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学生作文(精选9篇)
成为有自信的你自信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自信会让你快乐幸福。“人要有恒心,”居里夫人说。要特别自信。”现在生活,成为自信的你,为什么不愿意呢?做一个自信的你。人生不再平凡。因为你可以追求,勇敢战斗。(萧伯纳,骄傲)你的人生会很精彩。自信也来自微笑。受到挫折时,微笑含有勇气。当你遇到困难时,微笑是自信的。这是乐观的自信,也是一种精神,决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也许我们经常在街上看到。有些人总是低下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即使外貌丑陋,总是受到别人的歧视,也不能选择低下头。因为你来到这个世界,要好好生活,做好自我。
还有一个故事:珍妮是一个喜欢低下头的小女孩。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不漂亮。有一天,她在商店买了弓,店主不停地称赞她。珍妮不相信,但高兴得情不自禁地抬起头,努力让大家都能看到美丽的蝴蝶结,甚至不介意出门和人相撞。珍妮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教室,老师拍着她的肩膀说。“珍妮,你真漂亮!”“当天珍妮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她认为应该是弓的功劳,回家在镜子前照了相,但头上根本没有弓。从店里出来的时候被别人撞了。讲述一个因自信而变漂亮的小女孩的故事。自信体现了一种美,一种精神之美。只有相信自我,肯定自己,才能超越自我。别人能做的事,你没有理由不能做。李白说。“天生我的材料一定有用。”人不能十全十美,也不能没有用。你善于发现,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用处”。(萧伯纳)。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特别是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影响, 当今有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非常匮乏, 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目前, 已有专家、学者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如:樊晓东 (2013) , 赵梦影、徐玉莲 (2013) 等, 他们针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指出了解决路径。
经济、贸易全球化, 导致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面对这样的状况, 大学生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策略, 不仅要理解、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扬长避短, 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也要尊重、借鉴异质文化, 取长补短, 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还要与时俱进, 提升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创造能力。
1.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文化自觉和自信这两个概念。“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 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⑴
1.1 大学生思想问题
长期以来, 一些中国大学生,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 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 而对西方文化却盲目追捧的现象。其实这是他们不了解西方社会的表现,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缺点。很多时候, 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缺乏辨别能力, 才会导致崇洋媚外。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是这个星球上惟一从未间断的文明体系, 世人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评价颇高。然而, 部分大学生不珍惜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却盲目崇拜美欧乃至日韩的快餐文化, 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感知、自觉和自信, 充满着崇洋媚外的思想, 言必称西方。当然西方的思想文化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也存在消极腐朽内容。那种对西方文化“照单全收”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由于中国现在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矛盾和问题多发, 思想困惑和精神焦虑加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任务很重, 大学也不再是世外桃源。在这个时候,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是当务之急。
1.2 行为表现
在信息爆炸时代,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大学生有了更多、更快了解西方的渠道和方式, 这给他们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有同学是利用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了解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料和学习英语, 但是也有不少的大学生比较颓废, 认为学习无用, 赞赏“六十分万岁”。他们痴迷网络游戏, 为了玩游戏不惜逃课, 晚上通宵上网, 到了课堂上却呵欠连连, 或者干脆躲在宿舍补觉, 他们认为这样才是所谓的自由、有个性。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嗤之以鼻, 认为是落后的文化, 对我们的传统佳节没有多少兴趣, 却对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非常热衷。不愿意观看国产电影、电视剧, 却忙着追美剧、看西方电影。总体就是认为西方什么都是先进的, 中国就是落后的, 包括文化, 一切都不如西方, 这是典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其实他们不知道, 在西方, 大学生学习很紧张, 压力相当大, 根本不像有些中国大学生那样自由。他们有很多作业要做, 很多论文要写, 经常需要团队一起完成作业;不好好学习是毕不了业的。很多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 文化自觉不强, 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是一鳞半爪, 才造就今天这样的局面。
2. 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策略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传输与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就更需要广大学生能够自觉用中国文化武装自己, 尤其要认识到文化自觉才是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我们需要变革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策略,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讲好故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作为高校, 应该如何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优良传统, 知晓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才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大学生要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思想价值, 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化。
