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共9篇)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篇1

韩克备课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的来历。

2、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知道一个寓言故事会包含一个道理。

3、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选讲故事,整体介绍《伊索寓言》

同学们,大家都有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请一个学生讲出此故事,其他人帮助补充。)老师质疑:跑得快的兔子为何会输给爬得慢的乌龟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兔子太自信自己能够赢乌龟,于是在路上呼呼大睡,而乌龟则坚持不懈,凭着自己的耐力和毅力终于打败了兔子,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勤能补拙的道理。

介绍伊索其人,以及《伊索寓言》的形成(课件)生默读。

二、读封面

出示课件图片 整体介绍《伊索寓言》 师引领

龟兔赛跑的故事就是出自《伊索寓言》这部书,伊索一直被尊称为西方寓言的鼻祖,寓言故事源远流长。《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一部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被公认为西方寓言体文学的开山之作。那么今天我们便来共同学习一下它。

三、读目录、故事名称

《蝙蝠的故事》 刺善变者,随机应变。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瓯海实验小学龙霞校区

韩克备课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发现。(生自由说、指名说。)

四、读内容

学生共同欣赏书上摘选的几则《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1、出示语句

生自读,说一说,小组讨论(因为是二年级学过的课文,因此生由易到难,渐渐领会寓言的寓意。)

2、说一说你生活中有没有人也像小狐狸的样子,举例子,集体讨论。

3、师小结 酸葡萄心理 《驴和狼》

生默读,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请学生试讲述这则故事,在此基础上探究以下问题: 你喜欢驴还是狼?为什么? 这则故事蕴含着哪一个道理? 学生小组讨论后小结: 《驴和狼》讲的是:不要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要不然会自讨没趣,末尾画龙点睛地写出蕴含的道理,请学生划出“父亲教我当屠户,我为什么偏要行医呢 ”的语句.这句话一语中的,真是精彩,写出了狼真是自作自受.文章的篇幅挺短的,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以驴和狼的对话展开故事,又把事理寓在故事里面,读起来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师总结:从语文书上看到的几则《伊索寓言》中,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本书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又博大丰厚,能够以小见大,小故事中有许多是影射当时社会的,也有更多的是教人处世,做人的道理.作者通过那些拟人化的比喻来表达这种思想。如凶残的豹狼,狡猾的狐狸,威猛的狮子等,来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又如怯懦的山羊则来比喻平民或奴隶们的思想与性格。寓言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读来琅琅上口。文章的末尾往往总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格言与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使我们获益匪浅。

五、展开想象,续编寓言故事

老师课前分发《小偷和他的母亲》这则寓言材料,是删去故事结尾的,请学生续编,瓯海实验小学龙霞校区

韩克备课

并请学生交流,而后,老师再念出故事的结尾,并点评这则故事,故事中那个贪心的孩子把他母亲的耳朵咬掉了,其实是不过份的,因为他的母亲一再纵子行凶,使他蒙羞而死,寓言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附材料一, 有一个贪心的孩子偷了他同学的课本带回家.他母亲不仅不责怪反而夸奖他,第二回,他又偷了同学的一件上衣拿给母亲,母亲非常高兴,更加称赞他.这孩子后来长大成人,就开始偷更贵重的物品,终于有一次,他在偷贵重物品的时候被当场抓住了,双手反绑着被押上刑场,他的母亲跟在人群里面,伤心地捶胸大哭,这时,那孩子说:“希望能让我在母亲耳边说两句悄悄话.”他母亲来到他身边,他……

附材料二, 1,“披着羊皮的狼”是什么意思?

2,放羊的孩子再次喊“狼来了”后,村人为何置之不理? 3,你知道“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有趣故事吗? 4,你知道“金斧与银斧”的故事吗? 5,你见过“金鸡蛋”吗?

6,三个儿子在葡萄园里的珍宝中,找到了什么珍宝? 7,《上当的乌鸦》中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 8,《弄巧成拙的驴子》中驴子可悲吗?

9,如果你是山羊,你会自己跳进去救掉在井里的狐狸吗? 10,鹰是如何回报它的救命恩人——农夫呢?

11,变成了美丽的姑娘的母猫与她的白马王子结婚了吗? 12,女人把她丈夫爱酗酒的恶习改掉了吗? 13,瞎眼病的老太婆如何让医生绳之以法? 14,鼓起肚子的老青蛙大得过公牛吗? 15,骆驼是如何把它的主人赶出帐篷的?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篇2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教学模块, 忽视或不够重视“名著导读”模块。有的学校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指使, 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 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 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 把高中阶段必读的十部名著浓缩为一张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对应的典型情节几个方面阐述, 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 就可轻松应对考试, 导致了名著阅读走向不读原著也能做好名著题, 读了名著却未必能做好名著题的怪圈;或是由于老旧思想和功利思想, 认为名著多为大部头著作, “导”的过程很费时间, 效果又不显著, 只做粗略处理, 一点一说, 学生读一遍了事;或是即使认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但仍然导不得法, 以讲代读, 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稍好一些的学校倒是建议同学买买书, 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 教师自己没有读过作品, 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读, 或是干脆把这一环节略去不提, 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 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方面, 因“快餐文化”的裹挟, 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 学生阅读变得功利性极强, 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 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 而不愿亲近那些思想丰厚, 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 “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他们只看缩写本, 只看“名著简介”, 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这些都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

面对如此种种, 怎样利用语文这块阵地, 改变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让学生的阅读回归经典, 提高文化品位, 积累人文素养, 使他们能在困境中自拔, 得意时淡定, 我对名著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毫无疑问, 高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 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 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 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 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提高求知欲,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 对学生讲明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

