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计划(精选15篇)
工作总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部署,积极在校内外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使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特制订“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防震减灾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探索小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使防震减灾教育深入人心,得到高效、广泛、持久地开展,进一步在校园内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
二、领导组织
组长:黎辉
副组长:黎洪敏、朱元芳、黎思株、何亦黄
安全专干:谢志明
成员:德育处正副主任、教务处正副主任、总务处正副主任、各班班主任。
专职辅导教师:黎五星
校外辅导员:李曾淼(武宁县科协主席)
创建工作经费保障部门:总务处。
三、工作目标
1、认真抓好防震减灾日常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防震减灾科普讲座。
2、坚持开展以“纪念日”为契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3、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兴趣小组,观看影像VCD片,定期开展活动。
4、安排设置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室、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
5、组织学生参加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开展征文活动。
6、组织师生进行防震自救与互救及逃生演练。
7、营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软硬环境。
三、主要工作
1、在全校广泛宣传动员,成立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将学校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中。
2、以点带面,在教师中建立防震减灾教研小组(组员不少于3位),在学生中建立防震减灾活动兴趣小组,各项活动都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保证落实计划,效果突出。
3、注意学科渗透,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其余课时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调剂,保证学年不少于4课时。
4、确定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和宣传橱窗,利用好校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班会课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利用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组织同学参观地震知识的宣传图片。
5、利用好“3.1”《防震减灾法》实施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5.12”四川汶川地震日、10月国际减灾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宣传活动,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使学生参与率力求在90%以上。
6、在市、区科技局、科协的支持下,图书馆添置一批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图书、光盘等资料以供学生阅览。
7、编制《学校重特大事故紧急预案》、《地震紧急疏散预案》,每年5月、10月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应急避震、紧急疏散演习。
8、落实人员,组织教师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校本教材。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各项工作到位。
学校加强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网络的作用,定期研讨工作,同时总务处要及时、大力支持和保证开展科普活动经费的需要,做到各项活动开展目的明确,时间确定,任务落实,有专人负责。
2、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为使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将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结合新课程改革有机地进行学科渗透,编写防震减灾科普校本教材,推进探究型课程进展,学校利用集体晨会、样园广播、班队活动课、黑板报、报告、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科普兴趣小组、节假日社区报务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从中不但受到教育而且提高实践能力。
3、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活动。
为广泛有效地配合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在各班选拔一部分具有地震知识基础且对防震减灾充满兴趣的学生,组建学校又一个具有特色的科普兴趣小组—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地震知识,掌握地震监测与预报的相关技术,并扩大宣传,学习制作防震模型。学校将争取市面上地震办、教育局的支
持,添置有关设备。
4、举办防震科普报告、讲座、知识宣传活动。
学校将利用集体晨会、每月进行1-2次全校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地震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方面的录像片、VCD,使他们进一步受到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5、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问答与征文活动,普及地震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明白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宣传教育《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学校将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或班级给予奖励。
6、开展防震技能训练。
一、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地震, 思想麻痹大意,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 缺乏通盘谋划, 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重要议事日程, 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 造成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旧、老化。
校舍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校舍建设应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还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 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学校不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特点, 丰富科普宣传教育内容, 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设上, 没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传器材等硬件设施, 还停留在“墙上挂”的、“板上画”的、“电视放”的, 即把防震减灾的各种挂图挂在墙上, 再把一些防震减灾小常识画在板上, 然后再组织学生看防震减灾录像的简单化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还比较落后, 采取灌输、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中获得直观体验。在实际效果上,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4.没 有 真 正 进 入 课堂 , 没 有 配 套 的 防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校除了地理教师外, 其他科目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 因为教学任务繁重, 所以很多人无法兼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更不用说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课堂。另外, 部分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编印成册, 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5.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疏于开展或效果不佳。
多数学校缺乏组织大型应急疏散演练的经验, 担心组织应急疏散会出现人员踩踏等意外伤亡事故, 存在畏难情绪。
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但学生在疏散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 嘻嘻哈哈、勾肩搭背, 慢吞吞地走下去, 疏散演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没有形成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 学校没有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宣传教育计划, 没有达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四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应付思想, 一旦遇到上级检查, 就突击准备, 做一些表面工作, 只要能顶过去就行, 检查一过又是老样子, 这些学校感觉没有压力, 工作随机性大, 活动不能经常开展, 缺乏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1.领 导 重 视 学 校 防 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 形 成 一 套 行之 有 效的长效机制。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各级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工作中, 必须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求做好以下几点: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如学校防震减灾避险工作领导小组, 并明确分工, 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2编制地震应急预案, 甚至每个班级也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3加强师资力量的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列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地震部门组织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培训。4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2.建议教 育主 管 部 门加 强 对 防震 减 灾 教 育 的 考 核 、检 查和督导。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 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质量。
3.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教学楼尽量设计建设为架空层, 便于学生紧急避险疏散。学校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大操场建设, 使整个校园成为集教学、举办各种活动与避险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途场所。
4.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
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 尽管有不少科普读本, 内容丰富, 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主要以传统理论性图书为主, 缺少亮点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 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 可倾向于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 增加趣味性, 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 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 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 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5.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载体。
学校要积极丰富教育资源, 增强教育效果, 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地震局等实践基地, 参观融科学、教育、文化、模拟地震平台为一体的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 在参观和体验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震夏令营活动, 邀请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师生参加, 使夏令营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6.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课堂。
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 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 渗透防震减灾内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邀请专家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 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课件制作, 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 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7.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形式对待, 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 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是一种科普教育, 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学校要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 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 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8.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增强社区、家庭的防震减灾意识。
