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错误教学资源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妙用错误教学资源(精选10篇)

妙用错误教学资源 篇1

(河南省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代京安,450100)

在教学中“错误”用得及时、恰当、有针对性,确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做“错误”示范使学生得到针对性反馈。

教师在进行直观示范时,为了使学生对正确动作有深刻认识,可先不做正确的示范,而有意做学生易犯错误的动作。如教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时,先做一个“一小, 二大, 三上冲”的三步上篮示范,然后发动学生给这个三步上篮找毛病。经同学们热烈讨论,最后统一到关键的一点∶教师的三步上篮是由于第一步跨得小,第二步跨得大,所以最后跳起投篮时身体往前冲。大家认为正确的“三步上篮”应该是“一大,二小,三向上跳”才对。错误找准了,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做的三步上篮动作恍然大悟。由于“错误”来自学生,而毛病又是学生找,所以教学效果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传授方法好。

做正误比较,使学生获得反馈性反馈。

教学中教师也可在训练学生某种能力时,采用正误混杂,让学生提供选择,沟通错误与正确间联系,促进转化。如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我未直接做出正确的投篮动作,而做了三个投篮动作让学生辨别∶(1)下肢不发力,只用上肢发力的投篮动作;(2)蹬、伸、屈、拨的动作;(3)光蹬伸、不屈腕拨球的动作。最后让学生选择哪一个动作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经过同学们逐一

比较、分析,结果大多数认为第二个示范投篮动作是正确的,在比较中既突出了正确动作,又揭示错误动作,结果学生在练习时始终记住应“蹬、伸、屈、拨球”这一要点。这种教法摆脱了死记动作概念,着眼点放在真正掌握技术动作上。

让学生尝试错误,获得引发性反馈。

教学中“避免出错”好象是教学常规,其实也不尽然。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尝试错误”也是有益的,它往往具有探索性。尝试出的错误就为发现正确提供情景,选准突破口。如教过跳远后在教背越式跳高,我先让学生做一次全程助跑的跳高动作,结果发现几乎全班同学最后踏跳步小并且在起跳时不是向上。错误尝试出来了,让学生对跳远和跳高助跑进行分析,结果大家都认为刚才做的跳高动作不对,并指出跳高最后踏跳步应该大而不是小,起跳时应向上跳而不是向前跳。错误找到了,但有的学生又提出∶为什么跳高和跳远最后踏跳步幅和起跳方向不一样?我顺势向学生讲解了跳高与跳远助跑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又让学生练习跳高助跑动作,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做得比较正确,负反馈的速效当堂就显示出来。这种尝试错误,不只引发了跳高助跑动作由错到对的负反馈,而且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自找错误获得创见性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学生不但能找到自己技术动作的错误,而且还要能指出其他同学的错误动作。善于发现错误是创见的前导。因此,应把培养学生善找错误看成是积极地探索,而不是消极

地补漏。要扩大找错改错的范围,在教学中我有三方面的要求∶(1)能找本人的“错误”;(2)能找同学中的“错误”;(3)能找教师教学中的“错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争论、评议和质疑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不断发现“错误”,如在篮球战术一传一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有部分同学切入时不能摆脱防守者,并找出“错误”所在,结果大家议论开了,有的说是起动速度慢,有的说是切入路线不对,而有个别同学则提出能不能在切入之前做一个假动作诱惑防守者,或者切入受阻时能不能去为同伴掩护?可见这些问题的提出蕴藏着同学们创见性的火花。

妙用错误教学资源 篇2

在江苏省对口单招机电专业电工电子科目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我在充分利用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方面, 进行了一些摸索与实践, 下面谈谈“错误”的妙用。

妙用一:消除学生的解题盲点

学生的错误利用得好,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关键环节上的盲点, 帮助学生把知识真正地学懂、学活,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效率。

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学得很好, 就是考不了满分?研究发现,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做题时都有一个犯错误的习惯, 或叫做解题盲点, 一个人走到那里就被一块石头绊倒, 而下一次, 还是在那里绊倒, 这就是盲点。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把“那块石头”搬走。教师所起的作用, 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块石头。如何找到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顺应”他们的认知, 掌握他们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 才能摸清他们的错误源头, 正确点拨学生。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一个从出错到查错再到改错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场所。教师在精选例题的时候, 往往能预见学生的错误。这样在错误刚刚呈现时, 才不会急于去“同化”学生, 而是在和学生的分析交流中剖析产生错误思想的根源。学生从自己的解题思路出发进行回顾和分析, 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盲点, 通过逆向思考, 思维得到了灵活的训练。

