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效课堂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理性思考和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容易倾向于外在的、强化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在要求与精神需要,这导致教学功利化、教学策略不合理、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取得则是以师生身心的疲惫作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分数的进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与教师普遍的职业高原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些有价值的建议。
1.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在广义上是指一门职业,在狭义上是指某一学科或门类。学习,是教师自主推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向谁学习(1)向专家学习。全国各级、各地的课改理论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学科教学教研专家,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对象。(2)向同行学习。同一备课组,同一教研组,同一年级组,同一学校,同一省市,不同省市,凡从事教师这一专业者,都可称之为同行。(3)向学生学习。“教学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学生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自然也就可以成为教师的学习对象。
第二,学习什么(1)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是从事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前提。(2)学习课改理论知识。教师要掌握那些通用的基本的课程改革理论,以从整体上加深对新课改的感悟。更要认真研读一些学科领域的理论专著,以更好地把握在新课程背景下所任教学科地基本要求。(3)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怎样学习(1)读书。这是最传统的方式,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常常也是最有效的方式。(2)上网。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的平台。(3)研修、观摩。参加网上研修,参加各类研讨会,参加或观摩优质课评比等,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师那里都能找到可取之处,任何经验、教训、体会都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反思。让反思总结,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蓦然回首之间,成败得失处,已然寸心知。
2.教师必须把握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必须执行的法规性文件。就其主线而言,教学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认真施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死板、教条地套用其中的条条框框。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更为重要,在运用时应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教学的最初设计上实现课堂有效性,做到低起点、高标准,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真实目的。所以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通观全册、全单元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各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弄清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构建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好教案。
3.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优先记忆那些有意义的、与已有知识或体验相关联的信息,如果信息没有意义和价值,大脑找不出任何记住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有趣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个体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心,并改正
不和谐的活动。所以知识的呈现逻辑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教师要重视知识呈现逻辑的设计,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教学一般为教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进行操作要点的总结,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教材注意事项。而有的教师将知识呈现逻辑改为先让学生猜测浓硫酸加入水中和水加入硫酸中有什么不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教师再进行实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稀释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知识的呈现逻辑为“学生思考假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的效果好于呈现逻辑为“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效果。前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
4.教师要适当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一节理想的课题应该是安静而有活力的课堂、体现人文精神的课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教师应首先注重垂炼语言,避免啰嗦。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理论在高中阶段无法用实验验证,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在授课
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用生活中常见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的比喻、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标新立异地设计好导入环节,使一堂课一开始就收到先发制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化学”,用“化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体现出“因材施教”。教学全程要用爱心营造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用微笑去教学,学生答对了,给予表扬,学生有了错误,给予提醒。
课堂有效性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课可以这样看:课堂中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其他人(听课者)听的专心;下课时老师有成就感,学生有收获感,其他人(听课者)有收益感,足矣!
参考文献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有效”,主要表现在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主动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结果。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教”与“学”能有效进行。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动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应创设情境,愉快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样有助于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的教学设备和现代的教学媒体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看的让他们看,能做的让他们做,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他们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酸和碱的性质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了解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如此,学生不仅能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实现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口、动手、动脑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
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学生、备教具、备板书及实验器材等。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化学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会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就会减少课堂的“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教师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不外乎包含三个部分:复习已经教过的内容,教学新的章节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如采用笔头练习、测试、提问等复习方法;利用实验、借助讲解、动手操作等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随时根据情况转变教学方法,保证所教的内容学生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习小组作为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互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小组合作目标,并且主要以合作目标达成的效果作为奖励和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1. 话题讨论。
在课堂上的话题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的精髓,选择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于学生能在讨论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每个小组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整理后,由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2. 动手实验。
化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师花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更多。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做,学生看。而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试验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快、更牢靠地记住所学知识。这真正做到了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素质教育。
五、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主体参与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1. 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了其“教”的功能。
2. 评判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了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低效课堂教学问题。
3.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意学。
4. 重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5. 让教师更了解学情,促使教师的问题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6. 促进了教学的其它环节的有效性,如解决了集体备课形式化、备课笔记教条化、课堂教学低效化等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大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深信不疑,觉得以前的方法是相对“安全”和“可靠”的,因为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所做的事情是教师可以“预知”的,而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根据社会情况的真实性特点,活动的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在交流活动中能否获得经验。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 并探讨了化学有效教学的前提、途径、关键和意义。
一、课前
