事,而很难对人生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去理解。

第二,粗浅性:小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只对客观事物进行和粗浅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评价,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能从纵横经纬方向进行深入透彻的判断。

第三,固执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但由于其心理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他们在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往往会坚持很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当代的小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我们党把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学生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客观就是世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你只能去认识它,去适应它,进而去改造它。要使自己适应客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顺应潮流,就是要把握时代的主题。现在是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这就是个潮流,中学生如果不跟着这个潮流,那是根本的世界观出了问题。与时俱进,就是要永远不落后,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沿,这样中学生才能看得更远。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小学生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他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他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他们每个人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中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中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世界观上解决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就很难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世界观发生作用,或是巩固、完善、促进世界观的发展,或是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

浅谈小学生世界观 篇2

一、在理解中学习,形成数感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而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都具有生活原型。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要善于架设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桥梁,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真实意义。如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时,现实中“加减”这种原型很多,如“上车下车”“拿来拿去”等,低年级学生对这种生活现象已有体验。只要教师能够提供适当的情境,就能很容易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回忆,从而把抽象的“加减混合”数学模型与生活中的原型建立对应关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二、在体验中学习,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现实情境,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我先组织学生依次计算整数相加减、小数相加减、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紧接着出示一组异分母相加或相减的例题让学生任挑一道题试做,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做基础,大部分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统一分数单位 (即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 。然后,出示下列思考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具体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根据又是什么?学生在通过积极思考、自学课、尝试练习、相互讨论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这些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数感。

三、在猜想中学习,延伸数感

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注意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想一想,估一估,猜一猜。例如,学习了“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后,可让学生猜想出带分数或整数化假分数”的课题;学习了“体积单位”的后继课,可让学生猜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问: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请你猜想一下,“比”会有怎样的性质。再如,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可创设这样的性境: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宽所确定的面是它的底面,底面积=长×宽,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又可以如何计算?(底面积×高。)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很容易想到可能是“底面积×高”,再接着启发学生利用分割拼凑的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验证猜想的结果是正确的。通过猜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堂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数感也在猜想中得到了发展。

四、在应用中学习,推进数感

明确数的概念,建立良好的数感,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主动地、自觉地运用数感的意识。当遇到与数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使学生自然地、有意识地把数感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并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释。

例如:26人要乘坐小汽车,每辆小汽车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几辆小汽车?怎样乘车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计算26÷5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简单地计算出26÷5=5……1,学生就只体会到商5和余下的“1”是什么意思,5表示5辆小汽车,1表示如果5辆小汽车上都坐满5个人,还剩下1个人也需要一辆小汽车,因此必须用6辆小汽车。但从实际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办法,还可以4辆小汽车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辆小汽车上各乘3个人等等。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因此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升华。

浅谈小学生世界观 篇3

关键词:开启;审美世界;激发;大胆表现;方法

美术和音乐一样,对于懂得欣赏的人,它们都是调剂心灵的良药,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方式,初中生各方面正处在发展的时期,对于他们审美意识的培养也格外重要,这种责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美术教师的身上,他们在教学生美术时要注重开启学生的审美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视角和想法,学生的审美世界也不同,教师如果能通过辅导开启学生的审美世界,学生就能在美术的学习中得心应手,看到作品即使不了解背景也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对作品作出评价,这是学习美术的人希望能够达到的高度,说到底,对于美术认识不够深刻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审美世界没有开启,开启学生的审美世界之后要让学生大胆表达出来,不管观点正确与否,敢于表达才是开启审美世界的目标。对于开启学生的审美世界,激发学生大胆表现,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不强加观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初中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很多教师包括美术教师在内,在授课时喜欢直接告诉学生作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让学生养成了不愿意思考的习惯,也让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积极性,教师这样让学生直接听到作品的情感和让学生自己感受出来是完全不同的,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学生都会认同,可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学生的审美世界也无法开启,所以开启学生审美世界的第一步就是教师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让学生能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进行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作品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作者的了解结合所创作的背景思考作品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让学生辨认画属于什么流派,根据流派的共同特征来判断作者的内心活动,这都是很好的引导方法,这比直接告诉学生作品表达了什么感情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权威的作品鉴赏或者作品的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相比他们看到了更多的什么,这有利于学生在看到作品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学生的审美世界也能够更加轻松的开启。

