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战略路径研究(精选8篇)
1.当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方向路径分析
1.1办学模式与体制的转型发展
当前,继续教育的改革进程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变化趋势所决定的,而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趋势就决定其在转型路径选择上朝着模式改革与体制改革方向转变。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引导下,劳动力需求也逐渐转向专业型、技术型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多数受教育者在接受了基本的专业教育之后会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教育机构的性价比等标准而选择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深造,这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有效启示,即必须对传统模式与教学体制进行革新,依据社会需求、经济发展需要、市场运作规律等开设专业课程,吸引教育者,提高发展竞争力。
1.2办学资源与视野的转型发展
在当前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规律,同时也要放眼于国际大环境。资源配置作为教育发展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应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依据当前继续教育的功能进行合理分配和调整,同时在发展视野上应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强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范围内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针对于国外发达的继续教育观念与模式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借鉴,为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提高一定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2.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有效路径
2.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与手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逐步步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转型的浪潮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与当前人才素质的矛盾,这就对当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校教育应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立足于自身发展优势,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而为社会进步提供坚定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因此,当前地方高校在改革与继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与领导部门应当对社会经济发趋势、社会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对其变化保持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帮助学校在建立继续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发展目标。同时,要在坚持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基础上争取当地政府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支持,明确政策变化方向,在此基础上转变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与手段,主动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前沿技术与关键技术以及人才资源短缺产业等诸多领域的人才。
2.2强化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远程网络教育
推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改革创新与路径转型,必须紧跟当前时代发展潮流,坚持网络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背景潮流,有效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转型。比如,在转型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对教育发展带来的良好便利,充分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与契机来推动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地方高校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保持充分的认识,适应好现阶段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建立符合当前人才培养要求和学习者学习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比如,远程网络教育科技的使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者网络信息教学资源管理库等形式,将不同学习资源、学习经验及成果等各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衔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高效化、信息化学习,为地方高校探索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开辟新的路径。
2.3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引入企业经营策略发展模式
现阶段,在地方高校研究继续教育战略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对传统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视力度,根据时代变化特点对传统办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病做出及时的革除和整理,为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更佳的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发展模式,将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高校可在市场变化基础上对教育对象进行合理的培养目标制定、对教育成本进行有效核算,同时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继续教育的效益和成果最优化地展现出来。同时要积极改革继续教育用人机制,在教学机构内部建立工作竞争制,有效提高在职教师地工作积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可积极开展对外关系与交流,如与社会机构建立良好合作管理、主动扩展社会培养项目等,强化社会层面的资源流动与经验分享,在合理吸取发展经验的同时在地方建立起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有效降低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路径选择的难度。
结语: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战略转型路径的选择对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来自地域条件、地方观念与层次、高校发展定位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过程存在着诸多困惑和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力度。
参考文献:
[1]解丹阳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探寻[J]职业技术教育-0819-22
[2]周洪波,占侃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江苏省H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8-0823-26
[3]郭清顺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与路径选择——以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103-7
[4]陈娟学习型社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升级路径审视[J]继续教育研究-0714-16
现如今,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市场快速发展竞争的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逐渐发生转型,甚至形成了成长管理、盈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为主的发展体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财务管理占据重要地位,并且也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某种角度分析,财务转型属于一种全面性的战略发展,主要核心为核算,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化,宗旨则是实现企业的有序进步。
此外,财务转型的发展基础为改善基本财务的作业流程,为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的经营业务分析以及绩效管理,积极制定发展战略,促使企业完成战略发展目标。
从某种角度分析,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成本效益对比是一个重大问题,财务部门集收集、整理、核算、预测为一体,所以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成本效益进行探究,加强战略考核与控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财务管理转型主要分为三个职能,分别是资源配置、过程管控、信息导航,在企业经济活动前段,财务管理结合内部资源,以市场发展为基础,利用预算管理实施合理配置,积极推动企业资产与成本费用的结构性调整,利用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积极利用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手段,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发展基础,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财务转型拓展路径
根据亨格与恵伦(2002)资料可以将企业战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其中公司战略属于公司层面的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基础,经营战略是事业部层面的战略,着重强调了某个产品在细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职能战略则属于职能层次的战略,主要包括了研发战略、生产战略以及研发战略等。从某种角度分析,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财务战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了,经营战略占据主导地位,职能战略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从战略发展分析,企业财务转型还需要从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组织管理、财务运行管理三个角度出发与分析。
(一)财务战略管理
所谓的财务战略是严格按照财务资源配置路径,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一般而言,财务战略管理是财务转型的主要内容,并且包括三个内容,第一个是对财务战略进行制定,第二个是对财务战略进行开展,第三个则是对财务战略进行评定。其中,财务战略的制定属于核心,需要对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调整期进行考虑,对企业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企业文化等)、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成长战略、收缩战略)等进行分析,以一种动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探究。在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时候,需要及时将财务战略方案转变为战略性绩效,并且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出发点,积极构建系统、科学的良性循环系统,以此用来提高价值增值的绩效目标。
(二)财务组织管理
从当前社会发展角度分析,需要从本质出发,积极整合财务组织以此用对全球风险,值得注意的一点便是在对财务组织进行整合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目前,从国际角度分析,我国有超过8%的公司在财务发展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标准与严格的流程进行管理与制定。为更好的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优化,财务组织需要制定统一的财务流程以及财务制度,并帮助相关组织人员学习新的技能,积极改变组织人员的思维方式。现如今,在我国财务组织主要扮演的角色仍然以控制为主,财务组织所占据的比例比较小,并且为公司决策所提供的数据比例也比较低,相对应的为公司决策出谋划策的团队成员比例比较低。针对于此,为进一步推进管理模式的转型,进一步实现经营目标,我国财务组织需要不断改进:一要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联系,积极提高发展能力;二要加强优化决策,将公司的效率以及效益进行整合;三要采取更多的发展对策。总而言之,只有保障企业增长的速度,保持公司的良好运营,保证公司信息的畅通性,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管理的升华。
(三)财务运行管理
管理属于实践,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企业财务转型需要积极构建完善的财务运行体系,提高战略导向的运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完善财务运行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财务共享
务共享主要指公司严格按照财务流程构建相应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般而言,财务共享中心是通过多个地点对人员、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公司流程的标准化与创新化,是企业整合财务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一般而言,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包括简化、标准化、共享服务、外包四个阶段,当企业在集团范围内实现前两个阶段之后,便朝着共享服务中心迈进了一大步,并且在日后的每一步中均会带给公司更多的发展利益。其中,积极构建财务共享中心有着非常多的优点,比如像可以降低管理费用,并且能够提高高质量的服务,改变经营流程,实现流程的标准化,优化应用资本,另外,财务共享贡献能够通过资源整合扩大经济规模。
2、价值管理
企业价值是企业经营决策的结果,如果要对企业实施价值管理,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在本文中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公司发展过程中对驱动因素进行明确。其中公司的驱动因素包括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现金流量,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对公司产品与客户、公司管理水平、行业结构与竞争进行认识与了解,对公司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商业模式、公司战略、竞争优势进行熟悉与把握。第二类是资本成本。在对企业进行评估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方式包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种方式可以作为企业融资发展的基础,也可以作为公司价值的呈现,是当前公司发展过程中必不或缺的组成内容。第三类则是在公司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时期,公司会迈入快速成熟阶段,如果公司的资本投资回报率要比资本成本大的时候,那么公司的价值会有所提升,企业的某一个领域发展迅速比较快,那么会提高结束增长期,因此如果相应积极延续企业的增长期,那么则需要积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价值。
总之,企业要想真正实现价值创造则需要积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实现文化管理与财务理念的整合,利用有效的投资决策提高现金流量,或者利用科学合理的融资决策降低资本成本,保证企业价值管理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一次用来延长企业的竞争优势。
3、财务管理
创新是适应内外环境的超越,具备持续性与系统性。财务创新需要具备市场意识,积极打破传统的思维,对国家的经济走势进行关注,并及时采取措施。财务创新主要包括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与内容创新,财务创新的核心与前提便是财务理念,所以企业需要积极提高以财务理念为主的创新竞争能力,从理念入手,提高财务核心价值观念[7]。此外,企业财务队伍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现状从财务角度出发,将传统的财务观念进行摒弃,实现对财务角色的准确定位,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构建切实有效的财务有效制度,才能建立相应的国际化财务体系,实现企业财务转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发展中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与要求,企业财务转型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从战略视角出发,积极构建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优化财务资源,实现财务资源的配置,创造具备企业价值的财务集中管理控制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促使企业发展顺应社会,才能保证企业发展更像一层楼,创造企业价值与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张伟华,佟岩.广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的研究框架回顾与拓展[J].科学决策,2011,06:1-32
