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的随笔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爬山的随笔

爬山的随笔 篇1

人是需要快乐的,有时快乐来得很简单。在爬山的过程中,只要你放开心情去拥抱大山宽旷的胸怀,感受来自森林的气息,享受清新的空气夹杂着野花的芬芳,你的心就会随之释怀,快乐而充实、幸福而甜蜜。

你看那长长的跋涉队伍,在前者呼、后者应的喊山声中,有男子粗犷洪亮的呐喊,也有女子婉转清脆、动人心弦的呼唤。这些喊声与鸟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山间飘扬,荡气回肠。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极致的体现呢?

爬山的随笔 篇2

与《爬山虎的脚》同单元的还有《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三篇,其中又以《蟋蟀的住宅》叙述风格与其最为类似,但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爬山虎的脚》笔触更为凝练,描述更为集中,文字也滤得更为干净。而作为翻译作品的《蟋蟀的住宅》,则不免显得松散。

叶圣陶先生朴素平实的文风在文章的开篇就漫溢出来:“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表达的意图明确,指向清晰。细细琢磨,句子着力表现的是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你看“满是”“占了一大片”,可见爬山虎是一种多么顽强、多么肆意生长的植物。从它的生长方位——北边墙上、西墙(房顶),又可发现爬山虎是一种喜阴的植物,而且它善于攀缘。你看,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已经把爬山虎的特性、生长习性和区域介绍得清楚明白了。

接下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如果见过爬山虎爬满墙的样子,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作者首先要写到它的叶子了。就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视觉感受来讲,爬山虎最惹眼的就是它的叶子,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看见的爬山虎其实就是指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它的茎和脚都已经被密密麻麻的绿叶掩盖住了。看看作者的描写,你会发现作者观察之细腻准确。你看“不几天”,说明嫩红的新叶持续的时间很短,可见爬山虎生长之迅速。说嫩叶“不大引人注意”,也就是说以一般的观察是无法发现这种嫩叶的变化的,但正是这种不大引人注意的、不几天就变化的嫩叶,却被作者了解得一清二楚,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自然是作者观察事物的认真仔细了。你再看:“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叶子带给人的视觉感受——舒服。首先是因为它绿得新鲜,新鲜的绿自然是充盈着水分,闪着光亮,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的。其次,是因为它排列得很有规则,一顺儿朝下,更令人惊讶的是既没有重叠,也没有空隙,显得如此均匀,这又能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我们真是不得不慨叹造物主的神奇,怎么就能使叶子生长得那么井然有序呢?当然,如果你了解了爬山虎是怎么往墙上爬的,你就能理解叶子这样的生长规律了。爬山虎是循序渐进往上爬的,而每一脚上又都拖着叶子,这样一来,叶尖顺着长势自然是下垂的。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叶圣陶先生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要发现这一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多不容易啊!来看后面的这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表述得多么小心翼翼,多么准确传神啊!说“漾”而不是“荡”甚或“卷”,为什么?说“波纹”而不是“波浪”,又为什么?为的就是一个准确啊。爬山虎的叶子尽管比较大,但是叶子与茎的距离很短,茎又狠狠地巴在墙上,自然不可能使叶子荡起层层波浪了!你看,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描述事物推敲词句,点到即止,绝不渲染,更不铺陈。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说实话,如果没有刻意探索的意愿,我们是很难发现爬山虎的脚的。就像作者说的:“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注意了才知道是有脚的,多么平实真切的语言啊,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而且语言的指向是一如既往的清晰。接着就说到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我们来细细地揣摩作者的语言。这里写“爬山虎的脚”共用了四句话,第一句写的是它的生长位置——茎上。第二句写的是它的形态——在长叶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样子都像蜗牛的触角。这么一说,我们脑中就会唤起潜在的经验,尤其是“蜗牛的触角”一比拟,“脚”那嫩嫩的、茸茸的样子就如同在眼前了。第三句写的是它的颜色——也是嫩红的。最后一句是进行总结。你看,多么精细而又准确的描写啊,绝不拖泥带水,也不饶舌重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好好领会作者这种素淡、传神的写法,感受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可以模仿着用这种先分几个角度具体写、最后来概述的方式写一写其他的事物。

