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关键词:休闲旅游,南宁县城,旅游专业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 其周边的休闲产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近年来, 广西南宁把区域建设与休闲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使周边县城的休闲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广大居民得以开展各种休闲活动, 提高了区域的实力和竞争力。实践活动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与休闲旅游相关的专业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文章通过相关分析, 在县域休闲业发展的背景下, 寻求促进旅游专业教学进步的对策。
1 休闲产业与休闲旅游
休闲产业是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总称。在现代社会中, 休闲服务业是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部门。休闲产业是一系列产业集群, 是由旅游、文化、娱乐、康体等产业构成的系统, 它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休闲产业的特点是产业形态丰富多样, 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供给消费者多层次性的产品与服务等。休闲产业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还可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休闲旅游是休闲业中的一种活动方式, 是以休闲放松为主要目的, 到目的地进行一系列相关活动的旅游方式。休闲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 突出了旅游过程中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放松。一般认为, 休闲旅游不像正式旅游的时间、空间的约束。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 休闲旅游具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 修身养性、放松身心, 慢节奏游览, 消费范围较广, 自助旅游的比例增大等。
2 南宁县域休闲旅游的发展
近年, 广西注重发展休闲产业, 在一些年份, 还进行各种休闲节庆活动。例如, 2011年, 是广西的“休闲农业推进年”。过去, 单家独户的农家乐, 开始走向企业化、产业化的“休闲农业”。通过开展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扩大了休闲农业的影响力, 农民获得收益, 市民得到了享受。南宁市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居民收入提高较快, 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与工作压力的释放促进了城郊休闲旅游的发展。南宁不断整合旅游资源, 指导区县和乡镇的旅游开发工作, 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以形成南宁市的“大旅游”体系。
例如, 有南宁“后花园”之称的上林县, 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休闲旅游的发展。该县的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大明山龙头峡谷、大龙湖、三里·洋渡、状元村不孤村等四大景区, 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城唐碑和智城遗址等。从2006年起, 该县系统挖掘、整理与包装了旅游区中的石门龙母文化, 系统整理了徐霞客文化, 挖掘红色旅游文化, 宣传与弘扬了唐城唐碑文化。近年该县举办了生态旅游养生节、葵花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节假日期间, 到上林农家乐休闲的游客接踵而至。根统计, 2012年国庆期间, 上林“下水源”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800多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136万元, 农家乐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又如, 在南宁的隆安县, 近年来休闲旅游也得到了发展。隆安区位条件优越。有高速公路、二级公路、水路可以达到, 是南宁、百色旅游片区的结合部, 交通便利。隆安县的旅游资源丰富, 开发价值较高。龙虎山和绿水江漂流景区在改进升级, 雁江古镇、西大明山水源林保护区、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的布泉山水、罗兴江等资源也在开发中。隆安还是有名的“板栗之乡”, 有种植面积广阔的金穗公司现代农业园等。这些旅游资源各具特色, 互补性较强。2013年, 隆安县以科学、快速、和谐发展为主题, 紧紧围绕建设南宁“三个基地” (生物产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旅游休闲基地) 为目标,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横县、马山、武鸣、宾阳等县城, 也都利用各种方式发展休闲旅游, 以节庆活动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为代表。横县利用茉莉花节庆、九龙瀑布群等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马山县因成功举办了许多节庆活动 (美食节、金银花节、三潮水欢乐节等) 而受到游人青睐, 旅游业获得发展。每年武鸣的“三月三”歌圩、宾阳的“炮龙节”等活动, 都吸引了很多的游人。
3 实践发展与旅游学科的更新要求
3.1 我国旅游学科的发展
实践活动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与休闲业密切相关的旅游专业也获得了新的机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一个经典的话题, 通常说,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的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研究从旅游业的实践中开始起步、不断发展, 突破了建设遇到的难题, 取得了很多成绩。在基础理论与分支学科方面, 都取得了进步。有的学者认为, 在众多有关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见解中, 体验论是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有的学者通过对旅游服务起源的追溯, 论证了旅游业是为人们出行提供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 总结旅游学科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和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与行业发展变化的关系。正是实践的发展, 促进了学科的进步。
3.2 产业发展与学科成熟度的关系
