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共9篇)
施剑凡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摘要】高职学院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价高职学院综合水平的标志之一。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中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高职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角色定位这个课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中青年教师;职业规划;
1.引言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在高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综合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应用实践人才。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配置都是以这个培养目标作为依据的。当前高职教育面临教育转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院培养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这对于高职学院中青年教师们提出了更加高水准的素质要求。所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2.高职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力建设和发展,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这点从院校的师生比的数据就能得出结论。高职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分布不合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偏少,具有相当科研能力水平的教师比例偏少。这也就成了制约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与整体教学质量的发展瓶颈。所以除了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来优化教师队伍之外。对现有的中青年进行培训深造特别是进行职业规划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很多都是从院校毕业然后走上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程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教学生的是本科院校的知识体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示范,这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学到并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往往容易暴露出这个不足。实践经历的缺乏无法在实验实训操作示范中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真本事。这在很多高职院校中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教学质量无法显著的提高。所以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指导老师。这点正好是很多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不足和软肋。
3.高职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探讨
高职中青年教师在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下,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的提升,积累企业工作经验。中青年教师应当积极申请去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到车间生产一线,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要求,技术特点,并进行论证和分析,积累教学案例素材,能够很好地应用与教学实践。积极去企业的技术部门进行挂职工作,与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同时掌握本行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积极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例如技术改造项目,成立中青年教师技术攻关小组,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和研究,会取得良好地科研成果。同时扩大学院在地区地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
部分有软硬件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校内科技创新中心或科技研究所。把中青年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科研活动,特别是给地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发挥团队智慧优势,提升中青年教师整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并为学院和个人创造价值和财富。真正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良性循环。
高职中青年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双师比例不高,需要大量中青年教师既要具备高学历还要具备高超的行业技能水平。这样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实际应用人才的标准。我们的教师既是指导教师又是师傅,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力迅速进入角色,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高职中青年教师还应当积极指导培训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例如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对大赛的准备,指导,参与,总结。能够大幅提升中青年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和行业知名度,提高自身的价值含金量。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职中青年教师还应当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探索,引进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淘汰陈旧的模式。例如引进项目式教学,通过工程项目引导学生展开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水平。课堂教学引入三明治教学法,把教学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并及时分析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能真正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案例示范,把企业的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打破原有的授课体系,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课程的中后期,可以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观察企业的生产流程,并进行记录。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顶岗实习,中青年教师进行从旁指导,把教学课堂搬到企业车间,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规章制度。能够迅速加快学生的职业化进程,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论
高职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院和教师个体都十分重要,关系到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关系到教师自身发展和价值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将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努力去做。并将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职业发展规划的含义
所谓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过程的妥善安排。在这个安排下, 个人能依据各计划要点, 在短期内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运用环境资源, 以达到各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 最终达到既定的总目标。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 青年教师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通过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实现自己的目标。
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形成竞争优势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要素, 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主体。高职院校教师除具备教学、科研能力, 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一定的文化知识, 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 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 青年教师应掌握教育规律, 拓展学科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如下几方面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2.1 教学方面
教学能力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及需要, 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精心的教学组织, 力求使教学成为一个规范、高效的培训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上好每一节课, 组织好每一次教学活动。为使学生了解知识点、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青年教师要制定出提高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目标和时间。
2.2 科研方面
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措施, 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科研课题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的主要客体, 也是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的主要平台。
2.3 知识方面
