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能量教学反思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能量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生活中的能量教学反思 篇1

先以“橡皮筋”小实验引入。老师用力拉开橡皮筋,然后突然放松,橡皮筋突然飞了出去。学生观察现象后,思考橡皮筋是怎样飞出去的?学生说是橡皮筋拉开后,就有了力量,手一放松橡皮筋就飞出去了。“力量”这个词很好,是学生的语言。借此学生的语言引入了新课,告诉学生“力量”转换成科学语言是“能量”,板书“能量”。

反思: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仔细观察。当学生思考出“力量”一词时,赶紧抓住转换成新课的知识“能量”,让学生很好地从自己的经验过度到新知,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做到了抓住学生思维、学生的语言很好地和新知衔接。

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认真观察“橡皮筋”实验,看谁有科学的`头脑,巧妙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师说:“拉开橡皮筋时橡皮筋有了能量,这时“能量”能看得见、摸得着吗?”生争着答:“看不见、摸不着”。我便板书“拉开、()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因此()里要填写“储存了”。“当老师放松橡皮筋时,你能看到了什么效果呢?”“橡皮筋飞起来了。”借助实验我很好地诠释了“能量”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能量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数学第

教学目标:体会生活中有大数,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并了解千与万之间的联系。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 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大数;准备10个正方体模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体会大数。

考一考: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学生回答:长江!对, 那长江有多长呢 (大约6211公里) ?长江很长。那你们知道我们的头发有多少根吗 (大约10万) ?

同学们, 只要我们平时经常阅读相关课外书, 就会发现很多和数学有关的知识。今天啊, 智慧老人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知识, 想知道吗?4幅图中, 你学到了什么? (是啊, 东方明珠塔在上海, 是亚洲的第一高塔, 高468米, 468米大约多高呢?一起来想一想!大家说成功大厦高吗?很高, 非常高。那东方明珠塔更高, 大约有四座成功大厦叠起来那么高, 想像一下;是啊, 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我们中国, 可就比东方明珠塔高非常非常非常多了;可以看到的星星这么多啊, 还有更多的星星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看得到;是啊, 现在我们发现的鸟类有这么多,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应该爱护它)

。再把4个数读一下, 这几个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课前找到的生活中的大数。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大数, 同学们也收集了不少, 把你们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谁来读一读?是啊, 生活中的大数可真多, 只要我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就会发现它。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大数,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以“长江有多长”和“人的头发有多少根”,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智慧老人带来的新知识, 及时比较图中的大数, 初步体会大数;再让学生交流找到的生活中的大数,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感悟大数。

1、建立表象, 数一数。 (1) 出示一个大正方体。估计一下:它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学生估计) ? (2) 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准确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3) 小组商量后合作数小正方体。 (4) 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 揭示:10个一百是一千 (有出现错的, 全班学生再数数) 。 (5) 课件出示10个大正方体, 有几个小正方体, 你想怎么数?个别说一说, 全班数数。揭示:10

个一千是一万。记一记。2、抽象模型, 感受千万。 (1) 堆书。出示1本一百页, 堆出10本一千页, 把一千页和一百页书的厚度比较一下, 再想像一下一万页 (教师比划) 。 (2) 一万人有多少?上星期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 电影院大吗?要5个那么大的电影院才能坐下一万人。设计意图:让学生估计“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初步激发学生的估计意识;再让学生进行合作数小正方体, 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数的感知, 培养学生的数感, 同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再通过堆书活动和100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一千和一万, ◎进一步体会大数。

黄小三、体验数位, 知识拓展。1、智慧老人想考

大家, 出示数位表。学生填一填, 记一记。2、找一找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3、对口令。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大数, 其他人说出更大的数, 全班一起玩。

设计意图:以智慧老人引入数位表的填写、识记, 让学生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及时进行活动, 进一步感受大数。

四、反思小结, 生活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生活中大数的应用也很多, 布置一个小任务:调查一下, 1000元能买哪些东西?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并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去, 关注数学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

于生活。通过堆书活动和万人看电影院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一千和一万有多大, 同时适时地与学过的一百进行比较, 加深了对一千和一万的认识。正是在体验中, 学生才对所学的新知识逐步深入, 课堂中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参与, 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当然,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1、当学生数成600时, 虽然及时纠正, 却忘了让学生在和电脑一起数完后, 再数一数, 未能较好地让学生进行再思考。2、教学的评价还不够。如当说到如果大正方体的一个红色的小正方体不算的话, 有999个小正方体时, 这一回答比较精彩, 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鼓励。3、课堂中学生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 回答问题几次出现冲口而出答错的情况。

生活中的能量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基本形式。

2.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和氛围。

3.具备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民主对话

1.交流: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吧?还记得票价是多少吗?