二、分组交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学生在美术课上进行思考,如果没有讨论就没有进步,而且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生对于表达这方面也会有所欠缺,所以开启了学生的审美世界之后,要激发学生大胆表现就必须通过交流的方式。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完成以后习惯提问学生的想法,这样也能够鼓励学生表现出来,但是教师可以提问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参与到课堂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让同学间互相交流就是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组,让他们在思考完之后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以后也能大胆表现,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也能对于美术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分组讨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是激发学生大胆表现很好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增强课堂参与度就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达到开启学生的审美世界,激发学生大胆表现的目的。

三、把美术融入生活中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教材都来源于生活,生活给予了学生最好的素材。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开启他们对美好世界的认识。在美的生活中,他们更加对美术充满了认识。在生活中,他们大胆地发现美、运用美,把最美的生活融入美术之中。只有把美术融入生活中,才能使美术开出绚烂之花。

总之,初中生对于审美还处在比较懵懂的状态,不了解美术的审美,但是无法阻挡的是他们在不断成长,教师要抓住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胡佩佩.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4(10).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浅谈 篇4

摘要: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人性和谐自然的精神世界。他通过湘西世界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遥远而令人心向神往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与人性不相违背的人性形式。对生命形态的把握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对人生形式和人性的最好诠释,从而使得朴实的湘西大自然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构筑了具有东方神韵的心灵的世外桃源——湘西。从此,在工业文明冲刷的世界的时代里,湘西世界就成为了我们净化心灵和抵抗工业文明侵蚀的一片天地。

关键词:生命形态 人生形式 自然美 人性美

对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的描绘是沈从文构建湘西世界自然纯朴的人性的核心基础。湘西人们在湘西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所特有的这种纯朴人性里,他们心中信仰的始终是自然——顺其自然的自然,而不是什么习俗道德或是社会法律。沈从文不厌其烦的描写湘西大自然的风景,而且这种风景不是明净就是壮美,其目的其实也是在于用湘西瑰丽的大自然风貌衬托湘西人们水一样透明的心灵,山一样的憨厚的性情。因为湘西世界的人性是自然的,只有将这种自然的人性的灵魂寄放在这山明水秀的湘西,不管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还是自由健康的生命,他们才得以舒展和诠释。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文明、夹杂着丑陋和优美的湘西,反映了沈从文描写湘西的道德标准和对湘西人群的价值取向,寄托着他自己的爱恨和理想。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了沈从文神秘的湘西世界的人性理想,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

一、健全朴实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是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完成了他描绘的生命形态的基本类型,对充沛旺盛、热烈鲜活的生命的尊重和向往。“人的生命会忽然泯灭,而纯挚无私的友情却长远坚固永在,且无疑能持久延续,能发展壮大”.在这里,人是自然健全的人,他们顺应自然。对每一件事情,他们爱恨分明,从来没有摸棱两可的现象。就像《龙朱》、《虎雏》的主人公。同时他们也活得胆大包天、痛快淋漓,从来不拘束自己行为。如《说故事人的故事》里女山大王。他们哭则大哭,无所顾忌。一切都活在明亮的世界里,没有遮遮掩掩的羞涩和尴尬。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充满了原始的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浪里漂泊,永不疲惫的柏子还是情欲旺盛的黑猫,还有那些像柏子一样与狂流搏击的水手,火夫,士兵以及妓女,在他们身上展现的雄强威武、自由舒展的生命形态是湘西世界的生命支柱。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就像是湘西自然的一个部分。他们的生命形态是将生命贴近土地,与自然为邻,生命单纯而庄严;他们的一切行为来自于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不拘泥于社会道德或法律。沈从文正是选择了这样一群特定的,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对象来写作,他执意追求的人生形式才得以诠释。对自然的热烈歌颂和对传统世故的极端轻蔑使得他迷恋上了宗法制度还算健全的湘西。正是这些特定的对象和他创作时特定的心理,才使得湘西更具活力和灵气。他以一种优美的笔触和特意描摹的心态来刻画湘西的人们的生命形态。他对生命的信仰是湘西世界这片净土的灵魂所在。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相对他写的都市小说相对的一个部分。在沈从文的眼里,湘西人们的生命形态是一种近乎健康的、田园式的理想形态。面对工业文明的到来,一切社会道德渐渐的沦丧之时,他刻意借着湘黔少数民族的的陌生和异于大众的乡俗,用唯美的意境来表现一种原始自然的生命形态。表达了他对工业文明所引起的一些后果所带来的凝虑。当然,他描述的美只是表面的,里面更深的则是这种满怀深沉的忧郁。对这种落后甚至原始野蛮的生命形态进行了细微温婉的批判。

