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气象站实施方案(精选13篇)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综合防雷,技术,探讨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巨大能量所造成的轰鸣, 强光和破坏, 从古至今令人生畏而又难以预测。雷电能造成人员伤亡, 能使建筑物起火、击毁, 能对电力、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等设备造成严重破坏。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电信设备等微电子设备大量进入各类建筑物, 由于这些弱电设备灵敏度高, 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底, 过电压耐受能力差, 易受雷电电磁脉冲干扰等致命弱点。
1 雷击入侵的途径和综合防雷
1) 从在众多自动气象站受雷击的案例中以及上面对自动气象站雷击侵入途径的分析, 采用测风杆作为避雷针支撑体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方式甚至有可能增加自动气象站受雷击的概率, 加重了测风杆受雷击损坏的程度, 有害无益。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规范中对于自动气象站对于外部防雷装置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做自动气象站外部防直击雷措施时, 强烈建议采用独立的避雷针, 并且保证与周围设备、建筑物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这样才能确保避雷针在接闪时, 雷电流有单独的低阻抗泄放通道, 而不会干扰到周围的设备。
2) 独立避雷针的安置首先要考虑到测风杆在观测场中所处的位置。在上面入侵途径的分析中, 避雷针与测风杆之间至少要有3m的安全距离, 在实际安置时建设中两者之间要有4~5m的距离。观测场地有大量的观测设备, 在安置避雷针时应当避开这些设备, 也至少要有3m的安全距离。避雷针的位置也要考虑观测场地下的电缆敷设情况, 应当避免安置在这些电缆上。最后还要考虑到观测场地的大小, 周边环境, 最终确定避雷针的位置。
3) 避雷针要确保场内所有设备都在其保护范围内, 在场地边缘一些设备, 如果不在保护范围内, 需另外加装避雷针进行保护。根据自动气象站的防雷等级, 避雷针在场地中的位置和保护范围, 最终确定避雷的高度。
4) 自动气象站的地网建设。如果自动气象站的周边条件允许最好采用独立的防雷地, 但也可以采用共地的方式。如果采用独立的防雷地, 及可能使防雷地远离观测场内的地网和线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防雷地敷设在观测场外, 与观测场内的地网和线缆隔离, 以达到对场内设备干扰最小的目的。
在实际建设过程, 一般采用共地的方式。自动气象站地网由工作室地网、室外观测场地网构成;两地网应不少于两处进行等电位连接, 该连接线可采用不小于Φ16的镀锌圆钢, 该连接线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5m。工垂直接地体。如两地网之间的距离大于100米时, 两地网可不互相连接, 但各地网冲击接地电阻应符合相关要求。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应采用垂直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组合的方式埋设接地系统, 人工接地体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米;垂直接地体应沿水平接地体均匀、对称分布, 其长度宜为2.5米, 间距宜为5米。
5) 自动气象站工作室宜充分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网作为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装置。当建筑物没有基础钢筋网可利用时, 应在建筑物四周增设人工环型接地体加垂直接地体。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Ω。
6) 施工过程中, 可充分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场电缆沟埋设人工接地体, 凡需作接地处理的设施、设备, 均应就近自人工水平接地体引出电气预留接地端子。
观测场内围栏, 百叶箱、雨量器、遥测雨量计、虹吸雨量计、小型蒸发、校对蒸发雨量器等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应就近接入观测场地网。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内所有设备应共用同一接地系统, 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Ω。在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的地区, 可适当放宽其接地阻值。
2 观测场内信号线的敷设
观测场探测设备信号传输线应选用带屏蔽层的电缆并穿金属管埋设, 并在进入电缆沟端和外转接盒端将金属管就近接地。金属管及信号线金属屏蔽层在进入电缆沟和离开电缆沟处均应就近接入观测场地网。金属管应保持首尾电气贯通, 若该金属管长度超过20m时应增加其接地点。
浪涌电压的防护措施:自动气象站包含大量敏感的电子设备, 自动气象站内部设备损坏就要是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过电压其的侵害。自动气象站加装浪涌保护器SPD, 可以有效的限制瞬态雷击过电压并引导浪涌电流就近分流入地。
2.1 电源线上SPD的安装
自动气象站场室低压配电系统电源线路宜采用具有金属护套或绝缘护套电缆穿金属管埋地引入自动气象站, 金属管及电缆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若已建站的架空线路防雷改造穿管埋地引入有困难时, 宜将架空线路终端杆、终端杆前第一、二杆上的绝缘子铁脚作接地处理, 同时在终端杆上增设一组通流容量不小于100KA的电源浪涌保护器SPD。
2.2 数据线上SPD的安装
自动气象站工作室调制解调器前端应装设接口型式为RJ11的信号SPD;在计算机前端的网络信号线上安装接口型式为RJ 45的信号SPD。信号SPD的箝位电压应大于1.5Uc (信号线路上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 额定泄放电流ISN≥3KA (8/20μs) , 响应时间宜低于10ns, 其他参数应符合系统要求。数据采集器上一般包含RS232和RS485通讯接口, 应当安装相应规格的SPD。
装不能参考一般信号系统防雷标准, 在这些信号线上应装具有大通流能力的SPD进行保护。
3 自动气象站防雷保护的一些其他手段和措施
在雷暴来临之前可以切断观测室内的电源, 中断微机与外部通讯, 防止雷电流从电源线、通讯线侵入。在个别台站, 外部防雷装置不充分, 地势高耸, 数据采集器前端又没有任何避雷器。甚至可以考虑断开信号线连接, 暂停自动气象站工作, 以求得对数据采集器和内部气象数据的最大保护。
