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教室材料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美教室材料(通用6篇)

完美教室材料 篇1

——“奋飞一班”的精彩点滴

完美教室,是我们师生共同的向往,它已成了我们师生生命故事精彩演绎的地方,成为我们释放生命激情的地方,更成为我们收获梦想的天堂!

许新海博士在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现场研讨会上指出完美教室应具有“六室功能”,一间教室还应该是阅览室、探究室、展览室、教师的办公室、人格成长室和生命栖居室。”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美国的“第56号教室”,它感动了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它的创建者雷夫·艾斯奎斯提倡 “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是的,教室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它更是一个播撒理想,收获幸福,陶冶情操,师生共同历练的精神家园。带着这个梦想,从2013年起,我和54名孩子着手装扮起一个属于我们的教室。

一、个性班级文化,飞扬学生精神

毕淑敏说过:“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也就没有幸福的感觉。”一个完美的教室,要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

在师生共同设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班有了自己独特的班名,班级目标、班徽、班级公约和班歌等。每位学生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从五湖四海走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刻苦读书,奋力拼搏,在这群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实现理想的精神,更为他们跃进奋斗的努力所感动,为此,在班委成员和孩子们的强力意见下把我们班定名为“奋飞班”,并以此制定了我们的班徽和班歌《我相信》,它意味着我们奋飞班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学生敢说敢做,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乐意与他人交流,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全班奋力拼搏,为奋飞领先,争创第一而努力奋斗着。一年来,我们一路风雨兼程,在全班级做出了领先的榜样,虽然经受过苦但更收获了成功。

二、我们的班级生活

(一)书香润心智,墨宝依情生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朱永新

朱永新教授曾说“共诵,共读,共省“就是积极的生活,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懂礼。“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围绕书香课程建设,我们确立了基本的生活方式:每天开展晨诵、午读和暮省活动,扎实开展共读活动。一是要学生共读;二是师生共读;三是亲子共读。并定期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班级阅读等活动。

首先我们齐心协力建立了自己的班级书柜,开辟并布置班级读书角,向学生推荐介绍必读书等优秀的读物,记录学生阅读的过程,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场所。营造良好班级课外阅读氛围,使班级洋溢着浓郁的书香。另外,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两周一期黑板报,栏目可以由学生自己定,还可以有“光荣榜”,宣扬班级好人好事等。还有学生自办手抄报,绘画报,书法展示等,全面推进班级集体文化的建设。

教室外墙的布置也是实现“完美教室“的一个方面,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来体现学生内心的世界美;通过张贴学生的字,来激发学生对书写对语文的兴趣,通过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喜爱。

图书角中的图书更是有专人负责借阅,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一种方式,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书中的人、物。

2013年初次接触,自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我和孩子们在晨诵中慢慢认识了金波,阅读了《雾都孤儿》《鲁滨逊漂流记》《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等,进而阅读了《三国》《红楼梦》《李清照》等,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的美好。一学期下来,我们感觉到文学的独到魅力是其他阅读无法比拟的。

午读,我安排的是大家共读的书目,利用中午有限的时间在教室里安静地读课外书,在这一年里,我们师生一起穿越经典,共读中,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写读书笔记,定期进行展评。每读完一本书我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设计编撰读书小报,评选出“阅读小明星”。下学期,我们又有了课前五分钟午读展示,阅读课上我们交流汇报读书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的兴趣盎然。一路走来,我们收获多多。在阅读中,我们快乐着,在阅读中,我们共同成长着。

共读让我们师生拥有了共同的语言,有了交流。

接着我和学生又开始踏上了暮省之路,在这过程中我们逐步学会反思、学会用日记博文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的研究者。既然是研究者,那我们就必须了解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情况。我觉得阅读学生的随笔就是很好的全面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活动中,我们组织了老师和学生围绕读书,开展丰富有意义的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在与大师对话的同时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心得笔录下来,抒发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热情,升华人格,为人生奠基。活动中,我们抓住了“阅读、写作、竞赛、展评、总结”五个主要环节,使活动有序而行。

说实话,写随笔(日记)需要的不是超人的智慧,而是坚强的毅力。而正是毅力,才是一个人最需要的品质。随时随地把我们所读,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这将会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四月我开始鼓励学生和我一起写随笔。每周利用班会和大家交流,有时我还会在博客中给全班同学写封信,倾诉一下我的对他们的期望。就这样,日记和随笔成了我和孩子们每天的忠实朋友。同时,我开始尝试着鼓励学生一起开博。用博客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习。我先利用微机课,教孩子们一起建立自己的博客,教会他们

如何编辑发表博文。同时召开家长会教会家长,让他们带领孩子一起将自己学习生活和感受发表在博客。在我们带动下全班54位孩子们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有的家长也开始用博客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每到周末,大家会相约上网,在博客发博文,然后互评。就这样大家你写我评,评语虽然只是只字片语,但足以彼此沟通,心存默契。同时我鼓励大家还要一直坚持从一年级养成的每周一记的习惯。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体验生活,彼此交流,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行走在新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二)我自信,我进步,我做主

在这个班里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学生都有“责任田”,有的学生负责监督同学校服穿着情况,有的学生负责监督课后活动情况,有的学生负责监管班级卫生,有的学生负责管理门窗和电灯的关开,有的负责监督有没有买零食的现象,有的负责作业的收发,有的负责监督同学每天的两操情况。我们不但有完善的管理机制还有很好激励机制,每天对孩子们的作业情况、课堂表现、遵守纪律等方面进行奖励,满二十个印章,可以得到一次小奖品的抽奖,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并把它作为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和各类优秀的条件,于是孩子们变了:你看,上课,他们的小手举起来了;作业,写得端正了;展板上,孩子们漂亮的图画,优秀的写话,都蕴含着孩子们辛勤地努力;讲台上,比赛中,孩子们再现的更加自信了。课后,孩子们更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努力的练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出班级的精神:做最好的自己,创最棒的班级。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样的班级公约:

1、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自觉了。

2、我是一个独特的、自信的人,我有自信,我有自尊,我有完美的人格,我力求做到:不让老师批评,不让同学责难,不给别人添麻烦。

3、我有一颗善良的心,更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愿望——每天都要得到收获、进步、成功。

4、我喜欢生活,喜欢别人和自己。我要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而活,显示我活的高尚。为自己而活,显示我活的洒脱。

5、我要学,我要会学,我要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学。

6、我的生活是充实的,因为我生活在爱、友谊、理解和宽容的集体中。无论何时,我都要体现我的爱、友谊、理解和宽容的高贵品质。

7、我要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成为家庭的骄傲;成为我自己的骄傲。

8、我会力求把每一件事做的完美,体现我的价值、我的创新、我的与众不同

9、我会自觉、我会自立、我会自强、我更会自尊,因为我长大了,我会为我的今后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创造我辉煌的人生,我相信我能做到我所承诺的一切,我坚信我一定会成功。

