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风格
当前中国建筑风格多样,本文对其中三种风格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建筑风格;现代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欧陆风格
一、中国建筑风格及其影响因素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风格流派是在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审美趣味基本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艺术集团或派别,以不同的美学主张与艺术实践方式为核心。
不同艺术流派的出现及相互之间的竞赛和斗争,是推动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主要有欧陆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异域风格、普通风格、主题风格等等。
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众多,主要有:
1、经济
在历史上,经济的繁荣总能带动建筑的发展。
如明清时徽商与徽派建筑的例子。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所以发展出著名的徽派建筑。
2、文化
很多思想、文化现象,也会引发建筑的革新,这种革新通常体现在同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改变上。
3、宗教
宗教与建筑也是密不可分的。
著名的寺庙,教堂数不胜数。
各国的宗教领袖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许许多多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建筑,他们中的大部分现仍存于世,并且除了原来具备的宗教功能外,还成为了人们欣赏、研究、参观的对象。
由此可见,宗教与建筑有很大的关联。
4、政治
和宗教相同的是,古代帝王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显示自己无与伦比的地位,也修建了许多华美的宫殿,行宫供自己居住享乐。
二、中国建筑风格
(一)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最早渊源是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在建筑世界的反映和延续。
这个意义上的新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在格式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追求构图归整和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
继承了古典主义遵循中心、对称、轴线、等级、秩序、主从等设计原则,强调均衡、比例、节奏、尺度等构图逻辑与审美趣味。
无论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对称和均衡几乎成为主导构图的决定性因素。
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厚重感,适度简化了古典主义的装饰性特征,线条更加刚劲简捷。
如果说现代建筑创造的是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技术美,那么,新古典主义建筑创造的则是植根于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有厚度的形式美。
在现代主义建筑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越历史时空的工业理性,一种不顾一切的非文化性商业动机;新古典主义建筑则不同,它着重要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感,一种文化纵深感,在这类建筑中,你可以看到某种厚重的沉甸甸的东西―一种文化意蕴。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下层通常用重块石或画出仿石砌的线条,显得稳重而雄伟;中段用古希腊、古罗马的五种柱式;檐口及天花周边用西洋线脚装饰,正面檐口或门柱上往往以三角形花装饰,与底层重块石取得互相呼应的效果;有的还在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加穹窿顶阁楼亭。
在建筑学层面,新古典主义是从古典主义中提炼出的经典元素,包括线脚、檐口、栅花、圆柱等,淘汰了建筑史上所有怪诞的部分,尽管无法达到现代注意绝对的理性,后现代注意夸张的视觉效果,但都严格符合人性的尺度;在社会人文层面,高端住宅的消费阶层,从年龄、阅历、财富积累都经理了褪尽浮华的过程,新古典主义经典、优雅、庄重、人性、理性的部分为他们所接受,因此这一风格有可能或正在成为当今中国高端住宅市场最强势的声音。
当前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超越了“欧陆风”的生硬与现代简约“的粗糙,设计更趋精细,品位更加典雅细腻。
新古典主义是古典现代的结合物,它的精华来自古典主义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二)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
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现代主义建筑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三)欧陆风格
中国现代“欧陆风格”的建筑有其三大特点:(1)模仿西方高雅古典建筑的形式,但是并不需要真正理解其文化价值。
建筑上的山花、弯窿顶、柱廊只是纯粹的装饰,并没有任何结构和建筑功能的意义,这种堆砌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与古典主义“朴素、真实、理性”的原则恰恰相反。
并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2)必须使文化产品变成工业产品,才可以进行商品推销和扩大市场得到高额的经济回报。
“欧陆风格”正是通过预制构件,采用新的轻型材料,简化装配工艺等工业的手段,使古典柱头和罗马雕塑成为商业产品在国内广泛流行。
(3)“欧陆风格”建筑通过建筑空间和形象,来模拟虚构一种文化处境,令使用者产生文化空间转移的错觉,使他们感觉到置身于优越的文化环境,认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提升,尽管楼盘可以命名“罗马花园”、“维也纳”或者“豪园”、“佳苑”,但是,由于没有真实的文化环境的支持,这种建筑空间造成的自欺欺人的幻觉和错觉难以维持的。
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对传统的表达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模仿,那样就再无大量的模仿“欧陆风格”的市场,学会处理好本国文化的现代问题,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在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或者说如何在设计中保存民族传统,就要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中仍有的价值的内在精神。
我们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建筑终将由中国建筑师们依据中国人的需求创造出来,而不是简单模仿照搬,应把中西古今一切优秀建筑思想,经过咀嚼、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再进行新的创造,努力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使中国的建筑文化随经济的腾飞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建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3期.