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 不断更新知识、紧贴学术前沿的意识。因此,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 做到实践与理论统一, 所以青年教师还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以便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做好实践与实训教学工作。此外, 青年教师还应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学历教育, 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4 技能方面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适应各行业需要, 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基础、较高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实践性,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除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有动手操作和科技推广能力。现代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 若青年教师只具有理论知识, 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求, 没有掌握最新、最先进设备的原理、操作, 也就不可能教出掌握先进技术的学生。青年教师可通过培训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或通过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
3 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3.1 了解学校政策
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时, 首先要了解学校的政策, 即学校对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有什么规定与要求, 能够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平台等。
3.2 自我能力评估
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与总结, 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 了解自己在教学、科研、知识、技能方面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教师的差距。
3.3 确定目标
根据学校的政策和自我能力评估结果, 青年教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确定目标, 目标根据时间的长短, 分为具体目标与总目标。
3.4 完成情况检查与反馈
在到达一个时间段后, 青年教师要及时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由于影响职业发展规划的因素很多, 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 而有的则难以预料, 因此, 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规划执行过程中, 还要及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断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估和修订, 并调整自己前进的节奏。
4 高职院校应做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工作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不只是青年教师个人的事情, 它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与未来, 因此高职院校需建立长效机制, 积极为青年教师胜任当前岗位工作、完成各个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帮助和服务, 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工作, 促进青年教师长远发展。
4.1 营造氛围, 提高青年教师对职业发展规划的认识
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明确个人奋斗目标, 使个人朝预定目标发展, 避免人力资源浪费。通过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青年教师能够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 使个人获得最佳职业发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吸取各种教育知识, 扩大知识面, 提升专业能力,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高职院校应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并根据学院的发展, 按阶段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4.2 出台政策, 要求青年教师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高职院校要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和辅导, 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和胜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 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确立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 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如学校出台相关政策, 要求青年教师在规划时间内取得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晋升职称、获得比目前更高一级的学历 (或学位) 证书, 如果青年教师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未达到预定目标, 则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
4.3 提供条件, 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实现职业发展的阶段目标
高职院校要提供条件, 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氛围, 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实现职业发展的阶段目标。 (1) 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在青年教师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 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就要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对于新进校的青年教师, 学院安排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其导师,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讲课, 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助教、实习、实验、辅导答疑、毕业设计等工作, 使其熟悉整个教学环节。 (2) 提升科研水平。很多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薄弱, 因此学院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他们开展科研, 要求他们每年完成一定量的科研工作。 (3) 更新知识。鼓励并要求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对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者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4) 增强技能。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 以提高实践能力。
4.4 编写手册, 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由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编写教师《职业生涯手册》。不同岗位《职业生涯手册》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专任教师可以按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发展道路成为教学名师, 行政管理人员可按照办事人员、主管、中层管理者的发展道路成为高级管理者, 二者可跨系列梯队式发展。《职业生涯手册》一直伴随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当员工岗位有较大变化时, 可更换新的《职业生涯手册》。《职业生涯手册》主要内容包括: (1) 学院的现状与发展目标; (2) 员工岗位及发展要求; (3) 个人基本情况及职业发展需求; (4) 员工岗位阶段性目标及每一阶段必须要达到的条件等。要求青年教师进入学校后, 先领取自己的《职业生涯手册》, 填写当时的基本情况, 并按照手册的要求完成相应工作, 以促进其不断发展。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摘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对此,文章以南京某高职院校47名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以及影响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并从社会、学校组织和个人层面提出一些对策,以减轻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职业倦怠 对策
[作者简介]陆勇(1966- ),男,上海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工作。(江苏南京210015)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42-03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由Freudenberger(1974)最早提出,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Maslach和Jackson(1982)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自我效能的症状”。它包括情感耗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惫不堪,精力丧失;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负性的、冷漠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低落指的则是个体对于自己工作意义和自身价值的评价降低。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多发生于医疗护理、教育等助人行业中,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尽管如此,社会目前对于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关注较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不仅要面临教学、科研等工作,还要应付来自日常教务工作、家庭生活甚至于经济上的压力,职业倦怠已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刚从一个校门到另一校门,生活经验的不足、过多的投入和过高的期望极易导致其失落,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另外,Maslach等(2001)研究认为:倦怠容易发生在教师生涯的早期,也就是说,青年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容易体会到倦怠,且教育程度高的教师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易发生职业倦怠的现象。而作为高职院校的一股新型力量,青年教师大多具备比较高的学历,知识水平较高,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未来高职院校,乃至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探讨解决的对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本研究以南京某高职院校47名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21人,女26人;本科14人,硕士33人;年龄从22岁到33岁,且平均年龄为27.2岁。调查发现:(1)在情绪衰竭方面,73.3%的青年教师感觉工作不快乐或不满意,现在的教学工作让70%的青年教师感到情绪失落,且67.9%的教师觉得脾气变坏,甚至有时很难控制,超过30%的青年教师常常体会到这些感受。(2)在成就感方面,78.6%的青年教师感到工作枯燥单调,很少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和满足;73.3%的青年教师觉得工作费时费力且成效不明,效率比较低;而有78.6%的青年教师感到在高职院校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3)在对工作的态度上,80%的青年教师感到现在的学生难管,某些学生无可救药,有时会逃避与学生交流;超过一半的青年教师懒得看学生的作业;56.7%的青年教师对学术讨论、教改活动不感兴趣。(4)在离职愿望上,56.7%的青年教师认为工作是迫于生计,若能赚到一大笔钱就辞职换一份工作;73.3%的青年教师因工作倦怠影响到身体健康,想到工作就感到身体不舒服;56.7%的青年教师感到工作让人心力衰竭,甚至想现在就退休。
