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共8篇)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1

工 作 汇 报

二0一一年九月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开化县杨林镇人民政府

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我镇于2006年被授予“浙江省教育强镇”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我镇教育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对我镇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的鞭策与期望。创建教育强镇的成功,标志着我镇的教育工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跨入教育强镇行列以来,镇党委、政府一直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突出教育全面提升、城乡统筹、素质教育为重点,认真对照省“教育强镇”评估组反馈的意见和整改要求,及时制订创强后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切实做到“创强”机构不散,思想不松,步子不停,投入不减,新举措不断,持之以恒抓教育宣传,抓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改进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设备,巩固和发展“创强”成果,使全镇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依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镇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自查工作,现将本镇的自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杨林镇是开化县西南部省际边陲重镇,东接桐村镇,西邻江西省畈大,新建两乡,北连张湾乡、池淮镇,南以境内怀玉山脉和白云际山脉为屏,与江西省玉山县隔山相邻。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坑口,距离县城49公里。该镇交通便捷,17省道“华白线”从中贯穿全境。该镇气候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属高山丘陵地带,多为黄壤土质,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地势自西略向东倾斜,最高主峰南华山,海拔1166.6米。全镇镇域面积13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693.9亩,水田9995.6亩,林地164000亩,11个行政村,1.5398 万人口,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2.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03 元,比2005年增加

了3363元,年均增长12%,是增收幅度最大的时期;财政收入完成116.42万元,比2005年增加43%,年均增长7%。

全镇学校规划有序,布局合理,目标明确。现有初中 1 所,小学 3 所(完小2所,教学点1 所);幼儿园 8 所,其中镇中心幼儿园(公办)1 所,村级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 所,下设成校教学点 11 个。中小学在校生 1006 人,其中初中在校生 326 人,小学在校生 680 人;在校园幼儿 375 人。中小学专任教师 59 人,其中初中 25 人,小学34人。

二、近年来教育发展主要工作和成绩

自步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以来,我镇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及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在我镇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下,制定了我镇教育阶段发展规划,细化项目、明确目标、责任到人,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师资力量、加强教育宣传等方式,全面提高我镇教育质量,使我镇的教育水平取得新突破,上了新台阶。

(一)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我镇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支持教育,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崇文重教氛围。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学校发展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建立了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和人大列会教育汇报制度,每年由分管教育的党委委员主持召开两次以上全镇教育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谋求教育新发展。坚持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和新春教师座谈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每逢教师节,镇领导都为教职工送上礼品,让教师感受人文关怀。近几年来,我镇尊师重教的氛围深厚,全镇未发生一起侵害师生人生权利的事件,为全镇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了一个

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

(二)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

我镇全力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按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出台了《杨林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努力让每一位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

1、加强政策宣传,向群众讲明布局调整的意义;

2、落实“二对一”责任制,即一名驻村干部和一名村委干部负责做好一名需撤并学校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3、加强完小学校的生活设施建设,优先解决因布局调整需寄宿学生的需求。为便利学生上学,筹集资金完成康庄公路建设,对上学道路进行扩宽并水泥硬底化,全面解决撤并学校后学生学习、生活、交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落实布局调整措施,优化教育资源,撤并下庄小学、新源小学等。至目前,在全镇形成了1所初中、2所完小、1个教学点的学校布局,达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臵的目的。

(三)办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自从省教育强镇验收检查后,全镇中小学充分利用环境教育的优势,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环境教育做细、做精、做美。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全力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入100余万元新建初中综合楼、改建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和学生餐厅;投入40余万元改建中心小学、杨林小学教师宿舍楼,投入30万元新建了杨林小学综合楼;投入35万余元改造了中心幼儿园等。同时还先后为中心小学新配备了3套多媒体、一台数码相机;杨林小学新配备了1套多媒体、一台数码相机、并安装一个计算机教室;初中新装了4套多媒体,购臵激光打印机2台、办公电脑4台、摄像机数码相机各一台和高档音响设备1套,提高了各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中心小学添臵课桌椅400套,杨林小学100套,更新了初中教师办公桌21套,为中心幼儿园添臵了大型玩具等,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我镇初中、中心小学、杨林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镇初中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中心幼儿园被评为省三级幼儿园。

(四)教师素质整体不断提高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师德建设,强化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提高了大家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能力。

1采取各种途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活动、培训活动,促进自我反思,加快了教师教学艺术的提高步伐。学校邀请衢二中潘志强校长、衢州学院诸葛教授、县教研室领导、杭州结对学校等专家来校作讲座、对教学把脉、同时分批组织中小学教师到杭州保俶学校、古荡一小学习,给教师充电。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我们开展了“岗位培训”、“师徒结对”、“写教学反思笔记”、“寒暑期读书活动”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评比,开展课题研究、外出学习等活动,有效地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

3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不断自我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细自我发展的目标。目前全校已有近90%的老师,编写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以上举措,我校教师的素质整体不断提高。2009年杨林小学徐乌龙老师被评为省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2011年中心小学徐永航老师被评为市首届红烛奖。2010学年,中小学教师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丁冬文老师获县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姚蕾、葛红夏、吴克金老师获县三等奖;江晨珍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展示评比中获县二等奖等。教育科研成绩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校教师获奖论文38篇,其中省一等奖

1、县一等奖

2、县二等奖9篇;课题研究结题6个,并全部获奖;申报各类课题共6个,立项5个,其中王燕春老师主持的《提高农村学生社政书面表达能力的探究》市里立项、何建波主持的《多媒体应用于农村科学教学实践问题的探究》省里立项等,教科研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五)素质教育有效推进