我们看看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读着这段话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爬山虎正在哼哧哼哧地往上爬。为什么会那么传神、那么形象?还得揣摩作者的语言。首先在这里,叶圣陶先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主要是这样几个词形成了一种连续轻捷的动感——“触、巴、拉、贴”,一触就巴住,一巴住就把嫩茎拉过来,然后紧贴在墙上,让人不免想起以壁虎游墙功轻而易举上天入地的忍者。再者,作者对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观察入微,原先直直的细丝巴住墙后就自然弯曲,把嫩茎贴在墙上。不下工夫、不持续观察是断不可能写出如此细腻的过程的。还有,作者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你看,刚才的过程只是其中一脚爬行的过程,而爬山虎需要这样持续不断地往上爬,每爬一脚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所以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一脚一脚”,而不是“一脚脚”,显然它爬得并不轻松,这样的语言才能真正准确地表现出这样的情境。过程是有了,但关注过程,我们的整体形象感就松散了——脚成什么样了?怎么办?作者于是再加上一句: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我们不得不佩服叶圣陶先生的文字功夫,就在你对爬山虎的脚的形态感到朦胧的时候,他又适时地给你一个鲜明可感的形象,重新唤醒和凝聚你对爬山虎的脚的印象。

男友的爬山虎 篇3

从第一次踏进男友的家门,我就注意到了那棵爬山虎。时光正值夏季,爬山虎的藤爬满了整个墙壁,花也开得半壁灿烂,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男友欣喜地告诉我:那是他小时候栽的,当时只是一棵很弱小的小苗,没想到如今这么旺盛,一年一季地绽放,一春一秋地枯荣。人走了,它在;风散了,它也在。时间的永恒在一刹那让我动容。

这几天,他家里要盖新房了。我很担心那棵爬山虎。一向不怎么爱表达感情的我犹豫了很久,给他爸爸发了条短信。我说:“拆房子的时候,能不能把那棵爬山虎留下来。要碍事的话留个根也行。我很喜欢那棵树,也想给他的童年留个纪念。谢谢爸爸!”

短信在我的忐忑中发过去了。后来发现这短信也许显得矫情,我们农村人是不会表达感情的,更不会注意一朵花一棵草的意义。我不知道公公是否理解了我的心情,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同意我的要求。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收到回信。但我想爸爸是同意了。因为我相信人世间一切感情可以沟通。我为能留住男友童年的影子而暗自庆幸。

如果没有实物来承载,我会怀疑我曾经有个快乐的童年。我想抓住它,而我的已经永远逝去,没有任何东西能承担起如此重的托付。我曾经收集的花瓣树叶卡片;我玩过的纸牌皮筋沙包,都被时间带走了。我想留下我男友的童年,我相信他的也能带着我,通往我的。生命的河一旦合流,道路就是通的。

福克纳在评论加缪的时候说,他赢了,他赢的只是记忆。我们每个凡人在短暂光阴之旅中赢得的不都是记忆吗?名利会暗淡,金钱会过期,只有记忆穿越凡间的尘土,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看了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我被一个情节触动。女主人公在她的房子里发现了一盒儿时玩具,她突发奇想,要把玩具送回它的主人手里。当然,她做到了。玩具的主人已经步入中年,他看到小时候的心爱玩具后失声痛哭。那一刻的心情无法形容,突然觉得我的生命轨迹那么模糊,没有回去的路……

以前总觉得怀旧是我老了,喜欢在或明或暗的炉火旁,给男友唠叨过去的事情。现在才觉得,这不是怀旧。我只想让自己睁大眼睛,留意生命的路程,这路上或许有花朵。

领悟人生的故事随笔:爬山记 篇4

老家本来就在群山中,群山连绵没有尽头,两山夹着的山谷,狭长,悠远。祖辈们就在群山脚下安家,山谷中有平整的地方,垦出一块块旱地或是水田,旱地种上红薯、蔬菜,水田种上水稻,一栋栋房屋散落在这些田块之中,倒也别致。

老屋座落在山谷的最上端,两条山脉在这里交汇,所以山就显得格外的连绵,就是不险,没有崇山峻岭一说,没有奇峰突兀一词,平常山,平常人,平常人家,老家人过的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日子。

