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精选8篇)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1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城乡交通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XX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XX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几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其中重点突出在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方面。

关键词 城乡交通一体化 交通需求 统筹规划 交通分区 公共交通 道路交通

一、前言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城乡产业布局、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也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同时还包括城乡政策措施的一体化。其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官”、“主动脉”、“推进器”和“发动机”,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二、现状分析

2.1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统计,截止到2010年初,我国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多半,标志着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同时,由此造成的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产生的城市中各种压力会日益增加,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要摒弃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由此势必会造成城乡人员的大量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增大的人口数量对城乡公交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城市内公交体系的发展,而是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两者更好的融合与沟通,是一个区域更快、更好、更强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2.2 城市与农村对交通的需求力度逐步增大

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区域、局部交通规划与建设体系,公共交通网络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要打破原有的单一交通体系模式,发展多元化、多区域、辐射型的交通出行体系,充分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结合的特性,通过交通模式的改变带动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转型,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居民外出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面临的问题

3.1 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建设力度不够,衔接依然薄弱

目前重要的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缺乏统一协调,重要通道运输保障不足,交通走廊能力仍显紧张,尤其是干线公路与周边区相通的运输通道建设力度不够,引起部分干线公路客、货流量高,导致其通行能力紧张;另一方面,在实际规划中,往往是根据已经形成的线路和客货流基础及趋势倾向,先规划通道,后确定枢纽或给枢纽定位,很少从运输枢纽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枢纽之间连接关系的层面对运输通道规划提出要求和论证,造成通道衔接薄弱以及通道布局规划的不完善。

3.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以及密度的不足

随着城乡共同发展,早期规划的交通路网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加之存在结构性缺陷,道路使用功能不明确,支路系统利用不足。交通性干道两侧进行高密度的居住和商业性开发,直接影响了道路功能的发挥。同时次干路通行能力受各种情况干扰,效率低下,未能达到疏散局部交通的效果,使主干路在承担长距离交通出行的同时还要为局部地区性交通服务,增加了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支路系统由于系统性不强、通过条件差、非法占道现象严重等因素导致利用率不高,没有在交通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城乡结合部道路网密度不高,道路功能级配不合理,无法兼顾城内外道路交通的畅通性和易达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公交线路相对较少。

3.3 城乡交通一体化缺乏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机制体制支撑

到目前为止,在交通行业还较少有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专著和理论方面的文章,缺少对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和外延、机理和机制、经验与教训、对策与政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因此尚存思想认识模糊不清,思路不明,行动缩手缩脚等问题,在满足城乡居民的实际交通需求上成效不明显。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四、应对措施

4.1 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因此,在统筹工作时,高度重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工作,城乡交通路线、站场、车辆、班线资源以及营运组织方式等要素的重新改造、整合和优化是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涉及到城乡交通一体化科学规划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头”。只有“龙头舞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才能“化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一个新的交通方式综合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最大不同是,无城乡边界性、无城乡分割性、无明显城乡差别性,在交通路线、站场、车辆、营运组织管理上呈现出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城乡交通无缝对接性、设施布局的整体性、乘车环境的一致性,城乡居民共享一样的方便便捷、一样的安全舒适、一样的经济实惠。在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上,要尽早制定和出台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应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交通等各部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修订和完善,妥善解决交通设施布局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上的空缺、不统一、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城乡交通对接处、结合部、转换点、延伸段等应尽可能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一致、统一,为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可靠的、有效的技术支撑,落实到实处可以按下面思路进行推进。(1)发展差异化的交通分区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综合系统应是有差别化系统,城镇不同区域对交通设施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为贯彻区域差别化的交通设施供应与管理理念,在市域范围内划分交通分区,对于不同分区制定不同的交通发展目标,引导城镇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交通分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是结合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两种主要方式在不同区域内的发展划定交通分区,同时还需结合以下因素:一是城镇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状况;二是部分区域的交通设施约束;三是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及公交走廊布局;四是城镇枢纽布局;五是城镇功能分区及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六是市域一些特殊区域,如景区、环境保护地区等。

(2)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公交服务分区和片区一级枢纽为基础组织公交网络,形成市域范围内一体化的城乡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增强公交的吸引力,发挥公共交通的引导作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不同层次的公共交通线路串联公交枢纽和覆盖公交服务分区,市域内公交系统构建以公共交通服务分区为支撑,以公交枢纽为核心,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主干线、接驳线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市域范围内划分若干公交服务分区,城镇之间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公交方式,在公交服务分区内以公交枢纽为核心,组织公交干线和支线线路。

(3)建设城乡一体、功能清晰的道路交通网络

改变以往以城市道路和区域公路作为划分道路的方法,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交通网络要求对于不同等级道路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将区域公路、城市道路纳入到一个系统内统一规划,承担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和型式。4.2 完善建立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在条件不具备和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当然,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其内涵远不止本文研究这么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深入分析城乡交通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主要问题等,做好城乡统筹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课题。参考文献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2

为推动重庆大都市区发展建设,重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推进形成五大功能区[1],将“一小时经济圈”细化,深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此拓展空间格局,在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的同时,一体化规划建设周边区域。

重庆市委在五大功能区划分决定中对重庆市城乡客运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要求,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同城化发展要求,通过新型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构建内部畅通、外部通达、集约高效、无缝换乘的网络化综合交通系统”。可以说,密切城市发展新区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打造重庆城乡公共交通综合体系是极为必要的。

1 重庆城乡客运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重庆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客运市场也明显呈现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2],在行业政策、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和难点。

(1)行业政策不统一。

由于体制等原因,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班车在政策及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一是行业管理政策不一致;二是优惠政策不一致。这些差异导致了行业在管理方式及企业运行模式的巨大差异,也客观引发公交和班车在一定区域内混营时,产生矛盾纠纷和不公平竞争。

(2)规划不统一。

目前城市公交规划、农村客运班车规划仍各为体系,并未考虑两种客运方式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同时综合运输等一体化规划缺乏,为后续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

(3)经营主体分散。

目前,农村客运班车的经营主体较为分散,缺乏一体化规划,以集约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的个体运输为主,其经营行为不受约束,使得客运市场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并以运输资源的低效利用为代价。

(4)资金支撑不足。

与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尤其是常规公交相比而言,在农村公交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农村公路建设以及相应财力等作为支撑,而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政府仍需加大投资力度,对于资金的落实难以得到保障,公交车辆发展和场站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亦较为狭窄。

(5)出行特点不同。

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与农村居民客运出行需求和客流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出行需求特征,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客运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将存在巨大差异。

