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未来十年(共8篇)

未来十年 篇1

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我想我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我还在从事它,我就不会单纯地把它看成谋生的手段,我会努力把它变成自己的事业,在其中寻求价值和理想,在其中寻求幸福和快乐。如果我不从教育本身寻求到幸福,不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那么做教师的精神支柱就会轰然坍塌。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也会随之土崩瓦解。所以,我要立志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用人生的激情来点燃未希望之灯,用教育的理想来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

那么,未来十年我的幸福公式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教师的幸福应该是没有夜以继日的作业批改,没有呕心沥血的教案准备,没有没完没了的琐事纠缠。但我要说,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思想的充盈+精神的富足。为此,我需要重新阅读,阅读经典,阅读专著,从阅读中寻找理性的回归,就像当年痴迷在大学的图书馆中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阅读是一次全面的思想提升和专业深化,着眼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关注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艺术情怀和精神生活。在阅读中,我要让自己的思想恢复弹性,让自己的灵魂重新变得丰满而博大。我要重新在思维中树立真、善、美的绝对维度,做一个古香古色、平静淡泊、精神高贵的现代教师。古香古色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种本色,平静淡泊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种状态,精神高贵是我作为教师的的一种操守。教师是知识分子,作为精神高贵的知识分子,我应该把真理告诉人们。

其次,我的幸福在于拥有一颗通融+豁达+敞亮+感动的心。教师的教育生命是由豁达和宽容、感动与和谐累积起来的精神生命。作为教师,只有拥有相对安静、安宁、安定的心境才能打开心障,体察自我,寻找和发现教育中的幸福。其实,教育中的幸福不只是在心灵深处,更在我们眼前手边,在教室的每一角落,在学生的快乐脸庞,所以我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感动生活中的点滴理解、点滴宽容、点滴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批评。

然后,教师的幸福还在于能够欣赏生活+懂得享受生活。当然这样的幸福并不单纯地表现在轻松自在的人生态度上,这样的幸福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它具有丰富的人生内涵和无尽的生命回味。现代教师不仅要懂得用一颗年轻的心和一分涌动的情去点燃教育的圣火,还应该懂得体验生活的情趣,享受人生的乐趣,得意时,会在春晨秋夜低吟,失意时,也会在花前月下浅唱,和自己的心面对面,与所爱的人心连心。这样的生活,也许会有非议,但这样的生活,不失本真,是心灵和性情的和谐融合,有一种幸福的味道。

在《生命的林子》一文中,方丈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你愿意做烛火还是太阳?”玄奘选择的是做太阳,经过他的努力,玄奘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做蜡烛上,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我们要做太阳,要追求永恒,要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辉煌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会使课堂呈现崭新的景象,会使年轻的心灵不再战栗,得到升华。“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如是说。是的,作为教师,我要在精神富足中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在欣赏中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

未来十年,我的幸福公式

在我们身边的教师中,我看到很多的教师脸上流露出的喜悦,从他们的身上,我分明感到了他们做为教师的幸福。我认为,教师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学会求知。“腹中诗书气自华”看到这句话心情真的很沉重。扪心自问,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到底几何呢?自己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学习上呢?平常总是用忙碌和琐事来麻痹自己,静下心来研读专业书籍的时候真是少之又少。学生时代看书的冲劲和愿望几乎荡然无存,总是感觉在吃老本,越吃越少。遇到难事烦事,总是耍些小聪明搪塞过去。而做为新世纪的教师更需要深厚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教学。作为一个知识型的教师既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家长和孩子的需要,“腹中诗书气自华”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我一种深刻的警醒,未来十年,我一定要饱读诗书,让自己也能无羁绊更加轻松自如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天地。学会感动。“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生命中有很多感动的事和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周围的一。我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感动,一个学生的敬礼让我感动,一个家长善意的微笑让我感动,QQ上学生的问候让我感动,而种种感动面前,一些所谓的斤斤计较,尔虞我诈,牢骚满腹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何必呢!生活本来就是美好而短暂的,时刻让感动包围着你,让我们少一些怨言和埋怨,多一些笑语和理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也许正是这个道理,毕竟学校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未来十年,我要细心感受身边的感动,在感动中感受幸福,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学会满足。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当竞争、挑战和压力迎面袭来,当期望和落差不期而遇时,人便会觉得倦怠,做教师更是感到如此。亲眼目睹很多老师天天都有批不完的作业、天天都有不听话的问题学生出现、天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去处理,分身乏术。而与此同时,每月、每天甚至每秒都有新的理念需要去学习,多如牛毛的培训和考核等待着我们去完成。讲不完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战役”,一次战胜自我的“战役”。我甚至一度非常怀疑和后悔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但是每次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真的无话可说, 我释怀了,站在讲台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只是想尽可能的把所学的知识教给他们。因为,我知道,无数双家长和孩子的期盼的眼睛在看着我们,或寄托、或向往、或渴求。每次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进步与成功时,我的心中充满着无限自豪与骄傲。他们是我心中不能割舍的一份责任,就像我生命血液的里的每一个血细胞,我将一直珍惜、爱护他们,我也将和他们共同进步与成长。

学会生活。享受是一种神情的专注,是发自内心的,是至纯至美的声音。我们要愿做并努力做一个享受教育、享受学生、享受教育生活的教师。爱是幸福的基础,能够和学生感情相融、心心相印,就能够让自己生命在每一天都感受、触摸、认同教学,你会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个懂得享受学生的教师就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时,学会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一些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在做好心态的自我调整的同时,充实些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工作与休闲,学会苦中寻乐,学会享受教育、享受教育生活,让自己成为幸福的教师。

幸福就是短暂离别期间师生的相互思念,就是节日期间收到学生真诚的问候,就是享受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幸福就是学生的快乐与成长,就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就是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教育本身就是幸福,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吧!

