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教学札记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下教学札记(共8篇)

四下教学札记 篇1

【教学目标】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合作朗读,体会对比句增强气势的作用。3.通过合作朗读,体会概括写和具体写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作朗读,体会概括写和具体写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流程】 导入

板书课题,读课题,猜文章内容。

一、听读理脉络

1.指名分段读,其他学生思考每一自然讲了什么,将关键词、句写在段末。2.逐段交流:

第一自然段: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自然段:桂林的水 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第四自然段:山围绕着水

二、朗读课文

第6自然段“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创设情境,老师演妈妈,请一名学生演

2.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拮据”的意思。2.通过朗读增强语感。

3.补白心理,体会父亲犹豫的心境。【教学重点】

补白心理,体会父亲犹豫的心境。【教学流程】 课题导入

1.齐读课题。中:恰好全上,中奖、中选、中状元。

2.如果你中奖了,奖品是一辆奔驰牌汽车,你的心情会怎样?课文中“我“的父亲心情也是这样吗?请读课文。

一、疏通字词 1.自由读。

检查预习,有批注的同学加星。展示批注。

(有的学生在末尾段批注道:此刻,是我们一家最富有的时刻。我请该生读原句和批注,告诉学生这就叫“感受式批注”。并板书。

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在巡视时,我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投影告诉学生这就叫“疑问式批注”,并板书)2.词语:

生计: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很拮据”,找近义词。

拮据:读词语,出示句字,猜词义,看《词语手册》,总结理解新词的方法。馈赠:馈,在别人挨饿时送去食物,支持其渡过难关。找近义词。梦寐以求:寐,睡着。

百货:“货”与“贷”字形的区别。德:分析部件,学习古字。俩人:两个人。

二、朗读课文

三、补白心理

1.父亲一开始就决定要把汽车还给库伯吗?默读课文,找出依据。圈词画句。2.父亲中彩时的心情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矛盾),写一写父亲中彩时的心理活动。不会写的同学可以填空。

选项一:父亲矛盾极了,心想:。

选项二:父亲矛盾极了,心想:留下吧,不行啊!;还给库伯吧,唉,那汽车。(写得比较好的:汪申成、汪情怡、高恒)

板书:感受式批注

疑问式批注

7.尊严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创设情境,读好杰克逊大叔和哈默的对话,体会哈默的品质。【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2.交流。

评价:你说清楚了事情的起因。3.总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什么方法。

三、学习对话

1.找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几组对话,其中哈默的话用横线,杰克逊大叔的话用波浪线。2.同桌联读对话。3.表演展示

(1)我不能不劳动„:哈默,你为什么特别突出“不劳动”三个字。(2)杰克逊大叔在想什么呢,补白心理。

(3)不,我现在就做:哈默,你为什么特别字典“不”和“现在”两个词语啊。

四、抓住人物动作

喉结上下动了动:突出哈默当时很饿。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颓丧”,运用单字释义法理解“响彻云霄、争先恐后、欲出又止、鱼贯而出”等词。

2.通过朗读指导,体会场景,读出画面感。3.理解关键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指导,体会场景,读出画面感。【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1.读课题:自然之道

2.出示“道”的三个义项,选择义项。

一、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由读。2.出示词语 南太平洋加拉巴岛

颓丧:出示句子猜词义,查看《词语手册》印征猜测。鱼贯而出:贯,连贯。你见过鱼贯而出的场面吗。响彻云霄:彻,穿过。

3.默读关于绿龟的资料袋,圈画你最感兴趣的地方,与大家交流。

方法总结:读科学类文章,要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与大家交流。

二、精读课文 第2自然段

(1)一百五十公斤:读了这句话,海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重读。(2)百分之一:为什么要突出小绿龟体重的轻。重读。

(3)幼龟一般在„爬向大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练读,指名读。(4)不短:比较朗读,删除“不短”一词。

第3自然段

(1)突然„是否安全:这句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圈画。范读,读出犹豫。

(2)正当„:”企图”的近义词。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范读。读出画面感。第4自然段:

过渡:这一幕真是惊险啊。

(1)画出对话:同桌练读,展示读。(2)读整段话:眼前的一幕;(3)向导极不情愿:

我和同伴„想想办法啊:眼有的一幕是指;同桌练读,一人游客,一人读向导。你为什么那么紧张,那么焦急。展示读。

(2)若无其事:引读,向导有没有为此胆战心惊?

