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礼仪规范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本礼仪规范(精选8篇)

基本礼仪规范 篇1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近代以来,传统的优秀礼仪在世俗社会中多已失传,唯有佛门之中,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依规矩,则不成方圆,身教重于言教,礼仪是最直接的以身传教、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走进佛门这块净土,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佛门礼节的高雅、庄重与威仪―――

第一节、敬佛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佛寺是清净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范文网 )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

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於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著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如果再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著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佛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於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

拜佛的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著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於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著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著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著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在礼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第二节、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第三节、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

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第四节、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后,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三、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

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四、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五、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思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第六节、供僧

僧者为众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称为“福田僧”,能令众生植福故。昔日目犍连尊者,为求亡母脱离饿鬼之苦,佛陀告之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圆满之佛欢喜日,设大斋会供僧,以盂兰盆盛物,等心供之。以此供僧功德,目犍连母得脱恶道,此是七月盂兰盆会之由来。故知以神通著称的目犍连尊者尚须假供僧之德度脱亡母,更何况一般凡夫;故佛弟子亦应修供僧法以积己之福。

供僧除于盂兰盆会行之以外,可随时于所知的僧寺供养,或平时、或节日、或僧做大斋会集百千僧时,佛弟子均可随喜参与,随力供养。供养物以斋饭菜茹、水果、衣服、日用品、金钱等皆可。

供僧宜以僧团为单位,于现前僧众不论僧尼、老少,学问高低,皆以平等心供养之。供养时,亲手一一奉之;若女众供男众或男众供女尼,则应以小盘垫之,勿亲触,以表对僧戒恭敬之心。若供僧斋饭居士宜随待在旁,待僧食毕祝愿后方离。所余饭菜,若僧舍于白衣居士则可共分食之。

供僧重在以恭敬心供养,供养物则随力所能,若多亦无妨。既以供养之物则随僧受用,因佛弟子发心供养,则功德已成就,余则不应妄动心念过问僧众之使用。

第七节、放生

放生是佛弟子履行菩萨道的方法之一。佛门对三恶道众生种种济度方法,譬如饿鬼道众生,以焰口、蒙山济之;地狱众生有地藏法门度之;而对畜生道众生,最直接的方法即时给予生命的救度——放生。虽然畜生身苦,但蝼蚁尚且贪生,侳生对生命的执着,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被宰杀的痛苦,可说是世间之至苦。是故佛弟子应常行放生,以免畜生受于极苦。

入生应于有因缘时随时力为之,如遇畜生受缚或将被杀,应及囬救之。若举行放生法会,则应避免商人事先大肆搜捕供用,而失放生之精神。放生时,先为其说三皈依及简白的佛法开示,令其种下佛法种子,而后携至适当场所放之。

佛弟子常行放生可长养慈悲心,不仅能对亲人眷属慈悲,对人、乃至广及一切众生,皆能以悲心待之而消除嗔恨、恶念。并以是善法得善果:长命、少病、身体健壮、精神充沛之报体,所以佛弟子应常行放生。今世人以环保之事而抨击放生者,实失大利,并误导于人失大慈悲心;;须知放生是于众生将被杀戮而解救之,既免众生之苦痛,又增吾人慈悲福德,其利大哉大哉!

第八节、造寺、造佛像

寺院又称伽蓝是三宝的标帜,因住持佛法的佛像、僧人、经典,就安居在寺院中。寺院又称“道场”,即谓寺院为修道之处。因有此清净伽蓝之修道处,方能让僧团领导所有佛弟子于此熏修佛法,成就佛菩提种苗。

故道场(寺院)是成就众生慧命之所在,因有道场,众生有了依止处、归向处,无量众生借此瞻仰佛陀尊容,读诵经典,接近善知识,学习佛法。所以佛弟子应造寺、造佛像,成就道场。经上有言:若人能布施伽蓝一砖一瓦,其功德直至砖瓦化为尘土方才消亡。故知造寺功德不可思议,能得居家安适。而造佛像,则能得庄严清净之报体。故为三宝之修持与佛法的弘扬,佛弟子应起恭敬心,随缘随分出财、出力出智慧,共同拥挤道场、成就道场。

第九节、印经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印经亦是法供养之一法。大乘经、律、论是佛陀无量阿僧只劫修行所得的妙法,由佛陀清净无边智海中流露出的语言教法,经由菩萨、罗汉结集及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代代相传至今。其中不知有多少人在传递经法中丧生?不知付出多少血汗、财力、物力的代价?如玄奘、义净大师,仅是千万人中得以全身而返的三五人之一而已!所以经典是祖师们透过智慧,和生命、血汗所换来而传到我们手上,故佛弟子应尊重经典,并继祖师之志,广泛印经流通。

印经能让众生有缘学习、听闻佛法、透过研读经典,启发众生佛慧,种下菩提种子。对自身而言,则成就无边善法,令来生有智慧,得以方便听闻正法。故钱经对佛法的弘扬,对众生的利益,乃至对自身的善法都有大助益,所以佛弟子应广泛印送经书。

第十节、荤腥与吃素

佛教鼓励素食,但并非一向佛、信佛、学佛就必须吃素。所谓吃素,是指不食荤腥,除不食众生肉外(蛋能孕育众生,故亦不食),尚包括大蒜、革葱、韭葱、兰葱、兴渠等五辛。之所以不食众生肉,是因从生皆是我多生之父母眷属,以慈悲心故,不忍食其肉令其受苦,亦是体念同体之悲心,所以不食。而不食五辛,是因五辛易动人嗔欲想,障修道因缘,故不食。

须知,吃素在修学佛道上是一较深层次学佛之始,首先须起皈依、信仰之心而受三皈,此表信佛,入佛门,并不规定吃素。乃至进受五戒,修身不犯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等重恶时,亦无规定要素食。但受三皈五戒后,欲发菩提心、进修慈悲法而求受菩萨戒者,则不可食肉,必须吃素。食肉者,则为犯菩萨戒因菩萨戒首重悲心故。

