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精选6篇)

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镇实施以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镇数学教研工作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市、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广大数学教师以全新的姿态积极投入,刻苦钻研,本着“务实、探究、创新、发展”的宗旨,学习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教研模式,重点抓好新课程的实施,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在数学学科教学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学科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中求实效

学校能够立足本镇实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了“备课组、教研组评价制度”、“学科组评价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制度进行实践和检验,更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我校数学学科规划的实施。另外我镇数学教学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和中心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其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改变以往理念旧、教学水平低的现象,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及新课程的推进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上从校长室,下到教导处、教科室对数学学科教学进行了三年的跟踪指导。实行了不定期推门听课制度、定期举办镇、校两级公开课、示范课制度。从教学一线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和共同研讨。从调查来看,不但提高了各位数学教师的教学热情更是使各位教师都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优秀教师比例正呈上升的发展趋势,教师之间差距在缩小。另外,学校在教科研、学科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对在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及在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不但进行精神鼓励更是

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研热情。每学期我校在教科研方面的奖励达万余元。

二、抓实教研工作,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服务基层学校,培养出优秀教师群体是我们的职责。自2003年秋季,我镇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导处、教科室在县教研室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努力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办各类培训班15次,使全体数学教师尽快转变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为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每学期至少深入课堂听课40次,在教学中体验课改的滋味,在实践中总结课改的得失。为使课改工作顺利进行,力求教研工作方式的创新,我们以课改行动周、开放日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同时还亲自挂点到学校个人,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努力营造人人说课改,人人要课改的氛围,形成以教学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的浓厚风气。具体做法如下:

1、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效率。

首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切实有效的教研计划,落实教学常规和教研组工作。每次教研活动要求全体教研组成员准时参加,不无故缺席,并做好详细记录。其次根据本校的研究课题和不同教师的个性需求,我们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方式,如讲学式、闲谈式等,在加强教研组的建设的同时,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经验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然后结合我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围绕课题研究与资源学习,我们将把每次教研活动都提前作好准备,提前确定中心发言人及主题,以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要求教师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继续深化我校数学教研之风。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好听课、评课活动。(每位老师一学期听课、评课达到30节以上。)组织全体组员对随堂课进行听课、说评、评课、反思活动。说课者说课要突出设计意图和匠心独运的教学环节;评课者要围绕研究主题谈真知灼见,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得到更新与提高。鼓励本组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间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听课笔记。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着以“在借鉴中成长,在探索中提高,在发展中完善”的学习方针,让青年教师和转行教师主动向骨干教师和老教师请教,要多问、多听、多看,写好记录及反思,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及师德品质,促进青年教师和转行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展“集体备课,教学个性化”的校本制度,扎实有效地进行好集体备课。

备课组按“四定”开展活动(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期初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好备课组成员开展一轮以整体梳理教材为主的集体备课活动,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处理加工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各备课组可以考虑分工合作筹建本年级的题库和课件库,把好的资源积累起来,以提供给下一届的教师参考使用,真正做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备课组及每位任课教师应订好相应计划,写好总结,做好各种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尝试了“煲汤式”的教研活动,这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老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老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老师多次重上,执教

老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老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具体流程是: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要求有详细的流程,有设计意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要加以说明)——集体讨论 定教案(利用多媒体全体数学老师集体讨论电子稿教案)——上第一次研讨课(录像)——集体观看教学录像讨论评议,执教者改进教案——上第二次研讨课——第二次集体讨论,执教者再次修改教案——第三次上研讨课,执教者撰写总结或反思。(说明:到底要上几次,要看教学效果。如果一次就成功,那就不用上第二次,如果效果不理想,继续研讨继续上,直至成功为止。)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反映集体的意志和智慧。这种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加强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管理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开拓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实现学校“达标升级”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将坚持科研为先导,强化教育实验,走科研兴校之路,从而推进特色建设,积淀学校数学文化。

1、立足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结合个人申报的课题与问题研究,形成主动反思、自觉实践的意识,提升教科研水平。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科专题研究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实实在在进行课堂实践。力争数学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

