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预防(通用11篇)
为做好学校水污染事件发生控制工作,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及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学校预防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应急预案如下:
一、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原则:
1、学校成立传染病流行应急领导小组,由校长和后勤管理员协调,指挥并调查分析及处理。
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陈俊
副组长:刘宏、(负责总务)、主管:
刘向新
组 员:魏良民
代玲
赵学海
张瑞玲
马小琴
刘爱华
侯向梦
汪俊珍
王琴
2、一旦发现水污染事件发生,各级负责人按照职责分工,逐级上报到主管负责人,主管负责人调查分析后在30分钟内上报校长,校长调查核实后在1小时内上报上级行政及有关主管部门。
职责分工:
校长:负责全校师生员工及幼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领导,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主管:负责指挥协调各工作组应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向校长及时汇报情况。总务组:一旦有水污染事件发生,总务组要及时提供必须的备品、物资、经费及生活服务,同时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教务组:组织各年级主任及各班主任全力支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正确教育引导师生强化体能锻炼,提高免疫力。
以上各组要协调相互之间联系,开通电话,收集、处理相关集信息,对突发事件调查分析,及时上报。
3、学校提高对卫生保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在镇卫生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及幼儿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
4、学校安排各学年教师、幼儿教师参加卫生知识学习和培训。
二、当学校发生水污染事件时:
1、学校立刻切断污染水源,禁止师生饮用,并及时供给清洁卫生水,以保证师生用水。
2、校长负责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教育主管部门、镇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有单位名称、地址、人数、水污染情况等。
3、如有受害师生,要及时接受检查治疗,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再次受害。
4、校长负责协助市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做好水污染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报告,并做好相关卫生工作措施的落实工作,做好师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其他
1、学校的厕所、卫生间必须达到卫生标准,每天清洗两次,每周清理消毒一次。
2、学生的教室、活动室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消毒,学生的餐饮必须由学校和食堂管理员把关。
3、学校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信息通畅,各级负责人按到紧急情况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
1 化学水处理的组成
1.1 预处理系统
由江心泵站的原水在澄清池经加入聚铁溶液进行絮凝澄清后,由无阀过滤池一步过滤,出水浊度≤5NTU。
1.2 一级除盐水系统
过滤后的原水经有机物过滤器进入阳离子交换器,脱碳器,阴离子交换器进离子交换除去大部分阳离子、阴离子,出水电导率≤5μScm,Si O2≤100μg/L。
1.3 二级除盐水系统
所制一级除盐水经混合离子交换器制得,作为75T/h循环硫化床锅炉用水。出水电导率≤1μS/cm,Si O2≤20μg/L。
1.4 再生系统
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失效后,分别用一定浓度的Na OH溶液和H2SO4溶液再生。
2 钙污染
2.1 树脂钙污染的特征
钙污染指Ca SO4沉淀对树脂所产生的污染,钙污染树脂后的离子交换器出水发生Ca2+SO42-的过早泄漏;树脂再生时交换器排水不畅;再生废液呈白色浑浊物。
2.2 树脂钙污染的原因
用H2SO4溶液再生阳离子交换树脂时,树脂吸附的Ca2+与再生剂的H+离子交换后,当再生液中的Ca2+和SO42-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CaSO4溶度积至一定范围后,Ca SO4沉淀就会从水溶液中析出覆盖在树脂表面上,而造成钙对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钙污染一般发生在一级除盐系统的阳离子交换器内。
2.3 树脂钙污染的处理
当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钙污染后,采取下述措施进行处理。
阳离子交换器在再生前排水至树脂表面20cm左右,进气擦洗,进气量以树脂在交换器内能翻滚为宜。擦洗完后,用清水反洗,流速8m/h。开始时,反洗出水呈白色浑浊物,继续反洗直至反洗出水清澈为止。
2.4树脂钙污染的预防
2.4.1用H2SO4溶液再生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时,宜采取分步再生法。开始以低浓度H2SO4溶液再生,因为此时从树脂上解吸下来的Ca2+浓度度,但SO42-浓度较低,即使形成少量Ca SO4沉淀也会被溶液冲走。然后逐步提高H2SO4浓度,此时从树脂上解吸下的Ca2+浓度低,不会形成Ca SO4沉淀。
2.4.2冬季由于再生液温度低,更易出现钙污染。因此在再生前,阳离子交换器必须擦洗反洗,做到防患于未然。
2.5 硅污染处理方法
硅化合物污染发生在强碱阴离子交换器中,尤其是在强、弱型阴树脂联合应用的设备和系统中,其结果往往导致阴交换器的除硅效率下降。发生此种污染的原因是再生不充分,或树脂失效后没有及时再生。处理方法,可用稀的温碱液浸泡溶解。碱液浓度为2%,温度约为50℃。污染严重时,可使用加温的4%氢氧化钠的溶液循环清洗。
2.6 有机物污染
苯乙烯系强碱性阴树脂易受有机物污染,其征状为:
(1)树脂颜色变深;
(2)工作交换容量下降;
(3)出水电导率增大;
(4)出水PH值降低;
(5)出水二氧化硅含量增大;
(6)清洗水量增加。
防止有机物污染的基本措施是在预处理中将水中有机物尽量除去,并采用抗污染树脂,如大孔弱碱阴树脂,丙烯酸系阴树脂对抗有机物污染很有效。
常用复苏方法为碱性盐法。即有10%NaCl和4%~6%Na OH混合液,用量为3个床体积,以缓慢的流速通过树脂层,当第2个床体积通入后,浸泡树地县级8h或放置过液,再通入第3床体积混合液。混合液需加温至40~50℃。若在混合液中加1%左右磷酸钠或硝酸钠,或结合压缩空气搅拌树脂层,则效果更佳。
当用碱性盐法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用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此时,在阴单床或混床系统,先用至少一个床体积的10%Na OH溶液通过树脂层,使树脂彻底失效。次氯酸钠溶液浓度为有效氯含量1%,用量为3个树脂床体积,第2个床体积溶液在树脂床内浸泡4h,溶液不用加热。最后,微量的次氯酸钠必须淋洗(冲洗)干净,包括下水道中的废液。
2.7 铝、铁及其氧化物的去除