然佛弟子,虽未受菩萨戒,但以慈悲心不忍食众生肉,可发心素食。初者每月一日或数日,或早晨或全日吃素,渐次改变荤食习惯,终至完全素食。吃素之人则谓行放生者。若佛弟子未能吃素,亦

应于买鱼肉时避免买活的、现杀的,应买已杀的,所谓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己杀)也,亦能减少与众生所结之恶缘。所以,信佛学佛不一定要立即吃素的。

第十一节、法供养

吾等佛弟子于菩提道中,应常修供养法以积福慧,以与众生广结善缘。而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因供养财物仅养其色身,而供养法教成就法身。色身有苦,尽时而销。法身安乐,虽无尽藏。故我等应常以佛法供养于人。又须知,一人信受佛法,地狱三途门前即少一苦难众生,人天圣道乐法中;则多一妙乐之人。故若能度一人信佛学佛,则成就功德无边。是故佛弟子须常随缘尽分,度人学佛。

又须知,“法在人弘”。此佛法乃释迦牟尼佛千生累劫之所修集。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之所延传,而我今亦有延传之责,不可令其衰微。又常思吾人今日得入佛道,皆是他人供养佛法与我之恩,故我亦不能无视他人之无知沉溺,应常怀供养,欲令安乐之心。故常怀报恩、传灯、续佛慧命之心,度一人信佛学佛,则增佛慧一分光明。

然众生信佛学佛亦有其时节因缘,不可强求。佛弟子但应从己身修起,自身行佛道,自修身口意,常检点自己有无恶法。口不言是非,不出恶言,身常行善法,布施欢喜与人,则人见佛子皆善,自然而心生仰慕。此为从身教度人,不度而度。再者,未传教之前,应先行四摄法以亲近之。四报法即布施、受语、利行、同事。所谓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彼此相熟相知,其对吾人之言,方能信受。

而佛弟子劝度人,信佛学佛,供养佛法与人,应从家人做起,广及亲朋眷属、同事。始则不必汲汲令其有皈依,礼拜之行,但重于自行自修,广结善缘,即时现前上妙供养也。

第十二节、受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故经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命,赖以修行。如王法,为世间善恶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如大海水,须弥山,最为尊胜。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1、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2、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密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

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第十三节、打七

佛弟子修学佛法之本目的,在于解脱生死轮回,开智慧,证法身。而众生轮回之根本,即是久为无明烦恼所障之第七识——又称末那识,执此色身苦报、血肉屎尿之躯为自身。执贪欲、嗔害、骄慢等妄想瀑流为自心,而安于此斗争、杀害、邪淫、欺诈之恶世。今众生得闻佛法,应知此皆虚妄非真,若欲脱免之而得以出离此身心之牢狱,唯有进修圣法。

佛法中有一短期精进修法之法会,俗称打七。打七即是打第七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本,彼执身心为自我,是轮回之祸首,故若未能除此心识,则永恒执取身心而轮回六道。故打七,即为破除此第七识,故称打七识。又谓,此精进修道之法,一般皆以七日为期,故云打七。

打七可以视为用一法门而专修解脱之法会者。打七往往以大众共修之方式举行,又因使用之法门不同,而分不同七期。如用禅宗法者叫禅七,用念佛净土法者叫佛七,修观音法者叫观音七,修楞严法者叫楞严七。或有以七日太短而加功者,或延三七日为一期,或七

七、或十七皆可。七期长短要以行者身心之所能堪受者行之。固然七期为一加功用行之时,但若专以七期用功则有一曝十寒之讥。须知修道非是短时日可得,而是发长远心方堪。故虽打七精进用功,而仍须有日常积久之蕴习方有水到渠成,功行成满之精进力量。打七往往因加功用行,精进不懈,方法得力,心念成片,因而有人善根深厚,禅境现前,有人业障缠身而魔怨障碍。种种境界,非常人所知,故须有善知识之指引方宜。若无善知识,但能发正解脱之心而依正确法门修者,亦可努力而前,一切魔怨无能阻碍。但切记,须发心正、法门正为上!

第十四节、佛教的节日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象,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盘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基本礼仪规范 篇2

公关人员着装要求

日本著名的推销大王齐藤竹之助在《高明的推销术》中说:“服装虽不能造出完人,但是,初次见面给人印象的3 0%是由于服饰。”可见,服装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总体来讲,公关人员的基本着装礼仪规范为整洁、美观、得体。具体要求为:

一、服装与自身形象相和谐

服饰表达人们的心声。男士服装是要体现稳重、成熟,女士服饰则可以体现优雅、端庄。公关人员要结合自身定位于年龄阶层,选择合适的服装搭配个人形象,合适的身份搭配合适的衣服。

二、服装与出入场所相和谐

休闲场合穿着以舒适为宜,公务场合以稳重大方为宜,而社交场合则以优雅端庄为宜。可见,不同的场合要搭配不同的着装,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环境氛围,穿着如果太突兀则会显得格格不入。

三、服装色彩搭配和谐

衣服颜色不要太杂,三种以内为宜。不要把自己打扮成千层蛋糕或者圣诞树,会穿的人,正式场合出来,色彩要少而精,一般要符合我们前面讲的三色原则。在正式场合,最好是穿深色套装,白色衬衫,黑色皮鞋。美在和谐,首位的要求是色彩要少。

四、服装款式搭配和谐

公关人员最好准备几套高档的时装,款式可以不必太花哨,这样可以穿的时间久一些也不会过时,因为它简洁、脱俗,但是高雅大方。不要过分追求前卫、招摇和与众不同,这样会造成人们对公关人员职业的不信任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公关人员衣橱必备服装