(一)纯真热烈的爱情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以两性之间的情爱为主题来描写生命形态的作品比重较大。“美字笔画虽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然人人认得,可是真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2)。因此,作者对爱情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爱情这个题材在湘西小说中他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的野蛮和诚实:不加修饰的灵魂、单纯而不加掩饰的情欲、自然纯朴的人性。如豹子和媚金他们的爱是狂热执着的,如龙珠和黄牛寨的三女儿,他们的感情就是毫不掩饰的,如四狗,如柏子和妓女,他们甚至连方式都是野蛮的。

相对于爱情,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承载爱情的工具而已。他们可以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爱情的坚贞和纯洁。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人性是发乎于内心的自然,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忠于他们的心灵,忠于他们纯真热烈的爱情本身的。《媚金、豹子与那羊》就歌颂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忠贞爱情。豹子与媚金本是相互爱慕的甜蜜恋人。他们相约在山洞见面,而豹子为了寻找一只与媚金的美貌相匹配的白羊而迟到。等了一个晚上的媚金误以为豹子失信,在失望中用自身携带的刀子缓缓的刺进了那冰冷失望的胸膛。等豹子来到山洞时已经晚了,继而跟随殉情,最终完成了他们忠贞的爱情的终极之旅。他们只是为了一只羊,象征他们纯洁的爱情的白羊。在他们心里,白羊是神圣的,只有洁白的白羊才能和他们的爱情相称。因此,他们为心目中爱的神圣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月下小景》中,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在当地愚昧的野蛮习俗下,以他们的殉情来反抗这种野蛮的习俗来维护他们彼此坚信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神圣的,因为他们都忠于自己的心。尽管男主人公是寨主的独子,但他也没有力量改变这固有的陋习。他们除了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出路了。“没有船舶不能过河,没有爱情如何过这一生”,这是他们坚定的爱情信仰,也是他们用生命维护纯洁爱情的唯一动力。在他们看来,人一生不能没有爱情。他们宁愿和自己的爱人一起死去,也不愿意为了生命而苟活。真正的爱情才是他们的一切。

《龙朱》中,龙朱的矮仆人为了博得女人的欢心,不遗余力的学山歌。虽然他长得很难看,但在女人的眼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对上山歌。然而龙朱呢!因为他太优秀了,所有的女人对他只是像敬畏神一样的对待他。因此,他的同龄人都结婚了,他却还是光棍一个。当他遇上黄牛寨主的小女儿对歌时,他也同样表现出一个凡人的情爱冲动。他似乎忘了这是他的矮奴叫他来的,他毅然喧宾夺主,直奔黄牛寨。

乡下的爱情是粗俗而不加掩饰的。他们用行动表达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雨后》中四狗那首轻佻的山歌,这就是内心不加掩饰表达。还有《柏子》中那种近乎畸形的爱恋,《神巫之爱》那些超越语言的心灵交汇,《贵生》中贵生和金凤若隐若现的爱慕和期盼,不管是情欲还是简单的对话。沈从文都是以唯美的笔调来书写。他曾说过,美丽总是愁人的。这些爱情,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美的,美得原始,自然,没有遮掩。但这些种种爱情,他们的结局不一定都是好的。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二)原始纯朴的生存状态

湘西世界在沈从文描写的那个时代,宗法制度还是比较完整的,它没有被工业文明冲击痕迹。他彰显了一种近乎本土本色的生命形态。这其中也夹杂着沈从文对家乡人们的寄托和温婉的批判。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既有原始的纯朴,沈从文把自己的激情和思索倾注在人性内涵真善美的挖掘上,深刻地揭露了他较为熟悉的人和事。用一生生命力最旺盛的时间诠释着人性的真谛,但其中也有些愚昧的成分在里面。不管是何种生存状态,沈从文都以饱满的状态来展示他们的不同性情。总结之后,发现有这样几种不同性情的生存状态。

第一种,湘西灵气健康的一群。这种是沈从文着力表现的湘西核心人物。他们主要以《长河》里的夭夭父女,《边城》里的翠翠、大佬、二佬,《神巫之爱》的神巫,《龙朱》、《贵生》,《油坊》里的岳珉都属于此类。在他们的身上,沈从文灌注了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生存状态。表现了一种超越 “自在”生命形态。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男性形象极力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诚实勇武,血性刚强,不驯服。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边疆勇士桀骜不驯的骨气和柔情似水,缠绵妩媚的烈焰情爱。这些男人们将雄强与柔顺集于一身,是湘西男性的完美体现。其中吸取山水灵气,明洁质朴的女性形象优美深刻的描摹表明了沈从文对于他们寄予了更多的表现力和生命张力。对人性美和生命形态的内涵的诠释也最为生动和彻底。这些都是他内心异于工业文明,表现湘西宗法制度下的完美生存状态。

