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逐节赏析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逐节赏析(共7篇)

《再别康桥》逐节赏析 篇1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 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再别康桥》赏析三篇

2.课文《再别康桥》赏析

3.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4.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5.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6.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7.《再别康桥》逐节赏析

8.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

9.《再别康桥》欣赏赏析

《再别康桥》逐节赏析 篇2

1928年秋, 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 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 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 面对着康桥, 他浮想联翩。在诗里他以缠绵婉妁笔调, 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微妙地揭露了因“康桥理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当然, 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 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 或者说这里是生命的见证, 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 去重温生命。旧地重游, 勃发了诗兴,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 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优美意境中体现离别美

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 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 内心沉重而压抑, 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 有节制的, 用词遣句尽力轻巧, 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的”、“悄悄地”、“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 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 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 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 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 康河如此美丽, 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 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 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 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 到晚上泛舟归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 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 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 轻轻地来, 悄悄地走, 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二、音乐美和动态美、建筑美的完美融合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 (间有八字句)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七节诗,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 榆树下的长满浮躁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篇3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再别康桥》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语言凝练、审美范围宽广和意境动人等特点,读罢给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体悟。并且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本文试着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感受词语运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概述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笔名云中鹤等,在1921年赶赴英国留学,并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诗人和欧美浪漫主义熏陶,对其当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别康桥》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1928年,诗歌中的“康桥”即为剑桥大学校址,诗人在1920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游学,并且诗人视这一时期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诗人24岁之前,诗人对诸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等著作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歌。而在游学期间,康桥的水打动了诗人,唤醒了诗人的诗歌灵性,将他带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思绪荡漾,感慨万千,在归途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具有鲜明的“康桥情结”,并将其渗透至自己的创作之中。

2.《再别康桥》赏析

2.1细化各节内容,感受词句的优美

《再别康桥》整首诗共七节,主要线索为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变化,通过康桥的景物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续运用了三个“轻轻的”,为读者营造了缥缈轻盈的意境,并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由独自一人离去的事实,进而增强了离别的悲伤之感,给读者创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实感。并且为读者创造了自由洒脱的氛围,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诗人飘逸、无拘无束的状态,感受其翩翩风度,在奠定整首诗抒情基调的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随后的三个小节中,诗人通过康桥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眷恋之情,其中主要选择了“金柳”“青荇”和“潭水”,对于这些意象而言,一方面作者通过意象描写康桥真实的景物,为读者展现美好的景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进行暗喻,将深深的眷恋之情寄予在景物之中,给人以真实美好的体验。在诗歌中,柳枝在夕阳的照射下被镀上一层金色,并随着微风摇曳,婀娜的身姿倒影在水中,并且荡漾在诗人的心间,给诗人留下温润可人的印象;而随着水波的荡漾,诗人看见水底的荇草,仿佛随着水波在摇摆,向诗人招手欢迎诗人归来,诗人触景生情,向往着做一棵荇草,感受康桥的爱抚;而在夕阳映衬下,绿绿的潭水仿佛被染红,树木的倒影在潭水中,与浮藻交相辉映,勾起了诗人美妙的梦想。

在第五节中,透过对诗句的解读,明显感觉到诗人感情已达到高潮,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于诗人而言,故地重游饱含了对旧梦再寻的痴情,他希望像过往一样撑舟荡漾在湖面,沿着河水流向向青草萋萋的深入划去,去找寻过去的梦想和感受。同时,诗人也希望与过去的同窗好友相伴,披星戴月而归,在游玩中引吭高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情。

对于诗人情绪而言,在诗歌的第六节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在诗人情感达到高潮后,对过往的生活与梦想进行了回忆,但是却发现现实中的差距,进而情绪回归寂然,使得诗歌基调显得抑郁深沉。在这一节中,诗人回到了现实,在故地重游时,他并没有找到故友,更没有找回旧梦,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放声歌唱,于是他只能沉默,在沉默中那种离愁别绪逐渐蔓延,仿佛青草、河水和夕阳都感受到了离别之痛,并对诗人产生怜惜与观看之情,也纷纷归于沉寂。