出老屋,过小桥,沿溪而溯,大约走三百米的平坦水泥路,就开始爬山了,以前的山路窄且陡峭,祖坟山又在群山的半山腰上,去世的老人是要装进棺材让八大金刚抬着葬入祖坟山的,故筹资开挖了一条三米宽的路,大约两公里长,路的两旁,有南方常见的杉树,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倒是茂密,或缠绵在较高大的杉树上,或顺着山路起伏。路边的旱地,种有南瓜、红薯、豆角,还有的种了四五根黄瓜藤,这便是我的最爱了,挑了绿油油的、品相好的摘下来,就着路边的溪水洗一洗,咬一口,黄瓜那种天然的清香便在嘴里蔓散开来,清脆可口,早餐也解决了,滋味是城市大棚黄瓜无法比拟的,纯朴的邻居有时正好在地头劳作,会笑眯眯地看你消灭他的作品,告诉你是怎样的纯天然培育,一脸得意的模样。

山路弯弯,其实你也爬不了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了,离开农村的日子久了,又缺乏运动,爬山真的是费时费力,我便可以坐在山路边歇一下脚,鸟儿一声清脆将静谧的山林从沉睡中唤醒,氤氲将阳光遮挡住,阳光又透过氤氲照射出五彩斑斓来,溪水静静地流,静静地往下流,沿着溪谷婉转地流淌,远处有枯树的枝丫折断时带来的一声脆响,山谷空濛,心境也空濛.....

小时候是最怕爬山的,我从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劳作了,田地的功夫因太小而不会做,那就只有砍柴,南方的农村做饭、喂猪,都要靠柴火,我那个年龄便开始砍柴了,父母管好田地的劳作,小孩子们便从砍柴这一项劳动开始分担家务了,每天放学,每个周末,毎年的寒暑假,只要不下雨,我们大多数时间就在山上,爬山,对于贪玩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痛苦,一种累赘,看着家境宽裕的孩子不需要占用寒暑假,也不要在每天放学后上山砍柴,这种羡慕至极的心境真的是难以言表。随着慢慢地长大,种在山上旱地里的红薯、蔬菜施肥的任务,也就慢慢地落在我的身上了,挑着一担担近百斤重的人畜粪爬山,尤其是夏天,顶着烈日,爬几步便是大汗淋漓了,肩膀磨得通红,腿像是要下跪一样,微微颤颤地,一步一步往上挪,山,却还是那么高,那儿沉重,一如固执的父辈,横亘在你的面前,你想去超越,想去逃避,想走出这个世界,却发现又是那么无能为力……

几十年过去了,山未老,父辈们却日益苍老,我也走出了层层叠叠的大山,老家现在都是楼房,早就不需要砍柴,改烧天然气了,山上的旱地都退耕还林,栽上了树,以前光秃秃的山郁郁葱葱,显得更加年轻了,尤其是在北方待久了,一回到老家,看到满眼的翠绿,便想去爬山,听鸟儿清脆,看溪水潺潺,思人生过往!

“人生易老山不老”,其实每个人的每段人生路,都像是爬山,或宽或窄,或平或缓,或上或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需要心境去领悟,才能日臻完美!

领悟人生,便去爬山!

爬山的随笔 篇5

有一天,我和同学一起来到学校一边的墙角处。忽然我看到了一片绿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大片碧绿的爬山虎。远看那一串串爬山虎,碧绿碧绿的,好像一条条项链挂在了雪白的墙壁上面。

阳光温柔地洒了下来,落在了爬山虎的叶子上面,此刻爬山虎折射出迷人的嫩绿的光芒,点点金光,仿佛在告诉我们,在阳光下也要健康快乐的成长,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近看爬山虎的叶子,像嫩绿嫩绿的手掌,忽然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像在游泳。瞧,那一双双小手,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似乎正在为我的到来热烈的鼓掌呢!