学校坚持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狠抓常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重视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方法,尤其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及分层教学的探索实践活动,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对课堂常规教学进行评估,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绩效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才华得以施展,特长得到发挥。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学年,县第一届中小学安全教育手抄报比赛:蒋宝娟、陈雅洁、江琳、鄢慧玉等10位同学获奖,镇校获优秀组织奖;母亲节征文:初中组:柴路仙获县一等奖;方慧二等奖;毛甜华、陈佳毫、江琳三等奖,5人获鼓励奖;小学组:叶佳三等奖,9人获鼓励奖、镇校获优秀组织奖;献血杯中小学生征文:初中组三等奖1人,优秀奖2人,小学组优秀奖4人次;县第三届小学五年级铅笔字比赛:程燕燕、叶佳获县三等奖;县第六届二年级铅笔字比赛:曾艳、汪静、江鑫获县三等奖;县2011年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林佑航一等奖、童欢、周林枝二等奖,吴德婧、程明三等奖,余艳琴老师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初中科学竞赛杨勇三等奖等。

(六)德育工作有新成效

育人砺志,德育为本。德育是建立优良校风、班风的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校坚持以“做好小事、养成习惯、成就品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遵循“高处要求,低处着手”原则,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事抓起,扎实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1开展星级班级评比,每天由纪检部的学生配合值周教师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日日公布、周周抽查、月月评比”。2

开展“规范达标寝室”争创活动。每日对寝室检查,做到由值周教师的常规检查与德育处的随机抽查相结合,并每月评选,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推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一个个温馨舒适的寝室,它凝结着每个寝室团队的一种精神向往和对集体的理解,使寝室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生活空间,成为了学生们的家。3开展星级学生及十佳学生的评选、走进雷锋争做文明学生等活动,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发上进的动力,去做一个好学生。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告别校园陋习、校园歌手大赛、学科竞赛、文艺汇演等,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明白“成长是自己的事”,自觉实践“不需别人提醒的自觉”。通过以上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平安校园创建进一步深化

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它体现在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学校从不放松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1、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案,从制度上规范安全保障。

2、加强隐患排查。坚持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校,对学校周边环境、教室、食堂、宿舍、用电线路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3、加强学生饮食安全教育,要求不吃生冷食品,注意食品日期防止发霉变质。

4、加强安全日常教育。坚持实行“小黄帽路队制”和“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利用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形式定期更换安全教育内容,同时要求班主任、值周教师加强学生上学、放学路队管理,并且放假印发告家长书,让家长做好学生假期管理,从各个环节加强学生安全工作。

5、加大安保技防设施投入。为中小学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并聘请了专职保安。通过以上举措,师生安全意识显著提高,确保了学校无一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校营造出了安全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幼儿教育发展有了新突破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实现创建省教育强镇目标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幼儿教育相对滞后,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成为我镇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研究制订政策性文件,先后制定了《杨林镇学前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及《杨林镇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规划》等政策意见,为健全我镇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空间布局和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作出明确要求,并按照发展规划认真加以落实。投资35万元,对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全面改造,极大地完善了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同时,严格建立和健全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重视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教水平;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生活化、活动化,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2011年,全镇学前三年和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96.8 %、100%。

三、对照“省定教育现代化要求”的自查自评情况

对照办学现代化的要求,围绕“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我镇要实现办学现代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困难:

(一)学校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创建教育强镇以来,虽然尽力挖掘地方及校本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虽然外在的文化气象可以在短期内营造,但是要想达成内在的人文共识,尚有待于时日。学校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文化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办学目标等,没有深入师生内心,难以内化师生的行为。由于认识偏差,加上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限,故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显得较单薄无力。

(二)素质教育推进力度不大。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真正让全体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的改革,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教育教学设备相对滞后。要根据实际制订规划,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大教育教学现代化设

备设施的投入力度,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设施设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四)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历史及制度的原因,教师年龄结构,尤其是小学教师不够合理,45周岁以上的占比例大;部分教师仍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等现象,教师学科结构、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全镇师资整体水平、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均衡配臵各中小学学校师资力量

(五)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没有形成。由于外出务工的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给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六)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进一步规范中心村幼儿园建设,健全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加强督导评估,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措施

近年来,我镇的教育整体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要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作为经济欠发达镇,我们倍感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将以教育强县复查、教育现代化试评估为契机,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不改变;坚持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决策不改变;坚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不改变;坚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想不改变;坚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的主张不改变;坚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与吸收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思路不改变;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不改变,为普及15年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2

一、各区县要进一步强化责任, 加大推进力度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 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 区县政府是责任主体。各区县要把达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切实加强领导, 统筹协调, 加大投入力度, 确保部署推动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工作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保留下来继续使用的义务教育学校必须全部通过达标验收;二是按照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需要调整撤并的义务教育学校必须全部调整撤并到位;三是要全面完成区县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任务。各区县要结合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本区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数, 把握好时间节点和总体要求, 该撤并的一定要撤并, 继续保留使用的要确保全部达标。同时, 加快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工程, 着力构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学校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不达标, 不能认定为达标区县, 更不能评为教育先进区县。

二、各位督学要再接再厉, 认真做好评估验收工作

用教育督导评估验收的办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 是我市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的突出特色。我市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够全面推进并顺利实施, 各位督学功不可没。在督导评估验收过程中, 督学们不仅严格把关, 认真督查验收, 而且注重指导帮扶, 引导学校凝聚办学思想, 完善学校管理, 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以严明的工作纪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专业精神, 赢得了广大干部教师的好评。下一阶段的任务更为繁重, 各位督学要坚持不懈, 对照标准, 继续严格把关, 在督查的同时更加注重指导和帮扶, 高水平地做好下一阶段的评估验收工作。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有关督导人员要加强培训, 进一步规范验收程序和评估流程, 全面提高督导评估能力和水平。

