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精选7篇)
为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院实际,就医学检验工作人员的资质认定或考核、能力评价制定如下制度。
一、资质认定准入
1、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大中专或更高学历的学生,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经岗前培训考试考核合格,从事相应项目的检验工作。
2、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没有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在检验科已取得从业资质的带领下从事检验工作,不得单独操作,或出检验报告。
二、培训考核
1、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务人员的技术考核工作,每年一次。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相应岗位工作。
2、检验科每半年进行一次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教育,并进行考核。对新进人员医院和科室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并考试合格。
三、能力评价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2年进行一次临床技术工作人员能力评价,经“三基”考试考核合格,由医务科下达准入通知,从事相应的检验项目工作(理论75分合格,技能90分合格)。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可以补考一次,再不合格者不得从事相应工作。
四、分级授权
初级技术职称:可以从事临床细胞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高年资初级技术职称可以从事输血学检验。
关键词:食品检验,资质认定,运行,改进
1 前言
2010年11月1日起, 国家认监委印发的《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开始实施, 该准则将卫生部颁发的《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相结合[1], 设立了一套完善高效的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 充分体现出国家政府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将法定条文运用到实际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此, 实现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改进对策
食品检验机构是关乎民生的重要机构, 其任务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出具高质量的检验告。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 我们应当从整体入手, 坚持食品检验机构和实验室两大方向相结合, 全方位控制影响检验报告的因素, 包括人员、仪器设备、检验方法、软件等多方面。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在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探讨持续改进体系需达到的几点要求。
2.1 人员的要求
人员是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运行的主体, 没有专业合理的团队, 一切操作将无法进行。在管理体系中, 应当包括两类工作人员, 一类负责运行, 另一类负责监督。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等都能对检测质量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此外, 如果监督力度不够, 就会导致一些不符合检验标准的药物流入市场, 从而间接危害百姓的身心健康。就目前而言, 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缺乏, 技术能力不强, 监督人员对检验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监督流程过于松散等, 是检验机构管理体系较为常见的问题。
对此应当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 检验机构管理体系的所有人员必需经过严格选拔, 食品检验对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 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食品安全的标准、检验方法,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程序, 以及相关的计量知识和数据处理方式等。其次, 要不定期地开展培训, 注重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既包括专业理论的巩固, 又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的考核。检验人员一般只能在一个检验机构执业, 因此要明确规定检验人员不能同时在多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监督人员应经常到现场监督检验人员的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处理办法。
2.2 实验室的要求
食品检验机构专门对各类食品的情况进行检测, 其对实验室具有较高要求。由于某些食品检验机构在实验室的布置和使用方面不够规范, 所有的检验工作均在一间实验室的同一实验区进行, 从而导致食品的检验质量不合格, 危害百姓的生命健康。
对此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布置, 尤其是满足实验特殊条件的要求。 (1) 应明确区分实验区与非实验区, 以免发生交叉污染。检验需在对应级别的安全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不可混淆使用。 (2) 检验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设置不同的实验区, 并且完善环境条件, 如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保证通风及灯光条件等。在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应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操作;在动物实验区配备消毒灭菌设施, 定时消毒和审核;专门开展特殊动物实验项目的检验机构应配备特殊动物, 且使用安全、稳定的药剂。 (3) 实验室应合理设置一些监控设施, 方便管理和监督, 检验过程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2.3 仪器设备的要求
开展食品检验工作需要借助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如数据处理和分析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仪器、检验的药剂和设备等[2], 在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 仪器设备标识的使用, 设备的核查及仪器发生故障的分析处理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改进策略有:对仪器设备应进行正确的状态管理, 分类型标明“合格”设备、“限用”设备和“禁用”设备[3]。为加强仪器设备的实用性和耐用性, 应经常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 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维修。在日常工作时要养成记录仪器正常状态下的参数信息, 设备发生故障后, 在维修前先进行一个校准, 将当时的参数信息记录下来, 然后比较前后2次的校准结果, 以此判定仪器故障的原因, 再采取相应措施。
2.4 检测方法的要求
开展任何一项检测工作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方法作为参考依据, 检测方法是检验机构管理体系必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部分检验机构单纯以技术监督局标准化院的标准方法作为参考指标, 不仅花费较大成本, 时效性也不强。
检验方法和检验指标应当结合检验机构的实际经验, 在保持原有标准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料共享, 如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网, 食品伙伴网, 向其学习, 进而完善自我检验体系, 制定标准查新机制。作废的原标准也不可丢弃, 某些食品是按老标准方法生产的, 当其出现质量纠纷时, 需以老标准作为检测依据。此外还应增加食品检验资质认定的经济投入, 促进标准查新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的有效合作。
2.5 管理评审的要求
食品检验机构在管理评审方面通常采用内部审核的方式, 这是检验机构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自我审核, 自我完善的手段。由于审核人员均为内部人员, 评审员因有顾虑极易造成审核环节流于形式, 跟踪验证不及时, 一些审核员甚至对问题视而不见, 既不提出意见也不做记录, 以至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检验机构需要设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评审制度, 着力监督各检验机构的内审情况。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的要求,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关部门应准备好详细的文字报告事先递交给评审团。评审人员应根据食品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评价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有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 本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对报告提出适宜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确保管理评审工作收到成效。
3 结束语
关注食品问题即关注民生, 国家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进一步改进和细化, 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的运行提出了较高要求, 这是对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大考验, 也是对全体人民群众的考验。所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认真努力, 加以政府和全民的配合监督, 各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通过加强人员培养, 完善检验设备以及通过严格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措施促进该体系的有效运行。要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加以纠正和预防, 日益完善, 还要同食品安全检验中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使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缪海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分析及持续改进[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1, 7 (4) :42-43.[1]缪海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分析及持续改进[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1, 7 (4) :42-43.
