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精选8篇)
〃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的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
海陆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说明地球上的海陆面貌
3〃情态价值:学习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学生对它了解的并不多,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仪或看图,才能逐渐对地球
上的海陆分布有所认识。
三〃重点: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特点。四〃媒体(教具):
地图册 课本插图
五〃方法:
读图分析 讨论探究 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
<一
创
设4`
景
:
情师:你会在地图上确定方向吗?有哪几种方法? 生:思考后回答,有三种方法:指向标,经纬网,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 二
导
言
: 同学们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这非常好.不过,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看一看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
布情况,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三>讲授新课: 地20` 球?
水
球
?
师:在地球上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它们各占多大比例?
生:结合插图2.1和2.2看书,总结说明。1〃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占71% 陆地:占29%}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
生:结合书中插图,看课文,分析总结。
2〃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南极周围是陆地
师: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来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 1〃生读:人类探究地球全貌的历程
2〃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你认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呢?还是应该叫水球? 生谈自己的观点,师给予鼓励。<2` 五
总
结
: 师:学习了本节课,你认为重点应该记住什么? 生:总结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师补充
<六
反
馈
练
习8` 1地球上海洋占地球表面的______,陆地占______.概括地说,就是______海洋,______陆地.2看图说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若干名同学看图回答)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 地球 水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占71% 七分海洋
陆地:占29% 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指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分布
3〃情态价值: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图上找到标有名称的七大洲、四大洋,但如果不标名称,学生就不容易确认七大洲和四
大洋,需要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逐步认识
三〃重点:
记住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四〃难点:
在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五〃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六〃方法:
读图指导法、阅读分析法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
创
设
情
景
4` 师:你知道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大比例吗? 生:思考并回答海洋占71%,陆地占29% <1` 二
导
言
同学们观察地图,可以看到占地球表面29%的陆地又分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它们叫什么名字?辽阔的
海洋也被分割成几部分,它们叫什么?分布在哪儿?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三
讲授新课 20` 师:看28页图2.5.你能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在图上找到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然后明确大洲的含义
1.大洲:大陆与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师:世界上有几个大洲?大洋又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是怎么分布的?
生:读图2.6,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并判断位置
2.七大洲:
东半球:亚洲(最大)、非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南极洲
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
师:学习本节课之后,你能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吗? 10` <四>课堂活动1.生读:大洲的命名
2.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看看它们的相对位置
3.看世界地图:哪些大洲是相连的?看看它们的分界线在那儿?还有哪些大洲之间仅以海
峡相隔?
生利用地图完成活动内容,师点拨引导
<五>总结 由学生总结七大洲名称、位置特点、四大洋的特点 2` <六>反馈 1.读图说出七大洲名称和位置特点
2.读图说出四大洋的特点和相对位置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欧、非、南北美洲的轮廓,并标出名称
生读图回答,动手画图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板书设计 : 大)欧洲
非洲 南极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格陵岛——最大岛屿
四大洋: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七大洲:东半球:亚洲(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能举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结合演示、读图分析了解地壳的运动及海陆变迁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地图上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轮廓,但并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海陆变迁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学生很难想象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加深理解。
三〃重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四〃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五〃媒体
地图册16页、课本插图
六〃方法
讲述、举例说明、读图分析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4`
创设景
情 你能看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吗?它们是一直就在这儿?就是现在的模样还是有其它情况?
生:看地图册14-15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二
导
言
1` 我们今天来研究了解一下海陆的变迁
<三
讲
授
新
课
12` 一〃沧海桑田
师: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含义吗?能举出例子吗?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生:可以看书,结合“沧海桑田”,举例说明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迁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师:图2.10-2.12师海陆变迁的实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
生:图课文分析,通过活动说明原因 师:猜猜看: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二〃从世
界
地
图
上
得
到的启
示
15` 1.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活动论 固定论
师:德国科学家根据大西洋两岸大洲轮廓的凹凸特点,提出了海陆轮廓形成的新观点
生:阅读课文34页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大陆漂移假说:
①地球上:一块大陆 一片海洋
②分裂漂移
生: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师:你想了解德国的科学家吗?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四>课堂活动
1.请同学们读一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谈一谈你的感想
2.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南美洲和非洲古地层和古生物的相似性,你知道为什么吗?
