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监管体系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业监管体系(精选8篇)

金融业监管体系 篇1

美国联邦金融监管的立法在国会,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监管标准。主要法案包括相关的机构法如《联邦储备法》、《银行控股公司法》以及金融行业发展方面的法案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金融服务法》等。相关监管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据上位法制定部门监管规章。这些监管规章主要收集在《美国的联邦监管法典(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CFR)》内。该法典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颁布的有关监管规章的集大成者。法典共分50个部分,对应不同的联邦监管内容。其中,有关金融监管的规章包含在第12部分(银行及银行业)和第17部分(商品及证券交易)。该法典每年更新一次并按季度发布更新内容。其中第1-16部分在每年的1月1日更新,第17-27部分在每年的4月1日更新,第28-41部分在每年的7月1日更新,第42-50部分在每年的10月1日更新。

另外,美国各州也有权制定各自辖区的银行监管法规和保险监管法规。这些监管法规未包含在《联邦监管法典》中。

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

(一)美国的银行业监管

美国设有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监管机构。联邦政府有五个主要的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此外,美国各州政府也设立有银行监管机构。美国大多数银行由不止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货币监理署(OCC)隶属美国财政部,1863年国家货币法(National Currency Act of 1863)赋予货币监理署监管美国联邦注册银行(国民银行)的职能。货币监理署主要负责对国民银行发放执照并进行监管。具体监管职能包括: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或不稳健经营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制定并下发有关银行投资、贷款等操作的法规。

联邦储备体系(FED)(下称美联储)根据国会1913年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设立。主要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并对其成员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进行监管,此外还承担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职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1933年设立,旨在通过保护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监管投保机构以及对破产机构进行接管等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公众信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投保的非联储成员州立银行负有主要监管职责,同时对其他投保的银行和储蓄机构负有辅助监管职责。

储蓄机构监管署(OTS)主要负责储蓄协会及其控股公司的监管。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主要负责发放联邦信用合作社的执照并予以监管,并运用国家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NCUSIF)对所有联邦信用合作社和大部分州立信用合作社的储蓄存款予以保护,工作报告《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监管标准》。

此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amination Council)作为上述5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准则和报告格式等。

(二)美国的证券业监管

美国的各类证券市场,包括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股票、衍生品市场等,由美国财政部、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等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财政部: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政府债券法案(Government Securities Act),赋予财政部监管整个政府债券市场的职责,具体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美国国会于1975年设立了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赋予其发布有关监管法规的职责,即监管证券公司和银行承销、交易和销售市政债券等行为的法规。MSRB是自律性组织,受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的证券立法赋予了SEC以下监管职能:

1、《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政府债券、非公开发行以及州内发行除外)必须到SEC注册,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文件。

2、《1934年证券交易所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规定,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向SEC以及证券交易所提交注册申请以及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场外交易的公司则必须提交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此外,该法案还赋予SEC监管交易所成员有关交易行为的职责。

3、《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public Utility Holding Company Act of 1935)规定,SEC根据有关保护公众、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准则对电、气等公用事业控股公司予以监管。除非豁免,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必须向SEC注册; 一般情况下,注册公司发行和销售证券、购买其他企业的证券、资产以及与其附属机构发生交易等需事先获得SEC的批准;并要遵守报告、薄记等有关规定。

4、《1939年信托合同法》(Trust Indenture Act of 1939)赋予SEC监管信托机构的职责。

5、《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赋予SEC监管投资公司的职责。

6、《1940年投资咨询师法案》(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赋予SEC监管投资咨询师的职责。

金融业监管体系 篇2

(1) 1983年, 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 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 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 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 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务有较严格的分工, 但并不反对银行分支机构办理附属信托公司, 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混业经营模式。1984~1993年, 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特征十分突出。

(2) 20世纪90年代,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增加, 以及资本市场和保险业的迅速发展, 1992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成立;1998年11月18日, 中国保监会成立, 进一步把对证券、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剥离出来;2003年初银监会的成立, 使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 由此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