23.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执教者:丁玉琪

【教学目标】

1.结合字形,理解“昼”、“耘”、“绩”三个字的意思。2.反复吟诵,能读清楚,读顺口。

3.以诗题为线索,借助注释,理解诗中写的有趣的事。【教学重/难点】

以诗题为线索,借助注释,理解诗中写的有趣的事。【教学流程】

一、吟诵古诗 1.读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古诗。诗的题目叫《田园四时杂兴》。(2)指名读(结合注释,正音“xìng”)。(3)齐读。

(4)四时,四季。解题。四季田园里的各种有情趣的事。

2.读诗不是普通地读,是一定要轻轻地读,即吟(板书:诵),听老师读一读。3.生练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读几遍呢?读到你觉得流畅、顺口为止。(适当点拨、评价:读诗要读到心里去;***读得很投入,读诗就是要这样。)4.生字“昼”:指名读,翘舌音,齐读。“昼”由两个部件组成,——尺和旦。旦从字形上看,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昼,即白天(做笔记),与“夜”相对。

生字“耘”,指名读。“云”提示了字的读音。“耒”是古时候的劳动工具。耘,除草。找出古诗中另一个“耒”字部的字,耕,把土地翻松(做笔记)。

多音字“旁”,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靠近,读作bàng。5.指名读。(5-6名)

6.指名背(3-4名),如果学生背得不熟,进行方法指导:读古诗吟多了就要诵,(板书:诵)即背诵。要用心记。7.齐背。第二遍速度稍微加快。8.小结:古诗一定要吟,吟多了就能诵。

二、解意

过渡:光会吟诵还是不名够的。还要理解,理解诗的意思(板书:解意)1.题目的意思是——,共四行,读一行想一想每一行讲了什么意思,自己轻声的说一说。

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猜测。2.练说。(适时点拨:只要说出大意即可,不用每个字都理解;)3.只要理解两个大问题,诗的意思就清楚了。

(1)诗中写了哪些人,或哪几类人?儿女:男男女女,成人。童孙,小孩。(2)他们在干什么?男的在干什么?除草。课文中并没有说啊,你怎么知道的?猜测不愧是理解诗意好方法。(板书)女的在干什么?绩,把麻搓成线。所以这个字是——绞丝旁。男的女的都有自己的分工,可以用一个四字成语——各司其职。诗中有一个词就是——当家。

(3)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去耘田,不去绩麻?因为——他们不会耘,也不会织。诗中哪句话?解,就是理解,懂得,未解,就是不理解,不懂得。

三、总结

1.诗的题目是四时,也就是四季,那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呢?夏季。

2.像这样写田园风光的诗,就叫做——田园诗(板书)。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的类别,举例。

3.诗人范成大就最擅长写农村生活的田园诗。

作业:1.收集田园诗3-5首并背诵。(积累本)2.收集范成大的诗3-5首并背诵。

(任选其一)

小结:古诗要分门别类的背诵才能积累得多。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田园诗 吟诵

解意 各司其职

反思:诗歌除吟诵、解意外,还有鉴赏,鉴赏板块的教学如何展开。范成大是宋诗田园诗人的代表,介绍诗人很有必要。如何引入?

四下教学札记 篇2

《搭配的规律》这节课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经历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质疑提升和检测反馈等环节进行教学的过程。本课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 学习由具体到抽象、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 以及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规律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昨天春游开心吗?小华和他的朋友也想去春游, 他请我们帮他准备食物呢! (出示食物图) 要找全所有的选配方法, 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2. 制造悬念,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搭配里面的数学规律。

【对学生来说, 搭配中的规律是比较抽象的,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选择的春游食物问题, 就是一个典型的现实情境, 而且也结合了前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的实际情况。同时, 在春游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通常都会面临如何选择食物的问题, 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而, 春游食物情境的创设, 恰可以自然的唤醒学生的相关经验, 为学生理解有序搭配及搭配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 师:春游时小华想给他的朋友表演木偶戏, 他正在商场购买道具呢。猜猜看, 他会怎样选配呢?

