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园林及现代园林小品
本庭园尤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在创作风格上一追求自然为主,庭院中诸多构景物均亦有其独到的意义。日本庭园自公元300年产生至今一直或多或少的将本民族揉入其中,如今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庭院文化。日本庭园都有一个主题,即立意,造园师通过立意将园林诸景赋予非凡的意义,以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园林不同时期有着同的表现风格,根据日本的发展历史可将日本园林的发展归为四个主要时期即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近代园林。我最喜欢的枯山水园林和茶庭便诞生在中世园林的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而我最喜欢的两位日本文学大家清少纳言和紫式部则诞生在比南北朝时代早大约500年前的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期间还出现了许多其他诸如《竹取物语》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说平安时代是一个文化非常繁盛的时代。而与此间的政治斗争却将日本弄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武士集团争权,导致幕府产生,皇权旁落。日本园林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开始了大和化。同样受战争的影响使日本在不久之后的中世期禅宗广泛传播。也正是这种使人们在乱世之中求得一丝安宁的精神之地的禅宗思想使日本产生了以石组为中心的写意式山水园,枯山水是其中的典例之一。在近世的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茶庭和枯山水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近代的平成时代是日本后现代建筑和造园的时代。日本造园家把传统精髓进一步整合到园林之中,形成日式的现代园林,深受世界建筑家的好评。
枯山水庭园的产生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从中国传入日本大约是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但禅宗思想真正对造园产生
影响是在日本室町时代初期。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庭园的形态逐渐抽象画,构
园要素也逐渐减少,造园师只用最简单的元素来营造丰富的现实。
二、水墨山水画的影响
日本绘画也同样受禅宗的影响,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泼墨山水风格。室町时代,成为绘画主流的山水画构图特征和表现手法逐渐融入到庭园之中。
三、政治经济的影响
当时的政治者由于政治上的失利和经济上的窘迫,不能够像从前那样将大型的山
水引入到庭园之中,因此积极支持造园师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营造自然的风景,同
时也希望藉此向人们传递禅宗思想。
构成枯山水的主要元素有白砂,苔藓,型木和山石组合。根据其构成元素的不同枯山水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每一类的变现风格均十分独特,但都离不开禅宗的静、寂,虚无的思想。
一、石庭
纯粹采用一种元素的庭园形式,多以石或砂为材料,用以表现枯流、枯泷及砂滩。
二、苔庭
运用青苔使庭园表现出古老、枯寂;同时也与白砂形成对比,表现生命。
三、型木(型篱)式枯山水
四、书画式枯山水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在建筑设计及城市景观设计上多采用江南私家园林与南方皇家园林两种形式, 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展开说明。
1.1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通常在占地面积上并不大, 能够体现出私家园林的特色。园林建筑以顺应地形为主, 根据原本的地形状态来展开合理布局, 常表现出蜿蜒曲折的道路, 在道路间行走可感到流畅轻盈、线条翘曲[3]。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外观屋面较为陡峭, 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建和抬梁式混合结构, 屋顶构造较薄且外墙为空斗墙。在厅堂内部也具有私家园林的特点, 根据使用功能存在屏风、隔扇、罩等构建。在房屋外部其颜色也与常规建筑物不同, 多以墨绿色、黑色、褐色为主, 墙面为灰瓦白墙, 整体上显现出素雅、明净的特色。相对于周边的树木、水池、假山等景观而言, 可与之形成协调性, 整个设计理念下体现出建筑景观的宁静优雅美感。
1.2 南方皇家园林
通常南方皇家园林的占地面积较广, 与自然景观相融, 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内外相结合或取外向处理。南方皇家园林的朝向多为南北朝向, 在选址上也尤为注意, 极少情况下会随意布置。通常皇家园林会倾向于中国古代宫廷式设计, 在建筑结构上也更偏向于宫殿样式。在建筑顶棚设计上多采用灭瓦卷棚顶, 而不是琉璃瓦。整幢建筑物的屋顶呈现出平缓的曲线, 且翼角稍显上翘[4]。南方皇家园林的建筑物墙体与江南私家园林有极大不同, 其强体厚重, 存在栏杆、挂落、隔扇等不同类型的装饰, 图案体型粗壮且严谨, 体现出北方建筑物的沉稳特点。园林外空间与内空间存在明确的分界线, 属于内空间偏封闭式建筑。
2 古典园林在现代设计中具体应用
2.1 充分利用建设材料
设计者在设计建筑物以及相关景观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建筑材料的选择, 因此在古典园林设计理念下, 原材料也可采用传统材料, 与现代建筑材料形成明显的视觉差异, 从而提升建筑物的整体观赏性。古典园林更注重生态意境以及自然意蕴, 相对于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而言, 更应体现出舒适、休闲的特征。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理念需要体现出自然的独特魅力, 在生态环保观念下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建筑物使用要求, 又能够体现出古典美的建筑物与现代景观。我国苏州园林闻名全国, 在长江三角洲一带, 建筑及景观中常见绿色园林设计, 苏州古典园林已经成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标志性建筑, 充分体现出了自然美以及城市的绿化进程。换言之,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选择与设计理念相符合的材料, 通过独特、巧妙的设计让古典材料精妙的融入建筑景观之中, 让整体呈现出古韵古香的特色。
2.2 重视融入古典元素
在古典园林的理念设计中, 必须充分了解古典园林的特征以及涉及到的各项元素。在现代建筑群的设计上合理处理, 可采用景观方式体现出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感, 例如采用水池、假山等方式营造, 然景观, 让建筑物更具舒适感, 也可通过动态美提升建筑物的现代化特点。目前部分建筑物也利用了现代科技方式, 融合了建筑主体以及动态水景, 让古代园林理念更充分的发挥。在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中, 古典园林元素的融入需要体现出自然生态的美感。在我国古代, 人们设计房屋时已经认识到了山水、植被的重要性, 因此现代化设计也可融入这类因素, 将大片的绿色植被以及山水等自然景观融入其中。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审美标准的不断进步与改变, 现阶段现代建筑结合绿色理念的状态已经成为了人们所熟知并且认同的设计状态, 在审美观上也有所影响, 因此这类融合了自然风格、古典风格、园林风格的建筑及景观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
2.3 合理选择园林植被
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 植被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体现出古典园林的特色必须合理选择园林植物种类。设计者应详细了解不同植物所代表的气节, 比如看到松柏, 就能够联想到刚正不阿、山姿雄浑;莲花可联想到水态轻盈;柳树能够通过柳条的摆动体现出园林的韵律。不同的植物所代表的气节也有所差异, 设计者可根据建筑及景观的特色, 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选择, 将丰富的情感寄托在植物之上。同时, 植物的声响、芳香、色彩、形态等也可作为观赏性的重要内容, 利用观赏特性创造出更具特色的园林意境。我国古代诗人也注重了植物的气节表达,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的荷花;植物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的松、竹、梅等, 均具有脱离尘市、远离喧嚣的意境。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些植物更能够创造出具有意境、特色、寓意的风格。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想充分利用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必须了解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材料、风格以及植被所代表的气节, 让建筑及景观更具生命力, 完美诠释古典园林的内涵。设计者需不断融合不同地区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特点, 让古典园林不会与现代建筑物产生排斥感, 提升其应用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古典设计元素受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 在现代建筑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设计中不乏我国古典园林的应用。文章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应用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能够对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段云鹤.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6, 308 (8) :106.