中国现代“欧陆风格”的建筑有其三大特点:
第一, 模仿西方高雅古典建筑的形式, 但是并不需要真正理解其文化价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 神庙建筑是神的住所;在工业时代神庙式的建筑成为了银行的办公楼, 因为钱是资本主义之神;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 神庙竟成了高层住宅顶部的设备间、水箱间。建筑语言被滥用了。
建筑上的山花、穹窿顶、柱廊只是纯粹的装饰, 并没有任何结构和建筑功能的意义, 这种堆砌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与古典主义“朴素、真实、理性”的原则恰恰相反。并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第二, 必须使文化产品变成工业产品, 才可以进行商品推销和扩大市场得到高额的经济回报。“欧陆风格”正是通过预制构件, 采用新的轻型材料, 简化装配工艺等工业的手段, 使古典柱头和罗马雕塑成为商业产品在国内广泛流行。甚至到了室内设计也不甘落后, 不管什么性质的建筑, 包括图书馆、旅馆、办公楼、商业用房, 乃至家庭装修都偏爱欧洲古典样式。
第三, “欧陆风格”建筑通过建筑空间和形象, 来模拟虚构一种文化处境, 令使用者产生文化空间转移的错觉, 使他们感觉到置身于优越的文化环境, 认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提升, 尽管楼盘可以命名“罗马花园”、“维也纳”或者“豪园”、“佳苑”, 但是, 由于没有真实的文化环境的支持, 这种建筑空间造成的自欺欺人的幻觉和错觉难以维持的, 而且这类自吹自擂的楼盘名称提醒人们注意到, 这种对古典主义的爱好, 只是作为对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炫耀, 而不是对文化财富的真正追求。
这样的“欧陆风格”建筑, 在发展上必然有其局限性。它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在国外得不到来自欧洲文化的支持, 在国内也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类似“欧陆风格”的情况并非史无前例。英国十八世纪的时候, 建筑上曾出现过“中国风格”的热潮, 从王公贵族到富贾殷商, 对“飞檐翼角”的楼亭水榭, 无不趋之若鹜, 其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现在的“欧陆风格”。其中以英国名建筑师哈夫盘尼 (William Halfpenny) 设计的多款中国式的大宅最有影响, 然而中国人见了这种“华风建筑”一定会摇头失笑, 如果和二十世纪中国的“欧陆风格”相比, 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欧陆风格”的建筑可能会使未曾走出国门的人们乍一看或许感到新鲜, 但在二十一世纪时期, 如果我们在古城西安的大街上矗立一批上个世纪前的欧洲古典建筑——既不是中国古典的, 又不是现代的, 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某些需要, 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而已, 这着实不伦不类, 不知所然。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今天, 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几千年来的统一模式, 单一的材料和技术体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化空间模式的衔接举步惟艰, 对传统的尊重常常限于对建筑外形的模仿, 而这种模仿又往往以牺牲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为代价, 从而失去了其美学的价值基础。我们的传统建筑正面临着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欧陆风格”实际上, 它既不特指某个国家又不特指某一时期的建筑风格, 而是包括了各个国家, 各个时期, 各种流派的一个十足的“快餐大拼盘”, 而这样的拼盘又怎么能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呢!现代西方人士曾建议我们“应减少对西方建筑风格的依赖, 多注重些中国传统建筑独存的风格。如此灿烂文化的国家却要模仿舶来的二等货, 而且抄袭来的比原样还差的多……”这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 对传统的表达是自然的流露, 而不是刻意的模仿, 那样就再无大量的模仿“欧陆风格”的市场, 学会处理好了本国文化的现代问题, 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在精神加以现代体现, 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现代建筑。
传统不是僵死不变的形式, 而是富有朝气、有意义的内涵。对建筑而言, 传统的精华并不是大屋顶、四合院、斗拱等表面形式, 而是这些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潮和艺术精神。西安的钟鼓楼广场的设计就是一个能很好的结合当地环境, 合理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 因地制宜的发扬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典例, 在建筑界得到很高的评价。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 或者说如何在设计中保存民族传统, 就要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中仍有的价值的内在精神。我们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建筑终将由中国建筑师们依据中国人的需求创造出来, 而不是简单模仿照搬, 应把中西古今一切优秀建筑思想, 经过咀嚼、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再进行新的创造, 努力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 使中国的建筑文化随经济的腾飞而发扬光大。
摘要: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欧陆风格”建筑进行了归纳和描述,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欧陆风格,文化环境,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新北京南站是国内铁路客运站中规模和容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车站,如果仅仅计算单纯客运服务的面积也可谓亚洲最大。这座按照世界一流标准设计和建设的现代化大型客运车站的功能区,按立体化方式布局共有五层,地上两层、地下三层。这项工程由英国泰瑞法瑞公司设计,创意源于国外建筑师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得到的灵感。设计师借鉴了天坛的设计理念,运用现代建造技术手段,将天坛的顶层演化为车站的中央屋盖,将天坛的二、三层分别演化为站房两侧跌落式的雨棚。整个建筑外形呈扇贝状,以天坛鸟瞰效果为基本形状作为新北京南站主站房的屋顶形状。因此,主站房为椭圆形,亦与中国古建筑的曲线屋面相吻合,既体现了古典的庄严,又迸发出新时代的气息。为了保证外观上的协调性,东西两侧大型的钢结构雨棚向外层层延伸,形成一个更大的椭圆,两层雨棚的曲线层层叠落,构成了三重檐的余下两级,蕴涵了天圆地方的古老传统意境。其屋顶的主要材料为银色的金属铝板,屋顶中间设有3个层次,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地位。
二、上海南站——时尚的飞碟
上海南站被称为上海陆上“南大门”,它是世界上首座圆形火车站,从外观来看,主建筑好似一个飞碟,这正是时尚之都的体现。该站由主站房和车站南北广场两部分组成。主站房是巨大的圆形钢结构,来往的火车可从架空部分穿行而过,其直径为123米,高为30米左右,但室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整个站房为三层式结构,中层与地面同高,为站台层;上层为出发层;下层为到达层。圆形的平面使出发层的候车长度大为增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屋顶摒弃了以往不见天日的遗憾之举,候车室全部为半开放式,由人字形混凝土柱支撑屋顶,使得整个候车区域通透美观,犹如空港式候机大厅。屋顶分为三层,最外层为铝合金遮阳百叶,能有效遮挡风雨、烈日;中间层为阳光板,不仅能有效阻挡紫外线,而且能够保证良好的通透度;最内层为穿孔铝板吊顶,能有效吸收噪音,减少回声。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室内光线柔和,而且也使室内温馨宜人,宛如一个水晶宫殿。