教师应做好科学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课。备课的关键在于备知识、备学生、备方法,做到知己知彼,战术得当。教师应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局部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下来研究,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中的重难点。备学生就是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即将所学知识的可能掌握情况。教师可编写学案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从而让学生方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在设计学案时,教师要思考以下问题:其一:如何将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微观知识形象化,深奥知识浅显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其二:思考课前反馈信息,分析知识的障碍点和拐弯处,估计学生可能犯的错误,准备弥补措施。其三: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知识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措施。
二、课中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用心去学,用心去学就能学好化学。教师可以利用魔术、诗歌、情境导入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绪言课,教师可以精选几个有趣的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清水变牛奶”“茶水变墨水”“无中生有”“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让学生在第一节化学中就感受到化学课的魅力,从而热爱并喜欢上化学这一科。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讲金刚石和石墨时,教师可联系我们平常使用的铅笔。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黏土制成的,当掺入黏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反之石墨的比例增大,黑色增强。H代表铅笔的坚硬程度,H值愈大,铅笔愈坚硬;而B则代表黑色的深度,B值愈大,则铅笔愈深色又如,讲酸碱盐时教师可让学生明白蒸馒头时为何放纯碱、明白治疗胃酸药“斯达舒”的主要成分是AL(OH)3。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白色污染等是怎么回事及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如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
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为什么洋葱被称为厨房里的催泪弹?苹果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嚼口香糖可以防止蛀牙?防晒霜瓶子上的符号SPF、PA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乱扔废电池?又如,讲CO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如何避免煤气中毒。再如,讲到蛋白质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洗血渍为什么不能用热水。
(三)课堂实验与多种媒体技术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切实掌握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自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他们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教育教学功能,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对于健康有害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多媒体化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能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实验资料表明:视觉记忆效果的为70%,听觉记忆的效果为60%,而视听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达83%。多媒体能将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教学法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将多种教学法如探索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质疑答疑法等相互配合、相互穿插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好的方法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自学法、对比法、表格法、网络法、歌诀法、系统法、联想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进行归纳小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规律化、网络化。
三、课后
(一)教师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1.教师首先要反思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有无重点知识的遗漏?是否充分考虑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教学进行得是否顺利?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以后自己还要在哪些方面不断地改进?
2.反思整节课中的亮点及不足,不成功之处要充分挖掘失败的原因,下次上课时得到完美的改善,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二)学生要对所学知识及时总结
每节课后,教师都要注重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和以前所学知识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不但要进行课后总结还要章节小结,从而能对每一章节所学内容了然于胸。教师还要进行不定时的抽查,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要想建立有效的化学课堂,就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都获得大幅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每位教师教学观念也不断更新,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都关心的热点问题。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对初中化学科来讲,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更是迫切。怎样减轻学生的负担,怎样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质量,可以说是每个初中化学老师都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所谓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课程教材和合理的途径、方法,产生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现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认真备课,为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做好准备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钻研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进行教学内容处理,甚至是调整同一章节的教学顺序。然后,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准确界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教学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节课在初中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知识层次。这是我们对这节课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如《分子和原子》课程标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界定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②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让学生积极地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
重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难点:能用微观性质解释实际问题。
本节课教学就必须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开展。能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点。
(二)预见学生学习情况,课前备课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预见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并考虑如何处理这些相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秩序,这样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如《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过程中探究实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大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来得到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但学生肯定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氨水不变红?教师如果没有事先有去准备,马虎应付,学生会有兴趣听完你的课吗?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处理好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微粒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微粒间力的问题等等。上课时教师必须作到心中有数,且能自如地把握深度与广度,既让学生有一些了解,又不能让他们一直在那里纠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又为后续学习留下动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以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但兴趣也会减弱,甚至消失,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才能孜孜以求去自觉探索。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见的自然现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汽水瓶一打开为什么有很多气泡翻腾?为什么能人工降雨?为什么烟花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有千奇百怪的石林„„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得他们急于了解前因后果。
2、利用实验现象,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开学第一堂课,我一般都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先做几个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白纸显字”、“魔棒点灯”、“水火相容”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令学生欢呼雀跃,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就感到了它浓厚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使学生们想学、爱学。
3、利用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当学到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侯德榜为国争光的光荣事迹。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景,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计精彩的引言,一些化学故事、化学家的成长事迹、化学问题的争论、化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
(二)精心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要求成为评判课堂教学“有效”或“无效”的标准。而课堂教学“有效”与“无效”,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前提。优化了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教学难点是怎样把抽象的微粒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成败就会影响这节课的效果。本节课如果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用闻到各种香味、各种饮料的味道、搜救犬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作用等等作为情景材料,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为这节课的所有教学作铺垫,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另外,问题的设计也是维持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对学生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设计围绕重难点的问题,按一定的梯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学生的兴趣就能得到进一步的维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近几年来中考就这个知识点所出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学习本课内容知识点的目的,达成教学目标要求,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效了。