旅游科学研究在我国开展30多年来, 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旅游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 旅游学科的发展还远未成熟。不仅旅游学科是这样, 许多学科在时间上相对于实践发展是滞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进行不断地关注。
2011年5月, “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举行, 其中对“关于旅游学科成熟度”的讨论尤为引人注目。《旅游学刊》名誉主编刘德谦教授取得了《关于旅游学科成熟度的十个标志》的成果。其中, “旅游学界和业界对产业发展态势密切关注”, 是学科成熟标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科前沿研究和不同意见的讨论, 正在赋予这门新兴学科更加活泼的生命力———我国旅游学界、业界和旅游主管部门, 对产业发展态势和旅游学科的前沿是密切关注的。这些研究不仅紧扣着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也赋予了这门新兴学科更加活泼的生命力。
4 休闲实践发展对高校旅游专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4.1 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 参与研究实践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也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休闲产业的实践发展会对高等院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 时代对高校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开门办学、为地方经济服务等措施表示了热烈地欢迎。高校与旅游企业可以加强合作、互利共赢。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 与旅游企业进行对接和拓展, 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研制详细的发展与建设规划。例如, 在隆安布泉的旅游规划中, 就有高校的积极参与。南宁周边地区丰富的实践活动, 是良好的实践场所, 教师可以在这些实践过程中, 对区域休闲产业提出好的建议, 以促进其进一步向前发展, 达到校企双方的共赢。
4.2 教师进行更多的知识储备
面对新的休闲旅游发展形势,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进行更多的知识储备, 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储备, 等等。加大储备, 教师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休闲旅游包括人文、地理、规划等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适应社会、形成专业素养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就需要更好更多的知识储备。
4.3 可以形成新的书籍资料与教学资源
南宁县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 如何开发、合理的使用这些资源, 可以形成新的书籍资料, 可供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师生教学和实际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活动的人员学习、研究、使用。这方面也是高校今后的努力方向, 力求新的视角去发现休闲, 研究休闲旅游, 收集更多的案例与资料, 进一步为理论与实践服务。
4.4 促进实训场地的建设
高等院校注重实训场所的建设。作为成人高校, 广播电视大学的特点是专业多, 学生分布广泛, 课程体系庞大, 而部分专业的师资力量是难以完全覆盖的, 尤其在实践环节和实训基地方面比较薄弱。广播电视大学要主动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企业行业发展需求, 实现课程设置与当地企业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对接。南宁县城有一些旅游的发展平台, 可以建设成为旅游专业实训场地, 这方面需要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建。
4.5 创新办学形式、扩大招生规模
成人高校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先导, 加强系统建设, 扩大办学规模。随着休闲实践的发展, 成人高校的办学形式与方法要延伸, 要继续构建适应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专业, 深入到行业、企业之中, 积极探索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还可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 对于休闲旅游, 可以进行导游、住宿、餐饮、保健等多方面的业务培训, 可以向乡村社区拓展, 创建具有品牌效应、地域影响力、持续发展的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 2007, (8) .
[2]谷金明, 王菲, 陈婷婷.休闲旅游的层次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09, (27) .
[3]卢冬梅, 简王华.南宁市城郊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
[4]苗丽.上林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N].当代生活报, 2011-05-17.
[5]蒋艳.对我国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几点认识[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 .
[6]黄郁成.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J].旅游科学, 2010, (6) .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們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基础,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题,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涉农旅游业呈蓬勃发展之势,农家乐、观光采摘等休闲方式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无疑,休闲农业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随着打工人群经济积累的增多和创业意识的增强,不少在外打工人员想回到农村创业,我们编辑部也经常接到读者咨询创业方面的电话,其中就有关于休闲农业的话题。办休闲农业企业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目前发展现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又要注意什么?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局副局长周群,请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记者:周局长,我们编辑部经常接到读者关于办休闲农业的咨询电话,今天很高兴能采访到您。请您谈谈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好吗?
