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教学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插图教学

插图教学 篇1

教育科学 2011年第5期

插图教学策略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建构主 义学习理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开展研究的。《小学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 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 些老师忽视。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学生的阅 读规律,运用“以图促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时效性,在一定 程度上实现了有效阅读。

一、为阅读铺路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其间需要必要的认识、心理上的支 持,而插图以其鲜明色彩、形象画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失为 有效的支持媒介。

1.以图识万物

阅读教学担负着发展儿童认识能力的任务,他们大多借助 图画认识了世界万物,可以说插图打开了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口。植物王国的苍耳、爬山虎、银杏树;动物世界的小壁虎、灰 雀、珍珠鸟;海洋生物的海参、龙虾、章鱼、鲸;风景名胜庐 山、西湖、颐和园等,学生都能从图中找到它们最鲜明的形象。

2.以图知大意

《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 色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巧妙利用,进行疏通诗句自是事半功 倍。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 着山中的哪些景色,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假如有就 做一下标记。

(3 结 合 我 们 刚 刚 看 到 的 景 色 , 查 查 字 典 , 选 一 选 “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4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上述的教学,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 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 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为深入理解古诗铺好了路子。

二、深化阅读

阅读课文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玩 味体会,在不断对话中,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通,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涵。插图的有效运用能帮助深读内化,促进提高。

1.以图促表达

课文中吸引学生的地方往往是课文插图,兴趣促使学生去观 察,观察后趁机引导学生去表达。《恐龙》一课,课文插图生动 形象、色彩鲜艳,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 仔细观察插图,认识恐龙,介绍恐龙,让插图“活起来”。学生 兴致勃勃,手指恐龙,图文结合,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 语言来介绍恐龙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学 生在自由地解读,自由地表达,用心和插图、文本对话,用心和 作者交流。

2.以图促想象 想象是阅读的助推器,阅读文字需要想象,观察插图离不开 想象。“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 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 幕。”这是《庐山的云雾》中,理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 重点句。教学时笔者这样以图促想象:大家读前两句,边读边想 象画面,然后请四个同学,分别板画“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 帽”“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学生把头脑中想 象的画面画下来。后两句,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师配以生动 的语

言:“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 了山峰,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吗?还有哪些姿态?”这 样借用插图,通过想像、观察,获得生动的形象,学生自然悟情 入境,完全沉浸庐山美妙的云雾中了。

3.以图促朗读

在语文课本上,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 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创设 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 受人物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再指导朗 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 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此时观察插图,引导学 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 的动作,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 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 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朗读,学生的读书声里分明体现着必胜的 信心。又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中孙中山的妈妈将孙中山推出 门外,为孙中山的姐姐缠足,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孙中山 的神情和动作,说说孙中山此时的心理感受,从而更好地体会孙 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和 志气。此时再指导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以图促背诵

积累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师在指 导学生背诵时还得注意方式、方法,让他们轻松地记忆美文佳 句,培养背诵的习惯。教师借助精彩的课文插图,来指导学生背 诵,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苏教版第六册《美丽的南沙 群岛》第三段,感悟南沙绚丽迷人的景色后,引导学生背诵。我 出示课文插图,以图促背,我指哪处景物,学生试背出描写这一 景物的句子。如:我指“天”,学生背出“天是一块蓝玉”,指 “海”,“海是一块翡翠”……因为是一句一句背的,学生没有 背诵上的障碍,兴致很浓,不会因为背不出整段而战战兢兢。几 个轮回下来,学生已经印象深刻了。教师点图中的景物,学生们 很轻松地背出课文中的句子,把课文与意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在 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只一会儿功夫,就有大半的学生能背诵了。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 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只要我们在 语文教学中时刻关注插图资源,让插图活“起”来,就必定能使 其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

让插图“活”起来

插图教学 篇2

一、现状扫描:插图总遇冷

现象1:近日, 参加一次语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上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除了课堂教学展示, 还有执教老师研读教材、备课构想的交流, 现场评课互动。无论是执教老师的教学说明, 还是现场评课互动, 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讨论得十分热烈。特别是挖掘本课教学资源的方法上提了许多有益的想法。可听来听去, 没有一位教师谈及利用课文插图这一资源的。仔细观察《月光启蒙》的插图, 图上简陋的篱笆小院、干草堆、母子的衣着不难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 图上妈妈和孩子表情恬静, 小狗沉静, 他们生活得非常快乐, 这正是文本内容要传递的母爱的力量, 乐观的力量的具体表现。这一有效资源就这么被忽视了。