一、礼服

公关人员经常出席一些社交正式场合,拥有几套能够体现个人特色的礼服无疑会为自己增光添彩。

礼服当中,黑色的保险系数最高,不用多说肯定是大多数保险派女性首选的色彩,但不会出错的同时也是最容易淹没在人群中的色彩。不妨尝试一些亮片的装饰,如手工钉珠亮片、闪耀的手镯、耳环等配饰,其他一些诸如蕾丝等细节元素一样能够丰富黑色的层次。

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肤色选择一些色彩艳丽的礼服,粉色、白色、蓝色、金色等都可以选择,只需要巧妙地搭配用色比例,便会有不同的风情。

二职业装

依靠“着装”制造影响力是新时代职业女性的一种优势。职业装要体现这种影响力就是要利用一种不经意的吸引力和散发出来的气场,它比女人所追求的优雅多一分气度,少一点刻意的修饰。

公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从千篇一律的制服装中解脱出来,花一点小心思在职业装上,让平静的办公室工作也变得有个性色彩。

三、休闲装

工作之余,赶快摆脱给人捆绑之感的职业装,换上一身舒适又不失个性的休闲装,是职场人士释放压力的一种途径。衣橱中是少不了这些的。

公关人员着装要适应场合

公关人员在不同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正式的场合、休闲的场合以及公务场合等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衣服进行搭配。

一、社交场合

社交场合一般为比较轻松的氛围,如宴会、舞会、音乐会,朋友之间的聚会,各种各样的Party沙龙等。这种场合下着装的基本要求是时尚个性,就是要与众不同。可穿色彩、图案活泼一些的服装,如花格呢、粗条纹、淡色的服装等都可以。

社交场合一般穿时装、穿礼服、穿民族服装比较好,但是穿着过于正式则显得不够得体。

二、公务场合

日常上班时间,公关人员的着装要求为庄重保守。这样的场合下,正装、套裙为首选,也可以穿制服,给人严谨庄重、整齐大方的感觉。公关人员切忌不可穿短裤、运动服或者超短裙以显示个性,有失个人及公司形象。

三、正式场合

在一些比较隆重、正规的社交场合如记者招待会上,公关人员着装应讲究。男士可穿颜色深一点的西装并搭配白色的衬衣和领带。女士可穿套裙或旗袍,颜色高雅艳丽为宜。

四、休闲场合

在日常工作、社交与正式场合之外,一切个人活动期间,人们一般用来在家休息,观光游览、逛街购物、健身锻炼等等。这样的场合下着装可以不必太正式,基本要求为舒适、自然,但是也没有必要过分招摇。

下班后,三五好友一块吃饭、逛街等,穿牛仔装、运动装、沙滩装、拖鞋、T恤、短裤最佳,这样都比较随意。

公关人员不恰当着装

过分时髦型。现代女性热爱流行的时装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你不去刻意追求流行。流行也会左右着你。有些女性几近盲目地追求时髦。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对于流行的选择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力,同时要切记:在办公室中,主要表现工作能力而非赶时髦的能力。

过分潇洒型。最典型的样子就是一件随随便便的T恤或罩衫,配上一条泛白的“破”牛仔裤,丝毫不顾及办公室的原则和体制。这样的穿着可以说是非常不合适了。

过分暴露型。夏天的时候,许多职业女性便不够注重自己的身份,穿起颇为性感的服装。这样你的才能和智慧便会被埋没,甚至还会被看成轻浮。因此,再热的天气,应注意自己仪表的整洁、大方。

过分紧身型。现在流行紧身装,工作场合,有些女性职员穿着一身紧身的性感服装,很不合适。紧身装应该是在休闲场合下穿着。办公室着装以正式、大方为主。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浅析 篇3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是推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有力措施和主要抓手。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是学校礼仪教育评估的主要内容,明晰其重要意义和作用,遵循主要评估原则,形成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文明礼仪;学生礼仪规范;评估

随着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广泛开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礼仪规范的评估问题,以分析和检测礼仪教育的实际状况,促进学校礼仪教育扎实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着重强调,文明礼仪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礼仪规范评估工作要遵循这一基本要求,形成一整套科学、客观、准确、可行的学生礼仪规范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克服当前礼仪教育中形式主义及“一阵风”的倾向,推动学生将礼仪规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以保证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

1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受教育的主体是中小学学生群体,对于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估重点也就是学生礼仪规范实际状况的检测、诊断和评价。所谓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是对学生礼仪规范状况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礼仪教育发展程度做出评判,以达到增强学校礼仪教育实效的过程。在各类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礼仪素质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校礼仪教育的发展信息,把握学生礼仪规范的实际状况,从而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提供规划部署和实践指导。因此,学生礼仪规范评估对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改进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是促进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评价和检测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要看文明礼仪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要看礼仪教育活动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礼仪素质养成的目标方向发展或转变。学生礼仪规范评估对文明礼仪教育有着诊断作用,能发现学生礼仪素养的进步和亮点,也发现存在问题,又有鉴定作用,衡量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处于什么水平,通过评估梳理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路和措施;还有促进作用,通过评估给予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反馈和改进,有力地促进学生礼仪素质和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对促进学校德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学生礼仪素质养成是学校德育的起点和基础,礼仪素质是学生品德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礼仪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是从一个侧面对学校德育的评估,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参考,有利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理清文明礼仪教育思路,增强学校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的主要原则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是在一定学校核心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手段,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相关信息,对学生礼仪规范实际状况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礼仪评估的主要原则,以构建评估目标,明确评估标准,选定评估项目,形成评估指标体系。

2.1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的方向性原则

评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学生礼仪规范评估就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中学生礼仪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摸底、考察、评价,不应以评估结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而应注重评估的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在诊断问题的同时,进行积极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个人和学校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方案和对策建议,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改进和提高方向,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重在发展”的评估目的。

2.2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的科学性原则

评估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进行,既要遵照文明礼仪教育的指导思想确定评估标准,又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择评估项目和评估方法。探索如何依据礼仪教育相应的理论将学校礼仪规范践行分解成不同的行为变量,如何设计各维度的观测点和观测指标,发现学生外显行为背后的礼仪涵义,反映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求真状态。如收集评估数据兼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以问卷调查和量表统计为基础,再将实际的现场观测和访谈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定性分析,从而获得较为科学、客观和真实的评估结果。