3.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生结合2.16和2.17图综合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
师:本节课通过大量例证说明了地球是运动的,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例证来说明这一点。<5` 六
反
馈
练
习
1.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有哪两种观点? 生完成填空题
生回答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固定论 活动论
2.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二课时 板块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运用地图说明板块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说明,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
3.情态价值
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板块运动很难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例来了解,使学生了解即可
三〃重点
六大板块、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四〃难点
理解板块运动
五〃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六〃方法
阅读、讨论分析、读图说明
七〃教学流程
<一
创
设
情
景
4` 你能简单描述大陆漂移说吗?
生描述大陆漂移说
<1` 二
导
言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观点------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21` 三
讲
授
新
课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三、板块的运动: 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你能在图上找到六大板块吗? 生:读图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你能不能总结出板块学说的观点?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2.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②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例如:2005.1印度洋海啸2008.5.12四川汶川大地震(8级)都是在板块交界的活跃地带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
生:完成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1.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①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结合2.20和2.21图讨论说明 生读图分析总结
<2` 五
总
结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六大板块并说出板块学说的观点 <7` 六
反
馈
练
习
1.谁能看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你能说出板块学说的观点吗? 生读图回答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板块运动:六大板块
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的差别,以及国家之间交往的准则,能运用课本插图比较国家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图进行分析,讨论说明
3.情态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一些国家的名称,但是,国家之间的差别学生不太清楚,需要利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学生才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三〃重点
五项原则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阅读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5` 一
创
设
情
景
看地图册32-33页,分析江南水乡、蒙古包这两种不同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看图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点
<1` 二
导
言
由于人们居住的环境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你了解多少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举例
<三
.>
讲
授
新
课
20` 师: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吗?它们在面积、人口、社会制度等方面有哪些不
同?
生:阅读86页四段课文,分析总结
一 国家和地区:
1.数目: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差别很大:
①面积:最大:俄罗斯1707万km2 较小:摩纳哥不到2km2 ②人口:最多:中国13亿
较少:瑙鲁1万多
③政治制度:社会主义:中国等
资本主义:美、日等
师:虽然国家之间有大小的不同,人口多少之别,但国家间的交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
则呢?
生:阅读87页课文,总结回答 五项原则
3.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师: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能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吗?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1.在地图上找出:地跨两洲的国家
2.看图5.3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
生:讨论完成活动问题
<1` 五
总
结
师:学习本节课,你对国家之间的差别了解了多少?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说明,并谈自己的感受
<8` 六
反
馈
练
习
1.国家间的交往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生背诵并回答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数目:200多
2、差别:面 积:最大:俄罗斯
较小:摩纳哥
人 口: 最多:中国
较少:瑙鲁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3、应遵循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二课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能运用地图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读图分析,讨论说明等方法,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为振兴祖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能举出例子,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地区往往不能准确的说出来,需加强练习。
三〃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
创
设
情
景
5` 师:各国之间的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五项原则
<1` 二
导
言
世界上的国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不同,经济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20` 三
讲
授
新
课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师:你能举例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吗?对照地图看一看它是那个大洲的? 生:举例,并在图上找到所在的大洲
2.发达国家:20多个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3.发展中国家:150多个
亚、非、拉
师: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差如此悬殊呢?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原因
4.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
师: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做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呢?
生:读课文,讨论分析总结。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抓住机遇,改进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有些领域已超过发达国,如
印度的软件、中国的航天、核工业等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四
课
堂
活
动
10` 师:你能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完成填表内容
<五
总
结
1` 师:本节课你重点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结合我国的国情谈感想.<9` 六
反
馈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根据______划分的.2.发达国家有______多个,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有______多个,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生:完成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
2.发达国家:20多个
欧、北美、大洋洲等
3.发展中国家:150多个
亚、非、拉
4.原因: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三 国际合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能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说明等方法,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也能举出例子,但对国际间的合作却不能很确切的说明,需要教师指点。
三〃重点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阅读、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
创4` 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吗?
设
情
景
生:思考后回答“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1` 二
导
言
在当今世界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都有个相互交往、互助合作的问题。这是本
节课我们要学习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要发展国际合作?它有什么重要性?