第二种,为爱献出生命的一群。这一群是不满足自己的生存状态而奋力拼搏的一群。主要以《月下小景》里的男女青年,《媚金、豹子与那羊》里的媚金和豹子,《说故事人的故事》中的女大王,《巧秀和冬生》和《雪晴》里巧秀的母亲等。他们虽然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不合适的,但他们却无力改变,只能是唉叹!只有用生命来维护他们心中最神圣的东西——爱情或贞洁。这样一群桀骜不驯的人,他们的身上,沈从文寄予更多的应是赞美。虽然他们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但他们的灵魂却是无比高尚的。为了爱情,他们选择了放弃生命来维护它的纯真。这些不光需要勇气,还需要他们内心对纯真爱情的那份渴望。

第三种,愚昧落后的一群。他们不但满足于现在的生存状态,而且还愚昧地重复着这种状态。主要以《萧萧》里的萧萧夫妇,《夫妇》里的年轻媳妇,《三三》里的三三母女,《王嫂》的王嫂一群妇女等这样一大群人。他们麻木的生活在愚昧无知里,让自己或后代一直延续着这种生活。沈从文给予了这群迷茫的人温婉的批判。

还有一群,就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生存状态后又有所改变的。如《丈夫》里的夫妇,《旅店》里的黑猫等。他们从一个生存状态过度到另一个状态。这是觉醒,沈从文对他们这种醒悟给予积极的肯定。

二、自然美与人性美交相辉映

自然美的构建在沈从文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里,生命形式的把握是在湘西这块特定的地域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性美是湘西世界里的基石。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至真至纯的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相辉映。自然美是沈从文着力表现湘西世界人性美的突出特征。在沈从文的笔下,他描写的自然总是与人性相互交错的。写自然的同时,他也写的是人。用自然来表现人的欲求和性情。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他着力表现自然美也是突出人性美的手段,形成了沈从文小说中独特的特征。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人的雄强与温柔与湘西迤俪的风光叠加在一起,在这片瑰丽的自然山水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湘西这片山水奇异、新鲜的关键所在。

他的湘西世界的题材大多是描写下层湘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水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士兵、水保、老鸨,还有水边码头来往客人、进城的农人、货运劳工。他不但熟悉这些人的生活,而且同情他们的处境。描写这些与大自然最亲近的劳苦大众,就像一幅幅画着人们在劳动的画。如《边城》里,龙舟的竞赛的场景;二佬在河里抓鸭子的画面,还有《湘西散记》里水手们与急流拼搏的一幕幕。作者都尽力地彰显他们的力与真,着重表现的是他们清新明丽的内心世界。因此,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每一个活的灵魂都为这自然优美的山山水水而跳动。他的湘西世界,自然界是美的,他是为人物的存在而设计的。带有绮丽风光的景色保持着原生态状态的生活空间,是每一个生命与自然奇妙的融合。

在沈从文湘西世界里,湘西的山山水水始终都是人们的灵魂的体现。是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结合。《长河》里,沈从文将人与橘树的生命都视作湘西的自然产物。人与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他们的生命是融合在一起的。在《人与地》中,沈从文刻意描绘的一幅美丽场景:“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花开,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株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这个场景的描写似乎与人无关,但仔细分析,却是一种雅致的衬托手段。树不甚高、花小而白,却是终年浓翠,香馥醉人。其中就暗含了做人的道理。他写九月寒霜之后的果实格外耀眼,其实他想表达的是人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始终都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品质。其实,这幅画面虽然写了树,但更重要的是在写人。“远望但见一片光明”,这是高尚人格的一种象征。树与人交织在一起,达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

沈从文对水的情怀不仅是个人的,这是江南所有文人对家乡环境所特有的情怀。水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原始的元素。沈从文自我评价道:“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

有着不解之缘。

《丈夫》写了丈夫在自己女人的妓船上一夜之间对所见所遇产生了种种心理变化。虽然他送妻子来这河边卖淫,在自己的心里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还是给了他憨厚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他们时隔较长,以至于妻子染上了城里人的习气而使得彼此见面有了一丝难免的尴尬。还有当别的男人来做妻子的生意的时候,自己还得无奈的钻到后舱,这使得丈夫感到更为尴尬。至此我们不会说农民把自己的女人送到船上当妓女说成一种正当的谋生手段了吧!“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和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 产生怀疑了,这恐怕只是作者的一相情愿而已。然而,丈夫从船上把妻子带会哪个贫困异常的家乡,我们也不难设想他们的后果。

