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精选13篇)
准考证号:090910100389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系(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化学教育
姓名:周金环
指导教师:秦好丽
完成时间:2012年03 月23 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周金环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上来,而农村中学受条件的限制,我们就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如利用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然学生多做“想象实验”;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新课程标准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本文结合新课标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和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认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验证性实验和封闭式实验、改进实验及其手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农村中学;新课程理念;创新教育;科学素养;实验教学[1]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仅仅靠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方法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实施创新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准备要充分
农村中学的学生实验基础比较薄弱,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会碰到较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得当,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疑惑,及时体会到实验的喜悦。教师要练好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动手做实验,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多试做几遍;对于药品、仪器、反应条件,药品的用法用量和影响实验的不良因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小小的差错也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操作要规范
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好奇,上实验课时,常比较盲目、不专心、好动,摸摸碰碰仪器等,常处于无序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上课内容及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要明显,现象不明显,或者学生看不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适当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进行观察。
三、安全要重视
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制取和使用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要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实验。像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对易燃、易爆物进行的实验就要更加小心。例如氢气的实验、有关白磷的实验等等。还有,其它的实验也可能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或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在具体教学实验操作实践中,教师都要做充分考虑,并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2]。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村中学条件限制的条件下,实验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3]”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而化学又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4]。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三)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人教版《化学》铁钉生锈实验,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生锈的事例,进而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我们姑且不论学生的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就这一份积极参与认真钻研的劲头不让我们为之激动吗?!
(四)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等,可使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演示实验[8-31],在实际操作中,向无水硫酸铜中加水时,水量往往不好控制,往往加多了形成溶液,有时即使加少量的水,也会集中于某一处,局部形成溶液,难以达到实验目的。现改为,取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一侧装入少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另一侧装入少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然后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试管用夹子夹住。给装蓝色晶体的一侧加热(底部略向下倾斜),则试管内的兰蓝色逐渐变成白色,另一侧的白色逐渐变成蓝色。待冷却后对调,现象亦然;又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引导学生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连同红磷一起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5]”、“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于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第一版
[2] 《中国教师》.[j] 2009年第s2期
[3] 《中国教育网》.[j] 2011年23期
[4]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科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课程标准的改变,必然引起作为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化学课堂教育的改变。《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广度和高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提出,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放松质量期望,而恰恰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质量要求。
2. 解读《标准》,掌握思想,课堂执行
在《标准》中,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己的长期教学经验和长期对新课标的解读,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实验探究;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科学探究与课外有机结合。教师要因循善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从而更好地体验和实施新课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将原来化学实验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融合在内容标准之中,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材中有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这些方法的挖掘,把握其内涵,并贯穿在教学中。例如:《水的组成》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的平台,科学分析、推理,悟出物质组成测定方法和化学式的推导方法。
3. 认真备课,课堂主体,课堂魅力
备课是每位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为向导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师之间应通过备课来探讨教改、创新的方法。在备课时教师要时时想到学生,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中获得知识,力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浓厚兴趣的产生依赖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利用我们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爱化学这一学科,让学生倾慕化学教师,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4. 创造条件,实施课标
新课程标准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核心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积极投入探究活动,感受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而主旨和核心内容的实现要靠课堂教学的内外环境的支持。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专研教材,规范科学探究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和参考性,但是不可以过分依赖教材,因为教材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教材的知识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会对探究内容探究方法造成影响甚至老化。因此,教师在应用教材的时候要取其所长,补其所短。(2)教师要广学博才,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参与课堂的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3)实施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科学探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学校要有热心从事科学探究教学的教师队伍和完整的科学设备,这些都为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大力支持。
5. 结语
