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教师的悼词(共7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愁云惨淡满山翠柏洒清泪,音容寂寞潇湘流水放悲声。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退休老教师王汉学同志。在此,我谨代表南义学区全体师生,对王汉学老师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诚挚问候。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心情也十分沉重。因为王汉学老师的去世,使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长辈,好老师,好同志。当年情景历在目,回首故人今不在,此时此刻,松涛为之啜泣,苍天为之呜咽,哀乐低回,亲朋落泪,同事伤怀,可谓酷暑高山百草泣,万里云空白鹤飞。
王汉学老师1946年7月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196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8月参加工作,因工作业绩显著,2002年2月被评为小学高级数学教师,同年10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7月光荣退休。2011年7月
日因病逝世,享年 66岁。在近4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王汉学同志先后在南义乡初级中学、南义乡寨河小学、南义乡马泉小学、南义乡北庄小学、南义乡吴冢小学、南义乡张堡小学任教并担任学校校长等主要领导职务,并与1990年至1993年担任南义乡教委会计职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汉学老师的一生,是谦和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40年来,在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上,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师德高尚。无论在哪所学校,无论在何种岗位,王老师都能以校为家,以教育事业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一片丹心为学子,勤勤恳恳育英才”
他刻苦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工作,以他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启迪了无数幼小的心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祖国的建设输送了成千上万的栋梁之才。现在,他的学生遍及各地,真是绿洲盎然清宜人,桃李芬芳满天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人生诺言,为福及桑梓,造福子孙出了力,流了汗,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可谓是40几年如一日,三尺讲台,春风化雨,迎来桃李满圆。近70年人生路,风雨兼程,顶天立地,换来彩霞满天。
王汉学老师为人忠厚,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要求严格,管教规范,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人奔西土,音容犹存。王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他的宽厚美德,他的无私奉献,他的敬业风范将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动力。王老师虽然走了,但更多的人会继承他的遗志,将他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王老师虽然离去了,但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发扬光大,恪尽职守,兴家立业!王老师您安息吧!
从一开始的自学考试辅导班发展到今天拥有3000 余亩校园, 30 多亿固定资产, 涵盖诸多办学层次的综合性、开放性民办院校, 可以说, 黄河科技学院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胡大白的深谋远虑和英明决策。黄河科技学院凝聚着胡大白的毕生心血, 同时也融进了她敢想敢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儿。
“敢为天下先”是黄河科技学院的一张名片。在32 年的办学历程中, 黄河科技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诚信自律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 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在教育部鼓励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改革中, 黄河科技学院再一次站到队伍的前列, 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者和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典型。
今天, 我们专访胡大白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仅因为她是当下的双创背景下一位成功的老创客, 还因为这位教育家的身上总闪耀着情怀、梦想、责任和担当的光芒。
我们更想从精神、思想的层面走近她。
情怀:愿为“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竭尽所能
《河南教育》 (高教) :胡大白董事长, 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很多人都说, 您是一位“有情怀的教育家”, 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胡大白:之前采访过我的媒体很多, 但很少有人从精神层面说起。我个人一直觉得, 思想比思维、行动更可贵, 所以你们这种形而上的采访话题让我感到很惊喜。
我是中文系出身, 接受过古今中外文学的熏陶, 大学毕业后我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普遍有理想, 大家都有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热情。也正是有坚定的信仰, 那时我们都充满激情, 特别是教育工作者, 普遍具有育人使命和教育情怀。
《河南教育》 (高教) :我们认为, 黄河科技学院的办学历程和办学成就自始至终彰显出了您的个人魅力和教育理念, 您的情怀是不是一直贯穿在其中?
胡大白:关于情怀, 我从我的特殊经历说起。我原来是郑州大学中文系讲现代文学和影视文学的教师, 因为年轻、有活力, 讲课也比较精彩, 1981 年学校派我到修武县的一个五七干校讲课。不幸的是, 我在一次突发事故中严重烧伤, 在病床上躺了3 年。这3 年, 我可以承受身体上疼痛的折磨, 但我精神上的痛苦却很难平息。我躺在床上思考了很多。38 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 我是一位母亲, 却无法教育子女;我是一个孩子, 却不能孝敬父母;我是国家培养的栋梁, 还没有为祖国做出贡献, 却成了国家的负担。
我常想, 我该怎么做到“残而不废”, 报效国家、回馈家庭?我打心眼儿里喜欢学生、迷恋讲台、热爱教育。被烧伤后, 我感到庆幸的是我的脸没有疤痕。因为只要我的脸好好的, 我就能站在课堂上讲课, 就不会吓着学生。但是由于烧伤面积过大, 我站不起来, 更没法儿走动。怎么办呢?我自己教不了, 我可以请人来教。很多高校的教师愿意延展自己的社会价值, 那些离退休的教授也想继续发挥余热。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开办了自学考试培训班。但我办班不拿工资, 只尽义务。因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我的办学宗旨从一开始就是——为国分忧, 为民解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时我还提出两句很通俗的口号: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 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
尽管条件艰苦, 但师生同心, 自考通过率大幅提高了, 自学考试培训班的社会反响也很好, 生源“火爆”。我真的没想到我以残疾之躯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办的学校会那么受学生欢迎, 我感觉我办的事情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想办好学, 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好。
《河南教育》 (高教) :教育从来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事业, 只有有情怀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事业。那么是什么样的教育情怀让您推动着黄河科技学院不断发展?