自从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建设“幸福中国”,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后,“幸福”成为人们热议的词,于是有很多人纷纷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幸福公式,当然不同境遇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我们教师的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感觉,万贯家财不一定幸福,一贫如洗未必就丧失对幸福的憧憬。

幸福源于心态的平和。我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改变,这样你会发现也不是真的那么多烦恼。而一味的抱怨,只会使自己的情绪低落,工作消极,结果不但害了自己,误了学生,也害了教育。所以我们要有平和的心,要学会满足,懂得感恩,“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生活本来就是美好而短暂的,时刻让感动包围着你,让我们少一些怨言和埋怨,多一些笑语和理解。„„未来十年,我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细心感受身边的感动,在感动中感受幸福,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

幸福源于爱——爱他人也爱自己。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而活着的,其欲望的满足总是与他人发生着联系,其情绪情感无不与他人休戚相关。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需要被爱也需要爱,需要爱自己也需要爱他人。圣经上说:“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当父母爱孩子、恋人爱恋人、教师爱学生,他们能够从所爱对象的快乐中获得更多快乐。更何况他们也会因此得到被爱对象的爱。教师爱家人、爱学生、爱同事、爱家长,为这些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因而带来幸福。教师也需要爱自己。要为家庭、社会创造价值,自己要好好“修炼”。《非诚勿扰二》有句经典台词: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自己要善待自己,不可与命相争,失之泰然,得也不要太忘形。身体是本钱,不可过于心为形役,要好好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有幸福的感觉。教师的幸福还在于培育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休戚相关,相互促进。教师尽力培育学生幸福,一方面是直接给予学生幸福,根据施者比受者更有福这一幸福真谛,教师获得了更多的幸福;另一方面,教师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幸福的意识与能力,这本身也是在实现教师自己的职业价值,是为人师者最快乐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事,这正是教师的重大人生幸福之一。幸福是一门学问,教人如何幸福更是一门学问。教师要想幸福,首先需要了解这门学问,用心思考和行动,改善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平衡现在和未来的快乐,获得生命的意义,使自己变得更幸福。同时,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形成幸福思维与习惯,精心培育学生的幸福,让学生终身受益,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从工作中获取更大的幸福。

未来十年 篇2

海尔地产的稳健发展充分说明, 制造业的房地产完全可以做好、做强和做大, 关键在于通过观念的“自我颠覆”, 在于重新而积极地认识两个行业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 在于重新学习做好制造业背景下的地产。融入了制造业思想的地产更加理性、更加严谨, 也更加精彩。

十年磨一剑, 2012年海尔地产将迎来成立十周年纪念。在新的一年里, 海尔地产将遵循海尔发展战略, 继续高举创新发展的旗帜, 遵循“创新突围、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 实现积极稳健的“冬泳”, 于实践中开拓创新, 用心营造幸福生活。

用心十年, 睿启未来!

上篇

“海尔文化展”开展侧记

2011年12月26日, 一个晴朗的冬日, 在青岛市海尔工业园内, 由原海尔模具车间厂房改造而成的海尔文化展正式开幕。

这一天, 正是海尔创业27周年之际。27年的企业历史长卷随着时间的轨迹展开,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 到自立自强, 建立品牌, 走出国门, 再到连续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缔造了一个时代的企业传奇, 也积累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需要被铭记, 文化需要被传承, 这也是海尔文化展策展的缘由。

开幕当天, 海尔文化展首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和海尔的高层领导干部、创业初期干部代表, 以及新入职的员工代表, 一起走进了展馆, 在40分钟的文化展览过程中, 穿越海尔27年来的创业艰辛, 怀着震撼与激动, 再次体悟海尔的创新理念与文化精髓。

对于海尔文化展的开展目的, 张瑞敏先生说:“海尔文化展展示的是过去, 展望的是未来。我们不想把过去展示完了之后自我陶醉, 更不想做‘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感慨, 更重要的是警示我们的未来。”往昔的峥嵘, 不是自我满足的资本, 而是叩响心门的“大锤”, 应激励着每一位海尔人在新时代里继续创业创新。

创业与创新, 张瑞敏先生所强调的海尔“两创精神”, 是在文化展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展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 以“有序的非平衡”为总体设计理念, 建筑内部为不规则的“非平衡”设计, 展览区域路面起伏不平, 寓意海尔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走进展馆, 可以看到海尔文化展设计为两层, 一层设立有“时空隧道”影视厅和视频点播室, 不仅可以观看《海尔基因》电视片, 还可以通过点播看到海尔重大历史决策如何产生、海尔文化理念如何形成等历史的影音记录;二层为展览场所, 按照海尔发展历程的时间顺序, 分成“海尔前身”“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等几大部分, 大量的照片、实物、文献、视频等, 展示着海尔的发展历史, 诉说着海尔变中求胜的创新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回顾27年的海尔岁月, 张瑞敏先生为海尔文化展写下了这篇前言:

企业是人, 文化是魂。

逝者如斯夫。

昨天, 海尔人屡屡于紧要关头化危为机险中胜, 心无旁骛耐寂寞。皆因未雨绸缪, 用户永驻心中。而当迎来成功时, 成功一词却被从不回头欣赏自己的脚印覆盖, 新征程中又迈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境界。

昨天, 海尔人已用“心”奉献了一个大感叹号, 而今天我们却必须面对一个更大的问号。为什么?因为被奉为百年经典的管理模式, 渐已失灵于互联网时代, 脱离迷津的唯一出路在于破坏性创新。我们正为此上下求索, 今天虽还在雾中的路上, 但自信会有一个基业长青的明天, 因为海尔文化是为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企业是人, 文化是魂。

这篇序言的首尾都用了八个字“企业是人, 文化是魂”, 张瑞敏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其实企业的“企”字, 如果把“人”去掉, 就是“止”,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人的创新, 它就是停止的。可见“人”与“创新”在海尔文化里的重要意义。

张瑞敏先生曾引用卢作孚老先生的一段话:“炸弹的力量小, 不足以完全毁灭对手, 你应当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力量才特别大, 才使人无法抵抗。看见的不是力量, 看不见的才是力量。”

一个普通的员工在茫茫人海中可谓是微生物, 但给他创造一个发挥其潜力的平台, 让每个人都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出其自身价值。协同一致, 创造需求, 爆发出的力量将是无可限量的。

对于海尔而言, 人与创新所带来的看不见的力量, 才是最重要的力量。

中篇

看不见的力量

01

在海尔文化展开幕式的讲话中, 张瑞敏先生提出了三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海尔文化展展现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有创新的驱动力?”、“海尔文化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 自海尔27年的风雨前行而来, 自海尔对自身的回顾和审视而来, 自海尔对未来的探索和追寻而来, 历史之光照进当下, 传递的不仅仅是故事与荣耀, 更是一种精神, 一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 海尔文化展展现的是什么?