2.走进听证会:重庆的公交车票价从2001年起,已有8年没调整过了。2009年4月初,市物价局提出了“调整公交票价”的方案。报告中提到重庆公交企业近几年累计亏损已高达12.42亿元。可是市政府并没有马上做出调价的决策,而是想听听群众的意见,召开了一次“听证会”。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大屏幕,走进这次听证会。

(课件播放“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听证会”)

3.交流:召开听证会以后,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暂缓调整公交票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小结(课件出示):这种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群众进行沟通,群众向政府和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就叫民主对话。(板书:民主对话)

5.阅读:“民主对话”有哪些方式呢,请看课本第42页的介绍。(板书:民意调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

6.补充介绍: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中,民主对话的方式远不止同学们了解的这些,还有(课件出示)——民意测验、座谈会、职工茶话会、团代会、论证会、职代会……

7.小结:在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板书:……)

8.过渡:如果政府要把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的情况向社会通报,你们猜一猜会采用哪种民主对话的方式?(新闻发布会 )

活动二体验民主对话

(一)模拟新闻发布会

1.引入话题:同学们在电视中看到过新闻发布会吗?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一次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亲身体验一下社会中的民主生活。

2.分配模拟体验角色: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人员主要有(课件出示): A.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B.各大媒体记者:重庆卫视记者、重庆交通广播电台记者、《重庆晚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晨报》记者……新闻发言人要代表政府发布有关新闻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谁愿意来扮演发言人的角色?(分配角色,请表演者上台就坐)剩下的同学就扮演各大媒体记者吧。

3.模拟新闻发布会。

⑴活动准备(课件出示内容):

A.扮演新闻发言人的同学:讨论分工,准备发言内容。

B.扮演各大媒体记者的同学:①和同桌一起确定扮演什么媒体的记者;②讨论并针对“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的话题提出问题。

⑵模拟新闻发布会:

A.新闻发言人发言。

B.媒体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

4.交流: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你觉得这样的民主对话方式有什么好处?

5.小结:通过新闻发布会,人们了解了政府的决策,老百姓拥有了知情权,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民主。

6.拓展:通过这次“调整公交票价事件”,你觉得在社会生活中,当政府想了解人民的意愿时,当人民想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7.总结:当人民想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时,当政府和上级领导想了解人民的心声时,可以采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大家可以真诚地相互沟通和对话。

(二)听证会模拟

1.交流:正如这次政府在决定是否调整公交票价之前,想听取人民的意见,想使决策更加合理,就召开了听证会,与群众沟通。你知道我们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过哪些听证会?

(课件随机出示图片:国家计委举行旅客列车票价听证会;《重庆市养犬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上海市居民用电价格听证会;重庆公交车票价调整听证会……)

2.观看视频:除了有成人的听证会,还有小学生参与的听证会。

(播放课件:全国首次小学生听证会)

3.引出活动话题: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进行一次民主对话。今天的听证会的主题是:“五一”节长假是否应该恢复?

4.模拟听证会角色分配(课件出示): A.参加本次听证会的听证方领导有:市人大主任、市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文化局局长;B.本次听证会需要邀请的社会各方代表有:旅游业服务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交通运输业代表、企业公司代表、经济学专家代表、农民工代表、社会学专家以及旁听市民、媒体记者……想扮演听证方领导的同学请举手(请扮演者上台就坐),本次听证会代表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现在就开始请你任选以上一种角色报名参加本次听证会。名额有限,请抓紧时间报名。

5.模拟听证会准备活动(课件出示):

⑴挂代表证。

⑵ 和同桌讨论“听证会”发言内容。注意:要围绕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发言,发言要符合代表身份。

6.模拟听证会召开:

⑴介绍领导和来宾。

⑵宣布听证会主题。(课件出示)

⑶听证会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

⑷听证领导总结发言。

⑸听证会结束。

7.交流:同学们刚才模拟了“听证会”,体验了民主对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8.小结:通过“民主对话”,政府能听到人民的心声,人民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9.讨论:如果你是参与听证会的群众代表,你认为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够代表群众的心声?才能达到与政府的有效对话?(板书:民主意识民主能力)

10.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但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民主参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主责任。

活动三参与民主对话

1.引出活动话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参与一次我们学校的民主对话活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2.出示调查表:现在你们手上就有一张“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调查表”。你们可以通过填写调查表与学校管理部门对话。

3.填写调查表:请同学们在填写调查表时,要实事求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填,要认真地提出对学校工作有促进的、有价值的意见。开始填写吧!

