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笔记卡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抄笔记卡(推荐6篇)

摘抄笔记卡 篇1

前段时间,我学习了《凡卡》这课,它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从未听过这样悲惨的故事。至今想起,还回味无穷?? 《凡卡》主要描述了一个乡下男孩到城里当学徒被受虐待,且渴望回到爷爷身边,希望得到幸福的故事.本文虽没有华丽的词语、句子来描述和刻画故事情节,但却以小男孩天真、美好的愿望来感动读者。凡卡是个九岁的孩子,到城里来学徒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他拥有童年的天真和纯洁美好的心灵.却受到了伤害。他渴望回到爷爷身边,他宁可花掉一戈比买一个信封,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他多么希望爷爷能来接他,接他到乡下去,他没有更大的奢望,只是希望得到一点关爱。可那却成了他痛苦的句号,因为他没有写清楚地址,更没有贴邮票,真为他感到惋惜。如果我能够见到他,我一定教他怎样写信,帮他把信寄出去.一个倍感孤独的孩子是何等需要爱。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同龄人,可他所受的痛苦以及他的悲惨命运是我们终生都无法体会到的。一个孩子的心灵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写一封信给爷爷是理所当然的,我同情他。但作为一个整天养尊处优的“小公主”,我感到难为情,因为我没有凡卡承受困难的勇气。虽然我比他大几岁,可如果我陷入和他一样的处境里,我或许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做,平日空口说出的勇气和信心、临危不惧都会抛掷脑后,甚至可能会像一个婴儿一样坐在地上啼哭,我很羞!学习了《凡卡》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自己能在困难面前做出决定吗?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凡卡”给了我答案,我知道,我没有,但我会找机会锻炼自己,毕竟我还拥有亲情的动力!说实话,我都开始我为什么要读《凡卡》这篇课文了。大家一定知道凡卡是谁,他是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他的悲惨命运让我们同情,我真希望有一辆时空飞船,飞到凡卡生命的时代。

课文中凡卡被送鞋匠那里做学徒,每天都受到老板的打,每天晚上都睡在过道里,只要老板的孩子一哭,他就得去摇摇篮,连觉也不能睡,而且每天都

有许多事情要做,他肯定会被累坏的,换做我们,也肯定如此。凡卡想尽办法想要逃跑,但是他没鞋,于是在老板、老板娘都不在时悄悄地写信来......读了这篇课文很同情他,当他在吃那一点儿面包时,我们却面对着丰盛的饭菜,当他在喝那一小碗稀粥时,而我们正在吃大鱼大肉;当他在受到老板的痛打时,我们却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当他在摇摇篮时,我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我想对老板、老板娘说一句话:“你们对凡卡也太狠毒了,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你们就这样对他,你们也有你们自己的孩子,要是有人这样打你们的孩子,你们能受的了吗?我希望你们不要对他这么狠毒。我希望凡卡能幸福地生活,不要在受欺负了。”

人与人之间要和平相处,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凡卡》这篇课文虽然是小学时候学的,但我觉得这篇课文对我又很大的启发,使我学到了许多人生哲理。

一个寒冷的晚上,凡卡在油灯下给在乡下的爷爷写信,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你可知道凡卡受了多少苦!他经常被挨打,如果他在摇摇篮时睡着的话,他就会挨一顿毒打,吃的东西简直没有,我读到这里时,心里非常伤心,一个小男孩,竟然要受这么多苦头,我能帮助他吗?我多想让他逃回他爷爷身边。和凡卡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要什么就有什么,根本不用担心吃喝穿衣,只顾者学习就行了,我们根本不会尝到凡卡那种苦啊!我们每天都自由地玩乐,这样的快乐,凡卡连尝都未尝过啊!对于凡卡来说,只有梦才甜蜜的。但是,现在在非洲的地区,同样有凡卡那样的孩子,他们很小就染上了病,没有粮食,等待着他们的是死亡,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我们的祖国要靠我们建设得繁荣富强,才不会在出现凡卡的信中所写的那种伤心的事。篇二:凡卡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 凡卡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里,父母双亡,只有爷爷陪伴着他,如今又去当学徒,老板和老板娘打他,伙计们也欺负他,自己身旁也没有亲人,只好给乡下的爷爷写信,他把自