[2]何瑛.基于价值导向的电信运营企业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109-118
[3]刘光吉.财务管理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中国外资,2012,05:50-51
[4]王化成,张顺葆,彭文伟.战略视角下广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框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2-57
[5]吴金奇.中小企业应对经济转型的财务战略——路径选择与实践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23:176-177
[6]吴杨春.关于财务转型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21:248-249
谋定总体目标
目标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企业文化重塑首先是谋定出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要按照企业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精心谋划、设计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按照设定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推进。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企业战略规划、核心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共同愿景等要素。总体目标既要有企业文化的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充分体现既区分层次又相互衔接的文化建设格局。在落实总体目标中要注重发挥各级各类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从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突破,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上位,全面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模式是按照战略转型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基本路径之一。所谓创新思维模式就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引领企业文化重塑,通过创新思维模式,确保文化思维适应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一是培育“突破性”思维,不断引领企业全员从实际出发,反思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勇于突破原来的旧框框、旧思想,用创新的思维统领文化发展,着力推进“创新文化”,让员工在不断地解放思想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二是培育“开放性”思维。在文化重塑中,大力倡导运用开放性思维,积极营造民主、包容的文化氛围,拓展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容纳有能力的人,真心诚意地向新加盟的人学习,吸收别人优秀的文化因素,借鉴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各方面的优势合起来,同心同德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三是培育“学习性”思维。重点是突出现代知识的学习,引导员工认识“知识陈旧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机遇总是会光临做好准备的人”的道理。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营造研究问题的氛围。引导企业全员多读点书,多研究点实际问题,多一些调查研究,从而形成研究问题的浓厚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成果管事管用。
把住关键节点
推进战略转型期企业文化重塑,要重点把住6个关键节点。
明确外部定位。主要是明确包括客户、关键合作伙伴、大股东、中小股东、一般合作伙伴、竞争者等各方面文化影响力的定位,并结合外部文化定位,完善内部文化体系。
提炼、提升自身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即:形成与企业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企业宗旨、指导思想、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理念等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应体现兼顾企业的外部市场定位和内在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
形成企业内部的文化信仰。以企业宗旨、使命為源头,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价值判断,通过企业流程、制度,形成文化干预,逐步内化成企业员工的公共情感走向,形成员工的行为边界和文化素养。
形成产品的品牌文化。把企业文化内植到企业产品中,把更多的文化融入到用户的服务中,使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归属感,从而形成该产品乃至对该企业的品牌忠诚。
正确引导外部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向外界、向市场导入自身的文化,运用舆论导向、公关策略等方式,引导和拓展外部市场。
形成内部的精神品质。产品如人品,品牌精神的实质,是精神品质的表现,必须使企业内部的精神品质逐步形成,并表现出一种可以感知的文化氛围。
注重全面推进
构筑共同愿景,发挥目标愿景的感召力。共同愿景体现的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整体感和团队意识,能够激发企业全员的热情和勇气。企业在战略转型期,通过构筑共同愿景,把推进企业战略发展,变成共同追求的目标,促使员工心中产生极大的感召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在文化重塑中,将目标愿景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使其拥有和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愿景目标,通过完成个人业绩、完成部门指标,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运用共同愿景,促进和引导企业和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重塑企业价值观,发挥价值理念的导向力。运用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行为方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在建设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中,要体现个人价值高于资产价值的价值观;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团队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切实把实现目标与体现价值融汇到统一整体中,使员工和企业成为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强化价值理念导向力。
打造金字招牌,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力。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和经营行为,在此前提下,倡导下属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个性文化,努力做到遵循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整合企业行为文化,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执行是成功的保证,只有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执行力,其文化建设才可能取得成功。整合企业的行为文化,形成新的管理平台,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落实到管理和实践操作上,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从理论层面到实际层面的转化应用。
拓展文化内涵
融入文化元素。企业在提出先进的文化理念之后,就要把各项文化元素尽快融入管理、浸润员工,实现员工行为的有效调整。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形成顺畅的闭环系统。另一方面,要根据职能导向的原则,结合行业核心竞争要素,针对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善的模块,如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员工的职业化转变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时机和突破点,把文化元素逐步植入到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之中。
促进价值转化。促进价值转化就是把组织价值转化为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与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实质,是改变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关键战略资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价值占有向价值创造转移。要坚持“领导主导”与“员工主体”并举。只有把企业领导的亲自主导、身体力行,与广大员工的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那些贡献自己能力和智力资本的员工享受到由他们促成的价值所带来的成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强化制度枢纽。强化制度枢纽就是发挥制度枢纽的有效功能。制度枢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在战略转型时期进行文化重塑时,必须注重制度的枢纽作用,通过强化制度枢纽功能,消除和避免员工无制度约束的、不规范的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之功能。
(责任编辑:罗志荣)
报告导读:本报告立足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整体发展形势,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运行数据、主要细分市场、进出口、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2012-2016年保险行业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保险行业今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报告名称:《新形势下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简介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中国尽管成功地避开了金融危机,但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持续增长严重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产业低端化、环境压力大、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恰逢其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的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此时此刻,推动企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升级恰逢其时。
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保险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同时,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未来五年,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广告机 http://
报告用途及价值
本研究咨询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中国海关总署、行业相关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保险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整体发展形势,对新形势下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运行数据、主要细分市场、进出口、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2012-2016年保险行业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保险行业今后转型升级下的发展与投资策略。
为保险行业生产、贸易、经销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注:本报告将保持时实更新,为企业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提供最新资讯,使企业能及时把握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
第一章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1 第一节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
一、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 1
(一)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
(二)中国2012年经济形势比09年还严峻 1
二、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2
三、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4 第二节 转型升级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 7
一、工业是转方式的主战场 7
二、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7
三、结构整体优化迫在眉睫 8 第三节 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9
一、形势趋紧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9
二、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0
(一)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10
(二)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0
(三)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发展新兴产业 10
三、完善环境倒逼机制的切入点 10
(一)完善项目准入机制 10
(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11
(三)完善政府监管机制 11 第四节 “中国制造”需加快转型升级 11
广告机 http://
一、应对欧美“再工业化”:“中国制造”转型提速 11
二、应对新兴国家“同质竞争”:重构“新比较优势” 13
三、应对国内“双重挑战”:向改革要“新空间” 13
四、“中国制造”要实现“中国创造” 14
五、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艰巨任务 15
六、以新兴产业带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16 第五节 转型升级成企业唯一出路 17
一、转型升级成企业唯一出路 17
二、转型升级成中小企业唯一出路 18
三、转型升级是民企未来生存唯一途径 19
第二章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环境——PEST分析法 21 第一节 经济环境分析 21
一、国内经济形势 21
(一)2012年国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1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33
(三)2012年国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35 1、2012年国务院部署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 35
2、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 35
(三)2012-2016年国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36
二、国际经济形势 41
(一)2012年国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41
(二)2012年国际经济运行发展展望 43
(三)2012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回归 45
(四)2012年欧美制造业现小规模回迁趋势 45
1、欧美制造业回迁 46
2、回迁趋势 46
3、退出还是转型过渡 47
4、回迁策略 48
5、制造业回迁欧美的警示 49
6、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50
(五)2012年希腊退出欧元区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50
(六)2012-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52
三、经济环境新变化和转型升级新动力 53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54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54