另外,在影响青年教师工作情绪的因素中,发现较为明显的几个因素为:工资待遇低(82.91%)、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75.61%)、教师学习进修机会少(63.56%)、学生水平差(53.66%)、工作内容多元复杂化(44.23%)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不重视(36.59%)。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情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和高职院校自身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04年年底,我国高等学校数量(包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是2236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占1047所,是普通高等学校的1.53倍。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高职教育的起步到目前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有了“大学”的名号,但是随着普通高校的大量扩招,高职院校在学历教育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高职院校办学至今仍未完全得到社会认可,加上高职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遭遇的不公平现象,增加了社会对高职的偏见。另外,国家和地方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较少,造成高职院校在同样的起点上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发展更慢,且许多高职院校仅靠学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和支持教师的工资,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也较低。处于此种背景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极易产生低成就感和失落感,从而导致倦怠。
与此同时,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其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也急剧增加,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是新创办的或由中专升格、改制而来,其内部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尤其是在资源分配上有一定的不足。本研究也发现有75.61%的青年教师感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而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途径,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另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采用人事代理制,即将教师的户籍、档案全放在人才交流中心,而对于许多青年教师而言,教师也许就是他们终生的职业,这种用人制度也让青年教师缺乏“安全感”,且在工作的适应阶段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核,这些都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2.学生厌学和工作负荷过重。普通高校的扩招造成高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厌学情绪普遍较重,由于一些学生在普高时基础较薄弱,加上自身又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其厌学情绪更加严重,很容易形成混日子的思想。另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重视高学历、高层次的观念普遍存在,高职学生对未来就业产生较大压力甚至出现迷茫,学习缺乏动力,得过且过。当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时,学生却没有相应地认真努力学习,这种失落反差易使充满激情和朝气的青年教师陷入职业倦怠之中。
教师工作负荷过重包括质和量两个部分。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造成教师不足,尤其一些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时,工作任务较重。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调查发现,有些青年教师每周二十几课时,平均每天六节左右,还要加上备课的时间,他们基本一周都在忙于上课。而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外,青年教师还有一些行政管理任务,如班主任工作。除此之外,各种针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也增加了青年教师的工作量,让青年教师力不从心。本研究也同样发现工作内容的多元复杂化也是影响青年教师工作情绪的因素之一。而大量研究表明,教师体验到工作过量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不足与职业倦怠有很高的相关,尤其在情感衰竭维度上。
3.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与其他社会人一样,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角色集。
首先,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随着教育活动的时间、空间的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成不同的关系,从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他们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严格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朋友和知己”,因而,青年教师常常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与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其次,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还要成为学校重要的科研力量,完成一些学院或省部级课题,参与到精品课程的申报和网站维护中。除此之外,对于一些青年教师而言,有的还要承担一些行政任务,如教务秘书等,工作的繁杂加上角色之间的转换频繁,使青年教师精神疲惫,压力很大,极易出现职业倦怠。
最后,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科研能力,还要具备“双师型”素质,既是教师又是具备一定技能的工程师,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刚出校门又进校门,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因此,他们必须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学习现场操作,以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内外部的压力使青年教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也增加了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概率。
4.资源与社会支持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而工作压力又是职业倦怠最有力的预测因素。Brissie等(1998)发现,感受到更多支持的教师不易产生工作倦怠。而教师感受到社会支持越低,其职业倦怠就越严重,且来自领导的支持比同事的支持更为重要。另外,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中间变量,即在比较大的工作压力下,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将降低青年教师体会到的职业倦怠。对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本身资源有限,尤其是教学科研条件、学术地位、个人成就、社会尊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等珍贵资源更少,在面对一些压力时,很难利用一些资源来有效处理,从而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5.缺乏控制感。控制感是参与决策的程度和自主权多少的反映。Schwab等(1996)研究发现:当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更高的自主程度和控制感,以及获得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时,他们体会到的倦怠会降低。对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而言,他们的控制感一般较弱,参与决策的机会,特别是参与资源分配的决策机会更少,他们常常处于服从和执行的层面,而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较高,这种被动的工作,使他们很少感受职业经历的愉悦性,从而很难激发内在的工作热情和动力,长期如此,他们就易发生职业倦怠。
(二)个人因素
尽管上述的情境因素将影响到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但是这些因素对各个青年教师却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教师,他们对相同的压力源却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个人因素,特别是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大量研究表明,某些人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倦怠,其中包括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
1.A型行为。研究表明,A型人格者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或由于外界干扰而不得不妥协让步时,会很生气并感到压力而出现职业倦怠。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容易有A型行为,他们一般工作积极性较高,当遇到一些困难不能获得成功或必须退让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他们就容易生气而产生倦怠。另外,研究还发现具备明显A型行为的教师比其他教师显示更多的神经官能症和由压力引起的身体疾病。
2.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一种整体评价,低自尊者在面对各种压力源时,他们更少借助其他资源来克服这些不良感觉,且低自尊者极为依赖外在评价,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与高自尊者相比,他们更易感受到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到学校时间不长,其工作中的自尊还没有建立,或不够成熟,这时,他们比较在乎来自外在的评价,尤其领导和有权威的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的各种考核评比。当外在的评价多为积极肯定时,一些青年教师就慢慢形成高的自尊水平,可是当他们受到怀疑否定时,他们将跌落到低谷,而形成低的自尊,而低自尊使他们更加依赖外在评价,对外界期望更高,从而更易导致倦怠。另外,自尊还作为一种中介因素,在工作情境和倦怠中起作用,体验到的职业倦怠反过来会导致青年教师自尊的降低。
3.控制点。Rotter(1996)认为控制点类型是预测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指标之一,Farber(1991)研究表明那些外在控制点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且常将事情发生的原因归因为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组织等,从而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青年教师常将一些事件,尤其一些自己努力却未成功的,或别人获得成功的事件归于运气、他人的偏见等一些自己没法控制的因素时,他们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