胡大白:我理解的“教育情怀”就是对国家、人民负责, 为社会培养人才。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从开始办自考辅导班的时候, 我就抱着对学生负责的决心。建校时, 更是明确地提出要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
办自考辅导班时, 我提出要“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 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 在当时的情况下, 做到这两个“全心全意”并不容易。我常常是坐着轮椅由别人把我推到教室。因为不能站, 我就坐在课桌上给学生加油鼓劲儿。
我曾经为17 名未能成功报名参加考试的学员请愿。那时自学考试每年报一次名。1984 年, 有17 个考生因为参加当年的阅兵错过了报名时间, 我就请别人用轮椅推着我去河南省招生办、河南省政府, 前前后后跑了近20 趟, 直到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徐玉坤接见了我。他说我的责任心和坚持打动了他, 他随即专门作了批示, 允许这17 名学员参加考试。
我也为学生争取过公平。20 世纪80年代初, 河南省的自学考试通过率本来就低, 有一年的《外国文学》考试竟有13 分试题超出了考试大纲的范围, 考试结束后学生们特别悲观。按照惯例, 国家组织的考试, 成绩是无法更改的。但我把考试大纲、考题找齐之后, 有理有据地去找相关部门理论, 最终相关部门研究决定给所有考生都增加了13 分, 还给学生一个公平。
至今, 我们办学已经32 年了。学校永远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第二位是教师, 行政人员、学校领导都排在后面。
另外, 学校在不同的阶段, 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社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发展的前10 年, 我们解决的是老百姓上不了大学的问题;后20 多年, 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让孩子们上一所好大学。
如今, 学校已基本步入稳定期, 但是我们每年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教学质量是生命线”, 学校每年都会引入新的教授、博士等, 而且对学历、职称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每年给教师充足的时间做科研, 送他们外出学习深造、进修, 目的就是开阔他们的眼界, 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实力, 改善办学条件, 改进教育方法。
我们愿为“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竭尽所能。
梦想:梦想是不断丰满、不断修正的, 但要坚强、坚持、坚守
《河南教育》 (高教) :从办自考培训班, 到现在创建了一所高水平的综合型大学。我想, 您从一开始就是有梦想的, 并且您的梦想在不断丰满、壮大。您能否跟我们谈谈您对梦想的理解?
胡大白:我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我想对国家和家庭尽责。但是我没想到自考辅导班竟那么受学生欢迎。
随着辅导班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1985 年5 月, 经市教委批准, “郑州市高教自考班”更名“黄河科技专科学校”。但学校没有图书馆, 没有操场, 学生不能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而自考也逐渐脱离实际, 落后于社会发展。所以, 1988年我梦想着创办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办大学。
当时, 兴办大学是有风险的。但我还是精心地做了谋划, 提出了目标、计划、行动纲领和具体的措施。然后, 这个梦想在几年后实现了——1994 年的2月5日, 我校成为民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虽然国家承认了学校学历, 但我们绝不能“夜郎自大”、盲目乐观, 并且我认为大专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 “学校必须得升本”, 因此, 我的梦想进一步丰满了。
终于等来2000 年3 月21 日, 教育部正式下文, 黄河科技学院实现了专升本, 成为全国第一所 (当时也是唯一的一所) 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升本以后, 我的梦想没有止步, 我提出新的目标:30 年后, 黄河科技学院要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河南教育》 (高教) :您的梦想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不断丰满、壮大, 并且从未止步。在您逐步追求梦想的过程中, 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想?
胡大白:梦想是需要调整修正的。我们在提出“30 年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梦想以后, 黄河科技学院信心满满, 激流勇进。我们远学清华大学, 近学郑州大学, 聘请最好的老师, 使用最好的教材, 但还是出现了新问题:一门130个学时的课程, 即便增加到250 个学时, 学生仍掌握不了。那时我忽然意识到, 这不是课时的问题, 是学校努力的方向不对, 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出现了偏差。学校只顾着对学生进行精英教育, 却忽略了学子的接受能力。况且2000 年以后的大学生不再是社会上的精英了, 他们毕业后的去向不再是政府机关、研究所和高校了, 社会需要到一线的人才。国家也开始提倡职业教育, 鼓励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黄河科技学院刚刚升成本科, 不可能倒退转去做职业教育, 因此我们学校的发展徘徊了两三年。
我意识到我的梦想不符合时代需求, 需要调整。
2003 年, 黄河科技学院先在艺术设计学院搞教学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地到企业去开展毕业设计。学生的作品设计得好, 企业会采用, 给学生一些设计费, 如果企业看中了学生, 还可能直接聘用他们。
事实证明, 我们的想法是对的。我还记得, 2003 年5 月28 号, 艺术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举行了毕业设计展, 到会的企业绝口称赞展出作品, 并把当年的毕业生抢聘一空。就这样, 经过三年的徘徊, 黄河科技学院有了自己发展的路子——坚定地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路子,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培养一线人才。
在学校的30 周年校庆上, 我正式提出了新梦想:30 年后黄河科技学院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河南教育》 (高教) :现在, 很多年轻人普遍觉得梦想是虚无缥缈的。不少人要么没有梦想, 要么他们的梦想不切合实际。关于梦想, 请您寄语年轻人。
胡大白:首先,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或大或小, 或充实或遥远的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动力。但你的梦想一定要符合时代需求,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这样才会更容易实现。
其次, 我们不但要敢想, 还要敢做。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各种障碍, 我以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办法一定多于困难, 关键是敢做。
最后, 我想说, 梦想也是需要修正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 梦想需要跟着调整。
梦想对我们的意义是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我觉得, 一个人只要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 那么他就有用武之地。
个人有个人的梦想, 国家也有国家的梦想。中国是一个心怀梦想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追求的民族。2012年,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年轻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今年70 多岁了, 仍有大大的梦想和足足的干劲儿, 年轻的朋友更应该敢想敢做, 积极向上, 传递正能量。要做到像黄河科技学院的办学宗旨那样, 为国分忧, 为民解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对祖国、对人民有责任感
《河南教育》 (高教) :您曾说过, 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国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好。我想请您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下您对“责任”的理解。
胡大白:我开始选择办学, 是因为我不愿做一个残废的人。我首先要对我的家庭尽责任, 我要让家里人知道, 我虽然残疾了, 但还能做点事, 起码我的精神没倒, 我可以让我的孩子和父母觉得我还能撑起这个家。
另外, 我研究过, 美国的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数量的56%, 并且美国最好的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 可见私立大学的机制能够刺激高校的高水平发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我觉得民办教育这种形式特别适合我们国家。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是高等教育大国, 但不是强国。怎么做强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 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要合理, 能刺激创新, 刺激竞争。那么什么样的机制最适合竞争, 最适合创新?民办学校!