[2]刘萍, 杜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分析及持续改进[J].科技资讯, 2012, 16 (7) :211.[2]刘萍, 杜纹.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分析及持续改进[J].科技资讯, 2012, 16 (7) :211.
关键词 实验室资质认定 ;质量体系 ;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80.5
Abstract Well developed quality system which is in the line with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standardized and detailed monitoring control plan, daily management which follows the procedures and working instructions strictly, earnest recording and management about using equipment and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strict management for auditing, information and data, more standardized laboratory management, strict auditing to the sampling and audit reports in th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proces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 of measurement accreditation.
Key words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quality system ; management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预警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所出据的监测数据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比性、精密型和准确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即取得“CMA”资质,才可以开展相关的环境监测业务。
1 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要素
1.1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简介
2006年7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以下简称《评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明确,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届时,各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工作按照新颁布的《评审准则》开展,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监测行为以及质量管理方面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评审准则》包含有组织和管理、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人员、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和校准、检验方法、检验样品的处置、记录、证书和报告、检验的分包、外部支持服务与供应等13个质量要素,检测(校准)机构通过对影响实验室全过程的各种要素(或过程)进行控制来实施质量管理,确保整个过程的质量[1-2],从而使实验室的最终成果-监测分析报告的质量得到有效、可靠的控制。
1.2 实验室资质认定前期准备工作
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要依靠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建立以监测站站长、技术负责人、质保负责人、监测室主任组成的实验室资质认定领导班子,把实施评审准则、建立质量体系列入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体监测站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监测站站长负责编制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技术负责人和监测室主任负责监测分析室的规范管理、现场考核项目药品、试剂配制和器皿的准备等工作;质保负责人负责近2年的监测报告、监测分析原始记录、档案、质保计划和总结等文件材料的审核和准备工作。
2 实验室质量体系
2.1 建立质量体系目的
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水平,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就必须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这些影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体系。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
2.2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实施评审准则,建立质量体系。首先要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这是质量体系的决策环节。质量方针对内是明确质量方向,激励监测人员的质量责任感,对外是表明监测机构的决心和承诺。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以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
2.3 质量体系的编制
质量体系通过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3个方面内容[3]。《质量手册》是涵盖与质量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是环境监测中心的内部“法规”;《程序文件》是各质量活动内容的表述,规定了监测机构质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具体工作,它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自校规程、维护计划及实施记录、各种管理制度、监测分析方法、记录(管理记录表格: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样品和试剂保存等;技术记录表格:采样、分析原始记录等)等内容。质量体系文件具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条款的要求和监测机构的实际情况,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一致。
2.4 质量体系的宣贯、运行和改进
质量体系文件经批准受控后分发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中,并按人员培训程序,向全体监测人员进行宣传贯彻,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对建立质量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质量体系的运行就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按照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程序的环境质量控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在监测工作中严格按照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并做好记录。
nlc202309021120
环境监测机构可以通过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来发现体系文件运行中的问题,通过管理评审由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来确认问题,作出决策,再通过纠正和预防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不断实施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
3 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运行与管理
3.1 仪器设备的校验和标准物质管理
根据仪器设备检定情况,按程序文件规定制定仪器设备检定计划,按时送检,确保仪器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运行使用。按期对仪器设备的三色标签进行动态管理,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加强有标标准物质的管理,标准物质必须在有资质的机构购买,并在有效期限内使用,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3.2 监测报告、档案
每一份环境监测报告都要做到数据准确、详实、分析评价透彻,表述清晰、精辟。环境监测报告要体现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水平。监测分析原始记录信息填写更规范、字迹清楚,计算准确、划改规范、内容要真实全面,要充分体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溯源性和重现性。对质量体系文件、技术性文件等文件进行受控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审核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在用文件是最新有效版本。建立人员技术、仪器设备、供应商、物品(包括仪器设备、药品、有标标准样品、标准物质)进出和保存、危废处理、人员培训等档案。