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装置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维护管理。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配线等图纸资料应及时归档保存。每年雷雨季节前后应对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每年的检测报告须存档保管, 如须整改, 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 消除隐患。
当发生雷击灾害事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时应将情况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通知当地防雷技术机构, 分析雷击灾害原因, 采取必要整改措施, 以避免再次发生雷击灾害事故。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 P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60-02
自动气象站把很多技术比如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通信技术集合在一起的自动化的电子电气设备,对电磁干扰特别敏感。正常情况下的电磁干扰源有两种,一种是来自电力系统的扰动而产生的过电压、高频辐射电磁干扰及来自通信网络的干扰,统称为人为干扰源;另一种是由自然界的宇宙射线、其他天体和气象活动引起的干扰,统称为自然干扰源。雷电就是一种自然界的放电现象,这种放电发生在雷、雨、云之间或者云地之间。雷电灾害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干扰源,由雷击产生的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损害对自动气象站的危害很大,因而雷电防护对于自动气象站的长期正常安全运行不可忽视。
1 自动气象站的介绍及雷击隐患
1.1 自动气象站的介绍
自动气象站是利用了众多技术的综合性很强的电子电气设备系统,它集合了数据自动采集、利用计算机计算处理数据、数据存储、传输、通信等技术。一般一个完整的自动气象站包括风向、风速、温湿度、雨量、蒸发、地温等气象要素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处理系统等部分,其中气象要素传感器安装在室外的空旷处,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系统按包装在室内。气象站一般都安装有避雷针、避雷带来保护高大建筑物及内部工作的人员不会被雷电击中,但是这些避雷设备是不能阻止雷电的电磁波侵入各种气象传感器中。气象传感器遭到电磁侵袭,就可能导致整个气象站无法正常工作,然而自动气象站必须连续安全的工作,因此对于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是十分必要的。
1.2 室外设备的雷击隐患
自动气象站的室外设备主要是各种气象要素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特殊布置环境和自身对电磁干扰敏感的特点使其存在一些雷击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大致如下:1)由于气象观测的需要,气象站的室外设备均安装在观测场内,而观测场的周围要十分开阔,不能有高大的建筑物。加之气象因素的传感器由于感知各种气象因素的需要,探头均是由敏感性很高的金属体制成,这样加大了传感器被雷击的概率;2)虽然最易遭受雷电袭击的风向和风速感应器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进行保护,例如在风杆上安装避雷针或者把风向和风速感应器安装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感应器的风杆遭到雷击,雷电波就会顺着风杆传向室内采集器的传输电缆线,电缆线感应电磁脉冲进而会损坏室内设备;3)观测场的避雷针遭受雷击的瞬间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和局部高电位,电磁场会经安装在室外的感应器的信号电缆耦合到设备,造成设备损坏,高电位会使感应器的金属探头遭受电位反击而损坏。
雷电电磁干扰主要通过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方式传送到自动气象站,使其失效或损坏。一般雷电入侵自动气象站除阻性耦合影响的反击电压之外,分别沿电源线、传感器到采集器和采集器到主控微机之间的通道、网络的通信线路入侵。一是自动站供电线路侵入。在电力线入室之前可能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击中高压线经过变压器耦合为低压后入侵;云地闪电击中建筑物或建筑物附近时,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泄入接地体,可通过电路中的零线、保护地线和布线中的接地线,以脉冲波的形式侵入室内,使设备损坏。二是通信线路入侵。当自动气象站周围直击雷防护不力时,地面突出物或高层建筑物遭雷击,雷电过电压将地面土壤击穿。
1.3 室内设备的雷击隐患
自动气象站的室内设备主要是气压感应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处理系统,这些室内设备比室外设备更加脆弱,更易因电磁脉冲而损坏。雷电电磁脉冲可以通过采集器的传感线路损坏设备,也可以通过电源线路损坏电子设备,这些损坏甚至会造成整个自动气象系统的瘫痪;另外如果接地系统的接地不规范,会导致电子设备之间产生电位差,也会损坏气象站的电子设备。
2 雷电波入侵途径及防护办法
2.1 雷电波从电源线入侵时的防御方法
雷电波从电源线入侵的概率比从其他途径入侵自动气象站的概率都大,一般都是直击雷损害。直击雷的入侵途径主要有:直击雷击中高压线会产生过电压,过电压经过变压器耦合之后,传到次级然后沿着220 V高压线路侵入室内的电源设备;直击雷除了在高压线路上耦合也会在低压线路上耦合产生过电压;直击雷还会击中高压线还会击中变压器,到室内的低压线路,也产生过电压,造成气象站的严重的损坏。
因此,防止雷电波从电源线入侵自动气象站是很迫切的,必须严格规范气象站的供电系统。一方面,值班室的供电系统必须规范,自动站的设备、辅助设备及照明设备必须采用相互独立的供电系统,自动气象站的设备必须采用单相专线从进用户配电盘进行供电;另一方面,总电源线的进户前端,后端都必须装配总的电源避雷器,然后避雷器还要与防雷地网做可靠的电气连接。
2.2 雷电波从传感器通道入侵时的防御方法
气象传感器安装在空旷的室外观测场中,当气象站周围空旷区雷电防护不好时,设置在高于地面10.5米的风杆就是雷击的首要目标,风干被击中,风速和风向传感器最易被损坏。雷电的过电压太大,可能会击穿地面的土壤,这样一个是会导致埋在地下的地温传感器被损坏,还有就是传感器与采集器之间的电缆绝缘层也可能被击穿,瞬间的过电压就会沿着通信线直接入侵。
防止雷电波从传感器入侵的较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观测场防雷地网与风向风速传感器安装的避雷器的电气连接,还要保证所有的传感器的信号线均放置在接地的金属材质套管内,或者是带有金属屏蔽层的PVC塑料套管内,同时传感器的信号线还要与电源线在不同的管子内穿行。
3 自动气象站的综合防雷方案
3.1 值班室和观测场共同防护直击雷