张瑞敏先生回答:是一种精神。

这是一种创新的精神, 是海尔的文化魂魄, 是海尔无形的宝贵资产。

美国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曾总结说:“海尔之所以现在做得比较好,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做表外的资产。”每个企业都有一本资产负债表, 你可以从表上分析出来资产的好坏, 知道“是什么”, 而不能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取决于人。表外资产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个是人力资本, 人到底有没有创新的能力?第二是无形资产, 体现出来就是企业文化。

“有没有企业文化就决定企业有没有活力, 如果没有企业文化, 这个企业就形同于行尸走肉, 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有了企业文化, 会把企业内部所有的人都动员起来, 所有人都激励起来, 所以像老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从无形生出来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张瑞敏先生引用《易经》里的这两句话来解读海尔文化:

“我们整个发展过程中, 在别人还认为不错的时候, 在我们还陶醉其中的时候, 我们就开始下一步工作。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每个人都像天体的运行一样自强不息, 天体运行不可能说遇到什么困难就停下来, 24小时要不断地转。”

“所谓‘厚德载物’, 就是说你应该是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生长。我们为什么提出海尔是海呢?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 让每个人在这里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这与自强不息是前后呼应的。如果没有这一点, 你不能不断地挑战自己。”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接受挑战, 超越自我, 这种精神贯穿在海尔的整个发展史中, 让海尔具有战略性、超前性的眼光, 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

在我国第一次家电消费的狂潮中, 当别的厂家抓生产量的时候, 张瑞敏先生已经预料到质量在未来竞争中的力量, 用“大铁锤”砸出了中国的质量名牌。当不少家电企业幡然醒悟狠抓质量的时候, 海尔又早已参悟服务商机, 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口碑,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用户资源。接着, 当人们在讨论企业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时, 海尔已经走出了国门。在企业感受到全球化威胁的时候, 海尔已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在同行们刚嗅到互联网兴起的味道的时候, 海尔已开始重新打造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以客户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当别人苦苦思索“新的增长点在哪里”的时候, 海尔已扬起金融资本的风帆, 真正开始搭建一个跨国公司的框架……

“必须不断地要求自己, 不断地完善自己。”一次次抹平背后成功的足印, 攀爬向下一个巅峰, 奋斗不止, 生生不息, 海尔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永无止歇。

02

第二个问题是, 海尔为什么会有创新的驱动力?

张瑞敏先生回答, 因为我们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 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就一定会驱动自己, 因为用户的需求永远是无止境的。”

西方管理学里有一句话:如果这个企业里的人认为他比用户更加聪明, 那这个企业就一定离垮台不远了。没有人比用户更加聪明, 用户的需求永远在不断更新, 所以需要不断去满足。对海尔来讲, 这是一种永远“自以为非”的忧患意识。

曾经, 在电冰箱供不应求的年代, 一台冰箱光票就能卖到一千多块钱, 但让家电企业高枕无忧的冰箱票却扼杀了一大批企业, 原因在于他们以为“既然产品都要票, 那么我的产品已经无懈可击的, 用户喜欢的不得了”。其实, 这只是当时的短缺经济造成的“有没有”问题, 而不是“好不好”问题, 一旦到了供需平衡或者供大于求的时候, 拥有更多选择余地的用户就会选择更好的商品, 质量好才是硬道理。果然, 在别的厂家卖不动货的时候, 海尔提价12%, 却依然引发抢购潮。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在一篇名叫《敌戒》的文章里写道:“敌存灭祸, 敌去召过”。张瑞敏先生深以为是, 如果有敌人存在, 因为你有防范, 反而可以消除很多的灾祸, 如果没有敌人的存在, 因为你没有防备, 疏忽大意, 反而可能招致很多的过失。

“我们的假想敌在哪呢?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张瑞敏先生说, 我们一定和世界第一来比的话, 永远有差距,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驱动自己。谁都不可能永远是世界第一, 诺基亚曾经是手机全球第一, 很快就被苹果超过了。诺基亚给用户提供的是一个通讯工具, 苹果开辟了另一条跑道, 提供的是云计算的终端。但苹果到了巅峰状态, 会不会在下一个时段被取代呢?会不会再另外开辟一条跑道呢?这就需要创新。

“永远战战兢兢, 永远如履薄冰。”以用户为中心, 对市场保持警醒和敬畏之心, 海尔以忧患意识自我鞭策, 驱动进步, 驱动创新。

03

第三个问题, 海尔文化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张瑞敏先生回答:“从组织角度, 我们希望把海尔打造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从个人角度, 我们希望这个组织是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系统论的提出者、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有一个论述:所有开放的、稳定的系统, 都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在互联网时代, 做到动态平衡非常困难,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管理要求, 海尔做出了一些探索, 以“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取得了很大的管理突破。

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 张瑞敏先生如是解释这个模式:“所谓‘人’就是企业员工, ‘单’不是狭义的市场定单, 而是市场的一个目标或者是用户的需求。‘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服务的客户合到一起。‘双赢’就是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他的自身价值。我们凝练为两句话, 叫做‘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宗旨我分享’。”

德鲁克曾提出著名的“三问”:企业的客户是谁、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自己得到的是什么。“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在管理中明确了这三个问题。

根据美国企业史学者钱德勒提出的结构从属于战略理论, 企业的战略确定之后, 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在提出“人单合一”后, 海尔的组织结构也随之改变了, 这就是“倒三角”的出现。原本在“正三角”的结构里, 是最高领导在上面, 一层层地下来, 基层员工在最下面。而现在海尔把这个组织结构倒过来, 变成基层的一线员工在最上面, 下面是一层层的领导, 一线的员工最了解用户的需求, 可以在第一时间提出用户的需求, 创造用户的需求。

组织的改变带来了关系的改变, 原来是员工听命于管理者、听命于企业, 现在是企业的管理者要为员工提出的要求提供资源。也就是说原来员工如果完不成工作, 管理者要指责员工、考核员工。现在员工完不成工作, 很有可能责任在管理者身上。也就是由一线员工倒逼管理者。

张瑞敏先生以一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在现代化战争中打的是信息战, 一线冲锋的士兵不是端着冲锋枪的士兵, 是一个信息化终端, 可以利用信息化配置及时向信息中心报告现在是什么情况。如果有一个堡垒, 可以申请总部的支援, 比如导弹的支援, 还是炮火的支援。如果没有及时支援, 这场战争如果失利, 责任不在士兵身上。我们的倒三角也是这个道理, 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对着一个目标, 就是创造用户需求。”

“人单合一双赢”和“倒三角”打破了传统束缚人的模式, 解放“人”, 释放个体力量。“倒三角放在那儿一定会倒掉, 如果不想让倒三角倒掉,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像陀螺一样转:”张瑞敏先生用陀螺来比喻说。“就像陀螺围着它的中心, 每一个人都要围着用户转,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使每一个自主经营体都围绕着用户来转。如果没有上千个自主经营体同时面对各自的市场来创新, 我们这个组织不可能达到动态的平衡。”

海尔文化展前言里面引用了德鲁克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海尔以“经营人”的管理文化核心, 从“日清”到“人单合一”再到“倒三角”模式, 构建出一个有利于员工成长、增值的平台, 倡导员工的自我驱动和自我进化, 将无数自我推动的员工的力量汇聚成企业自我创新的最强内驱力。