2. 出示活动要求:

(1) 摆一摆: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木偶和帽子图片, 组员轮流动手摆一摆。

(2) 想一想:你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3) 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3. 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搭配方法。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中, 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探索, 经历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 我在布置任务时并非撒手不管, 而是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探索步骤来进行。】

三、交流汇报, 阐释规律

1. 小组边操作演示, 边做汇报

生:用帽子分别和木偶进行搭配, 红色帽子分别可以和黄色、紫色和绿色木偶进行搭配, 黑色帽子也分别可以这三种颜色的木偶进行搭配。

2. 其他小组同学发表意见

生1:还可以用木偶和帽子搭配, 黄色木偶可以和红色、黑色帽子搭配, 紫色木偶、绿色木偶也可以和这两种颜色的帽子进行搭配。

生2:我总结一下, 把2顶帽子和3个木偶进行搭配, 可以先选帽子与木偶进行搭配, 也可以先选木偶与帽子进行搭配, 这样条理比较清晰, 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质疑提升, 深化规律

师:如果没有木偶和帽子图片,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

生:我觉得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实物进行连线搭配更简洁些。

师:老师用三角形表示帽子, 梯形表示木偶, 可以怎样连?

生:先把一顶帽子与木偶依次连一连, 得到3种不同的搭配。另一顶帽子也分别和木偶依次连一连, 也是3种。有2个这样的3种, 可以用2×3=6。

师:那么木偶个数、帽子顶数与选配方法数有什么关系?

生:木偶个数×帽子个数=选配方法数。

【质疑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预设成一个个问题, 在学生没有生成或生成有困难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 使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得到充分的暴露,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五、检测反馈, 活用规律

1. 路线问题

从学校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 一共有几条路线可以走?

生:从学校到街心花园有2条路, 从街心花园到少年宫有4条路, 那学校到街心花园的一条路到少年宫有4种走法, 另一条路也有4种走法, 一共有8种走法。

2. 衣服问题

(1) 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裙子?

(2) 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裤子?

(3)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3. 食物问题

出示图片:点心4种, 饮料3种, 点心和饮料各选一种, 有几种选法?

出示图片:点心4种, 饮料3种、水果2种, 点心、饮料、水果各选一种, 有几种选法?

4. 智力冲浪:

老师为了参加同学们的活动, 选中了一些衣服和裤子, 上衣和裤子搭配起来共有12种穿法。老师可能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呢?

生:从12种搭配去反向考虑上衣和裤子的数量。想12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 所以, 上衣和裤子的数量分别有可能是:1和12、2和6、3和4, 每组还要考虑上衣与裤子的互换。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解决并不困难, 因为通过前面的教学, 学生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因此, 我在练习设计时, 第3题解决了课堂开始的事物问题, 做到了首尾呼应, 并拓展为三种事物的搭配!第4题为拓展延伸, 补充了教师穿衣搭配的题目。这是一个知识反馈的过程, 通过自己补充练习, 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发展已有知识, 在拓展练习中锻炼思维,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体感悟

1.以生动的现实情境为驱动,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规律的愿望

贴近生活的情境容易给学生一种亲切、有趣的感受, 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同时也更容易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

2.以充分的合作探究为助力, 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规律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学会去展示自已等,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以恰当的检测反馈为工具, 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登高》教学札记 篇3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先,根据诗歌内容塑造一种特有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融入其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登高》一诗前,我先根据诗歌内容,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树叶飘飘洒洒,江水滚滚奔腾。在凄冷的风中,几只孤鸟在飞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朝山上走来,他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百病缠身。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团圆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也正处于战乱之中,他一个人在异乡漂泊,面对万里江河,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叶,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出了悲凉的氛围,冲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自觉地融入到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背景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理解作者、体味诗歌。

其次,根据诗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在大致交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精心设置了一些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就会解决的问题,逐步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回答:共描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风用“急”、天用“高”、猿用“啸哀”、渚用“清”、沙用“白”、鸟用“飞回”来描写。

2.急风、哀猿,给人什么感觉?

