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要点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6年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要点(精选7篇)

2006年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要点 篇1

一、为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国土资源宣传要牢牢把握国土资源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力宣传国土资源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生动实践。深入宣传“十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巨成就和“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主要目标。“十五”成就宣传要全面准确,把握好度,既要充分报道成绩,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注重用事实说话,用权威评价说话。“十一五”规划宣传,要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着重搞好解读,让广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

二、力宣传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

继续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的举措和成效,充分展现土地管理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平稳运行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着力做好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计划,继续从严控制农用地转用;出台新的禁止供地和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加强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调控;建立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地籍统计数据应用,特别是分析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指标量化关系的宣传。在宣传报道中,依照“依法依规、从严从紧、有保有压、节约集约”的原则,区别情况,把握政策,注重实效。对于严把土地“闸门”的有关热点问题,要加强正面引导,打好主动仗。

三、宣传报道国土资源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持和积极贡献

既要深入阐述国土资源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要张旗鼓地宣传国土资源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要注意挖掘和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正面引导。

宣传积极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促进村庄和集镇建设;宣传以建设促保护,特别是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完善基本农田监管体系等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各项制度和举措;宣传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及其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意义;宣传通过全面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和加强农村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举措、成效,特别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果;宣传开展为农业服务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农村地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力宣传我国加强地质工作重部署

广泛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以下简称《决定》),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对《决定》的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深入阐释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措施,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地质工作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干部群众深刻、准确领会《决定》精神,推进《决定》的贯彻落实。做好全州地质工作会议,以及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的宣传报道。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宣传,重点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宣传,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山公园建设、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保护等。

五、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展的宣传报道

力宣传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采取的各项措施、取得的成果和经验,重点是全面刹风治乱,遏制各类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行为;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全面规范和加强矿业权管理;加强资源整合,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实行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全面加强开发监管;建立矿政管理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工作。主动做好社会普遍关心的煤炭、油气、铁、有色金属、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宣传报道。要注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宣传报道,把握好节奏,保持连续性。从治散、治乱、治本等不同层面上,把握工作进度和目标要求,不断深化宣传报道。

六、力宣传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促进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宣传,及时地宣传报道有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抓好先进典型宣传,对城市、开发区、工业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以及农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等各类典型经验做法,要分阶段、分类别、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报道,推动全社会自觉地节约集约用地。

力宣传提高我州矿产资源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宣传有关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的政策和举措,宣传推广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重技术,开展资源节约型矿山企业评比宣传推介,促进矿业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七、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宣传和基础业务工作的宣传报道

着力宣传“十五”重科技成果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宣传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会精神一系列重部署。认真组织好部科学技术会的宣传报道,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科技兴地”战略的实施。加强以实施 “金土工程”为核心内容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宣传。

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宣传。认真实施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工作方案》,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具体情况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方案,全面提高公众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5月份第三周),力宣传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普及国土资源科技知识。

加强地籍和储量管理宣传。宣传建立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结合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宣传土地登记在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证交易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宣传报道。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和储量评审备案制度的宣传。

八、力宣传继续深入推进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宣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探索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长效机制的新内容、新方式、新经验、新成果;宣传结合我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际,以加强土地监督制度和乡(镇)国土所建设为重点,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宣传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实施“国土资源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推行阳光行政;宣传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特色做法、成果。

九、组织开展《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宣传活动

2006年是《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20周年。单位要加强领导,拟定宣传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以回顾我州《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20年的历程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土资源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的辉煌成就,积极推进“两法”实施工作。

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宣传。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单位要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

十、精心组织好地球日、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

2006年4月22日是第37个地球日,6月25日是第16个全国土地日。各单位要早动手,早策划。要紧扣主题,结合本地实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各具特色、富有实效的宣传活动,塑造宣传品牌,扩社会影响,努力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进一步理解、支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十一、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拓宽国土资源宣传领域