由于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成立时间短, 监管经验少, 对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 监管仍处于事后监管, 不能实现超前性和预警性, 监管机构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在分业体制下, 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协调性较差, 容易造成相互间的争夺控制权或责任推诿, 在监管中出现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针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缺陷, 在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 应首先建立金融监管的合作制度, 使三大监管机构在各自独立行使监管职能的同时, 有效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权责, 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其次, 强调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 加大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力度, 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创新业务的操作制度, 防止金融创新的衍生风险。

2 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

考虑到一些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国家的情况, 巴塞尔委员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即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 由于市场约束作用微弱, 公开信息披露并不能促进市场监督发挥作用。因此, 监管当局应建立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 以弥补公开信息披露的不足。

(1) 应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真实性责任追究制度。为确保监管数据真实可靠, 金融机构必须按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报告, 对于要求披露的信息, 必须按要求披露。主要签字负责人对有关报告、报表以及其他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发现虚假行为, 要追究签字负责人责任。

(2) 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创新的监控, 建立一套科学的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评估方法体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动态分析和综合评估, 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 确定动态观察指标, 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预备方案, 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此外, 还应把握好监管的力度, 避免抑制银行的制度创新。

(3) 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一是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二是加快监管当局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 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 创造条件实现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网, 使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真实反映到监管部门, 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以动态观察与分析监管对象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情况;三是加快监管当局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 以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3 学习国外立法经验, 改进风险监管法规, 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加快立法进程。以银行业监管为例, 未来一段时间应在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信托业和融资租赁业、不良资产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方面推动中国的银行业监管立法。在立法过程中, 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 增强系统性, 提高针对性, 强化操作性, 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良好实践, 采用国际最佳做法, 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银行监管和立法经验, 加强和改善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同时, 我们应从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出发, 加强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创造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安全的金融市场。

(1) 实行功能性监管。功能性监管是指中央银行同其他功能监管者 (包括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交易委员会等) 相互配合, 共同识别单个金融实体的风险以及整个金融持股公司的整体风险。同时着力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 健全协调机制;以银监会作为金融集团的主要监管机构或监管协调机构, 负责集团整体的资本充足比率监管, 并确保信息在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有效沟通。

功能性监管有两大优势:首先, 在分业监管条件下, 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比较困难, 监管效率不高, 监管成本增加,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 金融监管机构一体化 (即统一监管) 应比分业监管更为有效。其次, 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种趋势, 尤其是通过并购产生了众多的金融集团, 在这种背景下,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全面覆盖各类金融机构, 堵住金融监管漏洞。

(2) 牢固树立发展、稳定、创新的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险监管理念逐步成熟。坚持以监管促发展, 通过监管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支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坚持以监管保稳定, 通过监管确保金融业稳定、公众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 确保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坚持以监管促创新, 在监管工作中积极支持金融业开拓创新, 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金融企业机制的建立。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深化了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保险业的发展阶段、自主创新、市场调控、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着力提高引领发展和防范风险两个能力, 把加快发展作为保险业的第一要务, 把风险防范作为保险业的生命线;注重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 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加强政府的推动和调控;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

(3) 建设一支监管专业队伍, 在明确责任分工, 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 防止监管的真空。科学发展战略, 无法实现银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方法, 以及对人类与网络两个世界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的运营和维系, 也无法研究信息资产风险价值化体系、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标准体系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法规体系。没有专门的信息资产监管专业机构, 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资产风险监管计划、管理和监控, 就不可能实现实时掌控银行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各种风险情况。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相互交叉, 在实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 为最大程度避免监管的重叠与真空, 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相互传染和扩散, 各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 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 特别是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进行预警和提示,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 必要时要集体做出决定和采取联合行动。

摘要:温家宝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健全监管协调机制,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就如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促进我国金融安全,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如何改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篇3

金融风险;监管;转变

1.我国金融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

剖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可以发现,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来自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网络金融的挑战,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1.1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1.2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1.3金融监管措施不力

从金融监管手段看,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监管能力极低,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1.4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

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被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及策略,证券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

1.5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集中

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证券、保险的严格限制、融资及投资渠道的缺乏、传统单调的业务品种,加剧了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证券、保险行业竞争力下降。