2.3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的全面性原则

学生礼仪规范实际状况,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评估工作要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兼顾到学生礼仪规范状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在评估标准上,既要看个人仪表仪容状态,又要评析各种交往礼仪,还要观测公共礼仪表现;在评估方式方法上,既要进行静态系统的礼仪项目评价,又要开展动态随机的礼仪表现抽测,等等。学生礼仪规范评估,要做到综合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相互评估、组织评估相结合,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相结合。

2.4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的可行性原则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标准的确定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评估项目设计要有整体性、可测性、同层次指标相互独立和可比性。评估标准要体现评估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使之更加明确和细化,并能为全体师生所认可和接受。在评估标准确定前期,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积极组织各校师生以及专业相关人士,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尽可能列出与目标相关的所有项目指标;在评估标准确定后期,要根据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实情选择和甄别项目指标,以更有利于操作、方便实施。学生礼仪规范评估项目及标准,应更多反映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实际的共同特征,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nlc202309030403

3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指标体系

3.1 评估指标体系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评估和随机评估两个部分,从不同方面反映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礼仪规范状况。基础评估和随机评估,可结合具体学校结合起来进行实际操作。

基础评估:由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组成,每个二级指标项目分值5分,评估分为ABC三个等级。

随机评估:由10个一级指标测试题组成,每个指标项目分值若干,评估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3.2 评估项目内涵与标准

3.2.1 基础评估

一级指标:①仪容仪表(25分);②言谈举止(25分);③道德修养(25分);④礼貌交际(25分)。

(1)二级指标:①衣着整洁、朴实、大方(5分)。②不染发、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5分)。③公共场合着装得体,不穿背心、拖鞋,衣着不过于暴露(5分)。④不佩戴项链、耳环(钉)、戒指等饰物(5分)。⑤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5分)。

(2)二级指标:①会使用礼貌用语和基本体态语言(5分)。②在学校、公共场所讲普通话。讲话音量、语速适中,让别人听得清楚(5分)。③不骂人,不说脏话,不说谎话,不大喊大叫。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人(5分)。④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上跑、不下跳,不并排前行,不推挤他人,不追逐打闹,不打架(5分)。⑤认识交通标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5分)。

(3)二级指标:①升国旗时脱帽、注视国旗行队礼,唱国歌声音响亮(5分)。②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出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交流、走动,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5分)。③爱护环境,自觉保持教室及公共区域的整洁、卫生(5分)。④不到处写画涂抹、不乱抛、乱扔、乱吐,带走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5分)。⑤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让路(5分)。

(4)二级指标:①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对长辈、师长不直呼其名,使用敬语。与人交谈时目视对方,不东张西望(5分)。②与同学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学会悦纳他人,宽以待人(5分)。③守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按时做到,不随便承诺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5分)。④拜访亲友,选择适当时间,穿戴整洁,入座时,动作要轻稳,不可随便动主人家贵重的东西,离开时要郑重其事地告别(5分)。⑤用他人的东西,应先征得他人同意,用后及时归还并致谢(5分)。

3.2.2 随机评估

根据具体现象随机评估,十项内容如下:

(1)学生的仪容仪表。

(2)课间休息。

(3)下课放学上下楼梯。

(4)学生进老师办公室。

(5)学生在图书馆自习。

(6)学生在食堂打饭。

(7)学生看到地上有杂物或垃圾。

(8)人多拥挤不小心踩到学生脚。

(9)学生在走廊看到老师书掉在地上。

(10)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是是否打招呼。

3.2.3 评估方法

学生礼仪规范评估基础评估和随机评估分别进行。基础评估和随机评估分为优良(A)、合格(B)、不合格(C)三个等级。其中基础评估总分100分、共分20个评估单项,根据个人表现,逐项进行评估。基础评分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由班级组织互评和组评。随机评估由评估小组组织实施,并设定统一分值。记分方法:总评分=(互评分+考评小组)优良80%—100%、合格60%—79%、不合格59%以下,按一定权重汇总基础评估和随机评估测评成绩,以确定学生礼仪规范评估分值或等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Z].[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12).

[2]陈耀玲.学校文化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3]陈化文.高职高专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理论,2011(02).

[4]龚展.基于绩效评估战略的大学生礼仪教育水平提升研究[J].吉首大学学校(社会科学版),2011(03).

[5]张东娇.王颖.学校文化评估:主体.模型与工具[J].教育科学,2012(08).

作者简介

高秀梅(1974-),女,汉族,现为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

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商务西餐厅基本礼仪要求规范 篇4

约会

约会的具体时间与对象,一定要三思而行。

宴请对象

宴请对象是指邀请哪些方面的人士出席,请多少人出席。范围过大,造成浪费,范围太小,则会得罪某些人。总的原则是在照顾各方面关系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范围,减少人数。

宴请的时间

确定宴请时间,最好先征求被邀主、宾的意见,选择主、宾双方都适宜的时间,以示尊重。不要选择对方工作繁忙的时间,涉外宴请也应避开对方国内重大节假日。

回避选择禁忌日为宴请日期。如西方国家忌讳“13”,特别是恰逢13日的星期五。

伊斯兰民族的斋月有白天禁食的习俗,所以,宴会只宜安排在日落以后。

给对方宽裕的准备时间,以便安排好各方面工作。

特定的节日、纪念日的宴请,只能在节日、纪念日之前或当日举行,不能拖到节日、纪念日之后。

临时动议的宴请,事前不可能有准备。如客人突然造访等。

环境

宴请地点恰当与否,体现着主人对宴请的重视程度。宴请地点可依据宴请目的、规模、形式和经费能力来确定。通常应选择环境优雅、卫生方便、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饭店或宾馆。落实宴请地点时应注意:

按客人多少确定宴请地点。客人多,在大宾馆;客人少,则可在小酒楼。

按宴请类型确定宴请地点。宴会可安排在饭店、宾馆,冷餐会、酒会则可安排在大厅或花园。

宾主熟悉程度、关系深浅也是选择宴会地点的依据。

注意按来宾的意愿和地方特色选择宴请地点。

可以选择负有盛名的老字号或名酒家。

尽可能选择举办者所熟悉的、有声誉的饭店或宾馆。

费用

在费用的使用上,既要热情待客又要量力而行,反对浪费。商务交往既要有档次,又不主张奢侈浪费,所以要注意少吃少餐,少餐而精,也就是说既要强调宴请内容的少而精,又要避免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做法。

菜单

在菜单的安排上关键是要了解客人尤其是主宾不能吃什么,排除个人禁忌、民族禁忌与宗教禁忌,而不是问之爱吃什么。具体安排菜单时,既要照顾客人口味,又要体现特色与文化,即吃文化、吃特色。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拟订菜单时要考虑宴请对象的喜好和禁忌。

拟定的菜单既要注意通行的常规,又要照顾到地方的特色。

应考虑开支的标准,做到丰俭得当。

宴席的菜单,应安排有冷有热,有荤有素,有主有次。

菜单以营养丰富、味道多样为原则。

略备些家常莱,以调剂客人口味。

晚宴比午宴、早宴都隆重些,所以菜的种类也应丰富一些。

考虑季节,菜肴应时、鲜、特,如春吃鲥鱼秋吃蟹。

在征求饭店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设计菜单,以更加适应客人的口味和宴会的需要。

举止

在餐桌上,宾主均应举止优雅、文明、规范。

礼貌入席

首先入席的应是主人夫妇与主宾夫妇,依次为其他宾客及陪客人员。

当长辈、女性入座时,晚辈、男性应走上前去将他们的座椅稍向后撤,待他们要坐下时,轻轻将椅子向前推一点,待其坐稳后再离开。

一般应从自己行进方向的左侧入座。

同桌的女士、长者、位高者先落座。

落座后椅子与餐桌之间不要过近或过远,距离最好为20厘米左右。

双手不宜放在邻座的椅背或餐桌上,更不要用两肘撑在餐桌上。

举止文雅

入席后当众补妆、梳理头发、挽袖口或松领带是不礼貌的。用餐中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自己的筷子东挥西指。

交谈适度

就餐期间,静食不语是不礼貌的。

交谈的对象要尽量广泛。

交谈的内容应愉快、健康、有趣。

交谈的音量要适中。

若的确有话不便公开讲,则应另找适宜的场合个别交谈。

与人交谈时应放下手中餐具,暂停进食。

正确使用餐具

不能用筷子敲打任何餐具或插在饭碗中。

席间若失手把餐具掉落在地上,应请服务员补上相应的餐具。

不小心打翻酒水溅到邻座的客人身上,应表示歉意并帮助擦干。如对方是女士,则应把干净的餐巾递过去,由其自己擦干。

应把餐巾摊放在膝盖上,主人打开餐巾就意味着宴席的开始。

餐巾不应用来擦汗、擦眼镜或擦拭餐具。

只使用餐厅提供的餐巾纸,不要把自己随身带的纸掏出来使用。

餐桌举止五忌

不布菜

让菜不布菜。在餐桌上可以把自己所欣赏的或者餐桌上有特色的莱肴推荐于人,但是不可为客人布菜。

不劝酒

祝酒不劝酒。如果碰上志同道合者可以一醉方休,如果对方不喜饮酒,不要勉强于人,这是有教养者的基本表现。

不出声

吃东西不发出声音,在涉外交往的.宴会上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在一些西方客人看来,吃东西发出声音是粗鲁而没有教养的表现。

不乱吐

不满桌满地乱吐。进了嘴的东西,原则上是不应该当众再吐出来的。万不得已,要用餐巾,或者手掌加以遮掩,不可以当众搞得沸沸扬扬,一团糟。

不整理服饰

不在餐桌上整理服饰。任何一个有教养的人都不能够当众宽衣解带,脱鞋或卷袖子。

商务西餐礼仪八大戒律需牢记

第一大戒律:不打无准备的战争

在选择用餐的餐厅之前,可以先通过餐厅的网站了解餐厅的菜品、特色和地理位置等,这样在您同客人见面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底,在点餐时也不会显得犹豫不决。

第二大戒律:用餐时不要如狼似虎

即使您已经饥肠辘辘,但是在用餐时千万不要表现得太过明显,如狼似虎地用餐会给客人留下非常低劣的印象。如果您只专注于盘中的美食,可能您同客人的谈话就会显得心不在焉,这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也丧失了商务西餐的意义,到头来您也是得不偿失。

第三大戒律:点餐时不要同您的客人唱反调

如果客人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您在点餐时最好就不要大鱼大肉了。如果客人不点开胃菜,您也就不要点了。总结起来就是,客人点什么样的菜,您尽量选择风格相似的,并且要保证菜品的数量同客人保持一致。

第四大戒律:点餐时不要点“风险”菜品

这些“风险”菜品可能弄脏您的衣物,也可能会让您吃相全无(如塞牙),如意大利面可能会从叉子从溜走,带有过多酱汁的菜品可能会飞溅到您的衬衫上,菠菜可能会夹在您的牙缝中。所以在点餐时尽量选择那些容易入口、吃起来不那么困难的菜品,还有菜品中的酱汁要尽量少,以免玷污您的衣物,影响美观。

第五大戒律:切勿酩酊大醉

一般在商务西餐中都不会喝酒,特别是商务午宴喝酒对于很多人来说更是大忌。如果在用餐时喝酒,您一定要时刻注意饮用量,要让头脑时刻保持清醒状态,酒后胡言乱语就等同于自毁前程。

第六大戒律:不要犯常识性的错误

(1)不要用餐巾擦鼻子;

