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发展方向(通用8篇)

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篇1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不少银行把电子银行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业务范围主要指通过手机、电视、电话、电脑、ATM等电子渠道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业务营业额已在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2008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上银行总体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用户量及交易量同期高速增长。此外,网上银行对于传统柜台业务的替代性也进一步提升。全国范围内,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19.9%。在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中,2008年使用个人网上银行的用户比例达到44.9%,比2007年高出7.1%。而在企业用户市场,这一趋势则更为明显:2008年全国企业网银用户的比例达到42.8%;在2008年10个经济发达城市调查结果中,使用企业网上银行的用户比例继续增长,比2007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企业网银用户总体发展情况看,企业规模越大,使用网银的比例越高。

纵观国内电子银行业务这几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电子银行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从经济效益上讲,电子银行能够有效分流柜台压力,节省人力、物力,大大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从而达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据一些银行内部统计数据显示: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往往占经营收入的60%,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两者相比,电子银行极具优势。

但是,在电子银行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阻碍因素也很多。

(1)、目标客户群体狭窄

在我国电子银行业务中明显存在高低端客户比例失衡等问题,客户结构亟待调整。个人客户主要集中在20~35岁、收入较高、受过良好教育、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中,但依然无法一网打尽真正的高端客户。企业客户由于相对比较重视,拓展则比较容易。但是普遍存在一定的地域性限制,并且目前大量占用银行柜台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低端客户仍不能或不愿接受网上银行业务,要全面实现规模经济仍需假以时日。

(2)、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从经营运作层面上来看,电子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业务分散在多个部门之中,如科技、银行卡、会计、个人业务、机构业务、公司业务等,如果缺乏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将很容易造成电子银行在业务拓展和管理控制上各自为政、管理职能分散的局面,使前台操作与后台控制、业务营销与技术支持、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间难以协调,导致业务难以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的电子银行系统在立项、开发、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制度和方法。

(3)、产品与功能尚未完善

在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中,许多银行存在经营特色不足、产品业务覆盖面不广、产品功能与便利性不强、以及且注册手续复杂、客户等候时间长、操作不便、银行专业术语难懂等问题。

(4)、交易安全保证不组

我国大多数电子银行业务采用的证书认证机制,应该说是比较先进和安全的,至今尚未发生过这一方面的重大问题,但是其安全的使用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方便性。而有些采用简单的SSL加密模式的电子银行业务,虽然方便了客户使用,但由于无法保证交易过程中的身份识别、交易数据和其他记录的安全性,又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银行还要确保业务系统不受黑客侵犯等外来风险攻击,及降低内部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方面的人为因素风险。

(5)、风险管理技术创新薄弱

国外银行业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法(VAR)。VAR利用科学规范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风险衡量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但由于中国金融数据相对有限,因此VAR在中国的应用也十分有限。此外,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监测分析系统还未完善,缺少对风险信息综合分析和使用,尚未建立起基于风险测算的风险资本配置管理。

(6)、缺乏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至今尚未就电子银行业务建立统一的信用体系,严重削弱了电子银行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支付的作用。

(7)、银行间缺乏良好合作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日益被客户接受,业务范畴逐渐扩大,在认识到电子银行业务重要性的同时,各商业银行都积极拓展自身的电子银行业务,但是在拓展的过程中,各银行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相连性和兼容性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连各商业银行自身的统一性都不尽如人意,总行与各地分行在系统上不统一,分行之间、总行和分行之间互联性都较差,甚至存在总行网上银行和分行自建网上银行冲突的现象。

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创新发展方向

(一)、管理及制度创新

1、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银行管理信息化基础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倡导“科技兴行”战略,努力追逐世界先进的金融科技应用,规划目标,连续投入,逐年推进,不断创新发展,构建起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商业银行应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流程进行改革与创新,缩小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上的差距,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努力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目标。

2、控制内外风险,建立统一信用体系

与传统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由于其独特的虚拟性和广域性,在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银行也要面对来自外部、内部的各种风险,并因此导致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存在信用疑惑风险,只有在控制好外部入侵风险、内部员工人为风险以及客户道德风险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统一的信用体系,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3、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

目前,由于电子银行属于新型的产物,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等非常缺乏,电子银行的发展缺乏可以依据的标准。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防范和化解电子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了电子签名法,但还远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我国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构筑完善的电子银行法律体系,给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其次,应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公安部门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提高对高科技犯罪的侦破能力。同时电信、金融行业要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侦破犯罪案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电子银行盗窃案件的查处力度,从严从重打击犯罪分子。

4、以渠道带动产品与业务模式创新

以往由于受到柜台业务的局限性。商业银行可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相当有限,电子银行的出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服务渠道。与柜台业务的手工服务相对应的,其业务依赖信息系统得以实现,由机器代替了人工,业务可通过手机、PDA、电脑等终端实现,渠道更加多样化。所以客户通过电子银行应当不但可以获取银行现有的产品与服务种类,还应享受到更具创新的新型产品与业务模式。因此,电子银行应着重通过交易多渠道性来促进后台产品与业务的创新,从而带动业务快速发展。

5、重视科技依托,与金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环境相适应。每一时期的金融产品都是在宏观经济环境的背景下作出的创新,因此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也必须和宏观金融制度创新相结合。宏观金融制度创新,如金融市场的完善、相应法规的健全,将为银行产品创新创造宽松、公平的环境,政府应实行全面风险监管和功能性监管,使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

不仅如此,产品创新也应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重视依托科技进行产品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与金融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6、设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部门,推行产品经理制,培养专业化人才