2 重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涵义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针对常规公交开展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建设工作,并有多位学者,如:张剑锋[3]、付青松[4]、姜桂燕[5]等从线网布局、运营管理、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等方面针对城乡常规公交一体化的定义和内涵加以说明,对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内容做了较为清晰且全面的认识。

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是对交通需求的战略性引导,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城乡常规公交以外,同时需要将轨道交通纳入考虑,构建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城乡综合客运交通体系。结合重庆主城区的城市空间拓展趋势以及与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重庆城乡公共交通应着重针对一小时经济圈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

基于此,重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是指:以一小时经济圈为重点,城市公共交通由都市功能核心区逐渐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延伸,引导农村客运交通向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共交通转变,实现城乡线路网络布局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政策法规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网络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同等交通出行待遇[6],资源共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化公共交通客运服务体系。

3 重庆城乡公共交通功能定位分析

3.1 轨道交通功能定位

在城乡公共交通系统中,轨道交通应处于骨干、主导地位[7],能够实现都市功能区以外区域交通的“外部通达”。

(1)轨道交通是中长距离旅客出行的快速交通方式,是联结区域内各功能区内部以及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一种快捷交通方式;

(2)轨道交通是对城市交通及区域交通运输通道的补充,是密集开行公交化列车的新型公交化运输系统,可以极大地缓和市区及城市密集地区区域内交通压力。

3.2 常规公交功能定位

常规公交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能够实现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全覆盖,达到各功能区内部交通的“内部畅通”。城乡常规公交功能定位是:

(1)对都市功能核心区常规公交线路的拓展和对轨道交通服务空白区域的补充。

(2)承担各功能区范围内中短途出行客流,是城乡居民联系中心城区以及镇村之间的主要出行方式。

3.3 换乘枢纽功能定位

围绕区域轨道交通车站,打造综合交通换乘枢纽,能够实现各种城乡客运交通方式和线路之间的“集约高效、无缝换乘”。

换乘枢纽是实现不同城市功能区之间交通联系,保证不同交通方式线路及相同方式交通线路之间有效衔接,并为乘客提供“无缝式”换乘服务和客流中转服务的功能载体。

4 重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

根据各功能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现状基础等,从线网布局、运营管理、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等方面提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

4.1 线网布局一体化

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的客运特点、运营速度、服务范围为基础,结合重庆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同层次居民对公交出行需求的特征,对城乡公共交通线网实行分层分级优化布设,如附图所示,将城乡公共交通线网划分为快速线网、区间线网、区域线网、驳运线网,以提高公共交通线路的运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扩大城乡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

(1)快速线网:

通过采用大运量、快速的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形式,如: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地铁、轻轨,区域轨道交通采用市郊铁路、都市快轨,以大型客流集散点(包括对外客运枢纽、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等)为节点,承担都市功能核心区至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中长距离出行。

(2)区间线网:

主要服务于相邻区县间的中长距离公交出行,连接相邻区县间较大的客源产生点和吸引点,一般沿国省道、主干道布设,线路主要起辅助骨干线网,发挥多样性运输的作用。

(3)区域线网:

主要服务于各区县内部中短距离的公交出行,线路连接区内居住、办公、商业等功能片区,一般沿城市次干道、二三级公路布设。

(4)驳运线网:

主要服务于各区县内短距离公交出行,线路连接农村与区域中心,起接驳运输作用,一般沿农村道路布设。

4.2 运营管理一体化

将城乡公共交通客运纳入交通行业进行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建立重庆大都市区公共交通建设管理部门,明确行政主体,实行统一管理,形成集建设、管理、执法三大职能于一体的大交通管理模式[8];加强行业管理力度,统一配置公共交通资源、统一运价标准、统一制定服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机制,树立城乡公共交通客运市场一盘棋思想。

4.3 政策法规一体化

对城乡公共交通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包括:投资信贷政策、扶持政策、运价政策、税收政策等;建立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城乡客运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对城乡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的机构管理、运营规模、线路审批、服务水平、监督机制等内容作出明确、统一规定,对不同的经营主体,避免无原则的政策倾斜。

4.4 基础设施一体化

构建网络化的城乡道路体系,做好城乡公共交通枢纽、站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农村公交设施,形成较完善的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统一管理现状分属不同部门的各种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4.5 服务网络一体化

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程序及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城乡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快城乡公共交通信息一体化网络服务建设,实现换乘中心信息联网,推进城乡居民公共交通出行一卡通工程的建设,实现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各级客运站售票系统联网。

5 重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

5.1 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1)将城乡公共交通枢纽、中途停靠站、站场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站点能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效衔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9],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2)合理布局城乡道路网,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加快公共交通客运场站建设,尤其是农村公交站的建设。

(3)实现客运信息联网,建立公共交通出行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对乘客出行进行合理的引导,实现对乘客的高效信息服务能力。

5.2 票制票价政策

制定票制票价政策,要兼顾企业运营成本和乘客的可支付能力,同时也需要考虑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

(1)在内外环之间区域以及各区县中心城市内部,由于乘客出行的平均距离较短,采用一票制。

(2)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城市发展新区内各区镇之间的公共交通线路,受城市空间距离和乘客出行距离需求影响线路一般较长,可以采用分级票制。离都市功能核心区越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分级票制的总体票价水平应该略低于中心城区平均票价水平,即靠近中心城区的短距离出行,乘客每公里所支付的票价要高于离中心城区远且出行距离较长的乘客每公里所支付的票价。

(3)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公交车进入城市中心区后与中心城区公交车同票价。

5.3 财政扶持政策

将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增加城乡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设备购置和更新的投入。

(2)建立规范的运营成本费用评价制度、亏损评估制度、亏损补偿机制。

(3)政府对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安营业税以及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税费给予优惠。

(4)政府对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由市财政予以专项经费补偿。

5.4 市场政策

(1)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的要求组建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城乡公共交通客运公司,对城乡公共交通经营机制进行调整,形成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利和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

(2)行业管理部门应对城乡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的运营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定期对客运线路的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管理水平等进行评价考核,对运营资质达不到要求、责令运营过程中发生严重违法行为的经营企业退出市场[4],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6 结束语

随着重庆城市空间区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城乡之间交通出行需求的不断增长,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已经成为城乡客运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的交流,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同等交通出行待遇[6],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合理配置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Z].2013.9.13.

[2]王家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交通转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9-13.

[3]张剑锋.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及实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1-12.

[4]付青松.城乡公交一体化客运网络规划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0:82-98.