常规的建筑物防直击雷一般是在建筑物中安装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或者将它们混合组成接闪器,把建筑物顶部的板筋和内部的柱子内的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建筑物底部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体,实现将雷电流安全的排放到大地中。还有就是避雷针的针体高度要保证观测场的风速风向传感器位于其保护范围内,同时针体可以耐受150 kA的雷电流冲击。
观测场中,风向和风速传感器是安装在11.0米高的风杆上的,对雷击十分敏感,因此需要在它们顶端设置避雷针,避雷针以及避雷针的引下线均不能直接与风杆相连,必须用绝缘杆与风杆固定,避雷针的引下线入地点附近要设置垂直接地体,接地体也要与观测场地网进行可靠的电气连接。一般自动气象站的避雷针是利用直径≥16毫米、长度≥1500毫米的圆钢制成的,水平绝缘距离≥500米。
3.2 观测场地网的设置
观测场的地网主要功能就是把雷电流传输到大地。一般情况下,地网是沿着围栏周围设计为闭合的环形,接地极安装在围栏外以保证数据缆线与接地线之间的安全距离。观测场内所有的设备必须要与地网实现牢固的连接。还有就是观测场的地网沿着自动气象站线缆地沟辐射会延伸至值班室,与值班室的采集器、计算机等设备的保护及设备的工作接地合设一个共极,辐射延伸接地体铺设在线缆地沟的底部,埋设深度离地面至少一米,埋设完毕后要回土并且夯实被挖出的土壤。
3.3 计算机机房内部防雷系统
自动气象站的大部分室内设备都是安装在计算机机房内部,传感器和采集器获得的数据都要在这里进行处理和存储,计算机机房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自动气象站的心脏。计算机机房的设备包括气象站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视频监控系统、UPS等等。在计算机机房中要进行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配设在计算机机房的配电箱中,一般采用S型星型结构。
总而言之,自动气象站是一种全新的、高科技的、更加准确、高效的地面自动观测微机处理系统,可以实现气象数据的自动采集、计算、处理。自动气象站的主要传感器都安装在室外,由于微电子装置的微弱性,加之与市电、通信网络的联系,使其极易遭受雷电侵袭。自动气象站的雷电防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任何单一防护措施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技术措施相结合,发挥每一项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内部防护与外部防护的结合,观测场与值班室相结合,用以保证自动气象站安全连续的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明江,牛萍.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分析与探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6(2).
[2]刘升,王晶.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6.
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自动气象站运渐普及,但自动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遭受雷电侵袭.分析了雷电入侵的.途径,并从感应雷击、直接雷击和接地装置3个方面探讨了自动气象站雷电综合防护体系的建设,以期实现对自动站的防雷保护.
作 者:严玉彬 姬社英 常保强 扈英磊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气象局,河南,平顶山,4670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15)分类号:P415.1+2 TU895关键词:自动气象站 感应雷击 直接雷击 接地装置 防护措施
1某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运行现状
某区域为了提升自身的气象服务水平,加大了对自动气象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一段时间内,区域的自动气象站已达1000多个。而最早建设且投入使用的自动气象站在现今已经进入到维护与维修期。但是由于区域内,在进行自动气象站建设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对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体系的构建,致使早期建设的自动气象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隐患问题而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对自动气象站的整体运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气象服务水平。在区域内的自动气象站中,一般仅设置一名负责技术维修与养护工作的.人员,一旦发生大的故障问题,很难及时进行处理,这必定会对自动气象站的运行质量带来影响。同时,影响气象站的精细化管理标准。而在自动气象站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针对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保障体系没有随之扩大,这必定会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各个自动气象站的站点分布情况也相对松散,在发生设备故障问题时,技术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出故障,并且进行相应的检修与维护[1]。同时,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的限制,所以自动气象站维护工作无法高效开展。上述内容均是自动气象站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将严重制约自动气象站的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现场校准方法
随着我国自动气象站的大面积布点建设,对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是必需的`,只依靠现有的雨量校准设备进行现场校准远远达不到要求,下面针对雨量传感器现场校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作 者:党选发 徐志龙 刘永强 牛玉质 黄蕊 谢万军 Dang Xuanfa Xu Zhilong Liu Yongqiang Niu Yuzhi Huang Rui Xie Wanjun 作者单位: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兰州,730020刊 名:气象科技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836(3)分类号:P4关键词:自动气象站 雨量传感器 校准