周群: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的必然产物。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有8.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在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
以江西省为例,全省现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超过2200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规模的企业200多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11000多家。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已超过60万人,其中九成是农民就业。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百亿元。目前,江西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休闲农业已成为提升产业层次、改变农村风貌、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记者:江西省出台了哪些扶持休闲农业的政策和措施,请您重点介绍一下。
周群:2012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原则、重点工作和措施。《意见》中提出,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特色、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把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民增收就业放在首位;要合理利用“三农”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要加大政府投入,实施税费优惠,基本建设和财政涉农资金项目要向休闲农业倾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以规范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升级;要鼓励休闲农业企业开发荒山、荒地、荒滩,提高土地利用率。
记者:发展休闲农业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
周群:休闲农业在保增长、惠民生、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休闲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种养模式,产、加、销、观一体化经营,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现代产业体系。作物变成了景观,农场变成了庄园,农产品在产地、在庄园就能销售,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民利用农业生产、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创业,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尝农家果、做农家活,游客参与其中,每个环节都能搞活,每个项目都能增值。如今,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返乡创业,回到祖祖辈辈从事的农业上来,有的办起了农家餐馆,有的建起了摘菜采果园,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村活力,展现了乡村魅力。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休闲农业大多以新农村建设村点、自然村或专业合作社为基本建设单位,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美的环境,必须做到三通(通路、通水、通电)、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化(绿化、美化、亮化),从而促进农村脏乱差的有效治理,发展村级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四是建设生态江西、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效手段。江西省8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休闲农业有效整合了农业和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江西省生态环境好的资源优势,以湖光山色、田园风光、优质服务吸引了游客,为城里人提供了休闲之地、养生之所。
五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新、奇、特农业品种和景观、以现代高效农业吸引游客,现代农业元素注入休闲园区,农业创意精品走进城里人家,走向世界各地。一批环境优美、雅俗共存、农味十足的生态农庄和农业景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乡味浓郁的特色餐饮吊足了人们的味口,促进了城乡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如何处理发展休闲农业与保护农村环境的关系?
周群:休闲农业必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游客,生态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决定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休闲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持续发展、三效统一的原则。要依据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土壤、产业等条件,进行科学设计规划,合理分区布局,确定目标、合理定位、突出主题、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在城市,城市人是奔着农村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和优美的环境而来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注重经济利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项目开发前要进行环境评估,项目规划设计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不能搞掠夺式开发,尽量减少山体、水体、植被的破坏。要注重园区垃圾的处理、污水的排放,不能成为周边环境新的污染源。在园区内要设置好厕所、垃圾桶的位置和数量,方便游客使用。游客遗留的垃圾要及时清理,时刻保持园区内的清洁卫生。
记者:就您了解的情况看,目前,休闲农业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周群:按功能划分,江西的休闲农业大约有五种发展类型:
1.参与体验型。包括农家乐、采摘、垂钓等,例如新余市鑫海农庄、上栗县红鱼文化村。
2.农业科技展示型。兼有科普教育功能,包括各种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园、农业科技园、农博园等,例如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石城县通天寨荷花园、修水县双井茶博园。
3.农业节庆型。包括婺源县油菜花节,南丰蜜橘节,赣南脐橙节,广昌、石城、莲花县莲文化节,靖安紫薇节,南昌市凤凰沟樱花节等,均以节庆活动带动旅游消费。
4.民俗文化型。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园等,是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歌舞文化、民族文化的结合,例如南昌市西湖李家、赣南五龙客家风情园等;
5.综合型。“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齐全,既有农业观光,又能休闲度假,兼有会议、商务等功能,包括各种休闲农庄、度假村等,例如武宁县新光农业园、景德镇市得雨生态园、新建县溪霞怪石岭风景区、安义县清晨农庄等。
记者: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分区布局是怎样的?