回答:急风使人感到冷,哀猿的叫声使人感到凄凉。

3.急风使人感到冷,是身体的冷,还是心灵的冷?从哪两句诗中可以看出?

回答:既有身体的冷,又有心灵的冷,但更主要的是心灵上的冷。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可以看出:百病缠身的诗人在凄冷的寒风中,独自登台,内心的孤寂、内心的寒冷是可想而知的。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明了作者此时怎样的状况?可看出作者此时怎样的心情?

回答:表明了作者此时已经鬓染白霜、百病缠身又被迫放下了酒杯。作者此时可以说是处在人生的“冬季”,年老多病又恰逢乱世之中,那种担忧自己、担忧百姓、担忧国家的心情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如此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逐步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出那种艰难潦倒之苦、孤寂悲凉之意;体味到了诗人那种欲哭无泪、欲喊无声的悲哀之情。

最后,认真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朗读是加深对诗歌意境体味的最好方式,是直接感受诗歌音律美的行之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可行之法。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认真地指导学生朗读。首先,指导学生把握《登高》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基调。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读出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如此反复朗读,很快就会达到熟读成诵、烂熟于胸了。

对于《登高》这首诗的教学,采用再造意境、层层设疑、指导诵读的方法,是有效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可行之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艺术学校)

四下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差,应多锻炼动手能力和眼力。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多角度地给三角形分类做好铺垫,为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 “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新授: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3.反馈。

活动二:(1)按角分。①分成两类。(以是否有直角为标准。)

板书:按角分:①有直角的三角形②没有直角的三角形 ②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二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钝角,第三类三角形中的角全部都是锐角。(学生说时,教师请学生将这三类三角形有序地摆放)教师板书得出如下分类:

按角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②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师生对照七个三角形,共同查看,发现无遗漏、不重复)[设计意图:上述两种分法都是正确的,不仅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即分析能力较低的学生,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分析能力稍高的学生,其分类更加细化。但重要的是,尽管产生这样的差异,然而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详实的反馈过程,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角的特征,又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分类思想。](2)按边分。

①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三角形分类都是按角分的。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吗? ?(师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介绍: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一类是只有两条边相等。另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学生说时,师请学生指出各不相等的三条边、相等的两条边或相等的三条边)②介绍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三角形按边分与按角分相比,不管是从概念的抽象方式还是从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来看,差异是很大的,按边分所具有的难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时间等因素,在教学三角形按边分时,适当淡化分类要求,突出对边特点的感知,直接地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重点认识它的一些名词及特征,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③借助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介绍“腰”、“底”、“顶角”、“底角”等名称,学生依样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标注并相互说说。

④借助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什么角呢?(学生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必定是锐角三角形)[设计意图:在要求学生深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将本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且着重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三:

三、达标检测,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3)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4)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分一分。

3、折一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活动四:

五、布置作业。

四下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5

科学课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任务的学科,也是以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加之里面蕴含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开发点,对学生形成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学好该学科和培育学生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学情

对于本学期而言,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已经有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前提了,通过不断的引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亲手实验,学生对科学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尽管存在以下因素的影响,但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取得了较圆满的成绩。

1.家长不重视,有些家长看学生成绩只看语数两门的分数,其他的学科都是旁之若鹜。

2.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一部分学困生在理解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时,难以理解,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对学习失去了自信心。

3.语文数学作业太多,影响对该科的学习。课堂上存在有个别学生偷赶语文数学作业的现象。

4.有些实验过于抽象,缺乏器材。因而只是对他们讲解知识,对课中实验、相关问题不理会,学生了解不深刻。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要学好这门课,特别是在上有分组实验的课时,我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先来谈谈对实验结果有什么预测,自己是怎样的认识。这样上起课来,就更有针对性,这样上起课时来心里更有数。知道了哪些地方要重点讲,哪些地方要作为难点突破。再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和小结,克服了以上不足。

二、坚持课前精心备好课,设计好实验教学方案

自承担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先备课后上课的原则,精心设计备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在备课中要做到:

1、对于实验课,我课前总要认真研读教学参考用书,上网查看教学实验方案设计和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源,吸取他人的长处,融合本班学生实际,思考每个教学环节老师、学生要进行什么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难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2、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最好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教学实验课前,对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时的步骤及组织安排,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位。

