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奏训练教案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节奏训练教案(精选12篇)

音乐节奏训练教案 篇1

关 键 词:律动游戏,儿歌法、模仿法

音乐的节奏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拥有良好的节奏感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节奏感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以达到加快识谱速度,形成节奏意识,获得基本的音乐体验及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目的。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深感到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唱歌课,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学生又可能会因为枯燥、单调,往往只靠借助一定的死记硬背,一时的记忆在被动地学习。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儿歌法

把难记而又最基础的乐理编成儿歌,让学生容易接受。首先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学生,都应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能认识几个最基本的音符单位。几个常用的时值由长到短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接着再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如在区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 妈妈 真粗 心, 取个 名字 调了 包。 又给 大家 添麻 烦, 请你 一定 记清 楚, 四分 音符 唱一 拍,

别看 八比 四要 大,

八分 音符 唱半 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又如,区分附点四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教学时,用了这样一首儿歌:

四分 音符, 八分 音符。

加个 圆点要 记清 楚,

四分 音符 加圆 点,

等于 一拍 加半 拍。

八分 音符 加圆 点,

等于 半拍加 半半 拍。

当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化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并熟记于心时,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新鲜与好奇心主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再是被动。

二、形象化,由生活、自然节奏启发音乐节奏的方法,

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心态中进入音乐王国,把丰富多彩的自然音响节奏融入在形象化的音乐节奏中,既直观明了,也颇有趣味性,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1、动物音乐会。

在一年级学生听辨音的长短时,我让学生看图念儿歌:

×××× ×××× ×××× ×─ ×─

小鸭小鸭 嘎嘎嘎嘎 小猫小猫 喵─ 喵─

公鸡公鸡 喔喔喔喔 乌鸦乌鸦 哇─ 哇─

小狗小狗 汪汪汪汪 小羊小羊 咩─ 咩─

在念儿歌时,要求学生根据儿歌节奏敲击乐器或者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目的

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以及是乐器的声音进一步分辨声音的不同长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模声法。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基本节奏型与读法:

⑴ × × | × ×|| 读作:咚 咚 咚 咚 (模仿心跳声)

⑵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⑶ ××× 读作:哒哒哒(模仿马蹄声)

⑷ ××× 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⑸ ×××× 读作:沙沙沙沙(模仿下小雨的声音)

⑹ × ×・ | × ×・||读作:嘀 嘀 嘀 嘀(模仿汽车喇叭的声音) ⑺ ×・× 读作:知・了(模仿知了鸣叫的声音)

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次反复练习后,难的、复杂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就一点也不难了。

三、划拍法,适合于中高年级。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四年级。因此,在低段熟练掌握基本节奏后,可以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及其运用。

节奏练习时,可用“哒”字来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为了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我采用过渡的方法,先用低年级的读法读两遍,以后发展到用“哒”,让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法后,再直接用“哒”读节奏。例如: ⑴ ×× │×× ××│××│×─‖

走走嘀嗒 嘀嗒 走走 慢走

哒哒哒哒 哒哒 哒哒 哒─

⑵ ×・×│×・×│×× ××│× 0‖

知 了 知 了 嘀嗒 嘀嗒 走 空

哒 哒 哒 哒 哒哒 哒哒 哒

⑶ ×・× ×・× ×・× ×│×・× ×・××・× ×‖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哒 哒 哒

这种方法节拍感比较强,在音乐课中也是常用的方法。

四、节奏律动游戏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卡片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1、简单的律动

例: × 用走表示(或敲锣等)

×× 用跑表示(或打鼓等)

× - 用下蹲表示(或击钗等)

练习:

× ×│ ×× ×│× ××│ × -│

游戏可分小组、个人、男女等、卡片数量也可由少到多,也可在速度上加以变化。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2、节奏的镜子练习。

教师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不同节奏,

请生把节奏象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丰富了节奏内涵,增强了趣味性。

例:师生之间 × × × × |× × × × |

(拍手)(打肩)(叉腰)(拍腿)四个动作一拍连贯的进行。

又如:生生之间

生甲 × × × | × × ×| × × × |× - -||

拍手 拍膝 拍手, 叉腰 拍手 拍膝 ,点头

生乙× × × | × × ×| × × × |× - -||

拍手 拍膝 拍手, 叉腰 拍手 拍膝 ,点头

五、在故事中通过律动亲身感受各音符的时值

以前在学习“× ―,×,×× ”时,总是让学生用“走,跑,跳”动作来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虽然学会也能很快的理解,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课后我就想怎样让学生既感兴趣,又很直观形象的学懂呢?生动的故事很容易吸引住低年级的学生,于是我就把“× ―,×, ××”融入到故事当中。