为了更方便地和家长交流,我们开通了校讯通,由于条件有限,但是在我们的努力下,还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开通了校讯通,课余时间,我经常用它和家长聊聊孩子的学习情况,告诉家长一些教育方法,拉近了我和家长们的距离,家长们对我的工作也很支持。

有人说,人仅仅拥有生命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有诗意的栖居,一个完美的教室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三)教室里的故事----《相信,爱会在身边》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它不仅体现了先生个人所具有的伟大师爱,也是先生在勉励我们这些“园丁”要“爱满天下”,因为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

爱,可以让人变得坚强,变得自信,变得勇敢;爱,可以让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关爱;爱,可以让人拥有幸福,享受快乐,充满活力…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我用爱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力量,让他们不再寂寞,让他们幸福地笑……

—— 题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然而自己在讲坛上的点点滴滴大多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忘。诚然,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

2010年的那个秋天,我迎来了新一级学生,一次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他——王玉和,一位不同寻常的学生。

那个下午,天气有点阴。放了学,我急急忙忙去看看教室门窗的关闭情况,猛然发现他还独自坐在教室里,我于是说“放学了,赶紧回家,否则天就黑了---怎么还不走?”然而,王玉和还是坐在那里,只是显得有些不安和恐惧,他用有些木讷的眼光看着我。我又催促了他一下,他接着就是几个”嗯”,还是坐在那里。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之后,我给他整理好书包,和他一起走出教室,并告诉他现在是放学了,要及时回家,以后也是这样。我锁好了前门,当我告诉他怎样上锁,锁锁时,他显得有些激动,当我帮他把后门的锁捏紧的一刹那,他嘿嘿嘿地朝我笑了,那笑声尽管有几分憨态,但我却知道了他的心思,我刹那间觉得:这个孩子还有希望!

以后的时间里,我时时处处地关注着他,我知道对于一个脑疾的学生来说,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

一个有疾病的孩子,一位农村求学的孩子,是最不易的;一位老师去传道、授业、解惑,那他首先得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在那看不见的交汇里才会产生自信、希望和信任。

渐渐地同学们也发现了他的不同之处,然而,开始其他同学带给他的多是冷漠和嘲笑。于是他更不说话了,他整天埋头独坐在那里,有的只是别人欺侮他后的类似自残的捶打,他默默地哭,嘴里嘟哝着别人听不清的东西,双手不时地捶着自己的额头,看上去他离那些学生是那么遥远。有时他呆呆地看着那些孩子们的欢呼跳跃,嘴角猛然露出了一丝笑意,我知道,他也需要同伴,也需要快乐。

我找到了班委成员并召开了会议,接着在全班以组为单位每天去认识这位名叫王玉和的学生,为此,我对他们引证据实地讲述了一个个残疾人的困难和不易。同学们被我的话打动了。从此,鄙弃和戏谑再也没有让这位看似特殊的学生再苦恼过,他渐渐能和别人说起话来,嘴角上的微笑也多了。

你知道,一位农民在秋天看到田地里的沉甸甸的果实会是什么心情!

然而,我深深地知道,我和我的学生们所要做的还很多。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个讲团结,讲爱心的好团体,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学生的职责首先是做好人,但还要学习,需要成长。这同样需要爱心去呵护,去引导。这,的确是个困难。

那次课堂上,我正在提问背诵,学生一个一个往后挨,蓦然,我意识到了什么,下一个,下一个就是他——我让他背吗?是叫他难堪吗?还是把他空过去,那不是个学生吗?我猛然说“这一段有点难,我先让一名同学读一下,省得你们背着背着又忘了… …”我知道,他是可以读下来的。让同学们和我吃惊的是,他虽然读得有些慢,然而却是那么动情和有力,我感觉到,他是理解我的,他读得很认真,把每一个字都看做是一个跳动的生命,他很珍惜。瞬间,掌声响彻了教室,同学们都用一种惊奇又赞叹的目光投向他。他笑了,眼睛似乎也笑起来。看着那份还不算完整的微笑,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眶瞬间有些充盈,我不禁扬了扬头。我很自然地走进他的桌前,表扬的话刚要出口,然而我又看到了他课桌上的习字本,那字写的是那样端正大方——“同学们,看看他的字怎样,其实,他真的很用心。”教室里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是的,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各有异,人不应该习惯于吹毛求疵地寻找他人的瑕疵,而应善于发现长处去弥补他的短处。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老师应该把孩子看成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作为老师更不能歧视他们,要让周围的人都尊重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自尊、自信,树立新的精神支柱。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并发现孩子们的“星星之火”,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便可以让这“星星之火”燎原。

人啊,总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才好。其实,这个世界很美好,只是有时需要你再尽一点点心而已。

时间过得真欢快,像冬季里天空骤然舞落的雪花,更像孩子们在雪中的欢呼。他们的呼喊声,笑声全融在了这雪舞中,当然还有他。

还是这个雪天,校园里飘扬着《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我边听着边向伙房里走去,突然,他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推着自行车,蹒跚(脑障引起)地向这边走来。

我紧走了两步,“下着雪,这么远,你回家吃饭吗?”“老师---我的钱丢了,我---”“我先借你用,今天路滑,还是在学校吃吧”他有点羞涩,不好意思地接下了。这时,他很激动,没有说一句客套话。他刚转过身,蓦地冒出了一句“老师,我肯定好好去学习的。”一句简短的话,让我不禁有几分心酸,但我更欣慰的是:春风化雨,爱意无疆,逢秋风必会淋下希望的春雨。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看着向大地纷落诉说的雪花,我知道,他肯定正在心里哼唱着这首《烛光里的妈妈》的主旋律,尽管我听不见,但他的心一定在唱“妈妈,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你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奥,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他也载着老师、同学们的鼓励、祝福和希望似是出人意料地升入了高一级学校去学习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的心中不禁生出了些许担心,我不知道他未来的老师又该是谁,不知道那位老师会不会欣赏他的端正的钢笔字,虽然有些艰涩不畅的语流却满含真情的朗读,还有… …然而我又自嘲起来---我太小心眼,相信吧,天下的好人有很多呢。

完美教室是一种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现实追求。一年多走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完美是一种朝向,需要不断行动、不断坚持、不断创新。一个教室可能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但是在我们且行且思的过程中努力追求“完美”,能够给孩子做到追求“完美”的引领。那我们会距离“完美”越来越近!我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而所有天使都能创造生命的奇迹,那我们的教室将是一座神奇的宫殿。

