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精选12篇)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

一、地方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一)学科专业定位偏离教育部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说明土地资源管理并非纯管理学学科,而是兼有工学学科的性质。但由于受学科背景、师资条件等限制,学校学科定位偏离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来面目,出现了文科化的倾向,主要是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土地问题,导致专业发展方向偏离正常轨道。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学分及教学大纲均未全国统一的背景下,基于国家土地资源专业课程设置规范及学校课程教学设置要求,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专业衍生和就业渠道来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但受办学资源,尤其是师资条件的影响,使得涉及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以及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课程设置不足,特别是技术类课程如平面制图与设计、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反映土地科学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也未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三)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目前,高新技术在土地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整治、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然建设了实验室,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缺乏等原因,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课堂实际操作时间有限、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目前,学校土地管理专业有在校学生200余名,而专业教师仅6名,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有待补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竞争加剧,优秀师资的引进难度增大;同时,由于学校不尽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部分教师不够重视教学工作,缺乏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五)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落后由于学校开设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依托经济学专业设立,所以在学科体系构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经济学方面的特点。但从学科体系建设层面讲,由于长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造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仅有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硕士或博士层次教育也未纳入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实践

“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是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将工程类学科教学模式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发展是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体系工科化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培养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侧重土地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工科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测量、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设置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互补共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模块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4.1%,学科课程必修学分占21.5%,专业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仅占19.3%,实践及毕业设计学分占25.1%。所有必修课程中,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力度较弱。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技能的认知和运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在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大计算机类、测绘类、制图类、数学类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使课程和学分设置由重“管理”向“工管结合”转变。

(三)设置管理理论学习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运用水平。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教师“教”的环节的软、硬件的配置,忽视学生“学”的环节的软、硬件配置;同时,单一的课程实验教学只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不能适应如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项目的需要。

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在教学考核环节应注重土地管理热点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工管结合,将技术资源和高素质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科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督,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系统的讲述为主,学生没有从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式的探究。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完成修习学分的任务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的运用,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接受、记忆、理解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教学情景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创设思考情景,通过案例设计来串联各个知识点,通过专题设计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归纳,赋教学以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通过研究型教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将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传授-接受模式与问题-发现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三、结束语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在我国,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1983年对外经贸大学开办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 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据高等教育司统计,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约有500多所, 约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才市场的需求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 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于人才供应方高等院校来说, 只关注于培养规模的扩大, 而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却没有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以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 导致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这种尴尬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教育上, 也关系到我国的大学教育如何与时俱进, 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际, 2011年底教育部启动了“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具体内容包括三项: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该计划已在全国120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及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开展, 其中创业项目的完成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充分运用,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个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 也在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对2012级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 以达到充分运用工科院校优势, 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困扰。

目前, 多数高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管理人才上, 但是定位为通才型还是专才型, 还有层次高低的问题, 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一些企业高管人员做了访谈, 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专才, 像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一样有所专长, 而不是各个岗位都能去但不精的通才;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 因为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各职能协调的能力;有的认为:国内MBA教育已越来越普遍, EMBA教育也越来越盛行, 他们才是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定位为培养基层的管理人才比较合适。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困扰, 因为不同的定位必然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

(二) 专业设置背景导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 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和图书档案学类等五个一级学科。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 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 导致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专业特色不明显。从知识结构上看, 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 但彰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比较空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知识面广而不精的现象, 这也是国内该学科共有的困惑。南京工业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四个本科专业, 其中三个本科专业都是由原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分出来的, 专业更加细化, 那么如何使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鲜明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三)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紧密。

工商管理作为应用学科, 要能够做到顶天立地, 要有理论指导, 更要接触企业, 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管理工作, 因此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环节很重要, 实践环节一般由课程设计、实验课和实习组成, 但由于前几年的扩招, 学生数量增多, 专业实习很难安排到具体的企业中去, 即使安排到企业里, 现在的企业各项事务处理工作非常复杂, 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 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 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 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 因此, 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鉴于此, 有的学校由学生自己解决, 采取放羊式, 实习效果难以保障。南京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有2个, 一个是三年级上学期为期3周的认识实习, 以前是联系企业高管到学校做讲座、带领学生到几个企业参观, 感性认识企业管理活动;另一个是四年级下学期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具体在一个企业里深入实践。因为学生人数多, 集中找相应的企业比较困难, 近期的实习除了安排讲座, 基本上以分散实习 (学生自己找单位) 为主了, 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的结合不紧密。