[2]卢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 2016, 10 (12) :112-113.
[3]李晔凌.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J].门窗, 2014, 92 (8) :214+217.
古典园林的设计者们在园林建造中将河水山川隐于园中,也将精神世界表于象里,不管是作为物体存在的山水、花木、建筑、碑刻,还是作为引发想象力的诗句,匾联,题额都负载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释思想,是我国几千年“隐逸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本文在“园林意象”的角度,以“提名立意”、“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古典园林中隐逸意象选择,并从“以景观要素为文化载体”、“寻找多种景观要素并拓展象征意义”、“探究隐逸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传统隐逸文化结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四方面分析其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引言
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中,“园林意象”起到了基础承载物的作用,园林意象与园林意境的关系是:意象或多个意象的组合做为基础构成意境。园林主人的境遇和心智限定了园林物象选择的趋势,多展现“美的情感”“美的抱负”“美的品格”和“美的社会”,多个或多种园林意象结合,形成一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展现作者情怀,引发游老共鸣,完成园林意境,这是古代造园的精髓。
传统古典园林是属于少数人的,每个园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现代公园与之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大众性、服务化。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园林设计出现“文化封闭”和“文化取代”两种矛盾,中国传统的“隐逸情怀”也发展成为不同形式和内容,具有了新的内涵和面貌,但不管怎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必需要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园林意境的营造也应建立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对传统园林的直接抛弃或陷入对传统园林的机械摹拟都无路可走,“具有文化底蕴的时代精神”应成为现代园林设计的重点,审美要素的多元化和审美情趣的多重化研究尤为重要。
中国的隐逸文化与古典园林文人的隐逸情怀
“隐逸文化”开始于古代失意志士退居官场的政治对抗,后来逐渐上升到老庄哲学高度,成为特有的政治态度和价值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文化现象。“隐逸”指文人寻求的淡泊无欲的人格精神、宁静致远的生活理想、高雅恬淡的文化品味。他们要实现自我,完成内心诉求,这种精神意愿是建立在深厚文化素养基础上的高清人格境界。
我国南方私家园林多出自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之手,他们在朝局中找不到席之地,便躲藏到自然里以求精神慰藉,找寻安逸悠然超脱之境,多数不能真正隐居山林的便为自己建造一片“城中山林”,感物吟志。
古典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意象选择
1.文字要素中的意象选择
文字物象是园林设计中的特殊因素,是建造者与游赏者的直接对话,对于园林精神的表现起到点睛作用。园林中的文字要素包括两大类,一是园林的命名,二是园林内部建筑物的匾额碑文。园林的命名是园林精神的浓缩,园林建筑做为造园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是造景表怀的重要媒介,园林的建造者多是茶韵棋香的大家,经他们命名的园林和园林建筑往往表达深刻内涵。
以园林命名展现隐居情怀的,例如苏州“网师园”,渔夫隐居之意,“拙政园”,拙劣之政之意。苏州“耦园”,“耦”同“偶”,寓意“两个人在起”,沈秉成对官场和社会表示不满,夫妻双双辞官归田,以情寓景,将居所起名为“耦园”。
以园内建筑物命名表怀的,例如“耦园”中的“藏书楼”,在山林屋读书明志,“织帘屋”,织帘劳动之乐,“城曲草堂”,文人不羡慕城市繁华富贵的罪恶行径甘于城边草屋的洁苦生活。
2.叠山理水中的意象选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庄子“出世”精神的体现,造山理水也是园林设计的重要要素。
水是园林的血,园林之水,首在寻源,对于“理水”中“水”意象的表现,首要的就是考虑源头问题,无源之水必成死水,许多南方私家园林都是将园内水体与河道相连或与地下水相通,像恰园、拙政园、狮子林,池底都打有水井,此外,园林之水还贵在曲折、妙在分隔,水宜藏不宜露,宜曲不宜直,弯曲藏露间显现出大自然的奥妙,展现出主人心智中的悠然,环建筑、抱植物,真景虚影,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山便是园林骨骼,园林受场地限制,不可能真正囊人大山大川,造园者的智慧就显现出来。常见的“点石成景”,粉墙中镶嵌壁岩,网师园梯云室北部庭院处,植物点缀几块形瘦漏皱的太湖石,窗框比拟画卷的轴绫边框,粉墙是画纸,随季节变化,好似浓淡重彩水墨画的交替;“早地叠石”更加丰富,包括“高山”“峭壁”“山峦”“山势起伏”等表现,虽不在江川但尽在眼底;“依水堆山”,山得水而活,山水交映,才真是“采菊东篱,悠然空灵”。苏州狮子林以湖水假山闻名,园中的山石依水而建,山峰连绵起伏,石洞上下盘旋,是叠山理水的典范。
3.植物配置中的意象选择
对于植物意象的隐逸文化审美品评,应着力于对植物的人格化审美。植物对于园林有两大作用,一个是自然追求,一个是自我追求。自然追求要求物我交融,追求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环境,表达天人合
的审美境界;自我追求是把植物当做人来考量其品性与态度,认为草木在诉求自我个性的同时也表达主人的精神世界。古典园林在植物物象配置上,除“因地制宜”“因位制宜”“季相变化”等手法外,最重要的考量点在于植物的人格化品评,基本分为“品其性——君子品质”“品其赏——哲学义理”和“品其相处之道——以仁而处”。菊花见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这是与它“处”,兰花象征“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的高洁,这是它的“赏”,竹是虚心内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君子,这是它的“性”。苏州沧浪亭遍植翠竹,竹篱茅舍,隐逸之所的象征,拙政园“听松风处”,以松意象暗喻高清,狮子林的历年菊花展,传达山水田园的隐居意趣。
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1.将景观要素做为文化载体
