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技存在问题(精选9篇)
总的说来,这个问题上论文作者处理是好的。但也常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对确实给过实质性帮助的人,不公开致谢。论文的致谢,实质上是作者署名的补充,涉及被致谢者诸如荣誉等权益问题,不公开致谢是一种侵权行为。二是致谢中写上未曾参与甚至未曾阅读过论文的名教授、专家、领导的大名。论文作者和被致谢者不同程度地对论文都承担着责任,那些莫名其妙在致谢中写上别人名字的作者,实质上是推卸责任、强加于人的做法,是对读者,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致谢”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独占成果和荣誉;二是欲借名人的名气,使其论文在审查时过关;三是送人情,搞关系学。这些做法,损害健康的学风,违反了科学道德规范,影响搞科研、做学问的正常秩序,也造成编辑工作的被动。
要克服这种现象,需要作者、编辑乃至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有几点做法可供参考:
1.搞好宣传教育。使作者及有关人员都懂得上述做法的危害性,对于那些已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者,除批评教育外,还应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等。
2.编辑人员要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录用稿件要以质量为标淮,不把名人推荐和参与作为用稿的依据。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广博的学识,能辨别稿件质量的优劣,择优用稿。要与一大批作者和专家保持联系和沟通,随时了解他们的科研、学术情况,使自己信息灵通,还应有职业的敏感性,能识别无中生有的“致谢”。
3.严格审稿制度。审稿是保证论文和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学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科技期刊,更应把好审稿关。实践证明,稿件实行三级审稿制度是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应当提倡。
1. 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但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人、用人风气不正。
当前,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主要表现是:不按程序进行的“举荐”风、来自方方面面利益的说情风、找关系、送情风。极个别选人、用人者背离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干部“四化”方针,降低、曲解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在干部选用中存在任人唯亲、唯情、唯顺、唯上、唯钱等。结果提拔上来的问题多多,伤害了一批实干者;对民主推荐结果,合意的就强调“必须尊重民意”,不合意的就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权威性不足,长期下去,势必在干部群众中产生“走形式”的逆反心理,影响人事制度的运行与发展。
(2)干部推选不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推荐时间仓促、范围局限或主管方事先未征求协管方的意见就做出干部调整决定的现象。一是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不够规范,选拔任用党政系统科技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而实际上确是先提出建议人选,再去征求意见,甚至以个人意见代替单位党组织的意见,表面履行正式程序,实际上没有集体讨论,只有主要领导进行暗箱操作。二是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
(3)干部考察失真失实。
对干部考察的时间往往集中在选拔任用之前和离任调任时,而平时受人手少、组织工作量大面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考察对象缺乏了解;谈话对象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难,干部工作绩效考核还缺乏一套科学的、规范的评价机制,德的评价太原则,绩的评价缺乏易于操作的标准;特别是考察方案的实施,因时间紧,外部影响因素多,有些干部群众在知道将任用谁时,误认为是带着组织意向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察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失察具体表现为一是考察对象的外在表现易于把握,如工作表现、态度、成绩,难于考察内在素质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等。二是考察对象的现实能力易于把握,但对其在提拔后担负起更重要职责的潜力难以把握。三是对考察对象只有大概了解,但具体特点难以考察准确。如对考察对象的敬业精神、组织能力、决策水平、自身形象等情况,难以往深处、细处追究考察透彻。
(4)用人机制缺乏有效监督。
一是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工作认识上有差距。监督对象自身缺乏监督的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参与监督的欲望不强,监督职能部门有思想顾虑,不敢监督。二是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制度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监督方式单一,除上级部门的监督外,其他监督方式效果不大;监督的手段滞后,多为事后监督。三是用人失察、失误的追究制度不完善。大多条款没有具体规定,使贯彻落实这些规定具有很大的弹性。
2. 改进用人机制的对策
改进新形势下的干部考察工作,强化组织部门在管理使用干部工作中的权威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于导向。选人、用人必须立足发展,着眼于新形势需要,创造性地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干部在是非、困难、矛盾、名利面前的态度和表现,作为评价干部德才素质的主要依据和检验识别干部的实践标准,既看干部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更看干部的党性修养、人格品质,强调德才兼备的同时,突出以德为先。实践证明,用好一个人,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奋发进取,建功立业;错用或误用一个人,不但会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和事业心,而且会导致和助长不正之风。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决杜绝临时动议研究干部,坚决防止和克服在用人问题上搞一言堂和个人专断。对那些跑官、要官者,送礼、行贿者,要坚决顶回去,并给予严肃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予以坚决查处。建议一是建立合理干部岗位考核机制,按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德、能、勤、绩等方面严格考察,建立体现不同岗位特性干部岗位规范和具体考察指标。对各个领导岗位,在横向上,按其相近、相邻的业务性质划归若干门类;在纵向上,按工作难易和责任轻重分成若干等级。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注重政绩考核方法,正确把握干部本人政绩与所分管部门工作成绩的关系。同时正确把握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关系,充分考虑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基础,进行评价。如建立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将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成果的原始记录加以收集、整理、保存。使考察工作的得到群众的认可。
(3)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