三、解决对策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大背景下,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 企业经营的环境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国的经济管理范式也应逐渐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我国企业急需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了解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具有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而MBA和EMBA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在职人员, 资源有一定局限性, 鉴于我国的国情,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培养必不可少。至于通才和专才的问题, 笔者认为, 工商管理的所谓“通才”正是其“专才”的表现, 是任何其他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复合型或者说综合性人才是当今企业管理急需的人才。至于高级人才和基层人才之争意义并不大, 从基层做起不代表成为不了高级人才。因此,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企业管理综合型人才。

(二)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这项改革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也决定专业特色是否突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 将产业背景融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 领会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将创新与创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具体改革内容:

1、突出专业特色, 精选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参照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指委组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的工商管理专业13门核心课程: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创业管理、公司理财、项目管理, 只做了一些小的调整, 个别的课程名称有所区别, 但核心内容均包括。

2、为了凸显工商管理的专业特色, 在专业必修课上设置了现代企业组织设计、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管理沟通、质量管理与认证、技术经济学、社会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计做了充分的调研, 比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以前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 但是这门课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重要, 试想, 一个企业管理者, 他可以不自己做报表, 但会看报表, 从报表的数据中可分析出企业的运营状况的能力必须具备, 因此把它调整为必修课程。

3、结合工科院校特色, 增加有行业背景的选修课, 与工科专业合作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南京工业大学是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而成, 有大化工和大建筑的行业背景。工商管理的学生最终大部分是做企业管理企业都是在某一个具体的行业里, 因此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非常重要, 我们设置了很多工科的选修课, 必须修得6个学分才符合要求, 这也是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之一。 (2)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三个很好的平台:一是省科技厅下设的江苏省科技协会;二是2010年申请成功的国家知识产权培训 (江苏) 基地;三是紫金呼叫中心, 是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 由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牵头组织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共同发起成立的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现已建成涵盖各类领域的专家数据库和覆盖众多行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数据库。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设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 最大限度地做到跟企业的需求、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接轨。 (3) 与化工学院合作, 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 设置化工企业管理专业方向, 对化工学院三四年级选择化工企业管理的学生进行培养, 为大化工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 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实践性环节是提高在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 针对以前实践环节的薄弱, 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提高实习环节的质量。一方面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训课程, 如《ERP沙盘推演》、《产业链全景仿真模拟沙盘实训》, 在学校的支持下, 购置了相应的软件, 建立新的沙盘实验室, 让学生利用物理沙盘和软件在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经营的状况, 增加对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 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举行的ERP沙盘竞赛, 增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 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 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好的培养模式要靠好的师资队伍来实现, 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成为教改的重要一环。鼓励教师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也积极派出专业教师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 开阔教师的视野, 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知识, 跟国内同行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 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摘要: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本文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分析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工科院校,培养计划,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http://www.docin.com/p-283746068.ht ml.

[2]余鑫, 李菊容.中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 2006.12.113.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课程设置改革;优势专业;就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下简称“资规”)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该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较大,该专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仅1999年全国就有32个高等院校设置了此专业,到2006年底,全国有125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该专业。但是,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在广西某高校几年的办学实践和学生的就业压力表明,“资规”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几乎所有高校都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以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专门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使专业能健康和持续发展。

一、广西某高校原课程设置的存在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和结构不合理,专业方向不明确。广西某高校2002年开设“资规”专业,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专业设立之初没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借鉴当时为数不多的具有该专业学校的经验,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基本上沿用同样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其课程体系几乎涵盖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管理学、规划学和资源学等自然地理领域和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领域。该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地理科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评价与管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生态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生态环境规划)、规划学科(区域分析与规划、城乡规划原理、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科学(土地评价与管理、管理学原理)为主干课程,并简单地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学生根本不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眉目繁多的课程,也很难从中筛选自己喜爱的方向。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据学生们反映,课程所学的内容听起来都对,理论性较强;但是,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这种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为缺乏案例性,实际操作、练习、实验的教学内容少,有的同学四年没有进过一次实验室,实践实习课程也主要停留在认识阶段,课程定位很难与区域经济相联系,不符合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