黄河科技学院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的, 也是改革的大浪推着我们大步前进的。那时候学校想不前进都不行。2000 年7 月, 《中国青年报》还以《大浪推着我前进》为名头版头条刊出了我们学校的事迹。我们那时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所以我觉得学校有责任更好地为老百姓做实事、为国家做贡献。
随着学校越办越大, 我们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如今学校有3 万多名学生和3000 多位职工。学校每天都得花钱, 一旦不挣钱那学校就得倒闭了。从学校内部来说, 我得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负责啊。
黄河科技学院, 就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 天生就没有奶吃。要生存, 就得自己找食儿吃, 所以社会需要啥, 我们就办啥。学校之所以发展成这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机制倒逼着我们。学校每时每刻都在想怎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时随地都在想新招儿、鲜招儿、绝招儿。我们必须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转”。这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 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生存发展。
《河南教育》 (高教) :中国有句话,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会觉得这句话听起来很空很远。您怎么看?
胡大白:“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分工有不同, 但只要尽心尽力, 就能尽到一个匹夫的责任。
我在办自考培训班的时候, 根本没想到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我欣慰的是我自己在办学的过程中从郑州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逐渐成长、成熟了, 我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 摸清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和管理规律, 等等。
如果我只是郑州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师, 我顶多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但我创办了黄河科技学院, 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工作者, 还培养了十几万名学生。这些学生都在各行各业起到作用, 他们身上都有黄河科技学院的精神——开拓、拼搏、实干、奉献。
我对社会尽到了比做一名普通教师更大的责任。你们想, 我以残疾之躯, 用30 元起家创办了今天的黄河科技学院。如果咱们的国家人人都这样, 那中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
黄河科技学院培养的人才, 第一条必须要对祖国、对人民有责任感, 第二条才是具备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本事。
担当:教育崛起才能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河南教育》 (高教) :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创新创业。但我们也听到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对“双创”工作的不同理解。您是一路创业走来的, 关于“双创”, 对于高校中不同的声音, 听听您的看法。
胡大白:我觉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非常紧迫, 因为我们整个教育大部分是脱离实际的。一些学校故步自封的结局只会是:你培养的人社会不欢迎, 社会需要的人你培养不出来。学校是人才供给者, 面对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 要有担当。
国外高校很早以前就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逐渐融入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了。中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得晚了, 就更应该加快步伐。
试想,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如果不是改革创新, 我们能解决温饱问题吗?如果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足, 教育也不发达, 遑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欧美国家已经比我们发达了, 他们还在大步往前走。我们国家必须赶上去, 把原来依靠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力取得的红利转变成依靠高新技术。而搞高新技术和信息化, 教育必须要创新, 学院式教学没有出路。
教育是复兴之根, 大学是创新之本。只有教育崛起,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中国高校要有深化改革的使命和担当!
《河南教育》 (高教)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黄河科技学院再一次站到了时代的前面, 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者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典型。学校的双创工作, 接下来将会有哪些新的发展呢?
胡大白:现在黄河科技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是走在了一些高校的前面, 但我觉得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仍是初级的、不完善的, 我们学校还在探索期。
今后学校要在创新创业方面做更实在的工作, 真正成为创新型学校。我们现在主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该怎么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怎么建成、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怎么培养。
学校上下各层已达成统一共识:干部队伍、师资队伍要先有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理论, 然后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成果才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希望黄河科技学院的学生从学校出去就是创新型人才的胚子。
学校的新目标是30 年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应用型科技大学, 做创新型学校。这也是我的新梦想。
近两年, 这个梦想更清晰了, 我也更有信心了, 因为国家正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 整个国家经济迫切地和工业化潮流对接。在这种形势下, 如果我们不盲从、不骄傲, 清醒地去研究应用技术大学怎么为社会服务、怎么推动社会发展, 30 年后, 我们绝对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
后记:情怀、责任、梦想、担当, 是我们当天采访的四个主题词, 也是贯穿在胡大白董事长创业过程中的四个关键词。胡大白以她的经历告诉我们, 只有有了情怀、责任、梦想、担当, 人才会不断地突破自我、创新自我。在创新创业的路上, 正是坚持、坚守、坚韧, 黄河科技学院才从一开始的自考培训班发展到如今这样一所具有引领、模范作用的、涵盖诸多办学层次的、蜚声国内外的应用技术大学。
采访当天, 胡大白发容整洁、穿着得体、仪态端庄、神采奕奕。她讲话轻声细语, 但逻辑清晰、铿锵有力。最让人难忘的是她那双黑亮的明眸。谈起黄河科技学院的发展、学校师生的成长以及她的梦想, 她双目炯炯有神、精力充沛, 全然不像一位古稀老人。整个访谈过程中, 她所展现出来的自信坚定、大方从容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岁月给她的人生强加了一些风霜雪雨, 她却用她强大的内心力量柔化了时光。
古稀之年的胡大白坚持练习瑜伽, 她身体柔韧性很好, 精神状态极佳。那天的采访时间略长, 我们担心她过于劳累, 一直充满感激和歉意, 但胡大白董事长丝毫没有倦意, 甚至在采访结束的时候, 她主动站起来和记者们握手, 还饶有兴致地提议:大家要不要合影留念?看到这一幕, 在场的人都笑了。
Our house was directly across the street from the clinic entrance of Johns Hopkins Hospital in Baltimore. We lived downstairs and rented the upstairs rooms to out-patients at the clinic.