干部考察失真、失实问题,直接影响着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必须以选德任能为目的,以发扬民主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科学和规范的操作为手段,建立公开、立体、动态、求实的干部考察机制。首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解决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旨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其次要提高考察者综合素质,严格挑选考察人员,明确考察人员应具备的思想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标准,不断提升考察人员的专业知识、考察技巧、综合分析能力及组织纪律性。再次改进考察工作方法,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了解掌握干部的个性特征、基本素质、思想状况、工作能力、作风表现和工作形象。一要扩大参与面,在广泛听取和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反映的基础上将问题了解清楚;二要考察情况要全面细致,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反映出一个干部的面貌;三要坚持集中考察与平时考察相结合;四要逆向考察,到被考核对象的单位了解、补充一些更真实、有价值的情况。可采取个别座谈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查阅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听汇报与看现场相结合等多种考察方法,保证考察结果的真实。最后要正确评价干部。看待干部的德才素质和表现时,要坚持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路线,真正做到重实绩、看公论、看主流。具体讲,就是看在重大问题面前的态度和行为;看在工作岗位上主要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看在社会和单位的反映和影响;看群众对他的表现和工作是否满意。
(4)扩大干部考察任用中的民主机制。
防止重官意、轻民意,看干部、选干部要顺民心、合民意两眼向下,避免少数人选人。同时处理好领导意见和群众意愿的关系,把握好“群众公认、领导信任的干部是优秀干部”的用人标准。一是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所有考察对象都必经程序;对推荐人选票数不集中、考察对象难确定的,采取见面调查的办法确定考察对象。二是全面实施差额考察。由“伯乐相马”变为“赛场赛马”,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时,每个职位应确定2名以上的考察人选以便于考察组对不同考察对象作横向比较。三是建立考察反馈制度。反馈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对象存的主要问题或主要缺点、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情况、群众反映问题的调查结果以及其他需要反馈的问题等。考察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宜只向被考察对象反馈;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情况可在考察单位范围内公开;群众反映问题的调查结果要向反映人及时反馈,在整个反馈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保护好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5)实行考察工作责任制。
必须按党的干部方针政策,将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明确考察工作责任。一是理清考察主体的责任,实行推荐干部责任制度,单位或个人向组织部门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加盖单位公章或署名,提交所推荐人选个人信息资料。二是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部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落实离任审计,推动任中审计,及时结合审计结果对干部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干部考察工作应对过程是否符合要求、考察资料来源是否属实、考察结果是否准确三个方面进行责任追究,对用人出现失误,属于考察过程不符合规定、故意歪曲事实的追究考察组责任,对提供虚假资料的追究提供资料的人的责任,依法处理。四是以预防为主加强自我检查,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委关于违规用人问题的典型案例通报和专题片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在本级党委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进行综合性调研检查,及时发现、纠正、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大的问题,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的发生。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的素质可从5个方面来衡量,即德、识、才、学、体。但人的这5个方面的素质不可能做到同时发展,各具不同长处。用管理学界的话说就是“用最合适的人,而不是用最好的人”。因此,要解决好选人、用人问题,必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走民主、公开之路,形成选人、用人权的相互制约,使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
摘要:文章探讨了目前我国在科技人才选拔、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改进目前用人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人才,考察,对策
参考文献
[1]于保政.领导的艺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1)体制问题。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中项目管理的责、权、利未能到位,项目管理责任制还未完善,约束了项目经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限制了项目部管理职能的履行,使许多项目的管理与项目管理科学的要求相距甚远。(2)目标管理问题。目标管理不严肃,主要表现如:成本管理不落实、控制不到位;质量管理重结果轻过程、或重形式轻本质;安全管理凭经验、少科学、缺系统管理;进度工期控制更是合同约定是一套,现场施工又一套,随意性大而缺乏严谨的计划,缺乏系统的控制手段,签订合同时对工期的承诺为迎合业主的要求而不管科学性,实施时缺乏有效措施而放任自流。(3)现场管理问题。现场缺乏科学、系统的组织、安排与监督,自主性、规范性管理少,应付性大,从而使目前为数不少的施工项目现场管理混乱不堪。
2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强化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另外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2.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
2.3 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 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或试验,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
2.4 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摘 要:文章列举了制约基层农业科技管理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改进措施,指出了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性,对阐明发展农业科技有巨大意义。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行,农民积极性高涨,农业产业化、绿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潮流。因此,新的形势下需要我国广大基层农业管理部门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实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扶持措施,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不高
