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礼仪教育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与礼仪教育(精选9篇)

国学与礼仪教育 篇1

王昕暖

这个学期,我班开展了《三字经》诵读活动。《三字经》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人百读不厌。

每周三下午,按时开展诵读《三字经》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识字量、表达能力、诵读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

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知道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诵读中,更让学生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一定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该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他们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国学与礼仪教育 篇2

近几年,每过一段時间,便会掀起一阵“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国学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广。

而那些送孩子去国学班的父母,“动机”五花八门:有纯粹只想给孩子的履历“镀金”的;也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作祟,跟风的;还有“急功近利”,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有个家长的理由更耐人寻味:“就跟那年抢碘盐一样。”

总之,少有家长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过国学在今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礼、有教养的人。多数家长都抱着“让孩子学学玩”的初衷,坚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废;或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旦达到预期,就立马退学。这点,从国学班的学生生源就可看出,3~12岁,父母对孩子最头疼的一个年龄段。

在深圳创办了“儒愿学堂”的蔡孟曹,就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一年前,学堂里收了一位“顽童”,因为在学校被罚站、挨批,产生厌学情绪,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结果,一年后,孩子变得有礼好学,父母便将其转回了学校。

“私塾有时候成了学校‘坏’孩子的避难所,这些父母将读经教育当作权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价值所在。”蔡孟曹无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如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中华礼仪复兴是必然选择,但对于一百年前就被废止的《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小学启蒙教材,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对其“迂腐”、“呆板”的成见。

“国学谈的是忍让、不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坚持忍让、不争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单位平平淡淡一辈子。”37岁的罗番送儿子学了三个课时的国学后,就果断放弃了,“他正在读初三,如果没有竞争观念,我很担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无法考上好的大学。”

难道孩子成为圣贤之人,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变得呆板?

国学讲师蔡礼旭说,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大脑更灵活。“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有旅客会说,这个孩子真活泼!但那已不叫活泼,而是随便、没有家教。”

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还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学国学,是因如春笋般崛起的“国学行业”乱象丛生,商业化色彩过于浓重。调查发现,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书。这样流于空洞形式的国学,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到位,也很难说能起到培养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种种现象,让国学最终遇冷。但剥开国学备受争议的外衣,它的重现却影射出中国如今对儿童礼仪教育的缺失。这种缺乏,从父母本身对国学的误读和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开始。国学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华,又有多少父母领悟并习得?

比如,有父母担心《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和反抗精神。而实际上,孩子长大后,阅历变得丰富,怎会不形成自己的主见?归根结底,是父母本身对长辈不够尊重。很多父母都会当着孩子的面,对长辈不敬,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训斥。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仪的人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销售主管的苏赫十分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个人素养。之前公司来了个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说,打电话过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复,对人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更别说我还是她的上司。后来她拉肚子请假,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电话居然让妈妈代打。无语的是,我这边客客气气,她妈妈却态度恶劣,责问我是不是给她女儿分配的工作过重才导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总认为,礼仪有何重要?还不如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国学讲师蔡礼旭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分数那边推,然后等孩子大学毕业出来,很可能连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我见过不少大学生跟人打招呼还要妈妈提醒。”

而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

基本的礼仪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礼仪规范的有钱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欢迎、得体有礼的人,鉴于对国学有偏见,于是送孩子去学费用高昂的西方礼仪。

然而文化底蕴不同,造就的礼仪规范也不同。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的是以家为核心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礼仪侧重的,却是高端社交。这与西方的婚姻观有关。西方的家庭,以夫妻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离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会再回家住。社交对他们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他们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关于见面礼节、餐桌礼节、交谈礼节等。

并且,这种颇具贵族风范的礼仪多有阶层之分,一旦家长不替孩子把关,孩子也许会变得虚荣、做作。比如“小绅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礼仪班,所学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刀叉、喝汤不发出声音、走路端庄优雅等,为的是应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场合。