二、课程设置改革的几个亮点

自2005年以来,该校组织教师对“资规”专业课程体系先后两次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坚持课程设置要依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来自行业企业、来自社会实践、来自职业岗位,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和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呈现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亮点。

(一)依托本校优势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为专业发展寻求合适定位

纵观目前“资规”专业所依托的平台(院、系),可以看出该专业所依托的平台是五花八门的,如地球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旅游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建筑系、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等。平台如此之多,而且各具特色,因此,绝不能沿用完全相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而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科优势、特色和基础(包括师资),对自己院校的专业进行重新定位,突出自己的强项,不盲目追随社会上的熱点。

地质专业是该校的强势专业,无论在学科领域或者社会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力量,即以依托学校的地质优势为主,以桂林旅游优势为辅,办一个具有地质兼有旅游特色的专业。所以该校把“资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土地、矿产、环境、水利、城乡建设等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评估机构、事务所等从事研究、规划、管理和评估工作。

(二)发掘实用性专业方向发展潜力,调整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其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复垦方向虽不是该校强势甚至现有专业,但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矿企业由于建设和生产及城市化进程大量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土地,土地复垦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而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正好符合这种要求。新农村建设给资规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为了适应社会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复垦专业人才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资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后,设置了土地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概论、水土保持工程学、土地整理学、土地复垦、地质环境修复与治理等相关课程。“资规”专业教师在参加相关培训同时,在参与社会项目的过程中,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条件,也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软件教学,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资规”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与技能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状况,必须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资源优势设计一套总体方案,构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此,资规专业设立了自然地理实习、测量实习、综合地质实习、土地复垦实习、土地整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旨在对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已破坏、拟破坏土地状况进行野外踏勘,掌握土地复垦工作方法,编写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在野外踏勘了解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土地整理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土地平整、灌排设施、道路等工程初步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应用软件的教学,许多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地图学与计算机制图、AutoCAD、资源信息系统、ArcGis和Arcview的应用。

三、结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要面向应用型、职业型发展,这是办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当前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须依托本校的优势专业,同时挖掘实用性专业的发展潜力,根据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和重视实践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毕华兴,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6-18.

作者简介:高崇辉(1979-),男,江苏镇江人,讲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专业教学和研究。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4

1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环境保护》课程旨在传授环境知识、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人才,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等等。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特点的限制。对于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对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理解力都较理科类高校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应用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端正。认为《环境保护》在应用型专业课程中无足轻重,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得施工就行了,而忽视了设计的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的学习,至于环境保护则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更是与工程设计者无关;同时,学生认为环境保护理论高深莫测,感到课程内容也枯燥无味等等。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讲授该课程的难度。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5

基于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仪器、经费、教师相对短缺的问题,提出一种既不需投入仪器、经费,又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新教学模式.实验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值得工科院校尝试、改进和推广.

作 者:吴福根 牟中飞 WU Fu-gen MU Zhong-fei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工科院校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6

一、课程特点和现状

硕士研究生已接受过系统的本科教育,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研究生培养是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以及在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使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负担某一工作的能力。因此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应避免“本科化”,不再是单纯地的讲授专业词汇以及逐字逐句翻译并讲解句子结构、语法等,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独立查找阅读本专业英文原版教材、著作、文献,以及提高科技英文交流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根据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专业英语为40学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较好的专业英语翻译、流畅地写作英文科技文章以及与同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其具体要求是:掌握本学科常用专业词汇与词组;能熟练阅读和理解本专业的英文资料,理解正确;能借助工具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汉英互译,译文通顺,能正确表达原意;了解科技论文的结构与各部分的特点,能用英文书写科技论文。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听懂和理解对方,同时还要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使对方听懂;其次此外,能看懂英文专业文献并能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书写研究成果并发表相关的专业学术论文。作者在加拿大游学多年回国后即承担担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有关工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的文章已有很多,作者结合自己多年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应用以及教学经验和在教学与教学改革中所做的一些研究,着重对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探索。