凡卡是可怜的,他生不逢时,出生在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老百姓都被压迫在生活的最底层,做着最脏最累的活,牛马不如,凡卡就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他做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应该做的活,受着人们的欺负。相比之下,我们的幸福生活才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能浪费时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出生在那种黑暗的社会里,他正过着苦难的生活,他想得到温暖、幸福、快乐与亲人的呵护,他所想得我们都有,他收到的一切磨难我们却从未受过。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儿童,我们拥有一切,而是过去的孩子想,而得不到的,我们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等他醒来后,可能会再次被叫去摇摇篮,他的不到爷爷与亲人的呵护,我有亲人,我们更应该尊重周围的亲人,去认识他们的爱,体贴他们。当我读到凡卡受到种种折磨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为凡卡的遭遇而流泪。是啊!凡卡那么小,本该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但是却因为家里穷,他只好到鞋铺里去当学徒。可恶的老板不但不给凡卡吃饱、穿暖,还要打他、骂他,还让他

睡到街道里。卡是多么可怜啊!当我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又不禁陷入了沉思。沙俄的社会制度是多么黑暗啊!如果,我是凡卡,可能早就已经受不了这种折磨了吧!而凡卡却能够坚持下来,他是多么坚强啊!当我读完整本书心里很不平静。想想我自己,生活在这么一个温暖、幸福的社会地方,是多么幸福啊!相比之下,我的童年生活多么幸福、快乐。因此,我们就因该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为祖国作贡献,而不是像一些人荒度光阴。凡卡出生在一个贫困的人家,更加不幸的是他没有父母,只能跟爷爷相依为命。随着爷爷年纪逐渐变老,生活越来越艰难,只好忍痛将幼小的凡卡送到商人家去做学徒。从此,凡卡受尽了所有人的欺辱,尝尽了人间的不平等待遇,使他幼小的心里充满悲伤......看到凡卡如此悲惨可怜,我非常痛心像他这么小的年龄本应该得到大人的百般呵护,然而凡卡却不能够幸福地享受生活。做学徒的凡卡每天还要为老板做许多苦工,稍有闪失就会遭到老板等人的暴打。而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有温暖的家,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妈妈每天都会为我准备可口的饭菜而凡卡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睡觉的地方。想想我那张舒服的大床,我就觉得自己真是幸福我有个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台时光机,把凡卡接到我们这个年代。我会带他到游乐园玩耍、带他去吃肯德基、还让他在我家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再送给他许多的玩具、图书,带他到我的学校,让他和我们一起快乐地学习。凡卡从此就像我们一样幸福地生活。篇三:凡卡读后感400字

凡卡读后感400字 说实话,我都开始我为什么要读《凡卡》这篇课文了。大家一定知道凡卡是谁,他是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他的悲惨命运让我们同情,我真希望有一辆时空飞船,飞到凡卡生命的时代。

课文中凡卡被送鞋匠那里做学徒,每天都受到老板的打,每天晚上都睡在过道里,只要老板的孩子一哭,他就得去摇摇篮,连觉也不能睡,而且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肯定会被累坏的,换做我们,也肯定如此。凡卡想尽办法想要逃跑,但是他没鞋,于是在老板、老板娘都不在时悄悄地写信来......读了这篇课文很同情他,当他在吃那一点儿面包时,我们却面对着丰盛的饭菜,当他在喝那一小碗稀粥时,而我们正在吃大鱼大肉;当他在受到老板的痛打时,我们却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当他在摇摇篮时,我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我想对老板、老板娘说一句话:“你们对凡卡也太狠毒了,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你们就这样对他,你们也有你们自己的孩子,要是有人这样打你们的孩子,你们能受的了吗?我希望你们不要对他这么狠毒。我希望凡卡能幸福地生活,不要在受欺负了。” 人与人之间要和平相处,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篇四:凡卡读后感300字