学校可以加强防震减灾公益宣传, 号召学生将学会防灾视为一种生活态度, 树立灾害意识, 强化减灾观念。可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 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并将这种公益宣传活动作为一种常态继承下来, 改变以往特定地点、特殊时段的宣传形式。并通过学生把减灾避险的意识带给家长, 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 全家一起学习地震应急避险的知识, 真正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震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科技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增强全社会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防震减灾经验表明,拥有地震忧患意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社会公众,能够主动做好震前防御工作,从容应对突发地震事件,自觉维护地震灾区社会秩序,积极协助政府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对于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弘扬防震减灾先进文化,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实现对突发地震事件的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坚持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创新形式、示范引领,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持续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能力和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均等化,形成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相统一;坚持日常宣传与应急宣传、阵地宣传与流动宣传、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科学普及、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促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相协调。
三、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军营,坚持不懈的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科普日等重要时段和活动,通过科技咨询服务、发放科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和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防震减灾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地震基本知识、监测预警知识、震灾预防知识、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二)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到2020年前,建成100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成1000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继续发挥各类科技馆、科普展馆、青少年宫、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站(室)、地震观测台站、地震遗迹遗址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功能。中国地震局、科技部等部门共同制定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指标体系和认定管理办法,指导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各省地震、科技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要求,推进当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加强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阵地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的覆盖面,促进城乡防震减灾科普服务均等化。
(三)发挥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和活动的作用
把防震减灾科普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区)、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院士专家西部行”、 “院士专家科普巡讲”、“科技列车行”、“科学使者校园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农家书屋”等平台,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四)繁荣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
推进防震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满足各族群众、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受众群体的系列化、高水平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市场化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制作,举办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建立产品交易平台,及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产品需求信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比赛、优秀作品推介活动。
(五)增强大众传媒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能力
发挥电视传媒、广播传媒、平面传媒优势,促进集中宣传、日常宣传和应急宣传活动全面开展。发挥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传播水平。加强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防震减灾业务培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者与媒体的交流互动,提高媒体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地震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六)开展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经验交流、应急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震后应对与处置决策能力,提高各类人员抢险救灾、防震避险、自救互救、心理救治等基本技能,提高农村工匠地震安全农居建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具备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咨询平台,开发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知识测试、游戏软件,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完善地震应急科普宣传机制
制定地震应急科普宣传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开展应急科普的理论探索和相关技术开发,提高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科普专业化水平。储备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科普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应急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及配送等机构,丰富应急科普资源总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应急科普资源合作共享的模式,推动网络应急科普资源的共享。
(八)强化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展教用品等优质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带动我国地震科普能力的提高。支持我国优秀的科普展品、作品走向世界。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馆展教具交流与互展活动,鼓励两岸三地的地震科普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题研讨。广泛开展地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九)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将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纳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规划中统筹考虑,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整合、协调现有科普队伍,引进和培养新闻传播、科普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科普宣传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支持专家学者、鼓励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建立能够长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科普宣传队伍。
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正确认识我国多震灾的基本国情,把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建设纳入国家防震减灾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和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健全完善地震、科技部门之间防震减灾科普协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
(二)完善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的良好氛围。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配套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研究制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共建等的相关政策。
(三)健全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将防震减灾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长,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长期持续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各级地震、科技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地方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防震减灾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国家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的政策。
(四)强化考核评估
尊重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确定公民应具备的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内容,建立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科普发展和科学素质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科普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表彰和奖励力度,形成对科普活动的良好导向。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相关行业政策和激励制度,支持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鼓励、扶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活动。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我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在第二个防震减灾日来临之际,xx小学开展了“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主题教育。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
1、“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钟校长
副组长:宋书记、苗校长
组员:教导处、德育处、后勤主任及学年组长
2、召开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由后勤部门制定“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3、成立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德育处负责主抓这项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防震减灾疏散演习与宣传教育工作。
二、“防震减灾”主题教育内容:
1、大力宣传
5月11日早晨,学校门前的电子屏幕上就打出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提高抗震救灾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等宣传标语。在学生、家长、教职工中进行大力宣传,增强人们的重视。
2、班级召开“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205月12日7:45分,全校利用早自习时间组织召开了专题的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普及学生防震知识,切实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做好此项工作,德育处还给班主任印发防震减灾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
3、在全校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
河西小学是一所乡镇所在地小学。学校始建于2013年,学校领导、教师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使得一座农村学校傲然崛起,成为全镇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聚焦着世人的目光。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850余名学生,70名教职工。
学校十分重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积极响应省、市提出的“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要求,以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为契机,本计划开展一系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把防震常识、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求生技能、应急设施等普及到广大师生中,确保师生安全。
主要计划如下:
一、继续完善组织领导,提高创建工作认识
1、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为了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更好的起到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要继续完善“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和补充相关人员职责,力争让我校的防震减灾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做的格局。
