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课堂实录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绘本课堂实录(精选8篇)

绘本课堂实录 篇1

上传: 陈白贞

更新时间:2014-9-12 12:37:50 《绘本阅读: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课堂实录

执教: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博陆小学

姜晓燕

教学目标:

1.学习“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思考”阅读绘本童话故事,合理地预测情节的后续发展。

2.能借助故事情节结构图把预测的情节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绘本简介:

《最完美的王子》:有一个公主叫伊莎贝拉,她对所有前来求婚的王子都不满意,因为他们不是太高就是太矮,或是太胖、太瘦、太聪明、太笨、太无聊。公主到花园去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只青蛙,她相信青蛙王子的故事,所以亲吻了那只青蛙,可惜,青蛙没有变成她心目中的完美王子,反而自己变成了青蛙。她不但喜欢吃苍蝇,而且还和那只被她亲过的青蛙结婚,生了一大堆的孩子。

《灰王子》:灰王子长得很瘦小,难看。他有三个毛发浓密、强壮结实的哥哥,常常取笑灰王子的长相。三个哥哥经常带着公主女朋友去皇家迪斯科舞厅玩,灰王子只能在家里做家务。一天,从烟囱里掉下来一个灰头土脸的仙女,她要帮助灰王子实现所有的愿望。究竟灰王子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

教学实录:

一、预测《最完美的王子》下文,体验好玩的故事情节

(出示《青蛙王子》的题目和图片。)

师:谁来用一句话来说说《青蛙王子》这个故事?

生:一只青蛙被一位公主吻了一下,变成了英俊的王子。

师:他说得既简洁,又完整,非常好。

(出示《最完美的王子》的封面。)

师:今天我们要来阅读英国作家保罗·哈里森写的绘本故事《最完美的王子》。从封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似乎跟《青蛙王子》这个童话故事有关。

(教师讲述《最完美的王子》前半段故事——

从前有一位公主,名叫伊莎贝拉。国王和王后希望她像其他公主一样,遇到一位英俊的王子,恋爱结婚,然后生一个或两个孩子。

遗憾的是,伊莎贝拉没有遇到任何她喜欢的王子。‚这个王子好不好?‛王后从窗帘后面探出头来问她。‚不,我不要这个。‛她织着毛衣气呼呼地回答。

她总是说‚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太高就是太矮,或是太胖、太瘦、太聪明、太笨、太蠢、太无聊,总之,他们都不是最完美的王子。

伊莎贝拉觉得很厌烦,她走出王宫,远远地避开那些不完美的王子。你瞧,任凭王子们怎么摇铁门,怎么喊叫,她就是不开门。

有一天,伊莎贝拉散步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只青蛙。她听过青蛙王子的故事,只要公主亲吻青蛙,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最完美的王子就会出现。

伊莎贝拉也想试试看,所以,她靠过去亲吻了一下青蛙。啵!)

师:大家来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生:青蛙被伊莎贝拉公主亲吻后,变成了王子。

师:有没有另外不同的猜想?

生:青蛙没有变成王子。

师:听了你们的猜想,我知道了你们的意见大致分成两派:一方认为青蛙会变王子;另一方认为不会变王子。我们来举手表决。

生:(现场统计人数,同意“不会变王子”的人数特别少。哈哈,两方的人数差距很大哦!)

师: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们来看看故事究竟会怎么发展?

(教师接着讲述故事——伊莎贝拉也想试试看,所以,她靠过去亲吻了一下青蛙。啵!但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青蛙没有变成王子,还是原来的那只青蛙。)

(猜中故事情节的孩子热烈欢呼。)

师:你们真牛!发现了吧,猜的时候,要把原来那个《青蛙王子》的故事打破,要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

(老师讲述后半段故事,引导学生边听边猜——

伊莎贝拉沮丧地回到王宫,她的脸色看起来有一点点绿。国王问她:‚亲爱的,你还好吗?‛伊莎贝拉发出奇怪的声音。

你猜猜银沙贝拉公主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学生们一致猜测是‚呱!‛,与故事吻合。)

吃晚餐的时候,伊莎贝拉什么也吃不下。你猜猜伊莎贝拉公主想吃什么呢?(学生们猜测‚苍蝇!蚊子‛。)

突然,一只苍蝇出现了。伊莎贝拉立刻伸出舌头,咻!苍蝇就被吸进去了。王后说:‚呃!好恶心!‛伊莎贝拉却觉得:‚嗯!好好吃!‛

王后说:‚宝贝,你肯定是太累了,快上去睡觉吧!‛伊莎贝拉就跳啊、跳啊,跳上了楼梯。

这天晚上,王宫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你猜猜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学生们高呼:‚伊莎贝拉变成了青蛙!‛有的孩子还从座位上站起来喊。)一大早,国王和王后去叫公主起床,却发现伊莎贝拉不见了!一只青蛙坐在她的床上。(学生们开心地窃窃私语:‚我们猜对了!‛)

王后尖叫:‚太恶心了!快点把这只恐怖的东西丢掉!‛国王立刻把青蛙丢到窗外。扑通!青蛙掉进了护城河。当然喽!这只青蛙不是普通的青蛙,是公主伊莎贝拉。她无法告诉任何人她是谁,只能呱呱呱地叫着。你是不是替她可怜?公主都不做,居然做一只青蛙。可是你看她脸上的表情,她一点也不伤心哎。变成青蛙,她反而不再烦恼了。因为她在护城河里,遇到心目中最完美的王子,就是前一天她亲吻的那只青蛙。没错,那只青蛙有点绿,而且整天吃苍蝇。但是,现在的伊莎贝拉,也是整天吃苍蝇。他们不但相爱,而且生了一大堆‚孩子‛,大约有三千只哦!

(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惊叹:‚哇——‛)

师:故事讲完了。我们换了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把《青蛙王子》中公主亲吻青蛙会变成王子,换成了什么好玩的故事情节呢?

生:公主亲吻青蛙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反而公主变成了一只青蛙。师:你能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给下列图画排排队吗?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6)(4)(5)

(3)(2)(1)

师:请你们用1~2句话简单地说说每幅图画中的故事情节。

生:伊莎贝拉没有遇到她喜欢的王子。生:伊莎贝拉散步的时候,遇见了一只青蛙。

生:她亲吻了一下青蛙。但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生:伊莎贝拉回到王宫,像青蛙一样吃苍蝇。

生:国王和皇后发现一只青蛙在床上。国王把青蛙丢到了窗外的护城河里。生:伊莎贝拉在护城河里和她亲吻的那只青蛙生活在一起,生了一大推孩子。师: 假如我们把这些故事情节按顺序写在对应的“火车车厢”里,就完成了一辆有趣的“故事列车”。请大家按车轮上标注的数字顺序,自由地读读。(完整地呈现一张《最完美的王子》的学习单“故事列车”,学生朗读体会。教师指出“车厢”里填写的故事情节都很简洁,只要写清楚“谁干什么”即可。)

二、预测《灰王子》结局,创作好玩的故事情节

(出示《灰姑娘》题目。)

师: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请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看来他们对《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很熟悉。)

(出示《灰王子》的封面。)

师:我们把《灰姑娘》换成《灰王子》,女的换成男的,继续“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一起阅读英国作家芭贝·柯尔写的《灰王子》。看看绘本《灰王子》的封面,跟你想象中的王子有什么不一样?