凡卡读后感300字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了自己痛苦的生活,也反映了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的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我为凡卡和像凡卡一样苦命的孩子感到由衷的同情与不平:为什么他们小小的年纪,就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就要被受虐待?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孩子。我们的生活和凡卡的生活相比实在是相差得太大了!可是过着这么幸福的生活,很多人却还不懂得珍惜。

凡卡吃不饱,穿不好,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可是现在,我们面对丰盛的饭菜,不但不愿意吃,还非要吃巧克力,喝饮料,这是十分奢侈的!同样的,不愿穿旧衣服、到商店盯着什么东西就非买不可的事情也已经屡见不鲜了。凡卡才九岁就离开了爷爷,来到陌生的莫斯科。他每天都期盼着爷爷的到来,希望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并发誓一定会好好地照顾爷爷。可是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却不知道要尊敬父母。动不动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据报上报导,竟有儿子因对爸爸不满而亲手杀死爸爸呢!这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

将我们的生活和凡卡做一做比较吧!相信每个人都会震惊。这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太好了,使有些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甚至无理取闹。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了<<凡卡>>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凡卡9岁做学徒穷苦的悲惨命运,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凡卡做学徒的时候受到的种种折磨时,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体,一双又小又细的赤脚都冻的红彤彤的,在想很心老板就是因为凡卡给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睡着了,老板就用皮带抽打他。在想想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家长也不打我们,只是说了我们几句,我们就跟

大人翻脸,在往下读我仿佛看到了小凡卡的老板娘,也不给凡卡吃一点东西,每天只有一点面包,凡卡的老板还叫他睡在过道里,冻得他只打冷战,在想想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天冷了家长又送来了棉衣、棉裤,在家里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声声呼喊:“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这一幕幕悲惨的情景,那一声声哀伤的呼唤,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泪水不断地在眼里打转,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龄的孩子都在家里享受这快乐,我们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受到了一级的教育,教室里有电脑、电灯,老师呕心沥血的教我,让我们吮吸了知识的营养,正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该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沐浴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工,多么可怜啊!他生活在一个俄国沙皇统治的时期,与我们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别!

当我读到最后一节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虽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爷爷也不会来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孤独、凄惨的生活.当我读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泪不住的流,但我是多么幸福、快乐呀!我应该珍惜这幸福的生活,长大一定要做祖国的栋梁之材。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很长的课文——《凡卡》,它的作者是俄国的契诃夫。这篇课文的背景是一个昏暗的社会里生活的一个小男孩的艰辛生活。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十九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他接自己回到村里的事。说明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揭露了那是沙皇统治下的白俄时代的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评定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学完课文后,我的第一感想就是爷爷能接凡卡回村里吗?我想是不能的。因为凡卡没有写清楚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即便是收到了,也不可能来接他。因为他的爷爷只是一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没有能力去抚养这个

渐渐长大的孩子,要不,怎么会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进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凡卡回家的愿望也不过只是一个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那样,甚至会更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就没有了。

我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一种愧疚感: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世界里却还有一丝悲苦,真是太嫩了、太软弱了。跟凡卡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呀!凡卡要是生活在我这个世界里,他该有多幸福、多快乐!可我如果在他那个社会中呢?我肯定会饿死掉的,更别说老板拿楦头、鱼嘴来戳我了,我根本忍受不了、承受不了那种痛苦、那种肩上压着一切负担的感觉。

如果凡卡生活在我这个世界里,那该多好啊!篇五:凡卡读后感500字

凡卡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第一篇 今天我学了《凡卡》这一课,深深地被文中主人公凡卡悲惨的遭遇所感动。想起凡卡的遭遇,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的生活。

凡卡每天只能吃一点面包,一点稀粥,而我却每天大鱼大肉,还挑食,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夏天,我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冬天可以穿上暖和的棉袄。而小凡卡,他只能穿一件衬衫,一件破棉袄。我有爸爸妈妈的疼爱,他的父母却双双去世,只有一个爷爷,而且不能相见。凡卡还睡在过道里,老板的小崽子一哭,他就不能睡觉。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太阳出来了还不想起床。想起了我生活的种种,再看看凡卡的生活,我又不得不可怜起了凡卡。