One summer evening as I was fixing supper, there was a knock at the door. I opened it to see a truly awful-looking man. “Why, he’s hardly taller than my eight-year-old,”I thought as I stared at the stooped1), shriveled2) body. But the appalling thing was his face ... lopsided from swelling, red and raw.3) Yet his voice was pleasant as he said, “Good evening. I’ve come to see if you’ve a room for just one night. I came for a treatment this morning from the eastern shore, and there’s no bus ‘til morning.”
He told me he’d been hunting for a room since noon but with no success. No one seemed to have a room.“I guess it’s my face...I know it looks terrible, but my doctor says with a few more treatments...”
For a moment I hesitated, but his next words convinced me. “I could sleep in this rocking chair on the porch. My bus leaves early in the morning.”
I told him we would find him a bed, but to rest on the porch4). I went inside and finished getting supper. When we were ready, I asked the old man if he would join us.“No thank you. I have plenty.”And he held up a brown paper bag.
When I had finished the dishes, I went out on the porch to talk with him for a few minutes. It didn’t take long to see that this old man had an oversized heart crowded into that tiny body5). He told me he fished for a living to support his daughter, her five children, and her husband, who was hopelessly crippled6) from a back injury.
He didn’t tell it by way of complaint. In fact, every other sentence was prefaced with a thanks to God for a blessing. He was grateful that no pain accompanied his disease, which was apparently a form of skin cancer. He thanked God for giving him the strength to keep going.
At bedtime, we put a camp cot7) in the children’s room for him. When I got up in the morning, the bed linens were neatly folded and the little man was out on the porch. He refused breakfast. But just before he left for his bus, haltingly8), as if asking a great favor, he said, “Could I please come back and stay the next time I have a treatment?I won’t put you out9) a bit. I can sleep fine in a chair.”
He paused a moment and then added, “Your children made me feel at home. Grownups are bothered by my face, but children don’t seem to mind.”
I told him he was welcome to come again.
On his next trip he arrived a little after seven in the morning. As a gift, he brought a big fish and a quart of the largest oysters I had ever seen. He said he had shucked10) them that morning before he left so that they’d be nice and fresh. I knew his bus left at 4:00 a.m. and I wondered what time he had to get up in order to do this for us.
During the years he came to stay overnight with us, there was never a time that he did not bring us fish or oysters or vegetables from his garden. Other times we received packages in the mail, always by special delivery...fish and oysters packed in a box with fresh young spinach11) or kale12)...every leaf carefully washed. Knowing that he must walk three miles to mail these, and knowing how little money he had made the gifts doubly precious.
When I received these little remem-brances13), I often thought of a comment our next-door neighbor made after he left that first morning. “Did you keep that awful- looking man last night?I turned him away14)!You can lose roomers by putting up such people!”
Maybe we did lose roomers once or twice. But oh! If only they could have known him, perhaps their illness would have been easier to bear. I know our family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to have known him. From him, we learned what it was to accept the bad without complaint and the good with gratitude to God.
Recently I was visiting a friend who has a greenhouse. As she showed me her flowers, we came to the most beautiful one of all...a golden chrysanthemum15), bursting with blooms. But to my great surprise, it was growing in an old dented, rusty bucket16).
I thought to myself, “If this were my plant, I’d put it in the loveliest container I had!”My friend read my mind.
“I ran short of pots,”she explained,“and knowing how beautiful this one would be, I thought it wouldn’t mind starting out in this old pail17). It’s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until I can put it out in the garden.”
She must have wondered why I laughed so delightedly, but I was imagining such a scene in heaven. “Here’s an especially beautiful one,”God might have said when he came to the soul of the sweet old fisherman. “He won’t mind starting in this small body.”
All this happened long ago...and now, in God’s garden, how tall this lovely soul must stand.