1 硬件维护
1.1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是为整个自动站系统提供电源保障的核心部分, 日常维护检查最为重要。采集器工作状态指示灯为红色, 正常应为每隔3s闪烁1次。UPS电源系统直流指示灯为黄色, 应为常亮。若此灯不亮, 应及时检查蓄电池、保险管是否正常, 要保证始终由蓄电池给采集器供电;同时电停后要观察UPS供电情况, 通过电池充电指示灯判断电池是否处于良好状态、能否长时间供电, 如存在问题要及时更换电池[3]。
1.2 采集系统
采集器是自动站系统的核心部分, 巡视时除观察采集器指示灯是否正常外, 一般情况下无需日常维护, 可定期用毛刷清理采集器的灰尘。注意在接插各种接线端子、撤换或安装传感器时应避免带电操作。定期检查采集器的通讯口的通讯线接头和各传感器的接地接头是否牢固以及与计算机接头的串口是否有松动现象, 并及时处理。
1.3 传感器
一是雨量传感器。定期检查漏斗通道中是否有树叶、灰尘等杂物堵塞, 及时除去污物并清洁滤网。还要定期检查, 除去内部翻斗上污染物, 但不可划伤翻斗面保护层, 清洁维护时应断开信号连接线。二是温湿度传感器。定期对百叶箱内灰尘进行清扫, 及时清洁传感器的护罩和更换传感器滤纸, 可用软毛刷轻轻刷其表面, 不要用手接触。三是地温传感器。定期打开地温变送器箱检查是否有水和异物进入, 定期检查电缆有无破损;浅层支架是否与地面齐平;0cm地温传感器是否半埋半露, 与地表是否很好密贴, 特别是大风、雨后要及时检查地面传感器与地表面接触情况, 消除传感器与土壤间隙。四是风向、风速传感器。每日要对比风向准确性, 经常观察风向杯和风向标转动是否灵活, 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处理。经常观察风杆拉绳是否有松动, 如果有松动应及时拧紧, 并校准垂直度。五是气压传感器。经常检查气压通气嘴, 不能有异物堵塞和污染, 室内空调不可正对气压传感器孔吹风。
1.4 计算机与防雷设施的维护
做到专机专用, 不可连接外网或乱用U盘, 及时更新升级病毒库, 以防感染病毒。在雷电防御上, 一是每年雨季前用接地电阻仪对观测场、测报室电阻进行测试, 若大于4Ω, 则应查明原因, 若因地网腐蚀严重的, 应重新做地网。二是每年雨季前应对电源避雷器、信号避雷器进行1次检查, 如发现老化变性的应及时更换。三是每季度应对观测场、值班室内的所有仪器的接地线进行1次检查, 发现有脱落或虚接的应及时连接好。四是观测场、值班室内新增仪器设备, 应对金属外壳做接地处理, 接地线应并入统一地网, 使整个地网电器连通, 并入地网时若用电焊连接, 则焊接前应摘掉观测场、值班室内所有仪器的接地线, 否则将损坏仪器设备, 焊接后再将所有仪器设备地线接好。
2 软件维护
2.1 自动气象站软件维护
自动气象站软件主要包括采集器系统程序、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等。采集器系统程序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储在单片机中, 不需要台站日常维护, 但采集器内部存储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电子碎片, 应定期清空采集器内数据, 避免出现数据存储错误或无法读取;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和测报业务软件的维护, 主要检查各类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经常关注网站关于软件升级或补丁程序下载通知, 做好升级工作。
2.2 应急传输及其他应急软件
自动站处理计算机除安装自动气象站软件外还应有其他应急传输软件[4], 目前按省局的要求应急传输有3种备份方法, 即GPRS线路、拨号网络、固定电话。GPRS网络需要修改IP参数, 应在桌面上建立“IP.TXT”文件, 内容包括IP信息以及修改方法, 以备应急之需。同时, 把直接联接无线路由的专用网线一端联接好, 一端固定在计算机旁, 并加上标签说明。拨号网络在计算机内提前设置好, 并把专用MODEN同电话线联接好放置在适宜位置, 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切换并能保证随时接通。平时可以每月进行1次拨号演练。
参考文献
[1]张小石, 黄莉芬, 黄志兴.DZZ1-2型自动气象站的维护[J].广东气象, 2009, 31 (5) :63-64.
[2]幸卫斌, 范宜构, 黄发明, 等.浅谈自动气象站维护问题[J].民营科技, 2009 (3) :108.
[3]贾晓英.自动气象站维护经验点滴[J].青海气象, 2008 (1) :36.
关键词:自动站 综合监测 通信设备
中图分类号:P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07-02
随着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的现代化,人工观测逐步转为自动观测。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会大幅降低工作人员负担。但实际情况却是,综合观测的工作量和工作人员心理压力不降反升。主要表现在:业务质量考核的内容比以住更多,要求更严。不但要考核观测、发报和报表质量,还重点考核数据的可用性和传输及时率;与人工观测设备相比,自动站设备结构复杂,出现故障的概率增大。当设备出现故障后,一般工作人员很难找出原因,更难及时处理故障;新型自动站软件尚不完善,运行不稳定。
据统计,设备、软件、网络故障以及供电不稳定对业务质量的影响,已超过人为原因,成为影响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系统能对影响综合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自动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1 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系统能对自动站计算机、自动站软件、采集器是否正常工作,网络、市电是否中断,长Z文件数据是否有缺测、是否进行人工质控、上传是否及时等进行判断。发现异常后,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通过文字、音箱、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报警。
1.1 設备功能及布局图
如图1所示。
1.2 监测功能及实现方法
1.2.1 断市电、自动站计算机工作状态。
一般说来,设计一个使用市电的USB设备与自动站计算机连接,通过程序检测其状态判断市电是否中断比较方便。但考虑到,如果安装本系统的“自动站”计算机出现故障、或上面的监测软件意外中止,所有监测功能将无效。
因此,本系统增加一台直接使用市电的“其它计算机”,采用ping命令,判断“自动站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使两台计算机相互监测。既可达到检测市电是否中断,“自动站”计算机是否正常工作的目的。两台计算机上的监测软件还可通过数据传递方式,判断对方是否正常运行中,大大增加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因网线接触不良、网络不稳定等原因,网络出现短暂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判断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时,需以一段时间内多次判断的结果为准,否则,容易出现误判。