生:阅读课文,结合5.9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1` 三
讲
授
新
课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三 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这是非常必要的.师:你知道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吗?对它了解多少? 生:阅读课文后总结说明主要的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 ①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六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
②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师: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内容了解更多的国际组织的相关内容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10` 四
课
堂
活
动
1.完成阅读: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2.阅读书中材料,完成相关链接。
生:读材料,完成链接,说出自己的答案。
<五
总
结
1` 师:学习本节课,你认为重点应该记住那些内容呢? 生:总结重点
<六>反馈练习
1.联合国是世界______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______.2.联合国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3.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答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国际合作:重要性:
国际组织:联合国:最大的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主要机构:
安理会:
其它组织: 讷河四中 江健琨
荐荐高初一中地地理理教教案案
[1000[1000字字]
] 荐初一
地
理
教
案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
(精选字]
字
文])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比较多样, 如需熟悉世界各大洲, 大洋和各个主要国家的位置, 大小, 形状;了解世界主要的海峡、海湾、半岛、岛屿、山脉、河湖及重要地形区等。知识领域宽广, 内容丰富多彩。而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 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上了, 虽然有的也买了地球仪, 或是看过一些中国或世界的挂图等, 但大部分地理的知识都比较肤浅。进入初中之后, 要在一堂课45分钟内既要记住这么多的地方, 还要掌握一些原理概念, 难度是比较大的, 这就一定需要高效运用地图。
运用地图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最常见的有多媒体展示图和黑板绘图演示两种。运用多媒体展示图是现今地理课堂使用较多的方法, 它的优点很多, 信息量大, 直观性强等。但是, 大部分初一的学生, 在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和训练地理方法之前, 往往是缺乏读图能力的, 对于他们来说, 多媒体上展示的地图往往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一片, 不同的地图只是颜色不同。虽然老师尽量详细的讲解和精确的指图, 但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还是难以找到位置的。有时一节课要用到很多副图, 比如讲中国气候这一章, 介绍我国气温分布概括时, 要展示“我国一月等温线分布图”, 和“我国七月等温线分布图”, 讲季风时, 也要出示一月和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对于学生来说, 地图出现的越多, 他们的印象就越不深刻, 每张图都只走马观花, 一扫而过, 难以突出重点。在分区地理教学过程中, 问题更加严重。每个区域都要掌握地形、物产、矿产、铁路交通、主要城市等, 只看分层设色图分析地形还较简单, 而找矿产、铁路起止点、主要城市, 都比较难, 往往学生还没找到这一个, 老师就已经指到下一个了。长而久之, 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学习效果可能就比较差。由于学生素质限制, 这种现象在普通中学更为严重。
绘图演示教学, 即黑板略图教学法能弥补多媒体展示图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简练的笔法速绘地图, 只求神似, 不求细节, 而且可以边画边讲, 要求学生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 或者一边填充图册, 学生在动态中接受信息, 眼, 耳, 手, 脑都在活动并相互配合, 这比只听, 看要印象深刻, 且能够很好的突出重点, 。绘图一般为单项内容依次出现, 学生看到一个个知识点从老师的手中“变出来”, 能够持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提高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绘图演示法, 能够在教学过程中, 打开思路, 加深理解, 彻底弄清地理原理。例如: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知识点时, 先画出太阳直射赤道, 然后, 用一本书按在晨昏线上, 只露出昼半球部分, 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 书以圆心 (圆心在赤道上) 为不动点随晨昏线移动, 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北半球白昼是一天天变长, 南半球白昼是一天天变短的。此时一边提问:晨昏线和太阳直射点是什么关系呀?北京和南昌哪个昼长更长啊?北半球越往北昼长如何变化呢?接下去可继续演示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上, 在继续往南至南回归线最后回到赤道的整个过程, 期间可不断提问, 并讲解。这样, 初一教学的难点, 通过老师的绘图演示得到了解决。
长江和黄河这两节内容使用绘图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例如, 讲长江, 老师先画出长江干流, 讲解起止点, 干流各段的名称, 流经省区, 各段的水文特征, 然后分上、中、下游分别讲解, 边画上支流, 讲解名称, 标上主要的水电站等。为了给学生课外填图作业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起绘图, 学生通过绘制草图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深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快速绘图的技能, 这对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是有很大促进的, 长而久之, 学生会对图非常敏感。
中国地理部分内容也很适合采用绘图教学法。如讲中国地形, 可先画好中国经纬网格, 然后一列一列添加山脉, 并进行讲解介绍。将分区地理时, 可绘制各区大致略图, 一边讲解, 一边在图中添加, 如物产, 矿产, 铁路, 城市等等图例, 既锻炼学生的空间方位感觉, 同时所需掌握得知识全部呈现在图上, 学生一目了然, 很快就能在地图册上找到相应位置, 并且印象深刻, 加强记忆, 轻松掌握知识。
初一年级是掌握地理基本技能, 养成地理思维, 培养地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此时的基础和能力深刻影响以后的地理学习。但初一的学生自学意识差, 培养识图能力, 基本全靠老师教导。在有限的地理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地图, 使用地图, 阅读地图, 以及能简单绘制地图, 非常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配合绘图教学。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单纯使用多媒体展示图, 有近一半学生课外填图作业完成不理想。而配合绘图教学, 全班五十多人, 只有少数几人填图作业不合格。同时, 到他们升入初二年级后, 读图能力大为增强, 完成作业和上课听讲都非常自如, 填图也能轻松自觉完成, 很少有因为看不懂地图而烦恼的,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都挺高。
总之, 教无定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 本人也将继续摸索, 争取运用最高效实用的方法, 努力使学生学的轻松, 自己教的开心。
摘要:中学地理教育的作用之一是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和训练地理基本技能, 地图是教学必备的工具。多媒体展示图虽然优点明显, 但重点不易突出。初一年级, 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 这个阶段的孩子, 模仿能力强, 记忆力好, 但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教学中配合使用绘图教学法, 使学生注意力紧紧跟随教师笔触和语言, 兴奋点不断涌现, 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以图像、符号、注记等形式,贮存和浓缩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所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会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一、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学生没有读图的基础,读图能力较差。尤其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空间位置识别能力薄弱,死记硬背的学习,没有读图、析图、理解的意识,从认识、了解,到会看、都需要付出努力。要摆脱学生的学习困境,首先应交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2.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同时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教会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