1.stooped [stu:pt]
adj. 弯曲的
2.shriveled [5FrIvld]
adj. 起皱纹的
3.可最令人恐怖的是他的脸——因为肿胀而倾向一边,红红的,还裂着口子。
appalling [E5pC:lIN]
adj. 令人震惊的, 骇人听闻的;lopsided:adj. 倾向一方的;swelling:n. 膨胀;肿胀
4.but to rest on the porch:但只能搁在走廊上
5.an oversized heart crowded into that tiny body:在他瘦小的身体里藏塞着一颗巨大的心;形容渔夫尽管面容狰狞、体形矮小,但却有一颗溢满爱的心。
6.crippled [5krIpld] adj. 残废的
7.cot [kCt] n. 轻便小床,帆布床
8.haltingly [5hC:ltINlI]
adv. 犹豫地
9.put sb. out:打扰某人
10.shuck [FQk] v. 剥掉……的外壳
11.spinach [5spInIdV]
n. 菠菜
12.kale[keIl] n. 甘蓝菜
13.remembrance
[rI5membrEns] n. 纪念品
14.turn...away:不让……入内
15.chrysanthemum
[krI5sAnW7EmEm]
n. 菊花
16.an old dented, rusty bucket:一个凹陷、生锈的桶
师的心声
“文明城区你我共建”征文:一位老教师的心声
我是一名教师,XX年退休,至今已7年,我和老伴从乡下搬到武清城区也已经7年了。7年的生活使我真正认识到:退休,绝非人生的“终结点”,恰是人生的“新起点”。从新起点开始,我作为老年人,也应该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尽一份力。
首先,思想上积极向上。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每天晚7点,必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平时,我积极参加亨通西区党支部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写心得,谈体会。去年为庆祝建党9周年,东蒲洼街工委组织我们社区党员到区影剧院观看“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文艺汇演”,精彩的演出令我震撼。我写了一篇观后感──《难忘的那次文艺汇演》,被刊发在XX年第二期的《蒲洼党建》上。
其次,生活上乐于助人。每晚10点钟,我主动到楼下关楼门、熄电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楼门口的斜坡破损了,我将其修复;楼门过道里的灯泡坏了,开关坏了,我主动修好。打乒乓球是我的最爱,每天天一亮,我就到健身场,给乒乓球球场围上网子,把场地扫干净,把球案擦干净。为球友们热情服务,我感到高兴。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正好遇上一位乡下大娘也上车,乘车交费是两元钱,可她只有一元零钱。她拿着一张百元大票求车上的乘客帮着换开。我马上掏出一元钱给她。感动得她连声道谢。我知道,“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搭上一把手”是应该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更应该从小事做起。
退休后,我的生活丰富多彩,有人喜欢养花莳草,有人喜欢垂钓养鸟,有人喜欢旅游拍照,而我偏偏喜欢写作看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刻苦努力,我共有60多篇诗文先后刊发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中老年时报》《武清资讯》《运河》《蒲洼党建》等多家刊物上。这些,既有歌颂共产党丰功伟绩的,又有鞭挞社会上不良之风的;既有赞颂居民幸福生活的,又有叙述人物典型事迹的;既有往事回忆,又有人生感悟……总之,蕴含着正能量,弘扬着主旋律。
从XX年至今,我一直在下伍旗职中关工委工作。武清13所高中校到这里参加军训、农训,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中生开展好各项活动,我和其他老同志,积极为校领导出谋划策,受到上级领导多次表彰。XX年,我也被授予“武清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今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合肥市“校本培训”指导者培训班的学习,聆听了上海市特级校长顾志跃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加厚教授、杭州文晖中学赵群筠校长以及合肥一中方小培校助等四位专家高水平的报告,目睹了几位大家的风采。在高中段第四小组和高中段大组的交流和讨论中,我大体上了解了各校校本培训工作的一些做法。回到单位后,我一面翻阅我三天的培训记录,一面等待市局教师事务管理中心的老师把四位专家的报告、叶传平校长、张道琼校长等本土专家以及老师交流的发言挂到网上好让我继续在网络研修平台上学习。合肥市教育局这次网上与线下、远培与面授有机结合的管理和培训模式本身就是引导教师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学习手段,非常值得称道。作为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教育工作者,我十分珍惜这次指导者培训班的培训和网络学习,真正领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为了合肥润安公学高中部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菲薄之力,我把这次指导者培训看成是不断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在为期三天的“指导者”培训中,我积极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认真地记录了专家们报告的主要内容。这次给我们做报告的老师本身就是著名的教研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等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精英,他们大多有中学教学经历,报告是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操作指导。他们从如何带领本校教师校本研修、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教学评价、修炼教学技能等方面,为我们进行系统的阐释,使我们领略了他们独特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听了他们的讲座,感觉他们每一句话都那么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第三天下午高中组老师们的交流各自学校校本培训的做法,也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经过近一个月的网络学习,反复地听专家们的报告录音材料,使我明白了原本在三天的指导者培训班里未听清的内容,加深了对他们报告内容的理解。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在培训工作和教研教学管理中需要更新观念、提高指导本单位研修能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下面是我对这次“校本培训”指导者培训班里三天的集中学习和一个多月来的网络学习的四点感悟。
感悟一:何为校本研修
简单地说,所谓“校本研修”,我认为就是开展以学校为基地,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研究、修习),让每位教师在备、教、批、辅、考、评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自身“发现问题、提高认识、转变行为、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校本研修整合了校本培训,后者理论性较强,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往往联系不紧密,参训教师多为被动地听报告、记笔记,没有结合平时的自身教学实际。校本研修的范围主要有:教师学习、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常态教学、教师培养等;校本研修的形式主要有:讲座式培训、教师主体教研、座谈交流、教学技能竞赛评比等。与校本培训相比,校本研修重在创设真实情境,引导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学习理论、实践中提高能力、研究中解决问题、反思中总结经验”。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高平台,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感悟二:为何校本研修
众所周知,没有一个好校长,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办好一所学校是不可能的。以前人们说办学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师资、生源和资金。现在党和国家空前地重视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他任期的最后一年终于兑现了他的承诺,使得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达2.2万个亿,占GDP的4%,所以现在教育经费应该不是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了。但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光有钱不行,根据民调,首先要解决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和中小学学生择校等问题,而这两个主要问题恰恰与钱关系不大。因此,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就迫在眉睫了。师资质量高了,学校办好了,生源自然好了。教育部高瞻远瞩,想方设法着力提升校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了制定校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改革教师职称资格制度,提升教师入职门槛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全国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意义。所以校长、教师关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就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应对这些措施。由此可见,校长、教师要不被淘汰出局,要真正地为振兴本校教育做些实事,就要不断进行校本研修。