三、新武昌站——浓厚的荆楚文化特色
湖北是先秦时期楚国的地域,与中原文化并列为华夏文明两大源头,因此,新武昌火车站被人称为荆楚文化之门。该站的建筑是在传承中国荆楚文化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造而成的。设计者从楚城和楚台着手,将荆楚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了完美结合。整体建筑物被设计成长方形,并在其外墙上镶嵌编钟文饰,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站房成叠合形,一种稳重而有气势的形象表现无遗,其大楼呈对称布局,外形错落有致;屋顶被设计成坡屋顶,充分体现了楚建筑的轻盈姿态;入口处的雨棚在设计上为了与站房相呼应,因此吸收了汉阙的某些理念。这座现代版的“楚城”形如编钟,颜色的主打色为银灰色,不仅体现了楚文化的特点,且简洁而不失稳重。在候车厅的命名上也楚味十足,如楚道厅、楚风厅、楚韵厅等。同时,设计者结合南方建筑与荆楚文化的特点设计了一个长条形空间,如同南方建筑的长廊,不仅避雨遮阳,而且有艺术美感。
四、拉萨火车站——凸显西藏风情
彩绘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和玺彩绘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
衬托金色图案。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逐渐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根据不同内容,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
使用和玺彩画的各处宫殿,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工王云。
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有明显、系统的等级划分,既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以做得非常华贵。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一般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以及牌楼等建筑物都用这种彩画。
旋子彩画的主要特点是:找头之内使用带漩涡状的几何图形,叫做“旋子”(或称旋花),各层花瓣从外到内分别称“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眼”(或称旋花心)。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的长短作为增加或减少旋花瓣的处理依据。
旋子彩繪也叫做「娛蛻圖」,在樑枋的藻頭部位畫上旋子花紋;中心是「旋眼」,旋眼外畫兩層花瓣,外層用漩渦形,內層(靠旋眼)用二路瓣或三路瓣。
在構圖上,旋子彩繪採用一整二破法,也就是藻頭的旋子圖形排列是一個完整,二個只是局部。這樣才能適應樑枋的寬窄,長短比例的不同,或在等長不等寬的同間木構中取得紋路的協調統一。旋子彩繪用金量少,僅在旋眼部份貼金,枋心部份的裝飾無具象圖案,用青綠色疊暈處理。
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饱满、或流畅柔韧的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却是满眼的瑰丽奇巧,眩目迷幻。旋子彩绘比和玺、苏式彩绘的形成时间都早,是中国建筑装饰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彩绘种类。
旋子彩绘技法:
1、构图:
用途:次于和玺彩画,常用于殿式彩画,即素雅又华丽。分若干等级,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一般官衙、庙宇、城楼、牌楼,主殿堂门等建筑。
构图:将梁枋的大小额枋横向分为三段,中为枋心,两侧为箍头与藻头。
曲线:用形曲线分成整齐的格子,画皮条圭线、岔口线。
2、枋心:
分类:枋心画夔龙、锦、花草、西蕃莲等分别叫龙枋心、锦枋心、花草、枋心、西蕃莲枋心等。
一字枋心:中间画一条黑杠叫“一字枋心”。
空枋心:只刷青绿而不画任何东西的叫“普照乾坤”或叫空枋心。
山水花卉:在旋子枋心诨 剿 ɑ苷撸 荒苡糜诶牍 鸸荨?br>
大小额枋:其规格同和玺彩画,如大额枋画龙,则小额枋画锦,上下可调换。明、次、稍、尽间依次调换。并规定青地画龙,绿地画锦。
3、藻头:
种类:藻头可按长短规律性排列。分为勾丝咬、喜相逢、一整两破、一整两破加一路、加金道冠、加两路和两整两破、数整数破等。在极短的构件上可画四分之一旋子或桅花。
旋花:为在藻头内使用旋涡状花瓣组成几何图形的花朵,规则
性较强,称职为旋子即旋花,清画匠称学子,似蜈蚣圈。
旋眼:旋子按其间空处的大小,和所加路数的多少,有各种的名称。各层花瓣由外到内分别为“一路瓣、二路瓣”旋眼。
一整两破: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长短作增减旋花瓣为处理依据。
一路:将藻头画作相切一圆形两半圆形。若藻头长则使圆形分离,在其间加以成串的花瓣,每串称一路。菱角地:旋子花瓣之间的三角空地叫“菱角地”。
宝剑头:反正旋花中间的空地叫“宝剑头”。
桅花:旋子靠箍头部分的图案叫“桅花”。
菱角地:花瓣之间的空地亦称“菱角地”。
色彩:按不同等级,藻头部位的用金、退晕均有固定规则,其它部位也作相应处理。枋心画素色,绘锦纹、草纹、龙纹。
种类:旋子朦胧画按沥粉贴金的多少,退晕的有无,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八种。
颜色:主要是蓝绿两色,因颜色的比例,每种可分若干等级。
大点金:大点金、小点金是指旋子中心贴金多少,多的等级高,少的低;大小点金各有金线之别,金线高,墨线低。
石碾玉:石碾玉是旋子中之最华贵者,每瓣的蓝绿色都用同一色由浅至深比例,称之退晕。
金琢墨:轮廓用金丝的叫金琢墨。
烟琢墨:用墨线的叫烟琢墨。
雅五墨:只用青绿黑白四色不用金,是旋子之中最次的。
4、箍头:
软盒子:两箍头之间画一个圆形的边框叫“软盒子”。死盒子:软盒子的四角叫“死盒子”。
整盒子:盒子中间画一个整栀花的叫整盒子。
破盒子:用斜交叉十字“破盒子”,这种作法叫“整青破绿”
死箍头:死箍头的盒子内画坐龙、西蕃莲、走兽等,分角切活。
切活:刷樟丹色,用墨线画花纹。
5、平板枋:
平板枋:一般画降幕云、栀花、切小池子半拉瓢。
小池子:小池子内画花草夔龙和切各种花纹。
7、橼头:
橼头:除雅伍墨为黑栀花、黑虎眼外,鞭余均为金栀花、金虎眼。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
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苏式彩画的本源就是灵活的苏州式彩画,它即使在官化以后仍然是比较灵活的,尤其是清晚期在苏式彩画的发展中有了更大的融和,苏画以及和玺或旋子彩画加苏画的结合体因为其中的苏画元素的存在,也作为苏画的一种形式存在了下来。
苏式: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花等。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上。
苏式: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自然现象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之分,并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画分为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黑)线苏画、海墁苏画等不同种类。
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慈禧太后对苏画特别偏爱,将其居住过的宁寿宫等处彩画均改作苏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建筑原有的统一风格。近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记载逐步恢复了彩画原状。
苏式彩画技法
1、苏式彩画:
苏式:起源于苏州,因而得名。用于园林和住宅。
种类:苏式彩画根据贴金量的多少、退晕的层次以及有无枋心包袱等特点分金琢墨苏苏画、金线苏画、黄线或墨线苏画、海墁苏画、掏箍头搭包袱、掏箍头等六种。
包袱:将檩子、垫板、额枋联合起来一构图,在中间三分之一外绘成半圆形叫包袱。包袱内画山水、人物、花、建筑等,题材十分灵活。
烟云托:包袱外缘绘出多层退晕,内层称烟云,外层称托子或烟云托。
箍头:檩端画箍头。
卡子:箍头与包袱之间绘卡子及聚锦等装饰画。
2、枋心画法:
画金鱼:刷地子时接水接天,先以炭条起稿,再用白粉按稿子范围内抹白,干后再用樟丹与白粉,按金鱼的深浅拿合抹,再过矾水润色,用藤、黄、桃红珠、银朱三种颜色配好,按金鱼的深浅染色,桃
红珠加墨开鱼攒鳞,嵌黄白粉,点鱼眼(黄色地点黑鱼眼)。染水托鱼,用广湖黑(即湖水色)。画深浅藻草,浮萍草用藤黄、毛蓝配合深浅适当颜色。
