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解自己作文

2025-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会理解自己作文(精选7篇)

学会理解自己作文 篇1

作者: 加入日期:11-01-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曾听到有人呼喊过“理解万岁”。是的,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乃至人与动物之间都需要理解,而且理解要的是一种真诚的感情。请你以“学会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学生优秀习作范例

一 棵 树 的 哭 泣

丁丝路

“你好,好久不见!”我听见一声轻微而伤感的问候。

我环视四周,没有人,只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哦,我认识它。曾经一个个闷热浮躁的夏夜,在它绿色的衣襟下,我尽情地享受那沁人心脾的清凉。此刻,这片曾经养育了我十年的土地,在我眼里已是陌生了。很庆幸,它还在。

“过得还好吗,我的老朋友?”我拍拍它坚实苍劲的身躯,微笑着问道。一滴热乎乎的液体打在我的额头上,是露珠吗?不是。因为露珠是清凉的。难道,是泪水?

“我的老朋友,你怎么啦,你在哭吗?”许久,没有回答,一片寂静。我带着疑惑正要离去,忽然,一个哽咽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们或许还会见面的,不过不会在这儿,也许会在餐桌上,也许会在教室里,我会变成你手中的筷子、或者你的课桌、你的书本„„只是,我再也不会穿着如此葱郁浓绿的外衣,再也不能成为鸟儿们的家,再也没有自由生长的权利了„„”

“你很悲伤,你恨人类剥夺了你生存的权利,对吗?”

“哦,不,我已经很幸运了。我活了三十多年,比起许多兄弟姐妹来,我幸运多了。我很感激爱护我、把我当成朋友的人们。我也一刻不停地在实现我生命的价值。我不断地为这个世界生产氧气;我毫无怨言地拼命吸收你们人类制造的有害气体;我为你们营造一片清凉;我为成千上万的鸟儿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我爱这个世界,我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灵,我希望这个世界永远美丽,因此我愿意奉献我的一切。”

“那你为什么哭呢?你难道不恨那些要砍掉你的人吗?”

“是的,我恨的是那些任意践踏我的生命,剥夺我实现生命意义的权利的人。我愿意成为你们的课桌、你们的书本、你们的家具,可我不愿意成为你们随手扔掉的一次性筷子、漫天飞舞的贺卡,我更不愿意被运到另一个国度里去支撑他们那些怕被海风吹倒的树。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我没有理由以自己卑微的死去换取同类高贵的生!我和你们人类也是平等的。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我同样有着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我愿意为你们服务,可我也需要人类的尊重、爱护和理解。”

我的心震颤了。我听到了灵魂的哭泣,那是一颗得不到理解的灵魂,那是大自然的灵魂。

当鸟语花香的森林变为了不毛之地;当绿洲变为了沙漠;当江河不再发出淙淙的歌声;当天空不再明澈;当珍奇活泼的野生动物全部绝迹;当鸟儿不再歌唱„„这时,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再奏出悦耳的和声,人类的灵魂也会哭泣的。因为我们再也得不到大自然的理解与宽恕。

(点评:本文运用拟人手法,以我与老树对话的形式,阐明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因而需要相互理解的道理。读后令人警醒。)

架起心灵的桥梁

吴琼良

曾经因为妈妈的喋喋不休而倍感厌烦,出言不敬;曾经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深感羞耻,怀恨在心;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时冲动而翻脸断交,誓不两立;曾经因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烧,大骂出口 的确,生活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与鲁莽。人的心灵就好比河流的两岸,中间隔着浩浩流淌的河水,而河的两岸则是永远平行地延伸,不接触,不相交。然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人的心灵需要彼此沟通,就好比河的两岸需要架起桥梁,才能越过河水的阻隔,由此及彼。