生:灰王子很脏。生:灰王子很瘦。

生:灰王子穿的衣服很破,像个流浪汉。

师:你们从外貌上发现了灰王子的特征。的确,这个灰王子很穷。(教师讲述绘本故事——

灰王子的模样不大像个王子。他瘦瘦的、矮矮的,头发乱蓬蓬,满脸小痘痘。你看,裤子都是补丁,鞋带也不系系好,邋里邋遢的。

他有三个强壮结实、毛发浓密的哥哥。他们总是取笑灰王子的长相。三个哥哥常常带上公主女朋友,一起去皇家迪斯科舞会跳舞。可怜的灰王子却要留在家里洗洗涮涮。

干完了活,灰王子会坐在炉火边,祈祷着自己能像哥哥们那样强壮结实、毛发浓密。这个愿望对他来说真的很迫切,你看地上的铁饼、哑铃、拉环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他正在洗袜子,忽然从烟囱里掉下来一个灰头土脸的仙女。)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

生:仙女用魔法帮助灰王子。

生:仙女要给灰王子变出漂亮的衣服和汽车出来,让他去参加舞会。

师:哈哈,你们猜得好棒哦。看看猜对了没有?(接着讲述绘本故事《灰王子》——

仙女大声说:‚我能实现你所有的愿望!滋滋嘣!踢踢踏!空罐头变成大汽车!毕毕嘣!啵啵啵!送你去跳迪斯科!‛

(画面上出现一辆很小很小的汽车。)这汽车好小哦,比灰王子的鞋子还小。仙女说:‚这不对呀!‛她不灰心,依旧要帮助灰王子。

‚老鼠趾头蝾螈眼儿,烂围裙变身帅衣服,最好是礼服!‛你看看,变出什么来了?(原来变出了一身泳衣。学生们捧腹大笑。)‚可恶!‛仙女心想,‚我没想变泳衣啊!‛仙女使出所有的魔法,说:‚我将实现你最大的心愿,让你变得强壮结实、毛发浓密!‛

大家一起喊:‚‘踢踢踏’好不好?‛(学生喊魔法咒语:‚踢踢踏!‛画面上出现一只硕大无比的猴子。)这下好了!灰王子果真强壮结实、毛发浓密了!居然变成了大猴子。这可怎么办?

‚讨厌!‛仙女说,‚怎么又错了?不过没关系,午夜一到,我的魔法就消失了。‛)

师:你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接下来的故事写在“故事列车”里,要求至少写3节车厢。

(完成学习单二)

师:为了让你写出更好玩的故事情节,我给你们个小提示—— ①变成大猴子的灰王子在赶去舞厅的路上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②当午夜魔法消失的时候,灰王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③灰王子会遇见美丽的公主吗?他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学生在学习单上创作《灰王子》后续故事,并在小组交流自己创作的故事。)

出示要求:

①读一读:把你写的故事情节大声地读给四人小组里的同伴听。没发过言的同学先发言。

②评一评:比一比哪位同伴“换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写的故事最有趣。在同伴的学习单上打上相应的几顶“皇冠”。

展示学生的作品:

第一位学生:三顶“皇冠”获得者。

→ →

师:仔细听,你觉得这位同学哪个故事情节写得很好玩?

生:我觉得“灰王子去参加舞会,大家都嘲笑他。没人愿意和他跳舞。”写得最好玩。

第二位学生:五顶“皇冠”获得者。

后续故事:

灰王子在路上pèng到了jǐng chá。

jǐng chá 把灰王子送进了动物园。灰王子哭了,他喊jiù mìng。

→ → → →

师:喜欢这位同学写的作品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大部分的孩子都举手了。)

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是这位同学的粉丝,那你猜猜我会觉得这位同学哪里写的故事情节很好玩呢?

生:我猜是“警察把灰王子送进了动物园。灰王子哭了,他喊救命。”因为灰王子当时是一只大猴子,应该被关进动物园里。

生:我猜是“灰王子被从动物园里放了出来。”灰王子不应该永远呆在动物园里,他已经变成人了。

师:猜得不错哦,这两个故事情节真的很好玩,我非常喜欢。

(出示故事结尾,留下悬念。)

师:故事的结尾写道:“仙女把灰王子的三个哥哥变成了长翅膀的仆人,三个人在王宫里飞来飞去,洗洗擦擦,一直到永远。”那么究竟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呢?建议大家去读一读《灰王子》这本书。

三、课后练笔,及时巩固

师:今天我们“换了一个好玩的角度来猜”的方式阅读了《最完美的王子》《灰王子》。我这儿还有个故事叫《大红帽》。请你课后也去用“换个好玩的角度去猜”后面的故事情节。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猜,把猜想到的故事情节同样写在“故事列车”里。

绘本课堂实录 篇2

绘本, 英文称Picture Book, 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以绘画为主, 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绘本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知识点, 甚至在绘图中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绘本充实教学内容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 各数的认识》, 绘本则选择的是《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 (2) 》《第四章:数字圈圈》, 绘本中作者是这样描述他写“数字圈圈”的意义的:现在的孩子们都会数数, 也有年仅4岁就能数到10 万的天才儿童。然而, 就像最初写在海伦手掌上的符那样, 我认为这和数学扯不上关系。这本绘本就是想让学生们通过画画这件感兴趣的事情来感受符号的作用, 把人或物描画成简单的符号, 再由更方便简洁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替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11~20各数, 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 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后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在教学中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体会“10个一就是1 个十”。借助摆小棒的活动数数、读数, 初步学会认、读11~19 各数, 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完成“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 解决“2个十是20”这个关键问题。

“数字圈圈”讲的是数字的形成, 先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解数的形成, 低龄的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不讲具体的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知识是永无止境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数数、认数这件事从学生会说话就开始了, 我们成年人每天也会用到数字, 但是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用数字呢?我从绘本“数字圈圈”切入, 从画画说起:当我们画一群马时, 可以很细致地画出马的毛色、神态等特征。但如果只是想表示马的多少时, 可以忽略掉细节, 画成马的示意图, 甚至可以简化成用圆圈来代替马。最后发现, 无论哪种事物, 我们都可以用圆圈来代表个数, 把这些圆圈变成方块, 以便叠放在一起, 但是无论是画圈圈还是叠方块都是很麻烦, 不如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个数的圈吧, 于是就有了数字。而这正是古人从结绳记事、石头计数到发明数字的过程。通过绘本形象的描述, 学生了解到数数不再是单一的操作, 而是经历了数的演变历史。

二、数学绘本拓宽儿童视野

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运用。数学绘本的故事和图画的精美能帮助学生把一个问题想象成一组图像, 当学生遇到知识的疑难时, 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 充分的展开想象, 为自己的理论找到充足的理由。

在讲完关于“找规律”的绘本《超级眼镜》后, 我的学生何佳灿写了一篇名为《我也想拥有超级眼镜》的数学日记, 内容如下: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绘本名叫《超级眼镜》。这本书很有意思:一个叫莫莉的小女孩因为戴了眼镜受到弟弟艾迪的取笑, 于是她运用所掌握的数字规律的知识谎称眼镜具有超级功能, 赢得了弟弟艾迪的敬佩。