“小宝的家中养了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鸡,一天,小宝去上学了,小鸡在院子里很孤单,又很想自己的妈妈,它看见院中没人,就偷着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它找了很久,也没看见妈妈,但院子里有草、有虫。它就在草丛里捉起了小虫。晚上小宝放学回来发现心爱的小鸡不见了,就去问爷爷奶奶。这一下,一家人可忙坏了。

奶奶拄着拐杖去寻找 × ― × ― ‖;

爷爷弯着背急忙跟上 × × × × ‖;

心急的小宝跑着到处找 × × × × × × × × ‖;

小鸡看见这么多人都来抓它吓得到处乱窜‖; 院子里这下可热闹了”。

音乐节奏训练教案 篇2

一、聆听感知

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适用于三、四岁的幼儿, 也就是小班的幼儿。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聆听音乐的感知能力, 只是人与人之间有差异, 有的感知能力强一些, 有的感知能力弱一些。幼儿园小班的孩子, 虽然年纪小, 对音准的辨别能力差, 甚至没有辨别能力, 但是他们却都喜欢听音乐, 尤其是对节奏感强的音乐特别有兴趣, 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 喜欢跟在后面唱, 甚至还能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身子。因此, 作为教师应该把聆听感知音乐的节奏作为这一阶段训练的重点, 也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音乐节奏做好铺垫, 奠定基础。

1.欣赏聆听。音乐是一门通过耳朵来感知的听觉艺术, 有关音乐的教育行为都必须首先建立在用耳朵聆听的基础之上,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把聆听音乐当做教学重点, 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这是因为幼儿的年纪小,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维持时间不长。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且能让他们在聆听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呢?我认为可以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为幼儿欣赏音乐创设良好的情境, 通过多角度来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体验。例如, 我们在带孩子欣赏《瑶族舞曲》时, 教师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配上与之适应的少数民族瑶族跳舞唱歌的场景美术画面。幼儿通过耳朵聆听音乐的同时, 也通过眼睛欣赏画面, 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体验音乐的节奏。

2.模仿创造。如果说欣赏聆听是一种单向接受性的感知形式, 那么模仿创造则是一种互动交流性的体验形式。在对小班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幼儿根据老师的提示或示范, 通过动作来体验音乐。如在欣赏《熊跳舞》的活动中, 我们让幼儿跟随音乐一起做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动作来表达音乐, 这不仅便于幼儿体验音乐的节奏, 还能提高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在模仿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创编, 如让幼儿一边聆听音乐, 一边跟随音乐翩翩起舞, 随便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动作, 这样就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意识, 初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系统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适用于四、五岁的幼儿, 也就是中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班的幼儿变得比小班的幼儿更加喜欢唱歌, 更加喜欢表演, 这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有了上一阶段的聆听感知训练, 此时教师再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 可以大大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1.学习音乐知识。小班幼儿已经对音乐旋律中的节奏、强弱有了大体的了解, 到了中班, 就必须让幼儿对音符有进一步的认识。但由于音符知识比较抽象, 幼儿不容易理解, 就比较不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可以采取适当方法让音符形象化、趣味化, 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促进幼儿理解。

2.开展组合训练。不同时值的音符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音乐的快慢节奏, 组合的变化越多, 音乐的节奏也就越丰富, 因此对幼儿进行组合变化的训练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选择幼儿最喜爱的儿歌进行节奏组合练习, 如儿歌《两只老虎》中有这样一句:1231|1231|345-|345-|, 我们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不同动物的叫声来训练。

三、实践活动

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适用于五、六岁的幼儿, 即大班幼儿。他们对音乐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情绪的变化都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 此时教师就应该继续进行深入训练,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不断挖掘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潜能, 提高幼儿表现音乐的能力和对音乐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1.音乐活动化。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使用幼儿已经学会的节奏知识, 以达到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一首歌曲前,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认识乐谱, 如果认识有困难, 可以在音符下面贴出相应的动物标识提示幼儿, 然后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出乐谱, 最后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出节奏, 可以拍手、拍肩、拍腿, 等等。

2.培养兴趣。通过进行以上一系列的训练以后, 有些幼儿在某些方面一定会有超乎寻常的表现, 这就是音乐潜能。他们天生具有学习音乐的天赋。教师可以积极与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 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培养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可以得到更深入、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训练, 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节奏训练

G633.951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意义及主要特点

在所有的音乐样式和音乐艺术作品中,节奏都处于基础地位,它不仅可以唤起人的音乐本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反应能力。节奏训练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节奏训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被赋予新的意义与特征。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意义

