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平易近人故事
姜子牙被封在齐地。过了五个月,姜子牙回来向周公报告齐地的情况。周公问他:“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 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快。”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地,当了鲁公。三年后伯禽向周公汇报鲁地的惰况。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慢才来汇报?” 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
周公听了,叹道:“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单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才会乐于接受(平易近人)。”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征发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的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东市朝衣成语故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晁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晃晁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灭此朝食成语故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带领大军去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都是小国,根本抵挡不住,就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郤担任中军大将,率领八百辆兵车去讨伐齐国。
郤的部队和鲁、卫、曹三国的军队会合以后,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齐顷公听说后,就率领大军开赴边境鞍地(今山东济南),双方在这里摆开了战场,并约定第二天交战。
齐顷公因为连续打败了鲁、卫两国,特别骄傲没有把晋国的军队放在眼里。第二天一早,齐顷公亲自披挂上阵,对部下将土们说:“我们把敌人消灭了再回来吃早饭!”说完,连战马都没有披甲,他就亲自擂鼓向前冲。
开始时,齐军的攻势很猛,箭就像雨一样飞向晋军,晋军死伤颇多。晋军主帅郤克中了箭,血一直流到了脚上,他仍然坚持着擂动战鼓。他的副手解张也被箭射伤了手,他把箭杆折断,血把右边的车轮都染红了。他对
郤说:“中军的旗鼓是全军的灵魂,要是您还有气力,就不要停止击鼓!”说完,他也拿起鼓槌,帮着擂起鼓来。
牝鸡司晨典故:唐太宗是个英明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繁荣昌盛。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十分贤惠,因此得到太宗的器重。一次,唐太宗和皇后谈及国家大事,太宗想听听皇后的意见,皇后推辞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
听谗信佞,残杀忠良,驱逐正士,播弃黎老,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惟家之索。”◎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冰山难靠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汗流浃背成语故事
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尧帝命鲧治水。鲧用土石来堵掩凶猛的洪水,结果失败了,被尧处死了。
舜即位后,又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把沟渠的水导人江河,又把江河的水导人大海。13年如一日,天天带领百姓奋战在治水工地,有三次路过家门口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眼。他这种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牺牲精神得到后人的称颂。
这个成语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老牛舐犊成语故事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扣盘扪烛成语故事
有一个人,由于生下来眼睛就瞎了,因此,他不知道太阳是怎么样的东西。有一次,他听到别人说太阳的形状很像铜盘,就找了一个铜盘,敲了敲,发出的声音,他就牢牢的记在心中。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便告诉人家,那就是太阳。但是人们却纠正他:“太阳不仅像个铜盘,它还会像蜡烛一样的发光呢!”他回到家里,找了一枝蜡烛,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种形状。”后来,他摸到了一枝“钥”(就是很小的笛子),就大声的说:“这一次太阳可让我找到了。”
盘,这个字现在是皿部,古时候是木部,因为古时候的盆大部分都是用木头做的。太阳和钟钥,原来都是两种完全不相关的东西,明眼的人,自然一目了然,但是眼睛坏了的人,只凭着别人的一言半语来猜测,当然会闹笑话,所以以后人们将这段话引申成“扣盘扪烛”这句成语,比喻因为认识不清,而错下结论。
这则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尹吉甫是周宣王的一名大臣,原名兮甲,字伯吉甫。由于他担任尹一职,后人称他为尹吉甫。
当时西周常受到一些异族的骚扰,宣王就派他和另一名叫仲山甫的大臣去讨伐。二人合作得非常愉快,齐心协力,共同御敌,巩固了周王朝的边疆,功绩卓著。在合作过程中,尹吉甫发现,仲山甫这个人非常有才能,对君王特别忠心,因而对他很佩服。
后来,宣王命令仲山甫到齐地筑城以抗御外族。仲山甫虽然知道齐地的条件很差,但他还是欣然受命,立刻前往。临别之时,尹吉甫写了一首叫《民》的诗赠给仲山甫,对他的德与才予以赞扬。
上面提到的就是其中的四句。这个本来为褒义的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成为贬义词。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中用的“明哲保身”就是一个贬义词。
穷兵黩武成语故事