最后,诗人决定“悄悄的”走了,“悄悄的”也更好地印证了诗人的.寂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独自感受这份寂寞的想法,诗人不愿为了自己ふ揖擅味叨扰他人,并不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处境和内心想法,所以诗人选择“悄悄的”来,“悄悄的”去。在离去的时候“不带走一片云彩”,充分展现了诗人洒脱自由的个性,并保留了自己对康桥完整的记忆和情感,读罢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即便用情至深,也可洒脱告别,这种情怀令人佩服。

2.2品读诗歌情感,感悟人生真谛

总体而言,《再别康桥》对康桥景物进行抒写,并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旧梦的向往与眷恋,并且在故地重游中心生寂落和惆怅之情。诗人是洒脱和自由的,即使难掩心中的伤心与惆怅,也选择“悄悄的”走,不破坏记忆中康桥的景象和自己对康桥的情感。

对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诗人饱含对自然和生命的热情,并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追求自由与理想,热衷于个性解放与自由洒脱。而在后期作品中,由于受到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虽然是个作品中仍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消沉悲观倾向较为明显,而《再别康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该首诗作中,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感情是激昂和热烈的,对故地的热爱,对旧梦的向往。但是到第五节之后,诗人的情绪出现转折,究其原因应与徐志摩思想较为西化有关。对于徐志摩而言,他的理想融合了空想社会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屡次经历中国社会的现实,导致其理想破灭,因此诗人选择洒脱前行,不受旧梦牵绊,不受现实影响。

而对于整首诗歌惆怅之情的表达,诗人则通过洒脱和飘逸的描写所实现,诗人的来与去均冠以“悄悄的”,既是诗人真实心境的体现,也展示了诗人心中“康桥之梦”的易碎与梦幻。当诗人故地重游时,康桥的景色依旧但却物是人非,进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情绪。诗人选择与康桥道别,其中蕴含了难以割裂的不舍之情,其实诗人与康桥道别,也是与自己及心中的旧梦道别,并且在道别的过程了又多了一份担心,他担心旧梦就此破灭,担心未能实现的旧梦没能留下完整的印记,以此为诗歌增添了些许阴郁之情。徐志摩善于将景象、情感和气氛巧妙融合,利用景色展示情调,并且将情绪往复回环于整首诗之中,给人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于《再别康桥》而言,词句富有音乐美,在朗读中悦耳且舒缓,给人以轻松自在的感觉,并且在深入理解之后,这种愉悦自由之感中又增加了寂寞和伤感之情,增加了诗歌体验的深度。

结束语: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篇4

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 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再别康桥赏析800字

2.《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3.雨巷和再别康桥比较赏析

4.课文《再别康桥》赏析

5.《再别康桥》分节赏析

6.《雨巷》《再别康桥》比较赏析

7.雨巷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

8.《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及扩写

9.《再别康桥》全诗赏析两则

《再别康桥》逐节赏析 篇5

“诗无达诂”, 人们对于《再别康桥》的极不一样的接受态度也许是古老真理的又一次现代阐释。

从内容上讲, 《再别康桥》这首诗并没有什么让人特别眼亮的东西———没有奇异的感知, 也没有惊人的想象和启示。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 是1928年11月6日诗人在归国的途中写的一首作别康桥的诗。一方面是事物运动的绝对性所导致的物与物分离的普遍性, 使得人往高处走, 水一样风一样自由漂泊的心性成了人性的普遍内容, 加之生存、过于频繁的战争以及各种各样的意外, 所以人的一生, 事实上也便是不断经历别离的一生;另一方面则因为乐家安土的生活观念所导致的对于别离的异常敏感的心态, 所以, 一部中国文学史, 便是一部离情别绪弥漫的伤痛史, 闺阁之怨, 游子之苦, 故园之忆, 边关之望, 朋友之思, 春恨秋悲, 太多的诉说, 使得现代中国人很难再对表现别离的作品发生什么特殊的兴趣了。

但是《再别康桥》还是留住了许多人的眼神。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不能释然事实上也就是一种牵挂。

其中的原因, 仔细阅读作品。我以为主要有下列两点:

一是真性情的流露。

从类型上讲这是一首咏物———抑或咏地诗,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虽然是人生普常遭遇的一种离情别绪, 但这种情绪的表达却是通过对别离的对象———康桥的歌咏而实现的, 所以, 了解诗作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心脉, 我们还需借助于诗人对于康桥的描写。