(2)不要在咀嚼食物时张嘴;

(3)用手抓食物后不要舔手指;

(4)离开座位时不要将餐巾放在餐桌上,要放在座椅上;

(5)避免拿错杯盘,记住BMW原则,面包(Bread)盘在您的左边,主菜盘在您的中间,水杯酒杯等在您的右边;

第七大戒律:不要将移动设备放在餐桌上

将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放在餐桌上,不单单会影响您的用餐,也会分散您的注意力,让您无法同客人进行良好沟通,这对客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不敬。所以在用餐前,就应该将手机调成振动模式,并且放在公文包里,以免影响您同客人的用餐。

第八大戒律:不要鸡肠小肚

基本礼仪规范 篇5

一、学位授予仪式上的着装规范

学位服可分为:校长(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学士服四种;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组成。

1、学位帽

学位帽为方型黑色。戴学位帽时,帽子开口的部位置于脑后正中,帽顶与着装人的视线平行。

2、流苏

流苏可分为校长(导师)流苏、博士流苏、硕士流苏、学士流苏。博士学位帽流苏为红色,硕士学位帽流苏为深蓝色,学士学位帽流苏为黑色,校(导师)长帽流苏为黄色。

流苏系挂在帽顶的帽节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获学位时,流苏垂在着装人所戴学位帽右前侧中部;学位授予仪式上,授予学位后,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校领导)把流苏从着装人的帽檐右侧移到左前侧中部,并呈自然下垂状。

3、学位袍

博士学位袍为黑、红两色,硕士学位袍为蓝、深蓝两色,学士学位袍为黑色,校(导师)长袍为红、黑两色;穿着学位袍,应自然合体。学位袍外不得加套其他服装。

4、垂布

垂布为套头三角兜型,饰边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标以粉、灰、黄、绿、白、红颜色以示区别。垂布佩带在学位袍外,套头披在肩背处,平铺过肩,扣绊扣在学位袍最上面的纽扣上,三角兜自然垂在背后。

5、附属着装

内衣:应着白色或浅色衬衣。男士系领带,女士可扎领结。

裤子:男士着深色裤子:女士着深色裤子或深、素裙子。

鞋子:应着深色皮鞋。

二、授予学位基本礼仪(参考)接受学位的基本仪式和礼节为: ①致鞠躬礼。学生上台,在距离学位授予人一步位置处向学位授予人(主礼教授)致鞠躬礼;

②拨正流苏。学生稍微低头,学位授予人把流苏从学位获得者帽檐的右前侧移到左前侧中部,并呈自然下垂状;

③颁授学证书。学生抬头同时伸出双手从学位授予人手中接过学位证书; ④合影留念。授予人握手祝贺(学生右手前伸与校长握手),学生双手捧学位证,同时抬头面带微笑,自然转向照相机,由台下摄影师记录下最美好的时刻;

⑤学生依次走过主席台,先到更衣室,再返回到原会场指定位置; ⑥主持人宣布仪式结束,学生起立鼓掌恭送主礼教授。

三、其它要求

①奏《国歌》、《校歌》时,领导及主礼教授进场和退场时,全体在场人员应起立行注目礼;

②在整个仪式进行过程中,全体人员应遵守会场秩序,将手机调为静音状态,不来回走动,不随意接听电话,维护仪式庄重、严肃的气氛;

服饰礼仪规范着装礼仪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西装已成为世界上最标准的通用正装。其具体礼仪规范有:

1. 西装的套装。雄壮有单件上装和套装两种。非正式场合,可穿单件上装配其它西裤或牛仔裤等;半正式场合,应穿套装,在服装的颜色、图案的选择大胆一些;正式场合,一定要穿颜色素雅的套装,以深色、单色为宜。

2. 衬衫。衬衫应该挺括、整洁、无褶皱,尤其是领口处。衬衣袖子应以抬手时比西装衣袖长出2厘米左右为宜,领子应略高于西服领,下摆要塞进西裤。如不系领带,可不扣领口。

3.领带。领带必须打在硬领的衬衫上,要与衬衫、西服相配。若内穿毛衣或羊毛背心等,领带必须放在毛衣或背心内,而西服下端不能露出领口。领带夹是用来固定领带的,它的位置不能太靠前,以衬衫的第4粒纽扣处为宜。

4. 西装纽扣。西装有单排扣和双排扣。双排扣西服,一般要求扣好所有的扣子;单排扣西装,若是三粒扣子的只系中间一粒,两粒扣子的只系上面的一粒,或者全部不扣。

5. 西服的帕饰。西服的胸口袋又叫手帕口袋,用来插装饰性手帕,也可空着。手帕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折叠成不同的形状,插入西装的胸袋。

6. 西装要干净光滑,裤子要熨平。

7.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而且要上擦油,皮鞋的颜色要与西装相搭配。还要搭配皮鞋的袜子,使它在西服和皮鞋之间有一种过渡效果。

着装要协调

1. 穿着要适合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多层次的,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应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衣服,以满足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

2. 根据颜色、体型和年龄来选择衣服。例如,胖的人不要横格的衣服,肩胛窄小骨的人可以选择有衬肩的上衣,颈短的人可以选择无领或低领设计的上衣。

3.服装也要注意色彩搭配。色彩搭配有两种,即亲色调和法和对比色调和法。亲色调和法是将色调近似但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对比调和法是将对比色进行搭配,使之对立,既突出各自的特征,又能相映生辉。

饰着装礼仪规范要求

基本礼仪规范 篇7

一、一个真实案例留给我们的思考

2010年冬奥会上, 周洋勇夺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赛后周洋说:“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 更有信心, 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事后某媒体赴周洋家中采访周洋父母, 因记者一再追问“是不是培养周洋就是为了改变他们夫妻俩的生活”而让周洋的母亲不禁失声痛哭。

当时, 一位男记者首先发问:“周洋的获奖感言, 很多网友都说是说得最棒的。”随后就开始了逼问:“周洋说能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 对于她的这句话, 您有什么感想?”周洋母亲一开始并没有理解记者的意思, 她微笑着回答道:“这个吧, 我姑娘反正不善说, 属于内向型的孩子, 孩子以前跟我说过……嗯, 妈妈你为我付出得太多。”此时, 另一位女记者接过话来, 更进一步逼问:“你能想想她第一次说的时候吗?”周洋母亲继续如实回答:“这个女儿有时候是给我们说过, 之前就提过我们贷款买房子, 但是我寻思着贷款还要还, 咱们有房子就先这么住着吧。”这位女记者仿佛抓到一根稻草, 立刻追问:“阿姨, 叔叔有时候表达有些不清, 她说女儿全力以赴可以改变家里的生活, 现在就有人误解, 是不是培养孩子的目的性太强了?”