古典园林中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做为造园四大要素,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起到不同程度的载体作用,具有符号化功能。现代园林中各种景观要素,例如雕塑、小品、园椅等,在其设计制作中同样应上升到文化表现的高度,根植于城市文脉中,对当地生活理想、人文精神的文化特征进行加工提炼,以抽象符号化的方式通过各种景观意象表现出来,以传递风土民情、人文理想,营造现代景观设计所要传达的精神意境,并且应考虑抽象要素的使用意义,例如声音、气味等,使其在现代园林意境营造中起到画龙点睛之义。
2.寻找多种景观要素并拓宽其象征意义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经过时代发展在人群类型、使用方式、表现手法、传达精神上产生极大不同,景观要素已经不能单单局限在传统的山、石、革、木上,而是传统造园要素的拓展,包括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具象的、抽象的、知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多重意象和这些意象单体的多重组合。
“隐逸精神”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独特传统,目前工业化急速发展,钢筋水泥充斥,生态问题、污染问题严峻,国人的“隐逸之情”并非消逝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革,传统要素已经不能准确表达,现代园林设计需要在设计实施时根据不同场地、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人文背景进行挖掘,拓展景观要素种类并且拓展其象征意义,例如以麦田景观象征农耕文明,以此映射“远离城市、回归原野”。
3.探究新时代下“隐逸精神”的新内涵
隐逸精神由开始的个人追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升到哲学高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分支。当今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生活状态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它做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遗珠,不可能将其抛弃。“隐逸精神”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社会变革、环境变化产生新的内容,改变原有的形式,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以更加通俗化、多样化的面貌出现。
现代景观设计师的终身目标是帮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迎合大众口味,最重要的是要关怀人的心灵。如今,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作压力巨大,人与人交流越来越少,这与古代政治仕途艰难带给人的困顿是相似的,摆脱心灵上的孤独,寻找归属感,可以看做是工业时代下“隐逸精神”的一个新内容。景观设计师要挖掘“人文关怀”的真谛,寻找符合时代特征和人群特征的新的环境意象,营造符合人文需求的景观环境,使人与景观达到“物我相融”。其次,新时代下的“隐逸”追求也应该是多元化和多重性的,经济型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例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面对并设法调节这些问题,成为景观设计避无可避的方向和“隐逸精神”新的解读。
4.将传统隐逸文化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结合
“文化相碰”必要“文化交融”而非“文化背叛”。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建设陷入文化特色危机,园林发展面临困境,我们要保留传统,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唯一做法便是站在传统文化高度上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活化和上升。设计时要对实际场地进行探索、对当地人文背景进行探究、对人群内心需求进行挖掘,在景观要素选择上要避开纯粹性的西方物象,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国外造园理论,借鉴西方园林文化精华,融合不同的设计手法,加入多样的造园要素,传达新时代的园林精神。
结语
现代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应该从观念上作以改变,应针对古典园林造园方面的理念设计方法进行学习。把园林景观设置到具有特殊的环境内,而不仅仅为对古典园林的方式形象材料和工艺方面进行调整,把理论和文化的背景、生活几方面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承古典园林设计好的理念。
4.2贯彻天人合一的意识
自然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其具有用不完的能源。古典园林所要达到的思想,是为了达到任何自然相融合的效果。自然文化为中国园林的中心内容,而古典园林一般多以自然规律的方式建造园林,将自然的景物和艺术进行重现。和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现代居住区的设计应全面的考虑到场地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合理的规划基地植被。
4.3以现代的方式完善古典园林的设计
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需要按照一定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的范围,将地平线设定成空间参照,以确保和地域景观相互融合,其和古典园林所需要达到的无限外延空间整体理念是相契合的。小中见大的古典园林,在比较局促的空间内应通过对比、突出、加强的方式,以环形游线的形式构成散点的视点和视线,防止出现“一览无余”的园林景点。同时,可通过山体、屋顶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天空,进而达到扩大空间感的效果。对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以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5总结
当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得到更多专业人士和人们的关注。新社会体制下,新功能的要求和技术的条件下,需要不断学习并传承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好的方法。而不仅对其外在的形式进行模仿,施工粗糙、形式过于简单均会都整体的设计和日后的建造造成直接的影响。现代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只有在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造和完善,并将其功能和外观持有同等的关注,才能更好的进行设计和建造。
参考文献:
[1]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11).