高校有关部门应该转变单纯靠政治课、德育教育等传统的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这样做, 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且形式比较单一, 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应该做的是转变思维模式, 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 从事编剧、动漫设计者、游戏策划工作的专业人员, 应该开动脑筋, 与时俱进, 编出优美动人的故事, 拍出高质量的电影、电视剧, 开发引人入胜的游戏等等来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并能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电影“少林寺”“一九四二”、游戏“三国杀”、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河之南”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中国有漫长的文明史, 其中不乏各种惊心动魄、优美动听的故事素材, 如果能把这些编成动人的故事来传播, 润物细无声, 这样比单纯地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效果要好很多。其次, 大学里应该多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 讲解礼仪、音乐欣赏和美术鉴赏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同时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有了充分的文化自觉, 才会有文化自信, 才会对外来文化有鉴别, 能够辨别出精华与糟粕, 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内容, 摒弃不健康的东西。
2.2 大学教师再教育
近年来, 种种不良社会现象, 如急功近利、浮躁心态等, 无不在影响着校园里的师生。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也很难独善其身, 那么, 如何去教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很具有挑战性。因此, 大学教师面临一个自我再教育的问题。作为授业解惑的大学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 自身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都不够足, 如何能教育学生重视中国文化?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摒弃当代社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不良影响, 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使自己的学风更加严谨, 为人正直, 形成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老教师同样需要积极通过现代技术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 与时俱进;年轻教师要端正认识,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觉学习, 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3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 这些都是外因, 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因, 也就是学生自己。再好的外部环境, 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 自觉加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一切都是徒劳。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往往影响和引领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 还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 大学生自己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多读有关中华文化的书籍, 多实践, 多思考, 想方设法使自己多了解、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自觉自愿地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从小事做起, 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同时也在社会、家长、老师的帮助下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因此应当努力培养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 增强文化自信心。在面对中外文化时, 辩证取舍的能力也应该增强, 尤其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 对外来文化要有的放矢, 吸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 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熟悉中国文化, 具备文化自觉与自信, 了解当今国际形势和先进科技, 并对历史的进展态势有一定的理解, 分得清好与坏。各级各类涉及中国文化传播的机构和个人要学会讲好故事, 把故事讲得美丽动人, 才能吸引学生主动了解中国文化, 才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再加上家庭、社会的协助及自己的努力, 相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会不断提升, 将来走向社会, 实现文化强国, 将文化转化为各方面实力, 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国家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自己的力量。
摘要:近年来, 中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大幅度滑坡, 主要表现在崇洋媚外、轻视中国文化、学习生活不求上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便利条件, 创作出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文化作品、网络游戏, 讲好故事;大学教师要充实自己, 加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再教育, 给学生传达正能量;学生自己要进行反思, 加强自我学习、教育,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邱柏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1) .
[2]Joseph S.Nye 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Affairs, 2009.04.
[3]王秋莲.高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J].东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1) .
[4]樊晓东.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 (8) .