三、对教学中的小单元知识,我采取每节课都要反复复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在每节课的前5钟,我都要进行课堂提问,引领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重点进行复习提问,加强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及理解记忆。复习提问难度不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都会参与并记忆在脑海里了,让所有学生觉得学习科学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具体做法: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四、存在的不足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

一是知识与实际矛盾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理解,有待进一步去学习探究;

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的解决好这一问题。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2)

四下图形密铺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47、4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认识密铺,了解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哪些不能密铺,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密铺的方法,尝试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什么是密铺。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最近在绿城小区买了一套房子,并对室内的地面进行了装修,你看房子的墙面和地面设计的怎么样?你认为铺地面、贴墙壁怎样才算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的密铺现象作为活动的素材和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美的能力。】

二、借助素材,理解密铺

谈话:请你观察一下,地面和墙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铺的时候没有空隙、没有重叠。并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什么是密铺?

明确所谓“密铺”,就是指任何图形,如果能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

谈话:其实,密铺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密铺的方法来铺地板、贴瓷砖,美化我们的生活。一个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密铺,就能把普通的墙面、地面变得很有欣赏价值,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是了不起啊。

同学们,那你知道人类是因为什么的启发而学会使用密铺的吗?(课件出示:蜂房)有一种动物的身上也有密铺,猜猜看,是什么动物?(课件出示:龟)

【设计意图:紧密结合生活中的素材来揭示密铺,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搜集到的密铺解释的实际意义,同时,又通过蜂房和龟背这些大自然中的神奇现象,让学生对密铺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初步感知了密铺的图形和密铺的方法,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

三、全班交流,制定方案

谈话: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和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密铺。那关于密铺你还想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研究内容:

(1)除了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不能?(2)怎样把平面图形进行密铺?如何设计密铺图案?

谈话:要研究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打算如何做?

引导学生明确活动过程,可以先猜想,再动手验证;小组可以分工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图形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为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打好基础,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步骤,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四、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教师为学生提前准备好充足数量的常见图形,分发给各个小组,并为学生准备好剪刀,大量的纸片,便于学生创造出独特形状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摆尝试。

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巡视,注意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对完成初步探究的学生引导深入探究,激发其创新意识。】

五、展示交流,解决问题 1.一种图形密铺

谈话:刚才同学们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实际操作验证(板书猜想——验证),下面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组:猜想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可以密铺,展示密铺后的

图形,发现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六边形可以密铺,圆不能密铺。

学生展示完成后,引导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质疑,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利用梯形密铺的时候,要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呢?

学生回答:有些图形由于比较特殊,在密铺时,为了达到无空隙、不重叠的效果,就需要将其中的一些图形旋转一下,换个方向。三角形在密铺时同样也需要将其中一些旋转一下。

学生还可能会问:为什么圆不能密铺?

学生回答:不管怎样旋转、平移,我们都无法将这些空隙填满,所以圆形不能用来平铺。

学生可能还会补充其他图形的发现:正五边形也不能密铺。

因五边形在密铺时很容易因空隙小,而被忽略,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白板的功能进行操作,复制同样的无边形尝试密铺,让学生亲眼看到正五边形确实无法达到密铺。

学生还可能提出:像平行四边形、梯形、还有前面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四边形可以进行密铺,那任意的四边形能不能密铺呢?正三角形可以密铺,那任意三角形能不能进行密铺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初步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使用白板操作,得出结论。

谈话:通过同学们的操作和老师的演示,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板书:结论)任意四边形和任意三角形也能进行密铺(板书)。

2.两种图形密铺

2组:猜想两种图形是否可以密铺呢?通过操作验证发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可以密铺。

学生展示操作形成的图案,其他学生评价:两种图形密铺,图案更丰富、更漂亮。

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展示两种图形拼成的图案。

【设计意图: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分成两个层次:一种图形密铺、两种图形密铺。学生在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各种图形的猜想,因准备的图形有限,因此在此处使用白板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看得见,信服结论。】

六、设计图案,激发创新

1.发挥想象,达成密铺

谈话:经过同学们和老师的一番努力研究,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如果要你为你们家的浴室设计墙面,你会采用哪种图形?