三、完善责任区督学制度, 加大复查回访力度

对已通过达标验收的学校进行复查回访, 目的主要是促进学校进一步巩固成果, 形成工作常态,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 提高水平, 加快发展, 向更高目标迈进。达标建设不是终极目标, 达标建设成果应该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 学校管理平时就应该这样规范, 课堂教学平时就应该这样高效, 教师队伍平时就应该这样优秀, 决不能因为通过了达标验收就松懈下来, 甚至出现“滑坡”现象。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牵头, 各区县教育督导部门密切配合, 要进一步完善责任区督学制度, 明确督学责任区和对口联系学校, 对已达标的学校要加大复查回访力度, 对严重“滑坡”的学校, 要一律取消达标资格, 重新进行申报和评估验收。

四、搞好改革试点, 总结经验成果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市承担的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大试点项目之一。前不久, 我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工作的过程中, 我们要结合改革试点, 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 认真总结提炼具有推广价值和典型意义的经验成果, 力争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我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 要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 还需要我们从宏观层面对这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提炼。比如, 我们是怎样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来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 我们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工作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认真加以总结和提炼, 形成有理有据、成体系的经验成果。市教委牵头, 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要下工夫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3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按照“创新思路、优化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根据“重管理、促应用、抓培训、带队伍”的思路,坚持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通过创新建设、强化培训、科学管理、普及应用,切实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了覆盖全县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让全体学生真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永修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认识,在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上抓落实

作为全省“农远工程”建设试点县和项目县,省厅、市局和省市电教馆的主要领导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我局历任班子始终坚持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推进。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局仪器电教、教育、计财、教研、人事、督导等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并始终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到全县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年度计划之中,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常议常管,常抓常新,做到了专题研究、专题落实。建立了局领导和机关干部分片挂校定期联系制度,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和督查,形成了“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股室具体抓、全局上下一齐抓”的工作格局。各校也成立了由校长、业务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处主任、网管员等组成的领导机构,明确了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研处主抓落实。我们还在县一中、县二中专门设立了股级岗位的电教处,配备了精干人员,提升了电教工作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在乡镇小学则明确要求由中心小学班子成员包点负责村小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真正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开展。为更好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我们对县电教站从人、财、物上给予倾力支持,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实了骨干力量,配齐了技术人员,并投入20多万元建设了永修教育网和永修教育技术网,现代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同时,大力支持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明责授权,确定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规划,定期协调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负责组织网管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开展网络技术支持服务,督查中小学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负责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业务指导、课题研究和督查评估。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局上下全力以赴,各地学校常抓不懈,有力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超常发展。

二、加大投入,在全面建设、优化资源上求创新

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费,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大财政保障和支撑力度,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落实了所有教育经费都归口教育部门统筹使用的机制,确保我们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技术装备。另一方面统筹落实装备经费,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每年从公用经费中拿出8%到县电教站统筹安排,按照《江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评价办法》购置现代教育设备。我们确保了学校电教教材代收费专款专用,每年都按时按量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中小学录音教材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电教教材征订发行任务。对大宗电教装备,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选购,发挥了投入的最大效益。近几年来,我们累计投入800多万元装备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县城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都装备了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在乡镇中学装备了语音室,书写投影仪普及到了中小学班级。

在 “农远工程”实施后,我们高标准抓好“农远工程”硬件建设,建成了模式一学校118个、模式二学校24个、模式三学校22个,“农远工程”网络覆盖到了全县所有的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100%。在全面建设的同时,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根据教学需要,自筹资金350万元进行了九项创新建设:一是为每所中学、中心小学装备了电子备课室,每间电子备课室至少配备6台计算机,供教师下载资源、钻研教材、备课和制作课件。二是为每所乡镇中心小学装备了1个B型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中控、2500流明投影机、DVD、扩音设备、银幕等配置)、1个计算机室,提升到模式三的水平。三是为中学和中心小学各装配了1-2个C型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34英寸彩电、DVD配置,既可播放教学光盘,又可播放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音乐、美术等多媒体教学,也可缓解一个B型多媒体教室不够用的状况,也是我们把低成本多媒体设备普及到班级的一种探索。四是为部分中心村完小配备计算机室。五是将卫星接收设备与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光盘播放室连通,有条件的学校还与教师家庭连通,形成校园网。六是利用中小学计算机室装备了电子图书,为全县中小学的计算机室装载了28000册120亿字的古今中外名著和少年儿童读物、画册,与网上下载的资源一起组建了电子阅览室,供学生自主学习。七是在各中学、中心小学装备了远教教研室(有34英寸电视机一台、DVD一台、卫星接收机一台、电脑一台及教学光盘、教师用书)。八是建立了县、校两级教育资源库,为每个项目学校配置了2个250G的大容量硬盘,专门用于储存下载的远教资源和教师制作的课件。九是建设了融教学、办公、宣传为一体的永修教育网,开通了永修教育技术网,建立了资源中心,逐步组建课件库,主要用于储存全县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素材,通过因特网与学校链接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也为校与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整体推进和资源整合,目前全县中小学已建成教育城域网1个、卫星资源接收室80个,电子备课室43个、B型多媒体教室43个、C型多媒体教室56 个、光盘播放室160个、计算机室45 个、电子阅览室43个,县城中小学、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以及部分村完小实现了“校校通”。县一中、县二中拥有了自己的校园网,县二中还建立了双向智能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艾城、立新、虬津中学和八角岭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成为全市首批农村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三、狠抓培训,在健全队伍、提升素质上有举措