[5]阳国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广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2 (3) .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坚持和提高文化自信,能使一个人、一个国家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使命。推动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历史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认知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大学生成为了受到外来多元文化侵袭最严重的群体,伴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造成了他们对物质追求远大于对文化的追求的现象,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冷漠无视,对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自信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跟据有关统计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很有必要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但是事实上真正接触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不容乐观。真正仔细完整听完过一场传统话剧的大学生只占23.4%,完整看完四大名著的占了29.6%,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等一点都不懂的竟然占了17.2%。这个现状非常不容乐观,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太少,这个结果让人不免担忧,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
2.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认同
伴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普及,大学生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在不停的拓宽,大学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的指导方针,也是大学生必须长期遵循的一个原则。但是当代大学生对西方的外来文化存在盲目认同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外来语言、节日、生活方式、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过分崇洋媚外。2014年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让韩国的饮食、服饰文化和生活方式再次掀起热潮,相比中国传统节日,他们更注重“圣诞节”和“情人节”这样的外国节日。他们对国内的影视剧、综艺节目、新闻节目失去兴趣,反而对外国的综艺和影视趋之若鹜。
3.对主流文化失去兴趣
在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的今天,部分大学生崇尚越来越崇尚“享乐主义”价值观,痴迷网络游戏的不占少数,“ 考试只求低空飞过”成了他们的信仰, university“任你玩四年”是他们的追求,泡网吧泡夜店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崇尚韩剧和美剧带给他们的流行时尚和价值取向,对外国文化的全面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否定,重洋媚外的思想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甚至接受封建迷信思想,痴迷于邪教。他们认为成为“高富帅”“白富美”才是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对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了解甚少,或者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了解甚少,对国家主流文化失去了兴趣。
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对策分析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
大学处于接触兼容并包的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文化的最前沿,而大学生也正处于思想文化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思辩能力不强,较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从而影响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对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方向反映了一个人的多方面素养和发展方向。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他们在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就能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我们要倡导先进的文化,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主学习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文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全面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信心。在我国,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接受着高考的重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并不深入,理论基础较薄弱。这就决定了在升入大学以后,高校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大的环境和氛围,高校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心态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实践教学。不但要认识到外来文化的优势和特长,也要看到外来文化的不足和缺点,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崇洋媚外。通过大学阶段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积累的知识底蕴,准确系统的分析外来文化,学习其中有利身心发展的精华部分。当代的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不仅要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具有独创精神和思辨能力,在学习与吸收的过程中掌握创新的能力和方式,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都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动力。
3.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主要阵地,专业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同样都是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近年来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旨在改变教育教学和考核方式。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上就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知识背景,促进公平、正义、团结、友爱之风的传扬。要改变传统的以授课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实践讨论环节,引导大学生去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更多的弹性考核机制方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价值观在大学有传播和发展的土壤。此外,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相关方面的影响也显得极为重要。作为高校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的带路人,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各个方面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黄秋生,薛玉成.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10-113.
[2]杨娜娜,张超英.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与思考[J]. 魅力中国,2009,18:94-95.
作者简介:杨杉,1987年出生,法学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陈莹,1988年出生,法学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记得20xx年,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火爆异常,而其做的正是将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再创当下流行经典。我认为这样的节目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方面,节目利用当今的流行音乐为唐诗宋词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节目也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解读其思想深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
相信大家对JayChou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周杰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美国,很多黑人将周杰伦与美国著名说唱歌手Jay-Z相提并论,甚至用他的歌来学习中文;更夸张的是在日本,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甚至被编入了汉语教材。而周杰伦的歌词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如《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七里香》等。倘若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在各大网站上均有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经典民乐的曲谱,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弹谱、《渔舟唱晚》的钢琴谱等。
可见,当下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无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更有底气谈及文化自信。
听过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越发热爱中国音乐所体现的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中,音乐仅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了,它们的精彩绝伦,更值得我们欣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这一点,便是中国音乐最大的成就了吧。
中国音乐在与国际多元风格的音乐切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火花。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与态度,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这样,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
中国音乐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化自信,让我发现了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角度。想来,中国音乐也可以说是成就极高了。
中华文化真的应该被打倒、被抛弃吗?遥想五四时期,对中华文化批判得最厉害的鲁迅、胡适等诸先生恰恰是对中华文化研究得很透,爱得最深的。我们必须继承先辈们的遗志,重拾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努力。
摈弃殖民心态,树立文化自觉,重拾文化自信,是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的前提条件。
如果说曾经的文化殖民是被动的,是为了救亡图存,现在的文化殖民则是主动的,是惯性思维,是崇洋媚外。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主权独立了,经济独立了,不再是殖民地,没有亡国亡种的危险,但是却有亡文化的危险我们的文化殖民的心态不减反增。以我这种非外语专业、外语学得很差的人为例,在读书期间,花在学习英语的时间比任何学科都多。
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以汉字为例,汉字大放异彩我们必须理解汉字,亲熟汉字,学习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字,含义最丰富的文字,最具有美感的文字……。汉字不仅是字,而且是诗,是歌,是哲学,是生活,是生动的世界本身;汉字不仅可以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唱出来;中国的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面对如此丰富、如此厚重、如此迷人的文字,作为这种文字的实用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她,爱护她,尊重她,保护她,传播她?