(三)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明显上升 54
(四)代际之间的消费倾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54
(五)东部沿海地区遭遇增长困惑和转型压力 55
(六)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 55
(七)来自国际社会的多重压力上升 55 第二节 政策环境分析 56
一、完善产业政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 56
二、商务部:加大外贸转型升级力度 56
广告机 http://
三、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57
四、中国出台首个国际级文件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60
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出台 61
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 61
(一)加强宏观引导 62
(二)加大要素支持 62
(三)加快体制改革 62
(四)强化科技创新 63
(五)积极培育市场 63
(六)开展国际合作 63
七、“十二五”工信部将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64
(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65
(二)着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65
(三)着力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65
(四)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65
(五)加强企业的质量品牌建设 65
(六)深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65 第三节 社会环境分析 66
一、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大转型 66
二、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 68
(一)“东亚奇迹”中的经验和教训 68
(二)保持我国经济上行态势面临的挑战 69
(三)在人口发展中打造“人力资源红利” 71
三、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72
(一)社会管理问题增多是我国特殊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 72
(二)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思维 73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74
四、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是经济转型成功的标准 75
五、企业家应加快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77 第四节 科技环境分析 77
一、科技是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 77
二、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78
三、科技创新决定经济转型成败 79
四、科技创新是转型的根本出路 80
五、中国转型的科技支撑 81
(一)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81
(二)中国科技发展思考 83
(三)建立适应发展的科技体制 84
第三章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87 第一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状分析 87
一、总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87
二、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 90
三、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91
广告机 http://
第二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特征分析 91
一、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91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有效进展 93
三、进一步拓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95
四、继续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 96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攻关取得实效 97
六、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发展 98
(一)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98
(二)2012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98 第三节 2012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关注方面 99
一、发展高端产品,促进结构调整 99
二、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100
三、转变粗放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03
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103
五、整合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04
六、中国发展前景依靠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05
第四章 2012年主要行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分析 107 第一节 2012年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07
一、2012年工业增速 107
(一)工业增加值 107
(二)工业企业利润 108
二、未来发展更重转型升级 109
三、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助力工业转型升级 110 第二节 2012年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10
一、2012年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110
(一)节能环保产业 110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12
(三)生物产业 112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 113
(五)新能源产业 114
(六)新材料产业 115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115
二、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6
三、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17
(一)必须强调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和关键所在 117
(二)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应措施 118
四、2012年国务院讨论通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19 第三节 2012年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0
一、2012年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120
二、2012年科技部十措施促传统农业转型 122
三、2012年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转型引发投资热 122
四、农业转型方向就是农业投资方向 123 第四节 2012年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4
广告机 http://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内在推动力 124
二、现代服务业全方位促进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125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能级 126
(二)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外部效应的重要源泉 126
(三)现代服务业优化了城市空间资源 126
(四)现代服务业创新驱动城市竞争方式的转变 126
三、“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127
(一)借鉴“城市发展阶段理论”,超前谋划城市转型 127
(二)借鉴“城市差异化理论”,强化产业发展战略导向 127
(三)以制度创新突破“体制束缚” 128 第五节 2012年对外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28
一、2012年对外经济形势 128
二、转型升级是出口解困的根本途径 129
三、我国大批外贸出口企业成功越过转型期 130
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步入加速转型升级期 134
五、以对外投资促经济转型 134
(一)优化经济结构的切入点 135
(二)日本、印度经验借鉴 137
(三)战略实施需顶层设计 139
六、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140 第六节 2012年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分析 142
一、通信业 143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43
(二)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143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43
(四)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驱动产业增长 144
(五)云端协同推动移动互联 144
二、机械业 145
(一)下行压力急剧增大 145
(二)成本继续高速增长 146
(三)倒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146
三、石油业 147
(一)2012年石油产业景气指数 147
(二)非常规油气资源引人关注 151
(三)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151
四、化工业 152
(一)化工行业将进行调整 153
(二)“十二五”化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53
五、医药业 154
(一)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154
(二)目标在前任务艰巨 155
(三)转型升级策略 156
六、钢铁业 157
(一)2012年钢铁行业亟需转型 157
广告机 http://
(二)钢铁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157
(三)“十二五”期间是中国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158
(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159
七、机床业 160
(一)须加速转型升级 160
(二)机床行业转型特征 161
(三)“转型升级”已成为机床行业的热题和主旋律 163
(四)我国机床行业未来转型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164
八、汽车业 165
(一)汽车产品升级转型现状 165
(二)自主品牌乘用车转型升级情况 166
(三)十二五中国汽车工业转型主要战略取向 167
九、家电业 168
(一)形势依然严峻 168
(二)转型效果显现 170
(三)家电业进入转型关键期 170
(四)家电连锁企业进入新转型期 171
十、金融业 172
(一)以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73
(二)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174
(三)实现金融转型的途径 176
十一、船舶工业 179
(一)十二五船舶转型升级成关键 179
(二)十二五船舶转型升级的挑战 180
(三)十二五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投资重点 181
十二、动漫产业 182 十三、五金行业 183
十四、电子信息业 186
十五、装备制造业 188
十六、服装纺织业 190
十七、有色金属业 193
十八、出版传媒业 194
十九、食品饮料业 194
二十、建筑房地产业 196
第五章 2012年主要省市经济转型升级情况分析 201 第一节 广东省 201
一、2012年广东转型升级成效 201
二、2012年广东主动转型升级 202
三、2012年广东转型升级策略 203
四、2012年广东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04
(一)广州 204
(二)深圳 206
(三)东莞 209
广告机 http://
(四)佛山 210
(五)中山 211
(六)佛山 212
五、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广东转型升级 212 第二节 上海市 213
一、2012年上海转型升级成效 213
二、2012年上海转型升级策略 214
三、文化产业成上海转型升级主战场 214
四、上海探索多种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16
(一)上海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 216
1、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原始创新 216
2、承接国家标志性创新工程,抢占产业制高点 217
3、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激发国企活力 217
4、改造老厂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18
5、延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18
(二)上海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8
1、路径依赖制约自主创新 218
2、创新投入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存在差距 219
3、创新环境建设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219
4、部分制度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19
5、宏观调控政策与创新扶持政策协调性不够 220
(三)启示和建议 220
1、完善倒逼机制,打破路径依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20
2、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法律法规,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220
3、把打破制度约束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221
4、增强政策连贯性和协调性,着眼于长期能力的提升 221 第三节 江苏省 221
一、2012年江苏转型升级成效 221
二、2012年江苏转型升级策略 222
三、2012年江苏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23
(一)南京 223
(二)无锡 225
(三)苏州 225
四、2012年《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等九项发布及解读 226
(一)2012年《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等九项发布 226
(二)“绿色制造”成硬约束指标 229
(三)将建156个中小企业技术平台 229
(四)4万余家企业将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目标 230 第四节 山东省 231
一、2012年山东转型升级成效 231
二、2012年山东转型升级策略 232
三、2012年山东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33
(一)青岛 233
(二)威海 236
广告机 http://
(三)济宁 237
(四)潍坊 238
四、2012年山东印发《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239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39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240
(三)强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措施保障 247 第五节 浙江省 249
一、2012年浙江转型升级成效 249
二、2012年浙江转型升级策略 256
三、2012年浙江主要城市转型升级策略 257
(一)杭州 257
(二)宁波 258
(三)温州 260
(四)舟山 261
四、工业转型升级成浙江省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261 第六节 北京市 264 第七节 河北省 265 第八节 湖北省 266 第九节 甘肃省 267 第十节 河南省 269
第二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形势分析
第六章 2011-2012年国际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分析 271 第一节 世界保险行业发展概况 271
一、世界保险历史发展概况 271
二、2011年全球保险业发展分析 273
三、世界保险工业的发展趋势 278 第二节 2011年世界保险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280
二、2011年全球保险工业发展分析 280
二、2011年全球保险企业发展分析 285 第三节 世界保险发展特点及趋势 287
一、2012年全球保险需求增长预测 287
二、2012年全球保险生产预期 287
三、2013年全球保险企业经营环境预测 288 第四节 世界主要国家保险业发展状况分析 289
一、美国 289
(一)2011年美国保险产量 289
(二)2012年美国保险企业业绩 290
(三)美国保险需求研究分析及保险企业发展趋势预测 292
二、欧洲(除俄罗斯)294
(一)2011年欧盟保险产量 294