1.2.2 判断网络是否连通、自动站软件以及采集器是否正常工作。
(1)本系统通过扫描服务器端口,检测“自动站”计算机与“报文上传服务器(IP:10.203.72.30)”、“报文存储服务器(IP:10.203.6.7)”的连通状态,确定网络是否正常。
如果使用Ping服务器IP的方式判断网络连通性,将可能因服务器安全设置影响而不能正常判断。
(2)通过检查“通信组网接口软件”、“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是否在进程列表中、分钟数据文件是否得到更新,综合判断自动气象站软件及采集器工作状态。
如“通信组网接口软件”和“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未运行,通过Shell命令将其启动。
1.2.3 监测长Z文件是否上传、是否进行质控、数据是否有缺测
在网络连接正常的情况下,每小时正点后从指定的时间开始,从“报文存储服务器”以FTP方式下载监测台站当前时次,当前时刻前最后一次上传的长Z文件数据进行检查。
(1)如果当前时次某台站长Z文件不存在,则确定为“长Z文件未上传”。
(2)通过长Z文件第一行的“质控码”,判断需要人工质控时段的长Z文件是否经过人工质控。
(3)根据台站观测项目设置情况,判断长Z文件中的当前时次应该观测的项目数据是否有缺测。
如果所有气象台站都在某一时刻从服务器上下载文件进行检测,可能增加服务器负担,并对通信造成影响。因此,系统开始下载长Z文件时间的分钟数允许人为设定,秒数由程序随机生成,可有效避免多个台站同时下载文件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同一计算机上,该系统可以通过添加区站号的方式,对多个台站的长Z文件进行集中监测。
1.2.4 大风监测功能
目前,当出现大风时,新型自动站不会自动报警,并且记录的终止时间与实际终止时间相差15 min。当可能有大风时,值班员要一直查看大风数据,才能避免迟、漏报现象。
本系统自动读取FJ.TXT文件第一行,如内容有更新,则根据文件内容计算出大风开始和终止时间,并报警,以方便编发相关报文。
1.3 报警功能及实现方法
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根据情况紧急程度,立即通过文字、音箱、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值班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1.3.1 通信设备的选择
为了确保在网络中断的情况下,能自动发出短信和拨打相关人员电话,需用独立、可靠、低使用成本的通信设备。
本系统采用带“TC35i”芯片的GSM/GPRS调制解调器通过USB接口与自动站计算机连接,通过AT命令实现自动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功能。经实测,该设备稳定可靠,经济实惠。一般情况下,每月费用(手机卡通信费)在5元以内。
1.3.2 通信时占用系统资源的处理
设备通信测试发现,如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实现监测及通信功能,则在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时,需要等通信结束后,才能执行监测功能,占用了较多的资源,监控的时效性受到影响。使用多线程编程方法依然不能解决。
本系统监测及通信分别使用独立的应用程序。在监测程序启动后,通信程序自动启动并在后台运行。需要通信时,监测程序将通信内容、联系电话等参数传递到通信程序。既不影响监测的效率,通信的可靠性又得了保障。
2 系统存在的问题
本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提醒工作人员处理影响观测质量的绝大问题,但并未面面具到,功能有不足之处。
(1)未加入数据质量检查功能,数据是否正确仍需通过自动站软件判断(注:自动站软件已能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2)当长Z文件上传到“10.203.72.30”
服务器后,会被转到“10.203.6.7”服务器存储,但服务器原因,有时中转会稍有延迟,而本系统是从设定的时间开始从“10.203.6.7”检测长Z文件的。如检测时间过早,偶尔会出现长Z文件已经按时上传,而误报“未上传”的现象,检测时间过晚,真出现故障时,留给工作人员处理异常的时间将减少。
3 推广应用情况
本系统适用于所有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自动站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在贵州省所有气象台站推广使用。各台站使用后反馈的情况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4 结语
本系统能对影响综合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如自动站计算机、自动气象站软硬件、网络、市电等工作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警,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处理,极大地减轻了值班员心理压力,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黄.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张宏林.Visual Basic 6.0 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TC35 TC35i AT指令手册.
要确保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数据准确与正常传输,离不开日常维护与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能够及时维修好.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
作 者:申国华 李计萍 张建玲 作者单位:申国华(山西省翼城县气象局)
李计萍(山西省霍州市气象局)
张建玲(山西省隰县气象局)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数据维护;长Z文件;注意事项
隆林县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之后,因为一些设备、软件以及人为原因,使得自动站日常维护、自动站观测数据传输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修正,会影响到天气的预测及测量数据的正确性,所以一定要加强日常的自动气象站设备软件的维护。
一、 自动气象站常用维护措施
(1)网络故障是日常工作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故障,所以必须做好备用网络传输设备的维护工作。通过互联网方式的FTP、VPN软件,账号、密码以及传送的路径是否设置正确。无线网卡的驱动安装与否,断开网络无线网卡是否能正常使用,每天在交接班的同时,对备用传输必须认真检查,以确保在网络故障的时候能按时上传数据文件。每小时整点前10min查看自动气象站的数据,4min时查看数据传输情况,发现数据传输异常,第一时间内启动备用传输方式,以免造成逾限報。