现有的银行职能分工都把产品创新职能分散于银行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领导与协调,随意性较强,这是造成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应尽早考虑设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部门,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该部门根据产品创新战略,对产品创新进行全面规划和监督,协调各部门关系;密切跟踪市场反应,重视产品的后续维护,对产品及时进行改进或再开发。

考核激励机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银行业做法,培养成本收益分析观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产品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对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核。

除了设立产品创新职能部门外,还应积极推行产品经理制,培养专业化人才。产品经理参与产品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目标市场细分、营销及后续服务支持、产品评价意见收集、产品升级换代等全过程的管理。现代商业银行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加快建立一支以客户为中心,以金融产品为主线,集产品

研发、管理和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产品经理队伍。

(二)、产品与技术创新的策略

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行应从自身出发选择提升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种类,开发新技术。基于上述观察,现阶段,可采取如下策略:

(1)、建立金融技术研发中心

银行业应建立金融技术研发中心,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设备,改善设施。要运用数学建模、网络图解等现代化手段设计开发出先进的金融技术,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特别是要研发出金融技术专利,提升银行自主创新能力。

(2)、全面推进数据系统建设

数据系统建设是制约银行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性因素。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坚持数据大集中的方向,在各一级分行数据集中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范,进一步改造、整合、挖掘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建立以“成本、风险、灵活”三要素架构而成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建立一个全面基于互联网、具有决策支持功能智能型系统,支持银行可持续发展。该系统将资金链、财务、产品系统、客户关系、决策分析系统、业务流程管理、风险管理。

电子商务全方面集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的自动收集、管理和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有选择地进行数据分析,完成数据向有价值信息的转换,最终对决策与实施形成支持力,通过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分析手段,满足各种银行业务分析需求,进一步反映了银行技术创新的力。

(3)、培育技术创新保障机制

银行业要加速技术创新发展进程,必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内部环境。技术创新涉及到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拥有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的研发队伍,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持。从这一要求出发,商业银行应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吸收人才、留住

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起激励 考核机制,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强化科技人员的分工,最大化地保障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篇2

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本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其主要业态包括金融互联网服务、第三方支付、P2P和众筹平台、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路、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和运用。互联网金融作为当下金融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潮流之一,国内各大IT公司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互联网生态圈。如阿里巴巴集团以电商起家,通过丰富的客户大数据信息,依托第三方支付(支付宝),推出小额理财产品(余额宝),拓展P2P(蚂蚁微贷)以及金融互联网服务(网商银行),形成比较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蚂蚁金融集团),迅速占领互联网金融市场。腾讯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旗下QQ及微信用户数量巨大,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QQ活跃用户6.53亿,微信活跃用户5.49亿。其通过建立第三方支付(微信钱包,QQ钱包),依托庞大的社交用户群,通过垄断式的信息推送,开端多层次的网络支付,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滴滴出行、团购等。相比阿里巴巴,腾讯起步晚,但其广泛的社交群体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回看两家企业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可知互联网金融离不开广泛的群体基础,同时利用大数据有效挖掘用户的消费偏好,消费能力,信用情况等经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及服务创新,利用多平台精准营销。

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

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主要面向大客户;贷款融资业务倾向于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主要服务于富人的情况,互联网金融主要为中小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同时面向广大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通过弥补传统商业银行对于用户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快捷支付、小额借贷、稳健理财等需求,互联网金融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面对大众创业的潮流,依托于互联网金融的小额贷款,P2P贷款和众筹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资金相对匮乏,现有小额信贷规模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同时2015年M2余额与GDP之比为209.29%,突出反映出金融体系效率不高,同时看到2016年1月份M2与M1差值约为100万亿元,突出反映我国存款未得到有效利用。传统商业银行政策调整迫在眉睫。

3 政策层面对传统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

十三五规划草案提到,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可以看到国家对民间资本进军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

4 相较于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兴起时间短,在其爆发式发展的过程背后隐藏着较大的风险。

(1)声誉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民营资本色彩浓厚,资金较传统商业银行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同时资金不足较容易因其流动性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将造成客户的重大损失。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客户门槛低,客户信息相对不健全,缺乏传统商业银行中的隐形政府信用。

(2)缺乏有效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运作模式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没有出台详细的监管措施。随时有可能出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等旁氏骗局。例如2015年查处的e租宝A2P融资租赁债权交易平台。

(3)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伴随着互联网兴起就存在,作为依托于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无法避免的存在网络系统与存储中心可能存在的漏洞引起的技术安全风险和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的信息泄露风险。

5 面对大数据发展战略要求,传统商业银行对策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本身庞大客户数据,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并培养自己的大数据处理团队,提高自身的服务准度及精度,摸索适合自己互联网金融模式。

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审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283(2009)04-0143-0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采用系统严谨的方法,独立、客观、公正的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活动和监控系统进行审查,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银行再造中处于及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1.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隶属的层次,层次越高,其独立性也越强。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Ⅱ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建议,内部审计在组织上应该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从国外银行的经验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对董事会而非行政管理者负责,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自由的报告审计发现和评价,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好。而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建立起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只是作为内部稽核的重要力量向各级行长报告工作;即便是已经设立规范“三会”的银行,内部审计也往往是作为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对经营管理层负责,这就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的权限受到限制,内部审计工作所需的条件包括经费、必要的设备和办公条件及用车等没有真正得到保证,同时,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未得到保障和较好的解决,难以减少后顾之忧。