(二)2011年第四季度欧洲保险企业分析 294
(三)2011年欧盟保险进口情况及2012年预计 295
广告机 http://
三、俄罗斯 295
(一)2011年俄罗斯保险产量增长 295
(三)2012年欧盟保险进口情况分析 298
四、日本 300
(一)2011年日本保险产量 300
(二)2011年日本保险订单量 301
(三)2011年日本保险出口总量 301
(四)2012年日本保险出口情况研究分析 302
(五)2012年日本保险发展预测 303
五、印度 303
(一)2012年印度保险发展分析 303
(二)2015年印度保险消费预测 304
第七章 2011-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306 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306
一、2011年中国保险工业运行情况 306
(一)保险企业景气情况 306
(二)保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307
(三)保险生产情况 309
(四)保险需求情况 314
(五)保险价格变动情况 321
(六)保险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322
二、2011-2012我国保险及成品保险产量统计 326
三、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328
四、2012年我国保险业经营情况总结分析 328
五、2012年我国保险产业景气度分析 329
六、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兼并重组趋势预测分析 336 第二节 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障碍分析 340
一、供过于求仍是保险市场主要问题 340
二、2011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41
三、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存在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344
四、2012年保险市场要关注4个方面问题 345 第三节 2011-2012年我国保险企业行业危机原因分析 346
一、2011年中国保险业濒临的危机点评 347
一、2011年中国保险业濒临的危机点评 347
二、2012年中国保险业面临亏损危机 347
三、2012年改善保险企业经营环境三个建议 349
四、2012年我国保险业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351
第八章 2011-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形势分析 353 第一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353
一、2012年保险行业亟需转型 353
二、保险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353
三、“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保险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354
广告机 http://
第二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环境分析 354
一、2012年我国明确加快推动保险工业转型升级 355
二、2012年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对保险业的影响 355
三、“十二五”保险行业将把产品升级放在首位 357
四、“十二五”保险业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调控重点目标 358 第三节 2012年我国保险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359
一、2012年保险业转型调整成关键词 360
二、2012年保险业进入全面过剩促进企业转型 362
三、2012年保险业已经走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364
第三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下竞争格局
第九章 2011-2012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下竞争形势分析 366 第一节 2011-2012年世界保险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66
一、全球保险竞争力排名分析 366
二、全球保险业出现新的竞争格局 369
三、2010年全球保险业并购重组解析 375
四、2011年亚洲保险市场竞争新格局正在形成 378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布局 380
一、中国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380
二、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381
三、中国保险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着眼点 383
四、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386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国内竞争概况 388
一、中国保险产业竞争力分析 388
二、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企业重组并购情况 391
三、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企业重组并购情况 393
四、“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将加快兼并重组 396 第四节 中国保险企业应对竞争的策略 396
一、中国保险企业竞争策略的多角度分析 396
二、中国保险业竞争策略的改变 400
三、中国保险行业提升竞争力战略 405 第五节 保险业未来竞争的定位 407
一、控制保险业供应链下游 407
二、以用户为方向创造价值 408
三、政府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 411
第十章 2012年保险行业重点省市转型升级分析 413 第一节 河北省保险产业 413
一、2011年河北省保险产业发展分析 413
二、2012年河北省保险行业发展分析 414
三、“十二五”河北省保险产业发展预测 415 第二节 湖北省保险产业 416
一、2011年湖北省保险业发展分析 416
广告机 http://
二、2012年湖北保险出口逆流而上 420 第三节 山东省保险产业 423
一、2011年山东省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 423
二、山东保险工业发展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425 第四节 江苏省保险产业 438
一、江苏省保险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438
二、未来江苏省保险工业调整目标 439 第五节 广东省保险产业 440
一、广东省保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40
二、广东省保险产业面临的形势 442
三、广东省保险产业发展目标 442
四、广东省保险产业主要任务 443
五、广东省保险产业政策措施 445 第六节 江西省保险产业 446
一、2011年江西省保险业运行分析 446
二、2012年江西保险产业发展新格局 447
三、“十二五”江西保险产业发展预测 450
第十一章 2012年保险行业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分析 451 第一节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45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5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51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5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52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5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5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5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5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5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5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5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6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6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6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63 第二节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64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6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6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65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66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6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6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7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71
广告机 http://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7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7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7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7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73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7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76 第三节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7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77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7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7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7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8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8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8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8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8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8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8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48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48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48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490 第四节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49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49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9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49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49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9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49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9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9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9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9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9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0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0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0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03 第五节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04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0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0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06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06
广告机 http://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0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0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1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11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1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1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1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1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14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1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16 第六节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1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18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1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1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1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2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2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2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2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2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2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2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2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2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2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30 第七节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3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3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3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3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3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3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3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3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3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3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3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3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40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4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4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43 第八节 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44