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形成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前提,更是学生迈向音乐殿堂的必备条件。首先,通过必要的音乐节奏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符合初中音乐新课改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力,使学生对音乐的高低起伏更为敏感,更愿意在律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节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基本音乐潜质,而且为音乐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特征

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应当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应当注重安排符合学生年龄、心理和生活实际情况的训练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使节奏训练符合以下特征。首先,娱乐性特征,应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更加欢乐的氛围里轻松的进行节奏训练。其次,高效性特征,节奏训练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训练,应当力求避免节奏训练的冗长拖沓,从而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形式中受到积极的影响。第三,典型性特征,节奏训练应当循序渐进,应当让学生围绕典型的节奏类型进行训练,使学生对基本节奏类型有了解。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原则

节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规律的运动,节奏训练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学生对乐曲把握能力的基础,节奏训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当前有些初中音乐教学中还不能正确的使用节奏教学方法,还不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训练氛围,初中音乐课堂节奏训练注重具体问题的同时,还应当在教学中遵循新课改的原则。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

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实际。教师往往认为基础节奏训练应当尽快完成,应当只占课堂时间的较少部分,但实际上却阻碍了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兴趣,枯燥的教学形式使重复性的节奏训练不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不理解节奏训练的意义与价值,不愿意主动投入到节奏训练中,单纯做无意义拍手动作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其次,节奏训练往往采用班级集体训练的方式进行,学生很难在训练中感受到自己的节奏,即使发生错误也很难发现,教师也更强调集体节奏感,而忽视了对个人的培养。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节奏训练套路固定,教学内容节奏感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节奏训练的质量。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基本原则

初中音乐课堂节应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音乐节奏训练中。首先,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节奏训练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學生成为节奏训练活动的主人,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练习配合,要强调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节奏训练中来,切实激发出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兴趣。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节奏训练,选择的作品难度要适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音乐能力和水平。第三,要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每次节奏训练的时间不应过长,但是要长期坚持开展节奏训练活动。第四,节奏训练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要注意改变和创新节奏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从而减少节奏训练的枯燥感。

三、初中音乐课堂进行节奏训练的基本策略

为了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节奏感,使初中学生形成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初中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式,不断变换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节奏训练中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从而为学生带来高效的节奏训练。

(一)结合自然声音进行节奏训练

艺术源于生活,节奏是生活律动的真实再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安排节奏训练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初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基本的节奏已有所掌握,关键在于使学生在有趣的节奏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对节奏的兴趣,使学生对节奏有更加准确的把握。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季歌》就可以使学生在节奏的变化中感受夏的清凉、冬的寒冷,更可以使用不同的节奏练习活动,使学生表达对季节的感受。

(二)在赏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赏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可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音乐节奏训练。引进声势教学法,使学生以身体为乐器,进行必要拍手、拍腿、跺脚等行为进行节奏训练,学生不仅还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新性的使用舞蹈动作,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使学生更加脱离教学的束缚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声势训练法,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口、手、脚多位一体的节奏训练活动,使学生尽情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

(三)积极采用乐器节奏训练法

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乐器来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可以通过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使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碰铃、沙锤、三角铁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节奏的尝试活动中。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西南情韵》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和着悠扬的节奏,使学生用笔敲击铅笔盒的方式为学生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西南方旅,从而让学生在节奏的敲击中感受西南的风光。

结语: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学生会对节奏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内心的节奏律动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节奏训练的质量,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必要的训练环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完成节奏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潇涵.对“湘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 篇4

一、语言节奏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民谣、诗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比如最简单的《静夜思》,可以加上自创的节奏朗诵,这样学生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很新奇,也必然会很感兴趣。可以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二、声势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可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三、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第一组跺脚: × × ︱ × × ︱

第二组拍腿:0 × ×︱0 × × ︱

第三组拍手:××× ×︱××× ×︱

四、轮说节奏练习。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可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变奏节奏练习。同一首歌曲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苏教版7年级上册中的歌曲《我们一起来》,节奏欢快,可试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之伴奏,更加体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感染了。

1、拍手 × ×︱× ×︱

2、拍手加敲桌 × ×︱× ×︱

3、跺脚 × ×︱× 0︱× ×︱× 0︱

音乐节奏训练教案 篇5

郭俊廷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有着特有的感应功能,可以灵敏激发少儿的感觉器官,从而促进少年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在进行节奏练习时,我把自制的打击乐器带到教室里来,他们看到乐器后,都想亲手做一件乐器。”通过这个号召,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分别在家里拿来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类似双响筒、响板、沙锤和串铃等各种打击乐器。随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歌曲伴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写好节奏,把节奏先用手拍出来,直到学生记住为止。然后由大家接着用手拍出来。这样的练习结束后,再分小组进行比赛,每一组抽一个同学将其中节奏拍出来,最后评出优胜组,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既促进了小朋友掌握简单的节奏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再次,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课前节奏训练等,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整体感知,为完成教学打好基础!