水中的铁、铝离子与树脂结合得比较牢固,不易从树脂上洗脱。即使再生时洗下来的铁、铝也易水解成氢氧化物而沉积在树脂表面,同样要使树脂交换容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铁污染时,可用4%(质量分数)的亚硫酸钠溶液浸泡4~12h,或用10%~15%(质量分数)盐酸处理树脂,然后再用相应的再生剂进行转型处理。
结束语
一、食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会受到铅污染。如爆米花在加工过程中被铁罐制作机中的铅污染,使爆米花含铅量高达20毫克/千克,超过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40倍;传统工艺腌制的松花蛋的含铅量则高达2毫克,千克。另外,罐装食品或饮料也可能含铅,特别是酸性食品更容易使铅逸出。
二、食品由于包装或储存不当会造成铅污染。如用锡壶盛酒或烫酒。因锡壶一般含铅10%~15%。而铅极易溶于酒精中。又如,用搪瓷或陶瓷品装醋、果汁、葡萄酒也可将釉层内的铅析出。另外,用聚乙烯塑料包装食品或用彩色印刷的报刊包装食品均可使食品被铅污染。
三、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人体内的含铅量增高。国外曾有过报道,低钙饮食可促进胃肠道对铅的吸收,这是因为钙和铅二者在肠道内享用共同的黏膜载体,在吸收上存在竞争性抑制机制。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缺铁、缺钙或缺锌者铅吸收率会升高。此外,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与血铅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铅在肠道中与胆汁的某些成分(很可能是蛋白)能形成复合物,从而有利于铅的吸收。因此,高脂肪饮食能刺激胆汁的分泌。从而促进铅的吸收。
铅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多系统的,尤其对于身体弱小、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在健康和智力发育方面的危害较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食品中铅的摄入。具体措施如下:
勤洗手。一般情况下,洗手能清除掉附着在手上的90%~95%的铅,为避免消化道摄入铅,要特别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谨慎使用食品包装物。要避免使用陶器或内部有花纹的瓷器盛装食品;使用食品袋装食物时,要防止塑料袋上的字、画或商标与食品特别是酸性食品直接接触。
室内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
摘要:阐述了室内环境污染物甲醛、氨、苯系物、TVOC、放射性氡来源,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作 者:罗四国 田一平 LUO Si-guo TIAN Yi-ping 作者单位: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430072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0(z1) 分类号:X32 关键词:环境污染 控制 室内
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保持卫生。
(1)替代。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很难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例如,用甲苯替代喷漆和涂漆中用的苯,用脂肪烃替代胶水或黏合剂中的芳烃等。
(2)变更工艺。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有害化学品。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如以往用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3)隔离与屏蔽。屏蔽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用的屏蔽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
隔离操作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头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离的操作室内。
(4)通风。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规定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
(5)个体防护。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不能降低作业场所在有害化学品的浓度,它仅仅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就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躯干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
(6)保持卫生。保持卫生包括保持作业场所清洁和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两个方面。经常清洗作业场所,对废弃物、溢出物加以适当处置,保持作业场清洁,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作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有害物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皮肤渗入体内。
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前言: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石化行业广泛推行的先进管理方法,它强调通过系统化预防管理机制以彻底消除各种事故、环境污染和职业病隐患,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环境与健康业绩。2002年4月19日,广州石化举行HSE管理体系实施新闻发布会,郑重向社会各界宣布从即日起广州分公司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在体系建立时广州分公司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全部要求融入到HSE管理体系中,确保建立一个管理体系,符合多个管理体系要求,有利于在建立和实施时的协调、统一、有序,以提高管理效能。