凡卡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只能是一个牺牲品。他经历着不是他这个年龄所经历的事情:被鞭打,受欺负,被折磨。看到这里,我只能长叹:“凡卡,你的幸福生活在哪里?” “孰不知社会如此黑暗,更不知凡卡如此悲命。”这是我读完《凡卡》这篇课文后不禁发出的感慨。说实话,我都开始我为什么要读这篇课文了。但现在,一切都晚了。我学了这篇课文,我因他而感动!我因呀而憎恨!我因他而同情!我因他而潸然泪下!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凡卡如此苦命?为什么要有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有贵贱之分?为什么人们要怕强欺弱?为什么他们要见死不救?我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问着自己,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注定生活在一个幸福、平等的社会里。而凡卡却生活在一个恃强凌弱的社会里,社会注定了他的命运,在这种社会里,只能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这种社会里,穷人是不可能翻身的!在这种社会里,凡卡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不禁同情凡卡,也不禁憎恨旧社会的黑暗。也许到这一刻,我们才能领悟到这篇文章真谛,才能体会到契钶夫的感情。作者并不是跟我们讲凡卡的悲惨命运,而是想让我们知道当时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人们的无能!想想凡卡,再想想我们。我们的心中是否应该燃起一股斗志呢?如果是,那这股斗志又是什么呢?同情但又无能为力;憎恨却又束手无策。还是从现在起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祖国

呢?好了,不说了,不说了??(我含着泪读过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凡卡》。这是一位俄-国著名作家写的一个悲惨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自己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请求爷爷带他回家的事。读了《凡卡》,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可怜的孩子,耳边仿佛听到了他的血泪哭诉。

文章这么感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细节描写很成功,引起了我们感情上的共鸣。读后感第二篇

今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凡卡》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想让爷爷带他回家。

凡卡读书笔记450字 篇2

凡卡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男孩,他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挫折,但从未放弃。他的性格中体现出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命运的抗争。在故事中,凡卡的行为展现出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慕拉的默默爱意。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善良和正义,成为了读者心中的英雄。

故事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凡卡为了拯救患病的慕拉,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珍贵的草药。在冒险过程中,他的勇敢和智慧得以充分展现。而凡卡与慕拉之间的友谊也让人感动,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

凡卡的主题是友谊和生命的力量。在故事中,凡卡和慕拉之间的友谊被作者赋予了极大的意义。在面对困境时,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展示了友谊的力量。同时,凡卡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也传递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笔记本电脑卡什么原因 篇3

当系统变慢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就是清理电脑,清理电脑主要包括浏览器和系统的缓存与垃圾文件的清理。

首先,我们看IE缓存清理:打开IE浏览器,工具——》Internet选项

点击删除按钮。

右边勾上你要清理的项目,一般我们都会全部勾上,点击删除,这个时候,如果你很久没有清理过的话,会有点慢,甚至会卡住,不要急,稍等几分钟,就会清理完成的。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第三方工具来清理,很多软件都有这个功能,我这里以360卫士为例。

打开,点击电脑清理——》一键清理,即可。

当然你也可以逐一清理,随便你选择。

方法二:电脑病毒与木马查杀

如果电脑中毒了,就会变得特别的慢或是弹出一些莫名的窗口,或者后台会出现一些未知的大量占用CPU或内存的程序或服务,那么这些种种现象就是你的电脑中毒了。就一定要用杀毒软件好好查杀一下。目前市面上好多杀毒软件,很多都是免费的。

还是以360为例,打开360卫士,点击木马查杀,逐一杀一遍。

然后点击打开360杀毒,全盘扫描一遍。

方法三:减少开机启动项

随着安装软件的增多,很多软件在安装之后,都是会默认开机启动,这样首先就会导致开机很慢,同样导致开机后占用很多内存空间,但是你也不会用到这些软件,所以就必须处理掉这些开机启动项。