-------私家园林
班级:园林1001姓名:谭力学号:20107792课程名称:《园林建筑构造实训》指导老师:彭博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同时,由于社会各种家庭的经济实力、学识修养、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各有差异,也就使得虽同属于私家园林,但其大小规模、艺术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贵族的花园,有堆砌雕镂的商贾花园,有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造的宅院小庭。在这些花园中,艺术成就较高,较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文人风格的私家园林。所谓文人风格并非指该园林主人必定是骚人墨客。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园林。保留至今日,艺术价值及游览价值较高的私家园林多数为文人花园,它们的主人有不少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影响颇大。
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江南,是一个较具开放性的地理定义,严谨说来,它应该指江苏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水网地区,但实际上它却包括长江北岸扬州、泰州等商业富庶地区。这里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教育较为普遍,由读书而踏入仕途的人数很多,堪称人文荟萃,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水道纵横,湖泊星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除了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之外,江阴、镇江、宜兴、湖州等地,均有石产可作园林造景之用。因此,这一带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各城市名园荟萃.现存我国私家园林的精品,大多集
中在这一带。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第一是小中具大,以少胜多。从园林所处的位置看,私家园林多数是住宅和府第相连,成为城镇的府第园或宅傍园。在风景秀丽的城郊山水之间,也有不少私人花园,但它的主人在城中还有正宅,而是将花园作为春来看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月的居处,是一种别墅式的园林。除了个别高官权贵的花园,不管在城里还是城郊,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来亩,小的仅几亩。这从现存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园林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具大,以小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副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其实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亭台、廊桥,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为上,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由于私家园林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圃那种宏大壮丽,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文心与诗意也越浓。在造园的初始构思阶段,他们常如吟诗作文一般来对待园林创作。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泳从江南文人园林的构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园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同点。
他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游赏好的文人园林,便会感到画境中的一股文心,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经过仔细推敲,就像作诗时对字的锤炼一样,使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应而成为一首动人的风景诗篇。如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移”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曾这样来评论它的书卷气:“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朴”,是指质朴、古朴、朴素,不求华丽繁琐。私家园林能做到雅和朴,是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密切相关联的。从使用上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苑圃风景中那种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
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深褐色。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者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室内陈设也多为古雅的艺术品。就是作为园林各景区点景的匾额和楹联,也极为雅朴,或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以求显得自然古雅,与园林相协调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虽然相对比其他类别的园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厅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传统建筑以对称院落层层推进的布局方式与园中建筑相协调,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揖峰轩”,分别是一间半和两间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脱出了正规建筑三、五、七
奇数间的规范。这就是《园冶》所说的“半间一广,自然雅称”的最好诠释。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四个特点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江南园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据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营建自己的个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对自然美较为敏感,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在构园造景时,能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园中山石、水体、花木等景物的关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园林的风景主题和个性。这和我国传统文论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灵性神韵有较大关系。如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所记,当时名园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观特点:有的以景致苍古擅名,有的主赏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珑奇石取胜,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观动水之声色美景为特色。这些园林的名景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营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苏州园林,虽然总属江南水乡风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园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拙政园以水为主景,建筑简雅,具有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留园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珑幽静,亭台华美而不俗;网师园则以精巧幽深见胜,结构紧凑,有览而不尽之情致;沧浪亭苍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说园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组合变化也极为多样。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园中部,从主厅远香堂北望,池中两座山岛的平岗水矶互错互映,表现出一种平和协调的美;有的山水相争,成峡谷、成深渊。如无锡寄畅园的黄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锦汇漪”,临水山石壁立,一条小径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颇有绝壁浅滩的风景意味。再如苏州沧浪亭,并没有像一般造园那样,在小小范围之内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园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间的大假山,极为古朴自然,而与山相配的水是从园外借来的。造园师别出新意,让大假山缓缓坡向园子前边的界河葑水,营造出山水相亲的意味。为了使内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设高墙,仅有一曲
廊依山麓起伏,贴水穿过,廊中置一水榭、一钓亭。这是江南文人园林山水景的一大绝唱。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园林也和他们的诗文绘画一样,注重各自独特风格的熔铸和个性的塑造。这一点在今天鉴赏时应该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园林最后一个特点,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古代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山水风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达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称为“妙品”。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名山胜水的美丽景色曾使历代许多文人艺术家为之陶醉,山水游历成了一时的风尚,然而真正像隐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样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终究为数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乐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弃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着自然美欣赏和物质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过园林艺术家的匠意构思和特殊处理,能使这本来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园中,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另外,我国古园常常以多变灵活的气候天象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自撰的《弁山园记》中,就认为自己这座花园最宜于花时、月时、雪时、雨时、风时和暑日赏景,人称“六宜”。要是没有遮风避雨的半室内游览线,赏景的情趣便会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园林,既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厅堂书斋,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顾。这也是古代私家园林极为繁荣的根本原因。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耽乐于茂木美荫之间,或垂钓,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钟情的“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Emotion from Scenery”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