当这名女记者接着问道:“是不是说当初培养女儿, 纯粹地只为改变家庭环境?”周洋母亲理解了她的意思, 反问道:“怎么说?”女记者再一次阐述问题:“说的那句话, 就说是培养周洋的目的性太强了, 纯粹用女儿改变你俩的生活。”这时周洋的母亲立即断然否定:“那不对, 他爸不是那种人, 作为我和她父亲来说, 我们不会拿孩子一生做赌注, 我们只是看孩子在这方面有发展, 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她。我们绝对没有那个意思!”周洋母亲随后回忆过年周洋不在家的情景, 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旁边的男记者还试图继续逼问, 周洋母亲失声痛哭:“我们能把孩子当赌注吗?为了父母成名吗?这么说会让我们伤心!”“我真想不通, 怎么会这么想呢?”周洋母亲不再理会两名记者。

这段采访视频当时曾经引起网友热议。其实, 从现代交际礼仪的视角看, 这个案例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可以说这两位记者不懂得最基本的交际礼仪原则与要求, 在这次特殊的交际活动中, 面对那样一位朴实无华、不善表达的母亲一再进行“追问”甚至“逼问”, 最后导致采访对象失声痛哭, 足当引以为戒。

二、记者提问应遵守基本的交际礼仪原则

那么, 以有助于实现采访目标为出发点, 作为记者在采访提问时, 应当遵守以下基本的交际礼仪原则, 让采访提问实现真正的“效益最大化”。

(一) 尊重原则

尊重是交际礼仪的灵魂。相互尊重是以人格地位平等为条件的, 与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尊重原则首先要求在自尊、自爱的同时, 尊重他人的人格和价值, 以平等的身份与人交往;其次要求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不要强求他人按自己的爱好和志趣来行事。尊重原则特别要求不能伤害他人的尊严, 更不能侮辱他人的人格。前述案例中, 两位记者在向周洋母亲提问的过程中, 始终不顾周洋父母作为中国最淳朴、最单纯公民的事实, 甚至不顾及老人的切身感受, 采取带有“轰炸式”的追问和逼问方式以及越来越直白露骨的语言来访问, 给人的感觉就是缺乏对采访对象最基本的尊重,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优越感觉。作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特别是提问时, 一定要明白, 无论面对的是谁,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否则就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周洋母亲听到记者“纯粹用女儿改变你俩的生活”的话后断然否定直到最后不理会记者的原因。所以, 记者在提问中要谨记尊重原则, 进而讲究提问的艺术, 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展示自身的平易近人, 同时与采访对象平等对话, 让采访对象感到记者是值得进行交流的人, 尽最大可能赢得采访对象的配合, 切不可采用生硬甚至粗暴的提问方式。

(二) 宽容原则

宽容待人是一种礼仪风范, 它与博大的胸怀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现了人的宽厚和雅量。宽待他人, 易于得到他人的爱戴和尊重。宽容待人要求做到将心比心, 多理解他人, 多体谅他人, 多容忍他人。在社会交往中, 每个人的思想及认识问题的水平总是有差异的, 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只有宽待他人, 才能化解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冲突。记者采访提问同样应当遵守宽容这一交际礼仪原则, 能够理解采访对象可能不是令人满意的回答, 进而采取循序善诱的方式进行推进提问, 切不可以自己的角度来制约对方。前述案例中, 从两位记者的提问不难看出, 他们缺乏一种记者应有的宽厚与雅量, 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 没有做到理解对方和体谅对方, 而是一直在试图让对方按照自己给定的有些褊狭的提问思路作出“答案”, 即让周洋母亲对“是不是说当初培养女儿, 纯粹地只为改变家庭环境”这样的赤裸裸提问简单地回答“是”, 甚至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审问”感觉;而且像“阿姨, 叔叔有时候表达有些不清”这样的话就难免给人一种刻薄的味道了, 完全没有理解两位老人为培养周洋成才所付出的艰辛, 也完全置两位老人的朴实无华于不顾, 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记者在采访提问时, 特别是面对像周洋父母这样朴实得只有本色、不会掩饰的采访对象, 要以宽容之心对待采访对象的回答, 需要的是巧启发和少追问, 如果急于求成, 采取咄咄逼人的连续发问, 其效果往往事与愿违。采访中如果再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 就会最终导致被动局面的出现。

(三) 适度原则

恰当适度是指交际过程中, 按照礼仪准则和规范, 把握好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彼此间的感情尺度、言语尺度和行为尺度, 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首先应该感情适度, 与人交往彬彬有礼, 不卑不亢, 既不能傲慢无礼, 也不能低三下四;其次应该谈吐适度, 与人交谈热情大方, 坦率真诚, 既不能虚伪客套, 又不能言过其实;再次应该举止适度, 与人相处注重礼貌, 优雅得体, 既不能夸张造作, 也不能过于拘谨。其中言语尺度的把握对于记者采访提问尤为重要, 它要求提问要难度适中, 如果不看采访对象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因素, 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答案。提问时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提出问题的内容而问, 问题的“难度”要与提问对象相“匹配”。前述案例中, 正像上面分析的, 两位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直没有把握好感情尺度, 没有能够通过恰当的提问来拉近与周洋父母的距离, 反而使距离越来越大。而记者开场的“周洋说能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 对于她的这句话, 您有什么感想”的提问, 因其感情尺度把握有问题, 没有考虑周洋母亲的自身情况, 使周洋母亲一开始就没有完全理解记者的意思, 所以, 从采访开始实际上就使双方的沟通处于不畅状态。而像“培养女儿纯粹地只为改变家庭环境”这样的表达又反复出现, 一再追问, 没有适可而止, 自然会让老人产生抵触情绪:“真想不通, 怎么会这么想呢?”