输入“msconfig”,确认。

点击启动——》逐一去掉没必要启动的项目,确定即可。

当然,也可以使用第三方软件来处理,如图,打开360卫士,优化加速——》启动项,逐一选择禁止启动即可。如图。

方法四:磁盘碎片整理

随着系统的时间越来越久,系统磁盘会产生很多的碎片,定期清理会使得系统运行更快。

找到磁盘碎片整理程序,选择每一个磁盘,逐一分析与整理,如图所示。

一般情况下,磁盘的碎片整理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耐心的等待,最好在电脑空闲的时候,不要运行其它程序,慢慢进行。

方法五:扩大虚拟内存

我们要知道,电脑除了我们看到的配置的物理内存,实质上还有系统的虚拟内存,适当的调整系统的虚拟内存,虚拟内存一般为实际内存的2-3倍最好,有助于系统的提速。

我的电脑——》右键属性。

点击高级——》性能的设置。

同样选择高级——》虚拟内存的更改。

一般虚拟内存会设在系统盘,如果你的系统空间太小,可以转移到其它盘,空间足够大就尽量在系统盘,读写更快。

大小最好根据实际情况定,看你运行程序,占用多大内存需要虚拟内存来补充多少。一般情况,以实际物理内存的2-3倍为最好。

设定好,设置——》确定。

语文摘抄读书笔记 篇4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语文摘抄读书笔记。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你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形象教育”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无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如何从教师的形象入手,充分彰显教师形象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感染、榜样和引领作用,可以从以下几面尝试:

1.走下讲台向学生学习;2.向学生渲染自己的个性特长

3.让学生知道教师的另一面;4.请学生设计可爱的老师

——摘自《和-谐教育不妨从教师形象做起》

现代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1.自我更新的能力;2.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3.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育要有三声:1.要有笑声;2.要有赞美声;3.要有惊讶声

课堂教育要做到三实:1.做到真实;2.做到朴实;3.做到扎实

——摘自《今天,教师应该怎么上课》

2.阅读教学重要注意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专等老师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再说,我们总有离开可以请教的人的时候,这时候阅读些什么,非专靠自己的力不可。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1页

●要学好语文,至少要养成这样一些好习惯:要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就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课内的讨论阶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一旦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学生课外自然会去阅读更多的好文章和好书籍,增加知识,增长才干。这样的良性循环当然会收到教师所期望甚至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叶圣陶关于习惯培养的论述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自学习惯与能力

1、预习

●咱们看课程标准里所定的方法,课前要使学生预习,课后要“引起其自学之动机”,指导学生作种种的研究,课后要“令学生自行研究”,可见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读书笔记大全《语文摘抄读书笔记》。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95页

●要加强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课内多采用讨论会的方式,教师也是一个会员,至多处于主席的地位。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2页

●“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有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待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了。这当儿,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程序的是他,归纳讨论结果的是他,不过他比主席还多负一点责任,学生预习如有错误,他得纠正,如有缺漏,他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示出来,加以阐发。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6页

●所谓讲,应当理解为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使学生逐步达到能自己阅读。假如一篇文章,学生能充分理解,那么教师就用不着讲了。解放后有一个时期,有些人反对学生预习,认为预习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发挥了。现在是大部分人倾向于主张预习,我也主张预习。学生预习而领会了的就不必再讲。去年教育部派人到各地了解语文教学的情况,也找了一些学生座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讲的太多了,对我们没有好处。我们预习《粮食的故事》一课,读过几遍非常感动,几乎掉下泪来。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左分析,右分析,把一篇文章拆得零零碎碎,讲了些空泛道理,我们听了,反而把感动冲淡了。”这样看来,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适当地多动脑筋,脑筋是不会受伤的。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经过老师指导,学生还是不能自己了解自己领会,那就只好由老师讲了,还得注意讲得多而罗嗦不如讲得少而精。总之,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如果一个老师能做到上课不需要讲,只作一些指点和引导,学生就能够深刻理解,透彻领会,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这样做能使学生读了若干文章后,触类旁通,自己去领会别的文章。学生必须会自己读书,不能老是带着一位老师给他讲,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的能力。

——1961年9月8日叶圣陶在呼和浩特跟语文教师的讲话,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程》第61-62页