周群: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布局原则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城郊辐射;以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向周边延伸;以民俗文化村为载体,发展多元化乡村文化综合体;以特色农林区、湖滨草洲区为主体,建设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重点分布区主要有五个:中小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特色农林区、湖滨草洲区和红色古色乡村旅游区。
1.城市郊区。分布在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宜春、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新余、萍乡等城市郊区。以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农庄、都市现代农园、农耕文化园、农家乐为主。
2.风景名胜区。依托景区旅游资源和游客资源,以发展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为主,是山水观光旅游的配套产品。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大名山”旅游区周边和婺源等著名乡村旅游区。
3.特色农林区。依托广昌白莲、婺源茶叶、赣南脐橙、赣北桃梨、安义油菜、鄱阳湖大闸蟹等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节庆、观光采摘、农业博览园、休闲渔业、特色餐饮等休闲农业产品。
4.湖滨草洲区。分布在鄱阳湖、柘林湖、仙女湖等自然山水景观区,休闲农业以建设滨湖湿地公园、自然观光农园和渔家乐等模式为主。
5.红色古色蓝色旅游区。红色以瑞金、兴国为依托,古色以婺源、青原等县区为主,蓝色以赣南客家文化、永丰、峡江等少数民族村镇为主。结合乡村文化和产业资源,发展民俗风情园、特色文化产业园和民俗文化庆典活动。
记者:江西省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周群:目前,江西省休闲农业园区普遍存在特色不突出、设计雷同、同质化较严重等问题。
休闲农业园区未结合资源特色而建。大多是建个果园、种些蔬菜,游客来了只是采采果、摘摘菜、吃吃农家饭,要么挖几口池塘供游人垂钓。没有合理定位和突出主题,使休闲农业园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没有新意。
休闲农业园区缺乏文体内涵。江西省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万年的稻作文化、赣南的客家文化、上犹的梯田文化,同时还有农耕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橘文化、傩文化等蕴藏在民间,可供休闲农业开发和利用。但这些资源利用得还很不够。
休闲农业园区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是由农场转型而来,产业较完善,但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简陋,停车场、厕所、游步道、标识标牌、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等设置不合理或缺失。特别是园区吸纳了当地农民做餐饮、宾馆服务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农业知识肤浅,未进行专业培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园区的形象和收益。
记者:您认为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会咋样?
周群:休闲农业是受关注度、参与性较高的产业,预计未来几年江西省全省接待游客年增长率将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有钱、有闲人群增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将成为缓解市民压力、娱乐休闲、提升生活质量的朝阳产业。同时,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化艺术内涵的创意农园将逐渐兴起,创意产品、创意设计、创意文化、创意包装、创意景观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未来休闲农业将向产业化、集约化、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镇位于省市县东南部,镇驻地距县城15公里,是县的“南大门”,交通便利,高速、高速、高速交汇穿过,并设有“南”收费站。镇域面积91平方公里,耕地8.7万亩,辖26个行政村,5.8万人。规划区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8%和38%。
一、发展概况
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休闲农业发展。我镇依托风景带,重点打造休闲观光园和一系列乡村旅游前期基础性工作。
目前已在南侧实施了占地220亩的绿化休闲观光园,集垂钓、观赏、采摘、游玩于一体的中型休闲活动中心,共接待5000余人次,为了继续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今年我镇结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功申请了河道治理项目,批复资金6000万元。延续现状规划了随东村绿色有机蔬菜采摘基地、代垓村西瓜采摘园、王官屯葡萄采摘园,该项目全部位于两侧。是镇驻地到重要观光道路。目前已规划招标完毕,明年进行实施,项目完工后将是镇又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我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助推手。一期规划休闲农业占地1000余亩,镇政府配套奖励资金100余万元。
二、重要工作及政策措施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我镇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结合我镇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同时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