二、能力培养

1.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一般开设在一年级下期,这时研究生大多已进入课题选题的阶段,少数同学已确定课题并开始实验。这时,学生已接触了大量的英文文献。面对大量的科技文献,同学们需要改变常规的将英文文章逐句翻译成中文的做法。我们在课堂上讲解分析英文科教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同学通过学习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促进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专业英语语法和专业词汇是阅读和翻译的核心。我们通过介绍专业英语的特殊语法现象,剖析专业英语的词法、句法特征,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专业英语比较典型的特点是长句和从句多,句子结构复杂,词意变化较大,难以理解和准确翻译。有从句的句子一般比较长,从句有时存在多重嵌套,增加了阅读和理解分析的难度。硕士研究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分析复杂句子,灵活取舍词意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教学中选用英文原版科技论著为教材,在文章讲解的过程中介绍一些长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外,专业英语词汇的显著特点是词义多,词义灵活。因此,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单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和引申。要达到熟练阅读专业文献的要求,词汇量非常重要。对于研究生来说,英语的语法知识相对比较牢固和扎实,只要具备了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掌握了足够的专业词汇,熟练阅读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经过了十几年基础英语学习,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相对都还不错,但很多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仍然不敢开口说英语。产生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地侧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而忽视听、说、读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因此会造成学生的发音不准确,甚至认识的单词不会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朗读能力与准确翻译原文能力的训练,从矫正专业词汇的发音、纠正翻译中的错误着手,帮助学生扩大专业词汇量,巩固语法,熟悉专业术语,提高听、说、读、译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自信心,消除对晦涩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抵触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7

随着专业的美术院校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趋势持续升温, 一批综合类、工科类大学也在原有相关学科整合的基础上, 开始设立公共艺术专业。其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于2012年协调原有景观艺术、视觉传达专业, 整合绘画、雕塑的相应师资力量, 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 重点培养平面 (壁画) 方向和立体空间方向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空间造型类”课程是公共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其立体空间方向的主干课程。所以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科背景下以及现有的专业师资基础上, 对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空间造型类”课程的设置进行梳理, 能对公共艺术专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造型类”课程包括人物雕塑、浮雕造型、环境雕塑设计等。“空间造型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意识, 使学生能够掌握立体塑造的基本方法, 并能把相应课程的造型知识应用于城市景观、环境雕塑、装置艺术等公共艺术创作中去。因此设置作为与公共艺术有着天然“学缘”联系的“雕塑”课程, 就成为办好公共艺术专业的关键。

一、“人物雕塑”课程设置

“人物雕塑”课程是公共艺术主要的基础课程,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雕塑形体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人物雕塑课程学习, 能使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有所认识与基本把握, 培养学生良好的三维立体观察方法与整体意识, 并能掌握人物结构的基本造型与运动规律, 为以后的雕塑艺术探索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物雕塑”课程是本科第2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共有64课时, 3个学分。课时分配如表1。

“人物雕塑”课程教学方法:

(一) 任课教师根据此教学课时分配制定教学方案, 先结合PPT图片讲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 通过石膏教具向同学们讲解人体解剖知识和雕塑形体结构知识。

(二) 让学生临摹经典的石膏像, 通过对石膏像的临摹, 初步感受立体的人物塑像的制作过程, 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物雕塑, 尤其是肖像雕塑的形体关系。

(三)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人物头像的写生, 并亲自示范讲解头像写生的要领。

人物雕塑课安排在第2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在第1学年已经进行了各种基础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人物雕塑是所有立体造型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从以前二维的平面思维转换到三维立体的思维上来。该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掌握立体造型的各种结构知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用立体的观察方法看待事物。

人物雕塑课是所有“空间造型”课程的基础, 是立体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

二、“浮雕”课程设置

浮雕, 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和绘画一样有很强的叙事性但也有圆雕的表现性, 其独特的表现特质和丰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 在大型城市环境装饰中和壁画一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雕”是公共艺术学习不可缺少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训练学生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人物造型和结构, 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

“浮雕”课程是本科第2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共有48课时, 2个学分。课时分配如表2。

根据课程的总体要求, 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围绕该课程, 应有4—6小时的理论讲授, 并使用多媒体介绍相应的资料。然后安排相应的辅导时间和临摹写生的时间, 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教学方法:

(一) 结合PPT图片讲解浮雕的基本知识, 通过经典的作品图片向同学们讲解浮雕形态知识和浮雕制作基本技法知识。

(二) 让学生临摹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的临摹是学习浮雕技法和知识的最快途径, 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件临摹作品, 为接下来写生作技术铺垫。