文化宣传是国土资源宣传的重要内容。要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十分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深入挖掘国土资源文化内涵,加强国土资源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国土资源文化宣传的内容。

一方面要着眼于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发挥国土资源报纸、期刊、出版社、博物馆的职能优势,使其成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文化宣传的坚实阵地;另一方面要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充分利用影视、文艺、画、摄影、出版、络等多种手段,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艺术作品、文学读物、广播影视节目等,组织开展“李四光中队”等品牌活动,使国土资源文化扎根基层,进入课堂,走向高层,日益深入人心,为发展国土资源事业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

十二、加强策划,整合资源,提升国土资源宣传水平

要紧扣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研究拟定“十一五”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纲要。切实加强宣传策划,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进一步增强国土资源宣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每一项重宣传活动,都要有具体的策划方案。通过策划,充分调动内部力量,积极借助外部力量,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策划,更好地把握领导重视、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契合点,找准宣传报道的切入点,突出新闻点;通过策划,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实施更加规范有序,报道更加富有成效。注重用事实说话、用典型示范、用榜样引导,着力搞好典型宣传和专题宣传。

2006年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要点 篇2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对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城市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将21个城市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全省各地级以上市人口数资料来自2003-2007年《广东统计年鉴》[1]和2002-2006年《广东省卫生统计年鉴》。其中,人口数据采用户籍人口数。

1.2 分析方法

1.2.1 每个卫技人员负担人口数(PHW)、每个医生负担人口数(PP)及每张病床负担人口数(PHB)被定义为总人口数分布除以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生数和病床数。通过建立直线回归数学模型,分析五年来全省PHW、PP及PHB指标变化趋势。

1.2.2 洛伦茨曲线在经济学上常用作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或资源不平等的分析手段[2,3,4,5,6]。它用纵轴表示收入差距或社会资源百分比,横轴上将所有人口按照从低收入到高收入从左向右排列,将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百分比积累起来,相应的点连成的曲线。洛伦茨曲线为向外凸的曲线,与横坐标成45°夹角时,称为绝对均匀线。当曲线距离绝对均匀线越近时表示地区间收入差距越小,资源分配较为平等;反之则表示地区间收入差距越大,资源分配越不平等。

注: Min-Max:最小值-最大值。

1.2.3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2,3,4,5,6]。它等于45°对角线和洛伦茨曲线围成的面积与45°对角线下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对角线也即相当于绝对公平线。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愈接近0表示财富或资源分配越公平。本研究中卫生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与配置公平性之间的关系是借鉴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6]。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nn

G=ΣWiYi+2ΣWi(1-Yi) -1

i=1i=1

G: 基尼系数

Yi: 累积城市资源百分比

wi: 累积城市人口百分比

n: 城市总量

1.2.4 配置公平性变化趋势分析。本研究将基尼系数定义为变量,年份定义为自变量,因而采用的公式为Git = αi + βit + ε。β系数的大小表示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正数表示基尼系数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意味着资源配置越来越不公平。负数则表示基尼系数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公平。

2 结果

2.1 从全省总体角度看的变化趋势

2.1.1 由表1可以发现,2002-2006期间,全省卫技人员总数增加12.6%;医生总数增加12.4%;病床总数增加12.3%。然而,同期的人口总数仅增加5.2%。

2.1.2 由表2可以发现,2002-2006年全省每个卫技人员负担人口数下降16.3%;每个医生负担人口数下降15.2%;每张病床负担人口数下降14.2%。因此,从全省总体水平看,全省居民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机会逐年增加。

2.2 从21个城市角度看的变化趋势研究

从表3显示:21个城市的PHW、PP、PHB等三个指标的均数可以看出有不断下降趋势。不过,当利用直线回归模型趋势研究对21个城市的PHW、PP、PHB等三个指标进行计算时,结果显示只有PHB存在直线下降趋势(P<0.001)。结果表明:5年来,21个城市的每张病床负担人口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下降。而不能判断这21个城市的每个卫技人员、每个医生负担人口数两个指标是否存在直线下降趋势。

