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带手机倡议书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不带手机倡议书(精选7篇)

学生不带手机倡议书 篇1

一、手机使用管理规定

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二、手机进校园的弊端

一、破坏校规校纪,影响教学秩序

调查发现,带手机入校园的学生,较多有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习惯。此举严重影响了听课质量甚至干扰课堂秩序。有些学生晚上长时间玩手机,白天精力不足,影响学习效率。更有学生直接利用搜索习题答案和作文范文,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思想。

二、随意结交朋友,严重影响学业

手机的过度使用加速了学生社会化,交际范围迅速扩大。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不仅在校内随意结交朋友,还联系社会不良青年,给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不便。学生在校时间,如有事情找家长,可以通过校讯通和教学楼门卫电话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三、炫耀攀比盛行,助长不良风气

手机档次助长了学生间的攀比之风,形成了不好的校园风气。没有手机的学生更是找出若干理由,要求家长为之配备手机,给部分条件较差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四、不良信息泛滥,不利学生成长

手机上网、微信聊天、网络游戏功能,以及不良网页、行骗短信、涉黄涉赌等信息,让心智尚未成熟且无社会经验的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信息泥沼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五、配带使用手机,形成安全隐患

一些学生在校园或回家路上边走路边低头玩手机,不注意道路、行人及车辆,极易对自身及他人造成安全事故。因手机丢失而造成学生之间猜疑、影响同学之间关系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违规处理办法

学生违反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的,按下列要求处理:

1、学生违反规定,一经发现,任何教师都有权利收缴其手机交给班主任,并报德育处。班主任及时与家长反馈信息。

2、第一次违规使用,校内通报批评,班主任代管手机一周,期间学生不得使用。学生写出书面保证方可领回。

3、第二次违规使用,校内通报批评,由家长当面领取手机并不得再申请带手机入校。取消本学期评优评先资格。

4、对拒不交出手机或因收缴手机顶撞教师的,用手机浏览不健康内容的,视情节予以相应处分,并校内通报。取消本学期评优评先资格。有关处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xxx

学生不带手机倡议书 篇2

康小明:我觉得学生没有必要带手机到学校, 这一点首先就可以回归到你看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手机的功能有哪些。手机的功能不外乎这么几个, 第一是传统的通话功能, 第二就是短信功能, 第三, 随着现代无线网络的发达派生出来的网络资讯、游戏和阅读等功能。在这里我想先补充一点, 实际上我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应用的极力倡导者和推动者, 我并不反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相反, 我觉得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就像你刚才所说的, 挡肯定是挡不住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 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和优化配置, 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学生这个层面, 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的理由是什么?很多学生支持带手机到学校的理由主要是方便和家长亲朋之间的联系。但现在有调查显示, 中学生在学校中使用手机与父母联系的功能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更多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电话或短信跟朋友聊天、玩游戏、读电子书等。正是学生使用手机还有一些正当的理由, 所以现在很多专家认为不应该禁, 宜疏不宜堵。

只要对现代移动网络技术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知道, 现在的手机功能已经非常强大, 例如风靡大陆的苹果手机, 基本上跟微型电脑没有太大的区别, 网络炒股、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电子书等功能一应俱全, 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家用电脑的很多功能。谈到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这个问题, 我觉得还要回过头来探讨一下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大家都知道, 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中学阶段的学习功能 (从学校角度说就是教育功能) 主要包括两大块, 一块是学习如何做人 (或者叫做人的教育) , 另外一块是学习课程知识 (或者叫做课程的教育) 。那么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跟手机功能的关联度大不大、跟网络功能的关联度大不大?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 实际上跟我国现阶段网络能提供的功能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大。如果说有一点关联的话, 那就是学习历史和语文等学科, 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辅助资料和工具辞典之类的参考资讯,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稍有价值的网络内容都需要收费, 相关资讯的参考价值良莠不齐等。这就意味着从课程学习的角度来看, 在校园中使用手机肯定是弊大于利。其次, 从学生做人教育这一块来看, 手机网络能否对育人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要取决于手机网络提供的具体内容, 取决于内容提供商是否能从育人的角度设计相关的内容。从我国现阶段手机网络内容提供商的整体质量和网络环境看, 我们大家知道肯定还不尽如人意, 甚至是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此外, 手机网络中的虚拟社区功能 (例如Q Q中的偷菜等) 和游戏功能也非常发达, 甚至都可以进行虚拟交易和虚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单纯地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制力, 同时拥有很好的是非辨别能力, 自觉地选择那些有价值的网络内容而摒弃那些垃圾内容, 虽然出发点很好, 但是从学生的整体而言, 在实践上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看法。如果说学生已经具备了针对不良手机网络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 那么他肯定也能抵制住在学校中使用手机的诱惑, 毕竟在学校中除了课堂学习和课外集体活动之外, 学生所拥有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所以尽管我认同宜疏不宜堵的道理, 但针对中学生在学校中使用手机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在做人教育这方面, 中学生还非常需要正确的熏陶和引导, 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无论是行为习惯, 还是情感习惯和思维习惯都还没有定型, 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熏陶和引导。