学了这些礼仪,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样,终究还是什么样。方灵7岁的侄子学的是西方礼仪,她说:“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没时间管教孩子,发现孩子有点‘熊’,就送去了小绅士班,但没什么用。家里来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扑到人家怀里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

说到底,连基本的礼仪都没学好,就直接跳级,又怎会学到高端礼仪的精髓,这根本就背离了“礼”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在重大场合表现得再得体,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南怀瑾大师曾无限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礼仪施教者

事实证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养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但这类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礼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有的国学机构曾试图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习,但遗憾的是,“心浮气躁”的家长,甚至不如孩子。家长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个家长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为期7天的国学主题的冬令营,回家后觉得孩子懂事许多,但没过几天,孩子就“原形毕露”。家长找国学老师抱怨,老师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那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吗?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国学老师刘智清说得好:“国学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怎样教?当然是言传身教。70后的何珺回忆,自己的礼仪习得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出门迎接,并以礼相待;对爷爷奶奶,父母从来都毕恭毕敬,轻声细语;而父母之间,虽也有争执,但从不大吼、说气话,两人相敬如宾。

何珺说,他舅妈是个厉害角色,跟大家族里几乎所有人都吵过,唯独对他爸妈毕恭毕敬。“她有次跟我说,我爸妈身上的良好家教,让她不好意思乱来。”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何珺受益匪浅,别人都说婆媳难处,她却和婆婆处得像姐妹。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里说,礼仪是一个人教养、风度、人文情怀、从容的内心以及丰富的见识所带来的谦逊态度,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正是这些修为和内涵,才是礼仪真正核心的价值,是无法包装的心灵魅力。

国学礼仪知识 篇3

友善是大爱的外延,礼仪是友善的窗口。近年来,市医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学校内涵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秉承“真诚、笃实、乐群”的办学宗旨,上海市医药学校全面开展“汉家礼仪教育系列活动”。

该项目的开展,体现了学校坚持围绕“德、技行天下”的校训理念,并借此不断提升德育教育内涵,丰富内容、拓展途径、创新形式,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促进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为医药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提供知识型、发展型医药技能人才。

“唱古曲、读古训、穿古服、行古礼”——在开展国学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市医药学校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学校的校训与核心价值观,把礼学文化具体化、常态化,养成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知书达理的良好习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三学国学知礼仪作文 篇4

正所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之后经常温习,不是很令人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回来看你,不是很好吗?一个人不知道而不恼怒、怨恨,不就是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吗?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学习好之后应该经常去复习、温习它才会把它真正地记下来并且理解它,这样,不但自己高兴了,家长也会为我们高兴。

有些日子里或节日时如果有一个朋友从远处来拜访你的话,那你的心中就一定会特别得高兴。如果有一个人在不知道时不恼怒、不怨恨的话,那么他也就拥有了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我们的小学生活之中,我们也可以做到学而时习之,我们只要多乘下课的那十分钟里面多复习复习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重点和上过的那一篇课文,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去了,我们当然也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我们只需要在遇到某些难题和困难时不要总是恼怒和怨恨这道题或这件事,只要有耐心,不管是什么事情和题目,你就都可以一一解决,到那样的时候你就真正达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了。

国学与礼仪教育 篇5

学文明礼仪

做儒雅学生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国学精髓,学习国学经典。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帮我完成一个测试,好吗?让我们用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两个人物,一位就是刚刚从这里走下去的团支部总书记林志杭老师,你认识与否,这不重要,短短的几句话,简单的几个日常动作,给您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请你大胆地用一个词语对他做一个评价好吗?(莘莘学子,谦谦君子,气宇轩昂,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温文尔雅,书生意气,谦恭礼让,风度儒雅,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绅士风度。。。)另一位是我们八年三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李思思老师,不要用你们的目光去搜寻这位老师,闭上你们的眼睛,她就会浮现在你们的面前,请同学们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对她做一个评价好吗?(秀外慧中,和声细雨,窈窕娴静,温柔多情,举止优雅,贤惠,看这些行为文明吗?前几天,尹训堂副校长曾经在国旗下讲话时,非常生气地说:我们体育达标测试时,我们停留处,面巾纸四处可见,水瓶俯拾可得;上个月,我们八年级的同学因为“彼说长,此说短”闹起纠纷,致使大打出手。虽然八年级,学习任务重,但是老师们考虑到大家的学科较多,因此作业量尽量适中,甚至较少,可是每到一次假期休息回来,各科老师在收作业时常常比平时还要差,不做、只做一部分、抄作业等情况屡见不鲜,亲爱的同学们,这些行为现象与我们所说的价值观———“文明”和谐统一吗?答案一定是:“不统一!”。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位绅士或是淑女呢?这要从“礼”讲起。今天我们的国学经典讲座的题目是“礼”(PPT)。