完美教室材料 篇2

缔造教室,如果单向度指向楼房建设与媒体配置等硬件设施,这种只要经济许可,非教学人员亦能为的教室,无论物理空间有多大,配置有多高,终难逃失去体温不会呼吸的冰冷物象一片。

缔造完美教室,意味着春满教室,置身其间的每个孩子与教师的生命都能开出一朵花来。

缔造完美教室是在不完美中缔造完美

曾记得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一度义教过的广西板烈村小学的教室,条件与设施比能够想象的还要简陋得多,在这个“不完美”的教室里,卢安克却想着法子解放孩子们,让他们不拘章法、自由表达。譬如在班级的墙上张贴孩子们的作文,其中有个孩子在《骑猪》一文中写得妙趣横生:

“那年春天,我家养了一头又肥又帅的猪。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不能享受骑马的乐趣,何不尝尝骑猪的滋味?猪在前面跑,爸爸和爷爷在后面追,奶奶和妈妈拿着棍子在后面打。终于,猪停了下来。我从猪背上滑下来,定了定神,拍拍猪屁股,强作镇定说:‘老兄你干得不错!’爸爸虎着脸说:‘你老兄也干得不错!’我知道情况不妙,撒腿就跑。”

在这篇作文的上方,有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色彩绚丽的长条画幅。这是卢安克让所有同学一起画的。卢安克说,合作难度很大,有的学生先画了,后来学生再画便没有位置了;但他可以改变已经画过的东西。画过的学生要承受别人的改变,当然痛苦;但是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学到怎样合作。以后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出来的,需要合作。正是这样在“不完美”的教室里,卢安克缔造了完美的合作。

缔造完美教室是在完美中缔造完美

坦率地讲,雷夫的56号教室的硬件设施还是相对完美的,在完美的教室里,雷夫是怎样缔造完美学生的呢?

在圣母大学读书的珍妮,时隔多年之后,对56号教室仍念念不忘:

“在最后一场莎士比亚剧演出时,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要是我能让时间停止该有多好!真希望我能够把那个晚上的所有感受都装进瓶子里,不论走到哪儿都带着它。12次演出,12次我都没有台词;但是每年从无到有,打造了一出又一出戏剧的经验,不只让我认识了莎士比亚,也知道了何谓团队、体验与谦逊。……我们把流行歌曲融入各个场景,于是我学会了种种乐器的演奏。我了解责任和认真付出的价值,知道如果我不在期限内把自己的台词记熟,不只是我自己,还会牵连到剧组中其他人的进度。有谁会想到原来参与一出戏剧的制作与演出可以让人学到这么多?”

孩子们表演历史剧,一位小男孩朗诵《与莎拉诀别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即将上战场并知道自己将会战死的贝罗少校写给妻子莎拉的一封信。小男孩读着读着,似乎“被一种伟大的精神感召”,他面对的不再是舞台下的观众,他眼里、心里只有莎拉了,他要奔赴战场并命丧于此;但男孩自己又如此清晰地存在着,他的眼睛湿润、流泪、声音哽咽……这一刻,很多观众搞不清楚他究竟是霍伯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还是贝罗。所有在场的人都哭了。事后很多人都记住了那双闪闪发亮好像在看着远方流泪的眼睛。

“在孩子朗读的过程中,他的呼吸改变了,眼神也变了;但是我没有给他施加任何的影响。”雷夫说,“我确实教了这个小男孩演讲的内容;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做得多好,也没有做得更多。将艺术带到教室,孩子在演讲中显示出真实感情,这就是教育能够、必须、应该做的,让孩子们做到最大程度的伟大。”

在完美的教室里,雷夫缔造了孩子们“最大程度接近伟大”的完美人格。

缔造完美教室是在完美中缔造不完美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沃森教授第一节美术史课遵循着斯坦顿博士教学大纲为学生讲解,她照本宣科第次投影着西班牙奥尔塔米拉壁画《受伤的野牛》、法国拉斯考克斯法山岩画《群马》《米塞利诺斯和他的妻子》这些不同时期的名画代表作。令她惊讶的是,无论是作者、绘画技巧与风格,只要她的投影一出,学生都立马对答如流。沃森说,课前读过这部讲义做了预习的请举手,全班同学手举如林。“如果你没有其它可教的,我们宁可自学”。一位对沃森教授发出挑战学生的话音刚落,其余同学便起身离开了教室。

第二天,课伊始,沃森博士便投影了一幅倒挂的动物尸体解剖画,问道:“这是什么,请告诉我?”同学们先是狂翻书本,继而是面面相觑。“苏蒂恩的《屠宰后的畜生》,绘于1925年。”沃森博士笑语释解。“教科书上没有呀!”学生们惊诧了。

“是的,的确没有。有异议吗?课外的知识也能有助你们的思考。不容易接受,是吗?”沃森博士从前台走到同学中间,索性坐在后排的台阶上,倾听学生对这幅画的纷纷议论:

———“我不愿意称它为艺术,如此荒诞丑陋。”

———“有法则规定荒诞丑陋的就不是艺术?”

———“我觉得这里面富于侵略性和色情。”

———“对你们来说,任何事情都是色情的。任何事物都和色情有关。女孩们。”

———“难道存在标准吗?否则,艳俗的天鹅绒画亦可等同伦勃朗的杰作。”

———“我的叔叔就有两幅天鹅绒画,他爱死它们了。”

———“艺术是有标准的,需要技巧的,讲究构图、色彩以及主题。因此,你告诉我们这块腐烂的肉也算艺术的话,更别提还是艺术杰作,我们究竟要学什么?”

“感谢你为我们概括了教学大纲”,沃森道,“什么是艺术,怎样区分孰优孰劣?由谁来判定?请回到苏蒂恩的画,让我们的心灵为新的思想打开一扇门。”

没有驻足第一课照本宣科的“完美”,沃森博士缔造了第二课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相互牖启对话的“不完美”。

缔造完美教室,关键在人;教室无人,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空洞的房间。决定一间教室完美与否的,不啻取决于教室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取决于谁站在教室里,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创造完美教室 篇3

那是2008年11月,小学语文老师郭明晓在成都参加一个名为“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的活动,她有了一个可怕的念头——“自己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甚至对这份职业感到无比绝望。

那一刻,她只好暗自庆幸,幸好还有5年就要退休了。此前,她是四川宜宾名气响当当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校长夸她“敬业、优秀”,年轻同事用近乎崇拜的语气称呼她“郭娘娘(阿姨)”。她还担任教导主任,承担了新课程改革的省级课题,论文在省里获过二等奖。