1.抓好技能培训

我们建立健全了县、片、乡三级培训网络,以“校长熟悉、管理员精通、教师会用”为目标,按照县教育局负责培训校长、网络管理员和学科带头人,学校负责培训全体教师的分工,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双轮驱动”层层推进师资培训制度化建设:一是开展骨干培训。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同时,按照每个项目学校有一名网络管理员,每个学科有一名骨干教师的要求,重点开展网管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对网管员进行旨在解决技术障碍、动手实践操作、指导教师技能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并精心挑选有基础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系统操作、课件制作、资源应用等方面的重点培训。通过专人辅导、以赛促学、严格考核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并在培训中涌现了不少利用资源制作的优秀教案和课件。仅2009年,我们就完成了乡镇中心小学以上48名网管员的第7次培训及村级完小“村村通”工程项目学校35名管理员的技能培训,分片区完成了模式一项目学校192人的骨干教师培训,并在每个片区都培养了1-2名专业技术骨干,便于快捷、无偿地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服务。二是组织校本培训。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之中,以制度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校本培训的开展。我们出台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要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指导和带动作用。今年有3100多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培训覆盖面达100%。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校本培训在我县中小学开展得卓有成效,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可以运用电教设备走上课堂。

2.建立激励机制

为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我们创新出台了《永修县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应用水平星级评定办法》,围绕应用、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熟练程度;访问、调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相关教学资源的熟练程度;制作课件的能力;利用资源上课、说课的能力等方面,要求教师按期达到评定目标,并组织教师参加星级达标考试,对考试成绩好、评定成绩达到三星水平的教师,优先评定中高级职称、优秀教师、永修名师。通过机制推动,增强了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也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目前,全县中心小学以上被评定为三星级教师的有2100人、二星级800人、一星级200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95.7%。

3.稳定骨干队伍

围绕建立一支专业、敬业、稳定的技术队伍,进一步完善网管员的岗位职责,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拟定工作计划、课外活动计划、电子图书室开放计划;认真规范填写各种使用表册;及时开展设备维修,确保了所有项目学校设备完好率达100%。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都按要求落实了网管员的课时工作量,并确保在同等条件下,网管员在晋级、晋职、考核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对在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和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可以评选为优秀管理员,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精细管理,在普及应用、功能拓展上出成效

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只是为学校创建了一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台,要真正让它服务于教学,就必须在实际运用上狠下功夫。为此,我们按照《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软件配备评价办法》规定,以精细管理为落脚点,在普及应用上做文章,坚持管理制度化、应用日常化,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环境建设,让无声的设备创造出了无限的教学效益,形成了教师争上多媒体课、学生争进多媒体室的良好氛围,全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学科覆盖率达100%,教师开课率达100%、使用率达100%。

1.实行目标考评

坚持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评之中,出台了覆盖面广、内容详尽、操作性强的《永修县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管理评估细则》,并实行每半年一初评、全年一总评,强化了过程管理,建立了奖惩机制,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特别是“农远工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强化常规管理

在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上好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同时,制定了《永修县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办法》等规定,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一是抓好层级管理,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运用作为县教研室和电教站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一项重要工作,着重抓好平时下校督查落实工作;学校教务处负责信息技术课开设,教研处具体负责资源应用,并任命了一批能力突出的管理员为教研处副主任,从而在管理层面上使“农远工程”与常规学科教学实现顺利接轨;中心小学负责通过组织集中轮训、送资源到校、开展教学观摩等方式,积极开展全乡镇范围内的普训。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学校,我们进行全县通报并追究校长的责任。二是抓好教师管理,明确规定每学期每位任课教师利用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资源备课80次以上,制作课件和上多媒体课不得少于16节,实行奖先罚后,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率。三是抓好制度建设,按照“科学规范、美观大方”的原则,以确保开课率和利用率为重点,加强学校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图书室、光盘播放室、远教教研室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统一为每所项目学校制作了制度牌张贴上墙,并要求学校资料齐全、记载详实、规范使用。现在,我县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学习、备课、教研成为了一种习惯。

3.大力普及运用

为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远程教育根植于课堂,我们坚持“六措并举”,进一步加强了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提高了资源运用的综合效益:一是运用于师资培训,在各校按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尤其是‘农远工程资源培训师资每周不得少于1次4小时,每学期开展研讨活动不得少于10次”的要求,通过观摩空中课堂、听取专家讲座、开展教学研讨等形式,指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教师创造了信息化学习环境,并积极发动广大教师参与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的建设,参加网络课程报名活动,圆满完成了资源网站教师卡的发行与激活工作。二是运用于教研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以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为常态的各类教研活动,以手段的更新促进教与学的根本性变革。今年我们组织了为期7个月、有1380名教师参加的教学能力竞赛活动,开展了40次富有特色的学科教研活动,这些活动每次都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点,调动了教师应用资源的兴趣,促进了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通过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带动科研兴教工程,“查找资源-制作课件-整合运用-观摩探讨-总结推广”已成为我县所有学科、许多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而 “农远工程”赛课、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全县有180件作品参加了“农远工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活动,多个优秀课件进入县资源中心库,有16人次在省市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评比中获奖;3876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全省英语听力竞赛,456人次获奖,其中获省一、二等奖37人次。三是运用于城乡交流,发挥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和市、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他们通过结对帮扶、送教下乡、座谈研讨等形式,建立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现代教育技术交流平台。四是运用于课题研究,全县成立了“农远工程”课题中心组,学校设立了“农远工程”课题组,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推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整合,组织项目学校参加了全县以“农远资源与常规学科教学整合”为主题的课题研讨活动,完善了《永修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管理暂行规定》,开展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比。目前,包括“农远工程”课题在内的市、县现代教育技术立项课题有5个,结项课题2个。五是运用自主学习,各校坚持按照“每学期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每生不少于6次”的要求,将远程教育网资源适时适量向学生开放,利用课内外时间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室阅读电子书籍,运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六是运用于兴趣小组活动,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育人功能的同时,广泛开展好活动课程,并在学校组织如计算机编程、电视节目制作、网页制作、机器人、网络实验等兴趣小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4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校,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制约,学校的校舍陈旧,实施缺乏,学校的发展始终处于全市中下游,老百姓对学校的满意度不高。

