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语文教学的研讨与练习(通用7篇)
正视历史与现实重视对话与建设--湖北省美学学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美学必须走进时代,找到自己的使命.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指导下积极从事生态文艺学与美学建设,从代表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一建设.我们要用中国美学理论参与全球对话,我们必须而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回答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作 者:万志海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56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221(5)分类号:B83.06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生态文艺学 实践论美学 中国美学 全球对话
1.记忆性
(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教版八上第二十一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 试做解释。
①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③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人教版八上第二十四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
②男有分, 女有归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④陶后鲜有闻
这类题目包括字词注音、释义、文学常识等, 多体现在对文言文的要求上, 要求归纳文言文中所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 使学生在具体的识记练习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规律的把握。现代文的字词另有“读一读, 写一写”加以落实。
2.理解性
(1)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人教版七下第八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 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班讨论。
(2)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人教版七下第十三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课外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结合课文思想内容, 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此种题型往往通过转换、剖析、概括、推理等各种手段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创造性
(1) 《伤仲永》 (王安石, 人教版七下第五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 在课堂上即席发言, 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2)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人教版八下第四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 (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 , 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此种题型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生发出新颖的见解、观点、主张, 使学生的能力在迁移中得以提升。
二、从内容上分类
1.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 联系实际生活
(1)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人教版七下第二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 又害怕变成大人。
(2) 《猫》 (郑振铎, 人教版七下第二十六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在生活中, 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 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此类题目与生活联系紧密, 很受学生欢迎, 因此会带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很好训练, 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并把在书本中学到的道理迅速应用到生活中去, 端正对事物认识,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大利器。
2.趣味性、参与性较强的题目
《羚羊木雕》 (张之路, 人教版七上第二十二课)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分甲、乙、丙三个小组, 甲方代表父母, 乙方代表“我”, 丙方代表万芳, 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 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 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多处阐述了加强写作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多种实验教材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写作训练题进行了编排。
一、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湖北省宜昌市所有初级中学使用的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以下简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此教材每册书除了在每单元安排写作训练进行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外,还在有些阅读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设置了大量的写作练习。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课文后写作练习题与课文联系紧密,秉承了过去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优良传统。写作练习是课文练习的一部分,是学生进行练笔的重要途径。这一类练习题的科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写作教学,对每单元一次的写作指导也总是不遗余力,但传统的单元作文教学以文体为主线,训练方式以“整篇写作”为主,在作文的时间、字数、文体、体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它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和训练要求综合性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写作的内容大都与课文内容有联系,承载的信息量较小,写作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更多关注的是单项能力的训练,这样将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粗为细,使学生写作能力聚零为整、积薄成厚、积少成多。有的练习需要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的练习则需要学生具有清晰的思维逻辑,这些无疑是对学生语言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形式多样短小精悍的课后写作练习,便于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也为大作文积累了写作素材。由此可见,学生进行课后写作练习正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无论是单项能力的训练还是素材的积累,都为单元作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研讨与练习”中写作练习题分类研究
据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研讨与练习”中的课后练习题共559题,其中写作练习题72道,约占总题量的13%。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后写作练习进行分类研究。