(三) 辅导学生进行写生。写生是浮雕最难的步骤, 在写生中学生需要把立体的造型压缩成有层次的浮雕, 任课教师的辅导起着关键作用。

浮雕是雕塑的一种, 是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 并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所以浮雕课程要安排在人物雕塑的后面, 在经过圆雕的学习之后, 对立体造型压缩雕刻就会游刃有余。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 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 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 并只供一面观看。这样, 绘画的学习也成为浮雕课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

由于浮雕压缩的特性, 所占空间较小, 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成为公共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浮雕和人物雕塑课一起成为“环境艺术雕塑”课重要的造型技法先修课程。

三、“环境雕塑设计”课程设置

“环境雕塑设计”是公共艺术专业必修课程。环境雕塑注重雕塑、环境与人的关系协调, 不仅对雕塑本身的造型有高的要求, 而且要求雕塑能够和谐地介入所在的环境中, 与环境融为一体。环境雕塑在城市环境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是公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环境雕塑的设计规律, 可以为其他的学科打下基础。

“环境雕塑设计”课程是本科第4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共有48课时, 3个学分。课时分配如表3。

教学方法:

(一) 通过授课和幻灯演示等, 使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发展历史, 认识环境雕塑发展现状, 并举例说明环境雕塑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二) 教师指定主题, 让学生进行现场调研, 设计草图, 正确掌握环境雕塑的设计方法, 辅导学生应用常规材料和一定技能设计环境雕塑作品。

环境雕塑设计是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空间造型类课程的核心, 是公共艺术专业立体造型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 同时也是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与其他立体空间造型课不同, 环境雕塑课更注重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浮雕和人物雕塑注重的是技法, 环境雕塑注重的是怎么把立体造型介入到公共空间中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有环境艺术专业, 在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环境艺术和软件等相关课程, 这样更容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中。

四、“材料与工艺”课程设置

严格的说, 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不属于空间造型类课程, 而是公共艺术设计两个方向的基础课程。但是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的载体, 材料和空间造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就把它归类到“空间造型类”课程里来讨论。

“材料与工艺”课程主要讲授各种材料 (如金属、石材、复合材料、陶瓷等) 的特点以及其成型工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 了解金属材料成型的过程, 了解各种非金属材料多种成型的方法, 以及金属材料的熔化铸造成型、压力加工成型、焊接连接成型等基本理论和实践。

“材料与工艺”课程是本科第3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共有48课时, 3个学分。其学时分配情况如表4。

材料是立体空间造型的载体, 研究材料的多样性可以为设计立体造型增添色彩。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有建筑学材料实验室, 在学习基本的材料知识的同时, 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建筑材料的知识, 并对各种材料热学传导、建筑材料的强度等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立体空间类课程的设置分析, 我们清楚了这几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其与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联系。材料与工艺是空间造型类课程的载体, 人物雕塑课是基础, 浮雕是介于雕塑和公共艺术设计之间的桥梁, 而环境雕塑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梳理这几门课程不仅对各自课程的教学研究有推动作用, 而且对整个公共艺术设计专业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我们在课程设置中也发现了一些课程安排不合理的地方。首先, 造型理念上需要调整。在公共艺术教学中, 对于雕塑的学习应更多倾向于抽象造型意识的培养, 强调公共雕塑与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其次, 泥塑基础课程要加强。雕塑是公共艺术专业中极为重要的课程, 公共雕塑专业学生需要系统地进行雕塑造型学习, 才能建立公共艺术相应的造型观。尤其是在公共艺术本科阶段, 公共艺术设计的专项课程都是建立在系统的泥塑写实基础之上的, 不仅包括泥塑头像, 而且还包括泥塑人体、泥塑着衣等。没有如此的“泥塑”课程安排, 或者仅凭现阶段的人物雕塑、浮雕造型两门课程, 根本无法完成“雕塑造型方法”的讲授。所以对课程的再调整, 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地学习、消化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延光, 刘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08, (03) :178.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大学不断扩招的进展,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用人单位从单纯的追求高学历向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化,招聘的人才应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快适应工作的能力。快速发展的形势使“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在新的人才需求挑战下,农林院校工科的专业课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形势变化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成为专业课教学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要做好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对专业课程教材、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等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以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材的选择