《柏子》中的柏子对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其无止尽循环,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水手柏子之所以把钱财花费在这样一个女人身上,丝毫无吝惜之意,因为他们水上人的命运如水上的船一样,飘飘荡荡没有根。而这个女(3)沈从文对水的感情是很深的,他写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水边。《柏子》、《水手》、《边城》、《三三》等都与水

人能帮助这些无家的水上人,把一切劳苦从这些人身上取去,放进类似烟酒的兴奋和醉痴。这是这个环境所决定的,他只不过是重复着前人的路在继续。不管是《长河》里的老水手,还是《湘西散记》里的水手,当他们不再年轻时,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他们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

湘西的山,秀拔峻峭。湘西的水,清澈透明。在湘西这个环境中,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性格中既有山的坚实刚强,又有水的柔婉与纯净。这种山水构成了湘西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物气质。这里的山水不仅以富足的资源养育了他们的生命,更以其天资的美丽陶冶着他的灵魂。《边城》里不管是大佬二佬还是翠翠,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山水所赐予生命和灵气,他们所表现的至纯至真的人性美,已经与他们身边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三三》、《长河》等小说中我们同样能触摸山水与人物性格交融所体现的美感。

在沈从文的笔端,故乡的山川风物都充满生机。青翠欲滴的山林,蔚蓝淡定的天空,清澈明亮的河水,血色夕阳下的渡口-------无不传达出世外桃源的神韵。这种静静的唯美世界饱含着生命、力量和希望。沈从文不但透视了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更加透彻的认识到这片原始空间的生命力。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是人性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凝聚着作者心中惆怅与痛苦、欣悦和希望。他所眷恋的湘西世界是朴素的人性美与瑰丽的自然美相互辉映。他始终处在人性美被层层摧毁的颤栗之中。沈从文作为真诚的有高度责任感的现代作家,他看到了历史无情的变迁,他唯美的意识里发出了对本民族内心深处的隐痛。

虽然美丽总是愁人的,但他构筑的湘西世界业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成为我们这个繁华世界迷茫的人们休憩心灵的精神家园。

参 考 文 献:

浅谈小学生世界观 篇5

浅谈世界能源危机及中国的战略抉择

介绍了世界能源危机及中国的能源现状.提出只有制定切实的能源政策,开发新能源,降低能耗,加强国际合作,才可能将能源危机遏制在摇篮中,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白少成 BAI Shao-cheng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z1)分类号:F416关键词:能源危机 矿物燃料 新能源 电力需求 侧管理

浅谈小学生世界观 篇6

簡婉純 音樂科教師

對於ㄧ位執教多年的音樂老師最常被同事、學生問的問題不外是:老師我現在學鋼琴來得及嗎?老師,我孩子現在五歲想學鋼琴你的看法如何?老師,我小孩現在在幼稚園他們學奧福的音樂,我要不要再找私人教師學琴?老師,我小孩上Yamaha音樂班,家長都得陪著上課,好累喔…..等種種問題。那麼我就藉著這個篇幅來介紹目前最被常用的音樂教學法供給大家參考,這些教學法有些較適合幼兒的啟蒙;有些是以訓練專家為終極目標;有些則是適用於全民的音樂教育,那麼就看個人的個性、家庭經濟能力與父母的期待,來選擇教學老師及教學方式了。

ㄧ、達克羅士教學法:

內容概述:

「達克羅士音樂教學法」為世界四大音樂教學法之一,其特色為教師以鋼琴即興方式教學,學生則以身體律動來體驗對音樂的感受。達克羅士教學法是瑞士集音樂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舞蹈家及詩人於一身的艾彌爾.傑克-達克羅士(Emile Jaques-Dalcroze , 1865-1950)於1905年在日內瓦音樂院實驗成功而公諸於世旳教學法。其教學方式有:1.律動教學 2.聽音訓練 3.即興創作。

1.律動教學:

這是藉著身替肢體最自然的律動,表達對音樂節奏的反應。這種教學模式常用在我們幼稚園、國小低年級的韻律、唱遊…。它經常以肢體的動作:如走步、跑步、彎腰動作來代表拍子;或藉著拍手、腳踏來分辨不同的音符;或藉著遊戲的規律節奏來激發學生對節奏的反應能力…這種以肢體的節奏感,導引學習音樂基本能力的潛能發揮可說是最府合認知、思考的一種音樂教學。

2.聽音訓練:

達克羅士認為以首調唱名來訓練歌曲教唱,對於音樂欣賞的聽音或記憶較有助益於能力的發揮,尤其音程間的認知,簡單歌曲的仿唱,一定要配合身體的律動以達到「內在聽覺感受能力」的音樂薰陶。

3.即興創作

藉著任何樂器的彈奏,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創意性的舞蹈動作來揣測音樂的動機及意境。另ㄧ方面達克羅士也鼓勵對旋律與和聲方面的創作與嘗試,他認為節奏、韻律的配合是不能疏忽的。

教學特性:

1.重視以兒童之體律動的節奏配合音樂教學。

2.舞蹈與律動為音樂教學的主要活動。

3.教材應取之於自然界中的節奏素材,是兒童音樂學習最自然的感受。

4.非常重視兒童對「視覺」、「聽覺」感受能力的培養。

5.即興的舞蹈表演動作可促進兒童的表達能力。

6.音樂教學應以節奏教學做為基礎。

二、高大宜教學法:

內容概述:

根據高大宜的看法,他認為人聲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唱歌必須是無伴奏的,就像傳統的民謠演唱一樣。由這個觀點來看,音樂教學的實施,祇要具備接受良好訓練的師資和完整的教材,則無論在都市鄉鎮,甚或最偏遠的地區,都可以實施;而且它的教學對象由二歲的幼兒至成年人,都可以透過歌唱的方式來學習音樂,可說是最理想的全民音樂教育。

高大宜的教學法可以用歌唱教學法做為其教學宗旨其主張所有音樂活動有:1.歌唱教學、2.節奏的配合教學、3.視唱與歌曲練習、4.手語教學。

1.歌唱教學

幼兒時期的歌唱以聽唱仿唱為主開始已『唸』歌方式,用童謠民歌與生活之諺語做為題材,從小三度音程開始教唱,並以五聲音階的音域為主,選擇適當的教材配合實施教學,採漸進的教學方式,由兩小節到四小節,再擴大為八至十二小節的樂句,每次上課以20分鐘為原則。

2.節奏的配合教學

(1)先以感覺節奏的快、慢開始,聆聽老師的節奏示範再加上以自己模仿,以拍手或踏步方式實施。

(2)採用節奏音節念法實施節奏教學。

(3)以歌曲配合遊戲動作,尤其讓兒童有創造設計的機會以配合唱歌的舞蹈動作。3.視唱與歌曲練習

高大宜的歌曲與視唱有一系列的教本,大部份取之於民謠,視學生程度而給予適當的教材。視唱訓練多以首調唱名法唱譜練習;歌曲練習則以二聲部合唱為主,多為民謠,採用五聲音階的調式,節奏較難,適合程度較高的能力者視唱及歌曲演練。

4.手語教學

高大宜的應用John S Curwen的手語以輔助視唱的教學法,主要的特點是利用視覺,加上身手配合的手語動作,來加深兒童聊解音階中,各音之間的音程高低的距離關係並使兒童能感受兒童歌唱時曲調所表達起伏的那種音樂性。教學特性:

1.以歌唱為主的教學法。

2.以傳統民謠、兒歌做為主要教材。

3.運用首調唱名及移動Do唱法,實施視譜教育。4.以五聲音階作為基礎。

5.引用英國John S Curwen手勢教學法,輔助視唱教學,辨識音與音之間的高低觀念。6.使用節奏音節念法幫助節奏的認知等。7.讓兒童接觸到世界上著名的作品。8.使用條線的獨譜方式導入五線譜的訓練。9.注重用心聽音樂的靜默聽音練習。

奧福教學法

內容概述

奧福對於兒童音樂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在「感覺」優於「理解」。在幼童的生長過程中,他們在最自然環境中,透過本能的活動如:模仿、觸覺、味覺、肢體的活動,經過慢慢的成長,使一些潛意識的經驗成為具體的行動,加上語言日見成熟的表達去學習音樂基本能力。也就是由感覺→具體概念→語言表達→讀寫→到創作的階段。

(一)節奏教學

奧福教學以節奏為音樂學習活動的重點,從簡單的彈指、踏腳、拍膝、舌頭聲或雙手擊拍動作,以單拍子的一拍一拍開始,從自然的律動速度,再漸進到快速節奏,並導入要學習的節奏模式。(二)唱遊活動教學