其次, 大胆地尝试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来为名著阅读“造势”。我在教学中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播放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 课前讨论网络中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紧扣了学生心理, 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

最后, 举办有关名著阅读的一系列活动。比如成立班级图书馆, 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 设立专人负责, 肩负保管和登记借阅情况;举办“我爱名著”读书推介会, 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 作简短发言, 言明推荐的理由, 学生则在笔记本上写上推荐篇目的名字, 所有推荐的篇目都上交, 装订成册, 一本学生推荐而产生的“经典书目”就诞生了;还有举办“我爱名著”读书征文比赛, 优秀作品推荐到杂志和报纸上表;还有举行“读名著讲故事”比赛等,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挖掘诱点,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这些活动, 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验他们阅读的效果。

二、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 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 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 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否则“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只能流于形式, 浮光掠影。

我认为对名著的阅读, 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 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略读为先, 精读为后。但略读不是为图热闹而阅读, 为完成任务而阅读, 一定不能贪多, 分量不宜太重, 否则很容易流于走过场, 生吞活剥。应告诉学生要运用从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 不必拘泥于高考考什么, 灵活性大些, 功利性小些, 故我跟学生说读名著无需像读教材那样, 没必要正襟危坐, 也不需要整块时间, 只是以略读的方法浏览, 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再对文章从部分到整体, 由整体到部分, 反复研读, 了解重要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 最后通过对语言的品味, 构思的揣摩, 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从而获得知识, 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阅读的形式不仅于此, 我们还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名著中精彩的段落, 做简单的读书笔记, 复述文章梗概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 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交流会, 谈谈阅读体会, 交流阅读心得等等。总之, 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 以达到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让名著阅读发挥最大效用为目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篇文章读完了, 总会有所感悟, 有所体会, 若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 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写读书笔记, 摘录名著中精彩的段落或语句, 写自己独特的感悟, 对作品进行质疑、批判等,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 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等, 都是自主阅读名著的好形式。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江西有一道高考语言综合表达题的特点对名著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可以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 既可以展示名著阅读效果, 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论语》中的一些片段改成一篇小的记叙文, 给《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来个新的结局, 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 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因此, 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阅读关系重大, 它将直接培养学生将名著阅读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 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 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 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 引导高中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显得很重要。名著导读教学模块引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书籍, 穿梭古今, 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 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 而且也可以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那么, 重视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势在必行, 也亟期有更多的杏林同仁引起重视, 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让名著导读教学有一个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名著导读教学寻找到一片“晴朗的天空”。

摘要:当今时代, 是一个“速度”时代, 成年人为生活奔波忙碌;中小学生则疲于应付功课学业。生存竞争的压力中, 多的是匆匆的脚步, 人们已然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文化经典与文学名篇, 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 正应了马克·吐温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 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然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 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 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设计这一模块,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接触人类精神高端, 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

《论语》导读课设计 篇3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学。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要有兴趣动机作为内驱力,要有真正获益即发展作为持续学习的土壤,要有方法的习得作为长远学习或终身学习的保障。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能尽到的责任,主要是激其兴趣、帮学生体验发展的乐趣并教给学生普遍意义上的方法。

人们通过名著的阅读与思考,心灵会被唤醒,情感会日渐细腻,思想会愈加丰富。有认识价值,也有审美价值。有人说,一个人的灵魂世界,就是他的阅读。你的既有情思基础会影响你再建构时的取舍,一旦选择了,书本上的情思世界又会反过来强化你既有的情思世界,这样螺旋上升。比如说《论语》,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甚至代名词,她是东亚文明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只要我们曾在东亚生存,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更多的就是儒家的精神。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养心性,你都得去了解《论语》。我们可以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们也可以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评价:“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她的原文本意,只要你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朽的价值。”当然,你也可以再引证其他资料,无非就是像我们导课一样,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我觉得理性的介绍固然有用,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趣味、意义及方法更重要。我心目中的孔子,用达巷党人的话说,就是:大哉,孔子!他是罗丹雕刻刀下的思想者,他是古希腊神庙睿语——“认识你自己”的践行者,他是我心目中的体现生命意义价值尊严的一根苇草。我最佩服的便是至圣的执着,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情怀。

“楚狂接舆歌而过,荷蓧丈人逍遥行。”《论语》中有好几处将隐居倾向的人与孔子并提,尽管夫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逍遥念头,也有“吾与点也”的圣人之叹,但生逢乱世的孔圣人,他选择了掮起一扇大门,宁可自己受苦,也给后世更多人留出一条生路的处世准则。他为世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据说,“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那大概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根基了。我们推荐《论语》,最重要的就是修得仁心。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孔圣人的“仁”,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之一。仁者爱人;仁者不忧。不怨天,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句话,正如夫子有一次退朝,知道厩焚后,问人不问马一样,夫子践行的就是善良,真诚。他反对花言巧语的骗子,他鄙弃邦无道时还享受俸禄的小人,他看不惯犯上作乱穷奢极欲的阴谋家及走狗,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夫子也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激语!孔子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善解人意,他对宰予的昼寝,用了朽木不可雕也的话,后世一说是对懒惰者的讥讽,一说是因材施教的同类。读书,见仁见智,我倒倾向于宽容。