莫莉运用的数学知识是数字排序的规律如:2, 4, 6, 8, 10……;1, 2, 3, 4, 5……

读完这本书, 我知道了运用数学规律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例如, 我想找一个门牌是208室的好朋友家, 看见第一个门洞的门牌是101 和102, 那第二个门洞应该是103和104, 依此类推, 第四个门洞是107和108, 我要找的208 应该就在第四个门洞的二层楼。我觉得:数学知识就是莫莉的超级眼镜。我要好好学习, 这样我也能拥有超级眼镜了。

绘本的运用让我的课堂多了色彩, 也让学生多了观察生活的视角, 我的此次课题研究看似已经结题, 实际才刚刚开始。

三、数学绘本服务数学教材

数学绘本的情境提供了学生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 故事的情景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数学问题发生在故事图画中。通过数学绘本与数学教材相结合, 选择与教材适切的绘本, 利用“错时阅读”和“辅助阅读”两种方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与意义。错时阅读即提前阅读或滞后阅读, 提前阅读然后学习相应知识时适时引导, 激发阅读积淀;滞后阅读则是学习相应知识后再阅读, 辅助阅读更多用在概念教学, 辅助教材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绘本安排如下:

绘本,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小学英语教学;绘本阅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笔者爱上了绘本,爱上绘本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源于它的至真、至善、至美。绘本又叫图画书,一本图画书,页数屈指可数,十几页,每一页都配有几行简单的句子。看着唯美的插图,淡淡的情绪随着画面的转换逐渐弥漫、升腾……当你看到最后一页,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意犹未尽,已经装得很满很满。

一、绘本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绘本呢?从字面上来看绘本就是通过绘画而形成的书籍,在小学英语中,我们称之为English Picture Book。Perry Nodelman认为,绘本是通过大量的连贯性的图画与相对较少的文字(或没有文字),互相结合来传递信息或讲述故事的童书。这种配图配文字的书籍,就是我们所说的绘本。

二、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面对如此繁重的课务和学习压力,对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更是出现了不愿学、不好学的现象。这真是让笔者伤透了脑筋。于是,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爱上了绘本,将绘本带入了教学。

绘本这种特殊的教学资源,通过纯正地道、又富有英语文化特色的语言和故事情节,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从而起到提高词汇量、增长知识、丰富情感体验的作用。绘本中精美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样既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故事整体的联想记忆,对小学生的阅读效率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方式。

三、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分享原则

绘本阅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去感受绘本、理解绘本、欣赏绘本和评价绘本的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我们的不同,他们对绘本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比我们能看到的、想到的更多。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尊重学生的智慧,不抹灭他们表达的欲望和叙事的权利;学会倾听,在适当的时候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学会思考,及时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

(二)运用“猜想”策略,猜想绘本情节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合理使用猜想和预测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绘本的阅读和对绘本的理解。这种预测不仅让阅读变得有效,更让阅读变得有趣。绘本的题目、封面,乃至插图都可以成为我们猜想故事情节的小提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欲望,把“我去学”的观念转变成“我要学”“我想学”。这些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

1.根据绘本题目猜故事。例如,在学习绘本故事The Wind and the Sun时,先出示故事题目,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猜猜the wind和the sun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再进行绘本的教与学。

2.根据关键词猜故事。绘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单词和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单词和句子就是绘本中的关键词,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着这关键词展开的。如,在阅读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时,笔者引领学生抓住hungry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展开想象。

学生在绘本阅读时的“猜想”策略还有其他很多种,笔者不一一列举。但是不管哪一种策略,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都是最好的策略。

(三)多种方式阅读,感悟绘本精髓

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学要特别强调朗读感悟。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在绘本阅读时,笔者多采用分角色朗读和小组朗读,最少用的就是集体朗读,因为集体朗读凸显不了绘本的任务个性,但是对那些潜质生和胆怯的学生还是有利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人物的情绪体验,是高兴的、悲伤的还是兴奋的等,进一步体会、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如今,英文绘本已经成为我日常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犹如一个富有童趣的童话世界,学生在色彩鲜艳的图片中遨游,在精美绝伦的句子中徜徉。在这样一个富有梦幻的世界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致提高了,英语语言内涵丰富了,小学英语课堂的空间也更为宽阔。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英语绘本教学是一条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探讨和实践的道路,是一条值得我们继续前行摸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润朴,毕庆丰.小学低年级“英语图画书(故事)”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4(5).

[2]白薇.英文绘本的选择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3(2).

[3]许瑾.英文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设计,2011(27).

绘本课堂实录 篇4

【授 课 人】王益民

【上课时间】9月8日

【上课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17)班教室

【课堂实录】(根据回忆整理):

一、谈话及导入

1.生说5遍奶牛,再说10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部分补充词语。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生在“素材本”上写拼音,师巡看,生读字音,再个别抽读。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素材本”上写作)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服饰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心若止水。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进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评价安恩

师:当我们初识和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生:……

师: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练笔本”上)

【评课内容】

1.朱燕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2.周晶老师: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引人入胜,带着期待与学习的心情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发现王老师的特色在于:回归文本。

王老师通过“初识安恩”、“走进安恩”这两个大的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由表及里细致分析了安恩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开始赏析、点评、归纳,一切显的那么水到渠成,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从中我也感受到王老师本人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透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除此之外,王老师的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地方: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王老师的课。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3.李娟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4.贺利群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5.钱晓莉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6.徐芸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7.赵素青老师:

初听王老师的讲课,顿觉耳目一新。同时,再一次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学生成才是文质兼备的?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颇有所得:

(1)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2)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3)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王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4)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5)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8.邹旭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王老师上的是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他的教学流程很清晰,对人物的分析主要通过“初始安恩--走进安恩--评价安恩”这三步来进行。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也想借用这三部曲:

(1)初识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2)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①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3)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绘本课堂实录 篇5

《望江南》课堂实录

执教者 绍兴县实验中学 茅娟美

11月19日上午第一节于金华五中

教师和学生简单交流几分钟,聊了些有关金华五中前段时间校庆的事情,接着就问学生喜欢不喜欢作文,并且打开百度中收录自己的发表文章的信息给展示给学生看

出示幻灯:课文《望江南》

师:文中的主人公在干吗?

生:在等待爱人

师:爱人等到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她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孤独,寂寞,失望

师:好,说的很好,那么我们就带着自己的认识大声地自由地读三遍

读后——

师: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期望,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在梳洗——

师:50多个同学会有50多个画面,我们写一下画面

教师巡视,指导——

生: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在清晨坐在窗前,精心打扮(实物投影)

师:有人愿意修改吗?

生:“清晨”这里要修改一下,因为没有意境

师;这次梳洗比以前的时候都要早吗?这是怎样的一个清晨?

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生:是一个晓雾将歇,启明星打开的早晨……

生: 在凌晨的前后

生:月夜朦胧,江水还在悠悠地泛着月光

生:惨淡的白色,别人还在睡梦中

教师用红笔在投影里将“清晨”俩字划上了红笔,然后问,还有要修改的吗?

生:我要梳洗一下等待丈夫回来

师:还有吗?关于丈夫她会怎么想?

生:等了那么久,还是希望有个全心的面目出现,可惜现在的是一个憔悴的我

师:你很敏感,文学就需要你这样的一颗敏感的心 师:我们再看看刚才的„怎样打扮‟

生:她抹上胭脂,点上绛唇,梳理青丝三千……那青丝等人来绾,她向天边望去……

师:你特棒,……那青丝三千也是三千烦恼?从哪里来的?