一、何谓礼?先听一个小故事。礼仪故事一:“五里”与“无礼”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到了黄昏还没有找到住处,心里很着急。

忽然,他看见远处一位老农,便高声喊:“老头子,这儿离旅店还有多远?”淑女气质。。。),谢谢,谢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我这样评价在座的各位男

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扬鞭策马跑了十多里路,仍不见人烟。他自言士:我们个个都彬彬有礼,富有绅士风度。我们高兴吗?如果我这样评价

自语道:老头子骗人,五里!什么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各位女士:个个端庄贤淑,有淑女的气质,高兴吗?当然高兴。从文明礼

是“无礼”的谐音吗?问路不讲礼貌,怎么能得到正确答复呢?于是,他貌的角度,说一位男士是绅士,女士是淑女,那是最高的评价了。如果我掉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那里,他急忙翻身下马,恭敬地叫了一们的国民都具有了绅士和淑女的素质,我们的国家就文明了,就和谐了,声:“老大爷!”老农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我们的国学讲座也就起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了。首先我们看

年轻人问路称呼老人不用敬语“老大爷”,说话、待人粗鲁,其结果是“不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12月,在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决定于今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因为2014年9月28日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看来,孔子文化已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可和推崇。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以及带有儒家思想的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儒家,弘扬和渲染的是“人道”,重在规范思想道德,引领言谈举止,用有形的各种条框去要求人,指引人,最终将人塑造成文明守纪,谦逊有礼、有一定道德素质与涵养的“有形”的个体。大家知道,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是用来正国的。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礼”是用来修身的。《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那么何为“礼”?简言之:礼者,敬人也。

二、“礼”之重要。

从大处来说,(明朝)宋濂(文学家,政治家)对明太祖说:“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PPT)”他认为,为国之君,“用礼义修养身心,邪说就不会乘机而入;用教育教化百姓,祸乱就不会兴起。”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和谐了,稳定了。从个人来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里的“礼”是礼貌的礼。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喜欢你,没有礼貌,没有人喜欢你。(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况且中国本来就是个礼仪之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PPT)”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这六个字孔子是说:“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了。“人而无礼,罪莫大焉。”人没有礼,是最大的罪过。故事二:酒 店 老 板 与 无 赖

一个人走进酒店要了酒菜,吃完摸摸口袋发现忘带钱了,便对老板说

徒,我岂能饶你!”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笑过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小品:《主角还是配角》朱时茂,陈佩斯)

启示之一:动作姿势 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 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启示之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势。因为我们的动作姿势,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

启示之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姿势来衡量、了“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解和理解别人。(请大家评价两位老师的原因)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见了,他也进了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的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记帐,我就不行?”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在学习前要做这个测试的原因了吧。一个人的行为好似一面镜子,反映出他的文化蕴涵yùn hán,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看来规范的行为举止是多么的重要。

故事三:一个中国留学生曾到英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坎贝尔的老人家里。坎贝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收留学生几英镑的房租。没 店家说:“人家吃饭,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shai-,斟酒),过几天,这位留学生就感觉坎贝尔先生对他的态度有些转冷。一天晚上11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kāi-)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在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途径有三:

(一)长辈的管教(约束、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也就是说,长辈要尽职尽责,扶孩子走上一程。