画桃柳燕:地子刷白色,上部刷天色(用毛蓝锭粉配合青天色),下部刷白润合;干后用炭条起稿,用好的香墨放在碗内再行落墨,墨干后,过矾水,进行桃柳燕染色。
3、包袱画法:
人物:用硬抹实开。
山水:落墨搭色。
花卉:作染阳抹。
楼殿阁:地一般用锭粉、毛蓝合如天蓝色,中间刷白润合叫“接天地”。特殊用金地叫“窝金地”或香色地、青地等。然后用炭条绘出各种需要的画稿。
4、烟云画法:
烟云:包袱的周围用连续折叠的曲弧线画。烟支的层数以单数为准,三、五、七、九道。
退烟云:是由浅至深退晕,外浅内深,由浅往深退,俗称“退烟云”。
烟云托:烟云的外围,叫“烟云托”,烟云托的层数为三至五道,其颜色与烟云配合,如黑烟云配深浅红托子,蓝烟云配浅黄、杏黄托子,绿烟云配学浅紫托子或红托子,红烟云配绿托子。
倒色:烟云下浅上深,如遇硬烟云和托子,必须错色攒腿,叫“倒
色”。
5、聚锦画法:
聚锦的周边,可画动物形、植物形等边框,沥粉贴金,内绘多种样图案。
6、垫板画法:
绘锦:先刷红地(樟丹)再满刷银朱,拉各色方格锦,锦心内画白菊花瓣,再换色点心,锦箍进行框粉或拉粉。
绘博古:用粉笔画出博古的轮廓(如古铜、古磁、文玩等),然后提地抹各色博古,用深浅色抹润,要绘出立体感,再行点缀各样花纹,根据不同的博古配座、插花。
7、藻头画法:
绿藻头花可染各色花头插花叶:走兽用粉笔画好轮廓,按形状抹白,再行开墨过矾水,各我染成后嵌粉。
8、卡子画法:
卡子有软卡子,硬卡子之分。罗者其转弯处为曲线形,硬者为直角形。青地画硬卡子,绿地画软卡子。
9、箍头画法:
箍头有金琢墨箍头、片金箍头等形式。提青绿地后与卡子的绘制方法相同。付箍头紧靠正头外,如正箍头为蓝,付箍头则为绿,正绿则付蓝。然后靠金线;润色,拉三青三绿润色。贴金后拉大粉,靠柁头处刷箍头,齐鞅拉黑线,柱头上、柁头下,刷樟丹切活,将出头(穿插头)的作法,码边拉粉压老。
10、柁头画法:
柁头如画线法,与包袱线法同,画金琢墨盒子、别子锦与金表墨卡子同。画博古除掏格子外,与垫板博古同,柁帮画攒退或锦均可。
金线苏画:箍头、卡子、聚锦、包袱等,线为沥粉贴金者称“金线苏画”。
黄线苏画:不沥粉不贴金而用黄线者称“黄线苏画”
海浪苏画:梁枋之两端画死箍头,大木上不画枋心、藻头、卡子,而画各种花卉或流云等(青地事流云,绿地画花卉)叫“海浪苏画”。
四合院建筑的油饰和彩画
四合院建筑的油饰
中国传统建筑的油饰分为油灰地仗和油皮两个层次,用于四合院民居的油饰也不例外。
1.油灰地仗
油灰地仗(简称地仗)是由砖面灰(对砖料进行加工产生的砖灰,分粗、中、细几种)、血料(经过加工的猪血),以及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构件表层形成的灰壳,主要起保护木构件的作用,由于在它的表面涂刷油漆,所以,它又是油漆的基层。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较简单,一般只对木构件表面的明显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后钻
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渗入到地仗之内,以增强地仗的强度韧性及防腐蚀性能)。清早期以后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现了不施麻或布的“单披灰”,包括一道半灰、两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讲究的则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讲究的四合院木构地仗,重点构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余构件大多做单披灰地仗。王府建筑的地仗可厚于—麻五灰。
在木构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来,木构地仗所以出现越做越厚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筑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复修缮,原有构件大多不太平直圆顺,棱角也不完整,只能通过加厚地仗、使麻糊布、过板闸线等工艺手段得以再现昔日光彩;其二,实践使人们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长期抗御自然界各种侵蚀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强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为必然。
2.油皮及色彩
(1)四合院建筑油饰的色彩 涂刷在构件表面的油漆及涂料的色彩,对四合院整体环境的色彩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历来倍受重视。
传统的油饰色彩,一般都是由高级匠人将颜料入光油或将颜料入胶经深细加工而得。明清时期,适于古建油饰彩画的颜料是非常丰富的,仅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所列的关于油饰的色彩,就不下20种之多,如朱红油饰、紫朱油饰、柿黄油饰、金黄油饰、米色油
饰、广花油饰、定粉油饰、烟子油饰、大绿三绿及瓜皮油饰、香色油饰等等。涂料有广花结砖色、靛球定粉砖色、天大青及洋青刷胶、红土刷胶、楠木色等。由于当时已有如此丰富的油饰色彩,所以,用于建筑的油饰色彩也就十分丰富了。近年来出现的四合院油漆仅红绿两色的现象,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传统的。
(2)油饰色彩的变化及与建筑等级和装饰效果的关系 王公贵族居住的建筑,大多采用明亮鲜艳的紫朱油或朱红油进行装饰(多见于大门),以体现王侯“凡房庑楼屋均丹楹朱户”的非凡气派,以显示宅主人显要尊贵的社会地位;而一般官员、平民住宅只能用较灰暗的红土烟子油或黑红相间、单一黑色的油饰,这些正好符合建筑色彩庶民采用“黝”与“黑”的等级要求。
从王府建筑的紫朱油到一般民居的红土烟子油不仅体现了等级差别,而且说明古人是非常善于运用色彩的。紫朱油与红土烟子油,虽同属红色系列,但二色之间无论就其彩度、明暗度或是色相色温,都有许多细微差别。古人正是利用了这些差别,不仅避开了一般民宅用红与王府用红之间的忌讳,体现了等级差别,而且在色相运用上又保持了相互间的和谐与统一。
大多四合院广泛采用紫朱油或红土烟子油,还因为这两种颜色同属带紫色调的暖红色,它可以营造出一种亲切热烈的气氛,非常适合于四季分明的北方的居住环境。这种暖红色调,可与其周围的青绿彩画、大面积的青砖灰瓦产生冷暖对比,为建筑物带来盎然生机。
一般的民居四合院也运用高彩度的朱红颜色,但这种运用是有节
制的,一般只用于建筑檐头的连檐瓦口花门垫板及用来强调某些特殊部位、强调明暗对比的地方。
四合院油饰色彩的运用中,再一个常见而且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用法是,用黑色油(烟子油)与红色油(紫朱油或红土烟子油)相间装饰建筑构件,这种做法称为“黑红净”。如椽望用红色油,下架柱框装修用黑色油;大门的槛框用黑色油,余塞板用红色油;门扉的攒边用黑色油,门联地子用红色油。这些都属于黑红净做法。这种装饰可产生稳重、典雅、朴素而富于生气的效果。
四合院建筑的彩画
1.四合院建筑常见的彩画类别及其应用
彩画是四合院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它运用鲜艳的色彩,通过在建筑构件上绘画达到装饰目的。四合院的彩画(上至王府下至一般民居彩画),涉及到了清代两类建筑彩画,一类是“旋子彩画”,一类是“苏式彩画”。旋子彩画庄严肃穆,一般仅用来装饰王府。苏式彩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充满诗情画意,除用来装饰王府中一些次要建筑或园林建筑外,一般民居建筑也普遍采用。
彩画在四合院建筑中的应用大体有以下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也可以代表六种不同等级。分别为:
(1)大木满做彩画 即檩、垫、枋等大木构件,或满做旋子彩画,或满做苏式彩画(椽柁头、三岔头、穿插枋头、雀替、花牙子、花板、天花、倒挂楣子等也做与大木相配的彩画)。
(2)大木做“掐箍头搭包袱”的局部苏式彩画 即檩、垫、枋大木构件端头做带状活箍头、副箍头和构件中段做包袱图案,包袱内饰各种绘画内容(椽柁头、雀替、牙子等构件做与大木相配的彩画)。
(3)大木做“掐箍头”的局部苏式彩画 在檩、垫、枋大木构件的端头做各种活箍头及副箍头(椽柁头、雀替、牙广等构件做与大木相配的彩画)。
(4)只在椽柁头部位做彩画,其余全部做油饰
(5)只在椽柁头迎面刷颜色 一般在飞椽刷大绿色,檐椽头和柁头刷人青色,其余部位做油饰。
(6)所有构件全部做油饰
以上六种做法,在不同等级的四合院中均有体现。
在古代,人们普遍重视对宅门、二门(垂花门)的彩画装饰,这些部位的彩画要比宅院内其它建筑的彩画高一个等级。如内宅正房、厢房做“掐箍头搭包袱”彩画,那么该院的大门、垂花门则要满做苏画。
2,四合院彩画的题材、内容、构图及做法特点
(1)旋子彩画 这种广泛用于王府建筑的彩画,其基本构图特点为,檩枋大木两端绘箍头,开间大的檩枋内侧还要加画盒子或多加画一条箍
头,檩枋中段占构件1/3长的部位画方心,方心与箍头之间的部分画找头。体现旋子彩画主要特征的旋花图案,主要在找头部位得到充分表现。