广告机 http://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44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45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46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46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47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48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51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51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52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5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52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53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54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54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56 第九节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57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58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58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59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59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60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62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65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65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65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66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66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67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67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68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70 第十节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571
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571
二、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572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 572
四、企业SWOT分析及BCG分析 573
五、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573
六、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575
七、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578
(一)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578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578
(三)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79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79
(五)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580
广告机 http://
八、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580
九、企业未来发展展望与战略 581
十、2011-2012年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583
第四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趋势预测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585 第一节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585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586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586
(二)“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588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58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589
(二)主要目标 590
三、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592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93
(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594
(三)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595
(四)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597
(五)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 599
(六)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601
(七)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602
(八)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603
四、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604
(一)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604
(二)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607
(三)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610
(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612
(五)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614
(六)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 615
五、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 617
(一)完善保障措施 617
(二)健全实施机制 618 第二节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工业发展中心任务 619
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政策取向 619
二、转型升级要适当放缓工业发展速度 620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21
四、发展实体经济,防止产业“空心化” 621 第三节 2012-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分析 622
一、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中心 622
二、着力内涵式发展 623
三、切实营造有利制度环境 624 第四节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探讨 625
一、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的战略标志 625
广告机 http://
(一)推动绿色发展 625
(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 625
二、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的结构特征 626
(一)内外结构:由出口导向向消费主导、内外联动转型提升 626
(二)产业结构:由工业立国向产业协同转型提升 626
(三)区域结构:由板块崛起向区域协调转型提升 626
(四)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型提升 627
第十三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628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保险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628
一、市场消费预测 628
(一)发展环境 628
(二)2015年保险消费量预测 628
(三)中远期保险消费量预测 629
(四)关键保险品种需求预测 629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630
(一)指导思想 630
(二)基本原则 630
(三)主要目标 630
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632
(一)加快产品升级 632
(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634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635
(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637
(五)优化产业布局 638
(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639
(七)加快兼并重组 639
(八)加强保险产业链延伸和协同 640
(九)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640
四、政策措施 640
(一)完善行业管理体系 640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640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 641
(四)加强政策宏观引导 641
(五)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641
(六)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641
(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641 第二节 2012-2016年行业发展前景 642
一、2012年全球保险表观需求预测 642
二、2012年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642
三、“十二五”期间将优化保险区域布局 643
四、全球保险行业面临的趋势 644 第三节 2012-2016年保险市场预测分析 647
一、2012-2016年保险市场需求预测 647
广告机 http://
二、2012-2016年保险市场供给预测 648
第五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第十四章 国外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1 第一节 德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1
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 652
(一)经济全球化是德国经济转型的主要背景 652
(二)具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成功经验 652
(三)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 652
二、服务化趋势是经济转型的主要导向 653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非常符合发展规律 653
(二)现代服务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653
(三)注重新兴产业发展 653
(四)强调总部经济的作用 653
三、因地制宜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 654
(一)不同城市产业特色十分鲜明 654
(二)传统产业继续发扬光大 654
(三)落后产业综合改造升级 654
(四)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655
四、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是经济转型的支撑条件 655
(一)颇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655
(二)转型升级教育先行 655
(三)德国高等教育留有缺憾 656
五、政策支持是经济转型的助推力量 656
(一)加强组织和规划 656
(二)注重科技和环保 656
(三)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656
六、完善的社会保障是经济转型的稳定机制 657
(一)德国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657
(二)极其重视结构转型中的就业矛盾调处 657
(三)德国的社保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657 第二节 日本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58
一、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历程 658
(一)战后至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阶段 658
(二)50—60年代的重化工业化阶段 658
(三)70—80年代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 658
(四)90 年代后的新技术立国阶段 659
二、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 659
(一)产业政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659
(二)技术进步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659
(三)依法调整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 660
(四)注重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辅相成、协调运作 660
(五)政府对衰退产业进行转型和援助 660
广告机 http://
第三节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1
一、韩国产业升级的历程 661
(一)1961年以前的进口替代阶段 661
(二)1962 ~1971 年的出口导向阶段 661
(三)1972~1979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阶段 662
(四)1980~1990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 662
(五)90年代后的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阶段 662
二、韩国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策略 663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663
(二)推行企业集团化战略 663
(三)优先发展“战略产业” 663
(四)实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财税政策 664
(五)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664 第四节 台湾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5
一、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665
二、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665
三、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665
四、提升科技水平与人力素质 665
五、扶持中小企业 666
六、推动民营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 666
七、实施能源节约措施 666
第十五章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8 第一节 从外销到内销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69
一、成功案例 669
二、经验借鉴 670 第二节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1
一、成功案例 671
二、经验借鉴 672 第三节 从低端到高端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3
一、成功案例 673
二、经验借鉴 676 第四节 从制造到服务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6
一、成功案例 676
二、经验借鉴 677 第五节 整合产业链资源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8
一、成功案例 678