总之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研究新课改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完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总结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健全的人才。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有效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一努力,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贺湘善, 吴俊明等著.化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学美术鉴赏课在整个中学美术教学的位置极其重要,它是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美术鉴赏教学的颠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我的教学。基于此,本人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些思考。
审美鉴赏课的教学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审美知识的教学,更是使受教育者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这就要求审美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表象,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作品、感受艺术家、感受作品的内涵。
艺术鉴赏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活动需要主体的直接参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木刻欣赏》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木刻的特征和独特的制作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工具,尝试着在木版上刻几刀、拓印出来,学生之间交换拓印,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体验木刻与其他绘画作品的区别,谈谈木刻的概念、特点等艺术要素。让学生尝试体验,自己归纳木刻的艺术内涵,这样设计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非常有效的欣赏途径。
美术欣赏教学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能成为对艺术乃至艺术以外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赏析的人。为提高欣赏教学质量,适当的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的内容是应该的。但不应为了吸引学生,使审美欣赏课变成为故事课、道德教育。
不可否认,艺术活动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但艺术的认识功能不等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认识作用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的,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和评价。在真实描绘生活细节时,还揭示生活规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等主观世界。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究,感受到美丽的伏尔加河风光和沙皇的残暴之间强烈的反差,实现教育功能。荷兰静物画家霍达所表现的一些餐具水果等静物,作者的意图并不是单单表现金银质餐具的光色和强烈的质感,而是要求欣赏者体验探究事物的某些与生命某种形式的关连,达到对微观世界的感悟。
同样,艺术具有教育作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审美客体的形象、情节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尤其是一些有感染力的细节需要深入挖掘,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再加以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心境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独立完成由感知到共鸣的飞跃,需要教师帮助引发联想、想像,使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各抒已见,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体验空间,否则将影响学生的体验过程。当然艺术的教育功能同道德教育迥然不同,更不是灌输某种思想的宣传工具。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化“善”为“美”,使艺术教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种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审美体验进而净化心灵,达到人格的完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美术教师艺术观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也是急迫的,我们有一些教师艺术观念比较落后,有的还局限于契斯恰柯天体系、局限于“写实”艺术之中,对于现代艺术接触比较少,新的艺术观念也接触不深。同时教学观念还较陈旧,因此艺术教师应重新认定教师的作用,积极转换角色,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权威,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不仅要付出和奉献,而是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自身的价值。总之,学校都很重视常规教育,而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技术再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视。
教学是一门创造灵魂的艺术,作为教师,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把精力放在对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引导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尝试探究能力,激活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发挥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美术的语言和美术的手段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模式。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不仅仅在学生发展过程结束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常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来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一方面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评价使学生得到了更多有关自己学习和发展状况的信息,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自我评价又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
鹤壁市实验学校 徐素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交流、验证、推理与交流”。《课标》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领会新《课标》的内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 1 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市开展的“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它的要义就是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三勤”为手段,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再如我校学习实验的“杜朗口经验”就是以“三、三、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三、挖掘新《课标》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
沾化县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 李九燕
地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新的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树立新理念下的创新地理教学的思想。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地理知识的广泛性使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首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学习的主体基础,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的迅速而牢固,因此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开拓思维、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意义重大。
2、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创新氛围
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
3、鼓励大胆质疑,避免因循守旧。
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怀疑和否定。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营造竟争的气氛,集思广益,沿着疑虑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新发现。
二、展开想象,突破常规,培养创新能力。
1、发挥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钥匙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地理想象,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精神。鼓励学生的预见想象、超前思维。即通过对既有地理环境推理想象未知地理环境。
2、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突破思维定势。
地理形象思维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的步骤和规则,但有一个类比、联想、想象的思维过程。因此,它可以摆脱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常
规的限制,想象出超常的结果。它往往不被学生已有知识所局限,从而得出超常的结论。比如魏格纳由于想象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的吻合,进而得出大陆漂移的学说。这种思维具有的结果往往带有模糊、猜测的特点,因而往往带有主观或偶然的特点,所以这种思维才能使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其思维结果才具有创造性。