2.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史来看,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趋势。历史上,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形式,英格兰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形成了非正式监管的风格,不以严格的法律、规章为依据,而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监管法规众多,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英国不断走向法制化,注重法制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在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同时,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外部金融监管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功半。国外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很强,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转移、扩散不可避免。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因此,西方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进行合作与交流。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3.如何改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3.1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应能够涵盖所有的金融业务,具有严密性、配套性和协调性。尽快制定已经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问题,以法律形式明确接管的具体程序及具体措施,明确金融机构的解散原因和程序,金融机构合并、分立、破产清算的形式、条件、程序及法律后果,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2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应由过去粗放式监管向风险目标监管转变

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和现代化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控制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对金融违法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非现场检测和现场检查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自身行为的影响,非现场检测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非现场检测体系、法律体系和风险监控指标,建立规范化的会计报告制度;利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发挥网络监控作用;尽快实现对风险的事前预警,使非现场监测成为现场检查的目标导向,现场检查成为非现场检测的基本依据。

3.3完善金融监管主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我国目前金融业法定监管主体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适应后WTO时期的监管需要,应加强监管主体自身建设。弥补法定监管主体的局限性,应补充监管主体,建立金融同业工会,借助同业自律补救现有法定监管的不力,以同业公会充实法定监管主体和完善监管,制约和防范法定监管主体权力的滥用。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中介力量进行监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金融业监管体系 篇4

摘要: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金融监管的方面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此次危机体现出了微观审慎监管对全面控制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存在的缺陷,还有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相互竞争,所采取措施无法合理协调,面对紧急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等问题。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与美国的监管体系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较大弊端。文章以金融危机为分界点,探讨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变革,并结合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深化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监管;美国经验;启示借鉴

一、美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概述

在经济危机出现以后,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明确了分业经营这种体系在美国本地的法律基底,同时也为美国金融业分类监管模式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渐渐开始对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产生依靠、把中央银行作为中心、各个专业的金融监管机构作为个体而组成的监控体系,也就是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于以前的监管体系而言更加完善和细致。在1999 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中混业经营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之中,但是该法案并没有对金融分业监管体系进行系统的更改,未做到与其相适应。

而且监管的自主权掌握在各金融监管机构自己的手里,在各州或者联邦机构注册时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选择,与此同时也需要受到来自所注册机构的审查。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机构所需的费用要由监管对象来进行预判和支付,也就是说监管机构要想获得更多的行动经费就需要增加监管对象,不断扩大监管规模。而且在各种利益冲突下,监管机构很可能被利诱。这种不完善的监管体使过度竞争在监管机构弥漫开来,为了占据市场,增多了和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了纽带关系,相互粘连,“柠檬市场”的现象在监管机构之间扩散,优良的机构得不到机会,反而被制度不完善的机构抢占先机,监管力度整体下降,市场出现了各种风险。

二、美国的监管体制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多头监管,监管出现重复

多头监管容易出现各监管区域重复,问题不断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涌现,例如:成本过度消耗、监管效率下降。也由于金融监管机构所有的权利过于分散,没有权威的法律条文来保证金融市场的运行稳定。众所周知,混业经营是美国金融机构目前的经营阶段,许多金融产品之间有着各种联系,据分析,金融控股公司要想做到全方位的发展。可需要最少九家机构的控制与监管,但是这些机构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对金融机构做出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被监管机构缺少主动权。通常情况下他们想要顾及到各个监管机构提出的不同标准需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资源的优化以及合理配置,这一举措在无形之中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收益。当然对监管者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他们应该将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合理调控与整合,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法律,审计信息等相关知识多多了解。美国的金融监管成本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此而生,灵活机动性也因此而失。简而言之,在面对跨行业服务以及新兴业务时这种多头监管的模式使得金融系统出现了较大的漏洞,监管视角较为狭小,市场在出现风险时容易失去控制,易造成金融市场的失控。