音乐教案《节奏的音乐会》 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熟练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混合节奏型。2.通过游戏活动来体现幼儿对节奏的反映能力。3.让幼儿体验在活动中的乐趣。活动准备:

音乐《身体音阶歌》、《变变变》、动物头饰、音符板、各类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跟小朋友们问好,播放音乐《身体音阶歌》,带领幼儿进行课前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出示道具棒棒糖,激发幼儿对课堂的兴趣,并提问:谁想吃棒棒糖呢?

(二)教师运用动物头饰和音符板,教小朋友学会打节奏。

1.用棒棒糖引出动物青蛙和小兔子,教师出示音符板,并提问:青蛙和小兔子很想吃棒棒糖,它们是怎么吃的呢?

2.教师演示青蛙和小兔子吃棒棒糖的动作,引导幼儿发现青蛙和小兔子吃棒棒糖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们看着音符板跟老师学习用手拍节奏。(幼儿练习用手拍节奏。)

师:原来不一样的速度用手拍一拍就变成有趣的节奏了,请小朋友想一想:除了用拍手来打节奏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打节奏呢?(幼儿可以踊跃发言,比如用跺脚、打击乐器等方式。)

3.教师请个别幼儿分别扮演青蛙和小兔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一次节奏。

(三)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乐器,打击相应的节奏。

1.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参加有趣的音乐会吗?

教师带领幼儿到摆放乐器的区域,请小朋友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乐器,并说明要求:老师没说开始前,请小朋友不要随意让乐器发出声响。

2.教师说明活动规则:走到小动物的面前时,小朋友们要用乐器打击出相应的节奏,才能继续前进哦!

3.配课老师播放音乐《变变变》,幼儿跟着音乐一起用乐器打节奏。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有秩序地将乐器放回原来的位置,然后坐回自己的位置。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有趣的音乐会,而且还学会了用乐器打击两种节奏,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请个别幼儿分享自己的心情。)

3.拓展训练:请小朋友们试着在平常唱歌时一边拍手一边唱歌,拍手的过程就是打节奏,引导幼儿感受节奏。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分析 篇7

一、节奏的定义

柏拉图曾经说过“节奏是运动的次序”, 这种说法具有缺陷因为它脱离了物质, 而离开了物质也就没有所谓的运动, 因此节奏可以认为是物质运动反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刻度。物质在时间上的刻度体现在物质运动的持续过程中, 不同阶段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物质在空间上的刻度体现在物质运动所占空间的改变, 位置的改变以及排列顺序的变化。

音乐中音响的时间长短刻度包含着空间距离的长短刻度, 这是由于声源的振动和声音的波长都占有空间距离刻度。在相同空间与时间的情况, 快节奏也就是所谓的长刻度, 而慢节奏就是所谓的短刻度。就好比一拍一个音符和一拍四个音符相比, 那节奏肯定会慢一些, 因为每个音符所占的时间值相对长一些。

节奏是物质运动所产生。节奏在宇宙诞生的那天便形成, 而且普遍存在。天体的运行以及内部的运动会有节奏的形成;隆隆雷声, 哗哗流水等自然现象会有节奏的形成;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人类血液的流动和脉搏的跳动都会形成节奏;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形成节奏。节奏在我们不知情的状况下就已经产生, 它的快慢带动着事物有条不絮地进行。一首歌没有节奏的连接与组织便形成不了音乐, 一个人没有心脏跳动的节奏以及血液流淌的节奏支持是活不下来的, 所以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就好比心脏在人身体中的地位, 万万不可缺少。

二、节奏训练的意义

音乐课堂上通常采用欣赏教学的模式, 就是在音乐的氛围中, 通过欣赏音乐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但是长期地欣赏不同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 这时候需要引进节奏的训练, 这会带来课堂的趣味性, 受到很多音乐专业学生的喜爱。因为节奏的训练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灵感, 能促进他们自我发挥独立创作歌曲。有时候音乐家往往都是因为有很好的音乐感觉才会创作出好的歌曲, 这种感觉如何形成, 就是要在节奏训练中获得。节奏训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他们摸索音乐的动力, 并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节奏训练很容易掺杂着人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音乐会让人产生共鸣, 这是很奇妙的地方。节奏训练会给学生带来情感的触发, 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将音乐当做是一种情感发泄物, 会给音乐带来活力和生机。很多人都追求着在音乐上的共鸣, 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找到了知己, 有情感基础上的音乐才具有意义, 所以才会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三、节奏训练的策略