自从那次重大打击后,郭明晓“痛定思痛”,“不甘心就这么按部就班地退休了”。她打算将教师生涯重启一下,辞掉了教导主任,专职教一个班的语文,并且开始实践一种名为“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学专家朱永新第一次见到郭明晓是在2010年新教育桥西年会上。他回忆起,年过半百的郭明晓讲述她参加“新教育”一年的故事时,“飓风在会上兴起风暴”。

“在中国,像郭明晓这样的老师,既多,也少。”朱永新说,“每位老师只要愿意,都可以像她一样掀起自己的风暴。”

不读诗歌的我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

2008年11月的一天,坐在可以容纳3 000多人的成都空军礼堂,郭明晓没有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面对两个新名词,郭明晓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

意外的打击降临了。来自山东淄博的小学语文老师常丽华讲起她执教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这是她参与开发的儿童诗歌晨诵课程,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选取跨越春夏秋冬四季的古代优秀诗词,带着学生清晨朗诵。

当全场的听众随着常丽华的讲述一起朗诵起那些诗歌时,郭明晓“只能睁大眼睛张望而张不了嘴”,她感到“无地自容”。

“常丽华将学生带到的高度,让我只能仰望。我的课堂竟然从没有那么美好过。”教龄将要迈入40年的郭明晓近乎绝望地认为,“不读诗歌的我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

郭明晓后来才知道,偶然邂逅“新教育”之后,“被颠覆”的不仅她一个人。

一位网名“罗汉道格”的老师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发了一篇帖子《颠覆人生的这一年》。他回顾走进“新教育”的一年,写下了这样的话:

“它几乎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大转折,这个转折中有太多的颠覆,几乎就像哪吒斩了自己的肉身然后被师父再用莲藕拼出活体的那种颠覆。”

另一个山东济南的女老师则说:“我不知道,如果我未能遇到新教育,未能遇到网师(网络师范学院),是否会在这个岗位上无知地蹉跎下去。但是因为新教育,我感到庆幸”。

“颠覆”郭明晓这些老师的“新教育”,是由朱永新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实验。很多人问朱永新:“新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位教育实验发起人在很多公开场合回答,所谓新教育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他回忆,发起这个教育改革行动缘于多年前看到的那本《管理大师》。书中即将辞世的管理大师熊彼特说了这样的话:“到了我这个年龄,我知道仅仅有理论,想靠理论来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他能够改变他人的生活。”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扔进了朱永新心里,轰炸出他对教育的另一种选择。他研究教育学多年,出国做过访问学者,也担任过地方教育部门的官员,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的文章和专著。从熊彼特的感叹中,朱永新领会到——“过去我一直陶醉于我的科研,我的书,我的文章。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如果不能影响生活,那它就是一文不值的。”

朱永新决定去找一条“影响生活、影响教育的路径”。2000年,他在《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里描绘了心中的理想教育。此书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激烈回应”,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当时,朱永新还深感,“中国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仅仅是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然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

观念推动了一批教育者的改革行动。2002年,“新教育”的网站“教育在线”开通。这一年,江苏昆山新教育实验学校也创办起来了。

郭明晓和“新教育”踉跄相遇时,撞到的只不过是这个民间教育改革实验的小小一角。那时,她对“新教育”毫无概念,更不理解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按照朱永新对“新教育”的设计,“阅读是改良教育的突破口”。在看上去比较宏观的路径下,“新教育”试图找到能撬动实验的小支点。用他的话说,新教育提倡可操作性,以适合更多教育者复制和创新。后来就有了令郭明晓震撼的晨诵和“儿童阶梯阅读”课程。

在成都遭遇“毁灭性”打击之后,郭明晓开始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念叨“新教育”。她就像趟进一条崭新的河流里,想去摸摸“新教育”这块石头。她琢磨着带自己班的学生晨诵,可是又很纠结,“晨诵必定是诗歌,是我从来不读的东西呀”。

我多年没达到的教学效果,在读写绘中却轻松地达到了

转眼到了2008年冬至,郭明晓的“新教育”尝试悄悄地开始了,但她心里没底儿,“也不敢声张”。

起初就是依葫芦画瓢,她从“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员马玲那里看到《九九歌》的晨诵操作方法。当时,她带的班是一年级,赶上进入数九天,正好适合读这首儿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跟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按照“新教育”操作方法,学生跟着老师朗诵完这首儿歌后,还要课后跟父母一起做写绘。

交给郭明晓的写绘作业是一年级孩子眼里千奇万状的寒冬。大多数都是铅笔涂鸦,有的线条乱糟糟的,拧得像根麻花,或者一团杂七杂八的线球;还有的画作旁边搭配着笔画开得很远的几行字,里面还夹杂着汉语拼音。

但郭明晓不断从这些线条里找到惊喜。一个孩子在描绘“一九二九不出手”时,画了一个小男孩双手插在上衣口袋,整个人裹在衣服里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冬天来了,下雨了,小朋友冷得把手放到衣服包里。”

这位资深语文老师发现,“一年级孩子的表达能力远超出大人的想象。当他们还不太会使用文字时,是完全可以用绘画来表达的”。

到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时,郭明晓看到了“奇迹”。一年级小学生付环宇画了这样一幅画:一棵树干涂成褐色的蜡梅树上,盛开着粉白相间的蜡梅花。一个五官没画全的小朋友张舞着双臂,咧开嘴笑着。树下有一头牛,一对角竖向天,尾巴弯弯曲曲的,翘得很高。

他还用铅笔写了一段话:“一头牛,它很gū单,在树下吃草,měi有一头牛在它身边。hūrān 就看见个小朋友走过来,他就坐在牛的背上,他一不小心shuāi了一jiāo,牛就笑了。”

后来,郭明晓从付环宇家长那里得知,“那天大人带付环宇去郊外感受九九天,结果打起了牌,把他丢在边上。他可能很无聊,就跟一头牛玩起来了”。

“这不就是拟物吗?他说一头牛很孤单,说的其实是他自己呀。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会托物言志了。”教了半辈子书的郭明晓感叹,“这简直就是奇迹啊。我多年没达到的教学效果,在读写绘中却轻松地达到了”。

数九寒冬过后,“新教育”种子在郭明晓心里生根发芽了。但在别人看来,“她有点疯了”。她找校长请辞教导主任的职务。一个快退休的人打算重新回炉,成为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一名学员。她近乎“疯狂”地啃读诗歌、儿童文学和哲学书,老老实实地写作业和“年度叙事”,作业不合格“绝望得要命”,害怕课程不过关也想过要放弃。

为了做晨诵课程,过去跟诗歌几乎绝缘的郭明晓每天坚持读诗。她对诗歌变得敏感起来,有次读到仓央嘉措的一首诗,脑子里浮现出“在西藏看到的诵经、摇动转经筒和转佛塔的一个个画面”。她一遍遍地朗读,“又看到了一个个新教育”。