生:从李白的诗歌里来的

师:你太厉害,表达能力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还会怎么打扮呢?

生:挑上另一件华服,细细抚平那褶皱,走到江边,看着江水东去……

师:这简直就是小说……

下面,我们挑一个细节,细细地写下来,从(清晨,打扮,心声)三个方面挑一个……

三分钟后

师:选择早晨背景写作的野马?上来展示一下

生:杨柳飘舞,愁绪亦在随风飘舞,天上还是惨淡的白,草上布着朦胧的霜,不知天上挂的那轮淡月,是否知道那女子的心,风吧!带来了几缕凉意,吹落了……

师:你写的很有节奏感……风吧!名词活用做了动词 生:女子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如愁绪般的丝丝缕缕的青丝三千,女子扑上粉,抹上胭脂,知识没有人为她点上那一抹绛唇,无血色的脸上终有了颜色,她手执了一只金步摇……

师叫学生点评了一下,然后

师:写得好,点评的也好写心声的也要展示一下

生:她想,丈夫远出这么久,他会回来吗?

师:恩,你还没有写好,继续

生:用桃木梳细细梳过及腰的长发,丝丝从指间滑过,直到指尖泛白,放开,莫郎……

我难道终不及你身边的阿娇?

师以及全场鼓掌

教师将以上三个写的比较好的东西的作品合起来朗诵一遍——(稍稍做了修改)

师:你们都睁大了眼睛,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吗?

生:有淡淡地哀愁,……的忧愁

生:动作描写,梳妆打扮上加了细节环境,动作,心理都作了刻画

师:我们平时喜欢写大而空洞的东西,比方说“清晨”……我们要细节背景

出示幻灯——舍大取小绘细节

师:剩下的几句诗中还有画面,我们就挑其中一句写吧,最难写的“肠断白萍洲”就留给老师吧……

幻灯——配背景 写动作 听心声

同时教师立即就在电脑上即兴写了起来——

生……

师:你笔下的女子的哀愁,除了一江春水没有人能理解

生:女子拂袖走过窗前……江上点点白帆都是匆匆的过客,没有一个是我的归人……

师:很有音乐感……

生:你在江上凝望着,一艘艘的船过去了,一只没有,两只没有,三只也没有,没有,没有,思念,希望一点点减少……

继续展示

师:有没有写斜晖脉脉的?

生:船只……希望落空……落日本无意,流水也无情……

师:我们班真是卧龙藏虎,……老师都不敢给你们看了,你们还要看吗?

生一齐:要

师:那老师只好献丑了……

屏幕展示:江水茫茫,一块孤零零的小洲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飘荡着,如一株无根的浮萍无处归宿,小洲上不知名的荒草失却了青绿的颜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只离群的孤雁扑啦啦从青草中飞起,发出一声悲鸣,是呼唤?还是哀叹?如血的残阳映照着江面,风夹带的晚露荡漾着,荡漾着,也一定漾进爱人湿漉漉的心……

师总结完毕,说:老师送你们几句话(面对作文这座高山(幻灯显示)

我们可以仰望

但决不跪拜

那么,试着换一种简单的方法

风景会这边独好

《武陵春》课堂实录(优质课一等奖)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设计很好,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宁波市海曙区翠柏中学 李晶 武 陵 春

教学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导入新课

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

三、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

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关照,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

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了解词人,解读内心

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61558;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打出幻灯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8226;万章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的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

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时也”

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小结: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受,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或许《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师生齐读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板书: 旷世孤独

国破夫亡 直接 抒 愁 传 细节

触景 生 摹 武陵春

春晚 [1]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2],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3],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4],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5],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1]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2]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3] 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5] 舴艋(zéměng 责猛)舟:形似蚱蜢的小舟。

赏析: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懒于梳头。风物依旧,人世已变一切事情都已完,想要诉苦衷,眼泪早已流。

七上《夏》课堂实录 篇6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初级中学 张治明 邮编:44261

3(老师宣布上课,师生问好。学生喊班级口号)

一、激情导入。

师:一年四季是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我们可以感受不同时节不同风光的魅力。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生1:我喜欢春天,草长莺飞,姹紫嫣红,一切都生机勃勃。

生2:我也喜欢春天,可以卸去厚厚的冬装,活动自如,充满希望。

生3:我和她相反,喜欢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但也意味着过年临近。(生笑)

生4:我喜欢秋天,天高云淡,气候适宜,那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累累的果实在枝头笑弯了腰,火红的枫叶点燃了秋天的热情!

师:说得真好,富有诗意。还少哪个季节?

生:夏天。

生5:夏天太热了,让人提不起劲,就想进空调间。(生笑)

生6:我本来也这样认为,但预习了课文后,我对夏天的看法改变了,它是很热烈,很富有激情的,比春天更有旺盛的生机。(一些同学附和点头)

师:确实,一般人都认为夏天烈日炎炎、挥汗如雨,很难找到喜欢它的理由。而当代作家梁衡却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同学们通过预习就能深受感染,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梁衡笔下的《夏》(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师:刚才的发言让老师有了一种感觉,大家课前对文章经过了认真的预习,希望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能不断加深这种肯定。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小黑板:1.给加点字注音。

迸发()芊芊细草()旋律()挑()着绿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磅(bó)(pú fú)苦(sè)

3.解释词语。

春华秋实闲情逸致

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其余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老师巡回。师: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生大声地:正确。

师:大家课前准备很充分。磅礴的“礴”和苦涩的“涩”都是左右结构,旋律的“律”字拼音要有两点,书写的时候要注意。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两遍。生大声地朗读,加深印象。

(二)理清课文思路。

师:通过预习,你能不能马上说出,作者梁衡对夏天有怎样的感情?生4:热爱。

生5:赞美。

师:文中有明确的话吗?

生齐:我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大家要读出赞美之情,应抓住什么词语重读?

生6:赞美。

生7:大声,表示力度。

生8:还有夏季一词,是歌颂的对象。

生齐读。

师:作者对夏天的热爱赞美都围绕夏天的哪些景物来描写的?

生9:太阳、麦浪、热风

生10:棉苗、高梁、玉米、瓜秧

生11:黛色长墙。

师:那是什么?

生11:是草。

师:能不能更确切些?细草也是草。

生11:哦,应该是厚、密的草。

生12:,蝉儿。

师:夏天的景物单是一些自然风光和植物构成的吗?

生13:还有辛勤的农民。

师:对了,还有夏天的人们,也是夏天的一景。瞧,作者多有观察力,看到了夏天特有的自然风光、植物和人,这些夏天的美丽的景物(板书:景美)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14:二、三、四段。

师:体现了夏天哪些特点?

生15:紧张、热烈、急促。

师:文章哪一段?

生齐:第一段。

师:这是夏天的旋律,是夏天的特点。(板书:紧张、热烈、急促)师:可见,本文的结构?