课堂之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建立一个错题再练的模块, 只要是发现学生经常出错或者出错典型的题, 都需要通过这个模块进行再一次的练习。让学生不仅能知道这类题出错的原因, 而且能真正找到和及时巩固改错的途径, 从而彻底消除做题时的盲点, 改变做题时思维上的不良习惯。这个模块的安排, 虽然看上去简单, 但是如果没有, 学生就提高得很慢。有了这个模块, 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可以达到相对完美的程度。

错题再练经过实践我是分三方面去做的:

第一, 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订正纠错, 这是常规的纠错方法。

第二, 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电工基础纠错本”, 把平时做错的题收入其中, 不必把解题的所有过程都列写出来, 而是注明错在哪里, 找出原因。每章小结时或每轮复习后进行纠错检查交流, 督促让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遍的习惯。

第三, 教师自己也备有一个“纠错本”, 把每年高三学生的错题都积累下来, 在复习时分类、分期进行再次辅导。对概念不清的错误, 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认知遗误”的及时补正;对“似懂非懂”的要复习提高。这样, 就理解记忆能力差的同学来说, 经过这样三方面的梳理, 大多数在纠错补漏方面都效果显著, 单科成绩稳步提升。

妙用二: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电工基础》“RLC串联电路”一课中, 学生很容易快速得出U=UR+UL+UC这个结论。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 书上该节例一的相关数据就可以说明U≠UR+UL+UC。

(2) 用交流电表分别测量U、UR、UL、和UC, 通过实验得出:U≠UR+UL+UC。

(3) 用刚学习的对单一元件参数电路的分析作相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U与UR、UL、UC的相量关系。

紧接着, 我再带着学生分析, 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相量图分析法。学生对错误的分析判断, 强化了他们要用相量图分析交流电路的思路, 也清晰展示了新知识由电路分析到计算式的来龙去脉。

学生获得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出现偏差和错误很正常, 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处理。正确的方法除了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盲点外, 还可以巧妙地以学生的错误问题答案为前提, 推导出荒谬的结论, 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发现和顿悟。上面的例子中, 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 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发现意识。

妙用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 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 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因此, 若合理利用, 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出错不可避免。出错的学生如果得到尊重、理解、宽容, 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

在我的课堂上, 我坚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启发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我在教学中反复对学生强调:做题出错很正常, 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 克服了错误, 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但做错题目不能仅去更正答案, 而是要勇于展示出来, 可以当堂争论, 直到解决问题。一个学生的问题, 也许就是大多数学生的问题, 一个学生查找到原因, 也就是帮所有学生纠正了错误, 是做了好事。慢慢的, 会有做错题的同学主动要求尝试展示自己的错误, 并带领大家一起更正。他们在纠错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增强了克服困难、学好电工电子专业的信心。

我认为, 只要学生经历过思考, 其错误中就一定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份, 有的甚至隐藏着一些超常与独特。教师所要做的是慧眼识真金, 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和欣赏, 并沿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这样学生就不会顾虑答错题被老师斥责, 不会担心被同学讥笑。学习气氛民主, 学生思维活跃, 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 更需要经历。在教学实践中, 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 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赐予“真理”, 更不能听之任之。如果在课堂上草率地包办代替, 或者是一味地满堂填塞, 总是将最正确的结论呈现出来, 那将错失很多精彩的教学契机。我在整整十三年的对口单招班教学电工电子的教学实践中, 坚持注重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因势利导, 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思维空间,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成效。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 因势利导, 消除学生的学习盲点,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注课堂生成 妙用“错误”资源 篇3

但在实际教学中,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要么对学生批评一通,要么让该生立即坐下,好让课堂顺着自己预先的设计顺利地进行下去,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进行指责、辱骂。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处理,不仅不利于学生“知其错、改其过”,准确及时地获取新知识,还常常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对教师而言,当你在不加任何思考地否定学生的错误时,往往就失去了从反馈中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一种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这一资源能够充分地被加以利用,巧妙地加以引导,可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能力,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并以此为“跳板”,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一、让“错误”焕发新的生命