2.3 洛伦茨曲线

按每千人口卫生资源拥有量从小到大排序,以调查地区累计人口百分比为横坐标,卫生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出调查地区卫生资源按人口配置的Lorenz曲线(图1-3)。从三个图不难看出,2002年的曲线均是最接近对角线。随着年份的增加,曲线越来越偏离对角线。

2.4 基尼系数

从表4可以看到,2002-2006年期间,广东省卫生资源基尼系数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卫生技术人员的基尼系数增加28.6%;医生的基尼系数增加25.2%;病床的基尼系数增加6.4%。5年来,卫技人员的β系数(0.019)和医生的β系数(0.018)高于病床的β系数(0.006)。这意味着,卫技人员和医生分布不公平性增加速度高于病床分布不公平性。

3 讨论与建议

近年来,广东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迅速发展的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全省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急救、药品供应等卫生服务体系。本研究发现全省卫生资源总量的增长速度要快过人口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当不考虑城市间的因素时,全省居民平均获得医疗卫生资源服务的机会增加了。不过,当把全省看成21个城市组成的一个总体来研究时,也发现并不是居民在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机会(病床除外)并不是逐年增加。这也印证了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在各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卫生资源研究领域中,卫生服务的公平性[2,3,4]:指在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公平的资源分配或公平对待。对于合理的卫生服务有广泛的、同等的可比性,并且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对卫生筹资的负担进行公平分配。因此,在一个和谐的城市,所有市民所接受的卫生服务质量应该相同,即相等的需要获得相等的利用[7]。

从人口配置公平性角度看,卫生资源在各地级以上城市配置上基尼系数逐年增加,并已经接近0.4即警戒状态。另外,凌莉等人研究结果显示[8],1997年广东省医生基尼系数为0.284,医院病床基尼系数为0.305。由此可以看出,10年来尽管不断大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但公平性却进一步恶化(本研究显示:医生基尼系数为0.393,病床基尼系数为0.367)。也就是说,在各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却进一步减低了,卫生资源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村和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卫生资源进一步减少了。

另外,卫技人员和医生分布不公平性增加速度高于病床分布不公平性。其原因也可能是在全省经济都相对内地发展得快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或医院都相应地添置了病床这类硬件。但对卫生人才等软件却不是简单依靠购买就可以达到的。而且,如果根据基尼系数变化公式进行推算,按现有的模式发展下去,2019年卫技人员和医生在全省各城市间的配置均将达到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

如何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公平性并能有效进行干预将是政府面临的艰巨课题。因为卫生资源配置是民生与健康之源,人人公平地享有健康权是卫生资源配置的出发点[9,10]。如果配置不公平,即意味着社会成员中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健康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却减少或根本无法享有健康资源,进而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甚至于动荡。故笔者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的特点,在增加卫生资源总量的基础上,从人口分布来配置卫生资源以较好达到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4 说明

本研究采用了国内外通用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评价卫生资源。洛伦茨曲线反映了所有人群的情况,图形简单明了;而基尼系数用一个量值表示出了健康的公平情况,效果直观。基尼系数公平性分析不受资料分布和样本量大小的限制,对与偏态分布的资料和小样本资料均实用,操作简单、计算方便[11]。但是这种方法缺少分层变量,测量出的健康不公平性不能客观地反映各个阶层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另外,本研究仅限于从户籍人口角度来考虑,没有考虑到行政相对人数量及地域分布,未能全面反映真实的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公平性。

此外,由于广东省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本研究结果的外推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2003-2007年广东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2]Regidor,E.Measures of health inequalities,part2[J].Journal of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04,58(11):900-903.

[3]Han Bleichrodt,Eddy van Doorslaer.A welfare economics founda-tion for health inequality measurement[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6,25:945-957.