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也是体系实施的首要步骤。为鼓励和组织员工参与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工作,把环境管理渗透到日常的生产运作等活动中去,实现四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管理,有针对性地编写了《HSE作业指南》,要求在分公司进行的所有作业都必须先进行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根据相应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以及车间的作业指导书制定并落实预防措施后,才能开始作业,实现“三签”而行,即:现场作业会签单、作业HSE管理表、各种作业票(清罐、清油、动火等)。通过《HSE作业指南》,HSE管理体系与生产实际操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了管理体系与实际应用的统一。作业HSE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HSE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作为HSE管理体系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安全、健康的管理既存在关联性,又具有独特性,其环境绩效在体系整体运行中得到不断的持续改进。环境管理在保护对象、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与安全、健康管理有所不同,在体系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ISO14001标准要求,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5个部分的17个要素内容融入到HSE管理体系的10个要素中。在日常的环境管理中,通过系统的污染预防管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在体系建立过程中,考虑了初始环境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获取和识别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了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等程序文件和14个环境方面的运行控制文件。1. 初始环境评审 初始环境评审是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环境管理信息和状态进行全面的综合调查与分析,总结企业原有的环境管理经验及存在问题,从而为企业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作为HSE管理体系设计的基础,其成果将直接决定体系建立的成败。通过初始环境评审,客观评价了广州分公司环境管理状况,主要存在下列问题。a.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时按“三同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但在日常的环境管理方面并没有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估。b.没有形成一套程序用来及时地识别、获取、更新、沟通与生产、运作、服务等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甚至对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符合状况并不清楚。c.存在各种版本环境保护方面的文件,无法对现场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文件的时效性、适用性进行识别。d.虽然有部分应急预案及事故调查处理规定,但不完善,没有针对性,应急措施也不够完善。2. 获取和识别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 在体系建立的组织机构中专门设置了法律、法规识别小组,组织编写了《法律法规和标准识别控制程序》。通过上网、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系及其它途径收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经初步识别,适用于广州分公司的环保法律、法规有35部,标准有10个。为使所识别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让各个部门能便于获取本部门适用的条款,进行学习和执行,对35个法律法规和10个标准条款逐条进行甄别,整理编写了《分公司适用的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各称一览表》,汇编了《分公司各部门适用的HSE法律法规及标准明细表》,并在HSE管理体系网站上公布,确定了法律法规的更新途径。组织各单位开展法律法规及标准符合性评估。3. 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是HSE管理体系实施污染预防管理的核心,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是传统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时能按国家、地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而大量的环境污染事故和扰民事件主要在日常工作中发生。因素,广州分公司在体系文件中着重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制定了环境因素识别及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生产、装置、设备、产品、服务中环境因素。在识别过程中,考虑直接和间接、正常、异常、紧急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将来等因素,并依据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同时考虑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公司商业形象、员工和周围人群、设备、产品、财产、水、大气、废物、土地、资源、社区和相关方的内容,从中判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加以控制。为保证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广州分公司非常重视边建立边实践的工作,组织了《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程序》、《HSE作业指南》以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管理部门和生产作业管理人员100%多次接受培训,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生产操作人员用简单易行的工艺流程方法,对分公司的53套生产装置和4套辅助装置开展了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管理人员到现场辅导装置操作人员开展识别和评价工作,共收到各单位上交的100份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经筛选、归纳出126项重要环境因素,经现场确认、鉴别,确定了广州分公司35个重大环境因素,并对其逐一落实削减控制方案,实施目标管理最显著的成果是在臭气治理方面,识别了6个重大环境因素。为此,分公司专门成立了6个专项治理小组开展削减、控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个项目的治理工作。在异常的生产过程(例如炼油西区大检修),我们组织大修装置所有作业部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对大修的34个重大项目的225个工作步骤进行了识别、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修订、完善了大修的停、修、开的环境管理方案。历次大修都是事故多发期和臭气扰民投诉高峰期,而这次大修从2月20日开始到4月5日结束,历时45天,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臭气扰民事件。4. 编制环境管理文件 有效的管理体系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可操作的文件来规范管理行为。