中学生在做人方面主要受到两股力量的作用, 一股力量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 想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发展, 激发学生好好学习, 另外一股力量则是包括手机网络在内的外在引导力量, 这股力量的方向非常分散, 也非常多元, 这股力量的方向甚至与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力量背道而驰。根据物理学中力的合成原理可以知道, 两股力量最后形成的合力不仅取决于力的方向, 还取决于力的大小。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就是在中学阶段, 学生必然要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经典的叛逆期 (13岁前后) , 即青春期出现的叛逆言行。如果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把握不准, 不知道如何对待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话, 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言行。在实际生活中, 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是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去教育孩子, 最后达到的效果往往是没有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反而是激发了孩子的叛逆言行, 甚至导致很多家长与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水火不相容, 很多学生因此出现了极端行为 (例如离家出走、自寻短见等) 。如果学生从家长和教师那得不到理解、欣赏和鼓励, 从学习中又找不到兴趣和成就感, 最后往往会沉湎于手机网络或电脑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因此, 从育人的角度讲, 如果手机在校园中泛滥的话, 手机功能最后对学生往往会形成巨大的消极影响。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如果我们确实认可学生在学校中需要使用手机的有益功能 (即必要的与家长和亲朋之间的电话或短信联系) , 那么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其他替代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无论是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还是从目前学校的运行实际看, 只要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学校, 这种替代方式基本上非常畅通。一种可行的途径就是安装公用电话, 另外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校讯通”等融手机和网络于一体的家校沟通平台。也就是说, 如果学校或学生有什么事, 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顺畅沟通。由此可知, 学生在学校中使用手机的那些正当理由, 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更加便捷的途径得到解决, 这样便使得学生失去了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的正当理由。

《中国教师》:但现在说宜疏不宜堵的一个理由是青少年有叛逆心理, 你越说不让他用, 他越偷着用。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康小明:这个问题就涉及“疏”的科学性问题, 也涉及“疏”的可操作性问题。“宜疏不宜堵”听起来非常诱人, 但是实施起来却面临着重重阻碍。“疏”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还取决于校园文化的熏陶, 更取决于学生家长是否懂得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上进。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光是学生家长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不懂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 甚至学生家长的很多行为还在有意无意地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因此, 单从家长角度从事“疏”的相关工作就还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虽然现在大中城市的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家长学校的作用, 但是真正能够让全体学生家长熟练地掌握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学校还为数不多。

《中国教师》:您说有些家长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 有相关研究吗?