现阶段,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农业科技培训很少展开,农业科技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弱化、边缘化,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在乡镇失去了同农民的桥梁连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出现断层;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难以发挥带头作用,无法发挥整体效益。长期以来,基层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难以引进人才,新技术无法引进,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2 资金匮乏
不可否认,充裕的经费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经费被截留或挪用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支出,支出不合理导致使用效率低,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农业科技见效期长,导致高新农业缺乏政府财政支持而得不到较快发展,农业发展也难以见效。
1.3 宣传不到位
再好的农业科技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否则一切形同于无,但是也要看到,在不少乡镇土地流转还没有大规模实施,土地耕种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模式,农业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加之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农民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并不高;加之农业科技管理由政府主导,对农业科技宣传力度不高,群众难以接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1.4 产业化、规模化不高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农民仍然固守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而部分地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实施,因此,在一些地方机械化水平还很低,这也导致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
1.5 科技骨干缺失
毋容置疑,农民期盼农业科技,而科技传播需要带头人,不少农村缺少农业科技骨干,缺失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一些农村即便有一些稍微上规模的种植户、养殖户,但是数量不多,专业程度不高,规模化不大,一般性产品多,高技能、专业化产品少,基本上是简单加工,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的少,缺乏打造精品意识,事实上,这都是科技素质欠缺的表现。完善体系,科学改进
2.1 实施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发展
基层乡镇切实从自身出发,制订每个村的发展实际,实施产业布局,或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或重点发展养殖业,或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使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农业优势和特点,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突破,为此,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部门要深入工作第一线,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确保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推进实施。
2.2 积极引进科技成果
只有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获得经济效益农民才接受,为此,基层乡镇农科部门要勇于担当,大胆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可以作为牵线人,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实力,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引进来,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示范带头,做好农技推广。
2.3 培养带头人
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传播者,这个传播者就是带头人。为此,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实施科技带头人战略。要选取那些热爱农村,热爱科学技术,思想觉悟高的有志农村青年,把他们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储备人才加以培养;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农业技术培训,或者送到农业院校进修,把他们培养为有文化、有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新时期农民,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做好农业技术的辐射;基层乡镇农技部门要把国家惠农工程有效落实,选择好的项目和技术,选择好的示范村,树立好的带头人,通过示范带头,确保农技推广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2.4 建立市场,搭建桥梁
农业成果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民才信服,才接受。这就需要农技管理部门真正走出去,为农业科技找市场,为科技成果找市场,为科技成果和市场搭建桥梁,使他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技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政府信息平台,建立起农业信息资源库,推广本地的农业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新的形势下,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担负起建设新农村,高效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历史使命,积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水利建设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00年底,全省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达47.7亿元,兴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7000多项,建成中小型水库145座,总库容5.4亿立方,扩大有效灌溉面积317万亩,解决了农村牧区249万人、103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发展地方小水电装机21.4万kW等。水利对推动社会进步,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促进全县经济健康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水利资金相对不足,许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病险水库增多、防洪和抗旱能力下降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在水利资金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青海水利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水利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㈠水利专项资金不到位问题突出
据2000年11月全省水利建设情况调研的不完全统计,全省1998年下达水利建设资金当年到位73.91%,1999年下达水利建设资金当年到位63.07%,2000年下达水利建设资金到当年10月底到位36.4%,三年平均到位仅54.75960亿元,维修改造投人相对不足,加之超期服役、带病运行或其他原因,水利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报废,使其效益的正常发挥受到了限制。