(2)当与收音机对时,如发现测量时间误差大于30S时,那么应在整点数据上传后,调整采集器时钟和计算机时钟,这时就必须要特别注意操作时间的核对。所以在日常维护中一般不能在整点前10min或有液态降水时调整时钟,只能等待整点后,并在数据上传完成后,才能进行调整,不然就有可能会造成整点数据或降水数据缺测。
(3)自动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到每天8:00、14:00、20:00时,定期分观测前巡视仪器,而且在观测过程中要注意查看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并且真正做到在观测完之后进行人工数据与自动站数据对比,从而检查数据是否正常。在8:00、14:00、20:00输入能见度时, 这时工作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一定要在整时数据卸载完毕之后,真正待定时观测编报窗口有数据显示才能输入,若在数据卸载前打开数据维护输入能见度并作过保存,则会形成1个空的长Z文件,造成上传的数据缺测。
(4)当长Z文件上传成功后,须注意查看ASOM的运行监控,在运行监控中找到状态监控,然后进入序列图对已经上传成功的数据进行查看。绿色正常,橙色异常,紫色错误,如出现数据异常或者数据错误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的情况上报至上级业务主管机构。
二、在B文件和Z文件不一致时需进行替换
(1)在应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注意的,如果出现问题,那么部分自动气象站的原始数据未正确录入B文件当中,并且 进入“逐日地面数据的维护”时,这时所有的气象站管理测试,系统会有相应的提示,这时需注意分析情况,是否应该点击“全选”,再点击“替换”按键或是选择某项进行替换,点击“保存”;如数据是经过处理与文件一致的,并且已经保存,那么就可以直接点“否”不进行替换。
(2)自动气象站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记录不正常时,需要人工来观测记录代替自动气象站记录,或出现自动站降水野值时,应进行替换。对于降水野值,必须在处理后将野值所影响到的整点,重新进行质量控制,形成更正报后上传,以免影响到MDOS中24小时的雨量统计。
三、在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防止上传多余数据文件。当自动站故障或者在自动站进行校准时,期间每个整点仍会在AWSNET和AWSBAK文件夹下形成上传数据文件,并自动上传相关的数据文件,为了防止该故障现象,可先关掉CNIS,删除AWSNET文件夹下形成的上传文件,待自动站修复完成或校准完成,数据已正常后再打开CNIS,就可以使用了。
(2)采集器和传感器的维护。这部分的维护和故障处理,主要是要注意平时经常检查采集器的工作状态,每天检查采集器的日期和时间,发现采集器时间与计算机时间误差较大时,应与19:00后及时进行调整,否则会增加采集失败次数;保持采集器的整洁,上面无覆盖物,不要随意搬动,以免拉松后面板上的接线。维护温湿、浅层低温和草温传感器的时候,应避开极值出现的时刻选择早上风小光照少时进行,最好能带上口罩,同时也需要避开整点,以免造成数据跳变大,致使在ASOM上出现疑误数据。
(3)注意观察采集器时钟和计算机是否同步,特别是当采集器内置电池没有电的情况下,这时如果采取重启措施,那么采集器将会使得采集器时钟完全错乱。采集器如果使用不正常,必然会影响数据采集。往往会出现以下的故障现象:应用中所有的实时数据与监控数据界面数据全部按缺测写入,这时数据不写入分钟数据文件和整点数据文件,但仍写入RTD文件。(此处需查看相关资料,记不清楚是否如此)。
(4)采集器重启或者故障会导致采集器数据丢失,采集器恢复正常后写入Z文件的小时极值常常存在较大的差值。RTD文件保存了采集器丢失的数据,比较采集器恢复前后的累计极值,可以获取更加接近真值的小时极值。
(5)每天20:00的整点长Z文件和日数据文件上传完成以后,将计算机重启1次。平时注意观测失败次数,如果发现成功率降低,失败次数较多,要退出监控软件,重启计算机,重启计算机及监控软件时要避开整点及长Z文件传输时间。
(6)正确科学的使用UPS,每隔2-3个月可以人为对UPS进行1次放电。放电的时间视UPS容量而定。
四、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1 株洲市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现状
1.1 株洲气候概况
株洲市处于湘江中下游流域, 湘江干流自南向北穿过株洲县和城区, 境内河流长度89.6 km, 流域内共有5 km以上河流341条。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1 441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1 275.5 mm。因此, 株洲市每年防汛形势严峻, 区域自动气象站都配备了雨量传感器, 用以监测各地降水情况。
1.2 建设情况简介
株洲市目前已经建成195套区域自动气象站, 覆盖全市5县116个乡镇, 涵盖湘江、洣水、渌水三大流域。其中, 单要素站82套, 二要素站79套, 四要素站30套, 五要素及六要素站各2套。如此众多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又处于野外, 受各种人为、自然因素干扰, 故障较多, 维护任务艰巨。为保障区域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 市气象局制定相关管理、维护制度, 组织精干力量, 成立专门维护队伍, 力争故障在24 h内响应。
2 系统工作原理
株洲市采用的是天津中环天仪公司生产的DZZ2型自动气象站, 它由采集器、传感器、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组成[2]。传感器采集实时数据, 并将数据传送给采集器, 采集器收集数据后通过通信系统, 每5 min向机房中心站传送一次数据, 具体如图1所示。
3 常见故障及维护处理
3.1 与中心站失联
3.1.1 检查设备电源情况, 查看供电是否良好。
这可以从采集器的电源指示灯进行判断, 如果电源指示灯灭, 则表明是供电故障;或者用万用表直接测量蓄电池输出电压, 输出电压一般在10.8~13.8 V, 理想状态在12 V左右, 电压过高或过低都表明蓄电池有问题, 需更换。乡镇一般电力资源不足, 停电频繁, 可向当地了解情况, 如果确实停电频繁, 应及时将市电供电改成太阳能供电。太阳能是清洁能源, 不但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也可有效避免人畜触电的危险。
3.1.2 采集器假死, 重新启动即可。
这种情况在雷暴天气及频繁停电时容易出现, 或者采集器工作年限比较长, 开始不稳定运行。
3.1.3 采集器参数失效, 需重新设置参数。
这种情况偶尔碰到, 出现情况类似于3.1.2所述情况。
3.1.4 采集器天线故障。
认真检查天线与采集器的连接及天线金属杆与天线基座的连接是否松动, 如果松动, 则将其拧紧;或者直接更换天线。
3.1.5 SIM卡故障。