为确保环境管理行为在体系文件中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描述,在HSE管理体系手册中涵盖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的要素,编写了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文件。在原有环保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完善、编写了水污染管理、空气污染管理、有毒有害废物管理、噪声污染管理、土壤(地下水)污染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清洁生产审计管理、环保检查和考核管理、公共卫生及厂区绿化管理、环境污染应急处理管理、环境统计与报告管理等14个运行控制文件(SOP)。SOP文件编写是体系文件的核心,它是对原有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一次梳理,对HSE管理的提升。为使所编制的文件具有可操作性,我们严格按目的、范围、职责、术语及定义、工作程序(包括流程图、步骤简单描述、相应管理表格)、相关文件、记录(文件符合性检查表,只需打√或╳)、附录等内容进行编写。例如在编写水污染管理文件时,由于动力事业部(取水、供水)、企业管理部(水表管理)、生产调度部(用水、节水)、安全环保部(废水管理)、炼油四部(污水处理、循环水)等部分都不同过程的进行水的管理,要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节约水资源,减少废水排放量的全过程污染预防控制,必须将不同部分的水管理有机地连接到一起。为此,我们召集了相关部门进行讨论,收集现行的水管理资料(制度、管理表格、记录等),花了一周的时间将水污染管理按从取水(水源、水质、水量)、用水(工艺、消防、生活)、产生废水(生产、生活、污染雨水)、污水处理(污水气提、污水处理场)、污水回用、最终排放(监测、监督)等过程对各环节进行详细的描述,形成初稿,再次召集各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讨论定稿后,进行全员培训,消除体系实施过程出现“两张皮”现象。结束语 建立HSE管理体系只是实现安全。环境与健康一体化的第一步,体系与ISO14001标准的兼容性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需在实施过程中验证。在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领导承诺和亲自参与是前提,全员参与是关键,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是基础,通过实施HSE管理体系,进行体系审核、管理评审,不断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促进安全、环境与健康绩效同步提高,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1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1.1 大气污染的成因
大气污染是伴随着现代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一般性来说,大气污染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交通运输污染、生产污染以及生活污染,其中生产污染所在的比重是最大的;生产污染进一步又可以细分为燃料大气污染、生产工程大企业污染和农业生产大气污染。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燃料中携带了大量的化学物质,同时在燃烧的过程中进行化学物质的释放,一般主要展现为碳、硫元素以及烟尘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喷洒农药作业以及秸秆燃烧等会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和粉尘[1]。
1.2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企业污染不仅对于人、动物乃至植物都具有较大的危害;其中对人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大气污染对于人体的主要危害在于,人们呼入危害的气体之后,容易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的受损,进而展现为咳嗽、胸闷或是气管炎等疾病。大气对于动物的危害也较多展现于动物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出现。大气污染对于植物的危害主要在于,污染气体中的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硫会使得植物出现伤斑,还有就是由于灰尘形成空气能见度低,也会严重的影响植物的生长。
2 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现状
就我国大气预防以及防治现状来看,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三大方面:(1)我国现阶段工业能源利用率不高,同时产生的废气多直接排放在大气中,形成了对于空气质量的污染。(2)我国具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文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有效的空气污染监管措施进行辅助,进而无法有效以法规文件作为约束准则对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引导以及约束,加上大气监管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大气污染的预防以及防治成效提升[2]。(3)我国对于大气的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加上投入不足,从而也形成了我国综合大气污染预防以及防治现状不佳的问题出现。
3 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优化建议
3.1 燃料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在对于燃料大气污染的预防及防治优化上,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当强化对能源利用率以及利用技术的优化以及推广进行,通过能源利用率以及利用技术的优化,可以有效的减少在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出现,同时能够实现在工业发展中减少对于能源的依赖性,还能够实现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在工业废气排放量大的企业中,应当首要进行技术升级,例如火电站等,我国火电站要提高电站污染物控制技术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和强化控制,比如脱硝、脱汞、脱硫、催化吸附和湿式电除尘等技术。重点开发资源回收型控制、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等设备和技术。
3.2 PM2.5污染的预防及防治
在对于PM2.5污染的预防及防治优化:(1)优化民众取暖能源方式的改变,在对于取暖方式的选择上,较多地区现阶段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能源,政府应当积极推广新能源如地热、太阳能等的利用;同时还应当在集体供暖的工业区进行空气过滤净化器的安装,减少有毒气体的排除。(2)建议民众在自家的阳台或是室内多种绿植,如果每个人都种植,那么绿植的面积数量是十分可观的,绿植能够有效的实现空气净化功能。(3)强化个人防护,雾霾中有大量对人体危害的物质,在出行的过程中,人们应当佩戴专用的PM2.5防护工具,外出归来之后尽量对面部及裸露的肌肤的及时的进行清洗[3]。