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人们意识到一个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会相互叠加放大,有的则相互抵消减少。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风险管理。因此,风险的考虑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出发,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管理起步比较晚,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管理者注重的是业绩,而忽视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只能根据管理者的好恶来取舍,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的驱动力。审计的层次低,因而在风险管理中作用小。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提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乃至整个银行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1.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现在内部审计观念陈旧,内部审计内容比较狭隘。随着内部审计执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内部审计的角色重新定位为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体系不合理,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建议,内部审计再组织上应该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从目前的经验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只是只对董事会负责,对其他非行政部门并没有履行其责任。因此可以再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自由地报告审计和评价,所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来说还算可以。而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为建立其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只是作为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只是作为内部稽核的重要力量仅仅向各级行长报告工作而已。即便有些银行已经设立了规范“三会”的规范。但内部审计仅仅只是作为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并不能发挥它的全部作用,其作用也可见一斑。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仅仅是对管理层负责,这就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的权限受到了一定限制,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须的条件:如经费、必要的设备、办公条件及用车等等一些条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证。因此,审计人员及其合法权益也未能得到保障和安全,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因此影响内部审计的应当发挥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和较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开展,对解决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麻烦都有巨大的帮助。

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商业银行内在的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机组成的部分,也是商业银行兼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制度及其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们国外的先进的内部审计经验与我们国家内部商业银行的现状相结合分别从:(1)更新内部审计理念,扩展内部审计范围;(2)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电子化,改进创新审计方法;(4)加快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规范及其内部审计人员,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从以上四点出来,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提高,早日与国外先进的体系接轨。

商业银行发展论文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发布的《20xx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xx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私人银行不仅需要强调“量身定制”和激发客户参与积极性,而且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私人银行顾问与专家团队,构建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开展差异化营销,才能为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搭建境外私人管理平台[OL]。http://www。caijing。com。cn/20xx—04—20/110697592。html。

[2]郑芳。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中资私人银行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3。

[3]于洋。理想的私人银行模式应该独立于商业银行之外[J]。银行家,20xx(7)。

商业银行起源与发展讲稿 篇5

承上启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与就业联系紧密,在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关注身边的与商业银行相关的经济事件。

第一章商业银行导论

商业银行不是只面向商业企业的银行,是有历史发展的。考虑商业银行的名称由来?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原始状态

1.古巴比伦的“里吉比”银行和寺庙进行对外放款 2.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进行货币兑换 3.公元前200年的罗马出现货币兑换、信贷和信托业务 4.近代银行业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贡多拉、国际贸易、银行是货币的交通工具、世界上拥有现金最多的地方。

意大利锡耶纳牧山银行(博物馆)1472年 500多年历史 5.Banco bank和bankruptcy的来源

“银行”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Banco”,意思是“长板凳”。

中世纪时,由于各国贸易的需要,出现了专门为别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货币的人,这些人都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于是他们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坐长板凳的人”。他们就是最早的银行家。

犹太银行家:罗思柴尔德家族,出生于法兰克福的贫民窟,经营古钱币交易生活。结识了黑森州统领黑森公爵。法国人拿破仑统一欧洲计划,直到莱比锡战役失败,8年银行家的坚守成就了金融帝国。

银行的重要作用:配置资金

银行经营不善,人们就把长板凳给砸了。这就叫破产(bankruptcy~crush)“ 什么是银行? ”银行是一家以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一般认为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171年威尼斯银行。

意大利是世界银行业的摇篮,出现了实力雄厚的美第齐家族。

二、早期银行业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发展

商人携带货币从事交易,委托他人保管,出现货币兑换业。存储、汇兑,以高利贷进行贷款。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原因

封建时期的银行贷款利率高,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二)产生的两条途径

由旧高利贷的银行转变而来(多为私人经营或合伙经营);西欧,金匠银行家,黄金作为货币交给金匠保管,出具收据给人们—— 放贷,形成部分准备金体系。

不是所有的高利贷银行愿意妥协,所以产生的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当时只发放工商企业的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一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

(三)商业银行产生的标志 1694年英格兰银行--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商业银行。

四、我国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南北朝的典当业

唐朝的“飞钱”: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

北宋的交子,在宋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具有高利贷性质及无利息存款业务的钱庄与票号。

明清时期的当铺、钱庄

(二)第一家具有近代特征的银行

上海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清朝(光绪23年,盛宣怀、官商合股)成立。

(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户部银行(1905)、交通银行(1907)、浙江兴业银行等

辛亥革命后:票号退出、钱庄倒闭、民族资本。银行兴起(南四行、北四行)

(四)国民党统治时期

“四行二局一库”及一些民族资本银行

五、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发展

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

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

金融业务与工具的不断创新

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

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

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作用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一)、含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代收代付业务、代缴水电费、代发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法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二)、性质:

1、商业银行是企业:均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自负盈亏、自求发展。

2、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经营货币资金、充当金融媒介

经营对象:货币和货币资本;

经营内容:货币收付、借贷及与货币运动相关服务;

对社会影响:大; 责任范围:整个社会。

3、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

业务经营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涵盖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成为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是综合型、全能型的金融机构;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基础和途径。只有商业银行才可以吸收各种类型的活期存款,最大的区别。其他的金融企业包括一般的银行机构,如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等银行类的金融企业,还有非银行类的金融企业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集团。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二、商业银行的作用

基础业务---存款、贷款、汇款

商业银行还开办了新业务,如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理财业务、租赁业务、担保业务、银行卡业务等。这些新业务为银行客户提供了新的服务,也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财源。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信用中介——最基本,可以吸收各种活期存款。像大的蓄水池,注水孔——储户将钱存进去;出水孔——储户提款和贷款者贷款。不断的注水和出水,总有一部分水存留,也就是商业银行的稳定的资金余额,可以开办一些业务,如发放长期贷款和投资业务。购买政府债券,所有权不发生变化。但是买股票时所有权是变化的,获得了股份。