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理解;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默契;架起心灵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才有快乐。心灵的桥梁,是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灵魂共舞的纽带,是美的连接,是爱的永恒。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家人的理解给了他战胜洪魔的决心与勇气;岳飞抗金,征战沙场,生死未卜,是老母亲的理解给了他精忠抱国的豪情与正气;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失去了感知大千世界的窗口,长年累月与黑暗为伴,是老师安妮的理解给了她生存的信念与希望;一位黄土高原上的半百老者,为了追求人体美的崇高艺术,忍受了无数的鄙视与误会,是妻子的理解给了他追求艺术的执着与坚韧。

是啊,理解能够使已死的东西复活,理解能够使丑陋的东西发出迷人的光彩。试想,这个世界若没有了理解,也许整个宇宙都会窒息。

爱与恨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感情,但是,倘若没有了心灵的桥梁,或许你在爱恨面前就会感到茫然。一对分了手的恋人,若干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相遇了。她对他说:“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恨着你!”听了这句话,他会怎样?如若他不理解这种恨,或许他会冷冷一笑,丢下一句“你恨吧,我不在乎!”然后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但是,如果他与她之间有一座心的桥梁,那么他应该懂得,这种恨却正是一种爱的表现。试想,一个毫不在乎对方的人,必定早将他忘得一干二净,哪里还会存在什么恨?

朋友,或许你应该明白了一点什么。是的,懂得有容乃大是一种理解;懂得良药苦口也是一种理解;懂得别人的苦衷、懂得安慰别人、懂得关心别人,那都是理解。

架起心灵的桥梁,因为理解就是乐;

架起心灵的桥梁,因为理解就是爱!

(点评:作者巧妙设喻,并举出有说服力的事例,紧扣“理解”这一话题来作文章,读后有如坐春风之感。语言整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

第三篇:

一棵树的哭泣

你好,好久不见!我听见一声轻微而伤感的问候。

我环视四周,没有人,只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哦,我认识它。曾经一个个闷热浮躁的夏夜,在它绿色的衣襟下,我尽情地享受那沁人心脾的清凉。此刻,这片曾经养育了我十年的土地,在我眼里已是陌生了。很庆幸,它还在。

过得还好吗,我的老朋友?我拍拍它坚实苍劲的身躯,微笑着问道。一滴热乎乎的液体打在我的额头上,是露珠吗?不是。因为露珠是清凉的。难道,是泪水? 我的老朋友,你怎么啦,你在哭吗?许久,没有回答,一片寂静。我带着疑惑正要离去,忽然,一个哽咽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们或许还会见面的,不过不会在这儿,也许会在餐桌上,也许会在教室里,我会变成你手中的筷子、或者你的课桌、你的书本只是,我再也不会穿着如此葱郁浓绿的外衣,再也不能成为鸟儿们的家,再也没有自由生长的权利了

你很悲伤,你恨人类剥夺了你生存的权利,对吗?

哦,不,我已经很幸运了。我活了三十多年,比起许多兄弟姐妹来,我幸运多了。我很感激爱护我、把我当成朋友的人们。我也一刻不停地在实现我生命的价值。我不断地为这个世界生产氧气;我毫无怨言地拼命吸收你们人类制造的有害气体;我为你们营造一片清凉;我为成千上万的鸟儿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我爱这个世界,我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灵,我希望这个世界永远美丽,因此我愿意奉献我的一切。那你为什么哭呢?你难道不恨那些要砍掉你的人吗?

是的,我恨的是那些任意践踏我的生命,剥夺我实现生命意义的权利的人。我愿意成为你们的课桌、你们的书本、你们的家具,可我不愿意成为你们随手扔掉的一次性筷子、漫天飞舞的贺卡,我更不愿意被运到另一个国度里去支撑他们那些怕被海风吹倒的树。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我没有理由以自己卑微的死去换取同类高贵的生!我和你们人类也是平等的。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我同样有着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我愿意为你们服务,可我也需要人类的尊重、爱护和理解。

我的心震颤了。我听到了灵魂的哭泣,那是一颗得不到理解的灵魂,那是大自然的灵魂。

当鸟语花香的森林变为了不毛之地;当绿洲变为了沙漠;当江河不再发出淙淙的歌声;当天空不再明澈;当珍奇活泼的野生动物全部绝迹;当鸟儿不再歌唱这时,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再奏出悦耳的和声,人类的灵魂也会哭泣的。因为我们再也得不到大自然的理解与宽恕。

学会理解自己作文 篇2

片段一:师生对话, 让学生规范说话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知道哪些故事呢?