3.3 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
(1)实验室岗位职责上墙。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内务管理制度、危险品及剧毒品使用管理制度等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
(2)实验区域与办公区域分离。各实验室标志清楚,实验室布局合理,周围环境和监测项目间不产生干扰和交叉污染。并对进入和使用可能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进行限制和控制,有良好的内务管理,不同项目的台面和物品不准混用,与测试无关的物品一律清除出实验室,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的实验操作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精密仪器室、天平室及对温湿度有严格要求的分析室必须配置相应设施,并对测试时环境条件进行记录,精密仪器不得与化学分析实验室混放,以避免仪器受潮以及酸碱等化学品腐蚀。
(4)实验室内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其它要素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5)样品间要划出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留样区,特殊区域要有明显标识。
(6)应有独立的纯水制备间。质量指标应对实验室纯水中的无机离子、还原性物质、尘埃粒子的含量进行控制,使之满足水质分析的要求。
(7)严格按相关规定对不同种类的试剂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一般要求化学试剂应贮存在专用的库房内。实验室只存放短期工作所需的少量试剂,且应与配置的试剂溶液分橱贮放;固体试剂与液体试剂分柜存放;易产生污染其他试剂物质的试剂,应封装严密,与其他试剂分开贮存。对放射性物质,应在设有必要屏蔽设施和测量装置的专库中存放,并应建立严格的管用制度。使用剧毒化学药品时,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按规定办理领用手续;对配制好的剧毒化学品标准溶液的使用应进行跟踪,做好领用的详细记录。
(8)所有试液都要正确选择试液容器,某些试液稳定性差,受日光照射易引起变质,应分别采用特殊贮存方法,如避光、冷藏,加入稳定剂等;注意试液防光、防热、防尘,避免污染和浓度变化。所有试液均应贴上规范的标签,标签应包括名称、溶剂、浓度、配置人、配置日期及试液有效期。
(9)实验室内必须配备通风橱、防尘罩、排气管道及消防灭火器材等安全设施,消防设施责任到人,并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随时可供使用。
(10)实验室使用水、电、气、火时,应按有关规则进行操作,保证安全。高压气瓶分类妥善保管,远离火源、热源,避免暴晒及强烈振动,并对其进行固定,最好隔离放置。
3.4 人员培训、持证上岗、现场考核
每年制定监测人员和新进人员学习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对监测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专业理论和监测技能培训,提高全体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监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实验室认定现场考核分理论考试和实样考核。分析人员在进行分析时按国家标准、规范或作业指导书规定的程序进行监测。确保实验室认定现场考核能顺利通过。
监测机构要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首先,要保持质量体系良好运行熟悉和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级领导重视,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其次,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体系,将质量体系作为监测机构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形成质量观念,对监测分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最后,要按准则要求建立本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认真作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质量体系实施中的问题,再通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实施质量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第二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3] 王有全. 实验室资质认定实用指南[M]. 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程序和
资质评审专家管理规则的通知
安监总规划〔201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程序》和《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管理规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程序
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依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程序。
二、本程序适用于检测检验机构(不包括海洋石油领域)资质申请和资质审批工作。
三、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程序。
(一)甲级机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甲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和监督检查工作,具体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以下简称总局资质审批机关)归口管理,各相关业务司局参与专业技术能力审查,委托技术服务机构及聘请专家参与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工作。具体程序:
1.检测检验机构应当于每年6月份或12月份向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统称省级资质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省级资质审批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机构提供的材料进行预审并决定是否受理。予以受理的,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符合性审查工作,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见附表1),向总局资质审批机关提交申报材料;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申请机构。
2.总局资质审批机关接到申报材料后,应当及时登记。对手续齐全、材料完备的,即予以受理,及时将有关申报材料分送相关业务司局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审查(见附表2),委托技术服务机构或专家进行形式审查(见附表3)。相关业务司局、技术服务机构或专家应当在接到相关资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向总局资质审批机关反馈书面审查意见。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省级资质审批机关。
3.申报材料经审查合格的,总局资质审批机关委托技术服务机构组织现场评审工作组,成员应当包括相关省级资质审批机关人员和有关评审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人,现场评审后,形成评审报告。
4.经综合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总局资质审批机关提出是否颁发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证书的意见,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同志审定后上网公示,对无异议的,颁发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证书,并向社会公告检测检验机构及其检测检验业务范围、授权签字人及授权签字领域。
(二)乙级机构:各省级资质审批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乙级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审批和证书颁发以及甲级检测检验机构的符合性审查工作。其审批程序由各省级资质审批机关参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