指名学生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真有想法,你们都选择了能够进行密铺的图形,看来这节课你学的不错。对于浴室墙面的设计,老师也有一个想法,可现在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有点困难,你愿意来帮助我吗?老师特别喜欢圆形,我非常希望在墙面上能用上圆形,(出示:圆)可是圆又不能密铺,你能来帮帮我吗?

生可能想到:用另一种图形把空隙填满。

谈话:圆形虽然不能密铺,但它所留的空隙却是完全一样的,只要我们选择和这个空隙完全一样的图形,将这些空隙填满,这样的话,就既实现了密铺,又满足了老师要用上圆形的心愿,真是太棒了。那正五边形怎么才能密铺呢?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添加其他图形。2.利用七巧板,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光一种图形可以进行密铺,两种图形组合起来可以进行密铺。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七巧板)这是一个七巧板,它是由七块大小、形状不同的图形密铺而成。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一个平面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提出合作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选择一些好的作品展示。展示时,让其他同学评价一下。3.欣赏艺术作品,感受数学美

谈话: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在参观建于14世纪的阿罕波拉宫时,发现宫内的地板、天花板和墙壁满是密铺图案的装饰。他因而得到启发,创造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老师搜集了一些他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课件演示)

演示时教师提示学生看用的是什么图形,什么方式密铺的。4.创造作品,展示数学美

谈话: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密铺图案,你想不想自己也来创作一幅?请你先想好要用哪种平面图形,再把图案构思一下,然后把它画到老师发给你的作业纸上。

学生绘画。展示一些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设计密铺的图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本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由简单的不出那个图案到选择两种图案密铺,再到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启发灵感,最后再让学生动手创作,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具有一定的方法。】

七、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密铺很有趣,密铺图案很美。学生也可能回答:数学可以创造美。

学生还可能回答:我觉得密铺很神秘,我还想知道为什么四边形可以密铺,而五边形不密铺?

谈话: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还是一门学问,在美丽的密铺背后,还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你的疑问继续探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感想、疑惑,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习惯。】

板书设计:

图形的密铺

无空隙

不重叠 猜想 验证

结论

古典诗歌教学札记 篇7

一.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为赏诗奠定审美的底蕴。

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审美的趣味无不在诗歌中觅到它们的踪迹, 在学诗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教者应在教诗前上好这一节思想品德课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有了情感上的动员, 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之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顔”的铮铮铁骨;“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的兼济天下的气魄……

只有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了做人明理的种子,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学习就一定会穿越时间的长河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只有这样, 才能教出情感, 带出气氛, 学生也才能在不自觉中受到启迪。

二.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人生经历, 为作品寻找情感的源头。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任何一篇优秀的诗文, 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 这种情感因何而发, 会抒什么情就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 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学诗的重要一环。

比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满怀家国之愁, 壮志未酬, 友人离去, 借酒浇愁, 空有凌云壮志, 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闲居近二十年。

只有了解了辛弃疾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才能透悟辛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悲”和“壮”, 才能体会那种想有朝一日驰骋沙场, 报国杀敌而坐立不安的爱国之心, 也才知道词人为何酒醉了还要挑灯看剑, 睡梦中还要骑马作战。

三.找出诗中所写物象, 发挥想象, 填充空白, 揣摩诗歌主旨。

所谓“物象”, 就是指客观事物, 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不错的, 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诗中的物象入手。

诗歌的语言精炼, 是高度浓缩的语言, 诗语讲究简洁含蓄,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而诗歌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 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例:《天浄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曲中物象“藤、树、鸦、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 因此光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 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 才能透过“形”看到“神”, 挖出作品的主旨。

有两种方法可用:

(1) 绘画法

找出班上善于丹青的学生, 当然教师如有这方面的才能更好, 首先勾出这些物象:藤缠树, 树上落鸦;桥、桥下水、水边住家;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 是全曲的大背景, 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 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这是第一步。然后点染成色, 枯黄的枝藤, 漆黑的鸦, 清澈的小河, 苍茫的古道, 落日的余晖……学生在绘画之时多用冷色调, 一股肃杀之气顿时充溢画面, 这是第二步。最后再赋予静态的画面动态感:枯藤是纠缠挣扎的, 昏鸦是瑟缩的, 村居里冉冉的炊烟, 古道上诗人的孤独与落寞……这样, 整个诗意立即变成活脱脱的画面, 真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学生在绘画中揣摩, 很多东西并不需教者苦口相教而不言自明。