1.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

2.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扩大社会资本总量,加速经济增长;

3.将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购买政府债券。

在资金的闲置者和需求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所有权不变。

(二)支付中介

1.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

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资金划拨,承兑债券。

2.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可以刷卡。

(三)信用创造

1.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的职能基础之上产生的。2.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由于吸收存款,可以发放贷款,仍然是通过账户划拨,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存款 贷款 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会受到原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和自身现金准备金率、贷款兑现率、贷款需求的要求。

(四)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对财富的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如信托、租赁、咨询、经纪人业务及国际业务等,并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也就有了“金融百货公司”的称呼。代理保险公司进行买卖,给证券公司提供额度的业务。分页经营和混业经营,不断发展的行业。

企业信用调查要求,资产管理,电子显示板显示利率外汇,是一种信息发布的服务。有间接的效益。计算机网络使金融服务拓宽,竞争使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西方三米线限制,保护 隐私,综合性柜台办理业务,取号服务,以人为本。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名称:美国国力银行、州立银行,建设银行等,很少出现商业银行字样。股份制银行业不出现,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组织形式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都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公平竞争,安全稳健,效率至上,规模适度。太大容易金融垄断,太小成本太大。设置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需要和考虑的因素:

1.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必须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前提。2.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必须以效率为原则。3.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受到银行规模的影响。

4.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受到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分为

(1)外部组织形式: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2)内部组织结构:一个银行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系统。

一、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一)单一银行制 1.含义

---指不设立分行,全部业务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商业银行独自进行的一种银行组织形式。主要集中在美国。因为美国有50个州的联邦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各州发展极不均衡,不允许跨洲设立机构,只能成立单一银行制。2.优点

1.可以限制银行业的兼并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规模较小。

2.有利于协调当地银行与当地方政府的关系,使银行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3.由于单一银行制富于独立性和自主性,内部层次较少,因而其业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大,管理起来也较容易。

缺点:风险难以分散,风险大。不易获得规模收益。资金调剂范围不如总分行制宽广。

二)分行制(总分行制)1.含义

---实行这一制度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以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分支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遵照总行的指示办理。

总分行制度起源于英国。以总行为中心的庞大金融网络。在法律允许下,可以在国外设立,除了柜台还可以是虚拟的,如自动取款机。

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分行制度。2.分支银行制优点

商业银行规模巨大,分支机构众多,便于银行拓展业务范围,降低经营风险。在总行与分行之间设立职位,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大幅度地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分支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十分方便。

易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铺设电子计算广泛开展金融服务,取得规模效益。只要在一家分支机构接受服务,其他的分支机构都产生关系,可以在其他分行接受同样的服务。

便于监管。只要监管总行。

3.分支银行制度缺点 容易加速垄断的形成。规模大,容易出现金融垄断。要求总行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实行这一制度的银行规模大,内部层次多,从而增加了银行管理的难度。分支机构能力较小。但就总体而言,分支行制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各国银行界的普遍认可,已成为当代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银行控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1.含义

---是指由少数大企业或大财团设立控股公司,再由控股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家商业银行。

2.银行控股公司类型 非银行性控股公司:是通过企业集团控制某一银行的主要股份组织起来的,该种类型的控股公司在持有一家银行股票的同时,还可以持有多家非银行企业的股票。

银行性控股公司:指大银行直接控制一个控股公司,并持有若干小银行的股份。3.评价

美国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优点:能够有效地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实力,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

缺点:容易引起金融权力过度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活力。资料:为什么持股公司会发展

当州严格限制或禁止分行制银行时,银行持股公司经常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替代组织形式。

银行持股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在1971年,这些控制银行的组织持有美国银行存款的一半以上。到1990年,他们控制了8700家银行,占该行业总资产的94%。银行持股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2.可以使用比其他非附属银行公司更高的杠杆率(债务资本对股权资本比率较高);

3.可以通过把一家企业的利润与同一公司的另一家企业的亏损相抵消获得税收好处;

4.可以通过非银行的企业进行跨州业务,而银行本身并不在一些州享有此种特权。

二、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按《公司法》组建的,它们的组织结构大致相仿。银行内部各部门及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系统。

组织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

其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一)决策系统

---主要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 1.股东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股本招募中购买银行发行的优先股票的投资者成为银行的优先股东,购买银行发行的普通股票的投资者成为银行的普通股东。

股东大会的主要内容和权限: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并决定有关的报酬事项; 审议批准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方针和对各种重大议案进行表决; 修改公司章程等。2.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决策机构,代表股东大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对股东大会负责。

董事会具有权力:确定银行的经营决策,董事会有权任免银行管理人员

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监督

(二)执行系统

由总经理(行长)和副总经理(副行长)及其领导的各业务部门组成。1.总经理(行长)是商业银行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总经理(行长)的主要职权是执行董事会的决议,组织领导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2.在总经理(行长)的领导下,商业银行还要设置若干个业务、职能部门及部门经理。

(三)监督系统

商业银行的监督系统由监事会和稽核部门组成。1.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股东大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进行监督。

2.稽核部门是董事会或管理层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其职责是维护银行资产的完整和资金的有效营运,对银行的管理与经营服务质量进行独立的评估。