3.3 农业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我国近些年来推行禁止焚烧秸秆的政策,已取得一部分的成效,除了秸秆还田作为肥料,还应当对于农村秸秆的回收后利用,进一步避免秸秆焚烧问题对大气的污染。回收的秸秆可以用于沼气池发电,还可以进行造纸。还有部分农村农民的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高,应当积极的对其进行大气污染的宣传,强化农民的整体大气保护意识提升。
3.4 交通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同比实现了较大的提升,私家车的拥有比例也急速提升,在私家车大量使用的过程中,尾气的大量排放也形成了大气的污染问题;进而在对于交通大气的污染预防以及防治工作中,国家一方面需要鼓励汽车制造企业对于尾气的处理控制,积极宣传日常出行公共交通方式的采用,推动现阶段交通大气污染问题的缓解。还有就是我国应当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当代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以及市场推广,通过能源转变的方式,缓解传统能源汽车对于大气的危害程度;在现阶段传统能源汽车大量存在的今天,国家应当鼓励汽车使用尾气过滤装置,降低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除量,进而实现对于大企业污染问题的缓解。
摘要: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的问题也越发的严重;强化对于大气污染的预防以及防治,不仅是优化民众生存环境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大气污染的预防及防治工作为视角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具体的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策略,推动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优化。
关键词:大气污染,预防,防治
参考文献
[1]刘辉文.浅谈大气污染的治理与预防[J].科技展望,2014(10).
【关键词】二次污染;原因;管理;监督;防治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模的扩大,建筑物越来越高。供水企业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给水系统压力的需求。二次供水设施相继出现,同时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卫生意识不断增强,有关水质的话题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备受关注。
通常,二次供水设施包括高、低位水箱、水泵、输水管道等设施。自来水首先进入低位水箱,然后通过水泵输送到高位水箱,再通过重力作用供给高层的各住户或者由水泵变频加压直接供给用户。由于管理不善,存放水时间长等,造成饮用水二次污染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直接结果是影响用户感官,使饮用者感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的甚至发病,危害人体健康。
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水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又与同水接触的截面性质有关,也与外界许多条件相联系。
1.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1.1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水输送到末端后,消毒剂基本消耗殆尽。微生物开始再度繁殖,除了直接造成细菌学指标的下降外,还会加速管道的锈蚀、结垢。
1.2管道腐蚀、结垢对水质的污染
水在流经未经涂衬的金属管道、配件、水箱的过程中,由于pH值、溶解氧等作用,会对管道内壁造成较严重的腐蚀,产生大量的金属锈蚀物。其次,生活饮用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等,这些金属离子在供水管网内达到一定浓度后,随着水的pH值、余氯量等因素的变化,沉积在管道内壁上,造成管道内壁结垢。管道内壁的锈蚀、结垢必将导致水中余氯量迅速减少,色度、浊度等指标明显增大。当管道内水流速度、水压突然变大或方向突然改变时,就会造成短时间的水质恶化,甚至出现“红水”“黑水”等水质事故。
1.3余氯消毒副产物对水质的污染
余氯具有很好消毒效果,但同时又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如氯仿、四氯化碳等,这些副产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1.4二次加压供水设施出现的污染
加压水箱容积设计不合理,使水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过长,影响饮用水水质,泄水管与下水管连接不合理,溢、泄水管与下水或雨水管线直接联通;水设备的位置选择不合适,周围环境脏、乱、差;贮水设备的配套不完善,如通气孔无防污染措施、盖板密封不严密、埋地部分无防渗漏措施,溢泄水管出口无网罩等;给二次污染留下安全隐患。
1.5供水卫生管理上的原因
水质二次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卫生管理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1) 管理不善,产权单位未定期进行水质检验,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有的水池水面上还漂浮着杂质,有的水池内壁长满青苔,池底积满厚厚的淤泥,致使水质逐步恶化。(2) 未履行建设程序,主要是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建设中的设计、选材、施工、验收往往不经卫生管理部门审查。 (3)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与监督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机制不合理,自备水
2.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采用优质新型管材
积极推广使用新型给水管材。目前新型给水管材有钢管、塑料管(如UPVC管、PE管)、耐腐蚀金属管(如球墨铸铁管、钢筒混凝土管、铜管、不锈钢管)、复合管(如铝塑复合管)等几类。基于新型给水管材各自不同的特点,建议建筑物内供水管道采用塑料管或复合管。居住区内DN300以下供水管道采用塑料管,DN300以上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大口径管材使用钢筒混凝土管。
2.2 对水池(箱)采取有效的水质污染防治措施
2.2.1 水池(箱)材料严格采用防污染卫生材质
地下贮水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需内衬处理,以防止水泥中有害成分溶出;地面水箱可以采用卫生级玻璃钢、搪瓷钢板、热浸锌钢板或卫生級环氧树脂涂衬处理钢板等具有较好防污染效果的材料。
2.2.2 确保消毒效果的持续性
生活用水长期滞留,导致水质恶化,可采取生活用水从水池(箱)底部虹吸出流,或池(箱)内设溢流墙(板)等措施,使生活用水不断更新。也可采用简易加氯消毒法进行二次加氯消毒。用铜管制作加药管,管内加入含氯缓释剂,管周边均匀分布若干直经为3~5mm的小孔,加药管设置于进水孔处,利用水流的冲击,使药物慢慢渗析开来。
2.2.3 水池(箱)的位置要合理