乙级检测检验机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省级资质审批机关组织评审专家进行现场评审,评审专家须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库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评审专家中选取,组成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审,现场评审后形成评审报告。省级资质审批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乙级检测检验机构的批准文件(含电子文本)报总局资质审批机关备案(见附表4)。
四、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增项、变更与换证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在资质有效期内,检测检验机构需要增加检测检验业务范围的,应当于每年6月份或12月份提出增项申请。
(二)检测检验机构资质业务范围内的依据标准、重要试验设备、设施和环境、检测检验方法、授权签字人及授权签字领域等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向资质审批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三)检测检验机构资质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换证的,应当在资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资质审批机关提出换证申请,在提出换证申请的同时,可以提出增项、变更申请。
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增项、换证,参照第三条资质审批程序办理。
对于原批准业务范围内相关能力的简单扩充,不涉及新的技术、方法和设备设施等的,在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可以不再进行现场评审。
五、资质日常检查监督。
(一)资质审批机关每年应当对取得资质或换证后的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定期监督评审。
(二)资质审批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随时对检测检验机构进行不定期监督评审或检查。
(三)监督评审和检查中发现机构不再具备能力的检测检验项目及授权签字人的,取消其检测检验项目、授权签字人及授权签字领域,并向社会公告。
(四)总局资质审批机关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检测能力考核工作和不定期的监督抽查活动。
六、本程序由总局资质审批机关负责解释。
七、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1.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甲级机构省局符合性审查意见
2.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甲级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审查表
3.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甲级机构申报材料形式审查表
4.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乙级机构审批备案表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管理规则
一、为加强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管理,规范评审专家的工作行为,保证资质评审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根据《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2号)等有关规定,制订本规则。
二、本规则所称的评审专家,是指符合规定条件要求,并纳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库,对申请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资质评审的专业人员。
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委托的技术服务机构负责评审专家管理工作,具体承担评审专家的选择、培训、考核、监督与管理等工作。
四、评审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检测检验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经营单位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身体状况良好,能胜任评审工作;
(二)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以上(含大学)学历,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三)具有至少3年以上检测检验技术或管理工作经历;
(四)熟悉检测检验机构资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等,掌握相应的评审方法和技巧;
(五)具有与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协助或独立开展对检测检验机构的文件评审和现场评审等工作;
(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没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
(七)承担对国外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的专家,应具有相应的外语能力;
(八)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五、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推荐评审专家时,应充分考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需要,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评审专家登记表(见附表);
(二)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证明;
(三)检测检验技术或管理工作经历证明;
(四)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推荐意见;
(五)其他相关资料。
六、受委托的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推荐意见,按本规则第五条的有关规定初步确定评审专家候选人,并对其评审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培训与考核,符合规定条件的,与其签订《评审专家聘用合同》,并向其颁发评审专家聘书。评审专家聘书有效期为三年。
七、评审专家应参加技术服务机构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评审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
八、评审专家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
(二)认真完成对检测检验机构的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等工作;
(三)解答资质审批机关、技术服务机构、检测检验机构等对文件评审和现场评审等工作提出的质疑;
(四)提交完整的现场评审报告等资料,并对作出的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结果负责;
(五)认真完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或技术服务机构安排的其他任务。
九、评审专家具有下列权利:
(一)对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制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根据公正性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对现场评审计划提出合理调整意见;
(三)在现场评审前,有权调阅被评审机构的申报材料;
(四)检测检验机构不能有效配合现场评审或有意妨碍评审工作,以致无法正常进行现场评审时,经与资质审批机关沟通,有权终止本次评审;
(五)为保证评审工作公正性,有权抵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方式和理由的干扰;
(六)有申请撤销本人评审专家的权利;
(七)有权对投诉与处罚进行申辩。
十、评审专家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和评审标准、准则、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实施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活动,不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评审报告;
(二)严格遵守公正性与保密声明,在从事形式审查和现场评审时,不得泄露被评审机构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三)努力提高评审技能,积极参加技术服务机构组织的评审专家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
(四)评审前主动向资质审批机关公开与被评审机构间的利害关系,不隐瞒任何有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信息,不得对同一检测检验机构既实施有偿咨询又实施评审;
(五)不介入与被评审机构有关的利益冲突或同业竞争,不接受与评审工作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人员赠送的礼品和财物,不参加与评审工作无关的活动;
(六)主动接受资质审批机关和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并积极配合有关人员对违反本规则的行为进行调查;
