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兜山镇卫生院
肖鉴 在县委委、县政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卫生局的精心组织下,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富顺县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期培训班顺利如期开班。我有幸参加富顺县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第一期的培训。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通过各位专家、教授的授课我感触很多,体会也很多。
一、对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认识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公共卫生学院之一,历史可追溯到 1914 年在“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建立的公共卫生学课程组,1936 年发展为公共卫生学系,1951 年更名为“国立华西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后于 1986 年成立“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0 年,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并,学院遂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创造很多的辉煌!
二、对理论学习的体会
通过这次为期一周的培训,共聆听了16位专家教授的谆谆教诲,上了16门课程讲座。在参加工作十几年后,带着社会阅历的积淀,我仿佛又重回了学生时代,畅游知识文明的海洋。教授们的精彩讲解,从三星堆文明到政治文明,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和谐世界,专家们或幽默或儒雅的风采让我为之倾倒,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为之震憾。深邃的理论、古老的文化似和风细雨在教授们的言谈话语中不经意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的情操。理论与实践的火花一些矛盾在心中碰撞,在内心深思。感受最深及收益最多的几个方面:
一是我对公共卫生工作有了更高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些原来没有搞懂的、心中有疑问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一些答案,比如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出台的背景,2009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2011版的区别,为何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从原来的上级要我们做提高到了这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工作,应该由我们基层医务人员从最基础的第一手资料如实调查完成。还有就是对于价值观的认识,通过这次学习,感悟更加深刻。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我们在公共卫生工作上的信心和决心。公共卫生工作是主动服务还是被动服务,等等这些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效率。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终生学习,时刻修身,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决策,带出好的公共卫生服务队伍,搞好本部门工作。
二是公共卫生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充实。我毕业后一直在从事临床和公共卫生工作,但由于长期在基层,理论方面的知识是个弱项。这次学习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加强。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这次对公共卫生管理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习了新理论,接触了新理念,激发了新思路。管理学上强调两点,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一是关于服务的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在基本和服务上,我们只有扎实做好了基本的服务工作,才能够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保证他们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关于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概念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天地人和,道之本然。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要承认客观矛盾的存在,而不排斥与回避,积极地面对和解决矛盾问题,要求同存异。如我们在现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上,出现了一线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真正理解了服务与和谐的概念,应该说就都能够迎刃而解。
四是想谈一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应该说通过这次培训给我解决了不少心中疑问,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一些困惑,比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要求的一些率和数量制定的是否科学;一些服务项目的开展是否考虑了目前基层的人员、技术、设备等的实际服务能力,能否按照要求开展工作;还有体制上的一些弊端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如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缺编严重、乡村医生队伍的身份、养老等待遇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造成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所以,如何建立公共卫生工作工作的长效机制,如何真正的服务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待各级党委、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共同研究、探讨,有待各位公共卫生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努力探索。
通过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一周的学习,听到看到了很多东西,准确的说应该是接收了大量的信息。还需要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工作业务中,慢慢消化,慢慢吸收,辩证客观地分析,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使这些知识为我所用,受用终生。一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次学习积累了很多宝贵材料,要常翻常阅,不断总结;二是要以新的理念,新的角度,新的高度,重新去审视、开展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力求做到有新思路、新变化、新效果;三是要把学到的财富奉献给团队,积极创新决策,传递知识理念,达到团队的整体提高,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要在服务方面继续下功夫,拓宽层面,丰富形式,变被动为主动服务。加强上门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感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也将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不辜负组织的期盼!