●现在都移在指导“预习”的阶段中,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乎教师的“讲述”;教师所“讲述”得,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作用,才真个贯彻了尝试的宗旨。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4页

●比较艰深或枝节的问题,估计起来不是学生所必须知道的,当然不必提出。但是,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空袋子里装东西进去,还可以容受;完全不接头的头脑里装知识进去,能不能容受却是说不定的。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0页

●一篇文章可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于疵病,这些就是所谓不同的观点。对于每一个观点,都可以提出问题,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寻求解答。

摘抄笔记 篇5

1、阳光落在春的枝头,日子便绿了。

2、美丽是危险的,象因牙死,狐因皮亡。

3、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整个春天还是你的。

4、长得漂亮是优势,活的漂亮是本事。

5、人生来如风雨,去如微尘。

6、不可逆转的是时间,不可侮辱的是人格。

7、不计后果的爱,毫不含糊的恨。

8、珍惜活在彼此生活里的时光,时光一去,永不复返。

9、能开口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离开的人,便不算是爱人。——张爱玲

10、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亦舒

11、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她了,后来回头看,其实她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1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13、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周梦蝶《菩提树下》

14、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仓央嘉措《问佛》

15、感谢你赠我一场空欢喜,我们有过的美好记忆,让泪水染的模糊不清了。偶尔想起,记忆犹新,就像当初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三毛

笔记摘抄党员 篇6

一、聂瑞平书记在全市“两学一做”动员会上的讲话

4月20日上午,我市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市委书记聂瑞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焕发最佳状态,推动重点工作,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取得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保定复兴提供坚实保障。市委副书记、市长马誉峰主持会议。

聂瑞平指出,以此次会议为标志,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展开。中央决定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重要实践。开展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有力抓手,是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认真的态度,从灵魂深处开展好这场思想上的自我革命。

聂瑞平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要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把解决问题贯穿全过程。一是以学为先,打牢基础。做到分列专题学、联系实际学、创新形式学,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二是以做为本,抓住关键。铭记“四讲四有”,对照检查,立行立改。以李保国等时代楷模为榜样,牢记使命,奋发进取。三是突出经常,常抓不懈。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把学习教育从严从实地开展好。四是分类指导,精准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基层党组织,都要立足实际作出具体安排。在搞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鼓励基层党组织大胆探索创新。五是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市委常委要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到所在支部参加学习交流,带头讲党课、过组织生活。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让党员群众感受新气象、看到新变化。

聂瑞平强调,要服务中心大局,以改革发展的成果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要坚定理想信念,以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引领,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焕发最佳状态,进一步形成解放思想促改革、破解瓶颈解难题、干事创业燃激情的良好局面。要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抓好中央、省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确保在保定落地生根,还要立足实际,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推进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牢牢抓在手上,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聂瑞平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抓好学习教育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做到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督导、确保质量,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聂瑞平强调,开展“两学一做”,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工作。一要抓好京津浙学习考察成果的转化落实。按照市委常委会关于六个坚定不移和五方面十三件实事的部署,逐项督导、调度、要账,确保落到实处。二要做好信访稳定工作,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要迅速掀起项目园区建设的新高潮,落实全省开发区改革发展会议精神,全面加快项目建设,以此检验干部的作风状态。四是高标高效地推动造林绿化工作,抢抓有利时机,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山区绿化、村庄绿化,努力构建生态屏障。五是全面做好旅发大会筹备工作,举办一场高水平、高起点、令世人震撼的旅游盛会。同时要统筹推进城市建设、大气污染防治、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落实“开放、高端、创新、统筹、效率”五个关键词,以最佳状态抓好工作落实。

二、太行山作证 ——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而他,却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证——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回忆往事,杨双牛涕泪交加。“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哪个果园是谁家的,果树管得怎么样,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杨双牛说。在付出与回报倾斜的天平上,李保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得上专家了。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如果太行山可以动情,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会为他洒下感动的泪水!