(七)不以评审专家名义从事有损于资质审批机关和技术服务机构名誉的活动。
十一、技术服务机构对评审专家进行每三年的换证确认和每年的确认。评审专家应主动向技术服务机构申请换证确认和确认。取得聘书的评审专家需要每年完成不少于8小时的相关专业培训和学习,以保证相应的专业能力发展要求。
十二、技术服务机构对评审专家的日常监督管理方式包括观察员的现场观察、评价人员对评审组长的评价、评审组长对评审专家的评价、被评审机构的反馈意见、资质审批机关或技术服务机构的询问及查阅评审记录等。
十三、评审专家违反本规则规定的,暂停或撤销其评审专家资格,连续两次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评审活动的,可视为自动解聘。对撤销和解聘的评审专家,收回其评审专家聘书,并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库中除名。
十四、对评审专家在评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资质审批机关或技术服务机构举报。资质审批机关或技术服务机构应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十五、技术服务机构应做好评审专家的档案管理工作,并及时更新。评审专家档案至少应包括下列材料:
(一)评审专家登记表;
(二)随评审专家登记表所提交的资料;
(三)培训和考核记录;
(四)评审专家聘书(复印件);
(五)评审专家聘用合同(含公正性与保密声明);
(六)评审工作评价记录、现场情况反馈记录;
(七)确认记录、换证确认记录;
(八)申诉、投诉记录。
十六、对特殊领域需要安排专家库以外的技术专家参加评审时,应填写技术专家备案表,对技术专家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技术服务机构应做好技术专家的档案管理工作。
十七、本规则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检测检验机构资质审批机关负责解释。
163号令中出现了“检验检测机构”的概念,抛弃了86号令中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概念。 163号令指出,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这一解释是行政管理文件的解释方式,并非标准化的术语,但可最大限度地概括、体现资质认定对象的共性属性,从而明确资质认定制度实施的主体和边界。换言之,检验检测机构是泛指从事检测活动、检验活动(或者两种活动都涉及)的各类技术机构,这些机构如果需要对社会出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应当首先取得资质认定,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2、立法依据中删除《标准化法》和《产品质量法》
86号令的立法依据中包括了《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和《认证认可条例》等4部法律法规,但在163号令中,只有《计量法》和《认证认可条例》两部。由于法律法规依据删除,“审查认可”制度也消失在新的163号令中,不再作为资质认定的一种形式而规定。在163号令起草过程中,行业日益认识到,依据《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而派生的“审查认可”制度,实际上是检验检测机构承担特定政府任务而形成的一套“资格”管理制度,与资质认定制度作为“普通市场准入”制度的定位性质上存在不同。结合国家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制度、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方向,“审查认可”这一具有浓厚“计划体制”色彩的许可制度被取消,以进一步促进检验检测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释放改革红利
为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163号令释放了一系列改革红利,降低检验检测机构事前审批的复杂程序,激发检验检测市场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
1、延长证书有效期、简化许可程序
163号令对于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由3年延长到6年,中间不设置监督评审,大大减轻了检验检测机构评审的频次和负担。结合检验检测机构自我声明、资质认定部门分类监管和诚信档案,资质认定部门对于复评审、分支机构评审等情况,对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采取“文件评审”或者其他简化评审的方式,可进一步减轻检验检测机构评审负担。此外,163号令明确规定技术评审时限最长不超过45个工作日,评审用时大幅度下降。也基于此,163号令规定检验检测机构提交复评审申请的时间为“提前3个月”,较86号令规定的6个月缩短一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放宽准入,允许“其他组织”取得资质认定
163号令在资质认定条件中提出,申请资质认定的对象可以是“依法成立并可以承担法律责任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而“其他组织”则包括依法取得工商行政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机构。这一表述方式的调整,为相当一批此类机构合法取得资质认定证书并对社会开展检验检测服务敞开了大门。
值得关注的是,163号令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明确规定:“生产企业出资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申请资质认定”。这一规定为生产企业所属的高水平检验检测机构进入市场,将“内部检测资源”外部化,为社会提供更多多样化、多层次的检验检测服务提供了出路。
三、监管手段增多 要求加严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163号令的另一个重点改革核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管理机制由两级变成四级
86号令确立了资质认定制度“国家认监委、省级质检部门”两级实施的管理机制。在163号令中,这一管理机制进行了重新阐述,一是增加了国家质检总局作为主管部门的表述,进一步规范了国家质检总局规章的体例。二是由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没有资质认定方面的法定职责,不再使用“省级质检部门”的方式表述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而直接写明“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三是第一次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于辖区内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职责。经过调整,资质认定制度的管理已经变成了“质检总局、认监委、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省级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四个层级。
这一阐述方式的调整,更加明晰了资质认定制度的管理机制,增加了资质认定监管的维度,赋予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明确的监管职责,有利于检验检测机构监管重心下移和增加监管维度,提升监管效果。
2、资质认定证书、标志和检验检测专用章的规定更加明确
163号令从进一步规范资质认定制度体系的角度出发,详细规定了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的内容和使用要求,给出了资质认定标志的样式及内涵,并且在配套发布的文件中规定了具体的尺寸、规格和使用要求。同时,在163号令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等章节,还对证书、标志和检验检测专用章的使用和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新的资质认定证书不再出现“计量认证、授权、验收”等字样,而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作为统一的称谓。同时,资质认定标志(CMA)有了新的意义,从“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修改为“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与证书和标志相匹配的编号,其规则也进行了彻底调整,可以直观而集中地体现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属性。检验检测专用章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在163号令中也进行了明确,并在配套的技术文件中详细规定,为今后检验检测行业出具式样统一的证书奠定了基础。
3、对技术评审环节的管理更加规范、严格
163号令对资质认定技术评审环节的管理更加规范、严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明确了技术评审的形式,由资质认定部门“自行”或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实施。
(2)强调技术评审应依据“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来执行。
(3)资质认定部门对评审活动进行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
(4)资质认定部门建立并完善评审员管理制度,对于违规的评审员、专业评价机构还将实施相应处理措施。
此外,163号令还明确规定,技术评审环节中如果检验检测机构存在“不符合项”,整改的最长期限仅为30个工作日。这一规定是对评审组、资质认定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共同的约束,整改时限大大压缩,可以有效提升“不符合项”开具的质量,增加评审严肃性,提升评审效果。