(四)商业银行的管理系统的组成 1.全面管理 2.财务管理 3.人事管理 4.经营管理

5.市场营销管理

第四节 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一、为什么要监管银行

1.储户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倒闭的社会和经济后果非常严重。

占领华尔街

2、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3、银行的综合化发展使其与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有利于对金融危机的防范。银行监管机构好比警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打击违法行为,维护金融秩序,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动荡。

银行监管机构不同于警察的地方:一个交通事故可能因追尾影响一些车辆,但一家银行出问题,则可能波及整个金融市场。

二、政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内容

(一)谨慎原则——“CAMEL”原则 1.骆驼评级体系主要内容 资本Capital :资本充足率,最重要的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资产Asset :资产的规模、结构

管理Management :管理者的能力

收益Earning :盈利能力

清偿能力Liquidity :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需求的能力。

(二)、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银行业的准入

银行资本的充足性

银行的清偿能力

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

贷款的集中程度

三、存款保险制度

(一)产生与成立的宗旨

1.1933年以前存款保险制度的萌芽阶段。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美国共有9108家银行倒闭。2.1933年建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1933年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中的第12B款创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向商业银行提供存款保险;

1934年 联邦储蓄与贷款协会保险公司 负责为储蓄与贷款协会办理保险; 1970年全美信用合作股份保险基金 负责向信用合作社提供存款保险的,形成了比较系统、复杂的存款保险网络;

到了1986年,99%的美国商业银行加入联邦存款保险体系。3.成立的宗旨:重树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存款额的大小和一定的保险费率缴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投保银行经营破产或发生支付困难时,存款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增强了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同时也刺激了商业银行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二)目前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

政府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

政府与银行联合成立存款保险机构;

银行出资自己成立存款保险机构。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

缺陷一:道德风险

缺陷二:固定同一费率制

四、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监管机构: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监管职能。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为银行监管的主管机关。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成为银行监督管理机构。本章案例

金融案例风险为本的监管 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经验.doc 本章复习题:

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认识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

3.银行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为什么发展迅速? 4.分析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理由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6.如何评价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模式?怎样看待现行的监管法规?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第一节

银行资本的性质与作用

一、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违约的潜在可能性、信用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银行借款人或者交易对象信用等级下降使银行持有的资产贬值也属于信用风险。银行的所有业务都有可能面临着信用风险。

2.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化使银行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的损失。

3、汇率的变动使银行持有的资产或者负债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动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持有外币资产的银行会面临汇率风险。

4、经营风险: 银行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的损失。

5、流动性风险:金融企业不能变现资产,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对客户提取现金支付能力不足。

商业银行掌握得可以用于即期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其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

结论:保持一定规模的银行资本是规避风险的策略之一

专栏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四大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

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种体制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经营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经营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等事件。

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专栏2: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损失的 典型案例统计

1.巴林银行 1995年

交易员里森私自开立“88888”账户隐瞒投机日经指数期货亏损13亿美元。管理松懈,监督不利,有章不循。2.大和银行 1995年

交易员井口俊英从事3万笔未经授权的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的交易形成损失11亿美元。

越权违规,缺乏制衡,授权无度。3.三井住友银行 1996年

交易员滨中泰男从事投机铜的期货交易造成亏损 40亿美元。

违规操作,监控不利,忽视管理。4.法国兴业银行的悲剧

2008年1月23日,法国兴业银行宣称,其内部一名交易员利用漏洞买卖期货,令公司损失71.4亿美元,案件金额之高十分罕见。其他相关事件

1、德国MGRM集团期货投资案:1994年1月,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资产;

2、美国橘郡破产事件: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

3、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案:1995年9月,因为交易员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大和银行1/7的资产; 4、1991年巴基斯坦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洗钱和欺诈活动给存款人和债权人造成的100多亿美元的损失。专栏3:巴林银行倒闭案

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老牌的、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是倒在一个年仅28岁的里森手里。里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里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

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里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案例解读:

1、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让利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2、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据说,利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的娇子,是年轻有为的代表,但正是这些头脑灵活、锐气十足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和奖金,变得贪婪无比,投身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重要的,但制度更重要。在中国也曾经多次发生因为操作风险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损失的案例。如:

2001年,中国银行开平支行交易及管理人员余振东等人从事外汇买卖、账外贷款、盗用联行资金等方式造成银行损失4.8亿美元。主要原因超权越权,违规违法,作假藏真,监控失灵。

2005年中国银行河松街分理处负责人高山内外勾结,私自开出假票据,私自挪用客户的存款,使银行形成损失10亿人民币。主要原因内外勾结,违规违法,监控失灵。

二、银行资本功能 巴林银行:

1995年年初,尼克·利森因炒日本股票指数期货使得亏了13亿美元。日本大和银行:

1995年9月26日宣布,该行纽约分行一位高级交易员井口俊英通过做假账的方式,在过去11年间造成的亏损达11亿美元之多。(每天平均亏损40万~50万美元)结果不同:

利森亏损的13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的老本,所以巴林银行只得破产倒闭; 而井口俊英亏损的11亿美元才相当于大和银行资本金的1/7--1/8,所以该行董事长、行长十分有把握地宣布,大和银行的生存绝无问题。(但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的沉重。18家机构全部驱除并罚款3.4亿美元的)资本的功能:吸收意外损失,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1.损失的缓冲器,吸收经营亏损,保证正常经营。2.银行正常经营的启动资金。

3.显示银行实力,维持市场信心。

4.为银行扩张和新业务、新计划拓展提供资金。

5.适应监管当局的需要,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银行资本功能也可以归纳为: 1.营业功能

---是指银行的设立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资本金是银行开展业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2.保护功能