三、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不断的地发现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探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地理教学中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和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论出发,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及其作用,同时针对课堂教学,提出情境创设的实施手段。最后指出创设情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创设;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关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策略,造成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被动的接受知识,教与学严重分离的局面。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弊端,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自主的获取知识。
一、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施方法 1.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投入一切情感,关心爱护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没有顾虑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也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的教学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等,都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学习的积极建构者。2.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每一次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设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发现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比赛中,拔河的双方,是赢的一方受到的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赢的一方。”教师:“不对,双方所受拉力一样大。”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不但将学生的错误观念暴露出来,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学的一切理论,往往都从观察和实验开始,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验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感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亲自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在眼动,手动,脑动的过程中,完成“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例如,在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将一小灯泡与一节干电池串联成一简单的闭合电路,如左图所示
观察小灯泡亮暗情况。再将同一小灯泡与两节旧电池串联构成简单的闭合电路如右图所示,比较灯泡亮度与前一实验有何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看到:当两节旧电池给小灯泡供电时,小灯泡反而变暗,这跟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相矛盾的额,头脑中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五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而视觉、听觉整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耳濡目染,感知物理世界。一方面,可以播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录像,例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以播放在电梯升降时,站有人的体重计的示数的变化;在讲授完全失重时,教师也可以放映人们蹦极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物理规律。另一方面,对于物理教学中,一些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以及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操作的试验,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来实现。例如,对于α粒子散射实验,普通学校没有设备、条件。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α 粒子散射动画模拟试验,呈现实验装置,试验过程,试验现象。从而激起学生探究原子结构奥秘的兴趣。
二、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设情境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物理情境,然后满怀激情的激发学生,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在旁观者看来,教师似乎成功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早已预习新课内容,而且已经知道新课要讲什么,所有的发现与兴奋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这样类似的,“假启发”的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时,关心的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学习的任务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实际差距,而只是从新知识点出发,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事先弄清楚学生实际已经知道了什么,从他们的潜在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2.情境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产生这的误区,认为情境创设只能用在课堂导入中,而实际的为物理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创设情景,再提出问题,通过这种循环,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主线,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一环节。此外,由于情境创设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创设多种情境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在例习题教学的问题情境中, 题设提供的信息的陈述方式和抽象程度, 识别隐含条件和知觉图形的难易程度, 也会直接影响到习题的求解。同一道数学习题, 改变陈述条件的信息排列, 会直接影响或妨碍问题情境的感知或影响解题思路的探求。有时, 有些数学习题还在表述中, 设置一些无关条件的干扰或隐含条件的“隐蔽”等情境, 这些都是问题情境创设中值得注意的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它们, 对于逐步提高教学中例习题的难度, 培养高水平的解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师要学会主动创设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 使学生的操作、演练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亲身经历的活动形式, 易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构, 促进“潜在学习”的发生, 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学问题大多都是以例习题形式给出的, 研究例习题教学, 重在研究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 真正的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例习题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发掘数学思维的结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构造过程性, 充分暴露例习题的解决思路的发现及其解决的过程, 是教会学生有效地学会解题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能使学生理解习题解法, 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模仿学习如何分析问题, 模仿如何解决变式习题, 体会习题教学活动中的“双基”知识的再创造。笔者认为, 新课改理念下的例习题教学可采用以下有效策略。
一、教师出示的例习题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 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和研究性
例习题要有针对性是指所选题目要针对教学目标, 针对知识点, 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起到示范引路, 方法指导的作用。
例习题要有典型性是指教师在挑选过程中要克服贪多、贪全的毛病, 题目做到少而精, 有代表性, 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能起到示范引路, 方法指导的作用, 还应便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 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 不搞“题海战术”。
例习题要有灵活性、研究性是指所挑选的题目要注意题目的质量, 即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做到既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能起到示范引路, 方法指导的作用, 还能应便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 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 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密切, 则尽可能安排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或实际操作, 以增强直观程度。