4.反馈意见:你对学校的物业餐饮服务工作总体评价选择“很满意”的请举手,“满意”的请举手,“不满意”的请举手。你有什么意见?

5.总结:同学们参与刚才的“学校民意调查活动”,也就是参与了学校的民主生活。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高度民主的社会迈进,需要我们每个国民都具有民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共建民主社会、和谐社会。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在自己心中播下民主的种子,培养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缩小课程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经历了教学目标由多到少、教学设计由繁到简、教学实施由忙累到轻松的过程,最后确定本课分三课时教学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民主选举”,第二课时完成“民主对话”,第三课时完成“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本课是第二课时“民主对话”的教学内容。我从最初的一节课讲三个话题,到现在确定一节课讲一个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只有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时间,让教学更轻松,让学习更愉快、更有效。

2.力图构建体验型的品德教学课堂

体验是学生认知提升的途径。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民主生活,我有目的地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形式。体验既是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所以每次活动后都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交流活动中的感受,提供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换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学生对这样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既陌生又好奇,在模拟体验中获得了快乐,提升了认知水平。

3.尊重儿童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本课是一节社会性较强的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开课时联系儿童身边的新闻,将“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的情景再现课堂。通过这一事件,引出“民主对话”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具体事例体验民主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既贴近真实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民主对话”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情景再现,模拟“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和“‘五一’长假是否恢复听证会”。学生在两次体验活动中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体验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经过前面的铺垫,我再将学生引入校园生活,亲身参与一次“民主对话”——开展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的“民意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民主能力,树立民主意识。这三个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认知的逻辑,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400013)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 篇4

全课以买文具的情境贯穿始终,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此后,我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课前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小数的例子,并作好纪录),并说出它的意义,学生在与同学分享时积极性非常高。其中周长安说:“我昨天中午发烧,测量出来的体温是38.2度,医生说问题不大,只要开药就行,不用打针,我好开心哦。”学生都会心得笑了起来。

整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非常感兴趣,再一次让我更加确切地体会到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也是用于生活”理念。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探讨,研究,学生学得更积极,更愉快,更有效。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内容是单位之间的转化,分为两部分教学,一部分是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另一部分是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学生转化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前三分钟和前置作业一的设计,复习了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为这节课的单位换算做铺垫。然后又设计了前置作业二,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出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带着问题来探究这节课。

这节课只完成了“低级单位转化高级单位”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明白了可用两种方法进行单位换算,为下节课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来换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小组建设有所提高,学生汇报时表述较清楚,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方法一掌握较为扎实。不足: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二时处理的不很到位,没有设计强化练习。

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需要积累和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让自己做个有心人,勤思考、多琢磨、善反思,争取在教学中不断进步。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3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4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布置了让学生去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和市场小商品的价格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的含义,课中进行交流。学生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小数。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然后,结合教科书“做一做”中几个小数含义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引导探究,让学生感受单位改写方法的学习过程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

我认为这节课存在以下不足:

一、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二、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的暖色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是为学生学习色彩在画面里面的搭配而设置的,主要训练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的冷暖,能辨别冷暖色调并感受其美感,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使学生从对色彩的冷暖的认识到掌握并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知识这一过程,是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空洞地去讲解、简单的操作演示,是很难让学生明白的,说不定还会越来越糊涂,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以熊熊燃烧的火焰引入课题,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北风呼啸的严冬,如果在火堆旁边会有什么感觉?温暖的感觉。那么火的颜色是红橙黄色的,因此以后看到红橙黄色就会联想到火,就会产生温暖的感觉,然后揭示课题《生活中的暖色》。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反思 篇6

“可食用的真菌”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我引导学生分四步来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学导入部分和活动一的前半部分,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真菌属于生物和食用真菌种类。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食用真菌的形态特点。然后,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食用真菌的资料,进行资料的`分析、记录,填写28页记录卡,教师指名小组汇报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和作用。最后,分组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本活动我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生活中的能量教学反思 篇7