近几年,学校以“办对人民负责的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突出“质量意识”,坚持规范办学,狠抓教学常规;坚持科研兴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特别是创建教育现代化的东风吹来,我们更是借“创建”东风,提升学校品位,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一、加大教育投入,彻底摒弃落后面貌

我镇是一个经济簿弱乡镇,全年预算收入仅有300多万元,但在创建过程中,却通过上争下筹、想方没法投入了1352万元,彻底摒弃了校园落后的面貌。

学前教育从无到有,由有到优。2009年上半年,我镇15个幼儿教学点都散落在各村民房或撤并后遗留的校舍中,教师全是“个体户”,教学处在带看小孩状况„„为了让全镇每一个幼儿有园进、进好园,镇政府筹资360万元,于去年暑假前新建了一座省级标准幼儿园,并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3名保教保育员,同时清理整顿了私办个体园,办起了薛鹏公办办园点,实现了全镇“一园一点”的办园格局。去年9月成功举办了全市幼儿教学工作会议,12月顺利接受了泰州市优质园验收。

社区教育因地制宜,率先达标。为创建社区教育中心,我们对现有教育设施重新布局,将原有小学部并入初中部,投资23万元将小学部改建成社区教育中心。改建后的社区教育中心,各种功能用房齐全,软件资料完善,社区活动丰富,现已成为泰州市首批合格社区教育中心。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焕然一新。去年6月底,我们建成了东校区300米的橡胶跑道、草坪、两片篮球场,浇制了200米的硬质路面,维修道路400平方米,新建了58个窨井,360米的下水道,维修了120米的下水道及22个窨井,出新了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传达室、围墙、厕所等教学设施,新增绿化面积2800平米,添置了部分老师的办公桌椅,改善了办公条件,维修、出新了西校区社区教育中心,12月12日,安塘村民学校接受了省级验收;投资十多万元,对薛鹏小学进行环境整治,浇制了一片标准篮球场,建了200米的煤渣跑道,维修出新了功能教室、围墙等,绿化美化了校区。重点基建工程——薛朋村小的教学楼、中心校综合楼及报告厅已于去年底全部投入使用。学校建成了4个网络教室、1个校园网,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各个实验室及功能室设备齐全。目前,广大师生已经享受到创建教育现代化带来的恩惠。

二、抓住“创建”契机,大力提升办学品味

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是要实现办学思想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近年来,我校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遵循教育规律,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1.以人为本,凝心聚力,不断彰显办学特色

我校紧紧围绕“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努力办好对人民负责的教育”这一总体要求,坚持民主治校,注意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积极性,大力倡导“健康、快乐、民主、和谐”的校风,“严谨 求实 善导 爱生”的教风,“勤奋 进取 合作 创新”的学风,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为打造学校国学教育特色,学校把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自编的《礼仪文化》等作为校本特色教材,依托楼宇、教室、橱窗积极营造国学教育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活动,着力为孩子的发展润足底色。“知书达礼、文明向上”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品牌特征。

2.多着并举,丰富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德育活动丰富多彩。我校除开展国学、礼仪特色教育活动,正常组织开展国旗下讲话,邀请公安部门领导到校做法制讲座,每年“六·一”节都举办全镇大型文艺汇演,积极组织师生各种爱心捐献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学生们在敬老院帮老人叠被、拖地、擦玻璃,把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到沈伦镇南王村祭扫李默烈士,少先队员们向烈士敬献花篮和自制的小白花。

德育基地初建成效。我校有“李默烈士陵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沈伦敬老院”尊老、敬老、爱老教育基地,有以“泰州市十佳新闻人物”、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樊才林命名的“才林书屋”校外辅导站,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姜朱村”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每年都定期到基地开展活动,富有本土特色的活动得到了镇领导、市关工委领导的交口称赞。

日常管理扎实有效。我校以团总支少先队牵头,组建了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组,每天检查各班的清洁卫生、自行车排放、广播操、眼保健操等,打出分数,每天

公布,每周一比。

3、服务育人,安全至上,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始终坚持“学生安全大于天”的观点。安全工作,我校做到四个落实。落实安全责任。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立校长是安全责任第一人,有健全的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教育措施。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广播站、板报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组织一次防震防火疏散演练,每月有安全教育重点。落实安全防控体系。门卫认真把好校门关,值日领导查找、排除安全隐患,上学、放学安排专人护送学生上、下车,确保学生高高兴兴上车,平平安安回家。

牢固树立“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我校积极支持“超市进校园”和“菜谱进食堂“工程,定期召开校长及相关人员会议,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经常组织人员抽查食堂安全卫生,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确保学生的饮食卫生可口。

处处彰显服务育人的意识。我校学生宿舍文化氛围浓郁,宿舍墙壁上精心布置了宣传标语,内容紧扣日常生活要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标语样式清新活泼,与宣传标语相映衬的是学生整洁的床铺和摆放整齐的生活用品。宿舍实行日常检查评比细致入微,评比项目涉及“入宿率”、“熄灯后纪律”、“遵守日常规范”、“服从管理”、“床铺整洁”、“鞋包毛巾”、“脸盆水瓶漱杯”、“地面门窗”、“走廊墙壁”、“整体环境”等10项内容。

由于我校后勤工作制度健全,措施到位,一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4.弘扬师德,立足课堂,大力提升教育质量

抓好师德建设。我校师德建设常抓不懈,领导班子能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言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教师,营造了求进取、谋发展、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全校教师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德修身,以德立教,以德育人,涌现出一批令人感动的师德标兵。