2、师资队伍: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本要求做到“四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为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3、学科渗透:学校教导处要在本学年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学资料,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在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中,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开展以防震减灾为主题,以灾害防御科普知识教育为主线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师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自觉性,确实提高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
1、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学校要安排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具体落实开展班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学年初要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确定防震减灾知识作为专题教育的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兼职科普教师定时、定点、定内容,有条不紊的开展地震知识教学实践活动。
2、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为了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促进“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学校要积极提供条件,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活动。
3、设立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场所。为促进创建活动正常、持续、有效地进行,学校要根据现有情况设立相对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场所;平时要经常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向学生进行大型的地震知识宣讲。增加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栏的数量,对宣传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还要结合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定期及时更换宣传内容。学校继续配备防震减灾活动指导用书及科普资料,配备防震减灾科普展板、科普图书以及光盘等,数量要充足,以此来满足师生们了解地震科普知识的需求。
4、搞好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本学年要聘请市地震局专业人员来校举办防震减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地震相关知识,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
5、开展紧急避震、疏散演练。根据校情的动态变化编制详细的、切合实际的“河西小学地震应急避震预案”。在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后,学校要重视活动体验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紧急避震、疏散演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紧急避险的意识与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组织学生观看系列防震减灾录像。要组织学生通过录像资料等了解地震小知识,防震自救互救的小常识等,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让学生在历史事实面前认识到防御自然灾害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小就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三、凸现内引外联,推进工作长效发展
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公用媒体向社会宣传,增强广大师生、社区群众自觉识别地震谣传,掌握防震避震技能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要发动学生自愿担任义务宣传员,组织社区防震减灾宣传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手抄本,以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并要取得一定效应。
四、投入足够经费,添置必要教学设备
学校要加大对防震减灾示范工作的经费投入和保障,做到开学初有预算,要把用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经费留足留够,除了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外,还要有计划的考虑筹建高标准的防震减灾科普教室,购买了地动仪、全球地震火山分布带等仪器,配备专用电脑和多媒体设备供学生互动、查询地震知识和播放防震宣传片,发放科普教材等活动。总之,学校要在防震减灾工作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加大考核力度,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扎实有效 学校按分工不同对以下人员进行不同的考核:
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主要以完成自身规定的相关职责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考核分值中。
班主任:班主任作为本班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要求做到“四个一”: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以此四项进行考核,结果纳入班级管理考核中。
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导处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检查此项内容,结果纳入教师个人考核中。学生:根据学生“四个一”的完成情况、科普兴趣小组的参与情况、义务科普宣传员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目前,科普教育活动正在我校蓬勃开展,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探索小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以此来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学生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校风的形成。
1、校长是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学生讲解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和安全防患意识。
2、各班级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既防震减灾主题班会。重点让学生在不同环境和危险情况下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5月10日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活动。
4、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及校讯通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5、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观后感征文,提高学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
6、举行一次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7、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防震减灾,学生,生存能力
存能力。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 严重影响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种种灾害都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我校借助全市初中学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利条件, 加强了学生的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市地震局在学校建了一间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室, 我们坚持基础教育同防震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 把握积极有效的原则。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工作, 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版面等多种形式, 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教育、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和紧急避震、震后自救互救教育相结合, 不断总结经验, 探索防震减灾教育新方法。下面就关于在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我国地质自然状况和地震历史案例, 增强防震减灾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处,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达, 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地震频繁、震害严重。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了四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共发生两次导致超过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 也都发生在我国。上世纪以来, 我国发生六级以上地震800余次, 因震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各种灾害人员伤亡总数的54%, 地震灾害位于群灾之首。对于潜在的地震灾害, 我们应如何对待呢?那就是加强防震减灾教育, 提高人民的生存能力,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北川大地震, 尽管伤亡极其惨烈, 但也有许多成功避震的案例。例如, 在紧邻震害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有个安县, 该县的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师生在震害中无一人伤亡。原因就是学校重视防震减灾教育, 学校在震前除对存在安全隐患教学楼加固外,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当地震发生时,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 有秩序地快速由教室撤离到操场, 避免了师生的伤亡。还有, 在这次大地震中, 平武县南坝小学大部分校舍坍塌, 人员伤亡惨重, 全校870名学生死亡173人, 但该校的一个学前中班在地震时在校的43名学生却无一人伤亡。原因是该班班主任老师在日常以做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过逃生演练, 当大震发生时, 在老师的指挥下, 大部分小朋友很快有序地按演练路线到达操场, 部分弱小的学生也在老师的帮助下, 迅速撤离教室, 到达安全地带。
大量地震事例表明, 只要加强防震减灾教育, 使人们掌握避震技能技巧, 消除恐震心理, 当地震来临时积极应对, 措施得当, 即可最大限度的减少震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将地震灾害的破坏减轻到最低限度。
二、努力普及学生的地震科学知识,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为了确保地震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防灾、抗灾、灾害应急对策的顺利实施, 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 在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中, 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防灾对策教育, 使地震科普知识和防灾知识得以普及并落到实处。
我们将地震减灾等科普知识编写成宣传册, 在学校安排一定的教学课时, 通过一定的教学和活动形式把地震的成因及危害, 地震的预测预报途径及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基础知识, 作为基本常识向学生讲授。使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 并充分理解强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危害性, 增强人们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通过大量地震资料和数据, 使学生认识地震是地球内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 消除对地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另外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譬如组织学生观看地震科普知识电影、光盘, 运用展板和板报举办科普讲座, 使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学习、了解和掌握地震知识, 为防灾、抗灾、救灾做好知识准备。
三、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丰富防震减灾教育内容
国家对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要求明确, 2009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 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首先是我们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由校外教育处统一安排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同时, 我们要求在校本课程中渗透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 以体现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特色。
其次是周密组织防震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紧急疏散是防震的必修课, 是地震震感过后有效逃生的重要手段。因为我校处于郯庐地震断裂带, 尤其需要加强防震减灾意识。我们依据学校《防震紧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防震减灾演练。在活动中学生已熟练掌握遭遇地震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办法。无论是对学生, 还是对学校来说, 紧急疏散演练的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
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 是民族生存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学校是科学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应结合珍爱生命教育和生存能力培养教育等活动, 加强防震减灾教育, 让学生掌握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永强.石家庄市防震减灾应急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 2010.