生1:白雪公主。

师:能不能说得更完整呢?谁来替他说?

生2:我知道白雪公主。

生3:我知道白雪公主这篇故事。

师:这样的语句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会说, 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 谁能说得更清楚, 说出感情?

生4:我非常喜欢白雪公主的故事。

评析:在诸多语文课堂上不乏师生对话, 然而, 我们惯常听到的师生对话往往是对答式、碎片式和词组式的, 一些课堂提问的目的只在于让学生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通过学生之口, 寻求教师想要的答案。但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 师生的问答不仅仅是问题信息提取的过程, 更是一种语文实践性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同样是在进行语言训练, 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契机, 这本身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因而, 语文教师要具有足够的课程意识, 要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更加丰富的教学意义。教师要训练学生说规范的话、准确的话, 要让碎片式的交流变成生动的语言互动,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宋老师课堂上这一段不经意的师生对话就是对学生语言的规范, 看似平淡, 却饱含深意。

片段二:复述课文, 让学生内化文本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谁能说一说?

生:乌鸦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 便叼来石子, 一块一块放到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升起来, 乌鸦喝到了水。

师:这只乌鸦为什么要喝水?

生:乌鸦口渴极了。 (师板书起因)

师:乌鸦怎样喝的水?乌鸦喝到水了吗?

(生探究经过和结果)

师 (追问) :如果找到大石子, 可不可以?如果水太少, 可不可以?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评析:《乌鸦喝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 也是学生极为熟悉的故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能讲出故事的大概, 但如何将故事讲得精彩、讲得生动、讲得具体, 却需要费一番工夫。教师在教学课文过程中, 往往关注如何将课文变得简练, 常常通过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段落大意,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然而, 精简却无益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让原本丰富多彩的内容变得干瘪无趣, 也让生动的语言变得苍白无力。久而久之, 学生习惯于说短话, 以至于连基本的复述课文也十分困难。宋老师让学生复述课文, 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将话说清楚, 将句子说生动, 让别人听得懂、听得清、听得有味道, 继而将课文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让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 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丰富语感, 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这恰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强化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运用等环节做足了工夫。

片段三:巧设情境, 让学生创造语言

师:出示漫画“四只乌鸦和一只瓶子”。老祖宗的方法不灵了, 现在没有小石子, 却变成了四只乌鸦, 乌鸦能喝到水吗?

(生观察漫画)

师:我们分四组, 第一组当老大, 第二组当老二, 第三组当老三, 第四组当老四, 讨论讨论, 说说你的办法。

(生讨论四只乌鸦喝到水的方法)

师:四只乌鸦喝饱了水, 回到了家, 见到了妈妈, 它们会向妈妈如何叙述自己是怎么喝到水的?

评析:当下, 作文为何成为学生极为头疼的任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作文素材、没有写作的冲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素材, 学生只能生搬硬套;没有情感, 学生也只能矫揉造作。虚假作文、空洞无物成为大多数学生作文的通病。在中小学阶段, 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如何将话写清楚, 提高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发现可写的内容, 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让没有任何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的中小学生自主发现写作素材。宋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情境, 让学生改编老故事, 调动了学生思维, 丰富了课堂情趣, 同时, 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从不同角度说、转换角色说, 说的过程为学生积累了大量原始性材料, 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而这也为写好作文埋下了伏笔。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篇3

教师的巡视过程,也是解决错别字、错句、病句最经济的时刻。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别字或错句时,可进行适当的提醒,如“你这段话中有错别字”等,但不说明是哪个,让学生自己去查、去纠正,培养他们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教师的巡视会让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一些在班级中极少展现自己,默默无闻的学生,在旁巡视,适当点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劲头。