(二)孩子的自我成长。虽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年少不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 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三)共同成长。做一个“心心相通”游戏。家长一组,孩子一组,背对背(略)(达成共识-心心相同,不同—服从于另一方)

1、每人准备一张纸和一个笔。

2、PPT出示部分描述性词汇。

3、A.孩子自我评价,家长评孩子。(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条缺点)B.家长自我评价,孩子评家长。(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条缺点)

4、A.孩子写出: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个____________的人)家长写出: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B.家长写出: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写出:希望家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个____________的人)故事四:长大后我要成为我爸爸一样的人(李兴醇)

看来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目前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他人)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为了不辜负彼此的期待,为了即将成为的淑女和绅士,我们回想提醒,互相约束,共同成长,好吗?为什么我又提倡共同学习呢?家长形象的自我提升对孩子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侯贺东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故事)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原则一致。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一个家庭,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理原则教孩子。就比如说吃饭,我们夹菜的时候,要先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3.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在学校应做到:

4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bù cōng rïng.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脸带笑容,目视受礼者。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鞠躬的度数。一般60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于特殊情况。一般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恳切和歉意,特殊情况下,如婚礼、悼念、谢罪等,方施90度的大鞠躬。)5..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fán dào zì

zhîng qiě shū wù jí jí

wù mï hū

lì duān zhâng

yī shēn yuán

bài gōng jìng 说话的时候,(字正腔圆)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6.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yîng rãn wù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jiâ rãn wù

想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以便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盗。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7.言语忍 忿自泯

yán yǔ rěn

说话时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fân zì mǐn jí shí huán

hîu yǒu jí

jiâ bù nán xū míng qiú

tǎng bù wân

jí wãi tōu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9.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wù jiàn yù 勿践阈

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晃大腿。否则,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养。(跛:走路时身体不平衡,一拐一拐的。阈: yù 门槛。倚:偏,歪:不偏不~。箕踞:又为箕坐,古人席地而坐,伸开两腿坐着,形状如簸箕。髀 bì ;大腿)10.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

wù bǒ yǐ 勿跛倚

wù jī jù 勿箕踞

wù yáo bì 勿摇髀

在公共场所应做到:

8.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guān bì zhâng niǔ bì jiã

五、学习检测:游戏:对号入座。——抽签作答(人人学经典,看看谁聪明)

1.坐着的时候,不要摇腿。(勿摇髀)

2.对长辈说话要轻声慢语的,可是长辈听不见。(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3.歪戴着帽子,敞着怀来上学来了。(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4.放学回家,径直回家,进门就说“我回来了”。(出必告 反必面)5.明明是抄作业了,还不承认,找了很多理由为自己辩解(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6.正逢周末,奶奶家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我饿了,我先吃为快吧。(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魏征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作品)。今天我们就以古人为镜来用他们的行为规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祖先给我们讲了“德行”

tǎng yǎn shì zēng yì gū 教育中的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礼”为其一。如果我们能做到“德日进,过日少”,那样我们就能健康成长。

以和为贵。和谐是最重要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守程四箴zhēn 也。(子曰:意思是: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希望这次学习,能使我们的知识得到充实,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有所启示。但是仅仅一次,两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与经典为友,以国学为伴,吸纳国学精髓,定能助男生成为彬彬有礼的绅士,祝女生成为优雅娴静的淑女。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让我们的人民更加文明,让我们成长为文明之人,儒雅之人吧!

最后请跟我读:

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儒雅学生

谢谢大家!