3.历年试卷:从地理学科的各种测试来看,读图题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重大,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对读图题的解题指导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文字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引入各类地图中理解。
二、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努力让学生成为孔子言下的“乐之者”,可以使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可以呈现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可能形成河流的地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这种新型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辅助教学,给学生呈现动态地图。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利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功能显示动态效果,让学生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绝对位置,同时利用电子笔描绘出重要经纬线,表示相对位置,更生动直观,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培养读图步骤,掌握读图方法
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是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其次是读图例、注记,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获取准确信息。第三是精读地图,深入到地图内部,从地图上获取具体的内容和信息。最后是对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读图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怎么读图,总要有序。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①提高学生用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如: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时,将比较繁杂的文字叙述简化浓缩在图上,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②教会学生用图解释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如:运用《地球自转图》分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③运用图像所提供的知识解“题”。如:分析夏季,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差异,就运用《世界七月气温分布图》得出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的规律。④运用图像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根据《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了解一天的气温变化。
五、培养绘图能力,提高用图水平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指导学生根据各种信息来绘制不同类型的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并要及时评判,指出存在的问题。绘图时,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制作的地图要从易到难、敢于取舍,要选择合适的绘图内容,突出重点。通过各种画图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使学生养成自己画图的习惯,最终让各种地图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地理教学离不开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读图,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在图中感知地理信息,并通过读图,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发展智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刻苦钻研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凌元.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考试周刊,2011-02-18
[2]杨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函授教育,1999-06-15
[3]韦伟德.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研究.百色学院学报,2006-12-30
[4]赫兴无.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指导.地理教育,2011-0
3-15
[5]华正林.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方法初探.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3-01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地理,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认识地球,清楚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
3、掌握世界的地形,能够看懂并分析地形图。
4、了解世界的居民,熟练人口、人种、语言及宗教的分布。
5、能够运用图文,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6、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明白世界发展变化及基本规律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获取地理信息及过程与方法。
2、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学会体会观点成果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与方法。
让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比较、综合和运用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达地理的能力,培学生初步运用地理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4、地理知识于生活密切相关,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多数来源于农村,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学习水平各不相同,且相差悬殊。大多数学生未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基本上不存在基础差异,且学习积极性很高,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现将学生情况分析如下:
(1)优生:优生约占总人数的25%,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学习习惯好,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这些学生,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大辅导力度,增扩知识面,为将来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中程生:中程生约占70%,这些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能力还不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搞好督促和辅导,思想教育加学习教育并施,激发学习兴趣。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部分学生赶上甚至超过部分优生,因为他们当中还有部分学生存在较大的潜力。
(3)希望生:约占5%,这些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求知欲差,死记硬背,懒于动脑,对这一部分学生,应多一份关心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从养成教育开始,然后教给适当的方法,耐心说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地理的面貌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学习地理的方法,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识读与判别。
(2)地球的面貌,世界地形的分布郁郁与变迁。
(3)世界的人种、宗教与语言的分布。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会分析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5)世界的发展存在差异,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填图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善观察、联想猜想等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为祖国强盛而学习的精神,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而读书的雄心壮志,立志学好知识为祖国争光。