1 学习体会
1.1 精神卫生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精神卫生事业, 规范精神卫生服务, 维护精神障碍病人的合法权益
它是一部精神卫生的大法, 强调了促进心理健康, 而非仅仅精神病防治, 因此, 从广义上来说, 它应该是一部适用于全民的法律。促进心理健康, 预防精神障碍, 可以说人人有责, 小至家庭, 大至社会, 都在其内。这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人享有精神健康的权利”和“精神健康是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宗旨[2]。该法律从保障人权和维护健康权出发, 对各类从业人员、服务机构的执业条件与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 尤其关注了医疗行为中患方的人身自由、自主决定权、知情权、隐私权等, 对诊断、出入院 (尤其是非自愿住院治疗) 等环节作了严格的程序规定。最后, 法律对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从正反两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即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精神障碍病人的各项保障, 对违法者进行相应的处罚。随着法律的实施, 精神卫生管理和服务理念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临床工作模式的调整。由此带来中国内地精神卫生事业诸多发展机遇, 也对规范相关的服务提出了诸多挑战。了解这部法律的相关背景以及实施中护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精神卫生工作管理者以及专业人员均具有现实意义。
1.2 依据法律的要求, 权益告知、自主决定、隐私保护、最少限制等原则贯穿精神卫生服务的始终
医疗服务可能更加透明和程式化, 日常工作中将更加注重相关的程序 (形式) 及过程的记录与保存[3]。随着服务安全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保护意识将不断加强。因此, 对法律制度要准确理解, 精心做好各种准备。使一些工作习惯和职责规范化、法律化, 加强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工作责任心, 使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更细致、完善、到位, 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 应对策略
2.1 加强《精神卫生法》的学习、培训, 增强法律意识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者以为病人谋利益为已责, 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为病人解除痛苦, 捍卫生命, 被施救的病人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生、护士。但是近几年来, 由于媒介引导老百姓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加强,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并有激化趋势。随着《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施行, 医院将法律、法规、规章教育纳入护理学继续教育中, 邀请专家来院做法律讲座, 院领导及职能科室负责人经常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对于从事精神病病人康复工作的医务人员做到认真研读, 熟知法律的规定, 如送医规定:建议权、送医权、强制送医权;住院规定:诊断权、住院基本原则、程序、七项告知;出院规定:自愿出院、通知出院、手续办理等。改变目前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知识匮乏的状况, 做到知法懂法, 遵纪守法, 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准确地履行自己的告知义务, 自觉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对日常与护理有关的潜在法律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增强预见性,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2 护理的相关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编写、落实
完善的制度、健全的管理体制、先进的理念是预防差错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为保障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 需要制定出与护理行为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来约束护理行为, 为此我院修订新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分级护理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约束保护制度》《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感染管理制度》《护理质量工作标准》等若干规章制度, 组织全体护士学习, 对护士进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护士“慎独”精神的教育, 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确保护理安全。使全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并严格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落实, 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方位为病人服务的多元化护理。
2.3 加强护理培训, 大力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面对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的新形势, 护士和护理工作也应进行一系列的调理和充实。护士知识的填充和更新势在必行:护理活动具有很大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这使得护士再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否则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病人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 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与功能远远超过了传统领域专科护理的发展, 对提高护理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要求, 政府和社会对精神卫生的支持和投入将逐步向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社区康复以及基层和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拓展。单就健康教育方面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人文知识, 所以护士自身通过自修、函授等形式来提高素质的同时, 医院也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 对护理人员按不同岗位级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 同时重点强化评判性思维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我院还对新进护士和45岁以下的护士制定了详细的分层考核计划, 将护士的在职培训与执业、晋升、任职、考核相结合, 使各级护理人员高度重视在职培训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并使其制度化, 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素质。
2.4 建立医院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护理部设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下设三级管理网络体系, 形成护理质量的层级管理、循环管理, 使对护理质量的控制落到科室的每一名护士, 形成质量控制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理念。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 注重环节管理和细节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严格执行护理质量标准,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规范、落实护理文书的书写。例如: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 法律要求对于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自伤、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 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 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并在实施后告知病人的监护人。我院在执行过程中要求医生评估病人后开约束保护的医嘱, 护士执行后签名, 记护理记录、观察并记约束保护巡视记录单, 医生根据病人情况适时停止保护医嘱, 护士再次记录。并在家属来院时告知。
2.5 加强护患沟通,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需要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适应医疗市场, 理解、尊重病人, 注重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运用, 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并将沟通技巧运用于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如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前, 都要认真与病人沟通, 履行告知义务, 维护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 有效避免护患矛盾。护士应将安全知识纳入健康宣教内容。如贵重、危险物品的管理, 防噎食、防滑、防坠床、防跌倒的防范措施等, 使病人主动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2.6 加强医护沟通,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护理工作的无缝隙衔接, 是病人得到准确、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的保障。护理人员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了解病人的病情, 并参与主任医师查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反馈医生, 为医生制定准确的诊疗方案提供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沟通, 密切医护之间的协作关系, 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在工作中互相提醒、监督, 弥补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 从而防范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
2.7 建立后勤保障制度, 服务于临床
完善的后勤保障是满足病人住院治疗的前提, 随着病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住院环境与配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全新的现代化的病房、医院后勤保障体系的更新, 真正形成临床围着病人转, 后勤围着临床转的良性工作状态, 满足临床的各种需求。让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病人的治疗康复护理工作中, 还护士给病人, 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3 小结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精神卫生法》是每一位精神科医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在工作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增进主动服务意识,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精神卫生法》, 在维护精神病人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的同时, 严格地履行医务人员的职责, 规范我们的行为,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高水平, 改善精神卫生护理服务质量, 推进精神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后精神卫生护理工作应对策略。[方法]通过学习、培训、实践, 规范精神卫生护理管理。[结果]《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既造福广大的精神障碍病人, 也给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结论]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卫生法》, 加强精神科护士队伍建设, 规范精神卫生护理管理, 提升精神卫生护理服务质量, 推进精神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神卫生法,护理管理,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1.