设立在室外的蓄水池,不要布置在易受污染处,应尽量保证其与化粪池之间不小于10m的净距,当净距不能保证时,可采取提高饮用水池标高或化粪池采用防渗漏材料等措施。入孔应高出地面5cm,防止污水流入水池。
2.2.4 合理设置水池(箱)的管、孔
进、出水管的设置要避免短路,出水管应设在最低处,进水管出口要设置水位控制阀,如液压阀、浮球阀等,并在进水端设检修用的阀门。溢流管上应设存水弯,用水封防止污物进入。水池(箱)底部要有一定的坡度,并装有排水清洗管,溢流管、排水管不能与污水管直接连接,均应有空气隔断装置。水池(箱)顶部应设两个以上通气管,以使水池(箱)空气流通,并在管口处设置既能防虫、鼠、尘埃进入,又能使空气流通的装置。
2.3供水系统之间采取适当的连接措施
分质供水系统、不同供水系统的管道不能直接连接,当必须用饮用水作为工业备用水源时,应在两种管道连接处控制阀门之间增设防污隔断阀,以防非饮用水水压过高时对饮用水造成回流污染。
2.4 加强管网的管理工作
建议在管网管理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和制度:加强防护,对设施进行必要的检修,蓄水池(水箱)、管道不得渗漏。管内死水区和管线终端等部位的定期放水、冲洗制度;新管线投产和旧管线检修或换管后的冲洗、消毒制度;管线全面巡查和管道检漏及修理工作;定期进行清管、刮管、除垢、涂衬的制度;对老住宅的老管应进行全面检查和更新改造工作,更新时应采用新型、高质量的管材。
2.5 加强供水卫生管理与监督
水污染防治法
一、水污染的概况
1、水污染及其特点
1、《污染防治法》中的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即由于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物质或能量排入陆地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所指的水体,包括所有的江河、运河、湖泊、渠道、水库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污染的特点
第一,水污染影响的范围大,涉及地区广;
第二,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经过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改变其原来的性质,产生不同的危害;
第三,水污染造成的其些疾病潜伏期长、不易发现、不易彻底治疗; 第四,水污染治理困难,一旦形成,即使停止排污,旧的污染也难以消除,有的已不可能恢复,且水污染治理费用大、费时长、代价高,治理费用往往要比预防费用高出许多。
(二)水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3、对渔业生产的危害。
4、对其他方面的危害。我国水污染现状:
全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2007年全国26.7%的地表水断面水质为劣V类标准(最低标准),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全国7大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其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江河的污染什么颜色都有,真可谓“七彩江河”。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特别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相继大规模暴发蓝藻,一些重要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
“南方有水皆污,北方有河皆干”。
(三)水污染防治立法概况
我国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1979年9月,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法律的形式对水污染的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据此国家还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水环对防治陆地水污染作出了系统的规定。1989年7月,国务院还批准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在1988年国家制定的《水法》中,也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环境污染作出了规定。
在环境标准方面还制定有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等。
1995年国务院还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针对淮河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第二次修改,使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水环境保护的形势与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保护的压力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区域性和结构性污染日渐突出,流域污染排放负荷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部分地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仍有可能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将形成新的水污染空间格局,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部分城市水体水质仍劣于Ⅴ类,严重影响群众人居环境;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集中供水规模日益加大,仍有约7%的饮用水水源地仍达不到功能要求,部分城市尚无备用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安全依然存在隐患。
(三)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保障生态用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面积缩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抗冲击能力减弱,迫切需要统筹流域污染治理措施,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水生态修复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四)流域环境风险防范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重点流域内部分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不完善,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屡禁不止,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跨界水污染矛盾凸显,区域环境纠纷问题亟待解决。“十二五”期间,石油化工等沿江(河)分布的高风险污染行业布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对流域环境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水污染防治中的职责是: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编制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划定重点保护区并加以特殊保护;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定水环境质量标准、组织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发生水污染事故时,采取了强制性应急措施以及限期治理等。同时,《水污染防治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水污染的三项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2、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二)水污染防治综合制度