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加大交流,走向世界是中华文化大放异彩的重要手段。
大放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于文化是活的,生动的,是融入人民的生活中的。中华文明要大放异彩必须把文化的根深深扎进人民的生活中,植入人民的心理。中华文化绝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不仅仅是长城冷冰冰的石头,不仅仅是故宫等无声的建筑,而更多的体现在群众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在“按照穆斯林规矩宰杀”的牲畜的过程中,在农村播放的“坝坝电影”的银幕上。
文化也不能只是少数“文人骚客”的玩物,而是“百姓日用而知”的常识。文化的光彩不仅仅体现在莫言等作家的小说里,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冷冰冰的奖杯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写作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因为他的小说是对人民喜怒哀乐、中华民族的苦难最真实的记录。莫言的小说放出的光彩不仅仅是文学的光彩,更是人民的光彩。
文化不仅要走“下”去下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还必须走“进”去走进人民心理去;更需要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走出去必须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心态,我们绝不能如美国等国家一样,抱着文化侵略的傲慢态度走出去,而是应该以一种平和、和平、理性、谦虚的态度,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态度走出去。
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是中华文化大放异彩的长期保障。
文化的光彩不能仅靠自觉,靠宣传,更为根本的是应该有制度保障。从小国马来西亚到大国俄罗斯,从文化相对弱势的俄罗斯到文化强国法国,无一不从政策制度上对自身的文字、文化加以保护。法语与英语同宗同源,同属印欧语系,尚且知道保护自己文化的纯洁性,我们对网络语言、英语的入侵不能坐视不管。
英语成为强势语言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在于其有标准化,统一化的考试从国际标准的雅思、托福到国内的CET、PETS。新东方、英孚、环球雅思……这些培训机构之所以能门庭若市,就是因为有考试这个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人才来帮助英语传播文字和文化。有了这些标准,这些企业融资的融资,上市的上市,成为文化产业化运作的典范。尽管这些培训机构本身没有传播多少文化,但是它们却传播了文字,为文化传播打开了通道和可能。我们为英语制定了统一的考试标准,偏偏没有为自己的汉语制度一个标准化的考试标准,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国家的悲哀。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在文化传承中树德立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自信则中国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要在青少年身上建立文化自信,将青少年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要通过思想引导、文化熏陶、精神指引、榜样力量、实践影响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上好人生第一课;要鼓励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使命任务中树立政治信仰、树立人生观念、树立爱国思想、树立远大抱负,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让青少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悠久历史、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理念中汲取力量,引导他们坚定信仰、创新思维、开阔视野、自律明德。今天的青少年现在在第一个百年中成长,未来在第二个百年中奋斗,承上启下、至关重要,通过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他们必将成为实现伟大复兴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成为中华文化的接力手和传承者。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在弘扬历史中迈向世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我们要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在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中坚定自信、要在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中走向世界。中国,这个拥有50文化的礼仪之邦,给我们留下了两件宝贵的财富:一件是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我们应该和全世界人民一同分享这两道精神大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有“何以家为”的报国热情、有“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这些价值观念扎根于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我们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突破口,我们要宣扬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宣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群众基础,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在网络世界中凝心聚力
自互联网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以来,已经成为了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互联网+文化”不仅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新的消费习惯,也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为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每个中国人凝心聚力、贡献力量。需要科技人员抢占前沿核心科技阵地,以5G技术为核心的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突破口,在网络世界制定中国标准、打造中国体系、建设中国产业链;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网络安全软硬件的开发和使用、扶持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建设覆盖全国的多层次网络安全体系、落实到位网络安全的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培养互联网思维能力、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信息化政府;需要网信工作者广泛学习政治理论、网络知识、市场经济等系统知识,培养树立超前思维,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的情况是:在高端产品市场上, 中国企业无能为力, 出现较严重的市场缺失。在设计、流行趋势的发布等方面, 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在品牌方面, 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 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 价格也非常低廉, 走低端路线。这种现状让我们痛心疾首, 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 许多大牌抢滩我国市场后感觉前景一片光明, 而我国的服装品牌却受到自己民众的冷淡。