抓好校本培训。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校把“用足用好现代教学媒体”作为新一轮培训内容,去年重点对所有教师重点进行了规范使用好电脑及正确用好电子白板的培训,并通过检查考核,促时教师形成相应技能,确保电脑和电子白板能为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抓好常规执行。我校围绕“五认真”,根据教学工作规范考评细则,每月对全校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按等级评分计入老师档案。平

时注意加强巡课检查记载,督促教师按课表上课;注重加强质量监控,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

抓好教育科研。我校除坚持每周的互听互评外,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有组织、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目前,泰州市立项课题《让数学课堂充满情趣和智慧》已通过了专家评审,顺利结题;两项泰州市级课题已顺序开题。

由于坚持不懈抓质量,我校已逐渐成为师生向往的乐园,一年来,有58名师生在市级以上获奖,200多篇教学文章在省级教育报刊上发表。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5

——沛县第四中学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代表沛县第四中学全体师生欢迎大家来我校指导工作!下面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简要汇报我校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一、学校发展概况

我校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镇级初级中学,现有18个教学班,900名学生,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本科学历52人,占专任教师的65%,专科教师27人,学历合格率100%。老校区占地225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5平方米,校舍面积556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6.18平方米。前些年校舍破旧,教学质量在全县排名处于末位,学校曾面临被撤并的危险。近几年我们抓住创建教育现代化标准化学校的契机,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并对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和德育进行了彻底改革,学校起死回生,教育教学质量、各项评比进入全县四强,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目前我校已完善了“四室一场”,建有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藏书3.2万册,生均35.6册,建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生机比为10:1,师机比为1:1,授课教室与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配置之比为3:1,并且实现了班班有电视、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体育器材室、美术室、音乐室、劳技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均配套齐全;我们还新建了水冲厕所,改造了校园广场,打造了文化长廊,铺设了炉碴跑道,并新修小游园(怡情园),绿化、美化面积近1000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书香荡漾,文化品位超凡脱俗、富有特色。

四中发展的强劲势头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县委县政府把新四中建设作为全县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在新城区中心地段划拨土地146亩,投资近亿元,建设新四中。该工程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按照现代化学校要求高标准设计,规模为小学36个班,初中72个班,可容纳师生5000余名。新校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有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5栋,报告厅、图书楼、艺术楼、体育看台,标准塑胶跑道,乒乓球馆及宿舍、餐厅等。新校将于201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二、抓住创建契机,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式提升

(一)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目标

在创建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环境美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让每位学生都成功,让每位家长都满意,让每位教师都发展”的办学目标;积淀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校训,“求真、务实、创新、和谐”的校风,“科学、民主、严谨、高效”的教风,“自主、自信、自强、合作”的学风,“团结、和谐、创新、奋进”的校园精神。

(二)改革用人制度,打造优秀团队

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主要是对教职工队伍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对中层干部的使用和评价问题。06年我们顶住各方压力,实行聘任制,改变“校干终身制”,打破教职工的“铁饭碗”思想。每学年开始校长室、工会带领骨干教师对中层校干进行重新聘任,愿意干的校干要先写出申请报告,并进行述职、演讲,摆一摆过去的工作成绩,谈一谈新学年的目标、计划和措施,接受骨干教师的评议和选聘;受聘的校干要和学校签订目标责任状,并每月接受骨干教师的评议。中层干部聘任结束后再聘任教师。校长室和教务处聘年级主任,年级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聘教师。后勤教辅人员也要述职聘任。这样的聘任激发了教职工的内驱力,增强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即使有个别不如意,也只能责怪自己平时不努力,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聘任制使真正想干事者有舞台,能干事者有地位,干成事者受重用。目前绩效工资的实行,更为我校的聘任制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分配保证。

聘任制解决了教职工的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为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团队精神。我们把教职工组成四个团队,即:初

一、初

二、初三和后勤教辅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队名、队训和奋斗目标,并在平时各项工作和校园文化艺体节上进行了精彩的展示,彰显了团队风采,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加强对教师团队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在班级团队建设上作了尝试:班级团队包括班集体团队和小组合作团队。小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本单位。开学之初,各班共同讨论制订了班训、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公约等,以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学校还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进行合理搭配,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经过讨论选出总组长,全面负责本组的纪律、卫生和学习,同时制订小组的组名、组训、组歌和奋斗目标,让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职务,负责一项工作。这样就确保了“人人有职务,事事有人干”,有效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抓好教育科研

针对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坚持研训一体,抓好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博采众长,学为我用。“请进来”让教师与名师专家零距离接触,让老师们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学校先后聘请沛县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杨友红老师、沛高中教科室张洪响主任、县教科所刁成海所长、徐州市教科所郑少华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基科老师、北京外国语学院肖恩博士等教育专家到我校讲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不断吸取各校所长,结合我校实际进行实践探索。我们曾五上杜郎口、两下汉王乡、三赴徐州科技中学。后

六、洋思、杜郎口、东庐中学、宜兴实验中学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思想上的洗礼和改革的信心。

通过校本系列培训让教师在学习中进步,在阅读中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每个老师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动实践者和探究者。

抓好教科研,领导是关键。2008年学校从一线教师中选聘了11位同志做兼职教研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并要求全体管理者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带头研究。校委会成员中有六人申报了市级课题,我本人主持的市级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价值实现》,于2006年11月立项,2008年12月结题。2008年以来,我校就有11项市级课题结题,研究成果正在推广应用。为确保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先后出台了《沛县四中课题管理制度 》、《沛县四中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沛县四中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学校每学期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我校的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我校李艳、朱香松老师被评为徐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徐州市课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王赟、李艳老师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获奖,郝海军、付艳老师参加全市教师基本功、说课比赛获一、二等奖,肖蕾、王赟、桑红等老师被评为县级青年骨干教师,周一老师被评为沛县十佳教改先进个人,仅2008年就有二十多位老师在县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四)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激活高效课堂