我不禁回忆起冬日,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同时那风也打在了爬山虎上,爬山虎的叶子虽然枯萎了,但是藤脉仍然昂着头,挺起胸,咬紧牙关毫不认输地看着这样的爬山虎,让我感觉到了它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看着这些爬山虎,我的思绪被拉到了曾经一次的考试,当时最后一道题我不会做,很容易就放弃了,最后交了上去,结果就差那点分就能考到100了,如果我能够像爬山虎一样坚持不懈,我会把这道题解答出来的,这样就能得高分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像爬山虎一样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努力向上。

评语:详细描述了爬山虎,并从它身上得到了启示,有所感悟,观察仔细,思考认真,非常不错。

爬山的随笔 篇6

去年的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妹妹在家里闲的无聊,于是爸爸就提议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要不我们全家去爬山吧?”“爬山?真的?”我激动极了,那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说走就走,很快,我们一家人乘车就来到了山脚下,只见到处人山人海,停满了汽车。我抬头仰望着高耸的山峰,只见高高的山峰被绿树环绕被鲜花点缀真是衣服美丽的画卷啊,这座山屹立着高耸入云像一位巨人。妈妈说:“要不我们来一次登山比赛吧,看谁先爬到山顶,好吗?”一听到比赛,我就兴奋起来,这个冠军一定非我莫属!我立刻以火箭般的速度往上爬,不一会儿,就把妹妹爸爸妈妈甩在了身后。可是,没坚持多久,我就累得腿发软,豆大的汗珠从额头哗哗往下落。我坐在一块石头上,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很快,爸爸追了上来,问道:“你怎么不爬了?”“我,我,我有点累…”我有气无力地说。爸爸看了看我,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你不能遇到困难就气馁,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送你一句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爸爸的话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我从石头上站起来,和爸爸奋力爬到了山顶……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通过文字了解作者观察到的爬山虎的样子和如何爬的, 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

2.抓住“一脚一脚往上爬”这个学生疑惑处, 仔细观察后, 比较准确地表达观察所得。

3.感受作者长期细心的观察方法, 激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聚焦观察习惯

今天, 我们就向一位语言大师——叶圣陶老爷爷学习一种本领, 学习如何观察的本领。叶老先生说他的写作秘诀之一就是:观察。我们看看叶老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到底观察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 整体感知文本

1.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课文, 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第四段写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最后一段写爬山虎的变化。

2.教师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揣摩词语, 体悟作者语言之精妙

(一) 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 感受细致观察

1.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 (3~5自然段)

2.叶老观察到这脚长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画爬山虎脚的位置。

3.重点抓住“反面”体会叶老语言的精准与生动,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反面”的味道。

4.除了脚的位置, 叶圣陶爷爷还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叶老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清清楚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争取背下来。

5.叶老是怎样观察到脚的位置的呢?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 了解爬山虎之“爬”, 感受细致准确, 用词精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关键词语。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找到的动词, 学生边回答, 教师边出示课件。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当爬山虎的脚, 一边读句子, 一边做动作, 说明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着重理解“触”的意思,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师生合作读文, 边做动作, 边体会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向上爬的。

5.播放视频资料, 直观演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经过。

6.重点体会“一脚一脚”的含义, 与“一步一步”进行比较, 体会叶老用词的精准。

7.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叶老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词语中可以发现叶老一直在观察, 且时间很长呢?

2.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3.引导学生学习叶老不但仔细观察, 而且长期观察的习惯。

四、写字指导

1. 出示含有本课生字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段。

2.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虎”“茎”“柄”“逐”的写法。

3. 学生进行仿写。

五、反观前文, 质疑文本构架

1. 叶圣陶爷爷用了三个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脚是怎么爬墙的以及脚的变化过程, 可是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没有写爬山虎的脚, 和课题无关, 我觉得叶圣陶爷爷写这两段多此一举, 你们认为呢? (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教《爬山虎的脚》 篇8

一、叶子引出的担忧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边学边画图的方式。

如学叶子一段时,先画三片叶子: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中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课文中的描述是:“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得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根茎,让学生上来画叶子。

在请学生上来之前,我问他们:三片叶子的位置在哪里?想不到大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下面是嫩红的叶子。他们把顺序搞混了!我大吃一惊,重复问了几次:“是吗?”这时,才有个别学生反应过来,说:“植物由下往上长,越下应该越老。”这时,同学们才纷纷“醒悟”:“哦,对哦!”孩子们终于明白了,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开头的异口同声呢?

是生活经历不够,还是思维的懒惰使然?我决心找找原因。

1. 生活经历不够?

城市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不多,而当下社会大环境下学习的巨大压力,也削弱了他们接触大自然的兴趣。他们很难有机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满山满地里疯跑。那么,是他们对大自然已经淡漠了吗?生活环境的好转,玩具的高智能化,让孩子们还会去关心路边的小花小草吗?还会去跟踪蚂蚁的家吗?是不是社会的进步阻隔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亲近呢?