2、加强课题组工作的动态考核。

课题组每2周活动一次,提倡和教研组活动相结合,提倡课题组与课题

组之间活动的整合,力求不加重教师负担。各课题组要设计合理可行的课题活动计划,重点是活动安排,及时上传校园网平台,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相关的课题活动。各课题组的研究内容要注意与学校主课题的结合。各课题组的学期活动计划要注意与主课题相结合。每个课题组每学期至少面向全校公开一次活动。具体时间可由课题组长、副组长商定后报教科室,由教科室进行协调安排。教科室将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学期末将对各个课题组进行考核,评选3个“优秀课题组”。

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

每位课题研究教师都要有成果意识。要突出多元化成果体现,要将科研成果体现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上,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作为衡量课题研究成效的第一指标;要将科研成果体现在经验的积累推广上。每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努力把理论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果总结,撰写一定数量且有较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叙事、论文,不断提高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认识结构。进一步办好《数学学生日记集》和数学教师的论文集,重视提升论文质量。教科室将组织好各级各类论文评比选送工作,本学期在论文发表、获奖的数量和档次上有了新的提高;要将科研成果体现在学校的品牌提升上,要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办学的影响力,以活动促教师的提高、学校的发展。

四、扬起学科建设之帆,收获累累硕果

正因为有了春的播种,才有了秋的收获,学校在认真对待数学学科建设的工作中,以务实的态度与创新的精神,获得了不少的荣誉,数学市级课题立项四个,已完成结题达到2个;每位数学教师人均发表论文达3篇。在国

家、省市县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人次更是数不胜数。在我们数学学科中老教师柏纪荣是“省爱生模范”、“市学科带头人”、“县首批名师”、科研硕果累累,老教师杨玉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质量高;青年教师中刘树金是“省优秀青年教师”、“县第四批名师”、“县教坛新秀”等等,张一强老师多次执教市、县级示范课、获“县优秀教学工作者”、“县教坛新秀”等称号、“县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熊纪鹏老师是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市级课题研究圆满结题、多次执教示范课,近三年分配的杨雪、吕晓丽老师多次承担县、镇两级示范课,效果良好。杨幡老师刚刚工作但教学认真,质量突出。王涛老师工作踏实,有两项县级课题正在研究。在数学学科队伍中,小学高级教师就有8人,在教学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县教育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将义无返顾,加强教研,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研究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一代接班人,让二十一世纪的花朵更加绚丽多彩,并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

黑林中心小学

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篇2

2011年6月, 沈阳市第四中学被沈阳市教育局评为沈阳市数学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以此为契机, 制订了合理的培训计划, 扎实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研究工作, 使数学学科基地建设稳步前行。

一、回顾过去:有序建设, 聚焦课堂, 谋划发展

学校从优化课程结构、打造办学特色、实现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度认识数学学科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基地建设高度重视、积极筹划、认真落实。学校加大保障力度, 积极寻求政策支持, 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基地工作小组, 负责基地的领导、指挥和组织实施工作。基地建设的宗旨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分享宝贵的学习经验, 使数学基地成为数学教学、教研以及实施新课程的发源地, 成为优秀数学教师成长的摇篮, 为全市数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悉心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协调和改进, 以市教研员为核心, 以录播教室及报告厅为办公地点, 以市、区骨干教师为主体, 在数学组的密切配合下, 确保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展开。

为了让学生享受到高效课堂的成果, 基地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教学理念—变传统为现代;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教学进程—变预设为生成;教学氛围—变专制为民主;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对话;学习体验—变枯燥为情趣;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 掌握得更好, 发展得更全面。学校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大胆地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实践, 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微格教学技术成为我们聚焦课堂的有效途径。微格教学, 即通过回放教学过程, 将其放在显微镜下, 放大教学环节, 寻找问题。我校数学组骨干教师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演示微格教学技术, 从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例题讲解、习题练习三个方面做微格教学指导, 及时暴露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在市教研员的指导下, 学校积极开展了基地学员教学设计大赛和说题大赛。教师们对各项比赛高度重视, 充分准备, 积极参与, 比赛过程异彩纷呈。市数学教研员王恩宾老师给予参赛教师高度好评, 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目标不够具体、性质拓展面过广、学生学情分析不细致、例题脱离教材等, 让所有教师获益匪浅, 教学策略得以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课堂教学中, 关于教学价值的反思和追问应该是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的常态。基地培训就是要让教师们真正领悟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真谛: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开阔眼界, 提升素养, 感受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用。