感悟三:如何引导教师进行校本研修 1.帮助教师打开职业认同的门
正如顾教授所说,教师的成长受两大因素影响,即职业认同+能力提升。对不想做教师的人或没有进取心的人谈教师专业发展,无异于对牛弹琴(“对牛弹琴”的英语是:Cast pearls to the swine.向猪抛珍珠。)所以引导教师进行研修,首先就要设法引导教师认同教师这个行业,帮助教师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今后在聘任教师时,首先就要注重选拔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让不情愿站三尺讲台的人、不情愿与孩子为伍的人来当教师,怎么能引导其进行研
修?怎么能促进其专业发展?怎么能建设好教师队伍?但就目前现状来说,要把那一小部分教育事业心不强的人、甚至是混日子的人都剔出教师队伍又不太现实。我觉得在引导他们进行研修之前,要提升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引导他们顺利通过对教师行业的感受→接受→享受三个阶段。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活状态,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为他们创设表现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平台,使他们有归属感与进取心。要让教师明白,能力提升是从经验积累到理性思考,是实践、学习、研修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入职后不断成长,首先是加深职业认同度,其次是提升教学能力,二者相互促进、交互发展,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用顾教授推荐的“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表,了解一下教师目前对让自己职业认同度,然后有的放矢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只有弄清教师在想些什么,排解其困扰因素,才谈得上引导其参与在职研修,促进其专业发展。2.从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研修
通过校本研修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智慧,进一步体现自身价值,这本该是教师求之不得的事。事实上以往接受的培训教师,不管来自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大多数人也是积极参与,认真地听,仔细地记,但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是以往的校本培训请的专家,基本上没有在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经历,对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报告内容对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指导性不强。教师教学负担一般都比较重,工作压力也都比较大,如果进行与自身工作相关性不大的研究,他们注定是没有兴趣,更不会全身心投入的。而这次市局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不同以往,外地专家和本地专家讲得都是如何带领本校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如何帮助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棘手的事,几场报告都很受参会者欢迎。我觉得要让教师真正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真正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真正让校本研修活动有效果,就得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密切联系本校校情,联系教师自己的所教学科与学段的教学工作实际,努力解决长期困惑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我打算在开学第一次教研组长会上要求组长们做两件事:一是请各教研组长书面列举本组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困难,需要学校做些什么;二是请各位教师书面反映在自己学科学段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困惑之处,由教研组长汇总,分门别类梳理。我认为依据来自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不仅能紧扣本校实际,而且能真正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感悟四:在哪些方面开展校本研修
由于学历、年龄、工作经历等个人成长环境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同,教师们在各阶段寻求教育教学方面的帮助也会不同。但我认为顾教授提出校本研修的以下四个方面大体上是所有教师应该努力去实践的。
1.立志
在积极感受教师职业生活,增强职业认同的前提下,提升职业境界,提高师德修养。立志的研修包括:
(1)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生涯意义价值的认识。(2)培养教师敬业精神,提升教师思想境界。
(3)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设新型师生关系。(4)注意个人言行举止,力求处处为人师表。2.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科功底,丰富教学经验,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教学技能。教学的研修包括:
(1)研读课标
我校不少老师从不看课标,更谈不上研读。有些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几乎是一无所知。课标中有些要求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有什么差距也不甚了了,更谈不上根据学情如何调整了。这学期我们要采取措施,让教师们先通读课标,在小组研讨,并要求每个人写出在教学中落实课标精神的困难之处,最后由教务处牵头,各教研组长与本学科老师对各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情作相应调整。
(2)解读教材
开学之初,要求教师先通读教材,正确解析教材结构,浏览全册教材内容,弄清各单元、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3)设计教案
在设计教案、学案或讲学稿时,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兼顾学生教材两头,重在了解学情,创新教学设计,以接近自己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准,构思以教导学、教学共振的教案。
(4)课堂教学
在充分了解学情、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适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教案。只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堂才有可能是有效课堂。此外,为了上好课还有善于观课;评课,寻求同伴互助。如合肥五中在高中分组交流时所介绍他们学校评课“1+1”的做法,我认为就很好。
(5)设计作业
作业不仅是用来检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作业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润安公学的高中生源文化课成绩有较大的差异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常常被统一的、大量的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一些作业简单无必要而不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一些作业太难、做不出来而不做。因此,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该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布置作业,使每个学生对刚学的知识都能得到掌握和巩固。
(6)评价考试
检测的试卷可遵循“两部分、三层次”的原则。“两部分”是指测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次”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A、B、C三个层次:第一层次(C层)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B层)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A层)为综合题或探究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通过练习提升自己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有效反馈与后期教学调整。
