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通用10篇)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篇1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是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篇2

一、离子反应的基本条件

在学习离子反应时,第一步应该先弄清楚它要在什么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教师应该要解释清楚。不然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明明这道题不会发生离子反应,但学生一直在思考着离子反应,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审题,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离子反应的条件主要有以下4种:(1)生成难溶性物质, 如:Ba SO4、Ag Cl、Ca CO3等沉淀物。(2)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生成CO2、H2、O2、SO2等气体。(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等。(4)络合反应,由于必修一中还没有学到络合反应,所以教师在此处只需提到络合反应的概念就可以了。分子或者离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很稳定的新的离子的过程就叫络合反应,生成的物质叫络合物。

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1.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基本步骤

(1)写:书写完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将能拆的化学式(完全电离的酸、碱、盐及融化态的金属氧化物)拆为离子符号;

(3)删:将未参加离子反应的离子从两边删掉(等个数),整理(系数应为最简整数比);

(4)查:1质量守恒2电荷守恒3注明“↑”“↓”4为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得失电子数应相等。例:写出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写:H2SO4+2Na OHNa2SO4+2H2O

(2)拆:2H++SO2-4+2Na++2OH-2Na++SO2-4+2H2O

(3)删:2H++2OH-2H2O

(4)查:H++OH-H2O方程式前系数为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通过一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去运用这些步骤来正确书写方程式,这样给学生示范的目的是规范学生书写的步骤,这样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上手。

2.常见的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考试中常考的不是这些简单的反应的方程的书写,而是爱考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氧化还原类反应以及复合解型的离子反应。教师可以以氧化还原类反应为例进行讲解。氧化还原反应实际上就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反应,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投入的物质的量不一样, 导致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也不一样。 例:把不同量的CO2通入Na OH溶液中,量少时:CO2+OH-HCO3-HCO3-+OH-=CO3(2-)+H2O;量大时:CO2+OH-=HCO3-。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中向某溶液加入不同量的某物质,究竟有什么不同。

三、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大高中生,教师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应该注重方法的讲解,而不是在于讲解题目的数量的多少。因为每次考试的题目都是会变化的,只能把方法技巧教给学生,才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形式的离子共存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各种试题类型的归纳:(1) 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此解题关键就是找出有颜色的离子,把他们先排除。这需要让学生在平时记住有颜色的离子分别有:Mn O-4(紫色)、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 (2)碱性溶液PH=14时能大量共存的离子,这道题比较特别,教师要提醒学生,这里的解题关键是背熟不能在碱性溶液共存的离子,利用排除法解题。不能在碱性溶液共存的离子分别是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等等) 和弱碱阳离子(如:NH+4以及除了K+、Na+、Ba2+以外的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其他金属阳离子都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共存)。 (3)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解题方法和碱性一样,也是要背熟那些不能共存的离子,如弱酸根CO2-3、Cl O-、SO2-3、 Al O-2等等。(4)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的,学生只需要牢记哪些离子之间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可轻易判断出来。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说课稿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依据、作用、地位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中的实践活动环节,是基于酸碱中和滴定而开展的实验探究。

酸碱中和滴定是pH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后的又一个定量实验,同时也是教材中的三个定量实验之一。在教学内容上承接了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知识内容,丰富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知识体系。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是酸碱中和滴定的一个要点之一,酸碱中和滴定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

2、三维目标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我将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pH的应用;

掌握酸碱中和滴定中pH的变化过程和有关计算;

掌握多功能手持技术分析仪和pH值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酸碱中和滴定中pH的变化,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探究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旨在探究酸碱中和滴定中pH的变化过程。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酸碱中和滴定中pH的变化过程及其相关计算;教学难点是酸碱中和滴定中pH的变化过程和滴定突跃产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次教学的合作对象是普通班的高二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初步掌握了中和反应的原理,熟知酸碱指示剂遇酸或碱的实验现象;了解了手持技术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优点和运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没有学习以中和反应为原理的酸碱中和滴定。

在学习心理上本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在同龄人表现自我,同时对实验探究和团队合作具有浓厚的兴趣。

在思维特点上能够将抽象概念以及逻辑推理运用到化学学习中,但缺乏知识积累,实现有意义建构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法学法

前面已经提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在结合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运用