康小明:权威的量化依据暂时没有, 但是根据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高达90%以上的家长不懂得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根据我在全国各地讲课过程中所做的调查发现, 即使在北上广等大城市, 仍然有高达85%以上的家长不懂得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果家长不懂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势必很难正确地引导孩子, 自然也很难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校园中使用手机的问题。学生在校园中使用手机除了它必需的通讯功能外, 还派生出来了另外一大功能就是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这个话题说起来比较长, 关键是我们要认清虚荣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肯定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不足。你看咱们成年人, 自我价值感可以明显地从外在的身份、地位、财富等指标中得到体现。就像李嘉诚, 能够在校园中走路时弯腰捡起地上的一元钱, 大家绝对不会认为他没钱。就跟比尔·盖茨、戴尔一样, 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都敢身着便装。因为他们底气很足, 根本不会在乎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孩子的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 而他的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又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密切相关,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虚荣心就会很强, 就要靠手机来支撑自己的价值感。一旦手机成为了学生撑门面的工具, 攀比现象势必不断蔓延, 这样便使得学生越来越注重手机本身的质量和档次。所以, 身为学生家长该如何引导, 如何以身作则,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话题。当我每次应邀为中小学生家长做报告时, 都会将引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作为报告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看, 我们常说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书育人”, 但我认为应该改成“育人教书”更为贴切。“育人”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但是, 由于我们中小学的教师终日在为“应试目标”而埋头苦干, 只能将有限的精力放在“育人”工作上。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急功近利”思维的影响,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盲目追求“教育GDP” (高考分数或高考升学率) 的同时, 有意无意忽略了“教育GDP”的内涵和质量。实际上, “教育GDP”和经济GDP一样, 完全可以通过更便捷有效的途径去实现。例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树立学生的自信和责任意识等, 通过这些内在的人格要素的完善, 既能达到提高分数和升学率的作用, 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 建立在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基础上的分数提高, 这样的分数就是教育领域的“绿色GDP”。如果把人格教育这个“道”的问题解决了, 那么如何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这个“术”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师往往本末倒置, 过度专注于“术”的问题。也就是说,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和做人的“道”都有待我们的教师去补课, 但我们的教师都忙于应试和课程补课。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手机问题, 如果任由学生在校园中使用手机, 不仅会增加教师们的工作负担, 还会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接下来我们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一下。首先, 非常遗憾的是, 我们现在很多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还是学校应试教育的补充, 甚至是承担着帮凶的角色, 他们变本加厉地强化应试色彩, 包括题海战术、解题技巧的灌输等。包括很多全国著名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在这样做, 这种机构肯定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用来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其次, 手机网络的内容提供商多是根据受众的口味与爱好来提供内容, 育人的社会责任、学生的前途等基本上不会列入他们考虑的范畴。那么最符合学生胃口的是什么内容?特别是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时, 浅层次的、能带来感官刺激的手机网络内容就是最受欢迎的, 这样便使得我们的手机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格调低下的垃圾资讯。综上所述, 家长、教师 (或者说学校) 、社会三大主体要在校园中使用手机这一问题上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疏导都还力不从心。所以我反对在现阶段允许学生带着手机进校园。但是要强调的是, 手机所具备的那些对学生有益的、最基础的功能, 学校必须要用替代性设施予以提供。剩下的其他功能, 在以学业为重的中学阶段, 真的没有必要。因为中学的学习模式和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可以自主地设计自我的发展,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例如参与实习、社会实践, 参加学生社团等等。他们的社会交往非常广泛, 对于网络资讯的鉴别和把握能力也更为完善, 因而确实可以在校园中使用手机, 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完全用不着。当然, 如果是中学生为了暑期社会实践配个手机, 那还是很有必要。所以我的观点的逻辑起点就是要抛开现象看本质, 关键要看学生带手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如果手机中真有学校提供的通讯手段中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 那就可以让学生带。有些人可能会说, 现代社会发展非常快, 面对着信息爆炸和海量信息时代, 学生越早接触现代信息手段越好, 但实际上并非这样。学生接触到的有益知识面肯定越宽越好, 但是如果接触了太多的不良信息, 那肯定不是越多越好。越多, 对学生的误导将越大。

《中国教师》:这样的话, 学校就该禁止学生带手机。但是校规再严也总会有人偷带。如果学生带了, 学校应当怎么处理?

康小明:我倒是觉得学校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校规可以这样制定, 但是如果想让校规得到顺利执行的话, 那就得让学生从观念上认同“我没有必要带手机”。至于有学生坚持要带, 制度在那里摆着, 规则是通用的。第一, 我明确地宣布规则, 在我这个校园范围内是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的。第二, 我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一样的, 教师上课严禁接打手机, 教师要率先垂范。只要学生有了规则意识, 他一般不会跟学校对着干。现在是法制社会, 规则很重要, 就跟法律一样, 只要制定了就必须得到遵守。如果学生觉得这个规则很差劲, 那很简单, 那就通过正当的、必要的程序去修订它。

《中国教师》:对于广西平南中学开除违规学生的做法您觉得是否可取?