(二)混业经营,高成本管理

混业经营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成本高,金融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互相传递的可能性增大,容易出现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不能诚实守信的问题。在监督管理方面,混业经营具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混业经营自己就存在着诸多弊端,应得到改进与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渐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创新大潮,监管模式的改变以及金融监管相互斗争的出现。在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中,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相互竞争与监管机构之间相互套利,造成了美国监管机构拥有较低的对外竞争力,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不同个体在金融市场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利益有各种要求,这也导致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利益纠缠,而监管机构也会想出各种办法用最宽松的监管制度来约束自己,来获得更多的属于自己的利益。监管机构和监管者之间在面对不同目标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能被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法大部分为采取拖延政策,解决问题的效率十分低下,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别人们所认知的就是美国的监管体系比较落后,欧洲比美国领先两年执行了巴塞尔协定。同时美国的监管体系繁琐复杂,有很多细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金融机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推出越来越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适应能力越来越低,增加了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对抗与冲突,而大幅减少了合作。

三、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一)建立保?o消费者的金融机构

使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以及其他金融产品时,避免模糊带有欺骗性质的条款出现能够获得更多的准确完善的信息,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加放心的消费,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该署设立在美联储下,由总统直接任命署长以保持其独立的监管权力。其监管的范围涵盖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特别是该机构可以自己独立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拥有高度自主权,增加了权利的集中性,提高了监管效率。

(二)对企业高管的高薪进行监督与管理

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性,也阻碍了高管对高薪的过度非法追求。美联储被法案授予足够的权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控,实现经济的公平性;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了薪酬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金融机构产生的不完善,缺乏细节的薪酬方案可以被直接制止,美国证监会也以对此次行为追查和索问,降低了对市场的危害性,同时也为股东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权尤其是对待企业高管的薪酬问题上,例如可以对管理层提出合理化建议,拥有了实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

(三)监管体制最优化模式的建立

在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 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蓝图》颁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被称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该法案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主要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对象、监管基本要求、监管所拥有的权利等,而在这之上,又提出了三个不同方面的改革意见,也就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短中期发展方向,长期的最优化监管体系框架的建立,主要在于推动美国的经济创新的发展与进步、增加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并为其增添了诸多充满活力的因素。

(四)由功能性监管向目标导向性监管的转变――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2010 年 7 月底发挥了作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自由主义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要坚决抵制和调控,而这一想法逐渐由空想变为了现实,这与金融监管法案的颁布也有密切联系,自此之后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宽松政策出现了巨大改变终结了利润对美国政府经济发展的主导,对金融监管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调解,政府被赋予监督管理金融公司的权力,进而建立政府系统协调金融市场的体制,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与美国有很大的相似方面

在时代变迁中形成了中央进行统一管理调控的金融管理方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金融机构体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央和地管不统一,风险分担机制模糊,造成中央偏重风险防控,地方“重发展、轻监管”;二是中央分业监管体制下,交叉性金融业务和创新金融领域监管政策和综合统计需要增强,监管机制堵塞,不同金融业态监管成本落差明显,形成巨大监利空间;三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过繁,造成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结果,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持续加,地方金融活动过度繁荣,降低了中央调控的有效性,给经济发展带了很大的风险在面对以上问题时,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强中央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也能够对政府的行为起到监管作用,降低风险。

(二)美国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方案有两大特色

一方面加强了系统监管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加强对金融消费者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两个方面所做出的革新只得我国借鉴。首先,把协调性加强,提高对系统风险性的重视程度。当今社会混业经营的情况已在各地金融公司中出现,各金融集团开始进行综合化经营,在某种程度承认了混业经营的存在。在金融危机中这些集团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会出现更多的风险。金融风险未必全由大企业造成,多个小规模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也可引发风险。某一金融机构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出售一定的资产也是合理的,这也是微观审慎管理的一种做法,但是如果许多金融机构同时进行这种选择,则会导致风险最终的爆发。

(三)我国目前还处于较为初步的开放以及创新阶段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金融业,我国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发展的金融集团,像平安,中信等。混业经营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发展潮流鉴于此,我国要深化对金融监管的改革,与金融发展相适应,降低风险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美国的监管体制改革中寻找经验适当学习。颁布法律法规来控制金融监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寻,依法办事。当前我国的混业经营模式不断发展,我国也应该建立一些权力集中的监管机构,对此负责。依照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可以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为最高监管机构。一方面人民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过统一监管,有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得到国家的支持,有高素质人才和高端的机构设置。这样,在维护金融分业监管的框架下也能对其进行统一协调,提高监管效率,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与国情结合,从实际出发,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做到经济发展与时代相适应。