新疆水利厅胡亚玲介绍,2012年年底,新疆大面积降温,降雪量明显增多,伊犁河三大支流已发生了冰凌、洪水灾害,伊犁河谷、博州等地开春可能发生融雪型洪水。目前,自治区水利厅已派出两个工作组赴当地开展汛情检查,各地已经提前安排,建立“一把手”負责制。同时各地开展河流清障、水道疏浚等工作,特克斯县、温泉县部分沿河居民已及时转移。水利厅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入冬以来多次开展联合会商,密切关注各地情况。
新疆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张太西说,入冬以后,新疆已连续出现16场强天气过程,特别是天山山区积雪偏厚。他提醒山区地带居民警惕雪崩发生,广大驴友和徒步爱好者要避免去山区活动,特别留心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外出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新疆畜牧厅畜牧处卫新璞表示,目前,新疆19个区级、地州级饲草料储备库饲草料充足,冬牧场饲草料储备达1300多万吨,各地州、县市也已做好饲草料储备工作。当前各地农牧民应提前做好母畜补饲准备,以便冬羔顺利生产,并积极领取防疫药品。
新疆林科院园林绿化所张东亚说,为应对低温天气,各地要做好预防措施,如对果树小苗埋土,树干涂白,加强防护林建设,以提升小环境气温等。
“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及广大公众共同参与的任务。新疆科协于12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自治区各级科协组织针对各地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形势和特点,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第二十四届“科技之冬”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目前,自治区科协正积极组织动员农、林、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自治区各大主流媒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借助媒体的平台,使社会公众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及防范常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董艳苹)
一、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学校工作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列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
5月初,学校召开了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工作会,制定了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并认真开展好防灾减灾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内容丰富。
1、充分利用集体晨会、午会、班队会、校报、校园橱窗、校园广播等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要求学生将所了解的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员防范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开展防灾减灾的专题教育。如防震、防火、交通安全、安全使用燃气等。
3、5月12日在校内电子屏幕上、教学楼的墙上张挂宣传标语,提醒师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也希望引起社会对防灾减灾的关注。
4、5月19日上午为增强全体师生避灾自救快速反应能力,利用早操时间进行防地震、防火灾的紧急疏散演练,由于计划周密,组织得当,收到了较好的演练效果。
5、周三下午各班举行以“防震减灾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主题的班队教育活动。
6、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交通安全情况再次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预防灾害发生。
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师生进一步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而继续努力。
1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为了使全校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掌握地震科学知识,增强防震减灾自我保护意识,吸取“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深刻教训,我校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举行了“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5月11日,我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认真学习了沁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疏散演练培训。5月12日,各班召开“防灾减灾,珍惜生命”主题班会,各班对汶川大地震中丧生的同胞表示了哀悼,班主任宣讲了相关常识,是同学们对防灾减灾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5月12日上午10:00整,在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组长孔祥金校长命令下,防震演练拉开帷幕,随着急促的警报声,在教室内上课的教师立即组织学生蹲到桌子底下隐藏避险,在办公室内的班主任和包班责任教师迅速进到教室内。第二次警报响后,全体学生在班主任和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按照进门处先撤离、离楼梯近先撤离的顺序,快速的撤离教学楼,到指定地点集合。各班主任迅速清点人数,向现场总指挥汇报,疏散完毕后,在教学楼前进行了演练小结。整个疏散过程快、静有序,用时仅仅2分30秒,此次活动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制定了详尽的演练方案,孔祥金校长任总指挥,活动中各岗位人员尽职尽责,班主任引导和疏散到位,学生们疏散有序、迅速,无一人留在教室,演练过程中未出现师生伤害事故,整个过程组织严密。
这次宣传教育活动既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也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全体师生提高了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沁阳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震减灾;措施
引 言
地震灾害属于突发性的自然破坏,它的破坏力强大,给人们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尤其是城市地震,由于人口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聚中,地震灾害的危害更是巨大,因此,做好城市地震的减灾防灾工作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1 城市地震灾害的主要特征
1.1 人口伤亡巨大
地震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发生时间几乎只有几秒钟,而且,一旦发生地震,人们不仅逃生时间短,逃生地点也很少,城市地震尤其严重。更槽糕的是,城市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地震不很强烈,造成的伤亡也将相当严重。如八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死伤数以千万计。而且,地震将同时引发水灾、火灾等,同样能造成巨大的人口伤亡。所以说,城市地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必将伴随巨大的人口伤亡。