现象2:受“现象1”的触动, 我在学校做了一个调查:一到六年级, 每个年级走访了一个班, 了解语文课堂插图的使用情况。经过调查发现:使用插图辅助教学的班级仅仅占30%, 而且是浮于表面的使用, 简单看一眼、提一下, 并没有真正发挥插图的作用。特别是年级越高, 插图更会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

现象3:翻阅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参考用书》, 在教材说明、教学建议等方面很少涉及“插图”的字眼, 特别是高年级, 几乎没有。在众多的学术论文中, 有关插图教学研究相比较其他研究是少之又少。知网检索, 输入主题“插图教学”能检索到390条, 而输入主题“阅读教学”检索到63240 条信息, 输入“作文教学”检索到的是47209条, 远远超过“插图教学”。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同样, 读者与文本、编者 (包括插图的创作者) 之间也通过阅读行为这一桥梁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插图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第二语言、特殊对话成员, 不应该被遗忘。

二、价值聚焦:读图是“应世”、“应试”的需求

(一) 图文并茂, 小学生思维特点的要求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而且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儿童思维发展转折点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学的效果。正是因为熟知这一点, 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带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绘》。其目的就是顺应孩子心理发展, 提高教育的效果。现代阅读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同一阅读内容, 以图文并存、纯图、纯文三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图文并存式的文本学生阅读效果最好。

(二) 图文并茂, 语文素养培养的载体

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素养的养成, 除了文字信息应该承担责任以外, 插图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发挥相应作用。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形成中, 插图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有着文字所不具有的优势。

1.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喜欢形象性事物, 对画面特别感兴趣。教科书中五彩斑斓的插图, 其目的之一就是用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目光, 引起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并凭借形象鲜明的插图深刻体会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因此, 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启发式的教学, 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究和阅读兴趣。

2.插图,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抓手

观察能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随文插图的学习,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在教学中, 应充分地利用插图为学生感知事物、思考问题提供支撑, 在观察插图过程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而小学生言语经验贫乏, 字词掌握的有限, 制约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更好发展。插图, 是学生从直观感受到复述表达的直接载体。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整个小学时期, 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插图中包含着许多文字不能包容的信息, 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重要桥梁。

3.插图, 学生审美情趣的引领者

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 内容广泛, 涉及方方面面。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 巧妙引导, 能使学生感知到插图中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绚丽多姿的生活,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三、实践探究:审美与实用的价值追求

小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审美、表达的多重任务, 完成任务的途径不能局限在文字的学习中。读文, 培养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 只完成了任务的一部分。而读图, 培养的则是会观察、能联系、敢想象、会审美的能力。语文能力获得的实用功能, 审美情趣的人文素养, 在图文教学中可以共同达成, 读文读图, 缺一不可。

(一) 插图, 识字的连心桥

“人生聪明识字始”, 识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开始。在世界众多文字中, 汉字是最难书写的, 但是古汉字, 真实反映出先民身边的物质世界、生存条件、思维习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所以, 印度原总理尼赫说“中国的每一个字, 都是一首优美的诗, 一幅美丽的画”。这一切, 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图画的直观形象, 为学习识字写字搭建桥梁。

1.利用插图, 消除“隔阂”

有些词串的内容是学生不熟悉, 不常见的内容, 有了插图, 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凭借。如:一年级下册《识字2》词串主题是“体育运动项目与器具”, 生活中不常见, 有了文中插图, 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与认识;二年级下册《识字5》主题是军事装备和军事术语, 学生学习时, 随文的插图降低了其学习难度, 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2.利用插图, 习得规律

有些识字课不仅教给学生生字, 更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为学生独立识字打基础。文中插图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如:二年级上册《识字3》是看图会意识字, 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既教给了学生一种识字方法, 又利于热爱文字感情的培养。二年级下册《识字3》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形近偏旁的发展演变过程, 有助于学生辨析形近偏旁。二年级上册《识字4》, 课文的插图是个转盘和写字“苗”字的卡片, 盘面上写着另外5 个偏旁, 通过转动转盘识字, 同样的识字方法还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识字4》《识字8》, 二年级上册《识字8》。

从教材编排的体系, 不难看出编者对识字课中插图编排的用心良苦, 其目的是让插图成为通往学生识字写字之路的“彩虹桥”。作为教者, 我们理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 引领学生走向这座识字的“彩虹桥”。