康小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时期, 所以校规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缓冲和改过的时间。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任何人犯错误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而再, 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对于第一次违规的学生肯定要给机会, 第二次违规的时候要告诉他只有一次机会了, 如果还违规, 那么就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否则就将失去制度应有的作用。但是规定可以宽松一点, 给学生留有余地, 毕竟手机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学生因一两次带手机而被开除是一种简单和粗暴的做法, 肯定不可取。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执行规定这个问题上, 我倒觉得宜疏不宜堵。关键是要在学校营造一种积极、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 如果能让学生感到不带手机是光荣的, 带手机是幼稚的、无聊的, 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不带了。不能让学生有“带手机颜面有光, 不带手机低人一等”的错误认识。总之, 我是不主张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但这也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家长接孩子等情境下不好沟通。但是只要能够统筹好事情和时间, 我觉得这个困难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因为学校放学非常有规律, 这个困难不仅能够克服, 还能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统筹安排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教师》:有些家长让小学生带手机纯粹是为了安全起见, 为了在上学和放学期间能随时联系上孩子, 对于小学生带手机这件事您怎么看?

康小明:我觉得可以允许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但在校园里必须关机。因为学校对家长有个承诺, 你把孩子交给学校了, 那学校就得对学生负责。放学了要和前来接送的家人联系时再把手机打开就行了。对于中学生, 这个制度理论上也可以用, 就是采取疏的办法, 你可以带, 但进了校园就要关机, 出了校门或放了学再开机, 底线是课堂上必须关机。但问题是只要学生带了手机来, 他是否关机你是很难控制的, 就像北京市曾经出台一项规定禁止机动车驾驶员在五环以内按喇叭, 基本上没有谁因为按喇叭而受到处罚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项规定只有科学性而没有可操作性。此外, 从教育的角度看, 小学及以下学段的学生, 通过行为主义就可以教育和引导好, 也就是说, 只要做对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 做错了就给予否定和惩罚, 学生一般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 因而比较好管理。但是中学生就不行了, 他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已经非常强, 通过这种方式来管理很可能引发他的叛逆心理, 他肯定不干——我带了手机, 你凭什么不让我开机啊, 为什么让我放学再开机?!但是当你形成了一种文化, 形成了一种明文制度, 所有学生都不许带的时候, 学生肯定也就会从心里认可了。家长实际上也很聪明, 他肯定会想到别的方法去解决这个接送孩子的沟通问题。另外, 我再谈一下家长心理, 如果是家长主动要给孩子配手机, 实际上是我们中国家长的包办心理在起作用, 也就是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包办和控制欲在起作用——我要时刻知道我的孩子在哪儿, 他在干什么。第一是想控制孩子, 第二是对孩子不信任。但实际上中学阶段的学习还是非常有规律的, 家长应当放手让孩子去做事, 孩子不带手机, 反而能增强自身的统筹安排能力, 过多地依赖工具反而会丧失很多能力。当然, 无论是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还是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普及, 毕竟,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 社会不安全因素还不少。应对这些自然安全隐患和社会安全隐患的最好方法是加强学生对于生存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中国教师》:有些学校, 如佛山一中的策略是允许学生有条件地使用手机, 限时间, 限地点, 您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康小明:这肯定是一种妥协的办法, 允许带, 带了又不允许用, 操作成本太大。此外, 这会造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分心, 比如学校允许在10:00到10:20这个时间段使用手机, 学生可能从9:30甚至9:00就开始琢磨到了10点是先跟张三打电话, 还是先跟李四发短信, 这种分心可能更影响学习。当然, 完全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或者采取屏蔽校园无线信号的管理成本很大, 对于某些学生和家长确实也造成了不便, 这让学校的管理者也很为难。所以我觉得关键还是要靠校园文化的建设, 没有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松绑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问题, 但只要营造了积极、自信、好学的校园文化, 学生自然会从心底里认可学校不让带手机的规定。

总之, 从理论上讲, 首先学生具备了正确的是非观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对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 具备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 进了教室和其他公共场所就会知道主动将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关机。其次, 我们的学生通过教育和引导, 自我价值感很强, 手机对他来说就是为了完成必要的功能, 即使带一个三五百块钱的手机也很满足。只要做到上述两点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放手在校园中使用手机了。但是就像我们物理学、化学中的很多理想实验一样, 这个理想条件太难达到了, 特别是在我们现阶段的中学校园里。因此, 目前解决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问题不能以“疏”为主, 而应以“堵”为主, 疏堵结合。当然, 在疏堵结合的过程中, 时刻不能忘记实现“疏”的理想条件不仅是解决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终极目标, 同时也是我们育人工作的终极目标之一。