生二齐:总分总。

三、赏析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师:既然夏天的特点是依赖我们刚才提到的景物表现出来的,那么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内容来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举一到两个例子进行分析。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小黑板提示:

1、修辞手法

2、传神的动词、形容词

3、描写手法

(学生激烈地讨论,老师来回走动,并且不时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师:有了结果的小组请举手示意。(个别小组有人举手,老师等待,举手人数渐多。)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哪一组先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生1:文章的第四段“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作者运用一些动词,通过写农民的表现来体现夏天的紧张、急促的特点的。(生读得缓慢、抒情。)师:这些属于什么描写?

生1:动作描写,也有心理描写。

生2:农民人数很多的,也属于场面描写。

师:很好,那这样的场面,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

生3:人声鼎沸。

生4:热火朝天。

师:这样热火朝天的场景,刚才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其特点?好,你自己说。生1:没有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农民的心里很着急很紧张也没有读出来。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的着急?

生1: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师:要怎样读?你试一下。(生一口气读得很急。)

师:其他同学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5:没有轻重缓急的区别。前面提到“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而下面的“快割,快割”和“快打,快打”正好照应,要读得急、快,“弯着腰,流着汗”表现场面热烈,音调要微微高些。而其他地方,可以稍微读得缓和一下,来衬托急。

师:真厉害,看来你在朗读上有很高的天赋。能让大家欣赏一下你的朗读吗?(生读,很有味道。)

全班鼓掌。

师:真棒,本来老师想读一下的,这下就不班门弄斧啦。(生笑)看来,在朗读的时候,要抓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语调、语速的变化,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来,我们学着她的语气、节奏,一起读一读。

师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师:其他小组的成果汇报?

生6:“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里不仅通过农作物,还通过自然景物来体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

师:这里更能体现夏天怎样的特点?

生6:热烈。

师:看黑板,语言描写上是怎样来体现这种热烈的?有修辞手法的使用吗?有一些用的好的词语吗?

生6: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浪比喻成热浪,把汽车比喻成舰船。生7:不仅是汽车,还有山、云,都比喻成了舰船。

师:看得很仔细,不错。那么这一比喻有什么作用?

生8: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夏天麦田的蓬勃、旺盛的气势,麦田无边无际,麦穗在风吹下,形成热浪,加上“扑打”,一种夏天力量的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师:你可以去当文学评论家或鉴赏者,字字精彩。

生9:这里的“烘烤”突出夏天的炎热。

生10:我看到一些写颜色的词语,火红、金黄都是很亮的色彩,只有夏天才配得上用他们,很大气。

师:你的分析也很大气。

师:如果我们朗读这段,可以从哪些词语上进行处理?

生10:火红、烘烤、金黄、翻滚、扑打、浮动要读得重,要读出气势与力量。

生11:涌、主宰、熟透也应重读。

师:这些词语都用得很到位,把夏天的热烈表现了出来,我们先请力量的代表——男生一起来读。

男生读,读得气势磅礴。

师:怎么样?(大家一起点头赞同。)我们一起来,一起感受夏天的热烈。全班齐读,比前一次更加有力,更加有气势。

生12:文章第三段中“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重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写棉苗、高粱、玉米、瓜秧这些植物的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写出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师:分析恰当。大家能帮植物配一下音吗?在这样的季节,他们会说什么呢?用第一人称吧。

生13:我要快快长大,回报主人的辛勤付出。

师:喝水不忘掘井人。

生14:大家一起努力长大啊,我们付出汗水,到秋天就会有收获的。

师:心里很急,一心想快快成熟,急促的旋律。每个人都试着把植物的心情放进去读一读。

生自由试读。

师:我们女生也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女生齐读。读得较好。

生5:因为是拟人手法,我觉得还应该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的可爱神态读出来。挑、举、匍匐这几个词可以重读,这样会更好一点。

师:你又带给我惊喜了,你读一下。(生读,比集体读更有味道。)看来,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善于思考分析,敢于挑战,会不断进步。老师向你学习。全班鼓掌。

生15:我们小组分析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通过描写人们的动作行为表现夏天的急促和紧张。

(生读得很急)

师:这里的“可是”是什么意思?表示转折吗?

生齐声:不是。

生15:应该是“是不是”的意思,表示担心害怕。

师:他们担心害怕什么?

生15:可千万不要下雨啊。

师: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一种担忧和焦虑。抓住两个“可是”。你重新读一下。

(生读,有很大进步)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全班齐读)

师:这里农民的表现最能体现夏哪一特点?

生齐声:紧张。

师:他们除了紧张收麦打麦外,还紧张什么?

生16:还要忙着追肥、浇水。

师:为什么?

生16: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师:从“挑”字你看出什么?想想我们生活中用“挑”字的场合。生17:人们愿意这样去奉献,是农民主动的行为。

生18:农民对自己的责任很看重。

师:对,就如“挑起了中国的大梁”。

生19:农民劳作的勤劳辛苦。

师:文章中有没有表现农民勤劳辛苦的句子?

生20:夏,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是农民辛勤的汗水。

师:很好。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赞美夏天,是赞美夏天自然风光的热烈、气势,是赞美夏天植物蓬勃生长的旺盛生命力,更是赞美了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板书:人勤赞美夏天、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课堂反馈。

师:同学们在课上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我相信大家的学习一定是有效的,高效的。我们自己来检查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完成《自主检测》“合作探究”第4大题1、3、4。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内容,老师巡回其间,不时指点。

(学生回答、集体讨论,老师强调答题的规范性,反馈有效。)

五、拓展延伸。

师:文章第五段说,历代文人很少写夏天,的确,描写夏天的诗词歌赋最少。老师找了两首诗歌,请你比较这两位作者对夏天的感情和课文表达的有什么不同。

小黑板展示诗歌:

苦行

唐 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生1:王维的诗歌写的是夏天的炎热、干涸,表达对夏天的不满之情。师: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是?

生1:重,苦。穿很少的衣服就觉得多了,树很密很多也不觉得阴凉。师:《山亭夏日》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2:《山亭夏日》有楼台倒影,有水晶帘,有微风,有蔷薇花香,景色比较美丽,很温馨,不像夏天的景色。

师:为什么这些景色是温馨的呢?从环境角度看。

生3:哦,在山中的亭子里,树多,又宁静,会比较阴凉。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情?

生4:很悠闲,很恬静。

师:的确,不同的人由于环境不同,认识态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而不同的景物选择也能传递作者不同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师:所以,请你选择一些具体的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锤炼一些词语,对所选择的景物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某一季节的独特感受。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梁衡

景美赞美夏天

紧张热烈急促

绘本读写课堂范式与实施路径 篇7

日本松居直先生认为, 我们呈现的绘本, 只是“绘本的入口”, 真正的绘本是孩子阅读时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一本。那如何借这个“绘本的入口”, 让学生在心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我们必须指点一些基本的路径给学生。

一、单册绘本读写

1.绘本读写中的“读”。

(1) 如何读图。读图重在培养学生的“图感”。线条的粗、细、弯、直都在述说着故事。粗、直的线条, 能给人刚硬、锐利、严峻和秩序感, 细、弯的线条则给人柔美、平和、温馨的感受。再如构图, 往往通过画面中各种物体的位置、轨迹、视角、比例等, 借此营造空间场景, 表现整体局势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故事书的封面, 往往会把故事主角或重要元素置于画面的中间, 凸显绘本的主题。通过角色的位置关系, 体现人物的尊卑、态度、心情等。如《鸭子骑车记》里鸭子遇到小老鼠那张图, 鸭子居于上方, 占据了一半的画面, 小老鼠缩在左下角, 还不及鸭子的一个脚掌大。这样的构图安排, 生动地表现了角色内在的心理状态。