二、集体修改,示范引导

在学生习作后,教师可发挥刚才巡视的优势,将巡视中学生存在普遍性问题的文章,在大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写文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也可以答疑,大家各抒己见,然后直接在大屏幕上修改。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修改中,不但知道了“为什么”、“改什么”,还知道了“怎么改”。这样的评价方式,既改变了以往教师单一评价的做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有助于学生习作修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如在缩写的习作中,要求学生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学生动手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巡视,有的学生抓不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懂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减,针对发现的问题,可以选其中的一篇让学生来交流修改。在不断的修改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缩写的要领。

三、自改习作,反复斟酌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习作教学中,学生自改习作是习作指导的继续,也是习作讲评的基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改习作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在学生自我修改前提出一些具体的修改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如习作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当然,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还应根据每篇习作的特点提出一些特定的要求。

例如以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就可以根据主题制定几条修改要求: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基本要求);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合适的称呼(特定要求);主要内容结合具体材料,把观点表达清楚(特定要求);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表达真情实感(特定要求)。学生只有在清楚要求后,才会有目地性地进行修改,也才能把习作改好。

其次,自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因此,朗读法是最有效、最简单的修改方法。在反复读中许多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便显露出来,若发现不妥便及时提笔修改,改完后再读,读后再改,直到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反复的斟酌中,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得到更多的提高。

四、互评互改,取长补短

让学生参与习作的评改,将大大提高学生评论的眼光和能力,能够使他们从同学的“镜子”中醒悟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转换角色,能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互评互改可以分为同桌互改和小组互评互改,同桌互改,指每次批改,同桌交换习作,一人负责一篇,负担不重。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细心修改,这样对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小组互评互改是指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习作,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老师给予点拨解决。在互评互改中,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评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学会理解作文 篇4

妈妈的辛苦操劳你理解了吗?曾经,你是否因为母亲的一句严厉批评而摔门而出?然而你又是否注意母亲双鬓那日渐增多的白发,额头上日益突显的皱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有哪个母亲是不疼爱自己的子女的呢!见微知着,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渗透着丝丝爱意,然而我们总是看不见,看不见那颗关爱的心,看不见那辛酸的泪,看不见……母亲理解你,那你是否又理解她呢?

朋友之间亦需要理解。我们往往拥有很大的朋友圈,但患难与共的又有几个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若是真心,若是理解,又何须在乎时间的长短呢?理解是维持友谊的基础,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共同前进,让友谊天长地久。当你的朋友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伤了你,你会翻脸不认人吗?当你与朋友因为一个误会而不合时,你会理解她吗?或许是,或许不是吧……

当你理解别人时,别人也会理解你,你只要去理解别人,才会得到别人对你的更多理解。

以学会理解为作文 篇5

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应当注意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许你能理解别人的用意,不仅仅是为了别人,也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更稳固,更好搞地与朋友相处。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幸福,而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行动才是幸福。”海瑞一生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而从不接受别人的贿款,处处顾及他人的感受,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也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冤案。这就是理解,老百姓最后也会给他立碑。

我们要学会如何理解别人,如果别人向你倾诉,耐心倾听,帮他走出困境,而不是不耐烦地嫌弃他。如果别人无端对你发火,不要急着反驳,找出原因,你们还能好好相处的。我们虽然没有读心术,但人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表情来判断别人的感情。然后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理解别人,获得幸福。不要把主观情绪混入对客观的判断,更不要一味地找客观原因。

理解是相互的,你善解人意,别人自然不会无情无义。当你学会理解,你会发现在你受委屈的时候,也能找到帮助了,你的朋友将等你去倾诉,就像当初他们找你倾诉一样。不要只顾自己,多想想身边的人。你如果这么做了,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古代王朝的结束,大多是统治者只顾自己的享乐而把老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理解人民需要什么,只顾自己的感受,最后引发了人民的不满,于是人民起义将其推翻。这也像下棋,你必须考虑对手的意图,计算好后面的应对,而不是只顾小便宜,最后整个布局漏洞百出。