(三)开展探究学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形成假设方案,最后对假设进行验证与交流。
在探究HCl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无法直接判断,这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一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
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二说: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三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或<7。学生四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试管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
学生们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让实验事实说话,学生体会更深。
(四)有效处理突发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补充
一个教师再有本领,他都有意料不到的课堂突发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时,一位胆大的学生质疑,说他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偏大,引发学生们哄笑。教师再次仔细观察,事实确是如此,学生们脸上疑云重重。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观察仔细,敢于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步骤,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积极讨论并找到了答案:红磷点燃后,燃烧匙插入集气瓶的动作不够迅速,导致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逸出太多。学生们用实验验证,结果果然如此,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就有效了。
课堂是师生互动最多的地方,是传输知识的主阵地,但由于新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强,问题更多,应注意处理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矫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展开联想,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
三、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师的不断的反思,素养的提高
教师所具有的素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主导却是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科了解得越多,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或者使用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游刃有余。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在一朝一夕中锻炼,不断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学会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要做名师,必先反思。教师要不断的反思,不但反思课堂的成功、精彩处,闪光点,更要记录教学中的疏漏,记录你的困惑。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己的品味。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能,深思适应现代理念的教学策略,并付诸于实践,为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摘要: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从10个方面来浅谈:1.教师的作用;2.教案的编写;3.关于“预习”;4.巧设引言;5.开展探究教学;6.关注课堂的意外;7.加强提问教学;8.建立学习小组;9.注重教后记的撰写。苦干加巧干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
从2005年暑后我市全面进入新一轮课改开始,课改在我市轰轰烈烈的进行了4年,现在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版课本,我市一直推行使用沪教版。我们也经历了化学分值从100分到70分再到80分的变化历程,也经历着因分值的变化而导致课时的变化、化学学科地位的变化,但课标没变、考纲没变、教学任务没变这一对矛盾。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上好每一节课,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下面按课堂教学程序,将我想到的、看到的、做过的、读过的、困惑过的谈些看法。
一、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老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不可一世的权威消解了淡化了,还原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是一般的合作者,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放任自流;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结果永远是萝卜而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他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说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的讨论,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高超的教艺,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答应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备课组统一,发挥集体的聪明,甚至是电脑打印好。那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让自己的教艺和聪明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千万不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如何预习?有效预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那么应该怎样预习,不同的学校、老师有不同的做法,基本要关注以下两点: 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要明确任务。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恰当的指导与引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不能把预习作为新课的前置,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太高的要求。要将预习定位在扫清基本障碍,疏通知识脉络的层面上,假如太难,会让学生的预习爱好降低
预习检测:1.简单。2.省时。3.诊断。4.铺垫。
预习检测肯定要,但检测往往让学生生畏,它不应当成为一节好课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应从出色的引言开始。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要有新意、目的性要强等。常见的: “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爱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学故事”导入法
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喜欢引用原载于«辽宁青年»题为“思维的枷锁”一文。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任何事情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都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固定的思维模式是人生的大敌,当我们被某个思维定式桎梏时,我们唯有具备打开思维枷锁的勇气和聪明,属于自己的奇迹才有可能出其不意地降临。
这样的开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那样的结尾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得到体现。
“激趣”导入法
如在学习《硫酸》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面:醋瓶倒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再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引言:学生的爱好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
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先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难道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地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正是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而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这种大胆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
不管我们课前怎么预备,课上总会有一些意外发生,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演示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中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使在老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CO2的性质和制取”时,在演示时把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通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很快就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但当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时,石蕊并没有恢复紫色。直面实验失败,把实验的失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教学中,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学生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中,学生把产生的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正常情况下,澄清石灰水应该很快变浑浊,可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通好长时间,仍看不到浑浊。此时他必然会请教老师,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适当引导,学生就会通过思考得出自身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是石灰水可能存在问题;是可能发生了其他反应加以引导。
应当说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灭了;Na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水没有喷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了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也是老师展示教艺的重要方式。老师提问的场所很多,课堂、预习导引、辅导、练习等。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教师都有感觉: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扭转这种状况。
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xml:namespaceprefix=vns=“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xml:namespaceprefix=w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在设计“微粒之间有空隙”预习导引时,针对课本水与酒精的混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玻璃管上空的空隙里有什么?假如实验过程中,向玻璃管中先加酒精后加水,现象以如何? 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例如:在检查原子的构成预习效果时,不是问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而是展示一幅图:通过这幅原子结构模拟示意图,谈谈你对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熟悉?