学生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或对概念模糊不清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能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可以变学生的“错误”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发展。

(一)组织学生辩析,提高学生能力

墨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际,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说错了有关知识点时,教师如能及时、恰当、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辩析,既可以使学生在辩析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增长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辩析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推理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勇敢自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有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例如:在教了“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举例时,一学生说:“爸爸把一个苹果分给了我和弟弟,我得到了1/2个苹果。”对学生出现的这一“错误”,我没有直接给予评判,而是适时地组织班上的学生进行辩析:由思考后认为对的和认为错的各方派出代表进行辩论、分析。当一方代表无法进行辩论时,由该方另请一名代表继续进行辩论,直至有一方心服口服地接受对方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辩论小结。这样的过程,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与巩固,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优良的思想作风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实践,渗透数学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教材实现的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数学新教材提倡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讨论来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对数学知识的“静态”的观点转化成“动态”的教育观。简言之,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扩展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而“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在学生发生“错误”时,组织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对自己的“错误”加以验证,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从小就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思想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一学生在预习后但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前提下,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我利用课前准备的教具(不同形状的、大小不等的圆锥和圆柱形容器)让他们到讲桌上进行灌水试验,让他们通过具体的实践验证,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的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这一说法才是正确的。这一过程学生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培养学生情感,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基于这一政策导向,教师应该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当学生说错时,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能积极动脑,以维护其积极的学习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方式主动地投入到看书学习的过程之中,这样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之中,从书中明确了真理,获取了知识,并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有学生说“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可以在肯定其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让他们通过看书明确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由于是学生要通过看书验证自己所说是否正确,故从情感上来说,学生比较有兴趣,看书时也就特别认真,学习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合理进行转化,激发学习热情

当然,学生的错误并不是都能在课堂中加以利用,有的是要在课后研究解决的;有的是以后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若干时间以后才能解决的;有的是“胡搅蛮缠”,要加以回避的。凡是属于这一些内容的,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转化,可以要求学生课余加以讨论与研究,或者告诉学生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到了高一级学校,自然会明白的;对“题外的错误”,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不是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千万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

美术《妙用纸盒》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现代社会的商品讲究包装,各种精美的包装盒美观,清洁,也非常易找。本课就是让学生用这种随处可见的材料,再辅以其他一些边角料,如瓶盖、钮扣、彩纸等来装饰加工,成为另外的艺术品。本节课多启发,多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玩中做、做中玩,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妙用纸盒、纸箱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事物,即使是被丢弃的包装盒,经过创造也会产生奇妙的造型。

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加工、粘贴、拼装出各种造型,提高动手能力和立体创造能力。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依物联想,加工装饰出奇妙有趣的造型。

四、教学难点:

能突破盒子本身形状的束缚,大胆想象创造出其他造型。

五、教学准备:各种纸盒、制作工具

六、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画一幅大象的简笔画,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如果要用几何形来概括这个大家伙的话,你会用哪些形状?

大象是一种庞大的.动物,到处都是圆滚滚的,难怪同学们用球体和圆柱体来概括。(在黑板上画出用几何形概括出的大象形象)那想一想,如果不用这两种几何形来概括,还能用别的什么几何形体来概括,最好是带棱角的,比如:长方体。(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再次概括,教师将图形画出。)

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包装盒了。(揭示课题)

学生在概括事物形象时,往往会先入为主,见圆即圆、见方即方,所以在概括事物形态时,我选择了两步走,先以原始形态来概括,再结合本课特点,进行二次概括,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避免以往那样,提到长方体,就是冰箱、汽车等。

(二)欣赏:

欣赏范作,分析这些动物形象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哪些地方制作的最有趣、最巧妙?

1、狮子 方盒的组合 装饰品

2、犀牛 方盒与药瓶(圆柱)的组合

3、鳄鱼 方盒的切割 笔架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如何用纸盒进行造型练习,并了解什么是造型当中的加法与减法。为后面的制作提供技巧上的支持。

这些纸盒造型分别用了哪些装饰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也可让学生来示范)

切、挖(减法)

插、接、剪、贴(加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制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难点再由教师去从旁指导。

(三)讨论:

小组讨论探究,自己带来的纸盒适合做什么?(玩具、装饰品、学习用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完成?