我国的历史悠久, 文化遗产很多, 而且民族文化丰富, 可是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却大多不伦不类, 而韩国、日本的设计师却能把自身的文化传统演绎得唯美绝伦, 令西方人士刮目相看。我们问题出在哪儿?在对学生的谈话中, 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普遍看不起我们自身的服装产业, 甚至一个学生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我国的服饰发展史单一, 而国外的服饰历史丰富多彩”。对于自己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视而不见, 这是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民族自信心的确立和维持, 是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上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了解甚少, 都喜欢追逐一些现代元素, 认为这才是时尚, 才能紧跟时代潮流。虽然目前我们的服装业及服装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 但是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们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是个人自信的基础, 民族自信心的缺乏会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1缺乏民族自信心使得我们一直处于浮躁的状态, 渴望成功却不愿付出太大的精力与时间, 不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设计风格, 盲目地追寻眼前利益, 因此盲目的跟风。设计应属于人的一种意识形态, 意识的对象是人的肉体存在以及实践的、思维的、情感的、意志的活动。意识中所否定的东西肯定得不到主体的重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研究西方的服装史, 学习西方设计师的设计风格, 而不愿意认真研究一下中国的服饰及文化历史。
2缺少民族自信心使得我们的学生缺乏设计思路, 服装设计呆板, 缺少个性、缺少创新、缺少文化内涵, 而且不能真正将设计艺术与市场、文化和谐地结合起来。设计来源于生活, [1]由于缺乏民族自信心而不能自信地发现你周围的设计元素, 甚至不知如何发现设计元素。服装设计应该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服装设计应该把艺术元素准确、和谐、及时地融入当代文化发展之中, 并转化为新的设计系列。
3缺少民族自信心使得我们的学生没有兴趣来研究传统历史文化元素, 没有研究兴趣就找不到研究方向, 更不能发现这些传统元素的设计价值。所以对于不熟悉的元素怎能熟练地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呢?
二正确地认识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应该首先树立与强者竞争的意识, 如果自己心里先认输了, 那么就丧失了向强者挑战的勇气, 只自信才能聚集自己的优秀才智。
民族自信心不是盲目的自大排外, 而是对我们历史、现在、未来的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我们既不要夸大我们的历史, 也不能忽视我们的历史, 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别人的优势, 作为学习的一个案例, 而不能作为发展的模式照搬, 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风格。
民族自信心不是死读书, 不是给学生加几个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课程就会增强民族自信心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我国悠久历史中的文化与艺术元素,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应该能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发现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还要懂得这些文化元素的应用。还要学会自学与思考, 这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例如:1990年约翰·加利亚诺 (John Galliano) 应巴黎的设计师们之邀, 加盟花都时装界。开始几年, 他掩饰锋芒, 很少公开露面, 以谦逊的态度和平静的心情反复观看巴黎名师的作品大展及其新形象。经过数年卧薪尝胆, 1994年10月, 他隆重推出了95春季时装系列。整整三周的超典雅作品展示, 轰动异常。琳达、纳奥米、卡拉、娜嘉等近廿位名模都为能演示约翰的霓裳而感到高兴, 一致认为他的作品美妙绝伦。
民族自信心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 它是对于我国灿烂文化扬长避短的一种哲学态度, 也是为了民族的崛起、祖国的进步, 而奋发向上催人上进的一种前进动力。纵观历史上服装的流行规律, 可以看出, 服装设计元素也存在着自我否定、自我重建的双重过程, 其中, 否定性的“解构”是设计体系的必要前提。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应该能使个人的感受条理化, 使人的感受和谐化。
民族自信心应紧跟时代潮流, 根据时代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产品才会具有广大的需求空间, 所以我们在重视历史民族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当代的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 例如夏奈儿的创作为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 她对时装美学的独特见解和难得一见的才华, 使她结交了不少诗人、画家和知识份子, 她的朋友中就有抽象画派大师毕加索、法国诗人导演尚·高克多等, 这些艺术家的思想及作品也对夏奈尔设计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阿玛尼在20世纪80年代所带起的中性风与极简潮, 用服装模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界线, 成为时代经典。女装以男装概念打造、标榜雌雄同体, 顺应80年代女权抬头的风气, Armani对女装款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胆颠覆, 从而使Armani套装成为高级职业女性的最爱。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Armani男女“权力套装 (powersuit) ”的问世, “权力套装”成为了国际经济繁荣时代的一个象征。这种设计的灵感来自于黄金时期的好莱坞, 特点是宽肩翻领和阔脚裤。ARMANI创造服装并非凭空想, 二十来自于观察, 在街上看见别人优雅的穿着方式, 便用他的方式重组在创造出他自己, 属于AMRANI风格的优雅形态。许多世界高阶主管、好莱坞影星们就是看上这般自我的创作风格, 而成为AR-MANI的追随者。[3]