校园不带不用手机承诺书 篇3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都跟承诺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承诺书是否产生法律约束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承诺书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校园不带不用手机承诺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园不带不用手机承诺书范文1

亲爱的家长及同学们:

当手机从一种奢侈品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工具的时候,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和喜悦的同时,也给我们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许多隐患。

首先,很多同学使用手机是为了与人攀比,或是为了赶时髦。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常常把款式放在第一位而不顾忌高昂的价格。这又给父母额外增加了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中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有的同学上课期间、自修期间玩手机、发短信,严重影响听课效果和自修效率;甚者,有的同学把手机作为恋爱的传音带,整夜在发信息聊天;更有甚者,有的同学使用手机在考试中作弊!许多同学在课余时间用手机上网聊QQ、玩游戏,更是严重的分散了学习注意力,荒废学业!或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使用手机是为了方便和家长联系,那么,我们手中的他校讯通卡在学校的公共电话机上可以免费拨打亲情号码,也可以到教师办公室借用电话。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你们与家长的沟通和通讯要求了。

其次,手机是贵重物品,由于体积较小,容易丢失,因此很可能造成损失。第三,使用手机对身体健康有不良的影响。中学生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出50%,严重的危害了青少年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那么,就请同学们收起手中的手机吧!

鉴于以上情况,为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高一年级特向全体学生发出以下倡议:

1、作为中学生,不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2、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不以各种理由索要手机。

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和谐与高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绿色”校园文化,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同意学校决定:禁止学生带手机等移动通讯进校园。

特此承诺如下:

1、不携带手机、IPAD、小灵通、MP3、MP4等移动通讯工具进入校园。

2、如有违反,自愿接受《南浔中学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处理办法》的处理。

承诺人(学生签名,家长签名):

日期:

校园不带不用手机承诺书范文2

尊敬的老师: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宁静的校园环境,使自己静下心来,提高学习效率,我郑重承诺: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关于《学生手机管理条例》。

若违反规定,我愿意接受学生手机管理规定的处罚规定。

承诺人:xx

xx年xx月xx日

校园不带不用手机承诺书范文3

尊敬的学校xx:

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和谐与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构建绿色校园文化,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同意学校决定:禁止学生带手机等移动通讯进校园。

特此保证如下:

1、我们一定严格遵守学校不携带手机、小灵通、MP3等移动通讯工具进入校园的规定。

2、协助学校宣传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的积极意义,促使自己在思想上与学校规定达成统一,在行动上自觉地不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

3、保证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和谐和安全,减少外界的干扰。

4、严格遵守学校不携带手机、小灵通等移动通讯工具进入校园的规定。从即日起,如有违反,自愿接受学校相应的处理(处理方式是将手机当面砸毁)。

承诺人:

xx年xx月xx日

校园不带不用手机承诺书范文4

手机虽然可以方便人们之间的沟通,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中学生使用手机至少有以下危害:

1、不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

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学生打手机说谎,特别是部分厌学的学生,明明在网吧玩游戏,他却谎称在学校复习功课,有的学生还以短信方式捉弄老师同学等。还有一些用来联系同学的,往往也是一些小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手机一联系,几个无聊的人一凑对,麻烦事就来了。无论是作弊,说谎还是发虚假短信都是不诚信的表现,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严重危害。

2、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

手机短信在提供快捷而简便的情感沟通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短信污染”的困惑与烦恼。另外短信过多,会使人心理紊乱,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会使他们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懂得尊重别人。短信内容一般都未经过滤,正处在“似懂非懂”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被不健康内容吸引而误入歧途。此外由于虚荣心和攀比思想的影响,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使用非法手段占有他人财产,最终走上极为危险的道路。

3、加大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某些家庭困难的父母,买不起手机,但由于“爱子”心切,抵挡不住孩子的纠缠,只好千方百计紧缩生活开支,甚至东挪西借满足子女的要求,使原本拮据的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每月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使用费更会让父母不堪重负。

4、不利于全身心投入学习。

有些学生一旦手机在手,无限制的打电话接电话,与朋友聊天,打游戏,耗费时间和精力。有学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互发短信息玩游戏,打发时间,分明就是坐在教室里旷课。

5、扰乱课堂纪律

课堂上经常会有手机铃声响起,学生发短信,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打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已不是偶然,也给其他同学造成干扰。在接、打手机时,白天影响课堂,晚上影响睡眠,直接影响第二天的听课,此为重中之重啊。两年之后恐怕悔之晚矣!