作为一本教材,其内容不仅仅是介绍现有的、成熟的知识和概念,同时也应介绍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见解,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学习已有的知识仅仅是一种手段,开拓未来才是真正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必须与时代科学发展进度相一致。因此,专业课的教材必须逐年选用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科学发展新动态、新理论、新知识的优秀教材。即使这样,教材内容也落后时代3~5年,失去了它的新颖性。完全按教材教学,会使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科学的实际有较大差距,使学生一踏入社会就感到知识的落后,无法很快地适应从事的工作。因而,专业教学必须在依据教材内容,将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构造和原理等共性知识讲明的基础上,通过介绍新知识、新概念、新构造、新理论,直接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将教师本人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新成果、新动向穿插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获得新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适时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课程和课时大量被缩减。众多的公共选修课设置杂乱,垃圾课程较多。跨系统、跨专业选课较多,学生听不懂,成绩较差,浪费大量学时。专业课程和课时被大量缩减的结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肤浅,广而不精。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仍以专业方向为主,用人单位以精通专业知识的对口招聘为主,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修改教育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范围内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增加专业课时和选修课,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本课程的特点,而且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我们对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研讨和调整。对于部分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删除。对相近课程的重复内容合并,节约课时。将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归纳、精选、充实到课程中,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新知。让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与学科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近,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将来从事的工作,激发起学生对学科前沿继续探索的兴趣及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激情,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堂讲授主要是突出重点,着重对共性理论的讲解。个性特点及实践技能性强的内容在实习中解决,以突出重点,提高时间利用率。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静动结合,动声相配,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课时内,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

四、实验实习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实验实习课,是学生对课堂抽象内容的感性认识,是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巩固、补充和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课。通过实验实习课,验证课堂理论、定理、公式、特性,巩固课堂知识,补充结构装配、间隙调整、故障诊断、使用保养等因繁琐而课堂无时间详细讲解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达到巩固课堂知识、补充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课进行了改革。其方法是:(1)根据教学内容,把结构和理论结合起来,实验实习内容密切配合课堂讲授内容和进度进行。(2)实习中以强化检测、调试为重点,着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达到技能和理论的统一。(3)注意典型机型的深化和特殊机型的突出,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4)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以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

五、教学实习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特点的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以使学生达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整个教学内容综合贯穿起来,使整个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实践,认识、巩固、提高课堂理论,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实验实习设备更加感到不足。为解决实习中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问题,我们对实习内容和实习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1)实习内容的改革:在全面实习的同时增加重点实习内容,以强化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2)实习组织方式的改革:根据实习内容分为多个不同实习内容的小组,齐头并进,定期轮换,从而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创造了人人动手的条件和机会,保证实习质量的提高。

六、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科技活动,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获得创新成果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实行教师指导、研究生引路的办法,提早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参与撰写课题申请报告、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实验过程、总结结题、撰写论文的全过程。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巩固和提高。同时,带着科研中的问题去探求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申请、论文撰写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形势在不断发展,人才知识的需求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现在的人才需求是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应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应由“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厚基础、精专业、广适应、善创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努力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的教学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王会明.农业工程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1.

[2]冯承明.培养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3]孙增良.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工作[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4]王芳.浅谈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农业教育,1999,(3).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9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课程实践教学;(2)实验教学;(3)专业实习;(4)毕业实习;(5)社会实践;(6)毕业论文(设计)等。以上几个模块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独立院校很难以将它们真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多数独立学院将实践教学集中放在最后一学期进行,而很多学生在大四忙于社会考试、就业等,往往匆忙应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使实践教学基本流于形式。

2.2实践教学经费欠缺

由于独立院校的教育经费基本以自筹为主,这必定会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有所影响,进而影响了实践教学最终的教学效果。就以笔者所在行知学院为例,尽管学院投入了一定的精力、资金和技术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实践教学环境简单,教学设施简单,电脑老旧,甚至无法完全显示整体动态画面。其次,由于学院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投入较少,使得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普遍不高,多数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和基础,只能针对软件进行教学。

2.3实践教学单位难找

多数独立学院并没有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少真正的实习单位和机会。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只能将实践教学停留在案例教学,无法使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虽然有些学校开展了对企业的参观活动,但依然无法使学生将问题与企业联系起来,也无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更不用考虑如何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情况中的管理问题了。