[2]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2010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致辞[EB/OL] (2010-10-10) [2013-02-19].www.un.org/chinese/5g/2010/mental-ealth.shtml.
关键词:学习;公共支出;绩效评价
一、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与内容
1.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
公共支出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直接反映政府的政策选择,同时也代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所形成的耗费。同税收一样,公共支出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如果说前者是政府以恰当的方式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汲取足够的资源,那么后者则要求政府高效的对资源进行分配和运用。公共支出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数额和范围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生活的规模、深度以及公共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绩效评价源于企业管理,旨在通过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评价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它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在政府管理中实施绩效评价,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指通过制定政府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目标,设计出衡量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的指标和衡量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评价和报告。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公共支出绩效预算的基础,是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支出的成果进行考评,而且还对其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以及资源配置进行考评,并将部门预算和绩效挂钩,进而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益。
2.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是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三个基本内容。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在达到一定支出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支出最小化;所谓“效率性”是指财政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所谓“有效性”是指公共支出活动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预期目标。
最理想的公共支出运行结果应是在既经济、节约,又高效率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支出行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三者往往不能达成一致。例如,有时为了考虑有效性,实现财政的社会目标时,不得不牺牲一些财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因此,要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而是要针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二、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应把握的原则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分析是指通过选择一系列的数量指标,按照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评定公共支出状况;定性分析是指评价者运用自身的经验、知识,参照有关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主观判断。影响公共支出绩效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等。公共支出的执行结果也有两类,可以直接进行定量分析的(如经济效益)和不能进行定量分析而只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如社会效益)。此外,单纯采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进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时,一定要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2.全面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支出内容繁多,涉及经济建设支出、财政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文化体育支出、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和政府运转支出等九大类领域,公共支出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其绩效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全面权衡各种绩效表现。另外,由于不同的公共支出具有不同的功能,所追求的绩效也就相应地有所侧重,因此,在把握全面性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别公共支出所生产绩效的特殊性。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一方面,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性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之一;另一方面,为准确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也必须考核其经济效益。因此,为达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果的目的,就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公共支出过程中,有的支出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而且,没有长期效益,短期效益也不牢靠。因此,注重长期效益的公共支出是值得提倡的,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这在生态环境绩效评价、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农业支出绩效评价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5.整体效益与局部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儒家文明的优秀传统,局部效益要服从于整体效益,在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局部效益才可能达到最优。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也要坚持这一原则。例如,一个具有负外部性的项目支出,尽管它将对某个局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但实施该项目可能从总体上造成损失,对于整体效益将有所损害,那么这类支出就要慎重考虑。
6.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事前评价是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是决策的依据;事中评价主要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监控;而事后评价则主要起总结作用,对公共支出绩效较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对绩效较差的进行总结和剖析,作为经验教训。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应该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7.定期评价和经常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期评价秉持了公共支出的阶段性特征,能够对公共支出的进展情况分阶段逐一评价,对支出绩效随时做出监控和权衡。而经常性评价则更加注重实效性,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能更好的保证财政资金的运行安全。
8.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公共营养师培训班的学习,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营养方面的误解。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身体好,很健康,但是拿到体检结果不是脂肪肝,就是血脂、血糖增高,病人往往对体检的结果抱一种怀疑态度,认为自己平常生活当中各种营养成分都注意到了,为什么生活水平好了,身体反而差了。这都是缺乏营养知识而导致的。很多人不知道每天吃什么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有的饮食完全无规律,无节制;有的则盲目的进补,导致有的营养不足,有的营养成分过剩。