㈤水利资金管理不规范
对水利资金的日常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水利资金“管涌”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疏于监管,即使是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也是“客观理由”诸多,采取“下不为例”等变通处理方法,造成监而无管;另一方面是管而无力,管理不规范。水利资金的大量“管涌”,必然给水利建设带来隐患。
二、加强水利资金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㈠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和重视 首先,要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特别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真正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抓好水利,才能带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将其列入议事日程,不能把重视水利只作为口号喊,应定期研究解决水利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把“重水利、兴农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充分认识水利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坚决纠正违规违纪挤占挪用资金问题。同时,下决心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水利投入渠道的拓宽,水利投入力度的加大,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把对水利投入政策是
入。
同时,要划清依法收费与减轻农民负担的界限,收足收好各项水利政策性规费(如水利工程水费),在水费征收时做到四个统一,即水费台帐、三联单、收费票据,上缴水费总额相统一,按照“五化”标准严格规范管理,做到帐目清楚,收支平衡,材料领用不乱,确保水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在水费征收中,努力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并按规定用于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正常运行。另外,依照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和河道管理,落实水资源取水许可制度和河道采砂管理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和河道采砂管理费。
㈢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
针对全省水利建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簿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使用管理方面规章制度的建设,严格执行水利资金管理制度。在投资计划管理方面,重点是建立和完善投资计划管理和监督机制,明确投资计划的决策程序及审批权限。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要在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水利资金管理的意见》的同时,重点要建立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堵塞漏洞,杜绝发生水利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健全水利资金使用管理
资金使用管理的全过程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各级水利部门是项目实施的主管单位,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计划和质量负责。”由于投资计划管理方式的改变,不再由水利部门归口管理,势必造成责、权、利不统一,给水利部门对项目总体布局、质量、进度控制带来困难,也不利于水利部门多年来积极推行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的建立。因此,建议理顺投资计划管理体制,预算内水利投资应由水利部门管理。二是建议改革现行的水利专项资金财政预算拨付体制,建立和实行省级水利专项资金行业管理及拨付制度,实行一条龙管理,即由省级财政将水利专项资金拨付给同级水利主管部门,再由省级水利主管部门按照计划安排拨付给各级水利部门,基层水利部门按审批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并将实施情况以及项目决算等逐级上报省级财政审查、备案,以防止水利专项资金被挪用和挤占,提高其到位率和效益。三是要科学决策,新旧兼顾。针对我省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每年在安排资金时,要新旧兼顾,科学立项,根据资金总量可适当提高原有水利工程的维修改造资金投入比重,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纳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以保证原有水利设施能正常发挥作用。四是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要向当地政府主动汇报水利工作,经常反映水利工程建设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要求领导解决资金管理中存在
二是进一步完善水利资金各流转环节的监督管理机制。要从单位的银行账户入手,切实加强对银行账户管理,彻底清理、整顿、归并银行账户,坚决杜绝一切制度外收支和“小金库”的存在。要健全资金的申请拨付制度,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资金的拨付手续。强化对工程项目的审查验收,确保资金按计划批复的项目及用途使用。水利项目要切实做到事前有预算,拨付有依据,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验收,强化对水利资金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
三是严格竣工决算审查,把好工程竣工决算关。竣工决算是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核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实施的基本措施。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及水利部有关基本建设管理等制度、办法,按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实行基本建设项日竣工财务决算审查制度,所有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在工程竣工之前必须进行竣工决算审计。竣工决算未经审计的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单位亦不得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四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对水利资金的监督检查。水利财务部门在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审计检查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做好对各类水利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即:资金使用与工程项目相结合,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工程项目上;资金使用与各项规章制度相结
会人员的培训教育,帮助他们拓宽财务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促进知识更新,实现财务人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资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文凭型”向“水平型”转变,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努力为工程建设服务。再次,要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各级水利财务部门综合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崇德、张士菊,《水利建设资金多元化投入的探索》,选自《中国水利》,2003年,1期,水利部主办;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引 言