为了身心健康,为了静心备考,为了父母的期待,为了人生理想的实现,“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美好的征程,怎能因沉溺于手机而毁于一旦呢?

鉴于以上原因,我庄严承诺:尽量不配手机,不将手机和其他电子娱乐产品带进校园,不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

承诺人:xxx

监督人(家长):xxx

20xx年8月30日

校园不带不用手机承诺书范文5

手机使用不当或是过度使用,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过分依赖手机,时时处处不离,且多用于发短信闲谈,听音乐,玩游戏,浪费时光。在学校里,把手机当成娱乐工具,无心学习,上课玩手机,夜里不按时睡觉,上课萎靡不振。违背了手机原本的意义与作用。

酷合以上事实,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健康成长,安心、专心学习,特倡导所有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使用手机。要求同学们具体承诺如下:

1、所有学生原则上不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2、如果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所带手机要交班主任统一保管,周日晚上班主任会统一收取,到周六放学后,班主任可以返还给学生。

3、所有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律不准携带游戏机进入校园,不准在校学习期间玩游戏,否则一经发现予以没收。

4、年级任何一位老师包括生活老师如果发现学生在校园里面携带手机,不管手机处于何种状态,我们会无条件没收,直到高考后返还给学生,在此期间如果手机有遗失或损坏情况,老师恕不负责。

5、年级老师有时会对寝室进行突击检查,一经发现手机,则予以没收。

承诺人:xxx

学生使用无手机倡议书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手机俨然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聊qq、打电话、看网页、玩游戏,手机极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我们的闲暇时间。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通讯便捷和休闲娱乐之际,我们不禁发现:青年学生上课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的现象日趋严重,青春的大好年华在低头和指间慢慢流逝。。

同学们,我们还不应该好好反思这一切吗?不知从何时起,昔日只闻“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大学校园,现在几乎只闻“短信彩铃声”。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永恒的追求,更是青年学生学业有成的重要保证。聚精会神的听讲、如饥似渴的求知,既要学知识,更要学习“学知识”的思维和方法,努力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为此,校学生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1、上课时自觉将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如需通信请下课时在拿起手机,把宁静还给课堂。这既是对老师、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明课堂的尊重。

2、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的学习,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学习质量。

3、除自觉关闭手机外,不在课堂上玩mp4、mp5等娱乐设备。

4、各班班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并对其他同学做好监督和劝导工作。

禁止小学生玩手机倡议书 篇5

你们好!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儿童少年近视防控,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和成长环境。结合我校实际向我校学生和家长发出以下倡议:

致各位同学

1.自觉落实学校管理要求,主动引领新风尚,不携带手机进校园。

2.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涉黄、涉毒、涉暴等内容的网站和信息,自觉抵制社交、直播等软件的不良诱惑,不制作、发布不良信息和视频。

3.自觉抵制利用手机照抄作业答案、考试作弊等行为。自觉抵制沉迷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网络社交等行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志愿者服务、社团等有益身心的活动,按照正确的方法做好眼保健操,提升体质体能,保护视力。

致各位家长

1.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管,耐心细致给学生讲解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危害和正确使用的方法,引导督促子女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2.为学生定制合理的学习和休息、社交等计划,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丰富孩子的学习成长经历。

3.承担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不当消费行为。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学习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当好学生的榜样。

4.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工作,经常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联系,凝聚育人合力。

5.不主动给学生购买手机,及时纠正孩子之间炫耀攀比的不良风气,确实需要使用手机的,要落实好监管人员责任,严格限制使用时间和场所。

倡议人:xxx

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倡议书 篇6

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困扰;手机大量涌进校园,对当下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等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如何对学生的手机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和家长热切关注的话题,成为学校管理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负面影响提醒如下:

一、频繁使用手机,不利于学生安全、健康成长。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手机上网、微信聊天、网络游戏、看视频、电子书等功能,以及不良网页、行骗短信、涉黄涉赌等信息,让心智尚未成熟且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沼无法自拔,严重危害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二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玩手机成瘾,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及听课质量,分散了学习注意力,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些学生晚上长时间玩手机,白天精力不足,降低了学习效率。有的学生依赖网上直接搜索习题答案和作文范文,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三是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学生在回家路上玩手机,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同时,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学生因此被骗、被抢、被打等伤害事件屡屡发生,人身及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盲目使用手机,造成亲情疏远,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助长了部分学生间的攀比之风。手机的有无、手机档次的高低成了学生与家长之间争执的话题,一些家长迫于无赖,被动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造成不必要的家庭生活开支。一些家长通过手机对孩子进行摇控管理,减少了对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机会,不少学生变成了“低头族”,减少了与家长沟通、与人交往的机会。必要的家庭教育由实变虚,由直接到间接,亲子关系也遭到破坏,家庭亲情逐渐疏远。同时,家庭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个别学生随口撒谎,随心所欲,养成了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滥用手机,使校纪校规受到挑战,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一些学生利用手机在考试中作弊,严重违反了考试规则,扰乱了正常考试的公平性。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易引发偷窃行为;利用手机上网发帖损毁他人声誉,用手机偷拍相片等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可能给受害者造成终生的伤害。个别学生还利用手机纠集同学和社会闲散人员打架,严重违纪违法。不少学生或沉迷于手机中的虚拟空间,减少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或利用网络空间交朋结友,肆意谩骂,互相攻击,进而发展到聚众斗殴。

无数事例证明,中学生使用手机,弊远大于利。我国很多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携带、使用手机都明文禁止,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和支持。“不使用手机,确保孩子正常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想法,已成为越来越多明智家长的共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营造师生和谐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此,对全区中小学生发出如下倡议:从新学期起,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请家长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引导,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切勿给子女配备手机;已经配备的,要及时收回,由家长保管;一旦发现,由学校代为保管,学期结束,由家长领回。坚决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为了便于家长和学生保持正常、有效的联系,学校可在校内(班级)提供固定电话(手机),并告知学生,供学生免费使用。学生确实需要佩带手机的,由家长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携带功能单一的非智能手机,并且在校内保持关机状态。

我们诚挚希望全体学生和家长支持与配合,还校园一片纯净的天空,给自己留下一颗纯洁的心灵。

倡议人:xx

学生玩手机建议书 篇7

通过调查了解得知,学生使用的手机,绝大部分是家长自愿购买的。之所以为正在念书的孩子购买手机,家长们的出发点却是各不相同:

1、方便联系:让孩子与家长之间实现随时联络,这是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最主要原因。

2、掌握行踪:给孩子买部手机等于给孩子安装了一个“遥控器”,不管他在哪里、在干什么,家长都能随时掌握。

3、迫于无奈:有的孩子认为周围的同学都有,只有自己没有,很没面子,强烈要求家长给买手机。

其实,手机是这个时代信息化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强制其不带手机,可能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很懂得怎样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所以,与其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不要带手机,不用手机,不如从正面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手机,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机,这样做的效果会比简单的一禁了之来得好。

对学生来说,文明使用手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和关机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让孩子关机,家长最好准确地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家长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二是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出使用者的`文明素质。如果平时生活中在大家静悄悄地听音乐会、看电影时,也哇啦哇啦地用手机与别人聊天,这就是不文明的表现。或者在校期间,上课、自习(晚修)时,使用手机容易分散精神,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三是浏览内容和交际对象的恰当选择。浏览什么内容?同什么人说,说些什么?这是手机使用中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就是怕他们随便交友,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而且没完没了发短信等。

对家长来说,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使用手机很重要,家长首先要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比如自制力欠缺的孩子就不能给他手机的使用权。然后尽量了解、配合学校的规定要求。

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要求是:

1、在教学区域,教学时间,即上课、自习(包括晚修)禁止使用手机,要求学生不带手机或者关机。

2、在休息时间,合理有度地使用手机。

高一级对家长的建议是:

1、了解学校作息时间,不要在教学时间给学生发短信、打电话。有紧急的事情,可以打级组电话或联系班主任。

2、尽量不要给学生购置智能型手机。已经购置的,要和学生约定按照学校的要求使用手机。

上一篇:语文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下一篇:安全作业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