---是指银行资本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客户资金免受损失,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银行的安全。3.管理功能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篇6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农户小额信贷不能完全适应农户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和改革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瓶颈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传统客户的流失。在许多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企业的挑战,生存空间在骤然缩减。有许多由农村商业银行扶持成长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受规模限制,农商行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尽管这些企业仍然与农村商业银行保持着一定的业务联系,但是更多地求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很多地方的农商行因此失去了跟随发展的机会。

(二)政策负担与权利缺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国家支农、扶农的义务,但国家至今并没有按照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和支农份额的多少制订出相关扶持政策,农村商业银行更是失去了农村信用社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政策优惠。在监管政策上,农村商业银行又因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各项准备等计提必须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执行,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两者监管指标之间,始终依照从紧、从高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在跨区机构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县域以下,而对于县级以上的城市,则基本将原先的农村金融机构排除在外。这种政策安排,使得像原本有很强生机活力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使得其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应该享受的权利两头落空。

(三)法人治理结构虚化。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按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现代银行治理体系,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例如,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原则,银行的管理者应当由股东任命,然而目前农商行高管的任命权有相当部分掌握在省联社手中。董事长候选人产生方式按《公司法》规定由董事会提名,但省联社拥有提名权;董事长和行长可以由省联社提名,而且即使按章程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也需报省联社核准同意。这种安排与真正的现代银行法人治理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它这不仅导致了农商行经营自主权的缺损,也不利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安排。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方面,目前更多地是依据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于农商行的特殊性考虑不足。例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主要以传统信贷业务为盈利途径,盈余公积的增长始终没有信贷规模的增长来得快,而目前监管当局为推进巴塞尔协议Ⅱ监管指标,明确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10%以上,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受到的资本监管约束越来越严重。

二、期待“给力”:农村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 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困局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原因导致的法人治理不完善、人力资本不足、经营经验缺乏等等,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政策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中国设立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原因在于普通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然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推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必然会带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当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农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非常之小且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应该选择哪种模式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乃至农村本身不断缩小蜕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往何处去?

在城市与农村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很多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大大弱化,它们所更需要的是对其第二、三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股份制银行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不仅在挤压着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而且事实上也是对后者职能的一种替代。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以往那种试图将城市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明确划分开来并让其各司其职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步弱化,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它能够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在这一体系之中,传统的农业金融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原有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金融需求,需要特定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不应该是计划指定的,应该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选择的结果,这样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具有足够的弹性与活力。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时,必须要从上述视角出发,着眼于如何促使它们顺利地融入这一多层次金融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一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允许股权适当集中,形成相对控股股东,以提高股东的利益相关性,为其提供治理激励。其二是正确处理省级信用联社与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明确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对银行董事会的高层人事任免权,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享有完整的经营自主权。

(二)在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质的前提下,通过政策的支持和优惠,鼓励和引导其服务三农。政府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某些具有政策性的金融业务时,应当以独立项目的方式采用规范的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明晰其成本收益,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经济补偿。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同时也可以促进政策性金融业务效率的提高。

(三)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放宽准入条件。目前的监管安排一方面过于注重农商行的农村身份,与其目前面临的市场和经营状况存在错位,严重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又忽视了农商行作为中小银行的特殊性,使其在与大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根据农商行的自身特点与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监管规则。长远来看,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应当以规模、产权制度、业务性质等角度而不是“城乡户籍”身份作为出发点,以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体系发展趋势。

(四)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建设公平竞争环境。跨区域经营不仅是农村商业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有利于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和地域性系统风险的降低。因此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应当从支持、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并且帮助其解决由此产生的经营资源不足和风险防范问题。与此同时,全国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面对中小银行的资金清算与汇兑系统,是跨区域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公平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措施,需要加以高度重视。

(五)为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创造条件。资本金不足是当前困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资本金不足,不仅限制了农商行业务规模的扩张,推高了贷款集中度,增加金融风险,也阻断了农商行与长期企业客户共同发展的进程。农商行上市不仅可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规范其经营活动,提高其管理效能。长期来看,上市也是农村商业银行转变身份,加入全国性金融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从建设与完善多层次综合金融体系的高度来看待农商行的上市问题,积极地加以扶持和鼓励。

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

1“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重要性

伴随互联网与大数据快速普及应用,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速度也越来越快, 互联网环境下, 传统产业也已经找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还处于“互联网+”模式初步发展阶段, 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等各方共同努力实践与创新, 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与金融行业关注的热点。针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展开深入研究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原因是:首先, 通过对比“互联网+”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所表现的新特点、更强的生命力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指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互联网化不单纯是未来的蓝图, 更是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更有效率、更低成本、更有效控制风险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经济环境下, 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已经缺乏效率, 应该由更具有效率的“互联网+”模式下发展。其次, 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研究, 针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 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更可以促进“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阻碍

2.1 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模式的认识不足

伴随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发展, 自2015年3月在政府两会工作报告上率先提出“互联网+”行动规划的制定, 此规划旨在促进物联网、移动互联及云计算等同现代生产、制造与服务行业有效融合, 充分调动起互联网针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及集成方面的效用。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视角来看, 阻碍商业银行发展变革首要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 一提到网络经济不应该只是想到提高利润, 而是要从思想上发生质的转变。针对商业银行具体发展而言, 更是要从全面提高思想认识, 但是就目前来讲商业银行大部分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了发展“互联网+”模式经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的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等因素使得他们对于“互联网+”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只是处于表面程度的认识, 因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认识上的不足使得他们认为“互联网+”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和传统风险管理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方面由于了解了“只言片语”的“互联网+”模式, 盲目的改革传统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推广, 跟风的心理使得其争先开展“互联网+”经营, 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并不了解“互联网+”模式下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