通过这次学习我体会到,要成为一个好的公共营养师,非但要有系统全面扎实的营养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公共营养师光让人理解均衡营养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让他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自觉的按照营养学的规律去实践。
姓名:
学号:
在大二的下学期,我选修了《公共关系》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社会上的“公关”一样,只是适用于企业或者政府间打交道的方式。但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及老师认真严谨活泼生动的讲解,我逐渐走出了认识的误区,开始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并且从中获得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随着课程的进行,我对公共关系的理解从表面不断深入,老师也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未知的领域之内,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公共关系学的高深之处。
从人类诞生初至今,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就存在着各种联系,并逐步建立了社会关系。马克思曾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足以说明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处理好社会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19世纪末,公共关系学诞生于欧美的经济发展时期。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门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可见,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概念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存在着公共关系问题,公共关系是形象、是舆论、是评价、是信誉度;公共关系是科学、是艺术、是职业。生活在经济社会高度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我们更应该学好公共关系,为将来立足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快速发展与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学习公共关系有利于优化人际关系。“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着各种关系。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变得尤为重要,而学习公共关系能够从理论上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在生 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其次,学习公共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这个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要想深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就必须从它的源头开始,从本质开始。而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学习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为突破口,开始对各种关系进行剖析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事件,了解社会现状,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学习公共关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除此之外,学习公共关系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在公共关系的学科体系中,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公共礼仪。这是对提升公民素质最有帮助的一块,而能够提升公民素质的不仅仅是公共礼仪一个方面。对社会关系的剖析,对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公共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重要,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形象,此时公共关系的学习便体现出了它的巨大优势。
学习公共关系可以培养我们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交际氛围。未来的社会将是合作与协作的社会,发挥群体智慧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竞争更加的突出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将成为成功者的必备素质。而公共关系的功能之一就是协调与合作。从本着上讲的是在竞争中追求协调与合作。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公关知识使自己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可大大提高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水平以及共同协调能力,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使人际关系得以优化。
学习公共关系还可以增强人际吸引力。在公关理念中,形象意识是对形象高度重视的思想。如果将其运用于人际交往,有强烈形象意识的人就会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动,时时、事事、处处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服务意识是对为公众服务高度重视的思想。将其用于人际交往,就是要有一付热心肠,要乐于助人,特别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公众意识就是高度重视公众利益的思想。将其用于人际交往,就是要关心他人,要多替他人着想,能体谅他人的难处,并尽力满足他人的正当要求,维护他人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言谈举止得体,善解人意,热心助人,心里装着他们,处处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人,对其周围的人就具有吸引力,就是大家都愿意与之交往的人。
说起公共关系,没有学习这门课程的我会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企业或组织利用公关手段树立良好形象,从而与社会各成员搞好关系,我会觉得公共关系就是公关。可是,在接触了一学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之后,我发现,公共关系远不仅仅是公关,它所包含的内涵更加深奥的多。
就像定义中所说的那样,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营管理中自觉运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促使组织与相关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促进、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为本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要与社会公众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作为公共关系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的媒介。在各类传播媒介中,我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了当下发展最为迅速、传播最为广泛且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而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内部,相比于较为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因特网和自媒体才真正的提高了大众传播媒体的效率和影响力。这两类传播平台通过高度开放的网络平台,广阔覆盖的范围,高参与度的网民带来的双向互动以及较为低廉的运营成本将信息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并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认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众传播媒介优于其他媒介,在对公共关系媒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组织也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对象、传播内容以及经济状况进行实际考虑再加以选择。
我们必须承认,公共关系对组织本身乃至社会都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的。对于组织而言,公共关系可以收集信息,检测环境,成为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公共关系能从整体上评价决策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有效参与决策过程;公共关系能够通过各类传播媒介将组织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公众,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协调沟通机制也能成为组织运行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等等。以上所提到的公共关系的几类重要功能无论是对公益性组织、互利性组织还是服务型组织、营利性组织,对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抑或是文化组织、群众组织或者宗教组织都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当然,公共关系对与社会也有着不小的贡献,公共关系中的沟通以及所传播的信息也能够很大程度的优化社会的互动、心理、经济和政治环境。