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呢?能用提供的药品,来验证你的结论。(仪器任用)水、氯化钠、高锰酸钾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混合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不下沉?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冰的密度为什么比水小?蜡烛的烛芯的棉线有什么用?可燃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CO2为什么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什么70%--75%的消毒酒精杀菌最好?超导材料的使用不是违反了欧姆定律了吗?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轻易造成学生的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化学学习过程,要检查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可以请组长、副组长帮忙,让老师得到一些解放。在课堂也可以进行一些小组间的竞赛。如学习了元素的化合价后,可以让学生提问,让几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答,最后进行组间评选。各项评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可以给予表扬、奖励。让拖小组后腿者感到别扭,他的滞后能否得到组内同学的谅解。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可以说他并不太多在乎老师的看法,在同学的看法他们往往很在意。
九、教后记可以提高教师的品位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课时,一般教师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课堂教学之后,假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
当然开展有效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重的方面:初、高中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总之让我们: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只有苦干加巧干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参考文献: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作探究教育”,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就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优化的探讨、注重自身教学基本素质、能力的训练,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授课的艺术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题
好教师首先是一个好演员,语言清晰、流畅;眼神亲切、带有鼓励性;表情丰富,和学生有一定的亲近感,但光作个好演员还远不够,更应是个好导演,备好课好比有了好的剧本,在授课时应启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他们的激情,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一个人的有意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尤其是生长发育期的青年学生,走神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博览群书,能讲些与课本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小故事、小常识、小幽默等吸引学生注意,另外教师上课时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表明:教师上课时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相反,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毫无兴趣。
二、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的内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成败的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其中优化备课环节则是关键之所在。
1、注重分析、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教程内容
既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其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与考点,对考纲中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熟知其深、广度。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知识的积累,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着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及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故注重分析、处理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要一环。
2、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讲究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过去的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者,逐步转化为主动地接受,愉快地学习。教师在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上一定要花时间、花精力,才能给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3、设计、编写教案——实施优化课堂教学
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在编写教案时还要精心设置疑问、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要掌握好提问时机,且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并注意如何及时评价学生的问答,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段,才能讲出有特色、有个性、重点、难点突出,有成效的课来;才能达到优化备课这一环节。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只有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手、眼、脑并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才能学得实、学得活。如何才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先导,是掌握知识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的学习持久兴趣,使学习过程最优化。教师应创造情景设法使这种兴趣始终维持,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适时讲述一些化学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避免枯草乏味的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趣味。如在讨论到“苯分子结构”时,向同学们介绍苯分子结构的发现趣事:有一晚凯库勒做梦时,梦到了六条蛇相互咬住另一条蛇的尾巴,构成了一个环状结构,醒来后,凯库勒立即画出了苯的分子结构:称为“凯库勒式”。这样的教学实践,始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同学们树立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理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上课便能全神贯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便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分层次地、深入地展开思维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自然学习得轻松,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