4、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行为规范更加细化、具体
163号令将检验检测的“行为规范”修改为“从业规范”,共11条,其中对检验检测机构公正性、独立性以及遵纪守法的相关要求概括性更强,语言更加精炼,更加强调检验检测机构的“合法、合规”性,“行政约束”的色彩更浓。
163号令对于检验检测机构的行为规范,首次明确提出的限制性内容包括:
(1)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仅能在一家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2)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报告。
(3)不得违规滥用证书、标志。
(4)检验检测报告必须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并使用资质认定标志。
(5)原始记录和报告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6)必须规范实施分包等。
这些限制性要求针对性强,表述准确,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据此实施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
此外,在163号令还从规避检验检测活动风险的角度,规定“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将检验检测业界常用的 “仅对来样负责”这一不规范用语推翻,用更加合理、科学和易于被公众接受的方式来解释行业的这一特性。
5、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手段更多、要求更严
163号令在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章节新增了多种监管手段,对获证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要求更严。首次提出的管理新要求包括:
(1)建立检验检测机构诚信档案。
(2)逐步实施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分类监管。
(3)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的手段将更加广泛地运用。
(4)资质认定信息公开透明成为常态。
(5)检验检测机构有义务按时上报年度报告和统计数据。
(6)检验检测机构应主动对社会公布自我承诺声明。
(7)资质认定部门可以对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进行“问询告诫”。
此外,163号令还明确了县级以上质监部门执行监督管理工作时的任务分工,对“注销”资质认定证书的情形进行规定,并明确了涉及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及资质认定部门(包括这些部门的人员)违规行为的投诉举报机制。
四、明确“法律责任” 彰显依法管理理念
163号令首次出现“法律责任”的章节,弥补了原来86号令没有罚则的尴尬,也使得资质认定监督管理的有效性更加凸显。在该章节中,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违规行为的类别和严重性,设置了“财产罚”和“资格罚”两类处罚,财产罚由县级以上质监部门(包括县级、地(市)级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执行,资格罚由资质认定部门(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国家认监委)执行。有关处罚条款与163号令在检验检测机构“行为规范”章节的规定相对应,形成管理要求和处罚要求严密对应的管理闭环,根据违规事实的轻重,形成“责令改正(罚款)”“停业整改(罚款)”乃至“撤销证书”的程度递进式处罚安排,增强了监管措施的可操作性。
五、小结
163号令的出台和实施,重构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体系,释放了一系列改革红利,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措施,是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但是,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发展迅速而多元,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改革的需求从未停滞不前,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还在路上。
1.目的
本制度根据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公司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与机构配置的保障而制定。2.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与人员任命要求,适用于公司各部门、直属各单位。3.引用/应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条
《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4.2条 4.定义 无 5.职责
5.1总经理对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策划与组织,安全管理相关人员的任命负责。
5.2 安全环保健康部负责组织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培训。
5.3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对组建本部门(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并保证其有效运作负责。6.管理内容与方法 6.1安全机构的设立
6.1.1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和本公司实际,设立公司安全委员会,对全公司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同时设立公司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日常 办公地点设在安全环保健康部,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6.1.2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设立安全环保健康部,负责公司安全技术和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工作。6.1.3 安委会负责建立公司三级安全管理网络
6.1.4公司直属各基层单位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专职安全员(安全区代表),其他部门设立安全小组兼职安全员(安全区代表),负责本部门(单位)安全管理工作。6.2安全人员任命
6.2.1总经理应书面任命安全管理人员,任命的职位应包括: 员工代表 安全员 急救员 事故调查员
法律法规需增加的职位 与风险及其评估相关的职位
6.2.2 以上任命人员均需正式书面任命,并由总经理亲自签发。6.2.3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及以上任命人员资质要符合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
6.2.2被任命人员应清楚理解并以签名方式承诺履行被任命职位的职责与义务;
6.2.3员工代表根据部门(单位)、区域、以及安全代表巡查要求,每个部门至少有一名员工代表,对任命的员工代表应事先经过总经理 签字任命,员工代表每两年进行一次跟换。6.3培训要求
6.3.1安全环保健康部负责组织以上人员的培训,保证以上人员培训内容、课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实际工作的需要。
6.3.2所有安全委员会或安全小组成员均应接受安全风险管理、事件/事故原因分析技巧、沟通技巧、行为干预等知识培训,具备足够的安全规范知识,以确保预防和纠正措施的正确,以使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6.3.3所有被任命人员均应参加安全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安全岗位和职责的培训。
6.3.4所有员工代表应熟悉所管辖区域的各种危害,并至少接受安全代表培训课程、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课程以及安全标准的培训。6.4机构与人员的调整与回顾
6.4.1当机构或人员发生变化时,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及时调整安全生产委员会人员并文件化。
6.4.2安全生产委员会应每年对安全机构与人员的管理进行回顾,确保人员充分、机构有效运作。6.5记录保存
6.5.1所有任命书由综合办公室至少保存三年。
6.5.2所有人员的资格培训记录由安全和环保健康部永久保存。7.附则
7.1 本标准由安全环保健康部负责解释 7.2 本标准由发布之日起实施 7.3 附录
7.3.1 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
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
上午好!