我认为,在对公共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公共关系意识本身而言,它所包含的尊重公众、塑造形象、真诚互惠、传播沟通、创新审美、立足长远以及危机管理等意识均是有效展开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更利于提高员工素质,使其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工作,从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一个能够实现公共关系工作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而要提高公共关系意识,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对公共关系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经典的成功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说,意识的培养与学习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只学习不实践的知识是不能被实际掌握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策划书作业我也对公共关系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个看似简单的活动策划书其实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严谨的时间、人力以及资金的安排,活动策划更要考虑到参加人员时间、场地限制、时间限制、流程安排、资金情况、人员数量等实际问题,在种种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达成预期的效果并非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同时,在整个策划化工作中,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沟通协调也显得格外重要,正是在不断的交流和讨论中,能够高度契合初始目标并最大限度节约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最优方案才得以产生。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公共英语教学目标错位,未能充分体现高职特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被看成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大部分学校只开设基础英语,与学生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缺乏紧密的联系,并以通用的英语能力作为评价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标准,并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进一步强化。高职公共英语的实际目标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错位,高职的职业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未能显现。
一、过分注重基础,忽视记忆策略技巧练习
英语的基本语法等在高中阶段已全部学完,把整个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全放在“打基础”上,显然有很大程度的浪费。“死读书、读死书”,这正是高职学生词汇量小的原因所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形象和声音等记忆策略,把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变得生动有趣,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将听到的和看到的英语句子、文章、谚语警句等做成摘要笔记。部分学生热爱摘抄,但是记过之后弃于一旁,温故知新的环节存有漏洞。应认真分析目前的现状,从旁督促,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实现学有所有,学以致用。
二、盲目焦虑导致课堂听课效果下降
部分学生听课时容易受到其他同学说话等的干扰,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听课效果差,知识记忆不深刻。偶尔因为回答问题错误导致内心受挫,听课积极性越来越差,最后形成厌倦课程的恶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帮助其克服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焦虑和心理障碍,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善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多和教师及他人交流,拓展社交圈子,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三、应试倾向严重,题海战术促成“高分低能”
一方面在管理层面,由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官方背景,以及在不同院校间的可比性,各高职院校的领导都把该考试作为学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进而片面强调考试过级率,使得全国范围内英语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笔者所在单位大一学生入学即可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A)级考试。部分学生仍延续高三模考的题海战术,一味追求寻找真题,将模拟套题作为临考的必胜法宝。忽视单项训练,尤其是对语法点的理解及总结。在紧张的做题过程中,时而翻看答案,时而查阅资料,时而放松,时而紧张。一套试题不按规定时间完成,无法起到复习的效果。久而久之,由于答案频繁错误而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另一方面在教学层面,部分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阅读以外的能力训练非常薄弱,基本不涉及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针对此状况,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单项训练,强化薄弱语法点,加强与学生的课下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难点及复习中的拦路虎,积极鼓励,促进提高。
四、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无法深刻剖析学习过程中的劣势和优势所在,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分析自我的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养成分析自我的习惯,培养自身的调节与控制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
五、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
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自己应怎样主动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善于将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他人交流,更不善于将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他人共同探讨找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的办法。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加强指导学生怎样主动将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他人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职业性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遵循“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的对象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作为高职重要基础课程的公共英语,必须摆脱本科公共英语学科知识结构的影响,把职业性作为改革的方向,最终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不一定系统反映语言科学的知识体系,但必须反映工作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实践性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现方式。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交际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实践性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日常教学要从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转变为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主;其次,课程内容应能反映将来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同样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个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应具备专业、方法及社会三方面的能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新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总之,是培养一种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马俊波.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6(5).