3、引导自学,让学生善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更在于要教会分析知识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教师应采取活泼多样的方式,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力,并对其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
4、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业、成绩、解题方法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及时对作业及解题方法进行肯定和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解题方法时,要尽可能用鼓励性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时刻在注视自己,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进步。教师应该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好、太好了、你能行、精神可嘉” 等之类的话,真心欣赏学生的发现,使学生获得成就、受到激舞。
四、“验收”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障
教师解难答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起到反馈及时,适时调整进度的作用,该环节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是防止分化掉队现象的有力手段,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从而能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以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节节清、章章清。常用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有:(1)适时进行课堂提问。(2)借助课外练习获取反馈信息。(3)从学生的知识小结及相互讨论中获取。(4)调查问卷。
(5)除了上述几种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外,实验、测验、召开师生座谈会,个别交谈也都是获取反馈信息的常用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讲授型课堂模式, 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尝试着利用实验来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江苏特有的高考模式, 学生对于双B学科的兴趣, 是其选择是否选修的关键 (都不选修了, 何来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将化学教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能够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 在高一必修卤素知识的介绍时, 我适时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用生活中的物质检验加碘盐中是否有碘元素 (化学方程式:5I-+IO-3+6H+=3I2+3H2O) 。学生对这个问题既好奇, 又胆怯。我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物品和实验步骤,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时间为一天, 第二天实验室集中检验。第二天上课时, 我看到学生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东西, 有土豆、紫菜、海带、白醋、胡萝卜、大白菜等等。也有的学生什么都没准备, 显得手足无措。于是, 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 我把讲述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机会留给了他们, 这样, 一场别开生面的验证实验开始了。当新切开的土豆表面变成蓝色时, 学生高兴地直呼“我们成功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化学课堂充满兴趣、怀有期待时, 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有效?
二、因地制宜, 为相应知识点巧设化学实验
1.对比实验的妙用
课堂演示实验不是非做不可, 更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是要用到点上。为知识设计实验, 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 讲解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时,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先讲知识点和实验注意事项, 然后用实验来验证其结论, 并反复强调溴水的用量。其缺点是时间一长学生就忘记了。为此, 我先讲解相关的知识点, 再安排以下两组实验 (每位学生都做两组) : (1) 向2mL苯酚溶液中滴入1~2滴溴水; (2) 向2mL溴水中滴入1~2滴苯酚溶液。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解释原因。实验结果给了学生强力的视觉冲击, 此后关于苯酚与溴水的反应要看到白色沉淀, 就无需交代“浓溴水, 要过量”了。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 尽量设法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启发性, 富有思考性。
2.探究实验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化学的自然本质是实验, 借助实验来探究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就目前的调查发现, 有些教师的探究性实验表里不一, 是“为探究而探究”。现在各校在化学课时上安排的时间有限, 我们还是要根据课时内容, 适时、适量、恰到好处地安排探究性实验, 为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量体裁衣”, 由此才能事半功倍。例如, 在介绍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 教师做了演示实验, 实验结束后发现大试管中的物质是黑色的, 这时有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根据反应方程式, 产物要么是白色的无水硫酸铜, 要么就是蓝色的胆矾, 为何是黑色的呢?此时不能以“时间有限, 就此作罢”一笔带过。这其实是一个开发学生思维, 引导其思考的大好机会, 于是我就请学生自主讨论, 猜想其可能的物质, 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一组学生认为主要是无水硫酸铜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另一组学生则认为是五水硫酸铜与没有反应的铜。经讨论之后设计实验如下: (1) 取少量反应后混合物加入水中, 看是否有不溶性红色物质沉淀, 以证明铜的存在; (2) 再取少量混合物先过滤, 将滤渣洗涤, 若有黑色物质存在则有氧化铜; (3) 观察 (2) 中滤液的颜色若为蓝色则证明有五水硫酸铜, 加水颜色加深, 则有无水硫酸铜。我肯定了学生的做法比较合理。这样的探究实验的介入, 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24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及师生情感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氛围,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习的素材。近年来,教学情境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在师生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注重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要素引入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创设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化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育的实效性。