(一) 融合实际

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存在, 例如清晨小贩卖早饭的吆喝, 公交车行驶的引擎声, 家长送学生上课时的唠唠叮嘱, 或是吵醒你的闹钟铃声。我们会遇到不同节奏的音乐, 用人的脚步声举例最合适不过, 小孩脚步时而急促时而缓慢, 带有漂浮的感觉, 且着地声不稳。而年轻人总是保持着一个适合的节奏, 踩在陆地上仿佛会发出咚咚咚的声响。老年人的脚步好似漫游, 节奏就如滴水一般漫长。

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将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音乐理念具体形象起来, 比如用人的肢体动作发出的声音来代替节奏。要同学用不同的乐器将老师在生活中发现的节奏敲打出来, 相反的同学也可以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借助其他物品敲打出老师放的一段音乐, 这是十分有趣的音乐活动环节。相信音乐学生都比较过不同高度水的玻璃杯敲打的声音的差别, 还有在课堂中播放一段音乐, 当音乐中出现某个特定的音符时要用拍掌来代替, 这种课堂小游戏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节奏的训练中, 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激发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 模拟教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有认识的人声音十分相似, 或者有的学生为了表达对歌星的喜爱, 特意地去模仿歌星的声音。这种模仿就是模仿节奏, 这跟老师让学生用乐器敲打动作言语发出的节奏是一个道理, 这种模拟真实环境的学习方式, 会让学生将音乐带到生活中去, 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获取音乐节奏的来源。这样学生在音乐创作上便会有很多题材, 创造出的音乐也不会空洞无味, 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对生活的启发。

(三) 循环渐进

我们对音乐节奏的把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即成。所以老师便要讲究循环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乐器都很熟悉, 可是对其他乐器却孤陋寡闻, 所以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不同乐器的了解, 只需要知道它们的音乐表达效果是什么样就行。然后尝试着在音乐中找节奏, 老师放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 让学生们指出哪一段是由哪一个乐器演奏出来的, 这是有点难度的。还有让学生知道哪些乐器适合演奏二分音符, 哪些乐器适合演奏八分音符。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音乐中的奥妙, 我们还是得结合音乐家的经验, 有时候人耳会给我们带来误导, 但是我们对音乐的欣赏都是通过耳朵的感受, 包括我们选择属于自己的乐器也是通过耳朵的聆听和内心的感受。这种循环渐进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慢慢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节奏普遍和客观的存在, 让我们在节奏训练中会喜欢尝试聆听大自然的音响节奏, 以及周围现实生活中的音响节奏。带有目的地倾听这些节奏, 让平时反感的一些声音都变得美妙起来, 例如上课铃声。真正的音乐是什么?就是自然、生活中天然而成的节奏, 那种天籁之音才可以撞击出我们心灵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李昕昕.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 2015, 35 (11) :93-94.

[2]杨松花.浅谈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18) :290-290.

音乐节奏训练教案 篇8

关键词:节奏训练,频率,效果

G623.71

小学音乐教学的节奏训练是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关于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節奏是音乐的表现力,是音乐活的灵魂,假如一首音乐没有了节奏,那么它也就没有了生命。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能力很低,小学生的课堂氛围要求要非常活跃,这样才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如果音乐课只是很单纯的讲乐理或者进行唱歌的训练,那么小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对于乐理的知识没有丝毫的理解,而且在背乐理的的过程中会觉得很难记住,因为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在背过之后容易忘记,只有参与到节奏的训练中,并且对节奏训练一步步适应,这样才能在活动中理解乐理,从而实现对音乐的节奏感的准确把握。

一、训练方法

1、做游戏

做游戏是小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样这种方式也适合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让小学生在和老师互动、和同伴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简单的音乐节奏,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说在练习长短音的时候,可以试着全班同学做游戏,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表演动物的声音:“小狗,小狗,汪汪汪!小猫,小猫,喵喵喵!小鸭,小鸭,嘎嘎嘎!小鸡,小鸡,喔喔喔……”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基本的节奏感,即两个字一小段,两个字一小段,三个字一大段这样重复的节奏,通过语言的模拟和生活化的方式,运用语言节奏和声调节奏来进行节奏的训练。因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很简单,而且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符和节奏的快慢,相对于以后要学习的平上去入或者平仄阴阳,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而且相信游戏一定可能带动整个课堂的氛围,从而达到节奏训练的基本目的。