我在引导学生读《论语》时,除了强调为了人生的道德境界以至天地境界而多参悟仁德外,还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的学习,从伟大的教育家那里汲取学习的精华。我们通过背诵、交流学习心得的方式,又回顾了一下章节: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看得出来,先前的背诵滋养了智慧的喜悦。国语学习强调背诵,确实有道理。我们有时候代替学生建构,其实是做了剪开知了的蝉衣那样的事情。我启发学生,古人读经典有经史合参之法,就是将经典语句与历史联系,当然,你也可以与现实故事对接。这其实是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是聪明的,何况谁都知道理论离不开实际,事理事理,无事之理与无理之事都不易找啊。学生的思维被解放了,火花四射!我想,如果能坚持经史结合法思考领悟,学生写议论文也就不必发大愁了。

导读课结束了,我恳请同学可以收藏一本《论语》,时不时地翻一翻,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让自己愉悦、清醒、坚韧、开阔,如果是,那我们推荐阅读名著就有成绩了。

总之,名著导读,就是要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还要觉得读书好,在阅读中成长,并尽可能地将阅读进行到底!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论语》,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论述。

2.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名著《论语》的兴趣。

3.理解并背诵名言警句,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点】

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结合自身体会理解《论语》。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教学思路】

首先,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理清课文中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其次,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包括常用字纠错、关键词赏析;最后,落脚到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

【教学方式】

1.诵读法。

2.讨论点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演说论语》视频片段,时长五分钟。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共享含英咀华之乐。

二、检查预习

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三、孔子的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以为仁

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以此为例,阅读课本第85页,尝试归纳教育思想。

四、常见句纠错(阅读时结合具体语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时”的意思。

时――“时”字在周秦时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忍―― 一般人把它理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

五、课堂探究

(一)阅读示例

关于君子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师生交流

课文中觉得哪一句对你启发最大?请与同学们交流体会。

【教师示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历程。通过后天的努力,到30岁时建立心灵的自信。慢慢地,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物质的东西越多越容易迷惑。到了50岁时,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到了60岁时,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理解与包容。到了70岁,便从心所欲。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动力。

六、齐诵颁奖词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七、结束语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归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泰而不骄、劳而不怨,希望同学们都争做一位有道德、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八、作业

1.抄写《论语》中的格言警句,至少五句,并翻译。

2.阅读杨伯峻先生编写的《论语》译注。

板书:

四下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篇5

一、单元简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三、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具体安排: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今画的双龙洞》

2课时

《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

5课时

五、教学措施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还有一个语文园地。《中彩那天》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万年牢》告诉读者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尊严》讲了一件石油大王哈默罕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将心比心》虽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告诫人们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四篇文章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朴实,但内容生动感人。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9个词语,会读会认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并能付诸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运用课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有关选学课文,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有关诚信的事例,加深认识,并付诸行动。

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中彩那天》

2课时

《万年牢》

1课时

《尊严》

2课时

《将心比心》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受到精神熏陶,情操陶冶的同时,也能提升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与延伸会丰富学生的见闻,增加学生的积累。

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查阅图书及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有关“以诚待人”的资料。

2.组织学生召开“以诚待人”资料交流汇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资料展示出来,并给予一些鼓励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的热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课时安排

《自然之道》

2课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蝙蝠和雷达》

2课时

《大自然的启示》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策略

1.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4.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课前准备

1、搜集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有关材料。

2、制做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三、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2课时

《小英雄雨来》

1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3.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4.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教学准备

有关的歌曲,有关的电影、电视。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整个单元的教材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生命文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识、记忆25个。认识三个多音字:重chónɡ、弹tánɡ、铺pū

2.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4.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名句。

5.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难点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课时安排

《触摸春天》

2课时

《永生的眼睛》

1课时

《生命 生命》

2课时

《花的勇气》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引起学生对“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关注。

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这则消息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谈到的“应该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要热爱生命”的主题,引出课文中的导语。

2.浏览整组课文。

思考:这一组课文,主要谈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哪些内容写出了我们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你喜欢哪一篇,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谁的生命故事?

交流介绍。

总结归纳:整组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和人们热爱生命的故事。

3.进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4.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以后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编排了二篇阅读文章,二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主要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歌》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的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读写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积累。

4、感受乡村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三、单元重点难点

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运用各种方法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积累词汇。

单元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乡下人家》两课时;

《古诗词三首》两课时:

《牧场之国》一课时;

《麦哨》一课时;

日积月累一课时;

写字一课时;

写作两课时;

五、教学措施

1.识字前可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由小组长组织学习,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字形。

2.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乡间的美之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家在农村的同学深入了解自己家乡最值得自豪的景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田园农家,体验乡村生活,共同搜集农村风光的图片,农村儿童生活趣事,农家自制玩具或写农村的小诗,以便为后面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学习做好准备。

3.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重点描写了雨后的哪几样景物,体会作者巧妙的拟人化手法,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屑追求的精神。

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主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识字方面,本单元要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2.《鱼游到了纸上》中,“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场景来理解。

3.《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又要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四、课时安排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课时

26、全神贯注

1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3课时

28、父亲的菜园

2课时

语文园地七

2课时.五、教学措施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

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以民间传说好寓言故事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普罗米修斯》,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本单元的故事情节生动、充满智慧,学生会感受故事的愉悦性的同时受到启迪。

语文园地中以发挥想象编个寓言童话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3.学习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涵的哲理和情感。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来,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四、课时安排

29.寓言两则

2课时

30.文成公主进藏

1课时

31.普罗米修斯

2课时

32.渔夫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3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应重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感受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教师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自读探究、交流研讨、回读整合(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3.求认识的6个生字,课堂上要安排时间,了解学生的巩固情况。生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

课后的“资料袋”要与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和拓展阅读结合起来。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教学设计 篇6

1、读懂文本

2、了解两则家书的内容

3、理解两则家书的内涵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2、体悟父母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上正课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手臂上的这几个宝贝光临时我耽误了同学们节课,大家已记不清楚了,其实我也记不清楚了,但卧床静养时,《武当》刊物中“人心蛊惑,命运难测”八个字让我终身难忘,尤其是“命运难测”四个字,让刻骨铭心我。的确,人生并不是一味不变,而是五味俱全的,它有烦恼、有消沉;它有鲜花、有赞誉,那么,在扑朔迷离的人生境遇面前,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端正自己心态呢?被誉为“中国父母成功家教的典范”的傅雷家书会给同学们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20分钟)

分组诵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信件是人们感情的交流、是人们心情的流露,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心境而写的?