诗中的康桥处在两个时间的交点上, 一个是白昼和夜晚的交点, 一个是想象和记忆的交点。通过前一个交点, 我们看到的是夕阳下新娘一样美的康桥, 而借助于后一个交点, 我们则清楚康桥远不是一座桥, 它是一个人的美好记忆, 是他生活的理想寄托, 是波光里的艳影, 是天上的虹, 是彩虹似的梦。

诗中的康桥因此不再是实际的康桥, 诗人对它虽然也有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金柳、波光、柔波、软泥、青荇、长篙、青草, 借助于这些信息, 我们大体上能够想象一点康桥的风貌, 但是, 要真正了解诗歌文本中的康桥, 这些信息自然远远不够。诗中的康桥事实上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 是他所以为然、所认可的康桥。诗中徐志摩关于康桥的描写是一种完全主观化了的描写。这种描写, 不仅强化了康桥的美, 草是青草, 水是清潭, 泥也是软泥, 夕阳、星光沐浴着。真真确确是一个人间的梦, 而且也使康桥完完全全地人化了,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艳影在人的心头荡漾, 青荇在水底招摇。作者作别的好像不是一个地方,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康桥有神态———美丽、朦胧、灵动, 而且也有情态———“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客观的事物本身是无关乎人情的, 你悄悄也罢, 不悄悄也罢, 康桥其实都是无所谓的。康桥的情态说到底是诗人自己给的, 所以从美学上讲, 人对于对象的主观化实际上也就是人主观的一种对象化, 艺术家的创作, 无论你表现什么, 说到底, 其实都是一种对于自己的表现。

不过艺术创造中的这些普遍原理, 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写作中有着更为突出和分明的表现。之所以如此讲, 是因为在解读这首诗时, 有这样两种背景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会触动我们的思路。

第一种背景就是作者和康桥的独特关系。

康桥现在人们通译作剑桥, 地处英国伦敦北部80公里左右的地方, 是近邻康河 (即剑河) 的一座城市, 因剑桥大学而驰名世界。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大学学习, 1922年8月他告别康桥回国, 六年之后, 即1928年他重访康桥, 在回国的途中写下了该诗, 以记述他对于这个地方的眷恋之情。

借助于资料我们可以知道, 康桥之于徐志摩, 不仅仅是一个生活逗留过的地方, 事实上还是一个作者发现了自己、培养和形成了自己志趣和个性的一个精神灵栖地。

正是在这个地方, 作者不仅接触到了科学民主的西方精神, 了解了许多的科学知识, 形成了以自由、宽容、理性、幽默等为特征 (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第6页) 的“英国派头”———即人们常常说的英国绅士风度;而且也解除了他和张幼仪的婚姻, 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林徽因, 开始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生活。所以, 时过境迁之后他回忆说:“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的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见《徐志摩全集》,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在星光下听水, 听近村晚钟声, 听河畔倦牛刍草声, 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 不期然地淹入你的灵性”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见《徐志摩全集》,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一句话, 康桥使徐志摩成为了徐志摩。

正是因为和康桥的这种至为紧密的精神联系, 所以对于康桥, 我们看到徐志摩在自己的创作上也便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了, 1922年他写了诗《康桥再会吧》, 1926年又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 诗人告别这个世界的前三年, 他又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不到八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地方如此频繁的笔墨拜访, 在徐志摩的创作历程中, 实在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事象。研究者方铭因此讲:“生命不管如何匆忙短促, 无论如何辗转迂回。诗人终是属于康桥的, ‘康桥情结’贯穿了徐志摩一生的诗文。” (方铭:《现代诗歌精品》,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第191~192页) 联系实际情况, 应该讲这是一段确论。

第二种的背景是诗人与诗的独特关系。

生活中有许多的事例可以说明在诗歌的创作之中, 诗不必确如其人, 但这些反例却构不成充足的理由, 使我们不用这一词语评价徐志摩的诗和他本人的关系。一如其做人的真诚、率性、灵动, 徐志摩的诗创作也表现出了诗如其人、人与诗高度和谐的一面, “他执著地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 在诗里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 并外射于客观物象, 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33~134页) 。