陆抗是吴国丞相陆逊之子,三国时期东吴的著名将领,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统率五千人马。孙皓做了东吴国君后,任命陆抗为镇军大将军。当时东吴朝政腐败,孙皓残暴骄奢,滥用酷刑。陆抗多次上书劝孙皓改善政治,加强国防,以巩固国家,但孙皓总是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陆抗奉命率军讨伐叛将步阐,在吴晋边境和晋军对峙。陆抗与晋朝大将羊互派使者往来,表示友好。孙皓听说后,十分不满,派人责问陆抗为什么不出兵攻晋。陆抗向孙皓上奏:“现在朝廷不采取富国强兵、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政治、安抚百姓的措施,反而任凭诸位将领追求功名,用尽所有的兵力,战争不止,致使耗费的资财数以万计,士兵疲劳至极。这样敌人的国力没有削弱,而我们自己倒像是重病了一场。”陆抗还提出吴晋两国实力悬殊,现在应该停止用兵,增强国家实力。但孙皓不听陆抗的忠告,最终导致了东吴的灭亡。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领部属去朝见吴王,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他想:“这是越王勾践在收买吴国,让吴国安逸松懈,失去警戒心,将来好灭吴国!”于是便向吴王進谏说:“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从吴国,但实际上却图谋吞并吴国,您不及早灭了越国,以除后患,大王去攻齐实在一点意义也没有,齐国只不过是一块没有用处的‘石田’,真是不智!”吴王夫差不听劝告,还命伍子胥自杀。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句践所灭。
后来“心腹之患”这句成语用来形容隐藏在内部的祸害,如不妥善处理,将足以致命,危害生存。
文质彬彬成语故事
一个人如果内在朴实的本性胜过了外在的华丽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如果文采胜过朴实的本性,就会因为文辞太繁杂而显得虚华。只有外表文采和内在朴质均备,配合协调,才能达到表里一致,成为一个真正才德出众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启平民教育之先驱,后世尊为”至圣先师”。《论语》一书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互相问答的话,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文质彬彬”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或形容文章内容与辞采并茂。
不恥下问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孔子佩服老子学问高深,便向老子请教道学方面的知识。
老子说:“你想问道的学问,就应该去掉杂念,清净精神,心志专诚,洗涤身心,然后才能听讲玄道。不过今天我先粗略地给你说一说吧!我先说人吧。人活在天地之间,时间非常短暂,好像骏马过狭窄的空隙,一闪而过。世上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来皆是变化,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对于死,人们却感到悲伤,这是人还被生死的观念所束缚,如果把死看成是骨肉埋在地下,精神散于天空,变成无形的东西,这便是从有形归之无形,也就没什么可以感到悲哀的了。道本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关键在于领悟,领悟到了,你就得到了道。”
半部论语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巧退秦兵成语故事
【出处】《淮南子·人间》: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
秦穆公派孟盟等出兵偷袭郑国。(军队)来到郑国以东,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共同商议说:
“秦国的军队已经远涉几千里,频繁地突破了很多国家,看他们的趋势,一定(是要)偷袭咱们郑国。凡是偷袭侵犯他国的,(侵略者)都以为他国(不知道),没有准备。如果我们表示知道了他们的真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再前进,(这样就可保住郑国不遭侵略)。”
于是弦高和蹇他就假称是受郑王的命令,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秦国的)三个统帅(觉得很奇怪,认为郑国已经发觉了)就互相商议说:
“凡是偷袭别国,都是因为对方不知道。现在人家已经知道了,(特地派人来慰劳),那就一定加强防守了,所以,再按原计划行动,怕是没有好结果。”于是就退兵回国了。
汉朝时期,汉哀帝宠信董贤、孙庞、息夫躬,给他们封侯。丞相王嘉劝哀帝不能封侯,避免生出祸患。息夫躬担心董贤权势越来越大,就劝哀帝对匈奴出兵,王嘉劝哀帝不要对他的意见先入为主,应该和平共处。息夫躬计谋败露遭灭门之祸。
汗牛充栋成语故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杀鸡儆猴成语故事
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的岳阳市,也就是原旧县城的西门城楼。该楼高三层,向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洞庭溯。此楼初建于唐朝初年,到北宋年间又加以重修。
膝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们两个都在公元10考取进士。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膝子京担任了岳州知州,次年就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他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范仲淹就欣然接受了好友的请求,写成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文中写到了在不同的时令、气候条件下,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和不同的感受。
“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的就是在春风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这时,你就会觉得心胸开阔,豁然开朗,精神十分愉快;这时,所有的一切荣辱得失都会忘记得一干二净,你再端起洒杯,在阳光的沐浴下,清风的吹拂下,举杯畅饮,这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五色无主成语故事
传说在尧治理天下的时候,出现了滔滔的洪水,使世上成了浩浩渺渺的汪洋一片,连高山和丘陵的顶颠都快要淹没了。
舜在巡视中发现,禹的治水本领比他父亲高强,便向尧推荐,让他继任父职治水。不久尧去世,舜负责治理天下,便让禹掌管工程。禹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平息水患。后来,禹成为舜的继承人,建立了夏朝。
有一次,禹带着许多随从到南方去巡视。在渡长江的时候,突然波涛翻滚,船被颠得左右摇晃起来。就
在这当口,一条巨大的黄龙从江中冒了出来。船底被龙背顶出水面,只要它稍晃动一下,船就会翻入江中。船上的人脸色失去了控制,纷纷露出惊骇的神色,狂呼乱叫起来。船上唯一神色自若的是禹。他毫无惧色地站在船头上,笑着对黄龙说:“我受天帝之命全力为百姓做事,活着的时候生命寄放在人间,死了就像回家一样。你不需要这样吓唬我,快走吧!”