我校坚持抓好教学规范化管理,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上好综合实践课,开发校本课程,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积极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把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经验与我校的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以“团队训练,合作学习”为核心理念,以“自学-质疑-互助-展示-评价-反思”为主要流程、以“一二三”为结构形式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二三”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是:一张讲学稿、二类教学法、三项学习要求。“一张讲学稿”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两类结构教学法”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主要教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方法程序;教师“怎么教”主要是“三环两线一核心”。“三环”是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证方法;“两线”是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明线,以贯穿其中的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构成的方法暗线;“一核心”是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三项学习要求”主要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1、深入预习(课前、课中),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存疑(要求学生用铅笔);

2、合作探究(课堂记录用黑笔),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学生执教、情景表演、教师点拨等;

3、达标提升,主要是对两类结构层面的全面提升。

目前,我校的“一二三”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关注。徐州市教育局刘勇主任曾多次到我校指导、调研,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主任、省教育学院王铁军教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多次获得表彰。

(五)打造生态德育,推进素质教育

创建现代化标准化学校的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一代新人。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全员育人。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德育教育网络,形成了由德育处、班主任、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2.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德育评价机制。用素质教育的观点,从赏识的角度,积极评价每一个学生。为此学校开展多种活动,给学生展示特长的空间,发现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我们每学期都对所有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表彰激励,评出“最会学习的同学”、“最关心他人的同学”、“最文明的同学”等29项奖励,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成长在自己的优势里,做最好的自己。

3.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德育活动(1)德育进课堂

开设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弟子规);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抓好“五新”德育,养成文明习惯

让每个学生都在“展文明新仪,讲文明新语,走文明新路,唱文明新歌,做文明新事”中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男生具有绅士风度,女生具有淑女风范。

(3)积极开展“三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通过班务承包责任制和小组责任分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感恩教育和《自我成长之旅》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4)阳光心灵,健康成长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周记、校本心理课程和团队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排解烦恼,增强心力,健康成长。

(5)增强体验,活动育人

通过每天的阳光锻炼一小时和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体节丰富学生生活,展示个性特长,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劳动体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展各种扎实有效的德育活动,目前我校已形成良 好的校风、学风,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校也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学校现代化标准化验收为我校插上腾飞的翅膀,新校建设将极大地拓展我校的发展空间,极大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我们一定会乘借创建验收和新校建设的东风,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自加压力,拼搏进取,尽最大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抓实老校区,建好新四中,打造新品牌,铸就新辉煌!

谢谢大家!

沛县第四中学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6

设进展情况汇报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委党组的统筹安排和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在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着重在突出特色优势、完善政策环境、编制发展规划、搭建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强化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产业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发展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0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现代中药企业已发展到96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实现总产值132.9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医药制药业总产值的48.5%和87.8%,已成为我省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

一、“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建设进展情况

结合我省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省发展改革委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突出特色优势。

我省作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道地特色药材资源优势突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具备较好基础和较大潜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开发能力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我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中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中药材和以苗药材为代表的民族药材、中成药和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品。目前,全省种植的中药材和民族药材品种达110多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药材有杜仲、黄柏、山银花、银杏、厚朴、淫羊藿、喜树等19种。天麻、杜仲、半夏、吴茱萸、石斛、茯苓、山药等20多种商品药材具有调供省外市场的能力。淫羊藿、太子参、头花蓼、钩藤、天冬、黄精、重楼、白及、百合、栝蒌、射干、玉竹等40多种药材已培育成为市场优势品种。全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独家品种)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仙灵骨葆胶囊、护肝片、安宫牛黄丸等40余个品种己进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全省1383个药品单品种涉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喷雾剂等27种剂型,其中,仙灵骨葆胶囊、抗妇炎胶囊、艾迪注射液、宁泌泰胶囊、咳速停糖浆、克咳胶囊、银杏天宝、骨康胶囊等8个品种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全天麻胶囊、热淋清颗粒、日舒安洗液等30多种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二)完善政策环境。

为了促进我省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开展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准备工作。2007年9月24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明确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省发展改革委认真制定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宣传贯彻方案”,积极开展宣传普及活动。条例的颁布施行和宣传贯彻,对于完善我省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度,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营造良好有序的投资创业环境,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现代中药优势企业,促进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编制发展规划。

2007年1月4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贵州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四个产业,重点实施优势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为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11月至今,我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研究编制《贵州省道地特色药材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现该《规划》即将完成送审。该《规划》客观深入分析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竞争优势,研究提出了我省道地特色药材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指导和实施依据。与此同时,我委牵头开展的《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总体思路》和《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思路研究》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委现正组建“贵州省生物产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并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国家支持,扶持推进我省以现代中药产业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等生物产业加快发展。

(四)搭建创新体系。

我委会同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的支持下,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努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全省现已建成中药研发机构40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家,省部(省院)共建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检测平台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其他省级研发机构7家,初步建立起以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民族药二次开发研究为突破口,覆盖中药材种植、活性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临床实验及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环节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

(五)推进成果转化。

“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继续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的沟通衔接工作,按照其工作要求和安排,准

备了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产业链较长、带动面宽、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中药项目,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支持。2006-2009年,共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项目总投资13119万元,国家补助资金1250万元,我省配套155万元。同时,我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积极安排扶持中药现代化产业等已初步显现优势的产业。2006-2009年,共有26个省级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支持,项目总投资50989万元,省专项投资安排约93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有约60%的项目建成投产,产值约40亿,给国家创造税收约6亿元。