(一)社会层面
不良的社会环境将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因此,首先,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他们的劳动。通过宣传,还要让人们意识到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从而吸纳更多优秀学生,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另外,各级政府还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工资与福利水平,使社会大众和其他行业羡慕高职教师,引导教师意识到自身劳动的伟大。最后,教育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高职教师劳而有功,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校组织层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环境的互动关系。Leiter 和Maslach(2001)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并不是工作或个人单方面产生的,且两者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工作倦怠。Maslach等(2001)进一步指出个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匹配可能引起工作倦怠,包括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和价值。
首先,很多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都是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不清,角色适应不良造成的,因此,学校应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让青年教师明白他们的岗位要求,另外,还要明确任务的分配,让青年教师明白他们各种工作的联系和区别,各种角色如何定位等。
其次,学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学校应为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提供到国内外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攻读高级学位,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青年教师由于毕业时间不长,基础较好,他们也较易吸收一些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再次,学校应改善管理制度,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制定客观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在工作中大胆任用一些青年教师,而不是论资排辈,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绩效分配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方案,加强民主化,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决策中。学校领导也要真诚地面对青年教师,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加强与青年教师的交流沟通,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以消除职业倦怠。
最后,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提供心理咨询。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是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几乎没有。学校应通过短期授课、讲座、讨论和自学等形式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青年教师学会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另外,要给青年教师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让青年教师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后,学校还应为那些在工作中出现倦怠的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得青年教师能够及时缓解精神压力,加强自我心理调适,降低工作倦怠。
(三)个人层面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要加强个体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具体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自我调节,积极应对。青年教师要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包括归因训练、认知改变等。通过归因训练,教师可以成为更加内控的人,从而激发起工作热情。还要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认知,更加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挫败感而职业倦怠。另外,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性较高,且有激情,但是在遇到困难和难以逾越的问题时也容易放弃,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在工作中,青年教师要学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如认真分析问题的缘由、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及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等。
其次,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要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且在目标的设定上要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这样的目标能唤醒希望、鼓舞人心,从而有利于调动工作热情并付出行动,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最后,提升自我,不断学习。青年教师应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强。青年教师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工作中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和学生的尊重。另外,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重复单调的一面,要让从事的职业不感到倦怠,就需要给职业加入一些新鲜的血液,尤其在课堂上,尽管上课的内容相似,但是教学对象的不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变化。要用创新产生动力,帮助一些青年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
[参考文献]
[1]张志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3):125-128.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3]刘华,曹蓉.国内工作倦怠研究述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204-206.
[4]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5]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6]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17-19.
[7]Freudenberger H J.Staff.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8]Maslach C,Schaufeli W B, Leiter M P.etal.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新的一年如约而至,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我剖析自己制定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贯彻区教育局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精神,为使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得到整体提高,同时也是为自己明确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我将以我校教育教学的各项要求为指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圆满地完成好教学任务,结合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现制定我个人的五年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的各项工作。
二、总体目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尽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转变,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的科研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计划通过五年的时间,力争达到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具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专项特长突出、教学训练能力水平高、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发展需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水平目标,在工作中不断向着目标努力和提高。
三、个人发展背景分析:
(1)现状
了解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本人忠于并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现年28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7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这7年主要担任专业核心课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平法识图》及《建筑工程预算》
(2)优势
1、有奉献精神,能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踏实认真,在各方面都能虚心请教,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3、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为人诚恳、热心。
4、有较好的亲好力,能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
(3)劣势
1、意志力不够坚强,做事恒心不足,教学上还显得稚嫩,经验还很少,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不够成熟,比如在课堂教学方面还不能做到每节课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育科研能力上还比较薄弱;个人专业素养还需加强。
2、要求还不够严格,做事不够细致,效率不高,完成质量上还欠精致,有时还会有惰性。四、五年发展目标
个人工作总目标:
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成为教坛新秀,五年成为教学能手,把这个目标放在我职业发展目标的首位,其次在五年内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极力成为全能型教师。第三、在五年内提高个人修养和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文化。
阶段性目标:
第一年: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不断增强,教学上水平能稳步提升,完成一篇较有质量的论文。
第二年:在参加课题研究上有所积累和成绩,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能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评比。
第三年:能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积极参校内及校外的各项评比和展示,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和获奖。
第四年:成为学科内的骨干力量,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养,努力能成为教学能手。
第五年:教学上具有个人特色,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成为校内的骨干。
五、具体实施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读书学习——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尽快跟上学院的发展。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年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新理念》,《课堂管理的策略》等。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德——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 “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加强自我管理——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
3、潜心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并积极完成每周的教研,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课后做好总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4、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大学时光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无忧无虑,不用担心外面时事的变化。大学时期他们就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可以说他们的大学时光可以用倒计时来数了,所以我会让同学们更加珍惜为数不多的大学时光了,让他们在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努力学习,积极进步。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将继续带着我的激情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
六、整与评估
这是一步初步的规划书,当学校的大环境或者我个人的能力与经验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我需要调整个人的目标和实施措施,及时修正以上的方案。
李晓芬
一、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科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知识
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这类教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的局限,“从校门到校门”,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真正从事工程实践的经历,导致知识结构上缺乏来源于工程实践的知识。工作中表现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欠佳,教学内容脱离工程实际应用,可能对职业教育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高职工科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统一
一些教师忽视职业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职业教育本质不能正确认识,将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迁移到职业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把实践活动作为对理论的验证活动,不能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结果是本末倒置,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整合,导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学生需要的知识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3.高职工科教师知识单一
大部分高职工科教师仅仅是在学校学习阶段积累下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单一的知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多元化的,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青年专业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较低
高职专业教师一般都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学校学习期间缺乏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训练。虽然专业教师都要参加上级举办的岗前培训,但时间短,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加之缺乏科学的师资资格认定标准,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教学方法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5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由于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和工作职能的限制等,往往不能针对实际问题自主开发课程,结果使教学和实际存在较大的距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青年教师知识结构建设中应该注意:
1.要具有扎实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所谓专业知识,又称专业学科知识,主要是指教师所执教的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在授课时决不能一知半解,对自己没搞清楚的内容蒙混过关,给学生一个模糊的知识概念。教师只有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一个连教材都吃不透、似懂非懂,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师还要了解有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条件等,不要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自己的想法,明确可以在什么条件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和改造,并在实践中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对现有条件的判断能力和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综合的把握能力。
2.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具有精深性
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对教学科目的基础理论要弄懂吃透,而且对行业的发展前沿和未来趋势以及邻近学科知识(相关知识)的关系都应该了解和有一定的研究,并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所讲的课程中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知识进行重组,使两门或两门以上的知识互相融合、互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该门学科的内在体系和规律,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变知识为智慧,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3.教师既要讲课又要会指导学生实习
实验教学环节的关键之一是要有高素质的实验人员或实验教师,他们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过硬的实验技术技能、实验教学能力。在科研实验及实验教学中能对所做实验作出具有逻辑性、敏感性、开拓性和预见性的分析,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不仅要懂一门课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相关的每门课的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发新的课程等。
因此高职院校在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应侧重增加教师的工程经验知识。工程经验知识实际上就是能力上和方法上的知识,这些知识只有通过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获得。因此,高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工程实践,尽快使知识结构中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成为“双师型”教师。 4.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还属于封闭型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的状况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成为开放性结构,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5.教师要提高自身知识含量
新型教育首先对教师的知识量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轻型结构向重型结构过渡,以便能与迅速扩张的知识量相适应。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另一面是终身学习;而且在未来社会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因此合格的教师必然伴随着终生学习。未来的师生关系也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要求教师的知识拥有量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化。这种转化显然不应仅看作量上的简单增加,而应理解为教师知识的整体性跃迁和结构性的变化,是教师知识结构在质上的飞跃。
每个人不可能囊括人类的全部知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也并不是只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就能完全实现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了解、收集、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注重通过各种渠道和通过非正规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与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6.教师要学会整合知识
当今知识发展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上述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对每一个教师来说,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哲学等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仍有各自的侧重点,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因此,高职教师应在坚持对本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向多元化发展,拥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在学科的交叉中找到“创新点”,在知识和技能上取得飞跃;才能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灵活机动;才能引领学生开展研究和进行创新活动。