又如颜色, 也会牵动读者的感受与情绪, 通过色彩认知上的联想, 理解作者要传递的想法。暖色系列给人温暖的感受, 绿色给人生机勃勃的联想, 黑色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等。如和死亡相关的绘本, 大多是用黑色或灰色来表现, 传达害怕和恐惧的情绪。

细节能带给读者发现的乐趣, 促进愉快的持续阅读。很多细节是作家有意为之, 暗示作者的意图, 带领读者走进故事, 更深入地感受故事。读图的切入点还有很多, 如造型、象征等, 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 看图有“看”法, 才会有想法, 有想法才能学有所得。

(2) 如何读文。绘本中的文字, 是另一种信息源。因“绘本是成人读给儿童听的读物”, 所以, 绘本的语言具有音韵美。读文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第一种, 教师读, 学生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边翻页边读故事, 学生会随着教师的讲述, 悠悠然进入故事的世界。绘本中的图像是静止的, 可是学生听着老师讲述故事, 看到的绘本图像就会生动地“活”起来。“用耳朵听来的语言, 不断地使画活动起来, 形成更为广阔的世界。孩子就是这样来体验绘本, 体验着自己创作出绘本的故事世界。这种体验实际上触及了绘本的本质。”

第二种, 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读, 能创造出欢乐的阅读氛围。但, 这种方式不适合把故事从头读到尾, 更适合读故事中的某个精彩片段。如《和甘伯伯去游河》中的小动物在船上乱踢乱咬、乱踩乱跳导致船翻了的那个片段, 在师生共读中, 学生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和故事的内涵。

第三种, 学生读。学生读片段, 一般富有节奏, 或者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如《好饿的毛毛虫》中, 有这么一段:“星期六, 他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 一个冰淇淋蛋筒, 一条腌黄瓜, 一片奶酪, 一截火腿, 一根棒棒糖, 一块樱桃派, 一条红肠, 一个纸杯蛋糕和一片西瓜。”除了“截”这个量词, 语句中的数量词和事物, 学生生活中都接触过、使用过, 读起来不会有困难, 再加上前面教师的朗读示范, 让学生阅读这个片段, 能激发他们挑战阅读的快感, 感受“我会阅读”的喜悦。

2.绘本读写中的“写”。

低段的学生, 识字量不大, 会写的字更少。如果一味要求他们用文字来书写自己阅读中的发现、体会、感受等, 会挫伤他们读写的兴趣和积极性。“写”重在阅读后触动心灵的敞开。在绘本读写中, “写”是一种灵活的形式, 有时是演, 有时是说, 有时是做, 有时是画……也可在“用身体写作”的基础上, 再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同的绘本, 读写活动在课堂中的实施也各有不同。

(1) “读———编———写”。绘本中的图画就像一座座“桥”, 连接着文字内容和读者的心。好的绘本图画, 就似活了一般, 读者从图画中捕捉到的不是定格的图像, 而是“有音乐流动感”的画面, 这一张张图画是文本的延续和诠释。

每一个学生都是读图的天才。以“图”为主导型的绘本中, 文字不多, 但图画精妙绝伦, 给儿童新鲜的视觉享受。图画里蕴藏着的“秘密故事”, 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出人意料的构思。运用图画的张力, 引导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鲜活的文字让画面立体、灵动起来, 写出“原文本”未表达的故事。

例如,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经典绘本, 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用文字讲述的, 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简单描述了萝丝散步经过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用图画讲的狐狸追逐母鸡跌宕起伏的故事, 文字里只字未提的这只狐狸, 它上蹿下跳, 跟在母鸡萝丝的屁股后头, 一心想把它吃掉, 可是却倒霉透顶, 出尽了洋相。文字的简洁平淡和画面的丰富有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读来令人捧腹。课堂上, 教师和儿童一起阅读, 在开怀大笑的同时, 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 再让儿童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笑的场景写一写, 他们定会兴致勃勃, 洋洋洒洒, 一蹴而就, 且文字中会洋溢出阵阵笑声。

像这样, 文字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图画隐含着更丰富的另一个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如美国大卫·香农的“大卫系列” (《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 , 瑞士莫妮克·弗利克斯的《无字书·大风》等等, 都是文字非常简洁甚至没有文字, 但是从画面里却可以读出一个又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这样的绘本能够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 展开联想和想象, 让儿童有话可写, 又能写得兴味盎然。

(2) “读———说———写”。很多绘本, 用精简、有韵味的优美文字来铺陈故事。这样的一种文字叙述, 不但能打动儿童的心, 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 让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文。绘本故事的主旨不是家长或教师说教给儿童的, 而是儿童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发现、去思考、去感受、去言说, 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的。

《逃家小兔》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故事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在幻想中, 用语言玩追逐的游戏。小兔说它要跑走了, 兔妈妈说:“你要是跑走了, 我就去追你, 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一场欢快而奇特的语言对话游戏就这样展开了:

“如果你来追我, ”小兔说, “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 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 ”妈妈说, “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 ”小兔说, “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 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 ”妈妈说, “我就变成爬山的人, 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

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 构成了这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呢?兔妈妈又会怎么去追呢?儿童在阅读的时候, 不自觉地就会模仿绘本中的语言格式, 围绕故事主旨, 进行“变、变、变”。

儿童在读绘本的时候, 是没有故事主旨概念的, 他们能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故事的主旨, 但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因此, 教师要提供给儿童“续写自己故事”的机会, 让他们根据主旨, 采用绘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 把绘本语言迁移运用到他们自己熟悉的、相似的情境中, 实现语言的学习迁移。这种选择性的模仿, 不是对绘本语言的机械模仿, 也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 乃是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 又具有新颖性。儿童不但积淀了富有童趣的典范语言, 更为重要的是, 愉悦了心灵, 丰满了精神。

围绕故事主旨, 采用重复段式的表现手法, 可以进行读写的绘本故事也有很多, 如《小猪变形记》《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等。

(3) “读———猜———写”。一本优秀的绘本, 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让儿童着魔, 他们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故事有情节, 有悬念, 有一个又一个的因果关系隐藏在故事里, 就像一个个预先设计好了的问与答, 能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 邀请读者参与到故事之中。塞缪尔·约翰逊曾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孩子的好奇心总是非常强的。他们总是想探究未知的事物, 寻找未知的答案。”绘本故事创设的悬疑, 令儿童乐此不疲地猜测, 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所猜测的和绘本描述的一致, 他们表达的热情空前高涨。

《苏菲生气了》这个绘本故事, 讲一个叫苏菲的小姑娘, 因为姐姐抢了她的玩具, 妈妈还帮姐姐说话, 她非常非常生气。绘本中用了“竖起的头发、狮子、火”等形象, 来表现苏菲愤怒的情绪, 而后出现了两幅图画, 文字描述是:“苏菲现在是一座火山, 就要爆发。当苏菲生起气来———真的真的生起气来……”