二、立足当前:强基固本, 汇集资源, 提升质量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学校还邀请省市级专家、名师来校指导, 保证了基地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提升了基地活动的品质。在系列培训活动中, 不仅有相关教育专家高屋建瓴的剖析和指引, 也有一直走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数学教师的经验分享。我校数学教研组推选骨干教师进行了题为《数学试卷的编制方法和技巧》和《说“说题”》的讲座, 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具体要求, 并予以积极指导。同时, 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提出发展定位建议。

学校抓住“课例研究”这座桥梁,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 以教学设计为抓手, 强化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 使数学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科研理论, 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通过行动研究, 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效地接轨, 最终实现了专家引领、课例研究与教师实践的相辅相成。基地培训活动立足于学校校本教研特色, 与各兄弟学校展开交流, 收获了更多的课改思路和启示。基地活动始终坚持“小组学习”的模式、“问题即课题”的小课题研究原则, 要求每位教师在基地培训活动中, 把自己或同年级组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共同存在的疑点或难点问题加以提炼, 作为小课题与同组学员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小课题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而备受全体教师推崇, 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保证了基地培训的高效, 推动了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

“绿色四中, 数字四中”是学校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 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学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学校建立了四中数学教研QQ群, 使其成为以名师工作室、基地学校为主体的网上交流平台, 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基地培训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组织教师到外省市课改典范学校去交流, 促进相互协作。通过学习与交流, 教师们加快转变教学理念, 强化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 增强了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 大胆实践, 提升高度, 延展深度, 积淀厚度, 提升了课堂教育教学水平。

三、着眼未来:搭建平台, 玩转数据, 借力而行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数学学科基地在课改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我们勇于探索, 提出了“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模式”的新设想, 努力实现由学科基地向课程基地的转变。

数字化数学, 即在数学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数字化数学”的教学模式更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升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

首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 使教材具有“生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 更贴近生活, 使教材“活”起来。

其次, 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 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数学”能力。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从“听”数学变为教师指导下“做”数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 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化为“数学实验室”, 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得出结论。

我校把TI图形计算器引入数学课堂, 为数学的教与学带来了四方面的改变:

(1)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不再单一地听讲,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手持技术去发现、探索数学现象, 总结数学规律, 激发了兴趣, 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2) 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利用图形计算器对问题进行研究, 更快捷、直观且有说服力, 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促进教师钻研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

(3) 课堂效率极大地提高。手持图形计算器能瞬间画出精准的图像, 也能完成复杂的代数运算, 让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数学思维的训练。

(4) 课堂反馈更具时效性。通过无线设备, 教师能当堂搜集答案, 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便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随时截取监控学生的计算器屏幕, 随时选取某个学生的屏幕投影并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学校非常注重教学研讨, 组织基地成员进行技术学习和交流, 并配合市教研院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 开展了全市范围的公开展示课, 共同探讨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为了加快推进数学学科基地建设, 学校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1) 探讨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建立学科基地网页, 推介学员的教学心得, 搜集、整理高中数学教学、高考复习的相关信息、资料, 展示最新教学研究动态及成果、基地活动情况等, 与兄弟学校共享。

(2) 积极争取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筹备建立数学学科专用教室, 为数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奠定基础。学校将成立数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工作重要议程, 定期研究, 定期反馈, 交流情况, 布置工作, 推动数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及时吸收优秀学员参与课程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 促进学校课程基地建设和发展, 支持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课程基地活动, 为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科基地的作用, 在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以下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一是上级部门对学科基地校的资金扶持, 需进一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 从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想方设法地积极调动、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群体和中学特级教师、省市名师、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宝贵教育资源, 从而持续提升培训质量, 保证培训效果;三是学科基地校指导教师的高端培训需与时俱进, 从而持续发挥基地学校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篇3

有关高等学校:

为规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基地”)管理和运行,更好发挥评估工作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引智工作绩效,根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教技函〔2016〕4号),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开展“111基地”评估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对象

批复立项、获得滚动支持、立项建设已满的“111基地”(名单见附件1)。

二、评估内容

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合作研究与协同创新水平、国际化团队建设和青年拔尖人才引进、管理运行和开放共享、存在主要问题、发展目标和依托单位支持等。

三、评估程序

本次评估工作由“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由“111”计划专家委员会具体实施。

1. 参评基地提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评估申请报告》(附件2)。

2. “111专委会”对参评基地进行分组答辩评审,按照评分指标体系打分并进行排序。

3.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对评分排名后20%基地的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