(二) 插图, 阅读的铺路石

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12 册教科书中课文教材, 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在学习课文的各个环节, 适时发挥插图的作用,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导入时用作切入点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上得如何与导入密切相关。利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收到独到的效果, 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又能唤起学生走进文本的好奇心。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课文配有四幅插图, 均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 引发学生遐想、议论:这是一块怎样的奇石?它是怎么形成的?读过课文的学生可能还会这样想:滴水真的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吗?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以此图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阅读期待。这样, 接下来的深入悟读也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的突破口

教材中有些插图再现的是课文的重点或情节的精彩之处, 解读这类插图,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加深印象。如:《莫高窟》一文中壁画的插图, 刻画出了壁画的精美动人、栩栩如生。讲授课文时, 可以用投影机把插图投在屏幕上, 再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拟一份解说词即堂发言。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有哪些形态的飞天, 作者描绘了哪些, 并启发学生大胆创新, 为作者再补充几种形态。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叙述、想象表达,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把握了课文主旨, 锻炼了观察和表达能力。

3.总结课文的助手

插图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具体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 揭示课文的思想。如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中的几幅插图生动活泼, 可以在课尾指导学生观察第三幅图:“跳上山顶的青蛙和松鼠是多么开心啊, 看它们的笑容多甜哪!谁能说一说, 它们俩会在山顶上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表述充满童趣, 有的以青蛙的口气说:“哎呀, 大海真的是一望无边啊, 真是太美啦!”“小松鼠, 谢谢你带我来看大海, 海水真蓝啊!”有的模仿小松鼠的语气:“你看, 小青蛙, 我说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吧!”在这里, 画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 插图, 练笔的加油站

随着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实施, “运用”成了一个高频词。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在平时的课堂中日积月累。每篇课文的插图, 是学生从直观形象观察与复述的最直接的载体。在随文练笔中有效运用插图, 能帮助深读文本, 内化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 品读4、5 自然段后, 我安排了这样的练笔:经过这一勺水的滋润, 这四兄弟还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吗? (出示文中插图) 仔细观察文中插图, 此时的四兄弟像什么?用你熟悉的一种植物来形容一下。联系插图, 将你的感受写下来。

这样练笔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让学生将读图的感受写下来, 这一环节巧妙地将读图、读文、表达有机结合, 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又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色彩鲜艳, 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认识恐龙, 介绍恐龙, 品读然后再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写下来, 学生兴致勃勃, 有的不仅写, 还添画了图。这样图文结合, 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 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

(四) 插图, 创新思维力的催生剂

1.插图命名中培养概括能力

名字, 寄托着人们的情感, 传达着事物的意蕴。一个好听的名字, 不仅能恰当表情达意, 还能引发人们的遐想。给文中的插图起个好听的名字, 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 一幅幅插图在学生的想象中鲜活起来。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 插图上, 小作者手捧茉莉花走进病房看到, 妈妈脸带恬静的微笑睡在病床, 爸爸紧握妈妈的手也伏在床边睡着的温馨画面。有的学生给插图命名《温馨》, 有的命名《阳光》, 有的命名《爱如茉莉》。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精彩的理由, 学生各不相同的文化积淀、认知方式、审美情趣, 一一展现。

2.修改、再创造插图中发展想象力

虽说插图帮助了学生学习, 但有时候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形成定式, 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特别是许多插图的编排与学生需要的插图不相匹配。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第一幅插图再现了泼水节的欢乐场景, 而第二幅插图则是几棵高大的椰子树, 与课文的关联不是很大。学生们有的想看到傣族的风貌, 有的想看象脚鼓。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修改、创造新的课文插图, 学生的配图体现了他们心中的渴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课堂上我还鼓励学生自己给课文配插图。如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沙漠旅行之后, 骆驼遇到小马, 你想会发生什么呢, 写话的同时, 配上插图。图文并茂的方式, 抒发学生的理解, 既发展了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也发展了想象力。

借助插图教学英语 篇3

一、巧妙导入,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牢固记忆、敏捷思维、丰富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借助相关插图,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知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Dolls一课,教师选择当季非常流行的机器人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课本上关于机器人的插图,机器人可爱的形象顿时使学生眼前一亮,他们的注意力也完全被吸引到机器人的画面上。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安排学生讨论机器人外表方面的特点。在插图的提示下,学生渐渐理解了“These robots are cool! ”和“His eyes are very big.”的含义,再加上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顺利进入了英语课的单词学习,轻松记住short、tall、ear等单词。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新知学习的趣味性后,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面的动力,使他们乐在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寻找有关图片,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出来,从而满足小学生爱看图片的心理特点,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图文并茂,突破重点难点