找头图案的旋花画法采用“整破结合”的方式,旋子彩画的主题纹饰,主要在檩枋彩画的方心内得到表现。王府旋子彩画的方心,一般采用“龙锦方心”和“花锦方心”。
旋子彩画从纹饰特征、设色、工艺制做方面分,大致有八种做法:混金旋子彩画、金琢墨石辗玉、烟琢墨石辗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小点金、雅伍墨和雄黄玉。王府建筑对旋子彩画的运用,最多的是金线大点金和墨线大点金,其中个别重要的建筑如大门等,亦有用金琢墨石辗玉做法的,值房类等附属建筑一般用小点金或雅五墨彩画。
旋子彩画的设色具有固定的规制,彩画中用金面积的大小,直接反映着该彩画的做法等级,上述八种旋子彩画也正体现着其用金方面的差别。旋子彩画用色,是以青绿二色为主,其设色的主要特征,是按图案划分部位,按“青绿相间”的原则分布色彩,这种方法,可使构成图案的色彩谐调匀称。
(2)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分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包袱式、方心式和海墁式。四合院的苏画装饰,几乎全部用到了这三种形式。
清代晚期的苏式彩画,基本分为三个等级做法:高等级者称“金琢墨苏画”;中等级者称“金线苏画”;低等级者称“墨线(或黄线)苏画”。但从北京城区现存清晚期民居彩画遗迹看,建筑只要有装饰彩画的,绝人多数都要贴金,极少见有墨线苏画。
苏式彩画的施色,与旋子彩画基本一样,也是以青绿二色为主,但某些基底色,较大量地运用了各种间色,比如石三青、紫色、香色等等,所以这类彩画可给人以富于变化和亲切的感受。
苏画细部题材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各种历史人物故事画,有百态千姿的花鸟画,有表现殿堂楼阁的线法风景画,有笔墨酣畅的水墨山水画等等。这些趣味活泼的绘画内容,在包袱、池子、聚锦内都得到了充分表现。由于这些画题与人们的生活及周围环境紧密相关,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所以特别适于宅第四合院建筑的装饰。
(3)椽柁头彩画 用于王府和一般民居的椽头彩画,飞椽头常见的有“沥粉贴金万字”、“阴阳万字”、“十字别”和“金井玉栏杆”等;檐椽头常见有片金或攒退做法的“方圆寿字”,作染或拆垛做法的“福庆”、“福寿”、“柿子花”、“百花图”等。
柁头彩画常见的有“作染四季花”、“线法及洋抹山水”、“什染或洋抹博古”、“攒退汉瓦”、“攒退活图案”等。
(4)天花彩画 天花彩画常见的有“片金龙天花”(仅限于王府)、“作染团鹤天花”、“攒退活图案天花”、“作染百花图天花”等。
(5)倒挂楣子彩画 多见于清晚期的“苏装楣子做法”。3.四合院彩画纹饰的寓意
四合院的许多彩画纹饰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如龙纹是专用来象征皇权的,所以建筑制度限定只有帝王之家才可运用,庶民是绝对禁用的。又如飞椽头用的“万”字,椽头用的“寿”字,加在一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切气候多雨温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都用于饲养家畜,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下面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三方面了解一下它的建筑风格。风雨挢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挢,还有石拱挢石板挢竹筏挢等,宽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铺挢面,上面是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 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鼓楼
鼓楼亦称凉庭,它是侗文化的象征,是侗寨的独特标志。鼓楼以高而大,伟岸稳重,巍巍挺拔见长。鼓楼楼檐层数为奇数,不管层次多少,均高于民居。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和宝塔式三种类型,柱型有单柱和多柱之分,多柱型鼓楼中间的四根主柱象征四季,12根衬柱象征12个月,合起来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鼓楼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典雅端庄,被文人誉为“秉凉亭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
Guten Tag!Meine Damen und Herren.Heute möchte ich über den Vergleich zwischen dem Altes und Neutesund die verschiede Meinung der Leute danach sprechen.Ich glaubte,dass Deutschland moderner als China war, bevor ich erstmalig nach Deutschlandbin.Ich glaubte dass die Gebäude und die Straße grandios und breit waren.Und ich glaubte, dass ich viele öffentliche Einrichtungen, die ich nie gesehen habe,dann habe ich die Chance sie zu sehen.Allerdings habe ich in die bekannte moderne weltstadt wie Frankreich oder Berlin nicht besucht, die meiste Zeit habe ich in Aachen verbracht.In Aachen, sind fast alle Gebäude alt und viele sind hundertjährig.Im Stadtzentrum, gibt es keine Asphaltstraße, keine Kreuzung mit Unter-und Überführungen.Die Straße sind auch
jahrhundertelang, und sind noch aus Stein und Ziegel.Aber ich war nicht davon enttäuscht.Denn mir hat der Stil des Gebäudes in der alten Stadt gefallen.Ich finde dass die alte Stadt ist sehr hübsch und romantisch.Und danach fragte ich mich, ist die moderne Stadt besser oder die alte Stadt besser?
Die Aachener lieben die alte Stadt sehr, sie erneuern die Ölgemälde im Rathaus und renovieren die alte Gebäude.Daher ist der Dom seit Jahr 788 noch gut.Die alte Straße aus Ziegel ist besonders gut in Aachen.Wenn es regnet, kann das Regenwasser durch die Spalte in die Erde sickern.Wegen die Entwässerung sehr wichtig für Aachen ist, haben die Leute vor hundert Jahren die Rinnen gebaut.Und sie funktioniert heute noch gut.Die Chinesisch Leute lieben moderne Stadt sehr, wir bauen Wolkenkratzer, erweitern Fahrbahn.Wir zerstören die alten Gebäude und bauen oft
1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探索历程
1.1 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的,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 中国都是世界古代的一篇辉煌的史章。关于古代中国的建筑, 由于种种自然的、非自然的影响, 中国各个地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并且由于古代社会发展迟缓和交通的闭塞, 使的各地的这些特色得以长期保持下来, 如现在仍可以见到的南方潮湿山区的架空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包式房屋, 新疆的阿以旺, 黄河上游的窑洞和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的“井干式”建筑等。但总体上讲, 中国的建筑模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共官掌握下的官式建筑, 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其中官式建筑因以其建筑者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后盾, 所以它体现的是各个不同时期最高的建筑水平和技术, 而民间建筑则以其钟灵毓秀的独具特色的清秀感而著称。因此我们不妨说官式建筑为建筑中的大家闺秀, 而民间建筑理所当然的就是建筑中的小家碧玉了。