4. “111计划”领导小组根据答辩成绩和现场评估情况确定并公布评估结果。

四、评估结果

本次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较差三个等级。对优秀和良好的基地可给予后续支持政策并优先推荐承担国家国际合作计划相关任务;对较差的基地予以整改或淘汰。

五、相关要求

1. 参评基地按照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和梳理,编写评估申请报告。针对评估内容准备会议答辩材料、相关支撑材料,并做好现场评估准备。

2. 依托高校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于3月20日前将评估申请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一式2份报送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同时通过各高校引智项目管理系统上报评估申请报告电子版。

3. 会议答辩拟于204月进行。汇报采用PPT形式,时间30分钟。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六、联系方式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司联系人:杨文辉、王骁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电子邮箱:zh@moe.edu.cn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联系人:蔡顺康、胡灵山

联系电话:010-68948899-50522

电子邮箱:wjsjhc@safea.gov.cn

附件:

1.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评估清单

2.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评估申请报告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专家司

数学学科工作总结 篇4

下面将本学期我们科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开学前,每个老师都利用休息时间读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教育走向生本》等教育理论书籍。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效果显著。

1、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坚持每两周一次科组教研活动,年级备课组每周一次集中备课或随时备课。每次备课都有中心发言人,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本学期每个数学老师都上了1节体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数学研究课。本学期数学组开展了一年级——六年级对外校老师及家长开放的教学研究课,获得好评。

2.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请有经验的教研员来学校听课,或组织老师到外校参观学习,从而提高了老师的综合素质。例如:先后请了区教研室管老师到学校指导工作。本学期派出朱丽芳老师到韶关市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三、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工作,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扎实地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进一步抓好备课、听课工作,完善备课、听课制度。做到及时评课或与上公开课的老师及时交换意见,使每位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本学期每个数学老师都上了1节体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数学研究课。本学期数学组开展了一年级——六年级对外校老师及家长开放的教学研究课,获得好评。

3.抓好培优补差的工作。本学期从一年级到毕业班都开设数学兴趣班,让热爱数学的学生有机会多学习多提高,特别对数学广角的学习,把数学知识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去,对数据的整理,热爱大自然,进行环境污染的教育,使学生深深知道保护环境从小做起,同时把每个年级的“后进生”列出来,作为辅导的重点对象。我们认为,对“后进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六年级的数学在全区的统一考查中获得较好成绩。

四、重视教学的实践操作

1、扣紧数学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科的特点:

(1)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2)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几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他们实践能力。

五、寻找差距,再创辉煌。

数学科工作总结 篇5

转眼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在各位领导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数学组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现把数学组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数学组全体成员坚持政治、业务理论学习,遵守职业道德,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不无故缺席,坚持执行和落实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就象一个班集体一样,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是衡量一个班集体好坏的基本标准,所以在这方面我很重视数学组的组风建设,尤其加强年轻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互助的好的组风。另外,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主,拟定每学期以及每周的教学计划,并积极稳妥地抓好落实。组内成员的整体素质都很高,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从不迟到,不旷课。“和谐,团结,互助,协作”是数学组一如既往的优良传统,各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如果哪位老师因有事不能上课,其余老师积极代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数学组现有老师28人,其中班主任7人,对班级工作他们尽心尽职,所带班级的各项工作均名列年级前矛。

二、教学科研方面。

数学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精心备课,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组内的教研气氛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教研活动和市的教研活动外。各个年级备课组都坚持集体备课,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我们还组织了本年级学生参加广西数学竞赛,再这些活动中每人都能积极认真准备,组里的其他老师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个人得意见,体现了集体得力量,普遍受到了好评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本基组各成员都认真学习了新大纲和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的精神,在教学中力求突出这个“新”字,大胆创新,探究新教材新思想新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改进教法,基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顺利的完成了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数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作业多,但是老师们都是任劳任怨,认真批改作业,做到了全批全改,及时订正,受到了学生的好评。特别是我们组的年轻教师,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同时还担任两个班得数学课,工作量大,经常备课到深夜,虚心好学,坚持听课,都很快胜任了教学工作,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和班主任。另外,今年我组还有几位老师分别到外地外出学习,开阔了视野,她们都写出了学习心得和体会,并在组里做了交流,使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起到了更新教学观念的作用。总之,这一年的工作时间数学组的全体教师都任劳任怨,努力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数学组会做得更好,另外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数学组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后我们组将一如既往的积极工作,为九中的明天做出贡献。