今天,各位嘉宾集聚一堂,参加首届“北京航空安全国际论坛”,讨论谋划世界民航安全发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民用航空局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民航作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近年来坚持持续安全理念,安全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10~2014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1.7%、11.1%,运输飞行总量年均增加51万小时,而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03,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2,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为0.07,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39,亿客千米死亡人数为0.0016,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01(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自2010年以来,中国民航已连续安全飞行了3000万小时,达到了新的安全高度。
但是,世界民航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去年航空事故频发,死亡人数达947人。年初马航MH370失联客机至今杳无音讯;其后马航MH17航班在俄乌边境冲突地区被击落事件震惊世人;年末印尼亚航一架客机失事坠海,机上162人全部遇难。今年以来,全球航空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2月5日台湾地区复兴航空一架飞机失事,43人遇难,15人受伤。一个月前,3月24日,德国之翼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在法国南部坠毁,又夺走了150条生命。
连续发生的航空事故,需要我们反思,面对严峻的国际民航安全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共同采取措施,确保航空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民航在多年的安全实践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要始终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保障安全的根本。安全保障链条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飞行、机务、空管和运控等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和能力是这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飞行人员,他们的资质过不过硬、能力强不强,对于确保飞行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来,我们围绕严把飞行人员技能合格关、身体健康关、思想作风关,狠抓资质能力建设,努力提升航空安全保障的核心能力。
一、技能是基础,切实把好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合格关
飞行员是靠“技术”吃饭的。许多飞行事故的发生与机组的操作技能不过硬有关系。确保了飞行员技能合格,就抓住了飞行安全的关键环节,航空安全就有了基本保证。
(一)把好技能合格关,源头关口在院校
飞行院校、培训机构初始技术培训质量的高低、养成训练质量把控的宽严,直接影响着民航飞行安全的基础。目前,中国民航飞行员培养已呈多元化格局,其中,直属的民航飞行学院、民航大学飞行学院年培养能力分别为1500人左右、160人左右。其他飞行院校或培训机构,国内合计12家(年培养能力850人左右);国外合计27家(年培养能力4150人左右,每年实际培养1500人左右)。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机构,这些院校、培训机构都要依据规章经过民航局的审定认可,并接受严格的日常检查。2008年,民航局曾接到对一家航校的举报,我们立即组织调查,发现该航校在转场飞行训练科目中,85名学员存在虚填飞行训练时间问题。我们果断吊销了其运行合格证,后来该航校倒闭了。
作为强制性标准,民航局明确要求飞行学校在面向航空公司的培训课程中必须设定淘汰标准。在私用驾驶员执照阶段,淘汰率不少于培训学生总数的10%;在仪表等级和商用驾驶员执照阶段,不少于5%。通过建立科学的筛选标准,保持相应的淘汰率,有效提高了飞行学员的培训质量。最近几批经历淘汰筛选并最终毕业的学员进入航空公司后,据公司训练部门反映,他们的飞行理论、操作技能均比较扎实,公司普遍比较满意。
(二)把好技能合格关,技术排查要常态化
近些年我们抓资质建设,重点是在技术层面,主要方法是技术排查。2008至2014年,我们先后排查运输航空机长9828名,排查飞行检查委任代表、模拟机教员和副驾驶11077名,排查航空公司签派员2116名、机务维修人员16705名,对于检查不合格的人员,全部组织补充训练和复查。同时,我们还有计划地对已经排查过的单位杀个“回马枪”,来个“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技术排查成果。排查中,凡是发现技术标准不合格较多的航空公司,我们要求必须追究管理者和领导的责任。通过开展技术排查,抓住了安全管理的牛鼻子,从这几年不安全事件统计看,机组原因造成的严重事故征候大幅下降,安全运行品质持续提高。
目前,我们正着力完善技术排查长效机制。一方面,中国民航运输飞机已全部安装了快速存储记录仪(QAR),我们要求各航空公司充分利用好QAR数据分析这一管理手段,定期对QAR数据进行译码分析监控,从中发现飞行员的飞行技术以及机队技术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年度复训和熟练检查,我们要求各航空公司建立健全定期技术普查制度,特别要持续跟踪新引进飞行员、新转升机型、新放机长、新放教员的实际能力等情况。民航局明确,对于新放的机长,如果熟练检查不合格的,必须增加至少200小时副驾驶经历,经补充训练后方可再次检查;连续3次熟练检查不合格的,3年内不得担任机长,并至少建立1000小时副驾驶经历;如果机长航线检查不合格的必须解聘机长,重新建立机长经历后方可再次检查。同样,如果副驾驶不合格,不得担任机组成员。
(三)把好技能合格关,重点人员要盯紧
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安全成绩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却有可能因为个别人的违章操作、技术不过关,影响安全水平和整体形象。不够资质、能力不足的人员好比“定时炸弹”,积聚的风险一旦释放,直接威胁飞行安全。因此,我们要求航空公司要围绕“个别人”,充分了解他们的基本技术情况,根据各自特点,多想思路、多出有效的招数,坚决防止“个别人”干出“砸锅”的事。比如:我们要求公司对近年来发生过人为责任事故征候或严重事故征候的机长,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发现不合格的必须立即离岗培训,确实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的,要坚决降低技术等级。目前,民航局飞标部门利用FSOP系统,建立了“飞行员动态信息档案库”,完善了重点飞行人员的管理制度,对发生过人为责任严重事故征候等情况的飞行员,都有相应记录,并严格限制其业内流动、放机长或教员等。
另外,目前中国民航共聘用外籍飞行员1180人,他们来自65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2011年,上海一家航空公司聘用了一名德国籍飞行员,在带飞过程中,发现他的技术水平与简历不符,随后接到其飞行经历造假的举报信。经了解,他所持的机长熟练检查和担任飞行教员的相关证明都是伪造的。公司随即中止了聘用合同。上海另一家航空公司的一名外籍飞行员,为了担任机长、获取高额报酬,不惜伪造加拿大运输部的飞行经历证明信,被民航局飞标司核实申请时发现。为此,我们要求各航空公司引以为戒,进一步严格外籍飞行员的资质审查和技术检查。
二、身体是本钱,切实把好专业技术人员身体健康关
作为飞行员必须要有符合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如果身体不合格,执行航班任务中一旦出现空中失能,将给飞行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近年来,中国民航采取重点盯住体检环节、大力防止疲劳作业、积极引导健康生活习惯等多方面措施,强化航空人员健康管理,努力把好人员身体关。
(一)切实把好身体健康关,需要严把人员体检关
体检是进入飞行行业的第一关,民航飞行体检合格证就是通行证。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实践,全行业目前共有体检机构13家,体检医师200余人,中国民航已经建立起一套以体检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航空人员体检鉴定工作体系,有力保证了中国民用航空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符合飞行安全的基本要求。
这其中,前移招飞体检关,是中国民航的独特措施。对要从事商业运输飞行的学员,在进入飞行学校培训前,由民航局统一组织身体条件检查,对身体素质不符合招飞体检标准的及时予以淘汰。入校后进行身体复查,不合格学员不得进入面向航空公司的培训课程。在职飞行员年度体检,是发现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按照中国民航要求,航空公司每年要组织全体飞行人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一旦发现身体条件达不到上机要求,就要暂停飞行,没有商量的余地。目前,民航局正在制定有关规定,强制要求航空公司必须为每一位飞行人员建立内容详细、健全的健康档案,确保能够及时跟踪、了解每个飞行员的身体状况和变化情况。出勤前健康把关,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目前,航空公司普遍采取飞行前健康询问,对重点人员抽查等措施,保证出勤人员符合健康要求。我们正在研究完善体检医师签字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符合放飞条件者签字认可,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更换,严把出勤放飞关,确保每一个执行航班任务的飞行人员符合健康要求。
(二)切实把好身体健康关,需要严把人员疲劳关