2、诗歌朗诵

把比较难记的乐理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这样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就能速度很快的记住这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且朗朗上口的歌曲之所以能够速度很快的记住,就是因为这些歌曲的节奏符合小学生一般认知和发音的规律,很适应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对于常用的基本音符单位要让学生全部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音符单位,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才能把握节奏,几个常用的时值从长到短分别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比如在区分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教学时,可以用这样的儿歌帮助小学生记忆与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加个圆点要记清楚,四分音符加圆点,等于一拍加半拍。八分音符加圆点,等于半拍加半半拍。”通过这样的儿歌让学生很容易背过这些难懂的音符特点和意义。

3、身体律动

小学生都是比较好动的,那么僵简单的节奏运用与动作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通过简单、富有节奏感的动作来实现学习掌握的目标,这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同时在实行的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身体力行来来亲自体现,也就是简单的律动。比如用“×”表示走,用“××”表示跑,用“×-”表示下蹲,然后可以请同学上来演示,也可以请一组的同学来表演,另一组的同学来监督表现是否正确,或者可以老师在台上表演,同学们提出表现的词语来让老师表演,练习的时候可以是“× ×|×× ×|× ×-”练习的节奏可以长可以短,可以慢可以快,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的掌握乐理知识。

二、训练频率

小学的音乐课并不多,但是关于节奏训练并不是音乐课上才能进行,平时上课前或者下课玩游戏的时候都可以练习着,逐步熟练,这样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比如说可以在老师上课以前起立的时候鼓掌,鼓掌的节奏是拍三下手,排三下桌子,重复三次,以此来作为欢迎老师的方式,这样练习的频率将就会提高,而不仅仅是上音乐课的时候才会有的节奏练习。平时对简单的节奏经常练习,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就可以节省很多的节奏练习的时间,就类似于语文背诵和数学练习,平时将简单的部分做以练习,那么在汇总时就会很轻松的理解和记住理论的知识。

虽然鼓励多多练习,但是节奏练习也应该有一个限度与规范,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如果将过多的心思放在节奏感的练习上,那么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因为小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很多时候对于学习都是被动型的,所以有关于音乐教学的节奏感训练要保持一定的时间限制。比如说,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做节奏练习的游戏,调动课堂氛围,然后认真开始上课,并且提前告诉学生这节课很重要,下课老师会重新教一种节奏练习的游戏,但是上课如果不认真听讲的话,就不会教另外的联系了。以此来规范小学生的节奏练习游戏。

三、训练效果

通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让小学生理解和记住基本的乐理知识,这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和训练效果。训练效果的评定不仅可以看学生的节奏感,而且可以考学生关于基本乐理的背诵记忆,这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原始目的。在小学阶段,不需要深入的理解太过晦涩的乐理,只要会基本的音符和音色就可以了,类似于学习钢琴的初学者,只要只是钢琴的黑白键的区别,会基本的原理就可以了。我们关注节奏训练的效果,主要是看节奏训练是否能将小学音乐课带动起来,也算是新课程改革之下,音乐课的创新培养之处。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奏训练,增强小学生互相倾听、写作合奏的能力,还可以很好的调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是音乐教学基础内容之一。

结语:

通过做游戏、诗歌朗诵、身体律动来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取得很显著的效果,学生可以有节奏的表现自己,用身体的律动来对音乐感产生感知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

参考文献:

[1]何啸. 音乐教学声乐训练之节奏集中教学[J]. 考试周刊,2014(64)

小班音乐教案:有趣的节奏 篇9

1、幼儿通过活动学会掌握节奏强弱规律。

2、能根据动物外特征,初步探索用不同语言动作表现强弱特点。

【活动准备】

1、节奏图谱

2、各种可以敲响的物品及用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律动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是请来了许多小客人看看是谁呀?(出示节奏谱)

2、他们谁和谁是好朋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念节奏图谱)

3、让幼儿比较轻重,理解强弱的规律。

a.我们都知道大象大老鼠小,那我们用嘴巴嘴发出什么声音来表示大象?用什么声音表示小老鼠?

b.提醒幼儿根据动物的个数来发声。

4、用动作表示轻重

5、幼儿尝试(请幼儿自由选择物品)

a.请小朋友用你手上的东西敲出大象的声音。

b.小老鼠用什么声音表示呢?

c.幼儿看节奏谱打击

(三)结束部分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节奏聚会 篇10

1、感受稳定的音乐节拍和速度,为歌曲中象声词拍节奏;

2、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通过幼儿参与歌表演发展幼儿初步的表演能力;

3、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内容自编动作表演,发展幼儿初步的创编能力。

活动准备:

铃鼓、花,教师熟悉歌表演动作。

活动重点:

节奏正确,动作协调地积极参加歌表演。

活动难点:

能根据歌曲自己创编动作并大胆表演。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出示双手,提问:这是什么?(双手)小朋友的双手在哪里?请举起来,一起说:这是什么?(我的小手)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唱歌曲:“我的小手”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我的小手”,并结合动作表演,幼儿欣赏。

2、教师提:歌曲唱了些什么?并带领幼儿用手拍歌曲节奏,感受音乐的节拍和速度,根据歌曲节奏拍手学念歌词两遍。

3、学唱歌曲:教师采用逐句教唱、跟唱的方式,让幼儿学会演唱歌曲,注意吐字清楚,可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些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三、听音乐,让幼儿听音乐中的象声词拍节奏。

1、教师提出歌曲中的象声词“拍拍、踏踏”,让幼儿自己拍节奏。

2、教师带领幼儿用铃鼓为象声词拍节奏。

×× | ×× |

拍拍 踏踏

3、听音乐拍出全曲节拍×× | ×× |,巩固熟悉歌曲节奏。

四、教师示范歌表演,幼儿为老师打节奏、欣赏。

1、教师示范歌表演,幼儿为教师打节奏、欣赏。

(1)-(2)小节小手拍一拍。(3)-(4)小节小脚跺一跺。(5)-(8)小节两只小手同时或轮流做从下向上爬动作(从小腿到膝盖,到身体腹部,到肩、脸、头顶上)。(9)-(12)小节同(5)-(8)小节。

2、幼儿边演唱歌曲边学习歌表演基本动作。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歌表演,采取集体、小组、个别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帮助,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大胆表现自己,教师可拍铃鼓帮助幼儿巩固节奏。

4、在幼儿熟悉歌表演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幼儿自编动作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大胆创编新动作,教师鼓励帮助个别胆小、能力较弱的幼儿。

延伸活动: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篇11

关键词:节奏;四步训练法;渗透教学

节奏,被喻为音乐的骨骼。良好的节奏感,是学生学习音乐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笔者认为,节奏训练从总体上说,仍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单声部,分小节、分乐句的模仿,再到二声部(或多声部)合奏的原则。我在教学实践中,按照读、击、唱、合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四步训练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节奏训练

第一步:读,即念出节奏谱,同时按拍子的指挥图式挥拍。这样,既练习了节奏,又抓住了节拍的强弱规律,将节奏与节拍有机地结合起来。通常,老师

都习惯用“哒”指导学生读节奏,千篇一律,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其实,很多节奏型在生活中都有其原始的依据,可以有更形象的读音。如:××× ×××|像母鸡下蛋时鸣叫的声响,可读“咯”字;火车、汽车紧急鸣笛时声响的节奏型,如,嘀嘀·|或是 嘀嘀|(即××· |或 ××·|);礼貌的叩门声:咚咚咚 咚咚咚|即等时值三连音的节奏型 ××× ×××|,这样有趣的节奏,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去发现,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击,即一边读节奏,一边用手同步击拍节奏,就像自己喊口令指挥自己走路一样,做到口手一致。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确击拍和击奏的不同。击拍动作有两个“击点”,前半拍的击点(正击点)在下面↓,后半拍的击点(反击点)在上面↑,而打击节奏的“击点”总是在下面↓它没有反击点。所以打击节奏只能在节拍内运动,多数情况下与击拍动作是不同的。

第三步:唱,即将所读的节奏用唱名唱出来,多声部的可以用音程或和弦关系的唱名唱出来。同时,手仍然保持用击拍法挥拍或击奏法击奏。这样,既训练了节奏,又训练了音准,可谓一举两得了。

第四步:合,即将前几个训练步骤分工,进行合奏,使原先单一、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交响乐”演奏,既加强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全班合奏训练时,可将学生分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分角色、分声部击打节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生个体练习时,可指导学生口、手、脚、腿并用,以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

读、击、唱、奏四个步骤中,通常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先分后合,也可分合交替地进行练习。同时,也可读(唱)击同时进行或是只击不读(唱),反复练习。

二、灵活应变,在音乐教学的各环节渗透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除了专门、单一的节奏训练外,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也可以渗入节奏训练。

如在歌曲教学中,我经常会用“组合节奏卡”的方式来进行节奏训练。课前在小卡片上分别编号,写好歌曲中的主要的节奏型;课上,先分别拿出节奏卡让学生练习击奏,再将卡片按歌曲的旋律进行变化组合,由易到难地指导学生练习;把握了歌曲的节奏,再聆听旋律,学唱起来就容易多了。