她惊喜地发现,对自己这种“活得一是一,二是二的人”来说,“有丁点儿诗意,有丁点儿浪漫,真是太难得了”。

她甚至从诗歌里找到了年轻的感觉,“我的心在读诗歌中变得丰盈起来,变得年轻起来”。

死记硬背只会让孩子越背越傻,要让孩子把诗歌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金子美玲、泰戈尔、金波、谢尔·希尔弗斯坦、狄金森、顾城,还有按照农历摘选的中国古典诗歌,一天天在清晨“唤醒”郭明晓的学生。

她所理解的“唤醒”,不是让学生矫揉造作地朗读那些句子,而是纯粹的“兴发感动”。

在过去多年的教学中,郭明晓总是想教会学生如何朗读。她所在的学校还要求在课堂上播放朗读磁带,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她还是经常看到一些个头还不到讲台的孩子吼着嗓子,拖着长音,摇头晃脑地读课文,令她觉得“好怪好怪,太难受了”。

“他嘴上读着,可是不理解,内心没有被打动,如何要求他读得有真情实感?”郭明晓曾经为此感到苦恼。

在她看来,在应试的影响下,有些课堂有意识地淡化看似不会增加分数的朗读,尽管课后习题里经常不缺那道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郭明晓想带着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美好世界。2014年12月的一个早晨,“谢尔大叔诗歌之旅”来到《站着太傻》这一站时,她是这样引导三年级学生的:

“站着显得太傻,爬着又会挨骂,蹿着真像笨蛋,走着还不是更差……”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她让学生独自站立朗读。教室里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她接连点了3名学生,等他们读完,问全班:“他(她)读出那种选择的纠结了吗?”不断有人摇起脑袋。

她又让全班自由朗读。稚气的声音一浪盖过一浪。她又点了一个学生,一个男生全神贯注地朗读着。读到后面几句,有学生禁不住跟着他一起放声读了起来。

那一刻,郭明晓觉得学生们真正开始走进这首诗了。

她问全班:“你们遇到过无法选择的时候吗?”

三年级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无聊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也有人说:“和同学吵架了,不知道该不该和好。”

郭明晓当初是否尝试“新教育”的“纠结”也被这首诗勾了出来。那时,她一方面担心“自己没有做好晨诵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面临着来自家长的不理解。对于那些小学生父母而言,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新教育是否给孩子增添了学习负担”。

但令她感到幸运的是,当她正式向学校提出想做新教育实验时,得到校长陈刚的支持。陈刚是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在和她一起做“新课程”研究时,在“教育改革”问题上有过共识。

她听说,另外有些老师的“新教育”之路颇多坎坷。同样是宜宾的一名老师,几年前尝试新教育,但被校领导批评为“不干正事”。后来,那名老师辞职甚至离开当地,去另一个地方做“新教育”实验。

郭明晓庆幸,有了适合改革的“土壤”,她才有机会创造一间自己眼中的完美教室。

教室里,热闹的讨论结束,学生们再读这首《站着太傻》时,郭明晓听出“他们的生活和这首诗产生了共鸣”。

郭明晓给学生家长写信说:“有的家长提出,读了诗歌再让孩子背背就行了。你们可知,只读只背,那叫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只会让孩子越背越傻,要让孩子把诗歌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而这种结合不仅局限于课堂,在“新教育”的价值观里,更应该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郭明晓所带班级每年要办中秋诗会。沿着农历诗歌课程,逢着一些重要节日,她和家长带着学生一起出去郊游。

2012年上巳节快到了,郭明晓先带着学生了解这个古老节日,还用精美的PPT引导学生读完了《兰亭序》。上巳节那天,在家长组织下,班上大部分孩子出去踏青。

那天,在车上一看见岷江,孩子们禁不住开始背诵长江诗歌了,接着又将他们在那个春天学过的诗歌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郭明晓惊叹他们的记忆力:“这个春天里晨诵的诗歌加上假期里的诗歌一共有30多首,他们竟然能一一背出来。”

等到了玉龙山,望着眼前一片春色,有孩子嘴边一下子冒出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更让郭明晓激动不已,“孩子们在踏青中完全把诗歌吻醒了”。

她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理解,已经从知识、能力转变为生命体的幸福

在接触新教育之前,郭明晓很难理解“生命”这个看上去很大的词跟教育有什么关系。

她从2002年开始承担学校关于“新课程实验”的省级课题。那个课题已经开始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着重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的是他们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她早已消除对分数的膜拜,对应试也深感厌恶。

当时,有人提出研究“关注学生生命体”。一看到“生命体”这个词,郭明晓蒙了。她感觉到无法插手,“也无法被量化啊”。她怯生生地绕开了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课题。

当郭明晓一脚踏进“新教育”,她需要直面“生命”这个词汇。她每年发在“教育在线”上类似总结的文章,叫“生命叙事”。她每年要给班上每个学生写“生命叙事”,代替传统的教师评语。几乎每月,她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诗歌,去赞美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

她将梦想和期望编织在每个学生的生日信里。她给一个名叫魏纯亮的学生的生日信里写着:

“亲爱的魏纯亮啊,你要知道,追求真正的高雅幸福必须像丑小鸭那样,要有自己美好的愿望,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让自己那颗高贵的心熠熠生辉,你才能获得高雅的大幸福。”

她还改写金波的诗歌送给这个9岁的男孩。诗歌精心排列在PPT里,还搭配着平日里她给孩子拍的照片。她会把小寿星的名字嵌入诗歌里,“魏纯亮,一个小小的、聪明的男孩”。

每个孩子生日时都会拥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全班同学一齐朗诵郭老师送给魏纯亮的生日诗歌,接着他独自朗诵“我是一个小小的、聪明的男孩”。“你能发出那么动听的声音!我能发出那么动听的声音!”在和全班同学对读中,很多孩子会激动地落泪。

“不管那个孩子平日看着多么普通,但是生日那天一定拥有最大的光芒。”郭明晓这样理解生日仪式对每个学生的意义。

学生们都盼着过生日,有的会提前几天提醒郭明晓:“郭老师,别忘了我生日啊!”一旦听说郭老师太忙了,有人怕自己的生日仪式被耽误了,还会闹点情绪。

而那些是郭明晓额外的工作量,也不会纳入正常的教师考核。有一年,母亲生病住院,她在病房给学生写生命叙事。听着她“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有病人家属感叹:“要是我家孩子也碰到这样的老师该有多好啊。”

从学生的变化中,郭明晓逐渐明白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她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理解,已经从知识、能力转变为生命体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不仅是感官幸福,是有多种层次的,是“完整”的。