(2) 作文法

确定好物象,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填满作品留给我们的空白, 教师可在此曲基础上适当点拔, 多介绍一些与此情此景相似的佳作, 开拓学生的思维, 只有这样, 无声的铅字才会变成激情的语言, 无形的画面才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 诗歌至此才会达到它最大的张力。

正是通过这两种方式, 学生准确把握了作品中的物象, 领略透了作者笔下秋的味道:荒凉肃杀。再来揣摩作品的主题就显得轻松多了, 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巨大反差使游子思归的情绪不言自明, 正是由于前面景的铺写, 才使这一份情感有了依托, 也正是这些物象勾起了游子思归的情绪。

“情景相生”, “由景生情”, 诗歌创作至此达到最大的成功, 而读者也于想象中、作品的再创造中达到欣赏的最大满足。

四.反复诵读,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较好的传情艺术, 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准确传神的诵读能很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诗作的内容, 是诗歌学习中很好的辅助方式。

古诗词讲究韵律, 乐感极强, 平仄声交错组合, 节奏鲜明, 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在学诗中对诗的形象、诗的情味、诗中语言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指导时要教给学生断句的规律, 平仄的规律, 千万不可读破句子, 读错字音。

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真正进入角色, 诗既可以读得慷慨激昂, 又可以读得委婉含蓄, 只要与诗情诗境吻合教师大可不必强加干预。

正是通过诵读法, 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 增强了艺术鉴赏力, 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陶冶性情, 开阔胸怀, 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通过诵读让学生学得快乐, 读得欢畅, 沉浸在诗意盎然的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

五.总结规律, 注重知识迁移

达尔文在《自传》中说:“我的智慧变成了一种把大量个别事实化为一般规律的机制。”是呀, 教学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门艺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 就是为了不教”, 如果我们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 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学, 辛辛苦苦十几年, 学生只能够记住课本中大部分课文而不能读报、写作, 那我们所花费的大量精力岂不是白费, 这是教者的悲剧。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古诗词璨若星河, 一个学生不可能读尽所有, 教师必须授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普遍方法, 方可让学生在陌生的诗词面前不至乱了方寸。让学生在学习中概括那些拥有共同本质的不同材料, 形成普遍规律, 指导课外阅读, 这种概括越抽象就越有普遍意义, 这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把剪刀让他学会了裁衣, 还要让他会用剪刀去剪精美的图案, 更要让他在不同的场合, 触类旁通会用手术剪、理发剪……这才是我们这些教者的成功。

诗歌内容虽然包罗万象, 风格各异, 但鉴赏它仍然有它的规律, 这些已在前面叙述过了, 在这里仅作简单概括,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背景, 了解生平。

2.寻找物象, 探究情感, 领悟意境。

3.熟悉诗歌基本结构方式 (一般情况下) :由景入情, 主旨常在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读诗, 更会赏诗, 将来还会写诗。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味和素养将一直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四下教学札记 篇8

【关键词】纠错;对比;巩固;灵活;练习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的一堂练习课内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小数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计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学生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加减简便混合运算。

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站在以学定教的视角,笔者设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共6题,意在了解学生的计算错误点主要在什么方面。抽样班级共三个,总人数117人,习题反馈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书,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时,无论是在计算的正确率,还是在减法性质的灵活运用上都比学习整数加减简便计算要困难很多。

一、小数错位相加减正确率低

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需要小数数位对齐相加减,而因为小数相加减时会出现两个小数位数不相同,需要学生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特别注意相同数位相加减。学生很容易受整数运算的负迁移,采取了末尾对齐的方法进行了计算。

二、减法性质的误用

减法性质是指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在整数混合运算中已经教学过,学生在简单的a-b-c=a-(b+c)的运算中错误率明显比四则混合运算要低。比如笔者测试卷中 (3)(6)明显比(4)正确率要高。

对于以上错误,笔者认为要把“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上出实效,必须避免练习课常有的“讲—练”模式,即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一题一题的讲解,接着就进行相对应的巩固练习。这样的练习课学生往往在听讲的时候容易走神,做练习的时候就又错误百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因此,笔者以学定教,设计以下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以下是部分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三、纠错

课开始,幻灯片显示学生错误情况统计图(以上课班级数据为准)

师:同学们,这是昨天你们检测卷的批改情况,今天老师请你当一回小医生,帮忙找找这些错误的同学都错在了哪里?你们愿意先治哪一题?