海尔是海, 大海因为水滴的汇聚而奔涌壮阔, 而水滴也随着海的巨浪与洋流, 抵达更加开阔的天空, 或是更加深远的海域。每一个海尔的自主经营体, 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体现着自身的价值, 让自己更美好的同时, 也在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下篇

创新突围, 稳中求进

01

楼市严厉调控的2011年, 作为青岛本土地产企业领军者的海尔地产集团全年业绩逆势增长, 并呈现出更稳健的发展势头。

在前两年迅猛发展的基础上, 尽管整个行业遇到政策的严厉调控, 海尔地产依靠海尔精细化管理思想对地产业务的指导, 顺应海尔集团的大战略, 以服务客户为指针, 以创新为导向, 依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综合传统的商住地产项目、工业地产项目等, 与全年业绩发展速度最快的2010年比较, 依然呈现出一定的增长。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 海尔地产集团综合商住地产、工业地产等多个业务板块, 已经进入山东省外包括天津、太原、重庆、长沙、佛山、湖州等十几座大中型城市, 是青岛本土企业里走出山东、布局全国最广泛的企业。在山东省, 已全面进入济南、烟台、临沂、威海等蓝色半岛经济区。在青岛市, 在山海湾、原乡墅等项目已成为市场风向标的同时, 云海湾、优城邦、优四方等项目也正蓄势待发, 为青岛城市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奉献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赤诚与责任。

作为海尔集团旗下专业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融资企业, 海尔地产稳健的发展势头, 首先得益于海尔强大的品牌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 海尔地产立志用海尔精细化管理思想改造房地产, 探索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的创新之路。整合海尔强大的综合资源, 以海尔住居产业链条为依托, 先后提出云社区、小户大家、第九代商业等创新理念, 并积极实践, 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迅猛发展的同时, 海尔地产集团注重管理提升, 在组织架构、运营体系、团队建设、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战略清晰、管理高效、团结和谐, 保证了企业在高速发展中能协调一致, 快速反应, 立即行动。

2011年, 在权威机构的排名中, 海尔地产综合实力上升至全国百强第38位, 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品牌价值达60多亿, 正处于从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转变的上升期。

2011年12月,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住交会上, 海尔地产一枝独秀, 劲揽全国名企、名盘等多项殊荣, 作为青岛乃至山东房地产企业的领军者, 显示了青岛房企和地产鲁军的后发实力。

面对严峻的调控政策, 海尔地产在坚守既定的发展战略的同时, 以创新迎接挑战, 未雨绸缪, 同时积极应变, 寻求转型突破。在区域开发、商业地产、小户型创新、云社区等各方面, 都备好了适应市场变化的利器。

02

“希望海尔地产不只是造房子。”张瑞敏先生曾对海尔地产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因海尔而地产, 由地产而生活, 这是海尔地产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

最近几年, 类似海尔、格力、康佳等制造业巨头做房地产, 往往被视为利润压力下的短期行为, 有人甚至称之为“不务正业”。海尔地产董事长卢铿对此的解释是:海尔做地产的目的, 不是地产, 还是海尔。

作为海尔集团旗下的地产公司, 海尔地产在智能化家居整合上有先天优势。海尔地产串联起了海尔的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厨卫设备、智能家居以及各类空调产品、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各集成品部, 创造了“珍珠项链”效应, 而不同于其他房地产公司的战略合作采购模式。立足于海尔集团成熟的家电, 家装集成系统、研发体系以及售后服务系统之上的海尔地产, 得天独厚, 整合集团全产业链的内外资源, 集成“美好住居解决方案”, 走出了一条住宅产业化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海尔地产将成为海尔整个产业链的最前端, 这是在海尔的全产业框架下的战略选择。”一位长期跟踪海尔集团的媒体人士如此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海尔地产将起到拉动海尔集团发展的领头羊作用, 它不是‘不务正业’, 反而是海尔实现主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海尔地产之于海尔的意义, 不仅仅是海尔的一个产业分支和盈利机构, 而是可以在海尔的发展战略中产生“十链效应”:在产业链上, 是海尔产业链的下游——集成应用系统;在产品链上, 是海尔白电、黑电、橱柜、卫浴等产品的整合平台;在市场链上引动家装、财务等效益;在信息链上与市场终端直接连接;在价值链上可促进产品研发和经营效果;在店网链上参与社区网店的营建和经营;在品牌链上, 是海尔品牌的若干基石之一;在客户链上, 通过住区和云社区, 参与海尔客户链的构建;在收益链上, 是海尔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量的中坚力量;在关系链上, 与海尔各相关系统共享社会关系和客户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房地产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逐步告别粗放式管理, 而进入技术集成时代。精细化、标准化、工业化、流程化, 同时还能满足客户差异性的需求, 将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标准。而制造业的管理思想恰是海尔的基业长青之道, 与许多制造业同行相比, 海尔的制造业思想更新、标准更高、流程更全、机制更优、研发更强、工艺更细、成本更精、服务更好。

因此, 用海尔的制造业思想改造房地产, 集成海尔的品牌、金融、技术、管理等综合资源, 整合海尔住宅产业的全产业链条, 将为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将给整个行业的发展以深刻的启迪。

03

海尔集团成熟的管理体系为海尔地产提供了一套范本, 这套管理系统的核心是, 打造“人单合一双赢”的新商业模式, 催生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自主经营体, 让整个组织结构由“正三角”变为“倒三角”:让消费者成为发号施令者, 让一线员工成为CEO, 倒逼整个组织结构和流程的变革, 让以前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成为倒金字塔底部的资源提供者。

为了对接海尔的管理系统、建立海尔地产的管控体系, 海尔地产全面学习和领会了海尔的管理思想, 并结合地产行业的特点, 提炼出“海尔管理思想梳理及地产公司应用管理平台”, 成立了专门的“日清办”部门, 有效地推进海尔管理思想在海尔地产中的全面承接和有效应用。在“自主经营体”机制推进方面, 创造出“先错层再跃层的3+2复式推广模式”。在“日清”机制推进方面, 创造出“四级日清算赢1+N落地模式”。这些管理模式的创新, 有效地继承和发挥了海尔管理思想的作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地产的管理模式, 推进了海尔地产的倍速崛起。

卢铿董事长认为, 中国制造业属下企业的地产公司之所以难以做好、做强和做大, 问题恰好就在于两个不同行业管理思想的认识关系上。如果对立之, 必不和谐;如果分离之, 难以互动;唯有融合之, 方能相生相长。这种选择并非出于无奈, 而是在理解之后的自觉。

从“隔行如隔山”, 到“隔行不隔理”, 再到“隔行更在理”, 这是一个艰难的“颠覆自我”的过程, 然而收获颇丰——海尔地产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 在2009年和2010年倍速崛起的势头下, 于调控严厉的2011年依然保持逆势增长, 并在公司治理、团队建设、文化品牌塑造、产品线产品系列的研发等各个方面,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思维模式并没有制约房地产的发展, 反而激发出房地产不断创新的发展观念和管理行为。

海尔地产的稳健发展充分说明, 制造业的房地产完全可以做好、做强和做大, 关键在于通过观念的“自我颠覆”, 在于重新而积极地认识两个行业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 在于重新学习做好制造业背景下的地产。融入制造业思想的地产更加理性、更加严谨, 也更加精彩。

十年磨一剑, 2012年海尔地产将迎来成立十周年纪念。在新的一年里, 海尔地产将遵循海尔发展战略, 继续高举创新发展的旗帜, 遵循“创新突围、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 实现积极稳健的“冬泳”, 于实践中开拓创新, 用心营造幸福生活!