2)、运用所学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保护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研究内容:
集体备课、研究课、公开课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略
五、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分配
——王伟吉
论文摘要:对于刚刚接触地理学这一学科的中学生来说,地理着一学科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要想很简便的掌握这一学科,关键是要掌握这一学科的一些认知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作为指导,即便是很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更要注意方法的教育。本文就地理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做一个简述。空间感知能力也就是个体对三维空间的事物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和其运动状态的整体理解和判断能力。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章节都或多或少涉及对空间的感知。如地球一章,就要求我们中学生建立对空间世界的感知能力,进而理解地球如何运转,黑夜白昼如何更替四季如何产生,以及全球气候是如何形成的。既然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空间感知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的来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重要尽量突破传统观念,树立新式教育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常常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常把地理作为一种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确立后在我们教育界也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改革高潮,改革过去的传统教学思路,把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注入教学领域。在以往的教育教育中,“空间感知能力”也一样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重要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给我们教育带来的伤害,让教育回归自然。
二、改变教学方式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些直观的显像,使学生通过感知这些显像,经由一种具体可感的形式来理解抽象的事物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想成一个表象,使学生通过这一表象发挥自己的思考理解蕴含在这一表象内部的深层内涵。随着科学的进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直观教学也逐步受到重视。特别是科技的脚步带来了直观呈现手段的革命,更多的直观呈现手段能够依赖新科技带入课堂。一般来说直观教学包括三方面内容: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一)地理教学中实物直观的运用
实物直观也就是通过展现实在的物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地理教学中通常需要用到实物直观。如在《地球仪》一章如果老师可以球仪带到教室或把地球仪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什么事地球仪、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的: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地球上经纬是怎样分布的、地球可以依经纬度分成几个半球、地球上的海陆是怎样分布等这样一些概念。又如在地图这一章中教师可以把地图册带到教室,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家乡所在位置,进而理解怎样来判读地图和理解一些主要概念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河流山川……
某市地图
再如讲《白昼与黑夜是》是教师可以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转进而引导学生掌握白昼和黑夜是怎样产生。
(二)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也就是模拟事物的运转和其变化,把现实中事物的变化过程用虚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老师在讲《地球的公转》这一课是如果就只是照本宣科,别说十几岁的学生就是一般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够理解。如果我们利用软件模拟地球在时空中的运转,给学生一个模拟的运转过程的话,也就能把地球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以最少的时间来把它说清楚。
(三)语言直观
有人说:“教书是一门艺术。”的确,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何发挥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语言的高手,能运用丰富的语言感染每一个学生。地理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能利用丰富的语言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步入时空隧道,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能力,感知地理空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地理仅凭认真和勤奋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可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 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 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 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 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 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 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 p29 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 附近大河 所在国家
河内 红河(上游为元江) 越南
金边 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 柬埔寨
万象 同上 老挝
曼谷 湄南河 泰国
仰光 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 缅甸
第三节印度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 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 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 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 置,地形特点,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区域地理, 一方面由于没有中考压力, 所以学生们都没有认真学习, 打牢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地理内容多, 涉及面广, 地名等记忆量大, 学生普遍认为难学, 难记, 难区别。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 “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因此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是提高二者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总结, 我对以下几个章节内容进行教学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德国
1.德国的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所跨经度为东经5°~15°, 纬度为北纬47°~55°。 (2) 海陆位置:位于大西洋东岸, 亚欧大陆西部, 西北部临北海, 东北部临波罗的海。 (3) 相邻位置:陆上与波兰, 捷克, 奥地利, 瑞士, 法国, 卢森堡, 比利时, 荷兰, 丹麦等9个国家接壤, 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