区域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的通信采用的是移动SIM卡的GPRS功能。将采集器断电后, 取下SIM卡, 检查SIM卡芯片是否生锈, 如有生锈现象, 可用棉签蘸少许酒精轻轻擦拭, 直至芯片光亮如初。然后将SIM卡插入自带手机中, 拨打10086, 如果能够拨通, 则询问客服本卡的状态是否停机、是否欠费、GPRS相关功能服务是否都启用等, 如果有停机、欠费、GPRS相关功能服务未启用, 则需前往移动营业厅办理相关手续;如果不能拨通10086, 则说明SIM卡损坏, 需重新补卡。
3.1.6 移动信号故障。
站点处于移动信号盲区, 或者站点附近出现信号干扰, 或者移动信号基站出现故障, 导致通信故障, 这时可参考随身携带的移动手机的信号强弱状况, 或者致电移动公司询问情况。如果是移动基站故障, 一般基站附近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点都会失联。
3.1.7 采集器故障。
采集器具有数据采集、运算、存储、控制、通信、传输等功能。如果上述故障都能排除, 基本上可以判断采集器有故障, 建议直接更换采集器[3,4]。
3.2 降水数据异常
雨量传感器工作原理如下:雨水通过一个规定表面积承雨口汇集, 进入一个安装在转轴上的翻斗盛水, 当盛水量达到设计指标时翻斗翻转, 另一侧翻斗继续盛水, 循环运转;翻斗上安装有磁铁, 当翻斗进行翻转的瞬间, 磁铁驱动雨量板上的干簧管进行吸合和释放的循环动作, 产生一个开关量信号, 每一个开关量信号等同于0.1 mm降水量。通过对采集器、计数器等开关量信号进行测量累加, 实现对降雨的自动化测量。降水数据一直是气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比较关心的数据, 尤其在有天气过程时, 对降水数据更是敏感。然而, 由于地处野外, 受各种干扰因素较多, 部分站点降水值经常出现异常。
3.2.1 设备仪器故障。
例如采集器故障、雨量筒堵塞、翻斗不能自由翻转、翻斗磁钢失效、盛水器漏水孔堵塞、雨量板故障、采集器与传感器连线松动等。
3.2.2 人为因素干扰。
人为破坏设备, 损坏、丢失部分配件, 向雨量筒内扔杂物及水等, 导致雨量计数不准确。
3.2.3 自然因素干扰。
落叶、尘埃容易堵塞雨量筒, 春秋季节, 采集器大箱子、雨量筒里面干燥暖和, 蚂蚁喜欢在里面筑巢, 其他昆虫也喜欢钻进里面活动, 干扰仪器正常运行。
3.2.4维护方法。
一是做好仪器标校工作。标校是指采用高于探测要素精度的指定标准器具来确定该探测要素的示值误差的一组操作, 是核对气象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可用的主要依据。DZZ2型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的雨量测量误差为±0.4 mm (≤10 mm) , 如果标校示值显示误差超出该范围, 则需调整或者更换仪器设备, 直至标校示值达到规定的误差范围。二是加强巡查力度。经常对仪器设备进行巡检, 巡检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检查雨量筒水平仪的气泡是否在水平仪的中点。如果不是, 则调节雨量筒的3个水平调节螺钉, 直至水平仪的气泡在水平仪的中点为止。 (2) 清理雨量筒内、太阳能板表面的灰尘、杂物。 (3) 清洗雨量翻斗、盛水器。清洗雨量翻斗时需严格按规定执行, 先将雨量信号线从采集器上断开, 再小心取出翻斗, 手指尽量不接触翻斗内壁。清洗完毕检查翻斗磁钢是否失效, 可用小螺丝刀或者细小铁质物品试探磁钢, 如不能吸附则说明磁钢失效, 需更换磁钢, 并将失效磁钢取下吸附与大磁铁之上, 24 h后磁钢即可恢复磁性。将雨量翻斗、盛水器安装至原位, 需调节盛水器漏水孔是否在翻斗正中间位置, 翻斗能够自由翻转。 (4) 检测雨量板是否有故障。将雨量信号线从雨量板上卸下, 再将雨量板连接到计数器 (或者雨量标校仪) , 给盛水器注满水后, 记下翻斗翻转的次数, 是否与计数器计数相符, 如果不相符, 则说明雨量板有故障, 可更换雨量板, 并将故障雨量板带回维修。雨量板故障多为干簧管损坏引起, 重新焊接干簧管即可修复, 但在焊接干簧管时注意动作要迅速, 因为焊接时间过长, 干簧管容易过热而损坏, 另外要注意避免虚焊。 (5) 用万用表检测蓄电池、采集器、太阳能板电压值是否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尤其需要重点检查蓄电池是否有漏液、损坏情况, 并注意及时更换老旧电池。 (6) 检查各设备的线缆连接情况, 并紧固已松动的线缆。 (7) 清除场地内的杂草, 尤其是雨量筒周围不能有杂草、树枝遮挡。 (8) 在采集器箱子内, 雨量筒内放置一些樟脑丸等驱虫药物, 防止虫蚁进入。 (9) 做好维修记录, 及时全面掌握各站情况。三是备件储备需充足。在野外维护时, 因为条件有限, 为了节约时间, 加快维修进度, 尽量更换已维修好的零配件, 而将故障零配件带回室内维修, 这需要充足的备件储备, 并及时维修故障零配件。四是加强日常监控。对机房中心站加强监控, 及时掌握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运行状态, 一旦发现故障站点, 需及时出动维修, 尤其有重大天气过程出现时, 更要注意分析、检查各站数据是否准确, 对异常数据要及时查明原因。
3.3 其他传感器故障
温度、风向、风速、气压、湿度传感器一般比较稳定, 出现故障的情况较少, 但需注意以下事项。
3.3.1 温度传感器。
需保持表面干净, 如果温度显示-99, 则表明温度传感器损坏, 或者线路短路、断路, 这时需检查线路, 如果确认线路没有问题, 则更换温度传感器。
3.3.2 风向、风速传感器。
如果使用得当, 仪器无需维护, 但严重的污染将导致仪器的转动部件与静止部件缝隙间阻塞, 因此需定期清理污垢;长期使用会导致轴承磨损, 影响仪器性能, 需检修。
3.3.3 气压传感器。
需防备雨水、杂物、昆虫等进入压力连通管, 从而引起测量误差。
3.3.4 湿度传感器。
禁止剧烈摇动和碰撞, 以免损坏敏感元件, 禁止用手触摸湿敏电容, 以免影响正常感应, 定期清洗传感器头部网罩, 防止感应元件被尘埃污染。
4 结语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但只要能够加强日常监控, 及时出动维护, 多学习, 多总结, 多与同行交流, 就一定能够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提高设备通信率, 充分发挥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作用, 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EB/OL]. (2012-03-16) [2014-08-01].http://3y.uu456.com/bp-d15e7652ad02de80d4d84012-1.html.
[2]DZZ2型自动气象站使用手册[EB/OL]. (2012-06-10) [2014-08-01].http://www.docin.com/p-680163130.html?nb=1.
[3]李永刚, 刘忠群, 孙仁君.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不当造成的故障分析[J].吉林气象, 2013 (2) :42-43.
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自动气象站已成为各级气象台站的主要观测方式,但在自动气象站的业务运行时,需要注意参数设置,采集器时钟的校对,自动站数据文件的备份,以及自动气象站报文回执检查等事项,处理好了这些注意事项,可以保证自动气象站业务的正常运行,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测报质量.