不规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让他们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自由想像。让学生已经具备的手工制作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所需要的是教师的启发和鼓励。

(四)制作:

根据本小组成员所带的纸盒材料,先画出草图,再进行制作。

(五)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说说自己同学的作品当中哪些设计你觉得最有趣、最巧妙?

“欺骗”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5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讲究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妙用“欺骗”也能获得神奇的效果。巧设小局,指导朗读;巧设及格,指导改错;巧用作业,掌握字词;巧用语言,发挥潜能;巧树榜样,增强自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欺骗”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欺骗;运用

“欺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如果给它加上一个修饰语――善意的,那么它的含义也就发生转变,善意的批评,是需要智慧的,也就是说欺骗者是出于善意的动机,其结果是美好的、肯定的。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智慧的“欺骗”。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无意性、情绪性、好动性、爱玩性等特征,这些常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需要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调整、组织、监控,而这种语言必须有一定技巧,其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 “欺骗”。

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欺骗”的几个教学实例。

一、巧设小局,指导朗读

上《雾松》这课时,课上为了引导学生读书,我让学生读“雾松形成”的那一小段。在学生初读之后,我故意告诉他们我好像没看到江面上的雾气,要求他们再读课文。学生第二次读完后,我又说我仿佛看到一点雾气了,但雾气太淡,要求他们再读课文。第三次读完课文后,我告诉他们现在我看到浓重的雾,但还没结成冰晶,再读。第四次孩子们读完之后,我的眼前似乎挂起了银丝一样的冰晶,但是数量还不多,再读课文。读完了之后,孩子们和我一样兴奋,因为他们也看到了玉雕冰砌的银条了。但我引导他们再用多点感情读一遍,这里就会变成雾松的世界了。

这样一来,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欺骗”学生热情高涨地把课文读七八遍。学生也明白了雾松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设个小局,让学生“上当”,既增添了课堂情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出奇制胜,何乐而不为?

二、巧用及格,指导改错

在很多次测试中,我班学生刘伟总不及格,这次测试也不例外。他主要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更让人恼火的是每次找他改正错题,他不是东张西望,就是趴在桌上装头疼。我苦口婆心地找他谈话,但效果不佳。

我拿着全班同学的试卷,边寻思和刘伟说些什么边走进了教室。碰巧,他在擦黑板,他一脸自信地问:“老师,我的这次考试及格了吧?”望着他那期盼的眼神,我灵机一动,笑眯眯地说:“及格了,祝贺你!”

“啊!太好了,老师,我这几天进步了。”

“对,你的进步很大,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了,真不错。如果你再努一把力,一定能赶上优秀同学。”

我继续“欺骗”道:“其实,你很多问题都会了,只有几个小问题没解决,那是因为你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想马上解决吗?”

“想!”他答得干脆利落。

于是,在黑板前我边说边教,边鼓励边欺骗。

真没想到,只花了十多分钟就教他改正了大部分错题,这些错题要是在平时,非得用上一小时不可,这次改错的高效率的功劳非“欺骗”莫属。

三、巧用作业,掌握字词

在上《滴水穿石的启示》这课时,我指着满满一黑板的字词,对学生说:“谁能够准确地将这些字词记住,今天的家庭作业可以免写。”学生一听,眼睛亮了,纷纷举起了手。我提醒道:“这么有把握?只有一次机会哟,还是多练几次吧!”

学生又纷纷举起了手,我叫了一位,嘿,“给予”的“给”字读错了!学生懊恼不已地坐了下去。又叫了一位,“白炽灯”中的“炽”字读错了,又坐了下去,一脸的遗憾。“还是再练练吧!”我“语重心长”地劝道。

我心中暗自高兴,好“傻”的孩子,你们当中谁能准确无误地记住,谁不能,我何尝不知道?只有前面的同学读不好,才更能激发你们练习的自觉性,激发你们参与的积极性。一名学生毫无差错地记住了所有的字词,我兑现了我的承诺--他免写今天的家庭作业。这位学生喜滋滋地坐了下去,引来了一片羡慕的目光。

我忍不住又高兴了。这位受到奖励的同学,你又何必如此高兴?今天的家庭作业也就是记住生字词而已,在课堂上你已完全记住了这些字词,回家当然不必再做;那些没有受到奖励的同学,你们又何必羡慕这位“幸运儿”?他也是要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的,只不过他比你们提前点时间完成罢了!