苏菲真的生起气来会怎样呢?故事讲到这儿, 孩子的心会不由自主地被“拎”起来, 内心在揣度, 在猜测, 在根据自己的生气模样编织故事。

每一种猜写都透着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 从心底滋生出的是属于他们的那个故事。绘本中的省略号, 往往会出现在前一页文字的末尾, 给儿童提供了猜测的想象空间。《爷爷一定有办法》《有个性的羊》《小猪变形记》等绘本, 无不如此。

(4) “读———辨———写”。绘本的创作主要是面向低龄儿童, 因而情节会比较简单, 一般是围绕主人公讲述一个故事。但在故事的配角身上, 往往还会隐藏着更多有趣的故事。这些“配角故事”, 就是可开发的写话题材。儿童阅读完绘本故事后, 教师如能创设情境, 把主人公经历的某个情节、某个片段“转移”到配角身上, 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儿童对这样的假设, 是非常乐于挑战的, 写话的兴致就会在瞬间绽放。

《笨拙的螃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螃蟹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 因为不管他干什么, 笨拙的大钳子总是碍事儿。后来, 章鱼被水草困住, 尼尼用大钳子剪断水草, 救出了章鱼。原来, 笨拙的大钳子也有很管用的一面。从此, 尼尼终于不再嫌弃自己的大钳子了。

故事中的配角章鱼、水母、乌龟最大的缺点在哪里呢?这些缺点又会怎么变成优点?讲完螃蟹尼尼的故事, 教师就可设计“章鱼嫌自己喷出来的汁液黑, 太脏了, 要把汁液变成无色的”, “水母觉得自己的触手太多, 把脸都遮住了, 要把触手都去掉”, “海龟觉得自己天天背着龟壳, 太累了, 想把龟壳拿掉”三个话题, 让儿童辨析:它们的想法对吗, 为什么?然后请他们选择一个动物, 写一写, 劝一劝。

如果说螃蟹尼尼对自己大钳子的认可是儿童初始的学习, 那么写“劝解词”就是后期的运用。在“劝解词”的撰写过程中, 儿童实现了从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从而促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儿童会再次感受到, 自己认为难看的、没用的东西, 在适当的时候, 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甚至保护自己的生命。

绘本读写的路径还有很多。如“读———绘———写”, 即读读绘本故事, 根据绘本故事的主旨, 推测情节的发展, 先画一画情节发展中的某个环节和片段, 再写一写主要内容。如《小猪变形记》, 小猪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儿童会画出变成鱼、老虎、蝙蝠等等形状的小猪, 再仿照课文的语言对话格式, 写一写自己所画的内容。到了二年级, 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创作绘本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 学生们非常喜欢。有的学生, 甚至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 因为, 他们不觉得这是在写作, 而是在玩和创造。

当然 , 绘本读写 还有“读———做———写”“ 读———演———写”等多种方式。

二、多册绘本读写

多册绘本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现至上”, 发现图画的秘密, 发现文字的美妙, 发现图文结合中的趣味……提供具有共同特质的多个绘本, 让学生在“绘本群”中纵横穿梭, 引导他们多角度阅读, 多角度收集信息, 不断获得发现, 再通过交流、讨论, 达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采用各种方式的“写”, 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这样的绘本群书读写活动, 是回归儿童本身、顺应儿童本源、扎根儿童生活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儿童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读写实践中, 获得读写经验, 促进心智的成长。

(一) 群书组合的原则

绘本群书读写, 教学材料的组织是关键, 也就是说, 把哪几个绘本该如何放在一起是教学的关键。“为什么选取这些绘本?”“这些绘本之间的读写联结点在哪里?”“这些绘本该如何进行加工、调整及再创造?”等等, 这些问题, 教师都要有清晰而全面的思考, 如此, 绘本群书读写才能跳出“书籍数量叠加”的简单模式。

在绘本群书读写中, 要明确几个观点:一是“群书”是彼此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学习材料, 它们共同作用于读写活动, 不存在主次之分;二是“群书”具有某些方面内在的关联性, 且这些关联性儿童通过阅读能够发现、认识, 并产生新的意义。

绘本群书组合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联结性。

选取组成“群书”的绘本, 在绘本与绘本之间、儿童与绘本之间要具可联结性。这种联结, 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追索联结。根据多个绘本间的人物、情节、语言、图像、主旨等显著相同点或相异点进行联结, 在比较中激发学生兴趣。

自由联结。绘本故事同儿童的自身经验相联结。在群书读写中, 引导儿童置身其中, 享受故事的美妙和读写的愉悦。

2.可对比性。

如果说“联结”是由此及彼的过程, 那么“对比”则是对绘本群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比较阅读。对比过程, 强调儿童发散性的思维。在绘本群书中, 要能够选出一两个最能刺激儿童兴奋点的环节、内容, 或提出某个问题。

绘本群书的可对比性, 容易引发儿童的讨论, 甚至争论。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打开话匣子, 畅所欲言。这样的群书材料组合是最佳的。

3.可统整性。

绘本群书的组合, 还要关注到可统整性。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或用自己的方式对绘本群书作比较赏读后, 可以得出整体性的结论, 将原来不同绘本中本无联系的若干信息, 经由联想、类比、分析后重新加以排列组合, 形成新的优化信息群。

(二) 群书组合的方式

有了这样的组合原则, 我们就会设计出多种绘本群书读写的组合方式。

1. 同一作家系列作品的组合。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绘画风格。在系列作品中, 这种风格的传承和运用会更加明显, 表现在人物角色相同、叙述方式相近、绘画风格一致等方面。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呈现方式, 近似于文学作品的反复手法, 利于儿童在阅读比较中发现。在这种可预测的比较阅读中, 不断地发现, 乐此不疲, 语言和思维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 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组合。

很多绘本, 虽然作者不同, 但是反映和表现的主题却完全相同。如“自我认知”“爱护环境”“亲子感情”“认识死亡”等。每一个主题, 都可以罗列大量的优秀绘本。一次主题群书读写, 犹如把儿童带进一个绚丽丰富的世界。

对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群书进行读写, 便于帮助儿童建立一种鲜明的主题意识, 逐渐体会到阅读是有明确意识的, 从而逐渐增强阅读的主动性, 培养儿童理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3. 比较式赏析读写系列组合。

选择相关的绘本, 就某一个点, 进行比较式的赏析与读写, 也是绘本群书读写的一种组合方式。

(1) 关注人物形象的比较读写。庆子·凯萨滋的《我的幸运一天》和阿兰·麦特《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小猪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小猪的冷静、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2) 关注故事情节的比较读写。还以《我的幸运一天》和《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为例, 这两个绘本故事除了人物形象相似外, 故事情节也极其相似, 都是讲小猪被敌人所抓, 小猪动脑子想办法, 最后逃离魔爪。故事情节非常相似, 只是采用的逃离方法不同。

(3) 关注绘画风格的比较读写。日本新美南吉创作的《小狐狸买手套》, 在我国市场上, 就有多个版本的绘本, 有黑井健图、彭懿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 还有若山宪图、崔维燕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画家不同, 绘画风格不同, 细节处理不同。把这样的绘本放在一起阅读, 儿童的发现会让我们惊叹。