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篇6

1 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必要性

1.1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协调

专业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学科建设应以带动专业建设为首要目的,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前, 高校学科建设有一种为追求自身发展而专注于学术研究, 逐渐淡化人才培养功能的倾向, 尤其是与本科教育的联系逐渐疏远, 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成果不能较好地运用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资源利用上也存在矛盾, 如学科建设中购置的仪器设备不考虑专业建设的需要, 专业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也缺乏对学科建设的支持, 造成重复建设, 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等。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重点农业大学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这类院校由于学科基础好, 国家投入大, 研究型人才培养占很大比重, 上述矛盾不是十分突出[1], 而一些地方院校被某些学科排名指标牵引, 忽视现实条件和应用研究, 过分看重基础理论研究, 盲目追求高层次论文的发表数量, 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用于专业建设, 同时挤占有限的教学资源, 影响教学质量[2]。因此, 地方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时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做法,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 将好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建设上来。

1.2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 教育规模庞大, 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 而行政及事业单位吸收人才的数量有限, 企业已成为学生就业主渠道, 企业的需求变化是人才市场的风向标。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某些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一是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即便进入企业后也存在实际需要与所学专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短时间内无法进入角色, 因此企业往往更青睐有工作经历的人才, 如果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提前对接, 学校如能够及时把握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 对学生实行定向培养, 或以“直通车”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 无疑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学生就业率。

1.3 忽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

高校具有3大职能, 其中,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本身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目前在本科教育中, 存在着忽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的现象, 有人认为科研和社会服务是教师的事情, 对教学工作起到的只是间接促进作用, 本科生学生知识水平不够, 没有能力和没有时间承担任务;一些学生怕吃苦, 有轻农厌农思想, 不愿参与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这些片面的认识, 使学生被排除在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之外。其实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本身也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对课程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的重要补充。学校应从管理角度创造条件, 教师应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科研成果的研发推广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中去。

2 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 建立一种实践教学载体, 贯通学科、专业、公司、农户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现学生培养从“核心成果—推广示范—合作经营—服务农户”的全程参与, 对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 实习就业一体化, 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途径。为此, 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构建了“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载体[3]。构建这种实践教学载体基本思路是:以成果转让、技术研发或人才定向培养为纽带, 与企业合作共建多功能一体的实习基地, 建立健全基地运行机制, 实现学生全程参与。在这个教学载体中, 学科保证成果、专业制定计划、基地提供场所、企业提供市场、农户作为服务对象;实现学科特色定技能、专业教育学技能、基地实训练技能、公司锻炼增技能、农户实习用技能。

2.1 合理统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2.

2.1.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 努力做到学科研究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协调统一[4]。

河南科技学院农科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 以该院农学专业为例, 在学科建设上, 坚持应用型成果和技术的研究, 注重作物新品种选育、新型栽培技术及良种繁育技术的开发, 与之相适应, 专业建设坚持以农业社会生产需求为导向, 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培养具有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农科应用型人才,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 该专业教师作为主持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二等奖5项, 省级鉴定成果10余项。培育并审定小麦、棉花、玉米、甘薯等作物新品种9个, 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目前是黄淮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品种。积极将学科科研优势注入专业特色建设上, 农学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1.2 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科研和教学2个功能。

在基地的基础建设投入上, 教学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各出一部分, 学科研究团队负责基地日常管理, 明确了各研究团队需承担的教学任务。各团队将学科建设中的科研课题转化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和实验项目。以百泉校区的农艺实习基地为例, 该基地既是教学实习基地, 也是作物新品种选育基地, 曾选育出了著名的百农3217、百农矮抗58等小麦品种, 百棉1号、百棉2号等棉花品种以及百玉一号、百玉二号等玉米品种, 每年接纳农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教学实习达1 000余人次, 毕业专业实习人数常年稳定在50人以上。