節奏語言是進入曲調的基本教學活動之一,兒童藉著生活中所接觸耳熟能詳的說白、童謠、遊戲、吟誦…作為歌唱的教材,由單字到詞彙甚至到句子,由模仿,一再重複練習讓學生體會音樂的感受,進而了解音樂的基本要素,包括規律性的節奏、變化節奏、音成高低的觀念以及輪唱模式的練習,經由樂器的伴奏而有初步的合絃概念。

歌曲的教唱先由節奏語言的帶動,依字彙順著節奏,延伸到樂句的練習,加上肢體的韻律,創作出舞蹈的動作,充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與陶冶。(三)節奏樂器的教學

為提高兒童學習的興趣,教學者必須設計一套節奏樂器給學生練習,教材內容應取自本國民謠。

節奏樂器的練習,是以頑固低音為伴奏,形式採用五度合音伴奏,也就是用一個曲調的主音與屬音為伴奏的模式,可按調性的不同而移動,常用的樂器有木琴、鐵琴、直笛、吉他等…。而即興創作也是教學重點之一,剛開始教學者彈奏頑固低音,學生可自由創作配合同調性之曲調,由簡單的曲調,採用卡農輪唱的方式。加上敲擊伴奏,使學生學的快樂且學的有成就感。教法特性

1.以各國民謠作為教材。

2.以「節奏」與「即興創作」作為教學基礎。

3.以說白語言節奏、熟悉的兒歌、民謠、遊戲配合節奏樂器所設計的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

4.藉持續低音、卡農及頑固低音作初步合聲的介紹與練習。5.注重模仿演唱及模仿演奏的教學模式。6.運用拍手的功能作為節奏的基本練習。7.以樂句為單位作為節奏的即興練習。

鈴木鎮一教學法 內容概述

鈴木教學法可說是一種母語教學法,從小即著重兒童潛力的發揮。

當孩童生下來兩三歲間,家裡就開始塑造音樂情境,常放一些優雅的歌曲,刺激孩子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在那時母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時常帶著孩子仿唱,或以音樂的節奏做簡單的拍手或身體搖擺的遊戲。三歲時則讓孩子觀摩融入音樂的遊戲課程,母親則要指導孩子,安排孩子規律性的練習時間,並佈置很好的練習環境。四歲時則正式接觸樂器,鈴木教學法以小提琴為教學樂器最主,主要訓練孩子專心程度的培養以及敏銳的聽力訓練。每階段的練習都要不斷的反覆、熟記譜子。每週除了固定上個別課外,每一週或兩週還要上ㄧ次合奏課,彼此互相觀摩,互相學習。主要要給孩子有成就感,並增加孩子的信心與上進心,而父母要不斷的鼓勵與欣賞孩子的練習,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

這樣持續性的練習、觀摩、表演一直到青少年以至成人,雖然不ㄧ定每一個人都是音樂家,但每一個人卻都能發揮其潛能且都具有專業的水準。

教學特色

1.創造學習音樂的環境,並從中培養良好的音樂感.2.強調模仿和反覆練習的重要性.3.注重父母與孩子的互動.4.注重音色的品質.5.要求彈奏的正確性.6.注重表演或演出.7.重視自我評量和同儕觀摩的自學能力.8.鼓勵背譜彈奏.9.掌握上課時間.10.團體課與個別課並重.*

以上四大教教學法是目前常被採用的,不難發現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潛能教學法,激發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與專專注力。

那麼到底要要採用哪一種比較好?其實要考慮到孩子的個性、父母的經濟能力、家庭情境及最後期待等…。例如一個好動的孩子,父母希望藉著音樂訓練使他專注、安靜,則不仿採用鈴木教學方式,培養其專注力;但若父母期待孩子,想利用其好動、好奇的個性,探索激發他的潛能,使之更加發揮他的人格特質,則奧福、達克羅士都是很好的教學方式;若父母經濟不許可,則學校常用適合全民音樂教育的高大宜教學方式,或綜合式的教學,也可培養出孩子對音樂的樂趣及潛能的發揮。

浅谈小学生世界观 篇7

一、英语单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单词教学的要求是:

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运用词汇描述实物、行为、特征, 说明概念。不少学生有许多困惑:单词难记, 学了却不会运用, 表达能力差等。特别是乡村中学的学生, 他们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 学了又没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去运用, 因此单词学了很容易就忘掉。慢慢地, 学生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记单词也成了学生最头疼的事情。

2. 英语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中, 教学目标之一是:开发智力, 培养观察、想象与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归纳和总结单词的规律。但是现在的单词教学还是老师讲解单词、学生背单词。这种单一、被动的教与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3. 按部就班地教单词。

在课堂教学中只教课本出现的单词, 很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恰当地扩展一些课外的相关内容, 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改进英语单词教学方式