1.2 经济损失巨大
城市地震灾害的另一特点是经济损失巨大,而且,城市越发达,现代化程度越高,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化城市的财富集中度相对较高,现代化城市中的各种生命系统工程较多,相较于普通的乡村或山区,人们对现代化城市的投入巨大。若城市建筑等减灾工作不到位,更会加大城市地震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
1.3 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严重
地震是从根本上进行破坏,不可避免地加剧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地震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严重,灾后几乎失去生存环境。
1.4 地震类型别具一格
城市地震直接发生在城市下方或积蓄在城市下方的能量突然释放在地表,对城市地面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具有较强的破坏了。可以说,在很多其他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对城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尤其是发达城市,地表负载本就巨大和不均衡,使得城市地震的震害无法估量。
1.5 地震后往往伴随其他灾害
城市地震不仅能直接造成的巨大危害,还将导致其他灾害随即发生,如房屋工程破坏导致的火灾、水灾,特定工厂破坏造成的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环境巨大变化引发的瘟疫等等,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
2 城市地震减灾防震的有效措施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其发生,只能尽可能的降低发生的概率,同时做好预防,将灾害降至最低,发生后能够积极面对,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一下介绍城市地震减灾防震的几点对策。
2.1 做好地震区划,科学预防震害
地震区划是预测地震灾害的方法,它是将研究地区根据发生地震的概率和地震强度进行区段划分,将地震多发区作为重点研究预防对象。地震区划越准确,对地震的预测越准确,带来的防御减灾效果越明显。
地震区划也是城市建设的指南,对于地震发生几率大的地区应降低城市化建设,增强城市抗震设计,尽可能的选择地质稳定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等,这样能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等。
2.2 提高地震预报的管理和决策,加强短、临地震的预报水平
做好地震预防,能有效的降低地震灾害,尤其是短、临地震的预报更是减少损失的关键。短、临地震的预报难度很大,不可避免的出现漏报、虚报的情况,社会各界都应给予理解和帮助。地震预报必然带来大规模大范围的社会行为,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市市民的配合,竟然有序的做好预防,即使预报出现失误,也应避免混乱,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2.3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或减少灾害隐患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或减少灾害隐患,是地震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城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我国居民大多数的活动都是在建筑物内进行,因此,加强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强度,有助于降低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建设资金有限,应从实际出发,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做到有规划有重点的抗震设计建设。
(2)加固现代化城市结构
经济发达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结构。一旦发生地震,伴随而来的其他灾害更多更严重,因此,加固城市结构,尤其是工矿企业、要害部门建筑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对地震防御和减少震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化建设更是加剧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后期治理和保护相对很差,致使屡有自然灾害发生。一些原本风景秀丽、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为加快经济建设,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多的开发土地和环境,这些情况对防灾、抗灾极其不利。所以,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对土地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缓城市地震的发生。
(4)改善城市居民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等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我国融合了56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虽然繁荣了社会文化,但随着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危害到自己生存的灾害隐患。如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其他目的,私自开凿门窗等,不仅削弱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而且还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如随意侵占通道等,影响人流疏通等。很多不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到抗震救灾等工作,因此,全国人民都应迅速行动起来,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降低灾害隐患。
(5)加强心理辅导和震后心理治疗
地震预报或谣言很容易击垮人们的心理防线,产生不安全感,即所谓的恐震心理,这种心理疾病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人为灾害。因此,应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对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人们心理和精神的抗震能力。
2.4 加强全民族的总体防灾意识
加强全民族总体的防灾意识是具有战略性的防灾途径。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防灾能力是防御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力量。全民族都具有较强的防灾意识,有利于地震时采用自卫、互救等方式降低地震危害。
3 小 結
我国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地震安全隐患。同时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才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鸿光.减灾必读[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248~407.
[2]马宗晋,周存忠,程式.地震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853~891.