“从性灵深处来”, 这一表述准确地揭示了徐志摩这首《再别康桥》的魅力所在。将这首诗和六年之前诗人所写的《康桥再会吧》进行比较, 我们会发现所写的对象虽然都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生活的变化。《康桥再会吧》一诗所表现的那个热情、浪漫的诗人, 到此诗的世界里已经不复存在了, “轻轻”“悄悄”“揉碎”“沉淀”“寻梦”, 平静的动作和内敛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已经是一个为生活的风雨所沧桑、所成熟了的诗人。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 家国的动荡不安, 康桥所唤起的理想和爱情在实际生活中的破灭, 人生的失意背景黯然了眼前的对象, 所以,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句, 真可以说活画出了1928年的诗人自我。

借助于上述两层关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个“情感化石”, 通过它, 我们可以真切地感知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爱、怅惘、无奈又无言的苦闷。诗人写的康桥就是诗人自己, 借助于康桥的真诚性情流露不仅活化了康桥, 使我们一抬腿就能够跨越遥遥的时空距离, 如临其境, 而且也使我们真实地触摸到了诗人的脉搏, 感受到了早已逝去的诗人灵魂的一次真实的跳动。

一些人———渴望着性情生活、做过梦或正在做梦的人, 因此而被《再别康桥》所感动。也便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是表达的含蓄和机智。

性情或曰灵性的真诚表现, 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中国现代新诗发展过程中创造社所提倡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这种联想不是空穴来风, 创造社以浪漫主义为其诗学追求的方向,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从骨子里讲, 多半也是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背景的, 主观、感伤、看重想象, 这些表现容易使人们将二者混淆。但是事实上, 灵性的真诚表现和感情的自然流露所导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歌写作。前者重形式、重技巧、重表达, 以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 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 像颜色化入水, 又得形式表现神韵, 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 (徐志摩:《现代评论》第2卷第38期, 1925年8月9日) 。而后者轻形式、轻技巧、轻表现, 重直接、重流露, 以为:“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 生命流泉中流出来的strain, 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 生之颤动, 灵的喊叫, 那便是真诗, 好诗。”所以, “诗不是‘做’出来的, 只是‘写’出来的。” (郭沫若:《论诗三札》, 见《郭沫若全集》第15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徐志摩迥然有别于创造社诗人的美学追求, 在《再别康桥》一诗中集中地体现为其表达的含蓄和机智。

《再别康桥》一诗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 诗人经历了六年的人生风雨之后故地重游, 物是而人非, 心中的感情自然是十分复杂和充沛的。但是, 不同于郭沫若《天狗》《地球啊, 我的母亲》之类诗的直抒胸臆, 此诗的情感表达则显得十分内敛、节制。诗人在意识里将康桥当作了一位梦魂牵绕而又依依难舍的情人,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但是在表达自己对于这位“情人”的感情之时, 作者优雅、谦逊的绅士心性却使他选择了一种平静、舒缓的方式、诗人没有喊, 没有直接地说, 而是巧妙地借助于对象的特征以及语音和语句的组织, 将心中的复杂感情含蓄而机智地散发了出来。

此诗抒情的成功首先有赖于诗人的巧妙移情。“一片风景一片情绪”, 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标榜的这种诗学主张, 徐志摩可以说是深得其玄机的。诗抒发的是别情, 可是他却避免直接写别情, 直接写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只是通过“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四句诗给我们营造或者说铺垫出了一种情感氛围, 然后就带着我们参观康桥, 让我们看夕阳中新娘一样的河畔的金柳, 看水底油油招摇的软泥上的青荇, 看树阴下虹一样梦一样的清水, 领我们在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听笙箫和夏虫的沉默, 至情不言, 但月笼寒江、风吹河柳一般, 诗人情感的对象化却使康桥也活生生地将诗人千头万绪的感情具体地呈现了出来。