教材中的插图不同于英语句子与单词。与句子与单词相比,插图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学生将这些插图看懂了,用对了,对突破课文重难点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突破英语学习中重难点的时候,插图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难点通常是集中交错在一起的,只有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才能使学生理解以及掌握教学的重点。

例如,在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Our animal friends一课中,学生接触到leg、tail、wing、arm、body、foot等用来描述动物身体各个部位的英语单词,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本相关插图。在学生进行单词记忆时,教师可以按照插图把教学内容分类,同时把本单元中的单词内容,和《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Dolls中用来描述人体相关部位的hair、mouth、eyes、ears、nose等单词合并为一个模块。借助相关插图,组建表意相似的专题,以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课本中的相关插图,根据课文插图的直观性,找准引入插图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轻松理解教材中句子和单词的含义,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边观察边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感悟和运用。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中的对话以及重点段落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趣味游戏,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量的课文插图,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这些插图让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这些插图也是课堂展开趣味教学的重要道具之一。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适时地进行相关的看图说话,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加深记忆,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I like dogs中,出现了非常多的有关动物的单词短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个“我演你猜”的趣味教学游戏。选择一名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头顶着课本中的动物插图,其他学生使用肢体语言,描述插图上的英语单词短语。当台下学生模仿出猴子抓耳挠腮的样子时,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想到:“Its a monkey!”当台上学生听到了“嗷”的拟声词时,就会很快反应过来回答“lion”或者“tiger”。通过借助插图以及游戏等形式,可以使词汇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也让学生在互动及游戏中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插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英语教师在运用插图时,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插图穿插到课堂导入、课中学习、课后巩固等各个环节中来,让学生爱上英语,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

利用教学插图,强化思维训练 篇4

利用教学插图,强化思维训练

江苏 新沂 ●邵长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材增强了可读性、可视性。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文轻图的现象,将插图看成是一种衬托,一种点缀。可见,教者对它所起的作用认识模糊,对它所处的地位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切不可低估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加强对插图的积极利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一、有序观察,把握规律

我们知道,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最直接地获取信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小学年级的学生辨识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其兴趣常常随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持续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注意力转移次数频繁。因此,教者要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领会插图的意图。

要想理解图意,首要的前提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应随着图画所表现的内容不同而不同。

(1)以人为主的插图一般采用由面到点的顺序。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菩萨兵》,首先使学生了解图上画的是谁,再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动作、神态等,并从图上找出反映人物所处环境的部分。反映众多人物活动的插图,则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先找出主要的人物是谁,而其余的人物就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这么多的人物用一根线联系在一起,那么紧密,那么得体。又如《问银河》《猴子种果树》等。

(2)以刻画描绘事物为主的插图,一般采用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空间顺序。如《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了解事物间的有关联系。

(3)以反映情节内容为主的插图,一般采用由人(动物)到景或由景到人(动物)的顺序。如《晚上的太阳》《学棋》,使学生知道“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和“谁怎么样”。

插图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幅图;一类是多幅图。单幅图要抓住细节,把握重点;多幅图要着眼于整体,注重联系。指导观察时,要注意训练的次序性及层次性,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细致观察、分清主次、抓住关键。

二、展开想象,启发思维

启发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想通过感性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就必须通过积极地思维,从而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插图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拓展视野的依据,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必须积极地加以适当地引导点拨,并在无疑处设疑,积极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本网网 )例如,《艰苦的岁月》为单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后布疑:“图上有几个人?哪几个?分别在干什么?”学生初懂图意后,教者可顺势设疑,再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1)图上反映的是什么年代?(2)他们在什么地方?(3)他们的衣着怎样?说明什么?面部表情如何?(4)老红军在艰苦的斗争年代吹笛子,这又说明了什么?(5)小红军偎依在老红军身旁,右手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这时他会想什么呢?(6)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由人物的.外在表象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图上延伸到图外,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予以引导,层层剥笋,逐步展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丰富了艺术想象力。