关键词:公外俄语;自主性;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69—02
一、学习自主性
Henri Holec是最早研究学习自主性的人,他于20世纪80年代在外语教学领域首次提出了“学习者自主”的概念[1],并将“学习者自主”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他认为,自主学习是指不依赖他人,自我管理学习。具体体现为:学生独立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他还指出,学习者自主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能力[2]。
在外语教学领域引入“学习者自主”的概念以来,外语教育工作者对该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如Huttunen坚持某种类型的学习行为是重要的,而Little认为,在学习时,能独自地或在小组活动中计划、监控并评估自己学习的学习者才是完全自主的学习者[3]。但该领域的所有研究者都认为,将学习责任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当今的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以几何级数递增,而现代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以往“学校教育受用终身”的陈旧观念。因此,在大学的教育,包括外语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当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所必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
目前,在大学非俄语专业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严重依赖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学生为俄语零起点学生,而俄语入门难,学生自学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本身具有的学习自主性不强、动力不足,不能自觉利用其他渠道进行俄语学习。因此,在高校非俄语专业学生中开展外语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是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学习者自主”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外语教学实践,论述俄语学习者自主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二、学习动机
关于动机对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其中Gardner(1985)的社会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对动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Dornyri(1994)推出了一种综合性的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框架,反映了语言的社会、个人和教育三个不同的维度。该理论强调动机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强调了学生先前经验的重要性[4]。
不论是外国学者还是国内教育专家都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速度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外语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并促使这一漫长的过程持续下去。动机被分为工具动机和参与社团动机两种,通常受工具动机影响的学习者把学好外语当作考取某些证书或找到理想工作的工具,而受参与社团动机影响的学习者是因为对目的语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想更多地了解该目的语社会文化或用该目的语进行交流。受不同动机的驱使,学习者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也不相同。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非俄语专业学生选择俄语作为公共外语分不同的情况:有些学生是中学选了俄语,到大学接着学,这只占极少的一部分;有些学生是出于对俄语或俄罗斯文化的热爱而选择俄语;还有些学生是因为高中时英语学习效果不佳,想换一种语言试试。对于中学学过俄语的学生来说,俄语是第二外语,他们对俄语和俄罗斯国家也有比较多的了解,有自主学习的潜力。那些中学学的是英语,到大学后主动选择学习俄语的学生,不论其动机是对俄语或俄罗斯感兴趣或是俄语将会成为今后工作中的有用工具,他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一旦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的自主会很快培养起来,如果在中学已掌握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对俄语作为第三外语的学习会大有裨益。而英语基础薄弱,被迫选择俄语的学生,通常他们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对外语没有兴趣,学习自主性当然也比较差。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帮他们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学习目标,找到针对于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帮其树立学好俄语的信心。
三、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途径
高等院校非俄语专业学生对外语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不同、学习动机也大不相同。作为公共外语的俄语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对于俄语为零起点的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预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能发挥潜质,学好俄语,而且将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带到工作中,继续学习和提高外语水平。
教师培养俄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主要途径有:
(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对俄语的学习兴趣
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从内心深处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则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在动机,因此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加,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此外,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两大前提,教师的职责是让学习者具有强烈的习得外语的愿望,使学习者意识到学好外语是未来社会的要求,也为自己未来的事业创建更大的空间,使生活丰富多彩。
9月上旬开始,我卫生局按照县纪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永纪〔2004〕51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六个一”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本人参加了县纪委举办的反腐倡廉形势报告会,聆听了省纪委常委杨夏柏所作的《坚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努力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报告;观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和《王怀忠的两面人生》两部电教片;学习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纪律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及《从辉煌到末路》一书,深受启发。现将学习心得体会反映如下:
一、必须坚持锻炼党性不动摇,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卫生局局长岗位上,尽管本人能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学习理论不够,除了参加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上级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外,平时自学理论不够,系统性不够,难以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观点、方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够;还缺乏远大的眼光,缺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缺乏远大理想信念的危害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强调的“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这一内涵。要制订学习计划,做到每周坚持半天学习。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积极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曲折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做到带头宣传社会主义,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建设,与一切“分化”、“西化”中国社会主义的行为及一切不良思潮做斗争。要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人民事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努力培养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分清事物真伪善恶,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二、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不动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照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要求,本人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距离。平时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会海”之中,下乡“走马观花”多,深入边远山区调研少;把握宏观多,具体指导少;布置任务多,抓具体落实花的时间少。对个别工作的处理,考虑欠深、欠细,出现了一些漏洞。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反思自身在实践党的宗旨上“缺些什么?为什么缺?”反思自身在实践党的宗旨上“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培育群众观点,转变工作作风。要从事务堆中解脱出来,变“坐门就诊”为“出门就诊”,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事物发展的特点、规律,为科学决策打下基础。要牢固树立民思想,深入山区、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力求每年为基层为群众办几起实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办实事、出实招,尽最大的努力去实践党的宗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原创: 肖光军
如何将意图变为政策?
问题界定,标准设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选择,政策执行与监测,结果评估和政策变迁。
一、问题界定
1.认识到一种状况。
2.为什么这种状况是一个问题?
3.这种状况的范围、性质、变化是?
4.实现什么目标算是解决了该问题?
5.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吗?
6.这个状况的决策者、执行者、受益者、受害者等是谁?
7.谁会支持解决这个问题?
8.在问题和解决方法上有哪些不同观点?