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来,国家国民服务经济的各领域产业的科技、经济水准空前提高,同时在不少产业科研项目中获得了不少优异成果。其中,国家水利事业无疑走向了更为高速的发展运作轨道,在不少重点大型水利工程中取得了较大施工成果。如南水北调。西水东送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有效缓解了供水供应、水电输送等诸多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地方经济水准。但理应指出的是,伴随基建市场建设要求及客观规律发展的时势要求不断加剧,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推广模式已经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市场要求等高出背离,因此,如何避免建设项目与市场运营脱节,就必须全面协调发展项目技术管理、质量监管以及安全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工作,以促进工程交付投产后的价值效益发挥最大化。2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施工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大容量、高效率的配套施工机械装备更新改建,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施工速度和规模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
2.1水利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水利施工工程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由于企业是水利技术施工的大本营和第一线,若水利施工单位本身不适应当前经济,机制不全面,必然有碍水利的施工技术发展。
2.2缺乏先进技术,专业含量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由于其本身特性的原因,水利施工技术并没有多少提高。
2.3设备老化,引进更新先进设备升级缓慢
设备的更新及引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项目技术的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大部分水利水电工程所使用的设备老化问题严重,部分机械施工设备长期闲置,未及时养护和检修。受企业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先进设备的更新速度较慢。
3在水利水电施工工程过程的管理
3.1加强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的生产考核制度和经济运行
只有通过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产考核制度管理和经济运行,才能避免因工程建筑自身复杂的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应建立生产运行指标来反映各项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成效,来充分维护水电水利工程的生产秩序保证正常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从制度方面充分保障水电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
3.2 对工作人员安全生产和技术水平的管理
有效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和技术水平在水电水利施工建筑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不断健全的相关法律,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必须用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相关的人员行为。只有树立强有力的组织制度,才会有好的技术监督效果。在工程施工前,必须以总结先前的施工实际案例的形势对生产人员进行教育,保障工程安全的生产。
3.3技术管理
当前,水电水利工程的工程规模比较庞大,在施工过程当中,必须使用多种技术协调
合作。对整个水电水利施工来说,技术管理处在重要的位置。良好的技术管理不仅能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也可以推进施工进度,从而提高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3.4加强技术监督,加强维护检修管理 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去操作,强化对设备的维修维护的管理,保障工程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前提下顺利施工完成。当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不断的争取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5建立健全的技术组织管理的制度
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技术的组织管理制度,而且需要及时明确和处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相关技术负责人必须对厂站、车间、班组的所有技术人员实行责任分配的管理制度。
4改进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具体措施
4.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管理模式
水利施工技术的企业积累中提取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从中设立创新奖励基金。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经费,进行专题科研和技术攻关,尽量保证和项目技术措施计划可实施。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组织新技术培训,吸引院所的科技人才,共同研究新施工工发和新材料、新机具等。优化现代管理新方法、技术和手段。学习同行业先进的经验,研究创建合理的管理模式。
4.2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培养技术骨干
水利施工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要把市场实现程度作为人才激励的重要依据,按照市场经济规模建立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新机制。要提高水利施工技术,就必须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健全挖掘、鉴别、评价、选拔与使用人才等一整套管理制度,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外,应加强人才培养,制订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快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的节奏。在引进新型人才的同时精心培育自己的本土骨干,形成一本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技术队伍。
4.3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相关项目负责人应建立车间、厂站、班组三级技术的管理工作网,实施分级负责的管理,负责到人。建立常态化的技术信息的收集,事故及故障整理、分析、反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工作总结,技术经验交流,合理化建设及技术革新等活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类、分析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情况、检修以及事故或故障灯进行的统计分析,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设备损坏率,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
4.4强化维护检修管理与技术监督