五、结语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新法案对美国原来的双重多方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监管重复,监管真空,监管效率低下,监管存在漏洞并最?K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作出了重大变革。总体来说,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以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分界点,探讨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并概述了我国在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为我国的体制创新改革提出了建议:首先,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性,重视系统风险;其次,借鉴美国对金融控股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对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合理监管;最后,强化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建议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为最高监管机构,统筹协调各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展开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篇5

金融创新一词在学术界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许多经济学家把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

金融创新极大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1.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金融创新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发展,为广阔的金融世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增强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利率、有价证券价格的频繁波动,给广大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但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新的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能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效地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

(2)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金融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积极地引进或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运作效率,金融竞争或以推动新的金融创新。

2.金融创新的消极作用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

(1)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在金融运行中出现问题都将迅速波及其他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金融业,从而影响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此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漫延欧洲、最后波及全球。

(2)金融创新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金融创新工具多以表外业务进行,并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且由于衍生品交易的即时性和复杂性,这就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很难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控,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二、金融监管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

金融监管是金融主管部门依法利用其行政权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管制和约束,以控制金融业整体风险,限制金融业过度竞争,促进金融业依法健康稳定运行。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金融监管尤为必要。

1.保持货币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离不开金融监管

金融业经营活动的失败会导致全社会资金供应者和资金运用者的失败,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链条,甚至会动摇货币制度,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

只有加强金融监管,才能保持货币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2.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离不开金融监管

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是研究制定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而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信息的有力手段。

如果没有金融监管或监管不力,就不能保证这一前提条件的实现。

健全的金融微观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不建立健全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在内的金融监管制度,就不能建立健全金融微观运行机制。

3.金融监管可以防止金融风险的传播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监管不力,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没其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作保证,即使是制定了正确的货币政策,也不可能将其有效地实施,甚至还有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及社会的安定。

因而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充分发挥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作用。

4.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

金融机构为了求得自身的自由发展,总是千方百计绕开金融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就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

这些新的金融工具极大地促进了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篇6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思考 篇7

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履行监管职能, 为经济市场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暴露出诸多漏洞。

第一, 分业监管体制易造成监管重叠与监管缺位。现如今金融产品与金融体系发展迅速, 混合金融产品与混业经营已十分普遍, 证券、银行、保险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极易产生多家金融监管机构对同一项金融业务提供监管的现象, 造成资源浪费;而对于各种创新型产品与业务可能会面临无人负责监管的尴尬状态, 容易导致市场风险的发生。

第二, 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不明确,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虽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内行使职权, 但彼此间交流合作较少, 难以做到协调统一, 容易造成监管活动脱节的现象, 潜在风险得不到有效解决。

第三, 立法不完善, 监管执行不到位。当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执行者明知故犯时, 金融监管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甚至严重影响局部金融系统的稳定。

二、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通常是由监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或职责要求, 以一定的标准程序, 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实行监督、检查、稽核和协调。金融监管可对现行经济体实施有效控制, 有利于维护经济系统稳定、引导经济市场发展方向、实现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金融监管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以美国为例, 其金融产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可大体说明其实施的金融监管基本满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需求, 甚至具备一定优势。因为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要以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为基础, 满足经济体制需求的金融监管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规范市场的作用。曾经美国实行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 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规范与繁荣。然而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 金融产品加速创新交叉出售, 金融业务界限模糊, 场外交易频繁, 分权多头监管模式存在的监管重叠与监管缺位终难以应对加速发展的金融市场。虽然期间监管机构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 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落后于经济体系发展, 风险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危机爆发。因此, 一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必须随着市场的发展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革新。我国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市场仍存在许多潜在风险, 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因此我国必须对金融监管体系做出改革。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建议

从经济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来看,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难以满足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 不足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的市场风险, “一行三会”的协调监管面临严峻挑战, 分业监管不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 加紧改革的步伐已刻不容缓。政府及央行应结合经济市场发展趋势及我国国情, 尽快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做出调整, 完善监管体制, 实现金融市场监管全覆盖, 实现金融监管的专业化。下面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做出分析, 提出建议。