微课的诞生, 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性, 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运用, 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创设教学情景, 声情并茂,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疲惫感, 增加了学习的娱乐性,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以浙教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上超市”一课的微课设计及课堂实践, 说明在小学品德课程中, 微课教学的大能量。

一、精心确立微目标, “微”出深度

1. 以生为本确立总目标

微课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 对要达到的目的和重点、难点进行调整。微课程“上超市”着眼于学生独立购物能力的培养。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 构建了“购物早计划”“购物理程序”“购物顾安全”“购物讲文明”“购物有窍门”等五个序列性的微课内容。本课程的开发, 符合学生的身心需求及能力层次要求。通过把超市搬到学生面前, 创设同龄人购物情境, 放大平时购物细节, 既从正面引导, 也从反面剖析。

2. 细化分解子目标

由于微课自身特点的限制, 微课可以由多个分解的“子课”所组成, 我们又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 寻找微小的切入口, 挖掘学生的资源, 将总目标又进行细化, 分解了许多子目标, 这样既有总目标的统领, 又有子课分目标的细化。

微课程总目标:

(1) 学会在购物前制订计划, 并且根据计划合理选择所需商品;学会看包装和认识保质期;会识辨超市的逃生指示牌和安全通道, 提高安全意识。

(2) 知道超市购物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能在购物时考虑家人的需要, 懂得关爱父母家人。

(3) 掌握超市乘坐扶梯的安全方法, 杜绝一些常见的不安全行为;能运用一般的购物技巧, 增强食品卫生意识;了解文明购物“七不一会”, 倡导文明购物。

(4) 培养自主购物兴趣和独立购物能力, 养成安全、合理、文明购物好习惯。

子课分目标:

“购物早计划”———学会在购物前要有计划, 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来进行, 能考虑家人的需要, 关爱父母, 学会选择。

“购物理程序”———知道超市购物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 培养尝试购物的兴趣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购物顾安全”———掌握超市乘坐扶梯的安全方法, 杜绝一些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学会识辨超市的逃生指示牌和安全通道, 提高安全意识。

“购物讲文明”———了解文明购物“七不一会”, 养成文明购物好习惯。

“购物有窍门”———学会看包装和认识保质期, 掌握一般的购物技巧, 增强食品卫生意识。

有了子课分目标, 每一环节的教学更细致、到位。子课又是针对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增强的意识、掌握的本领、解决的问题展开, 这样基于学情, 顺学而导, 分解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二、科学设置微内容, “微”出精彩

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决定该微课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微课的表现形式不能以大篇幅的发挥, 细细分解, 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 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微课程”巧分解

虽然超市已遍布城乡,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是学生们都熟悉的购物场所。但是,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 一般都还是由家长带领着上超市购物, 大多数家长觉得带孩子上超市是频繁又熟悉的事, 对孩子的超市购物反而忽略了系统正确的指导, 孩子只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兴趣, 缺乏超市购物的基本常识。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在购物前要有计划, 知道在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 能判断有关行为, 学会文明购物。所以本微课将“上超市”这一主题进行了分解, 系列化地安排了“购物早计划”“购物理程序”“购物顾安全”“购物讲文明”“购物有窍门”等5个微课, 旨在帮助初步尝试独立购物的低年级学生较全面地学习超市购物, 提高自理能力。

2.“微事件”趣导入

微课的起始部分应该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提高融入课堂的效率。在本课导入时, 我呈现“微事件”, 引出“购物计划单”。

我们上超市买东西,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

情况一:一大推物品带回家后, 发现还有一样很急需的东西却忘了买了。 (画面:卡通人物苦恼的样子;文字:我的牙膏呢?)

情况二:整理刚买回家的物品, 才知道这些家里还有很多, 暂时根本不需要。 (画面:打开冰箱, 里面已经摆满牛奶, 冰箱口还有一些牛奶;文字:还有这么多啊!)