二是创建推介品牌结硕果。以传承耕读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培育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三是培育发展典型显特色,积极引导采取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发展新思路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举办了一些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赏花观景、休闲采摘等活动。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条件及优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蔬菜、柑桔、食用菌、中药材等已逐步成为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7年9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2010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安康至汉中段也已建成通车,特别是汉中城固机场于2014年8月13日正式通航使汉中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同时,过境的西成高铁及宝巴高速也将于2017年贯通,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8个。监测统计显示,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39个,总经营面积近10万亩,带动农户总数7185户,从业总人数1.6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51万人,2014年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14800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6.6%,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二、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扎实。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已认定的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均拥有特色水果、苗木花卉、特色养殖、种养结合等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二是文化底蕴浓厚。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源远流长,一些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充分利用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如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当地“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勉县天荡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利用特色林果产业优势,每年举办春季赏花节会“梨花节”和秋季水果采摘节会,同时还充分利用当地“三国”历史文化资源,节会期间举办休闲农家厨艺大赛、登山比赛、歌咏比赛、篝火晚会、民俗风情节目演出等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三是发展模式多样。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多样,主要有:农事观光采摘型,主要利用特色农产品(特色瓜果、蔬菜)收获期吸引游客游览观光并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如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农业生态观光型,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吸引游客进行观光休闲活动,如西乡县枣园茶产业休闲农业示范园、宁强县玉皇观休闲农业示范园;民俗文化型,主要借助当地浓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进行休闲、观光活动,如城固县伏牛山休闲山庄、勉县天荡山休闲山庄。除此之外还有农业庄园型、古镇新村和自然景区型、农业科技观光型及农家乐型等等。四是品牌特色突出。我市西乡县樱桃沟通过举办樱花节、樱桃节及茶文化节等活动,已建成以樱桃沟景区为载体,集水生动植物养殖、民俗文化展示、茶文化及景观建筑、雕塑为一体的农家民俗与樱桃生态园的专题类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依托柑桔产业优势,因势利导,携全县之力打造了“中国休闲观光第一园”——“橘园”,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柑桔旅游文化节。
三、建议及对策
为了使我市休闲农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休闲、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二)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壮大地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经营水平。依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次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作业内容、操作规程、工作方法、产品知识、安全生产等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经营水平。
1 休闲农业的涵义
目前, 国内外学术界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没有固定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把乡村旅游描述为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设施农业等各类资源,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 为民众提供观光、休闲, 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型态, 是农业功能拓展的新领域,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
2 重要作用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作用和意义巨大, 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之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各具特色的自然条件, 孕育了各地浓郁厚重的乡土文化、绚丽多姿的农业和农村风情,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资源。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双休日、节假日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私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快速增长大大延伸了出行范围, 加上工作节奏明显加快, 大家对休闲度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归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休闲旅游方式, 适应了人们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与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走进乡村、亲近农业、享受田园风光的人越来越多, 农业和农村的休闲观光功能日益彰显。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 200亿元, 带动1 500万农民受益。截至2010年底, 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 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 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