她试图用“生命历程”来理解学生的成长。她班上有个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出了名,到她班上时也遭家长和同学的“讨厌”,甚至班主任坚信他有“多动症”,觉得根本无法改变他。郭明晓对这个孩子长期不遵守课堂纪律也感到束手无策。但她开始用生命史来看他的问题,知道他的问题出在环境上,“出在用不正确的方式来摆脱他的‘困境,来获取家长、老师的关注与爱”。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她会对这个调皮的孩子表达爱意,说“郭老师很爱你”,但也会跟他商量要守纪律,“在遵守规则中获得老师的爱”。而她还认为,改变这个孩子,还要改变他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老师的观念,要求家长和他坚持深度共读——“这谈何容易,但也要坚持下去”。

师生以及亲子之间的共读共写,是“新教育”倡导的一种建立生命联系的方式。郭明晓和学生共读《丑小鸭》《青鸟》《人鸦》《小王子》《绿野仙踪》等经典儿童读物。她启发学生“追求像天鹅蛋一样高贵的心”,跟学生读到《青鸟》的“幸福花园”时,一起探讨“哪些是粗俗幸福,哪些是高雅的大幸福”。

那些儿童读物里的人物、意象逐渐成为郭明晓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密码”。课堂纪律糟糕时,她问:“你们那颗高贵的心呢?”孩子们就会乖乖地守纪律。如果有人遇到难题想放弃时,她会说“那你们就死在多萝西寻找幻境的黄砖路上了”。有学生嘲笑同伴时,她会带着他们再读《一百条裙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友善”。

在“新教育”并不短暂的历史上,师生共写生命叙事曾经创造过教育奇迹。一个叫苏岱的单亲家庭的男生,进入初中后,反叛、早恋、破坏纪律、带头闹事,是一个让所有老师和同学头痛的“问题学生”。但班主任吴樱花坚持为他写成长日记,师生通过文字沟通和交流,最终打开了他的心扉。后来,苏岱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学生,还考出昆山市中考第一名的成绩。

从三年级开始,郭明晓几乎每周都给家长写一封信,跟家长聊聊这周的班级情况以及孩子们的表现,也化解他们对“新教育”的担忧。

整整两年下来,她给家长的信已有78封。每封信的落款都是“你们真诚的朋友:郭明晓”。

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

到了高年级,郭明晓打算带着学生们排演童话剧,实践“新教育”的另一操作方式。

她选择的故事题材是整学期师生持续共读的儿童书,比如《人鸦》《青鸟》《绿野仙踪》《影之翼》等。

到这个阶段,这个敬业的老师却当起了“甩手掌柜”。分组、改写剧本、导演、道具以及表演,她几乎都不插手,全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在她看来,排演童话剧不仅是共读的深化,更是为“学生生命发展提供一个模拟的社会平台”。她要让学生有足够自由地发挥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童话剧时就遇到了问题。每次讨论时,他们就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大声嚷嚷,还总爱打断别人说话。郭明晓在信里跟家长说:“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倾听、不在倾听中思考是他们很大的缺陷。”

她试着引导学生按规矩说话,“要发表意见得等别人说完再说”。

到分配角色时又会有摩擦。有位女生本来要在《绿野仙踪》里演女主角多萝西,但她后来去参加一个汇演,等她回归“剧组”时,女主角又有了新人选。这下子,气氛有些僵持了。那个女生找郭明晓说她还是想演多萝西。这时,郭明晓还是没插手,告诉那个女生“去跟组员们商量”。她心想,“这是孩子遇到了一个锻炼如何与别人沟通以及寻找自我定位的机会”,千万不能管。

后来的结果令郭明晓惊喜。出于尊重他人,那个女生放弃了演多萝西,但她给自己找到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孩子之间的矛盾解决了。

郭明晓鼓励孩子之间的良性竞争,每个剧中角色都要公开竞争。她看到孩子们在竞争中得到了磨炼。一个叫李欣慰的女生竞争《人鸦》里的一个角色失败后,神情非常沮丧。但她后来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竞争到这个角色,我就当好我的导演和群鸦演员就行了。”她的妈妈欣慰地告诉郭明晓,“演不演这个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挫折面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失魂落魄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郭明晓和学生们热情高涨,但童话剧有时不得不为应试让路。四年级时,《青鸟》正进行到高潮,但学校接到通知,四年级数学被抽考。当时,一位校领导找郭明晓谈话,语气非常客气,希望她全力支持数学老师的应考工作。郭明晓听出言下之意是“晨诵、共读占用的时间比较多,怕数学老师没时间”。最终,郭明晓不得不放弃《青鸟》童话剧的一切工作,将全部时间让给了数学老师,甚至还让出了部分语文课。

到了五年级,各种学校开始抢五年级生源,学生们被迫提前卷入升学的应试中,很多家长也开始将得高分看成大事。当时,有家长当着郭明晓的面或者在网上给她留言,“建议童话剧一年搞一次,到时我们家长倾其全力协助,搞点精品出来”。

面对家长们的反对,郭明晓却异常清醒,“这是当前教育功利化在我们班级的表现,他们看不到童话剧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长远意义”。然而,她又觉得很无奈,“无法阻止家长们带着孩子东考西考,接受本不科学的审查与评判,承受那追逐利益带来的伤害”。比如,附近地市学校来宜宾招生,只考数学,而且多带奥数性质的题目,结果对一些擅长语文的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

等到那班学生升六年级时,郭明晓退休的年龄正式到了。学校将她返聘,她和徒弟一起带完了最后一班,送走了“新教育”浇灌的一批花朵。当地教育局授牌成立了“郭明晓名师工作室”,让她带宜宾几名年轻老师继续做新教育实验。

郭明晓对未来仍然有很多期待,但有时也会陷入一种担忧。那年年底,她去一所初中看望最后一届毕业的5个学生。5个孩子一见到郭明晓,就激动地往她怀里钻,将自己的脸贴近她的脸,还有个女生叫着“郭老师”时都快要哭出声来。

5个孩子跟她分享起刚半年的初中生活,“现在没有晨诵了,诗歌也少了”,“考试压力比以前大多了”。他们也回想从前读着金子美玲和泰戈尔《吉檀迦利》的诗句时,“心里拥有的美好和宁静”。

郭明晓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部分孩子升入初中后有些不适应,“再也没有中秋诗会了”。她还听说,为了弥补缺失,一个学生自己在寝室和室友办了个“中秋诗会”。

作为一个老师,郭明晓感觉到某种“宿命”——“最终只能陪孩子在一段时间成长”。

她不知道,在那班学生心里撒下的美好种子,将来会面临着怎样的风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