把脉未来十年 篇3

回顾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年6月中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公布了几组数据。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量从2004年的507万辆,提高到2013年的2212万辆,年均增长17.8%。连续四年刷新全球汽车生产新纪录,我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2004年至2013年民用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8.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占比从2004年的55.3%提高到2013年的80%以上。千人拥有量从2004年的21辆提高到2013年的93辆。

2005年中国首次成为汽车数量净出口国,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首次超过100万辆。从汽车产品出口的结构看,轿车出口数量不断提高,2004年比重为6.9%,2013年提高到44.8%。

2013年,中国汽车企业前10名营业收入合计3.13万亿元,其中上汽集团2013年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

2004年我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为7.9%,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成为全球第一,2013年首次超过2000万辆,比重提高到25.3%,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地位大幅提高。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一直领跑行业,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营业收入为1.08万亿元,2013年达到6.32万亿元,年均增长21.7%,其中三十强企业占行业比重保持在50%以上,成为行业主导力量。

同时,在这十年中,中国自主品牌也取得长足进步。2013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22.20万辆,其中30强企业销量达到689.65万辆,比十年前净增561.90万辆,年均增长20.6%;30强企业生产的中国品牌乘用车品牌数量为237个,比10年前净增128个。

这些都表明,近十年(2004—2013)是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十年。

十年已经过去,我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十年会走向何方?各品牌又该如何掌握未来发展的脉搏?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信息发布会暨十年发展回顾”大会上,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汽车产业缺乏政策引导

2014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预计有望达到2400万辆,同比增长8%~10%左右。面对今年自主品牌份额下降的事实,中国自主品牌现在备受质疑,但回顾2013年,自主品牌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在内占比并不低,在2200万辆中占到近1100万辆,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现在,自主品牌发展的确面临很多困难,很多中国品牌在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呈现了两极化的态势,只有少数企业实现盈利,多数企业自主品牌还在赔钱,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品牌的困境根源在于品牌太多,而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国品牌的发展只有号召,没有规划。

展望汽车工业未来发展,汽车工业将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将迎来严峻的挑战。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为汽车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利好;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也将带来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挑战也不能忽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而汽车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又居高不下。同时,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环境、交通等问题越来越严峻的约束。

面对现在的情况,必须要有国家战略引导。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仍然没有完成,市场、技术、产品、投资以及企业的结构调整仍需在产业政策的调整下进行。而在项目审批、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更需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他说,有国家战略指引,有体制和政策保障,再通过8~10年的努力,将可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研究员刘明:人口结构决定产业增速

未来几年,中国车市的增长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水平。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目前决定是否消费有三个因素:有没有消费能力、有没有消费意愿、消费环境是怎样的。从现在来看,尽管经济总体水平在下降,还是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长,我们的收入水平还在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车价有小幅度的波动,使我们的购买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消费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我们的消费意愿也还是比较高的。发达国家乘用车的千人保有量在500到600左右,我们的数据是60辆左右,全国不到20%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如果达到一家一辆的数据,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的人口结构,据我们调查,2010年后,我们购车的人群中,80后的比重是提高的,25岁到34岁的人群在购车人群中的比重大概是45%到50%之间。这一人群是我们的消费主力,到2015年这一人群数量会达到最高,2020年后逐渐的下降,至少可以保证未来5-10年的情况,整个车市需求的动力还是比较充足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消费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汽车市场普及水平60%,乘用车是80% 左右,跟发达国家有差别,但是总销量今年突破了2000万辆,保有量去年是1.1 亿辆,再过十年一定会突破2亿辆,这样的总量,会导致整个能源的压力、环境的压力、交通的压力,各方面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

从千人保有量来看,全国的千人保有量是80辆,北京已经达到了270辆的水平,作为大都市来讲,这一水平是比较高的。尽管过去普及水平偏低,但是大量的人口、车辆都集中在大城市里面,导致局部的矛盾特别突出。我们统计过,过去十年当中,全国人口只增长了6%,但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增长速度都在20% 左右,过去的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集中化的时段,农村往城市集中,小城市往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往北上广集中,这种现象导致资源不平衡,会导致交通的压力相对比较大。前几年一些城市出现了限行限购的政策,未来这样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因为这样因素的存在,使得整个增长速度,要比前几年降一个台阶。我们估计整个乘用车增长的速度,还是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整个商用车的增长车速度要比GDP略微低一点,整个车市与GDP相当或者是略高于GDP 的水平。

nlc202309040837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新能源车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汽车市场发展至今,新能源汽车已是未来大势所趋。油价持续上涨必会改变目前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将推动汽车消费向经济节能型转变,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能源车,使用上成本很低,在公务车上更适用,有很大的推广发展空间。而且还非常清洁,环保上的效果很好。

但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基本停留在样品和展品阶段,距离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方面正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新能源汽车工业配套系统尚待完善。二是我国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往往是以产品为中心,“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成本高、风险大。三是节能环保意识还未深入人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中规中矩的车型占大部分市场

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今非昔比,消费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强,越新越炫的车型越受关注,但是,个性化并不会成为主流,中规中矩的车型还是会占大部分市场,至少在未来十几、二十年内会是这样。

首先,从使用角度讲,中规中矩的车用途更多。而追求个性化车型的往往是年轻消费者的私家用车,这只占汽车消费的一小部分。

我们要知道,一款车型是否热卖不仅取决于其外形是否吸引眼球,更多还要看内在的东西,要有高品质才能赢得市场。虽然刚开始大家看着新鲜,瞧着关注的人挺多,但没多久了解之后就冷淡了,只能默默退出。推这样的车型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好口碑,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豪华车销量跃升