二、重视例习题讲解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1.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题实践活动中。在例习题教学中, 教师出示例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和独立思考时间, 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或进行指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领悟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注意学生的参与面及参与度, 要体现在解题实践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 发挥广大教师是解题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引导解题教学活动。教师应尽量少讲,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由学生讲评, 发现的问题, 由学生完成或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看、听、说、写、做、思等活动, 视野会更加宽阔, 观察的角度更加全面, 考虑的问题更加周到, 思维的条理性更加清晰。学生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 教师及时地反馈、矫正、纠错, 能不断提高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 使他们思维品质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组织这种教学活动时, 要事先拟好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的长短、互动人、互动的内容、互动的目的) 并设计好活动的开展程序, 解决活动中出现突发事件, 调控整个活动的进展, 指导学生书写好活动心得体会。
3. 教师在解题实践活动要重视解题的思维策略的教学, 用解题的思维策略去启发学生“不要只埋头走路, 还要抬头看路”。即从宏观上建立适合学生自己解题程序表,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重视解题思维策略的教学。借鉴波利亚的解题表原理可归纳数学解题的一般思维策略如下:审题过程→探索过程→求解过程→反思过程。
4. 加强解题之后的反思教学。当一道数学题被解出之后, 还必须经过认真地探索, 并把解法和结论做进一步推广, 做到举一反三。许多学生完成作业后, 由于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训练, 往往会忽视这一重要环节, 进而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 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升华。
一、认识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将认识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酶的发现史、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遗传物质的发现史、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通过这些史实,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生物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等发现史,让我们深刻体会实验对生物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二、注重实验,深化理解所学知识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必要的基础。新课程对实验有这样的要求,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初步学会有关的操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例如新教材实验二要求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通过实验学生既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又对叶绿体获得了直观的认识,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在材料的选择上除提供教材推荐的菠菜叶和葫芦藓叶外,还提供水绵,观察比较它们的叶绿体形态分布,为“光合作用”这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在方法步骤中建议学生对临时装片施以强光及弱光的对比条件,然后再观察细胞中叶绿体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叶绿体生理方面的知识。
三、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新课程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忽视实验教学,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要按学生技能形成的規律组织教学,其一般过程是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的操作规范,在操作中逐渐形成标准,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挑毛病。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就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方法来压片,一种按教材方法做,一种不用镊子弄碎根尖,也不在装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而是用镊子轻轻按盖玻片几下。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吕琳琳
来源:《新世纪教育导刊》2013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的新课程教学,总结了新课程遇到的某些问题,试着探讨新课程中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思考应该如何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发展新课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
新课程在新疆的实践一年多了,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到一线教师都在努力改变教育教学理念、试图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期能达到新课程的目
标,然而,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有些问题制约着新课程的实质性发展,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材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其时序性不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割裂了历史进程本身的整体性,内容很多重复,专题式的安排脱离了学生的通史基础知识
严重不足的实际,使初高中教学脱节,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困难。
②时间紧,内容多。新课程有些内容还比较难,按照课标和指导意见的要求,一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就显的很紧,(想想看学生一学年要学完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3本书),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教师们为赶进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实践新课程的诸多目标,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③教师们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远远不够,还有很多教师本身的知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都让老师们放不开手脚,所以上课可能很多穿新鞋走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我们学生稚嫩的心灵承受着从未有过的重荷,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把“德育”的地位及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新课标指出: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那么,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强化学校少先队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健全完善工作网络,强化德育建设管理。
实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学校少先队德育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1、管理人员要树立“育人”为己任的观念,不能一谈育人,就认为是教师的事,与己无关。从学校领导到一般管理人员,在制订各种管理方案和措施时,从决策、实施、执行、监督到评估整个过程中,都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注意其育人的作用、功能和效果。要专门召开讨论动员会,落实措施,明确职责,灵活指挥,步调一致,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负责。
2、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三风”建设是学校少先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育人”的战略性措施。“三风”提法言简意赅,具体深刻,容易记忆,便于实施,有着极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和良好的育人效果。
3、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要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派专人负责专题调查研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步骤。
二、坚持抓好学科德育,认真落实育人责任。
学科教学是实施少先队德育的重要途径。不仅思想品德课要认真教好,要贴近学生实际,讲究实效,而且其它学科也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自觉地、主动地承担起教书育人责任,使学科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又是实施少先队德育的育人过程。要把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少先队德育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根据各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开展少先队德育。在教研组活动中,要将此项内容作为重要的内容,开展经验交流,探讨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把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学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将学科教学与少先队德育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结合,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少先队德育教育,比其他途径具有优势。
1、各科教材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教材自身的规律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者具有一致性。