缔造完美教室叙事 篇4

一、班级文化的解读与构建过程

(一)班级文化的解读 班

名:追梦班

班级寓意:我们是一群追梦的少年,路途中难免会有风吹雨打,但有执著与努力作双翼,我们终会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班

训:我自信

我出色

我努力

我成功 班

歌:《梦想起航》

(二)班级文化的构建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在完美教室的缔造中我充分相信孩子,发挥了孩子们的能动性。他们为班级建言献策:整体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哪面墙上贴些什么东西„„。孩子们集体投票选出了班歌、班名等,利用课下时间对教室进行装饰。可以说我们这个家融入了每个孩子的爱。孩子们在这个温馨的家庭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教室前墙主要是信息栏和安全角,信息栏上张贴着班干部名单、各学科课代表名单、学校下发的作息时间等,安全角上由班委负责人每天更新一句安全小贴士,提醒孩子们各个方面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教室后墙主要是展示栏和图书角,展示栏上主要展示各科各期的优秀手抄报,图书角主要放置供学生们阅读的书籍,图书的来源包括学生自己带来的书、学生从图书馆自己借的书、针对语文学科的某一阶段的主题统一借阅的相关主题的图书以及学生的古诗读本。教室北墙主要是张贴了部分学生的读后感、个人量化积分的情况和晨诵、午读、幕省的相关记录,北墙角设计成了班级的卫生角用来放置打扫卫生的工具。教室的南墙主要悬挂学生的优秀作文和书法、流动红旗以及张贴班级所获得的奖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口号、组内分工、小组目标、个人目标及小组纠错制度。整个班级文化的设计意图就是简洁中渗透教育,时时处处体现出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同时渗透出家的温暖和温馨,让学生在这和谐的家园中收获知识,得到成长。

二、班级故事的呈现与叙述

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和孩子们、孩子们彼此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有高兴的微笑,有生气的无奈,有失望的疲惫,更有不懈的坚持。下面将通过一些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及其孩子的暮省日记来展现一下发生在我们追梦班的故事。

《小霸王和小魔鬼》开学的第一天有学生告诉我小霸王和高年级的一个孩子打起来了,就这样他是第一个记进我脑子的男孩。之后我向班里的同学询问,向之前教过他的老师打听,原来在之前的村小他是学校一霸更是班级一霸。与家长沟通更是无济于事,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每天只知道打麻将,从不管教孩子,叫到学校来沟通绝不会好好配合,是个典型蛮不讲理的农村妇女。那时我想他一定会是让我头疼的孩子。果不其然,只要听到有违纪的事情绝少不了他。开始我觉得也应该学习那些成功应对小霸王的案例,所以我让他当体育委员、纪律委员,但结果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好,他利用自己的职务欺负起同学更是变本加厉。所以我决定冷落他、不关注他,撤了他的体育委员,让班长掌管班级纪律。可不久后他的一句话让我自责,他说:“老师我很想当体育委员。”这句话告诉我他并不是无可救药,我们之后谈了很久,也一起约定先管好自己,再管好班级纪律,最后如果大家都同意,就在班里再增加一名体育委员。现在只要一上课,班里就一定是安安静静的,而且在违反纪律的名单中也很少出现他的名字了。

再说说我们班的小魔鬼,开学初我在班里制定了班级一事一管,就是每个学生都要负责班中的一项事务,比如谁负责检查桌椅摆放、谁负责检查书具摆放、还有谁负责每天开窗通风、谁负责窗台擦拭、谁负责卫生角用具的摆放、谁负责教师的讲桌整理等等,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可只有一名同学,他直接拒绝了自己的工作,他说:“老师,我什么都不想负责,不想干,没原因就是不想干”我心中很恼火,同学们也在指责他懒惰。之后通过平时对他的观察,和那次与家长的谈话我才慢慢了解,当时他拒绝不是因为懒不是因为不爱护班集体,是自卑,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慢,怕不能完成班级工作。知道了原因我们一起为他制定了属于他的十个数,他真的快了,也自信了,现在已经是担当区的小组长了。

我很欣慰没有因我的疏忽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伤害,看到他们进步、成长我很幸福、也很骄傲。

三、班级课程建设

开学初,各个班级就制定了“晨诵午读幕省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

关于晨诵,起初我觉得教师领读效果可能会更好,一方面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渐渐地我觉得可以放手让学生领读了,的确,相信学生,你相信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他就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目标。晨诵的内容主要以经典古诗和适合四年级学生理解的现代诗为主,这些内容都是由老师自己搜集整理的。不过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把晨诵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所以我准备第二学期让学生们自己推荐喜欢的晨诵内容,互相分享。

关于午读,农村的孩子想要达到课下自己拓展阅读量,相对来说有些困难,所以我主要将阅读的内容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那里有名人经典、童话故事、名人名言、百科全书等,可以满足学生读书内容的方方面面,我也会把自己偶然发现的美文与孩子们分享。看到他们读的津津有味,谈的头头是道,我也忍不住与他们一起读来,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份子,那时在他们眼中我不再是传道授业的恩师,而是共诉知心的益友。

关于幕省,孩子们在学习中习惯了教师布置主题来完成写作的方式,而幕省却大不相同,可以说它写无定法。刚开始孩子们总会问我写关于哪方面的内容,我只是告诉他们今天在学习上、生活上、同学之间等等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方方面面,总之就是回顾一天的生活。所以我最喜欢看学生们的幕省日记,里面就像是一个个丰富多彩微电影,也因为幕省让我更加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缔造完美教室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地自觉地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室,一个创造奇迹演绎故事的地方。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推广,我们每一个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班主任都在积极行动,朝向“缔造完美教室创造教室奇迹”的实验里程碑不断迈进。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

二、工作小组

组 长:陈传舜

成 员:王青山 毕平思 陈烨 韩传迎 张波

各班班主任

三、活动内容与日程安排

1、每班制作班级名片:制定富有特色和个性的班名、班训、班风、班魂、班级格言、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建立健全学生值日表、课代表分工表等。形成班级良好的文化环境。

2、班级公约:动员各个班级,围绕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生德育建设目标,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动员和调查的基础上,汇集全体师生的智慧,特别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要格外关注,对于学生经常出现偏差的行为习惯、思想动态要纳入到班级公约中来。各班要以此次班级公约征集活动为契机,切实推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导向,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综合素质。

3、行为规范学习和检测

为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

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经研究决定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以“遵规守纪、文明诚信”为主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建设,使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做起,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中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具备科学健康生活的基本素养。

学校将分两个阶段进行检查和检测,第一阶段:学校进行班内抽查,任意抽取3-4名学生,对其进行提问;第二阶段,学校进行书面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4、师生共读:读书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求:学校为每个班级建设和安装图书架,定阅读内容、定集体阅读、定交流时间、内容及形式等。写交流笔记、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演讲活动。做好读书活动记录。阅读内容以《书香伴我行》《让读写像呼吸一样自然》等书为主,还可以是教育教学刊物,学科组自定。对于学生则采取“师生