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这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成为园林空间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如《红楼梦》中就有“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凭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的论述,由此可见匾额楹联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江南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于历代文人学者,又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而成,因此不仅属于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意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景致增色不少。匾额最早多为实用功能,赋予建筑一个名称,以说明建筑的用途,起到标志作用,常置于建筑上较为醒目的地方故与“额”字涵义相连。楹联最早则多为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形式多样,可以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可以雕刻于木板上或竹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之两侧、或中堂之两边。匾额用材一般为木制或砖刻,其形式丰富多样,直接参与园林景观的构成。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榭、舫、阁、楼、桥等处的匾额与楹联对景观和环境都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匾额楹联的意境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形制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与其他各艺术门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紧紧围绕同一主线发展,最终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而且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园林匾联的首要任务是传情达意、画龙点睛。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了如下的一些审美文化内涵。
2.1“入世”与“归隐”是矛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孔子人格化了大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得着,有“静”的特点,故仁者乐山。“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动”的特点,故“乐水”。这里所谓的“乐”是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儒家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由此将惊世治国的仁人君子的品行才能与“动静”、“山水”结合起来,确立了“比德山水”的思想。如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的隶书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梧竹幽居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皆出于此。
儒家实现其“仁”的价值目标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就是“入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当“入世”的理想与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儒家们则又萌生了“归隐”的念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按“人之常情”的需求理论,他们又不愿真正放弃最终的价值目标而归隐于山林,正如《楚辞·渔夫》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在闹市中建起高墙“独善其身”,寄情于咫尺山林,“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曲园和同里的退思园等处的匾额题名,都深深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2.2“有我”与“无我”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将人与世界的接触关系按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意境,而“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有体化、肉身化”【2】,它是“主于美”的。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以不测为量的、令人品赏不尽的空间美的组合【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宋元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减淡,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4】,于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禅宗从中晚唐至北宋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禅宗的教义一经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它们“要求自身和自然合而为一体,希望在自然中允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4】,达到一种“无我之境”。所谓“无我”,是指将个人感情思想蕴藏于对对象的“纯客观描写”之中,不直接外露,甚至并不自觉意识到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匾额“园涉成趣”取意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传达出一种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着的美,将日常的田园生活情趣与玄学、佛学的“人生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5】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艺术境界。留园西部景区匾额“小桃坞”,小溪尽头壁额“缘溪行”皆取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怡园鸳鸯厅南半厅匾额“锄月轩”脱化于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意。艺圃“思嗜轩”对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则通过对池畔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超脱世外的美感。
如果说“无我”是不直接表露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那么“有我”则是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的传达。自元代至明清,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文人画”正式确立,自然山水景物完全成为了发挥个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被更为明确地“表现”出来。苏州拙政园之扇形匾额“与谁同坐轩”意取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虞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追求超脱,孤芳自赏、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伍,表现出孤傲自洁的气质。“与谁同坐”的匾额题名与临水小轩相得益彰,触动了游客的审美感受,“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5】,于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山水共鸣。艺圃“博雅堂”抱柱对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园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联文通过描写了自然景观“碧水”、“荷花”、“盈亭”、“皓月”等,直接歌颂了园主高雅的风度和脱俗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芝兰”自古都是用来歌颂君子高尚品德的,这时的自然景致全都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了。怡园“小沧浪”对联之一:“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通过对“竹月”、“松风”等自然景致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3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物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然而这种“物化”的自然景物并不同于天然的山水泉石,由人有意识地建造而完成。这些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加工处理而达成一种和谐,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作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传递园主或造园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游览者产生美的感受。
网师园八角小亭匾额“月到风来亭”取自于韩愈《奉和juezhou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意。小亭位于池中半岛,池水清澈,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确为无比惬意恬适之事。亭额“月到风来”,恰到好处点出了人物主体的希冀,使人欣赏之时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确为画龙点睛之笔。苏州怡园“画舫斋”楹联:“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拟招隐羊求,寻盟欧社,绿衰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以景结情,情由景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乐逸自然的高雅兴致,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对隐逸山林的清高生活具有无限遐想和追慕之情。
3匾额楹联的运用前景
江南古典园林,尤其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别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景以境出,情由景发”,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更离不开园林的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不仅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审美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它使园林“不但有美的形式,更有美的内涵,让游人在游览时不但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满足游憩娱乐的需求,更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满足精神审美的需要”。
匾额楹联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大有可为。当今中国有些园林工程在权力审美、政绩审美的影响下,和人文化、自然化、生态化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已经离得很远了。随着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将越来越得到普及和认可,对表现和抒发这种意境美的匾额、楹联,及其有关联的诗、词、文、赋等艺术,书法、篆刻艺术,牌匾装潢制作艺术,必将日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形式到内容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