预期目标:

第一封:消沉苦闷

第二封:欣喜成功

2、针对“消沉苦闷”、“欣喜成功”的心境,“我”是怎样解说与劝慰的?

预期目标:

第一封:泰然处之、引以为鉴

第二封:谦卑不傲、赤子攀登

三、研读体悟(11分钟)

“命运难测”,在时有烦恼、有消沉,时有鲜花、有赞誉的命运面前,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端正自己心态呢?相信同学们现在已有了感触,请写出来。

预期目标:

做一个坚强(败不馁,胜不骄,宠辱不惊,得失泰然,无惧孤独。)的人。当遇到挫折时要坚强面对;当迎来成功时,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坚强;要不怕孤独,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拓展感悟(11分钟)

傅雷在一封信中提到“……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这种“父子如友”的关系是很让人羡慕的。或许同学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引导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一个父亲,父亲为什么对自己总是这么严格,总是这么挑剔?其实,虽然很多父亲不能像傅聪的父亲那么有才华,给我们写出如此谆谆教导的家书来,但是,我相信,以同学们现在的实力足可以写一段让父母感动的话语。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好好回想父亲对你们的爱,然后把最想说的话用信件的形式展现出来。

浅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 篇7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 忽视乃至放弃“名著导读”。由于“导读”中的一个“导”字, 使得这部分内容处境尴尬。虽然教材有明确的线路, 分成了“背景介绍——作品分析——思考和探究”,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案。可是总不尽如人意, 当然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的分配不够。学生的学习很紧张, 虽然新课程把自由个性、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 但学习任务的繁重还是不可避免, 因而从时间上还是不能有机分配, 学生不会把时间放在厚重的名著之上。

二是名著的内涵太深。名著大多跨越时间长、空间广, 内容主体涵盖宽, 虽有前面的“介绍”和“分析”, 但作为一部名著, 经典往往和凝练相对应, 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读起, 因而出现“读”与“不读”没有很多差别。

三是老师的态度听之任之。一方面老师强调名著的重要性, 认可名著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时间的紧张、课程的压力使得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能是亦步亦趋, 完全由学生的兴趣去完成, 导致学生的“读”也是流于表面化、浅薄化。

种种原因使得名著的“导读”名存实亡, 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是一个字“变”, 就是“敢于创新”, 老师的“变”至关重要, “变”的核心就是把“导”和“教”高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名著导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让学生学会如何“导读”

毫无疑问, 激发高层次的阅读兴趣, 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 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 导得巧妙, 导得符合学生心理, 导得时机恰当, 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读好。

第一, 学生相互推介。五册语文必修每册介绍两部名著, 中外各占一部, 共计十部, 这还达不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 根据学生实际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 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开学生推介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 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 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 而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推荐权、选择权, 更吻合学生实际。

第二, 教师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 丰富课堂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视野, 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 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第三, 借助媒体资源。充分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及四大名著电视剧等, 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 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 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 能最大限度地激趣, 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 把握导读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 把握不好时机, 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 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 时机最好, 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 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 那将是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 制订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 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 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 才能深入理解, 充分体验。

选择好导的时机后, 关键在于怎么导。导阅读的方法、导笔记的方法、导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法、导名著的背景等是主要内容。

三创新“导教”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首先, 老师要从理念上更新。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行的, 老师要有“名著意识”, 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 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大功告成, 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奥地利的茨威格说过,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能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 也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 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

其次, 老师要大胆引领, 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 让名著走进课堂。如笔者在教记叙文描写人物时就把《家》中写梅表姐的文字放进来, 特别是写梅表姐“额上那一条使她的整个脸显得更美丽、更凄婉的皱纹”这一句, 进行了分析, 并且强调在《家》中这句话出现了多次, 在梅表姐出现之时、微笑之时、痛苦之时、死亡之时都写到这一句,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作用, 从而了解写人的魅力所在, 还进一步说明文学作品的美在哪里体现。这样,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关注什么是文学之美, 从而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睛、《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眼泪、巴金笔下自己的心痛”了。

再次, 教师要敢于将时间投入到名著上。名著含义很深, 涵盖时空之广, 对其理解并非一蹴而就的, 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 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 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教师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 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增加;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对文本的解读, 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教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 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 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最后, 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名著虽然很深奥, 但不是每个学生对其都是陌生的, 新课程推介的十部名著有很多同学都读过, 而且这些同学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的。如果老师一概而论就会让“读过了的”觉得“无趣”, “没读过的”觉得“无果”, 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这种现有的积极性, 把学生的这种个人兴趣上升到集体的兴趣。可以先调查, 知道哪些学生读过, 哪些学生没读过, 哪些地方兴趣大, 哪些地方兴趣不大;然后再让读过的同学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并形成文字, 与没读过的学生交流, 这样一方面读过的同学增加了新的兴趣点, 另一方面没读过的同学找到了兴趣点, 慢慢地个性变成共性, “集体兴趣”就出来了。当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上升了的时候, 名著的味就会出来, 教师再加以点拨, 真可谓是画龙点睛。