应在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同时结合工程和企业实际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运用各种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5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意识,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考虑经济效益;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政治思想,提高敬业精神;健全岗位责任制,增强责任心,建立激励制度,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积极性;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准;指定操作程序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6严格工程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评定,并参照有关新规范内容进行调整。在施
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除了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外,还要及时收集整理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正在进行的施工作业惊醒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并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水利工程从施工开始就应该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制,以实现从日常的监督中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5结 语
一、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法律意识淡薄, 农村水利工程破坏严重。由于北方地区多年干旱少雨, 所有的排涝沟道在雨天一般也形成不了涝灾, 当地村民以种一年得一年算一年的侥幸思想, 将其种上了高杆阻水作物。当地水利管理站工作人员由于对排涝沟道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时又碍于是当地乡亲情面, 对这种行为采取一种放任态度。
二是农村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大部分始建于五、六十年代, 工程标准低, 不配套, 加之年久失修, 抗灾能力很弱, 工程基本是带病或低效运行。从今年北方大旱, 特别是东北地区旱情看, 进一步暴露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还经不起大自然考验, 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摊制, 一般地方匹配份额都很大。而需要加快进行农村水利建设的地方多为农业县 (市) , 地方财政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开资都捉襟见肘, 再筹集这笔资金是十分困难的, 有时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 形成了有时有些项目明明很迫切, 却不敢申报的局面, 害怕项目下来, 自筹跟不上, 项目无法推进, 这就造成了农民需求旺盛, 而投入严重不足的状态。
四是水土流失严重。随着我国对农业实行免收农业税, 实行粮食直补政策, 粮价又高等原因, 广大农民将大量的可以涵养水源的地带大部分开垦种植了农作物, 使其失也了调解生态的功能, 这给已经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五是水生态环境恶化。随着东北乡镇企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 企业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到沟叉或自然溪流中, 经径流流入河流、水库和湖泊中, 污染水体。同时农民为了增产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 有毒有害物质随径流而迁移到河流、水库和湖泊中。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 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可以说上述问题并不是孤立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人们的观念上、体制上、法律上及经济上等多方面加以协调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利问题。
二、解决问题对策
一是必须加强农民农村水利工程保护意识。农民保护农村水利工程意识是人们对农村水利法律的认识和反映。首先, 普及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法律知识。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把我国有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知识灌输到广大农民的意识中去, 方法是多样的, 如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工具宣传, 在点滴的宣传活动中使农民不断地培养保护农村水利工程法律意识, 预防并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 加大点型案件查处力度。对点型案件的查处, 可以收到一举双得的作用, 其一是违法者受到了法律制裁, 防止再犯, 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其二是对有潜在有违法思想人的震摄, 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基于当前破坏农村水利工程案件是如此严重的实际情况, 在处理上必须对重点案件要严肃处理, 不能姑息。并且要利用好媒体的作用, 对点型案件处理进行报道, 广泛宣传, 把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行政处罚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必须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水环境保护: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 水量与水质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弟兄, 没有水量, 水质无从谈起;离开水质谈水量, 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要严格执行水功能区规定, 各省结合本省实际编制地表水功能区, 划定农业用水区和水质标准, 编制农业水环境保护规划, 实现科学治水, 节约用水, 维护水体的良好水质, 防止水源枯竭,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强绿色农业产业建设, 减少对农作物施用化肥、农药, 大力提倡农家肥的使用。同时对乡镇企业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源必须严格控制, 各乡镇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 对违法开荒必须依法严肃处理。保护植被, 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进度, 涵养水源。水保监察机构承担起保护植被的职能作用, 严厉打击违法开荒案件, 依法阻止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高校科技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项目评审机制问题。项目评审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中国的各类项目评审都处于严重的暗箱操作状态,有人甚至称项目评审为合法分钱的游戏。如果把中国当年发表的全部SCI、EI论文作一个统计,看有多少成果是得到各类资助的,很有可能出现戏剧性场景。如果再考察一下,近20年所有国家重大项目的投入产出,相信人们会对当下的评审机制产生严重怀疑。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具戏剧性。从横向上说,那些得到资助的成果在当年总成果的数量中肯定是少数的。从纵向上说,那些得到资助的成果的质量很多也远比不上获资助者没有得到资助时的成名作,甚至也比不上同类没有得到资助的成果的质量。这样,项目评审的最终结局是:国家的初衷与实际的结果南辕北辙,这说明我们的项目评审在制度设计层面就存在严重缺失。其次,我国的各类项目评审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除非共识项目外,同类研究只能有一个项目中标。这种认识误区导致我国科研基金的利用效率严重低下。