2.莱茵河的综合开发: (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地势南高北低, 呈阶梯状, 北部波德平原, 地势低平, 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冬暖夏凉, 年温差小, 多雨多雾, 全年没有干季。水系: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 西北流经荷兰等六个国家, 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 在德国境内有867千米。流域面积超过22万平方千米, 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支流很多, 主要有美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莱茵河水量丰富, 汛期长, 航运便利。矿产资源:这里煤炭资源丰富, 煤质好, 煤种全。 (2)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莱茵河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水质很好, 到了二战, 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 河道淤积泥沙, 水质变差。二战后, 由于各工业的发展,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又大量排放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 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物灭绝, 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工业的增加, 水体污染更加严重。同时莱茵河也发生了大洪水, 前后50年间共发生了十余次洪涝灾害, 问题十分严重。 (3) 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 1950年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IKSR) 。IKSR对莱茵河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采取很多手段如:植树种草, 恢复河岸绿化植被, 对河段裁弯取直, 治理污染, 垃圾发电, 进行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4) 流域的开发成果:经过治理, 莱茵河生态系统改善, 洪水保护和防治, 水质改善, 地下水得到保护。莱茵河的航运能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河道平坦开阔, 流量平稳, 全年无结冰期, 可通航, 流经国家众多, 城市发达, 经济腹地广阔。在德国南部地势落差大的地方发展水电, 供应清洁能源, 沿岸发展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在德国利用莱茵河进行灌溉, 养殖, 提高农业收入。沿岸通过环境治理, 水质优良, 兴建各种公园,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玩, 增加了旅游收入。
3.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 (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1) 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莱茵河流域煤炭储量占全德90%, 分布广。开采条件好, 埋藏较浅, 大部分可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适合煤变焦, 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 适合煤发电, 为城市提供绿色能源。市场:煤炭是德国主要能源, 可满足德国各工业发展。在德国中西部鲁尔区发展了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交通:德国有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 且有运河相连, 河网密布, 水运便利。欧洲大陆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铁路都经过德国, 因此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部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 陆上与众多欧盟国家接壤, 联系非常方便。 (2) 能源综合利用。改革能源供应体系:德国制定法规,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价格由政府、企业和用户协调商定, 可以保证市场的灵活性, 能源供应有序, 可以有效地保障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为了环境保护, 德国采取能源结构多元化, 降低煤炭比重, 增加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大力推广节能:德国不断发展科技, 推广节能设备, 提高能源利用率, 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制定法规, 提高公民节能环保的意识。采取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改造落后企业, 关闭高耗能的工业, 开发新技术, 实行协作化专业化生产,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改善交通网络, 优化环境。 (3) 德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了治理环境污染, 德国政策设立环境保护机构, 统一法令。首先建污水处理厂, 设备先进, 技术世界一流。各工厂将废物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在电厂附近建硫酸厂、水泥厂、砖厂等建筑材料厂, 既减少废弃物排放, 减少大气污染, 又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经济收入。针对煤田的露天开采区, 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实施土地复垦, 建立高效蔬菜、水果、肉蛋奶生产基地。其次, 调整煤炭工业, 提高煤炭工业的规模, 减少数量, 淘汰落后企业。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 产品附加值高, 精细化工产品多样。
4.德国农业发展: (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影响德国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地形、气候、交通、市场等。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的差异。德国南部是高原山地, 日照时间较长,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盛产烟草、啤酒花, 在慕尼黑形成著名的啤酒生产基地。德国北部波德平原地势低平, 土壤较贫瘠,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 但多雨多雾, 日照时间较少, 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这里主要发展乳畜业。
分析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区, 影响因素: (结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 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影响因素:饲料和市场因素。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发展了乳畜业, 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郊也发展了乳畜业。
5.德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分析鲁尔区区位优势, 衰退原因, 综合治理措施: (结合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邻近法国洛林铁矿区或利用水运从国外运铁矿石进入鲁尔区、莱茵河作为水源, 水源充足、铁路, 公路, 水运发达, 水陆交通便利、德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邻国众多, 市场广阔。衰退原因:由于石油,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德国煤炭的地位逐步下降, 各国纷纷发展了钢铁产业, 同时钢铁的替代品增多,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德国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以煤炭、钢铁工业为核心, 生产结构过于单一,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加强科学技术发展, 消除污染和美化环境。
分析城市化的含义、标志、衡量指标、意义。 (结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乡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出现城市群, 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分析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和问题:一般城市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英国等发达国家起步于工业革命时期, 起步早, 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水平高, 今后的发展速度放慢, 甚至有些国家, 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起步于二战后, 起步晚, 目前处于初期和中期;水平低,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的速度较快, 但人口的不规范流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