三、突出要点,注重表达

书中所配的插图,有的比较复杂,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可能一下子看不明白。在平时要注意从单幅图入手,逐步过渡到多幅图连说。经过认真观察、讨论、思考、点拨,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训练学生说话,用滚雪球的方法由说一两句到两三句,再到一段话、几段话。在表达过程中不但训练了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有序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推理判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使学生在经过有序观察和丰富思维后,对图文两方面内容的理解实现了理性的飞跃,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综合感知,陶冶情操

《长城和运河》《庐山的云雾》《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插图可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的无比自豪感;《卢沟桥的狮子》《圆明圆的毁灭》等插图,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牢记祖国受屈辱的历史,初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李时珍夜宿古寺》《莫泊桑拜师》等插图可教育学生要具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勇于登攀、不断进取的精神……由此可见,观察插图理解图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而且还能陶治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图是文的形象展示,文是图的生动说明。至于没有插图的课文,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作画,把优美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激发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运用好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形象的插图,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审美力大有裨益。只要教者巧妙地、有意识地运用好插图,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 篇5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有不少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在教材发展史上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插图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插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恰到好处地运用插图,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插图教学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语文;教材;插图教学

翻开历年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册册图文并茂。这数百幅的插图题材丰富(例如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形式多样(例如素描、水彩、油画、国画等),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这不仅发挥了图片信息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独特功能,对于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化阅读效果以及启发其探究学习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插图视而无睹,甚至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写者别具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我们着实应该把这些精美的图片看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其价值。本文试就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插图教学概述

(一)插图教学的相关概念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为了配合课文的主要人物、情节或场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而拍摄或绘制的精美图片,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本身。

插图教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更多地穿插于日常课文教授的过程中,是课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插图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可能取得的各种图片资料(包括教材上现成的插图、教学挂图、各渠道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甚至学生绘制的插图,等等),以达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甚至于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插图教学充分利用插图直观、可感的形象,若教师加以适当取舍、利用,甚至会收到超出课文本身的效果。

(二)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编排的简要回顾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轨迹,教材中插图的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现梳理如下: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的调整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普遍处在紧张的阶级斗争环境中,这一阶段的语文教科书无论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还是插图的选编上,都强调政治性。较代表性的有1950年刚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等编写的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政治宣传的时文,加上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教材中只有少数的黑白图片,且都是为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而选编的;1963年在教育部新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基础上,推出的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刘国正、张传宗等编)中,插图开始丰富,虽然出现了一些为配合名家名篇而绘制的插图,但总体上图片的政治作用仍较突出。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插图教学,教师更多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当时的政治活动服务。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语文教育也一样。以1982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教材重点突出,各种文体兼备。从1986年起,全国中学语文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趋势,出现了大量知识性、艺术性较强的图片,但在选编上内容较为陈旧,印制也较为粗糙。此时的插图教学,教师开始淡化图片的政治功能,注重图片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

第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的插图也逐

步丰富多样,全面生动地展示着改革开放的风气与潮流。

二、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插图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课文插图,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可以这样说,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课文又是插图的延伸;插图是静止的直观,课文是微妙的描述,二者和谐互补,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利用插图,既能触景生情,迸发感情;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如果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那么插图就是优秀的导游,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读起课文来自然兴味盎然。

(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启美,还可以储美。它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意志,产生美德。课文插图既是课文内容的艺术反映,又是对生活某一侧面直观的再现。既有自然界的天空美、动物美、植物美、流水美,又有现代生活的园林美、建筑美、城乡美,还有人类的装饰美、道德美、心灵美。因此,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所谓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要获得知识,必须经历自己精神(心理活动)上重新生产的过程(动脑分析处理信息),也就是重新“加工”,这种“加工”是由外部向心理内部的转化过程,教育心理学称之为“内化”。内化是学生自己主体的内化,但又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有效地引导他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插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生活积累和认知水平,符合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常规到创造的思维规律。因此利用插图,教师大胆放开手脚,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证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

三、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插图教学的作用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插图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将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2002年版)中的插图试做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言文字是客观实物的再现,而反映客观实物的语言文字,很多是能够通过画面来展现的。而通过阅读后再现的“插图”,不应该只是课文内容的依葫芦画瓢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课文内容的深化,是编者、作者、教者、读者思路的融合,是语言与图像的互为印证。这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类插图,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人物画像,补充课文,神形兼备