生:第四题。(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错误情况最多的15.8+14.2-4.6+5.4,共错15人)

师:请你来说说这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生:15.8加14.2的和加上5.4减去4.6的差,等于30.8。

师:谁明白他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15.8加14.2的和是30,再看是减去4.6加上5.4,那么相互抵消后就是加的多,所以是30再加上5.4减4.6的差,最后是30.8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幻灯显示学生正确的作业 。

师:那么请你来看一看,他们错在了哪里?(幻灯出示两张学生错误比较多的两种计算情况)

生:第一题15.8加14.2没有进位,应该是30。

生:第二题他减多了?

师:什么叫减多了?

生:应该是减去4.6再加上5.4,他这样做的话就减去了10,多减了。

师:谁听明白了?(特意叫了先前按照这种方法做的学生)

生:老師,我懂了,这两个不能和在一起减,这样就变成15.8-14.2-4.6-5.4了。跟原来的题目不对了。

师:(惊喜的)这个同学是怎么在思考的啊?

生:我们添了括号后可以再打开括号试试看,是不是还和原来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错了。

师:很好,这可以作为我们检查的一种办法。同学们很会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下。

1.重点展现,集中注意

在课开始,我呈现学生所做检测的成绩,学生自然的关注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并且会自主的思考“为什么会错这么多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做错。”学生自觉并自主去思考比教师强要求学生来学习效果肯定更显著。那么在课堂开始也把学生的纠错的注意点集中到15.8+14.2-4.6+5.4以及90-9.9-0.01 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大效率的解决学生的错误点。

2.正确先行,纠错在后

记得曾经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每每在讲评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呈现了学生的很多的问题,让学生逐个的分析,讲其错误点,但是作业再回收上来批改时却发现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同样还是黑板上的那些错误,那种挫败感一直困扰我。听课的特级教师刘松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先入为主的记住黑板上最先呈现的,或者呈现次数最多的。

四、题组训练

师:接下来,老师请来了四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幻灯出示四个数字:5.94 9.06 3.5 6.5)

生:他们可以凑整,5.94 + 9.06=15 3.5 + 6.5=10

师:你这样的凑整的前提条件是他们之间的运算符号是?

生:是加法。(幻灯跟随学生的回答添上加号)

师:那么如果我运算符号变了呢?(幻灯出示:5.94+9.06-3.5-6.5)

生:那就是15-10了。

师:你的意思是?

生:连续减3.5和6.5就是减去3.5和6.5的和。

师:好的,不错,那么运算符号如果变成这样……(幻灯依次出示:5.94+9.06-3.5+6.5,5.94+9.06+3.5-6.5)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不计算写出这四个算式的关键步骤,写完后,同桌批改,如果有错误,请自己仔细对比分析并写下错因。

1.题组训练,沟通对比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根据检测学生对于减法性质错误比较多,因此设计这个对比性系列题组,①5.94+9.06+3.5+6.5②5.94+9.06-3.5-6.5③5.94+9.06-3.5+6.5④5.94+9.06+3.5-6.5意在攻破学生的难点,通过题组的变式思考,学生从四道题中去对比分析,掌握减法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减法性质。

2.自我反思,各个击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笔者也处处让学生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要反思分析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五、结语

本节课通过纠错、对比、巩固、灵活运算等环节,学生不仅在计算能力上获得了提升,也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当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减法性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需要进行符号变更的,因此在以后的计算练习课如分数简便运算中需要进行再次高效的练习课教学,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也是笔者一直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红.低头找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01

上一篇:建设银行网点下一篇:得与失的议论文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