看来, 上超市购物前, 还真得先考虑考虑我们需要些什么, 该买些什么。如果要买的东西有好几样, 最好先列一份购物计划单。 (文字:空白购物计划单) 这样有了计划, 才能合理购物。 (文字出现主题:购物早计划)

3.“微情境”妙指导

为达成“上超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品德课堂上往往需要创设超市购物情境, 在课堂上以游戏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 以模拟情境来了解超市购物的大致程序, 来学习超市购物必须掌握的一些技能技巧。但口头说教、课堂模拟毕竟是有些纸上谈兵, 学生们印象不深, 但是将学生带到超市进行现场学习又不那么现实。而“微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在微视频小伙伴的带领下, 很好地创设了超市购物的“微情境”, 真实地将“超市”搬进课堂。

例如, 微课2“购物有程序”。

程序一:引出主题

配音:超市购物有程序, 按序购物更顺利! (文字:购物有程序)

小朋友, 到超市购物, 一般有这么几个基本程序……

程序二:购物程序指导

1.第一步:存包

字幕出现:存包

配音或字幕:大型超市一般在入口处附近都会有存包的柜子, 要求顾客购物前先将自己的包存放在这里。

镜头一:存包过程拍摄。程序:按“存”按钮———取密码纸, 柜门就会打开———把包放进柜子———锁柜门———保管好密码纸。 (部分镜头需要拍摄特写镜头)

配音:也有一些超市可以给顾客原有的物品进行打包后, 让顾客随身携带进超市购物, 出超市时再为顾客解锁。 (另附图片)

2.第二步:推车或取购物篮 (文字)

3.第三步:选购商品 (文字)

配音加画面:超市那么大, 怎么尽快找到想要购买的物品呢?抬头看看指示牌上标明了“食品区”“生活用品区”“文具区”等。超市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 只要根据指示牌就能很快地找到那里。

看, 这儿是文具区, 就先选购计划好的文具吧。

前面是日常生活用品区, 快看看购物单, 在这里该买些什么。

食品区又分成了水果、干果、调料、冷鲜食品、蔬菜、饮料、面点等许多区域, 根据计划, 去挑选吧。

4. 第四步:结账付款 (文字)

配音加画面:现在, 选好了购物单上的所有商品, 就可以到收银台结账付款了。

整理好买来的所有物品, 收好找回的钱, 同时也别忘了保管好购物小票。

特别提醒:在超市出口处附近, 都会有这样的服务中心。这里可以给顾客开具购物发票, 有些顾客买了酸奶、果冻等食品, 还可以到这里领取吸管、小勺子等。

5. 第五步:取包, 离开超市 (文字)

配音加画面:完成了上面这些程序, 别忘了取回自己存放在柜子里的包包等物品哦。这样, 整个购物任务结束, 就可以离开超市回家了。

三、准确定位微角色, “微”出和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是组织者。前期要进行备课, 课中要进行课堂调控。但是微课程中, 教师角色发生了许多变化, 特别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发展能力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人”的发展。微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转变。

2.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并不是要让每名学生、每名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 上课用一种方法, 考试用一把尺子, 评价用一种标准, 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 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 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微课程教学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 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3.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 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被动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 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 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微课程提倡,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经验,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在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空间。

4.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 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5.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 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 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微课程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师生在课堂上研讨、交流、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这样就能达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现在教学方法的大都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微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 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做到这几个转变, 相信我们的微课堂会变得更和谐、生动。总之, 走进品德课堂的微时代, 要求教师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钻研教材, 正确把握教材中能体现编者意图的细微因子;要求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寻找载体, 合理利用身边触动心灵的细微故事和微体验;要求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关注生成, 敏锐发现学生在课堂生成中的细微变化。品德微时代, 关注的是细节, 追求的是高效, 让“微”课堂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上海教育, 2013 (15) .

[2]魏亮.走近微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 2013 (z1) .

《我们这样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1.知识与技能: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前调查,学会整理相关资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行为与习惯: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学会反思目前现代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困惑,能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做起,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人类生活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激发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

2.难点: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学会反思目前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困惑,能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做起,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类生活的发展变化

(一)认识原始人的生活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我们这样生活》一课,聊聊有关“生活”(板书)的话题。

2.初识原始人:先介绍几个朋友给你们认识(出示几张原始人的活动图片)。

3.说说原始人的生活:这节课就从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的生活开始谈起吧!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几件大事,我们先来聊聊原始人的穿着。

(1)衣:原始人穿什么?这衣服怎么样?怎么不好?

(2)食:原始人一般吃什么?(引领学生认识原始人获取食物的艰难)

(3)住:原始人住哪?猜想一下住在里面感觉会如何?

(4)行:最后我们来聊聊原始人的出行条件!他们出行一般靠什么?

4.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了解,你们觉得原始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原始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恶劣、过得很艰难……)

5.小结:同学们,虽然当时环境恶劣,但原始人仍以其顽强的毅力勇敢地生存着,并且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

(二)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1.导入:现在,让咱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接下来聊聊你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故事吧!