9.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10.寻找问题表现的现实依据。
11.这是一个正确的问题吗?还是一个更深刻问题的表现?
12.有没有不触及这个问题却能实现/维护那个价值的方法?
13.能通过改变价值、不改变状况来消除问题吗?
14.进行分析有什么限制吗?
注意:人往往容易“针对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所以要时刻关注问题的主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关注问题的有无、虚实、表里、关联、变化;有了备选方案之后要重新界定问题一次;注意“结构不良问题”——它不存在一个“最优解决方案”,只有不同的偏好方案。
二、标准设立
1.认识价值,价值共识,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2.用可行性约束明确价值观。
3.价值的组合与冲突。
4.目标搜寻。
5.根据相关专业知识确立指标。
6.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的绩效标准。
注意:包括目标、指标、绩效标准三个层次。
不能将目标看成现成的、不言自明的东西,要考虑到其背后的价值、利害、轻重缓急的冲突,特别是利害因素中要假设决策者与其他理性人一样也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如为争取选民支持,会倾向于迎合选民而非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或是将目标说的含糊不清来减少对自己的限制。
目标搜寻时,首先寻找单一目标,若不成功则向上寻找更普遍的目标。还无法达成共识,则采取最优化(进行目标交易或按偏好顺序排列取舍、将次要目标的最低限度变为工作要求)方案或“满意”途径(确定各方面“足够好”的标准,再寻找一个满足它的方案)。
三、备选方案搜寻
1.搜寻。
2.创造。(以上两个步骤的方案均有以下来源:专家权威、具有洞察力的当事人、技术与方法、科学理论、参与者的动机目标、相似案例、触类旁通、伦理体系等)
3.初步检验与评估、保留个位数的方案。
4.重新定义问题。
注意:不要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不要急于批判别人的意见,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避免过早形成偏好,防止未经评估而排出备选方案,注意在条件变化时重新考虑之前被排除的方案。
四、未来预测
1.预测现有政策的结果。
2.预测政策可能的变化。
3.预测各新政策的结果。
4.预测政治参与者的行为。
五、方案选择
1.技术可行性比较。
2.经济可行性比较。
3.政治可行性比较。
4.行政可行性比较。
注意:技术可行性就是对当前物质条件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进行考量来回答这个方案将造成什么后果,能否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目标;因此在这个比较当中要把目标之外的后果考虑进去。
经济可行性一般有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风险——效能分析等方法。
政治可行性既可接受性、道德性、好评性、合法性、公正性。
行政可行性就是贯彻落实能力,它受权威、制度承诺、执行人员能力、目标群体支持、财政资源、任务冲突等因素影响。
注意:不要故意将自己的偏好方案与明显较差的方案放在一起比较。确保各个方案具有互斥性。留下3-7个比较后的方案用于最终决策。
方案决策:这就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算了。
六、政策执行与监测
1.分析可能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2.选取政策工具。
3.政策监测:监察、审计、核算、分析解释
注意: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有三大类,一是问题的特性,如问题性质,客体的多样性,客体的人数,客体行为需要的调试量。二是政策本身的因素,如政策正确性,具体明确程度,经费、人类、信息、权威等资源的充足与否,安排执行机关与人员。三是政策外的因素,如目标团体的服从,执行人员的素质与工作态度,执行机关的特性,机关组织间(上下、横向、干群)的沟通与协调,政策监督,政策环境。
七、政策评估
1.确定评估对象。
2.制定评估方案。
3.挑选和培训人员。
4.全面收集信息。
5.综合分析信息。
6.运用方法得出结论。
7.撰写评估报告
注意:区分政策输出和政策效果,前者是政府做了什么,常表现为统计数字,后者才是这些做法产生的实际效果。要把政策目标外的影响全面考虑进去。
难点在于:目标的不确定性,效果的不确定性,政策后果的重叠,因果关系不确定,信息和经费缺乏,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触。
PS:个人建议成立政策评估部门行使监督职能,与纪委监委一般的“管人”区分开,专司“管事”。可独立设置为一级部门,也可以作为纪委监委的二级部门存在。
八、政策变迁
三个内容:政策调整、政策终结、政策变化。
【公共卫生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体会11-30
我学习公共关系的体会07-17
公共管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29
公共卫生服务10-10
公共卫生管理12-20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督导表06-26
公共卫生预防接种06-30
公共卫生半年总结07-22
16公共卫生调研09-21
公共卫生宣传口号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