[4]C Landmann Szwarcwald.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s meas-urement of.health inequalities[J].Epidemiology CommunityHealth,2002,56:177-182.

[5]周方.关于基尼系数[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3(6):45-51.

[6]李谨邑,章烈辉,孙奕.GINI系数的SAS编程计算[J].中国卫生统计杂志,2005,22(2):108-109.

[7]王春晓,马林,何磅礴,等.广东省卫生监督资源配置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2):125-127.

[8]凌莉,方积乾,汤泽群,等.广东省卫生资源分布公平性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2,5(2):84-86.

[9]王春晓,马林,何磅礴,等.广州地区卫生监督人力资源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4(5):23-27.

[10]王文科.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决策与公平[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1):19-22.

2006年语文备考要点知多少 篇3

结合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2006年高考备考中,我们可以将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划分为五大能力板块:语言运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下面分板块对高三的语文复习的内容作一简要分析,希望考生借此从宏观上对应知应会的内容先做到心中有数。

一、语言

语言运用考查一般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以客观题形式分布在第Ⅰ卷;第二板块以主观题形式分布在第Ⅱ卷。

(一)语言知识(客观题)

这一板块考查内容依次为:语音认读、汉字识记、词语选用(近义词和关联词)、成语或熟语运用、病句辨析、标点使用。

1.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

05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卷面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Ⅲ没有对语音题进行单独设题。但在全国卷Ⅱ以及其他自主卷中仍然保留,而且考查的形式各不相同。由此,可以推断语音题在短期内不会取消,考生在备考当中仍需重视。

高考要求考生正确识记的多是常用字的语音,而且命题多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依据。据统计,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当中,平均有4至5个读音出自课本注解和课本后附录。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时必须充分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失分。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是对考生语言运用基本功的考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四种:形似音近而致误、形似音异而致误、形似音同而致误、形异音同而致误。这四种错误类型都属于别字,也是目前高考测试的主要内容。

字形能力的提升和字音的学习一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建议考生着重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常用字(2500个)和次常用字(1000个),并且做好笔记,以达到量的积累。

3.正确选用词语

(1)近义词

要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词语的使用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断。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辨析语义轻重的不同,辨析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辨析适用范围的不同,辨析褒贬色彩的不同,辨析语体风格的不同,辨析搭配习惯的不同,辨析句法功能的不同等。这需要考生平时多做比较,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词语范围。

(2)关联词

关联词的辨析也离不开语言环境,此外还应准确把握复句、多重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句群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生掌握好常用虚词以及复句的相关知识,熟练准确地判断复句的类型,把握各类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

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所谓“熟语”,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如慢条斯理、乱七八糟、不尴不尬、八九不离十等。

备考熟语要注意三个方面:搜集常用熟语,了解熟语特点,区分熟语的感情色彩。

5.病句的辨析

近年来高考对病句的测试不外乎两类试题形式: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前者侧重考查对病句的识别、分析和判断,后者则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对病句加以正确修改。

为此,考生首先要了解病句的病因和类型,然后对症下药。《考试说明》对此作了说明,并规定了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考生在学习时一定要逐一掌握。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虽然05年的三套全国卷当中并未出现有关标点符号的考题,但并不意味着标点符号不再需要备考。不再单独设题说明高考对考生的考查更加务实,已经将其直接融汇到阅读、写作之中了。

那么怎样备考这一知识点呢?

其实标点符号的种类并不很多,而且高考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测试,往往也是考查那些容易用错的标点符号,所以复习时无需面面俱到,考生应重点弄清几种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些标点符号主要有:问号、引号、顿号、分号、冒号、书名号,这些逐个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语言表达(客观题、主观题)

“语言表达”题型的考查比较灵活,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高考主要从四个方面检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的运用。

1.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简明,是句子本身的问题;连贯,是句子之间的问题;得体,则是句子和语境之间的问题,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语言简明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实际上是语言的清晰性。

使语言连贯的基本方法有三点:一是保持话题前后一致;二是合理安排语序;三是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