(一)表达方式类写作训练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与内容中更明确地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说,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初中语文写作训练的重头戏。这类练习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同的年级侧重于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九年级偏重于议论的训练,共设计10题;八年级偏重于描写的训练,共9题;记叙手法的训练则受到了最大的关注,贯穿于七至九年级的写作训练中。其分别为5题、5题、7题,且形式多样:既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写作练习;也有记叙事件过程变化的练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关于叙事情节的提炼,例如《心声》;也有叙述视角的转换,例如《老王》、《智取生辰纲》等课后练习。在记叙类的写作训练题设计方面,编者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七年级时“写一两个事例”、“写一段话”、“改写某一部分”,到改成一篇记叙文、续写、改写或缩写故事,难度不断加大。
关于描写类的练习题教材安排较多,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训练。其中人物描写主要是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设计练习。笔者认为,在当下信息量大、心浮气躁的社会环境里,很多学生缺乏细心的观察、细致的描绘,此类练习设计还可以丰富全面些,以加强学生语言生动性的训练。教材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训练过多。另外,景物描写的训练亦有重复之嫌。议论类练习题在九年级的编排也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由七年级时的“写一段评价文字”、“写一点欣赏文字”到八年级“写一则感想”、“写一封公开信”,再到九年级“写片段作文”、“写成一篇议论文”,让学生逐渐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的议论能力。这一部分的练习设计,还能与生活紧密相联,体现出这种表达方式的实用性,例如七下学完《斑羚飞渡》就要求学生“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九下学完《诗经》设计了“写一段赏析文字”的相关练习,还有多次出现写“读后感”的训练题。如此设计,既弱化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的学习难度,又削减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但是,这一部分训练题中,有4次要求以书信的方式来完成,未免过多。这些书信写作练习的设计还包括了三种书信形式:一是建议信,如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练习;二是公开信,如八年级下册《罗布泊》练习;第三种是私人书信,如九年级上册《傅雷家书》练习。尽管都是书信,但建议信、公开信和私人书信在写作上还是存在着差别,如果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写作指导会很费时费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这类写作训练题选择了放弃。《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但教材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练习题设计太少,仅仅只有2题。关于抒情类表达方式的训练,共4道题,均是从诗歌教材中衍生出来的,这恐怕也加大了学生训练这种表达方式的难度。
(二)写作技法类训练题研究
学生学习写作需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法。经统计,教材中关于比喻的写作练习共3题,想象类写作练习共9题,其它的写作技巧训练题,涉及到了对偶、对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共6题。由此得知,想象类练习在写作技法练习的比重很大,这一设计,体现了此套教材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求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但想象训练,又不能够只是单一的训练,它总是和其它写作技巧或写作形式的训练糅合在一起,例如七年级上册《春》的写作练习,既训练了想象,也训练了比喻的运用;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要求改编成课本剧,除了需有丰富的想象,还要求学生具备编写剧本的基本能力;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的写作练习是“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心迹。”文字的表述中要求是想象,但是,这个想象必须建立在对鲁迅的性格、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而且,其中的很多想象练习题,想要完成好它还必须对阅读文本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对文本主题有较准确的把握。这类训练题,看似可以天马行空,任凭思维之舟肆意飘荡,实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在教学实践中,想要学生写出佳作,教师需做大量充分的写前指导。在修辞手法的写作练习中,比喻句的写作共3题,对偶1题,拟人、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写作练习题没有涉及,不免是个缺憾。
三、写作形式类训练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有以下写作方面的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此教材设计缩写练习1题,扩写3题,续写1题,补写4题,改写13题。以上这些写作形式,都需要先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这样写起来才胸有成竹,完成它们还需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或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扩写、续写、补写这三种形式老师们选择运用的稍微多些,缩写和改写练得相对较少,这也和中考考不考有一定关系。
关于仿写,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未提及二字,但绝大多数的一线老师都知道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不二法宝。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也非常重视这种写作形式,每册书都有仿写训练,6册书共达15次之多。仿写是把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转化为写作技能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仿写架起了由“读”到“写”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初中生正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常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的经验支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会依托一些经典的文章,告诉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呼应过渡……让学生逐步掌握到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体味到写作的奥妙,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教材关于句式仿写练习共3句:七下时只做简单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练习,八上时进行对偶句的写作,再到九年级时是对“我是干瘪的稻穗,————”诗句的仿写,难度逐渐加深,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写法仿写题的编写,笔者认为七年级下册4道题的练习所选例文典型,分别是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运用对比对动物进行描写,题目难度适中,学生训练起来会充满成就感。七年级上册的5道题则难度较大,例如赏析文字和《短文两篇》的仿写,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写出较好的习作。关于诗歌写作手法的仿写,七八九年级均设计了一道题。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七八年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不是很好,毕竟诗歌创作需要有高度凝练的语言和丰富形象的意象,无论是诗歌外在的形式还是内在的神韵,尤其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仿出质量仿出新意。