2.2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确立长期合作伙伴

建立了该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5]。2007年河南科技学院与来自河南天方药业、安阳九州药业等12家企业 (理事单位) 联合建立了生物工程 (技术) 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 2008年农学专业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地市种子管理站的专家和12家种子企业的管理者为委员会成员。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四届年会, 定期联系理事会和委员会成员, 广泛听取委员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 为准确把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培养社会亟需的专业人才提供依据, 建立了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在众多的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与学校专业是否对口、有无合作基础、是否方便学生实习等因素, 进一步确立了一批长期的、较为固定的合作伙伴, 如河南省联丰种业、河南省滑丰种业、焦作怀川种业公司、百农种业等一些企业。

2.3 以成果转化或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为纽带, 共建多位一体实习基地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 如果学校能为企业提供待转化的科技成果或技术服务, 企业必然愿意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硬件与软件的条件, 由此加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年来, 学院与鹤壁市牟鑫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食用菌合作开发协议, 与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麦育种合作协议, 该公司向全校提供订单品种科研费500万元;2009年10月, 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长期合作的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向学校捐赠30万元, 专门用于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院在巩固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 又于滑县万亩示范园、焦作怀川种业等5处建设了“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基地[6], 这些基地同时具有教学、研发、推广示范多种功能, 既是成果研发基地, 也是学生实践基地, 同时也是推广示范基地, 实现校企共建共管, 学生全面参与。同时, 学院注重做好校内外基地的整合与链接。学生在没有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基础上, 直接到校外实习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 学院采取措施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 学生在进入校外实习基地时, 往往对校企合作的内容已有了解, 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基础, 有的甚至已经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可把实习重点放在参与品种、技术推广、市场调研及产品营销以及服务农户方面。

2.4 健全机制, 保证学生全程参与

2.4.1 修订学生培养方案。

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从18周延长为24周, 在此基础上, 从2009年开始, 提前让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课题工作, 四年制学生的第2学年末开始选报实习指导导师, 实际上学生进入各个研究课题组的时间可达2年。2年中, 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以外, 还有大量时间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

2.4.2 设立院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该院设立了院系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 资助项目主要为全院农学相关专业大学生, 2年来共立项40多项, 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

2.4.3 完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

明确校方及企业的培养责任, 防止企业只把学生当劳动力使唤, 而忽视了对学生必要的技能训练。制定了学生实习考核内容及标准, 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 学生校内实习导师为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进入基地后, 企业要根据实习内容指定1名实习指导教师,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实习科目。

3 取得的初步成效

探索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载体的时间还不长, 但已初步显示了成效, 这种方法弥补了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 对解决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起到良好作用,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增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2010年9月, 该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人2007级学生程婷婷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2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第二十届国际小麦族作图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小麦基因组大会”和“第三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会议”大会收录。全院农学实习基地一粒金种业公司是位于学校附近的一家中型种子公司, 是国家矮败小麦育种中心重要依托单位, 3年来, 该院买春燕、崔永铭等8名毕业生在此就业, 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农学专业毕业生郝晓亮曾于焦作怀川种业公司共建基地实习, 毕业后于该公司就业, 现已担任公司重要管理职务。农学专业毕业生朱高岭, 在校期间参与了棉花育种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随后进入百农种业公司实习, 由于该同学熟悉棉花示范品种特性, 2008年作为公司技术代表赴吉尔吉斯坦共和国, 参加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工作, 表现突出, 毕业后于该公司就业, 并担任重要职务。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充分体现了一体化实践教学载体建设的良好效果。

近年, 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已经被企业预订, 在2011年的河南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双向洽谈会上, 农学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 不少单位已经将目标锁定下届毕业生。中国农业新闻网以“农学专业毕业生最抢手”为题专门进行了报道。

摘要:为贯通学科、专业、公司、农户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河南科技学院农科专业在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载体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协调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内容, 以成果转让、技术研发或人才定向培养为纽带, 与企业合作共建多功能一体的实习基地, 健全基地运行机制, 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核心成果—推广示范—合作经营—服务农户”,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改善了学生的就业状况。

关键词: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载体,构建,必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明久, 李友勇, 常景玲, 等.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4) :12-14.

[2]李友勇, 刘明久, 赵新亮.职技高师农科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 (4) :107-109.

[3]陈兰, 盛志亮.对“基地+项目”——一种适合农科专业的特色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8) :9044-9046.

[4]张颖, 刁婥, 王晓辉, 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 :175-176.

[5]张克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J].大学生就业, 2010 (2) :17-18.

上一篇:日语单词快速记忆法下一篇:川师信息检索学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