疲劳作业是航空安全的大敌。疲劳会导致飞行员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造成飞行员飞行技能下降,决策出现失误。疲劳还可能造成驾驶舱内信息交流中断,在疲劳氛围的笼罩下,机组成员间懒得说话,没有交流,配合也就无从谈起。这些都会给飞行安全造成极大隐患。除了飞行人员之外,空中交通管制员、公司运行控制人员、维修人员、机坪司机、机场安检人员等的疲劳,都是能对航空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危险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避免人员疲劳作业。
近些年来,中国民航高度重视飞行人员疲劳管理。一是不断完善规章,细化疲劳管理措施。目前,我们正组织《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第五次修订,重点针对机组成员值勤期限制、飞行时间限制和休息要求进行修改,通过减少飞行员年度飞行时间、保障飞行员假期切实执行等措施,减轻飞行员工作负荷,降低飞行员疲劳程度。二是严查公司超时飞行。我们设置了疲劳系数指标监控飞行员工作强度,根据监控结果提醒公司调控飞行小时。对个别企业为了追求效益,超能力组织生产、超强度实施运行,造成人员超时飞行的,依法依规严格处罚。2013年,检查发现某航空公司严重违反机组执勤期、休息期规定和飞行时间限制,我们做出暂停受理飞机引进申请、削减航班量、暂停受理新增航线、航班和加班包机申请等处罚,促其整改。三是在宏观政策上,严格控制飞机引进速度,2008~2014年,中国民航净增运输飞机1231架,比原计划减少187架;同时加大成熟飞行员培养力度,最近几年中国民航持照飞行员年均增长约13%,每年新放机长1200名左右,快于运输增长速度,从根本上缓解了行业整体疲劳情况,实现了行业发展速度与安全效益明统一。
(三)切实把好身体健康关,需要严把生活习惯关
健康的身体来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飞行员生活节奏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如果平时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很难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一是引导飞行员加强自身健康管理。让飞行员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与自身生命质量和飞行安全的关系,将预防保健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注意饮食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自觉远离酗酒、吸毒等伤害身体的行为。二是加强监督检查。今年开始,我们在空勤人员体检中增加了尿液毒品检测项目。此外持续加大酒精检测力度,严格执行航班任务前8小时内严禁饮酒规定。去年世界杯期间,民航局针对飞行员熬夜喝酒看球可能引起机组过度疲劳问题还专门发出预警。近几年,我们依据有关规定,将部分自律能力较差,因吸毒、酒驾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飞行人员清理出飞行队伍,终生不得从事商业飞行。
三、作风是关键,切实把好专业技术人员思想作风关
重视思想作风建设是中国民航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看来,优良的作风是保证航空安全的关键,在一定情况下比飞行技术还重要。思想作风不好,技术越好,破坏性越大。我们在飞行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作风,通过抓思想作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遵章守纪和严格标准意识,确保安全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一)把好思想作风关,要发挥好安全规章标准的规范作用
规章标准是飞行人员行为的“硬约束”,对违章行为处理必须要有“硬手段”。这对培养队伍良好的工作作风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依法严格实施安全监管,对违章行为零容忍,对人员触碰规章红线、公司有意违规运行,处理毫不留情。2010年,河南航8.24伊春空难后,20人被问责处分,航空公司也停业整顿,至今没有恢复运行。最近,责任机长以重大飞行事故罪,终审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11年,针对吉祥航“8.13”拒让事件,我们给予韩籍机长吊销中国民航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的行政处罚。去年我们制定了《中国民航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方案》,要求全行业及时把确保民航安全的一些基本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安全规章标准。通过这些“硬手段”,引导人员遵守“硬约束”,养成遵章守纪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
(二)把好思想作风关,要发挥好职业道德的教化作用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对人的行为是一种“软约束”。重视发挥职业道德的教化作用,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实现规章标准和职业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标准要求。
发挥“软约束”作用,要靠“软方法”。我们要求航空公司的党组织、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飞行人员人文关怀,尊重飞行员、关心飞行员,最终引导激励飞行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做到爱岗敬业。2011年,我们开展了《民用航空运输机长职责》宣讲活动,明确机长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各航空公司围绕机长职责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机长的综合素质。去年我们在飞行队伍中开展了“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飞行员树立安全飞行、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效果很好,今年计划将把此项工作推广覆盖到民航全体从业人员。
(三)把好思想作风关,要关注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
一名具有良好飞行技能和经验的飞行员,如果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将会给航空安全带来极大威胁。此次德国之翼航空公司空难,副驾驶蓄意坠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心理扭曲,行为偏激,最终会传导至飞行安全。中国民航飞标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心理检测结果欠佳的飞行员,出现人为差错、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比较高。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来预防。中国民航在去年招录飞行员体检鉴定中已经增加心理检测这个环节,通过对初招飞行员心理健康筛查,淘汰有心理问题的不合格人员。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在职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持续监控,努力不出现盲区。目前中国民航正研究建立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系统,针对重点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在行为上会有所反映。如果能够及时发现飞行员心理异常,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疏导,可能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们要求公司平时要注意掌握飞行员情绪波动情况,及时提供帮助,有效消解不良情绪,缓解飞行人员心理压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心理氛围。
从德国之翼事故的教训看,确保驾驶舱内始终至少有两名机组成员,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控作用。早在去年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后,中国民航局就明确要求在航班飞行过程中驾驶舱内必须始终确保至少有两名机组成员。德国之翼事故后我们再次重申了这项规定。
【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推荐阅读: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06-09
申请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资质12-18
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资质常见问题06-2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审批指南12-18
机构与人员培训试题06-07
聘用护理人员资质06-15
各级护理人员资质要求10-30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试题与答案11-25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任命书06-08
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职责doc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