没有了与大自然为伴的生活环境,孩子们每天见到的植物充其量不过是花瓶里的花,人行道上偶有的几棵树;而且孩子们每天行色匆匆,忙着学习、做作业、上特长班,稍有空闲也是用来看电视、玩电脑,哪有时间与花草交朋友呢?

这样一想,就有点理解孩子们的不熟悉植物了。然而,身为大人,真的能如此下结论吗?

学完这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写观察昆虫的周记。在讲解作业时,我提到了蚂蚁(我没法提蜻蜓等其他昆虫,因为孩子们对它们根本不熟,身边最多也最友善的,也只有蚂蚁了)。谁知,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大都面露难色,提出可否观察小乌龟、小狗。原来,昆虫的世界已离他们那么遥远。这是谁之错呢?

2. 思维的懒惰使然?

这篇文章是按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描述叶子的。当我问孩子们怎样画叶子时,他们知道要按顺序画,按植物的生长次序画,由下往上画。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的确,孩子们在回答时已经按顺序了,但问题是这个植物由矮往高的顺序与叶老先生所写的叶子的成长顺序是相反的啊!孩子们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没有进行仔细思考就给出回答了。这属于思维的懒惰吗?后来,我连续追问两次,同学们才明白过来,才仔细进行了思考,才想起树是“下老上嫩”的。这种想当然的逻辑推理惯性真令人担忧!

这是我的错吗?我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否缺少了什么?带他们接触大自然太少?设置陷阱太少,导致他们思维懒惰?时时让他们处于思维的警惕状态才是对的?

想想平时的教学,安排得确是太顺了点,只告诉他们对的、好的,很少告诉他们错的、坏的。再想想现在的家庭教育,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了,以让他们少走弯路,与危险隔离。这些幸福的孩子,因为被安排、被确信,危患意识自然甚弱。再想,如果这样做不对,难道要孩子们读《盛世危言》吗?

思及此,我不禁摇头笑了,这样也未免有点太过了!应该培养孩子做思维的主人才对!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不依附于大人,不盲从于强势,不全然听信于权威。

另外,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距离日远,造成了他们与自然的脱节。这方面,家庭有责任,学校也有责任,整个教育制度都有责任。

二、树根引起的感动

这一课的教学,我结合课文学习来画叶子,先画三片不同的叶子,让孩子们明白了叶子的颜色,然后再画一大片叶子,让孩子懂得了叶子的排列:叶子一顺朝下、均匀。画完之后,回到课文读句子,孩子们谈感受,再看图,背诵句子。这样的学习,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也感受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对叶老也越加佩服了。

然而,画叶子只是前奏,主旋律是爬山虎的脚。因此,我让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然后尝试画爬山虎的脚。经过“前奏”的“熏陶”,孩子们明白了要先判断它的位置,它是“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他们很快就在文章中找到了关键词句,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叶老先生准确细致的描述。当他们把这些文字演变成画面时,一下子就画对了位置。

这时,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把文字画出来,这是多好的阅读效果检测啊!可是,当林琳在黑板上画好爬山虎的脚后,问题又出现了!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林琳却画成了 !看着她画的爬山虎的脚,我几近晕倒!怎么会这样呢?我回过神来,回看课文中的文字。“枝状”,可以理解成 ,也可以理解成一根根的树枝,就如同林琳的理解!

我突然茅塞顿开,文字给人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啊!画面又怎能穷尽文字的内涵呢?我想,那些名著拍成影视剧后,总招来大片谴责,大概也是这个缘故吧。仅仅凭借这些文字,我又怎能说林琳画的是错误的呢?林琳的画,正说明她对文字进行了思考!想到这,我忽然觉得很感动,为中华文字的魅力所感动,也为我所教的这些可爱的孩子而感动!

这篇课文的教学很快就结束了,叶老的文采,大自然的奇妙,我天天面对的可爱的孩子们,却带给我久久的回味!我想,这不正是教学的魅力之所在,不正是教育的伟大之所在吗?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 广东广州 51016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爬山的随笔 篇9

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港北区荷城小学 廖新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爬山虎的脚,学生学习很积极。

在教学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在后来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

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时侯因为有爬山虎的包围我们的教室还会很凉快。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与反思

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

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教学活动2

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观察实物,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复述第四自然段。

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

【设计意图】

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 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

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

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

7、理解最后比喻句。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需要动态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些什么?共分几层?