四、巧用预言,发挥潜能

大家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源自一个“欺骗”成真的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偏僻的学校去“考察”,然后在当地老师送上的学生名单上随意地圈选了一些学生的名字,说:“他们的智商很高,以后必将大有出息。”事隔一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发现他的预言已成事实:那些被圈选的学生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

我班的学生管艳菊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只是她的作文和字不好。有一天,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对她说:“这次你的作文写得不错,基本上达到发表水平了。我与好几家专发学生作文报刊的编辑有联系。你要有兴趣,我作为你的指导老师,咱也发一篇。”她一听这话顿时就来了劲,我又说:“不过,下次你一定要把字写好,你的文章就字写得不好。编辑对写字好差很讲究,文章再好,字写得不好,人家也不看。”说完我送给她一本字帖。她接过字帖如获至宝。

一个月后,她的字已大有起色。她忍不住地问我:“老师,现在我可以投稿了吗?”我听了很高兴,但我并没说下次作文就投稿,而是告诉她:“你的文章有点小欠缺,比如个别句子不太通顺,下次在遣词造句上再下点工夫就行了。”接着便把她的作文递给她,她看了用红笔画的句子,自觉毛病不少。以后,虽然再也没提投稿的事,但经过这一番折腾,她的写作水平和写字大有进步,这更让我尝到了“欺骗”的甜头。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一场漂亮的战斗。既是战斗,就不能不讲究战略战术,只有运筹得当,才能稳操胜券。你若能巧妙地运用 “欺骗”,定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6

摘 要

加入微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充满生机活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资源的发展和延续。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则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微课的运用就符合这个特点,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让学生在直观下理解知识、享受知识。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表现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小学生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月光照进茅屋的景象刻画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 境的清幽的月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时教师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被微课引起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愉悦,那么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解决出来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当起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 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微课对知识进行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去西沙群岛去游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

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 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五、鼓励尊重,求索创新,让学生展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任何学生都积极鼓励尊重,没有歧视,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大胆求异,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我。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在教师耐心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但自信心被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也被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提高。尤其是微课的加入,也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微课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增加了说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教师用微课展示太阳、星空辨别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时教师允许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讨论,并予以鼓励,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学生尊重,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看法很独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变得喜欢发言,喜 欢学习,喜欢上语文课。

“妙用”海洋资源 篇7

海水消除“温室效应”

对于解决“温室效应”问题,许多科学家曾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美国科学家研发的一项新技术,有望利用海洋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研究中,科学家将大量二氧化碳在水底排放,并向水中倾倒高密度的沉淀物,在沉淀物将二氧化碳“埋葬”的同时,科学家还向沉淀物表面施加巨大压力。最后,在低温和高压的共同作用下,排入水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液化,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二氧化碳被完全“冰冻”。科学家说,这项技术可以在海洋中广泛使用,因为深海具有天然的“低温、高压”环境。同时,便于开采的石、沙料,都可以作为沉淀物的原料。这项技术成熟后,80平方公里的海床就可以永久处理全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写入了美国国会的规划议案。

在极地造“热带”

在开拓海洋空间方面,许多国家早已开始尝试建设“海底城市”甚至“海底国家”。虽然人类在海底的居所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在居住环境上还不能与陆地相比,而在未来,海底很可能会出现环境极佳的栖息地。

英国海洋学家在极地海洋的勘探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地球上能被人利用的最丰富的地热资源很可能来自海洋。科学家利用装有高精度气体探测仪的潜水艇,在冰岛和挪威之间的海域找到了两处储量惊人的地热源,每一个地热源都有50个以上的热气喷射口。根据气体探测仪所记录的数据,从喷射口中冒出的热气,其温度在250℃以上,有几处喷射口的热气甚至可以将探测仪熔化。

科学家说,因为这两处热源都处于几百米深的浅海,因此它们很容易利用。海底地热资源不仅可以为陆地提供能源,还使人类在极地建设“热带家园”成为可能。在未来,身处隆冬的居民,在邻近的海洋里就可以享受到环保和舒适的“热带之旅”了。

“海洋普查”监控气候

妙用错误教学资源 篇8

教学实录

整体感知时——入境激趣

师:在整体感知时创设情境,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从具体的整体情境出发,决定情境的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小珊迪》一课的导入部分。

师: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播放《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师:说说唱了什么内容? 生: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

师:是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世界的劳动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珊迪》!] [评析]这个片断是用歌颂现在美好生活的歌曲和教师低沉、压抑的暗示性语言相比较,在强烈的对比中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特定的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关注,激发情感,使之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为加深其内心感受和体验作好准备。生:花这么长时间听一首歌,有价值吗?