1 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地域广阔, 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时有发生, 且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地域性明显等特征。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防灾减灾教育则正是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 以提高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 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掌握科学的防灾观念、防灾知识、防灾技能。①
1.1 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巨大
首先, 我国的自然灾害对财产和生命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据资料显示, 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2亿人, 其中死亡数千人, 需转移安置约300多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 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而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年均受灾人口达3.7亿人以上, 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至少1000亿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②
其次, 自然灾害对人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及带来的社会动荡不可估量。自然灾害除了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之外, 更重要的是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疾病。而有些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要等到个体消亡后方能终止。除此之外, 自然灾害造成社会治安失控、犯罪活动增加、股价波动、通货膨胀、卫生公共体系失衡、民众恐慌以及政府官员腐败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严重的自然灾害还可能使社会经济生活崩溃甚至产生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1.2 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 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教育是民众面对灾害时的生命指南。据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很少有人参加过系统正规的防灾减灾教育。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 有人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 结果有80%左右的人没有接受过防灾教育。而2010年甘肃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虽然与当地地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如果当地居民接受过系统正规的防灾教育, 有些伤害和损失还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 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种自然灾害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严重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 加强防灾减灾教育, 是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并持续合理利用资源的需要, 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③
2 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尚未形成正规合理的体系
防灾减灾教育, 应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宣传媒介和教育主体为抓手的自上而下的体系。而现阶段, 我国在经历了近三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后, 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将防灾减灾教育提上了日程, 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显然还没有形成一个正规合理的体系。另外, 从灾害教育本身而言, 防灾减灾教育应该涵盖灾前教育、灾中教育和灾害教育三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尚未能全面涵盖三者。
2.2 民众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的客体, 我国的民众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很多民众觉得灾害离自身很遥远, 危及不到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对于防灾减灾教育不重视, 对于相关的信息不主动去了解甚至回避, 对于政府的宣传、教育主体的培训和教育不去重视, 这就会在灾害来临时产生一系列的隐患。
2.3 我国现阶段的防灾减灾教育手段略显单一
我国现阶段的防灾减灾教育在手段上存在着忽视技能养成、教学资源欠缺和教学方式呆板等诸多问题。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 主要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 而是通过认知目标的实现来促进民众心理机能的完善和行为的规范。灾害教育不仅要使民众通过学习具有正确的防灾减灾知识, 还要养成积极的防灾减灾态度并形成科学的防灾减灾技能, 使其成为具有一定防灾素养的合格公民。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 国家重视, 加之公民灾害意识有所提高, 很多学校开展了防灾演练, 但大多没有常态化坚持。防灾演练是灾害教育的重要一环, 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但是切不可认为灾害教育就只是防灾演练, 认为偶尔组织一下防灾演练就可以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防灾演练也不仅仅是在发出警报后就迅速逃离这么简单, 一定要科学地编制学校防救计划并组织实施。当然, 也建议开展一些评价指标研究, 以促进灾害教育在学校的有序开展。④
3 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优化对策
如前文所述, 笔者认为, 完备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涵盖政府、宣传媒介和教育主体三位一体的体系, 这其中政府是主导, 宣传媒介和教育主体是抓手, 以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主体对防灾减灾教育的客体即民众进行教育。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推动防灾减灾教育的体制化、法制化和政策化
政府应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机构, 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专业防灾减灾教育机构, 并以此机构为依托, 统领全国各级防灾减灾教育机构。要让公民明确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要通过此机构让公众学习在不同灾害发生前如何预防, 发生时如何自救和互救。要在基层群众组织中成立专门的防灾减灾教育服务队, 让这个服务队深入到城乡社区群众当中去, 根据不同的群体特点对民众开展教育。
目前, 我国已经有《防灾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三十多部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是我们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应该严格确保这些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 从司法上和行动上切实推动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法制化。
在政策方面, 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灾减灾日, 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我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尽早出台防灾减灾教育纲要, 构建灾害教育目标体系, 促进灾害教育的科学发展。我国学校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应明确灾害教育的目标与教学要求, 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设计课程, 进行教学及评价, 以保证灾害教育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可以从灾害意识、灾害素养内涵分析的角度制定教育目标, 设计类似课程标准的文件, 便于各单位参照执行。
3.2 强化宣传媒介的宣传作用, 树立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要编制通俗易懂, 携带方便的全民防灾应急小手册、宣传传单、小画册等, 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发放。要建立专门的灾害教育馆, 借助模型、影视手段和模拟演练学习灾害发生过程及如何逃生自救。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专题讲座及知识竞赛, 要广泛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 利用声、电、光等方式吸引民众眼球, 唤起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让每个公民都自觉接受并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教育。公众自身也应丰富灾害方面的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最大限度地提高防灾、抗灾的工作效率。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准备一些防灾避难用具, 例如手机充电器、避难用物包、铝制毯子 (防寒、防暑) 、无需用水的洗发露、三角巾、手套、雨衣 (防寒) 、简易席子、充气枕、急救包 (急救创可贴、棉垫、棉签、湿巾、胶布、口罩等) 、笔记本 (紧急联络事宜) 等。⑤
要以城乡社区为前沿阵地, 动员社区中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关注各类灾害风险, 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救援, 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技能。各宣传媒介应认真制订宣传方案和提纲, 大力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 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面向城乡社区, 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3.3 要切实发挥好教育主体的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开设有一定课时保证的安全自护教育课程, 并有权威的安全自护教材;开展必要的安全自护演练培养安全应对能力, 养成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起哄、不害怕的心理素质。无论校园还是社区, 无论发生何种灾害及突发事件, 人员救生与自护互救是共同的。为此, 有关部门要制定适合于校园、社区、公共场所等的安全预案, 这个预案不同于一般的预案, 它不是针对单一灾种设计的, 而主要是针对灾害后所形成的恐惧心理及逃生需求而设计的, 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准备而不惊慌, 在灾难中有办法生存有能力创造生存的可能。安全文化教育必须切合中国实际, 不能搞“单打一”的防灾减灾, 要有综合减灾的教育体系, 在国情教育中应加人灾情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更强化安全减灾内容, 在中小学教科书中不仅要增加防灾减灾内容, 更要有一些必考的知识点, 包括如何应对台风、沙尘暴、地震等。由于各类主灾都具有综合性、衍生性与连锁性, 这些都需要通过扎实、系统的教育及知识普及使公众知晓。⑥
对青少年的灾害教育, 学校是关键与具体实施者。要强化学校的灾害管理, 加强学校灾害管理相关法制建设, 使学校对于学生的灾害教育普及化、防灾训练日常化、灾害预警快速化、应急预案科学化、组织管理协调化、灾害管理规范化, 让青少年树立“避防为主、生命至上”的理念, 提高他们应对灾害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力度。本文将通过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现状的分析, 提出建立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宣传媒介和教育主体为抓手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 从客观上将自然灾害带来的问题最小化。
关键词:防灾减灾教育,现状,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景霞, 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 2008 (2) .