(7)辅导学生
辅导学生主要有培优和补差两类,在我们润安公学高中生源不太好的情况下,大多数辅导都是属于补差。补差教学是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我觉得补差应该先“治懒”。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可能不少,但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做题速度慢,作业拖拉等。不能把补课当补药随便用,滥用的结果不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效果也是很差的。
(8)研究教学
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中有所成就,除了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创新教案以外,还必须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根据每一届不同学生的学情,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学生、适合自己教学个性和的教法,学会教得更好。
3.育人。在育人实践中增强育德意识和能力,践行教书育人。
育人的研修包括:
(1)积极参与和实践学校德育工作。
(2)班主任工作中要有具体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
(3)在学科教学中践行学科德育(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德育教育,要善于挖掘教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4)参加具有德育价值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的策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评价。
4.研究。在教学工作中锻炼研究能力,养成研究性思工作习惯,实践自我研修。
研究的研修包括:
(1)经历教学专题研讨。本学期我们准备让教研组长安排每位教师轮流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如观课评课、考情分析、学术报刊文章学习等)。
(2)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之后,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地思考,把教学后的经验、体会、问题、困惑及再教设计写出来,这是教师要成长为名师的必由之路。教学反思必须融入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要注重教法反思、学法指导反思,更注重案例反思和教学过程反思,同时还要注重一堂课中的“学生感受”的反思。
(3)经历个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教师研究的课题要小而实,周期短,是紧密联系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即问题催生课题。
(4)参与教育学术活动。眼界决定境界。本学期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让教师们多参加一些与自己学科学段相关的教育学术活动,如听讲座、看录像,包括校际教学活动等。
我觉得教师在以上四个方面的研修可以概括为九个字:铸师魂、锻师能、养师风。无论哪位教师,如果能在这四个方面坚持踏踏实实地研修,勤耕不缀,即使成不了学科领袖也能成为一方名师。
以上是我在指导者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四点感悟。通过今年暑期培训和网络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我决心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借鉴专家们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更新我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我会常和教师换位思考,寻求发展教师为本的新路子,实法子。树立新的校本研修理念,改变以前简单的说教培训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帮助他们解决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克服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困难。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消除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校本研修中,密切关注研修效果,把校本研修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合肥市润安公学
从二00五年以来,县人事部门在近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里招录了大量的年轻干部,充实我公安队伍。这些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带着自己的血气方刚,带着自己的几分个性元素开始从警生涯。也许,每位年轻人的成长经历,需要自己来历练,但作为一名从警二十余年的老警察,传、帮、带的责任也更是责无旁贷。警察是个特殊的职业,针对从警路上可能遇到的诸多困惑,我谈下自己的心声,希望给警营的`战友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警官们一些小启示。
悠哉悠哉,不思进取
如今的公务员已然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甚至在某些征婚广告上也公然贴出:非公务员不嫁!在当前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的背景下,其炙热程度更是可见一斑。对于拥有公务员身份的警察来说,很多刚刚跨入的人容易产生“小富即安”的侥幸思想,虽然口袋薪金不多但满于现状,身着警服英姿飒爽,高人一头,忽视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导向,宛如一剂慢性毒药!尤其在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不断健全,公务员绩考一严再严的形势下,不会再继续存在“铁饭碗”一词,优胜劣汰这个自然铁律早晚要在社会各个行业得到验证,能守住并端好我们饭碗的唯一途径只有奋斗、再奋斗。
知难而退 躲避现实
从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难,尤其对社会招考大学生而言,这种毫无缓冲的职业切换使他们往往在从警初期很不适应,在执法办案业务工作上,在开展农村社区警务工作中,在复杂微妙人际关系上,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有些甚至让人苦恼不已,觉得荒唐可笑,对此,我们要多听取别人的苦口良言,多听、多看、多思考,尤其是老警们的“箴言”,要善于请教,以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迅速予以解决。否则,不能正确面对自己面临的困难,一误再误,躲避现实,极可能破罐破摔,最后演变成为行尸走肉,困难将越来越沉重,错误将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发展到覆水难收、无法挽救的地步,此时的你定会怨声载道,骂爹骂娘,理想和现实在从警路上第一次交出火花。
浅尝辄止 眼大心小
人们私下常说,警察是一种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的职业。究其实质,警察这种职业侧重于社会科学领域,其职业广度远大于深度,触角很少涉猎到高精尖领域。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就轻视了它,对前人宝贵经验不屑一顾,对业务学习走马观花,不潜心,不哈腰,不精雕细琢,甚至放言“警察只要会摆弄人,吓住人就行了!”。前一段时间局领导对我局各部门新警工作的调研结果就是最好的例证,部分在单位工作不努力不上进的新民警,在工作中的不到位,不扎实就更是暴露无疑了。纵观当前,复杂社会治安形势所提出的很多重大课题都没有解决,先进的警务机制体制亟待我们开拓创新。为此,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心智均属平常的前提下,公安工作这块未知领域是很值得终身探索,倾力研究并为之奋斗终身的。
好高骛远 急于求成
“老干部有什么,能干什么,他们的思想落后了”许多年轻人私下交流,我在这里说“最宝贵的经验你没有,遇事不惧的心态你没有,处事不惊的果断你没有”,工作是一个经验和资本都需要积累的过程,要遵循事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默默做好一切能做的准备,剩下就是老天爷的事了。如果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整天要破大案,出大彩,搞个轰天轰地,其结果必然碰壁。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当警察只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就拿身边的典型来说吧,哪一个就纯粹是吹出来,捧出来的?都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才最终积量为质,化茧成蝶。因此,必须先学会播种,细心培育和付出努力,然后耐心等待收获的那天。这对于那些刚迈入警营的年轻警察们尤其适用。
希望年轻的民警们能借以此鉴,踏实向前。