(四) 自律原则

上述所论记者在采访提问时要遵守交际礼仪的尊重原则、宽容原则、适度原则, 如果再进一步深入探究, 可以归结为交际礼仪的核心原则, 即自律原则。自律是交际礼仪的最高境界, 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 能够自觉地按照交际礼仪规范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自律原则要求一个人要通过礼仪学习与实践, 在内心树立起一种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 不断养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的自觉性, 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按照交际礼仪规范去做, 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人在内心能够时刻牢记自律原则, 无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 他都会在交际实践中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 用礼仪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交际礼仪的自律原则是记者整个采访过程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更是记者进行有效提问的基本保证, 以自律为准绳, 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问”。前述案例中, 两位记者如果从一开始就做到遵守交际礼仪的自律原则, 就不会在采访提问中对周洋父母失之武断、强势和刻薄, 就不必采取“逼问”甚至“审问”的方式向朴实得本就不善言谈的老人提问, 也就不会到最后让周洋母亲面对记者的提问而感到“真想不通”。所以, 作为记者, 必须把采访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 进而必须遵守交际礼仪的自律原则。只有这样, 才能够做到与采访对象平等对话, 让采访对象感到记者是可以信任的交流对象, 能够对记者敞开心扉;才能够做到讲究提问艺术, 多使用“请您谈谈……, 好吗?”这样的商讨式提问, 让采访对象能够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也才能够做到在采访提问中不有意或无意地触及采访对象的隐私、痛处、忌讳, 让采访对象能够愉快地接受提问。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 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将采访活动视作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 最佳采访效应的获得需要双方的密切合作, 而这种密切合作需要记者有效的提问。记者理解、把握和遵守交际礼仪的基本原则, 对于恰当提问无疑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试想, 如果案例中的两位记者面对周洋父母, 在把握好交际礼仪的尊重、宽容、适度、自律原则的前提下, 采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老人交心, 可能就是另一番情景了。所以, 记者在采访提问过程中, 时刻牢记自己是个“问路人”“求知者”, 再与作为“当事人”“知情者”采访对象进行友好的交流, 同时向采访对象展示“无冕之王”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晓霞.小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新闻知识, 2013 (03) .

[2]路璐.论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J].新闻知识, 2008 (06) .

[3]高维海.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青年记者, 2012 (09) .

[4]尹洪生, 蔺洪生.新闻记者的礼仪风范[J].青年记者, 2006 (08) .

浅谈高校礼仪教师的基本素养 篇8

【关键词】高校 礼仪教师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8-01近年来,高等院校广泛地开设礼仪课程,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也日益增多,他们中有一些是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有一些是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兼任教师,有一些是学校外聘具有一定职场经验的公司职员,还有一些是社会培训机构的礼仪讲师……无论教师的专业层次如何,教学经验丰富与否,只要是从事礼仪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这些素养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因为礼仪的规范性很强,涵盖知识面很广,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任课教师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指导能力,兼具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不仅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一)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任劳任怨却不计得失。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只有自己清楚是否对工作倾尽全力,一丝不苟,是否对学生尽心尽责,无微不至,有没有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有没有潜心研究教学技法,有没有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

(二)为人师表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品格。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不自觉地被学生模仿,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进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文化素养

(一)博古通今

高校礼仪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同时,还承担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高校礼仪教师,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储备,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礼仪。

现代文明起源于古代文明,是在传统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没有对古代传统礼仪的继承和扬弃,就不可能有现代礼仪。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我国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到了春秋时期,由孔子集其大成,提出了礼仪的一些基本原则,制定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当中的一些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等一直沿用至今。反观今天的大学生,盲目西化,崇洋媚外,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做好文化的接班人,才能成为民族的接班人!

(二)知晓内外

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它们的礼仪也随之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使礼仪具有相对的时效性。高校礼仪教师在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熟知国际礼仪惯例,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对不同场合的要求。

以商务英语專业学生举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员和涉外文秘的工作,交往对象大都是外国人。他们需要熟悉商务活动主要类型、了解各类商务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其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以左为尊,两人平行站立,身份地位较高者居左;然而,国际惯例却奉行“右高左低”“以右为尊”。如果礼仪教师对传统文化和国际惯例都非常了解,在讲解位次排列时就会提醒学生,究竟“居左”还是“居右”,应视具体情况和具体交往对象而定。反之,一味照本宣科,教条主义,就会给教学对象带来不小的困扰。

三、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个人形象是教师无形的资产,对于礼仪教师来讲,意义更加非比寻常。一个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学识修养、个性心理特征和语言风格、仪容仪表等构成了教师职业化的形象。一名合格的礼仪教师首先应该“心有敬,心有礼之意”,其次应该“形于外,行有礼之仪”。

任何教师都应该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礼仪老师尤其如此。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其次,学会换位思考,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体谅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差异。教师不可以“一刀切”“一锅端”,应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再次,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给自己的建议,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要求,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最后,教师应该学会赞美学生、欣赏学生、肯定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再调皮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及时、恰到好处地赞美教学对象,往往能极大程度地增强与学生的融洽关系。

总之,作为高校礼仪教师,要在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内外形象上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与业务修养,尽自己的努力为高校礼仪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教师礼仪规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吴艳华. 礼仪教师的素质结构[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分铅笔》含反思下一篇:2024学年度音乐学科校本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