如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时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的标签、果汁饮料的包装纸、在课堂上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含量的意义;在学到“溶液的酸碱性”时,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医用酒精和自己收集的花瓣制做酸碱指示剂,带到学校并当场测给大家看;在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课堂上给各小组学生分发: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让学生分组用pH试纸测定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在学习到“化学与能源”时,让学生用家中的水果自制水果电池等。这样一来,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些教学案例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只要时时留神、处处留心,便可以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化作教学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其中,教师是创建有效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情感则是联络各要素的纽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学习内容,这对完成教学这一双边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一次市级的优质课比赛中,由于要到别的学校借班上课,我和学生之间都很陌生,而且上课的内容是“第六章:溶解现象”的复习课,课的内容又比较枯燥,所以要上好、上活这堂课很难。想来想去,首先我在上课前对全班学生说:“老师今天来是来找好朋友的。”学生一听觉得很有意思,我又说:“你们知道谁是我的好朋友吗?”(吊学生胃口)学生说:“不知道。”“化学课代表啊!虽然我没有教过你们,但是我认为化学课代表肯定是我的好朋友。谁是化学课代表啊,能站起来吗?”课代表站了起来,我问:“你觉得我们是好朋友吗?”他很害羞,小声的说:“是的。”“我听不见哦。”“是的!”他大声的说。学生轰然大笑。在笑声中我们拉近了距离。接着我又拿出一瓶旺仔牛奶,问:“你们见过这个吗?”“见过!”学生大声说。又问“喝过吗?”“喝过!”“甜吗?”“甜!”……由此在欢声笑语中我引入了这节课。找朋友,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缓解了后面有很多评委的尴尬气氛。旺仔牛奶瓶的红颜色与瓶上可爱的卡通图案让学生觉得很是亲切,这些使这堂课亲切而有活力。
三、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导入新课时激起的热情不减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推“波”逐“浪”,抓紧教学有利时机,不断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不断探索新的知识。
在讲到氧气的工业制法时,由于氧气、氮气的沸点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所以学生很难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是物理变化,更别说理解氧气和氮气谁先蒸发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温度计,标出氧气沸点(-183℃)和氮气的沸点(-195.8℃),并向学生做了解释,然后跟学生说,“今天啊我要带大家到零下200℃,去看看工业上氧气是怎样制出来的。”学生一听,兴致就来了,我接着说:“怎么去呢,用我们的想象力啊!”学生笑,“假如我们今天都穿着很厚很厚的衣服,来到了零下200℃”,一边说一边我还做出穿着很笨重的衣服,笨重走路的样子,学生很开心的进入了我设计的情境中。“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可以调节温度的容器前,里面装着除去了杂质的液态空气(常压下)。这时我按下升温按钮,从零下200℃往上升温,好,零下199℃,零下198℃,现在零下196℃啦,再升点温,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有的学生说“氮气会沸腾的。”“再继续升温呢?”我接着问,“液态氮会变成气体的。”“那剩余的是什么呢?”“液氧!”大家一起说。我又问:“这个过程是什么变化呢?”“物理变化”学生说……利用情境,轻松的把这节课的难点解决了,同时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 创设良好的活动教学情境,巩固内化,激发求知欲
活动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锻炼能力的好机会。活动能促进学生信息、情感的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内化,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时,教师要以“静”求“动”,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有趣化;还应不断改进、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互相交流的环境。这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其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行为。
例如在讲到元素符号时,由于元素符号多而难记,于是我让学生熟悉元素符号后,就以小组(小组人数相同)为单位,进行竞赛。我来说名称,学生说字母,由学生计时,看看哪组说的又快有准,有哪组不服气的还可以主动申请挑战第一名等。就这样枯燥的元素符号变得激动又有挑战性。又如在讲到碳酸盐的鉴定这堂课时,我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再让学生自己去找些他们认为含有碳酸钙的物质,找到后带到学校来,在课堂上亲自鉴定、得出结论。还有在教学金属活动性这一节时,为了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在上课前一天,我问学生:“你们想制银吗?如果想,自己找些铜丝,明天带过来,谁带谁就可以制银哦!”我的一席话让学生带着很大的疑问和求知欲去找铜丝,又非常期待明天“制银”的那堂化学课。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平等、民主、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考探究、激发求知欲,而对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情境的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比如多媒体,实验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敢说、要说,实现人人参与、共同协作的局面。
总之,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而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氛围,又是提高有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只有把握、营造课堂教学情景和氛围,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会平.课堂教学情境和学习气氛的创建[J].教育艺术,2010,(1)
[2]秦宝珍.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J].教育艺术,2010,(9)
【化学有效课堂】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07-19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06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09-13
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11-1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农村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11-04
化学有效性作业布置06-19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09-18
游戏化学习理念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09-29
谈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论文11-03
感悟有效教学,打造有效课堂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