[5]姜桂燕.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9-12.

[6]吴公勇.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17-20.

[7]林正,孙彰,郑昆沛.城乡一体化中发展轨道交通的几点思考[J].都市快轨交通,2009,22(3):1-9.

[8]黄莉,李旭宏,何杰.城乡公交一体化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6,22(3):75-78.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发展机制 城镇化 评价

1 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评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的构建,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城乡稳定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以及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形成,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对于加快经济转型,增强市场活力意义重大。而莱芜市委、市政府在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并重的基础上,积极推出了双轮驱动战略计划,以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型城镇为重点,统筹兼顾,高效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打造精品城市和宜居城市。另外,莱芜市委、市政府充分抓住莱芜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这一机遇,合理规划和调整城乡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乡居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但总体来看,目前莱芜市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中小城镇建设认识不足,领导机制不健全

一直以来,莱芜市在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上存在认识不足问题,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缺乏高效有力的管理手段,管理经验不足,这严重制约了中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建设。另外,莱芜市在对中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中存在建设思路开放性程度低、缺乏长远规划、领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整体协调性较差。

1.2 城镇发展平衡制度建设不到位,城镇化水平低

目前,莱芜市乡镇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地区差异显著,层次较高、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的中心乡镇数量有限,多数乡镇仍处于综合实力较低水平。同时,受历史发展差异、交通状况、产业发展集群以及区位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莱芜市城镇化建设缺乏持续稳定动力,城乡发展平衡制度建设不到位,城镇化水平低。

1.3 城镇化建设管理落后,城镇功能不健全

城镇化建设管理落后也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较低,服务质量较差。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规模发展过程中,市政部门忽视了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规划方案设计不合理,缺乏地区特色。另外,管理人才不足与市场发展不成熟也是影响莱芜市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原因。

1.4 融投资机制不完善,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节奏

对中小城镇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问题,融资渠道窄、融资难度大、融资机制不健全是其主要表现。总体来看,目前虽然全市已初步确立起一整套融投资机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筹资手段单一、融投资手续繁琐、融资覆盖率较低等,无法适应当前莱芜市城镇化发展的节奏,发展水平低。

2 解决问题的研究对策

2.1 农村产权制度 只有建立了清晰明确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发展腾挪空间,农民才能放开手去创业,放开手去进城。国内相关改革经验已经证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是真正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

2.2 产业发展政策 城镇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脱离产业绝对是无水之鱼,所以必须把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的重点,矢志不渝地坚持产业带动功能。要做好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产业扶持;推进产业招商。

2.3 财税与金融机制 统筹城乡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力度;推行城乡双向交流互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社会事业与社会管理政策稳步推进。

2.4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同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规划的体制机制,将城镇和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规划,有效破除城乡二元制壁垒,加速城乡间要素资源流动,协调城乡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利益。

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莱芜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致力于城镇化建设,利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提升其城镇化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其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为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导向,值得各地区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吕保利.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2).

[2]芦江,陆飞.浙江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的研究——基于奉化“三保合一”模式的调查[J].特区经济,2011(05).

[3]徐勃.珠三角城乡一体化的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0(08).

[4]朱春梅.城乡一体化系统工程的构建[J].特区经济,2007(08).

基金项目:本文是莱芜市社科联2013年重点研究课题。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4

摘要:文章从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等4个方面,通过14个具体指标建立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3年江苏省13个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主成分分析法;江苏省

一、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村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城市,这造成了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日益凸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层次。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局面,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积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全面升级的国家战略。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得到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并具有实践价值。

(一)研究现状

苑世清(2010)、夏正智(2013)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肖良武(2011)认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和非同质性,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实现的路径,他还指出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黄祖辉(2012)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理论;吴丰华、白永秀(2013)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特征,战略内容,战略目标。

钱炳才(2011)等以具体实例进行研究,试图寻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法。刘谟炎(2013)对进一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了理论思考,提出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体制创新。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江苏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情况的研究,寻找解决江苏省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的路径与对策。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从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等4个方面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3~4个二级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用这个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中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14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2.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研究。

(1)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为了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含有总量指标体系,如人均GDP、卫生技术人员数等,又含有比率指标,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等。通过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消除由于量纲差别带来的问题。

(2)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由主成分分析法得四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分别为:

这4个主成分包含原有的14个指标的85.523%的信息。第一主成分主要涉及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主成分主要涉及政府在各方面的投资情况,第三主成分主要涉及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第四主成分主要涉及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的现状。

根据各主成分得分以及方差贡献率构造13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公式:

F=0.56Y1+0.20Y2+0.13Y3+0.11Y4

其中0.56、0.20、0.13和0.11为四个主成分的权重,由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方差累计贡献率计算得出。

由综合得分公式得江苏省13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如表1所示。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各地区农村路网,着重加大对城区至县区、乡镇,县区至乡镇,以及乡镇间、村与村之间公路的改造和改建;同时,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公交停车场和客运枢纽站,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让农民更早、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

(二)发挥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应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灵活运用税收、政府投资等措施,制定一些加速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措施,扮演好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角色,促进各生产要素如资本、人才、技术等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在农村建立健全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增加政府对农村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支持,缩小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总之,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任务是任重道远的,这需要政府、城乡居民齐心协力,从经济、社会、空间、环境四个方面入手,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时代。兴山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如何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变劣势为优势,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已成为事关全县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

1、只有城乡一体化才能正确处理三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的关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三大难题,只有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我县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长江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一次重大机遇,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着力建设好城区、经营好城郊、发展好农村、服务好城市,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符合县情的科学决策。兴山18万人中且绝大多数为农民,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谈不上全县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工作面临着许多发展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就必须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完善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念能凝聚力量科学发展。从思想上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观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便于科学发展。一是要正视城乡差别,缩小城乡差别。二是要努力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意识,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以工补农的能力,形成城镇和农村在不同的起点上同时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

二、准确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五个着力点 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城乡并重,统筹兼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过去的实践中,常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孤立开来,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从理论界到领导管理、政策支撑、具体建设都是各自成体系,各有一套,有城市优先论、农村等待论,结果是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滞后且建设散乱无序,城乡差别突显。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农村和城镇做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分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区、休闲渡假区、生态保护区等,使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管理中,把广大农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城市规划就是城市建设的“宪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建立健全城乡管理新机制,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由中心城区向乡镇和村拓展,并整合现有城镇管理资源,进一步提高县城和重点乡镇的管理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突出,坚持把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着力强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县城和乡镇延伸,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加大对农村路、水、电、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服务功能和质量,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加速实施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开发,扩大规模,改善环境,提升功能,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区域。