共读一本书”、“亲子共读”、“读书汇报会”、“晨读”、“课外阅读”、“寒暑假各读一本好书”等多种的读书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加强知识储备,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5、深入推进 “晨诵、午读、暮省”活动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声充盈校园,充分利用学生早晨、中午、晚自主的相应时间,本学期我校制定并启动“晨诵、午读、暮省”制度,让习惯成就素养,让素质奠基人生。

为使“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取得实效,特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1)晨诵午读时间 晨诵时间:7:25—7:45 午读时间:12:50---13:05(2)学生在指定的时间要立即进入教室开始读书,不允许在校园、操场上逗留。

(3)晨诵要求教师要饱含深情地、反复地引领学生去“诵”,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充实自我。

(4)午读以学生默读为主,内容可在班级图书架中自选,旨在引导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营造书香校园。要好读书,更要读好书,读有品位的书。

(5)晨诵、午读管理倡导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要求各班配备一些能力强,积极性高的晨诵、午读管理员,加强指

导,扶放结合。

(6)学校教导处将对各班的“晨诵、午读、暮省”开展情况随时检查,并定期从各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检测,对各班的开展效果进行评测。

6、教室卫生评比活动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育人的阵地,教室文化建设更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使“争创温馨班级,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环境,创造优美恬静、文明卫生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一次教室卫生评比月活动。此次检查评比活动主要围绕四个主题展开:整洁、美观、温馨、特色。要求各班级教室内部角落必须清理,教室后墙的美化内容要新颖有特色,能体现出学生生活情趣或时代热点,要醒目、美观,具有一定创造性。时间:每月不间断进行。

7、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交流会,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社会,让他们学会崇拜,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是我们学校

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聆听窗外别样的声音,能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大千世界,能让他们知晓域外的花样知识,能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五彩缤纷,能以饱满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1)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拓宽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渠道,感受多彩世界。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亲历生活,体验生活。(3)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评比,营造氛围。①好书推介:师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或几本,推介给同事或同学。

②实践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实践中学会的一项技能,展示学生实践中完成的一件作品,展示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体会等。

③“倾听历史”诗词朗诵会:学生通过古诗词朗诵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精神发育。

雪野镇中心中学

缔造完美教室活动总结 篇6

“缔造完美教室”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每一间教室,都是一个创造奇迹、演绎故事的地方。每一名学生都是奇迹的创造者、故事的演绎者。新教育要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理念正在逐步深入我们每一名教育人的心灵。雪野镇中心中学作为一个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每一名班主任都在积极行动朝向“缔造完美教室创造教室奇迹”的实验里程碑不断迈进。雪野镇中心中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开展一些列活动的同时也积极落实活动的成效,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成立了“缔造完美教室”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 长:房公堂

副组长:邢永波 陈传舜 李圣文 成 员: 王青山 毕平思

陈烨 韩传迎

工作小组

组 长:陈传舜

成 员:王青山 毕平思 韩传迎 陈烨 张波

各班班主任

三、确立了“缔造完美教室”活动宗旨

教室,一个创造奇迹演绎故事的地方。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推广,我们每一个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班主任都在积极行动,朝向“缔造完美教室创造教室奇迹”的实验里程碑不断迈进。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

教室是这样的,就像朱永新教授说的一样,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好词好句由此可见,它并不紧紧是文化建设,谚语不只是单纯的师生齐动手,将洁净的墙壁涂得花花绿绿,五彩斑斓,而是应该让班级内产生大量的故事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态度真正当家做主,在“家”中成长自己,并留下成长的足迹。本着这个愿景让我们和学生们在教室里幸福快乐的读书、探究、交流让我们的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抒写自己灿烂的人生

四、活动开展情况和活动效果

1、每班制作班级名片:

制定富有特色和个性的班名、班训、班风、班魂、班级格言、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建立健全学生值日表、课代表分工表等。形成班级良好的文化环境。现在全校各班都已建设健全了班级名片,并有具有个性的制作样式和内容,个性班名、班训、寄语,还有丰富多彩的学生天地,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班级公约:

各个班级,围绕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生德育建设目标,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动员和调查的基础上,汇集全体师生的智慧,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总结了各班的班级公约,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综合素质。

3、行为规范学习和检测

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做起,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中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具备科学健康生活的基本素养。

学校分两个阶段进行检查和检测,第一阶段:学校进行班内抽查,任意抽取3-4名学生,对其进行提问;第二阶段,学校进行书面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纳入班级考核。学校在对全校的学生进行规范检测中,全部学生都过关达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4、师生共读:读书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按照学校要求,学校为每个班级安装了图书架,阅读内容以《书香伴我行》《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等书为主,并添加了更多的教育教学刊物。对于学生则采取了“师生共读一本书”、“亲子共读”、“读书汇报会”、“晨读”、“课外阅读”、“寒暑假各读一本好书”等多种的读书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加强知识储备,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广大师生不仅了解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广大师生养成了宝贵的读书习惯,使终身学习和终身阅读成为可能。

5、深入推进 “晨诵、午读、暮省”活动

学校积极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声充盈校园,充分利用学生早晨、中午、晚自主的相应时间,本学期我校制定并启动“晨诵、午读、暮省”制度,让习惯成就素养,让素质奠基人生。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要求下,全校师生严格落实“晨诵、午读、暮省”制度,引领广大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养成,对自我的反思和反省,使广大学生增长了才干,学会了认识自我,提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6、教室卫生评比活动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育人的阵地,教室文化建设更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使“争创温馨班级,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环境,创造优美恬静、文明卫生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的以整洁、美观、温馨、特色为主题的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较多的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了班级的卫生水平,使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卫生整理和打扫过程中,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培养了自身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7、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拓宽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渠道,感受多彩世界。引导广大学生撰写积极向上的广播稿件,震撼力学生的心灵。

学校还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亲历生活,体验生活。让广大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了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组织。

学校还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评比,营造氛围。

五、成效和成果

通过一系列的“缔造完美教室”活动的开展,学校的学生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读书积极学生,他们在良好读书习惯的熏陶下,博览群书,学而不厌,掌握知识、增长了才干。有100余人次先后在各类报纸、征文中获奖,可谓硕果累累。

广大教师在“完美教室缔造”过程中也尝到了甜头,一谈起读书来,都津津乐道,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技能,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水平。

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和落实上级文件和精神,大力倡导和实施“完美教室缔造”活动,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享受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雪野镇中心中学

上一篇:职高语文总复习教案下一篇:观看警示录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