此类插图以单个人物为画面的主体,人物面貌、表情、目光、须发、衣着等神形兼备,展示了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悲或喜,或悠然或执著。如图片“列夫·托尔斯泰”对托尔斯泰的脸部肖像特写,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特别是他那“热带森林般的须发”及“深邃的眼神”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鲁迅”冷峻的目光传神地印证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诗句;“冰心”则让人从她那并不出众的外貌中感受到她那深藏着“爱和童真”的纯净的心灵;物理学家“丁肇中”的图片,从他那皱眉、托颔、凝视的目光中透

露出专心致志探索科学世界的信念。这些极富生活真实的画面再现了人物复杂且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爱和恨、悲和喜尽情展现,可谓神形兼备。2.故事场景,再现情节,形象生动

这一点在教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借助具体直观的画面难绘之景如眼前,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场景化,为教师施教和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最好不过的钥匙。如《皇帝的新装》把皇帝在众目睽睽之下,裸着上身游街的滑稽相和众人或愕然或窃窃私语的情状跃然纸上;清人据《红楼梦》故事绘的“大观园”图展示了贾府的奢华淫逸;插图“社戏”则展现了几十年前极具魅力的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这类插图往往是课文情节的精彩之处,解读这些插图往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之印象深刻。3.自然人文景观图,诠释课文

历代佳作描绘祖国山川的奇丽壮美,虽说诗中有画,意境深远,但终因对文字的领悟因人而异,毕竟不能尽享文字之妙。然而结合插图,雄壮奇景如在眼前,效果就大不一样。霞光中飘絮的古树,汹涌奔腾的黄河壶口,使人感受到生命力“不计成本的壮举”;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留下的那个“平凡”的脚印,让人感受到宇宙的魅力;洞庭湖的浩淼,古蜀道的艰难,岳阳楼的壮阔,醉翁亭的悠闲,长江三峡的壮美,太白堂、古隆中、三苏祠、杜甫草堂的古朴,这些人文景观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些山水风光图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艺术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二)生动再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通过插图教学,综合、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他们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1.创设审美情境

插图教学可以创设审美情境,充分发挥插图作为审美媒介这一传导作用。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园林的图景,那些精致的亭台、蜿蜒的回廊、低垂的杨柳、情趣盎然的池塘,无不让学生惊叹万分,加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更让学生充满了美好的遐想,流连园中而不愿离开。这种情境气氛,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画动情,以情动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2.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文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而审美的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离不开形象思维和联想。按照这一思维规律,边读边联想,学生才能潜心专注,自觉地在享受愉悦中得到陶冶,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鉴赏时,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叶老在这里就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读书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画来,就感受不到愉快了”。由此可见,吟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合理运用插图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插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生活积累和认知水平,符合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常规到创造的思维规律。因此,合理进行插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培养观察能力 俗话说:“勤观察,笔生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但往往学生由于生活层面的局限,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感受有限。一幅好的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片段的再现。教师引导学生去观赏那万般气息的“春之花”和咆哮而来的“壶口之水”;去参观雄伟的“故宫博物院”和秀气的“苏州园林”;去体会“社戏”热闹非凡的场景和“今日罗布泊”让人心痛的痕迹„„在这些活动中,教给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观察能力。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感知的结论服从于感知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因此,对一个感知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引导学生做多角度的探讨,使之避免因不科学的思维习惯而产生在感知结论上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语文教材上有不少是编者为丰富课文内容而选编或绘制的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在很大程度上经过编者的艺术加工,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未必与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完全一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诗歌教学中。如教材为《天净沙·秋思》绘制了一幅具备了诗中几乎所有景物的插图,从字面上,这幅插图很符合诗句的描述,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不仅只是诗句简单的再现,更是诗人心灵的影射。老师应指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这些凄凉的景象实际上是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悲凉心境的反映,而非写诗的实际环境。

事实上,无论哪种插图都为我们展示了不少正文中略而未述,但却有价值的隐性信息,如果教师处理得当,运用插图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突破教材难点的作用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它养成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品质。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欣赏,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因为文学艺术形象是用语言来塑造的,不是造型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想象、思索、回味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内在美,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很难做到不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内容。看“苏武牧羊图”,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孤身一人的苏武在那荒凉的北海会是怎样一番滋味,也会自然地想到甘愿忍受寂寞和困苦的苏武是多么高尚。自然,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行画面的扩充,虽说画面不辽阔,但学生脑中的天空也许是辽远的、深邃的,这就是联想想象的效果。