(六)强化项目管理。

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项目实施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在项目审理过程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优先支持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对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一是建立项目咨询和辅导机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介绍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产业发展趋势、我省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鼓励和引导有关单位集中力量攻克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采用专家评审方式,对项目进行遴选,并和有关部门“集中办公、联合审理”。三是按照投资体制改革要求,严格项目备案程序和操作要求,严格审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协调和管理,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投资效果。一是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项目的资金使用、投资控制、建设进度、质量监控等问题。二是坚持半年报制度,及时分析项目建设信息,认真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开展项目总结评价工作,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和不足,完善项目组织管理,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推动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较小;(3)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大品种不多;(4)中药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7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 激发党员投身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必将涉及到生产布局调整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但是铁路现代化建设不同于以往的改革和发展, 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利益的调整都会涉及到党员, 确保党员队伍稳定将是一个重大课题。从党员队伍目前情况看, 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如有些党员思想不够解放, 有的大局意识较差等。因此, 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强化党员的思想教育。结合新的形势任务要求, 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学习教育: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定站在跨入高铁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一步坚定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密切联系铁路发展实际, 加强技术业务学习。深入开展“双培双带”活动, 拓展技术党课的内容, 使广大党员系统掌握铁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管理知识, 提升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进行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职工深刻认识企业要发展, 思想必须解放;改革要深入, 观念必须更新。让广大党员懂得, 铁路不推进现代化建设、不快速发展就没有出路, 就会落伍, 从而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自我加压、拼搏进取的意识,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学习教育, 使广大党员振奋精神, 积极投身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中来, 为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保证。

二、以抓好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为重点, 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

一方面, 铁路事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高铁时代的到来, 将会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更新换代, 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大量投入运用, 离不开一支业务精、技术高的“知识型”党员职工队伍。另一方面, 铁路快速发展, 减员增效将成为一项主要措施。一人多岗、一职多能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从当前党员队伍情况看, 一些党员技术业务素质还不过硬, 有的不注重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 有的不钻研技术业务、本职工作拿不起来, 严重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在职工群众心目中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 提高党员技术业务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今后要在抓好党员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 下大气力抓好党员技术业务培训, 做到政治理论教育与技术业务教育并举。要把培训重点放在知识更新和高新技术上, 在学好技术业务理论的基础上, 广泛开展练兵比武活动, 提高党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现“一职多能”的要求, 为铁路现代化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为抓手, 加大党员管理的力度

铁路现代化建设必将带来用工制度、组织形式的改革。如何适应生产布局的调整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合理地建立党组织, 调整党员结构, 合理党员分布, 使流动分散党员过好组织生活,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 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 我们要适应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形式, 力争在党员教育管理的薄弱环节上取得成效, 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要加大考核的力度。要适应铁路现代化建设要求, 细化量化考核标准, 体现层次化、个性化。考核中要严格程序, 把考核的过程作为规范党员行为、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 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奖惩的主要依据。二是要运用好现代化管理手段。面对铁路现代化建设, 在党员管理上要敢于摈弃陈旧过时、不讲效率、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 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增强党员管理的科技含量, 使党员管理高效率、高质量。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严把“入口”关和解决好党员“出口”的问题。对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发展党员要加大教育、培养和考察的力度;对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不按期交纳党费、作用不明显的党员, 要给予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 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以促进党员作用发挥为目的, 改进创新党员活动的方式方法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8

一、现代农民素质建设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村群众的思想、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素质均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由于思想观念滞后、文化科技素质欠提高、市场经济、法律知识掌握少等农民素质方面原因,导致近年来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趋缓,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是现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村青年出门打工或自己创业办企业的已经超过农村青年总数的50%,但受思想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跳出“农”字门坎,多是在农产品加工、建筑企业当农民工,大多安于现状,小富既安,小富既满的思想比较严重,投身经济发展大潮,干大事业,有大作为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形成。

二是现代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有待规范养成。随着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有了很大改善,但受自然条件限制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环境卫生以及个人卫生习惯还比较落后,生活卫生习惯、文明习俗和文明风尚有待规范养成。

三是现代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偏低、政策法规掌握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现象有所泛滥,农户间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四是现代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受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掌握一门种植、养殖等技术的科技能手占全村人口比例较低,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特别是随着农业科技知识的不断更新,种植、养殖、加工业等实用科技知识需要大面积普及,农民种科技田、高效田、搞高效养殖的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农村文化教育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和规范。目前,大部分村都有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教育文化阵地,文体广场、文化一条街以及阅报栏建设也有了一定进展。但部分文化活动室都属于一室多用,功能不明确。有的村还没有图书室,有的农村图书室近两年没有添置过新书,农村教育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和规范。

二、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现代农民素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现代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重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严重阻碍了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大多农村群众小农意识浓厚,只看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

二是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片面性,协调联动性不强。农民教育工作的重点多是停留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上,而思想道德、政策法律等方面知识教育相对较少,再就是虽然对农民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的手段日益现代化,但渠道狭窄,实施有效教育的途径和办法较少,呈现出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多的情况,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是农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相对抓农业、抓经济而言,抓文化、抓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大。但由于现在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公共积累很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筹措教育资金存在难度,影响了农民教育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是切实加强现代农民素质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要科学制订现代农民素质建设总体目标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长期和短期任务目标,争取每户农户都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全面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一要对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职能部门的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二要科学安排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三要分层次进行教育。要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民企业家、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四要健全培训网络。在职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公办培训作用,依托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在农技推广上,可借助教育部门的远程教育网络,由各镇组织,充分发挥镇、村农民综合学校、农民夜校的作用,让农民就近学习,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五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农村广播室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

【杨林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杨林学校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总结05-23

平林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自查报告06-25

上一篇:一个好地方作文写景下一篇:教学理论学习交流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