笑揽双峰入云端,绝地昂然小众山。
奇胜从来生险处,不瞻此景觅其肱?
翩跹烟昱层云起,绝笔神工赛画仙。
参考文献:
[1]李衍德,胡玲凤.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 [J].中国园林,1994(4):12.[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2,288
地勘是设计师所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但如今多是以地形、土壤、气候等客观条件为主, 忘却了周边群众对此的人文需求。在勘察场地中, 应要求设计师满足几个基本要素:一是要让园林契合周边群众的需求, 经过一定的调查, 根据需求进行整体勾画。二是有效结合地理环境。无论是植被的种植, 还是建筑的安放, 以客观的不可逆条件为基准。三是尊重自然环境。园林并不是景观堆积的旅游景区, 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才能够实现园林对城市产生的价值。总体而言, 只有深入的考察, 实现因地制宜, 才能够为园林设计打好基础。
2生态环保自然
近年来, 我国大中城市污染严重, 城市园林也担负着改善环境的重任, 若在建设中, 以破坏生态的代价, 则有违初衷。纵观我国江南园林, 多是风景如画, 宛如天造, 现代园林也可借鉴这一方式, 除了维护自然生态外, 以模仿的方式为其添加山水, 尽可能还原自然风貌。在植被选择上, 也要采取自然已有的植物搭配, 不能根据设计师喜好进行选择, 否者无法建立平衡的自然环境, 园林的自然景观也将无法长久维持。
3融入当地文脉
中国园林讲求诗情画意。正所谓文章华美, 只因意于笔先, 再优秀的文笔, 缺乏“意”的引导, 也难成大器, 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 写意一直是精髓所在, 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因此, 在园林设计中, 合理的立意, 在结合一定的主题形式, 使园林从整体到独个景观建筑, 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如景观或建筑的建设时, 尽可能采用仿古的设计, 并以匾额昭示其名, 如此便能够给人以中国园林的感觉。而实现上述方法, 并不依靠表面功夫, 这也要求在勘察时能够合深入的挖掘当地文脉, 以当地的文化特征建设景观, 并将其融入到园林之中, 如此才能够具有真正文化气息。
4巧于因借拓展
西方园林建筑, 习惯于采用“借”的方式, 这一点也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虽然整体看上去, 园林作为一个封闭的公园, 但是并不妨碍将园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园林中。通过一定的设计, 使视觉能够收入到外围景观, 如此能够实现“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 可采用仰视、俯视等方式, 也能够选择远借、应时而借等, 如附近存有景观, 但园林无法扩展至此, 则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仰视借景, 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够让外围风景实时进入眼底。总体而言, 西方园林建筑的“借”, 讲求于将外围景观放入到园林中, 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着“借”的形式, 其名为借势, 实质上是指一种组合而来的美, 如在园林中以绿色烘托红色, 成包围之势, 众星拱月, 体现出红色区域的华美。在现代园林中, 可直接采用2种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将园林融入到城市中, 将园林与城市合而为一, 以真正实现环境的交融, 而借势则是园林建设的艺术手法, 体现出宏伟、华美等气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运用2种方式, 必然能够将园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功能极大的提升。
5以小见大
在上述内容中提到,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似, 都有着写意的特点, 而在园林中, 则具体转化为“小中见大”。园林的空间往往有着限制, 但是中国人总能够突破不可抗力的现实, 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给以无限遐想。这一方法完全应归功于自然给人的启迪, 通过江南园林能够发现, 假山假水依然能给人以逼真之感, 这边是完全根据自然的形态, 辅以能工巧匠雕琢, 才使得能够在意境上以假乱真。事实上, 假山水无论在比例, 还是形态上都与真实的山水一模一样, 也由此可以说明, 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而创造的“小中见大”景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 便是空间意境越发狭小。事实上古人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 如错落起伏、蜿蜒曲折, 在地形上设计出地势, 同样仿照自然环境中的比例, 但地势空间必须有效掌握, 否则会由错落起伏变成凹凸不平, 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设计。曲折的道路虽然降低可达效率, 但是能够延长线路, 再结合地势设置, 使园林中的道路蜿蜒无尽, 如此便可极大体现“以小见大”。若是整体场地较小, 可采取大量面积的统一植被, 如草坪、疏林等, 已达成视觉上扩充场地的目的。
5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于诗情画意, 而情和意便是艺术的核心, 现代建筑多强调功能性, 但是并不影响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 真正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使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米敏, 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 (10)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现代园林;融合
我国是园林建造最早的国家,商周时就已经在大规模的修建园林,当时的园林模型被称作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园林的建设特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同地域的造林特点也不同,正是如此,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态势也为现代化园林建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现代化园林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基于此,笔者首先分别对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特色以及现代园林的设计特征进行了对比,而后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对于现代园林的影响。
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以及现代园林的特征分析
1.对于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特色分析
我国古典园林建设具有诸多的特征,究其根本,无外乎它所涵盖的种类较多,其中不乏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等等,这些园林的种类不同,所以所呈现出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其一,对于皇家园林的特征分析。正所谓皇家园林,从其概念上就已经能体会到它所具备的特征,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历史特征显著等等,这些皇家园林大多规模庞大,建筑的主体较高,比如,北京的北海公园以及颐和园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古典园林不仅对施工以及设计的要求和手段较高,同时它们也与其他的园林种类不同,它们还会存在着园中园的现象,同时,园林的建造初期就会明确主题,而后再针对性的运用丰富的建筑对园林进行点缀,丰富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其二,对于寺庙园林的特征分析。寺庙园林与其他的园林种类也不同,它更加针对寺庙或是其他具有宗教信仰的地域而建造,这些园林由于其信仰和理念不同,因此,最终的园林特色也不同,也正是由于它们的种类多样,也对我国古代的园林特色进行了拓展和扩充,丰富了园林的形势,促进了我国园林的发展。
二、对于现代园林的特征分析
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相比较,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建造的园林,进而将这些园林特征予以归纳,最终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园林形式。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现代化的园林发展更具自然、社会、科技以及其他艺术的特征,促使现代园林的格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对现代化的园林特征予以总结,无外乎两点,其一就是对园林艺术、城市建筑以及城设施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其二则是大多是针对大众的要求来建造的,更加偏向于顾客的需求。这样的形势为现代化园林的建造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于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的古典园林建造特色大多已经被传承下来,它与现代化的园林建造的特色具有一致性,它的创作方式也对当前的园林建造具有重要的助推性作用,在现代化园林建造的过程中,应当将古典园林的建造特色有效地融入,与时代的发展理念相符合,同时也可以将我国的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
1.精细勘探,细致分析
要想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特色融入到现代化的园林建造中,首先就是要将勘探落实到实处,只有将勘探环节予以良好的把控,才能使后期的设计和建造尽可能的做到因地制宜,进而形成独特的、适宜的园林建造风格。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设计的效率,不可一味的追寻某种设计风格而浪费了园林的诸多的建筑材料和场地,无法将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落实到实处。
2.将情寓于景,凸显艺术气息
在进行现代化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要想将古典园林的建造特色实现有效地融入,就要将古典的园林建造的手段和特色予以切实的发掘,不仅如此,还要切实的将其主题内容予以确定,而后分析古典园林建造的表达方式,进而做到将情寓于景,让人们在欣赏现代化园林的过程中,观景生情,达到弘扬古典园林的精髓的目的。
3.应用古典私家园林的特色,拓展現代化的园林特色
私家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不仅对住宅花园的特色进行了浓缩,同时它的建筑手法也为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私家园林中,可以体会到它特别的韵味和含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修养和文艺,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所推崇的“雅”的特色,此外,私家园林还具有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集“居”和“游”的功能于一体,人们在游览了私家园林的景色之后,将会感受它的别致,并在游玩的过程中,体会到私家园林给人带来的醉人的感受,同时也会被艺术的气息所陶醉和熏染。因此,现代化私家园林建造的过程中,也要将这些古典建筑的特色予以凸显,而后将二者实现切实的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私家园林形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进行现代化园林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要想将园林设计和特色有效地凸显出来,就要不断地汲取古典原料林的建造优势和表达手法,以此为基础,实现现代园林建造的古典化,促使现代化园林建造和古典园林的手法实现有机的统一和融合,不仅促使当前现代化园林建造的发展,同时也会将古典园林建造的精髓切实的弘扬。
参考文献:
[1] 张媛.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禅境的营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手法[J].科技与创新,2016,12(5):49.