由于我国项目评审机制存在着问题,高校项目申报者在申报过程中过分夸大研究能力。有的项目申报者为了把项目弄到手,在没有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把一些根本无法参与研究的成员(研究能力很强,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较多)加到课题组中来,有些则夸大自己的研究、组织能力。这样,虽然所申报的项目被立项,但因孤军奋战或研究能力有限而无法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2.结项程序和制约机制问题。现行的组织鉴定单位只是形式主体,被鉴定单位既推荐专家、又支付鉴定费,构成了鉴定工作的行为主体。虽然项目可能没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或者是研究成果质量达不到结项要求,但因有专家鉴定意见而不得不结项。不遵守结项程序,就会产生恶性两极:一部分研究能力弱的人但因有社会关系而虚假申报、虚假鉴定结项;一部分没有社会关系的人为了申报中标而在申报时把自己根本不会使用的研究方法、无法深入研究的内容都填写上,结果因无法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而结不了项。不仅如此,高校项目管理中大多还缺乏结项制约机制,导致有的项目负责人连年立项却不见其结项,有的项目经费用得所剩无几而研究工作还未开始。
3.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问题。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主持和操作,专家处于行政导向和部分当事人直接间接的压力下难以独立公正地行使职责,评价中对科研费用的使用效益和成果转化效益有所忽视。发明专利审查由政府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以行政审批的方式进行。论文数、成果数和专利数等成为政府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考核或排名的重要依据,不少人为谋生、获奖和晋升而科研,缺乏推广成果的动力和压力。有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实现产业化不足5%,在这些转化的科技成果中,2/3以上的靠科技人员自己联系和实施转化,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仅占10%左右。产学研结合机制由于缺乏普遍有效的措施,已面临多方面制约:一是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难以准确预知,联盟各方在各自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上难以平衡;三是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容易引发信用问题。
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对策
科技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创新,在于其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造福于人类。因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要有利于培育与发展全社会创新体系,有利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持续创新。
1.建立申诉机制,保障创新性项目及时获得资助。目前我国部分科研项目管理仍禁止申诉,即使允许申诉,也设置了事实上难以跨越的障碍,使得项目申报者即使敢于申诉,最终要付出的申诉成本也高得不可企及。因此,要保证评审公正,就应该允许个人申诉,而且在申诉后,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公开申诉和答辩的机会,甚至可以把申诉提交给全国更大范围内的同行进行讨论,使创新性项目在第一时间得到政府的支持。
2.改静态立项为动态立项和静态立项相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共性技术瓶颈问题,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立项;曾承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单位必须在项目鉴定或验收后方可继续予以支持,对由于人为因素造成项目执行不力的单位,三年内不受理其申报项目;将先进适用、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专项予以安排;对于高新技术领域骨干企业解决关键技术瓶颈的自主创新项目可以连续支持,但以往承担的产业化项目和攻关项目必须鉴定验收或有阶段性成果后方可连续予以支持。
3. 加强项目全程管理,督促项目组按计划研究。首先,项目立项伊始,科研管理部门就要与科研人员签订“项目完成协议”。对于在项目计划期限内完不成研究任务的,除要求其全部退还资助及配套经费外,还可规定其三年甚至五年内不得申报项目。这样加强了项目组成员的责任心,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又可有效防止项目申报时夸大虚报。其次,项目获准立项后, 科研管理人员应将立项通知及项目管理办法及时通知并转发给项目组,并立即召开所有项目负责人会议,讲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督促项目组严格遵守各级立项的规章制度,消除他们“申请难,结题易”的思想,并要求项目负责人组织成员学习, 认真领会, 从而保证课题研究计划的及时顺利开展。再次,课题开题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定时监督检查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特别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以在督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如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每年的某一时段对本校所有科研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督促, 要求课题主持人填写一份《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上报科研管理部门。查促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进度是否按项目合同书所预计的时间进行, 原设计方案是否改动, 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合理, 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安排, 课题进展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 是否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协调解决等。对那些即将到完成期限而又未按计划完成的课题负责人要提出警告,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对确实存在困难者, 设法为其完成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关支持; 对于那些超过期限又没有完成的课题, 应立即终止其研究工作, 收回课题经费; 对课题立项后半年内未启动或一年内无进展的课题,以及在研究工作中不如实履行协议者, 均撤消其课题并收回研究经费, 且在规定年限内不允许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此外,还要对课题主持人给予批评教育, 并把课题完成情况与课题负责人的职称评定、晋升和年终考评等挂钩, 增强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感,从而保证立项课题按时完成。
摘要:水利灌溉设施是确保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旦发生问题,必然会对我国农业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基于此,本文从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田管理;水利灌溉;农业发展