6.德国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 (结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 德国85%以上居住在城市, 是欧洲人口出生率最低国家之一。德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在德国南部城市 (如慕尼黑) 发展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工业、啤酒等, 随产业转移, 人口从北部迁往南部。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可以加快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可以通过企业把转出国和转入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会改变自然地理环境, 可能污染转入国的环境,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必然影响到人口的迁移,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以上以德国为例, 分析区域的各种问题, 世界重要国家如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埃及和英国等都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透彻分析, 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 (人教版) 必修三主要阐述不同区域的特征, 区域地理则对世界和中国的各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 “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本文以德国为例, 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 从德国的地理位置、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德国农业、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和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模式;内涵;比较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学模式就受到国外教育浪潮的影响,例如:在很短时间内就引进了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我国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教学者教学改革的热情。“导学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目标管理”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又一种创新,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者们充分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来说,为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属性
综合性是地理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就实际而言,教学方法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受教学目标制约因素影响最大,因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性,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还能够将学生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为其转变学习方式提供可能。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地理教学方法有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综合体系在教学目标上又存在明显不同,换一种方式来说,必须在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将其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再有就是,地理教学方法的适应对象具有个体性特点。上述中提及到的教学方法的个体性特点是指教学者充分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这样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帮助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
一般情况下,教学方法受多种因素制约,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教学价值观、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的制约等,换一种方法来说,正是因为这样地理教学方法才有别于其它课程教学方法,独具特色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价值观和资源环境观等,使得学生对社会形势有一个浅显认知。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学者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搜集相关学习资料,进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使得学生灵活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地理的同时,摆脱学生的学习负担,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其未来学习更高层次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比较
1、地理教学方法作为构成地理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确切的说,地理教学模式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方法,因为地理教学模式还囊括诸多因素,例如:教学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甚至于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再者说来地理教学模式的活动结合和教学程序都需要地理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中也就不难看出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模式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
2、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要想确定某种地理教学活动方案,就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在要辅助于丰富的地理实践教学经验,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结构程序。“地理教学活动”、“地理教学实践”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可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师生双方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倘若缺乏这个前提条件,相关教学工作则无法正常进行。因而就需要教学者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内在动力。
3、地理教学方法具有个体性特点,地理教学模式具有普适性特点。依照“一般”和“特殊”的辨证关系,地理教学方法的适用对象具有个体性特点,而地理教学模式的适用对象具有普适性特点。也就说因人、因材、因地理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是恒定的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教学模式是一个理论框架,具有稳定性特征,而具有普适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则不同,其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发展性的特点。基于此,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者要充分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也要针对学生全体,甚至于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活动的展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4、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都是地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行为体系”。众所周知,教法和学法两者组成了地理教学方法。而充分考虑到教法和学法两者是辩证统一体,教学者的“教”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而学生的“学”是在特定条件下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称其为“教学”,从另一方面来说“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任何地理教学模式都是为了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倘若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个关键性因素,那么教学目标实现将成为空谈。值得一提的是,地理教学模式实践主体地位的体现应该是教学者和学生,也就是说只有两者共同交互才能建构地理教学模式的目标终极。
参考文献:
[1]吴景丽.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04)
[2]李春明.地理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6)
[3]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03)
作者简介:刘殊颖(1993-5),女,汉族,四川省阆中市,研究方向:地理。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一地理教学案例06-29
初一地理教学总结11-09
初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0-24
初一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07-28
地理初一第一学期个人教学总结12-04
初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05-27
初一地理课件巴西05-26
初一地理复习策略06-17
怎么学好初一地理07-13
初一下册地理复习提纲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