2、各科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小学生要学习好几门功课。各科教材具有着丰富的内容,教材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是统一的,各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3、各科教材的反复性和渐进性。有些教材内容多次反复出现,每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向更高层次的升华和发展。天长日久,循序渐进,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就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教学活动的长期性,它占据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长期性。
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时,要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不能牵强附会;要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想实际出发;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操模范的行为给学生以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教育。
三、强化全员示范作用,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学校是育人的阵地,这个本质特征要求学校所有的人都具有教育的职能和责任,都是教育者。因此,不管是总务人员、后勤人员、图书、阅览、实验室工作人员,还是炊事人员,都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人师表,义不容辞地进行育人的工作。
学校要经常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学习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增强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认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以主动、热情、耐心、诚恳的服务态度,优质服务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在工作中要时时、事事想到育人做到育人。如教师自己带头打扫卫生,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自己首先把本子上、黑板上的字写端正;自己主动拾起地上的废弃物,丢进垃圾筒;阅览室的工作人员,主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之抵制社会不健康书刊音像的毒害;炊事人员使学生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门卫教育学生出入下车,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全员齐努力,整体育人水平和育人效果才会有提高。
四、加强少先队活动建设,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活动是少先队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广阔课堂。少先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有着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活动程序。通过少先队组织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它是少先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愿意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寓少先队德育于活动之中,这是对教学中德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少先队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少先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组织形式划分,有学校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各学科小组活动等。按活动的内容划分,有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发展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发现每个人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唤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影响的活动。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做活动的主人,组织活动要注意其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时代性。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良育人氛围。
(一)注意环境的育人作用。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1、要注意环境的教育性。所有学校环境绘成了春意盎然的画卷,具有无穷的魅力,都在无形地教育、引导、影响着学生,有的甚至会成为学生终生的记忆。如醒目的校风、教风、学风、公共用语、“名人名言”挂图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使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以提醒学生从小要树立崇高理想,规范学生的言行。
2、要注意环境的美观性、整洁性。学校整个校园都要做到美化、净化、绿化,室内室外都做到清洁、美丽、典雅,使学生赏心悦目,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并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情操。
学校只有形成优雅的教育环境,教育因素像清新的空气一样弥漫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耳濡目染,陶冶高尚的情操,环境育人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办好每周的小星星广播台,定期更换宣传橱窗,每两周出好黑板报和学习专栏,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朗诵、作文、绘画、歌咏、讲故事等竞赛活动,各班经常开展自导自演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确实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发挥着一般制度和管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长期有效地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实行师生轮值制,定好内容,如佩戴红领巾、礼貌、两操、守纪、卫生等,到校上学、课间、食堂用餐、放学等都要有专人负责。天天一评,及时公示;一周大评,集体晨会公布;一学期总评,在全校大会上大力表扬,颁发奖状。在比、学、赶、帮、超的竞争中,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
六、加强少先队德育基地建设,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学生在道德感知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使学生的道德体验深入到心灵世界,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实效。为此,开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十分重要。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高尚情操,增强劳动意识。
七、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导,努力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
家长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功能不可小觑。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惯孩子,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一时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因而在对孩子的科学教育问题上有些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制定家访制度,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努力增强家教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影响的问题上,许多学校多采用堵和禁的办法,努力将各种腐朽思想和行为拒之校外,以保持学校教育环境的纯净和统一。其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将越来越丰富,光靠“净化”不仅是徒劳的,有时还会有反作用,越禁越想看,越禁越想实践。因此,在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的同时,一方面可依托法制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还可聘请法制辅导员定期来校开展法制讲座。让学生在具体案件分析中增强识别能力,抵御能力和自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少先队德育的能动性。
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促进其健康发展。
儿童的思想是单纯的、幼稚的,由于认识能力和识别水平不高,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面对新形势下,进镇打工子女、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增多等情况,加上困难家庭子女,我们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不让一个掉队”的指导思想。每学期要对全校特殊生进行调查摸底,根据思想素质、行为习惯、知识基础等方面进行分类登记,并建立教育档案,要明确重点培养目标,并针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成长进步。要积极开展了全校教师爱心大行动,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位后进生,力求改进其落后面貌,使每位小学生都能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
九、不断分析总结,提升工作实效。
面对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挑战,面对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真抓实干也要善于总结。少先队德育科研是少先队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少先队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少先队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每一位教师要结合教育工作,做科研型教师,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科研促德育,提高工作实效。