过去这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一线城市面临着消费升级的问题。目前一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巨大,产品置换升级存在着潜力,已经具备了消费豪华车、进口车的一个群体。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城市、资源性城市对于豪华车的需求增大,也拉动了豪华车的快速增长。以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车累计同比增长13.54%,其中销售排行前十中进口豪华车更是占据了八个席位。

作为国产汽车的补充,各汽车厂商都在中国进口车市场上加速完善产品线,争取更大的份额。

除了目前豪华品牌扩大经销商数量、开拓二三线市场外,豪华品牌产品逐渐丰富、价格逐渐贴近老百姓也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德系三大豪华品牌,入门级的产品已经让消费者触手可及,并吸引了大批中高级车的消费者向豪华品牌转移。

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

四大车系地位稳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被世界各大汽车巨头视为重中之重。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占据国内轿车市场的不外乎是汽车市场的四大巨头:德系、日系、美系和韩系。

其中德系进入中国最早,合资企业做得非常好,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技术实力也很强。

日系车由于配置齐全,细节做得好,在中国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但丰田的保守让其在国内市场发展过于缓慢。

美系方面,通用要在中国产销达到200万辆,目前已经与大众、丰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你争我夺,战事非常火爆。

韩系发展特别快,但很难超越大众、通用和丰田。而以PSA为首的法系车,内部问题很多,虽然一直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但很难在短时间实现。(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产业 I INDUSTRY

2未来十年西安发展 篇4

2010年06月04日07:2

字号:T|T

[导读]省政府确定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省政府审议通过西安等三市区相关规划

据介绍,省上此前已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主任的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上西安市沣渭、咸阳市泾渭两个新区管委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体系。经济区规划实施和西咸新区建设正式步入实质性、大规模推进阶段。

同时,我省还出台了《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落实《规划》的总体要求、基本路径及保障措施。今年3月省政府又分别召开了《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省推进西咸新区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对《规划》实施工作作出了安排。经济区各市区积极推进经济区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宝鸡市、杨凌区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审议通过。

西咸新区目标 具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开发示范区

李忙全说,去年年底省政府印发了《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确定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目前,新区功能定位和城市空间布局初步确定,沣渭新区概念规划评审工作已经完成,泾渭新区发展战略和概念规划近期也将进行评审。据了解,沣渭新区全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0亿元以上,已启动了沣渭三角洲中央湿地公园、三桥新街改造等建设工作,泾渭新区的渭河横桥、兰池大道、西汉帝陵生态景观带等工程也正在加紧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前不久的西洽会上,沣渭新区有丝绸之路主题公园、电子商务供应链基地等总投资额达180亿元的项目签约。泾渭新区有大秦文化生态区、空港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等总投资额达187亿元的项目签约。

西咸一体化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

在回答有关西咸新区、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时,李忙全表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规划的都市区范围就已涵盖了西安市和咸阳市的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西咸一体化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而建设西咸新区是西咸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和打造西安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支撑,西安、咸阳两市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战略的同时,必须选择重点区块,示范推进,核心突破。

通过设立西咸新区,将渭河两岸、西咸接合部的几个园区连成一个整体板块,统筹规划,联动建设,既可以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空间支持,又可以有效整合这一区域资源,促进产业同步、资源同享,推动西咸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从而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

《西咸新区建设条例》立法工作将启动

李忙全表示,为实现“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的目标,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入实施《规划》和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加强关中地区的规划工作。把关中放在全国和全球的大背景下,按照城乡一体化、产业新型化、环境生态化、交通便捷化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相互促进、错位发展的格局,使关中经济区既成为内陆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高地,又是最适宜人居、最具魅力的地方。

我的未来十年规划书 篇5

注会2班王燕峰

(^o^)/~枫(*^__^*)嘻嘻„„

我的未来十年规划书

一.前言

光阴荏苒,二十年过去了,我已从一个小皮蛋成长为一个大女孩,我已是一名21世纪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拥有着比前辈们优越许多的物质条件,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各大院校的扩招,时代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以往的“天骄之子”和“天骄之女”们也在新时期遇到新的问题,面对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与考验。为了能够更清晰地面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条理的安排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在未来社会大潮中“笑傲而为弄潮儿”特制定此规划书,一起用其作为想成功迈进的施工图,为自己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二.自我分析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之家,姐妹二人,为了改变将来的生活,报答父母,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我要加倍努力!我是一个当代大专生,(平时)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业余时间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

我的性格是开朗型的,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个人很看重个人能力,所以我一直在培养自己的个人能力。

我的兴趣广泛,运动是我的最爱,身体也很好。我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和别人开心的相处。我和我的很多朋友都相处的很(^_^)不错。我觉得这要归功于我比较直爽的交际方式,总是以真心相待,换得他人同样真心和彼此之间的信任。因为有这些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也使得我的生活和学习之路都平坦了许多,他们是我一生的财富。

(^o^)/~枫

(*^__^*)嘻嘻„„

大学生人生规划书由此,想起自己走过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有些惭愧。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

而如今,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一天天消磨时光的日子里,不如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人的大学时光一生中也许就一次,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于是,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三.具体实施

【一】在校期

1.大学一年级一学期:探索期 阶段目标]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

[实施方案]现阶段我已经适应了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认识方面多向高年级学长学姐尤其是大三的毕业生们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多利用学生手册,为将来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o^)/~枫

(*^__^*)嘻嘻„„

2.大学一年级二学期:定向期

[阶段目标]初步确定毕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实施方案]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深造或就业等),了解相关的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加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从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得到职业的经验;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

3.大学二年级:准备期

[阶段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

[实施方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如果有机会要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求职情况;如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考研,要做好复习准备。

4.大学三年级:冲刺就业。

[阶段目标]成功就业

[实施方案]这个阶段我的毕业方向应该已经确定,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应该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二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实;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进行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好较为充分的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锻炼大胆提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毕业后 :

1.2013年上半年:这半年是一个大学毕业前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要的是去积累社会经验来迎接即将的毕业。在这个阶段我会去实习,为即将的毕业论文定好课题。在这个阶段,我还得定好工作的方向,为下半年的找工作顶目标!

2.2013下半年~2016年:在这几年我的目标是在上海,北京,浙江或者沿海城市去发展。找一份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学习的是社会上的现实。不断的积累人脉。

3.2017年开始准备创业,着手这方面,利用原来的人脉,原来工作的资源,来做自己的事业!

4.2018年~2019年:在这个阶段让自己的事业有一个整体的规模,不断系统化,解决一些创业时期残留的问题,让事业稳步的发展。

5.2019年之后:这时候考虑的是家庭问题,得让自己有个家,让自己慢慢的稳定下来!