师:这正是教者的匠心所在。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个“情”字,就是要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完成对学生情感的渲染、第 1 页 情感的激发、情感的调动,为学生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敬佩之心,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生活的批判揭露之情埋下伏笔。

师:在这里,我们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充分地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再看这个片断——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的导入部分。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

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

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评析]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候却“戛然而止”,这样欲扬先抑,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激发,处于一种积极求知、急于获取信息的状态,然后

第 2 页 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切己体察,披文入情,自然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感悟自得,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质疑探究处——以境解疑

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的探究学习,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巧妙设置情境,通过具体情境的作用,学生容易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产生。这样,我们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中释疑解难,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师:先看词语教学的范例。

【课件展示:斯霞老师教“饱满”一词。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个句子? 生:菜籽结得多饱满。生: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微一挺,头微微抬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边走边问:“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很饱满? 于是,全体学生个个昂首挺胸,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

第 3 页 听老师讲课。】

[评析]从上例可以看出,斯霞老师正是巧妙运用体态语,用自己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情境,以引导学生完成对“饱满”一词的抽象意义的理解。

师:的确,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使教学过程既实又活,富有灵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并系统化,其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师:上面是词语教学问题的解决。那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如何在情境的运用中得以有效地突破和解决呢?《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由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组成。第一次对话较容易理解,学生一读就懂,理解后两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片断二。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要想知道为什么,先来做个小实验。师:(指导学生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

生:平时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第 4 页 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评析]学生质疑后,便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青蛙在井底看天,视线被井所局限”这个情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寓言作了铺垫。

师:在此处,教师并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演示中既创设了情境,又理解了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坐井观天》教学的难点同其他寓言故事的教学一样,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和体验来理解文中寓言,而不是仅仅把教师的分析

妙用错误教学资源 篇9

zjjsks】

浙江教师招聘地理学科:地理教学之妙用文学名句

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文学犹如璀璨群星。这些文学名句时常被引用来进行地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帮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以及讲月相的变化时引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来陈述不同时段的月相等等。凡此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意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中公讲师刘彩平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妙运用学生熟知的文学语言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联系起来,创设情景,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激发他们的思维。这样既易于学生理解,又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良好。下面就让中公讲师刘彩平详细介绍下。

一、海陆位置、东西部的水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写道:“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密密地斜织着……”中“寻常”二字领悟春暖花开,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润如酥”中的一个“酥”字形象的写出了中部地区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遥看近却无”颔联。“春风不度”且不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及得不到朝廷的关爱,单就说是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这与东部地区的“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 电话:0571-86483577 教师微信号:zjjsks

官方微信:【

zjjsks】

雨是最寻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

二、南北纬度地域差异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简洁明了的“北疆哟播种,南国啊在打场……”两句歌词,更能说明在热量分布上受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从而产生农业地域差异。南方地区水热配合状况比较好,是以水田为主,北方则反之。

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

如长江流域,《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人在六十三岁时横渡长江向下游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时的豪迈,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舒展,开阔心境。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在发挥着巨大的航运、防洪、旅游等经济效益。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再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水之清秀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迤逦风光;而北方还不缺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三、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

如:《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七言绝句《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等,反映东部季风气候区江南水乡雨中美景的地貌特征。

四、在气候、水文、土壤、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被也存在水平和垂直地域的差异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 电话:0571-86483577 教师微信号:zjjsks

官方微信:【

zjjsks】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反映了岭南地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唐朝诗人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

五、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做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王勃在《藤王阁序》里写道:“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和“孤鹜”的动态美,加上“秋水共长天一色”,使人感到天的蔚蓝和水的清澈,二者混为一体,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沁园春。长沙》“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同样写出了秋水澄清,秋江碧波。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浓墨山水画,与当代工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到在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荡气回肠的文学名句为地理教学所用,把地理教学与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赋予地理知识一定的文学色彩,将枯燥的区域地理情景化,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审美素养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 电话:0571-86483577 教师微信号:zjjsks