2014.12.15

形容女人或孩子的部分词语

淑女 温柔、任性、独立、另类、耐心、慧质、善良、体贴、高雅、朴实、简朴、寒酸、青春、淡雅、稳重、端庄、贤惠、纯洁、大方、善良、单纯、天真、活泼、文静、魅力、秀雅、奔放、知性、贤淑、聪明、青纯、优雅、高贵、热情、活泼、纯朴、细腻、孝顺、勤劳、利落、干净、直率、理智、聪敏、腼腆、羞涩、泼辣、随和、顽劣、叛逆、倔强、粗野、简单、好学 撒谎,粗鲁,持家,节约、浪费、勤劳、低俗、认真、圆滑、虚伪、博学

形容男士的部分词语

绅士 睿智 朴实 阳刚 豁达 无私 认真 勤劳 耿直

和蔼 守信 热情 博学 多才 世故 可爱 稚气 慷慨

能干 开朗 憨厚 精明 幽默 稳重 轻浮 冲动 坚强

脆弱 害羞 耿直 乐观 率直 自私 粗鲁 虚伪 武断

婆婆妈妈 多愁善感 温文儒雅 文质彬彬 沉默寡言

彬彬有礼 善解人意 精明能干 敏而好学 一言九鼎

一手遮天

盛气凌人 无法无天 飞扬跋扈 桀骜不驯 顶天立地

体贴入微 铁骨铮铮大智如愚

绅士【解释】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谈吐高雅,良好的自身修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有爱心,尊老爱幼,尊重女性,无不良嗜好,人际关系良好。是心地善良、举止优雅的男士。【出处】“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致。

儒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小结:

温馨提示: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在家礼仪: 餐桌礼仪

请长辈先入座。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说“谢谢”。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慢吃”。小学生家庭礼仪三字歌

父母恩,比海深;对父母,要称您。晨和晚,要问安。学自理,助父母;是生日,要记住。亲有疾,侍身旁;吃和用,知礼让。先长辈,表孝心。

待客人,要热情,去做客,仪态恭。打电话,意专注,先问好,再称呼。声清晰,语简短,话说完,道再见。邻里间,互尊重。乐交往,如家亲。在校礼仪:

尊师礼仪

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进出校门及下楼梯给老师让路。指出老师的错处要礼貌。

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服从老师的管理,不顶撞老师。进办公室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

同学礼仪

同学间要互相问候“早”、“你好”,也可点头、招手。不在同学面前说长论短、搬弄是非。

互助互爱,帮助困难同学。尊重照顾女同学,不欺侮女同学。讲究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办。

升旗礼仪

立正站立。行注目礼。认真听国旗下讲话。唱歌时要严肃,声音要洪亮。集会礼仪

准时入场,快、静、齐,指定位置。保持肃静,不乱议论,不乱走动。不在会场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结束时,鼓掌致谢;精彩之处适度鼓掌,不喝倒彩,不大声喧哗。学生上台发言要向主席台领导场内同学鞠躬行礼,发言结束后道谢。小学生校园礼仪三字歌

入校门,衣冠整;情绪昂,步履正。见师长,问您好;铃声响,进课堂;互致礼,起勿响。坐姿正,勿摇晃;专心听,细心想。要发言,先举手;

起立答,声洪亮。写作业,贵独立;遇老师,要让路;与师谈,要谦恭。

同学间,懂谦让;团结紧,有力量。敬人者,人恒敬;集体荣,我才荣。

国学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篇6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主要为四书五经,这与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息息相关。正因为对科学技术的不重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因此,洋务运动兴办“洋学堂”,将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引入学校教育。建国后,儒家学说曾一度沦落为“毒草”。近代,在世界经济大潮中,自然科学越发凸显它的作用,因此催生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现代学校教育内容更是多元化,外语、计算机、艺术等都充实课堂。那么,国学在现代教育中有无立身之地,有没有必要进入课堂呢?