四、随机应变篇

(^o^)/~枫

(*^__^*)嘻嘻„„

与时俱进,才能游刃有余。在按照既定的规划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实施的同时,也要及时搜集资讯,积极研究最新的就业动态,由此调整自己的战略倾向,从而做到以变应变,达到最理想的就业目的。

五、结束语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o^)/~枫

(*^__^*)嘻嘻„„

未来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6

首先由我自己来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

一、性格类型:非常重视与别人的关系,容易察觉出他人的需要,并善于给予他人实际关怀,待人友好,善解人意,别且有很强的责任心。看到周围的人快乐,也会觉得开心。热情有活力,乐于合作,有同情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鼓励,对冷淡和不友善会得到伤害,需要和睦的人际关系,对批评和漠视非常敏感,对于竞争和冲突会感觉到不愉快,因此尽力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实际,有条理,做事彻底,有一致性,对细节和事实有出色的记忆力,并且希望别人也是如此。着眼于目前,在经验和事实之上做出决策,将事情安排妥当,喜欢自己成为活跃而有用的人物。很好的适应日常的常规工作和活动,不喜欢做需要掌握抽象观点或客观分析的工作。性格稳重而不乏味,喜欢按套路出牌。喜欢组织众人和控制形式,与他人合力圆满又按时的完成任务,喜欢安全和稳定的环境,支持现存制度,注重并很好的遵守社会约定规范。终于自己的职责,并愿意超出自己的责任范围而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或者有益处的事情,在遇到困难和取得成功时,都很积极活跃,希望付出能得到回报或赞扬。

二、自我盘点:(1)兴趣爱好:篮球,足球,羽毛球,听音乐,看电影,汽车,旅游,美食。

(2)优势:从小养车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职业抱敬业精神,做事细心,对待每一件事都不马虎,善于思考。

(3)劣势:出身乡镇,见识较少,对一些规则不是很了解,工作经验生活经历较少,各种荣誉证书获得也少。

(4)优点:积极乐观,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刻苦勤奋。

(5)缺点:做事缺乏胆量,不够自信,口才和演讲能力较低。

三、解决问题:在上述的自我分析中,本身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让其把自己带出困境。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只要有恒心,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把握每次机会,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

然后再对我自身的环境进行分析:

1,社会环境: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有很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还需要很多人才,但随着大学生的越来越普遍,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也给广大的毕业生造成了许多困惑。这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就业政策与渠道。

2,学校环境:校园的学习环境很好,围绕着一份浓浓的学习氛围,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完备,师资质量也很高,校园内的生活也不错,有足够大的场所供同学们活动,就是交通有足够大的场所供同学们活动,就是交通有些不便,等东门完全开放出来就好了。学校的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也非常丰富,这在侧面也鼓励着同学们积极努力学习。学校的各种活动办的也非常不错,给广大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但是校内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3,家庭环境:家庭有四名成员,爸爸,妈妈,姐姐,我。爸爸妈妈姐姐都是党员。爸爸妈妈都退居二线,姐姐在政府工作。经济环境还算处于中等水平,生活环境还算好,生活在镇中心,交通便利,周围环境好,经济水平也中等。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在各方面也不过分给予压力,通常情况下都不干涩自己的选择,只会在身边提供意见和帮助,给自己足够大的空间。和姐姐相处的也很好,特别照顾我。但是整个家族对我的期望比较大,比较看重学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这种期望也往往给我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最后对自己进行未来规划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对于英语的重要性那就更不用说了。在学习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在找工作的事情上,我不会好高骛远;我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一个自己能在岗位上有所发挥的工作。

然后,在工作中让自己更加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学习前辈的为人处世,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

未来十年将有高校破产 篇7

顾校长此番话并非胡言乱语,从2009年开始,全国多个省市的高考报名人数都在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开始,北京地区报名高考学生的人数开始下降,2010年的报名人数只有8万多位,这两年北京地区报考参加高考的人数降了大约30%。

而湖南省,2009年高考报考人数首次出现回落,比2008年减少了2.6万人,2010年则在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减少了近10万人报名。此外,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的报名人数也都在下降,全国“降”声一片。

对于高考人数下降原因,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介绍,由于2010年高考是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因此,不少往届考生多选择在2009年被学校录取,而放弃复读。据统计,参加2010年北京新高考的往届考生只有5 880人,比去年减少7 066人。

除了新课改造成复读人数减少的原因外,出生人口的减少也导致了应届考生人数收缩。“80后”属于一代生育高峰期,“90后”人数则明显少于“80后”,比如,北京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比往年减少了7 000人左右。

随着,我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未来10年中国18岁-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 000万人。据分析由于我国第三波人口高峰的影响,2008年是报考人数的高峰,而以后几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都会持续下降。

而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 022所增加到2010年的2 300多所。一方面是未来高考人数的减少,另一方面是持续多年的高校数量增加,这必然迎来一轮大学“洗牌”。

心系未来 十年圆梦 篇8

1995—2002年间,根据组织选调,我有幸在他身边担任机要秘书。这段时间正是上海由改革开放的后卫一下子站到前沿的高速发展时间,我不仅见证了上海出色交出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世纪答卷,而且近距离观察到了黄菊同志如何按照“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思想理念,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业呕心沥血,悉心谋划,勇挑重担,持之以恒,攻坚克难。

黄菊同志常常自谦“天赋不高”,唯有“以勤补拙”、“笨鸟先飞”。我在他身边工作的八年间,几乎没有看到他有过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他说自己是一个举轻若重的人,党和人民把发展上海的重担交到他手里,绝不敢有半点懈怠。黄菊同志在工作中反复强调要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三性统一”。这“三性”也正是他的个性体现。回想黄菊同志担任上海主要领导期间,主持推动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以及社会文明建设项目不计其数,但最能体现他“三性”特征的非洋山深水港建设莫属。

上海是一个以港兴市的城市,正所谓“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由于历史的沿革,上海港是一个河口海港,码头泊位都分布在长江口内的黄浦江两岸。然而,滚滚长江水夹带而下的泥沙在长江口遇海水后凝聚沉降,形成一道拦门沙,使一些吃水超过7.5米的大吨位货船必须候潮才能进出长江航道,靠泊上海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担任上海市领导期间,就已把深水港建设纳入了上海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点规划中。此后几年,上海的港口码头从黄浦江不断外移到吴淞口、外高桥。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世界集装箱运输船舶已发展到第五代及第六代,尤其是装载6600标箱以上的第六代集装箱船要求进港航道和靠泊码头必须要有15米以上水深。上海港泊位码头又面临着重新选址的关键时刻。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的发展重心开始向太平洋西岸转移。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后,中国经济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东北亚与欧美各国间的集装箱运输需求与日俱增,东北亚航运枢纽竞争初步显现。当时,日本的横滨、长崎,韩国的釜山及我国台湾的高雄都在大力推进深水港计划,都力争成为东北亚的航运中心。因为谁能早日建成枢纽港,成为航运中心,谁就取得了这一区域航运市场的主导权。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又处于长江出海口,上海港一旦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沿海省市的进出口运输有了自己的航运枢纽港,而且长江流域各省市的集装箱可以依托长江航线降低运输成本,并通过上海港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横贯我国中部的长江流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带,从这个意义上看,上海深水港的建设,不仅是上海的战略,更是关系到如何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