2.2 金融产品数据信息方面的风险管理问题

具体来讲, 现代化信息管理是当今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而“互联网+”模式下企业也是才开始实施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的, 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其现代化信息管理的覆盖范围和应用效果不佳。虽然采用了这种管理方式, 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健全且完整的管理体系, 很多操作并不是很规范, 造成管理功能较为单一, 对商品仅仅进行简单的处理, 而没有实现对信息的管理。其很多管理人员的信息观念不足, 没有形成信息管理意识, 同时相关专业知识不够高, 不能很好地操控计算机、网络等对商品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录。由于现今“互联网+”发展规模较大, 金融产品种类繁多, 如果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管理,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加大成本的支出, 并且提高错误产生的概率, 大大降低了经营效率, 很容易造成货物储存记录和信息的丢失, 并不能正确地遵守客户要求造成数据仓库一片混乱, 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并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大幅下降。

2.3 缺少“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

可以说在企业的发展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才资源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后续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往往较为缺乏的是专业性质的技术人才以及综合能力符合人才, 而这些人才正是企业能够壮大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就目前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方面还比较匮乏。一方面拥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人员对“互联网+”的内容并不了解, 而对开展“互联网+”经营比较精通人才又对银行风险管理环节不甚了解, 因而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及风险管理人员也只能是“隔岸相望”, 而且据相关调查我国有四成的银行对于技术型的人才比较缺乏, 而有将近八成的企业对开发“互联网+”及规避“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的相关人才又比较缺乏, 而究其背后原因在于我国的培训机构针对“互联网+”的相关培训还比较少, 同时银行也没有在内部建立完整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3“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途径

3.1 确立先进的互联网营销理念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整体对“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的问题要想促进商业银行“互联网+”模式的真正发展就要提高银行管理层对“互联网+”模式下相关风险的认识, 进而确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从商业银行的领导者来讲, 作为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者, 必须要在了解透彻“互联网+”模式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互联网+”模式下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深层次认识, 对比较成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培养自身对于企业发展“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危机意识, 以及培养自己对“互联网+商业银行”的发展远见, 从自身角度对发展与发展风险进行认识上的最大化提高, 在此基础上确立出比较先进的“互联网+”模式下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同时还要在银行内部进行对“互联网+”及其风险的大力宣传, 对银行管理层要着重灌输与教育, 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氛围。同时还要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互联网+”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3.2 构建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 强化对产品风险管理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 不难看到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传统互联企业威胁逐渐加大, 为了更好应对该挑战, 商业银行务必做出改革,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研发符合时代背景与满足客户需求金融产品。实际上, 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推行金融产品并不在少数, 但该产品风险管理问题上却让人大跌眼镜。对于上述中金融产品数据信息方面的问题来讲, 促进其发展的解决对策应该是加强自身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 做好相关产品风险管控。从加强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来讲, 具体来讲商业银行要将内外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建设作为推行金融产品的基础, 要创建银行统一金融产品目录及仓库, 同时还要针对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做对比分析, 在建设过程中既要结合商业银行的不同经营以及产品特点, 又要考虑到数据库的基础用途, 在数据库的建设上要严格遵循“科学”、“合理”以及“实效”的三项原则。在产品更新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和准确, 更新信息与实际的金融产品相对应, 突出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优势, 从整体上做好金融产品风险管理。

3.3 全面升级征信体系

搭建多边平台同时借助第三方平台全面升级客户征信数据库, 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进行延展与细化, 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变革。征信活动为商业银行对投入市场交易活动中个人或企业信用情况加以调查与评估风险管理手段, 信用评级为其核心量化产物。传统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手段和穆迪、标普等专业化评级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数据信息采集与积累为导致差距主要原因。因为数据数量限制致使企业客户的评级结果趋势性与稳定性还不及个人明显。在“互联网+”背景下, 急需商业银行同外界平台数据库有机融合, 构建多边平台形式, 凭借互联网科技引擎将数据边界打破, 采集与深挖互联网当中企业与个人交易情况、行为习惯等内容同时将这些信息补充先前征信数据库当中, 就可以实现从多角度对比采集来的数据信息, 并互相验证与识别, 做不同形式数据转化与融合, 进一步实现跨区、跨平台与跨业务, 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信息共享互联, 丰富与提升数据库准确性与全面性。丰富数据基础加上评级模型能够让模型更加清晰的分层, 使模型驱动因子变得更加合理, 对主标尺更为细致划分, 从而有效提高模型区分度、准确性与表现力, 使各个业务单元运用模型时更加有信心, 同时主动性与自觉性也得到有效增强。而且回馈效应还使得模型对风险具有更高灵敏度与前瞻性, 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总体水平。

3.4 加大对“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针对上述中商业银行缺乏“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问题来讲, 最好的对策应该是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具体来讲, 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和学校进行合作, 可以通过与相关的高校签订实习合同, 提供给即将毕业的高校生来企业实习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向高校宣传企业, 为后续“互联网+”模式下风险管理人才的顺利招聘予以保证。还可以在学校进行专项人才的培养, 与学校达成共识在商务课程中加入“互联网+”及该模式下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 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可以最大化的为商业银行未来“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商业银行也不能完全将培养电子相关人才的重担交给学校, 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在职员工可以开设定期的培训班, 聘请经验丰富的讲师来进行授课, 同时还可以在培训完成之后进行技能检测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的实现对有关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 我国的网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门户网站、BBS到微博、微信, 互联网正在发生着巨变, 互联网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互联网+”模式则是作为网络经济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 当前“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青睐, 同时该模式运行也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和规范, 冲击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企业经营者思想和理念产生影响。现代“互联网+”模式被结合到企业经营中已经越来越普及, 成功的应用“互联网+”模式不仅能让企业经营效率更高, 还可以带给企业较大的经营利润。因此从以上方面来讲对于“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深入了解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理论上理解的不够透彻、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具体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钻研, 能够更好的把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4, (01) :109-112.