二、经验借鉴 679 第六节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679
一、成功案例 679
二、经验借鉴 681
第十六章 2012-201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682 第一节 复杂世界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682
广告机 http://
一、建立消费导向、环境友好、内向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 682
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683
三、以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684
四、以创新驱动内需的扩张 686
五、以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686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竞争,大力发展服务业 687
(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687
(三)打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687
(四)加强官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688
六、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转型升级 688
七、如何实现无衰退转型升级 689 第二节 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化路径研究 690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微笑曲线”的产业链整体替代,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690
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攀升“微笑曲线”高端环节,提升产业价值创造能力 691
三、突出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拉平“微笑曲线”,提升综合制造能力和制造环节的价值含量 691
四、工业转型升级须靠消费转型升级 691
五、创新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692
六、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和激励机制 693 第三节 2012-2016年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战略研究 696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696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697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起点 697
二、“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 698
(一)基本原则 698
(二)调整目标和思路 698
(三)战略任务 699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701
(一)以突破关键环节为重点,提升产业分工层级 701
(二)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701
(三)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704
四、相关政策建议 704
(一)政策重心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 704
(二)强化制度创新,为促进分工细化深化和向主要依靠非价格竞争转变提供制度性条件 705
(三)促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705
(四)继续加大对教育、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要素禀赋 705
(五)加强金融创新和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706
(六)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706
(七)支持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 706 第四节 2012-2016年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707
二、产业链延伸战略 707
广告机 http://
三、品牌升级战略 709
四、终端化战略 711
五、国际化战略 713
六、内涵发展战略 717
七、创新技术改革 719
八、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 720
九、品牌化、标准化 721
十、资本化、上市化 722
十一、信息化、高端化 722 第五节 央企转型升级需全球视野与顶层设计 723
一、主动全球化,面向全球配置资源 723
二、要转型升级,更要注重顶层设计 724 第六节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725
一、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725
(一)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26
(二)管理创新可以导致竞争力转移,为中小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726
二、正确理解管理创新内涵,纠正管理创新误区 727
(一)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误区 727
(二)努力构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互动效应 727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728
(一)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各项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728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个性化服务、差异化实施的特点 728
(三)采用便捷高效的“云计算”模式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 728
四、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现从中小企业行政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型 729
(一)建设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组织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729
(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729
五、推进中小企业的管理战略创新 730 第七节 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730
一、营造财务人员职能转型的有利环境 731
(一)优化现有的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 731
(二)加强决策支撑模型工具的建设 731
(三)加强财务系统横向集成和纵向一体化 731
二、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的方法 732
(一)参与制订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计划 732
(二)参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退市的全过程管理 732
(三)协助营销部门进行市场营销管理 733
(四)参与投资决策的全过程管理 733
第十七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734 第一节 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734
一、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微利时代发展态势探讨分析 734
二、2012-2016年国内保险产能过剩现状及布局策略分析 735
三、2012-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策略 737
(一)适度减产 737
广告机 http://
(二)创新技术改革 738
(三)适当发展其他产业 738
(四)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739
(五)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 739
(六)下游需求仍是产业发展重点 739 第二节2012-2016年我国保险工业转型升级下结构调整策略 740
一、逐步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740
二、去产能化将成为保险业的未来趋势 741
三、提升附加值是保险行业发展趋势 741 第三节 2012-2016年我国保险工业转型升级下多元化策略 742
一、避免进入“多元化陷阱” 743
二、加快优化整合,大力培育优势其他产业 743
三、加快由“内生型”转向“市场型” 743
四、建立适合其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744
五、造就一批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744 第四节 节能减排是促进保险行业转变的发展方式 744
一、保险业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调控重点目标 744
二、保险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746 第五节 保险行业:绿色之路是根本 747
一、依靠科技创新 努力转型升级 748
二、绿色低碳技术 保险必由之路 748
第六部分
保险行业转型升级投资策略及风险评估
第十八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经济转型期下投资策略探讨 750 第一节 2012-2016年把握经济转型期下的投资机会 750
一、看整体大势 750
一、新兴产业 752
二、消费投资 753
三、科技创新 754
四、服务性消费 754
五、节能减排 754
五、低碳环保 754 第二节 保险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755
一、我国行业进入退出壁垒现状分析 756
二、我国保险行业进入退出壁垒现状分析 757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保险行业投资环境 758
一、投资国内保险行业的有利因素分析 758
二、投资国内保险行业的不利因素分析 759
三、投资国内保险工业建议 760 第四节 2012-2016年保险行业经济转型期下投资策略探讨 761
一、总体原则 761
二、准入标准 761
(一)鼓励类 761
广告机 http://
(二)允许类 762
(三)限制类 762
(四)退出类 763
第十九章 2012-2016年保险行业转型升级风险评估 765 第一节 2012-2016年企业转型的风险与机会 765
一、公司转型的全面观点 766
二、以鞋业追赶为例谈转型八步骤 767
三、转型——风险与机会 770 第二节 政策风险及防范措施 770
一、宏观经济政策 770
二、产业政策 771
三、风险防范措施 771 第三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措施 772
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772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3 第四节 技术风险及防范措施 773
一、技术风险 773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5 第五节 供求风险及防范措施 775
一、供求风险 775
二、风险防范措施 775 第六节 原材料风险及防范措施 775 第七节 竞争风险及防范措施 776 第八节 产品结构风险及防范措施 777 第九节 国别风险及防范措施 778 第十节 区域风险及防范措施 779
第二十章 行业研究部专家建议 780
图表目录
图表:2006-2012年我国季度GDP增长率 21 图表:2008-2012年我国三产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 22 图表:2009-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23 图表: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24 图表:2009-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 24 图表:2008-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26 图表:2008-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走势图 27 图表:2009-2012年我国CPI、PPI运行趋势 27 图表:2008年-2012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走势 28 图表:2009-2012年月度进出口走势图 29 图表:2008-2012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31 图表:2008-2012年我国存贷款同比增速走势图 31
广告机 http://
图表:2008-2012年我国月度新增贷款量 32 图表:2008-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 33 图表:2011年4月-2012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107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51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53 图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53 图表:2011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57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58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58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59 图表:2009-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60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65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66 图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66 图表:2011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70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71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72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73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73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78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480 图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480 图表:2011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84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485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485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486 图表:2009-201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487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492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SWOT分析 493 图表: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BCG分析 493 图表:2011年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497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05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06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06 图表:2011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构成数据分析表 511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表 511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分析表 512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表 512