【关键词】 新课改;班级管理;农村中学;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3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创新和义务教育的深入开展。目前,农村中学班级管理工作问题日趋复杂,障碍重重,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感慨颇深,都一致认为:当班主任难,当优秀班主任更难。因此,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抓好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育人环境,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架设桥梁,已成为新形势、新理念下的农村中学班级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那么,我们如何抓好农村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呢?现就我十多年来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浅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首先,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的孩子来说,因为父母常年得外出打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感情交流与沟通,同时社会监督力量的不到位,使不少孩子在周末和假期的监督几成空白,各种不规范行为的隐蔽性就有滋生,他们早恋、打群架、喝酒、吸烟、逃课,到处闲逛,出入游戏厅、网吧,乃至和社会上的问题少年混在一起,染上不良恶习,再加上农村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都较低,不能给孩子们正确引导,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见于此现状,班级管理用陈旧的理念管理现阶级的学生是行不通的。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要求下,班主任应时刻注意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家长及外界环境,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并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成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
二、其次要多关爱学生
现阶段的初中生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无法正常管理他们,任何事情都由他们摆布,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在学校通常都表现为自私、懒惰、怕苦、怕累。他们事事以我为中心,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要摸索适合这些孩子的教育方法,使其個性正常发展。
比如:对班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作为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男生,还是女生等都必须平等对待。
具体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第一要善于跟学生谈心、交心。关爱学生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品质,同时,这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架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才能心灵相通,情意相融。农村初中生大多数是住宿生,在学校里,生活上没有在家里方便,所以在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爱护就显得极为重要。
第二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对学生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班主任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谈心时,要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做到与学生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学习上困难的学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做到心与心的沟通。
第三要家校联手。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些家长忙于挣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们的行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生活纪律不严谨,比较散漫。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或电话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创造编写作文专刊,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和家长会上为他们叫好,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农村学生的生活十分丰富,他们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对丰富多彩的田野风光、四季景色的变化以及千姿百态的动植物都特别熟悉,但不少学生一遇到作文就发愁,感到没什么可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美学告诉我们,用热情的眼光和态度来观察现实生活,观察周围景物,能使观察更仔细、更持久、更深入。人的情感植根于外在的客观现实,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愉悦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能感受到平日里没有感受到的美好情感,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认识、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便成为了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积累材料、融汇贯通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沉浮苦斗以提高分数,只“重教材”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至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材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挤时间阅读,给学生创设时间阅读。
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信手拈来,妙趣横生,既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四、提倡模仿,强调创新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落花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转》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是一味的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五、以说促写,下笔有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心中有数,有话可说,乃至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六、多鼓励,少批评
“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一个人成材除智商外,更重要的是情商,而自信心是情商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自信心多半来自于鼓励。过多的训斥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兴趣。爱迪生说过:“有许多天资很好、很有希望的人,只因为得不到有利的鼓励,竟然失败下来。”
由此可见鼓励胜于批评。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爱生,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尊敬老师,愿意作文。在这方面我有过深刻的体会:上初中时,我的语文并不怎么好,作文很差。初三时我们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陈老师,他很有才华,他的作文教学很有一套,作文评语每次一个样,而且都是激励性的言语。他的作文评语成了我们作文中的一道风景线,每次作文都使你感到有一种成功感,从此我爱上了语文。中招考试时我的语文考了93分。后来上了高中,我的作文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程老师的一句评语使我的写作激情烟消云散,从此和语文及格分无缘了。记得那次他给我写的评语是:“辞藻华丽,内容空洞”。这八个大字深深地刺伤了我的自尊心。从此我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后来我师范毕业后教语文,对学生的作文非常重视。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我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很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后进生的作文修改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从而导致他们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过渡。
七、多写片段,积水成渊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矛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要作词造句,或者是名言警句欣赏,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难度。
八、学会求异,学会反思
所谓求异,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形成新的知识。
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求异心理,养成不囿于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的心理品质,并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知足真能长乐吗》、《愚公需要移山吗》、《第一次真的很好吗》等一类题目,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从而反其意而“思”之,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写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文章来。