农田水利灌溉对保障农业正常生产与完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了解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制度问题、资金问题等,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为农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管理体制滞后
当前,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体制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将管理工作仅定为收费、农田灌溉、防洪、抗旱等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其次,由于相关管理部门无自主经营权,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将水利资源配置转化为市场买卖关系,提倡农户大量用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加之,水价设置不当,使得农民未得到应有的实惠,农民节约用水意识薄弱。
1.2缺乏管理资金
近年来,由于农业用水量的增加,水利灌溉设施逐渐增多,而相应的管理费用也越来越多。但因财政投入有限,导致大量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最终丧失灌溉功能。另外,由于资金有限,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享受不到资金补贴或奖励等福利,工作积极性下降,这也是造成农田水利灌溉管理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1.3农民参与度不高
农民参与度不高,对农田水利灌溉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与种地相比,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比种地更多的效益,因而对农田作业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也更加忽视了农田水利灌溉;(2)缺乏对农田水利灌溉的了解;(3)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总是被动地等待农户提出灌溉要求,缺乏针对性的灌溉指导,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2、农田水利灌溉的完善措施分析
2.1加强科学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水利管理部门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健全水利管理的相关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水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1)科学管理。要想做好农田水利的灌溉管理工作,水利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加强科学管理,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利灌溉的作用。因此,水利部门不仅要落实好水利灌溉设施的规划建设,还要重视水利设施建成之后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做好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工作。水利管理部门要根据农协会的需要选择科学的管理模式,要尽可能为其提供用水便利,要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用水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农协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健全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农户还未具备一定的节水意识,这就需要水利管理部门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约束和引导农户的农田灌溉行为。例如,水利管理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农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利灌溉实施方案,并指导农户采用先进技术灌溉。同时,水管部门还要考虑农户的经济条件,制定合理的用水计价制度。例如,逐步推行阶梯式的计价方法,在降低农民用水成本的同时,允许农民根据自身需求选用适当的用水方式,这对引导农户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用具有重要意义。
2.2与政府及各部门协调,加大财政投入
资金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修护与改进的基础条件,而当前,这方面的资金均由各级政府投入支出。由于财政支出额度有限,且绝大多数可用资金需投入到新设立的基础水利设施上,使得资金周转更为紧张、困难。面对此种情况,水利管理部门当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使政府从根本上了解农田水利灌溉对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取得政府的支持,从各级财政中适当提升对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使农田水利灌溉经费开支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还可结合实际需求与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申请银行贷款,以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发展扩宽融资渠道。最后,还可采取“民营合资”的方式,进行利益共享,风险划分,这样不仅可增加资金投入,还可从更大程度上确保农田水利灌溉的稳步发展。
2.3加强宣传,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
从根本上来看,农民是农田水利灌溉的最大受益对象。因此,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应加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农田水利灌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其自主参与到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中来,尽最大努力协助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在农村建立宣传部门,定期就农田水利灌溉相关知识进行讲座,以加强农民对农田水利灌溉的认识;还可将各家各户分成小组,每组委派一个代表协助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等。其次,还要使水利灌溉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一线,从实践中了解农田生产的特点,明确农田灌溉的适宜时机,从而积极与农民联系,降低因灌溉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随着农民的不断参与与对灌溉效果的认可,其积极性必定会越来越高。
结语: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工作当中,对农业生产效率、水土资源配置及农村建设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改进,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促进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2]李祥高.中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关于灌溉的管理问题阐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0(21):177-178.[3]吕海鸿.农田水利灌溉问题及节水措施探讨[J].北京农业,2015,16(09):212-213.[4]郑玉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
【水利科技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水利工程问题07-16
乡镇水利站财务管理问题思考05-31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09-08
水利发言材料05-30
水利讲话06-04
农田水利06-09
三峡水利06-16
水利管理10-16
水利大局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