1、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2、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排污许可制度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制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
6.饮用水水源区保护制度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为加强生活引用水源的保护可依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
此外还有
水污染事故处置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
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等
(三)水污染防治措施(1)防治水体污染的一般措施 禁止性规定 应当性规定
题目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规划
成 绩 比例 25 % 课 程 名 称 环境评价学 姓 名 应鑫源 班 级 环工131 学 号 24号 授 课 教 师 柳志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订版)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并逐步改善。
第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考核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对大气污染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
第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
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条 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
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
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
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第八条 国家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
励。
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植树种草、城乡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
沙治沙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对比分析:从修订前的七章66条,扩展到现在的八章129条,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条文增加了近一倍,现行法律中几乎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经过了修改。它加强监督,强化了政府责任,完善了制度,坚持源头治理.使用重典震慑,加大了处罚力度,与之前相比有以下4个改正.1.联防联控将成新常态 2.源头治理发力精准
近年来,我国出口生加工养殖水产品被检测出沙门氏菌呈阳性的通报屡屡发生,仅2011-2012年间,出口生加工水产品因沙门氏菌被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国外通报就达十多批,约五百多吨,造成产品退货或销毁处理,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万美元。由于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污染致病菌,对消费者健康影响极大,而企业一旦被进口国通报,除了经济上的赔偿或惩罚之外,还会造成企业信誉受损、客户流失,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可预估。实践表明,产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影响因素较复杂,原料鱼验收、加工过程、人员健康和虫害等等环节都可能导致产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最终会导致产品携带沙门氏菌。因此,加强对生加工养殖水产品出口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 原料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控制
(一)原料验收过程存在的沙门氏菌污染风险和控制
生产企业在接收原料鱼进厂时,原料就有可能已经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这种可能性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一是原料鱼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体污染,大量鱼体携带沙门氏菌;二是原料鱼中存在少数的死鱼或病鱼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对于这两种情况,生产企业在原料验收时如果不加防范,就可能将沙门氏菌带入将要加工的产品中。
因此,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验收环节,要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首先要仔细检查原料鱼的供货证明,确保原料鱼来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养殖场,因为这类养殖场较为规范,鱼体被大量感染沙门氏菌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原料验收时,要及时将所有的病鱼和死鱼剔除,以防由于少数受到沙门氏菌污染鱼混入进厂原料中;第三,以养殖场为单位,原料鱼进厂前抽样检测是否被沙门氏菌污染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发现有检测结果呈阴性的,就应当及时处理,或拒收该养殖场的整批原料。
(二)养殖过程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和预防控制
养殖过程中如果技术不当,原料鱼可能受到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污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就有关于饲喂未发酵鸡粪引起鱼沙门氏菌感染的报道,有关研究成果也认定,向水体施用发酵或新鲜猪粪等,均可显著增加水体沙门氏菌数、大肠菌群数、罗非鱼肠道沙门氏菌数;国外也有研究报道,养殖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带菌量同养殖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水质越好,鱼体携带沙门氏菌的可能性就越低。