不言而喻, 诗人抒情上的含蓄机智同样体现于语音的选择和语句的组织。

“轻轻”, “悄悄”, 轻、细的“q”声母所引导的字音重叠, 带来的是一种格外柔和舒缓的情感的表达, 此外还有“荡漾”“青荇”“招摇”“斑斓”等叠韵词的使用, 柔长悠缓的“ɑn”“ɑnɡ”和“ɑo”韵的使用, 以及首尾两段通章的呼应和重复, 使诗因此在声音层面体现出了一种一唱三叠的咏叹意味, 极为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心中对于康桥所持有的一种欲语而不能的依依眷恋之情:“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 不论是人是地, 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 你怕描坏了它, 你怕说过分恼了它, 你怕说太谨慎辜负了它。”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见《徐志摩全集》,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除了语音的巧妙使用, 《再别康桥》一诗的诗句构造和组织也是很有助于它的含蓄机智的抒情表现的。此诗诗句的构造, 作者使用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矛盾”或“反正”的词语组织方法, 走了正如来, 放歌前置一个不能, 悄悄的是笙箫, 夏虫的出现是为了我的沉默, 挥一挥衣袖, 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切都是矛盾的、是反方向的、但却又是统一的, 是被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的, 不同而同, 貌反而实正, 一开一合、一扬一抑之中, 词语的组织所给予人们的, 正好是诗人在诗情的表达上有意识体现的那种自我控制和内敛。对应于词语组织上的开合扬抑, 此诗在诗句的组织上也别具匠心。诗共七节, 每节四句, 这四句的组织一律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一三句伸出一个字, 二四句缩进一个字, 一伸一缩的有序组织, 使诗歌在诗形上呈现出了一种回环往复、跌宕起伏的视觉特征, 不说词义, 单从建筑的层面上就已经很巧妙地具化了此诗所需传达的诗情形态。

闻一多为了诊治新诗在表现上的散漫无序, 在理论上提出了“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的诗歌“三美”原则, 徐志摩是这种美学理论的积极实践者, 《再别康桥》的写作就是他实践的一种结果。在此诗的写作中, 诗人通过对对象的感性特征、语音和诗句组织的充分利用, 不仅机智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诗情诗意, 而且也使这种诗情诗意的表达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含蓄意味, 极好地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在艺术的意义上,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我以为形式感和古典意味也是此诗为一般读者所喜欢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新诗相对于旧诗有许多优点, 但是, 它的没有形式感或者说无规律性, 还有因为对于古典诗歌的太多的否定而导致的与大多数中国读者诗歌阅读经验的脱节, 却是其为人所诟病的两个难以回避的弱点。新月诗人倡导并在实践上积极探索、谋建新诗的规范。虽然由于认识不足、努力不够产生了许多流弊, 但其成功之作, 即如这一首《再别康桥》, 却使新诗因此具有了一种他人可以把握、可以操作的形式意义, 谈到新诗, 人们因此常常愿意选它为代表, 诵读或者进行技术分析, 它在音韵和组织上的形式或规范性, 使人们由此将新诗和讲究押韵、格律的古典诗歌连接了起来, 从而能够在一种熟悉的阅读背景和经验中解读、消化新诗, 享受读诗的快乐。

此外, 还有非艺术的生存背景。20世纪的中国, 血与火的冲突太多, 太过动荡和不宁, 生活的粗暴赋予了现代新诗极其坚硬的品质, 新诗因此常常不得不以带血的嗓音去进行歇斯底里的战斗或批判, 这是一种武器式的追求杀伤力的表达, 它能够调动读者作为公民的愤怒和激动, 它关注政治、现实、时代问题和民众苦难, 但是它不太关注作为个人的读者, 不注意抚慰他们内心的苦闷和脆弱。

《再别康桥》一诗所体现的徐志摩诗歌的优美价值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它的阴性、轻柔的审美意味, 就像是一位青春美丽的女性的手, 它没有为读者提供深刻、提供广博、提供感知和想象的独特, 但它的轻轻的抚慰却平息了人内心的喧嚣, 使人进入宁静, 无论身在何处, 无论身为何人, 也都能够在一种虚拟的迷幻氛围中, 做梦或者幻想。

“轻轻的”, “悄悄的”, 这抑制、内敛的声音, 很容易让人想到古典的女性, 想到闺阁诗。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 因此体会到了一种陈旧, 一种软化人的意识和情感的腐朽, 感觉就像是琼瑶小说和港台流行歌曲, 它们的表达里蕴涵了太多的迎合, 它们利用了心理上处在青春期的人们的脆弱和不成熟, 给他们提供了感动, 但严格地来讲, 却没有让他们在情感的深层体验和美的深度感知上能有所提升或进步。

作为商业运作, 这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对于诗歌, 对于文学, 这种迎合却是有害的。呸徐志摩的人, 呸《再别康桥》的人, 因此是自有一份他们的道理的。