三如何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一) 教师的引导
我们应该知道一种意识的形成需要三个过程, 对于民族自信心的形成也不例外:1.民族自信认识。自信不应当是盲目的、而必须对孕育自信的主客观条件有清楚的认识与恰如其分的评估。这个过程应该是在我们的学生在了解服装行业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 系统的学习我国历史, 这个历史不同于朝代历史的介绍, 它应该包括思想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一些纺织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服装的发展等等, 当然这么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习是难以完成的, 那么就应该让学生掌握课下自学。2.民族自信体验。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他必然会朝气蓬勃、神采奕奕、乐观向上、精力充沛, 甚至干任何事情总体验到一种“有把握感、成功感。”对自己的国家也充满了热爱, 应该相信我国服装业的现状只是暂时的, 通过努力我们的行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3.民族自信心行为。自信决不能纸上谈兵或画饼充饥, 而必须见于行动、付诸实践。成功的结果能增强自信心, 而失败的结果则会使自信心的削弱, 甚至完全丧失。
(二) 媒体舆论
国外服装品牌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媒体的造势, 因为是大牌所以备受关注, 我国的一些媒体也在加大对于国外品牌的报道, 这使得本来就有些崇洋媚外的国民更加对国外大牌趋之若鹜, 甚至某某明星身着某大牌服装或荣幸的受邀参加某大牌的发布会的报道比比皆是, 使得追星族也爱屋及乌。在没有民族自尊、充满民族自卑感的人的眼里, 什么都是外国的好, 衣饰、化妆品得买外国的, 吃饭只有西餐对味, 音乐觉得自己的土气外国的才高雅, 一部电影也要以洋人的一噱才能感到乐不可支, 一个项目请到了哪怕是个招牌式的老外也才能感到荣幸。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媒体与名星, 只能怪我们的服装品牌自身发展不够, 也不知如何运用媒体的力量。但是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够给予我们的服装企业一个关注, 关注他的每一步发展与进步, 从而提高民众对于这个行业的认识。媒体联手服装品牌应该教会大家时尚是人际沟通的一种方式, 同时是培养自信与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同时时尚是大众娱乐, 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三) 重视中国服装史的教学
服装是历史、文化、经济、思想的一种体现形式, 我们现在的服装教学大部分时候只是重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及服装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对于设计思想的培养, 设计思想不是某个设计师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想应该源于对于生活的热爱, 应该对于历史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而不是仅仅对于历史服饰文化的了解。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加强中国服装史资料的建设, 内容应该广泛一些, 分析应该深入一些。
(四) 重视哲学思想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目前我们学生的设计作品很直白, 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对于服饰文化太深的思考, 一个人的设计具有内涵那么他必须具备深邃的思想, 对于某个问题深刻的思考需要这个人具备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 这个方法必须通过对于一些哲学思想的具体学习来形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一些知名的大学中哲学课非常受欢迎的原因。哈佛的教育理念是, 即使是培养一名工程师, 也要培养其成为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工程师。一个人技术再好, 但是如果他不知道回报社会, 这个人的价值就不大。同时学生应该学会观察, 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材料选择和过程控制, 能够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 能够与同学有效地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珉.论我国目前服装设计的主要问题与服装设计的本质认识[J].现代教育研究, 2003 (6) , 27-29
[2]爱视眼睛网http://www.qdaishi.com/shownews.asp?id=59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中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92-01
由于情感需要经过接受、内化外化三个阶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为此,加强文化自信的教育,需从课堂教学的接受入手,经过内化,再到课外活动教学的外化。
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文化自信的教育不仅着重体现在《文化生活》模块中,还需贯穿在其他三个模块中。
(一)教师在《文化生活》模块中发挥引导作用。
1.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文化生活》既然单独成册,足以说明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定、顺序的编排都具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但是,如刚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框,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把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化、生活化。如此一来,学生便可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精神,认为民族精神并非那么遥不可及、那么“高大上”,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才能体会其实质,这样才有了内化并外化其的可能。