2、该自然段说了哪两个问题?

3、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活动3

总结问题,升华激情

1、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在墙上一脚一脚顽强往上爬的情景,此时此刻,孩子们想对爬山虎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35《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35《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最近一直在讲授一篇课文之后反思自己。今天的语文课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把我的感受写了下来。《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那如何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感悟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抓住了“新鲜”、“舒服”这两个词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点:“新鲜一般指什么?”在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后,我接着追问:“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

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随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两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很快他们发现:“触”是轻轻地碰,“巴”就是拼命用力了,更接近于吸;“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语言点进行训练,努力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使三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更丰富,表达更正确规范。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景润小学

姜绍余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

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爬山虎的脚教后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后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好基础。

让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爬山虎的样子和颜色。再对着可无奈的图片和课文讲解爬山虎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

就水到渠成了。

在讲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结合课文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还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做动作,接着又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和不同之处达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这样子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并且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篇课文的背诵学生还不能完整的完成,希望学生更加的努力去完成。爬山虎的脚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实施反思记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 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 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 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 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 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 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 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 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 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俗话说得好: “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 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 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 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 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 肚触着

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 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 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 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

看下面的案例。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

体会“一脚一脚”。„„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

师: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

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

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生的在课文中的体验才会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师精妙的点拨与充满信任的激励话语,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深入探究,顺利地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连接,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等待,让探究更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

[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师: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指什么?

生:细丝。

师: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细丝。

师: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课前布置前置作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叶圣陶的资料,观察生活中的爬山虎,在课前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我主要计划解决生字词、文章朗读以及总体把握全文这三个问题。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我自己本身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再加上学生能力平时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导致本堂课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节课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很多:

1、没有考虑高年级学生的能力,在备课时我只是单纯的按照上学期生本课堂的第一课时的模式来上课,忽略了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在识字写字这一部分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在学生拖泥带水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引导,课堂调度不合理,显得课堂内容空洞并且不扎实。

2、老师的课堂语言没有规范起来,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模糊不清,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在课堂上配合我的要求。

3、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来备课上课,也就是说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对语文定义,没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运用语言。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解决生字词,所以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不是生字词,而是理解和感悟,可是我在上课时长时间纠结于字词部分,所以这堂课已经完全不适用于高年级了。

3、课堂不够高效。现在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由于自己备课不够深

入,所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可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却没有达到,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而回答问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当中。

4、不知道应该如何放手给学生,放多少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候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扎实有效地参与学习任务。对于课文理解感悟不彻底,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还不够,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美。

5、备课还是没有很细致,只考虑了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导致没有高度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由于对生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使这节课成了一堂浮于表面的形式课。

基于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心研究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把握应当达成的教学目标,扎实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

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把语文教学的感、悟、思真正落到实处。

游玩爬山的作文 篇10

不一会儿,爸爸就把我领到一座山角下,我一看不禁打起了冷战,这座山似乎是凭空隆起的势如破竹,居然没有一条路通往山顶,只有从地面延伸到山顶的坡。

“这这这怎么爬呀?”我开始有点不寒而栗。

“就从这呀。”爸爸随手指了一个坡。我朝上一看,差点跌倒,完全呈60度的坡,中间居然只有一个休息的平台。

“怎么,不敢了?”爸爸开始冷嘲热讽了。

“怎么会?”我硬着头皮上了。可当我手与脚都碰到山时却有点内气不足了,但知难而退可不是我的风格,我吞了吞口水。开始手脚并用,一手抓住了一块小石头,一脚踩进了一个坑,就开始闭上眼睛疯狂向上爬。