因此,出口加工企业,除了要求原料鱼都必须来自经过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养殖基地外,还应当对养殖场水质加强日常监管,每个养殖季期间做好对养殖场的水质、饲料和环境的检测和监控,并监督养殖场实施规范的养殖技术,避免沙门氏菌污染原料鱼的情况发生。
二、 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控制
(一)合理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对产品接触面进行消毒处理
在加工过程中生加工水产品,如果与产品接触面的卫生控制不当并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则极有可能因交叉污染而导致产品受到污染。以罗非鱼片的生加工为例,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多道工序,如去鳞、去头、去内脏、开片、修边、速冻、镀冰衣和包装等等工序,在这些加工过程中,一旦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刀具、台面和人员手部等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就可能将污染带到产品中。
次氯酸钠是一种广泛被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的消毒剂。我们在水产品加工厂内进行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浓度的实验证明,科学地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产品加工的接触面,对沙门氏菌的污染能起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实验表明,刀具和台面使用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1分钟接触消毒,手部使用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30秒浸泡消毒,实验重复三次,分别涂抹取样检测沙门氏菌,结果全部呈阴性。因此,在出口加工厂进行正常生产情况下,实施好班前、班中和班后的员工手部、工作台面和工器具的SSOP,刀具等工器具和工作台面,使用15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至少1分钟的接触处理,员工手部使用5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接触至少30秒, 能有效预防加工过程产品接触面对产品的沙门氏菌污染。
(二)改进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降低沙门氏菌污染率
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对沙门氏菌的交叉污染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也可能将受污染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设计了一组对比试验:一组实验用灭菌的生理盐水将沙门氏菌菌悬液稀释到10-4(含沙门氏菌大约20000个/ml),吸取1ml稀释液滴入一条鱼的内脏,然后使用消毒过的刀具在没有流动水冲洗的情况下连续剖杀15条鱼;另一组实验污染过程同上,但剖杀鱼的过程中使用流动水,每杀一条鱼后冲洗洗台面和刀具10秒后再杀下一条鱼,共杀15条鱼。最后检测结果显示:不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平均达80%,而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平均为30%。
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流动水的工艺进行鱼体剖杀、去内脏,可以明显降低产品的污染率;同时,在操作设备上,每位员工的操作台前最好配备专用水管,并采用冲洗后的污水可以及时排入排水设施,就可以进一步减小污染产品范围,降低污染率。
(三)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半成品
在加工过程的后道工序中,许多出口水产品加工厂都会使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对产品浸泡消毒,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鱼肉进行的实验表明,如果分别使用50ppm、75ppm、100ppm和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鱼肉,处理时间分为30秒、1分钟和5分钟,处理完后取鱼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00ppm和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鱼肉30秒,鱼肉中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而75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即使处理鱼肉达5分钟,鱼肉中也依然存在沙门氏菌检测阳性的结果。
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半成品在进入IQF(单冻机)之前,由于经过前面多道的工序清洗,半成品带菌总数已经降到比较低的一个级别,此时如果用10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短时间处理30秒,会对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的产品有较好的消毒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处理后,应立即使用清水漂洗,以防化学残留。但是如果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就不建议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产品,因为欧盟有明确法规禁止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产品。
三、 其他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
(一)加强对加工人员的健康检查
据近几年的调查报道显示,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沙门氏菌的携带率有逐渐增高趋势,这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如果加工人员中患有伤寒等一类的传染病,不排除病者携带的沙门氏菌会污染到产品的可能。因此,加工人员的年度健康体检以及每日进车间前的健康监督检查是必不可少预防管理措施。
(二)加强厂区和车间内部的虫害控制
【水污染预防】推荐阅读:
水污染防治法06-12
水污染调查与研究07-04
水污染修复工作流程06-10
水污染防治法试题06-30
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思考09-29
水污染调研报告范文10-04
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09-23
寒假实践——水污染调查报告10-24
关于桂林水污染的调查报告07-08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