太行山作证——他立志用科技之手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和煦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春日的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一派勃勃生机。

沉睡千年的荒山被唤醒。李保国,就是唤醒荒山的关键人物。

忆起往事,园区负责人刘海涛发自肺腑地感激:“李老师可是我们的大救星!” “大救星”“大恩人”。似乎只有这样的词汇,才能表达太行山区人民对李保国的信赖。我们沿李保国生前的科技开发足迹一路走来。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李保国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 一部厚重的奋斗史,在现实的采访中再现。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当年的邢台市西部山区,水灾旱灾频繁,土层薄、不涵水,“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留不住水土的土地,自然留不住收成。“那时的前南峪全村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个光棍汉。”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我们。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他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鼻孔经常被油烟熏得黑黑的。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

开沟需要爆破。当时条件有限,他们所用的炸药得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原料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

炸药用量多少,关系开沟深浅是否适宜。每放一炮,李保国都要仔细测量,记录数据。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在一片山地上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一阵闷响,炸点连续按计划成功爆破。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个炮眼没响。“问题出在哪儿呢?得去看看!”他快步走出了掩体。

“危险!”同事们在他身后大声呼叫。

已经走出老远的他停下来,对大家摆摆手,然后继续走向那枚哑炮。四周一片寂静,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他时而扒开松土查看,时而在携带的数据本上记录,直到他拆除了引信,用动作发出个安全信号。大家走过去发现,李保国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会汇流到沟中。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山区治理行得通,干旱丘陵地区又如何呢?

临城县治理干旱丘陵岗地,曾几十年不见成效。忆起当年开荒的艰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俺们就像老牛啃南瓜,无处下口。” 他们找到了李保国。

李保国一口答应下来。他每天起早赶晚,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等情况。通过采样他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乱石滩不存水,下面是礓石层,礓石强碱性,根本种不活树。“把礓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

他制订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规划,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

“保国老师对我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种植的核桃品质差、品种杂,难以实现品种化种植推广。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高胜福回忆道。2000年,李保国引进19个核桃优良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他一头扎在核桃林,仔细观察每一棵核桃树的生长。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当年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时一直盯到下午4时,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

“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要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必须盯好,结果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高胜福说。有一次,李保国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他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李保国先后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这些技术成果被我省丘陵地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不仅变成绿水青山,而且变成金山银山。“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他一次次转移“战场”——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幼苗。“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满怀豪情。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一区一地的成功效果有限,李保国的眼界更加高远。

他奔波在全省各个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间,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均超50个。其中,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生前,李保国曾提到要成立河北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如今,他虽然走了,但是我们相信,人们将循着他开拓的路径继续前进,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太行山作证——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这儿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4月8日上午10时,阜平县林业局的祁娇娇在“桃‘李’之家”微信群里发图片问大家。“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晚上9时9分,“老山人”回复。

“桃‘李’之家是李老师弟子们建的微信群,你看这个‘李’字是加引号的。‘老山人’就是李老师。没想到,只隔一天„„”河北农大生命学院教授顾玉红一边掉眼泪一边说。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严”是出了名的。

李保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2013年他的一个硕士生因为前期准备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学生赵志磊记得,2000年那会儿,刚开始使用电脑,一些学生写论文时在电脑上复制抄袭。“李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们说,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

学生郝梁丞记得,跟李保国做课题时,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训哭过。“写实验记录、计划的笔,李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必须用铅笔。因为相比中性笔,铅笔字保存时间更长。一旦发现我们没用铅笔写,他会马上撕掉。”

学生李迎超记得,实习期间,李保国带他们学习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国问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说嫁接了100棵。李保国摇摇头说“农民们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国的督促下,后来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树能达到1000棵。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学生顾玉红忘不了,2002年,为了方便她写毕业论文,李保国专门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借给她用。那时候笔记本电脑还不普及,李保国的儿子李东奇当时还小,自己想玩电脑,对此还挺有意见,觉得爸爸太偏心了。

学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见了李保国最后一面。“吃饭的时候,李老师特意把我拉到身边坐,悄悄问我找对象了没有,鼓励我遇到喜欢的就去追。”

斯人虽逝,李保国却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追求,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学好本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太行山作证——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前几天我还劝他说,苹果树正开花,要不在岗底村住几天,指导指导果农,捎带休息休息。他一口回绝‘我哪有时间?’”