[2] 谢伟岸.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41(20):46-46.
[3] 陈宇,涂钧.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光影分析——以江南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6):117-122.
作者简介:
尽管有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存在着很多差异,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中西方在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上仍存在着很多共性。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有相似的起源,并也都经历了功能园林、观赏园林和合宜园林三个发展时期,都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原则是“美”和“自然”。中西方古典园林都是为了取悦使用者而设计创造的,因此其设计制造中都会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美”的效果。而“自然”则是指人们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园林设计中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美景的造型和气势,展现出浓郁的韵味。中西方古典园林的选材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多为建筑、石头、山水、花草树木等元素,保证了古典园林的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
作业要求:在规定地形中选择1000m²左右地块,设计成一个小型的中国古典风格园林。
1.要求园景不少于五个景点,或山景、水景、绿化,或建筑、小品、置石等。每个景点要有自己的深刻寓意。
2.园林的布局要有主轴与副轴,要求以流畅的游览路线将各景点有序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连贯流动的空间关系和步移景异的动态景观效果。
3.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叠山理水,将厅、堂、轩、廊、亭、榭、舫、墙等建筑形式有机地与水体、山石、植物组合在一起,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多种艺术手法造园。
作业形式:任务书、分析草图、总平面图、剖面图(不少于2张)、效果图(俯瞰图)、设计说明、植物配置,以及园林建筑的平、立、剖及节点详图。
关键词:古代园林 造园手法 现代园林 应用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园林建设就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和造林手法如何应用到现代园林建设中,是现代园林建设者不断探索的地方。
1 我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我国古典园林具有鲜明的分类特色,不同朝代的园林建设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1.1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主要是为帝王所设计和建造的园林,是供古代帝王休憩和享乐的场所,比如说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这些皇家园林的特点就是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等。因为古代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园林的整体设计和建设都要能够凸显皇权的象征。这些庞大的园林设计对施工的要求相对较高。其建设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二是在园林建设中采用园中套园的建设手法,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三是比较重视富丽多彩的华丽色彩的运用;四是设计和建造的意境深远,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者多为文人骚客,任何景点的建造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营造,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情感融入景观之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1.2 私家园林 私人园林也是我国古代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园林主要是封建皇室宗亲、官吏以及富商等休憩和娱乐的场所。这些园林的特点是在规模上相对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做布置,外表设计的是淡雅素净。私家园林在设计理念上凸显了游乐与居住紧密相结合的双重功能,古人常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把在优美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的生活方式称为“居”。
1.3 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古代园林发展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寺庙园林的发展主要是受封建迷信思想所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从园林的建设上来说,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狭隘的佛教寺院和道教所建设的园林,而是它还包含所有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下所设立的园林。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和道教园林寺庙外,祖宗崇拜下所建立的古代名人贤士的居所或者民族英雄纪念的祠堂等,都是寺庙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2.1 因地制宜的园林建造手法 因地制宜是我古典园林建设中最常用的园林建设手法,在《园冶》中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由此可见,在我国古典园林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建造场地,场地的选择一般都是根据造园林者的需求来选择的,场地选择合适后,园林的整体设计和布局都要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特征,随形就势,宜山则山,宜水则水,顺应场地的特点而建造。
2.2 师法自然的园林建造手法 师法自然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重要手法,在《园冶》相地篇:“园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在我国古典的园林建造中比较崇尚师法自然,想要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国古代园林的建造都力求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艺术提练和加工,在有所限制的空间中设计山水的布局,建造出田园园林的景观。
2.3 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建造手法 诗情画意的建造手法是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有一独特性的园林建造手法。在我国古代能够建造起园林的绝大多数都是文人骚客,这些文人骚客平时就是热爱于山水,深受山水诗画的影响,在他们的园林设计和建造中常常会体现自然界中的山和水的布局,即使没有原有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山和水,在园林结构设计中也会建造一些假山假水。建造一些奇山怪石和茂盛的树林和清澈的山泉以及一些瀑布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基本设计素材。园林中设计诗画的意境是园林建造者的基本要求,造园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抱负等方面的园林意境。
2.4 巧于借因的古典园林建造手法 巧于借因主要是指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善于运用借景的手法,突破园林建设的固有局限,把园林之境借为所用的一种园林建造手法。《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巧于因借,就是要充分“借”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扩大视野范围,增强空间层次感。这种借景的园林建造手法是我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园林设计手法之一,在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典著名的园林建设常常会采用借景的手法来凸现自我园林的审美意境。
3 我国古典园林建造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
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在园林的整体布局和设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建造手法与现代社会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具有内在的联系性。现代社会人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因此,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对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3.1 实地勘察、细致分析 园林建设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对选择场地的勘察,并对勘察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场地是纠集自然和人文而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现代园林设计和建造的目标就是对凸现园林建设与自然、人文的和谐结合。任何场地的选择都具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时代的精神内涵,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一方面需要展现场地所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另一方面还需要展现所出地区的人文特性和精神文化特征,只有因地制宜,实地勘察。精心分析才能够把握园林设计的整体特性。无论多么完美的设计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五木之本,闭门造车式的园林设计已经被时代所舍弃,古典的园林设计手法最强调的是和谐,因地制宜等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还是必须用的方法。只有进行实地的勘察、精心地分析,充分利用场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当地的人文精神特性,才能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独特的园林。
3.2 精心设计,生态自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住宅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居住小区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园林风格设计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规划设计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现代小区生活空间,小区中的园林设计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在环节人们的生活压力,疏散心情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要力求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注重模仿自然界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现自然美。
3.3 采取借景的古典园林建造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建设虽然建造在封闭的空间内,但是并不局限于园林建造的边界,常常是以场地的选择和视觉为设计视角,通过巧妙地借景的手法来设计一个极富有审美意境也富有人文意境的古典园林。巧于借因主要是指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善于运用借景的手法,突破园林建设的固有局限,把园林之境借为所用的一种园林建造手法。现代园林建设比较追求景观的独有规划,一般都是将园林建设放在整个城市建设的规划中来设计,城市园林建设的理念主要是强调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园林的建设主要目的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需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园林的建设可以采取一些借景的手法来设计,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11(5):54-57.