四、“研讨与练习”中写作训练题的特点
课后写作练习作为单元作文教学的有益补充,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大多数课后写作练习的形式灵活自由,篇幅短小精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其次,大多数课后写作练习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如某种表达方式的练习或者某种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训练目的明确。再次,单元作文由于篇幅长,教师批改时间长,反馈相对滞后。但大多数课后写作练习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即时完成,教师可以即时批改。这样的当堂训练,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也能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限时思维的方式,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教版教科书的“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训练题是与课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落实课后写作训练的意义,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训练方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邓小珠.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课文后写作练习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张荣荣.结合教材中的“研讨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
【变更建议一】
练习与研讨第一题是:
背诵课文,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建议将此题变更为:
熟读课文, 借课文之意说说你如果是“千里马”, 遇不到“伯乐”时会产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更理由:原练习题的设计内容中有让学生背诵课文的要求, 这是为了落实让学生背诵此文的“课程标准”要求。但是背诵课文需要一定的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 无法让学生立即达到“背诵”的要求。因此, 不妨把这个“课标要求”置于课后, 让学生在课后对此文进行背诵。如果把“背诵”移于课后, 让“熟读”立于课堂, 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节省出必需的时间进行后面有关“思想感情”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高度。原练习题的设计方向是让学生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有远离课文的效应, 是让学生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 从而不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之中。所以做出了“说说你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变更。这样的变更不再让学生成为课文和作者的“旁观者”, 而是成为了课文内容直接的“体验者”, 让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说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会大大拉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距离, 让学生的情感是先融入课文然后再出于己心。
【变更建议二】
练习与研讨第二题是:
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注意画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建议将此题变更为:
阅读课文, 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或是词语结合“注释”解答疑问。
变更理由:原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理解难点语句。学生通过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有一个问题是, 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 所以很难说练习中这一段话就是所有学生的难点, 也并不是说这段话中的“策”与“其”两字的用法就是所有学生的学习难点。其实每个学生的学习难点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练习题没有必要这么主观急躁将此句限定为共性的“难点问题”。变更后的练习设计采取了一种开放的态度, 将“发现疑难, 解决疑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 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变更建议三】
练习与研讨第三题是: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 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建议将此题变更为:
班级的发展需要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才能?你具备哪些才能, 说给大家听听?你还想学到什么样的才能, 这样的才能与你以后的实现理想有什么样的联系?
变更理由:原练习题的设计目标太“宏大”, 这样的“大题目”不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实事求是地思考回答问题。有些练习题的设计过于追求“高”“大”“全”已经成为一种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导致学生思维向着说“假话”“套话”的方向发展。为了让练习题走下“云端”, 回归学生能感受到的生活实际, 所以建议将原练习题变更为现在的题意。这样会把学生的思维范围由“全社会”缩到“小班级”, 将“社会人才问题”缩归到“个人的才能问题”, 这种练习题的设计方向, 会让学生感觉很“实在”, 从而有话可说, 有真话可说。
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首先就应该身体力行,借助工具书,对课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充分利用“研究与练习”,独立地设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研读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先不看教参,独立地研读课文,对课文做些必要的圈点批注。这样做,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的见解同别人的见解比较,才能把别人有益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教学引导才能主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自主探究,才会真正懂得探究的内涵,引导学生按照探究的正确路径去感悟、体验课文内容,获得思想启迪。
二、细嚼文外文字
一篇文章作为课文应从什么角度把握,教到什么程度,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借助课文阅读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教师只有在用心咀嚼这些课文以外的相关文字以后才能把握。这个环节要求教师通过细嚼文外文字,把蕴涵在这些文字中的课文编选意图和阅读要求挖掘出来,形成学生阅读课文的学习目标。
三、揣摩“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体现了教材编写理念,是对课标能力要求的分解。因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无疑应该以“研讨与练习”为主线。如何使“研讨与练习”情境化呢?在笔者看来,至少要揣摩以下两个内容。一是“研讨与练习”的适应性,即揣摩“研讨与练习”的难度是否适应自己所教的学生,揣摩如何化解“研讨与练习”的难度。二是提出“研讨与练习”的时机,即揣摩在课堂教学中“研讨与练习”出示的具体时间。
四、联系学情拓展
联系学情拓展的效果,关系课堂教学境界的高低。如何联系学情拓展研讨内容呢?首先,围绕“研讨与练习”的几个重点,针对地方和学生实际做好铺垫性研讨内容的设计。其次,应结合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拓展研讨内容。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研讨与练习”,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灵动、实用。
(作者单位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党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教学误区