[2]方国联.我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教育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3]龙纳, 等.灾害的应对与备灾教育启示[J].护理研究, 2010 (7) .
[4]金磊.有感于“减灾始于学校”[J].望新闻周刊, 2006, 9.
[5]张英, 王明.我国灾害教育的展望[J].城市与减灾, 2010 (5) .
[6]张英, 等.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的中学灾害教育及实施建议[J]环境教育, 2008 (1) :71-72.
突出主题,大力开展校园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学校精心组织,搞好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的宣传普及;充分利用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组织师生开展“防灾减灾日专题学习”活动,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积极宣传贯彻《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突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作用,提高师生对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提高防灾技能,认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各学校按照上级安全工作要求,围绕防溺水、防汛抗灾、防震减灾、防风防雷、防御地质灾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安全保卫、饮食卫生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对全校师生进行培训,明确疏散信号、路线、顺序、场地、时间等,使师生掌握撤离、逃生、自救、互救的方法。演练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针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不足,改进细化措施,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技能。
构筑平安校园,全面排查校园内外安全隐患。学校围绕防震、防汛、防溺水、校舍、安保、消防、饮食卫生、周边治安等方面,集中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主要检查应急预案修订、值守制度、岗位责任、设施设备、抢险准备等方面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建立台账,安排专人督促整改,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对自身难以整改的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书面报告,并采取严密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为全面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我校学生安全意识,结合学区实际组织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以防震减灾教育为主线,以深化安全宣传工作为重点,集中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小学生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活动,营造良好防抗灾害氛围,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周”活动受教育率达到100%;
2、学生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3、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明显提高;
三、活动内容
1、各校组织上好一节安全教育课。
2、举行一次防灾减灾应急练。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为此,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
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校相关活动的负责人、组织者和班主任要对活动要有总体安排,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安全教育”活动搞得既有声势又有实效。所有活动的过程要做好记载,摄好影,以备查。
3、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各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组织指导,认真开展各项活动。
一、从防震知识、态度、技能三个维度确立幼儿园防震教育的目标
为了指导幼儿园有效开展防震教育,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主持人及20余位幼儿教育、防灾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幼儿园防灾教材的教师手册,从防震知识、防震态度、防震技能三个维度确立幼儿园防震教育的目标,引领幼儿园防震教育具有正确的方向。防震知识涵括灾害认知、防备认知、应变认知的教育素养;防震态度涵括防灾警觉性、防灾价值观、防灾责任感;防震技能主要指幼儿准确判断灾情、快速应变行动的逃生避难技能。这三维目标环环相扣,掌握防震知识是基础,树立正确的防震态度是根本,具有防震逃生技能是重点。幼儿在认识地震的现象与可能危害,了解地震可能成因的基础上,改变对地震的错误认知,形成不畏地震的正确态度,体验模拟地震的实际感受后,能够冷静、有序地按照地震三部曲做出正确的逃生避难行为。
二、依据园所实际情况设计、改编、实施一系列防震主题教育活动
台湾幼儿园教育不鼓励使用市售教材,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领会《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的精神,秉承《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理念和宗旨,自行设计、实施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设计防震主题教育活动后,可以请教材教案审议委员对其活动方案进行审查,教材教案审议委员依照《校园师生防灾教育素养检测计划》所修定的防灾素养指标,提出相关建议。如果教师不能自行设计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教育部门提供由专家制定的幼儿园教材教师手册,手册中有详细而完整的防震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如戏剧演出《啊!地震》,分组活动《制作戏剧棒偶及搭建场景》,绘本故事《地震王国》,团体游戏《摇摇晃晃》《危险物品大检测》《地震大考验》,综合活动《我关心的人》《参观地震科学博物馆》等。活动方案细致,活动素材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园所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方案,开展园本化的防震主题教育活动。