国学,对人产生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不似其他学科,学了数学,我可以做出题目来,考试有用;学习外语,我可以与人对话;学了钢琴,我可以弹奏出来。那么,国学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应该说国学最大的益处是塑人以正底子,给人以正能量。国学包罗万象,从最细微的如何坐立行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修身养性,自洁自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从国学中受益,它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但却是终生的,而且是全面的。让孩子在心灵最纯净的时候接触中华民族最具智慧和价值的思想,提升人文素养、道德修养,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看到现在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不少问题,甚至有学生弑师杀母,毒害舍友,虽然是极个别的例子,但才与德的不匹配在许多学生身上体现。“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不是耸人听闻的话语。教育是为了让人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所以,国学作为品德教育的良好载体,是解决现在学校思想教育缺失和滞后的一剂良药。它为学生打下成人成才的基础,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呢?应该说,各学科都可渗透国学教育。语文本身已有学习古文的任务,就不必说了;数学可让学生破解古典名题,了解中国在数学发展方面的灿烂史;音乐介绍中国的古典戏曲;美术引导学生赏名画、识名帖、学剪纸、学篆刻等。但这些缺乏深度,犹如蜻蜓点水。有的学校还专门开设国学兴趣班,如书法、国画、吟诵、古琴、围棋、诗词等。这些途径都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国学的了解和热爱。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缺乏系统性,受教者面不广。国学教育不应是培优教育,不是為特长生而准备的,也不是对思想、品德落后生的帮扶教育,国学教育应普惠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国学虽然没有纳入国家课程,在校本课程中应当设置1—2节课时,用以学习国学,做到有课时,有教材、有教师、有检测,国学教育才能成为学校日常工作,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比较系统,才不至于沦为作秀,国学教育才有保障。

国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特别是小学应选择浅显易懂,最贴近学生生活、年龄的内容入手。低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既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同时所传授的该怎么站,怎么坐,怎么孝敬父母,怎么友爱兄弟,怎么勤学,怎么守信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先需要懂得的。中、高年级可学《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孟子》以及赏析古诗词等,让孩子从学礼仪规范到学如何做人,以及简单地接触哲学思想。这样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掌握吸收。

国学的教学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有些学校的国学教育内容只局限于经典诵读。国学教育的内容还可包括国学技艺的传承,如围棋、古琴、书法、国画、剪纸、篆刻等,以艺养性,熏陶孩子性情。可以学习国情历史,了解朝代变迁、民族融合;可以了解风俗数理,太极、历法、八卦、天干地支、节气等。内容的多样性,才能让学生对中华灿烂的文明有更全面的了解。

国学的教育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可否认,有些思想在今天看来,已经有其局限性。执教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善于调控,既不能照本宣讲,也不能有意规避,而应是将之放于新环境下的解说与引导。如《三字经》中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现在就不能按字面意思解释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而应提取精神,概括为朋友间的忠义,家庭的亲情,婚姻中的和谐。

国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不可失之偏颇。正因为有些学校将国学教育狭隘地理解为经典诵读。于是乎,孩子能背诵多少多少经典篇目,能像模像样地模拟古人诵读成为一些老师、家长追求的目标。国学的精髓在于感化人的思想。国学教育在于将逐渐遗失、弱化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重返课堂并用于指导实践,达到修身养性效果。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所背经典的含义,并能从中有所感悟,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时候,不仅要带领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好经典,领略汉语言的美感,还要通过释义、讲故事、举例子、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写感悟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真正学懂经典中所蕴含的闪光的人文思想。如《三字经》中介绍朝代有这么几句“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教师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有“周”这一时间最长的朝代,还可通过故事《烽火戏诸侯》来告诉学生:一个君主失信于民,导致亡国。这与我们听过的《狼来了》的故事是一个道理,但它是真实发生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国学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这样的契合点在国学教育中比比皆是。同样,要求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弹好古筝,写好书法,画好国画,还要在赏名画、品名乐、识名帖中建立高雅的审美观,提高审美修养。要求在了解国情发展史中积淀爱国热情,在了解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只有将国学外在的知识与技艺与品德的修养、情操的陶冶相融合,国学才能释放它最大的价值。

国学中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尽管重要,但它不是全部,也不是全能。因此,学校在推行国学教育时要把握好度。有的学校是走过场,有的教师觉得国学课与现在的升学考试无关,没有必要上,挤占国学课时,国学课犹如虚设。反之,有的学校急于求成,将国学教育作为读、抄、背的任务进行布置检查,加重学生负担。媒体报道有的学校甚至实行封闭式国学教育,孩子穿汉服、行汉礼,诵古典、唱古乐。这种与社会隔绝的教育形式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将来难以融入社会。只有将国学作为一门普通的学科,不偏不倚,不忽视,不强化,国学这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才能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焕发青春的活力,持续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感 篇7