1.2 近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 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 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 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 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 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 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 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 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 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1.2.1 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 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新功能、旧形式”, “洋式门面、中式装饰”, “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上海浦东教堂, 圣约翰学院是为代表。
1.2.2 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 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 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 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 (南京) 计划”对民族形式给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 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 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是为典型代表。
1.2.3“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 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
1.2.4 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 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 当时所谓“复古主义”学习苏联的创作方针, 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规模比二、三十年代变大了, 且成组群建设, 形象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后期。
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苏联的影响1959年的“国庆工程”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出现。比之以前的折衷式、古典式都有新意、有所突破。广大人民群众是拥护的、欣赏的。谓之新古典主义还是比较动听的, 也没什么不可。
20世纪60年代, 广州一批带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进, 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 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 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 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 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 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 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 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 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 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 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
从当今往前推20年, 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 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
2 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审美精神
第一, 从风格形式内含的文化底蕴来看, 风格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 形式也不仅仅是个风格问题。风格 (形式) 的内涵是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 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精神。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 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 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
第二, 从民族风格的“基因”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 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具体的, 历史发展的概念。这一精神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 也有近现代以来的西方美学语言 (如“西而古”“西而新”) 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审美新潮, 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几方面, 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实践证明是优秀的, 经提炼、升华后, 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就建筑而言总归有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形式风格, 拿得出手, 摆得上桌面。
第三, 从争取世界建筑地位来看, 中国近现代民族风格的建筑功不可没。它大长了中国人的气势, 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凡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 其建筑总是充分地表达本国民族的风格形式, 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至尊至贵的气概。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贵、廉之分, 建筑技术有先进、适用、传统之别, 但我们不能只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而定夺一个民族建筑风格的优劣。无论东西南北, 凡是民族的, 都是世界的。要讲竞争, 也只能是建筑文化的竞争。丢弃自己的文化等于缴械投降。难道非要让别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到危险的地步?