3、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要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注意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真正一体化运作。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均衡发展城乡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搞好素质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输送。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城乡环境保护,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当前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推进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造福城乡的双赢选择。将农民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培训和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使他们更好地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更多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镇创业或就业,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居民。加快农民工技能评头培训,提高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的能力,促进农民在农业在更多的农业领域增收致富。

5、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基础和前提,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构建统筹城乡、长效推进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服务型、效能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解决管理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深化乡镇、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县直村、社区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流动的管理制度。三是规范土地经营管理。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利用。树立劳务输出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重点培训和开发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并完善法规,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三、加快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发展,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物质保障、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才能增加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均等,从而夯实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1、做大做强支柱工业。壮大支柱产业,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百亿兴发,以兴山、猇亭、宜都为重点,以精细磷化工为方向,加强项目力度,立足优势产业,抓好延伸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经济脊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改变过去“铺天盖地”发展工业为“顶天立地”发展工业,变追求“小而全”为集中力量促“大而强”,做大做强以葛洲坝水泥、宜昌兴发、峡晶电子、天星供电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化工、光学水晶、水电等四大产业,依托水能资源,加快发展能源产业,使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构筑产业集中、配套完整的专业化工业园区,努力建设成兴山、宜昌主导产业特色园区,使同一产业企业实现了集中区域发展,优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借鉴各地招商引资政策,出台最优惠的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担保公司迅速组建,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鼓励他们以资产为纽带,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让更多的“小老板”发展成“大老板”。加大发展个私经济的力度,彻底破除所有制的歧视,只要是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标准的个私企业,就要放手发展,并在税收、贷款、工商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同等待遇。

2、调活调优特色农业。转变“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式,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思路,依托我县山多林广、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建设烟叶、蔬菜、果茶等“五特”产业精品基地,特别是要把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核桃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快形成蔬菜、烟叶、果茶、畜牧、药材等五大特色农业板块,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水平。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经营业主依法有偿集中土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形成农民为企业提供生产原料、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品销售市场的农户市场有机对接机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价值;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协会,促使和推进集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形成。树立农业品牌意识,建立起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标准,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昭君绿茶、兴山甜橙、优质烟叶、薄壳核桃等核心产品为中心,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对特优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为特色优势产品注册商标,力争拿“绿卡”,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同时,对县内已经注册商标的农产品进行扶持,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增强品牌效应。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抢抓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机遇,科学规划旅游景区建设,积极争取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挖掘传承昭君文化,增强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抓住国内外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大好机遇,打造旅游品牌,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与外地城市、旅行社的联系,有计划地邀请国际、国内旅游组织、记者来我市考察采访,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有创意、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宣传。加大投入,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旅游人才的培训等。在投入资金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资金,鼓励各部门、各行业乃至私营业主投资旅游业。也可对投入较大的旅游项目,向外地招标或拍卖,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外资进行开发经营,实行全方位融资。同时,立足我县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尽快建立“覆盖面广、带动力强、就业机会多”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加快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适应我县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按照客运快速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快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下,重点做好物流园区的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行业管理部门要搭建平台,引进外地客商来我县建设物流园区,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完成物流网络体系基本框架,逐步形成高效、成熟的现代物流网络系统。

四、加速城镇建设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是载体,工业化是支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使大量农村人口走向城镇,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的提升。

1、启动县城后三年建设计划,完善功能设施,提升县城品位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城乡一体化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县城是县域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是城市服务功能最集中、服务层次最高的地方,是展现城市文明最重要的窗口。兴山城区虽然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城市现代化不足,存在着城市功能不足、对外交通不畅、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功能层次较低等问题,“城中村”现象还比较突出,离现代都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其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三峡宜昌群建设的一大支撑。为此,抓住生态旅游公路、宜巴高速、“十宜”铁路的建设机遇,把县城建设成为服从和服务于“一山两江”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在分享三峡旅游“一票通”利润和游客消费利润的同时,突出自身资源,积极打造满足周边地区和本地游客需要的旅游目的地。突出自身优势,培育景点,挖掘文化,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塑造品牌,尽可能吸引边际游客,提升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此外,要充分挖掘高阳千年古镇和汉明妃王昭君等历史文化底蕴,应用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文化资源,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战略决策,对各种景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新亮点,使昭君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科学确定城镇之间的分工,合理分担城市功能。中心城区的功能确定后,按照“把一个县作为一个城”来建设的思路,要继续统筹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将全县的8个乡镇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使之分担城市功能,形成为城区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条件具备时可以成为新城区。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工矿企业较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高阳镇、峡口镇和水月寺镇3个建制镇为重点,以黄粮镇、南阳镇2个建制镇和榛子、高桥2个乡集镇为支撑,以平邑口、白沙河等中心村为网络的城镇体系。完善我县以香溪河、宜秭线、兴神线、兴保线和即将建设的宜巴高速为主轴的城镇布局,努力形成以古夫为中心的西北部城镇区,以高阳为中心的中部城镇区,以峡口为中心的南部城镇区,以水月寺为中心的东部城镇区。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6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强力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凭借悠久的贸易历史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国家、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策优势,促使对俄经贸合作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攀升。1997年,随着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开通,绥芬河市成为我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双向通道。以口岸进出口物质为主导的加工业迅速兴起。国家和省市的强力发展和推进政策、绥芬河市优越的发展环境、口岸便捷的交通条件构筑成我市引入省内外资金、项目流入的谷地,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广阔平台。绥芬河市已经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桥梁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省领导曾经指出:“我们不满足于窗口、通道、平台的地位。要做主体、主角,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使我省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保持和巩固全省对俄经贸合作牵头省、第一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托绥芬河等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省政府关于推进对俄经贸技术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大做强绥芬河市,绥芬河市是我省目前最大的边境口岸和唯一的铁路口岸,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绥芬河市发展空间饱和、城市功能不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实际,要立足打造现代化国境商都,搞好绥芬河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通过口岸整合、资源整合等方式,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作为哈、大、齐;哈、牡、绥两大工作带的出口和端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的制约,完善城市功能;为充分发挥我市口岸对全省经贸和科技合作的拉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全力、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以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一、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1、农村、农业现实状况。绥芬河市下辖1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7372人,耕地面积333014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我市位于我省的东南部,土地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系的老爷岭余脉,属于低山丘陵地带、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格局。由于地处寒温带,属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湿润,高温日数少,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为57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2.3度,多年平均大于等于10度的有效积温为2072度,最高达2446度,最低达1801度。处在三积温带下线、五积温带上线,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小时,无霜期为119天左右。而且初霜较早、终霜较晚。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农业生产一亩地收益仅为150—260元,我市农业生产条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规模小、效益低,200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实现8056万元,为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粮豆薯总产量为404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虽然这一指标在全省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农民纯收入构成已经转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产收入为主体。而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635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044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5倍。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民待遇、金融及法律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日趋明显。先天不足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微小的农业经济总量决定了我市无法将第一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做大并做强。