7.提升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而要造就创新性人才,教师本人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备的创造能力。要增加能力及方法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比重。
高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应用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现高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培养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泽文.现代大学教学引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董仁忠.基于技术知识难言性特点的职教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4]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一、知识管理内涵及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成为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和要素。知识管理在企业界应声而起,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把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知识管理即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分享和创新,从而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也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策略,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正确的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还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工具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可以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内隐于个体头脑中的经验类知识,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知识管理即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对象,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转化创新等,进而提升学校的知识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二、目前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现状及问题
国内高职院校规模发展迅速,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视野广阔、探索精神强,可塑性强,并积极追求上进。但是由于年龄较轻、资历不深,职业理想也不够成熟等,在职业发展和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技能。首先,缺乏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一套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重视教师的引进而忽视教师的培养,重视岗前培训而忽视在职培训提升。国内目前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类似,都有教师岗前培训,以便顺利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但是高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大多是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以及教育法规等普识课程,缺少高职自身特色,因此大多过于形式化,与高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此外,青年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较为缺乏,缺少系统管理和长远规划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大多不太重视青年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缺乏知识分享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激励制度尚不健全,激励措施执行不够到位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发展和专业成长。最后,青年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知识管理意识也较为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如今知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现在大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可能到入职工作时有一半已经陈旧过时了。青年教师不应以现有的知识量为足,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或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和管理。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其拥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者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知识管理有关理论,利用好学校知识这个大仓库,将知识管理融入到青年教师学习、科研和教学中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综合实力。
(一)转变理念,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教师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激励考核管理制度等,从而积极促进高职青年教师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彼此的信任感,鼓励每一个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自由成长,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用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二)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学校知识管理相关制度
学校是个宝贵的知识大仓库,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一套合理的知识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机制、知识分享机制、知识激励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等,不断激励青年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传播和创新,从而真正确保学校所有知识得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并长久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重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也包括隐性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中80%的比重是隐性知识,它包括教学、科研经验、诀窍、技能以及心智模式等,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学校不可忽视隐性知识的作用,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的知识获取、转化、保存甚至升华,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发挥知识桥梁作用
高职院校基于大数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微信、微博、BBS、QQ等等建立一个高效、快捷、实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化。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甚至可以利用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洁茹.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杨红玲.协同创新视角下促进教师知识共享的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35):87-88.
[3]王芬.知识管理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04):45-47.
“高原期”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形成过程中, 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 甚至有所下降, 但在逾越“高原期”之后又继续上升。
国外对职业高原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员工职业高原现象及对组织效率的影响。1977 年, Ference、Stoner 和 Warren 基于对组织现实的观察, 提出了职业高原 ( career plateau ) 的概念:职业高原指职业中的某个点, 在达到这一点时, 员工被提拔到更高层级的可能性很小[1]。此后, Veiga从职业流动的角度对职业高原的含义进行了扩充, 认为职业高原不仅包括垂直方向晋升的可能性很小, 而且还包括在水平方向流动的停滞[2]。 Feldman 和 Weitz 则从责任角度赋予职业高原概念新的内涵:职业高原是指个人能够承担更大或更多责任的可能性小[3]。
我国对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 张继安发表《教师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一文, 首次将职业高原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4]。2006年, 寇冬泉和张大均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教师职业高原定义为:教师职业高原, 是指教师在其职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与挑战有关的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的缺失所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5]。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高原的定义, 更多关注的是职业高原的表现及其对个人专业成长及组织效率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 找到职业高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更有实践意义。因此, 笔者将教师职业高原定义为: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 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从而影响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状态。
二、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上看,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非直线性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专业内涵, 提高专业水平, 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学历高, 思维活跃, 政治觉悟高, 创新能力强。但是, 由于高职院校的诸多特殊性, 如个人成就感低、教学工作量大、社会认可度不高等, 在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下, 青年党员教师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