3 发展模式
农业休闲旅游成了富裕起来的城里人周末短途休闲出游的好去处, 成为农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风光无限、潜力无限。农业旅游经济是一个发展空间广泛、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 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
3.1 休闲农场模式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提供民众休闲, 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特点主要有自然性、体验性、休闲性、产业性等。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迅速, 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大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 农业企业化, 以策略联盟方式整合农民团体及相关专业化团队, 创造结盟的效益并推升传统农业组织迈向企业化经营形态, 促进休闲农业者组成休闲产业联盟, 共同投入成立旅游公司, 整合资源, 活跃休闲农业市场。其次, 经营规模化, 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化、销售服务专业化等。第三, 生产生态化, 农业生产有机栽培, 环境管理有机生态, 公共设施生态环保。第四, 生活体验化, 农业和农场以服务为台, 以农产品为道具, 环绕消费者, 创造出换取消费者一段难忘的体验或回忆的经济活动, 创造出让都市人热爱农村、分享农村文化、体验田园乐趣、寻找到与农家共同追求自然美好的生态富裕生活。
根据台湾休闲农场的经验, 可以按照休闲农场的分类为果园采摘农场、蔬菜采收农场、牧场体验园、生态体验农场、农作体验园、市民农场、住宿农场、林场体验园、渔场体验园、野生动植保育园等。
休闲农场经营的成功除其自身所具备的具有吸引力的资源以外, 充裕的资金、良好的通达性、经营者自身高度的经营意愿及管理才能、完善的服务和有创意、多元化、有趣、有深度且有计划的体验活动也是成功的主要方面。另外, 文化体验是休闲农业永续发展的动力。
3.2 家庭式农场承包模式
休闲农业其实早几年就已经兴起了, 不过以前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高科技农业园的建设一般都是以当地政府或企业投资开发建设的大型农业科研项目, 其管理模式基本上以统一的研发、生产、旅游为主。而当前的休闲农业采取了公司或个人与村级政府合作开发的新形势, 20~30年为期限, 长期承包农村土地建设休闲农业园区, 并根据地方特色分块建设小园区, 把小园区打造成家庭式农场, 再由社会各阶层人士来分租承包, 园区管理者为承包人提供种植或养殖指导。这种由休闲农业转变而来的新型模式, 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还可以避免面广、线长, 结构单一的缺陷。根据承包者身份的不同, 可以将这种承包方式分为旅游者承包模式和当地居民承包模式。
3.3 农业园区模式
农业园区模式即“园区化发展、集群化经营、功能化开发、职业化建设”的链式驱动发展模式。这种园区化发展模式与土地的结合更加紧密, 介入产业发展的程度更深, 产业的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更强, 是一种实体型、复合型、紧密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业园区的兴起, 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促进了农业向优势产业、优势园区的集聚, 发展壮大了园区经济, 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农业产业布局。例如, 无锡市以农业园区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引入到乡村后的发展典范。在实践中, 无锡探索并形成了充实和丰富了“新苏南模式”的内涵, 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新路。
农业园区模式是农旅走廊模式形成的基础。以农业园区模式为点, 以乡村旅游为线, 依据合理的规划标准, 将点、线结合, 可南北纵跨, 也可东西横跨, 形成动静结合的农业旅游走廊。这种农旅走廊可以从始至终向游客讲述着同一个主题故事, 也可一步一景, 汇聚不同农业特色。这种模式是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 忽略地域的界限, 全国一盘棋, 让农业园区这些棋子相互串联, 形成一副崭新的乡村旅游农业地形图。农旅走廊的发展模式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蓝图。
4 结语
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这两个不同的新兴行业,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走到了一起。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 还是滞后的, 但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国情, 组建例如农旅合作社这样的第三方组织, 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提升旅行社、农业产业及当地农民的表决职能, 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让“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这样的美好乡村画面不再是设想, 我国的农业经济也一定会更创新高。
参考文献
[1]方忠权, 郭艺贤.法国的乡村旅游及其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 2008, 7 (3) :31-36.
[2]巫亚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锡现象[”J].现代农业, 2009 (1) :24-29.
[3]吴必虎, 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 2007, 21 (3) :10-13.
[4]肖晓, 刘娜.浅议乡村旅游的开发[J].理论与改革, 2004 (3) .
[5]袁志清.现代农业新模式的发展[J].南方农村, 2008 (6) :18-22.
[6]郑颖.休闲农业-旅游与现代农业结合的典范[J].营销2008 (2) :30-39.
[7]于红.现代农业的新特点[J].三农视点, 2006 (5) :6-13.
[8]赵一名.关注休闲农业中的土地流转[EB10L]http/:/www.crr.gov.cn.