2.交流:下面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跟古人比有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到爷爷奶奶的生活虽然过得比较艰难,但是和古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认识今日丰富多彩的生活

1.认识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

(1)小组交流:现在,可以谈谈我们自己的生活了。你觉得和爷爷奶奶小时候比,你们现在衣食住行的条件有了哪些变化?你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常用的哪些物品是爷爷奶奶小时候没有的?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手机、MP3、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私家车、地铁、自动取款机、麦当劳、大型游乐场等)

(2)准备组际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协商,挑一个最想介绍的物品做重点介绍并写下来,看看这样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组际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你们小组重点介绍的是×××,这种东西有什么功能?有什么特点?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想想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这种东西?它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什么难题?

你们用了有什么感受?爷爷奶奶小时候有这个吗?他们当时的条件是怎样的?

(4)老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现代优质生活:从同学们兴奋的表情中,老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物品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条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质、更加舒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我们的优质生活,好吗?

(播放宣传片——《我们的生活》,内容为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及其带来的舒适的现代生活场景)

(5)学生交流观看宣传片的感受,教师引领学生抒发热爱生活之情。

2.了解当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1)交流:人类过上了优质的物质生活,更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你们平时都喜欢参加哪些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活动?把你参加过的或者自己平时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名称写在小题板上,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上台展示。

(2)学生逐一介绍活动内容:看世界杯、踢球、登山、下棋、打篮球、旅行……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旅行的体验:是啊!说到旅行,老师也很喜欢。池老师曾经从青藏、川藏、滇藏等不同的路线进入西藏,足迹遍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西部的山山水水,深深迷恋着那里的人文地理景观。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看老师在西藏旅行所看到的景观好吗?

(学生观看教师川藏旅行图片,老师讲解,师生交流旅行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各种收获)

(4)老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有了这么多的活动,看来人类今天的生活真是过得多姿多彩。下面也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好吗?(播放宣传片——《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为人类参加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活动的场景)

(5)反思: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从古人的生活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你觉得人类的生活越变越怎样了?

(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的确是越变越好,板书“越变越好”,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所有的一切都越变越好吗?板书“?”)

(6)小结,过渡:同学们,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看起来越过越好的生活并不是都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感到那一点点的担忧!你们有这样的担忧吗?

二、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学生讲述生活中让人忧虑的事情。

2.观看宣传片,内容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城市塞车、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沙尘暴、人口密集等种种问题场景。

3.初步反思:当你了解了这些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你希望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为了实现你们所说的那样的生活,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板书:负责任)

4.小结过渡:未来会怎样?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又会怎样呢?我想那是一个充满梦想与奇迹的世界。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未来》。

三、总结全课,展望未来

播放宣传片《我们的未来》,内容为人类对未来生活世界的畅想,包括一组矛盾的画面,一段母女的对话:“妈妈,未来很美好吗?”“是的,未来很美好!但是我们得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妈妈,我会的!他们会吗???”……

教学反思

1.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本课的主题——“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本身就具有很浓的“生活味道”。在课前,我围绕这些生活话题,通过观察、记录、访问等各种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现了学生对于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真实故事”与想法。我把这些带进课堂,与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从课程资源上真正体现了源于儿童生活的课程理念。围绕教学主题,我设计了六大板块的活动,无论是“说说原始人的生活” “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聊聊我们自己的生活”“简单反思目前人类的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还是“展望我们未来的生活”,本课教学内容的确是回归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同时,我和我的孩子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生活味十足的课堂,在这样一个“生活课堂”中,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共同感知,共同探索,“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的德性追求再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得到了具体化。

2.对比生活,体验生活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不断思考: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待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之情呢?几经思考,我觉得“对比体验生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即在对比中呈现、在对比中体验。因为没有对比,就没办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我大胆整合了教材,采用了对比生活的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变化与进步,体验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首先我从原始人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着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原始人的生活过得非常简单,很艰苦。其次,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谈谈他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在与古人生活的对比中体验到生活的进步与变化。接着,我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介绍了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与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所发生的巨大进步与变化,认识了当前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如此层层推进的对比与体验中,学生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的理解,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得到了逐步提升。

3.反思生活,创造生活

关于对生活作简单反思,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并从实际出发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尽己所能,是本课的提升与突破所在。通过调查与媒体再现,我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了解这些负面现象,并引导学生对生活作简单的反思,最后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由此激发了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态度,从而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道德”。