新课改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屡见不鲜的常见学习方式。欣喜的是,大部分教师都能够以课标理念为指导开展探究教学,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因为对合作探究的理解不到位,使得合作探究渐入误区,影响学生探究的效果。因此,正视合作探究中存在的种种误区,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趋完善,还语文课堂真正的精彩与活力。
一、“精心设计”误区:没有质疑就没有思考
就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而言,千篇一律的都是由教师根据课前的“精心设计”,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虽然,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探究问题的设计可谓是环环相扣、甚是完美,但是学生也因为这样的精心设计而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在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的过程中看似热烈的讨论,却缺乏思维的参与,能够真正凭借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使得探究活动收效甚微。
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的教学,有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如下一组探究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呢?2.听了外国人的话,徐悲鸿的表现是什么?3.徐悲鸿下定了什么决心?4.他励志学画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按照教师所给的问题逐一完成探究活动。看似很热闹的讨论,但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探究题都是以教师的思路为中心的,在这样精心的安排下,学生的探究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因为所有学生最终得出的答案如出一辙,且依然是教学用书上的浅显内容而已。
没有质疑就没有思考。探究教学时,教师要走出“精心设计”的误区,给学生自由解读的空间,让学生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才会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参与”误区:没有主导就没有方向
自主探究俨然是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有益于学生学习、成长。但在部分语文教师看来,自主探究就是要大胆“放手”,一味地让学生对文本自由解读、讨论问题自由设置、学习小组自由组合,使得自主探究似乎成了“自由市场”,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思这样的现象,正是缺乏教师主导所致,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权威”退到“边缘化”的行为,使得自主探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低效现象。
以《泉城》一课为例,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描写了济南名泉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但四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毕竟有限,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只能停留在扫除生词障碍、简单概括课文内容的层面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仍然欠缺。如果教师一味地放手,课堂会有效果吗?笔者认为,教师不妨设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开放性问题,如: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泉水有哪些?2.你感觉文中对哪个泉水的描写最美,为什么?3.文章开篇和结尾有什么特点?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同样的写法吗?由浅入深的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指导,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更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题,使探究收到实效。
“放手”不是“放任”,自主探究依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任何课堂,教师都不能把自身的课堂管理者的作用淡化。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引导探究的方向,给遇到思维障碍的学生以适时、必要的引导,帮助每位学生都能由浅入深的自主解读文本,发挥探究教学的应有价值。
三、“拓展延伸”误区:没有文本就没有基础
大语文观念下,小学语文教师都开始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但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中,部分教师对“大语文”课堂的理解产生了歧义,使得教学重点主次不分,语文课堂变成了天文地理的“大杂烩”,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语文味,也让学生的心中失去了探究学习的方向。
例如《虎门销烟》一课,虎门销烟的相关背景资料、文中主人公林则徐的相关资料,这些往往会成为教师拓展的内容,但如果不注意控制,脱离了文本内容,语文课就会失控成为历史课,课堂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实际上,“虎门销烟”事件本身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增加课外阅读了解这些相关背景资料,是为学生真正领会林则徐的形象和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而埋下伏笔。因此,拓展延伸也离不开文本内容,在适度拓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细细体会,从而更具震撼效果。
教材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载体。教师应以教材为平台进行适度拓展,在对拓展内容进行探究活动中,依然需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这样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总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以课标理念把握“自主”与“引导”的关系,在课改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才能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趋完善、合理与科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锦彬.对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6:68-69
1. 技校生学习现状分析
1.1 对学习严重不感兴趣。
技校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面之广、程度之深、原因之复杂,是其他性质学校均不可比拟的。说其面广,乃是因为几乎存在于每一位学生身上;说其程度深,指学生不感兴趣由来已久,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其原因复杂,有学习基础差、目的不明确、科目繁多、受歧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几乎都是原来学校中的“混混儿”,或是一而再再而三被考试淘汰下来的“落后生”。
1.2 学习动机不明确。
技校生学习动机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有的学生认为,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干什么事都只看钱,不看才干,自己学习也不好,也没有一个能给我一切的父母或亲戚,即使学,也不会有一份好工作。尤其是那些成绩好,没有关系的学生更是这样想。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的家庭条件好,或者是社会关系好,不但整日不学习,还处处炫耀他们的优越性,这更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知识只要够用就行。有的家长“财大气粗”,当着学生的面就说,我们不是来学习的,而是来混文凭的;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现在上班太小,来技校只为长长个子,学不学没关系;还有的家长说,只要你们看住孩子就行了。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要有书读、有学上就可以,而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1.3 学习情感淡漠。