1. 创设语境, 注重单词音、形、义三位一体教学

注重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单词的过渡。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初中入学前期的英语知识程度, 注意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英语单词衔接教学。开学除了复习26个字母外, 还要进行音标教学。单词由音、形、义构成, 三者相辅相成, 音在模仿, 形在书写, 义在思考。对于入门者而言, 音、形、义要结合起来记忆。音标教学还要注意技巧。我们可以把学生小学学过的单词, 再次用音标学习的方式来复习。让学生轻松学习音标, 自己体会, 自己模仿。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总结拼读拼写规则,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音标就像中国的汉语拼音, 拼音会了就会拼读生词。学会了音标, 我们就要尽快让学生改变思维方式。以前小学式的朗读记忆已经行不通了,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用音节和发音来记单词。另外, 在语音教学中, 不少学生喜欢把中文的汉字发音与英语发音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中文式的英语发音。如:friend (福连得) , 若这种习惯不及时纠正, 会导致后面的中文式思维定势。所以, 一开始我们就要纠正学生的发音, 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把学了的单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教师讲了“My classroom”一课后, 同学之间就可以用英语说出教室的物品并进行简单的对话。这样学过的单词就不容易忘记了, 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学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

2. 寓“愉快教育”于单词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记单词

首先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和实物进行生动有趣地单词教学。这样, 节约时间的同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 我们可在游戏中学单词。英语游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是实现趣味性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做游戏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掌握一些较难的单词。例如:在学习了身体部位名称后, 可做Polly says的游戏。用学过的句子给学生下指令, 请学生表演。并每次从句子中补充新单词。教师边说边做, 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然后, 教师再发出新的指令让学生表演。经过几次反复的练习后, 学生就可以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会新单词了。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语境教单词。单词教学不能脱离句和文, 孤立地让学生读、译、背单词表。《新课程标准》主张在语境中解释英语, 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 力求生动形象, 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我们还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学习单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用英语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运用中记单词。例如:在学习了餐具后, 让学生小组讨论, 补充内容。What do you need to cook meals?I need a plate, a knife, a fork and chopsticks.To make coffee?I need......这样可以使学生用已知的常识来解决问题。再者, 我们要利用写作来巩固学生所学的单词。尽管口头进行了大量练习, 但没有笔头练习是很难巩固的。我们在阅卷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单词拼写错误多, 且都是常用词。我们可以补充默写单词、中英互译、听写等形式的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几个关键词, 自由发挥, 编写故事。

3. 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单词

“源于教本, 超越教本”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 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方式学习单词。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单词的教学, 注意单词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能在英语的世界里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梁仪主编.《初中英语教学论》,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

浅谈生活世界与生物世界的联系 篇8

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学的知识点,而是给出了这样的问题:“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肚子饿,有的同学甚至会头晕眼花,出现低血糖症状.当我们吃过午饭之后这些症状就消失了.为什么饿的时候我们就会头晕呢?吃过午饭怎么就恢复了呢?还有我们有的女同学比较爱美,要苗条,所以就每餐少吃,甚至不吃,这样有没有效果呢?对身体好不好呢?”通过这些学生切身体验过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节的课题.这节课结束之后,还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家人制定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点,还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有个学生后来跟笔者交流时说:“老师,以后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吃早餐的,减肥不是靠少吃一两顿饭的.”

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呼吸作用有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设计的:将科学家所做的一系列实验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从而归纳出有氧呼吸的条件、场所、反应物和生成物.温故科学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学过有氧呼吸之后再来学习无氧呼吸相对就简单一些,无氧呼吸中有一些学生易混淆的问题:哪些生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哪些产生乳酸?正是葡萄上市的季节,伴随着葡萄的上市,接着就会出现葡萄酒,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密封瓶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瓶中产生气泡,揭开瓶塞后能闻到酒味儿.“大家知道这个气泡是什么吗?酒味儿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运动会或者体育课之后,会有腿酸痛的感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酸痛吗?是什么物质导致的呢?”这两个例子举出来之后,这个知识点就很清晰了.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让学生知道这节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比较内环境稳态与遭到破坏时的情况,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在上课的前一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每隔两小时测一下自己的体温(早上7点~晚上7点),并制成表格记录下来,最后将记录的数据描绘成曲线.通过观察曲线图,总结出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再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对照学生绘出的曲线进行这样的拓展:(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让学生举出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如:1.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2.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3.高山缺氧反应.4.严重腹泻.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上一篇:2024年小升初数学试卷下一篇:信息课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