情境激趣法:通过pH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化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酸碱中和滴定中pH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谈话法:在实验过程中,我将不断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通过启发谈话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维。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合作学习法:我将先给予学生课前学案进行自学,随后所反馈回来的信息,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以往的实验课堂上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内成员相辅相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自主学习法:在课堂上我也将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建构知识。

课时安排

本次课我将先进行新课导入,随后进行理论教学,紧接着给予实验探究,最后进行归纳小结。下面阐述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组图片向学生讲授pH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随后,我将pH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渡到化学实验研究中,指出在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研究中,反应溶液的pH变化是需要观察的重要指标,从而带出酸碱中和滴定这一概念。随后进行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方面,我将根据本次课题的课前学案进行,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回顾,随后通过课前学案中层层递进的问题带领学生思考,跟学生一起推断出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公式,并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公式。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我将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NaOH滴定盐酸这一实验中pH是怎么变化的?”并根据这一问题线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学科迁移,讨论分析在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作出猜想。最终讨论得知自变量是时间和滴入碱的用量,并做出相关猜想。

学生在确定实验探究方向后,我将进行演示多功能手持技术分析仪、pH值传感器和酸式、碱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随后让学生探究在中和反应中,pH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实验探究结束后,整合学生的实验数据,学生清楚地知道在NaOH滴定盐酸为背景的中和反应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碱性越来越强,pH越来越大。

随后,让学生探究在NaOH滴定盐酸为背景的中和反应中,pH随加入NaOH的体积的变化过程,进行实验探究二,同时提出第二个问题“在pH随加入NaOH的体积的变化过程中,加入NaOH溶液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就此做出思考,进行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得知需要固定每一次加入NaOH的体积。在完成以上讨论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进行每次固定加入3mL、2mL、1mL、0.5mL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结束后,整合实验图表,最终得出中和反应中pH随加入碱量的变化。

学生在完成两次实验探究后,小组进行总结分析,能够清楚地得知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过程是由溶液的酸碱性变化决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滴定过程中的pH突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再次进行引导性提问“在pH的变化过程中的pH突跃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根据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进行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知pH突跃是与临近反应终点时的滴定液的加入量有关,随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在酸碱中和滴定临近终点时,固定每次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探究引起突跃的最小加入量。实验结束后,整合实验图表,再进行归纳总结,最终总结出引起pH突跃的微观原因。

在实验探究结束后,我将以板书上书写的内容为线索,采取问答形式带领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要点。同时布置适当的作业。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本次课时属于实验探究课,因此在板书设计方面重点放在实验探究上,在板书上重点记录实验探究过程。

最后阐述我的教学反思,在实验探究中,我通过“中和反应中pH如何变化”这一问题线贯穿整个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考中自行地确立实验探究的方向,引导、启发学生,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思考,自行探究的实验探究的目的。

离子反应说课稿 篇4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新教材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教学内容。前一节刚学过物质的分类,下一节内容为氧化还原反应。而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迁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升华。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的条件实质,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㈢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在实际教学中,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贯穿于三年的高中化学学习,渗透在各种题型中,诸如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检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等等,学生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 说教法

拟采用温故引新、实验促学、启发归纳、讲练结合等教与学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由学生初中以及前面学过的与本节相关的旧知识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对离子反应条件实质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启发归纳,最终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说实验

书上实验2-1、2-3非常简单又没什么危险性,可安排学生课堂上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创设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回顾初中学过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所需的条件然后用实践去验证他们得出的理论答案2.过渡通过实践的验证就可以引出离子反应以及本质。

3.新课推进(承上启下)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往往是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并开始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学生动手完成书上实验2-3通过实验分析,老师边板书边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并总结为四个字:写(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改(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成离子,()其它保留化学式,强调只有强酸强碱及绝大多数可溶盐能改成离子)→删(删去方程式左右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查(检查方程式左右两边元素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以及教师的巡视和边板边讲,充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4.及时练习(突破难点)

将书上P32表格改成教师口报学生练习书写某些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化学反应。

5.继续推进新课(突出重点)

通过本节课全班同学练习书写与实验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引导下结合初中学过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归纳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生成难溶物或难电离物或易挥发物,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6.巩固练习