[2]毕胭.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艺术特色[J].贺州学院学报,2010(5):70-72.
[3]屠苏莉,范泉兴.园林意境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J].中国园林,2004(2):58-60.
[4]周研.中国传统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空间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10);52-54.
[5]潘震.古代园林开敞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201-202.
园林建筑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就园林建筑本身而言, 它是指在园林中通过造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的各类建筑物, 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公园、游园、建筑庭园等都普遍存在。同时这种建筑在我国古代社会也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它是对自然美的还原与雕刻, 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在建筑形式上主要以小型建筑为主,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主要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园林建筑在功能上也不断的完善, 出现了游艇码头、小卖部、售票亭等附加功能, 以方便游人游览之需。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研究意义
园林建筑在园林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它在与山、水、植物的结合中变得更加完美和更富艺术性, 是塑造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的关键之笔, 同时在园林建筑的点缀之下也为观赏者提供了优美的风景画卷。这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高雅艺术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所追求的理想效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园林建筑艺术充分展现人的创造和智慧, 在体现园林意境的同时使景物更为典型和突出[1]。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 园林建筑也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 它在古典园林建筑文化的积淀下, 再一次被现代人赋予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时代气息。我们生活的环境曾经被称为“森林城市”, 但是在园林建筑艺术的参与下正在向“生态园林”改变, 城市与花园的交相辉映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园林的到来为园林建筑事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今社会, 人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代园林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的游憩场所, 它所具备的环境保护功能、生态平衡功能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更加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现代园林建筑不断继承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种种优点, 同时也在借鉴西方文化成果的进程中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
3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概况
我国在现代园林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园林思想, 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成为这种现代思想的最终渊源。古典园林理论、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园林建筑学理是催生这种大园林思想的直接原因。在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中这种思想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决定了现代园林的风格特征。大地景观规划就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 他们能够更加自然、和谐的被整合在统一环境之内, 在不影响彼此发展的前提下共同履行着自身的功能。在推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与园林艺术发展的紧密联系, 使我们的城市更像一个园林, 实现了城市与园林的自然融合[2]。现代园林强调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 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使得现代生活出现一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趋势。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 建筑不仅是为了居住, 而且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丰富多彩的功能, 建筑与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结合同样也是现代园林所追求的境界, 同时在他们的发展中也更加注重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 园林在造景功能的完善中更加侧重于生态功能、艺术功能的展现。因此, 现代园林理论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生态功能将起到更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这也是园林艺术发展到今天所出现的一种必然规律。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也在这一关键的历史阶段实现再一次的创新与发展。
4 现代园林中园林建筑的作用与功能
园林中构筑主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园林建筑, 各种形式的建筑是园林中的代表景观, 这也是园林的标志性符号, 它代表着园林艺术的水平。通常园林建筑通常作为这些风景画面的重点和主景, 园林之所以能够造景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这些园林建筑的参与。简单的说, 没有建筑, 园林也就不能称其为园林。重要的建筑物甚至能成为一座园林的标志和中心, 同时也可以成为整个城市的名篇, 例如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 西安大唐芙蓉园中侍女馆中的宝塔等等都是古典园林建筑中比较著名的标志性建筑。
园林建筑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这些功能表现在造景、休憩、连接景区、整合旅游资源等等。园林建筑通常被设计在园林景观的最显眼之处, 在其周围再进行更加合理的布景, 游人或是登高望远或是环顾四周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将园林的造景功能对整个园林艺术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各种建筑, 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布局上都成为影响这些园林艺术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古典园林的休憩功能在现代园林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应用。这类具有休憩功能的园林建筑小品, 种类繁多。例如各种亭台、走廊分布路道路两侧或者景园深处, 既直观且便于游人使用, 是有人游览景色中缓解疲惫的绝佳场所。园林建筑还能够组织园林景观线路, 为游人规划观赏路径的作用。在整体上设计和规划园林布局上这些建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园林建筑更富艺术性、科学性和灵活性。每个建筑都能在园林中发挥着独特的指引所用, 同时又被合理的分布在整个园林的关键之处, 这是一种空间艺术的完美呈现, 为园林的观赏、休憩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另外现代园林中园林建筑还具有构造空间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形式是那些仿古墙、花墙、回廊等建筑物, 它们根据园林的具体构造和合理布局, 为有人提供了不同的艺术空间, 实现了“园中园”或“景中景”的审美效果。最后, 园林建筑还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 随着大园林思想的确立和现代园林规模上的不断扩大, 园林内路线蜿蜒曲折, 再加之树木茂密, 这容易使游人迷失方向, 因此在这方面将需要一种具有导向功能的标志性事物的出现。而园林建筑则成为一种最佳选择, 在点缀景色的同时也能为有人提供坐标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铮, 杨华, 车代弟.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道路绿化中的应用-以天津北仓道绿化设计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0 (5) .
【日本古典园林及现代园林小品】推荐阅读:
古典园林在现代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0-30
古典园林教案09-22
苏州古典园林浅析06-04
古典园林景观手法01-28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比较11-28
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论文06-20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09-09
送僧归日本原文及赏析10-29
《送僧归日本》古诗译文及赏析01-09
日本留学需具备哪些条件及资格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