第四, 从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复兴来看,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形式的建筑, 更有现实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具特色, 自成系统, 是多民族精神、多民族文化鲜明个性的集中的体现, 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 促进当代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老外”设计的世界第三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也能找到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美学特征, 天、地、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理念, 以及环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对解决当代人类生存, 人类文化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 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科学意义。它在现代世界建筑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具有民族风格形式的中国建筑的审美精神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复兴, 不是没有内在机制的。“全球化”只是一个大舞台, 而剧目多种多样。其间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审美观念中偏重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优点, 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志趣, 克服封建主义糟粕, 也只能是我们对民族风格的促进优化。
参考文献
“缩板以载,作庙翼翼。”这出自《诗经·大雅》中《緜》一诗,描述周代的人们建造宗庙的盛况,可见在当年,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已经颇具规模。无论是故宫、颐和园那样雄伟的皇家建筑群,还是老北京恬静的四合院,抑或深山中的寺庙宫观和江南婉约的私家园林,都有着从3000多年前一路传承下来,让人一眼便可认出的“中国风”。它们往往有曲线优美的屋顶,像鸟翼一般舒展,呈现出木结构独有的魅力。晚唐文学大家杜牧在其代表作《阿房宫赋》里,对中国建筑风格极尽溢美之词:“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的壮美跃然纸上。
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最鲜明的风格之一,或许就是兼顾实用和礼数的屋顶体系。根据不同的屋顶式样,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房屋的大体用途,或者说它们(及其主人)在城市中的“等级”。而在屋顶内部,精致的榫卯结构,让木制构件彼此结合,无需钉子或粘合剂,也同样坚固耐用。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式大屋顶也是科学的设计。以木材构造房屋主体结构的建筑模式,意味着防腐是建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拥有了独特的大屋顶设计,这样的屋顶不仅笼盖了屋身,挑出较远的屋檐,也会对墙体、(木制)门窗和夯土台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消除了大屋顶给人们的压抑感。屋顶四面的屋檐,配合交错相扣摆放的圆弧状瓦片,可以让雨水由拱起的瓦片流到下凹的瓦中,从而被导到屋檐的边缘流到地下,保证了房屋本身的干燥。因此,尽管中国传统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分成了多个“流派”,但大屋顶仍然标示着它们“出自同门”的“血统”。
四合院背后的管理科学
除了标志性的大屋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北京四合院,它充分反映出元明两代建筑管理科学的成就。
元灭金战争之后,位于今天北京城南部的原金中都迅速衰败,新建的元大都因而成了“白纸上画出来”的城市,拥有先规划再建设的优势。当年的城市设计者选择了《周礼·考工记》中给出的“棋盘式”建城方案,先规划贯通城市的主干道,再规划与它们平行或垂直的不同等级的道路,最后根据基本一样的图纸,用一个个院落迅速“填充”被道路分割而成的地块,打造一座模块化的城市。明初营建北京城时,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将整座城市当成巨型四合院来设计。紫禁城是北京城里最大的四合院,也相当于北京城这座四合院的内院。而在城市的其他区域,不同等级的四合院成为贵族、各级官员和平民等不同级别的人员的居所,城市结构同样是模块化的。
“棋盘式”的建城方案,让人们不易迷路,而这种安全感又被四合院本身的规制所强化。四合院分为内院和外院,只要关闭大门,路人就不可能看到院内的情况;即使有宾客来访,大多也只能停留在外院。于是,四合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居住者的私密空间。
但对于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来说,他们的居所又为他们提供了颇为宜居的环境。在几乎没有公园,只有皇家园林的古代北京,四合院就如同一个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不仅满足了人们居住和饮食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观看绿色植物和鸟、鱼等宠物放松心情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四合院内院的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这就为居住在院内的一家人创造了大量交流的机会,使几代人之间保持着浓厚的感情,也让北京城的氛围变得安详起来。
知识链接 “唐风”影响下的日本古建筑
基于日本列岛盛产木材的特点,日本人喜欢建造通透轻盈而且工期较短的木构架房屋。隋唐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在中日交往中被日本引进,极大地改进了公元1世纪基本成型的日本传统木建筑风格,使日本建筑也采用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但日本建筑同样也保持着自身特色—尤其重视并擅长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
木结构建筑因为“以柔克刚”而利于抗震,能够适应日本列岛多地震的环境;但因为木材易燃,如果房屋过于密集,也容易成为火灾的温床。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江户(今天的东京)因为要优先保证武士和僧侣的用地需求,使町人(平民)居住区极端拥挤,时常发生火灾,以至于在日本有“火灾与斗殴是江户之花”的自嘲性说法。日本的城市消防体系,也在木建筑与火灾的“斗法”中逐渐发展起来。
雪域高原上的建筑奇迹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高海拔环境塑造了这里的建筑风格。西藏首府拉萨的海拔已经高达3650米,是典型的高原城市;而比拉萨海拔更高、空气更稀薄的城镇,在西藏也有不少,珠穆朗玛峰附近的绒布寺甚至位于海拔5100多米的地方,被认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宗教建筑群和居民点。
nlc202309030052
青藏高原由于高海拔而寒冷,也比较缺乏采暖所需的燃料,但又因为空气稀薄使得日照更为强烈。在这样的条件下,房屋的光照就成为温暖的关键。为了拥有更好的光照条件,绝大部分传统的西藏建筑,都会采用南向建筑,而且尽可能避免纵向尺寸大于横向的房屋设计,减小房屋进深(与房间的主采光面垂直方向的深度)。而且,传统的民居建筑通常不会超过3层楼,彼此间尽量避免相互遮挡,以最大限度地获取阳光,即使在严冬也不会让室温过低。
出于保温的需要,传统西藏建筑的窗户尺寸都比较小。窗户黑色的边框,民间传说取法自象征吉祥的牦牛头,但也因为黑色吸热而无形中增强了房屋的取暖能力。如果建筑物不止一面开窗,那么朝南的窗户通常会相对放大一些,在接收阳光和保暖之间寻求平衡。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建筑,还可能会在东南方设置“拐角窗”,由此利用初升太阳的光芒,以求尽快度过最为难熬的黎明。
尽管环境艰难,西藏建筑仍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使相当多的建筑融合了中原地区、西藏本地,以及与中国相邻的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建筑风格,成为喜马拉雅山脉两侧文明交往的见证。坐落于拉萨市中心,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大昭寺即是如此。
位于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更是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西藏建筑瑰宝。由于需要承担重要的宗教和政治职能,布达拉宫修建得极为坚固。它的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为了进一步加固墙体,一部分墙内还被灌注了铁汁。在寒冷而缺乏氧气的青藏高原上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其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也正因如此,布达拉宫被认为是雪域高原上的建筑奇迹,成为拉萨乃至西藏的象征。
沙漠绿洲别样建筑风情
沙漠中星星点点的绿洲,同样孕育着适应这一环境的文明。几千年来,不同的文明在沙漠中谱写了种种建筑史上的传奇: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还有后来居上的阿拉伯建筑。