1995年8月上旬,一艘中型港监船从吴淞口经长江航道缓缓驶入东海,一直到杭州湾外的衢黄岛,然后折向西到大、小洋山绕岛转一圈,又驶回上海吴淞港。那天,一直在船长室临窗而立的黄菊同志,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着上海深水港的选址。在黄菊同志看来,上海是我国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上海有条件而且有义务担当起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责任。但是长江口航道整治最大程度也只能达到水深12.5米,上海的岸线已没有水深15米以上的泊位码头。建设上海深水港,不仅仅是上海的事,更是国家的大事。因此,“必须跳出上海看上海”。在船上,黄菊同志详细听取了有关部门对长江口和杭州湾口水文气象资料的分析汇报。综合比较长江口、崇明外海、衢黄岛、大小洋山岛几个备选地,考虑到航道深度、涌浪、码头幅地和陆桥联结等各方面因素,大家都比较倾向于在大小洋山岛建港。

但是,推进洋山深水港项目,是一项事关各方的重大工程,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洋山岛属于浙江省,港口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海关、边防、防疫、供油、供水等管理和服务体系如何定?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在建航运项目的关系如何协调?当时,交通部已启动长江航道束水整治工程,即通过航道两侧筑坝提高航道内江水的流速来冲刷淤泥,加深航道。一旦长江口航道打通,南京以下各港口都可直通国际。同时,浙江省的宁波市又正在加快东方大港——北仑港的建设。因此,启动洋山深水港建设,就意味着在长三角范围内与航运有关的几个重大项目将同时推进,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审批的条件下,如何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如何筹措建设资金?如果实行政府性投资与市场化融资相结合,如何设计还贷机制?尤其是要建陆岛连桥,若收过桥费则会增加货运成本,免收费则如何落实还贷资金?针对这些问题,黄菊同志认为必须站在面向21世纪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度,进行科学论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

1996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任务。经过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讨论,同年5月10日,决定成立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下设国际航运中心办公室,启动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项目。为了保证可行性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可信性,黄菊同志指示航运中心建设办公室的同志,要将课题全部委托给非上海的机构和专家来牵头,甚至邀请国际专业机构来评估。黄菊同志在项目论证起步阶段就做出这样意味深长的安排,可见其考虑问题的超前意识和缜密思维。

现在回想起来,洋山深水港从港口功能定位到工程项目建设规划,从投融资体制到土地征用、动迁安置,从项目申报到配套项目建设,从管理运行到航线开辟,千头万绪,不一而足。黄菊同志工作再忙,但对深水港的事,他总是亲自研究协调。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他反复强调,上海搞深水港,不是上海一家的事,而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一定要有坚韧性,认准的事,一定要一步一步扎实推进,一直到成功。他还特别明确,深水港建设必须与贸易、金融服务相配套,否则建成的港口,只能是一个运输搬运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运中心。为了做好洋山港及相应港区、陆岛连桥等配套项目以及水、陆、海运运输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他先后六次到芦潮港等地区实地调研考察,研究开发模式、投融资体制和运行管理机制。

上海提出建设洋山深水港项目得到了浙江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黄菊同志与徐匡迪同志一道,主动找浙江省主要领导沟通情况,就洋山深水港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和如何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实施动迁安置等问题达成共识。浙江省领导认为,深水港建设是国家战略,若浙江在洋山港问题上不与上海开展合作,还提什么“依托上海” 、“以上海为龙头”?此后,在国务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包括北仑港、南通港、太仓港等在内的功能互补的组合港。同时,上海全力支持宁波地区向北拓展交通辐射能力的杭州湾大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由此形成了以洋山深水港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港口间分工协作的新格局。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2002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工程可行性方案》。

2005年12月11日洋山港正式开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黄菊同志,饱含深情地专程从北京来沪参加庆典。这是一个在他心中萦绕了整整十年的梦想。典礼结束后,我前往驻地看望他。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平时不喜形于色的他,那天看上去心情格外愉快。他对我说,十年梦想终于圆了。然而没想到,回京不久,他竟突然病重住院。我当时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在上海时他还对我说,到格尔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慰问干部职工,在海拔3800米的工地上走到工人们当中,和工人们握手说话时,并没感到有什么高原反应,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很是满意。怎么说病就病了呢?

2007年2月下旬,我到医院去看望黄菊同志,那时的他因高烧不退,显得十分虚弱。他见我进去,抬手示意我坐在床前。他说全国“两会”要开了,手头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还要到会上与大家见见面,打声招呼,也算是告别。听着他这些话,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我明白,他是要去与他的同事们、战友们告别,他心里十分明白他的生命时间,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放心不下的还是他因生病而未了的工作。这时我才懂得,什么是鞠躬尽瘁!什么叫死而后已!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胸怀!他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甚至把自己的遗体也志愿捐献给了医学事业。

2014年上半年,我趁参加“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之际,专程走访了台湾高雄港。1995年上海提出建设深水港之时,上海港在全球港口年吞吐量排名中名列第19位,我国台湾的高雄港正是竞争对手之一。而此时,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已突破3000万标箱,成为全球第一,高雄港则开始寻求新的功能转型了。那天,我身在高雄港,思绪却已飞到了上海洋山港。从设想提出到建成开港,洋山深水港建设前后整整十年,黄菊同志当时曾感叹地讲,真是“十年磨一剑”。此后,洋山港又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一跃成为集装箱运输世界级大港。“沧海变桑田”,要不是黄菊同志领导的上海市委、市政府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超前谋划,精心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重大的战略工程,今天的东北亚又会有怎样的航运格局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洋山港建成开港已十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达到3653万标准箱,其中洋山港就占了50%,被称为长江经济带龙头上的龙眼。然而,黄菊同志却再也看不到世界第一大港的英姿。

今年,在中央和上海领导的关心下,在上海方方面面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遵循黄菊同志生前“本是布衣身,回归布衣群”的遗愿,老领导的骨灰得以回归他深情挚爱的热土,落葬于福寿园。相信老领导看到如今洋山港一日千里的发展,看到今天上海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成就,定会含笑九泉的。

上一篇:市政道路安全文明施工下一篇:感恩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