黄龙听了禹的话后,注视着禹的脸色,发现他果然没有任何恐惧的表现,马上沉人江中潜走了。
五日京兆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当政的时候,张敞被任命为京兆尹。他担任这个官职时间长达九年,后来因涉及到与被杀的中郎将杨恽的关系而受弹劾。
原来,杨恽本受宣帝信任,但他经常在背后议论朝政,甚至讥讽宣帝,因此被削为平民。后来他继续发牢骚,写信流露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以致被杀。之后有官员上书给宣帝,说杨恽的朋党友人都照例被罢免了官职,所有弹劾张敞的奏章还压在皇帝那里,未交给下面办,要求从速处理。
就在这个时候,尚在任职的张敞命掌管捕贼的官絮舜去查办一个案件;絮舜以为张敞正被弹劾,马上就要罢官,因此不为他查办,私自回家去睡觉了。
有人劝絮舜别这佯做,絮舜回答说:“我为这个人已经卖了很多力啦,如今他只能做五天的京兆尹了,哪能再查办案件呢?”
张敞得知絮舜说这样的话,马上派下属将他拿住拘押起来。当时,十二月只剩下几天了。西汉的刑律规定,每年十二月处决犯人,所以查办案件的官吏日夜办理有关絮舜的事,最后判处他死刑并立即执行。
絮舜被提出监狱处决前,张敞派人带着命令对絮舜说:“五天的京兆尹究竞怎么样?十二月就要过去了,你还能活命吗?”
絮舜被处决后不久,检查冤狱的官员前来巡视,絮舜的家属用车载着絮舜的尸体;并把张敞的命令放在上面,向检查冤狱的官员申诉。”官员把张敞杀害无辜的事奏报了宣帝。宣帝并不认为张敞犯了重罪,只是罢他的官,让他当普通百姓。
过了几个月,由于京城里的官吏和百姓对盗贼的松懈,不断发生事故,宜帝想起张敞执法严明,便派人去征召他。使者来到张家,他的妻子儿女以为出了大事,吓得哭了起来。张敞笑着对他们说,我已经是老百姓了,只有郡里的属官才会来捉拿我。现在来的是朝廷的使者,这是皇帝想用呀!于是,整装跟随使者到官署去待命。与此同时,他上书宣帝说:“臣因为絮舜而犯了罪。絮舜一向是我喜欢的属吏,曾多次受到我的恩惠和宽待。他以为我被弹劾,一定会罢官.就接受了差事不去办,私自回家睡觉去了;还说我是五天的京兆尹。忘恩负义,败坏风气。我认为,絮舜目无法纪,就违反法令把他杀了。我杀了无辜的人,就是受到了最严厉的制裁——处死,也没有遗恨!”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
春秋时期,遽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臣。他为人十分正派,很得卫灵公的信赖。
有一天晚上,他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下车敬礼示意后再离开。但到了晚上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是可以的,但遽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所以,他到了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行礼表达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这时,正好卫灵公还没有睡,他正在宫里和夫人南子说话。他听见宫外有马车行驶的声音,知道马车是从东往西走的,到了宫门口还停了一会儿。
他就问南子说:“这是谁呀?怎么会在宫门口停下呢?”
南子说:“坐车的人肯定是遽伯玉,他乘车从东往西边去了。”
卫灵公觉得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那一定就是遽伯玉呢?”