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为阿拉伯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公元751年怛罗斯战役之后,阿拉伯人学到了中国造纸术,极大地方便了书籍的著述、抄写与文化的传播。在吸收了储存于波斯的古希腊人的科学著述,并汲取了古印度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阿拉伯科学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于此后的几个世纪,在医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阿拉伯建筑也得益于科技特别是数学的发展而大放异彩。
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因此传统的阿拉伯建筑,通常会以复杂的几何分形图案、艺术字体和书本形状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装饰。这样的设计思路,让阿拉伯建筑既令人着迷又引人深思,在庄重和变化之间形成出色的平衡。而想要做出这样的设计并将其付诸实施,显然有赖于数学的支持。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西亚、北非和中亚的很多清真寺,以及其他一些地标建筑上,看到复杂而精致的几何图案装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禁寺(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寺,以及伊朗的伊斯法罕清真大寺,都是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而在中国和西欧等地,也有不少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以及其他一些地标建筑物,呈现出浓郁的中东风情。
阿拉伯人的科技成就,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装饰设计方面。沙漠地区水源极为珍贵,这让人们喜爱郁郁葱葱,充满生命气息的园林。在建造园林时,阿拉伯人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特别重视对水的运用和控制。封闭式的建筑群与特殊的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在沙海里难得的绿洲之中,打造了由人造水体、凉亭和人工栽种植物组成的美丽花园,成为引人入胜的安逸所在。
知识链接 地窝堡机场的独特含义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机场名叫“地窝堡国际机场”,而“地窝堡”这个名字,就记录了这座沙漠城市的郊区曾有不少“地窝子”的历史。所谓“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比较简陋的民居,其主体是一个深约一米的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半米高的矮墙,房顶用草叶、泥巴和树枝等物混合构成。这种半地下式的原始建筑,却可以有效抵御沙漠附近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只是通风条件比较差。如今,这样的居所在乌鲁木齐已经基本消失。但机场独特的名字,保留了这座城市艰苦奋斗的印记。
砖石建筑营造欧式浪漫
从南欧的雅典和罗马,到西欧的巴黎和巴塞罗那,许许多多的欧洲城市,都洋溢着“浪漫”的气场。前往这些城市的游客们,往往会为城市中古老而华丽的砖石建筑而倾倒。
欧洲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从那时起,欧洲大型建筑就开启了使用砖石建构的定例。古希腊人的审美观,让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有着极具冲击力的明快线条。而古希腊人的数学成就,也影响到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黄金分割率的引入,让建筑具有了视觉上的和谐;尺规作图“三大不可能问题”中的“倍立方问题”,也就是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体积的两倍,传说也源自于一项神庙改建工程。如今,位于雅典市中心卫城山丘上的雅典卫城,被认为是古希腊建筑水平的代表。虽然它的一部分建筑在历史上遭到破坏,但幸存至今的部分,仍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壮美。
nlc202309030052
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建筑设计思路,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立柱同拱券的组合,让建筑结构拥有更好的承重能力。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万神殿,以及分布在西欧各地的剧场和引水渠遗迹,都宣示着这项创新的生命力。然而,随着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特别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部分古罗马的建筑知识逐渐散佚甚至失传。漫长的混乱年月之后,在公元10世纪,欧洲效法昔日罗马建筑的“罗马风建筑”逐渐定型。此后,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风格建筑与洛可可风格建筑各领风骚,在砖石建筑这条主线之上加以创新,营造出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欧洲式建筑文化。
或许是出于对古希腊科学与理性传统的珍视,在走出西罗马灭亡后的“黑暗时代”,重新恢复秩序之后,欧洲人致力于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与建筑物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使用体验和艺术效果。
比如说,在哥特式建筑兴盛的时代,彩色玻璃被大量引入,成为兼具艺术和实用的装饰物。12~13世纪修建的巴黎圣母院,作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精致的彩色玻璃“玫瑰窗”不仅代表着当年的建筑师对用光的探索,也因其华美而成为教堂的重要“标签”。而在巴黎的国立中世纪博物馆里,也有很多来自被拆解教堂的玻璃画,让人们得以回望当年充满虔诚气场的欧洲社会风尚。
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是摒弃了当年流行的巴洛克风格,回归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它的标志性房间“镜厅”,则与17世纪法国在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在那个电灯远未发明的时代,让皇家舞会会场兼顾容量和亮度,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为了满足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心目中的“极致奢华”,法国建筑师朱尔斯·阿杜安·芒萨尔(小芒萨尔)运用当时前沿的光学理论,设计了别出心裁的“镜厅”。厅内长廊的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则是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的17面落地镜。这些镜子与拱形窗门一一对应,把窗门外的蓝天、景物完全映照出来。同时,厅内3排挂烛上的32座多支烛台,以及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所点燃的蜡烛,也经镜面反射,形成约3000烛光(物理单位)的亮度,把整个大厅映照得金碧辉煌。即使在今天,镜厅也仍然是凡尔赛宫最为闪耀的瑰宝。
拓荒与探险,木屋做前哨
在中国式建筑、欧洲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这3大体系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建筑,似乎不属于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这些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便是看似平淡无奇,却最为质朴实用,在人们探险、拓荒时提供贴心帮助的木屋。
美国西部片的场景,通常是由若干木屋组成的沙漠小镇。这些简陋却实用,而且易于搭建的房舍,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真实写照。如果说19世纪的美国拓荒者钟爱木屋,并将其传承至今,更多是因为木屋易于搭建而且冬暖夏凉;那么北极圈内的居民选择木屋,就更多是为了适应极地的严酷环境。
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居民点比比皆是,有一些甚至发展为相当规模的城市。极地的严苛环境,要求这些城市的建筑必须既能保暖,又可以抵御环境的侵蚀,这使不易导热又能适应剧烈温差变化的木材,成为很多早期极地建筑的首选材料。在位于北纬69度,被誉为“北极之门”的挪威特罗姆瑟,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木造建筑比比皆是。地球上最接近北极的城市,北纬77度的挪威朗伊尔城,也拥有大量的木屋。
这些外表看似朴拙的木屋,却有着最适合极地环境的特质。为了避免人类活动过多影响永久冻土层,人们还会在地上挖洞,在洞中嵌入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桩,并将水灌进去,而后再将混凝土支柱连在木桩上。这样的地基设计,使建筑物的地板与冻土层隔离,不会因为建筑物取暖融化冻土,导致沉降。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推荐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02-09
中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05-29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师版)02-11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风格09-17
中国建筑安全02-11
建筑风格02-25
中国特色民居建筑10-25
中国风建筑说明12-14
中国建筑特征论文04-15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