法律制度设计的人性导读 篇8

马克思说:“人性是一切行为、运动、关系等等的评价标准”。

广义上, 一切制度的设计与运作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性的满足。人类社会的所有科学都是人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的产物,其根本的研究目标是体现人对自身与外界的价值判断,因此关注人性或人性理念构成了人类科学的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法律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记载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从某一种角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做出的判断。与人类其他所有现象一样,法律作为人造的对象表达着人类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厌恶偏好。所以,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法的问题,可以从基础性的意义上来揭示法律演进图示,突破那种外部显性且直观的研究视角,因此这是一种在层次上、方法上的研究模式的转变,也更为深刻地揭示法的基础性问题,所以,人性是法律设计的标杆。

(一)传统人性观的善恶争论

人性的复杂结构由来已久。中外传统人性论均不乏关于人性善恶的论争,这些争论集中体现了人性中和谐与不和谐性共存的结构。

在中国,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几乎贯穿于整个哲学史始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人性善,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主张一种由心而性的德治路线。荀子主张人性恶,力图从人类社会和人性中寻找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根源,将“礼”的基本原则法律化,把法看成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问题的主要认识,在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的性善论。

在西方,关于人性的争论与认识也可以纳入善恶两派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说:“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和自私,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去追求快乐。”基督教认为人天生就有罪恶的本能。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对人性问题的探讨,都可以在善与恶的层面上予以归纳和抽象,并简化为善与恶的价值评判。无论学者们最终的答案偏向何者,最终都可以在善与恶的层面上考察其价值趋向,并以此作为法律这一上层建筑构建的最为基础的理论。

(二)对传统 “善恶”人性观的质疑

无论东方和西方的学者们最终将人性的特征归结于善或者恶,这其中总是意味着一种价值的评判:好的或者坏的——我国学界讨论人性善恶问题的著述中,汗牛充栋的是重复着古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简单、先验的论断,而鲜有对人性进行经验性考察,以及反向考证对人性的价值判断标准自身的合理性问题的。我们的疑惑在于,对人性进行大量的关于“善”、“恶”的价值性争论,是否可以真正具有法治的基石之作用。而这一争论本质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无法达成共识,基于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事实上也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性评判标准。

(三)现代人性研究的新视角

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基于对于人性的正确认识,应当问“人性是何”从而根据人性的现实结构来指导法治,而不应一味评判“人性如何”。对人性的怀疑和不信任是促使法治建立的重要理论根源,但更应该研究如何深刻地了解人性的本来面目。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正确地对待人性之中追逐一己私利的本性。不屑于讨论追逐私利的合理性成分,便是不顾现实和经验层面而从价值的层面高高在上地宣示人性的理想状态。

我们认为, 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人性本身存在着和谐和不和谐两方面的内容。法律上的人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在历史的发展中, 既有人性中精神的优雅,也有人性中动物的兽性和庸俗,这是由物质世界的给定性与人的精神追求的无限性决定的。法律文化中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从总体来看,应当更加关注如何建立一个务实的机制,一方面肯定人追逐私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将人追逐私利的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 “人性”之于法律的意义尺度也即表现于此。

二、法律制度设计的“人性”本质探索

从一般的角度上说, 制度设计是按照生产力的标准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但从本质上说, 一切制度的设计与运作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性的满足。生产力为人性服务, 生产力服从人性的需要。尽管现实的人性又受制于生产力的状况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

(一)中西法律发展的人性化轨迹

西方社会从两千多年前, 以自然法的名义发展出系统的人性理论进而引发近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化并取得现代化的累累果实。

分析当今西方社会的法治理念与制度表象,可以看到自然法与社会契约论之重要影响。如果说, 自然法代表了实体正义,社会契约以程序正义保障之。实体与程序、 内容与形式, 在最初的没落的古希腊那里以后, 从古罗马以后它们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比肩取得了现代法律的内容与形式。综观西方国家对自然法的讨论, 其内容不管是借助神或客观精神的名义抑或自然的名义或其他的符号予以发布, 一切都是在宣布人性的复杂结构——让爱延续与使恶受惩——成为全部制度的归宿。

然而, 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把分析的焦点停留在“ 生产力决定论”的抽象层面上, 而当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凸现而难以自圆其说时, 传统意识形态也就在实践中不得不表现为中心化、片面化、虚假化。因此, 当我们撇开深刻的人性分析后,是否意味着我们有些抱残守缺了呢?当我们一味地崇尚忘我精神、大公无私的人品时,是否忽视了普通人的普通的道德观念的中流砥柱作用了呢?而当英美以与时俱进的实证方法宣告人性自私时, 我们为何在通常简单地斥之为浅薄的同时, 不断地学习西方的建立在人性理论上的、从物质生产到制度设计的各种文明乃至细节呢?