书上P33习题当作课堂反馈练习,及时巩固本课知识。

7.课堂小结

在学生互相讨论小结的基础上,小结得出本课的要点知识(从而进一步突出重点):(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生成难溶物或难电离物或易挥发物,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离子反应就能发生。引导学生概括为一句话:离子反应总是朝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2)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强调只有强酸强碱绝大多数可溶盐能改成离子。结合物质的另一种分类法,告诉学生有哪些常见的强酸强碱以及中学化学常见盐的溶解性规律,以期达到加强前后练习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目的。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了如下的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就已经做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这对于学习电解质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高中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分别概括酸、碱、盐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感受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乐趣和化学世界的奇妙。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创设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引子和铺垫。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初中所做的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提问: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可以。并请学生思考原因,借此引入本节新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了我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电解质

我会结合学生的思考的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盐酸、CO2、BaSO4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我会请学生思考NaCl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我的讲解可以得知是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这一过程我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直观的展现NaCl的电离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3.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通过写电离方程式就可以概括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同样的道理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是易错的.一个点,我会这样来处理:设置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有的小组也可能会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环节三:巩固提升

我会请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NaHSO4是不是盐,并写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酸式盐NaHCO3、NaHSO4,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酸式盐的电离与正盐的电离不同,酸式盐和酸式盐的电离也不相同,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篇6

【摘 要】 手持技术是在掌上就可以操作的技术实验。手持技术所特有的数据化、图形化、直观化和定量化的研究手段,有助于学生降低实验的学习难度,改变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实验可通过检测催化剂、浓度等反应产生气泡速率来判断反应的快慢,但是当需要定量描述反应速率时则无法直接感受出来,手持技术则可让实验结果放大化、微量化。

【关键词】 手持技术;催化剂;浓度;反应速率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手持技术之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特色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所追求的课堂为“援疑质理”式课堂,即教师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沿着自己的问题展开研究。以问题驱动课堂,学生在问题研究中不断产生需求,不断选择方法更主动地学习。

在问题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援疑质理”--〔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题3“制取氧气”,在制取氧气这一课时中,已初步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途径有很多种,因此在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的内容后,引入教材《中学化学实验教科书》中的实验3《催化剂、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手持技术进行探究实验,拓展教材内容,使得教科书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将要合作的对象是普通中学九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的储备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制取氧气这一课时的内容,初步了解催化剂及其作用,引入手持技术进行探究实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并探究除了催化剂外,浓度是否也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在能力储备上,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基本的的实验操作办法,懂得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懂得如何进行实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优势。

虽然这年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动手操作能力强,不过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还不够完善,需要正确引导。

(1)教材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催化剂跟过氧化氢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手持技术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养成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会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对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学科浓厚的兴趣,学习发展创新思维,领会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

(2)教材重难点

重点:过氧化氢制备氧气。

难点:催化剂、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手持技术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需特别注意一点,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来准备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四、学习方法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力求创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

教学程序分为情景导入(3min)、实验探究(32min)、整合数据(5min)、归纳总结(5min)四大部分。

(1)首先情景导入一则关于催化剂由来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特征,顺势导入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催化剂、浓度对反应有什么影响。

(2)先设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探究实验环节,由于学生实验基础能力较薄弱,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将先演示实验,阐明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前三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后三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催化剂的不同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鼓动学生大胆创新,尝试着改进实验;或者学生还可通过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大胆假设,分组实验来分析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3)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数据整理也是至关重要,我将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导出进行整合,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让学生将记录的现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培养学生分析及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

苏格拉底说:“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示出来”。在学生汇报总结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激发学生思考获得新的灵感与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六、板书设计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催化剂的不同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七、教学特色

1、手持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易携带、直观、实时、定量等优点,分析催化剂、反应物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以实验设计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酶,包括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以及酶的3个特性。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建立酶的概念、知道酶的特征,并能初步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学习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本章的学习即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实验设计原则”的思想,又为后面学习新陈代谢打好基础,尤其是〈第三节呼吸作用〉、〈第四节光合作用〉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说出酶的化学本质。

②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原因。

③解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④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撰写实验探究性活动的`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2).技能目标: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方案和别组同学的方案,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