(作者单位:平阳县中心小学

浙江温州325400)

《生活中的冷色》教学反思 篇9

这是一节色彩基础知识课,旨在培养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能辨别冷暖色调并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及表现技能。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大量的冷色图片,充分利用图片、画家学生作品等。

这是一节色彩基础知识课,旨在培养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能辨别冷暖色调并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及表现技能。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大量的冷色图片,充分利用图片、画家学生作品等。通过图片、作品对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举例。课堂主线主要依序为:色彩测试、色相环(冷暖对比)、冷色认知(名称、感受)、了解画家笔中的冷色(凡高运用色彩抒发情绪)、看书观察研究(点染技法)、教师示范及方法步骤、学生作业、师生评价、课堂小结。

在教学中,图片色彩知识测试,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冷色,观察认读颜料盒中冷色的名称、挤冷色的颜料以及看图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给人的感受,使学生对冷色的知识得到加强。其后的画家与学生作品的赏析,融汇冷色的情感与表现。让学生在欣赏与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示范,有效解决了色彩点染的基本表现方法。本节课收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观察、欣赏、评价、研究、色彩知识的运用及色彩表现的感觉均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前三分钟和前置作业一的设计,复习了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为这节课的单位换算做铺垫。然后又设计了前置作业二,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出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带着问题来探究这节课。

这节课只完成了“低级单位转化高级单位”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明白了可用两种方法进行单位换算,为下节课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来换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小组建设有所提高,学生汇报时表述较清楚,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方法一掌握较为扎实。不足: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二时处理的不很到位,没有设计强化练习。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一、教学结构方面

新课标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展开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的课程。因此得知:生活在某一方面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良好生活方式为目标。因此本文将小学课堂分成了三线、四面,也就是三条轴线与四个方面。

1.三条轴线包括小学生与自我、小学生与社会、小学生与自然,(1)小学生与自我。这是对小学生生活的回归,是以小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开始的,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创新,体现出了小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学习与生活的权力;(2)小学生与社会。这一条轴线的目的是引导小学生认识社会,体会到个人是离不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树立为公共服务的思想,做一个关注社会发展、有责任心的好公民;(2)小学生与自然。这条轴线是培养小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活中时刻做到爱护自然。

2.四个方面指的是: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与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健康安全是生活的基础;愉快积极是生活中的精神世界;责任心与爱心则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动脑筋、有创意是对小学生提出了一种要求,让他们沈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方面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自身对社会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元素,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设计出完善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中的一些内容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所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更加生活化。

另外,课本中的内容固然能与小学生生活相联系,但是缺乏时效性,教师无法有目的的来扩展课本知识。例如课本中讲到的孝敬父母,书中会降到一些方法,例如给父母洗脚、捶背等,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把这些内容付诸实践;再例如书中讲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当今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现象仍在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努力打破课本的局限。

三、教学形式方面

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时不能太过单一,因为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思维形式也各有不同,没有对生活有一种系统的认知,因此课堂要按照小学生的思想而设计,还原出生活的本来面貌。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

低年级的小学生认识事物仅限于直观层面,眼睛看到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去应到学生认识全面的社会,將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讲到交通规则时,学生对文字的记忆不深刻,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了解“红灯停,绿灯行”,并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所以说该怎么做。另外,教师还可以用问答的形式串讲课本知识,加深学生记忆。

四、教学策略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读的教学方式,先由教师把课本内容读一遍,学生听一遍,教学质量很难有保证;也有的教师讲课不联系生活,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失去了知识的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教师认为课本内容已经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无需再挖掘生活元素了,照本宣科的讲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到《我们的合作》这一课时,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外,还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合作。

五、教学目的方面

小学《品德与社会》主要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让学生学会应用课本知识,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要知道,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体会生活,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让学生掌握生活品的知识;另一部分是让生活品的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也要分为两部分,理论知识目标与具体实践目标,其中后者为教学侧重点。因为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要回归生活的,教材都是偏理论,不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为,因此教师就要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指导他们进行生活实践。归根结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健康、安全地生活,例如在讲到《我掉了一颗牙》的时候,先让学生讨论掉牙的感受,教师根据这些真实的感受来讲述课本知识,让学生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教学效果会更好。

生活化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发挥课堂的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座谈会讲话稿下一篇:财务系统需求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