2、城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局面。绥芬河市下辖两个镇,而且都在城市区域之内,对我市来说效仿省内人口和农业大县,在现有农村地区另建小城镇,不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是我市总人口仅六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7372人,农村劳动力3900人,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争2000人,只有1900个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位于我市城区内的前进、绥东两个村已经被老城区的改造所覆盖,成为“城中村”。建华、建东和建西三个村正在被开发建设中的西城区所逐步覆盖,宽沟村区域已经被综合保税区融为一体成为“园中村”,村屯将整体搬迁到城市区域之内。已经覆盖和正在覆盖的6个村人口已经占我市农村人口的40。5%。从交通条件上看,北离市区最远的双胜村距市区12公里,南距市区最远的南寒村距市区20公里。因此,从我市农村人口总数、已经被城区覆盖的村屯数量、转入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和最偏远村屯距市区的交通条件看,小城镇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三农问题。从我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城市发展对现有农村和农民的覆盖和吸纳程度上看,只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体规划、统一布局、一元管理、统一政策、整合资源、统一利用、一体建设、共做基础、才能实现同步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3、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单位面积产值比决定了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我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4.3平方公里,其中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4平方公里。由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已经突破了上轮规划所确定的近期规模,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现状、机遇和前景,本次城市规划调整是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7.7平方公里,较上一轮规划增13.4平方公里,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中,绝大部分占用基本农田,由于受发展空间所限,城市区域功能设置没有足够的空间予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产出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土地、规划,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快速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的经营方式去解决发展的障碍,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是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将农村人口和土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打通制约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

目前,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密度目标为45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产值为4500元。我市基本农田按照种植结构,以正常年份的收成计算,每公顷产值约9000元,每平方米产值约为0.9元,我市农业生产用地的产出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调整土地使用规划。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迎合和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地尽其力。按照我市城市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2010年以前,我市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为3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3000元,至2020年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可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5000元,至2020年,我市可开发工业用地8.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至少达到400亿元。我市仅有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扩大使用面积,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土地资源将给我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也必将为全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可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减少经济发展的波动。

二、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能性

1、凭借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公共关系优势,近年来,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截止 2008年末,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1亿元,对外贸易额实现58.28亿美元;口岸过货880万吨,过客163万人次,接待进出境旅游者85.5万人次。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0.4亿元。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功能不断加强,现代化城市构架基本形成,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成为全省人均收入最高地区。

2、从国际关系上看,中俄关系已经上升到最好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上看,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重点开发远东地区战略已经形成互动对接,为绥芬河市彰显和发挥口岸服务和拉动功能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综合保税区的批准和建设必将给绥芬河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打造北方深圳的战略构想和做大做强绥芬河的发展理念,为我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放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合作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绥芬河将逐步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将成为我国东北最活跃的商贸交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中俄边境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中国北方重要的进出口轻工机电产品加工基地、我省参与区域合作的实验基地和平台。

雄厚的地方财力为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强大的发展趋势和美好前景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续保障。良好的村级组织和经济状况为我市率先实现一体化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市被城市覆盖的几个村屯,固定资产都在300到5600万元,流动资金在300至2600万元之间,公积公益金达到7296万元,如前进村自建宾馆、商场及木材加工园区年收益可达450万元,象我市这种农村村集体无负债,还有大量良性资产和强大稳定的固定收入的状况,在我省农村并不多见。绥芬河市公有财力的总额扩张,村集体的良性积累,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市日益发达和发展的服务业和日益壮大的口岸加工业,正在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市二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完全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问题。

综上所述,绥芬河市有条件、有必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不动摇,坚持发展口岸特色经济不动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不动摇,着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着力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扩大区域合作,着力创建中国沿边国际合作型经济开发区和东北亚现代化商贸旅游名城,为打造“北方深圳”奠定坚实基础。争当延边开放升级排头兵。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步骤、任务与实施办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3年,用五年时间完成城乡一体化的硬件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框架和经济发展格局。第二阶段是从2014年到2018年,用五年的时间完善城乡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以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

(一)对我市整体区域按照长久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布局,做好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二)加大公共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率先实现财政、公共事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社会及养老保险、文化、司法、金融等社会化服务的一体化。

(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取消乡级层级,按照区域功能分工的不同,在绥芬河镇基础上成立东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西城区管委会阜宁镇的基础上成立西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西城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完成后再将西城区管委会转为西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西城区建成区的新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工作。

(四)通过老城区改造、西城区开发,红岭区,服装和电子加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先行吸纳前进、绥东建华、建东、建西、宽沟六个自然村。前进村、建华村先期激活村屯良性存量资产,推进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司化经营。

(五)通过撤村并村完成南寒村、北寒村、永胜村、红花岭屯的合并工作。建立统一的居住、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功能区域。通过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阶段

(一)通过整合调整土地使用规划以及收购、参股和与城市商业区进行土地转换等形式,将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全部向政府集中。

(二)实现覆盖全市的劳动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及劳动 培训体系。

(三)转化部分农民身份,实行市民化管理、享受城乡统一的市民待遇。

第三阶段

(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框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各加工园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建设,扩张城市经济总量,为城乡一体化奠定经济基础。

(二)建全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及相关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安置及保障措施

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构想其目的就是扩展城市空间,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打破城乡分割的原体制,促进城乡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共享发展成果,人尽其能,地尽其力,扩大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利、在创业中受益。稳民、富民、安民。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区域分工。