无疑, 鄙视人性探讨的意识形态, 无助于民族的现代化、法制的人性化以及意识的全球化。所以, 在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制度设计中, 之所以还存在着大量的法律、法规始终不能到位的令人焦虑的状况, 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能否真正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承认一个简单的共识是生产力为人性服务还是人性为生产力服务,而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马克思有着怎样的人性观念以及人性何以形成的理论资源。

(二)人性是法律制度乃至社会制度的标杆

马克思有丰富的人性观念。马克思关于一般的人性观念, 提到了“ 自然” 、“ 需要”、 “ 自由自觉的活动” 、“ 生产关系” 、“ 幸福”甚至“ 效率”等概念或相关内容。马克思之所以如此重视人性, 原因在于马克思扬弃了古希腊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提出了“ 人性是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的评价标准” 的重要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 “ 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 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 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人性。”在这里, 人性一般是全部价值的出发点, 也是正义的基础。

我国近年的新民权运动与人道主义法制建设,实质也是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人性观念的回归。为人的自由价值而建构的社会秩序, 必然依赖着人的私心、共同的道德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协商、妥协。尽管市场调节以一种客观化的力量, 能够部分地处理不同自由意志的协调,但是,具有普遍性的实质正义还有赖于众人的广泛的探讨、争论甚至一定形式的冲突。可以说,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实质上也是稳定与冲突的平衡。所以, 有序的民主法制建设, 必定是在协商、冲突、妥协中完成的。耶林说 “ 为权利而斗争” , 便为现代社会自由与秩序联结的必由之路。

所以, 从人性的角度看,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快行政法律、法规的建设, 落实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各项经济的、政治的民主权利, 配置监督公共权力,完善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唯此, 才是我国社会的有机团结和公民的福祗。

参考文献:

[1]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长白学刊,2006(3).

[2]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辩思[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张桂琳.西方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德)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 华夏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

名人传导读教学实录 篇9

天津一中 祁馨

师:开学初给同学们布置了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我想问一下大家,现在的进度如何?

生1:还没看。

生2:还没看。

生3:看了贝多芬传的一半。

生4:看了贝多芬传,大概三分之一。

师:看来大家的进度不快啊。那么能说说自己为什么没看么?已经看了的同学,说说自己喜不喜欢这本书,你觉得这书好看么?

生1:我以前看过关于名人传的介绍,我觉得大概了解了,就没再看原文。生2:考试太忙了,没时间看。

生3:看了,但看不下去,没有情节,没意思。

生4:不好看,看不太懂。

师:大家说得都很真实,这样很好,希望大家都能把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其实《名人传》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本陌生的书,为了给大家讲解,我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从头读这本书,看的时候我和大家遇到的困难一样。每天下班已经很累了,再看这样一本没有情节的,充满漫长的外国人名和注释的书,实在有看不下去的感觉,而且我本人也不太懂古典音乐,在贝多芬传中那些交响曲啊,音乐的专业名词啊,是很大的困扰。不过,当我沉下心来认真读下去,我发现,这真是一本值得看的书。那么今天老师想跟大家分享,我在读书过程中写下的读书笔记。我用这种方式,强迫自己深入地读进去。我想,大家听后,可能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名人传》。

教师配乐朗读读书笔记:

当我郑重地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译者傅雷先生的序言迎头砸中: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我甚至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读懂第一个句子,原来苦难,还要分作幻想的苦难,与真实的苦难。忽然想起不久以前做过的另一个调查,学生们喜欢看的书,我看到哈里波特式的神话故事,看到纵横古今的穿越网文,看到充满恋爱忧郁的校园小说,那里面无一不有苦难,甚至是宿命的,不能逃脱的,硕大的苦难。然而归根结底,那些苦难,不过是衣食无忧的我们,坐在温暖的书斋里,或是躺着舒适的大床上,给自己已经平淡到无聊的生活寻找一点刺激。幻想的苦难是用来审美的,是可以微笑着欣赏的。而当我们翻到贝多芬的传记,那样一个惨烈的生命拼尽自己的全部燃烧给我们看时,我们忽然害怕了。他太真实,真实到会刺伤我们的平静亦或平庸。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这是一个比任何时代都拥有更多名人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比任何时代都缺少伟人的时代。他们迅速的成名,再迅速地销声匿迹,直至在遗忘中腐朽。我的孩子们,包括八零后的我,我们喜欢谈论着时尚和八卦,却从不关心永恒的意义与心灵的价值。我的班上,有那么多的孩子有出色的钢琴技巧,他们考过了一个又一个级,炫耀着自己的比赛成绩,而却不能说出,自己所弹奏的作品,究竟感人在哪里。面对这样的序言,我在瞬间被戳到痛处,有烧

灼的羞愧感。

所以,我们读《名人传》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擦除文化的隔膜,去亲近真实的灵魂。

摒弃现实的浮躁,去获得心灵的宁静。

同学们,你们愿意同我一起来吗?

生:愿意!

师:《名人传》共分三个部分,我们今天先从贝多芬传开始。

教师出示幻灯片,贝多芬画像

师:即使你没有读过贝多芬传,也一定知道贝多芬这个人。那么我请大家描述一下,当听看到贝多芬的画像,听到贝多芬的名字,脑中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1:扼住命运的咽喉。

师:好,一句名言。

生2:一个在厄运中勇敢拼搏的斗士。

师:好。有没有同学印象里的贝多芬印象是负面的,不那么讨人喜欢的?

生:脾气暴躁的,古怪的疯子。(众笑)

师:以前有个学生跟我说过,只要记住贝多芬的事迹,就掌握了议论文写作中一个百用百灵的论据。可以写苦难、奋斗、成功、失败,似乎可以放到任何话题里。他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已经被固化了,而真实的贝多芬,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从他的音乐里找答案吧。

教师播放《命运交响曲》开头片断。

师:同学们听,这样急促的旋律,就像命运,不公平的命运似乎把所有的厄运都加在了他一个人身上,疾病、贫穷、孤独,但这样的痛苦如今只是一些空洞的名词,真实的贝多芬,那个天才的音乐家,却注定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在这里,我想,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无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给彼此,完全安静的一分钟。

一分钟静寂体会。

师:请大家来说说刚才的感受。

生1:觉得无声的世界很难耐,所以我忍不住睁开眼睛,想获得周围的信息。

生2:让我想起了我感冒的时候,有时听力会下降,别人跟我说话听不清,很着急。师:有没有同学觉得安静挺好的?