(3)酶的高效性

2)、教学难点

(1)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活动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和判断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探究的方向,设计实验的步骤,选择实验的材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检验结果……等等,无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应该成为本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酶的特性,不能只局限于了解的层次,应该通过分析和引导,将学生的知识上升到理解的层次,才能达到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所伴随着的能量转换,领悟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细胞进行其他生命活动的基础的水准,达到课标的要求。这需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1)他们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了解很少,但对无机化学反应却接触较多,对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探究经验,习惯演绎式教学模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实验探究教学法——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现象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尝试改良实验设计,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来深化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直观教学法——教材中活化能概念的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卡通式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Flash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并且能够展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情况,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学习方法指导:

1)、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3)、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酶在细胞中的作用和酶的本质

第二课时 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

第三课时 酶的特性

设计理念

实验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在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并且每年高考都有对生物学实验的考查,而且比例越来越重,而学生的失分比例大,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完整的生物实验设计模式,考虑问题欠缺,本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整讲述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是以学生在第一课时和前面探究实验接触的前提下,完整体验生物实验设计模式,为后面学习探究实验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1) 教学流程图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细胞代谢→问题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掌握科学实验方法→酶的本质,运用方法,自主归纳获取新知→小结练习,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新课→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练习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练习巩固

六教学评价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篇8

1、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是首次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出现,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化学学科的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2、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为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点。其中: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含义,认识到化学反应都有一定限度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培养学生通过图像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讲化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原因及特征

以上是第一部分,说教材,现在进行说课第二部分。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已经接触了部分可逆反应,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但是教材上没有呈现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这一围观过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学生在建立平衡的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予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探究学习为主,讲授法贯穿整节课

2、讨论法: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一定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学生与老师讨论或学生相互讨论,如化学反应的特征是什么等。通过讨论让同学们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演示法: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分析讲解所学知识。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更生动的有关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以及图表,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除去课本的枯燥与板书的单调,多彩的画面可以更加深刻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及掌握。

四、说学法

本课指导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在教学中中学生主要按照以上的方法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介绍教材的科学史话,了解炼铁高炉之谜,通过化学史,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节要学系的内容——化学反应的限指出高炉炼铁尾气中存在大量的一氧化碳,而当时的工程师并不能减少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这成了炼铁技术中的谜题,引导同学们阅读科学史话的后半部分,找出解决谜题的答案,找到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的原因是炼铁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和生产物同时存在,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2、讲授新课,接下来讲授新课

①由科学史话中了解到,有些反应不是完全的,存在一定的限度,是可逆的反应,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存在反应限度的问题,什么是可逆反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可逆反应的定义,思考举例了解的可逆反应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②学反应的限度问题实际就是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平衡问题。由多媒体展示向同学提出,常温下,在100 g水中加入100 g氯化钠固体,能否溶解完全(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100 g)?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能否溶解?请学生思考,由多媒体播放溶解过程加以教师引导解释得出结论: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的固体,固体会溶解同时溶液中的溶质又会析出,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并没有变化,只是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同,而达到溶解结晶平衡。平衡时溶解和结晶的过程并没有停止,这是一个动态平衡。

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思考与交流,以及教材内容,了解化学反应限度即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完成程度,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达到平衡的特征就是逆等动定态平衡,逆指反应式可逆反应,等指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指到达动态平衡,定指各组分含量固定。由图表示如下。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正反应速率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改变,达到表面静止的状态——平衡状态。这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微观本质 ④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主要有物质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压强浓度,在选修中会对此部分做更深入的学习。

3、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以及化学平衡的概念,初步掌握了化学反应平衡的特征,了解了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化学反应限度在生产工业中的重要意义。

4、布置作业。做好教材课后习题,并将所学知识做好整理归纳。通过课后作业,可以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并未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同学们更顺利的开始对下一节内容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离子键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键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 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6、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化学键

一、离子键

Na+Cl2===2NaCl

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a 原子

b 离子(阴、阳离子)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AB,A2B,AB2型)AB型离子化合物:

AB2型离子化合物:

A2B型离子化合物: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篇10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既要复习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和以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4、重难点设置: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要使同学们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深入。

问题的设计由以下几个问题的环环相扣来完成。

问题一:让学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

同学们根据初中的知识从得氧失氧这一方面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回答可能会有很多个反应。此时老师挑选出两个比较典型的反应式来进行分析。如:。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二:以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问题三:标出上述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此时老师重点强调: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四: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五: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动画,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初中所学到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些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对同学们得作答做出解释和说明。

四、教学反思

上一篇:秋季运动会学生演讲稿下一篇:社区敬老月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