语言得体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制约语言的因素(根据对象、场合等);二是掌握语言得体的技巧(感情色彩、书面语与口头语、敬辞和谦辞等)。

2.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这一题型历年都是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扩展语段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所给词语或语句表达的情景。扩展时,千万不要偏离语境;压缩语段的题目关键在准确概括出所给语段的全部要点,并能分清这些要点的主次,今年全国卷Ⅰ第18题要求提取信息便属于此种类型。

高考考查的要点比较全面,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考生平时要在这些方面加强训练。做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要求(尤其是字数的限制),组织出的答案一定要语句通顺。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功能,只有准确地掌握这一点,才能按照要求选用变换恰当的句式。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等。仿写的考查常常与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完成这一类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所给原句的句式特点,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

4.修辞运用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着重考查的是考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不过从这几年的高考题目来看,对修辞的考查重点是比喻和排比。

修辞的考查往往分散在古诗鉴赏、散文阅读和仿写等综合运用的题型当中,需要细心把握。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此考点也是在2005年考纲中新增内容,而且历来都是常考常新。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查重在识记,它考查的内容比较少,因此很容易把握。第三、四、五册中的三篇附录,一篇谈的是现代文学,一篇谈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一篇谈的是外国文学,考生不妨时常浏览浏览,在熟悉的基础上再把这些知识点贯穿起来。对新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考生应自己动手整理归类。

名句名篇默写在高考试题当中应该算是送分题,然而许多考生往往得不了分,实在是很遗憾!名句名篇备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长流水,不断线”,读与背要贯穿高考复习的始终。

三、现代文阅读

(一)社科类现代文阅读

社科类阅读的试题,一般是针对考生信息筛选、组合和理解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的难点是推断能力的考查,即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推断出未知,这是初步创新能力的表现。一般高考选材会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挑选其一,所以要求考生平时注意搜集一些最近、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是与科研动态相关的资料,以备急需。

(二)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频率越来越高,文学类文章一般篇幅短小,文字精练,情感真挚,便于出题考查,因此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对于文学作品类阅读,高考一般单独设一大题,2005年高考的分值由以往的18分增加到22分之多。要想在这一方面得高分,考生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平时训练要注意对字、词、句、段、篇的确切认识,致力于发现、筛选、准确概括和阐述。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类阅读题的命题比较集中,考生可以多关注那些富有文采而又有一定哲理、说理性的散文;还应该关注历年高考真题,从中总结出一些答题技巧来。

四、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词语的理解、对文章的分析与综合、对文章的鉴赏与评价。

对词语的理解,需要考生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梳理。在词法上,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兼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作一些归纳梳理,并且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高考将文言文翻译由8分增加到10分,考查的主要是考生对虚词、实词以及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

对文章的分析与综合,除了要弄懂文言文词义、会翻译句子外,还要求能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需要把握住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脉络,着重需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筛选文中重要信息;二是把握主旨,归纳内容要点;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鉴赏与评价,除了需要考生能归纳概括文言文的内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外,还应当有所领悟。这里的“领悟”包括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有所领会,对作品语言特色有所认识,对文中采用的表达技巧有所体会,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所阐发。

(二)古诗词曲鉴赏

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有以下三个特点:篇幅短小,一般在30字左右,适合考试时间;内容为考生所能领会,切合考生能力;以主观题为考查形式。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是在实际的考查当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以攀登的高峰,望而生畏,以至于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诗歌鉴赏难的问题,考生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应该抓好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方面是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地阅读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另一方面,是要研究鉴赏技巧,有选择地吸纳一些权威书刊所做的总结、分析与点拨。这也是应对高考的有效手段。考生可以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即采用“积累+技巧”的备考策略,以求事半功倍。