生3:平时声音多的时候难以静心,很容易烦,安静下来觉得挺舒服的。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一瞬间的宁静给你带来的安心,是因为你知道,你想听到的时候,还能听到。其实我们体会的静寂只是相对的,我们还可以听到远处风经过的声音,人们远远的脚步和笑语,屋子里风扇的声音放映机的声音。而如果,我们把这些背景声全都调淡,调淡,直到完全没有。从你非常年轻的,二十六岁,日复一日,一直持续,三十年。我看到很多同学脸上的表情很严肃,这样绝对的静寂我们只是用想象都难以忍受,而这样绝对的静寂,才是贝多芬的真实。而我们看看,贝多芬用什么来回应了这样的命运。

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贝多芬作品年表。

师:同学们看,我在列表中打上一条红线,上面的日期是1796年,这是他耳聋开始的时间,这时他的作品编号是5,那我么往下拉一下,大家看。

WORD文档快速下拉,密密麻麻的作品掠过,学生中发出惊叹声。

师:结尾处,作品编号138。也就是说,贝多芬一生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耳聋后写的。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写了那么多美妙的音乐来给予我们。他怎么做到的?那么我们来把命运交响曲听完吧。

教师播放《命运交响曲》后半部分。

师:同学们听,是很悠扬的音乐。当节奏快起来的时候我相信所有同学都会感觉到一种力量、光明,甚至是一种喜悦。这就是命运交响曲,在不停的厄运中,展现自己的微笑,努力地迎向它,就像暴风雨中,逆风飞行的飞鸟。他怎么做到的?带着这样的敬佩和困惑,我去读了《名人传》,那么我们来分享,罗曼罗兰的原文。

教师配乐朗读《名人传》原文摘录:

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运命挑战,与上帝搏斗。他可把神明视为平等,视为他生命中的伴侣,被他虐待的;视为磨难他的暴君,被他诅咒的;再不然把它认为他的自我之一部,或是一个冷酷的朋友,一个严厉的父亲„„而且不论什么,只要敢和贝多芬对面,他就永不和它分离。一切都会消逝,他却永远在它面前。贝多芬向它哀诉,向它怨艾,向它威逼,向它追问。

“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这种骄傲的反抗,不独用来对另一阶级和同一阶级的人,且也用来对音乐上的规律:——“照规则是不许把这些和弦连用在一块的„„”人家和他说。——“可是我允许。”他回答。

师:伴着这样的音乐我们听到了真实的贝多芬,他是我们印象里那个与命运搏斗的勇士,但真实的他,音乐里的他,远远比我们印象里的更鲜活,更丰富,更震撼人心。

教师播放音乐《致爱丽丝》。

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

生:致爱丽丝。

师:同学们你能想象这是贝多芬写的吗?跟我们刚才听到的贝多芬似乎完全不一样是不是?准备这个课的时候我去百度的MP3里搜索,我打贝多芬的名字,出现在最显眼位置的是这首《致爱丽丝》。听这样的曲子,能告诉我你的感觉吗?

生1:温柔,宁静的。

生2:浪漫,幸福的感觉。

师:这是贝多芬么?跟我们印象里的完全不一样啊。其实我刚听到这曲子的时候,我也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贝多芬写的?于是我很有针对性的,可以说处心积虑地去读了《名人传》,我想看一看,贝多芬的爱情故事。

教师配乐朗读《名人传》原文摘录:

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我心头装满了和你说不尽的话„„啊!不论我在哪里,你总和我同在„„——我爱你,像你的爱我一样,但还要强得多„„啊!天哪!——咫尺,天涯。——„„我的不朽的爱人,我的思念一齐奔向你,有时是快乐的,随后是悲哀的,问着命运,问它是否还有接受我们的愿望的一天。——我只能同你在一起过活,否则我就活不了„„永远无人再能占有我的心。永远!噢,上帝!为何人们相爱时要分离呢?你的爱使我同时成为最幸福和最苦恼的人。爱我呀!继续爱我呀,——永勿误解你亲爱的心。——永久是你的——永久是我的——永远是我们的。

师:毋庸讳言这是一封情书,热烈的表白。在大家的年纪可能刚刚对爱情有了一点懵懂的幻想,而读这样的文字,我也是女孩子,如果有人对我这样表白,我想我一定融化掉了。(生笑)而已经读过《名人传》的同学,谁能给我们讲一下,贝多芬的爱情,真的这样美好吗?

生:我印象里不是的。我读到的部分里写到他爱的姑娘很爱慕虚荣,嫌弃贝多芬的残疾,最终嫁给了另一位侯爵。

师:她做了一个简述。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对贝多芬的爱情做了这样的评价,他说贝多芬对爱情抱着非常神圣的观念,他觉得爱情是至高的纯洁,而这样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所以他一生没有尝到过爱情的美好,他爱的姑娘嫁给了别人,他最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读《贝多芬传》我读到这样一个镜头,贝多芬老年的时候,抱着爱人送给他的画像,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在这个镜头里的贝多芬,和我们印象里的非常不一样。他好像不再坚强,他好像非常脆弱。

师放大《致爱丽丝》音乐声。

师:所以我们能听到这样的曲子。他心里有爱。他原来比任何一个人,都懂得爱,都愿意爱,都更用力地去爱过。我想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能在命运无穷无尽的苦难中永葆生命的热情。或许爱就是答案。

师播放钢琴曲片断。

师:请同学们说说,听到这样的音乐你心里的感觉。

生1:很凄美,很轻柔的。

生2:舒适悠闲,舒缓的。

生3:宁静,平静中带着一丝忧伤。

师:同学们描述得很细致,不过我一直没有告诉大家这支曲子的名字。学钢琴的同学有没有能告诉大家这支曲子的名字?