[2]梁慧.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J].统计与管理, 2014, (01) :59.

[3]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 2014, (10) :21-28.

[4]陆岷峰, 虞鹏飞.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的创新驱动力[J].南都学坛, 2015, (03) :102-108.

浅析商业银行及其业务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货币制度、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57-01

一、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 很多人每天都经过银行,每天都要跟银行打交道,那什么是银行呢?银行是以吸收存款作为它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作为主要的资金运用,它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金融机构是被称之为银行的。如果一个金融机构不同时具备着两个特征,那么它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的产生实际上和货币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之前,货币制度是不统一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货币铸造机构一个地方的货币和另一个地方的货币,它们的成色、重量、交换价值都是不一样的。但不同的地方需要进行商品的流通,进行货币的交换产生了新的行业——货币兑换业。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在集市贸易的时候,外地来的商人把他们带来各个地方的货币换成本地货币,在当地进行交易。货币兑换时间长了,很多商人对货币兑换商产生一种信用,会把买卖之外多余的货币委托给货币兑换商,这样货币兑换商就派生出一项业务

货币保管业务。货币保管业务从事时间长了,货币兑换商发现这么个现象——来委托保管货币的和来提取货币的之间有个差额,这个差额不仅存在而且相当稳定,货币兑换商就把这个差额拿出去放高利贷,得到高额的利息收入后,货币兑换商从事货币保管业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使得货币保管业务发生了三个特殊变化,分别是由原来保管要承担责任和风险所收取的保管费用变化成给委托货币保管者的存款利息,由原来的货币全额准备提款额变化成部分准备提款额,由原来的保管凭证演变成一种支付手段。当三个转变出现的时候,银行的锥形就形成了。但这个时候的银行不是现代银行,而是高利贷银行或者古代银行。

2 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的产生,英格兰银行以股份制的方式建立起来,50%的股份由当时的英国官方持有,50%通过民间方法股票筹集资金。英格兰银行建立以后打击了高利贷,以往的高利贷一行不断降低放款利率,逐渐地改造成现代银行,但这种现代银行相对比较少,大部分的银行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建立起来。股份制方式被称之为资本主义原则,即按资分配。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有两种,英国式的融通短期资金的传统和德国式的综合银行传统。首先产生的是英国式的融通短期资金,早期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都是短期融资,不提供长期融资业务。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银行存款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存取比较频繁,而且存款的数额是不银行可以左右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想办法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在资金运用方面就要非常小心,只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这短期商业性贷款的主要方式是贴现、押汇,贴现和押汇都是与票据有关的,这也就产生了商业票据。早期的商业票据是一种真实票据,是以商品交易作为基础而产生的票据。这种票据一般来说,是因为商品的赊销赊购,买方开出票据给卖方的叫做期票,卖方开出票据给买方的叫汇票。票据提供的期限都比较短,票据所提供的融资都是短期的,由于早期的银行主要从事这种商业性贷款,锁业我们把这种银行称之为商业银行。

3 第二种是德国式的综合银行传统,如果说英国式的融通短期资金的传统形成的是专门的商业银行,那么德国式的综合银行传统就带来了另一种银行发展模式。德国出现综合银行的传统是和德国的历史有关,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时候已经面临着英国、法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利的竞争。德国要应对这种挑战需要大银行、大工业,但它的资本市场不像因果建立比较早,早期的英国形成融通短期资金的传统,一方面是银红从自己本身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的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发行股票、债券,只有在短期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向银行贷款。而在德国的企业需要做大需要银行,银行需要做大需要企业,德国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成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通常是以银行资本的形式出现,掌握金融资本的少数个人和集团被称为金融寡头。德国由于出现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所以在德国最早出现了垄断的形式。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出现了综合银行这样的传统,银行不仅提供短期资金还提供长期资金,不仅提供银行业务还提供资本市场业务,这就是所谓投资银行业务。综合银行的产生很快就在欧洲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成了大家效仿的一种银行发展模式,走出欧洲到了北美、亚洲。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 中国自己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建立使效仿了英格兰银行。在中国通商银行办成之前,实际上还有人更早就提出来建银行,太平天国的洪仁轩,1859年的《资政新篇》。到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中国当时大大小小有几百家银行,有相当一大部分银行都集中在上海,所以当时上海被称为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是中央银行,还承担各种商业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在1979年后,恢复了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另外把中国银行从原来一家专门做外汇结算业务的专业性银行也变成也已做存贷款业务的银行。所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四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198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1月1日起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7年交通银行的改建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从那之后,中国的银行体系开始不断地完善壮大。

2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银行。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派生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商业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各种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的机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转帐和支票流通。商业银行以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存款贷不出去,就谈不上创造,因为有贷款才派生存款;相反,如果归还贷款,就会相应地收缩派生存款。收缩程度与派生程度相一致。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吸收存款在其经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作为特殊银行,首先在经营性质和经营目标上,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讲求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不受政府行政干预。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趋势浅析》曹燕《经营管理者》2011,8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林才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刘哲《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9

[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思考》张莉萍,霍学喜《经济特区》2007,10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方法论文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部队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