广告机 http://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与负债分析表 512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513 图表:2009-2012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表 513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18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20 图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20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32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33 图表: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33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45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46 图表: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546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图 598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600 图表: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BCG分析 600 图表:“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591 图表: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593 图表:“十二五”技术改造专项工程 595 图表:发展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及产品 596 图表: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专项 597 图表:主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 598 图表:工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600 图表:产业集聚区及工业园区提升改造 602 图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及示范应用工程 606 图表:原材料行业调整升级重点 608 图表: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 609 图表:轻纺工业改造提升重点 610 图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611 图表: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612 图表:物联网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614 图表: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发展专项 615 图表:2015年关键保险品种消费预测 629 图表:“十二五”时期保险工业发展主要指标 631 图表:十二五下游行业主要用保险产品升级方向 632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重点 634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技术创新重点 635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技术改造重点 636 图表:十二五保险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637 图表:2012年保险行业风险因素分析表 765
HBM(汇百美)广告机 http://
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灵魂。人力资源是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国内外许多优秀企业的成功从本质上都得益于“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有效实施,得益于人才的充分发掘、引进和科学的使用。因此,企业既要从理论上提高对“人才强企”的认识,更要在实践中贯彻“人才强企”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背景
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导致人才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的问题。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做大以后都必然带来与之相对称的人才聚集,存在着人才聚集弱化的现象,这是因为资本和普通劳力会对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不少制造企业由于装备依赖路径,步入人才节约陷阱,而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发展中断,公司领导要吸取教训,高瞻远瞩,谋划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摸索突破人才节约陷阱的“人才强企、创新驱动”路径。
二、人才强企战略规划——三阶段三步走打造人才密集型煤机企业
(一)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实现装备现代化
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装备现代化阶段),资本扩张的规模大于人才聚集的程度,在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量小于对资本需求的增量,因为追加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加部分小于对应当量资本要素空缺引起的产值减少部分。
(二)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突破人才节约陷阱
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当量资本要素投入空缺引起的产值下降对应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长弥补。如果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积累与人才涌现、人才聚集将同时发生,并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资本的积累与人才聚集程度相当,人才对资本的可替代性明显增强。中性型技术进步可以避免资本对人才的挤出效应,使抑制人才的形势得到扭转。
在推进企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企业树立人才兴企的理念,尊重人才,承认职工的人力资本,明确普通劳动力与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薪酬标准,使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劳动力价值之外额外回报,建立与人力资本水平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杜绝将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同于简单劳动者现象发生。实现劳力群体分阶段、有步骤地参与资本深化,并向人才群体不断转化,这种转化与产值增长本身同等重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发展的核心目标由产值增长的单一目标转变为产值增长与人才涌现、人才聚集下人的发展的双重目标,确保步入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支撑可持续发展
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通过少量资本积累和大量人才聚集以实现产值增长的技术进步,在人才边际生产率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率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产值增长也需要依赖更多的人才,资本的扩张规模小于人才聚集的程度。资本与人才的产出弹性在数值上的比值减小,产值增长对人才的依赖超过对资本的依赖,充分显示出人才不仅可以使资本得以增值,还使得凝结在劳力身上的人力资本实现较高增值,人才的强外部性使得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在企业中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涌现,使人才涌现速率远大于人才沉淀速率,进而人才群体增长加速。
三、提升人才聚集效应,突显人才聚集效果
人才聚集是为实现成果产出、人才涌现、产值增长等特定目标,企业创造性地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聚集模式构造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聚集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人才聚集效应是在企业内外和谐环境作用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
(一)协同效应强化同步制造
企业因其克服了时空障碍,导致搜索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拥有知识的主体出于互惠、声誉、利他和信任的目的也可能推出一些成本极低的信息或者免费信息予以共享,产生信息共享效应。企业中存在着知识之间的协同、人才之间的协同、各单位之间的协同、企业自组织进程与复杂产品制造之间的协同等,上述协同过程中协同效应促进了人才涌现与复杂性成果涌现。每个节点单位的生产计划决策都受到其他单位生产计划决策的影响,需要一种协调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提升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的能力,获得同步化的响应。
(二)人才规模效应支撑公司核心竞争力
规模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企业中人才聚集规模大小不同而引起的在复杂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效果和效率方面的差异,称为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没有规模经济,同样,没有一定的人才聚集规模也就没有聚集效应。加总效应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规模为条件的,有了一定规模不一定必然发生规模效应,但没有一定的规模,一定不会发生规模效应。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与人才聚集规模的大小有关,没有必要的规模支撑,可能无法产生人才涌现与超重型刮板输送机产出的整体特性。公司的人才资源支撑了公司核心竞争力,赢得订单的主要基于产品领先、质量上乘、交付可靠、改变产品改变批量的柔性能力。
(三)科技型人才涌现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复杂性涌现具体包括人才涌现与复杂性成果涌现。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会大大降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其自反馈作用又会产生人才聚集条件下的创新积累优势,在各种聚集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各种各样的“子技术”或“模块技术”以实现复杂性成果的涌现和人才的涌现,进而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在企业中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涌现,使得人才涌现速率远大于人才沉淀速率,人才群体增长加速。
苏珊?方丹曾是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和战略部门主管。她毅然决定要与无法实现自我的过去一刀两断。但是这位管理咨询专家并没有想清楚未来的方向。当一位老客户给她一个顶级战略工作的机会时,她欣然接受了。她已为改变摩拳擦掌,而且这份工作看上去十分诱人,实在不容错过。然而,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虽然这是个极其完美的工作,用她的话说,可以写成一份“完美衔接的后mba简历”,但它在各个方面都与原先的工作完全相同,根本无法带来她所渴望的改变。就职仅两周后,她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加里?麦肯锡正值人生转折期,他的个人生活一波三折,工作中也遭遇挫折。从商学院毕业后,这位投资银行家和顾问按常规进入了一家蓝筹股公司工作,等候机会,希望寻找到他“真正的兴趣”。现在,他决定积极地做一次职业选择。为了不出差错,加里做了所有“正确”的事。他首先咨询了职业心理专家,对方给了他一系列测试,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他不断和猎头、朋友及家人交流职业转换的话题,并广泛阅读这一领域的畅销书。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上方法无一奏效。加里对可能的行业和公司进行了调研,列出了两个清单: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和已尝试过的工作。但一年后,可行的转型方案还是遥不可及。
当我思考这些人和过去几年间几十个研究对象的经历时,有一点显而易见:真正进行方向性的改变知易行难。这并非因为管理者或专业人士不愿接受改变。恰恰相反,许多人对重塑自我都有过认真严肃的尝试,并不惜冒着工作和个人风险,在此领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虽然付出巨大,他们仍陷在错误的职业中,不能实现个人潜能和职业抱负。
许多研究者及职业顾问在察觉这种困境后,将问题归根于人的基本动机:我们惧怕改变,准备不足,不愿做出牺牲。但通过深入研究,我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遭遇失败,最可能的原因在于他们沿用了完全错误的方法。事实上,正是传统观点让转换职业的人们裹足不前。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动机,而在于方法。
职业转型怎么做
当我们开始不仅质疑今天所处的工作或组织是否合适,也开始反思自己对未来的设想时,那些曾经的职业搜索方式就不再奏效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听天由命,任由不可控因素主导――不论是一场迫使我们重新定义人生重心的生活危机,或一份出乎意料的应聘邀请。在传统方法之外,有一个与其相去甚远的思路和方法。加里和苏珊及很多我观察到的许多成功实现职业转型的人士,均无一例外地使用过此方法,我将它称为“实验+学习”法。在转型期间,我们“可能的自我”变化无常,唯一能推动改变的方法是将这些可能的身份付诸实践,进行精心尝试,直到具备足够的实战经历,再做出更多决定性选择。
1、实验+学习
职业身份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工作类型、人际关系、所在的组织以及职业故事(你如何走到今天、为何从事此份工作)。因此,重塑职业身份是逐步调整以上所有方面。这是渐进式和试探性的调整,从表面看过程可能无序可循。但事实上,通过实验、发现和调整,这是个非常有条理的过程,对任何寻求职业更新的人来说都适用。
“实验+学习”方法认为,对抗不确定性和安于现状的唯一方法,是将未来的可选方案变得更生动、形象、可行。我们的旧身份来自实践。同样,通过精心实验、社交转型和赋予正在经历的变化以意义,就可以在实践层面重新定义这些身份。这三个方面是这种颠覆传统的职业转型路径的核心内容,看似随机且行为无序。
2、精心实验
尝试转换职业跑道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迟迟不迈出第一步。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发现梦想职业的唯一方法是行动和尝试。大部分人在踏入未知之前会迟疑不决,这不难理解。但是,我们必须勇于尝试这些幻想。否则,它们永远只是幻想。我发现大部分人创造的新职业身份最初只是副业,往往以工作之外的尝试和周末项目得以实现。
精心实验指的就是创造这些副业项目。它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不牺牲现有工作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尝试新的专业角色;或避免我们过快跳入一个全新领域。几乎所有我观察的成功转型者,在进入新职业前都已与其进行较长并深入的接触。
精心实验的方法有很多种。下定决心要进行多种尝试,苏珊选择了从事原有领域的自由职业工作,并为慈善机构做免费的公众服务以帮助她度过困难期。通过这份工作,她开始结识新朋友,他们将她介绍到可支付薪酬的慈善咨询机构。她开始逐渐深入非营利机构,这是她从未设想过的职业。不仅如此,她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从事自由职业。今天,她就职于英国最大的一家专注于慈善机构的顾问公司,她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不会再犯当初的错误――在探索真正想做的工作前就跳槽。”
学习新领域的课程、参与培训或考取证书是精心实验的另一种实践方法。在我的研究中,很多人通过管理课程和和休假时间提高新技能。这些假期使人收获良多,帮助我们脱离每日的常规工作,结识新人并参与不同的活动。
3、社交转型
提起自己的公司,想想这样的员工反馈有多普遍:“公司里没有我的榜样。”步入职业中期,我们不仅希望改变工作本身,更希望我们的职场关系可以变得更有意义、更具启发性。改变社交关系指的是尝试寻找那些帮助我们发现新自我并获得成长的人。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成功完成职业转型的人都获得了他人的指点,或加入新的专业组织作为职业转换的缓冲地带。寻找新工作需要在熟悉的人际圈外构建新的人际网络。通过向外延伸,可以获得新想法和工作机会。加里成功利用校友和公司网络即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公司一位前雇员的帮助而获得现在公司的临时项目,他本人并不直接认识这位介绍人。但促使他下决心更换职业的原因是因为,他将获得与一位前辈共事、并直接向对方学习的机会。
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人们很自然会向熟悉的同事寻求安慰。哈里斯?罗伯茨是一家大型医疗保健公司的法规部主管。当他转向多年的导师艾尔弗雷德寻求建议时,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对方的过度呵护使他成为一名不自信的学徒,这抑制了他的成长空间。哈里斯能从这种“共生”关系中走出,得益于一位在业内会议上结识的朋友。
这位朋友叫格里,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随后雇用哈里斯成为首席运营官。当时,他因法规问题向哈里斯寻求建议。最终,他们建立起一种非正式的咨询关系。因为格里,哈里斯找到了一位能看见他具有总经理潜能的人,对方给了他一种亲密无间、互相独立的工作关系:“这与我之前和艾尔弗雷德之间的关系是天壤之别。”哈里斯说,“这不是一种父子式的关系。格里知道我需要学习的领域――与创造性金融及资金筹资有关的内容,但他也需要从我身上学习东西。他不知道怎样运营一家公司,但这是我的专长。他找到我,希望我告诉他发展组织和奠定根基需要做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格里学到很多,相比我和艾尔弗雷德的关系,这是一种更成熟、更专业的关系。”
如果我们希望与过去一刀两断,就必须勇于开拓新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为了获得工作机会,而是因为,陌生人往往能帮我们看见自己的未来。
4、赋予意义
深陷困惑,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出现一件事澄清所有困惑,将我们的挣扎变成清晰的轨迹。一位试图放弃从医的医生朱利奥?冈萨雷斯这样说:“我一直在等待一次顿悟――某天我一觉醒来,出现一位怜悯的天使告诉我该怎样做。”职业身份尝试的第三步――赋予意义的时刻是创造改变的契机:为那些瞬时、枯燥的事件赋予特别的意义,将它们编织成关于我们未来的故事。
每个成功进行职业转换的人都经历过真相揭晓的时刻。约翰?亚历山大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我在前文对他有所提及,他的真相时刻来自他对一位占星师的即兴拜访。令他吃惊的是,这位占星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庆幸在过去两、三年没见到你。你正因两股力量互相角力而经历一次痛苦的内心拔河。一边希望获得稳定、经济富足和社会地位,另一边却渴望艺术创造,或许像作家或剧团经理。你可能暗自希望能两者兼顾。我想告诉你,这不过是妄想。”