2.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近些年招收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就走进了学校任教,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专业水平,但却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就作者所在行知学院为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专职教师全部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但却很少具有切实的实践经验,多数教师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因此,既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基础,又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极为欠缺。

2.5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0

基金项目:惠州学院教研教改项目(JG2010012);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WYM10073)

作者简介:柳春慈(1979-),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方政府治理、公共物品供给等研究。

柳春慈

(惠州学院 政法系,广东 惠州 516007)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1

关键词:工科学院 建筑专业 素描教学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美观及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建筑一般被视为视觉艺术,伟大的建筑通常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大众看到的各个事物,都是由该整体发出的艺术体验的某一部分。高校建筑学专业中高效的美术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手绘能力。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素描素养和技能,加大训练学生的美术基础课程,才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超强思维创新能力和塑造美好建筑形象的优秀建筑人才。本文根据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提出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一、简述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

自18世纪,国外就把美术学院的基础绘画训练办法应用在建筑学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之中,目前存在两种教学体系:以继承古典主义契斯恰可夫推行的传统素描和重视新思维的包豪斯的现代教学体系。两种教学体系分别采用传统写实主义及现代设计为基础,满足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先后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前者至今在建筑教学中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影响着国内建筑学美术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现阶段,因多元化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学士针对建筑美术教学情况,推行多种改进模式,只要有采用抽象、形式分析为主旨的现代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也存在坚持传统古典主义路线,让建筑设计回归至美术等各种声音,无法清晰地权衡利弊。至今,建筑美术教学也没有發展成如绘画艺术那样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国内有关的教学改革也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对建筑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重点是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筑设计时对美术的真正需求、以及未来向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给予相对应的课程设置。素描教学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教学体系,它可以满足各种设计艺术培养的需求。因此,我们进行改革的步伐不是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利弊,而是应该根据各大高校培养的立足点,在建筑学这个背景下对自己的教学取向进行定位。

二、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一) 加强对素描的认识

素描作为一种思考形式,是以造型基础为目的的素描,其不单单指一种绘画形态,而更多的展示出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素描教学是进行造型的基础,为不同专业的发展针对性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进行造型基础练习时,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看、思、画视觉思维方式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整体视觉思维能力,从而设计出需要的造型,来满足各个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根据建筑学中的造型特点,建筑专业开展的素描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怎样思考为主旨,调动学生进行造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透视、结构等方面实施针对性的训练,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模式中,也不要深陷在脱离建筑设计思维方面进行训练。

(二) 探究建筑学需要的素描特色

建筑素描与传统素描有所差别,但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意识和构造能力等方面两者紧密连接。这些因素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方式、选取的素描题材等方面展现出来。例如:建筑素描内容上采用结构与调子作为主体,通过临摹和写生相互结合的办法,使用建筑经常遇到的方体造型为教材核心实施教学。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建筑所需的素描特色是一个比较广阔的探索空间,基于不断形成的专业特色,对建筑美术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三) 开设建筑素描专题教学

从建筑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入手,开展专题教学可以更加集中地解决某一问题,在有限的建筑美术课时中教学效果尤为明显。例如:训练学生的空间建构、创意造型、模型制作等能力,采用专题训练的办法,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从而较为理性的对其规律进行归纳,随之高效的创建美术知识体系,最后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同时,对绘画方法进行综合尝试,尽力打破传统应用铅笔排线涂调的方式。例如:对作品背景进行大面积的涂刷、合理应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从而节省设计所需时间,加强设计作品的趣味性,尽最大可能把学生的思路专注于认识艺术规律层面。

(四) 增设素描教学课时

建筑素描课程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对于结构素描和线描的训练。进行描绘的对象大多是几何静物,练习的重点是呈现物体的轮廓线、透视线和光影分布线的描绘,应该微微带有少许光影。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时,根据眼睛的观察,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徒手表达能力。几何静物的线条通常为直线或曲线,建筑物则为几何体空间,反复练习描绘几何静物,可以为学生更好的画建筑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室内教学除了让学生绘画几何体、建筑模型线条之外,可增加难度较大的石膏头像,这样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素描表达的正确率。室外素描主要以写生建筑物为主旨,可以让学生采用钢笔或铅笔进行绘画。对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素描教学时,也要训练学生的取景、构图均衡等相关美的感受能力。可以适当缩减色彩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常见色调的默写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钢笔和铅笔淡彩绘画能力,美术底子好的学生可以练习水彩、水粉的掌握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素描教学必须根据建筑设计专业的背景为基础,不要局限于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尝试推行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本文以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为研究依据,分析了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顾超.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2,(1):124-125.