首先,学生基础差,教材难度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由此发生情感负迁移,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1.4 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技校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习意志不坚定,因此,很多学生缺乏耐心,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学业上的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此以往,便产生厌学情绪。
1.5 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评价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被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技校生得到的少之又少,可见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以上这无情的现实昭示了技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教学难度,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心血。
2. 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向45分钟要质量
2.1 把工夫下在课前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不容易,而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容易。其中的秘诀就是工夫下在课前。为此,根据各课程的要求,教师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学校要建立备课组织机构,采取集体备课方式,严格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教师要备详细教案,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学期内定期检查抽查教案3-4次,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2 把力量放在课内
课堂教学课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以下原则: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及时检查反馈和巩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下列做法。
2.2.1 向学生要质量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努力做好四方面的工作。(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及学习责任。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快乐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因材施教;(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们一种自觉行为;(3)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多进行学法指导,在会学中找到学会的途径,促其提高学习效率;(4)开展好各种活动,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尽情地享受教育和学习成果,品尝到学习的成功,并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之形成良好的学风,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2.2 向教师要质量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向教师要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2.2. 1 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好师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对教师进行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2.2.2. 2 对教师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把“学校以质量为中心”,“教师以质量为生命”的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灵魂,使“质量立校”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让广大教职员工深刻地认识到:不讲质量的学校是没有发展前途和生存空间的;不按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是违背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因而是无序、无效的;脱离了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而无质量可言;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质量是主旋律,一刻也不能放松,以此促使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2.2.2. 3 强化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做好培训工作,经常让教师参加一些听课和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学校中的中青年教师,通过结对帮教、集体备课、每周一研、上课竞赛等活动和形式来促使他们掌握课堂教学的本领,并早日成为教学骨干,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2.3向管理要质量
完善的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抓教学常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细化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等各个环节下工夫,提高实效。(2)建立和健全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师教学常规检查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定期检查和平时检查相结合;领导检查和教师自查、教师互查、教研组检查相结合;检查后要做到及时交流,反馈信息,帮助提高。要建立起奖勤罚懒的制度,激发教师抓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对教学质量实行监控管理,改革部分学科的评价方法,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
2.2.4 向教科研要质量
教学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学校要定期认真开展好教研活动,让教师们都有上公开课、示范课、听课、说课、评课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实践和展示的机会。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活动,以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鼓励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活动,所选课题要切合实际,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质量服务。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整体工程,其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用心揣摩、细心研究、反复实验,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小丽.影响课堂质量主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3, (11) 65-68.
【正视语文教学的研讨与练习】推荐阅读:
正视挫折主题班会09-28
正视自己高二作文10-13
国旗下的讲话:正视挫折 走向成功10-23
要敢于正视自己作文07-20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06-15
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10-21
语文研讨会论文09-09
语文研讨会经验材料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