我们所构想的城乡一体化既不是盲目的建城造镇,脱离经济基础去变农村为城市追求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也不是简单地改变户籍制度,脱离就业结构去变农民为市民,更不是将失地的农民边缘化,而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区域分工安置农民就业。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我们将通过全市规划调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城市空间构架上,将设置一线带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一线”是指以绥芬河口岸向牡丹江延伸,形成滨绥铁路、绥满公路发展的轴线,打造哈牡绥对俄经贸产业加工带。“五区”是指:一是跨境合作区,以贸易综合体为基础,强化会展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对俄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向自由贸易区发展;二是东城区(原绥芬河老城区,绥芬河镇所在地,内含前进绥东两个自然村)、东城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商贸中心区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服装、建材、食品等商业街,同时加快金融、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西城区(现阜宁镇政府所在区域,内含建东、建西、建华三个自然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的行政办公区和适宜居住的生活区,同时建设配套的文化体育中心;四是红岭区(阜宁镇所辖沿301国道、206省道的永胜村、红花岭村,内含北寒工业园区为北寒村所在村址附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实现一区多园模式,构建机电、物流、轻工产品加工等若干产业园区。将南寒村区域作为生态涵养区,将建新村地区建成生态园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把红花岭村、永胜村、北寒村、南寒村统一搬迁到建新村与206省道区域之间,此区域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产业带和园区配套综合服务区。距城区不足一公里的朝阳村纳入附近工业园区一并发展。五是综合保税区,以宽沟村周边建设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集保税、仓储、加工贸易于一体,这也将是绥芬河迎来跨跃式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二)绥芬河市土地使用原则和方式。

1、按照:土地合理规模流转,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平稳、各项保障机制健全、有偿、统一、合法这一原则,按照国家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这一主体权力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动员和鼓励农民在土地使用权和使用用途上发生转变。引导、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进行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这一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的探索,使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失地农民按期分取红利。当入股企业或公司破产时,确保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失地农民,在农民收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再次参与经济合作。绥芬河市长远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土地使用价值,必然会给土地所有者提供长期高额收入的保证。采取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具有单一的安置补偿费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可以使农民永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从所有的土地中获得收益。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郊区已经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我市利用这部分土地主要方式。

2、如农民不愿以土地入股,要求以货币作为补偿的,我市将根据我市土地状况,按照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对所征占的土地所有者予以最高额度的安置补偿费进行补偿。确保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资金保障。

3、从我市的地形、地貌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上的传统和作风,在近期和中长期城市发展所不能覆盖的区域,保留总分农用地,作为城市功能附属区域,为城市提供生活供给,为农民从事传统农业提供空间保证。

(三)、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

1、位于城市区域内的五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前进村和建华村的村改居的股份制转化工作。随着老城区的改建和西城区组团三工程的全面展开,前进和建华两个村已经被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城市功能区所覆盖,原农转非户和村民已经大部分采取和利用房屋动迁补偿金购买新居的方式转入城市居住区域。目前,建华村实有农村户口176户,434人,建华村实有耕地面积为202亩,人均不足半亩,有建华村户口,但村委会不认可的为:173户,399人,为外来挂靠户。建华村实有现金存款2090万元,村委会固定资产合计5795万元,根据建华村的实际情况,大额的良性资产和西城区建设原村址和居住条件、生活服务设施的改变,已经为该村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进村实有173户,356人,原征地农转非户为66户,为解决农民上访问题村委会经研究决定每户回村一人享受村民待遇,计239户,422人。空挂户,村委会不认可的为:40至50户。实际以种地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为8到10户。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0101元,实有土地400亩,目前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村委会已经将该部分土地收归村委会所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已经收回,享受每年4800元的失地补贴金。村委会将该土地按不同的地类和状况以每亩:70、40、20元对外出租,使用权和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条件。村委会固定资产为4000万元,其中商场面积1200平方米,宾馆1500平方米,前进木材工业园区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三项固定资产年均收入为450万元。为长期稳定的固定收入。

根据前进村和建华村两个村的土地、人口资产和收入情况为看,这两个村的股份制转制工作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结合深圳和宁波及沈阳的股份制转变的经验2009应从以上两个村入手,作为首批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试点,旨在改变城乡混居的局面为建东、建西和绥东村的一体化工作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农村户籍并拥有土地的农民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转转制,有农村户籍,不拥有土地,村集体组织不予认可的农民身份人员,首批转化为城市居民,不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具体的措施为:

集体资产彻底股份化,组建股份合作社,实行两保一险和集体安置就业

清产核资:将现有集体固定资产、银行存款、应收帐款或债权债务等,由政府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及村民理财小组参与,由独立的会计师事物所和房地产评估所进行客观公正的清算与评估。然后,出售固定资产,清理债权债务,核算出现有集体资产总量。

预提应由集体承担的两保一险资金:在清产核资、出售固定资产并清理债权债务完毕后,按省市相关部门有关规定,对所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村民,核准其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总金额,从村集体积累中一次性扣除,上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此后,陆续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其两保一险参照现行城市居民两保一险管理办法执行。

建立“股份合作社”:按办法一中对集体资产分配的办法,对现有有籍有地村民确定股权。在股权数量明确后,将现有集体资产按股权数分配到股民头上。在此基础上,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可投资我市西城区开发及老城区中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目前,建华村已经召开村民议事会,将利用现有资金,在现村委会西侧建设综合性市场,待市委、市政府结合西城区整体规划统盘研究后确定是否建设。以便于盘活村集体的闲置资产。也可以投资其他行业。股民的股权可在股份合作社内进行流通和转让。股份合作社也可吸收外来新股,前提是:外来新增股份不能超过总股份的49%。确保农民的控股权。

集体安置就业:由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投资建立的新企业或参股后的企业,安置原农村社区适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安置补助费”一律留在新建的“农民股份合作社”内。对于已经有产业或生意,不需要在“股份合作社”内就业的村民,可将安置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已经将“安置补助费”交给“股份合作社”的股民,其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的子女,可继续由股份合作社下属或参股企业安置就业。

股份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新建股份合作社每年的税后利润,应预留出后续和新增人口“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部分及其它福利资金,再按章程留出折旧和公共积累,剩余利润实行按股分红。不在股份合作社体系内就业的股民,同样享有分红权利。

社会保障: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此后,凡年满18岁,进入就业市场的,都必须加入社会统一保障体系,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交纳社会养保险个人应承担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在阜宁镇前两年已经先期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医疗保险方案,政府资金合理注入,使农民都能够承受的广覆盖、低水平、全保障的医保政策。

住房保障:可实行货币补偿、产权置换与建经济适用住房并举等多种形式。对确实贫困无法支付城市住房日常费用的,或属于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群体,可租住由政府投资的小户型的廉租房。

社区管理:取消村民委员会,以原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基础,成立新的社区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新的党支部、居民委员会、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对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进行监督。城市化后的居民在新社区实行集中居住,以便于新社区的管理和社会服务。

2、位于城市区域外的六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需要搬迁的四个村屯由招商引资的入驻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高标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的一体居住生产综合服务区。