五、写作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几乎一统天下。话题作文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科幻性的话题,涉及伦理知识,是虚拟的假设;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哲学范畴的话题;2001年的“诚信”,不仅是对道德品质的评价,也是对价值的评价,还可以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制度问题;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其实任何选择都是经过心灵的,此题具有很大的写作空间;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5年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等,无论材料的选择还是话题的界定,都有较高水准。

那么高考作文又应该如何备考呢?简而言之,即要读书——思考——动笔。

一是读书。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其实高考作文是可以准备的,但主要是间接材料的准备。考生平时可以做一些题材归类,例如信念、机遇、革新、缺憾、取舍等方面的典型材料等。

二是思考。勤思考,是写好优秀作文的前提。大凡优秀作品的问世,无一不是思考的结果。不喜欢思考,不深入思考,当然不会有“惊人之作”。懒于思考的大脑,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预算科2006年工作要点 篇4

2005年预算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巩固壮大财源;加强收入协调和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科学安排财政预算,保证重点支出需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确保财政收支平

衡,为推进财政管理水平提高和建设经济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一、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努力培植壮大财源。一是认真学习我国加入WTO的各项规则,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二是配合有关科室搞好调查研究,选准市直骨干财源扶持重点,管好用好高新技术、个体私营经济、旅游等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其在财源建设中的作用和效益。三是加强对县乡财源建设的指导,尽快解决基层财源匮乏和财政困难的局面。

二、加强收入协调,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工作中配合有关科室,积极主动地与国税、地税、国资部门搞好协调,随时发现收入征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罚没收入的管理,监督执收执罚单位严格实行“罚缴分离”制度,确保“收支两条线”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科学安排财政支出预算,保证重点支出需要。支出预算编制继续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办法。在支出预算安排顺序上首先保人员经费,包括增资经费;其次保社会保障支出;第三保法定支出达到要求。对其他方面支出视财力情况分别轻重绥急予以安排。通过对市级财力的科学运筹,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按时发放和增资政策兑现,确保下岗职工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资金需要,确保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集中资金支持生产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

四、抓好财政收入分享改革,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一是根据中央、省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精神,制定好市对县(市、区)的改革方案,努力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协调税务部门组织好所得税收入,确保完成今年所得税保基数的目标任务。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五、深入调查研究,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一是与有关科室配合,对市直行政事业经费开支情况进行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核定办法。为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奠定基础。二是在总结多年来预算管理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市直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办法,逐步实现预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六、做好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出国用汇管理工作。做到按政策审批,按规定核销,提高效率,及时办理,推动我市对外交流和开放工作开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七、积极与有关科室配合,做好财政决算编报工作。做到“内容完整、情况真实、数字准确、及时上报”,争取在全省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八、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素质。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与党中央、局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公务员守则,大力倡导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作风。认真学习经济和财税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预算科的参谋作用,使预算工作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

2006年全市物价价格工作要点 篇5

境、提高服务水平为力点,以保持全市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目标,创造性地做好各项价格工作,为推进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作出积极贡献。2006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预期调控目标是控制在苏州市目标范围内。按照全市价格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预期调控目标,2006年价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1、改进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价格总水平走势分析,研究制定“十一五”期间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建立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统计制度,定期发布价格总水平动态、重要商品与服务价格信息,积极引导市场价格行为和社会消费预期。合理安排调价计划,完善配套措施,审慎把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落实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完成价格调控目标任务。

2、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动态。构建反应灵敏、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价格监测网络,贯彻实施《江苏省价格监测点管理办法》,改进监测报价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价格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完善《江苏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健全价格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准确把握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着力发挥价格监测服务调控监管的基础作用。

3、完善价格应急预警机制。贯彻实施《江苏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预警和应急监测工作实施细则》,改进价格异动监测预警办法,细化应急措施。密切关注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走势,强化连带影响与连锁反应的调查研究。跟踪监测与“禽流感”相关的商品价格动态,及时反映价格波动情况,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因时因地调整价格监测和市场价格监管重点,防范区域性、时段性以及重点商品的市场价格异动。