学会释放自己 篇6

写这封信给你, 起先让我犹豫了很久。我不知道自己苍白的文字足不足以表达自己复杂而又难堪的心境。但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 提起笔……权当是一次心灵的自述吧, 如果换成一个具体的人让我来面对, 我真怕自己又会哑然无语。

好像从记事起, 我就只有对自己形影相吊的回忆。永远是一个人, 永远在试图躲避着什么。相亲相近的人说我不合群, 说我孤僻。可是没有人知道我对于人群的恐惧和畏缩, 甚至与别人的视线触碰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痛苦, 因为我总会被自己敏感的内心刺伤。一瞬间的交际过后, 我就会拼命地回想, 拼命地找寻不足和过错。仿佛是一种强迫, 一种根深蒂固的不自信。这真的让我备受折磨, 也让我越来越远离所有的人际。

一个人的时候, 虽说不上有多快乐, 倒也自在许多。我可以任凭心情的支配, 在荒芜的街角消磨时光, 在莫名的地方拐弯, 发现意想不到的新奇。也会埋头在一本兴味盎然的书里, 让身心经受一次不可能的穿越与往复。或是在纷杂的网络世界里化身成一个完全不可想象的自我, 反正在那里也没人关心你究竟是谁, 或是去探究躲藏在阳光下的你的真实面目。

只是有的时候, 看到身边的同学, 或是同龄的朋友三五成群地围绕在一起, 说笑自如, 相亲无比, 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和酸楚。但一想到自己在交往中的笨拙和愚钝, 又马上打消了尝试的念头。

所以, 直到今天, 我还像最初的时候, 是一个摇晃着的孤独身影, 里面盛放着许多难以言明的破碎心境。有时, 这种破碎像一种刺, 让自己在一种隐痛中徒劳挣扎和龟缩, 让自己越发被无能嘲笑, 被无畏诋毁。

不知道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是否让姐姐充分了解了我, 可能还是有着太多的闪躲和无奈。可能说到底我就是一个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人, 对于任何人的任何感情都只能是隐忍的。

姐姐, 你说我能冲破这种内心的禁锢吗?

有一天, 我也能像其他人那样自如、欢畅地说笑吗?

这是我不敢想象的, 又是我最真实的期望。可能就是这种矛盾令我痛苦, 也许我早一些向自己孤僻的性格妥协就会更快乐一些。

姐姐, 你说到底是怎样的?我究竟该如何是好?

急盼你的回信。

一名

一名:

读了你的信, 让我感觉你就像一只躲藏在硬壳里的蟹子, 异常柔软, 又异常敏感, 外表看上去却是那样的冰冷而又刺骨遍身。

其实, 你只是一直未曾释放过自己, 就像为内心上了一种漫长而又备受煎熬的苦刑, 宣判刑罚的是你, 制定刑期的也是你, 可你始终未能将自己赦免, 甚至自己都不曾发现。

孤独有时也是一种习惯, 当你的内心习惯了那种淡漠而又酸涩的味道, 可能任何一种温馨和甜美对你来说都太过刺激, 无法接受。

但孤独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它也许只是生命偶然投下的一道阴影, 在易感的童年经受的一次冷漠的眼光, 或是成长中经历的一番挫败的考验……因为那时的我们太幼小, 还无法从中躲避, 或是及时摆脱, 于是一直被它笼罩着, 影响着。

有人说, 童年时受到的一次微不足道的伤害可能都要用一生去弥合。

我相信这句话, 我也相信你对我说的一切, 尤其是对于童年最初的记忆, 那种冷色调很可能决定了你的一生。而直到今天, 你也不曾冲破它的禁锢, 还没有从命运的捉弄中回过神来。

但你也说, 孤独带给了你一连串意想不到的美好和享受, 我想那是身处热闹的人永远体味不到的。

有一天当你也走入了热闹, 走入了人群, 可能还会怀念曾经拥有的形影相吊的时光, 甚至把那看作是一种不可再得的奢侈。

你现在面临的只是如何走入的问题, 其实这很简单, 真的, 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 就一定有人等待着你的走近和融入。相信姐姐这句话, 因为我也曾是一个和你一样孤独的孩子, 也有过和你一样的不安与彷徨, 但最终走入了, 才发现那只是一直犹豫在脚下的一小步, 只要你踏出它, 就会抵达。