住房保障 统一建设罢换入住,提供统一的住房保障的同时,建设廉租房,供附近园区生活和配套服务,房屋租金可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的收入保障。

就业保障 随着各加工园区和服务行业的建立,首先招收产业化发展中失地农民,西城区新增的物业、卫生、社区服务及综合管理等行业首先考虑招用城乡一体化实施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城市综合配套的生态涵养区、公益事业可为失地农民提供看护服务的就业岗位。农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农民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分得红利。

社会保障 在此区域如市政府征占农民土地我们将采取改变原有的土地安置和补偿办法和标准,将应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部分补偿给失地农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金。使失地农民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以此作为前提,有土地入股收益、有安置补偿费做基础,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市政府通盘规划此新村区域土地时,给村集体预留出部分集体土地,以便于村集体壮大资产、盘活资产,进行合理化的生产布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保障 在已经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加大市、镇两级和村委会的资金投入,作为参保资金的主体,农民作为参保资金的辅助部分,使失地农民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

3、尊重客观事实,在建新村区域保留一部分区域作为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农民继续以传统农业为收入主体的生产、生活区,充分利用我市仅有的这一部分土地较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小区域作为我市绿色食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服务区,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加大此区域公共财政的投入,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转移的劳动力家庭收入不再出现新的二元结构。

六、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民工贸化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市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意识比较落后,劳动技能不强问题,农民致富奔小康,眼前缺资金,长远缺技能。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采取政府引导的办法,让广大农民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主体,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让他们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世代的传统经营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上认识到如果不改变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和省市强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富民政策这一时机如果丧失,那么他们将失去一次永远富裕的捷径。因些,教育和宣传工作应该贯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充分了解、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富民这一宗旨。二是加大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按照我市加工服务行业的发展计划,制定一整套实用性、产业性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原有的就业培训体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基金直接拨付给新建企业,让企业按照所需自主培训,这样有利于从业者尽快熟悉所从事的岗位技能,避免出现技不适岗的现象,也可以节约社会资金。为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七、确保城乡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具体保证措施

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着眼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将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打牢理想信念基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真正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生根、在实践中落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方针,保持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绥芬河探索出对全省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让思想解放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创新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完善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的落实上,做到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为城乡一体化这一系统工程提供不竭动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全局观念,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开拓,保持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强劲发展态势。

(二)着眼于提升城乡一体化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功能的要求,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在全省率先实现一体化的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识人要拓宽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好全省人才试点工作,着重引进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挂职的体制机制,用制度治市理政,用制度管人管事,建设一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干部队伍。

(三)着眼于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和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相关和配套的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全面加强老城区社区和西城区新社区、“两新”组织、农村、机关事业等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提升标准,创造特色,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议事机构,协调各方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收入方式和收入渠道发生质的变化的新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建立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等有效载体,搭建致富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以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机关党建水平,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继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把广大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帮带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四)着眼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关键要体现在关注民生、力解民忧上。在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深入基层,吃透情况,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民主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不思进取、拖拉懒散、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庸人作风;坚决纠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只说不做、贻误发展大局的浮躁风气;坚决查处仗权设卡、谋取私利、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发展上,把工夫下在抓落实上,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八、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效应

廊坊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篇7

原标题:推进廊坊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6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性要求。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 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 实现城乡统一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城乡一体化是破解城乡二元格局所引起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关键, 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手段。当前, 廊坊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经济学指出,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合理规模后, 其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将通过各种流通网络向周边区域扩散, 这就是城市溢出效益原理。城市是各种产业的集聚地, 也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当经济活动范围越来越大, 等级越来越高时, 由于城市面积的有限性, 内部经济结构及城市负荷的制约, 这样必要将一些初级加工、零部件加工等产业扩散出去, 这就为周围乡镇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 乡镇在发挥各自的地域特色、产业园区等, 一些农业产品, 初级加工品向城市输出, 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如果能有效地降低城乡之间经济合作的成本。如城乡之间经济协作、补偿贸易、经济联合等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创立, 就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合作, 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 使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廊坊市城乡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廊坊濒临北京和天津, 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是河北省经济及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市之一, 但目前廊坊城乡差别仍较为明显, 城市在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其经济势能的未能有效发挥, 已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发展过程中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乡镇工业化与城镇化动力不足。

廊坊市是农业大市, 与唐山市相比, 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使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动力。工业化水平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人口进入城市。另外, 目前的户籍制度和房地产政策抑制了农村富余劳力向城镇转移, 农民担心进城失业下岗, 外出务工人员仍保留着土地, 户口滞留在农村, 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也影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二) 城市边缘区与小城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城市边缘区和小城镇是较为独特的两种空间类型, 由于它们是城乡之间的融合地带和过渡性节点, 所以最具动态性, 同时对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 城市边缘与小城镇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业上由于缺乏与核心区的密切联系和一体化配置, 造成当前这类区域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产业趋同明显;二是由于这类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 导致城市发展同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三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城市边缘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各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还很不完善, 严重影响了核心区与外围乡村的均衡发展, 因此亟待以城乡统筹的思维加以解决。

(三) 条块分割较严重, 整体协调不足。

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包含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方方面面, 并且需要有机组合协调发展。目前, 就廊坊市经济城乡发展态势来看, 由于发展条块分割现象比较突出, 而总体宏观调控和协调相对不足, 以至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发展相对不平衡, 发展水平速度的落差都比较大, 县区之间、城镇之间、乡与乡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 并力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它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 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 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深入也已构成重要制约因素。

三、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览与启示

美国的经验主要是完善的法律保护, 发达的农业教育, 政府的大量农业投资, 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 健全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等。迄今为止, 美国已制定30多种农业法规, 这样在体制上大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英国政府于1949年启动了大伦敦计划。按照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在距离中心城一定的距离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区建立新城, 并把城市人口转移到新城就业, 并推广到一切城镇居民体系规划布局中, 形成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 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 推进城市化与乡村城镇化的目的尽快实现。

近年来, 我国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 全国各地继续出现了一些城乡配套的改革试点。如成都市从2003年11月开始, 就正式全面启动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城乡配套的改革全面展开,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0年山东省和巴伐利亚州共同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始合作试验, 现给南张楼村带来巨变。国内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为廊坊如何促进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路。

四、推进廊坊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 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 例如廊坊市乡镇企业法、地区农业法、社区合作法等, 既要竞争促进发展, 也要公平维持稳定, 还需要各项制度创新, 包括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创新和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创新等。总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 不但需要统筹好城乡关系利益, 还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