二、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

4、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能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实施峰谷分时、季节性电价力度,继续对限制类实行差别电价。改革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

5、建立节约型水价形成机制。实施“十一五”水价改革规划。明确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城市供水、城市污水处理费以及再生水等水系列价格改革目标与步骤,进一步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6、建立环境友好型价格形成机制。按照省局要求,开展环境价格体系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开展水污染物指标价格理论的研究工作,为全面建立环境价格体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建立环境治理、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和费用补偿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强制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7、健全土地价格形成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确定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配合省局研究土地协议出让最低保护价和耕地开垦费标准,适时提出政策建议,适当提高最低保护价和耕地开垦费标准,并加强对执行最低保护价情况的督查,促进工业用地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8、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价费政策。对照《常熟市物价局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价格意见》,加强优惠扶持政策落实的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消除对服务业实施的各种差别价格政策。结合常熟实际,分类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发展服务业的价格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

9、大力扶持物流运输服务业。进一步清理整顿港口、道口、商城、园区收费,制定并实行有利于现代物流运输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适当调整航道过闸费和航养费标准,促进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结合我市计重收费实际,改革通行费标准统一模式,逐步推行差别化的通行费政策。清理汽车客运市场收费,贯彻《江苏省汽车客运站收费规则》,减轻企业和旅客负担。

10、继续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积极探索运用价费政策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和江苏省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精神,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及其物业收费的监管。完善普通商品住宅价格管理,加强对商品房社会成本监审。及时监测发布商品房价格、成本信息,引导市场价格走势,从严监管住房价格违规行为。

2006年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要点 篇6

2006年公司工会工作在上级工会及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国工会“十四大”精神,认真落实xxx市总工会、xx集团公司、xxx公司各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强企业的民主决

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着力加强工会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工会法》,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极履行工会职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工会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现将公司工会2006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加强思想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工会“十四大”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

按照市总工会和xxx公司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公司工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工会“十四大”会议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并要求各分工会认真组织职工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工会干部、工会会员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重要文件会议精神,把学习活动不断深入,在教育中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职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职工、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职工,使职工树立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员工培养和造就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执行者、xxx集团公司的出色员工、本职业务的熟练专家。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教育,为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新一轮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深化公司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扎实做好厂务公开工作,切实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公司工会高度重视厂务公开工作,把厂务公开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开展,公司专门拟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厂务公开的通知》,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小组,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并在中层干部开展了民主测评工作,要求中层干部按照“讲政治、有本事、肯实干、能自律”的要求进行工作述职,职工代表按照廉政建设、履行职责、工作业绩、管理效能、学习进步、工作作风六个方面对公司全体中层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同时公司各工作岗位都实行了事前公示、公开竞岗,在竞聘工作中,公司工会都进行了参与监督,保证竞岗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度,切实增强了公司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提高了公司管理的科学、民主、规范性。

三、加强了工会组织建设,提高工会工作质量

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公司工会建设,坚持依法治会,规范自身行为,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始终按照工会法的要求,组织好各项工会活动;并积极开展工会信息宣传工作,做到收、管、用好工会经费,同时,为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公司各项工作稳步发展,成了了公司“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及“劳动关系调解委员会”,促使工会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好地为公司各项工作大局服务。

四、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程活动,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围绕公司在经营目标以及在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我公司2006开展了“强技能、提素质”劳动竞赛、安全政策声明演讲及征文比赛、专题知识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同时,为培养造就“四有”职工队伍,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培育和锻造顺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公司还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鼓励员工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人人争做技术能手。通过本人主动申请、基层推荐、领导小组审定的方式产生了36对师徒,并在党群工作部的组织下统一签订了师徒协议,同时,按市总工会精神,择优一对师徒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名师带徒活。通过认真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公司生产系统的员工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已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员工业务技能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

五、掌握职工思想动态,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2006年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要点 篇7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上一篇: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下一篇:城管执法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