(一) 建立适应于混业经营的、金融业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现如今统一监管已逐渐成为金融监管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习近平在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 “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 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 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 这无疑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带来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产生的, 各机构各司其职, 有效的维护了我国金融业稳定。然而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不再提供单一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多项业务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模糊了产品与业务的界限, 就目前而言, “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难以应对多样化混业经营的金融市场, 统一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应尽早完善落实。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曾多达七家, 金融危机后开始精简监管机构,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监管分散的格局。我国可以先建立一个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或将央行作为金融监管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 负责制定我国金融业监管的发展规划及规章制度, 集中各种行业信息, 统一调动人力资源, 以协调各方实现金融市场监管全面覆盖, 然后逐步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机构并入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形成权力集中的金融监管体系以适应混业经营市场。

(二) 在政府协助下稳经济与促改革同步进行。

一国经济市场稳定是国家安定必不可少的条件, 大众在经济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有效地去创造社会价值。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误解, 认为改革可能会影响现有经济市场稳定, 然而经济稳增长与促进改革进程并不矛盾, 李克强曾表示:“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 我们恰恰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 支撑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整可以及时纠正经济发展的错误, 使市场不偏离正常轨道。我国监管体系的弊端已经显现, 通过改革与规范, 反而更利于稳定市场。现今经济市场发展迅猛, 这是促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根本动力, 而政府在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进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因为宏观经济市场的复杂性, 改革需要有正确的引导, 否则方向性错误将严重危害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政府要能正确地认识市场现状, 在不对现有经济市场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制定改革方针, 各个机构部门配合做出相应的工作调整, 在变革的同时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发展状况, 力求做到稳经济与促改革两手抓。

(三) 扩充监管范围, 增加市场透明度。

随着资本化市场的发展, 证券、基金等成为大众投资的首要选择, 一些风险偏好者更是将大量资金投入于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谋求高收益, 银行持续降准降息及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致使银行存款负利率, 众多资金转而流通于证券及衍生品市场。虽然这一举动可以增加经济市场活力, 但我国的资本化市场并不完善, 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较多, 避险机制薄弱。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衍生品市场出现问题, 在高收益的刺激下各金融机构普遍使用高倍杠杆率进行投资, 一旦市场泡沫破裂将损失惨重。由此可见, 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不能脱节,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必须能全面且有效地发挥其引导、调控的作用, 防止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我国应逐步强化对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增加市场透明度, 规范场外交易, 同时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 使其在风险管控中能切实发挥作用。

(四) 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金融业务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 我国也应适应金融监管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监管体制不够成熟, 通过加强与他国的交流, 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我们要从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借鉴别国的政策与方针,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确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新的监管理念、目标、措施及评价标准。同时, 各国间的互利合作便利了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目前, 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以拓宽业务市场, 我国可以对本国内的公司企业实施有效监管, 但对于其在别国设立的分支机构难免产生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若我国与分支机构所在国有密切合作, 就可委托别国对该机构进行监管, 有效发避免了监管真空。

(五) 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实现监管的专业化。

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是我国在发展经济市场的过程中不变的追求。我国必须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使金融监管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执行, 并结合市场的发展及时废除、修改、补充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一项工作在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中应该是一直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同时, 金融监管机构应着力于更新监管的手段和方式, 提高风险监管的水平与效率。通过借鉴和创新逐步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与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刘比骁.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国际经验和中国的选择.和讯网, 2016.3.14.

[2]郭世坤, 蒋青海, 李丹红.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深刻警示.中国建行课题组, 2009.3.