2.教师要创设令人感动的教学情境。
文化自信教育,毕竟是情感的教育,因此得在某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才可感受到。而且,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更加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上课更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讲到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可以以辩论的方式来开展,使“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两大阵营交锋。以此方式创设激烈的情境,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快速转动大脑,便可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明白无论全盘西化还是文化复古都是片面的,而应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由此,学生能理解并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师把文化自信教育贯穿于经济、政治和哲学模块中。
十八大报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提到应坚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对这几个模块的教学也应该有机联系起来切不可割裂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经济生活》这一模块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同时联系到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外活动是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理解、内化了的关于文化自信的教育必须外化为实践活动,才算文化自信教育取得成功。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之外,还需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
(一)建构活动课程。
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政治教材也留有更多“空白”,其中一个就是通过“活动设计”。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活动探究”且还附有“活动建议”,比如在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结束后的这个活动探究,可以根据它的活动建议让同学准备好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的发言,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建议。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并且了解在当今背景下应该如何做。这也正好印证了文化自信应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把握。
(二)深入社会学习。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对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也只能是“井底之蛙”。同样以第二单元最后的“活动探究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社区走访居住地的老人,了解他们年轻时生活中有哪些传统习俗,比较这些习俗现在是否还存在,是否发生了变化。根据调查和比较,撰写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倡议书。此深入社会调查的成果,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演变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这个演变过程中能激发学生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情感。
(三)创设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学生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有益的文化氛围对人有积极影响,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必须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多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竞赛活动等。另外,思想政治教师需特别注意本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当地特殊文化习俗开展别具一格的文化活动。
总之,对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课堂教学于课外活动应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学生于课中理解和内化对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后,再外化于课外实践活动中。
结论
文化自信教育,是既具现实意义又很具紧迫性的话题。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其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另加《文化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尤其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足以体现对文化的重视。所以思想政治课承担了对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任。但是,在当前社会多元环境下、文化自信教育不到位以及学生自身对文化自信认识不充分,导致高中生文化自信缺失。为了弥补高中生文化自信缺失,作为担负了重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入手,先得培养学生对文化、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再以课外实践活动教学为落脚点、实践点,把学生内心的情感外化即实践。由此一来,外部环境的熏陶让高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让他们自觉树立起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明君,陈再国.多元文化冲突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81-83.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4]匡长福.新形势下抵御西方敌对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7:65-68.
[5]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实,2013,09:71-75.