“是不是和攀岩一样?”爸爸在下面冷嘲热讽的说。

我一句话也不敢说,生怕一不留神自己掉下去,我心想:我的天呀,让不让人活了,太恐怖了。

这样我一直胆战心惊的,爬了一会,中间的那个平台终于近在咫尺了,一看那平台我马上感到到十分惬意,一激动干脆放开手脚爬了,在后面护着我的爸爸一看我加了速,马上叫了起来:“小心。”我才不管呢,只管往前冲!当手碰到平台的一瞬间,迎接我的却是一阵剧痛:“啊!”我大叫一声,大拇指顿时出了血,我忍痛爬上了平台,坐在平台上我用嘴巴吸着大拇指,爸爸一看笑了起来:“你是被刺刺草扎到了,你以为这和宝石山一样是景点,这危险的东西多了去了,小心点,哈哈哈。”“那你还笑。”我瞪了爸爸一眼。“哈哈哈哈。”爸爸笑的更厉害了,“哈哈哈,那你,哈哈哈……还爬吗?”爸爸边笑边说,“哼。”我冷冷的一声就独自滑下去了,爸爸已经开始冲击顶峰,我滑呀滑,滑的速度却越来越快,土从我的身边蹭蹭划过,我有点控制不住我的速度,我朝下一望几十米的高度让我失魂落魄、魂不守舍。突然我的脚下出现几块石头,我飞快地用尽全力抓住它,可没想到几块小石头居然也被我掰出了土里,虽然如此但也一定的减少了我下滑的速度。于是我又顺手抓住了几个草根,终于停止下滑了。我长出一口气,用奶奶的话就是少活十年,休……

那满墙的爬山虎 篇11

我居住在单位租用的集体宿舍里,那是科大校园内的一栋带小院的楼房,红砖青瓦,颇有些怀旧的味道,墙根下种了几株爬山虎,密密地爬满了一面墙,一直爬到二楼的楼顶。我每次打墙下走过,都会感到一股惬意的清凉和舒适的绿意。

在我的家乡,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有爬山虎。人们似乎都不知道它的来历,只知道它很久以前就落户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爬山虎喜欢攀登,穷乡僻壤的土砖瓦房爬山虎也乐意攀爬。爬山虎是不嫌贫爱富的,它不是贪图富贵之徒,你看那荒山野岭,你看那悬崖峭壁,你看那风烛残年的老树上,到处是爬山虎的踪迹。它细长的叶柄朝着阳光微笑,向着天空致意;它褐红色的芽儿总是第一时间给人们传递春的信息;它碧绿的叶子总是在盛夏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绿意和无穷的滋润;它把根深埋在土壤的深处,脚踏实地地起步,永不停息地攀登,向上、向着云霄、向着蓝天。

隔壁小院里住着一位银发苍苍的老教授,他的儿女都出国了,他的太太因为中风要一直坐在轮椅上生活。每次出入的时候,我经常遇见老教授推着同样银发苍苍的老太太,轻轻地、悠闲地从校园里的小径上走过。我看见岁月在他们的轮椅下悄悄地流淌,时光在他们的发丝中静静地流逝,真情在他们的目光中深深地传递。我冲他们微笑,他们亦安静地回望着我,温柔地、默默地微笑着,好像我就是他们年轻的孩子,或是他们的学生,或是他们院子里的一株小树。就这样,不需要言语,不需要沟通,只需安静地微笑,轻轻地招手。

一个深秋的午后,路过小院子,看见老太太在看书,她抬起头,看见我,微笑着朝我招手,示意我进去。秋日明丽的阳光静静地从树枝的缝隙里漏下来,几根爬山虎的藤条拐过墙头,往她家的窗棂上攀爬,还有几根藤条正朝窗下的香樟树爬去。老太太放下手中的书,指着墙上的爬山虎,像是对我,更像是自言自语:“这爬山虎多像是一群年轻人,不断地攀登,不断地超越,坚韧执著,脚踏实地。真羡慕这群家伙啊,可惜我老了,爬不动了,向上、向着云霄的方向、向着蓝天的方向,去努力、去攀登、去冲刺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权利啊!”老人微笑着,眼神柔和宁静。我惭愧地站立在那里,望着隔壁满墙的爬山虎,郁郁葱葱,不断地往屋顶爬去。尽管小楼只有两层,但这绝不会影响它们攀爬的决心和信心。它们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勇士,是敢于拼搏和进取的智者。我感激地告别老人,觉得充满了力量和信心,深秋的阳光照在我单薄的身体上,格外温暖和柔和。

在隔壁老人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还参加了高校的一个补习班,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我终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文凭。由于我的上进和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单位也给我调整了工资。我生命中的激情和热情又被重新唤醒,我知道未来的人生路,就像爬山虎的历程,永远没有止境。

上一篇:乡镇(街道)计生协会工作制度下一篇:项目经理岗位职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