官方微信:【

zjjsks】

更多教师信息贴心资讯尽在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

地理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妙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代表教学技术先进模式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走进了城市教学的课堂中。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前提下,新的教学技术给城市地理教学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但由于经济和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的信息应用技术还在初步探索和实验阶段,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学的工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地图与板书上。如何克服教育环境的不足,不断提升地理教学水平,考验着新世纪下每一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

一、巧用农村资源理解地理知识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要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如果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初中地理教学用的虽然是图文并茂的新教材,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事例和材料全球性、全国性的较多,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们来说,对很多知识没有接触或缺乏亲身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组织得再精彩,学生也不可能很好的将知识内化。农村地理材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看得到的具体的地理事物,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这些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很容易形成具体的地理现象,对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很有好处。所以农村乡土地理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便于理解新的地理知识了。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农村乡土地理资源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恰当的选择农村乡土地理材料加以举例说明,能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一些抽象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学习我国气候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当地的动植物特征,来了解本地的气候条件。例如:植物植株高大、茂盛,叶片宽大,说明当地积温量大,降水充沛。植株矮小,叶片细小,坚硬,厚,有蜡质光泽,带刺,果实小而硬,说明当地积温量小,降水较少。

二、走进农村生活,探索地理奥秘

农村的孩子是勤劳的,他们劳动经历就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农村的事物是平凡的,平凡中又蕴藏着无穷的地理奥妙;农村的天地是宽广的,它更能成为我们广阔的地理课堂。

在上完中国的水资源这一节后,我让学生说说家人在耕作中,有哪些好的节水措施。学生有的说自己在给蔬菜浇水时,总是一瓢瓢舀到植物的根部;有的说用地膜覆盖,能防止地表水的蒸发;有的说自家农田旁的水沟全用水泥砌成,防止水渗入地下。我又问:“我们惠州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700—2000毫米。为什么还要节水灌溉?同学们讲了本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秋冬季节的干旱。最后又联系到中国人均水资源的严重不足,指出了节约用水的巨大意义。经过讨论,同学们在头脑中树立起了水资源危机意识。学完地形图判读后,我要求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山走走看看,我自己也用数码相机摄下了学校旁边的几幅画面带回学校。上课后,我指着一幅画对学生向学生分析“山谷、山脊、山峰、陡崖”等。

农村乡土地理事物充满太多的奥妙,探究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地理知识,这些充满生机的知识,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以深刻,让我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我们获得知识,知识又指导我们的生活。

三、开展乡土调查,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迫使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而经常开展乡土调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情况,认识家乡的环境,能加深学生的情感,并为今后投身家乡建设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学完中国的工业后,我让学生调查本镇有哪些企业,并结合本镇的资源和环境,指出企业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同学们以每五个村为单位进行分组调查,他们经过走访、参观,了解了本地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本镇企业有化工厂、纸箱厂、洗涤厂、玩具厂、手袋厂、编织袋厂等,其中,潜力较大的有精细化工厂、锦多玩具厂,没有潜力的是小化工厂、洗涤厂、纸箱厂。因为小化工、洗涤厂污染大,纸箱厂虽然在本地产品销量大,但没有原材料。最后每组写出了调查报告,提出了改善本地环境状况的意见,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也树立了主人翁意识。

在学习“水资源”这一节中,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了解我们惠阳地区的几大污染源,并要求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同学们特别提出了我们淡水河的污染,因为这几年随着上游工经济业的发展,特别是化工厂的增多,镇上的环境污染相当厉害: 自家井水已没法喝,家家户户只能依靠全镇唯一的大坑水库供水;衣服洗后留渍点;花养不活、庄稼产量锐减……父老乡亲对身边的污染深恶痛觉。身为当地的小主人,同学们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课堂讨论热烈,学生异常活跃。可以说,这不是教师的授课技巧,而是生活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乡土地理中的事实和现象都存在于学生周边,为学生所熟悉,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联系乡土知识,不仅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和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就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多方位地利用现有教具,多利用身边的农村地理资源,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就能尽力克服硬件方面的不足,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地理走进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彭琰清,《地理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4期。

上一篇:求职者自我介绍下一篇:晚春韩愈原文及翻译