摘要: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结合剖析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渊源、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通过加强大学生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挥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繁荣校园文化等策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更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青年学生,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缺乏认识和自觉性,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要求,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培养工作,就显得更加紧迫。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渊源
任何自信的养成都是首先源于对自身和他人准确而又清晰的认知,反映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状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
一是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古以来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以自豪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优良的文化基因,经过历史岁月洗礼积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2]。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二是源自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且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升华,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的。如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白求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独特鲜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伟大精神创造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继承与改革创新的成果,是我们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三是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我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步入世界前列,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逐渐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际地位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和人民、国家和军队的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充分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些伟大实践必将为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能够充分支持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二、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价值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论述与其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高校是文化理论和人文精神的聚集地和传播地,对大学生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引导和规范
他们的日常行为,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文化自豪感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社会价值观等对人类文明社会所做的贡献而感到自豪的深厚情怀,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理基础。历史和现实也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对自己文化理想充满自信和自豪,才能有坚守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通过将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责任感,更好地体验中华文化精髓和自身日常学习生活的关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实效性,使大学生真正对中华文化产生自豪感[3]。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
只有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充满高度自信的人,才可能具备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扬和再创造的理想信念。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地开辟新世界,创造新奇迹[4]。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养成具有远大理想、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良好性格,才能获得奋斗拼搏、锐意进取、自由创造的文化生命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礼仪、诗词歌赋以及治国之道中找寻创造的灵感。通过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民族文化,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
(四)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实现文化自强,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目前,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能算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强国体现在国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上,包括高文化程度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其他国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典范,同时在文化上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自愿认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凝聚强大的精神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方面,认知还存在不足。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有所了解和学习,但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自主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还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当代的大学生中,认真阅读过古典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还存在错误的认识观念,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是应该全盘否定的。试想如果当代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必定会造成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更谈不上有文化自信的存在。
其次,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不强。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经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对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和“雷锋精神”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敬意和肯定态度。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存在认知片面和关注度不高等现象,认为这些和自己关系不大,没必要深入了解和主动学习,更谈不上成为先进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和实践者。如果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做到自觉自行,就谈不上文化自信。
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遭受挑战。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变得日趋激烈。出现部分大学生盲目随从各种西方文化,认为国外的就是优秀的,认为国外经济、科技都比中国先进,认为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差距,应该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化,加深了崇洋媚外的趋势。比如,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趋之若鹜,反而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不了解或漠不关心。除此之外,受到国外影视文化如欧美、韩日影视的影响,认为中国文化缺乏时代潮流,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并有被逐渐同化的趋势,逐渐造成对本土文化的漠然和抵触,弱化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缺乏文化自信。
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
(一)发挥课堂教育主导作用,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起着主导作用。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必修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等在课程思政中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只有搞好课堂教学,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弄懂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学校要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制度机制,首先应保质保量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融入其中。其次,要加大改革步伐,加大对各类专业必修课程、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润物无声地把文化自信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把知识背后的历史逻辑、科学精神、价值观念、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等传导给学生
[6]。
(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集中体现,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包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指引全民族文化的方向和发展道路,使中国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是大学生应对各种外来文化冲击、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指导校园思想文化各项建设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激浊扬清,固本正源。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理性认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自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增强中华文化使命意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三)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源头,大学生要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本质和精髓,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推陈出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引导大学生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要学习古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深厚底蕴,从中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滋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感进而形成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上,大学生要学习古人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文化,探寻中华文化现代表现形式,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使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四)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容和渠道也变得更加多样便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用客观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批评吸收,同时鼓励他们借鉴外来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
勇于创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捍卫者,也应该成为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文化冲突。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立足当前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坚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发展相结合,使中华文化具有了现实基础和时代价值,同时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让学生精准把握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五)繁荣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可以体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体现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国家和学校层面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长效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校园文化可以给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基础上,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在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文化情感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同时,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教学活动中,可以发挥学生的文化创编能力,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达到文化自觉的效果。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除了依靠营造繁荣的校园文化,还需要学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融合新媒体的技术文化传播方式,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学素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做到全员育人。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尊重和肯定,更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选择。文化的核心体现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体现就是价值观自信。所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和培养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具体可通过引导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繁荣校园文化等策略,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而,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2]
罗永宽,李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1):5-14.[3]
吴文浩.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4):80-82.[4]
王宏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体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5):7-14,121.[5]
刘带.价值向度: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J].教育评论,2017(8):80-84.[6]
【文化自信的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文化自信与中国力量07-11
北大人文化自信10-04
自信的力量作文07-05
自信的人生初三作文06-07
自卑与自信的作文10-11
关于自信的作文的开头09-27
自信的青春最美丽作文07-13
坚强自信的瞬间初一作文09-06
自信的小红作文200字10-10
我的自信作文450字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