生:这是《悲怆》的第二乐章。

教师板书曲子题目:悲怆奏鸣曲。

师:同学们如果我不告诉你们,你们能把这样的曲子和这样的题目联系起来么?我告诉大家他是哪一年写的,是1799年,也就是他耳聋三年以后。同学们听,这么轻柔的曲调,如果说那里面有一丝的忧伤他也是温和的。像夜晚的月光,很安静的倾诉。和我们印象里的贝多芬,还是不一样。我以为贝多芬永远是怒吼的,永远冲向自己的命运的那样一个斗士,可是原来他的悲怆,是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的。我又一次迷惑了,原来这也是贝多芬么?于是我去找原文。我们一起来看,罗曼罗兰对悲怆奏鸣曲进行的描述。

教师配乐朗读原文:

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的情绪,无疑的,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独自一人在维也纳遭难的辰光,贝多芬便隐遁在故园的忆念里。

他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它的浓阴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氛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的,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弃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

师:非常美是吧?甚至不像传记,而像优美的散文诗。这是罗曼罗兰笔下,贝多芬对故园的记忆。而已经看过贝多芬传的同学,能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童年,真的这样美么?

生:我记得贝多芬小时候他父亲逼着他弹钢琴,总是爱打人,母亲过于柔弱,想保护儿子却做不到。好像很痛苦。

师:她做了一个大概的描述。我想读过贝多芬传的同学,应该会有印象,贝多芬的童年,应该说很残酷。他的父亲酗酒、暴力。也许在贝多芬的童年时期他对音乐不是热爱而是憎恨,因为他的父亲用暴力的方式逼他学音乐,把他整天和小提琴和钢琴关在一起,逼他练习,而只是因为,他希望儿子的天才,成为他的摇钱树。而唯一很温柔很爱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贝多芬在十七岁的时候就不得不承担生活的重担,因为他的父亲酗酒过度,身体极其差,根本就不能劳动了。他要照顾家庭,他要承担繁重的生活压力,而最终我们听到的是这样的乐曲。有忧伤么?当然有。但只是很淡的。更多的是怀念,甚至是对故乡的一种依靠。在困苦的境遇里只选择采撷并记住他的美好,是属于贝多芬的坚强。我想或许我懂了,他为什么能那么坚强地面对命运,因为他从小,就是这样地热爱生活。

教师播放音乐片断。

师:听到这儿都知道是什么曲子了吧?

生齐:欢乐颂。

师: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贝多芬的名曲《欢乐颂》,实际上它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主题部分,这是一部合唱曲。第九交响曲公演的时候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据罗曼罗兰的描述观众的反应几乎有暴动的性质。观众们给了贝多芬五次热烈的鼓掌欢迎,而在注重礼节的维也纳,给皇族的欢迎礼也不过是三次掌声而已。这样热烈的欢迎,对贝多芬来说,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他已经完全聋了。他背对着观众站在台上,完全不知道台下已经成了欢乐的海洋。直到一位合唱队中的女演员,含着泪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了观众的表情。他看到所有观众都站在那里,为他鼓掌,而他耳畔还是绝对的静寂。这支交响曲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并没有给贝多芬带来经济利益。就这在之后不久,他贫病交加而死,在身边没有任何亲人朋友的情况下,黯然离世。而他的最后一支交响曲同学们听——

突然放大音响,出现欢乐颂合唱高潮。

师:你能听到一丝一毫的阴霾么?完全没有。我第一次听这支曲子的时候是在深夜里,我觉得我听到了光,即便在黑夜里眼前都是光。我完全不能想象这是一个完全聋了并且贫病交加的人写的。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也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欢乐颂,我们来听。

教师配乐朗读原文:

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方能欢乐!

师:我第一次听这个曲子的时候的感觉就像这张照片。

出示幻灯片,大教堂的照片。

师:仿佛站在空旷的万神殿,明亮的阳光从天顶上洒下,身侧是洁白的鲜花与圣水,天使在唱诵着神圣的传说。

放大音响,出现欢乐颂完整主题的合唱,高潮,全体静听。

师:好,都听完了。我们今天在音乐里,完全了一次对贝多芬的接近,也领略了罗曼罗兰的精彩文笔。我想,同学们应该继续去读名人传,这的确是一部能给我们带来心灵震撼的作品。为了方便大家有目的的阅读,老师给大家留两个问题:

大屏幕出示问题:

1哥德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曾大为震动,你认为贝多芬的音乐为什么蕴含着“令人骚动”的力量?

2你觉得贝多芬于我们的意义何在?当你读完贝多芬传,你将如何面对苦难?

师:那么《名人传》还有两本,关于这两本,我也留两个引导问题。

大屏幕出示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问题:如此辉煌的壁画,米开朗琪罗是如何完成的? 已经有了这样伟大的成就,为什么米开朗琪罗的一生仍然被罗曼罗兰看作悲剧?

大屏幕出示托尔斯泰画像。

问题: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一生衣食无忧,地位尊贵,他的苦难在何处?他的苦难是否是“自讨苦吃”?

上一篇:淘气包妹妹作文下一篇:小区销售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