[2]高春玲.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方法初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1):197-198.

[3]叶洪图,张滨.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当代性方法研究[J].美术大观,2011,(6):182-182.

工科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2

一、大四专业课教学的特殊性

大四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在这个时间段中, 学生不但要应付专业课的学习和考试, 还面临着毕业后发展方向的抉择。有的学生复习准备考研, 有的学生备考公务员, 有的学生准备单位面试, 有的学生学习外语准备出国等, 这些都分散了大四学生的学习精力, 导致大四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看其他资料等现象。

二、提高大四专业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要想让大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专业课, 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工科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大四毕业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仅只是应付这些课程的考试, 他们还要利用所学参加各种招聘会的面试和笔试, 为将来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过程设备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大四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 结果表明:92%的学生都能认识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其中在暑假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 (45%左右) 一致认为专业课学习非常重要, 而且通过实习加深了对这门专业课重要性的理解。

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引导, 强调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在教学方式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尝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 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 才能起作用。如果大四专业课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 教师照本宣科, 脱离实际, 只会造成学生兴趣不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很不利的。因此,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1.场景模拟教学法。场景模拟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情景认知理论。情景认知理论认为, 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的活动和情景互动的产物, 人的学习也依存于背景和情境中。背景和情境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 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 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真正、最完整的, 也是最有力和最有用的[1]。

大四学生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 如果在大四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地挑选部分内容采用场景模拟教学方法来模拟招聘现场, 学生非常感兴趣, 同时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积极地学习课程内容、准备发言和思考问题, 这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 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 并加以比较、评估、选优,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被动灌输式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的开放式研究型的教学方式, 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

工科专业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要成为适应现代生产技术发展的合格工程师, 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工程科学知识, 还必须具备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大四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将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方法也称为准案例教学法[3]。通过工程实例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现场的实际问题,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习惯。对于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以展开课堂互动, 从理论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使学生正确地领会和系统地掌握教材。通过案例分析, 能让学生了解案例的起因、解决过程以及应用效果, 从而模拟整个事件的过程, 让学生身临其境[4,5,6]。

3.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以文字、音像等多种传播媒体传递教学信息, 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非常直观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7]。对于专业课教学来说, 一些复杂的设备、工艺流程、分析方法等往往很难理解, 如果把实际的仪器设备内部结构、工作状态、生产流程等拍成照片或者录像, 既能展现静态结构又能展示动态工作状况。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播放PPT现场照片或者现场录像, 再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既直观又利于理解, 教学效果更好。

(三) 加强师生交流

对于大四工科毕业班的学生来说, 对未来的工作既有憧憬又很迷茫, 他们非常愿意在课堂上听到一些实际工作的现状和经历, 希望能对自己的选择和成长有所帮助;在课下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业发展以及人生规划等问题。作为教师, 既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 又要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交流, 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特点,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案。同时, 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

(四) 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让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很好地有机结合。工科专业课是基础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工科教学离不开实践, 而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实习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实习的作用,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一个热门话题。这需要各个专业根据自己的特点、专业课教学顺序、教学计划安排等综合考虑。如果高校有自己的小型生产线或设备, 教学和实习交错进行效果更佳。

(五)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更新教学内容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专业课教师也要追踪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一些国家规范和标准的更新情况。在教材滞后的情况下, 要及时更新讲义,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最新的规范。同时, 还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介绍所教授内容的最新动态, 让学生学到更多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 为毕业生将来从事生产或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及教学交流活动, 学习其他高校及校内优秀教师的教学先进经验,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四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应首先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 把学生吸引回课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 授课教师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水平,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闫乐林, 蔡平胜, 亓莱滨.场景模拟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18) .

[2][4]刘子全, 于兴梅, 姜付义等.提高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方式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8) .

[3][5]冯静.基于准案例教学法的工科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 (3) .

[6]谢志江, 孙红岩, 蒋和生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5) .

上一篇:质量宣传标语口号条幅下一篇:初一英语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