南子说:“遽伯玉是有名的忠臣、贤人,他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他不会在公开场合故意表现自己来博取名声,也不会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做不该做的事。他最遵守礼节,就是没人看见,他也决不会忽略自己应尽的礼数。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宫门,下车行了礼以后才离开。”
卫灵公听了有些怀疑,就派人暗中调查,结果还真是这么回事。他暗下佩服南子的判断力,却故意同她开玩笑,骗她说:“我派人查过了,昨晚的确是有人坐车经过王宫,在宫门外停车行了礼,但这人却并不是遽伯玉。”
南子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倒了一杯酒,向卫灵公表示祝贺。卫灵公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说:“你昨晚说那人是遽伯玉,我告诉你说是另外的人,你猜错了,为什么还要向我祝贺呢?”
南子说:“原先我还以为卫国只有遽伯玉一个贤人,现在才知道我们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贤人,这说明您至少有两个贤臣,难道还不值得祝贺吗?”
卫灵公听了,很佩服南子的远见卓识,就接过酒喝了,笑着把真相告诉了南子,并说:“第二个贤臣倒是还没有找到,可你却是我的贤妻啊!”从此,他对南子更加敬重了。
天高地厚成语故事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正月》。
传说在远古时期,天地还没有分开。宇宙就好像鸡蛋一样,里面是混混沌沌的一团黑暗。古来大力神盘古开天,轻清之气上升为天,并以一天高出二丈左右速度上升,并有日月星辰出现;重浊之气下沉为地,一天比一天加厚一丈,灵气汇为山川河流。天能覆盖万物,地能载重苍生。但天地万物苍生以人为万物之灵尊。
过了1万8千年,天地仍在增高、加厚。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谁也说不清,却只能说天很高地很厚,而“盘古氏”劈开气团,立了开天辟地之功,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创造精神的象征。
天崩地坼成语故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列传》。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越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表面上派将军晋鄙率军救赵,但却让晋鄙停留在荡阴按兵不动,又派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劝说赵王:
“当今秦国称雄天下,这次不是为了攻占邯郸,而是谋求称帝。赵国如果宣布拥戴秦昭王称帝,秦兵定会撤离赵国。”
赵王和赵国国相平原君一时不知如何决策。
这时,齐国一位很有气节的高士鲁仲连在赵国游历,正在被围困的邯郸城中。他听说魏国想使赵国拥戴秦昭王称帝,便让平原君介绍他会见魏国使者辛垣衍,辛久闻鲁仲连是一位高士,且能言善辩,便不想见他,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来此的事情给他说了。”辛垣衍只得勉强同意了。
见面后,鲁仲连一声不吭,辛垣衍搭讪着先开了腔:
“我看如今留在这座围城里的人,大多是对平原君有所求的,而据我观察先生您的神色非凡,不像是有所求于平原君的人,干嘛还留在这里不肯离去呢?”鲁仲连接着说:
“当今人们对坚守节操的人很不了解,错误地认为他的行事是为了他自己。”接着,鲁仲连的话锋转向了正题:“那秦国,是一个不讲礼议、鼓励在战争中多杀人的国家,用权诈对待有知识的人,像对待奴隶那样奴役百姓。如果秦王肆无忌惮地当了皇帝,进而统治天下,我只有跳进东海自杀,因为忍受不了受他奴役的滋味啊!我现在会见将军您的目的,是想帮助赵国。”当鲁仲连谈到魏国目前不真心帮助赵国,是因为还未认识到秦王称帝的危害性时,辛垣衍问道:
“秦王称帝的危害将怎么样呢?”
“以前齐威王讲求仁义,当时周朝又穷又弱,各国诸侯都不去朝拜周天子,齐国却独自去朝拜。一年多以后,周烈王死了,诸侯都去吊丧,齐国去得迟了,继位的周显王大发脾气,向齐国报表说:‘天崩地坼,继位天子睡在草席上守丧,齐国迟迟才来吊唁,该杀!’气得齐威王骂遣:‘呸!你娘是个贱丫头。’终于遭到天下人的讥笑。周烈王活着时他去朝拜,死了他却大骂,这实在是因为齐威王忍受不了天子的苛求。天子总是那样苛刻的,这倒也不足为怪。”
在双方继续展开的辩论中,鲁仲连生动深刻地论说了若让秦称帝,包括魏国在内,将沦为秦王的臣仆而落个任人宰割的可悲下场。一席话,说得辛垣衍无言对答,终于站起来,对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我这就离开赵国,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
【成语平易近人故事】推荐阅读:
平易近人的近义词05-24
四字成语故事-邯郸学步成语故事07-01
四字成语故事-不学无术成语故事09-27
四字成语-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1-06
8.成语故事06-12
孔子成语故事07-13
教育成语故事09-09
成语故事 文档09-29
小故事成语接龙12-23
短篇成语故事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