另一位职业转换人士是一位就职于新兴高科技公司的管理主管,她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说“有一天,我丈夫突然问我:‘你开心吗?如果开心最好。但你看上去不是很开心。’他的问题让我反思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常常以为,类似故事是引发职业转型的起源。但其实这些时刻常是更换职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我采访很多人以后,吃惊地发现这种认识仅在经历多种磨难后才会发生,它常出现于职场转折的晚期。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没有催生改变,而是帮助人们理解早已在发生的改变,赋予其意义。
诱因事件不止使我们从常规中惊醒,也是我们改写自己故事的线索。将人生整理成一个有条不紊的故事,是职业转换过程中很微妙却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在职业转折初期,我们只有一堆凌乱的想法,惴惴不安,也没有任何值得讲述的故事。好故事可以通过不断讲述而丰富、完善,甚至在它还未全部完成之前。例如,约翰并没有对自己拜访占星师的行为感到尴尬,而是将这个故事告诉了身边所有人,甚至将其发表于报纸专栏。他越靠近自己希望寻找的创作道路,这个故事就变得越真实、它就越少会引发诸如“你怎么会想从事这种工作”的反馈。
如果将自己所寻找的事物以及旧我与新我之间的连接公之于众,就可以表明自己的动机,从而得到更多外界的支持。
在世界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深度回调的大背景下, 2007-2009年连续三年浙江省GDP增速和工业产值增速落后于全国, 浙江经济遭遇重创。随着各级政府刺激经济财政的形成, “审批制”悄然回潮, 央企在获得贷款、项目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通过并购、兼并财力陡然大增, 垄断程度提升。这一切, 都与浙江模式以往路径所倚重的方式———民有、民营———格格不入。
为改变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长期累积的发展空间散、产业层次低、大项目少、企业规模小、增长后劲缺乏和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2009年, 浙江省政府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战略;2010年3月浙江省被批准为我国唯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2011年3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标志着海洋经济战略作为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浙江经济转型探索走向多元。
2 普陀区的发展路径及空间特征
普陀区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 全国沿海要冲、舟山渔场中心。舟山市处于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 东临太平洋, 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 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
普陀区的“渔”、“景”、“港”始终是舟山市的产业经济发展重要的领头羊。渔业经济发展在舟山市具备重要地位, “八五”之前, 舟山市始终是渔业经济作为主导性产业, 普陀区渔业经济是引领全市的重要抓手。沈家门海鲜、普陀山寺庙、朱家尖海岛是舟山市旅游金三角地区, 在舟山市旅游中占据重要地位, 旅游人群的集聚带动旅游设施的集聚, 星级酒店、农家乐、旅游集散中心等涵盖从高端到大众的一系列旅游产品, 进一步增强了普陀的吸引力。“十五”期间, 舟山工业起飞, 船舶工业引领经济起飞, 普陀区依靠自身岸线资源和自身产业经济基础推动船舶工业快速崛起, 船舶工业产值远超周边区县, 处于领先地位。
3 竞争格局变化、经济挑战增加
3.1“渔、景、港”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随着各区县产业经济的崛起, 普陀区竞争优势变弱, 传统优势产业地位下降。
“港”———船舶修造业被岱山超越。2009年以后, 岱山县凭借自身岸线资源和用地条件, 逐步取代普陀在船舶修造业的领军地位, 实现产业总量的超越。而且, 受到用地与岸线供给能力的限制, 普陀区在未来的增量扩展也较为有限。
“渔”———水产加工业空间受限。普陀区渔业发展长期保持平稳增长的水平, 产业组织模式还是采用围绕中心渔港布局水产品加工业的模式。未来随着南部城市带的发展和城市功能板块的进一步扩张, 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限制。
“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普陀区现状占据舟山市旅游第一的地位, 但是其发展处于初级的地位, 依托景点观光与休闲, 没有进一步的产品开发, 2001-2010年, 游客增长350%, 宾馆床位数仅仅增长50%, 旅游季节性过强, 一定程度上限制宾馆建设。普陀旅游转型方向在于产品开发和接待设施完善。
3.2 舟山群岛新区获批, 市域竞争格局变化
2011年6月30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浙江群岛新区, 国际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国家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在市域层面提出“四岛一城”的战略目标———“国际物流岛、自由贸易岛、海洋产业岛、国际休闲岛、海上花园城”。
在全市新的空间布局中, 全市产业发展格局为物流北上、海洋产业重心北上、城市居中和国际休闲居南。物流产业集中依托大小洋山, 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海洋产业对于用地以及城镇依托的要求, 岱山以其丰富的可拓展用地, 建成面向世界的国家级海洋产业开发区。
因此, 尽管海洋产业曾经是普陀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发展最大优势地区是岱山而非普陀。普陀应当立足海上花园城和国际休闲岛的建设, 国际休闲产业在近期和长远都是普陀的核心竞争力, 普陀要紧紧抓住这个发展目标不放, 不断提升。海上花园城战略作为吸引高端人群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对于舟山有战略意义, 普陀未来要立足这个定位, 通过特色空间打造使之成为舟山本岛魅力与活力中心所在。
4 普陀区发展空间战略
4.1 空间结构———“一湾、一港、一城”
一湾:普陀湾。定位为依托海空门户优势和旅游生态资源的旅游及休闲娱乐区, 舟山国际休闲岛的主要载体。包括普陀本岛东部及朱家尖南北侧海湾地区, 舟山国际休闲岛功能的主要载体。通过丰富的滨海空间组织和功能活动组织成为城市活力和特色的核心地区。
一港:六横港。定位为海洋工业主导的产业岛群, 立足生产服务的综合新城。包括六横岛、佛渡岛、凉谭岛以及虾峙岛北部及周边诸岛, 将成为普陀区参与舟山海洋产业塑造的重要功能板块。
一城:中心城。定位为普陀行政、商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中心, 宜居生活区。包括沈家门、勾山、东港以及展茅地区。将成为未来普陀区面向国际开发, 引领全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展茅地区承接勾山产业退二进三, 确保城区功能完整。
4.2 产业空间布局
普陀区未来的产业布局将形成四大片的布局结构。首先将围绕六横岛为主中心, 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它将包括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配套产业区、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共同构成;其次以朱家尖为中心, 打造国际级海洋休闲旅游集群, 它将由桃花岛生态养生旅游、登步岛休闲度假旅游、朱家尖国际旅游岛、普陀山宗教主题旅游以及东极岛海上休闲旅游组成;再次则是由小干-马峙岛为核心, 打造形成未来舟山重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展茅地区则将重点成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的地区。由此形成周边岛屿南部“产业”北部“旅游”, 本岛南部生产性服务业北部产业提升的整体格局。
5 结束语
舟山群岛新区获批, 是浙江省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改变城市市域竞争格局, 普陀区在全市的地位发生变化, 部分产业经济地位下降。这要求普陀重新审视核心资源竞争力, 重新制定发展目标, 转变发展路径。产业上关注海洋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产城融合与技术创新, 休闲旅游的国际化, 渔业的特色化。空间上关注全区整合, 岛城互动, 形成三大板块, 重点关注普陀湾, 使其成为未来普陀全新标志所在。
键词:“一路一带”战略;外贸企业;转型一、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背景
(一)“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新合作方式。“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大战略,而互利共赢也是被倡导的基本理念,“一带一路”的合作涉及60多个国家,22亿人口,只要有合作的意愿,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并参与,因此这是一种开放、平等的合作。而伴随着机遇的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的国家众多,地区广阔,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的差异也给了企业带来了考验。“一带一路”战略中越来越多的引入PPP模式,PPP模式很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实现形式,再加上沿线的中东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对该模式青睐有加,在这种现状下,则需要外贸企业应当大胆的探索该模式,改变传统的外贸合作方式,进行战略转型升级,以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二)国外企业对我国外贸产品出口设置贸易壁垒。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上升,我国制造的产品已经广泛出口于世界各地。2013年面向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出口商品总额占总出口额的60%,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赢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的同时,也给美国、欧盟等国家带来了强烈的不安,为了限制中国产品的迅猛发展,欧洲国家、美国等纷纷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以及反倾销调查。光2014年就有61起反倾销调查、美国发起的“337”调查12起,这些调查使得中国的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影响其正常发展,欧盟发起反规避调查和反吸收调查各1起。“双反”调查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企业都将承担诉讼费用,因此,我国外贸企业所承担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这样的损失表现了我国外贸企业对国外的贸易准则极度缺乏了解,迫使着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以适应国际规则。
(三)要素成本上升,传统产品附加值低。当前,我国对外发展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对外贸易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国内的劳动力、土地、环境、资本等要素成本处于持续上涨期,利用廉价劳动力从事的加工模式和出口商品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而这导致了出口商品的利润被再次压低,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断降低。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2013 年,在我国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的占比达到49%,加工贸易的占比约为39%,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的主要方式,所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而劳动密集型的商品附加值低,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较低。那么如何改变当前的现状便是企业所应思考的问题。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跨境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的新形式和新渠道,政府主导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贸规则,包括部分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对部分成熟的标准,可以直接引进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标准,并推动各国标准的衔接。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客体基础信息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体系及全流程可追溯体系;还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共同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包括信用查询、资质认证、信用担保等。相对于的传统的企业贸易模式而言,电子商务的出现无疑成为了当前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优点显而易见:成本低廉、时间和空间自由,简化交易流程,因此,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二)开拓新的外贸市场的需要。现目前对外贸易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想要在对外贸易中占据新的市场需要我国企业进行适当的战略转型。我国的外贸市场主要依赖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发达经济体,这几个地区占到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外贸市场的过度集中导致外贸风险被放大。尤其是在近几年来自美国、欧盟等贸易伙伴的逆差逐年攀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企业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调查,这客观上要求国内的外贸企业开辟一些新的外贸市场,例如非洲、南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而“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中这些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但由于宗教、文化、经济的不同,这些发展中国家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不同于发达经济体的,这就迫使国内外贸企业必须进行适当的战略转型,以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尚且缺乏产品标准的制定权。一些发达国家把严格的产品标准作为国家制造贸易壁垒的重要工具。因此,争取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将成为我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武器。最近几年,绝大部分的企业在对外贸易时采取国外先进的标准,对内就沿用国家标准,虽然对于企业出口有比较好的效果,可是并未解决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反而在国内消费者的心理产生负面的情绪,表现出不满,觉得国内的产品的质量跟出口的质量不一致,纷纷转头去购买进口的国外产品。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一带一路”战略下要选择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和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打造我国外贸出口的新亮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目标,一是要建设和完善技术研发、试验检测、注册认证、国际营销服务、信息物流和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要培育自主品牌,进行品牌推广。三是要整合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少量企业率先成为示范基地以带动其他企业积极转型升级,从而适应新市场对商品的需求。
(二)积极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战略转型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外贸企业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不太重视,这导致其在企业的战略转型中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的应用,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失误引进对资源进行灵活的配置,这将会给企业的战略的转变提供最基本的信息。而电子商务平台是信息技术运用的最新式体现,企业要积极建设集外贸政务、市场资讯、环节服务为一体的外贸全程式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内外贸结合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购买是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也是企业之间货物交易的主要渠道之一;第二种就是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是我国企业急需适应和完善的交易方式。
【转型战略路径研究】推荐阅读:
基于SWOT分析的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07-28
加快企业转型战略举措07-05
企业战略转型的途径07-18
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11-01
关于农村信用社战略转型的调研06-17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07-09
天府新区战略研究09-26
初创企业战略研究06-23
某企业品牌战略研究05-27
收费公路发展战略研究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