作 者:邱辉 詹红霞 作者单位:伊犁州气象局,新疆,伊宁,835000刊 名:沙漠与绿洲气象英文刊名: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年,卷(期):3(z1)分类号:关键词:自动站 参数设置 对时 备份
气象站数据的自动传输及其在Web网页上的动态实时查询
基于ASP.NET2.0技术的系统设计实现了由地面气象测报软件生成的数据库B文件的定时自动传输;编制Web应用程序,实现了气象站监测信息在Web页面的交互式动态实时查询.在IIS服务器上建立Web站点,实现了气象站监测信息的.发布与共享.对这一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以期促进气象工作的开展.
作 者:张建伟 刘海红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气象局,新疆昌吉,8311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19)分类号:P415.12 TP393关键词:气象站数据 自动传输 Web 查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自动气象站的自动化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自动气象站是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于自动气象站的维护要求也随之严格。为了保证自动站的正常运行, 人们在不断实践和积累中总结经验, 为以后自动气象站的维护提供有效地措施和理论支持。人们对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主要从抗雷击、供电系统、部件设备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已有的理论数据和经验措施对其进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健康的状态。在对自动气象站进行维护工作中时, 一定要认真谨慎的对自动站检测, 不能简单地直观推测或臆测, 找到存在故障的地方, 消除隐患。从而为自动气象站提供和良好的硬件支持与系统保证。从而充分发挥加密自动站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做到高效运行[1]。
2 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工作
由于近年来气候环境的恶化、雷电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近几年数据统计, 自动气象站由于雷击导致的故障占总故障的80%以上。因此自动气象站做好防雷工作是自动站维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做好防雷工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根据《气象台 (站) 防雷技术规范》QX4-2000和《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等文件的指导, 应该从接闪、分流、蔽屏、均压、合理步线、接地等几个方面做好直击雷和感应雷的防护工作。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防护治理:
2.1 要把避雷针与金属管等电位连接并设置引下线和信号线。
2.2在制作接地地网时, 一定要控制接地电阻的大小, 控制其值小于4欧姆。与此同时一定要遵循接地的一些原则。例如在拆除原信号时注意集箱上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根据一些相关规则或手册规范操作顺序, 从而做好关于防雷方面的相应的保护工作。
2.3 为了从根源上防止雷击对自动气象站的破坏, 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在机房的电路都安装上相应级别的过电压保护器。
这种保护器能够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 因为它能够自动吸收周围多余有害的电压, 预防很多这种电压会进入一些容易被破换的灵敏设备。从而能保证设备的良好工作运行。从而从根本上防止雷电波对自动气象站的入侵[2]。
3 供电系统的维护
供电系统的稳定是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和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重要保证。因为自动站的工作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需要稳定的供电系统。稳定的供压系统是维护自动气象站的重要要求。并且要求人们严格把关执行。人们的经验总结得到一些维护措施如下:
3.1 首先按规定安装不断电系统设备;
3.2 避免过度轻载或超载;影响供电系统的稳定。进而对自动气象站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3.3 不要对电源进行反反复复的使用;因为这样会减少UPS的工作寿命, 对UPS的工作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4 常被人忽视的是UPS蓄电池不能让新旧电池一起使用,
并且还应当注意电池的生产规格与其数量一定要正确, 同时规格和批号要严格把关, 以免影响蓄电池的寿命。只要在这些方面多注意, 相信这些不必要的损失就会避免。
4 自动气象站部件及设备的维护
自动气象站的一些参数会间接地反应其工作状况。例如风、湿度等因素。当这些物理量的参数数据出现不稳定或数据不对时, 我们应当, 首有立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补救。并仔细分析数据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然后初步假定确定受损对象并逐个排查直至寻找到故障点。最终对障碍点进行专业维修, 使自动气象站进入正常的工作环境。不能盲目的进行故障分析。
其中传感器的维护, 我们一定要给与高度的重视, 因为传感器是否干净对它的工作和运行有严重的影响。尘土或残渣会降低仪器的灵敏度。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定期大清洁。
采集器就好比与自动气象站系统的大脑, 当工作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检查过程中除了看指示灯是否正常, 还要看线路是否被破坏和磨损。因此我们必须保证线路连接。此外, 可以有规律的清理灰尘污垢。面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处理。保证部件及设备的良好性能。
自动气象站电线的配装中注意的事项有很多, 电缆线在自动气象站中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安装时一定要严格要求。防止外界环境的一些破坏和磨损要便于维修。
5 对自动气象站维护措施研究的总结结果如下
5.1 首先就是建立系统的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制度, 一切事物都应该有限度和节制。
如果想让自动气象站正常工作, 合理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要从实际出发, 避免纸上谈兵的空洞,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 在平时做好准备,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及时抢救与维修。
5.2 其次就是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完善与提升。
可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具有高技能的的维修队伍。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相应专业维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加强岗上培训与职业考核制度。通过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发维修人员与工作人员的对这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同时能够是大家树立端正的人生动机与价值观, 实现自身的就业价值。为自动气象站的辉煌保驾护航。为自动气象站的明天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5.3 加大对自动气象站维护措施方式的探索。投入一定的资金, 引进一些先进设备。同时注重这方面科研的投入, 建立研究室。
摘要:自动气象站, 简单理解就是一种不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机器能够自动观察、记录和报告的一种工作于地面的气象观测站。它应用学科有大气科学这个一级学科和大气探测这个二级学科。自动气象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对于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已然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为保障自动气象站的安全正常运行, 应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障其顺利服务于人民。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维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家起, 阿孜古力.对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2001 (02) :10.
【自动气象站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的防雷设计01-13
地面与楼顶自动气象站数据差异的原因12-21
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工作原理及维护07-05
世界气象日活动方案设计06-01
2024年世界气象日活动方案07-21
新年新气象主题班会方案设计01-21
自动化设备改造方案11-19
自动扶梯大修施工方案12-31
“3.23世界气象日”活动周实践活动方案11-30
参观气象站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