金融业监管体系 篇8

[关键词]金融市场体系;经济政策;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要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快的变化速度以及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因此加快金融市場体系的完善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然而金融市场本来就具有不完全市场的特点,同时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系统性的风险会由于其内生的经济资源错配而不断的累积,最终可能会全面的爆发,所以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谨慎。

1.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的经济背景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整个系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主要基础,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金融市场本身会变得非常的敏感,必须要保证既有配套的对外经济政策从而能够使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得以维持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现在在新兴市场中的国际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市场属于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国际资本的转向破坏性并不会带来像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强烈的作用。一方面,现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宏观调控的经验,而另一方面,不管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也好都在经济复苏方面具有非常多的困难,尽管现在美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复苏过程中,但是其结构性的失业问题仍然非常的严重,与此同时,印度在近几年来的发展正在不断的挤压美国软件产业以及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尽管美国的制造业在这几年出现了回流的现象,但是没有确定的影响到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所以现在美国经济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率的问题。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欧盟经济的主要问题,比如法国和南欧诸国现在存在的严重的复苏乏力的问题。日本现在则面临着外贸赤字增加以及日元贬值等问题。所以在两大市场之间的调整国际资本本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但是不会太过剧烈[1]。作为一个新生市场的重要一员,我国自然很难避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我国要想保证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并且有效地推动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现在我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现在面临着一个临界点,现在房价大幅下跌的趋势已经出现在了二三线城市中;其次,房地产业及为之服务的材料、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也存在着打破刚性兑付的危险。我们都清楚,我国的系统风险由于房地产业与影子银行而不断积累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具有关系。因此,在十八大中提出要积极的转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地方贡献的,因此需要将这种“贡献”与产能过剩、环境损害以及资源消耗等负业绩项全面地纳入到政绩考核中,这样就必须要将一个准确有效的全国金融风险监控系统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对激发正负激励机制进行转变的非常重要的配套设施还包括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预算制度的全面规范、公开和透明等。

2.对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完善的机遇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下半年异军突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金融市场的传统主力比如银行和券商等不得不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的应对,并且致力于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推出。同时,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也在以移动互联以及社交网络互联为基础的金融信息服务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互联网和大数据极大的推动了P2P小额信用借款平台以及小代公司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已经出现了跳跃式乃至爆炸式的发展,正是由于金融市场这样的发展潜力,所以必须要将一个尽可能完成以及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起来[2]。

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该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步伐,积极地采用混业监管取代现有的分业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不应该以企业所属的行业为根据进行监管,而是应该以产品的性质为根据实施监管。应该将一个具有明确职责的机构设置出来,从而能够对宏观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并且对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予以有效执行。只有将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明确地设立出来,才能够对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监管权力系统进行有效地集中,才能够保证对监管规避和监管套利予以有效的规避,并且做到全面的监管,同时要对监管机构的层次进行尽可能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监管系统的灵活程度以及反应速度得以极大提升。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经济政策支持与金融监管制度准备之间的配合

因为金融市场现在存在着非完全竞争性,所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带来更多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循序渐进的对金融市场体制继续改革[3]。在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战略高度以及一定的前瞻性设计市场架构和监管制度。笔者认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关键就是能否使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得以尽快的转变,现在中央部委已经大幅度地削减了行政审批权,而且也进一步的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除此之外,作为对市场竞争秩序进行维持的重要一员,政府的作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府应该在监督和执行经济合同、收集和提供市场信息方法将自身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在新的金融市场体系中,政府不再是运动员,而是要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4]。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提供给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工作,而完成这一任务也是保证金融市场体系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前提。其次,有效贯彻执行金融法规以及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就是金融信息收集系统,所以必须要致力于金融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经济环境、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都能够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步实施。要想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对制度上的创新不断的探索,从而能够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最后,只有使基本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得到保证,才能够积极的开放和开发金融产品,所以必须要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开发金融衍生品以及创新金融产品[5]。

4.结语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改革已经全面的进入了深水区以及攻坚期。本文对现在金融系统发展对完善金融监管系统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金融系统本身的发展而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需要具有战略性以及全局性的构思。总之,下一阶段的改革仍然十分的艰巨,因此必须要做到精心策划、大胆创新,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2)

[2]范从来.为什么说“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一句话切中了要害[J].杭州(周刊),2014(02)

[3]周阿利.关于在深化改革中完善陕西金融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4(07)

[4]诺成.发挥金融市场体系整体功能 今日中国论坛·中国理财论坛在京召开[J].今日中国论坛,2011(12)

[5]王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01)

上一篇:青年科技论文下一篇: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