以县域经济带动小康社会建设
县(市)是我国行政区的基本单元,县域内一、二、三产业的总和构成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接合部,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商品生产者、一头连着商品消费者,对于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小城镇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都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有特定的共性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决定了县域经济有共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遵循社会化大分工与协作的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合理配置城乡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开展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城乡统筹共荣、开放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城乡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化结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切实做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的区位特点、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产品特色,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要引导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创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机制,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要消除“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居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建立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秩序。
抓住优势条件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易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5:42:33,人均生产总值12165元。全部财政收入3.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2元。县域内的主导产业有矿产建材业、设备制造业、旅游业、林果产业和特色种养业等。这些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布局分散。
易县县域经济虽处于欠发达状态,但是只要发挥其优势和有利条件,认识和挖掘经济发展潜力,调动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仍然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一是区位交通优势,紧邻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京港澳、京昆、张(家口)石(家庄)等高速公路,北通京津、南通石(家庄)太(原),可以融入这些城市两小时经济圈。二是水土资源优势,易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地貌类型多样,水质良好。地形多样性和水土资源潜力为现代农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优势,易县建县历史悠久,曾为古燕国下都,县内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清西陵,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狼牙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四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易县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48%,有风景秀美的云蒙山、翠云山、南湖等自然景观和4A级风景区,是绿色生态旅游和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目的地。
易县是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县,又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县。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现代生态农业,是通过构建良性生态环境,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在现代农业的概念中加进“生态”二字,在于强调不要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应重视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保持农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要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新型村镇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统筹进行,同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大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包括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种养等基础产业,用现代设施发展果菜等高效产业,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和农业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视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一、二、三产业联动,带动县域经济全局发展。新型村镇体系,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把原来城乡二元化结构变为城乡一体化结构,以城市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包括山丘林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农村生态环境系统,要根据区域环境本地情况和产业发展要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护绿”工程,生态脆弱区重建的“补绿”工程,培育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育绿”工程和绿色食品加工的生产工程,建成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生态农业,要经过经济社会功能的一系列转变来实现,主要有:(1)产业功能由传统种植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的生产、生态、生活服务复合型功能转变;(2)产品生产由物质产品为主向物资产品和休闲观光、享受自然的精神产品并重方向转变;(3)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企业化现代大农业经营方式转变;(4)农村民居由零乱分布向集中化、社区化、城镇化转变;(5)生态环境由污染向健康、良性、优化的生态环境转变;(6)农民由小生产者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工人转变。通过上述转变,才能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村镇体系、农业循环经济体系、高新科技支撑体系和惠农福利服务体系,构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系统。
以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促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我们对易县梁格庄镇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调研。这个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区距县城仅7公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基本是易县的缩影,在这个镇率先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对全县乃至太行山区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意义。
梁格庄镇总面积145.3平方公里(21.8万亩),山丘面积占75%,平地只占25%。林木覆盖率56%,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全镇有27个行政村,总人口30049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6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现有耕地2.12万亩,一年一收,复种指数较低。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播种面积1.7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90%,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占59%,红薯占32%,小麦占9%。粮食总产量4780吨,平均亩产277公斤。全镇宜林山场12万亩,8万亩已经绿化,尚有4万亩宜林荒山可以利用。镇内有易水河及3条支流河沟,可发展沟域经济。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要以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主导,以产业开发、新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项目设计与建设为主线,做到科学布局、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三产联动,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全面规划、分期实施。
科学布局、系统集成。就是按照示范区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现代化要求,将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于不同的空间区域,使建设内容系统集成为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互联系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产业集群、三产联动。产业集群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示范区的产业也要体现这个思想,规划成若干产业园区和产业带,在产业集群区域,有计划安排一、二、三次产业,实施三产联动。
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示范区建设要重视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区际间发展的协调,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协调,前后发展阶段的协调。在诸多协调发展中,都要把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
全面规划、分期实施。首先要做示范区总体规划,给出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布局框架、总体任务和重点项目,是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性文本。在规划期限内划出阶段,分期实施。
示范区总体布局:三园、三带、一城、七村、四个生态区和八个产业的总体格局。三个园区是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生态养殖产业园区;三带是按三条沟域分别建设优质粮果产业带;一城是建设一个新镇区;七村是把现27个行政村合并建设7个农村新社区;四个生态功能区是西陵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功能区、养殖产业园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绿色粮果生态农业区、绿色食品加工区;八个产业包括优质粮食、特色林果、设施菌菜、现代种苗、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和生态旅游产业。
示范区建设要有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政策支撑、资金支撑、科技支撑和农村民意支撑的四个支撑条件,才能顺利完成。县委、县政府对示范区给予高度重视;实力很强的河北省惠东投资集团股份公司,有作为示范区建设投资主体的意向,多家科教单位愿意提供专家智力支持。启动示范区建设的条件基本具备。
【县域发展休闲农业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发展建设县域经济06-06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11-17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07-18
县域经济发展策划书11-16
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10-09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10-04
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11-25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06-08
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的思考10-11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