第一,查处大案要案。就湖南来说,每年要处分几千名党员,清除一批腐败分子,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从正面看,这是大成绩,但从反面看,发案率居高不下,涉案者级别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大,表明腐败的蔓延势头仍然强劲。第二,清理党政干部私建房,也叫清理摆在“大街上的腐败”。这是在价格双轨制(指计划内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的状态)条件下出现的问题,涉及数千名县以下干部。由于在清理中态度坚决,步骤稳妥,着眼于教育和解脱大多数,比较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这股歪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第三,反对用公款大吃大喝。这是在公有制土壤中滋生的毒瘤,许多人奉行“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的哲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制订规定,规范行为,加强检查,执行纪律外,我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对请客吃饭也要来一场革命》的文章。但是这场战役打了几年,却以失败告终。时至今日,此风不仅没有刹住,而且吃喝玩乐变成了一条龙,以致到了这种地步:现在如果有人再敢提出这个问题,人们会报以讽刺的微笑。第四,清理红包礼金。从上世纪90年代起,红包逐步泛滥成灾,危害很大。为了整治这一腐败现象,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清理红包礼金的热潮,这项工作贯穿于我的整个任期。效果怎么样呢?很不理想。我退下来以后,我的后继者采取了更有力的措施,但效果仍不理想。现在的红包已经不是开始时的几百元、上千元,而是上万元、数万元了。有的人对“红包”已不感兴趣,而热衷于价值连城的古玩字画。第五,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这股歪风主要表现在各个行业名目繁多的乱收费,最大受害者是农民。在我的任期内几乎每年都发生数起因乱收费而酿成农民或其子女(学生)自杀的事件,因而引起全党重视,把乱收费列为反腐败的三项任务之一。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纠风办公室,对收费文件和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与此同时,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专项治理,如农民减负,公路、教育乱收费等。这项工作时至今日效果如何?除了减轻农民负担以及治理公路乱收费效果较好外,其他均不理想。第六,推行办事公开和制度建设。面对腐败难以遏制的势头,我们探索治本之策,认真总结推广了“办事公开”、“岗位轮换”、“工程招标”、“经济评审”、“收支两条线”、“判罚分离”、“重大事项报告”、“礼品登记”等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办事公开”,又称“阳光行动”。经过大力提倡和推行,引起了全省上下的广泛注意。尽管如此,也只是少数地方搞得好,多数地方搞得不好,但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我是怀着“不理想”的心情离开省纪委书记岗位的。一晃八年过去了,现在的反腐败形势如何呢?当然成绩可以讲出很多,党中央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广大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我认为,总的说来,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呈多发高发之势,或者说现在还看不到腐败得到有效遏制的前景。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什么”的问号总是萦回在我的心头。问题出在哪里?想来想去,我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出在旧体制上。体制上的障碍,才是症结所在。这就是有四个“结”,我们始终没有解开。我思考,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长时期保持比较廉洁的状况,根本条件有二:其一,战争年代形成的那种带有一定程度禁欲主义色彩的革命道德通过不断的政治运动在大多数党员干部身上得以强化和维持;其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尽管没有效率,但确实消除了腐败产生的经济基础。现在,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了。党员干部已经恢复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道德,经济基础已经变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市场经济。要市场经济主体不寻租、不求利是不可能的。解决腐败问题必须另寻出路,在体制上做文章。目前尚未解开的“结”有以下四个:
一是权力越位。权力没有边界是最大的祸害,而我们的权力之间是没有边界或边界模糊的。这就是党政不分、党事不分、党企不分、党群不分和党社不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用很大力气解决上述问题,但效果不佳。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必然给寻租活动提供土壤和空间。因为管了太多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必然形成人民难以负担的庞大机构和人员。这是乱收费的总根源。机构人员不减,以乱收费为主要特征的不正之风是无法解决的。这么多人要吃饭,财政又负担不起,只好把手伸向老百姓。机构繁多,权力界限不清,必然产生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是滋生腐败的土壤。
二是反腐败主体错位。我们党不遗余力地进行反腐败斗争,这当然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从根本上说,这只是执政党的自律。不要忘记腐败是对权力的滥用,而我们党是掌握绝对权力的执政集团,大量的腐败现象发生在党内,因而党内反腐败力量必然受到党内腐败分子的牵制或抵消。党内腐败保护主义盛行,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光靠党的自律是很不够的。这种局面不改变,就不可能有效地遏止腐败。出路何在?就是让人民成为反腐败的主体,即党要唤醒人民反腐败。人民起来之日,才是腐败被真正遏止之时。遗憾的是现在人民的力量还没有显示出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民是现实政治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者。他们一方面痛恨腐败,赞成反腐败,一方面又害怕腐败(惧怕贪官),不敢公开批评和监督政府。当他们的权利受到贪官侵害时,想到的不是民告官,而是不惜倾家荡产找关系、走后门,对贪官进行“打理”,以避祸消灾。这种状况不改变,反腐败从何谈起!
三是监督缺位。从纵向上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建立健全了各种监督机构,表面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监督体系。但因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发扬不够,其结果是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上级监督下级是实的,下级监督上级是虚的。安徽省纪委在总结该省近年来不少县市区委书记因买官卖官而身陷囹圄的教训时说,是由于“党员的沉默形成了腐败的黑色土壤”,也就是说党员对腐败现象保持沉默,让腐败分子钻了空子。但必须进一步追问,党员为什么沉默?说穿了,就是怕得罪人,特别是怕得罪“一把手”。“党员的沉默”从反面说明了党内民主有问题。从横向上讲,我们虽然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但至今没有找到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谁来监督党?我们的回答是人民,但是人民怎样对党实行有效的监督,好像至今没有找到有效途径。党领导人民,又要人民监督,真的能够统一起来吗?请问这种监督体制,真的能够遏制腐败吗?
四是教育失灵。这几年的一个事实使人不解,那就是教育竟与腐败成正比。这就说明,教育虽然重要,但教育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人们的选择。当体制、机制、制度给人们留下较多的作恶空间,教育必然失灵。这是人性使然。你提倡什么并不重要,而制度的导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跑官要官买官能够得手,就会有人去跑、去要、去买;如果讲假话,搞“政绩工程”可以得到提拔重用,就会有人去做;如果“一把手”说了算,就会有人卑躬屈膝,溜须拍马,作妇人状,以取得信任与提拔。但是有的人看不到这些,老是迷信空洞的说教,甚至不惜浪费巨大的资源。
由此,我深深感到,必须以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反腐败问题,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败之路,下决心解开这几个“结”。这“就是民主”(毛泽东语),但不是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而是法治民主。历史证明,民主与腐败成反比,民主化的程度越高,腐败的程度越低。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民主与稳定对立起来,他们口头上讲民主,内心深处总认为搞民主会出乱子。这才真是“叶公好龙”。
概而言之,就是权力要退出对经济的直接管理,走民主化的道路,依靠权力结构性的制衡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去打好反腐败这一仗。
【一位老教师的悼词】推荐阅读:
教师追悼会悼词-悼词07-18
致母亲的悼词10-20
在奶奶追悼会上的悼词07-25
外婆悼词范文06-16
父亲逝世悼词07-27
农村老人悼词09-22
烈士墓碑悼词09-28
悼词常见各种10-14
外公悼词10-17
追悼会悼词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