(4) 关注叙述方式的比较读写。英国罗伦·乔尔德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和英国艾伦·杜兰的《汉堡男孩》, 这两本图画书都是讲挑食儿童的故事。《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讲了一个叫查理的男孩, 哄妹妹萝拉吃东西的故事。故事就在兄妹之间俏皮、充满想象力与游戏色彩的对话中展开。《汉堡男孩》也是讲一个叫维尼的小朋友除了汉堡什么都不吃, 结果变成了巨型汉堡后发生的一系列惊险故事。故事想象丰富, 惊险刺激。两个绘本以挑食为主题, 但是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5) 关注思辨色彩的比较读写。美国琼·穆特的《石头汤》和美国德瑞克·莫森 (文) 、泰拉·葛拦罕·金恩 (图) 的《敌人派》组合。《石头汤》讲述了三个和尚来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 用煮石头汤的方法, 让心肠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的村民们懂得分享, 明白付出越多回报越多。《敌人派》则讲述一个小朋友如何将自己的头号大敌人变成好朋友的秘诀。这两个故事都是从心灵的封闭走向开放, 从坚硬转向柔软, 思辨色彩浓郁, 具有生活指导意义。

(6) 关注绘本主旨的比较读写。德国赫姆·海恩的《最奇妙的蛋》和日本中川李枝子 (文) 、山胁百合子 (图) 的《古利和古拉》组合。这两个绘本, 除了赞赏、爱、快乐等主旨外, 都有一份对创意无限的追求。《最奇妙的蛋》, 传递出“奇妙”没有统一的标准, 只要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赞美的。《古利和古拉》故事的创意就像泉水, 汩汩流出:做蛋糕场地选择的逆向思维———把材料拿到现场做。鸡蛋壳可以做成什么呢?吸引着儿童边读边围绕主旨放飞想象。

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角度, 如“语言风格”“故事结构”等, 只要是儿童有兴趣的, 都可以作为群书比较读写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三) 群书读写课堂实施方式

绘本群书组合, 侧重点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读写活动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即便是相同绘本的组合, 也可以从不同的读写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低段绘本读写的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根据儿童对群书的反应过程, 群书读写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承接式。

承接式一般有着相同的主题、主旨或核心概念等。前一本书侧重对主题、主旨和核心概念等的理解, 后一本书要侧重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如《最奇妙的蛋》和《古利和古拉》的群书读写, 通过对《最奇妙的蛋》的阅读, 重点理解“最奇妙”这个核心概念, 再运用《古利和古拉》最奇妙的想象, 让学生说写属于自己的奇妙故事。

2.并列式。

并列式一般主题相同, 风格相同, 表现方式相同, 这样的组合一般出自同一作家的同一类作品。如《我爸爸》和《我妈妈》的群书读写, 让学生自由选择读, 更喜欢妈妈的读《我妈妈》, 更喜欢爸爸的读《我爸爸》, 读完后交流, 并画一画, 写一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3.聚合式。

聚合式是通过阅读多个文本, 发现“奇”“崛”之处, 思考“奇”处之巧妙, “崛”处之必然。由这样的思考路径, 创编另一故事的结局。如“鼠小弟系列”, 师生共同阅读《鼠小弟, 鼠小弟》《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发现故事结尾的妙趣, 再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 思考如何让垂头丧气拖着被拉得像绳子一样长的鼠小弟开心起来呢?说说、画画、写写故事的结局。

4.总分式。

总分式是一本带多本的群书阅读, 所选群书一般表现方式相同, 或叙述结构相同。可以师生先共读其中的一本, 从多个角度讨论故事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等。如师生共读《这是谁的肚脐眼》一书, 从“一直变”“一直不变”“突然变”三个角度去探索, 发现绘本故事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尝试阅读《抱抱》, 交流三个角度的信息, 发现绘本创作的秘密, 尝试创编简单的绘本。

绘本和语文课堂的那些事儿 篇8

【关键词】绘本阅读 兴趣 想象 理解 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57-02

一、研究背景

绘本有着精美的图画和充满趣味性的文字,迎合了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小学低年级,作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让孩子能从读书中真正获取快乐。许多传统的课外读物通篇大段的文字,语言比较枯燥乏味,孩子们把读书当成了一种负担和任务,不知不觉和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而绘本却深受各种年龄段孩子的喜爱,孩子们真正从中得到了乐趣。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而这种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单单凭借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绘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能够让孩子感受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风土人情,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通过读书就能得到不同的经历和感悟。孩子们通过读绘本能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是一个提高文学素养的过程,在读绘本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习语文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让孩子们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绘本的种类

1.有关父母形象的绘本:

《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的妈妈真麻烦》等。

2.学会控制情绪的绘本:

《生气的亚瑟》、《生气汤》等。

3.正确面对死亡的绘本: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獾的礼物》等。

4.抒解害怕与恐惧的绘本:

《雷公糕》、《床底下的怪物》等。

5.鼓励自由创作的绘本:

《蜡笔盒的故事》、《美术课》等。

6.了解与珍惜友情的绘本:

《大手握小手》、《最珍贵的宝贝》等。

7.学习面对成长的绘本:

《小女儿长大了》、《有什么毛病》等。

8.学习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绘本:

《白鸽少年》、《公主的月亮》等。

9.爱护大自然与动物的绘本:

《我爱大自然》、《小羊的宠物》等。

10.了解生命与爱生命的绘本:

《活了100万次的猫》、《幸福的大桌子》等。

三、绘本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意义

1.绘本能培养学生对图画观察能力,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

绘本上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文字较一般的读物要少,主要以图画为主。在绘本里,图画不是无足轻重的插图,不是书籍的装饰,而是书的灵魂,有些绘本甚至没有字,完全凭借图片来传递信息。孩子想要了解完整的故事,必须通过观察图画才能获得信息,这就促使孩子不得不关注图画的细节,学会看图来了解故事的内容,逐渐培养了孩子将几幅画在脑海中加工,进而组织成一个故事的能力。

2.绘本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绘本的情节一般比较曲折、离奇,图片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优美,富有传奇色彩。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感受来讲述时,能够将孩子带入绘本所描绘的情境中,给孩子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美的感受,让孩子忍不住继续追寻故事的发展,进而产生读更多绘本的欲望,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3.绘本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绘本故事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下的产物,孩子通过绘本的文字和图画,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孩子的创造力会得到提高。绘本里文字较少,图画较多,不像一般的故事书将整个故事呈现给了孩子,这样让孩子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孩子可以根据图片自己联想情节,加入自己的想法,绘本的主人公之间进行了怎样的对话,说话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设计的主动权都交到了孩子的手中,孩子会自己在脑中勾勒出整个故事,包括每一个细节的扩充,并进行自己喜欢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会出现同一本绘本让不同的孩子来读,一千个孩子眼中就有一千种故事。

4.绘本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内课文的理解。

有很多绘本的内容与我们课本上的课文内容都有联系,如这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进行了一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讨活动,其中就有绘本和课文的融合。老师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中的两篇课文《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和绘本《小房子》整合起来,将主题定为《世界为谁而存在》,与第六单元保护环境的主题相呼应。

5.绘本能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增加语言积累。

绘本上虽然文字较少,但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方式有很多种:配乐朗读,看图讲述,角色扮演,边读边讨论,故事接龙等。

绘本教学和课堂的磨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繁重的课内教学中穿插绘本教学,如何平衡课本教学与绘本教学的关系,这些都是现阶段还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但是绘本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给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带来更多活力,让孩子们更加喜爱阅读,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张丽平.《依托绘本阅读,提升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住户(业主)消防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寒假学习工作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