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历经百余代,广博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高度提炼出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明、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是根本价值观的体现,它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对世界文明也有巨大的影响。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说起国学,其实在过去我们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什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已之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优则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等早已耳熟能详、会意于怀了。但经过此次较集中的学习,特别是将《国学经典》中有关教育的著名篇章、光辉思想,非常系统的梳理一次,在专家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我对《国学经典》中“教育”这个文明进程的灯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先做人,后做事。我们古代那些伟大的先哲们,他们不但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还以自己短短生命历程,努力实现着他们的理想,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向他们一样,在教导工作中、在学习进修中及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我的一言一行,从而引导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同时影响家中及周边的人们,乃至形成“仁、理”的社会风气,虽然做不到完成“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但也可以不断

践行着“修身、齐家”的自我完善,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是渺小的,但有积极思想的人是伟大的。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如果没有教育,人就和禽兽差不多,古人对教育推崇备至。我们常说“现代化的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生产率,才能在当今世界上激励的竞争中,占领有利的位置。而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教育来培养,人之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对一个家庭,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组合成一个和谐的家,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一个有希望、有未来的人类。

这教育的重担就肩负在你我这些教师的身上,“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古人将“天地君亲师”置于神位牌上,这是多么崇高的职业呀!我们还有不努力、敬业工作的理由吗? 本次对《国学经典》中有关教育方面论述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国学经典的巨大生命力及指导性作用,在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能量。我希望若干年后,当自己回首往事时,可以问心无愧的说:作为千万个教师中的一员,我尽了自己的力量,传承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8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都希望并强求自己热爱国学,常用国学,也引导学生早点接触国学并爱上国学经典。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积累时常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不得不去接触。后来我还鼓励他们在平时的口语交际中与习作中能用一些经典,增强习作的文采,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并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深深爱上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

倒是因为自己工作的忙碌,自己却输于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而本学期也是任务性地安排,让我这个有些懈怠学习的人抽出时间间在网上聆听国学大师的精深地讲解论述,才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在国学方面的修养有多么地重要,正是在大师的感染下,我郑重地把放在家里好久的`国学经典论著之一《论语》认真研读起来。我开始思索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观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其实是相承的,在慢慢的研读过程中,我开始发现我完全可以用《论语》当中的很多论述来完成教育学生的,如:我首先让学生跟着我记:“学而时习之。”这句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与写照,孔子认为学习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做人,在走正道,。这是在学习方面。

而孔子的孝弟之道,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失落已久的传统,因而我让学生积累“其为孝弟。”我希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有这样的认识,孝弟之道作为道德的启蒙教育同时也应成为成人道德的终身教育。那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迎接新世界的曙光,就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也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和延续中华古老的文明而不懈努力。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篇9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内容;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30-02

【作者简介】阚蓉,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南京,210036),一级教师。

一、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要“取其精华”作为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对于何为“国学精华”则存在较多争议。一般认为,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涵盖经史子集各方面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古文(除诗词之外)有四十余条,以经史为主,涵盖先秦和之后各朝代。例如,《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前者体现儒家思想,后者属于道家经典。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所选内容多数属于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诚信、立志、勤学、智能、勤劳、爱国、亲孝为主,与科学有关的部分仅占3.6%,与合作有关的仅占1.8%。[1]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又以“伦理”内容为主的基本事实。除了行为习惯方面,这些国学教育内容还集中在“志”与“趣”两方面,继承了我国古代教育中“童蒙养正”的优良传统,符合现代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2]

然而,正如课堂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一样,语文教材中节选或者改编的国学内容也并非国学中的全部精华,仅靠教材内容教学也无法完成国学教育的全部目标。教材中所选内容多与人文有关,与科学、创新和合作有关的非常少。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我国传统文化在科学、创新等方面成就不足的印象。