曾在本市听过这样一堂《故乡》的拓展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生活的体验,给文中一幅简洁的黑白插图上色。学生创作的结果令人惊叹(下文括号中的文字为学生创作的想法):有的学生给闰土穿上了深蓝或褐色的长袍,还多了些补丁(他的生活极为贫困),灰黄的脸,紫色的嘴唇(寒冷的冬天只有单薄的衣裳,被冻紫的),手上那根烟杆已经没有了光泽,手指常握住的地方也已凹了下去;在我们的印象中,整幅画的色彩是暗淡的,可有的学生给水生画上了鲜红的衣服和鹅黄的小毡帽(闰土那么爱他的儿子,自己再贫困,过年之际,也要给儿子穿上喜庆的衣服);还有的学生在背景上思索了一番,旧式的家具上依稀还能看见红漆(大户人家喜欢喜庆的红色,只是时间久了,漆掉了色),桌脚边还有不少的蜘蛛网„„这些想法,都是我们从没想过的。学生虽然生活阅历有限,但这张静止的画面并没有限制住他们的思维,在对课文内容深刻把握的前提下展开联想和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动了起来。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素养,它不仅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更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插图教学,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生因回答的需要而进行了精心的语言组织,则又使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综上所述,插图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诗画是一家。”当年苏东坡评王维诗便说:“惟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如此,文也是一样。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分寸把握住,这些插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插图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运用论文 篇6

摘要:喜欢地图和地理图像,无疑是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和学好地理的前提。“对学习地理有兴趣、成绩又比较好的学生,往往是从喜欢地图、善于用图开始的。”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地图运用、学习兴趣、学好地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地理教学;插图;地图运用;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挖掘和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课堂探究学习提供合适的途径。在地理教学中,插图由于本身的直观、形象和生动等特点,而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多样化教学的有力支点。“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既是新课标对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刚性要求,也是学生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的有效途径。但反观我们的中学地理教学,对插图的运用却不尽人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材中文字部分的内容而忽视插图应用,且在读图时,也只是停留在图的表象上,不能挖掘图像更深层次的信息;在读地理原理图时,只会简单记忆,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以至于“当学生真正面对一个与地图有关的任务时,总是感到茫然,要么无法从地图中获取足够的信息,要么不能正确地分析加工信息,致使不能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这成为中学地理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上述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折射的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插图运用的缺失。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是对插图的重视不够,只是单纯的看文字、做笔记,懒的动手,读图也只停留在表面上,不对图表进行认真比较、甄别;学生难于读出图表所隐藏的信息,遇到图表,总是不得要领;不能学有所用,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不会用交通图来指导出行,使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学习热情大打折扣。从教师层面来看,为节省时间,教师使用插图的频率不高,或对插图的研究不够深入,整合不到位,教学中对插图的运用呈现低效率;插图的运用也主要集中在单纯的讲解上,而没有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分析、挖掘、总结,提升他们的读图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上述原因使学生的学习重心失衡,在地理学习中出现了“瘸腿”现象,也成为困扰中学地理教学更上层楼的巨大“瓶颈”。那么,中学地理教学如何走出困扰,实现在读图能力上的突破呢?兴趣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而喜欢地图和地理图像系统无异是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和学好地理的前提。“对学习地理有兴趣、成绩又比较好的学生往往是从喜欢地图、善于用图开始的。不仅很好地揭示了地图运用、学习兴趣、学好地理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为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喜欢地图,爱上地理,进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一、因材施教,有层次地进行读图教学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地理思维与学习方法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在读图能力培养时,要由浅入深,从简单的`观察、记忆、想象插图,做到分析、理解插图,从插图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学会把插图中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来,进而学会概括地理成因、特征、规律和地理观点。如世界的气候这节内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把整个图上的气候类型及分布都记住,最好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地图的模样,并且弄清楚它们的形成原因、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记住一些重点的气候类型的分布,理解成因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两相兼顾,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图、用图

地理教学并不是死板的记忆,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需要把整个世界呈现在脑海里,这就必须设身处地的想象,创造地理情景,否则很难把这门功课学到位。如在学习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我国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对于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生比较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地理情景,为同学们提供假设,让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与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分析了解我国北方的冬天,因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经常寒风肆虐,风卷沙扬的特点和成因。

三、多措并举,优化地理学习氛围

地理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有效利用地理插图必须多措并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用形象直观的视频图片等来创设身临其境的地理教学氛围,或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地理的学习。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节选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的两段视频,通过让学生对比,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再观察分析课本中的插图,就很容易理解插图中所描述的内容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浓厚的氛围中,既让同学们开阔了眼界,也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一举两得。教有法,但定法。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图资源,让学生喜爱地图,善用地图,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和高效,给学生以能力成长的空间,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不二选择和孜孜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8.