试着放开自己, 就像蟹子脱掉它的硬壳, 或许会有疼痛, 或许会受到意外的伤害, 但那至少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有些时候, 有些机会真的只能是自己给予自己, 而无法仰赖于任何人。

你已经远离得太久, 在别人的眼里你可能已经是孤独成自然的样子, 就算有想走近你的人, 他们也未必会有足够的勇气, 他们生怕这会是对你的一种冒犯, 就像试图拔下长刺的第一双手, 最让他把握不住的不是长刺本身, 而是, 是否会被它刺痛。

所以, 试着迈出一小步……也许真的只是一小步, 你就已经从生命投下的阴影里走出, 就已经弥合了岁月留下的长久的隐痛。

当你完成这一切时, 你会发现其实是那么的简单, 甚至会疑惑自己之前究竟在犹豫和耽搁着什么。

试着向走近你的人微笑, 试着先去走近正在走向你的人, 试着靠近与你背道而驰的人……你会发现你是能做到的。

通过理解词语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 篇7

关键词:词语;品读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5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改革,考试的浪潮却依然存在。在今天,国家提出“减负提质”,要求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途径不再是题海战术,不再是一味的占用学生时间;要求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朗读兴趣不高,每次朗读课文时都迫于教师的压力、给予的任务,朗读课文像机器一样没有情感,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样,脱离了文本的情感,读起来似乎是没有灵魂的人类一样。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词语是一篇文章的基础要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看似孤立的词语背后潜藏着整篇文章的情感,了解内容,领悟情感,都离不开理解文字,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也是学习语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针对上述学生的朗读问题以及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我提出了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在品析文字时走入文本,体会情感,继而理解文章。

抓重点词语首先要让学生先学会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对此,我学习了相关的资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我认为这种方法非常好,因为每篇文章都会出现一些新词,而这些新词又往往是理解课文主要切入点,理解这些词语虽然可以通过查字典直接理解,但字典中查出的解释用到句子有时并不合适,反而适得其反,如四年级上册《难忘的八个字》中学生对于“与众不同”一词的解释,他一般指优秀的方面,好的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而本课中指主人公的丑陋样貌与他人不同,因此在本课中,应先引导学生读好前后文,词语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确了,要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 除此之外,对于简单的词语,学生都能心领神会,因此可以让学生造句感悟或直接表现也是一种方法,如四年级《风趣的导游》一课中,在教学“和颜悦色”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表现什么是“和颜悦色”,然后再用“和颜悦色”造句,最后我会请同学和颜悦色地读一读导游的对话,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同时增加了朗读的兴趣。

寻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可以先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如学习《播种希望的日子》中的“流连忘返”一词,可以找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依依不舍,这样学生会直接明了作者的心里所想,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朗读更加丰富,更加细腻。

如何能抓重点词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一、抓重点词,重视情感体验,指导有效朗读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在朗读教学指导上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常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有的时候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的人活受罪。由此我深感朗读必须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如《秋天的雨》一课,学生在读其:“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在初读之后,教师质疑道“秋天这把钥匙是怎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抓重点词“轻轻地”一下子就知道是悄悄地,动作很轻,我们都没有在意,理解准确之后,我及时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学生很容易说出,要轻点读“轻轻地”这两个词。教师指名试读,再加以技巧上的些许指导,学生便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还如“你看,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凉爽。”引导学生抓“扇哪扇哪”感受到这个词写出了银杏叶慢慢随风飘落的样子,引导学生感悟到读这句话时,要把这个词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要把“哪”的音拖长些,学生把握要领,加之情感的体验,自然水到渠成。

二、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加深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使朗读指导更具实效性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者相辅相成,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對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优秀教案《洗澡澡》含反思下一篇:电影导演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