转眼20世纪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了,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发展, 意味着中国要更进一步地与世界保持同步了, 在这样的时候, 我们还在津津有味地欣赏20世纪初一个用了很陈旧的闺阁情调和技巧写作的诗人的诗, 这确实让人着急和担心, 康桥因此也许真的该别了, 不是再别, 而是永别。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篇6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去慢慢体味的。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隐藏在诗句里,也隐藏在作者的内心之处。我们可以通过诗歌里展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呈现的节奏来领会作者诗歌的意境美。

一、《再别康桥》诗歌的画面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是充满画面感的。当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细读诗歌诗句的时候,通过对诗句里文字的理解,会呈现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面。色彩鲜明,极致地展现了剑桥大学的美丽风景,也表达了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热爱和对那段读书时光的留念。诗歌的色彩很丰富,如,诗歌里“云彩”、“青荇、”“虹”、“青草”的这些意象表现出斑斓的色泽。让剑桥大学充满生机,也处处都让作者心动,天边的云彩、康河的小草,细致入微的景致。“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独自一人在星辉斑斓的夜晚,撑一支长篙漫溯康河,沿着康河游弋,歌声充满了整条康河,徘徊、迎着风、恋着景,忆着往事,借着斑斓的星光,借着离别的歌声,尽情地疏泄内心的情绪。诗人有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昔日剑桥大学读书时的美好回忆、有对林徽因那段感情的不舍、有对即将告别学校的留恋,有离愁、也有疼惜。这些情绪都隐藏在诗人诗歌美丽的画面。

二、《再别康桥》诗歌的节奏美

我们在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会真正的觉得在听歌。诗歌呈现出一种音律美,如音乐般动听,有节奏。诗歌不同诗节里有着不同的韵脚。且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押韵的诗歌更具有旋律美。整首诗歌犹如一首动听的歌曲,悠远而深情,仿佛一位饱含情感、往返留恋于校园和回忆旧日时光的学者在倾述,别有一番滋味。

三、《再别康桥》诗歌的情感美

诗人以情动人。读完作者的诗歌,我们内心会有一种冲动,渴望跟随诗人的脚步追寻作者的过往。回忆他在剑桥大学的那段美好的时光。诗歌处处都有作者的情感在里面,一字一句都赋有作者对往日读书时的留恋。作者在这里曾经结交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他人生的指路人,在这里他曾经遇见了挚爱一生的恋人---林徽因。在这里他曾经受到西方爱、自由、美的新理念的思想的引导,致使诗人一生都在追求美、追求爱和自由。正因如此,作者才会在要离别这里时,有诸多的不舍,才会处处留情。所以,作者在诗歌里说到: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句简单的诗句里,其实包含着作者最深的情感。他为了能够永远地留在自己深爱的这片校园,甚至愿意做一条最卑微的水草,永远地留在康河,留在自己的母校,不愿意离去。又如诗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我们仿佛看见一位青年学者,因为即将远离母校,于是,独自一人撑船漫溯。在处处有着诗人足迹的地方追忆。轻轻的,不去打扰这里的一草一木。尽管想要用歌声来疏泄内心的情绪,但他必须忍住,害怕惊扰这里的宁静。因为爱惜,所以不愿打搅。因而,诗人在这里用“别离的笙箫”抒写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用这种特别的乐器营造离别的氛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以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再别康桥》的思想性引发争议 篇7

据中国之声 《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则现任语 文出版社社 长王旭明因 炮轰假语文的消息备受各方关注,报道中说,王旭明在4月2号厦门举行的一次活动中炮轰假语文,并发表了“《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有些老师非得说它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这样的言论,引得各方讨论声不断。事后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此前媒体报道其言论有不准确之处。王旭明说:“他们其实没有全参加下来,所以,有些评论不是很全面,另外,有些话也不是很准确。比如说,他们说我批评《再别康桥》没有思想性。其实,我当时说的是,我们现在当前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思想性的问题,是我们有些思想性强的作品没有讲透,而思想性弱、情感性强的作品却偏要挖掘它的思想性,比如《再别康桥》。同时,我还举了另外老师讲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也是课文。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但是老师却没有挖掘出来,没有讲出来。”

上一篇:矿物加工工程相关论文下一篇:2020最新托班老师对幼儿的评语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