[2]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挖掘教材插图强化直观教学 篇7

一、插图为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据统计, 仅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插图就有456幅, 其中上册为222幅, 下册为234幅;具有分布广、图文联系密切、图中蕴藏丰富知识等特征。教师只要积极加以利用, 挖掘教材中插图与相应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借图发挥,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图像虽然形象直观, 但要真正看看懂它, 还需要一定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学生大多13~15岁, 在这个时期, 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较快;在神经系统方面, “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机能显著发展”, 已经能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习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在心理发展上, 其视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在看图时, 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属性, 而且能够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原因,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他们很乐意探索事物或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

二、插图丰富了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在紧张的课时下完成教学任务, 向学生介绍大量且系统的信息, 教师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教学;讲授法虽然省时, 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少, 反馈不多, 不易产生师生互动, 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生动的插图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适当进行提问和对话, 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活学生的潜能, 具有较好的启发性, 达到教育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协调, 以求得最大、最佳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如我在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先引导学生看萨拉热窝图, 然后从易到难向学生提出问题:持枪男子和被打死男子分别是哪国人?图中青年男子为什么要射击他?此事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在具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听讲变为主动去探究, 积极性高, 反馈多, 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不足之处, 并对反馈知识进行评析、补充, 做到教师精讲, 学生主动学,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插图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起作用, 而且在教学评价中也可大显身手。如果我们把教材中的插图用来考查学生, 不仅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情况, 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完“中国封建社会”后, 就把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图像剪下来, 并在每张图片后附加“称呼?”“名字?”“朝代?”“定都?”“推行何种政策或进行哪些重大改革?”然后说明游戏规则, 让同学们作准备。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小组代表上台排列图像顺序, 主要考查学生对朝代更替的基础知识;第二阶段, 玩“抽签”游戏,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各朝代具体情况的了解。例如, 抽到秦始皇图像, 该生就得回答:秦始皇的姓名, 定都地点与时间以及为加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谈谈你对他的评价。在课堂上, 讲者认真, 听者专心, 因为他们都是评委, 得及时纠正对方讲错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真是一举多得。

三、插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插图教学既经济实惠,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但教师如果选择和应用不当, 会大大减小教学效果。因此在插图教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因而选择插图时应看其与所教学内容联系是否密切,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盲目乱用;②教师要挖掘图中内涵, 激发主体积极性, 尽量让多些同学参与, 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做好师生、生生的多边关系;③分析插图时要有详略之分, 抓住要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要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 善于想象、合理推断;④注意古今地名对照。许多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在使用历史地图时, 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将古今地名进行对照。例如, 今天的南京, 三国吴于此建都称建业, 东晋、南朝四代、南宋称建康, 元称集庆, 明定都时称应天, 迁都后改称南京, 太平天国时称天京, 1927年起复称南京。

历史插图,让教学更丰富 篇8

一、运用插图说明历史现象

在学习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时,教材中是有这样一段文字: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和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是最为生动的事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变化,我们利用扫描仪把教材(彩色版)中的插图重新进行编排,制成多媒体课件,按饮食类、服饰类、坐具类向学生播放,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找胡汉融合的具体表现,在这种对比中,学生对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运用历史地图展现历史过程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具体的过程,运用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直观地展现历史过程。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地理因素,地理不仅仅是历史存在具体性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主要前提。只有讲清楚地理环境,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与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并进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前苏联的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如讲到赤壁之战时,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赤壁之战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分析战争的形势和曹军失败、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地形、气候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再如讲到三国鼎立到隋朝统一的政权分立时,结合课本上的《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配以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抓住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掌握其政权更替的情况。

三、运用历史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编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利用这些图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讲述第20课《青铜铸鼎》时,我们通过搜集青铜器图片把这一课上成了一堂青铜器专题欣赏课,通过欣赏青铜器的造型、图案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把历史插图同课文习题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如学习书法与绘画时,我们让学生通过欣赏四件东汉隶书作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喜欢哪一种艺术风格,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去感悟美的真谛。

上一篇:高分英语写作十大技巧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优秀音乐教案《泡泡不见了》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