音乐欣赏中,也可以进行节奏训练。初中音乐欣赏作品中很多是在简单的结构形式上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任何复杂的音乐作品都有它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初听音乐时,找出该作品的基础节奏型,并抓住这个节奏,参与到音乐旋律的记忆和作品的欣赏中去。这既利于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又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教学中,把好节奏训练关,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击打节奏谱的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环节。节奏训练的同时,学生其他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和素质也随之提高了,可谓有了骨骼,也有了血肉。拥有了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慢慢去探索音乐的灵魂。

浅谈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篇12

一、节奏训练的多样性

1. 感受节奏

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例如圆舞曲, 它的节奏有转动感, 让人听后也想跟着转动, 进行曲的节奏给人庄严的感觉,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独特的节奏特征, 而随着节奏的不断变化, 情绪也随之发生改变, 因此说, 感受节奏才能更好的感受音乐情绪, 抓住音乐作品的本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节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自然环境中, 每一个动作, 每一种行为, 都和节奏紧密相连, 有缓慢的、有急促的、有欢快的, 例如, 下雨滴答滴答声。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去聆听感受。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节奏, 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 当听到一首欢快的歌曲, 学生也会主动跟随节奏晃动身体, 欢快的节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即使只能哼唱也会投入很高的热情, 为学唱歌曲打下很好的基础。教师也可以在师生问好环节, 加入适当的节奏训练, 如2/4 x xx x,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将节奏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让学生充分感受节奏, 认识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2. 体验节奏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节奏, 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方面:

(1) 模仿节奏

简单的节奏模仿对于中学生来说属于基本训练, 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节奏型到复杂, 学生进行模仿, 可以进行节奏型自由组合, 教师也可以分组进行模仿, 最后把不同小组组合在一起, 让学生体验节奏的变化。

(2) 按节奏朗读歌词

我们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中, 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的节奏, 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是比较容易的, 让学生在节奏控制下朗读歌词, 跟着节奏感去朗读, 它为准确的唱好歌曲奠定扎实的基础, 改变了枯燥的学唱歌曲, 有时也会很准确的抓住歌曲的曲风。例如《彩色的中国》24 xx xx x.x x-||这样不仅很好的进行节奏训练, 体验了节奏感, 也培养了词语创作能力。

(3) 按节奏加入律动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体态运动的特点是排除单纯的音乐技术训练, 通过人的自然表达方式来学习音乐。体态律动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随着音乐作运动如《军民大生产》学生可以感受军民劳作情景进行律动, 可以更好地感受音乐风格进行演唱。在欣赏课中纯粹的给学生分析调式结构,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失去学习兴趣, 如果加入身体的律动, 跺脚, 拍手, 拍肩膀等, 让学生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 卡尔奥尔夫有八种节奏打法:双手拍掌、双手拍腿、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跺左脚、跺右脚。教师根据歌曲的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动作加入,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从游戏活动中体验节奏并能创作节奏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2/4拍基本节奏x x, 让学生在这个基本拍中加入自己喜欢的节奏, 逐一进行, 学生通过想象思考进行体验, 使整个教室充满丰富的节奏旋律, 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节奏, 对歌曲进行而二度创作, 变成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节奏训练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1. 节奏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人类所生活的环境, 是一个到处充满声音的世界, 节奏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各种类型的歌曲带来丰富多彩的节奏。每一位学生对于斑斓多姿的声乐世界,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因此, 掌握好歌唱这门技巧, 可以从先从节奏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热情。比如, 教室里的钟表发出的滴答声, 队列时有力的脚步声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最形象化的例子, 稍加以改编, 变成灵活多样的节奏练习, 课堂上通过这些节奏的模仿和训练,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 把单调的练习节奏变成寓教于乐的游戏, 还可以再加上每组之间的配合, 加上不同的歌词, 这样既学习了知识点, 又丰富了课堂气氛, 最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及表现力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唱歌时身体过于僵硬, 那么通过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身体的律动可以更好的带动歌曲的演唱, 也会更加投入地进行演唱, 就像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 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中学生掌握准确的节奏, 才能更加深入生动的表达音乐。

3. 节奏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生注意到节奏的同时, 也会产生创作兴趣, 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听到看到进行创作, 在课堂上, 我总是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 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 通过节奏训练, 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 还可以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学习音乐。这些对我们突破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说,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在音乐中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

摘要:节奏联系着音乐, 舞蹈, 语言, 是音乐的骨架和灵魂。节奏是音乐最重要、最基础的步伐。因此, 节奏的掌握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 如何使学生在节奏训练中感受到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来体现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上一篇:三1班中队活动计划下一篇:成人学位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