1.个人因素。
何齐宗认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经历“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6]。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时间不长, 一般处于“生存关注”或“任务关注”阶段。在这一时期, 虽然教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但并等于他们掌握了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技能。如果教师的学习能力与上进心不强, 情感情绪不稳定, 那么, 他们在适应了“生存关注”阶段, 进入“任务关注”阶段,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有的教师就会满足于现状, 从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2.家庭因素。
青年党员教师度过了“生存关注”阶段的初教期后, 在个人生活上都处于婚恋期, 有的已经组建了家庭。这时家庭因素将对职业高原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这主要包括家庭满意度、配偶工作情况、个人家庭经济负担等。家庭生活满意度高的教师, 由于生活更幸福, 对工作会更有兴趣与热情, 发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小。配偶有工作的教师家庭经济压力更小, 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较小, 因而产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也较小。而个人家庭负担重的教师, 有更大的生活压力, 对工作报酬与晋升的期望值也高。因为生活压力, 有的青年党员教师不得不从事校外的兼职工作, 这势必影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从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3.组织因素。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公平竞争机制、教学环境生态、职务晋升制度、人性化管理状况等都影响着教师专业的发展。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或中职升级而成, 有些院校甚至还停留在中专的管理模式上。而青年党员教师大部分都拥有高学历, 他们思维活跃, 创新能力强, 关心学校的发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高职院校管理民主协调性不强, 领导的管理风格缺少人性化关怀。学校为了留住人才, 对青年教师进修深造加以种种限制, 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缺少恰当的激励措施。而且不少高职院校不重视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 办学目标倾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缺少浓厚的科研氛围。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求知欲不强, 使青年党员教师工作没有激情。这些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 直接影响青年党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青年党员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进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4.社会因素。
由于认知的原因,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不高, 教师的教学任务重, 工作强度高, 青年教师的待遇和薪水相对较少, 个人成就感低。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缺失的大环境下, 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同时,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职称评审权, 高职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使许多青年党员教师缺乏热情, 缺乏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在教师岗位上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不再追求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甚至出现工作重心转移, 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其他工作, 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厌倦, 从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三、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应对职业高原的措施与建议
1.个人层面。
“解铃还需系铃人”。职业高原的形成, 受教师个人受教育程度、人格特质、情感、需要与价值观、压力、内部动机等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职业高原。首先, 青年党员教师应提高认识, 不要认为职业高原带来的全是负面影响。事实上, 职业高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它为个体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准备。其次, 面对职业高原现象, 要积极应对。当发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出现类似职业高原的特征时, 应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做自我分析, 然后, 付诸行动, 即增强上进心, 谋求专业发展。当然, 这些都与教师的主动性与自身努力有关, 如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主动参与学校的教改项目,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出短期培训等。
2.家庭层面。
青年党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不长, 有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在现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家庭应多理解并支持他们的工作。首先, 应努力创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家庭气氛, 对他们的薪资、职务晋升等方面不要急功近利。其次, 在面对暂时的生活压力时, 鼓励他们在不影响专职工作的前提下, 有选择性从事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 以便在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后, 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青年党员教师看到自己的未来, 可以帮助他们调整急躁情绪, 正确应对职业高原现象。
3.组织层面。
组织是教师专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专业的良性发展反过来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 组织应为青年党员教师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首先, 应该努力在感情上关心教师, 在生活上照顾教师, 在事业上支持教师。这样, 当青年党员教师出现职业高原的前期征兆时, 他们就不会有挫折感, 从而为他们积极应对职业高原奠定基础。其次, 组织应“以人为本”, 实行民主的管理措施, 激励教师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青年党员教师学历高, 能力强, 工作有激情, 组织应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改及科研活动, 公正评价他们的工作业绩, 让他们有职业成就感, 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职业高原现象。最后, 组织应拓展渠道, 关心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影响因素众多, 也因人、因事而异。组织应该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需求, 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审、进修深造等方面创造机会, 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逾越职业高原。
4.社会层面。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 虽然高职院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子系统, 但它仍然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能量交换。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形成, 很大部分受社会这个大系统环境的影响。首先, 政府应加强媒体宣传, 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使他们安心任教, 乐于施教。其次, 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 并适当吸纳社会资金。在目前我国还存在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下, 更应实施积极的倾斜性政策, 帮助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另外, 可以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办学, 如发行教育彩票等, 将所筹资金用于高职教育;建立全国性高职教育发展基金;运用产业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等手段引进民间资本办学;鼓励社会捐资办学等。最后,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比如, 在职称评审与聘用上, 实行评聘合一制度, 并适当下放权限, 分级管理, 让一些优质高职院校拥有一定的职称评审与聘用权。
摘要: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线性的, 在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下, 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因此, 应该从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层面积极应对, 帮助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逾越职业高原。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成因与对策
参考文献
[1]Ference, T.P, Stoner J.A.F&Warren, E.K.Managing the career plateau[J].Management Review, 2 (4) , 602-612.
[2]Veiga, J.F, Plateaued versus nonplateaued managers:career patterns attitudes and path potential[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2) :566-578.
[3]Feldman, D.C.&Weitz, B.A, Career plateaus in thesales force:Understanding and removing blockages to employ-ee growth.[J].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sales management, 8 (3) :23-32.
[4]张继安.教师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J].中小学管理, 1992, (5) :16-17.
[5]寇冬泉, 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4) :72-75.