面对我们,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泪水涟涟。“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不会这么由着他、顺着他。”

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

这些年,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的驿站。

我们了解到,在去世前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假期,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

“家里的水电费在学校是最少的。”郭素萍说。甚至在这个家里,夫妻俩都没有多少时间交流。

“因为工作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晚上8点以前吃过晚饭了。吃完饭,我抓紧干点家务,他忙着打电话安排事,或者看学生的论文。”郭素萍说。

当年,郭素萍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是李保国工作上的搭档,夫妻俩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

不得已,他们只好把年迈的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也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他们的课题叫小流域的立体开发,所以当地好多村民管他们的儿子叫“小流域”。“有个事到现在提起来我都难受。”郭素萍说,有一次学校领导去山里看他们,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人家的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要回保定,想上幼儿园。“没办法,我只好硬把孩子拽了下来。”

“我先后两次做手术,他都在山上,手术通知单都是我同事签的字。我和儿子确实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一直理解他、支持他。”郭素萍说。她记得,3月7日下午,李保国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儿子、儿媳特意带着不满5岁的孙子从保定来到现场。一见到爷爷,小孙子马上趴在爷爷肩膀上,黏着不下来。这时,一向专注事业到了“不近人情”程度的李保国,露出了柔软的一面。在活动现场被主持人要求对家人说句真心话时,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可最终还是“挤”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积在心底的愧疚:“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他抱着孙子,流下了眼泪。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这样的话。”郭素萍告诉我们。这些年,帮扶基地临时的家,李保国也住得少了。

“现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很多地方找来,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更多老百姓的生活。”他说。

有一次,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给农民作技术指导。

“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元。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多值!” 这些年,车上那个流动的家,对李保国来说越来越重要。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间不大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中午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会儿,缓解一下疲劳。车上,还是夫妻二人交流最多的地方。

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

考虑到李保国长期出差和下乡需要,河北农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给他配专职司机,可他却婉拒了学校的好意。

“还是自己开车好,方便工作,说走就走。何况我天天上山下乡,铁打的司机也受不了。”他顾念着别人的辛苦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

去年12月16日晚上,“燕赵楷模”发布厅在河北电视台录制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结束时已经晚上9时多了。大家知道他第二天要去平山,考虑到他身体不好,都劝他在石家庄市区休息一晚。他说:“今晚上赶到平山,明天一早就能干活。”坚持连夜自己开车走了。今年春节过后,李保国明显憔悴,脸色发黄,饭量变小。出差在外,午饭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

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他的病有多严重。

因为常年奔波,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李保国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劳性冠心病。

“一般医生讲病情的时候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工作节奏慢下来。”郭素萍说。“在家多休息吧,别这么拼命了。”周边的人也纷纷劝李保国。他却说:“人活着时要有事干,没事干,不就精神空虚吗?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

“我阻拦不了他继续拼命,只能跟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出门我一般都带够一周的药量,有时候事儿连成串儿,超过一周了,就得回保定取,然后坐火车再赶回去。”回忆往事,郭素萍悲痛万分。

这个春天,他一直在路上。

今年2月初,省委作出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中央和省内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他更忙了,不仅省内各地贫困村纷纷请他支招“脱贫”,连省外群众也打来了求助电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一张学生手中的日程表,记录了李保国去世前的行程,它默默无语,却又凝结着万语千言。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不要总忘记了黑夜和白天。” 但李保国闲不下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他通过微信,指导岗底村村民梁国军治果树叶病; 他联系买来滴灌设备,叫人拉到前南峪村的苹果园里;

他跟南和县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在电话里沟通了建设采摘园的事宜; „„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4月12日,省委追授李保国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4月13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作出决定,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让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党员干部不断涌现出来。

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如同那些战争年代把名字镌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一样。年年太行披绿之时,人们会一次次忆起他的功绩。

上一篇:农信社微笑服务心得体会下一篇:第1学期小学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