浅谈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繁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大量作业训练为依托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了。如何解决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而学生读得少”这个问题呢?大都教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多读,一遍又一遍地读,结果是适得其反,与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背道而驰,这种目的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方法不灵活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都会读烦读腻,有的甚至对读失去了兴趣,感到上语文课索然无味。这种表面上看读书的的时间是增多了,实际上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了解阅读教学的现状,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征,①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悟、疑中议、写中运用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种有口无心的机械化的阅读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落实“读”的训练。但有的教师急于“讲”、“问”,挤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或很少读的机会,以致一篇课文学完,连课文还读不懂,对课文内容印象不深,教师讲解分析得多,亦如空中楼阁;或过于强调读背,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束缚思维发展,这两种教学方法容易走极端。因此,新课程标准科学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的成果经验,呼吁阅读教学要反璞归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②如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避免单纯地进行理性化逻辑分析的倾向,我没有做过多的理性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朗读、比较、体会。首先我对朗读提出明确的指向:图文对照,品读想象,再借助课件把一池荷花图放出来,微风一吹,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然后通过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想象荷叶,花骨朵,花蕊,荷花开放时的颜色和形态,把一幅美丽的荷花图镶嵌在学生的脑海中。其次以读促思,在品词析句的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词语,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冒”字用得非常传神,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换词比较,结果学生把“冒”字换成“长”、“窜”、“钻”、“伸”等词,通过反复朗读比较,这些词都不能像“冒”字这样准确把白荷花迫不及待地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样美的课文,只有让学生在读中亲自去发现、品味和吸收,才能真正领悟文中之情,在情感上与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思维碰撞,质疑问难。
众听周知,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中,学生中只有遇到困难,感到有问题必须自己去解决,才会积极地去思考。因此,课前教师要做足功夫,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课文“情境”中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再者,《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③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思考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阅读教学中,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以“疑”为线索,使学生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如教学完《草船借箭》时,一位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完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这不是“借箭”而是“骗箭”,所以我觉得题目应该叫《草船骗箭》,更恰当。话一说完,学生沸腾了,各抒已见,形成反对和赞成两派,争论不休。我抓住此契机,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品读课文,再次组织大讨论,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说用“借”字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地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还要“还”给曹军,用“借”合适;有的说题目用“借”字风趣、幽默,讥讽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这堂课正是由于学生的敢于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新阅读,他们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全班学生不仅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而且还提高了阅读质量。学生的这种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不懈的追求精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它不仅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三、讨论交流,议中释疑。
讨论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质疑的升华,“引议释疑”,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研究,取长补短,逐一解决疑问,并鼓励、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求,使“思”得到交流与深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领悟、对情感的体验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关心文本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讨论交流,学生就可以把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的感悟和体验表达出来,展示个性的阅读过程。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疑”自然而然也就解开了。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我采用了先讲述插图然后开讨论会的方式,学生讲述插图的过程,不仅使他们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接着,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形成了富有个性色彩的见解,阅读的创造性得到张扬。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重点写议花生而不写清种花生的过程呢?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就体会不到本文的写作目的,只有让学生经过熟读,精思、讨论、点拔,学生才能认识到议花生是本文写作重点,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经过讨论,“疑”解开了,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只有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桎梏,学生的说才会走向多样化;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讨论的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不要怕学生说得慢,或一时说不上来;不要怕学生说错、说罗嗦、言不达意、或张冠李戴,这都是学生走向敢说、能说、会说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是非常正常的。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得到大大增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说,能创新阅读教学,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积极地凸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自己提问,让学生自己抒情,让学生自己说话,就是让学生拥有了阅读过程!
四、读中促写,写中运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④[2](叶圣陶)的确,没有吸收,哪来的倾吐。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表达人的思想,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观察训练、思维训练、说话训练密切配合,为写做铺垫。如教学《松鼠》一课时,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的。借此机会让学生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许多学生都能把小动物的外形介绍得生动具体。其次,知识积累主要来源于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写的时候“言之有物”,解决了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问题。⑤因此,我布置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采集本,把平时看到,读到,想到的优美词、句、段记录下来,一学期下来,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好段,解决了写作中的“无米之炊”。接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迁移,强化训练。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后安排学生模仿本课写作方法写一篇《我爱„„》的小练笔,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利于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在阅读中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提倡广泛阅读。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丰富精神生活。我曾经有幸听过南安移动公司为广大家长和学生举行的一次有关作文的讲座,现场有一个互动环节,家长与名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我发现大多数小学生的家长向专家请教的问题都是围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言之无物,有的小学生一说到作文就头疼,害怕,不喜欢写作文等,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写作现状,我记得当时专家就目前小学生的写作现状,解决的关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归纳起来最重点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从专家的分析当中,我们不然发现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脱离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经常性的写作对于阅读有促进作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01-06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2-20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06-16
谈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10-0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07-02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