三、加强系统而全面的防震演习
在台湾,每年的9月21日为“防灾日”,全台同步于上午9点21分实施地震防灾演习,模拟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难掩护。在开展防震演习前,每所幼儿园自行组建灾害防救应变小组,由园长担任总指挥官,副园长担任副指挥官,下设抢救组、通报组、避难引导组。总指挥官负责指挥、督导、协调各组的运作;副指挥官负责统一对外发言,通报中心受灾情形以及目前的处置状况;抢救组负责对受灾人员进行抢救和搜救,处理基本急救和重伤护送,并提供纾解压力的方法;通报组负责通报应变中心疏散人数、收容地点、灾情,搜集相关信息,把信息通报给主管部门;避难引导组负责协助教师、幼儿疏散,协助发放生活用品,登记避难所的人员等。
灾害防救应变小组成立后,教师需要先规划逃生路线图,再引导幼儿做好防震演练准备,一是家庭防灾卡的准备,二是逃生救灾包的准备。若大地震发生后,通讯、交通可能中断导致幼儿与家人无法团聚,因此,幼儿园在开学初就把家庭防灾卡发放给幼儿,幼儿与家人共同讨论并填写以下内容:紧急集合点,本地和外县市紧急联络人的电话和手机号码,灾民收容所的地址和电话。幼儿与家人讨论后会形成一种默契和约定,能够减少灾后互相寻找的混乱,最大程度保障一家人的联络和安全。同时,幼儿需要准备颜色鲜亮的逃生救灾包,内放干电池、手电筒、水、食物、收音机、药物、哨子、保暖衣服等。幼儿不仅要知道救灾包里应该放什么物品,还必须知道每件物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保证在大灾难来临时能够恰当利用这些物品保护自己。除了这两项必备物品外,台北市、宜兰县还为每位幼儿提供防灾头套,以备地震发生时保护头部所用。
每年的9月21日上午9点21分,全台湾各个机构同步实施一分钟的模拟防震演习。当大地震来袭时,幼儿遵循“不跑、不吵、不推”的原则,找到稳固物后趴下、掩护、稳住,关注灯等悬挂物的摇晃情况,当停止摇晃后,幼儿迅速拿椅背上的防灾头套戴在头上,听教师的指令安静、有序地快走出活动室,来到空旷的地方。若幼儿困在卫生间或其他地方,则必须大声疾呼,让教师听到自己的呼救声。当逃到空旷场地后,每个班级的教师迅速清点本班人数,及时向通报组汇报人数撤离情况及受灾人员情况,通报组教师再向上一层机构汇报。如果有教师或幼儿没有及时撤离活动室或遇到危险,抢救组的教师马上清除障碍物,搜救受灾人员,及时做好基本救治工作和重病护送工作。
为了进一步改善防震教育的成效,每次复合式防震演习后,幼儿园全体教师必须共同反思防震演习中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首先,教师对避难演习设定的时间、人员、场所进行反思,检视时间是否短促,人员责任是否到位,场所是否适宜。其次,教师要反思是否和幼儿做好约定,达成共识,幼儿是否知道并且信任成人会保护自己,若幼儿无法和成人互建信任,则会影响逃生秩序和效果。再次,教师和家长需要反思是否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联系。经过深刻反思后,幼儿园教师需要撰写反思报告,并上传到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
四、依托防震教育基地进行校外地震体验
台湾幼儿园非常重视利用防震教育基地开展校外防震体验活动。例如台湾科学教育馆有地震剧场,6岁以下幼儿可以免费边观摩3D短片(7分钟),边坐在座位上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震剧烈摇晃的感觉。由于剧场较小,只能够容纳10人,幼儿园教师需要提前电话预约。又如台北市消防局也设有防灾教育馆,备有地震体验车,交通博物馆设有地震体验屋,为幼儿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台中县的“9·21”地震教育园区是台湾防震教育的核心基地,园区划分多个区域,包括防灾教育馆、地震工程馆、地震科学馆、断层保护馆、灾后建筑物保护区以及世界地震资讯中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车笼埔断层保存馆”,该馆把“9·21”地震时的断层作为地震现场的科学证据加以保护,让幼儿亲眼见证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其他场馆以图片、影片、动态简易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地震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生动鲜活。
五、利用多元管道宣传防震教育
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广泛利用纸媒、网络、专家资源等多元管道宣传防震教育。如气象局特设了儿童网,网站不仅简单介绍地震相关知识,还把地震知识和防震技能全部融入游戏中,吸引儿童参与“天摇地动挑战王”的游戏。在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也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儿童防灾教育网,这是由台北教育大学幼教系编修与推广的幼儿园防灾教育教材计划。该计划“以野菜村地震”为故事脉络,设计了“小剧场”“玩游戏”“小博士”等栏目,“小剧场”播放2~3分钟的动物逃生、避难故事,“玩游戏”栏目为幼儿提供3~5个电动小游戏,检测幼儿的防震逃生、避难知识,“小博士”则以图画的形式向幼儿宣讲如何准备逃生救灾包的知识。同时,MOE防灾教育数位平台特意为家长、教师、幼儿提供幼儿园阶段防灾教材和幼儿园防灾游戏书,为台湾幼儿园防震教育指引正确方向,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除了文宣和网络外,台湾幼儿园善于利用各种专家资源进一步丰富防震教育内容。如气象局的灾害专家及各所大学的建筑教授、地震研究的学者会受邀来到幼儿园,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幼儿园的建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建筑的裂痕判断可能会有的震情,提升幼儿的警觉性与危机意识。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09-11
512防震减灾活动方案07-04
防震减灾日活动小结10-25
科协防震减灾活动总结11-13
中心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09-25
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06-05
大店中学防震减灾活动方案09-07
防震减灾活动总结xx年06-12
2024年市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06-23
防震减灾常识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