(二) 调整相关产业结构, 促进城乡经济有机协调发展。

在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城乡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 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核心之一。根据廊坊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基础上,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 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同时, 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城乡的产业结构融合问题, 也是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 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作用。因为某一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建立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处区域整体环境改善和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 如果区域内某一地区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不仅会制约本地而且会制约相邻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到更多因素制约, 仅靠自身一时难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只有较强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工作岗位, 为城市化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也才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三) 因地制宜与重点突破战略。

现代经济的发展, 不能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产业体系, 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优势, 实现有效的功能分工、互补协作、错位发展。因此, 廊坊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既要充分考虑城乡的协调发展, 又要考虑各乡镇的优势和不足。同时,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也应该因地制宜, 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实现一体化, 不具备条件的区域要稳步发展, 不可跨度太大, 要有区别地对待各区域的实际情况, 不搞一刀切。如, 积极引导家具产业向香河、胜芳集中;可在永清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带的建设, 可在大厂和大城主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一体化内涵丰富, 需要一体化的内容很多, 在当前财力条件下, 不可能全面铺开, 应该依托现有条件和发展基础, 重点突破, 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夯实乡镇产业发展基础, 促进城乡产业互动。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方面要加大廊坊市乡镇基础设施投入, 为承接城市产业链延伸做好充分的衔接准备, 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 通过城市地区产业触角的延伸, 带动乡镇地区原材料深加工、物流、金融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下城乡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近年来, 廊坊市经济发展较快, 城乡联系日趋紧密, 然而长期以来在二元结构体制、城市偏好制度的影响下, 廊坊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 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 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对廊坊市城乡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结合廊坊市城乡自身特点和借鉴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系统地提出完善廊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关键词:廊坊,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康胜.城乡一体化:浙江的演进特征与路径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 2010.6.

[2]陈晓.北京城市建成区乡土植物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10.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8

一、北京公用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含义和目标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由政府管理,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卫生以及园林绿化等。公用事业是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公用性等特点。北京市同全国一样,城乡差距不仅仅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等方面,也反映在城乡公用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差距极大。除中心城区外,北京广大乡村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南地区、重点镇、新城等)市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居)民在饮用水、供热服务、燃气服务、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乡村地区公用事业基础差,承载和保障能力非常薄弱,严重地制约了首都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市政公用事业一体化就是在坚持城乡均衡的基础上,根据乡村经济和产业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建立满足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与城市中心区大体相当的现代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北京城乡市政公用事业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在北京市行政范围内,努力消除城乡公用事业不平衡状况,基本实现公用事业城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提升乡村地区公用事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北京公用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公用事业发展水平失衡,城乡差距巨大

北京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现代化程度差距过大,城乡市政公用设施的承载和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差距巨大等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二元”分割的体制导致对农村地区公用事业投资严重不足(参见表1)。

(二)新城、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区域的公用事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差异大

新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11个新城,其中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亦庄新城为重点新城。目前,新城公用事业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确立的步骤是“五年打基础、十年成系统、十五年见水平”,目前尚处于打基础阶段,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城南地区:城南地区包括原崇文、宣武和大兴、丰台和房山等区。城南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主要表现是基础差、结构不合理、水平低等方面。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是随着城市中心区向外扩张,在城市建成周边形成的一个城乡地域交叉、农民居民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的过渡区域,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界限的动态性、不稳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目前,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大致包括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部分区域以及昌平、大兴、门头沟、顺义、通州等部分地区。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面积约753平方公里,有行政村约227个,自然村落约450处,涉及户籍人口约62万人,流动人口约280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情况复杂,基础条件差;城市快速扩张发展导致市政规划变化快;一些市政设施原设计能力低很快暴露出来,更新换代快导致重复建设比较严重。重点镇:北京已经确定10个郊区县的42个镇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发展的镇。重点镇公用事业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供水、供电、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天然气配套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长期严重滞后;现有的公用设施基础差,年久失修,老化严重,不堪重负;卫生处理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

(三)乡村地区公用事业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目前,北京市关于公用事业各专业规划都是针对城市中心区而制定的,没有面向乡村地区的市政公用事业的专项规划。现实的结果就是,市政公用事业管网还没有覆盖到全市范围内,天然气管网、自来水管网、热力管网等还没有进入远郊区县。如,密云和延庆县城区的天然气供应主要靠汽车从外部运输进入。

(四)城乡公用事业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重建设、轻管理,市政设施的运营、维护资金不足。许多公用设施建设完成后无法正常运营,缺乏维护运营资金而被闲置。

二是多方建设,多头管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地区城市道路由市政和公路两方负责,按照相关法规城市道路应由市政部门负责,公路部门负责山区公路的管理工作。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主要道路的市政设施由市政管委负责建设,社区道路由镇、办事处负责建设。“村村通”公路由公路分局负责建设;“街坊路”由区农委负责建设,形成了建设标准不统一,建成后各自管理的现状。

(五)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单一,社会化、市场化不够

目前,北京市公用事业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社会化、市场化经营发展很不充分。市场开放不够,政企关系不顺。政府既是公用事业的出资人,又是运营者、管理者和监管者,多重身份合一。政府包揽全部公用事业建设既不可能,又会导致效率低下。

三、促进首都城乡公用事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按照北京市制订的《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即“安全饮水,硬化街道,污水处理,改水改厕,绿化美化”,主要包括街坊路硬化和绿化、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等方面)的要求,重点改善乡村地区水、电、气、热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基础建设,提高乡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推进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城乡供水事业一体化:重点在于扩大自来水供应范围,提高农村地区居民饮用水安全

一是积极鼓励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实施扩张策略,扩大自来水大市政管网供应范围。近年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分别收购了延庆、密云、怀柔、房山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厂达18座,日供水能力268万立方米。通过收购区(县)自来水公司,既可以增强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的竞争实力,又可以为远郊区县实现优质供水,还可以应对“洋水务”的竞争,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收购区(县)自来水公司,可以大力提升区(县)自来水供应能力和供应范围,促进区(县)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政府投入,加大对区(县)自来水公司的升级改造,扩大其供水范围。郊区县城城关供水,主要由本地自来水公司负责,其他乡镇地区由本地自来水厂供水,集中供水范围十分有限。如,房山区共有16座自来水厂,良乡城区和城关地区由市政供水,其他乡镇由本地水厂供水,乡镇自来水厂供水范围一般只有80%左右,最低的只能覆盖20%的区域范围。

上一篇:诗歌少女下一篇:二年级组秋季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