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不朽的文明之中,还包括发达的科技(天文、历法、医药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创新(如四大发明等),很多古代科技遗产至今还发挥着作用。例如,我国中医经典《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纲目》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能“治疟疾寒热”,启发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最终提取出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医学奖。[3]该药惠及世界2.4亿人口,挽救数百万生命,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从思想史角度来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诸子百家在科技创新、法治理念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很多思想绵延后世,泽被当代,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性精神有很多共鸣。例如,崇尚科学的墨家学派在认识论、逻辑学、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著名思想史学者杨向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4];崇尚法治的法家学派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组织及运筹学方面提出了诸多创见,其重视法治、公平正义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与实践。

因此,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不必局限于儒家和道家经典,除了教材中所选的国学内容,还可以加入更多与现代性精神和理念兼容的内容,尤其是墨家学派关于科学的思想、法家学派关于法治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在科技创新、社会改革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宝贵遗产。

在选择国学教育内容时,还有两个观点需要辨明。第一,国学教育并不完全等于文言文教育,大可不必因为文言文太难而放弃了一些经典内容。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对小学生而言,很多原文艰涩难读。因此,对于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可以用通俗流畅的现代汉语来重述和改编,使其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生动故事。第二,国学教育中加入科技创新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并不是替代科学、社会等课程的知识内容,而是从文化、情感、审美等角度来激发儿童对我国优秀文化和灿烂文明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二、国学教育的教学实施

除语文教材之外,很多地方在校本课程中逐步增加国学教育内容。然而,如何更好地实施国学教育,即教师以何方式教、学生以何方式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学教育的目标,则需要更多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1.诵读熟记与下意识“熏陶”。

国学教学中要摒弃简单实用主义,不能片面强调母语教育的交流和交际等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文化熏陶与传承。裴钰在《汉语言的多样性,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一文中指出,“语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交流,也不是识字,而是母语文化的传承”。[5]文化熏陶与传承是一种“缄默知识”,沉淀在人的“潜意识”之中,虽然无形,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深层次思维方式、审美偏好和行为逻辑。纵览古今国学教育的方法,诵读熟记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文化传承。诵读熟记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口诵”与“心惟”的结合,具体是指用标准的普通话,用略带夸张的语调读文言诗文,强调对作者情思的体会以及文本语言的运用。学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和故事,欣赏和体悟语言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和传承思想智慧。

2.“体验式”教学与文化体悟。

很多国学内容与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距离,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音乐、故事、影像等直观方法,使相关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习体验。

第一,音乐渲染下的情感共鸣。在国学教学中,古典音乐有助于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古时情境与文化氛围中,在音乐的渲染下产生情感共鸣,体味经典的魅力,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教学中,如讲授悲伤的主题时,可播放古筝曲《梁祝》、二胡曲《二泉映月》和管子曲《胡笳十八拍》等偏哀伤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讲授积极欢快的主题时,可采用琵琶曲《春雨》、笛子曲《雪山情》和扬琴曲《欢乐的牧童》等相对活泼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另外,在分析讨论和概括分享环节中,可以播放《高山流水》和《春江花月夜》等引人沉思的音乐,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第二,生动故事中的抽象理解。在国学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哲学、伦理、政治等领域的思想和观点,其内涵丰富,意义深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生动小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认知结构关联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可以编成舞蹈或者剧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备些汉服道具,让学生扮演角色,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剧情表演。

第三,影像体验中的感知领悟。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静态画面和动态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强化感性认知和理性领悟。如在讲授《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时,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孟母搬迁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三字经》中的“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等内容时,可以通过静态图片或者实物来帮助学生认知“六谷”“六畜”,并可由此引申至自然历史领域,使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牛龙龙,彭小艳,季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古文”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5(7):126-128.

[2]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4(3):48-54.

[3]王洪鹏.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J].科技导报,2015(20):118-119.

[4]童恒萍.墨家科学兴衰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110.

上一篇:运动壶策划书下一篇:董事会秘书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