关键词:高职 教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82-01
据统计,2010年高职高专教育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约占到52%。随着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的基础上,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训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其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及应变能力,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学历教育还是转岗培训、岗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其课程设置都应该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或者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這类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前办学模式单一、偏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而实际能力薄弱等现象。而这种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在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中,许多学校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较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而且在理论教学上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在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两证“制度,大大加强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也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难以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与企业进行合作, 共同培养人才,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不仅参与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而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地,还有不少来自企业的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企业也可利用师生的知识资源解决其生产当中的技术难题和科研课题,同时也能从中选择毕业生充实他们的员工队伍。这些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模式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路子。亦即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
2.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更广、更远。高职教师的师德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师德不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高质量地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还能大大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当前部分教师价值观念向个人倾斜、敬业精神有所减弱的情况下,更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2.2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世界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合作化,在这一方面,科研型教师有着更大的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利于学生学到最新最适用的知识,教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从被动掌握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对教学体系的改善有着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在科研活动中,教师能指导学生和相关企业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另外,也可在科研基础上完成半专业教学方案的选择和更新;同时,科研型教师具备有承担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复合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掌握科研规律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能促进教师具有超前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2.3 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也正成为高职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评价标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掌握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及科学方法论,具有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与当前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等多元结构。
2.4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路子。亦即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有一项调查发现,对于是否赞成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回来后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素质的训练,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说明学生非常渴望通过专业教师了解一线优秀企业的实践信息,并且渴望教师通过课堂向他们传授更多的一线企业正在使用的知识。而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或者直接参与创业活动,也正是职业院校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一座桥梁。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渴望学校请一线生产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41%的学生非常渴望,认为这样做非常与时俱进,42%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很切合学校办学的方向,还有17%的学生认为这不太实际所以也不想。育人资源共享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保障,职业院校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上实训课,亦可以考虑在校外建实训基地,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企业实践,更好的体会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现在一些院校就要求教师利用假期去校企合作单位参加顶岗实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3 结语
为提高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除了以上的措施外,还包括每一学年组织教师进修学习、说课比赛、互相听课评课等。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日益被民众重点关注的背景下,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唯一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叶丹.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140~141.
[2] 贺桂香.关于高校是支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职研究,2009(1):15~16.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学校的主动发展,已成为我校实现教育新跨越的关键。教师的前途就是学校的前途,教师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惟有名师,才有名生;惟有名师,才有名校”,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青年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深、勇于创新、充满智慧的优秀教师队伍,制订青年教师发展规划。
一、认识建立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的意义
建立教师发展规划,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个体主动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明确自我的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并及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挖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激励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有助于青年教师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促使青年教师自我反省,主动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群体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整体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建立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有助于学校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二、明确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的要求和措施
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的要求应将常规性要求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
总体要求:
青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创新意识,在备课上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要根据所教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目标、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努力体现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积极参加各种课题研究,并作深入的思考。积极参加各类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工作中不管是遇到的问题还是取得的经验都能及时记录、反思,以求取得更大的发展。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青年教师争取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促使青年教师尽快发展成材。
1、新上岗教师(1至3年):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重点是所担任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分析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其中,第一阶段:主要在站稳讲台上下功夫,进行教师行为规范和教学常规培训,能管理学生和班级。学校帮助他们结对子,签订师徒合同并开展评选优秀见习教师活动;新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当好实习或助理班主任。第二阶段:重点是能站好讲台,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所带班级和学生的管理见成效。
主要措施:
(1)请优秀教师、班主任进行传帮带,聘请专家进行教学指导;
(2)组织他们参加观摩课活动,外出听课、培训学习;
(3)组织开展每月一次的汇报课活动;
(4)开展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竞赛活动;
(5)每一学年根据所带班级和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考试活动。
发展目标:一年常规入门 两年上课过关 三年业务达标
2、青年教师(3至5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主要措施:
(1)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专家名师对青年教师实施帮教工程,及时指导和督促他们不断积累和总结教育经验;
(2)推行“五个一” 基础工程制度: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开一堂汇报课或示范课,结合教育论坛和教育沙龙做一次教育教学专题发言,写一篇教学随笔、教育小故事或论文,参加一个课题研究。
(3)组织外出借班上课和参加片、市级评优课等基本功比赛。
(4)每一学年根据所带班级和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考试活动。
发展目标:三至五年内成为校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五年内成为本专业的教学骨干。
3、中青年教师(5至):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
主要措施:
(1)开展优质课展示活动和外出挂职上课。
(2)抓好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三支队伍,充分发挥组长在教科研工作中的组织管理、示范带头作用。
(3)开展论坛交流、课题研讨、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外出培训参观等形式分层分类培养骨干教师。
(4)每一学年根据所带班级和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考试活动。
发展目标:五至十年内成长为海南州州级教学能手、学科(学术)带头人或学校的骨干力量。
三、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青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十年发展规划。学校教研室帮助青年教师客观全面的分析自身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情况,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从机制上实现对骨干教师有效的培训和激励,实现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个人成长十年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学科专业成长目标、教育专业成长目标、教育教学技能成长目标、教育教学研究成长目标、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目标等内容。
二是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卡的记载要围绕个人专业成长十年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要求,清晰地反映青年教师每一学年内工作的情况、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内容包括:
1、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情况(基本功、评优课、个人获奖、先进荣誉等)。
2、撰写、发表的教科研文章等情况。
3、参与课题研究、开设研究课、讲座(沙龙)等活动情况。
4、教育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情况。
5、所教学生(班级)学习和活动情况。
【浅谈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07-20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06-03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的分层式教学09-08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11-04
高职院校11-08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改进的思考07-07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支部建设07-14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